发布时间:2023-12-25 14:45: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97-01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生产比重在50%以上,比如美国占50. %,英国占59.8%,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占农业比重在70%以上。我国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35%左右,发达国家人均摄入肉、蛋奶的量是我国人均的2-3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随着我们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把粮食及其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增加出口,换取外汇,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工业货和农业技术改革,同时也为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代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5%,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生、重大动物疫病形势1.严峻等问题。
1.畜牧业的资金投入依旧不足,畜产品良种类繁育的基础设施总体薄弱,而且对国外的优良品种的依赖性依旧很高。
2.疫病问题日益突出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疫病风险大,对人们消费畜产品的信心影响较大,进而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目前国内散养农户比重较大,饲养水平低,没有预防意识。从近来发生的动物疫病看,大多发生在小规模的散养户,而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病机率较低。
4.我国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针对畜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应该从国家的政策抓起,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让畜牧业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推广培育优良品种,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产品质量。
2.应该大力的推进升级我国的动物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避免流行性的动物疾病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打击。
3.推广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以适度养殖的理念为主,加快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建设步伐,有效地利用高科技畜牧养殖手段,使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更加完善。
4.努力建设及完善我国畜产品的“绿色通道”,扩大出口,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养殖畜产品的热情,带动我国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畜牧业发展趋势保持着明显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稳步的回升,所以近年来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饲养畜产品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地提高,全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更加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国家推出的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仅仅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也达到了粮食产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双重效应。农业发展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收益的显著提高,给我国的从事畜牧业的农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而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稳步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于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的热情,促进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转变,整体趋近于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专业化,标准化。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畜牧业整体更趋近于高效益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也确保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些致力于畜牧业生产的企业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开拓畜产品市场和推进标准化养殖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解决了畜产品销售途径的问题,使中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极大的促进了畜产品的流通和畜牧业的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安雅市当前畜牧生产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J].
1.1基本情况
2015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头数达到2136.67万头只口,同比增长9.27%。其中牛存栏200.0万头只,羊存栏1715.12万只,生猪存栏195.86万口,同比分别增长0.47%、10.35%、4.54%。其中牧区牲畜总头数为593.14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11%,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27.8%;农区1543.52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8.6%,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72.2%。2014年全市牲畜出栏868.8万头(只),同比增长7.5%。牲畜出栏率44.4%,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出栏117.09万头,同比增长5.5%;牛出栏64.4万头,同比增长3.0%;羊出栏681.12万只,同比增长8.3%。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6.2万t,其中猪肉产量3.83万t;牛肉产量9.8万t;羊肉产量10.8万t。牛奶产量达到124.7万t,禽蛋产量达到4.15万t。
1.2饲养品种
我市肉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和三河牛为主,以及少部分蒙古牛、安格斯和杂交牛;肉羊养殖品种主要以呼伦贝尔羊和呼伦贝尔细毛羊为主,以及少部分杜泊羊、德肉美、小尾寒羊和杂交羊;奶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荷斯坦和三河牛为主。
1.3养殖区域分布
三河牛历经100多年培育历程,是多品种杂交和同种选育提高两个不同阶段形成的育成品种,是我国第一个完全知识产权,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型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岭西地区。岭东地区饲养的肉牛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呼伦贝尔羊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培育成功的地方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牧业四旗,海拉尔区、满洲里市和额尔古纳市也有部分存栏。呼伦贝尔细毛羊是根据我市岭东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市场需求,以呼伦贝尔羊为母本级进杂交改良培育成的细毛羊品种,主要分布于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和鄂伦春旗。我市奶牛养殖目前主要集中在扎兰屯、阿荣旗、牙克石、海拉尔、鄂温克、陈旗、和额尔古纳七个旗市区,奶牛存栏占全市奶牛存栏的84%。
1.4养殖方式
我市肉牛肉羊生产总体上以放牧加补饲的形式为主,但因养殖的生态环境条件和饲草料来源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在饲养管理上岭西牧业四旗是大群常年草原放牧,接羔时适当补草;岭东四旗市是小群体大规模田间地头、山坡水沟放牧,秋季留茬、冬春农副产品补饲的半放牧半舍饲。
1.5规模化发展情况
据农牧业局畜牧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全市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户)达到850个,存栏奶牛17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总数的40%,同比增加10%;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达到843个,出栏生猪37.6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总数的63.1%;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户)达到13465个,出栏肉羊432.4万只,占全市肉羊出栏的72%。
1.6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止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棚圈约12.4万座,面积达1724万m2,其中牧区共有各类棚圈19355座,面积达391万m2。牧区共有固定棚圈11023座,面积达156.2万m2。全市现有各类棚圈可满足约1400万个羊单位过冬需要,基本可以满足全市日历年度越冬牲畜需要。牧区四旗拥有各类应急饲草储备库80座,饲草储备能力达到8万t。按照《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建设目标,我市将在牧区全面建成以旗级应急饲草储备为主导,牧户自主储备为主体,苏木乡镇和嘎查为补充的三级应急储草体系。年储备应急饲草达到10万t以上。牧区四旗建成60座以上应急饲草储备库,旗级至少1座2500t以上的应急饲草储备库,苏木乡镇1座1500t的应急饲草储备库。
1.7扶持政策
(1)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我市享受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旗有5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阿荣旗,其中阿荣旗从2014年开始实施此项目。国家良种补贴主要为种公羊补贴。2015年下拨我市国家良种补贴资金1415万元。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主要有种公羊补贴、肉牛冻精补贴和良种肉牛基础母牛补贴三项。我市享受自治区“涉牧三项”补贴政策的旗市有7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莫旗。肉牛冻精补贴由盟市统一招标采购,种公羊由项目旗市自行招标采购。2015年自治区下拨我市良种补贴资金1370万元。
(2)在生猪和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方面,国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达到标准的养殖场从养殖设施、粪污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扶持规模分别为25万元和80万元。
(3)饲料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推出了“振兴奶业苜蓿行动”,按照集中连片的要求,以3000亩为一个项目申报单位,对种植苜蓿的奶牛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及饲草企业给予每亩600元,每个项目区180万元的资金扶持。自治区政府配套实施了苜蓿种子田和苜蓿饲料地项目,单个项目规模低于国家项目要求,每个项目区为1000亩集中连片。扶持资金分别是每亩1200元/亩、600元/亩。
(4)在奶牛人工改良方面,国家向奶牛养殖场(户)免费提供优质冻精,数量不限。
(5)自治区印发了《专项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每年安排资金6000万元,用于提高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水平,这个扶持方案出台后,对于奶牛养殖业提高规模养殖水平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6)市政府制定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把大力发展肉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重点。
(7)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年)》和《关于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从2014年起到2016年,市政府将连续三年每年各安排资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工作,各旗市区也将按照市财政安排的资金规模进行相应配套。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受饲料市场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养殖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2014年国家出台并实施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约束逐渐趋紧。
2.2市场和疫病影响突出
近年来,受国际乳制品价格不断下跌和乳制品进口数量急剧增加的影响,我市奶业生产出现严重“滑坡”。2014年受小反刍兽疫疫情影响,我市活畜市场流通受到一定限制,肉羊出栏价格一直低位徘徊。
2.3增产和增收难度加大
随着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逐年提高,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压力逐年增大。受养殖成本、市场价格和疫病等多方因素影响,部分养殖户养殖效益明显下降,甚至亏损,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3“十三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3.1加强基础设施改扩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
通过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中央预算内生猪奶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畜禽健康养殖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提高全市各畜种规模化养殖水平。以“五化”为发展起点,支持全市养殖场(户)进行设施、管理、技术升级,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3.2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给
贯彻落实《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充分发挥我市农牧结合的区域优势,加快肉牛、肉羊和奶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养殖效益,切实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3.3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畜禽良种化
在全市建成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畜种、多层次种畜禽繁育体系,肉牛、奶牛、肉羊、马、生猪等基本实现良种化。在保证畜牧品种适应性的基础上,围绕提高繁殖率和产出率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开发,努力建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畜牧良种繁育基地。
近年来,利辛县畜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着力提升畜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畜牧业发展现状
1.1畜牧业持续性发展,规模养殖增加
2009年利辛县黄牛存栏9.4万头,同比增长5.6%;出栏12.6万头,同比增长5.09%;生猪存栏71.6万头,同比增长18.9%;出栏140.5万头,同比增长11.6%;山羊存栏48.2万只,同比增长25.5%;出栏101.3万只,同比增长10.3%;家禽存栏316万只,同比增长9.7%;出栏786万只,同比增长9.3%;奶牛存栏1 466头,同比增长80.6%;禽蛋产量2.2万t,同比增长9.2%;肉类总产达15.8万t,同比增长19.7%;畜牧业产值按可比价计算达到30.8亿元,增长13.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6.6%。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2 967个,规模养殖大户4 932个,年内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6个,新增规模养殖大户832个,规模养殖比重达48.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1.2产业链条持续性延伸,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安徽浩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存栏300头国家级种公猪站和存栏1 000头的纯种母猪原种猪场;安徽正源乳业有限公司存栏1 200头奶牛的二期工程正式投产见效,日产鲜奶10t;安徽绿膳坊食品有限公司生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投入运营;年产10万t颗粒饲料的心连心饲料厂和波福特肉禽加工厂正式生产。2009年新建1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改造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全县12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办公条件,完善了防疫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能力。2009年实施畜牧上台阶工程,利政[2009]1号文件下达了畜牧上台阶工程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由县政府组织、领导抽调专家每月对乡镇督查指导1次,年终总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靠政策拉动,科技推动,政府、科研院校、畜禽养殖场联动,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畜牧局共引进6个项目落地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 180万元,全县畜牧业社会投资累计达1.6亿元,新增产值1.8亿元。
1.3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投入品质量监管措施到位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善,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平时补免相结合,口蹄疫、禽流感、猪兰耳病、猪瘟强制免疫应免疫畜禽密度达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加强肉食品市场检疫,全面推进产地检疫工作,杜绝病害肉上市,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严格监管,全年抽检兽药78批次,饲料、饲料添加剂62批次,没收并销毁假冒伪劣兽药、饲料价值12万余元。全县无动物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种畜禽场改造升级,规范生猪和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站、点运作[1],高效做好国家生猪和肉(奶)牛良种补贴工作,落实专项资金325万元,全县良种普及率达96%。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应保尽保,参保率100%。
2存在的问题
2009年利辛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养殖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生产效益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增强了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面临新的挑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一些规模场的发展理念、科学饲养水平滞后,片面追求数量导致生产效益较低;三是多数利用搬迁民居和旧的学校改造的养殖场,排污设施没达到标准;四是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五是个别乡镇的畜牧养殖业用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六是养殖业用电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七是服务手段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3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抓机遇,加快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生产方式转变,用足、用活国家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外向型畜牧经济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3.1深入推进畜牧上台阶工程,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
畜牧上台阶工程实施2年来,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养殖户得到实在利益,提升了利辛畜牧业的总体水平,对拉动利辛县经济的增长、提高利辛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着力抓好畜牧上台阶工程各项措施的落实。按规章办事,靠技术推进,努力再创利辛畜牧业的新辉煌。改良当地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2]。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利辛县黄牛改良率已达到95%以上,生猪三元杂交已达98%以上,改良效果显著,生产效率提高。应加快资源开发利用,面向高端市场,生产高档牛肉,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快速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继续实施黄牛、生猪三元杂交改良模式。
3.2实行健康养殖,抓示范、带全面
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养殖区域,逐步减少分散养殖,积极推广猪、沼、菜综合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申报绿色品牌,不断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4]。切实把健康养殖作为重点抓手。凡新建的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必须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实行严格的审批建档制度,粪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不允许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不受污染。目前,应加快推广安徽浩翔牧业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的做法,应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科学化饲管水平。
3.3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合力打造名优品牌
随着利辛养殖规模扩容数量增加,畜禽品质提高,资源优势明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名牌占市场,应在畜禽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延伸产品链,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方法可采取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靠龙头带动,优势互补,专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利辛畜产品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快速的良性发展。在利用本地畜牧资源的同时,还应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如黄准海白山羊、皖北黑猪等。进一步提高黄淮海白山羊无公害养殖的品牌效应。
3.4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坚持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坚持综合防控原则,强化基层防疫人员的管理,努力提高防疫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保证免疫质量和效果。加强疫病监测,创新动物防疫新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确保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业务部门应切实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饲草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规范动物产地检疫,提高畜产品检疫、检验技术水平,实施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实行从畜禽生产到餐桌全程监管,严格打击使用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全员素质提高。根据利辛畜牧产业发展需要,抓好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撑作用,做到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奖惩分明。
4参考文献
[1] 吴限.我国畜牧业调整的目标与保证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224.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64-02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杨陵区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突出奶(肉)牛和生猪养殖“两大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园区承载、科技支撑“四轮驱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广科学模式、加大项目扶持、实施科技创新,强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80家,畜禽总存栏27.45万头(羽),其中奶牛、肉牛存栏2.11万头;生猪存栏7.86万头;家禽存栏17.12万羽;奶牛、肉羊存栏3 600头(只);肉类总产量为12 521 t;鸡蛋总产量为1 890 t;奶类总产量为23 830 t。
2 成效
2.1 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80个,建成省、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个,建成区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
2.2 畜牧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在全区3个奶牛场开展,参与测定的奶牛达到2 200头;全混合日粮搅拌(TMR)技术已在4家奶牛场使用;智能饲喂、电子管理、自动化喂料、环境控制等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正加快推广。
2.3 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
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连续多年无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扑杀、无害化处理、基层防疫工作、补助政策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2.4 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2015年底,全区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 521、1 890、23 830 t,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50.6%、11.3%、12.6%,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杨陵区在发展畜牧业上克服了诸多因素,实现了转方式、提水平、增效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省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得益于杨陵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但同时也要看到,全区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
杨凌区畜牧业生产方式总体还比较落后,养殖规模偏小,还有近5成的生猪、近4成的牛奶来自分散养殖。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手段还不够完善,畜产品价格波动依然频繁。
3.2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畜禽跨区调运不断增加,防范难度加大;基层设施薄弱,防疫经费不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防控措施的落实和防控成效。
3.3 环境污染严重
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废物处理系统和环保措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或是直接露天堆放,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
3.4 养殖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
大部分散养户人员没技术且不愿背景离乡外出务工,被迫从事养殖业。一些养殖户依然把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种补充形式,加之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成为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4 发展对策
4.1 科学防控疾病
近年来,畜禽疫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且病因复杂化,致使防治难度加大。搞好畜禽疫病的防治,既需政府部门做好动物产品检疫、疫情监测、强制免疫等各项工作,还需养殖场(户)主动采取科学防污措施、预防疫病、科学养殖,从根本上杜绝疫病的传染和污染物传入[1]。
4.2 延长产业链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转变、竞争加剧,分散的饲养和加工难以获得稳定的市场和原料。建立并完善畜牧产业链条,让产品销售、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等诸多相关环节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中去,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
4.3 提高畜产品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因此,确保安全、提高质量不仅是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是能否赢得效益、进入市场的关键所在,更是社会公德和遵守法律的必然之举[3]。
4.4 充分利用当地科研优势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书刊等现代化服务手段,加强信息沟通,针对养殖户提出的各类养殖技术问题,分期分类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做专题授课;另外,区畜牧部门也可组织养殖人员开展异地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并接受现代化养殖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从而促进杨凌区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4]。
4.5 预防养殖业污染
规模养殖比例的不断增加,有效保证了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排放物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5]。畜牧业污染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因此治理养殖业污染不仅是环保问题,也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一是治理。无外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包括烘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发酵、生物氧化及粪污的日光自然干燥、干膨化处理、综合利用等措施[6]。二是减少排放。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研制环保型饲料,全面合理地进行营养调控,降低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5 参考文献
[1] 林涛,胡唐雁,李志强,等.二道江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0):16-17.
[2] 周寅,顾祥国,范文颖.国家生态区建设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对策与思考[J].浙江畜牧兽医,2015,40(6):8-10.
[3] 罗保华,孙志红,赵育国,等.呼伦贝尔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2):6-7.
关键词
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和静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中段南麓,周边与乌鲁木齐市、新源县等15个县市毗邻。和静县东西长435km,南北最宽达150km,行政区域面积39686km2。其中,山地36768km2,占比92.6%;平原2918km2,占比7.4%[1]。和静县是新疆地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新疆最大的高山牧场—巴音布鲁克草原便坐落在这里。其草群构成主要以线叶蒿草、苔草、针茅、冰草等为主,平均生长高度为15~30cm,最高生长高度为42cm,牧草生长期为180d,植被覆盖率80%,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和静县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和静县的草原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就其整体而言,其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大部分地区仍然在沿袭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倾向于重经济发展、轻草原的生态保护性利用。因此,在草原畜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经济与环保,草原与牲畜的问题和矛盾。
1)草原承载力过重,草原建设不足。草场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以自然放牧为主的粗放式管理的畜牧业,不能按照草场的生态承载能力来有序合理地控制牲畜的规模。目前和静县现有天然草场面积235.66hm2、可利用草场202.70万hm2,占草场总面积86%。和静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70万头(只)左右,2015年末存栏107.23万头(只)。牲畜的大量增加远远超过了草原的的自然承载能力,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同时面对不断退化的草原环境,人们并没有秉承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及时以合理保护和有序开发的方式来建设草原,导致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受损,最终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2)养殖模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和静县的畜牧产业的发展,也只是以放牧散养为主,没有开发出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新兴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同时受地理位置所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其畜产品也只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面向市场,没有建立起具有规模效益的畜产品加工产业,从而导致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3)草原经营机制不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牲畜养殖以放牧散养为主,草原公共资源共享,大部分牧民为获得较大经济利益,大量增加牲畜数量,竞争性掠夺草原资源,导致草原资源日益枯竭,从而不利于现代化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对策
1)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饲草料来源问题一直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现实,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的发展策略,合理调整农区的种植结构,并加强草料地的建设及替代饲草料的开发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要注重现有人工草料地的科学种植,加强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以保障牧业定居区草料供给。还可以加大对农区农作物秸秆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发展饲草料加工业,以更大的比例替代饲草料。
2)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根据天然草地资源状况、草场基础设施建设和饲草料贮备等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做好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养殖模式的转变。对于承载能力强的天然草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可采用放牧+补饲的生产模式。对于一般的天然草场,可建议开展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舍饲养殖的模式,同时更加注重定居点基础设施和人工草料地的建设,以保证牧民的养殖经济效益,促进草原畜牧业的转型。
3)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倾力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兴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如巴音布鲁克羊和巴州牦牛等特色有机畜产品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应注重对畜产品企业品牌的培育、经营和打造,着力推进草原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巴音布鲁克区域有机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附加值,努力形成新型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4)改善草原经营机制,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要注重天然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而更加注重对草原的生态保护建设。全面推进草畜平衡,加快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天然草原围栏建设、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项目,不断提高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自我修复能力。做到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做到保在用前,先保后用。要加强对天然草地的监测,不断完善放牧制度,严控牲畜进出各季草场的时间,不能提前进入或逾期滞留草场;再者,还要重点关注对春秋季草场的保护利用,在春季牧草返青期严格执行禁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以保证牧草的生长期和产草量。
5)注重技术应用与创新,提高牧区综合生产能力。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依靠新科技,提高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可通过培训来提高和指导牧民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例如推广长草短喂、三贮一化等草料加工技术,以提高饲草的综合利用率和转化率。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8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并且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任务。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全面展开,这些均为畜牧业提供了机遇,同时畜牧业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1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由过去在生产中占比重较小的副业变为如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泾源县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均粮食长期徘徊在400 kg以下,没有富余的粮食用作饲料。据测算,目前作为饲料用粮的比例不到5%,从长远看,比例有可能增加,但绝对量十分有限,尤其是蛋白饲料资源更为紧缺,只有少量的胡麻饼,大量的蛋白饲料依赖于外购。二是饲草资源并不十分充足,尽管拥有草原2.16万hm2,但90%以上的草原已封育,基本上得不到利用。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随着农作物种类结构的调整也随之减少,饲料作物面积比例更低;1.42万hm2多年生牧草由于管理和收割技术不规范,其产量低而不稳,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的理想的数据。据最新统计,目前泾源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63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2.5%,相对较低,牧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率并不是很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性限制。因此,资源制约将是泾源县畜牧业今后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还将大大增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畜牧业推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是资源制约,一方面是需要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泾源县畜牧业的前途,对解决泾源县“三农”问题有着重要影响。
2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泾源县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立足科学、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是泾源县畜牧业的根本出路。所谓立足科学、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畜牧业与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甚至国内国际市场,通盘考虑,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走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1正确处理关系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内部结构的影响,处理好内外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发展,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问题。就其外部而言,主要包括畜牧业服务的对象和赖以生存的条件,处理好畜牧业与这些方面的关系,等于改善了畜牧业的外部环境,拓展了生存空间。
(1)处理好与畜产品消费的关系。就目前的畜产品生产数量而言,仍然处在低水平,据最新数据表明,泾源县人均肉类占有量为31.72 kg。但必须看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益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在增加。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增加,对整个畜产品的需求有很大拉动作用。从品种结构看,也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特别是内需空间更大。
(2)处理好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为农民创造的现金收入虽然已达到20%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个水平还较低,同样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畜牧业主产区,这个比例已超过50%,四川省近10年来,农民现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达到65%以上,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因此,在农民收入方面,泾源县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民增收这个难点问题,畜牧业应发挥更大作用,以充分挖掘其增值空间。
(3)处理好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在农业中的比重,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专家指出,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无疑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其畜牧业产值比重普遍超过50%,有的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我国目前的水平是33.7%,泾源县仅为28.3%,就农业现代化程度来看就更低。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畜牧业比重就必须有较大幅度提高,起码要达到40%以上。根据泾源县生产现状,在以后的12年增加1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是较为合理的规划。可以看出,要使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农业实现现代化,畜牧业应有更快的发展。
(4)处理好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市场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和健全,畜产品在贸易经济中比例很低,几乎为零。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是全方位的,既然有充足的农村劳动力、低成本的畜产品,就应该积极参与竞争。积极参与国内或国际竞争,可以拓宽市场,减轻市场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如泰国靠进口粮食发展畜牧业,再出口畜产品。如果能开拓国外市场,泾源县也可以引进这一发展模式,这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
(5)处理好与畜牧业资源的关系。人多地少,耕地人均占有量少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同时如果粮食总产量没有大的增长,也不可能生产出充足的肉、蛋、奶,饲料粮缺口更大。如何处理好资源制约这一问题,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必须在饲料资源开发、节约、种植业结构上下功夫,当然,适量利用国内市场的资源也是可行的。畜牧业内部环境包括生产、加工、销售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中还有许多关键因素,如生产结构、动物疫病控制等,对畜牧业影响很大,处理好内部各方面关系,有利于畜牧业自身“肌体”的健壮,更好地去适应外部环境,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2]。
(6)处理好与动物疫病控制的关系。当今,动物疫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1985年WHO评价畜禽染病而致人发病的达90余种,病源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除传统的疫病外,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现,疯牛病、禽流感对世界造成很大影响,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在经济上也造成巨大损失。英国疯牛病波及10个国家,给肉牛业造成沉重打击。1997年我国台湾暴发家畜口蹄疫,造成1 000亿台币损失。我国既受到外来病的威胁,也受传统疫病的影响。据专家统计,近20年从国外引种带入的疫病达15种,传统的结核病、猪瘟、鸡新城疫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 000亿元,在民间还在流传着“不怕养、怕病、怕死”的说法。如果畜禽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打击,农民遭受经济损失,事实上是在浪费畜牧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畜牧业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7)处理好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部门分割的影响,将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割裂开来,谈畜牧业生产专指畜产品初级生产,计算畜牧业产值也是初级产品产值,将畜牧业生产链条中的各环节人为地分开,出现了加工业滞后的现象。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品产值均大于初级产品产值,有的国家高出几倍,而我国目前加工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的比例不到50%,泾源县就更低,不到5%,加工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深思。回顾牛奶生产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加工业对生产的巨大带动力。20世纪80年代末曾出现过倒奶现象,就是因为加工业不配套。而今由于大型加工企业纷纷兴起,结果出现了到处争奶源的局面,拉动了牛奶生产,近几年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东三省之所以成为我国畜产品新的生产基地,由粮仓变为肉仓,与加工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吉林省2005年出栏生猪1 500多万头,大型加工企业就能消化1 000多万头,黑龙江、辽宁2省同样发展很快。双汇集团加工企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说一家建厂,八方受益。加工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畜产品加工业可以通过开发品种,拓展消费范围,增加消费,还可以延长产品保存期,缓解初级产品销售压力,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增值,企业产生了效益,反过来稳定了与初级产品生产者的购销关系,这在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中体现的最充分。通过延长产业链,通过产品加工增值,盘活了整个畜牧业生产,总体效益增加,农民受益的渠道也增多,既可以通过养殖得到实惠,也可以通过在加工环节就业得到收益,还可以亲自投资办厂,从事加工业,这就是现代畜牧业的模式,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因此,畜产品加工业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火车头”,必须重视和支持加工业的发展[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抓住重要环节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畜牧业的和谐发展,就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整体推进。
(1)调整畜牧业结构。畜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内容包括畜禽生产的比例结构、加工品的比重、优质畜产品的比重等。在畜禽结构方面,泾源县坚持发展草食畜产业的路子是十分正确的,但要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局面,如果在10年内将加工业产值增加到与畜牧业产值同等水平,畜牧业的整体效益、现代化水平将上一个台阶,对农民、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的带动力大大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经济支柱。当前泾源县的畜产品中大宗产品居多,优质产品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产品的不足,今后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这也是畜牧业生产的方向。
(2)推进产业化经营。畜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有许多障碍,往往造成产品实现不了价值,收益不稳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将初级产品生产、再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系起来,各环节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拓宽了市场,增加了系统的整体效益,企业发展,农民收益稳定,消费者满意,这是畜牧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形成小规模大群体,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4]。
(3)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动物疫病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仍然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国内的家庭小规模分散饲养的状况,动物疫病威胁大,控制起来难度大,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也大。因此,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危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绝不能放松的工作,也是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按照泾源县2007年的畜禽饲养量计算约60万个羊单位,每年畜禽因病死亡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等于多饲养6 000多只羊或者1 200头牛,多生产牛肉至少240 t,以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可增加收入816万元。由此可见减少的损失和节约的资源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研究制定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传统的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大的疫病,也要列出时间表,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尤其是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4)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第一是利用好现有的耕地,进行“三元”结构调整,合理划分出饲草料用地,并实施与种粮农民同等的政策优惠。第二是加快草原保护和开发利用步伐,发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第三是继续开发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变废为宝,增加畜牧业生产中可利用资源量。
2.3做好几项工作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法治、公平、诚信是畜牧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务必要加强畜牧业法制建设,规范和维护畜牧业经济运行秩序。要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充实人员,完善手段,提高执法水平。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和税收上予以倾斜。原有的优惠政策要稳定,有的还要不断完善,如良种补贴,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要加强草原建设力度,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扭转草原退化的局面。要增加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草原管理服务体系等畜牧业支撑体系的投入,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2)加强科技推广,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到30%,低于国内的5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对于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科技水平低下会造成资源和资金更多的浪费。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方面主要存在着畜禽品种生产性能低、饲养管理水平低、饲料报酬低等问题,应该重点解决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泾源县饲养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研究推广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特别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接受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科技推广投入少,推广队伍不健全是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应下大力气改变这种局面。
(3)努力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有几种途径,主要有公司加农户、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目前在泾源县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初步得到认可,但在运行机制上还不够完善。现在缺的是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但形式和内容上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协会有很大差别,协会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发达国家的协会分工很细,一般以生产的产品来划分,像欧共体国家仅猪就有若干个协会,每个代次均有协会,还有专门的仔猪协会。专业协会进行专业服务,包括技术、产品购销、信息服务、标准制定实施等。组织化程度高的国家,畜牧业生产基本都是按计划进行的,特殊产品如牛奶实行国家配额,而其他产品如猪肉、仔猪,协会给会员配额,配额范围内协会保销、保收益。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成立畜牧业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并规定要有明确的章程,要以服务生产者为己任,架起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
3参考文献
[1] 许林敏,赵杰.壮大畜牧经济,促进畜牧业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0(9):35-36.
[2] 宋老六.加快河北省保定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建议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8):97-9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并且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任务。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全面展开,这些均为畜牧业提供了机遇,同时畜牧业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一、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由过去在生产中占比重较小的副业变为如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泾源县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均粮食长期徘徊在400kg以下,没有富余的粮食用作饲料。据测算,目前作为饲料用粮的比例不到5%,从长远看,比例有可能增加,但绝对量十分有限,尤其是蛋白饲料资源更为紧缺,只有少量的胡麻饼,大量的蛋白饲料依赖于外购。二是饲草资源并不十分充足,尽管拥有草原2.16万hm2,但90%以上的草原已封育,基本上得不到利用。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随着农作物种类结构的调整也随之减少,饲料作物面积比例更低;1.42万hm2多年生牧草由于管理和收割技术不规范,其产量低而不稳,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的理想的数据。据最新统计,目前泾源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63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2.5%,相对较低,牧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率并不是很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性限制。因此,资源制约将是泾源县畜牧业今后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还将大大增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畜牧业推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是资源制约,一方面是需要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泾源县畜牧业的前途,对解决泾源县“三农”问题有着重要影响。
二、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泾源县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立足科学、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是泾源县畜牧业的根本出路。所谓立足科学、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畜牧业与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甚至国内国际市场,通盘考虑,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走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1正确处理关系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内部结构的影响,处理好内外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发展,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问题。就其外部而言,主要包括畜牧业服务的对象和赖以生存的条件,处理好畜牧业与这些方面的关系,等于改善了畜牧业的外部环境,拓展了生存空间。
(1)处理好与畜产品消费的关系。就目前的畜产品生产数量而言,仍然处在低水平,据最新数据表明,泾源县人均肉类占有量为31.72kg。但必须看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益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在增加。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增加,对整个畜产品的需求有很大拉动作用。从品种结构看,也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特别是内需空间更大。
(2)处理好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为农民创造的现金收入虽然已达到20%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个水平还较低,同样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畜牧业主产区,这个比例已超过50%,四川省近10年来,农民现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达到65%以上,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因此,在农民收入方面,泾源县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民增收这个难点问题,畜牧业应发挥更大作用,以充分挖掘其增值空间。
(3)处理好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在农业中的比重,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专家指出,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无疑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其畜牧业产值比重普遍超过50%,有的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我国目前的水平是33.7%,泾源县仅为28.3%,就农业现代化程度来看就更低。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畜牧业比重就必须有较大幅度提高,起码要达到40%以上。根据泾源县生产现状,在以后的12年增加1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是较为合理的规划。可以看出,要使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农业实现现代化,畜牧业应有更快的发展。
(4)处理好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市场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和健全,畜产品在贸易经济中比例很低,几乎为零。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是全方位的,既然有充足的农村劳动力、低成本的畜产品,就应该积极参与竞争。积极参与国内或国际竞争,可以拓宽市场,减轻市场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如泰国靠进口粮食发展畜牧业,再出口畜产品。如果能开拓国外市场,泾源县也可以引进这一发展模式,这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
(5)处理好与畜牧业资源的关系。人多地少,耕地人均占有量少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同时如果粮食总产量没有大的增长,也不可能生产出充足的肉、蛋、奶,饲料粮缺口更大。如何处理好资源制约这一问题,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必须在饲料资源开发、节约、种植业结构上下功夫,当然,适量利用国内市场的资源也是可行的。畜牧业内部环境包括生产、加工、销售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中还有许多关键因素,如生产结构、动物疫病控制等,对畜牧业影响很大,处理好内部各方面关系,有利于畜牧业自身“肌体”的健壮,更好地去适应外部环境,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6)处理好与动物疫病控制的关系。当今,动物疫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1985年WHO评价畜禽染病而致人发病的达90余种,病源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除传统的疫病外,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现,疯牛病、禽流感对世界造成很大影响,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在经济上也造成巨大损失。英国疯牛病波及10个国家,给肉牛业造成沉重打击。1997年我国台湾暴发家畜口蹄疫,造成1000亿台币损失。我国既受到外来病的威胁,也受传统疫病的影响。据专家统计,近20年从国外引种带入的疫病达15种,传统的结核病、猪瘟、鸡新城疫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在民间还在流传着“不怕养、怕病、怕死”的说法。如果畜禽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打击,农民遭受经济损失,事实上是在浪费畜牧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畜牧业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7)处理好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部门分割的影响,将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割裂开来,谈畜牧业生产专指畜产品初级生产,计算畜牧业产值也是初级产品产值,将畜牧业生产链条中的各环节人为地分开,出现了加工业滞后的现象。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品产值均大于初级产品产值,有的国家高出几倍,而我国目前加工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的比例不到50%,泾源县就更低,不到5%,加工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深思。回顾牛奶生产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加工业对生产的巨大带动力。20世纪80年代末曾出现过倒奶现象,就是因为加工业不配套。而今由于大型加工企业纷纷兴起,结果出现了到处争奶源的局面,拉动了牛奶生产,近几年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东三省之所以成为我国畜产品新的生产基地,由粮仓变为肉仓,与加工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吉林省2005年出栏生猪1500多万头,大型加工企业就能消化1000多万头,黑龙江、辽宁2省同样发展很快。双汇集团加工企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说一家建厂,八方受益。加工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畜产品加工业可以通过开发品种,拓展消费范围,增加消费,还可以延长产品保存期,缓解初级产品销售压力,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增值,企业产生了效益,反过来稳定了与初级产品生产者的购销关系,这在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中体现的最充分。通过延长产业链,通过产品加工增值,盘活了整个畜牧业生产,总体效益增加,农民受益的渠道也增多,既可以通过养殖得到实惠,也可以通过在加工环节就业得到收益,还可以亲自投资办厂,从事加工业,这就是现代畜牧业的模式,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因此,畜产品加工业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火车头”,必须重视和支持加工业的发展。
2.2抓住重要环节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畜牧业的和谐发展,就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整体推进。
(1)调整畜牧业结构。畜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内容包括畜禽生产的比例结构、加工品的比重、优质畜产品的比重等。在畜禽结构方面,泾源县坚持发展草食畜产业的路子是十分正确的,但要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局面,如果在10年内将加工业产值增加到与畜牧业产值同等水平,畜。当前泾源县的畜产品中大宗产品居多,优质产品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产品的不足,今后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这也是畜牧业生产的方向。
(2)推进产业化经营。畜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有许多障碍,往往造成产品实现不了价值,收益不稳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将初级产品生产、再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系起来,各环节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拓宽了市场,增加了系统的整体效益,企业发展,农民收益稳定,消费者满意,这是畜牧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形成小规模大群体,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3)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动物疫病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仍然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国内的家庭小规模分散饲养的状况,动物疫病威胁大,控制起来难度大,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也大。因此,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危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绝不能放松的工作,也是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按照泾源县2007年的畜禽饲养量计算约60万个羊单位,每年畜禽因病死亡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等于多饲养6000多只羊或者1200头牛,多生产牛肉至少240t,以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可增加收入816万元。由此可见减少的损失和节约的资源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研究制定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传统的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大的疫病,也要列出时间表,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尤其是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4)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第一是利用好现有的耕地,进行“三元”结构调整,合理划分出饲草料用地,并实施与种粮农民同等的政策优惠。第二是加快草原保护和开发利用步伐,发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第三是继续开发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变废为宝,增加畜牧业生产中可利用资源量。
2.3做好几项工作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法治、公平、诚信是畜牧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务必要加强畜牧业法制建设,规范和维护畜牧业经济运行秩序。要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充实人员,完善手段,提高执法水平。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和税收上予以倾斜。原有的优惠政策要稳定,有的还要不断完善,如良种补贴,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要加强草原建设力度,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扭转草原退化的局面。要增加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草原管理服务体系等畜牧业支撑体系的投入,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2)加强科技推广,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到30%,低于国内的5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对于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科技水平低下会造成资源和资金更多的浪费。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方面主要存在着畜禽品种生产性能低、饲养管理水平低、饲料报酬低等问题,应该重点解决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泾源县饲养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研究推广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特别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接受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科技推广投入少,推广队伍不健全是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应下大力气改变这种局面。
(3)努力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有几种途径,主要有公司加农户、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目前在泾源县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初步得到认可,但在运行机制上还不够完善。现在缺的是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但形式和内容上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协会有很大差别,协会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发达国家的协会分工很细,一般以生产的产品来划分,像欧共体国家仅猪就有若干个协会,每个代次均有协会,还有专门的仔猪协会。专业协会进行专业服务,包括技术、产品购销、信息服务、标准制定实施等。组织化程度高的国家,畜牧业生产基本都是按计划进行的,特殊产品如牛奶实行国家配额,而其他产品如猪肉、仔猪,协会给会员配额,配额范围内协会保销、保收益。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成立畜牧业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并规定要有明确的章程,要以服务生产者为己任,架起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
三、参考文献
[1]许林敏,赵杰.壮大畜牧经济,促进畜牧业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0(9):35-36.
1.2畜产品销售情况。鄂前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畜牧业旗,受饲养技术限制,牲畜总量小;受放牧传统影响,出栏季节集中;受加工落后影响,牲畜出栏主要还是以活畜交易为主。通过三段地、城川镇、布拉格社区及临近的陕西白泥井、柠条梁镇活畜交易市场销售,其中仅三段地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60万只羊,布拉格和城川活畜交易市场交易量为20万只羊左右。鄂前旗已经成为宁夏畜产品市场的主要原料供应基地,由于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畜产品价格整体低糜,羊肉价格较常年同期下滑10—20%左右,山羯羊肉26-28元/斤,山母羊肉18-20元/斤,绵竭羊肉18-20元/斤,绵母羊肉14-16元/斤;活畜价格较往年同期下滑30%左右。而畜产品经营成本基本与往年持平,且略有增长。
1.3畜产品加工情况。鄂前旗共有农牧业合作社209家,正常运作的部分合作社仅局限在蒙古族传统风干肉加工制作上,利用传统的风干肉加工技术和当地的气候优势,在冬季将牛羊肉进行分割、风干后主要是在旗内销售,少部分销往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区。鄂前旗目前仅有一家建于80年代的屠宰场运行,仅能提供简陋厂地,管理极差。鄂尔多斯市恒科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年屠宰加工30万只羊、10万头牛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处于试运营阶段,而蒙力、熹里和二道川供销合作社的屠宰加工企业,目前正处在建设阶段,短时期内还不能承担起畜产品加工流通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能起到引领带动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实力弱,作用发挥不够,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品加工转化率极低、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对农牧民增收后劲不强。
2.2现代经营理念推进力度缓慢,没有充分依靠鄂托克前旗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认证,使得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没有成为发展优势,没有解决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2.3相关企业、农牧业合作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农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得农牧民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掌握产品的销售信息,导致农牧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信息不对称、农畜产品进入市场难,运销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
2.4农牧业产业项目协调带动、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有项目的户子,由于发展生产的能力、后劲不足,不能充分发挥项目的应有作用去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还有的户子通过项目,实现了现代农牧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但没有帮扶带动周边农牧民去发展生产。
3建议
3.1统筹谋划,注重分析预测。旗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发展现状,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绿色农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农牧业;引导和支持农牧民走商品化发展模式,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牧业、旅游休闲农牧业、特色农牧业发展,有序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贸易等产业融合发展;
3.2不断培育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围绕肉羊、肉牛等主导产业,制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自身能力强、诚信度高、带动能力好的农牧业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33-02
一、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滞后
个别农村地方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 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技术和知识更新问题
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规模养殖标准不高
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4.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队伍建设问题
个别基层单位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需不断解决。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兽医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 一律不允许新建。坚持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3.1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
3.2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四、畜牧业发展方向
临夏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南以甘南州合作市、夏河县为界,西与青海省循化县毗连。总面积1212.4km2。海拔1735~4636m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323.5h,无霜期150d左右,降水量631mm。县辖25个乡镇,219个行政村,总人口38.12万人。临夏县畜牧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和州委“六抓”发展思路,全面贯彻县上“摆好三个主战场,打好三个硬仗”的总体部署,以促农增收为中心,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为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为标准,突出规模养殖,狠抓草产业开发、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检疫监督和科技推广工作,全力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全县已形成了“三大产业带,两大基地”。临夏县先后被省上列为民族地区养羊大县、奶牛养殖重点县、秸秆饲料化示范县和草地农业试点县。截止2016年底,全县畜禽存栏170.38万头只,畜禽出栏158.35万头(只),生产肉类20111.45t、鲜奶71740.25t、禽蛋4029.62t、水产品111.24t,预计到2016年底,牧业产值可达5.65亿元,牧业增加值可达4.12亿元,牧业人均纯收入可达1058.28元。全县累计建成养殖场(小区)360个,养殖大户4080多户,发展龙头企业18家,创建标准化示范场37个。建设青贮池24.1万m3,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量19.5万t,其中玉米全贮5.3万t,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68%。畜牧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存在的问题
2.1草产业开发亟需提高
目前,全县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仅为69%,而剩余31%的玉米秸秆由于机械设备少,不能再黄金时段有效的收割贮存而被焚烧处理,不仅造成饲草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但随着牛羊存栏数量不断上升,大量牛羊饲草供应严重不足,并制约着临夏县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面对养殖业饲草供应不足和种植业玉米秸秆无法存贮而浪费的这一供需矛盾,临夏县要急需引进一批玉米秸秆收割、打捆、包膜机,有效解决饲草紧缺和玉米秸秆浪费之间的矛盾问题。
2.2无牛羊定点屠宰场
由于没有牛羊定点屠宰场,广大群众和各屠宰户只能在街道两旁和自家巷道屠宰,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同时,疾病传播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极大,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低
全县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360个,其中已完成粪污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养殖场为12个,其余养殖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原因,将产生的粪污没有经过发酵、固液分离、雨污分离、防漏、防渗等必要措施而排出场外,严重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等生态资源。
2.4病死畜禽无害处理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大量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之养殖场(户)无害化处理意识差、资金不足等原因,没有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程序并随意深埋,存在生态环境污染和潜在的疫病传播风险。
2.5基础办公实施设备不足
近年来,临夏县实施了标准化乡站建设,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大中专学生分配到基层乡镇畜牧站就业,造成了基层畜牧站出现技术干部多,办公设备少的现象,导致部分乡站工作效率有所降低,为进一步提高单位办公效率,提升群众服务水平,对基层畜牧站配备应有办公设施设备迫在眉睫。
3发展前景
临夏县畜牧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蒙牛壹清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甘肃临夏燎原奶粉生产基地、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庄园乳业等一批具有竞争力和成长性的旗舰企业,这些企业带领着临夏县广大养殖企业开拓市场,为进一步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引导,典型示范,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等多措并举,现已构成了“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以后的发展路子中临夏县充分利用临夏县的畜牧业具有背靠甘南青海牧区、面向兰州的区位优势,当地少数民族善养殖懂经营的民族优势和玉米播种面积大饲草料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品种改良,并通过与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开展合作,提高科技含量,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民族优势的清真品牌,开拓中东等国际市场。
4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推进规模养殖,促进种养循环,建立病死畜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做大做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40-02
1 湟中县城郊畜牧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总面积2 700 km2,有耕地5.65万hm2、林地2.81万hm2、草地9.65万hm2。辖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5万人。2011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94.27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1 212元。全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羽,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羽;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 792、2 440、65 922、487 t,同比增长17%、36%、18%和11%。
近年来,湟中县畜牧业依托三面环卫省会西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小南川奶牛养殖、康城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三大生态养殖示范园为主的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园区内基地总量达到95个。201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目前园区内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良种蛋鸡存栏总量分别达到0.5万头、2.3万头、1.9万只、4.2万头和10万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出存栏总量分别达到1.8万头、0.8万只、4.9万头、12万羽。
2 工作中呈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建基地。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处于全省领先。二是扩规模。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2010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 095头,出栏肉牛7 650头,肉羊8 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三是提标准。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通过改造升级,2012年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四是促改良。2012年引进各类良种畜17 955头只;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推广良种雏鸡28万羽。五是抓补奖。按村进行联户承包,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414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6个乡镇12.97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10万多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现已通过省级验收[1]。
3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设施仍薄弱
由于长期的农牧业投入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覆盖面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机具配套率低,机械化物质装备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区的草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严重,饲草料产业发展滞后,草场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
3.2 经营方式仍粗放
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农牧业项目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品牌。
3.3 农业人才仍匮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农业劳动者流失,素质老弱化,缺乏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农业人才,影响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型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
3.4 支持资金仍不足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县级财力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项目较困难,整合县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打造示范区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贷款难,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窄,招商引资难度大。
4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思路
重点创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三大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并在空间布局中的“三带”区域内,高标准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4.1 奶牛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设施配套、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扩建现有的田家寨镇新村青海圣亚高原牧场、李家台村春源奶牛养殖场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形成“一园双核”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建成全县奶牛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奶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孵化基地;④全县重要的奶牛生产及饲料种植基地;⑤龙头企业奶源供给基地;⑥奶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坚持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的奶牛产业带和重点乡、村奶牛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建设,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增加牛奶总产。
核心区:以田家寨镇李家台和新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田家寨周边其他村,并在上新庄镇、大才乡、多巴镇、拦隆口镇、鲁沙尔镇、西堡乡、汉东乡、上五庄镇和李家山乡9个乡镇中的20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
4.2 肉牛肉羊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上五庄镇友爱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肉牛肉羊繁育和育肥技术、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优质牛肉、羊肉原料供给基地;⑥肉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带和重点乡、村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增加牛肉羊肉总产。
核心区:以上五庄镇友爱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大才乡、共和镇、上新庄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土门关乡、鲁沙尔镇、多巴镇、西堡镇、李家山镇等11个乡镇中的59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
4.3 生猪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镇崖头村,高标准建设1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园,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后,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生猪高效繁育和育肥技术、全价饲料配方技术、机械自动化养殖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基地;⑤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提高档次”原则,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提高全省市场猪肉供给能力。
核心区:以李家山镇崖头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拦隆口、多巴、共和、李家山、西堡、上新庄、鲁沙尔镇、田家寨镇等8个乡镇的30个生猪重点养殖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5 对策
5.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畜牧业,以保证农户的收入为主线,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转变成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每个领导的发展目标任务,使领导参与到实际的监管监督中去,并对领导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查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年终奖的考核项目之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快速发展。
5.2 打造示范园区
加强湟中县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区、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区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区建设,提高园区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5]。
5.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资金,完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体制。加大养殖场建设、病虫草害防治、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5.4 推广现代科技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畜牧生产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科技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良种引进和繁育,提高养殖效益。引进良种畜,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通过推广现代科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6-8]。
5.5 强化防检监管
认真贯彻畜疫防治的“双轨”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轨的工作力度,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4,9-11]。
5.6 加强草原保护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有机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12]。
6 参考文献
[1] 杨永奎.加快推进湟中县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2):50-51.
[2] 安维军.青海省湟中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64-65.
[3] 王燕明.湟中县特色畜牧业发展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2):40.
[4] 李积花,王曙光.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57-59.
[5] 李启光,伊万娟.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 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J].青海草业,2005,14(2):39-41.
[6] 周明秀.玛沁县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3):54-56.
[7] 王慧.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1.
[8] 刘春鸽,孟繁锡.中国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6(11):18-21.
[9] 彭中山.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5):58-60.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全县总面积5809.4km2,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km,流域面积100km2,分别占甘肃省、白银市黄河过境段的40%和72%,有效灌溉面积3.933万hm2。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是甘肃省的19个半农半牧县之一。靖远设施农业发达,农作物秸秆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畜牧产业发展一直走在甘肃省前列。
1畜禽产业发展现状
在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靖远县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614.53万头(只),其中羊122.41万只、生猪79.34万头、鸡389万只、特种经济动物18.89万只、大家畜4.89万头(牛0.67万头,其中肉牛0.39万头、奶牛0.28万头)。各类畜禽出栏量达281.41万头(只),其中羊64.81万只(羔羊51.85万只)、生猪44.13万头、鸡161万只。肉类总产量43339.95t,其中大家畜肉583t、猪肉31112.65t、羊肉8425.3t(羔羊肉3887.6t)、鸡肉3220t。禽蛋产量7412t,羊毛产量778t,奶产量15456t,水产品产量890.2t。畜牧业产值达11.83亿元。新改扩建养殖场11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万元。全县投入生产的水产养殖池塘面积126.066hm2、投入生产的藕田养鱼面积18.667hm2,全县年出产水产品890.2t,其中出产小龙虾9.15t,南美白对虾3.55t,中华绒螯蟹2.51t。
1.1做强品牌优势,推进肉羊产业
靖远县逐步提高了全县肉羊产业生产水平,基本实现了“六化”的产业经营格局,肉羊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农牧民收入的优势产业,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是我国首例以哺乳类动物为地理标志保护注册的商标。初步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山区滩羊纯种繁育基地、沿河灌区商品羔羊生产基地、高扬程灌区饲草料基地与羔羊育肥基地,发展养羊场(小区)40个,养羊专业户达11200户。建成羊只交易市场2家。
1.2发展特种养殖,增添新产业
初步探索发展肉驴养殖业。组织全县黑毛驴养殖户到白银市平川区甘肃红星伟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黑毛驴养殖基地参观学习。目前,肉驴饲养主要分布在东湾、刘川、双龙、北滩、高湾等乡(镇),有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8家,5头以上规模场25家,总饲养量达到4380头。其他特色养殖有甘肃海旺鹿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峰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龙头企业。
2畜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大市场和小生产的矛盾,扩大再生产受资金和土地的制约,农牧户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难以满足,农民迫切需要有足够的场地和资金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量,从而提高农户的养殖收入。二是饲料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农牧民增收。近年来饲料价格逐月攀升,加重了农牧民的投入负担。三是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靖远县畜禽产业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畜牧业加速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突出,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四是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少,养殖链条短、效益低。畜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制约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靖远县缺乏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现有的金字招牌“靖远羊羔肉”还没有充分发挥最大作用,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开发能力与产业的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畜牧产业缺少深加工产品。区域市场流通体系不发达,缺乏专业化物流体系。
3对策及建议
3.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6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tianjin
chen peng, zhang lei, zhang ming-li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industry,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with data in tianjin. the way was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ctively,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ialization, epidemic disease control and setup safety system of animal products, found high end brand and built recycling economy of animal husbandry.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现代畜牧业是利用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现代的工业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建立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方式生产畜禽产品的产业。产业体系以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等为主要特征。发展现代畜牧业,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天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是天津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化、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畜牧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标准化与高端特色畜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仍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随着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的全面开发开放,如何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业,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将是未来天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议题。
1 天津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禽生产主要包括大牲畜、猪、羊、家禽、兔等养殖,2003年以来天津畜禽生产规模呈小幅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了10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3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生猪达到85%,肉鸡达到95%,奶牛达到95%,蛋鸡达到90%;养殖场硬件水平明显提升,新技术、新工艺得以集成和应用,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养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整体效益年均提高10%以上。截至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基地达98个,奶牛存栏1 000头以上的养殖基地达到46个,占比达30%;全市生猪出栏377万头,奶牛存栏15.7万头,蛋鸡存栏1 307.5万只,肉鸡出栏8 655万只,肉牛出栏19万头,肉羊出栏66万只。全市肉类产量42.9万t,禽蛋产量19.3万t,牛奶产量69万t,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1.7,14.2,
50.9 kg(按常住人口1 355万人计算);全市畜牧业产值9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2010年增长2%;全市畜禽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全市近年畜禽生产情况详见表1[2]。
2 天津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受土地政策制约,畜牧业发展空间有限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文件)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但实际属于非基本农田的农业用地资源非常紧张,可供畜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之畜牧业疫病防控压力较大,各区县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难度很大。
2.2 畜禽良种产业发展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天津市畜禽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值相对较低,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从全市种畜禽发展的情况看,种猪产业发展较快,肉羊、奶牛的良种产业起步较晚,种禽产业虽起步较早,但近年来发展较为缓慢,各畜种间发展不平衡,缺乏成为畜禽良种重点供给基地的基础[2]。
2.3 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大部分畜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科技含量偏低,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天津市目前仅有肉鸡和奶牛产业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猪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屠宰厂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有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各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较少。
2.4 养殖污染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意识薄弱,设施设备滞后,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3]。同时,部分饲料产品大剂量使用高铜、高锌及其他矿物质添加剂,造成排泄物中重金属含量超高,污染土壤环境。养殖污染治理投入大,虽然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但对养殖场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养殖场户主动投入治污积极性不高。低碳经济模式的提出和快速推广,给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4]。
2.5 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
全问题日益严峻
国内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动物疫病源分布较广。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毒变异加快,加之新的疫病逐渐增多,流行规律不清,防控难度加大。天津地处物流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活畜禽及畜产品流通频繁,极易受到外来疫病的影响,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部分基层兽医站人员经费不能保障,影响了动物防控工作的开展。部分企业和养殖户缺乏社会责任,非法添加违禁药物及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等行为仍有发生;畜产品优质不优价,优质安全畜产品发展的市场内动力不足。
3 加快天津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科技进步,增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后劲
从市场竞争看,畜牧技术和投入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结构调整看,科技进步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和中心环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最根本是依靠科技进步。一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5]。过去的那种畜牧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发展和市场需求,必须增强畜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二要加快科研力度,力争在畜禽良种培育、健康养殖、安全优质新型饲料研发[6]、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和动物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要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单项技术推广向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转变。四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强畜牧科技知识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7]。
3.2 要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村社会小康目标的主要途径。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畜牧业作为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一项产业,不能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需要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政府要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财政贴息、银行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协助企业完成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龙头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将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其次要引导农民在养殖方式上尽快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生产出优质的畜产品,有利于向外拓展市场。在养殖小区成立养殖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协会或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团结起来,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利益连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连结机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使农民参与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养殖效益[8-9]。
3.3 搞好疫病防控与畜禽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疫病防控方面,要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疫病防控、兽药质量监管等职能,全面改善各级兽医主管和技术部门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和物资的保障;同时要加大基层兽医人员各项技能的的培训力度,构建高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覆盖范围广、运转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从畜群、饲料兽药到畜产品质量各环节的安全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活动,倡导和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监督和引导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0]。
3.4 发展高端品牌和特色畜牧业,提高行业竞争力
高端品牌和特色现代畜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高端的产品品质、良好的品牌效应、自主的知识产权、特定的消费市场和良好比较效益的畜牧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天津要突出特色区域、特色产品,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畜牧业。要重点发展主要包括宁河北部、宝坻东北部、蓟县南部、静海南部以及大港西部等30个重点乡镇的生猪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中北部、北辰、宝坻中北部以及静海等22个乡镇,以及农垦的大钟庄农场、里自古农场、黄庄农场、北大港农场和潘庄农场的奶牛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南部、静海南部、宁河北部、西青以及大港等29个重点乡镇的肉鸡产业带。大力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兽药生产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商标,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加大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度,进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认证,继续做大做强“海河”乳制品、“天河”种猪、“宝迪”种猪、“奥群”种羊、“大成”禽产品等知名畜禽产品品牌,开展系列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到周边地区开设特色高端产品营销网点,提高品牌知名度。
3.5 积极创建畜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
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由于其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使得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具体运用中面临着技术操作不规范、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完善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大对散养农户养殖设施的改造以及饲养小区和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扶持和规范养殖小区发展,妥善处理畜禽粪便和污水,积极发展沼气,净化养殖环境。通过种养业的互补优势,依托畜牧和饲料业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种养有机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在国内率先实现具有无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特征的特色畜牧业发展方式[11-13]。
参考文献:
[1] 潘春玲,吕杰.畜牧产业新模式的建立与政府管理[j].农业经济,2006(10):38-39.
[2] 臧胜兵,成荣,姜加华.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j].江苏农村经济,2006(12):34-35.
[3] 张玉海.京津冀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4):154-156.
[4] 吴道义,顾明.毕节地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11):155-157.
[5] 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6] 卢成达,郭志利,张丽娜.粮饲兼用型玉米研究及生产对发展山西畜牧业的意义[j].山西农业科学,2009(2):72-74.
[7] 韩艳东,张玉屏,张成材.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几种模式[j].中国畜禽种业,2007(04):48.
[8] 区锦联.公司+农户模式中畜牧业农户的利益损失——基于社会结构理论的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1.
[9] 孙建萍.公司+基地+农户的五种做法[j].中国牧业通讯,2007(12):76.
[10] 马强,任巧玲,刘付玫,等.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河南
农业科学,2008(1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