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5 15:30: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篇1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在观念继承层面,生态振兴要继续以“两山”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金有序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二是在实施方法上,采取法律方式保证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切实落地,通过立法来保护乡村整体环境。

三是在内容上,要从生态保护、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促进组织衔接及强化,实现治理有效。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一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

篇2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网络信息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价值性、风险性、互动性、广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网络信息建设可符合其多项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充实村民生活与生态宜居,还可对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现如今,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规划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对应等现象。因此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构建完善的乡村网络服务系统,其次应争取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投入的占比。第三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随后应完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对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引导。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篇3

2012年以来,县内大量引入新农业技术,在生猪、水果、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实现了技术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打造了县内10个农业乡镇,建立了现代农业“一区五线”产业发展模式,并同步推出了新农村综合体,强有力的促进了地方农业及农村的快速发展。

1.2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思路

2018年11月专题评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县内各大产业(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工作方案及相关思路,明确了未来县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针。在专题评审中,专门结合过往县内针对农业工作结合性不紧密、特色不明显、政策落地不强等问题展开分析,明确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完善总体规划方案体系,确保全县各个产业均能够做到与乡村振兴战略齐头并进,实现下级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自2019年开始,蓬安县已经围绕农业方面在各个乡镇村建立了多个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农业产业发展试点,同时积极与县内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开发产业等多产业形成深层次布局结合,再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实现了对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方位统筹协调,切实增加了县内资金整合能力与资金支持能力,同时在大量招商引资情况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蓬安县的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从整体上来看,要做到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统一规划与分布实施,认真结合县内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做好相关规划设计内容,务必将各项工作落实,避免出现“光说不做”“流于表面”等问题。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内也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基本原则,切实确保了战略工作效果。即在资源深挖、分类推进与自身优势发展的多重基础之上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切实推动强化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有利空间条件。

2蓬安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未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在基本明确了自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与基本工作方案思路后,专门围绕战略内容建立了未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并希望在体系建设中完成以下3点工作内容。

2.1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基本关键,督促地方农业快速发展进步,同时结合统一标准组建基层农技推广站,并配备相应齐全的办公环境与设施。另外,县内还专门建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大厅,专门开展各项农业技能培训学习班,建设科学化检验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蓬安县还专门基于定岗定责机制、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机制等实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技术人员的有效规范,同时结合上述各项机制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将更多农技内容通过推广站宣传给广大县内农户,配合便民服务点,将大量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荐给农户,共同在站内研讨学习提高农技水平,为县内农业生产水平优化创造可能性。

2.2创建优化多元投入体系

蓬安县严格贯彻落实了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在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大力宣扬各项文件精神内容,希望农业技术人员技能不断提升,知识不断更新,并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完备技术团队建设。从2019年开始,县内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带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同时满足技术研发、引进、示范与推广4项内容。在融资渠道方面也不断筹资,目前已经争取到了来自于市、省以及国家的农技推广专项奖励资金。另一方面,县内也积极引导各个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试图发展推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转化[1]。

2.3强化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篇4

2021央视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播出时间2021年9月23日秋分节气,我们将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第一次走出演播厅,走向丰收的田野。晚会以潮汕地区丰收为中心,利用5G技术手段,串联起全国各地的丰收景象。呈现出一幅全国共庆五谷丰登、共享欢乐喜悦的节日画卷。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农民“庆丰收、感党恩”的图景,全国主粮和农副产品“物质丰收”的同时,在乡村振兴推向全面加速进程中,中国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悉,晚会已经在广东省汕头市完成录制,将于丰收节(9月23日)当天在CCTV-1和CCTV-17频道晚黄金时间播出。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是什么体现丰收

众所周知,秋分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恰好是从“立秋”到“霜降”这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正如中国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因而,国家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具有当代意义,其文化传承意味更加浓厚。一方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一种仪式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出丰收的喜悦。同时更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现代思维点缀传统文明的一种上佳表现,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气时令“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这从某种程度上,恰是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契机与自然而然。

历史人文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一般的节日,既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的体现。从历史脉络看,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灶王,“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被视作国泰民安的“标配”。从文化现实看,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全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庆祝丰收的新时代先进文化。丰收,凝结起中华文明的澎湃力量。“农虽旧业,其命惟新”,中国是农业大国,高质量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农业必须坚守的原则。

乡村作用

首先,可以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举办丰收节可以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投身进来,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办这个节,可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中国农民丰收节”对农民兄弟是莫大鼓舞,在精神层面必将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和信心。

第二,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乡村振兴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丰收节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营造浓厚氛围。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各方面的资源动员起来、聚集起来,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第三,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五句话二十个字,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农民丰收节”本身就很美好。办这个节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体现。通过这个载体,展示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可以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篇5

1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阻碍的因素

1.1基础结构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基础设施设备有了明显的改善,例如:重修了乡村道路,更好地连接了城乡的沟通,开辟了崭新的销售方式;引进了新的机器设备,减少了对人工劳动力的使用,缩短了产物的产出时间等等,但其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还是相对比较匮乏。支持地方农业发展的基础资金是有限的,将农业发展逐渐趋于机械化,也不仅仅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从根本思想意识出发,进行思路的转变,才能真正地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利条件。很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逐渐老化,未能给予及时地更新处理,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也相对降低,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非仅依靠政府的支持,人们过于依赖政府,未能从自身出发去创新改革,最后可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1.2产业结构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极其重视,因此了很多惠民政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成。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却存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这也导致很多农产品的供给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这些类型的农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某些农产品却出现滞销的情况,无法进行出口,而内需也无法解决这些农产品的销售。这种农业领域供求关系及其不平衡的情况无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环境下的社会需求。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比如要更加多样化,才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当中如鱼得水,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况,可以做到从容不迫。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在全球化市场当中的地位低下的情况,进而可以稳定我国农业产业的波动。也可以减少因为价格的不稳定性,农民每年耕种的时候倾向去种植经济属性较高的农产品的状况,从而使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的稳定性可以有着大幅度的增加。

1.3科技创新因素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效果间息息相关,通过科技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帮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和推广。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及推广工作中,农业科技成果较不普及,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度还不高,在农业的建设中使用机械的概率小。农村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难度大。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科研的成果,同时也会影响科研类机构的运行。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具有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在农业科研机构人员总数的比例相对较低,而且这些科研人员队伍当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创新骨干力量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研人员还存在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的问题,这对于农业相关科技的发展工作而言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国家农业产业经济建设工作造成制约。

3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3.1深化改革进程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是当下最为紧迫的工作任务,在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主线应该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体内容,总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积极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的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全新的课题。深化改革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找到恰当地适合农村发展的手段,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除了选择恰当的种植生产地区,我们还应当根据当地的实施情况进行规划和统筹,合理的划分,充分利用农业思维,将植物种在最恰当的土地上,制定科学的统筹方案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和经济投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整个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其次是要加快农村产业化的集群发展,促进有关产业的融合,地方政府也要按照相关的国家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最后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如把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农产品可以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而解决创新成果推广滞后的弊端。

3.2推进协调发展

在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相关部门要完善法律制度,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营造一个法律环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个理念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加强对城乡统筹的协调和推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就需要将乡村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以及政治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帮助城乡由原来的分割独立的情况转变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结构。要相关政府机构加快制定有关振兴乡村的法律条文,同时也要完善与这些有关的配套的制度。因此,政府部门要快速地完成对农业产业经济有关的法律条文的评估,对其中与农业产业经济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文进行清理或修订,使有关法律条文能够适应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政府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加大对大中型农村企业的补助,促进相关企业人员在当地的落户。充分地发挥农村企业的作用。通过农村企业的规模扩展之后对人才的需求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强对政策的贯彻于落实,将政策细化,使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以真正的为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章可循的法律条文,建立一个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帮助农村居民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企业,通过政府对企业进行扶持,扶持过后的企业,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对社会的帮助之中。这样的帮扶模式可以帮助乡村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2]。

3.3加大投入力度

篇6

在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发展提升都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足见未来中国农业必将大展宏图,农业这一国之基石将更加稳固。

乡村振兴催生好政策。报告指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对于7亿多中国农民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一剂“安心针”,连续1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农业工作,安排农业部署,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业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广大农业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新时代新时期,农业农村将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四川省××县××镇是四川盆地腹地出名的的丘区农业大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型新路子,逐步建立数个“千亩产业”基地,极大吸引了在外务农民工返乡创业,乡亲们回家建设美丽家乡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一股股新鲜血液。

乡村振兴引领新发展。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足显国家在农村将有“大手笔”“大作为”,引导农民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运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依靠绿色高效农业,多产粮产好粮,即刻成广大基层干部的“绿色使命”。四川省××县××镇积极倡导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有效地助推乡亲们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开拓新局面。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与农业农村农民产生鱼水之情,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依然是我们新时期重要的职责,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是农民的贴心人,必须是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主心骨。近年来,××县××镇农业服务中心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确立为核心工作,通过组织培训,考察学习等方式,不断增强三农干部素质,带领父老乡亲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乡镇脱贫步伐日渐加快。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篇7

(二)开展创业富村行动,实施“雁归”返乡创业引领计划。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到农村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推进创业优惠政策落地,加快创业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电商精准服务活动。

篇8

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技术就是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的改革。通过农业机械的不断应用和推广,能够让传统的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在现代化农业中,有着不能跨越的阶段,为农业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且现代化的农业有着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各种资源都能够循环利用,可以有效提高环境的保护力度,进而提升了乡村的社会经济效益。

1现阶段的农机技术培训现状

现如今,中国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开孙莉(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江苏如东226400)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对农机技术培训产生影响,也让农民在农业的活动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其一,就是在培训时所培训的对象较单一,在从前很长时间里,国内的农机技术培训中的学员大多都是农民,这就让所培训的对象相对较为单一,并且所培训的内容也较单一,教授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传统的机械原理,这就让农机技术的应用效果不理想。现在的农村发展很快,农民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就让农民对这种单一的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其二,政府部门没有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部署和落实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农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这就让这项工作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在缺少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培训人员的薪酬待遇和保障都严重不足,这就对农机技术的培训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就会缺少专业性和科学性,对于农民实行的相关培训政策也缺少系统性,这就让培训的效果变得不够理想。其三,中国有很多的农机技术培训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都不够,在培训时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降低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这些教师对市场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也不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这就让培训工作的效果变低。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思想较传统,教授方式较落后,这就让培训质量不够高[1]。其四,在农机培训中,所培训的服务功能较弱,缺少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利用网络技术方便监督管理工作,这就导致农机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另外,在农机技术的培训管理中,现代化网络设备不足,传统的机械设备占据了主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智能化网络设备很少,而且也没有建设网络在线培训课程,不能邀请专家对学员进行培训,这也就让现代的网络技术培训得不到很好的实践。

2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振兴乡村的策略

2.1加大农机资金力度

现在的城市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不均衡,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阻碍之一,而为了振兴乡村战略,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其资金投资力度,改变城市农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这样通过政策来确保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政府部门还要发挥自身的调控能力,通过宏观的调控来促使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并且还要加大农机的网络设备方面的投入,让学员可以真正地接触到网络设备,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振兴乡村。另外,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其培训的内容更会涉及到多个领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对现在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加以分析,以此来制定出合理的宣传方案,让社会公众认识到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从而转变农民传统的思想,主动接受新型的农机技术,让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增长。

2.2创建专业的农机技术培训团队

在农机的技术培训中,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学员们的培训效果。所以政府部门需要不停优化培训团队,让这些教师能够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样就可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首先,为了实现这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就需要将培训的地点不断开拓,让农民在培训基地或农田实行实际教学,并结合现实情况,有效提高培训效果。其次,为了让培训的内容更加的吸引人,培训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培训内容变得多种多样,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满足农民的具体需求[2]。而为了提高培训的趣味性,教师就要创新培训方法,运用农民喜欢的方式进行培训,这样就可以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从而培训的质量得到了加强。最后,可以聘请一个些专家,实行网络在线授课,这样就能够让学员更加的对先进技术知识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使学员可以自主学习。例如利用抖音直播,建立和谐、平等、时间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民能够快速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

2.3加强农机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

在对农机技术培训时,可以利用农机管理站来实现,但是因为缺少对这些部门的约束力。这就让农机管理部门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农民主动参与到培训中。确保农机技术培训的专业性,减少培训过程中不安因素,加强培训质量。而因为农民所受的教育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需要采用更加丰富的培训方式,从而让农民可以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并且要运用网络技术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进行管理,对学员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管理,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农机技术的培训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其培训的效果,让农民从事农业活动时更加的方便,进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2.4建立完善的培训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保证乡镇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农机技术培训监理部门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农机培训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农机技术培训管理责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农机技术培训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定期组织农机技术监督管理培训,对农民不定期进行农机技术安全检测工作,并针对每个学员都进行访问,对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反馈给培训教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还要加强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农机体系的建设工作。要想振兴乡村就需要在农机设备中融入现代化网络技术,让农业与网络信息相结合也要将农机的监管记录录入到计算机中,综合性地分析监督管理工作,如果发现问题就会及时的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反馈给工作人员,这样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为农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2.5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农机技术

创建农机技术的推广网站,为了充分做好农机技术的工作,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能够按照当地的农业推广需求,创建专门的农机技术推广网站,把一些先进农机技术内容发到网站上,并定期对农机技术知识进行更新。如果有能力还可以聘请农机计划方面的专家,定期在网站上进行座谈,与农民进行在线的技术交流,将农民的问题集中起来,并加以解决。另外,还可以在各种在线教育平台中实现在线课堂教学。在完成教育任务后,还可以对学员进行技术考核工作,也可以利用社交软件进行信息的传播,而现在的信息传播软件较多,所以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对农机技术进行定期维护工作,并及时教授给农民农机的使用技巧,让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线上进行指导。为了农机技术培训的推广工作,还可以为农机知识建设一个网站,这个网站中会有先进的农机技术,利用视频、文字或语音进行讲解,进而让农民能够及时更新农机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更加方便了农民接触技术知识,这样农民就可以及时运用搜索引擎解决相关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的效果[3]。

3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乡村,这就对农村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振兴乡村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现阶段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仍然有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振兴乡村的脚步。

参考文献

篇9

农商银行本姓农,乡村振兴当先锋,今年以来,潍坊农商银行坊子支行全面落实行党委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力支持乡村发展。在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中,找准了党建与业务发展的切合点,真正将党建与业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农商银行与当地党委、政府、村委的关系,真正了解老百姓最迫切需要什么,不断践行为民服务的理念,带着责任做银行,带着情怀做老百姓的事,进一步密切了农商行与当地党委政府、村委的关系,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让老百姓主动参与多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

篇10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乡村旅游战略也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更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乡村管理者,应积极地推动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让乡村旅游的价值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形式,在近年来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区域特色,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作为旅游地的村庄,居民可以依靠销售手工艺品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得劳务报酬,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齐全的基础设施引领之下以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人来消费。

(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是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居民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行性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工作岗位少的问题。在新时代环境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依靠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这也可以让农村人民在家中获得应有的收入。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战略的持续推进也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战略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农村更多的帮助之外,也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来乡村旅游的顾客会买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使农村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重点转向以观光旅游为重点。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当地可以利用较好的旅游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资源发展模式引领之下,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村民甚至只关注经济利益,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过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开采自然资源的问题时有发生,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乡村旅游战略的引领之下,村民有了新的利润获取方式,他们在保护自身基本收益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护环境,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转向关注乡村长远利益,这就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吸引各地人们来游玩学习,并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在乡村旅游战略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当地居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任务。在经济的推动下,当地居民可以对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空气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发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乡村已经在大力吸引旅游专业的人才,也采取了多种方案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固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然有限。实现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而乡村管理者及当地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健全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

一些地区尽管关注到了乡村旅游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和体制不够健全,乡村旅游仍受到很大阻碍。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且缺乏专业性人才,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作用的发挥。而健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如采取减免税收或直接补偿生态环境等方式,就可以持续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着力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要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扶贫资金的基础之上,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联合经营方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2]。当地政府也要推动各个部门联动,形成切实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可以对乡村旅游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解决乡村旅游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许多农村在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人,但由于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且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平台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地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相关人员要以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让游客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时获得美的享受。当地政府和乡村管理者应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要从大中专院校吸纳人才,以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乡村旅游管理方案融入当前阶段的乡村旅游事业之中,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的政策扶持已经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当地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大中专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到乡村旅游试点进行考察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当地也可以聘请旅游业的专家莅临指导,对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制定完备的经营规则和服务标准。

(三)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

在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从当前阶段人们旅游消费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消费者喜欢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区位环境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优势,但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完备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被外界了解,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应推动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传扬,吸引更多的游客[4]。由于农村地区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且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游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必须以完备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及时更新游客的信息,并做好游客信息的处理与反馈工作。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游客可以对当地的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正是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网络信息的投资力度,在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大量信息化人才,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5]。

(四)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乡村旅游战略常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依托于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的一种旅游经营模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地居民就需考虑到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及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推动乡村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转变,以田园风光吸引众多的城市观光者[6]。此外,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不同的季节,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项目。相关人员要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做好改进,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篇11

今年以来,岳家庄乡深入落实各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立足传统农业乡镇实际,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 坚持规划先行,整合现有特色农业产业,以二四零省道为界,西部重点打造泰茶“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片区;东部规划发展六顺生态农业、特色林果种植2个示范园建设,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片区:涉及涝南村、涝北村、涝西村、山头村、孟家屯村5个村,累计流转土地8500余亩,输出劳动力1500余人,实现土地增效、村级增收、群众挣薪的共赢。

林果种植示范园:进一步育强“新泰苹果”品牌,发挥北邱苹果园带动作用,向北辐射发展苹果300--500亩、甜红子山楂600亩。目前,已流转土地800亩,栽植山楂苗400亩、引进目前最好的中早熟苹果品种“鲁丽”并育苗20000棵。依托投资700万元的小农水项目,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六顺生态农业示范园:以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有机食品为本,以民俗旅游为载体,建设集种植、养殖、认知体验、田园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环保、休闲综合体项目。目前,已流转土地2000亩,五大功能区(百果园观赏采摘区、生态养殖区、有机农作物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和休闲养生区)已初步建成。

下一步,将继续聚力产业振兴,以泰茶为中心,向东贯穿六顺农业、“新泰苹果”、太平山西部流域,打造集“观光、养生、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带。

篇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必将拥有极为良好的发展前景。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需要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1]。中国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国也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与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以其文化特性,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更好地记录还原酒与酒文化,能够让人们加深对酒的物质与精神价值的重新认识。为了追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水酒的文化历史渊源及特色,本设计选择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作为研究主题。通过纪录片增强松山水酒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引发更多的人关注松山水酒,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松山水酒研究背景

松山水酒源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圳上镇黎明村,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导致松山水酒这一传统手工艺未曾传播与发扬出去,借助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对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进行影像传播与保护。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由演员直接出演,纪录片中的人、地与实际情况一致,在原生态的基础之上,能够塑造优秀的市场价值和品牌价值。因此,通过纪录片,能够以更加立体、形象、自然的方式实现对松山水酒的品牌传承发展。松山水酒采用古法酿制,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意义以及探讨价值。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党对我国乡村建设的深层次把握,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于整体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2]。为响应贯彻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本设计以松山水酒作为研究主题,利用数字影像对松山水酒进行品牌宣传,以期形成品牌效应并带动松山水酒产业的良好发展。数字影像技术是新时代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多种领域内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该项目的诞生,在宣传松山水酒品牌价值的同时,利用数字影像技术能更好地增强松山水酒的经济效应,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数字影像的重要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文化领域创新成果频现,以“故宫文物”为代表的文创作品逐渐被大众熟知。乡村旅游也作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兴尝试在各地风靡。非遗成为文创领域和乡村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跳出原有单一文化内涵的桎梏,在经济领域崭露头角,带来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非遗与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要求相契合,成为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于一身的“多功能”项目,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2.1回溯乡村发展历史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诞生至今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发展,保留着独特的历史印记。非遗集中体现了当时村民对文化信仰的朴实追求,更能透过表面的文化承载形式反映出诞生地当时的民风习惯,是考证当时历史极有效的信息载体。通过梳理当地非遗传承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晰在其产生、发展、传承、延续等不同历史阶段乡村的农业生产条件、物质生活水平、社会组织架构和村民互动方式,甚至当地的道德衡量标准、社会风俗习惯、人情交流往来等都可以从中得以体现,成为探索当地历史文化的有益路径。这对研究乡村历史、追溯乡村发展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2.2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乡村传统文化尤其如此,其背后蕴藏的人文思想、精神理念、思考方式、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偏好无一不展现着当地村民内化于心的精神追求,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寄托所思所想的重要载体。非遗不仅携带着过去的文化价值,也传承着现代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文明交织共生,为乡村成长壮大提供了丰厚动力来源和养分滋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生活方式及其行为举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形式多是文学故事、民俗习惯、传统技艺、音乐戏剧等一些看起来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载体,但正是从这些传统习惯中折射出我国延续至今的农耕文明的全貌,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传统道德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村民基础,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很容易被村民接受,是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2.3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各地开始尝试探索将文化资源融入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建筑业、手工业、旅游业、文创设计业等多个行业都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非遗摆脱了原先单一的文化助力定位,转化成一种生产力资源,逐渐在经济领域展现价值。经济发展促使物质水平逐渐提高之后,人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开始转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追求。这个时候商品对于人们来说,其实用价值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反而是其背后蕴藏的深层的文化理念成为人们首选的标准,非遗的衍生产品由此获得人们青睐。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的新机遇

当下全面脱贫顺利实现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乡村发展的首要目标。各地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开始大力发掘本地乡村的内生特色,乡村本土的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民俗文化、精神内涵、历史传承等都被作为新兴视角放在时展脉络下进行审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3.1政策倾斜支持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非遗作为一种新兴力量被重视起来,尤其是传统工艺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路径被利用。国家出台了许多文件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技艺的作用,还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引群众参与。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我国充分借鉴日本发展农业经济的先进经验,提出发掘优势,建立“一村一品”理念。这个理念提出后,各地积极响应,开始在当地落实摸清家底的“八个一”要求,在对本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后,总结归纳本村的文化特色,将本村流传已久的历史文化重启。在此过程中着重进行对文化资源的把握,在顶层设计中体现“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各地根据“一村一品”指示,设立不同的资金扶持项目和人员交流支持,大力发掘本地的特色非遗资源,并逐步将非遗资源打造成当地的特色名片。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政策倾斜为非遗保护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2优秀传统文化需求日益高涨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跃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吃穿极度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满足后,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开始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转变。除了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外,人们开始重视内心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如何充实精神、提升文化素质成为人们现阶段更上一层楼的追求目标。从改革开放至今,国家重视提升教育水平,科学知识传播使得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表现在人们的审美水平和人文追求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在外来文化大幅席卷各地的情况下,不少人开始呼吁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发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达到充实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效果。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完美契合了民众这一需要。

3.3经济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带来空间

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形式是农业,农业收入是我国早期社会发展的经济来源。我国的传统文化最早也是起源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保留着乡土性的特点,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形发展离不开农业社会的经济支持。早期人们通过农业获得衣食温饱,在此基础之上才开始构建文化体系。农业社会下的生产力进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的基础。回溯各个朝代可以看到,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朝代,其文化遗产就越多,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给文化诞生开拓了空间。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无疑也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创造优渥的现实条件。

4松山水酒的影像传播与保护实践

4.1前期工作

4.1.1勘景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拍摄场地,以增强影片的可观性,团队一行多次前往新化,历时180余天,把纪录片所需场景暂定下来。例如,团队选取了陈历祥先生的酒厂以及放置水酒的马龙洞为酒窖拍摄场景,选取了油溪桥村的木屋、紫鹊界梯田等一系列符合拍摄场景要求的地方作为纪录片取景场地。4.1.2美术设计在拍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拍摄淘米的过程中,画面背景太过杂乱,团队成员便用竹排整齐排列在背景墙上,从而得到干净整洁的镜头画面;在拍摄煮米的过程中,灶台周围的环境杂乱无章,为了画面的唯美效果,团队成员自主布景,首先将旁边的柴火棍排列整齐,然后在突出的白墙上排列好竹条,在拍摄摊凉镜头的过程中,原场景中的背景窗是不锈钢窗户,无法融合整体画面。因此,我们便与酒厂负责人沟通将不锈钢拆除,最终得到完美的画面。在拍摄压榨镜头的过程中,因为整个环境都是白墙壁、白柱子,这样单调的环境会导致整体画面不协调,所以团队成员联系酒厂负责人用竹条装饰了一下酒窖环境,把白墙、白柱子遮挡住。有了竹条的装饰,整体画面协调了很多。在拍摄插秧镜头画面的过程中,考虑到让演员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更符合拍摄画面效果,所以摒弃了他们原定的穿着打扮,穿上团队成员准备的蓑衣斗笠。

4.2幕后纪录片

4.2.1创作观点根据纪录片的拍摄脚本进程进行记录。利用所记录拍摄团队在工作时的记录视频和正片拍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视频,通过将正片与幕后花絮相结合这一方法,采用幽默搞笑的方式,进行再次的艺术加工和展现。在影视艺术中,电影纪录片占据重要地位,其完整地记录了国家的印迹。但是电影幕后纪录片毕竟是一种新兴的纪录片类型,其具有自身的类型特质和传播特征以及价值导向。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都值得作深入的研究。4.2.2成片思考在拍摄花絮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如何才能展现出更好的效果,比如重点记录哪些方面,以及在制作花絮的过程中,重点偏向哪一种类型才会引起观众兴趣驻足观看。是纯花絮还是纯预告?最终团队选择将两者结合,但更偏向花絮多一点的方案。通过幽默的展现形式,让观众更想深入地去了解我们的拍摄过程。一部好的纪录片不单单只是随便找个地方拿着相机就开拍,而是要经过不断探寻、不断摸索,去发现、去总结出来的成果。

5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展现乡村历史文化脉络、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家和政府正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各项价值运用有着新的期待。本文沿着这个思路发掘松山水酒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无疑是一次非常具备研究价值的实践。

参考文献:

篇13

从振兴乡村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基础农作物及养殖禽畜为主,由于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及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同时引入农业信息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到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丰富家禽养殖种类,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1]。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难以合理安排人力及资金,影响农民收益。而生态农业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控制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较低,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关注,同时在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下,销售范围更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完善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机制、金融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平台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会倒逼这些服务体系进行升级与完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2]。

2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2.1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提高行动自觉性,加强环境治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制度,引入管理设备,并通过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也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加强对废弃物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增加生态农业资源投入,更能够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例如针对农药化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布局,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如建立果(菜)沼畜循环系统,推动农村沼气转型升级,让农业废弃物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例如针对已经遭受到环境破坏的农业用地,应积极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的区域给予相应补偿,激励农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最后,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围绕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细节,例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打造美丽乡村,夯实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3]。

2.2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与市场相衔接。因此,当地政府应为企业与农户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生态龙头企业,推进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第一,促进企业与农户之间沟通合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力支持,而农民长期脱离市场,很难主动融入市场,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政策引领,为企业与农户创造政策环境。例如农产品加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带动生态农产品“走出去”。第二,立足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资源,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将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好,探索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并利用工业反哺及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开发农业发展潜力。整合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提振乡村经济[4]。第三,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潜力的生态农业企业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实力,采取政策保证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及购销关系,在双方共赢的过程中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农产品品牌。

2.3整合发展要素,推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应加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生态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持,而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且熟悉市场的专业人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当地政府应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培养并集聚人才,打造优秀创新生态农业人才团队,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专业的人才力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培养,选拔具有一定潜力的新型农民,促使其从传统农民向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转型。利用人才的力量促进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例如组织免费培训班、开办农民学校、与农业技术学院签订培训计划等,让农民获得再教育的机会,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升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能力[5]。

参考文献

[1]杨竟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223-224.

[2]肖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秦皇岛抚宁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7):30-31.

[3]黄志华.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J].南方农机,2020,51(10):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