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5 15:30: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篇1

(一)结构调整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5.2%和10.8%。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6.9万亩、总产量增加23.3万吨,扭转连续六年下降的趋势;建成4个省级粮库和一批市县中心粮库,新增粮食储备能力6亿斤;省级130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7.69亿元,带动183万农户;建成26个农产品主产区检测检验项目;完成造林更新1*万亩,新增速生丰产林42.9万亩;综合治理17个重点旱片,建设11个大中型灌区及节水改造工程,加固一批病险水库;开工建设3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建成12个二、三级渔港;扶持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47个山海协作示范项目建设;超额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5万人任务。

克服煤电油运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32.68亿元,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百家重点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全年发电量增长8%,用电量增长13.4%。铁路、公路、水路货运量分别增长14.3%、8%和20%。

服务业加快发展,完成增加值2324.94亿元,比上年增加278.44亿元。通信、住房、旅游、汽车等消费活跃,通信业务收入192.69亿元,增长10.65%;商品房销售额354.5亿元,增长23.4%;旅游总收入550.74亿元,增长42.2%。利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扶持建设了41个“农改超”示范工程、44个职业介绍服务中心、50个示范性社区服务设施及20个大型农副产品流通设施。推进40个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示范项目和全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成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金融保险业继续发展。培育资本市场,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募集资金逾12亿元。

(二)实施项目带动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加快项目审批,大力推进项目前期和建设工作。全省安排重点项目180个,比上年增加92个,投资总规模3348亿元,比上年增加1954亿元。在建10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8亿元,45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77个预备重点项目有26个实现开工。一批重大交通能源、产业项目上报国家审批。

交通方面,*铁路福建段基本建成,*铁路开工建设,*铁路获批立项,福州火车站改造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高速公路福建段一期、漳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福建段二期(邵三)路基工程完成,龙长高速公路全线动工,浦南、泉三高速公路和厦门东通道通过国家审批。全省新增高速公路318公里,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各设区市4小时内通达省会城市的目标。连城机场建成通航。完成全省港口布局规划编制,建成厦门湾1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福州松下康宏码头、漳州招银港区7、8、9号码头。铁路主干线和高速公路主线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规划。

能源方面,漳州后石电厂5、6号机组和部分水电站建成投产,全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尤溪街面水电站、龙岩坑口电厂、南埔电厂、嵩屿电厂二期、晋江热电厂等加紧建设;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平潭风电二期项目获国家核准;推进了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和宁德电厂、福州可门、江阴电厂、华能福州电厂三期等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建成一批省主干电网和县城电网工程项目。

工业方面,三钢炼钢挖潜改造、厦工易地搬迁、福建电气硝子玻璃玻壳项目及东南汽车多功能车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炼化一体化项目基础工程全面展开,开工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厦门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泉州船厂修船项目动工建设;戴?克轻型客车、东南电化年产45万吨聚氯乙烯、南纸林纸一体化等项目获国家核准,华映光电等离子显示器项目获国家立项。

农业方面,“六千”水利工程完成年度计划的1*%;“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完成路面硬化7500公里;大乘奶牛良种繁育基地、永林速生丰产林基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木兰溪郑坂段防洪工程、九龙江北溪(龙岩段)防洪工程、宁德防洪防潮工程等顺利建设;泉州外走马埭、福清东壁岛、莆田澄峰、霞浦沙头等大型围垦工程建设进度加快;仙游金钟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项目通过国家审批或纳入专项规划。

社会事业方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立医院改扩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福州地区大学新区二期、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闽江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龙岩学院、武夷高校园区等高校建设进展顺利;省广播电视中心、福建大剧院、省协和医院外科病房楼、省体工大队场馆改造工程主体开工;一批重点旅游品牌项目加快建设,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三)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外向型经济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全省进出口475.5亿美元,增长34.6%,其中出口增幅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出口结构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43.1%、46.9%。纺织、服装等传统商品出力增强,增长38.6%。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77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71个,合同外资占全省的51.4%。

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重大经贸活动。闽台港澳侨经济合作继续加强,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游,福州、厦门与台湾高雄试点直航货物量增长14.5%。构建闽港合作平台,推进闽澳四项合作。

(四)高技术发展取得新进展,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11个重大高技术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并获专项资金扶持。27个新产品开发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扶持建设94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新材料、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病毒性疾病新药等十大研发平台启动建设。光催化技术、植物病毒等工程研究中心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福建留学人才创业园、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福州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厦门软件园基本建成。福州软件园四期工程、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动工建设。第二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共对接项目2656个、总投资388亿元。安排省级预算内专项资金8390万元,重点扶持244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数字福建“331”计划基本完成。84个县(市、区)开通政务网横向接入网,全省三级政务网络体系形成;67个省直部门建成局域网,30多个部门开展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级政府普通电子公文传输。支持制造业、工商企业信息化建设。9个设区市所在地、4个县(市、区)开播有线数字电视;建成省交通车辆监控系统平台;建设覆盖全省远程医疗站点和医保联网。

(五)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新设三明学院、龙岩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3所本科院校,调整组建15所高职高专院校,省内外普通高校在我省招生15.4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0.5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7%。投入省级以上资金1.5亿多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51.5万平方米。重点扶持一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7%。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3499所。

安排国债和省级专项资金1.2亿元,扶持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大体系建设项目136个,已建成62个。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建成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社会事业项目。计划生育连续14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建立劳务派遣公司74家,派遣劳动力6.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7.5万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93万人、270万人和285万人。城镇近20万人享受低保,75.5万农村困难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和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沿海防护造林14.8万亩,封山育林9.2万亩,建成1368公里绿色通道,有效管护4294.5万亩生态公益林。做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期间急需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申报工作,38个项目、7.25万亩建设用地得到确认。撤销各类开发区196个,核减规划面积84万亩。完成土地整理15万亩,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万亩、“青山挂白”面积345万平方米。

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二氧化硫等6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计划指标内。城市水和大气环境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12条主要水系水质保持良好,23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已有22个污水处理、14个垃圾处理项目实行产业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17.5亿元,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提高到43%和82%。

(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面达61.9%。13家省属国有外贸企业完成改制。新设立10家股份有限公司。明晰集体林产权面积7330.8万亩,占应改面积的89.3%。全面铺开农村税费改革,实行种粮免税、订单售粮直补、良种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全省农民直接受益25亿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政府投资管理更加规范。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林区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省广播影视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广电集团挂牌运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比较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水平不高;煤电油运紧张仍制约经济发展;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部分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仍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体制等。对这些问题,应立足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二、2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

20*年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完成“*”计划、衔接“*”发展的重要一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5%,力争更快更好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以上预期目标是在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把握福建发展态势,力争更快更好地发展而提出的,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完成今年的预期目标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扎实推进以下工作:

(一)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精心谋划发展规划。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据和手段,是引导和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以规划为龙头,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按照省委确定的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拓宽发展途径,精心编制好发展规划。

认真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总体规划,要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九大支撑体系,从目标、布局、项目和举措上进一步深化细化。通过总体规划的编制,凝聚人心、汇集合力、展示形象、描绘蓝图。要积极做好我省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争取规划的发展布局和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使我省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有位置,在大项目中有数量,在大政策中有扶持。

做深做实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围绕近中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及时编制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农业规划要体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工业规划要着眼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港口和林业等资源优势,加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临港工业、石化、“林纸一体化”等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加快形成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交通能源规划要围绕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适度超前、科学开发、合理布局,加快构建铁路、民航、高速公路、港口等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安全、高效、可靠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重大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培育生物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数字福建建设规划要继续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软环境,大力推动电子政务、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要围绕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促进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围绕落实《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水、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用事业重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着眼于培育中小城市和择优发展县域中心集镇,加强城镇体系和村镇建设的规划引导。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若干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二)围绕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推动投资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载体。要加大项目带动力度,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重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确保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总数中的比重,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支撑。今年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343个,比上年增加163个,投资总规模4181亿元。其中,在建重点项目180个,总投资1900亿元,年度投资430亿元;预备重点项目163个,总投资2281亿元。工业重点项目176个,占全省重点项目总数的51.3%。

推进交通能源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建设。开通*铁路,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57公里。加快建设*铁路,开工建设*铁路,推进厦深、龙厦、向莆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高速公路福建段全线和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0公里。基本建成福州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一期,加快建设龙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浦南、泉三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莆田支线,推进永安至武平、宁德至武夷山、福州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国道主干线福州绕城高速公路连接线、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惠安支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厦门东通道、福州湾边大桥,推进厦漳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的前期工作。加快港口群建设,重点推进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及三都澳等大型深水港口建设,开发漳州古雷港区,建成厦门湾海沧港区一期、招银港区二期、福州港罗源狮岐码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000万吨。加快建设漳州招银港区7、8、9号码头、福州港松下康宏码头,开工建设厦门湾嵩屿港区一期、福州江阴港区2、3号码头、罗源湾港区碧里4、5号和可门4、5号码头、泉州泰山石化中转码头等。加快能源建设。争取年底投产龙岩坑口电厂、南埔电厂、宁德电厂、嵩屿电厂二期、晋江热电厂等应急电源点。开工建设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全省主干电网工程、尤溪街面水电站、宁德洪口水电站、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福州可门、江阴电厂、华能福州电厂三期、后石电厂7号机组、罗源、泉州电厂、平潭、漳浦风电、惠安核电站、仙游抽水蓄能电站等电力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

推进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木兰溪郑坂段防洪工程和宁德防洪防潮工程,开工建设闽江上游沙溪段防洪二期等一批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继续推进在建大型围垦工程建设进度;着力扶持国家级中心渔港项目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仙游金钟、长泰枋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等一批预备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工业骨干项目,加强项目策划与前期工作,促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华映光电等离子显示器、厦门安美光电、戴?克轻型客车、新福达多功能轻型客车异地扩建、厦门8万吨级造船、泉州15-30万吨级修船、福建炼化一体化、厦门对二甲苯、东南电化聚氯乙烯、石狮精对苯二甲酸等一批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抓好福建百宏差别化纤维、福建金纶石化扩建、三明与龙岩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等特色产业骨干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泉州宝洲二期、宁德、长乐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晋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厦门岛外快速路、福州南江滨路等项目建设,推进福州连坂污水、洋里污水二期、福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福州三环路二期、厦门海湾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建成福州地区大学新区二期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二期、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大体系等项目。加快建设福建大剧院、福建广电中心、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工程、省协和医院和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外科综合楼、省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武夷山旅游综合开发、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上杭古田会址红色旅游、屏南鸳鸯溪-白水洋景区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厦门软件学院、福州市传染病艾滋病治疗中心、莆田妈祖文化城等项目。

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重点项目管理。应把项目的前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项目的策划、开发、储备。创新项目的生成机制,实现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滚动一批、建设一批。要加强重点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对企业投资项目主要做好服务工作,同时检查监督工程质量、安全和对政府承诺目标的实现情况。充分利用行政协调和经济手段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项目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做好跟踪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在征地拆迁、供电、供水、运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财力办大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发挥省级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性资金和国债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加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

支持重大交通能源项目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支持*、*铁路建设以及其它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支线、大型深水港码头、航道的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支持煤炭资源勘探、液化天然气项目、风电及其它新能源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组织实施节能示范项目。

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能力保护、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江海堤防、水利除险保安、森林防火、围垦、渔港(避风港)、旱片治理、水利“六千”、“年万里”路网、粮食安全、良种繁育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特色农产品培植及深加工、农业检测检验、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工程。

加大社会公用事业投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重点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省属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扶持职业教育、优质高中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和“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平安福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支持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和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置项目,组织实施重点流域乡镇垃圾污染治理、重点养殖区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以及重要水源地保护、重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等示范工程。支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部分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生态示范区建设。

篇2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调减粮食作物面积37万亩,粮经饲比达到3.8:5.2:1,粮棉总产分别为297.6万吨和6.3万吨。围绕区域布局调整和主导产品开发,全市已建成各类特色种植基地550万亩,规模养殖基地12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6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2个;1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使用标志,121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省级认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0.9%、19.2%和15.9%。农村新增常年在外务工人数12.3万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303.2亿元,增长13.4%,高于调控目标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列统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542亿元、59.1亿元和19.4亿元,分别增长21.6%、28%和31%。产销率97.9%,综合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30家大集团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为316亿元、45亿元和16亿元,占列统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8%、76%和82.5%。

——消费需求持续回升,服务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9亿元,增长10.9%,高于调控目标0.9个百分点,增幅为近年来较高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94.3亿元,增长12%。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迅速,住宅、汽车等累积性消费开始释放,旅游、信息服务、非义务教育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亿元,增长12.2%。其中国有基建和国有技改投资分别完成102亿元、39.8亿元,均增长10.7%。争取国债和国家、省投资20.8亿元,五年累计争取国家、省投资88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9.1亿元,列全省各市前列。60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67.5亿元,连徐高速公路*段、徐塘电厂扩建、七里沟汽车交易市场等31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私营个体经济成为新亮点。市属工业改革、发展、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06家企业改革方案付诸实施,92家困难企业启动生产,盘活存量资产65.1亿元;56家商贸企业完成改制任务;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123.7%;自营出口2.38亿美元,增长33.9%;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营业额1.12亿美元,增长31.8%。私营企业户数、注册资金分别增长21.9%和48.7%。全市私营个体投资137.7亿元,增长34.3%,建成各类民营工业园区67个。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全市财政收入完成65.56亿元,增长23.5%(同口径增长16.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68亿元,增长34.9%,财政集中度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8亿元,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398.3亿元,增长5.9%。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火炬计划50项,新上星火计划项目62项。新增国家级示范高中2所,现代化示范初中14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7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增长5.2%。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55%,“两个确保”和“低保”得到较好落实。年初确定的12件实事进展顺利。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较突出。传统产业调整步伐缓慢,高增长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集团偏少,经济持续发展的均衡性较弱;改革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进度不快,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

二是开放型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开放型经济总量偏小,外向度较低;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省的0.6%和2.4%。县域工业化水平偏低,非农产业规模小、发展慢。六县(市)工业总产值增速低于全市3.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低7.5个百分点,绝对值仅占全市的33.1%。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全年新登记失业人员3.38万人,增长30%。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81万人,增长42%。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缺口4.9亿元。

二、*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

按照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年全市计划调控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3.5%以上、12%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1%;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其中自营出口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5‰以内。

根据十六大精神,*年国家、省重点设置了经济增长、就业、通货、国际收支等四项主要调控目标,使宏观指标体系更集中、更明确。我市在今年计划实施中,也将对上述四项指标进行重点监控,以引导全市经济活动有序运转。

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增加产业投资,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一是加快产业投资增长。突出产业投资,大力增加工业、“三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今年二产投资138亿元,占比达38%,其中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重点抓好100项投资额在*0万元以上的新项目、大项目;积极实施30项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大力推进19项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商贸流通项目建设。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重点项目66项,投资总额为227亿元,确保完成当年投资93.7亿元。加强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力争PVC基材二期等30项年内竣工,加快推进煤电铝一体化等25项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红星家具城二期等41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加大项目储备,广泛收集信息,强化策划包装,完善市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滚动实施、快速运转、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国家优化国债资金投向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我市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需要,继续做好国债及国家投资资金的争取,着重抓好县镇公路、市政环保设施、服务业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全面对接、用足用好省支持苏北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努力实现投资贷款增长10%的目标。

(二)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调整,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力。

工业结构调整,围绕大项目带动,全力集聚要素资源,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加快发展。支柱产业继续支持机械、食品工业壮大主业、扩张规模,组织实施大型施工机械、乳业一体化开发、烟厂综合改造等重点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传统产业重点强化资源整合和改造升级,加快发展能源、建材、冶金、纺织等优势行业,大力推进彭电二期、贾汪水泥整合、徐钢大铸管扩建、工业用阻燃天鹅绒技改等在建、在手项目,着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再创发展新优势。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大力支持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加快实施万邦扩建合资、恩华国债技改和邳州银杏嫁接改造等重点工程,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抓好徐工集团、淮海食品城两大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具有一定优势的软件企业,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规模养殖。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到750万亩,优质水稻比重达到50%,专用小麦达到30%,设施菜比重超过20%;优质商品猪和地方家禽比重达到50%以上,奶牛存栏量达到3.5万头。二是突出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的集聚效应,加强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宗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培育产地和销地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奶业、棉纺、果蔬和木材等十大主导产业深加工,迅速壮大维维、彭城、胜阳等30家主业突出的骨干龙头企业。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立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大宗农产品标准化产销体系,在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和无公害认证。确保建成2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20个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

服务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启动《*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构筑物流信息、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三大平台,组织实施香山物流配送等六大项目,大力扶持商贸储运公司等大中型物流企业逐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实施《*市旅游发展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云龙风景区等旅游精品景区,推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迅速拉长以两汉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链。以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抓手,不断拓宽社区服务范畴,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围绕中心商业区建设,合理调整商业布局,加快创新经营业态,重点实施金帝商都等大型商贸设施工程,推进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五期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培育、扶持惠客隆和百惠家美时两大连锁品牌。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重点规划建设南市区文化旅游、中心区新型文化两大产业带,加快组建*演艺、市一院、市四院等重点集团,抓好市体育馆、云龙湖生态旅游休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强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全方位整合国有资产,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步推进事业单位等其他各项改革。

深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根据新一轮改革思路,加快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制定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的实施计划和步骤,积极推进重点骨干企业整体改制,示范、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实现产权多元化,中小型企业加快资本民营化,确保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国有资本退出50%以上,中小型企业公有资本全部退出;市商粮供物直属企业公有资本退出50%以上;建筑企业改制面达到95%,国有资本退出75%以上。大力整合政府资源,加快推进公共产品形态和资源形态国有资产市场化步伐,集中使用部分货币形态国有资产,促使特困企业安全退出。

统筹抓好其他各项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继续深化行政管理、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快城镇、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建立和完善产权、土地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经济信用体系。

(四)突出招商引资,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定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的理念,全力营造全民招商的强烈氛围,促进“三外”工作全面发展。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分析、及时把握国际资本流向,积极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加快推进服务业、农业、城建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开放。进一步加强各类开发区功能建设,大力培育招商引资的新载体、新亮点。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相结合,支持鼓励优势企业利用优质资产与国外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合作。切实抓好已签约的20项重点利用外资项目的跟踪、考核和落实。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和外经规模。大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主动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和生产企业获得外贸出口经营权。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抓好工程机械、纺织服装、冶金铸造等大宗传统产品出口,支持15家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企业。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招标,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着力抓好管道二公司苏丹石油管线三期等重点项目的实施。

继续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府目标管理,在行政机关普遍推行首问负责制、政务公开制和“一站式”办公制,建立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强化督察考核,加快构筑服务型政府。加大综合整治、督促检查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塑造“诚信*”。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抓住建设*都市圈和特大城市契机,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发展,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高起点编制、实施城市总体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组织实施棚户区改造、城市畅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天然气利用等重点市政工程;加快重点开发区建设,规划建设工程机械、纺织和化学工业园区,迅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经济开发区重点启动新工业区建设,加快二期开发,着力构筑以工程机械、生物制药等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加工出口基地。城南开发区以启动繁荣淮海食品城为重点,加快建设食品产业研发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娃哈哈、康居住宅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经营城市力度,重点整合城市资本要素,实现管理者向经营者、城市公共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充分释放三大投资公司功能,注入部分城市优质资产,放大政府资金对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汇聚功能。强化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突出县城和25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民营工业园区重点强化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加快建设30个重点工业园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边缘效应,打开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空间,形成以城市发展为核心、城镇建设为支点、农民活动就业为纽带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启动都市圈建设。组织实施*都市圈规划,推进“数字淮海”和“物流淮海”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畅通对外辐射通道。大力推进苏北五市紧密合作,牵头启动淮海经济区对话协调机制,促进区域间产业合作和交流,实现错位竞争,双赢互动。着眼于中长期发展,充分利用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对接和辐射效应,大力发展物流配送和产品配套,迅速提升区域性核心城市的首位比和综合实力。

(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张县域经济规模

坚持分类指导、开放搞活,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壮大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规模,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发挥政策效应,力争实现突破。充分运用省、市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棉、果蔬、乳业、银杏等优势产业。继续对睢宁实行特殊政策,支持贾汪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县域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下放市审批权限,鼓励发展各类信用合作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办民间金融机构。

二是培育特色产业,发展规模经济。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重点支持木线条、板材加工等加工类企业集群,形成“集群经济”。加快县级综合改革,构筑发展载体,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本向园区流动,促进“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等特色产业区的加速形成。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中心,强化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各类园区建设。

三是大力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当前民间投资正在酝酿新的突破。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支持其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引导民资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部分社会事业领域。坚持启动民力和借用外力并举,建立健全私营个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多头多路启动民资民力,吸纳外部要素,快速发展自己。

(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篇3

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壮大园区经济,实现产业集聚,使园区成为提高全市工业集聚水平的着力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优化投资环境,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积极创新招商形式,着力引进大企业大财团,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二、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扩大有效需求。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公路、电网、小水电、水利、环保、工业园区、教育和中心镇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投资持续增长。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积极开拓城乡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壮大外源型经济。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环境创新。以发展大旅游为动力,促进第三产业大发展。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把发展县域经济当作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各县要积极应对激励型财政机制,做大财政“蛋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后劲增强。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加快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管理体制。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安全。

篇4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6666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1800人的122.32%。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271人,占全年目标任务5500人的223.11%;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63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050人的128.49%。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2人,占全年目标任务400人的173%。发放小额贷款1.4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低于市控制4.0%的目标。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亿元,下降2.9%。粮食总产量12572吨,下降14.4%。其中夏粮总产量7732吨,下降1.9%;秋粮总产量4840吨,下降28.8%。油料总产量1560吨,下降5.6%;蔬菜总产量40800,下降21.7%;水果总产量275吨。全年肉类产量1503吨,下降26.9%;蛋、奶产量分别为544吨、3464吨,分别下降24.4%、32.1%。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4599公顷,下降17.6%。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05公顷,下降13.8%;油料种植面积760公顷,下降8.4%。

全年生猪存栏6900头,下降18.8%;生猪出栏14750头,下降33.1%;牛出栏396头,下降26.7%;羊存栏300头;羊出栏850头;家禽存栏5.8万只;家禽出栏30.4万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53.4亿元,增长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共47家,下同)完成增加值50.47亿元,增长3.1%。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1.04亿元,增长9.8%;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0.36亿元,增长13.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4.29亿元,增长3.3%;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6.19亿元,下降2.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9.79亿元,增长8.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0.20亿元,下降8.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64亿元,增长15.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3.83亿元,增长0.5%。分行业看,纺织业完成增加值0.56亿元,下降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3.26亿元,增长9.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0.15亿元,增长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3.4%;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78亿元,下降23.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2.8%;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4.96亿元,增长15.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29亿元,增长13.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服装产量1295.3万件,增长2.2%;印染布产量2888.9万米,下降2.8%;塑料制品产量7659吨,增长16.4%;磨具产量6.9万吨,增长12.7%;矿山专用设备产量13.8万吨,下降27.5%;火力发电量433012万千瓦时,增长1.1%;自来水生产量31713万立方米,增长4.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41.9亿元,增长1%;实现利税总额24.1亿元,下降24.5%;实现利润12.9亿元,下降32%;产销率为98.7%。年末亏损企业5个,亏损面10.6%,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6亿元,增长200%。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2.9亿元,增长13.3%。具有建筑业资质的170家建筑业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276.67亿元,增长4.3%;签订合同额521.37亿元。增长1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4亿元,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4亿元,增长17.5%。其中,城镇项目投资完成39.7亿元,下降4.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5.7亿元,增长23.4%。民间投资完成175.3亿元,增长7.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7.1%。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5.7亿元,增长23.4%。其中住宅投资117.9亿元,增长27.0%。房屋施工面积1147.2万平方米,增长7.3%,其中住宅772.2万平方米,增长4.7%。房屋竣工面积70.1万平方米,增长33.0%,其中住宅58.2万平方米,增长29.0%。商品房销售面积163.8万平方米,下降18.2%,其中住宅152.5万平方米,下降17.7%。

2014年我区共有省市重点项目41个,列入考核开工竣工、年度投资、协调服务与建设环境的项目26个,总投资369.5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38.3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64.1%。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3亿元,增长14.4%。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完成零售额133.00亿元,增长14.1%;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4.03亿元,增长16.3%(其中大个体餐饮业完成零售额3.49亿元,增长23.5%)。全年贸易企业完成商品销售额(营业额)358.25亿元,增长14.6%;其中批发零售业销售额323.40亿元,增长14.5%;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4.85亿元,增长15.7%。

六、对外经济

全年引进域外资金159.0亿元,增长11.6%;合同利用外资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下降59.9%;外贸出口总值完成2.6亿美元,下降24.1%。

七、财政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7.84亿元,增长6.6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7.83亿元,增长6.79%。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税收收入完成259340万元,增长3.54%。其中,增值税完成27105万元,增长17.39%;营业税完成90766万元,下降7.65%;企业所得税完成31594万元,增长8.09%;个人所得税完成12174万元,增长14.67%;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23313万元,下降3.23%;房产税完成13003万元,增长17.68%;印花税完成7495万元,增长3.15%;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9164万元,增长3.09%;土地增值税完成40608万元,下降10.67%;耕地占用税完成4118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8948万元。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完成12988万元,罚没收入完成3001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9万元。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5.47亿元,增长10.66%。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986万元,增长21.76%;公共安全支出6893万元,增长7.43%;教育支出36119万元,下降9.21%;科学技术支出2723万元,下降14.8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933万元,下降0.94%;医疗卫生支出20248万元,增长5.47%;节能环保支出930万元,增长112.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3600万元,下降3.33%;农林水事务支出3443万元,下降1.66%;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6083万元,增长40.10%;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0万元,下降85.61%;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171万元,增长30.69%;住房保障支出29502万元,增长343.31%。其他支出334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全区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9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4项;市级项目84项,获得科技经费2500余万元。全年完成科技成果6项,与去年持平。年末全区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778件,增长15.6%。其中授权量1274件,增长44.9%;发明专利61件。全年完成技术交易合同275项,技术交易额5.1亿元。

年末区管普通高中1所,招生485人,下降7.4%;在校学生1411人,增长7.71%;毕业398人,增长34.4%。普通初中19所(其中公办12所,民办7所),招生6167人,下降3.9%;在校学生18798人,增长3.6%;毕业5372人,增长21.6%。普通小学44所(其中公办40所,民办4所),招生10057人,下降0.3%;在校学生56094人,增长2.5%;毕业8595人,下降2.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92所(其中公办6所,民办86所),在园幼儿25014人,下降4.9%。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31人,增长0.4%;小学专任教师2281人,增长8.6%。

九、文化、卫生

年末全区有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各1个。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15个,增长8.2%;床位4819张,增长1.9%;卫生技术人员5211人,增长3.9%,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239人,注册护士217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36人;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31人;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9人;保健委员会办公室1个,卫生技术人员6人;健康教育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1个,工作人员8人;乡镇卫生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54人,床位6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516人;社区卫生服务站31个,卫生技术人员186人;标准化村卫生所25个,卫生技术人员75人。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篇5

二、推进工业发展。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鼓励发展矿产、水电、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工业企业。一是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冲家电站、秦峪电站、河家电站要实现并网发电,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沙湾电站、临江水电站、新城子电站、朱各沟电站要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新开工开源铅锌矿大草滩锑矿开发、三昌矿业公司浮选厂扩建、三昌矿业公司浮选厂尾矿库建设、宏发公司尾矿干式堆放处理等矿产项目,年内完成建设任务;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充分发挥金融作用,争取工业发展基金,解决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对有品牌、有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要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产业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

三、加大农业投入。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落实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夯实农业基础,把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作为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落实种粮、良种、农机具、农资和能繁母猪等支农惠农补贴;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力争培训农民3.6万人次新组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步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成通村公路27条125.8公里,建成沙坝等便民桥10座。新增水浇地面积2500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3500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800亩,解决2万人的饮水困难。三是加快特色产业开发,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将我县建成陇东南药材第一大县、草畜第一大县和马铃薯良繁基地县三大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作物品种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年内新发展中药材25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30万亩,发展蔬菜3.3万亩,发展养殖专业村30个,规模养殖大户850户,发展规模养殖场20个。

四、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继续把交通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提高通达通畅水平。要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公路投资的有利机遇,全面优化路网结构。积极配合兰渝铁路、G212线改建、兰成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抓好南腊公路、八力草原至大舍、国道212线至茹树、至兴化、角弓至狮子路基改造铺油工程,确保年内全面完工交付使用;力争新上4条13.2公里通畅公路项目,做好新兴路、大河坝路、大牛路铺油项目前期储备和争取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区基础配套设施。使城区街道巷道硬化率达到95%以上;开工实施小堡子滨河路、滨河西路、北山路建设、岷江大道铺面工程,硬化城区道路巷道28条9850米。争取实施人民桥交通枢纽改造工程,完成新城区西南区支干道填方和硬化,逐步建立完善、畅通的城区道路网络;城区绿化亮化美化上,完成高庙山公园整体亮化、绿化、护栏安装,实施三山绿化,计子川桥头公园、小堡子桥头公园,完成新城区公厕建设、高庙山人行步道改造及护栏安装工程。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区形象。

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86平方公里,争取秋末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争取红河流域泥石流综合治理项目尽快上项,论证争取乡路固沟、两河口乡石院沟、化马沟、将台乡将台沟流域综合治理、沙湾镇水峪沟及乡坡改梯建设、西汉水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立项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速生丰产生态林5万亩,行道树栽植60公里,城区南北两山绿化补栽3266亩,历年退耕还林地的补植补造8.5万亩

五、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一要加快旅游业发展。完成官鹅沟景区两河口游客服务中心和三座环保厕所、两河口至天瀑环线道路、大河坝景区道路铺油、官鹅沟沟口至景区大门光缆架设和通天门至两河口电缆铺设等项目建设。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00万元,启动官鹅沟至大河坝景区10公里人行步道硬化。全年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8%

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成官鹅大酒店、龙海大酒店、新城区车站、小堡子桥头公园、秀水景观桥等项目建设。提升服务业功能。加快飞天花园、和谐福苑、银河星居、山水雅园二期开发,启动新城区市场建设项目。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总量。完成哈达铺、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总体规划评审,启动官亭等9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启动实施212沿线10个重点村的新农村规划编制。

三要繁荣城乡市场。加大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开工实施药材市场、新城区市场及体育文化商贸中心大门、排污渠建设,完成市场建设。启动市场商铺房招拍挂工作。同时,加强城市管理,要从树立新形象的高度出发,下大决心抓好城市管理,真正使城市环境有新变化、城市秩序有新改善、城市品位有新提高。

六、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新建、维修校舍10万平方米。使小学入学率达到100%,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全力建好县职业中专,努力扩大职教招生规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社区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积极争取为各级医疗机构补充缺编人才。进一步改善医务人员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的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医保问题。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城乡文化建设。加快县体育场项目建设。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加大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临时岗位。继续做好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要全面完成北山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成305套廉租住房建设工程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廉租住房争取力度,切实解决城区困难家庭住房问题;要把房地产业作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规范房地产开发秩序,提高建设质量,满足各层次群众住房需求

七、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陇政办发〔〕21号)文件精神。制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总体方案》提出专项规划工作方案,促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加大与省、市的联系沟通力度,加强政策研究,把握投资导向,研究和制定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发展重点、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等,使全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富有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成为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八、总结经验。为推进各项任务扎实工作强化措施。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要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特色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靠实工作责任。落实项目包抓责任制度;发挥灾后重建委员会。对各项工作要具体到部门、乡镇,细化到各级领导和每个工作人员,对工作中的不作为的失职行为要实行问责。

篇6

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以上;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8%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按照着力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大企业大产业。

稳定优化一产。围绕农产品保障供给和农民增收两大任务,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切实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一批带动力大、服务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实施农业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产品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主攻调整二产。加快推动工业调整转型,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年度实施计划,继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扩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覆盖面,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支持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推进工作,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特别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提升扩展三产。努力做大服务业总量,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编制实施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专项规划,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旅游、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主要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着重培育100家左右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强县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支持服务业经营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二、着力扩大内需和稳定拓展外需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加快实施以“三个千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年度完成计划投资1780亿元,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计划1163亿元,千亿惠民安康工程计划386亿元,千亿产业提升工程计划231亿元。加快以“七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项目和一批公路、航道、机场项目建设,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进核电等电源项目和电网建设,力争新开工建设电力装机350万千瓦。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完善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浙商回归创业发展。

推动消费较快增长。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继续推进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家政等服务消费。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和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村商业便利连锁店和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扩大“农超对接”范围,鼓励发展消费信贷,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企业加快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和专业市场等平台拓展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和产品展示,吸引境外采购商到浙江设立采购中心。加快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健全大通关体系,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和保单融资规模,完善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并购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经贸合作区,支持工程建设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先进技术和装备进口,增加紧缺资源性商品进口和储备。

三、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

切实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省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试验基地、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切实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创新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节能技术推广等10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进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组织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抓好一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大项目。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扎实开展国家级标准化项目试点工作,综合运用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品牌培育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建设,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和节能环保。深入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加快生态省和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和集约节约利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我省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产业投资,拓展企业上市等融资渠道,努力争取中央国债投资、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产业,扩大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集约利用,深化耕地保护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市县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抓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和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完善低丘缓坡、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规划和利用机制,积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扩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严格执行重点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和建筑节能,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推广力度,深入推动节水、节材等工作。继续深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加强水环境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努力改善水系、平原河网水质和大气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各类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森林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启动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10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区。

四、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抓紧做好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在稳定发展集装箱业务的同时,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枢纽港,大力推进全省港口航运联盟建设,积极发展江海联运和内河航运,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积极发展海洋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布局和提升石化、船舶、钢铁、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水产品加工等产业,推进标准渔港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选择一批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重要区块,纳入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重点培育。加大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力度,加强梅山保税港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监管区建设。

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为重点,推进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规划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生活环境。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和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推进规划、社保、户籍等相关制度改革。结合实施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步伐,有序推进高山村搬迁、自然村撤并、空心村改造和特色村保护工作,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交通、水利、电网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支持欠发达地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发展特色制造业、来料加工业、休闲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深入开展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和结对帮扶工作,促进产业转移、劳务对接和异地开发。积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库区和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主动服务和对接上海世博会,实施“环沪护城河”工程,做好上海世博会相关安保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扩大与港澳台的合作交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全面完成地震灾后援建任务。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信贷、社保补贴等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劳动者灵活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把免费创业培训对象扩大到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镇失业人员、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退伍军人培训,加强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和见习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登记、入户调查、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等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积极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和跨省转移,研究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推动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探索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办法。认真做好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医疗救助即时结报,继续做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各级政府保障性住房保障责任,推动各地制定实施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年度计划,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支持教育。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做好各类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村村通”、“村村响”的入户率,深入开展“种文化”、“送文化”活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事业。

六、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全面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安排年度重点任务,在各设区市及义乌市全面启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11个方面的试点,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

篇7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战略和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预计(下同)全年实现现价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下同)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0%,完成年度计划的105.7%。其中一、二、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分别达到9.98亿元、4.2亿元、10.72亿元,分别增长2.4%、30.7%和10.7%,均完成年度计划;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40.7:14.5:44.8调整到2007年的40.1:16.9: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1%;县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1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13.1%和120.4%,分别增长21.7%和2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2元,分别增长7.0%和15.9%;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0%;人口自然增长率3.29‰。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89元。一是粮油生产全面丰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4万亩,在遭受春旱、低温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到21.4万吨,农民人平占有粮食450公斤;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66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同比增长12.9%。二是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蔬菜面积19万亩;魔芋种植面积5.6万亩;柑桔面积达到10.03万亩,被列为省水果板块基地建设县;药材面积15.8万亩;桑园面积1.2万亩;茶叶面积稳定在3.2万亩;小杂粮基地5万亩;两烟种植面积5.63万亩,因春季自然灾害影响,产量7143吨,同比下降13.0%。三是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全县生猪出栏51万头,同比增长17.8%;山羊出栏6.52万只,同比增长7.2%。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巴山土家人绿豆、玉米、红蔓豆、小杂粮炒面、燕麦、大豆取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双认证标志;绿葱坡白萝卜荣登湖北省著名品牌榜,野三关甜椒、雷家坪牌椪柑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标志;“金果”、“神农溪”、“华亚”、“杨柳井”系列绿茶取得有机茶认证标志。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户用沼气池12000口;新建水池608口19532m3、2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22处,改造水厂3处,铺设引水管道323.4公里,解决了农村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通畅工程”401公里和“通达工程”84.9公里;完成坡改梯2000亩和火峰土地治理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4.1万亩;实施烟叶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标准晾房1000间、蓄水池10万m3,铺设管网419公里。六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稳步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达到1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3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94家。完成2006年启动的整村推进20个村,扶贫搬迁497户。七是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全县用于支农惠农资金达到2.67亿元,其中各项补贴1.2亿元。同时,严格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涉农收费检查,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全县农业生产安全。

(二)工业经济快速推进,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全口径现价工业总产值11.39亿元,同比增长39.0%,完成年度计划的106.1%,全部工业增加值3.79亿元,同比增长4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现价产值5.19亿元,增长24.0%,完成年度计划的115.3%。一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今年新增6家规模工业企业,水电、农特产品加工、煤炭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发电量3万千瓦小时、原煤40万吨、白酒2500吨、水泥23万吨、鲜冷藏冻肉产量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6.7%、14.3%、257.1%、9.5%、400.0%。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工,完成投资2500万元。二是节能减排计划顺利实施,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同比下降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500万元,同比增长226.9%。三是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数达到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5%,同比增长16.0%。有16家农业企业入围州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三)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消费品市场保持旺盛势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房地产业有序进入。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在恩施州率先成功创建“湖北省旅游强县”。全年接待中外游客81万人次,增长42.4%,直接收入7137万元,增长140.3%。城乡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旺盛势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同比增长17.7%,完成年度计划的108.5%。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1%,同比增长25.7%。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在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36个,完成投资7.8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1.5%。沿渡河流域坪堑电站已投产发电,白磷岩、杨家坝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地质灾害三期治理工程21个,全部开工建设。三期高切坡治理项目启动实施45处。基本完成了沿渡河污水处理、东溪公路改造、巴鹤线改扩建、双神线聂石段、东大线改造、国省道安保工程、渡口达标改造、招呼站候车棚建设。关小公路、平阳坝大桥及接线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新城供水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溪丘湾污水处理工程、东壤口镇垃圾填埋场建设进展顺利。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水布垭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到位,保证了工程建设正常进行。

(五)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财政改革稳步推进,税收征管得到加强。财政总收入达到2.16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6亿元,增长26.1%。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0亿元,比年初增加6.2亿元,增长26.1%,年末贷款余额11亿元,比年初增加3.63亿元,增长49.3%。

(六)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一是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试点,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得到巩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强化,部门职能进一步转变。二是对外开放工作打开新的局面。主动参与周边地区资源整合,共谋发展;积极开展对外招商推介,先后与吉林省洮南市、浙江省镇海区结为友好县市(区),与深圳中技实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年利用外资245万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亿元;接受对口支援到位资金及物资折款5620万元,同比增长233.7%。

(七)移民工作有序推进,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生产安置373人,搬迁安置592人,移民投资1.01亿元。全面完成水布垭库区401米以下搬迁清库工作。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启动、库区产业化建设、农村库周交通建设、水布垭滑坡灾民安置、水库管理、“后三峡”项目争取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新城供水工程已完成过江大桥管道安装及补偿,新建红石梁社区供水管网,净水厂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完成了白土坡居民点道路建设,启动了城区西陵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完善了巫峡广场设施及城区绿化,开展了城区环境综合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作得到加强。一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二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8.2年,同比增长8.0%;神农溪高中被评定为全州示范高中;“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级评估验收,巴东县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验收,高考连续八年位居全州第一,避让搬迁取得实质性进展;县职中通过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考核评估;寄宿制中小学校校舍改造7250m2,24977名贫困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7500名困难家庭学生得到生活费补贴。三是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和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医格局。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全面启动,住院楼主体封顶,后勤综合楼、宿舍楼工程进展顺利。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茶店子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大支坪镇卫生院、水布垭镇中心卫生院综合楼主体工程结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2.6%,以户为单位的参合农民达到35.58万人,全年补偿费用总额为1220万元。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进一步得到保护。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社会保险新增扩面5048人,征收社会保险费6525万元,同比增长24.8%。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2人。五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国策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3.29‰,实现了控制在7‰内的预期目标。六是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族事务等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认真回顾和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够,名优特新产品不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技术层次低,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关联度不高。三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外开放步伐缓慢,投资硬软环境较差,项目有效储备不足,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强。四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就业形式依然严峻,群众看病贵、食品安全、价格上涨、安全生产等问题较为突出。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着力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加快产业兴县进程;着力夯实基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主要预期目标。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增长12.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7亿元、5.12亿元、12.18亿元,分别增长6.7%、21.0%和13.0%,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8.2:18.3:4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增长15%;县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8亿元,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4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7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7元,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粮食产量21万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和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烟叶产业在切实做好烟路、烟水、烟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烟叶种植面积达到6.7万亩。蔬菜产业在切实加强冷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的同时,新增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达到20万亩。魔芋产业在切实抓好芋鞭良种繁育和病害防治的同时,新增魔芋面积0.4万亩,达到6万亩。桑蚕产业在切实抓好鲜茧生产和加工转化的同时,新发展桑园面积0.8万亩,达到2万亩。柑桔产业在切实加强现有基地的培育管理、冷藏保鲜和营销体系建设的同时,新建柑桔基地1万亩,达到11万亩。茶叶产业在切实加强对现有3.2万亩苗圃进行培育、管理和改造的同时,稳步推进集约经营,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药业产业在切实支持时珍堂药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新发展中药材基地2.2万亩,达到18万亩。小杂粮产业在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开发杂粮产品、努力拓展销售市场的同时,新发展小杂粮基地2万亩,达到7万亩。畜牧产业在切实抓好生猪品种改良,加强疫病防治,发展规模养殖的同时,力争生猪饲养量达到110万头,生猪出栏达到65万头,努力创建生猪大县。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紧紧抓住北京中关村支持我县“两村工程”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信息农业和电脑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努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力争新增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产品标识认证10个以上。加快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0个,建设乡级农家店3家,村级农家店100家。三是大力培植、扶持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依托现有产业,引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市场商品的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发展的条件。继续加强农村交通、生态家园、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通畅工程”250公里和“通达工程”77公里,新建沼汽池10000口,解决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切实抓好库区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努力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认真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小流域治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努力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编制规划的基础上,切实组织实施,力争初见成效。继续强力推动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今年在继续抓好现有20个村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再新启动20个村,完成扶贫搬迁400户。六是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坚决查处各种涉农乱收费,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效益为重点,以兼并重组为手段,优先发展水电、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13.9亿元。一是加快水电开发进程,强力推进沿渡河流域三、四级电站及后河电站建设,启动桥河二级电站、泗渡河电站建设,认真做好支井河、庙坪河等流域开发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加快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加强资源勘探,进一步做好资源开发规划与前期工作。鼓励全县煤矿企业实施规模化、公司化改造,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开发。积极支持义和工业硅节能降耗技改,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支持福润、多仁、绿野、三峡酒业、水布垭酒业、时珍堂药业、鹏程茧丝绸、野之源、土家人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力争新增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州级龙头企业。四是抓好“成长工程”和“落地工程”。对现有工业企业要千方百计给予帮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使其不断成长壮大。对招商引进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围绕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优化发展环境,搞好跟踪服务,使其尽快落地并快速发展。重点做好30万吨炼钢工业实验、煤矸石综合利用、香港益濠服装基地建设、中密度板生产加工、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仓储物流及车站建设、四星级宾馆建设、肠衣精加工、长毛兔养殖、巴东城区及县工业园区天然气供气、支井河流域开发、沿渡河流域开发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与协调服务,切实开展好“招商项目落实年”活动。五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进一步强化野三关“经济中心”地位,整合各种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快速推进园区基础实施建设,完成以谭家村小区为主的市政设施建设,启动巴东二水厂等配套工程建设,为企业入园创造必要条件。优化园区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力争3-5家入园企业建成投产。同时要制定园区企业准入政策,建立无绩效退出机制,提升入园企业质量,把园区打造成现代工业园区。

(三)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大力发展交通,使全县交通条件由经济制约型向发展适应型转变。2008年力争完成省道宜巴线13公里的路面改造工程、巴巫公路沿楚段22公里路面改造工程、东大线13公里路面改造工程、太溪线边坡治理和27公里路面改造工程、茶税通乡油路22公里路基路面工程、北界路基垮塌治理工程、关口山至小溪河17公里的建设任务;启动李家湾件杂码头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灾治理进度。完成大坪至岩湾桥道路改造工程、完善西陵广场建设,完成东壤口垃圾填埋场、溪丘湾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加快三峡库区三期地灾治理和高切坡治理进度,加大库区土地整治力度,完成移土培肥二期工程。三是加强工业及能源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四是全力支持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水布垭电站以及即将启动的沪渝高速公路建设,优化建设环境,保障工程建设进度。五是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执行“五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大项目建设的协调督办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和干部安全。六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进程。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紧紧围绕我县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进前期工作,不失时机地加大争取力度,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力。

(四)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是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严格税收征管。二是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做好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整治,创新信贷方式,拓宽融资领域,提高融资效率,强化金融监管,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增幅达20%以上。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抓好相关产业的对接和争取工作。充分利用已经达成的区域合作协议和相关企业集团的战略协作关系,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我县的人脉资源,扩大交流与合作,吸引我县在外地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建设家乡。四是加大承接对口支援力度。充分利用北京市和省直相关部门对口支援我县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工作衔接,全面拓展对口支援领域,力争取得新的进展。同时,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在民族地区实施“616”工程机遇,加强工作衔接和项目筹划,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篇8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凸显期,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期。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恢复进程,不仅英美,即使是危机深重的希腊、西班牙,也已经全面进入逐步走出危机、不断修复创伤以及调整引发危机的深层次问题的阶段。欧美经济的企稳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是利好,但资本流动压力增大,同时面临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的大幅攀升,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尽管还面临诸多难题,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已经来临,世界经济将再一次进入螺旋式上升的新阶段。

从全国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过去依靠出口、房地产、第二产业的发展向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居民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交替。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国家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必将迎来发展的新局面。

从区域看,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一方面,作为“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交汇叠加区,东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开放城市,北连京津冀经济圈,向西向南和中原经济区融合,为我县享受政策红利、加快能源交通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机遇,目前济际铁路、德郓高速、徒骇河通航等重大工程已经列入上级规划,另外“聊茌东大三角”即将成为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转调创”实验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作为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桥头堡的县,区位优势明显,有优势有潜力有能力在我市进一步加强同省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在全市跨越赶超进程中继续发挥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今后接受京津冀、环渤海以及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更好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丰富的热电、铝水、PVC等重要资源优势,充裕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铝城枣乡”特色的品牌优势,可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和要素支撑,为更好的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和参与地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自身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三五”期间,我县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内生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矛盾: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支撑县域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还比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环境容量、人才、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增大。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四是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为统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好“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助推我县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助“聊茌东大三角”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全面对接省会,加强理念、交通、产业、要素和资源融合,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突破、产业提升和园区发展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发展要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和谐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推动实现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放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和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共赢,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推动实现开放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跨入全国五十强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为“四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和高端产业聚集高地,成为全国重要的铝精深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鲁西北平原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县及生态县。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达到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万元。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现代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产业特色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到2020年三产结构调整为9∶58∶33。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一体、发展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并与周边地区共同构筑互利共赢的中小城市群。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4%,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一是提高基础农业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提升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产业,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推进全县高产示范区建设,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要求,围绕水源渠系工程、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等,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打造绿色安全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设施栽培,扩大连片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突出大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对大枣深加工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创建方面的扶持力度,把大枣产品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发展生猪、肉牛、肉鸭、优质鱼等生态养殖基地,培育壮大獭兔养殖加工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精致农业示范区,依托现有的蔬菜、食用菌、畜禽、瓜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率先建成精致农业示范基地,创建肖庄、冯屯、贾寨等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和有机农业示范区,以聊夏路为中轴线建设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现代果蔬种苗繁育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充挖掘水、大枣、园林文化价值,规划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圆铃大枣观光园、徒骇河生态防护林区以及普济沟慢生活体验区,扩大枣园面积,建设博临路枣乡生态长廊,连接肖庄镇、博平镇两处枣乡观光园区,构筑“两园共建、一廊相连”的鲁西枣乡新格局,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形成集“枣乡文化、生态农业、大枣采摘、劳动体验”为一体的万亩生态采摘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研究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国家级金牛湖湿地公园。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在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依法有序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益。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分散农户按照产业链、产品和品牌组建专业合作社,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并逐步探索合作社重组整合或成立联合社。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农超对接、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直营直供,提高流通效率,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通过支持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冷链系统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四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邢水库、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赵牛河、七里河、管氏河、茌新河等河道蓄水工程的新建、改建及维修,拦蓄汛期雨洪水资源,补充地下水源;围绕县级综合质检站建设,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围绕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方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纺织、味精、人造板、汽车配件、铝深加工等向“产业高端”进军。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开展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整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围绕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端产业”,实现产业档次和质量的提升。重点扶持新型合金材料、精密机械制造、新型环保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进铝电及铝加工、纺织、医药、汽车配件、人造板及聚氯乙烯六大战略支柱产业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火电,重点推进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新建扩建工程,加快煤炭储运配送设施建设,完善煤炭供应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支持输变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铝及铝加工产业重点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产业链,突出发展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汽车轮毂等,研发与飞机、高铁等高端装备配套的铝合金型材,建成全国重要的铝生产及铝制品加工基地。纺织产业加快向产品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和品牌化的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纵向纤维无纺布、超细纤维织物以及土工织物等。医药产业通过加快建设医药产业园,发展中药原料药、新型诊断试剂等产品,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药品研发与生产等完整产业链。汽车配件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底盘、车身铝制部件、尾气净化装置、EGR冷却器、新能源汽车关键配件、提高汽车配件行业技术研发和质量检测水平,促进产品尽快由配件市场走向配套市场。人造板产业严格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向单线能力大、能耗小、集约化生产转变,进一步发展板式家具制造业。氯乙烯产业重点发展聚氯乙烯异型材、PVC膜、硬质管材、装饰装修材料、一般软制品以及日用消费品。

二是全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努力扩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新材料加快发展高精尖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加快医药新剂型、高端医疗产品和设备研发,建成国内重要的注射剂产业园、中药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太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秸秆制取生物质燃料油、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品,重点培育全铝发动机和全铝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瑞华电子项目的带动效应,加速集聚一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其它高端产品,努力将县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尾气净化器、地源热泵、除尘及脱硫脱销设备制造、节能照明产品、墙体保温建材等。

三是加快构筑空间新布局。把“2246”产业、园区发展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围绕设施配套和项目建设两大任务,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在现有基础上抓好产业提升,着力向精深加工和高端价值链突破,在做好产业高端的同时,重点谋划突破高端产业的文章,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县高端产业聚集区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项目,首先要突破高端产业,实现“高端产业”项目的聚集,鼓励发展产业高端,创建“转调创”实验区和“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沿线两个经济隆起带。以309国道段为依托,围绕物流运输、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现有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增强辐射延伸,建设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的“动力带”;依托聊夏路产业隆起带,建设新兴环保、科技创新项目,发展生态、文化、观光农业,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的“示范带”。培育四大百亿产业。坚持“抓点、带线、扩面”相结合,努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加快纺织、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制造等四大百亿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多点支撑。壮大6个特色园区。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对于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定位清晰并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园区或集聚区,进一步明确,确定未来重点支持的特色园区。坚持“科技先导、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园区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助推经济结构优化。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调、创”的重要抓手,突出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产业,着力实施“1231”工程(即着力培育1个服务业园区、2个服务业重点城镇、3个服务业重点企业、1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和“徒骇河流域开发”亮点工程。亮化我县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健康养老高地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城市品牌,努力实现全县服务业提质增效。

一是整合提升物流资源。结合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加快物流资源整合,规划郝集、徒骇河流域、华源、万和通四个物流聚集区;鼓励社会资产、物流资源和优势资本向骨干物流企业集中,培植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与全国信息平台对接,提升全县物流业整体水平,建设省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二是建设养老服务业高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保障民生、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繁荣发展;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完善新农村和住宅小区内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医疗养老和社区养老进程;逐步探索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度假养老新模式;加快建立互联共享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提升现有商贸企业水平,搞好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线上交易,提高商贸网络公开便捷的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特色街区,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力。

四是健全金融保险产业。加强与济南金融经济圈的融合,加快吸引金融服务型高端人才,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建设金融商务区,吸引相关金融机构入驻,完善金融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区域性金融高地。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网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扩大抵押物范围。积极拓宽金融市场,构建互联网金融,推动创业投资、拍卖、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五是优化提升旅游产业。积极融入济齐聊旅游带,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将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全省重点旅游区和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精心策划城市主题游、休闲观光旅游线和特色乡村旅游。抓好大枣、黑陶、剪纸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加快特色餐饮、住宿、交通、休闲等旅游配套设施和重点景区改造。

六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围绕我县铝深加工、纺织品、汽车配件、医药等支柱产业,依托各类产业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力量,加快建设公共开放服务型的产业科技研发中心,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发展技术开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围绕农产品检测、汽车配件检测、药品检验检测、汽车检测等检验检测服务,构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充实科技服务业种类,全面提升我县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七是推广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金号织业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全面实施电子商务进商贸流通企业、进工业生产企业、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进生活的“六进”工程。

八是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加快实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委托培训、招标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强化实际操作训练,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培养适应我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推动家政服务培训,通过引入企业、外地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保姆、养护、保洁、月嫂等多种人才的教育培训,做好教育培训人才劳务输出工作。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坚持开放,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带动更高水平开放,努力走一条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人才,一批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以人才高地建设引领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完善激励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注重产业化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强化高起点引进。坚持资本、成果、技术和人才并重,积极引进高层次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调整重组机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直接购买先进技术,支持规模骨干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招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三是加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结合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层面上集聚融合。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着力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群体。

四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强化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大力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端项目,逐步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强化服务业项目招引,努力引进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强化载体功能建设,加快特色园区发展,推进特殊功能区建设,配套完善研发、科技咨询、工业设计、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融入“一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

(五)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培育壮大民营经济。

坚持抓大与促小结合、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企业家队伍建设与优化发展环境结合,下更大的功夫为民营经济发展松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是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金融创新试点县为契机,健全民间融资监管,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探索企业融资互助合作。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股权挂牌以及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对拟上市企业服务,加快股份制改造和重组进程。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造平等投资机会,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切实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结构、补短板,服务生产力布局。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城市综合管廊、公园配套服务、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

三是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能,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培育完善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激活民营经济。

(六)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开启产业转型、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生态和谐、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抓好产业园区和居住社区“两区同建”,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是不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紧抓“聊茌东大三角”对接融合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搞好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形象,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完善提升茌中河及环城水系人工湿地,加快金牛湖风景区开发建设。推动县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区功能完善和提升,优化城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公交站点、绿地公园、健身设施、停车场、快速充电、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庭服务等在内的十五分钟便捷生活服务圈。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实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民生支出增长率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增强产业支撑和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承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1125”工程,建设一路一园二厂五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施好博平、冯屯、乐平“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推动规模结构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城镇面貌特色化,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以及承接县城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错位发展。科学规划,将全县14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和开发强度,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搞好产业布局,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以实施“镇域经济突破”战略为总抓手,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每个乡镇、街道选择1-2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坚决避免产业同质化现象,壮大镇域经济,实现镇域特色发展,支持西部乡镇创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万亩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建设绿色生态新家园。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承接落后产能,避免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以全国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生态城“三城同创”为抓手,突出抓好用材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农田林网化、城乡美化绿化五大工程,积极打造全国绿化模范县。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等级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七)注重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突出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方式。坚持控制增量与降低存量并举,严格执行项目能评、环评,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燃煤锅炉脱硝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指标。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支持信发工业园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围绕铝深加工、人造板、聚氯乙烯、绿色建材主导行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技术含量,丰富产品品种,稳定主导产业链;推进信发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强强联合,重点推动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以及电石渣等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开发特种水泥、夹心石膏板、PVC填料、高档装饰板、环境修复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构建“氧化铝-液碱-聚氯乙烯-石灰、电石-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依托信发集团成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的契机,建设国家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

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积极整治区域水环境,加快建设环城水系,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加快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发展。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点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生态县。

(八)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幸福新。

党的十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多谋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到2020年,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办好农村完小和必要的教学点,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是做强文化事业。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同时大力加强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进一步推进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县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中心要统一制式,合理分工,完善设施设备,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资源配送和资源管理,将免费文化信息资源及时传送到因特网等媒体和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建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有效保护民间剪纸、董庄中堂画、荡子秧歌、伞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表演或创作能力的团队和骨干,促进县乡文化繁荣。

三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突出产业发展在扩大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鼓励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劳动者转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篇9

1、经济增速持续回升。随着国家和本市保增长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二季度以来全市经济在一季度止跌企稳的基础上持续回升,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进一步巩固。工业降幅继续收窄,上半年实现增加值2531.2亿元,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一季度缩小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好于预期,上半年实现增加值3816.8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达57.7%,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金融、房地产业快速回暖,上半年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7.2%和22.6%,增幅比一季度分别提高1.2和22.4个百分点。

2、股市房市成交活跃。上半年,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达到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8.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3.2个百分点,成交额已达到去年前三个季度的总和;上证指数连续创出年内新高,突破3000点大关,上半年涨幅超过60%。上半年,本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57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销售面积近400万平方米,超过年月均水平。

3、工业生产逐步恢复。上半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54.7亿元,同比下降5.5%,降幅比一季度缩小4.4个百分点。6月份产值同比增长2.4%,增速首次由负转正;六大重点工业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5%,其中,汽车、电子行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30.3%和14.1%,增速进一步加快。全社会用电量止跌回升,6月份全市用电量同比增长6.2%,止住了前两个月连续下滑势头,出现明显回升,创今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工业用电量虽同比下降2.3%,但降幅比5月份缩小12.6个百分点。

4、工业效益继续改善。1-5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399.8亿元,同比虽下降33.2%,但降幅比一季度减小15.8个百分点。其中,石化行业因前期开工率回升和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同比增长117.8%。汽车行业在产销持续增长拉动下,利润同比降幅从前4个月21.9%缩小到5.6%。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两项资金出现好转,1-5月应收账款同比下降1.3%,产成品库存虽同比增长7.6%,但增幅比前4个月减少1.1个百分点。

5、消费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6.1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6月份同比增长14.1%。轿车消费在国家和本市相关政策带动下出现回升,上半年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家电下乡”政策成效开始显现,至6月底实现家电下乡销售超过1.2万台,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6、投资增长继续加快。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60.9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6月份同比增长15.7%。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2.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5.8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长36.3%。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上半年已有14个重大项目开工,开工率达到77%;世博主体项目和配套路网建设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同时,境外投资成倍增长,上半年本市共核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95个,投资总额7.2亿美元,同比增长2倍;实到外资51.6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第三产业实到外资比重达76.6%,同比提高11.1个百分点。

7、财政收入增速稳步回升。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5%,降幅持续缩小。6月份同比增长14.9%,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最高,一方面是因为跨地区总分机构所得税分配入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经济回升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带动效应继续显现。6月份,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加快增长,带动营业税和契税分别同比增长15.7%和30.4%,其中契税为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汽车、石化等制造业持续回升,带动增值税同比增长13.4%,已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工业企业效益持续转好,带动企业所得税增速由负转正。

8、就业形势逐步缓和。本市促进就业“1+3”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累计帮助成功创业7687家,创造就业岗位3.8万个;累计认定三批近300家特殊困难企业,约3万职工享受了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7163人,帮助5311人实现就业。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32.3万个,完成全年目标的64.5%;招退工相抵后净增就业岗位持续上升,上半年增加6.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继续下降,6月末为27.04万人,比今年最高点时减少3700人;来沪从业人员就业形势逐步转好,6月末综保参保人数为369.9万人,比今年最低点增加19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目前总体就业率达到85%,与去年同期持平。同时,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同比增长7.6%,分别比一季度提高1.6和1.3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自身结构转型巨大压力、保民生和社会稳定任务加重等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在逆势中奋进,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有力监督指导的结果,是全市各区县、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内外并举拓展需求。坚持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增长,全力以赴应对金融危机。着力扩大投资需求,积极争取和实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先后获得三批共10.22亿元中央资金支持,三批中央投资项目总体开工率达到92%。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结构调整、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筹办世博等五大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额704亿元,占年度计划45.4%,完成进度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积极拓展重点项目融资渠道,争取中央地方政府债券76亿元,通过城投、久事公司发行中期票据100亿元。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出台实施本市搞活流通扩大消费若干意见,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和节能空调补贴推广活动,鼓励老旧汽车淘汰更新,有力拓展了农村消费市场,推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全力稳定外贸出口,出台实施本市保持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通过加快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强出口信用保险补助、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规避出口风险;制定出台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积极培育贸易新增长点。

二是抓住时机调整结构。坚持把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结合起来,切实把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保增长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当前增长与长远发展有机统一。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制定出台了本市贯彻国发19号文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协调推进机制、今年重点工作安排和部门分工,金融产品、服务等创新和环境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本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立法保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与本市签署了部市合作协议。本市修订完善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大力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制定了本市8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颁布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抓紧推进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九个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安排100亿元市政府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形成了保障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先后获得国家两批技术改造支持资金5.2亿元,拉动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并另行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10亿元。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安排农业直补资金5.6亿元,比去年增加2900万元;加快推进设施粮田、设施菜田、标准化养殖场等农业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上半年启动了第一批312个调整项目,实现节能能力30万吨标准煤;积极配合市人大修订了节约能源条例,颁布了循环经济发展、老旧汽车淘汰等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稳妥调整了成品油、居民用水价格;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按节点推进。

三是想方设法帮扶企业。坚持把督查政策落地与解决企业困难结合起来,通过放大政策效应提振市场信心,全力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大力加强和改进对企业的服务,从去年底开始,市委组织市人大、市政府等组建了6个督查调研组,深入区县和企业调研,充分了解企业经营困难,分析评估前期政策成效,听取梳理企业政策诉求,深化落实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43项,涉及金额1.3亿元;稳妥推进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取消公路养路、航道养护、公路管理等费用,对沪C牌照车辆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减半征收,总计每年减少收费40亿元。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启动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目前,全市已批准小额贷款公司33家,其中25家开业,发放贷款超过15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额超过13亿元,储备上市中小企业超过160家。

四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把先行先试与面上改革结合起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添活力、增动力。全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家批准,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科技保险、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通关新模式、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等试点获准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消费金融公司等试点进展顺利。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重大改革适时启动,目前新浦东领导班子已经建立,相关政策延伸、衔接和覆盖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基本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出台了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和建设工程审批程序简化等一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加快落实本市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企业集团聚焦主业、兼并重组、融资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重点工作。今年以来33家企业集团明确了主业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东航和上航联合重组、仪电集团托管广电集团、西安陕鼓动力公司与鼓风机厂战略重组等工作已经启动实施,国企董事会建设指导意见和外部董事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制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郊区农村改革发展。

五是持续不断改善民生。坚持把保民生与保发展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颁布本市推进旧区改造工作若干意见,推出了旧区改造新机制,扩大了试点范围,上半年累计拆除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4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以上;加快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建立了“以区为主,大集团对口大基地”建设新机制;正式颁布了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并在闵行、徐汇两区先行试点;加快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年计划开工建设的400万平方米正在抓紧开展规划落地、项目认定等相关前期工作,上半年已开工建设95万平方米;抓紧落实廉租保障资金,加大廉租房源筹措力度,上半年全市新增廉租受益家庭6947户。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制定实施促进就业“1+3”扶持政策,“1”就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若干意见,“3”就是稳定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援助三项特别计划。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城镇企事业退休人员、镇保和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养老金,统筹调整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待遇、工伤保险金待遇等标准,扩大了医保综合减负受益人群范围。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了居住证转户籍的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研究制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卫生改革方案,郊区三级医院“5+3+1”项目、东方体育中心等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深入推进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实现了时间过半,进度超半。

二、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复苏迹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全国经济持续回升态势将进一步巩固。预计下半年本市经济有望延续上半年企稳向好的良好势头。但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蔓延加深,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本市仍面临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下半年全市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复苏的道路曲折复杂,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势头的任务十分繁重。为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坚定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信心,更要切实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1、世界经济衰退有所缓和,但复苏前景仍不明朗

当前,欧家经济出现了触底企稳迹象,国际金融危机出现第二波的可能性大幅下降。6月份制造业指数回升至44.8,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回升至44.6,均为9个月以来新高;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在18个月下跌后逐渐走稳,各主要股市明显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6日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将下降1.4%,明年将增长2.5%。但世界经济处于下降通道,复苏道路仍然漫长,特别是今年以来储蓄率和失业率持续快速上升,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外需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即使出现恢复也较难回到以前高点。同时,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2、全国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但回升基础尚不稳固

在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一系列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回升的积极变化,上半年全国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势头,下半年国家将继续保持现有宏观政策取向,全年实现增长8%目标的可能性加大。但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尚未根本缓解,主要体现在内需拉动作用较强,但外需拉动作用较弱;政府投资增长较快,但民间投资增长较慢;物价水平总体走低,但资源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表明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有待完善,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同时,为防止投资过快导致新一轮产能过剩矛盾、股市房市过热导致资产泡沫加剧,不排除国家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对本市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房地产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影响,需要加以关注。

3、本市面临比全国更为复杂的形势,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势头需付出更大努力

一是外贸形势仍然严峻。受全球经济下滑和外需大幅减弱影响,本市外贸出口与全国一样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上半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625.5亿美元,同比下降22.3%,增速同比回落47.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国际集装箱吞吐量1167.3万标准箱,下降15.5%。6月份外贸出口下降15%,比5月份缩小14.7个百分点,主要是达丰、达功、英业达、英顺达四个电脑生产企业出口合计增长47.1%,江南、外高桥两家造船企业出口合计同比增长2.6倍。但考虑到储蓄率和失业率上升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外需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未来外贸形势仍然严峻。

二是合同外资持续下滑。受金融危机冲击跨国公司总部调整经营战略的影响,上半年全市吸引合同外资66.6亿美元,同比下降19.7%,降幅进一步扩大,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29.9%。同时,外商投资企业注销、减资现象有所增加,今年以来外资注销企业数同比增长33%,减资额同比增长超过10%,部分外资项目因资金紧张建设进度明显放缓。

三是民间投资和产业投资乏力。上半年,本市国有经济投资同比增长24.9%,非国有经济投资则同比下降2.1%;工业投资同比增长0.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1%,增速分别低于基础设施投资22.3和26个百分点。如果今后一段时期民间投资和产业投资仍不能有效激活,将影响到经济持续回升的后劲。

四是本市工业复苏面临的困难比全国大。由于本市经济外向度比较高,受外部环境恶化影响明显大于全国,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本市工业带动效应相对较小,加上工业投资长期低位徘徊,本市工业增速慢于全国,回落幅度大于全国。

此外,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任务仍较重。今年是筹办世博会的临战年,重大建设项目数量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动拆迁、城市交通、环境和安全等矛盾进一步凸现;同时,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在蔓延,城市管理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顽症,这些都对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特别是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下半年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关于下半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经济回升势头的工作建议

当前,本市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上半年保增长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下半年本市将按照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个确保”要求和“6+3”重点部署,紧紧咬住年初提出的各项目标,坚持不懈地把抓改革、调结构、促转型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把握好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政策创新与体制创新、工作推进与社会稳定五个关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振奋精神,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切实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巩固和扩大经济回升良好势头,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抓紧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努力为明年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重点工作:

1、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发19号文件为契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⑴抓紧落实本市贯彻国发19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尽快建立国家、本市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部市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快落实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逐项进行跟踪考核,尽早发挥政策效应。⑵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聚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推进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市场、信贷转让市场建设,全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商业银行进入证交所债券市场等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围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抓紧推进市场基准利率机制、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建设。强化金融服务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适时启动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研究市级投资公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后续发行方案;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创业板上市,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有效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⑶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航运服务业。聚焦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完善航运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好中资“方便旗”船特案免税延长,航运、仓储、物流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仓储和物流业务免征营业税等政策,探索有利于洋山保税港区发展国际中转业务的航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⑷依托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发展总部经济。尽快出台实施本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规划、指导意见及政策措施,抓紧做好大虹桥商务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前期研究。进一步鼓励、支持国内外各类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来本市发展,努力为落户的总部提供各方面服务。充分发挥世博对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带动作用,研究扶持会展业发展专项政策,培育和引进国内外领军会展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跨国公司营运中心。⑸加快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聚焦金融、航运、贸易、物流、文化等重点领域,梳理制定本市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引进和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重视扶持发展中介服务业,降低准入门槛,完善鼓励政策,积极推动中介服务企业与政府部门脱钩,探索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

2、以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抓手,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⑴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本市8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意见,在规划、土地、项目审批、财税、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和突破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⑵贯彻落实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若干政策和实施意见,加快出台九大重点领域行动方案,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抓紧启动本市第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鼓励和吸引各类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定出台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信息服务等专项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配套政策支持。加强统筹平衡,放大专项资金使用效应,更多地运用资本金注入方式支持项目发展,积极吸引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探索设立专业领域创投基金,扶持国有创司做大做强。⑶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积极争取华虹909升级改造、商用大飞机、中船长兴二期等重大项目获批,争取新药创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等一批国家重大专项和信息安全、卫星应用等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落地,带动本市相关产业发展。聚集本市重点产业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抓紧走访首批20家中央企业,研究相关优惠政策,争取一批重点中央企业项目落户。在“两规合一”工作中同步完成全市工业区布局,将全市工业用地严格控制在104个工业区块、790平方公里范围内。推进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地块管理与开发体制改革,完善产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⑷促进存量结构调整升级,颁布本市技术改造实施意见、支持产业目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快推进产品升级换代、装备升级换代、能源综合利用、引进先进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等五类12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带动企业技术改造投入520亿元。综合运用资金补贴、土地、职工安置等政策,提高能耗、环保、安全生产等标准,确保全年淘汰落后产能600项、力争700项。

3、以围绕世博会筹办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⑴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强化进度,着力抓好涉民矛盾化解、资金政策落实等工作,确保重大项目按计划节点推进。加快推进世博场馆、京沪高速铁路段、沪宁城际轨道交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和10号线等在建项目建设,确保年内世博“一轴四馆”、虹桥机场扩建、轨道交通7号线和9号线二期、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等工程基本建成。聚焦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和郊区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提前启动一批条件成熟的预备项目。⑵研究出台本市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适当调整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出台政府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大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效应。⑶结合本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聚焦城乡均衡发展,抓紧研究统筹城乡的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商业设施规划,编制和启动一批相关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确保世博后投资持续平稳增长。

4、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消费和稳定外需政策为重点,有效应对外部冲击。⑴落实好国家促进消费各项政策。加快实施本市老旧汽车淘汰更新,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的新旧汽车销售网络平台,适度增加新增机动车额度投放量;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全年推广节能灯400万只以上、节能空调30万台。⑵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坚持“商旅文”相结合,加强购物节、旅游节等节庆资源整合,举办好大型会展博览和重大商务活动,吸引国内外人士来消费。深化长三角旅游合作,进一步集聚旅游资源,打造世博之旅等特色旅游。研究促进服务消费的政策,推动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发展。加强大型居住社区商业设施、郊区新城商业体系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促进电子商务、折扣店、旗舰店等商业新兴业态发展。⑶着力稳定外需。围绕确保本市国际市场份额,加强本市企业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大型连锁企业采购销售合作,鼓励企业加大境外投资带动相关产品出口。积极举办外贸产品内销订货会、在商业企业设立外贸产品专柜,拓宽出口产品内销渠道。推进全市六大出口加工区体制调整,拓展特殊监管区保税物流、研发检测、售后维修等功能。研究形成外高桥、浦东机场、洋山三大保税区体制整合方案,推动三区政策优势叠加、区港协同发展。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土地、规划、环保、外汇等部门协调服务机制,稳定工业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金融服务、航运服务、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领域。

5、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⑴继续加快旧区改造,增加中低价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量,有序加大住宅用地供应,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今年要确保年底保障性住房大型基地总开工600万平方米,全面完成6大保障性住房基地拓展规划和落地工作,抓紧落实9个以中低价普通商品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选址和落地工作。⑵抓紧在闵行、徐汇区开展经济适用住房轮侯供应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施行。加大廉租住房房源筹措力度,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多渠道满足优秀人才居住需求。⑶深刻记取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整体倾倒事故教训,严把住宅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关。加强中低价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商业服务设施与住宅小区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6、以深入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为核心,继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⑴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组织领导,完善和规范资金投入与相关政策,把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作为改进城市管理、改进人居环境、改进为民服务的过程,更加注重让广大群众得实惠,更加注重制度规范和长效管理,更加注重对城市顽症的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文明安全施工,更加注重世博园区周边环境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动员和群众参与,按既定目标全力完成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各项任务。⑵加快推进世博招展运营工作,基本完成全部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签约,启动中国馆、主题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布展工作;继续加强世博宣传推介,着力做好运营准备,全面完成各类论坛议题策划和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7、以稳定扩大就业为重点,切实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⑴进一步实施就业“1+3”计划。加大对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扶持,力争全年帮助成功创业1万人,带动就业6万人。抓住7、8两个月关键期,组织开展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对未就业离校大学生安排就业援助、职业见习,力争全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年内职业培训农民工10万人。继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监测,及时掌握就业动态,做好政策储备,做到及时应对。⑵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扩大城保覆盖面,分类分步将部分参加综保、镇保的群众纳入城保,适时将外地城镇户籍来沪从业人员、在沪就业外国人、台港澳居民等纳入本市城保范围。同时,全面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区县统筹,年底前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扩大到98%。按照国家即将出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调整完善本市来沪从业人员综保制度。⑶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抓紧编制出台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启动若干改革试点。出台实施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加快市属配套商品房基地教育设施和郊区三级医院“5+3+1”规划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郊区辐射。全部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序推进广电制播分离改革。全力做好第十一届全运会备战和参赛工作,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加快推进文化广场、东方体育中心、交响乐团迁建等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建设。

篇10

1、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年均增长15.8%,高于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3.5亿元、81亿元和58.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20.4%和15.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3:46.7:34。

2、农业

20*年全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农业总产值达到6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实现49.8万吨,比上年持平,油料总产3498吨,比上年减少4538吨,棉花产量5216万吨,比上年增加565吨。蔬菜总产量实现143.85万吨,比上年增长3.86%。当年植树200万株,当年造林面积10196亩;水果产量90282吨,比上年减少9738吨;果园面积45030亩,比上年减少55%。牧业生产结构不断深化,肉、牛出栏、家禽年末存栏均有大幅度增长。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县养殖水面达到3773.33亩,比上年增长1.*%;水产品量实现23000吨,比上年增长1.14%。

坚持发展壮大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设施农业建设“双10项工程”,以七条主线、六条辅线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规模农业,全县高效规模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达到48.5%,三大主导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占60%以上。生态肉鸭养殖量超过1亿羽,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创汇特菜面积突破50万亩,复种面积超过1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特菜生产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稻米全部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栽培、粳稻化生产,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江苏省鸭业协会在*成立,全县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15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7个。全县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在新村建设上,创造了“政府规划、群众自建、社会共助”的建设模式,按照新村建设型、农民公寓型、以企带村型、环境整治型、城镇社区型5种类型,高标准推进2个试点镇、24个试点村建设,打造了一批“民富、村强、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全面启动135个重点村的建设和改造,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3、工业

工业支柱产业稳步提高。20*年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平稳,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0.83亿元,比上年增长49.17%。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7.97亿元,比上年增长34.92%,实现销售收入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4%。

(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支柱产业迅速崛起。

坚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进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驻点招商,开展一系列专题招商活动,成功举办首届汉文化研究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中国首届煤电铝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南京企业家看*县、千名浙商看*县等活动,*县成功入选浙商投资最具潜力城市,全县在建、签约、在谈项目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继我县的煤化工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全国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江苏唯一、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后,铝产业园被省批准为“江苏新型铝材产业园”。铝、盐、煤、电、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迅速崛起。铝产业实现重大突破,上海大屯能源投资17亿元的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苏华丰铝业投资13.5亿元的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苏丰源铝业投资9亿元的3.6万吨铝箔、广东华昌铝业投资5亿元的铝型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50亿元。盐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天成氯碱二期6万吨烧碱6万吨PVC、中兴化工1万吨三氯氢硅项目建成投产;南开天元化工投资2.8亿元的4.5万吨次氯酸钙、瑞达化工投资1.1亿元的1万吨环己胺项目开工建设。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禄恒能源150万吨液相甲醇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总投资将达到110亿元;徐州观贸焦化一期60万吨项目投产达效,二期130万吨焦炭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煤电产业前景看好,徐州顺成洗煤热电联产项目180万吨洗煤厂建成投产,徐州德*100万吨洗精煤项目正在建设,大屯煤电公司2×30万千瓦煤电综合利用及年产300万吨洗煤项目进展顺利。农产品加工产业蒸蒸日上,南京雨润、广西桂柳、浙江黄岩、河南华英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建成投产,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313家。宏达食品等一批超亿元项目正在建设。*县被批准为江苏省外向型农产品示范区,入园龙头企业达48家。

(2)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一是抓优势骨干企业壮大。着力抓好天成氯碱、龙固电厂、*县坑口电厂、丰源铝业、华源纺织、青岛啤酒徐州有限公司等10家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重点培育观茂焦化、大丰食品、奥特印铁制罐、农丰塑料、苏福生物等一批增长点,以重点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壮大。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32.1%。利税完成79651万元,同比增长34.8%,年均分别增长43.65%和55.1%,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25%和27.2%的目标。

二是抓科技创新。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掌控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两年来,我县先后有*县坑口环保热电、青岛啤酒徐州有限公司、华源纺织3家大型企业和一批中小企业进行工业技术改造,企业的产能、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环境优化。两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4、内外贸易

内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更趋活跃。20*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9%,同比增长20%,年均增长18.9%,超过预期目标0.9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年均增长16.59%,超过预期目标1.5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餐饮业零售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住宿业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全县对外贸易形势喜人。外贸出口实现2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年均增长112.5%。实际利用外资3261万美元,同比增长79.9%,年均增长102.8%。对外贸易中两项指标的年均增幅远远高于“十一五”规划中增长20%、15%的预期目标。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全力加快“边界商贸中心”建设进程,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一大批商贸设施投入使用或完工。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温州商贸城一期建成开业,二期正在建设;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金凤凰建材装饰城已投入运营;七彩街、歌风、东关等农贸市场的扩建已基本完成。以10余条特色商业街和40余万平方米商贸营业服务网为骨干、各类中小零售网点和商品交易市场为网络,辐射周边、贯通城乡的商贸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县在周边地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日趋显现。

5、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发展。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年均增长25.6%,超过预期目标5.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3亿元,比上年增长54.9%、工业性投资66.5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年均增长27.4%,房地产投资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

6、城市建设

围绕“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累计投资90多亿元,实施了176项城建重点工程,总建筑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到38.9%,比2005年提高5.73个百分点。20*年以来,坚持高点规划、高标建设、高速推进,倾力打造滨湖亲水生态城市,新城区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改造提档升级,成为我县城市建设历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城乡规划日臻完善。编制了《*县镇村布局规划》,修编了《*县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新城区控制性详规及专项规划编制。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了金融信贷、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等多元融资的新路子,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20*以来,集中实施了“二河二桥二十路”等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达26亿元。新城区加快基础设施、生活小区、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项目建设,框架初步形成;老城区加快实施管网改造、美化亮化、污水处理、棚户区改造、高档小区建设等工程,城市功能、品位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新增绿地面积近400万平方米,是建国以来绿化量之和。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通过验收。城市管理不断创新。完善门前责任区制度,推进城管进社区,实行重点路段双班制保洁,推行垃圾袋装管理。强化城管执法,集中开展居民小区、违章建筑、交通秩序、市场和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城区秩序明显好转,城市面貌逐年改观。

7、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年均增长41.4%,超过预期目标21.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年均增长43.6%。财政支出1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3.7%。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6.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4.72亿元,比上年下降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保险业保持平稳发展。20*年,保费收入34105万元,比上年增长32.7%,赔款和给付额101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9%。

8、交通、邮电、通信业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运输业务量大幅增长。全县公路总里程2144公里。公路客运量800万人,比上年增长29.7%,公路货运量781万吨,比上年增长10.8%,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578万吨,比上年增长42%,水上运输货运量72万吨,比上年下降65.4%。

邮政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569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电信业发展迅速,城市电话用户达到100043户,农村电话用户达到168040户,移动电话用户370552户,比上年增长19.5%,国际互联网用户16768户,比上年增长27.9%。

9、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年我县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级、省、市级科技项目57项,新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5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2%,超过“十一五”末既定的目标2.2个百分点,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0.2%,比上年提高了0.1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巩固提高,高考取得优异成绩。20*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74所。其中普通中学49所,职业中学5所。专任教师10576人;年末在校学生189269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7421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75人。20*年,我县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100%,学龄前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室)藏书18.6万册。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广播覆盖率都达100%。有线电视蓬勃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40.2%。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卫生机构188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329张,卫生技术人员3262人,其中:执业医师1321人,注册护士1047人。农村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三级防保和医疗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2.3%。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58所。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县运动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再创佳绩。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12项,第二名5项,第三名5项;在市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43项,第二名31项,第三名25项。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40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2322户70*人、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13967户25364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建、改建、扩建镇中心敬老院9所,新增床位11*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2%。全县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2%、94.3%、7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2.3%。

扶贫济困工作不断加强。在全县开展“一日捐”活动,成立*县慈善会,募集慈善捐款1100万元,特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考取二本以上的151名特困大学生发放救助金50.6万元,对1200名孤儿和2000名特困生发放生活补助金65万元。

平安*县、法治*县建设扎实推进。全县新建治安监控点64处,增加摄像探头163个,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全县形势总体趋于稳定,进京、赴省、去市上访大幅下降。矿区、湖区联防联调工作进一步加强,减少和避免了湖区及接边地区矛盾纠纷,保持了湖区及省际边界地区的持续稳定。

10、人口、人民生活

2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235899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非农人口294987人。全年出生率为10.31‰。死亡率6.74‰,自然增长率3.57‰。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年人均GDP达到15204元,比上年增长19.1%,年均增长18.7%,低于序时进度1.3个百分点,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5298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5831元,增长13.1%,年均增长13.2%,超过预期目标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6元,增长11.8%,年均增长15.7%,超过预期目标5.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38亿元,增长9.9%。

二、规划纲要执行中的难点

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强;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仍是薄弱环节,人民群众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节能减排任务加重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推进完成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县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后三年中,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施“工业腾飞、农村繁荣、城市崛起”三项战略,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视挑战、抢抓机遇,鼓干劲、出实招,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实现。

(一)提升主导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招大引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动摇,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的三个转变,全面加强产业招商,重点围绕五大产业,策划包装项目,增强产业集聚。主攻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项目,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培强做大支柱产业。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产业,策划包装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集聚效应。加大铝轮毂、精密铝铸件、联碱、酸脂、醋酸、醋酐、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的招商力度,加快项目签约落地,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三是做强做优经济开发区。进一步落实开发区政策,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商务成本,构筑综合优势。严格执行入园审批制度,坚决实行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不进园、总投资低于5000万元的项目不进园。四是着力激活民营经济。深入贯彻“六放”方针,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群众创业热情。扩大创业主体,加大金融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民营企业扶优扶强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向协作型、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发展,形成一大批一般纳税人和列统企业,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二)突出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是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继续锁定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七条主线、六条辅线”13条产业线路,重点建设10大设施农业工程。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与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培育2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重点发挥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的作用,加快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入驻省级龙头企业新增10家以上。加快特色市场建设,培育年交易额超千万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改造新建产地市场,发展市级以上“四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加工销售的农产品占农产品销售总量保持在80%以上。二是突出培育新型农民。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突出抓好农民的创业培训、就业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民都能掌握1-2门致富技能。努力培养一批年收入超10万元的致富带头人、超100万元的创业能人,超1000万元的企业老板,以典型示范推动广大农民创业兴业、增收致富。三是突出抓好新村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规划、农民自建、社会共助”建设模式和“县指导、镇推动、村落实”的联动机制,以“五化、六通、六有”的标准规范新农村建设,以“环境整治、新村建设、农民公寓、以企带村、城镇社区”等五种类型指导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典型,形成层级推进、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三)推进城市建设,塑造苏北名城,提高城市化水平。

篇11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要求,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为11年来的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5.33亿元,增长31.3%,财政增收额、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2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9元,增长15.5%。总的来说,2007年是我市历史上发展形势最好的年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五大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全市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1.73亿元,增长19.3%。陕重汽、西电、西飞实现产销超过百亿元,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增长18.7%。接待海外游客100万人次、国内游客3018万人次,分别增长15.31%和13.8%;全市旅游创汇5.43亿美元,完成旅游总收入237.2亿元,分别增长16.27%和16.1%。全年举办各类展会107个,成交额达到738.9亿元,被评为"中国优秀会展城市"。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为载体,聚集服务外包企业600多家,全年服务外包业务出口突破1亿美元,增长10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13.82万吨,单产337.4公斤,双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达到210万吨,果品总产达到60.5万吨,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8.6万吨、12万吨和49万吨。

(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建设呈现新局面

〖JP3〗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5.33亿元,同比增长37.1%。〖JP〗全市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2%,创历年新高。重点项目中55个新开工项目全面开工建设,41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并投入运营。100个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其中18个项目已经提前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4亿元。完成城建投资105亿元,一批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地铁2号线全线开工,东、西三环基本完成,南三环建成通车,十里铺至临潼城市快速干道临潼段建成通车。

(三)"四区两基地"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33.6%。完成财政收入15.11亿元,同比增长53.8%。全年完成各类知识产权申报3899项,其中专利2262件,同比增长154.2%。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40%,实际引进外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32.9%。曲江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大唐不夜城部分建成,曲江会展一期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浐灞生态区影响力明显提升。F1摩托艇世锦赛和欧亚经济论坛相继在生态区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申报成功。5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内的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与城区的全面对接。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顺利起步,飞机强度试验基地等产业项目、飞机除冰/防冰液产业化项目取得了较快进展。航天基地基础配套条件进一步完善,在全市产业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1895亩土地的征用报批工作,确保了首期航天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申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认真执行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预计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7%,化学需氧量削减1.5万吨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8万吨以上。关闭、拆改造纸企业15家,关停小水泥生产线5条,关闭西安焦化厂等一批重污染企业。两家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家企业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完成人工造林8.98万亩,大绿一期工程60万亩全部完成,黑河引水37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全面启动。完成36条道路绿化工程,建成93处小型休闲绿地广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73万平方米,新增水面8000亩,新建垃圾压缩站63座、公厕74座。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4天。

(五)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谐发展成效显著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4万人,安置公益性岗位就业1.34万人,劳务输出48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次提高了部分社会保障项目支付标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2.36万平方米,对5000户城区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房补贴。以加快房产证办理为突破口,繁荣活跃二手房市场,交易量突破100万平方米。推行公交惠民措施,发售五折公交IC卡150多万张。积极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重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64项,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1.2亿元,申请专利6150件。重视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初级教育"两基"计划评估验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覆盖280万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8%。针对猪肉、粮油等农副食品价格上涨,向困难群众和大专院校发放副食品补贴174.87万元。

(六)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368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投资7.1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60公里,84%的行政村已通油路。新增及改造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解决了2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10座35千伏变电站,电话通村率达到100%。启动33个扶贫重点村建设,3.6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农村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34个社区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有效发挥了示范作用。

(七)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超额完成2007年国企改革目标,第四轮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全面完成,进一步简化了政府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启动"扩权强县"工作,户县、高陵列入全省"扩权强县"试点行列,直接享有政策信息等九个方面的权限,试点工作正在推进。市政公用行业企业和市属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16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526.7亿元,同比增长24.8%,实际借用国外贷款9200万美元。成功举办西洽会、中国国际BPO大会、2007欧亚经济论坛以及一系列经贸活动,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影响力。

二、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2008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更加趋紧,从而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西安正处于城市价值的加速兑现期,加上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西安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市率先发展的条件更为成熟。2008年,我市要根据市委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全面促进城市转型,创新发展思路,加强重点突破,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上不动摇。紧紧抓住全市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已形成的强劲内在动力,力争使国民经济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始终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把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支持"四区二基地"建设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培植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西安产业的优化升级。要以区县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区县产业发展。

--以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一批节能工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积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通过狠抓节能减排,尽快扭转目前经济发展比较粗放的状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加快和谐西安的建设进程。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筑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强出口加工和外包服务基地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二)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要求,在综合分析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形势和西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

经济发展方面:生产总值增长13.5%,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建投资11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0%;吸引外资10.5亿美元。

社会发展方面:职业教育招生达到3.5万人;平均参合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人民生活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资源环境方面: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5.4%和2.8%;城市空气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不少于285天;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

社会安全方面: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在730人,杜绝一次性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做强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1)做大做强汽车、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要继续以陕重汽、比亚迪、法士特为重点,抓好整车生产,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全年汽车产业要完成产值350亿元。新材料产业要全力支持应用材料、新材料基地、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我市成为西部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年新材料产业要完成产值100亿元。(2)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陕汽集团、西电集团、陕鼓集团等企业集团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抓紧实施"西电集团与西安锅炉"等10个重大项目资产的重组整合。(3)抓好工业重点项目的开工、竣工和投产。加快超(特)高压交、直流用绝缘子产业化、引信及汽车安全预警装置、西航公司外贸转包技术改造、中钢西安工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年内有大批工业项目投产并产生效益。

在做大做精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方面:(1)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2008年我市旅游入境人数要达到108万人,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339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6.08亿美元和272.8亿元。要抓住奥运会契机,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并重点推出30-50个迎奥运重点景区。加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建设。继续开展旅游市场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好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积极申办全国医药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以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西安物流中心基础建设,加快保税物流园区(B型)审批进度。完善服务外包服务体系,力争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3)高起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高新区创意产业基地、浐灞生态区世界园艺博览园和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品牌,率先在全国建成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做好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工作。

(二)继续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以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我市投资结构,实现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重点项目建设方面:(1)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安排市级重点在建项目160个,年度计划投资348亿元。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加强监测,从建设进度、资金到位、工程质量等方面全面掌握动态,及时解决问题。(2)加快重点前期项目工作进度。2008年安排重点前期项目90个。加强后备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更多的前期项目向在建项目转化。(3)配合做好郑西客运专线、西咸机场专用高速、西安-合肥铁路复线、灞桥电厂"上大压小"项目、户县热电厂"改一建一"工程、国家重点红色景区建设、农村五保户人员集中供养机构建设等中省项目。

资金筹措方面:(1)进一步加大跑部跑省力度。针对国家当前和今后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提前做好项目策划申报工作。全年争取国家各类资金要达到2.2亿元以上。(2)加强同金融部门的联系。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银政座谈会。加快落实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努力落实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年内再新签一批银企合作协议。(3)积极为企业争取债券发行额度。尽快完成15亿元建设债券的发行工作,并向国家争取更多份额。(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能实现更多就业和财政增收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机构落户西安。

(三)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2008年安排城建投资110亿元,重点要在重大项目建设、路网建设、气、热、水、电等功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1)切实做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地铁二号线工程进度,基本完成征地的拆迁工作,建筑工程进度达到50%。完成地铁一号线可研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城市三环路系统工程全线交付使用,相关配套设施全面完工。关中环线(西安境内全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启动世行贷款西安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2)健全西安城市路网体系。做好新行政区周边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启动东大街、解放路改造工程,完成华清东路、太华路北段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改造背街小巷65条,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10座。建设公交港湾100个、公交枢纽站2个。(3)提高气、热、水的供应能力。加快天然气二期工程进度,进一步扩大太华、雁东集中供热规模。完成太平河、东三厂排水渠综合治理工程等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基本解决高新区、经开区、太华路地区、西影路等地段的排水问题。确保第四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转,开工建设第五污水处理厂。(4)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绿化造林8万亩,建成66个休闲绿地小广场,新建公厕200座、垃圾压缩站10座。加强水土保持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和管理秦岭北麓区域内的各类建设项目。(5)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启动50个城中村和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旧房53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34万平方米。

(四)实施新区带动战略,发挥"四区两基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1)高新区作为全市自主创新的主要阵地,要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加快34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配套,提升发展水平,各项主要指标要保持在30%以上。全面提升高新区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经开区要启动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积极争取设立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城市新中心的建设进程。(3)曲江新区要确保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贞观文化广场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区旅游业总收入要突破6亿元。(4)浐灞生态区要加大做好生态治理、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现代服务产业的工作力度。继续申报省级生态区,全力推进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全面启动世博园和浐灞金融商务区的前期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升生态区的品牌价值。(5)阎良航空基地要全面完成起步区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打造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产业园区。抓住中航

一、二集团重组和国家发展大型飞机项目的大好机遇,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航空基地。加快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中国飞机强度研究研究所总部一期、三角航空8万吨模锻液压机等重点项目建设。(6)西安航天基地要以升级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更多企业入驻。要全面完成5700亩建设用地指标的征用和报批工作,加大航天7171厂电动舵机项目、1500吨硅片一期、半导体分装材料生产线等20多个项目的建设力度,迅速扩大航天产业发展规模。

(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1)推动西安都市型农业建设。以"畜牧、果业、蔬菜、粮食"等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抓好"一村一品",推进周至20万亩猕猴桃、临潼10万头奶牛、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秦岭北麓旅游观光农业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等农产品基地和动物防疫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黑河引水周至、户县37万亩节灌工程。以农村城镇集中供水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万口。以蓝田、周至、长安、户县等区(县)贫困农村道路、小型农田灌溉和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抓好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的争取及组织实施工作。(3)加大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做好长安区东大镇等重点小城镇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国家已安排的周至县马召镇、蓝田县汤峪镇、临潼区相桥镇、高陵县泾渭镇等小城镇项目建设。(4)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国债项目和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5)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在经费保障、管护机制、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良性发展模式。

(六)抓好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八项必要条件",以"关小上大"为抓手,促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年内再关闭造纸企业5家以上,淘汰落后小水泥生产线3条、产能33.8万吨。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认真抓好全市8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严格建筑节能管理,按国家节能标准严把施工图审查备案关,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管工作。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拓展消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大力开展节能示范店、绿色照明示范单位活动。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抓好重点用能单位及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工业废气、余热和各类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快燃煤小锅炉的关停进度,做好热电联产替代工作。积极推进大唐灞桥热电厂2×300MW热电联产、蓝田尧柏水泥厂余热余压利用等一批节能工程。以渭河流域(西安段)污染整治为重点,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继续开展新河、氵皂河、太平河"三河"专项治理,建设生态渭河。加快实施电厂脱硫工程,加强大气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力度,着力做好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污染整治工作。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新突破。(1)对120多户尚未改制的企业,采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兼并合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确保2008年底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2)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抓紧实施和完成西安热电公司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西安锅炉厂与西电集团公司、陕鼓集团与西仪公司、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与陕西省延河水泥机械厂等重大资产重组项目。(3)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监察机制,继续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4)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争取5家企业上市,1-2家企业发行债券。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领域,探索采取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保障性、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6)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各项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加快民营企业集聚发展。(7)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精简、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统一协调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8)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对全市117家行业协会实行机构、人员、财务与政府部门脱钩,着重在科技、商业、物流等领域,增强行业协会功能,实现政会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完善投资项目的"绿色通道",优化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把大型城市推介和小型、专业、多元招商活动相结合,力争取得更大成效。精心策划项目,加强专业招商活动的组织。力争年内投资或落户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切实加大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切实提高履约率。

(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设和谐西安

1、努力扩大就业。完善创业政策,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2万个。建成5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其他8个区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达10万人次。推进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基本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村劳务输出要达到43万人。积极做好扶贫开发,使1.5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2、完善社保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九区低保标准提高到230元,四县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不低于30元。建成3所县级中心敬老院,改扩建9所乡镇区域敬老院,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25%。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参保人数达到124.56万人,失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8%以上。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力争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实现六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3、扩大教育普惠。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建成3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惠及1.6万人。完成137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4、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100元,完成30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全市200个新农村重点村各建设一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甲级村卫生室。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成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5、加强住房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新竣工2.36万平方米。加快住房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工作,全市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到10870户,城镇低收入家庭无房户做到应保尽保。完成房屋权属登记1200万平方米,登记率达到85%,二手房交易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

篇12

按照全年税收任务指标,及时梳理业户,对准业户进行摸底排查。目前,商城有纳税户360余家,比去年减少近百家,原因是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工商个体户的起征点提高了。减少的业户中大部分是小餐饮户、美容美发行业、婚纱摄影及其他小商店。上半年实现税源907.5余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51.8%,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房产税完成43.6万元,同比增长54.2%。税收结构分析显示纳税户前20名,占据总纳税额的88.6%,主要以餐饮、房地产及部分大的商贸公司为主。

二、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1、文化市场项目

2013年度由我处包挂负责的区重点商贸项目文化市场项目于今年5月初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节点计划要求,新建北侧商业楼(五层)的基础施工已于六月初结束,一、二层砼浇筑已完成,七月上旬将进行砼浇筑。由文化市场有限公司委托设计三院设计的建筑施工图已送至建设局审图中心进行审查,目前正进行局部修改和调整。在施工前期,管理处同施工方中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强化并明确了消防和安全责任,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提前预防并及时制止安全隐患的发生。

2、步行街南段道路修缮工程

按照区政府2013年度“为民办实事”的计划安排,我处承办南段道路破损路面修缮工作,前期委托建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为该项目制定的五套修缮方案及相应招投标文本,区领导选定方案二,即进行全路面翻铺,新旧石材互补,保证石材耐压性。目前我处正在针对此次路面修缮工作中所涉及并影响到的业户进行前期宣传和协商工作。

篇13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858万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7050万元,牧业产值16621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3.4%。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22千公顷,其中粮食6.0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0778吨,其中夏粮0.98万吨,秋粮1.197万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9吨;油料总产量442万吨;蔬菜瓜类总产量5.57万吨;烟叶总产量156吨。全年肉类总产量4272吨,其中猪肉产量0.32万吨,增长3%;禽蛋产量0.19万吨,增长15.9%;奶类总产量1.41万吨,增长8.3%。全年造林面积390公顷,零星植树170万株。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3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080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折纯)2402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3339468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328537万元,增长1.3%,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1245928万元,比上年增长0.9%。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64240万元,增长0.3%;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1600万元,增长-3.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3283万元,增长-6.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232644万元,增长0.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951万元,增长13%,高于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2.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10039万元,比上年增长-7.2%;实现利税451814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利润176814万元,增长-31.5%;亏损企业9家,比上年上升-4.5%;亏损企业亏损额2784万元,比上年增加了79.4%;亏损面为14.1%。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3366万元,比上年增长12.8%。

四、固定资产

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9569万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投资48.3亿元,同比增长24.5%,全年新开发千万以上项目数13个,千万以上在建工业项目个数14个。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5097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分城乡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80141万元,同比增长15.3%;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956万元,增长15.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17448万元,比上年增长10%;零售业零售额595877万元,比上年增长17.2%;住宿业零售额17565万元,增长10.2%。住宿业零售额154207万元,比上年增长18%。六、交通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交通业增加值46902万元,同比增长7%,其中:道路运输业实现增加值20180万元,同比增长17.5%,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345万元,同比增长-3.6%。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2013万元,同比增长15.7%

七、财政和金融

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043万元,增长17.72%,增收10844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1425万元,增长17.54%,增收10656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18万元,增长43.72%,增收188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0486万元,增长6.1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8985万元,增长6.27%。2013年,全区金融业完成增加值113408万元,同比增长58.4%,其中:银行业完成增加值87905万元,同比增长53.9%。

八、教育、卫生

2013年末,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为51459人。其中中学在校生22615人,小学在校生28844人。2013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4081张,卫生技术人员4586人,其中医生155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97人。

九、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