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6 10:36: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心理学认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面临深化改革,职教师范专业获得发展的机遇。改革的目标是提升质量,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影响职教教师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其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查阅我国目前八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工科专业师范方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发现,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而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体现职技高师办学特色尤其是师范性特色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职技高师培养合格中等职教师资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1]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载体,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使不同专业的师范生掌握教学心理、学习心理等内容,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教学专业素养,为将来成为一名理想教师提供充分条件。[2]课程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李子建教授认为,课程认同感应该包含“态度”和“行为意向”两个因素。[3]解月光进一步对学生的课程认同作了界定:“指学生对课程所表现出的主观上的接受程度,即正面的态度、行为意向和课程认知。”[4]学生课程认同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可以从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课程认同问题是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对课程认同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4]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法考察职教师范专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认同,了解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意向,为改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提供参考,为提高职教生的课程认同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职教师范生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过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为被试,采取随机取样原则选取被试16名,因伦理道德,分别命名为C1~C4、L1~L4、M1~M4、W1~W4。其中女生8名,男生8名。
(二)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以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作为其辅助工具,采用扎根理论的范式和引入量化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材料。1.访谈提纲编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编制结构化的访谈提纲。访谈提纲通过研究团队多次讨论、修改而确定。访谈提纲包括指导语,开放式的访谈问题等。如:“请问你对教材内容感兴趣吗?”“你觉得这门课对以后你从事职业教师这个职业有用吗?”“对于这门课,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等等。2.预访谈。在正式访谈之前进行预访谈,并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本,供分析和讨论。以完善访谈提纲。根据预访谈结果,并通过有专家参与的团队讨论,进一步完善访谈内容,将提纲做进一步的修正,形成正式访谈提纲。同时,可以为正式访谈提供经验教训。在预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正式访谈中需要运用的沟通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统一访谈要求,提高访谈技术。3.正式访谈。研究者通过预约安排等,以正式访谈提纲为依据,对访谈对象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在访谈开始前声明访谈仅是用于学术研究,绝不会用于任何其他的用途。4.转录文本和分析资料。访谈后将录音转录为Word文本,用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对转录文本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和分析
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预访谈的分析结果,本调查从课程价值认同、课程目标认同、教材认同、教学认同和课程整体认同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认同
1.课程价值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就是育人为本,具体来说,是指引导未来职业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作为职教师范生,应当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有所了解,但通过访谈可以看出,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了解的学生有4人,仅占25%。了解一部分的学生有4人,了解一点的有7人,不了解的有1人。虽然对课程价值的了解不容乐观,但是学生还是意识到课程价值的重要性,如L3说:“这门课对于我们还是意义蛮大的,因为我们刚上这门课,很多东西都不懂,所以这门课还是蛮好的。为以后做教师这一行做一些准备。即使自己以后不教书,在心理素养方面或者教育孩子方面,都有一定的好处。”2.课程价值的认同情况很高。虽然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的了解不容乐观,但是在学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后,认同度很高。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完全认同的有14人,高达87.5%,部分认同的2人。可见学生对课程价值很认同。如C1:“认同,我觉得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就职校生来说,他们的青春期通常比较叛逆。如果说老师不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好他们,职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职校生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了解情况不理想。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是引导未来职业学校教师认识职校生心理年龄特征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理解职校生认知特点与学习方式,指导职校生以多种学习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并在多样化的教学与社会活动中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学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应当对课程目标有所了解,但通过访谈可以看出,了解情况也不理想,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了解的学生有6人,仅占37.5%。部分了解的学生有4人,了解一点的有4人,不了解的有3人。虽然了解情况不理想,但是还是有学生意识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如L1:“我们是师范类的,必须要学心理学,所以肯定要开这门课。学习这门课,它能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气质的学生如黏液质的时候,应对方式也不同;更好地因材施教。”M2也提到:“更多地了解学生心理是怎么想的,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课程目标还有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辅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2.课程目标的认同情况很高。同课程价值的认同一样,虽然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的了解不理想,但是在学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后,认同度很高。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完全认同的有14人,高达87.5%。如C3提到:“我是比较认同这种价值的,因为职业教育心理学不仅是让一个教师懂的如何在自己未来的职业上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同样也是对我们即将成为老师的一种教育,能够拥有一些理论一些必备的素质,能够让我们将来更好地适应这个岗位,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体验。”3.课程目标较难达到但尽力还是能达到。课程目标的实现标志这学生教育目的的达成,针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职教师范生普遍表示,课程目标的实现较难。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认为较难的学生有12人,占75%。如M1谈到:“肯定是有难度的,因为理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的。了解他们心理特征这方面我相信我能做到,因为我本身是职教生,职教生爱玩不喜欢学习这点我比较了解,但是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让他们爱上学习这点对我来说比较困难。”虽然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容易,但是当问到:“你觉得您能达到这些目标吗?”16名学生中有13名表示如果自己尽力就能达到,高达81.25%。如C3谈到:“对我来说短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是有点难度的,但是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可见,学生认为课程目标虽然有挑战,但是通过努力还是能实现的。
(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认同
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是为了传递课程,使文件课程走向实施课程的课程文本。一个好的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思想和课程内容。因此,教材认同也是课程认同的重要方面。本文将从学生的视角,对教材的了解程度、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内容实用性以及对教材的整体看法和建议等五个方面来分析。1.教材的了解程度不理想。只有系统看过教材,才能把握整个课程的逻辑和内容。当问到学生:“你有系统地看过职业教育心理学这本教材吗?”职教师范生对教材的了解程度不理想,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系统看过的有4人,仅占25%。有12名学生表示没有系统看过教材。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体统看过就表明学生不认同,如L3提到:“没有系统的看过,但是内容还是了解的。每一章大体讲什么内容还是懂得。”2.对教材内容兴趣程度一般。虽然职教师范生对教材不是系统完整的看,但他们对教材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9名同学对教材内容比较感兴趣,占56.25%。如L4提到:“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学生心理方面,还有如何教导学生方面很感兴趣。”L3提到:“我觉得教材还是比较详细的。一开始看目录的时候还是比较详细的,例如学生的心理归纳的都是蛮好的,还举出一些例子。我们是从职业学校过来的,所以书上说的那些自己深有体会。”3.教材难易程度不是很难。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也影响着学生的课程认同。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5名觉得不难。如L2提到:“教材难易度还好吧,文科东西难易度体现不了多少。”不是特别难得学生有8名。觉得难的同学有2名,如W2谈到:“对我来说,太抽象了。”4.教材内容实用性很高。虽然访谈的同学普遍没有系统的看完教材,对教材内容兴趣一般,但是普遍认为教材内容对于以后成为一名教师有帮助。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4名觉得有用,高达87.5%。如C1谈到:“有帮助。比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比如说,学生做了什么事情,有的老师会直接惩罚,但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从他们的内心去考虑,去思考他们在想些什么;还比如,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以及一些困难之处,我觉得我们了解这些是有好处的。”M4也赞成:“有用,因为以后要接触学生,学生不可能什么话都对老师讲。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判断。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进行教学和班级的管理。”5.教材的整体看法和建议。对于教材好的地方或者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被访谈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方面都可以为我们选用教材和编写教材上提供参考。如M1提到:“教材好的地方就是,它对于整个一些现象或者方法的总结概括的比较好,还有一些相契合的例子,也会给出一些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非要说问题,就是知识点多,比较枯燥,一些知识点比较有难度。教材例子少,不够结合生活。学术化强。”M4也说:“我大致地看过这本教材。第一次看我会觉得比较枯燥,因为它是纯文字的方式体现在课本上。有一些情景分析会看着联想到自己,贴近生活。希望他多一些图片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而不是要成文字的方式呈现。这样会避免太枯燥。”可以看出,学生需要的教材是结合案例结合生活的教材,过于枯燥会让学生失去看书的兴趣。教材应当理论和技术实践相结合。有学者也指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特色应注重师范性和操作性。这门课程不仅应当教给师范生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基本技能。[1]
(四)对教学过程的认同状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因此,学生对课程的认同中,对教学过程的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学生的视角,从对教师的满意度、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建议以及教学整体状况和建议上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1.对教师的满意度高。对教师满意度往往影响着学生上课的兴趣,因此,在课程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6名觉得有用,高达100%。如L3谈到:“我们任课老师特别幽默,对于那些晦涩的概念,用自己的话转述。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从来没有缺过课,都坐在一二排。”L4也说:“他在讲课的时候引入了大量的实例,让我们感觉到与生活息息相关。”可见教师的幽默、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被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提到教师的敬业,如C4提到:“我们的任课老师很敬业。其实从一个老师的上课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上课很积极,而且他讲的那么好,一看就知道有充分的备课。”2.教学内容的兴趣较高。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决定着学生是否认真上课。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9名感兴趣,部分感兴趣的有4名,共占81.25%。如M1提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老师不仅讲知识点,还讲一些案例,而且会调动课堂气氛,当同学们显出疲惫时,老师就会举一些他遇到的典型的有特点的案例,而且他讲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比较有共鸣。另外,老师会做测试,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分不开,理论联系实际即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4名同学提到教师有理论联系实际,高达87.5%。如M2:“老师联系实际,因为我们本身是职高生,他就会讲一些他接触到的职校生的案例以及职教生遇到的问题,比较有共鸣。”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师要突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关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可组织学生到职业学校去参观考察、教学观摩,给学生增加了解职校生的机会,增强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6]3.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从访谈的结果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多样。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4名同学提到教师运用PPT讲授,7名同学提到案例法教学,3名同学提到小组讨论。如C1提到:“我们老师案例法用的比较多,我觉得案例法还行,不至于那么枯燥,自己看课本的话可能会比较无聊,但举个例子什么的就会让我们深刻的记住,并且更加容易理解。”可见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4.学生对闭卷评价方式褒贬不一。通过了解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评价方式是期末闭卷和平时成绩结合考察。对于闭卷考试,学生褒贬不一,对建议运用什么方式进行期末测评,有7名同学依旧赞成闭卷考试,如C2提到:“我们采用闭卷考试。闭卷考试能够考验学生们的记忆能力,由于老师监考比较严,如果你学的不是很好的话,就会很难通过。我觉得应该继续执行闭卷考试,如果是开卷考试的话,那么大家就会学得不是那么用心。”有3名同学提出用开放式问题进行考察,用上台论述展示考察的学生有2人。有学者也指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考核形式可由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拓展到上机考试、口试、现场教学等。课程考核还可采取“基本分+技能分”,“基本分”是指考察学生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分是考察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7]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会更有利教学的反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5.教学建议可以更灵活。什么样的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最有发言权。访谈的学生中提出灵活、有互动、多样教学形式的课题更受欢迎。如L4提到:“我认为加入一些课堂讨论会更好,活跃一下课堂气氛。”C4也说:“我认为就是要灵活一些,多一些案例,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W1提到:“教学方面,我觉得互动应该多一点。互动少,光是听老师讲,会比较乏味。如果调动大家互动多的话,大家会更感兴趣。”C2也说:“我觉得除了课堂讲述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实践。如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我们现在不是老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然后提升一下自己。”可见虽然学生对教学较为满意,但是课堂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五)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体认同状况
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必要性,对一门课的课程认同,其实用性和重要性必不可少,所以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体认同状况,本文从实用性和重要性两方面来分析。1.职业教育心理学开设的实用性较高。职业教育心理学授课的对象是职教师范生,他们之后的专业方向是作为一名职业教师,通过访谈他们:“对于你之后从事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你觉得这门课有没有用?为什么?”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5名同学认为有用,高达93.75%。如C1说到:“我觉得学了这门课可以让我以后教学的时候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比其他没有学过这门课的老师更加多样。这门课的学习也让我更加了解职教生,我觉得只要你的方法到位,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被教好。”L4也提到:“有帮助的。因为这能帮助我们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他们各方面的反应来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门课使我有意识的观察会更细致一点,也更专业一点。”可见开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2.职业教育心理学开设的重要性高。职业教学心理学开设对于之后成为一名职业教师的职教师范生是否重要,也是学生课程认同的重要方面。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2名觉得有用,高达75%。如C1提到:“很重要,非常重要,学了这门课可以更好的去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做一名教师。”W3:“还是挺重要的。因为,如果这门课不开的话,我觉得以后步入那些职业学校,是不会理解那些职业学生心理发展。我们也是从职业学校上来的,我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方面是比较脆弱的,需要这门课知识的引导。还有这门课也讲授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和能力,所以这门课开的还是挺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访谈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认同,从课程价值认同、课程目标认同、教材认同、教学认同和课程整体认同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对课程价值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但认同度很高;(2)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了解情况不理想,但认同度很高,学生认为,课程目标较难达到但尽力还是可以达到的;(3)学生对教材的了解程度不理想,对教材内容兴趣程度一般,认为教材不是很难,但认为教材内容实用性很高;(4)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高,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较高,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对闭卷评价方式褒贬不一;(5)职教师范生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开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都较高。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04):40-43.
[2]张长英.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职教通讯,2007(10):65-66.
[3]李子建.香港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目标为本课程与常识科的比较[J].课程论坛(香港),1998(2):71—83.
[4]解月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归因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5(10):20—23.
G623.33
一、学生的不良学习动机现象
1.错误的成败归因
所谓“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产生原因的知觉或推断。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发现,归因最多包括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度、教师水平高低、心境状况和运气好坏等。维纳从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划分归因为:内归因、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于自身状态或外界环境。这些都是现在的学生不能够快乐学习,高效率学习的原因,他们对自己的成败没有正确的反思与归因。
2.不当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比如在日常的学习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但是面对同一张试卷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能获得高分,而有些对自己能力怀疑的同学则没有足够的信心去独立完成它。这就是过低过高的自我感觉。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他们相信自己很优秀,拥有自信是好事,可是在于学习之中,过分的相信自己会忽略很多东西,学习要求的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拥有高天资是优势,而怎么发挥利用才是重点。另外,相反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很自卑,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一次一次的失败只会给他们带来自卑感,他们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不敢去尝试更进一步的努力。
3.盲目的目标定向
学习的最终也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目标定向包括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则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终的方向是为了掌握具体所学的知识,只有学习过的东西真正掌握了,会运用于实践了,他们的学习也就完成了,他们看中的是过程,具有这种目标定向的的学生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持续增长的,只要他们努力,能力会逐渐增长的。成绩目标定向则是表明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理想成绩,结果是重要的,他们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最后获得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正确的归因
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于学生现在包括未来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自身的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所以要求老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另外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自己的了解与认识。这一点要求老师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与耐心,不仅仅要求有丰富的知识,更多的是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有许多方法可以使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而这种了解是建立在老师与学生的平时的沟通上,当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成败归因倾向的以后,就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努力就会取得成功。如果是归因与自己的能力的,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稍微简单的题目,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加点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另外也要让学生自己尽行归因,进行积极地归因,增强学生对下一次活动的期待,从而提高自己的努力程度。老师在每次学习考试之后可以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做出一个评价,结合试卷作出一个成败归因,然后老师可以对每位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进行辅导,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我们有三种不同的强化有不同的方法,直接强化则让学生感受到好好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或者表扬,这种强化在平时教学中比较难以实现,因为主要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对于一些反思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就会自己主动地去发现学习。而对于一些主动性较差的学生,这个直接强化的作用就比较小了。替代性强化则相对好利用一些,教师可以在平时通过表扬学习表现优秀的学生让其他学生感受到只要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得到同样的赞扬与鼓励。最后直接化同样来自于学生自身,学生自身可以给自己设置短期的目标,达到目标则给自己一定的奖励。这种强化主要来自于学生,但是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也要时常鼓励学生,让他们更有信心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他们同样有能力去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情,这样的双重努力,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能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3.正确的目标定向
在如今这么大的学习压力下,学习成绩是能证明自己有能力的标志,只有成绩优秀才会进步才会获得认可。所以,老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之中不要跟学生灌输一定要考高分的思想,不是说你学会了多少个字词,会看懂多少篇文章,写出多少篇优秀的文章就代表你的语文成绩很好了。现如今重视教学的人文性,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凸现出来。老师在语文试卷批阅的时候就该放弃传统的照着标准答案批改的观点。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发散这种创造性思维。
掌握目标定向是为了享受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满足感,认为努力就会导致成功,这是一种进取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可以增长的,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正确的学习观念。所以老师不要以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方式去教如今的学生,我们要教的不仅仅是字词情感,这些知识语文教学真正意义学习的前提,真正的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有够丰富的情感去认识这个世界,去改善自身。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这两种观念的学生相对应的任务,这两种目标定向应该是一体的,没有掌握目标就不会有真正的成绩目标。所以老师在每节课教授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足够的任务,单任务的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知识的掌握,比如只有掌握了本节课该学的字词大意,以及从中学到的学习方法,才能完成最后的任务,也从而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从而让他们认识不足,学习正确的过程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主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董蓓菲著.《语文教育心理学》第一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1 引言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Grabe(2004)指出,“阅读能力意味着高效处理文字、语言知识、策略意识、大量阅读练习、能进行批判性反馈的大脑记忆器认知资源及适当的阅读目标”。(周琳周燕,2011)“阅读障碍”一词说明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了能力缺失或暂时的与困难有关的某种阅读障碍。(达斯张厚粲徐建平孟祥芝,2007)本研究所指的英语阅读障碍是智力正常的学习者在阅读英文书面材料过程中无法对信息进行充分加工、筛选,很难使其与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相互联系和重新组织。可见,英语阅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
2 阅读障碍中认知心理问题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怎样学习知识、储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科。英语阅读障碍正是学习者在英语阅读认知活动中出现的认知障碍。因此,从模式识别、记忆、知识表征三个认知活动的视角去分析英语阅读障碍的成因和对策。
2.1 阅读障碍与模式识别
人的认知始于人对刺激模式的识别。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是如何从外界的刺激模式中获取感觉的信息,以及怎样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获得事物的意义。(严明,2009)模式识别是对模式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过程。这是人们运用记忆中已储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解释的过程。人能识别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模式识别的能力。由此,人们已储存的信息,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影响阅读刺激模式,成为阅读障碍的影响因素之一。学习者已有的英语语音知识、词汇量、语法和句子结构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等语言信息量的不足直接对阅读过程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学习者已有不良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技巧的缺失也会导致阅读困难。为此,学习者已有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量应与阅读材料内容和难度相匹配,才可确保完成阅读任务。根据克拉申(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假说,语言信息输入之所以能被学习者理解和吸收,是由于各种相关内容作为辅助信息伴随对象语言内容一同被学习者所接受。对于难度略高的阅读任务,阅读材料与学习者已有阅读知识和技能的相关性保证了学习者对阅读信息的获取,排除了阅读语言识别障碍。英语阅读活动中,学习者参加系统的阅读训练,阅读前补充学习相关辅助知识是完全必要的。英语阅读材料中存在的新词、新句法、新文化知识点等都是学习者必须关联性学习的对象。词语听说识记、词句归类、跨文化比较分析等都是语言关联的途径。相关联的语言信息才能确保对阅读刺激模式的分辨和解释。总之,融合相关内容输入的阅读材料是语言识别的条件,也是克服阅读障碍的方法之一。
2.2 阅读障碍与记忆
研究表明,学习者记忆容量存在个体差异,影响语言学习。(易保树罗少茜,2012)记忆容量成为阅读障碍的诱因之一。但是,记忆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过程。阿特杰森和希福林首先提出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外部信息先输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有丰富的信息,但很快就会消失。有些信息会重新编码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缓冲器,短时记忆也可以被看作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在这里可以是听觉的、口语的、书面语言的或视觉的编码方式。这些信息的贮存可以说是永久的。在这个模型中,信息转移多半是受人有意识或无意识控制的。精确的整合性复述才能将复述材料加以组织,并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层次上加工。
学习者最初经历感觉记忆。阅读研究证明,熟悉的词是通过视觉来阅读的,不熟悉的词是通过听觉来阅读的。学习者最初获得的部分声像信息被重新编码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不仅可以对新阅读信息进行操作,还能对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已有语言信息进行操作。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密切相关。(Baddeley,2010)段意归纳、分节命题、小节主题内容的精确复述、全篇的整合性复述可以把所有阅读信息联系起来,克服阅读信息记忆障碍。可见,学习者基于记忆加工模型的有效记忆既能帮助学习者克服阅读障碍,也能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3 阅读障碍与知识表征
知识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识是如何在人脑中储存和呈现的,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知识又分为陈述性知识表征和程序性知识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知识看作是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的观点,通过信息加工,人们获得两类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陈述性知识是显性的知识,是可以直接用语言明确讲授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程序性知识是隐形的知识,是可以通过显性的训练而获得的技能。(严明,2009)研究表明,为构建学习者兼具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阅读能力,显性和隐形教学法的整合对英语阅读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周媛媛,2015)英语阅读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属于陈述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课堂语言教学获得的显性知识。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等属于程序性知识,是通过设立阅读目标、培训阅读策略、创设阅读情境、体验多样化阅读练习、调整阅读评价标准等方式获得的隐性知识。英语阅读任务中,学习者必须把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密切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取有效阅读信息。学习者首先完成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学习,即掌握陈述性知识;然后,在大量语篇训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和语法规则的运用,分析语篇的主题思想和篇章结构,掌握阅读技巧。因此,显性和隐性教学法的整合是克服阅读障碍的途径之一。
3 结语
克服英语阅读障碍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任务。学习者构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整合的阅读知识和经验,通过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对当前出现的阅读材料刺激模式做出有效解释。英语阅读认知活动中,学习者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和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克服阅读障碍。
参考文献:
[1] Baddeley,A. Working Memory[J]. Current Biology,2010(20):136-140.
[2] 达斯,张厚粲,徐建平,孟祥芝.阅读障碍与阅读困难――给教师的解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7.
[3] 严明.语言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外语教育出版公司,2009:26-31.
一、词汇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初探
记忆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人脑中的重现,记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涵盖了三个环节,即:信息的编码(识记)、储存(保持)和提取(回忆或再认)。人类的记忆过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信息传递同时都伴随着大量的信息丢失。在我们全部的感觉信息中,能够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在短时记忆中经过处理和编码了的信息才能进入长时记忆。一旦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就能被我们记住。没有经过编码转换的信息是不能够进入长时记忆的,而是很快被遗忘。桂诗春认为,人们在编码的过程中用各种方法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以便使新信息融合入长时记忆。
二、词汇记忆的过程
心理词汇的储存和提取与记忆范畴中的词汇处理过程是一致的,包括了三个过程。
1.词汇进入短时记忆。我们感知到的所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信息都会被感觉记录器接受,但很快就会消失。只有选择性感知的信息,也就是注意到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外语学习者在用视觉、听觉、视听觉、乃至触觉学习到词汇不一定都会进入短时记忆。如果接触新信息时缺乏目的性,进行语言操练时盲目地记忆或没有针对性地记忆,或者把操练和记忆分割开来,都会使被记信息得不到注意,以致记录器接收了的信息不能进入短时记忆。
2.词汇从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词汇经编码处理后便会进入到记忆系统的长时记忆。这一过程是对词汇进行进一步的编码和组织,使之进入长时记忆并储存起来,因此我们的认知能力,即形成思想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心理词汇的提取。我们的亲身经历可以感觉到词汇的提取和储存的通道是一致的,当我们的感觉器官通过各种途径感知到一个词汇,比如视觉、听觉、视听觉、触觉(相应的词汇称为视觉心理词汇、听觉心理词汇、视听觉心理词汇和触觉心理词汇),人脑记忆系统就会以相应的通道去激活、提取相应的心理词汇。forster于1976年提出了串行搜索模型。串行搜索是指按次序挨个搜索某个目标词汇的过程。检索到了该词以后,再去提取关于这个词的相关信息(如发音、拼写、含义、词性、句法、语用等)。激活的单词再经过搜索可以被提取,接着单词的信息也被提取,学习者就可以顺利对这个单词进行理解和使用。以上两个模型各有特色,我们在提取不同类型的词汇时也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如下将对各种策略进一步的论述。
三、词汇记忆策略
依据bahrick的实验结果证实影响词汇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如何呈现词汇。他指出了认知词汇的三个层次:最浅层的认知是仅重复词的读音,记忆效果差;第二层次是分析词在句中的语法结构,认知效果较好;最深层次的认知是把词汇放在整个句子中去观察,在语境中分析其搭配和作用,记忆效果最佳。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运用是语言习得的最高层次,其习得效率最高。因此,在词汇学习中,一定要通过实际运用来记忆和理解词汇,只有在语言性语境中习得词汇才能取得好的记忆效果。以下列举了几种具体的记忆策略:
1.情景记忆
“情节性记忆”这一术语源于1879年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著作。本世纪六十年代后,心理学家发现意义在长时记忆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逐渐向语义记忆研究转移。心理学实验表明:与被试亲身经历过的情节、场景相联系的知识比较容易进人长时记忆中,得以保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语境对人的认知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吕叔湘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情景记忆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单词记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字根环境、派生环境和语用环境)中学习,使学生通过语境将生词与已掌握的词汇或其他知识相联系,提高对生词的回忆能力。这一策略建议学习者应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把英语词汇放到特定的语境之中记忆,在听、说、读、写的练习中来理解、记忆、复习巩固英语词汇。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高效学习英语词汇,更益于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达到英语词汇活学活用的目的。
2.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指对单词的各个意思之间的联系进行联想,从而掌握单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联想对本来各自孤立的词汇进行加工,尽可能的将新旧知识相结合,如通过对比记忆同音异义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派生词及词汇的上下义关系等可以举一反三、增强记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联想是对信息进行积极的加工和整理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大多是通过联想完成的。学习外语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词语出现的语境常常能促进我们更有效的理解和记忆词汇,这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的“编码作用”。认知心理学实验还证实,语境能扩大记忆单位的容量。(王阳明,1990:p.141)复杂的词,尤其是多义词,更应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理解和记忆。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如能把联想记忆与形象记忆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然而并非所有的联想记忆都会有较高的记忆效率,因此联想记忆要遵循“认知经济性”的原则。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字符少、常见、或已熟知的事物作为联想对象。
3.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记忆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短时记忆有一个固定的容量。这个容量称为记忆广度。人的短时记忆广度约为“八个不相关的字,或七个不相关的字母,或六个不相关的单词”(桂诗春,1985:p.128)。因此在词汇记忆中应当从基本词汇的基本义入手,逐渐向其他词汇和词义扩展。认知语言学认为,知识是以网络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在这个网络中,有些知识位于中心(如鸟类中的麻雀),有些知识处在边缘位置(如鸟类中的天鹅)。位于中心的知识就是网络的原型,它们更易于被提取和记忆。英语学习中,每个单词也都有其基本意义和引伸意义,掌握了基本义后,再向词义范畴的边缘发展,这便是原型记忆模式在习得词义范畴上的运用。
4.理解记忆而非机械记忆
我们以往记忆词汇都采取机械记忆(也叫强记)的方法,它不需要理解事物或单词的意义而单纯进行简单的重复,是一种典型的有意记忆,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复习强化,这样才能巩固所记单词,英语单词很多需要采用这种记忆法。然而随着我们学习新知识难度的加深和容量的加大,我们更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是很好地尝试。此外,实物、图片、动作演示也能提高我们对英语词汇的直观性、立体性的感受,对单词的音、形、义全面理解。理解了意义,就容易记住,理解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要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活动,从而提高词汇记忆效率。同时词汇记忆要多归纳比较,从中悟出规律,对一些概念抽象、结构复杂的词语,应将其形象化,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四、结语
以上都是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智力与学习效果的关键,其中学习动机是重要一项。因此,如能在积极的英语学习动机的驱使下配以科学的记忆方法,学好英语不再是梦。
参考书目:
根据诺尔斯的观点,个体成长至青年时期就开始出现强烈的独立意识,并逐渐开始向自律、独立的成年期转化。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人的各个方面都逐渐进入到了一个稳固的阶段,成熟个体开始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显然,成人学习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行为,一旦成人发现学习不能达到其心理预期或者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迅速结束学习。成人的独立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成人的主体地位,要协助成人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帮助他们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具体到亲职教育活动中,我们要以父母为中心,时刻关注父母的教育需求,以提供针对性强、多样化的亲职课程为前提,积极推动“菜单式”的学习模式。同时,还要不断的协助父母进行教育反思,帮助他们确定合适的课程,给予了家长最大主动权,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主观能动性,亲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成人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同,这一点在教育活动中同样重要。在亲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新型师生观,尊重每位家长,尤其是子女存在教育问题或缺乏教育知识的家长,绝不能歧视与排挤,要给予更多耐心的指导与帮助。从另一个侧面,教育者对家长的尊重不仅能提高教育效果,也会为教师自己赢得家长的良好反馈。
二、经验性心理
与青少年学习者不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成人拥有多样化的社会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不同于青少年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经验在成人教育中独具意义。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成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为成人教学活动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总带来积极影响,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是推动力,也可能是阻力。显然,如何发挥成人经验的优势而避免消极影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当使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适应成人记忆的特点,尽量减少或避免机械记忆的方法,应多采用与成人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理解记忆法。
在亲职教育中,我们同样要重视家长已有的教育经验。我们要将父母的家庭教育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其进行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要积极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多组织家长进行教育经验的大讨论。透过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不仅能使家长学习到更多的教育知识,还能有助于教育者及时发现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与习惯,有利于教师协助家长回顾与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引导家长教育反思。此外,成人心理的稳固性常常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方式上表现出一种惯性,亲职教育尤其要注意改造那些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思维,力求在提高家长基本教育素养的同时改造不良的教育思维模式。此外,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成人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力图通过生动、具体的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时间性心理
个体的成熟使人们对时间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步入成年以后,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也越来越关注人生剩余时间的有效利用。剩余时间观改变了成人对学习的期待,使成人学习更看重当下。不同于青少年“延宕应用”式的学习,成人学习更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目的性”。成人希望可以即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工作、生活的困难与疑惑,更看重学习是否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由于成人对教学活动有着具体而明确的期待,使得成人学习具有“问题导向”的特征。除此以外,时间性的心理特征还表现在成人教学活动的高效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周密严格的制定教学计划,力求突出教学的目的性,使成人学习者在每节课,每次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避免造成时间的浪费。
诚然,父母进行亲职教育不是在筹谋未来,而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教育疑难与困惑。在亲职教育中,我们要紧把“问题导向”这一关键点,认真研究每位家长的教育诉求,并以教育问题为构架,为父母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亲职学习课程。同时,亲职教育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体现亲职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高度紧密性,力求突出其实际指导意义,以此满足家长的学习期待,保护并激发家长的学习动机。当然,亲职教育还要注意培养家长高度的教育警觉性,并不断提高家长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毕竟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此外,在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亲职教师要给予父母及时的指导、有效的帮助以及积极的反馈。通过亲职教育的活动,我们不仅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转化到家长的认知结构中,把家长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科学概念层面,还要善于将教育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教育能力。
四、角色性心理
成人在生活总是扮演着丰富而多元的角色,然而成人的多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年龄、家庭、职业等的变化不断赋予成人角色新的内容,可以说成人角色的改变是终身性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个体对教育的需求随各个阶段所扮演角色的差异而存在明显不同。例如,就亲职教育的需求而言,父辈就不同于祖辈;学前儿童的家长就不同于青少年的家长。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成人新角色诞生时所产生的新教育需求,这往往是成人学习的巨大动力,这对亲职教育是一个重要契机。亲职教育除了要认真研究家长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教育需求,针对教育需求开展亲职活动,为处在不同时期的父母提供针对性强的弥补性亲职教育课程与指导以外,还要通过对家长的预防性教育指导,帮助父母具备进入新阶段,应对潜在教育困惑的能力,以此避免家长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走弯路,提高其教育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多重角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角色多元化使成人在学习过程面临更多的问题与困难,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困扰成人学习者的问题,如何帮助成人提高应对角色消极影响的能力都是值得深思的。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加强亲职教育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亲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出全民参与的亲职教育气氛,为家长学习提供一个理解而宽松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在亲职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协助家长克服亲职角色所带来的消极体验,增加家长亲职角色的满足感,提高家长的心理应对能力。
任何教育的实施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习者心理的前提下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效,可见认真分析与研究成人学习者心理特征对亲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然而,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成人学习心理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只有不断地研究它的规律,才能真正促进亲职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2]卢玉娟.成人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6).
一、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被试来自重庆市的各中小学54名参加《重庆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6名,中学教师28名,男教师16名,女教师38名。对照组被试为54名来自重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8名,中学教师26名,男教师20名,女教师34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就是,实验组参加培训,对照组不参加。
(二)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重庆市的教师国培计划课程,因变量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实验为期一个月。
(三)研究工具
职业认同问卷采用魏淑华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4]42,该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角色价值观(6个项目),职业行为倾向(5个项目),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职业归属感(3个项目)。
(四)心理健康国培计划课程的材料设计
以专门编写的《重庆市教师国培计划课程》为实验教材,共分为三个专题。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两个大部分;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基本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与操作技术、个体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和中小学教师的咨询者角色――教师如何做心理咨询等内容。
2.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分析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内容。
3.效果评估课程
效果评估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系统及其分析”,“心理测量实施技术与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管理系统分析”等内容。
(五)培训的步骤与方法
1.判断鉴别
通过自我测验、认知改变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使被试了解自己职业认同的存在状况,以引起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唤起情感共鸣与震撼,使其认识到职业认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
2.训练策略
通过设计有关活动情境,采用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感悟等方式进一步启发教育被试,激发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引导他们思考并体验掌握处理不良职业心理问题的技巧。通过团体辅导、课堂讲座、实践操作等手段给予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使其能够有信心逐步克服自己的职业认同问题,增加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横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横向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干预前心理健康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在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实验后测的比较中,实验组教师在总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前后测水平的纵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纵向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从总体上看,实验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上的后测总分比前测有显著性升高(P
三、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认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角色”对自我的重要程度等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教师个体以“教师”自居并用“教师”角色回答“我是谁”的意愿[5]。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角色价值观水平。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干预中,授课教师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让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来进行与之适应的教育,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而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4]45,教师职业成就感提升了,教师越容易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产生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们还经常强调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作用。经过这样的课程干预之后,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角色价值观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增强教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维护策略体验,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行为倾向是指教师表现出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业责任必需的行为,虽然没有在职业责任中明确规定但却有益于提高职业工作效能的行为倾向。本研究显示,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们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改变,造成了教师们职业行为倾向的变化。由于学科的差异,中小学教师们在中小学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消极态度,然而,经过专家们的疏导和启示,中小学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态度得到更正,进化心理学研究一般认为进化来的心理机制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ultimatecause)[6],态度作为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其必然会对个体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提升。二是,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改变了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在课程干预中,聘请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来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就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策略给予讲授,并且进行了现场模拟,还教给中小学教师各种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开展专家与学员之间的面对面交谈,学员们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讨论等,在这种融洽的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下,进化心理学还认为社会环境或文化是心理行为变化的当前原因(proximate cause),正因如此,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作用的积极认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教师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情感,从而提升了其职业价值观水平。伴随着教师们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过程,他们对其从事的职业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且伴随着积极成分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又增强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职业憧憬,这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促进了教师们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提升。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是指教师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员,经常有与教师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本研究还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其一,本次培训以众多教师为对象的课程干预,这就给予了老师们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能够一起相互倾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忧与乐,打破了教师在一个学校仅一两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独,并且这也给予中小学教师一个不良职业情绪的适当发泄平台;其二,本次课程干预让教师们认识到同行们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职业困惑,让教师们认识到存在职业困惑的正常性;其三,授课专家们对教师们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进行疏导,引导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有归属感。由此,教师们的职业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孙晓青,於荣,田海洋.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5,7(003):148-149.
[3]周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86-87.
[4]向祖强,刘鸣,何伯锋.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02).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学研究必须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论,用新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改革,要关心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当今世界上较有影响的教学流派都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根据的。我们研究物理教学改革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各国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的新发展和学习他们的新成果。本文想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做个简介,以期对物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简介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少心理学家看到研究认知、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开始了对认知心理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派,叫认知心理学派。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派。它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只研究人的外显行为,拒绝研究人的感性认识,认为心理反应是外界刺激的函数,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认为一切反应都是刺激的结果,把人的心理水平降低到动物的心理水平,因而心理学内部的理论发展发生了矛盾。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继承,具体表现为既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否定,同时又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发展。行为主义为了研究人的刺激反应规律,曾设想构成一种“有意识的机器”表明人的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把人设想成机器,把人看成是有意识的计算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不完全取决于刺激,还受目的的指导。同时现代认知心理学还继承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观察行为入手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强调了采用实验室受控制的实验观点与方法,依靠实验去类比真实世界,事先有系统地引进动因,根据反应推证出人的认知过程的规律。
2.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做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人对刺激的反应,要经过一连串的心理转换活动实现。把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用计算机进行类比和模拟,认为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把信息看作符号加工系统,把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行动看作计算机的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那样构成了完整信息加工系统。它根据计算机的设计程序来分析人的思维规律,认为使用科学手段主要不是去观察、改变或塑造人的外部行为,而是去分析人的认知程序结构和规律。
它之所以能取得心理学的突破性进展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由于它冲破了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禁锢,抛弃了“凡经验不能证实其真伪的命题都是无意义的”的观点,使心理学从只研究外部行为,转向研究内部心理机制,从行为主义强调研究“没有心理”的心理学,转变到重视认识的过程研究,把研究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认为行为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把精神现象还原为物质现象,排除了意识成为行为原因的可能性。它认为人是主动的信息探求者,人在发生外显行为时有其内部原因,明确以研究人的认识的高级过程为对象,揭示了人的思维规律,使心理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与教学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便形成了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和教学论。
1.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
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即每个人认识世界都以一个遗传性的图式为基础。如果对所遇到的事物加以同化,就丰富了原有的图式,引起了图式的量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图式或建立新图式,以求新的平衡,这个过程叫顺应,它将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以遗传性图式为出发点,利用同化、顺应来达到平衡,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2.现代认知学派教学论
首先提出了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一是学生本身的智能因素:即认知结构,智能的差异,动机与人格。二是非智能因素即情境外因:教师、教材、班集体、社会影响。这些诸多因素中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其次现代认知派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原理与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普遍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因而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天地。物理学的学科迁移已屡见不鲜,如生物物理,物理化学等。在研究方法上,物理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如心理实验、社会试点等。因而如今在大家都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突出抓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比起其他学科来有更大的意义,而迁移能力又可为其他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有利于塑造、培养学生迁移的认知结构呢?
1.改革教材,促进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其知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有利于简化知识,以便突出那些最具生命力、最活跃、最有价值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功能。具体来说,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首先要使学生把握住知识的组成与框架,以便有一个整体概念,了解其相互关系和来龙去脉,这样才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再者,要有清晰的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清楚,学生才可能做到扩深和展开,如全部经典物理学就是按照因果关系展开的。同时要注意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体现,以上所述处理得好将会十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如能形成一部有独特知识结构的新教材,对物理教学的改革将有重要的价值。
2.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
当前在物理教学中,人们习惯也重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实验归纳的方法。这是必要的,也有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全部的推理方法。同样要看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不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和培养,就不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3.教学中要注意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知识的迁移既表现在纵向的迁移,也表现在横向的迁移。纵向的迁移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深度上,物理教学中传统的习惯都比较注意追求知识的深度,而且认为有了深度就可以带动广度,因而有忽视知识间的联系的倾向,表现在物理教学中过于追求严密、完整和定量化,过于强调要掌握好概念、规律本身,对于它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就有所忽视。因而在物理教学改革中应该强调的是加强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及章节之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促进横向的迁移,达到以知识的广度促进深度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52-01
在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探究和思考精神越发重要,这就要求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认知能力,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为此,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模式。
一、实现小学教育与学生认知心理协同教育的必要性
认知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对一件事物的认识^程,包括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关于认知心理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一种主观层面的意识,它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反作用。以小学生来说,正确的认知心理相当于积极的意识,可以对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产生良好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认知心理主要由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决定,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会获得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不同的精力中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这种心理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偏好。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学生认知心理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价值,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意识与学习行为脱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协同教育将学校、家庭、社会等几方面视为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不同的部分担当着不同的功能,需要共同合作、互补以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小学教育中学生的认知心理与教师的教学工作被视为协同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部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更好的实践素质教育。
二、小学教学与认知心理协同教育的具体策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教育并没有良好的协调学生认知心理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小学教学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教师注重教授知识,但是很少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使“教”与“学”这二者脱离。
为了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认知心理的协同教育,首先,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二者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学生认知心理对于学习效果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析他们擅长学习什么知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同时,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喜好。教师需要逐渐转变传统教育管理中权威性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此分析学生的心理认知情况,并在教学环节中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实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鼓励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上课之前,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明确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将这些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加强知识点与学生的联系,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认知心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比如对知识是否感兴趣、回答问题的情绪是不是很高,等等。并据此适当的引出教学问题,鼓励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探讨的讨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充分做好教学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答他们的问题。
在课后时间中,教师需要适当鼓励学生进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更深层析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加积极的认知心理。这种认知心理将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心理,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更加积极、努力的一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中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认知心理都可以被视为协同教育的重要体系。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和观念,充分尊重并调动学生的认知心理,使学生达到认知心理和学习行为的统一,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鉴于元认知理论的丰富内涵,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日渐得以凸显。笔者通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对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可能性以及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番分析与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教育同仁对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刻认知与体验。
一、元认知理论的概念
元认知即认知者对自我心理状况、能力水平、预期目标与践行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全面认知,也指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计划、监测及调节的行为。该理论最早由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等的大致判断及初步认知)、元认知体验(认知者自身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个体认知体验及情感)及元认知监控(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我认知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主动监测、调节及控制的态度行为)三大部分。究其本质,元认知就是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有效活动形式。
教育实践表明,元认知理论对于锻炼及发展认知者(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科特征,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付诸大量的课堂、课外实践,这就与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尽可能地进行实践的特性不谋而合。除此之外,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与实践,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完整的结果,而这就有利于他们得以及时认清、改正自身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对自我实践活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与分析,这些都对学习者自我意识、行为等的监督、调节及控制等综合素养的显著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此,也同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本质达成了一致。
此外,在元认知理论中,认知者在认知活动中需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能力,即自我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该能力是认知者习得、掌握特定知识内容的最基础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元认知理论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结合的必要性。因为,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完成对新知识、新内容的自主、积极学习,这一学习活动离不开其元认知能力的参与,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本身元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学科教学形式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任务驱动”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而这种典型的教学形式却恰恰与元认知理论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实践表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上述教学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自身包括自我体验、自我监测、自我调节等在内的多项元认知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是指教师根据主要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前为学生设置特定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团队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感官认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依据目标制定活动任务―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执行该活动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与分析。这样一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就在很大程度上同元认知理论中认知者在自我认知活动中依次进行认知活动计划、认知活动监控、认知活动评析等步骤形成了大致的吻合。
三、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1.利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
前文提到,任务驱动法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通过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与分析,我个人认为,恰当利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设置了特定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不再需要毫无章法地进行新知识、新内容的预习或者巩固工作,而只要在明确具体任务要求及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建立起多层次且完整的结构体系,并将一个整体的任务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简单易操作的小任务,如此便可使其自身在一步步完成任务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而成功体验的获得就对他们元认知体验能力的显著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
此外,任务驱动法对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元认知活动参与兴趣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在教会学生Excel相关理论知识点之后,我要求他们尝试帮助我对某次考试成绩表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一情景的设置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有利于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更有利于他们在合作讨论、实践操作中逐渐提高自身元认知体验能力,真正收获了预期中的良好教学效果。
2.借助问题提问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监测能力的发展
实践表明,借助自我提问,学生能对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测,这对于他们自身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我自身为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就会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一些同他们信息课程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下为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提问学生的部分问题,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本节信息技术课程要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学习任务主要分为哪几部分?
你认为,要想顺利完成该任务自身需要掌握哪些信息技术素养?
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你是否遇到过大致类似的学习任务?如果有的话,之前的学习任务能为当下的学习任务提供哪些实质性的帮助?
在任务进行中,你是否能始终遵循自己之前所制订的任务计划?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完全符合教材理论知
识点?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遇到困难,你会如何做?
通过该任务,你学习到了哪些新知识?
对比预期,你是否满意任务完成后所呈现出的结果?假如不满意,不满点在何处?
针对任务完成后的不足,下次你是否会尝试进行改进?
……
如此,借助上述简单问题,就使得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能及时、充分地进行监测,有利于其自身元认知监测能力的显著发展。
3.借助多元化评价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
元认知反思能力是认知者元认知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借助多元化评价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我在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实现对自身学习活动的公正、客观认识;学生小组评价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竞争关系,便于其互相学习、借鉴与共同发展;师生共同评价则既有利于师生彼此之间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与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手段的发展……而这些又都将促进学生逐渐学会对所参与的实际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与归纳。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自身元认知评价及反思能力的稳固进步与发展。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为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同时更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水平与综合能力。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决定了学习者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应具备计划、反思、监测、调整等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背景下,锻炼、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变得举足轻重。鉴于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进行认知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如此方能在保证学生自身元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确保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菲菲,杨雪,黄海林.我国元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09).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写字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形成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习得支配肌肉动作的规则,二是进行练习,三是在过程中获得反馈”。[1]书写作为一项动作技能,其教与学的过程也必须参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来把握。
一、习得支配肌肉动作的规则:教师的示范与陈述是关键
对小学生而言,习得写字技能的规则,主要途径是观察教师实际的写字示范并结合教师对写字规则的言语陈述来获得,这在写字的初期阶段非常重要;另一种途径就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范字,自己体会规则,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前一种途径逐渐培养起来的。
初学写字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写字的规则,表现为:(1)写字姿势不对。如歪头,曲背,身子偏斜或前倾,本子放歪,眼睛与纸的距离太近,经常移动本子,等等。(2)执笔姿势不对。如握笔很低很紧,手掌手腕紧靠桌面,等等,不但毛笔执法不正确,连铅笔、钢笔的正确执法也有不少人没有掌握。(3)运笔不对。视动失调,肌肉紧张,出现多余动作,笔画生硬,字迹潦草,毛笔字没有粗细,钢笔字笔笔分离,倒笔,逆笔,漏笔画,等等。这些规则的学习主要通过接受的方式来习得。因此老师的示范与陈述非常关键,学生要在练习中运用体会。
二、写字练习: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汉字的特点灵活施教
(一)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写字兴趣,稳定注意力。
小学生分析、综合和辨认字形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字兴趣,使之养成良好书写习惯。以低年段为例,初入学的儿童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缺乏完整精确的分析、综合能力,感知汉字时缺乏完整性和精确性。因此,写字时常因联系的模糊而出现偏旁部首的结构混乱和增减笔画的细节错误等。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应运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字的笔画、结构及笔画之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区别,以激发小学生写字的兴趣。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解笔画时便形象地把长横比拟为拱桥,长撇比拟为象牙,竖弯钩比拟成浮鹅,点比喻成毛茸茸的小鸡,就是较为形象的做法。
另外,教材编写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如苏教版教材中选编名人写字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做法。从心理学上讲即是通过对书籍影视中人物的模仿,模仿的对象是一些符号性的榜样,从对榜样的模仿学习中习得这种态度。
依照小学生的注意特点,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神,自我控制力差、好动。这就要求写字教学要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愉快地写。写字是一种动作训练,如果仅仅靠机械记忆力,日复一日单调地练习,小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若能在写字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参与进来,让写字的信息刻录在情绪记忆的底片上,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写字活动,学习的效果肯定会好。
(二)抓好基本功练习。
传统写字教学就很注意基本功练习。“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丘(孔)马己。化三干,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积累出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应注意继承和吸收。写字首先是练习执笔,然后练习写基本笔画并了解基本结构,这是写字的基本程序。
为加强基本功训练,主要应让学生先写好偏旁部首和独体字,之后合体字就容易写好了。
有人对不同字形书写时的笔误百分比做过统计,结果见下表。
上表表明,字形结构特别复杂的字,其笔误率反倒小。可见,偏旁、部首和独体字的书写是写好汉字的基础。应注意的是,低年段是识字写字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对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严格要求,抓住起点,打好写字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不但用田字格规范板演,而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字的各个组成部分。
(三)教学应适度。
一方面由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比较复杂,加上小学生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不发达,写字教学的速度不宜过快。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为他们留下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拾一个丢一个。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手指肌肉发育还不成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因此,写字教学的起始速度要慢,以后酌情逐渐加快;写字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要适度;教师布置的练习量要适度;每个字练习的遍数也要适度,比如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五个字为例,如果连写,三遍效果最佳;如果分写,四遍最有效,如果练习方法不科学,认为抄写得越多越好,结果将是适得其反。
(四)教师指导应与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相结合。
小学生写字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指导与示范的特殊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与小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如有位教师这样反思:过去抓儿童的写字姿势,只是要求他们做到“三个一”,至于为什么写字要“三个一”,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其实也可以让儿童自己体验一下。先让他们执笔写字时手指靠近笔尖,学生立马就会发现这样执笔是看不见笔尖的。为了看清笔尖,身体就得前倾,头向左偏。时间久了,不仅人容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再让学生手指离笔尖稍远些,他们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也能与桌缘保持一拳的距离了。学生有了体验,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写字姿势。另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比较新字的结构,积极参与到课堂写字的教与学上来,并对自己或他人的书写发表意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反馈:外反馈和内反馈相结合
反馈是仅次于练习的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因素。反馈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学生写字练习时教师通过评价、纠正等手段,学生得到的激励和自我纠正,即外反馈;二是学生不需要外来的帮助而进行的自我调节与纠正,即内反馈。两种反馈的作用都在于指导学生尽快习得写字技能。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不强,内反馈能力自然也弱,因此写字反馈主要靠外反馈。但反馈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调整规范自己的写字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由外反馈为主逐渐向内反馈为主的过渡。
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外反馈非常重要。例如,关于坐姿要领、执笔姿势、运笔技巧,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以及书写态度、习惯、卫生等。教师都应及时作出评价回馈,以纠正规范学生的写字及其行为。
对中高年段的学生,教师可逐渐培养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时的学生已具备相互或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能抓住时机,相机引导,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
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师在提供反馈时有一些误区,譬如只重视学生写字的结果,不注重过程。结果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在写字过程中产生的,反过来看,结果的正确有可能掩盖了写字过程中的错误。再者,教师的反馈应该是具体的,而不应是笼统的。
另外,教师还要在反馈过程中注意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一批批入校,都难免带有一种普遍性的、类似的书写毛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毛病又不断重复出现,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这些规律,随着学生的换届,重复进行指导”。[2]
参考文献: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转贴于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43-03
一、引言
1.现状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对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尤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大学生的心理的确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1]。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类似的调查研究有很多,王淑兰[2]报道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倾向者占30%~40%,其中较严重者占10%;据新华社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达到25%,近年来上升到30%[3]。从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呈上升趋势,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
2.人格研究的必要性。值得庆幸的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较多的是侧重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更多的是从外部找原因,如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影响因素;但国内外学者进行的大量研究发现[4],同样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刺激对人们心理影响并不一样,这说明影响心理健康的还有内在因素即人格。人格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特别密切。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人格调查,以埃森克人格理论为理论依据,以人格的三个维度为出发点,以四种人格气质类型为分类标准,试图找到心理症状的深层原因,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对象和方法
1.被试。扬州某高校的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学生,公共课是学生自己选择的,相当于随机抽取被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若所得结论与以往研究有出入,可能由于样本容量小及研究地区不同所致。
2.研究工具。(1)“SCL—90”症状自评量表。此量表有90个项目,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十个因子,每个项目按严重程度采用五级记分(0~4),得分高者有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大。(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本调查采用成人问卷。问卷包括四个分量表,即精神质量表(P),情绪稳定性量表(N),内外向量表(E)和效度量表(L)。量表采用是非题,受测者回答与规定答案相符得1分,否则记0分。
3.量表施测及数据处理。量表施测在课堂进行,要求被试者认真阅读量表指导语,并按要求如实填写。所有数据均输入电脑,spss13.0/w进行各种因素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及聚变分析等统计运算。
三、结果分析
1.对“EPQ”人格的三个维度与“SCL—90”症状评定量表的十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从表一可以看出,精神质(P分)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其他等五个症状因子都有显著性差异,且呈正相关,同时P分与恐惧呈负相关;外倾性(E分)与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呈正相关,与其他症状因子呈负相关,且都无显著性差异。神经质(N分)除恐惧、偏执、其他三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外,与其他七个因素都有极其显著性差异,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78~0.57之间,说明人格的三个维度与症状直接有关的是精神质与神经质,神经质的关系更密切。
2.人格特质影响心理健康的程度分析。为了解人格特质影响心理健康的程度,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以人格三个维度为自变量,十个症状因子为因变量。从表二可以发现,神经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内外倾性次之,精神质最小。因此仅列出神经质对各因子的影响,神经质(N分)对十个因子中的七个产生了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影响(P=0.000~0.048),且在强迫观念和行为、人际关系、焦虑和敌对四个因子上标准回归系数达到了0.3以上。这在表一的相关分析中也有明显体现。同时,敌对因子受内外倾性(E)的影响也较大,标准回归系数为0.243,p=0.028。另外,通过变量聚类分析发现,将十个症状因子分为三类效果较好,最值得关注的是强迫观念和行为、人际关系和焦虑归为第一类因子,第二类因子包括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第三类因子只有恐惧因子。因此可以认为神经质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人格因素,遇到N分高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可能在人际关系上出了问题,产生一些强迫观念和行为以及焦虑紧张的情绪。
3.气质类型在各症状因子上的差异分析。横向看胆汁质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各因子上的得分相对较高,尤其在强迫观念和行为、人际关系因子上;纵向看除多血质外,其他三类在强迫观念和行为、人际关系和抑郁因子上都超过2分,可能他们在这些方面更易出现问题;而多血质在恐惧因子上超过2分,说明多血质的人心理相对更稳定。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四种气质类型中,多血质与抑郁质在强迫、人际关系、其他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此分类对人际关系、强迫、其他是有影响的。胆汁质和抑郁质在强迫和人际关系的均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更易产生强迫观念和行为,人际关系更易出现问题。
四、讨论与建议
1.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人格维度中的神经质和精神质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尤其是神经质占主导地位。“N”作为情绪稳定性指标,得分高者表现为情感易变,情绪反应强烈,在经历情绪波动后较难面对正常情景,这种人会对微小的挫折和问题情境产生情绪反应,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稳定情绪。正是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在低理智的作用下,常以强迫来获取心理平衡,这就为强迫症状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当强迫产生后,患者在心理驱动下对不稳定情绪极为关注,一心想通过努力达到情绪稳定。他们自律过严,因此不仅不能控制情绪,相反却加剧自身的痛苦,从而导致躯体上的不适反应,如抑郁、焦虑、沮丧等情绪体验。因此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有效调节他们的情绪,教会他们正确宣泄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疏导法、运动发泄法等。此外,增强他们挫折承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升华法、目标转移法等;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特质,塑造和完善其人格。
2.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四种气质类型在强迫、人际关系、其他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E分高表示外倾,低者表示内倾;N分高情绪不稳定,低者情绪稳定。因而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敏感,喜与人交往,情绪兴奋性高;抑郁质的人表现为情绪体验深而持久情绪不稳定。综合分析,胆汁质、多血质的人更易形成外向性格;黏液质与抑郁质的人更易形成内向性格。外倾因素E分能区分神经症、焦虑症;神经质因素即N因素能区分正常人与神经症。从图1中可以看出,焦虑、强迫、抑郁是高神经质与高内倾的结合体(抑郁质)。图1显示的内容与统计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即N与焦虑、强迫、抑郁是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即分数越高症状越明显,因而处于x轴上方;E则与焦虑、强迫、抑郁呈负相关,表明分数越低症状越明显(内向型)。因而可以说性格内向和情绪不稳定是形成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此外一些不良情绪如自卑、抑郁、焦虑等也是由于交往不畅而引起的,所以保持良好的情绪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际交往的心理品质和交往技能。
参考文献:
[1]陈选华.大学生心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一、政治认同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同”有两个义项,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这两个释义,前者侧重的是个体因与他人的共性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归属感,认同的结果是因具有共性的个体而形成的群体内部凝聚力增强,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后者说明的是一种情感倾向,因赞同而产生的肯定性心理反应,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基于“认同”的上述两个释义,认同表明的是一种情感。政治认同是民众基于对现存政治体系基本认知所产生的归属感,因此政治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两个方面的涵义。从“心理归属”角度来理解“政治认同”的内涵,是当前国内外学界占主流的观点。美国政治学者罗森邦(RosenbaumWalterA.)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认同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也包括那些他感觉到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美国学者阿尔蒙德(GabrielA.Almond)和维巴(SidneyVerba)的分析视角,政治认同也可以通过认知、感情、评价三种取向,反映忠诚、冷漠、离异三种态度。国内学界也主要是把政治认同理解为一种政治上的心理归属感,《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对“政治认同”的界定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政治认同既是关于个体的认同,也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认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在情感、态度与行为上的倾向与状态。由于自身群体的独立性、多变性与差异性,其政治认同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社会环境因素来说,当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利益的分化和文化的不断变迁等,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和不确定性,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和解决路径认识不够深刻,从而形成了模糊的政治态度与错位的价值判断。这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持否定的态度,对中国的政治道路持批评的立场,很容易遭遇政治认同危机。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成长因素来讲,在强大、复杂、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的政治体系中,一些心理承受力不强、竞争力不够的大学生难免会因复杂社会环境和多元价值冲突,慢慢失去了归属感。他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动摇,出现失落、沮丧和不信任的负面心理情感,对政府权力的有效性、合法性与执行力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社会政治的认同危机也就随之产生。在日益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自身发展冲突面前,心理成熟度还有待完善的大学生如何用健康的心态和成熟理智的思想来看待、处理和整合自己的政治认同问题,是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心路历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角度来说,一是教育者能够根据教育教学实践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长性、可靠性和踏实性,使大学生能够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稳定而正面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形成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二是由于政治认同不是简单的外部输入和内在原生的价值选择,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促成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个人同群体的关系等个性因素采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发挥大学生在政治认同中,作为认同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科学认知、理性选择,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要针对大学生困扰和困惑的各种表现,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到个体心理困扰和困惑的出现是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帮助学生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角度,了解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并探明自己心理困扰和困惑的归因,最终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以心理正向成长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
大学生自身的政治认同心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使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自身心理正向成长增进政治认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相整合的必经路径。心理健康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仅是一门冷冰冰的专业技术,也是一种暖融融的情感互动和文化影响。为此,从价值取向上,把亲情和关爱当作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植入到工作当中,实施常态化情感帮扶和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关心、关爱,体验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实践证明,这一方法不仅有效缓解了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化解了学生的不良情绪,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正能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应停留在问题解决,而应是心理资本的提升。在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握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工作导向,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了适应这个目标,就需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主体等三个方面做出改变。首先是教育内容,应开发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内容,而不是单一面对部分特殊学生的治疗性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应强化课程主渠道作用,研发高质量心理健康课程群,让所有学生都能享有高水平的心理通识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对于高质量心理教育的需求,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整体提升。其次是教育方式,应加强人文关注,亲情疏导。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爱与成长的能量可充分激发和调动心理原动力,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预防和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第三是教育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应该包括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心理健康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重视学生的需求、诉求、渴求,重视学生成长发展的合理需要,千方百计、尽心尽力、情真意切地做好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和优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心理优化的目的,就是要以培养人、完善人、塑造人的教育理念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以此为基础培育正确的政治认同机制,建立大学生积极的政治共识机制,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践行社会政治实践,使大学生在认同国家民族的理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政治心理,稳固自己的政治诉求,实现成熟理智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3][美]巴伦,伯恩.社会心理学[M].杨中芳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梁丽萍.政治认同的理论发展[J].浙江学刊,2012,(01).
[5]陶蕴芳.网络社会中群体政治认同机制的发生与引导[J].中州学刊,2012,(01).
[6]胡建.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政治认同建设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