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10:36: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老人术后康复训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

篇1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的人外伤疾病,大多由于不慎跌倒导致髋部直接撞击地板所造成。这种骨折因为是关节内骨折,如果植入物对骨折处固定力不足常会造成骨不愈合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后让老年人失去活动能力,需要用轮椅助行,甚至要长期卧床[1]。久而久之,褥疮、道感染、周边血管阻、吸入性肺炎、中风等因长期缺乏活动所产生的并发症将接踵而至,并且消耗医疗资源很大。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治疗及康复训练,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其中康复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7岁。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7.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一般康复指导。康复组除按常规治疗护理外,还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情况。。生活质量评价: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有36个条目,8个维度,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得分范围均为1-100分,得分高说明生活质量好。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

2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降低术后并发症。为预防术后假肢脱位,康复锻炼根据不同的手术人路不完全相同。(1)术后1~2天:早期锻炼可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机会,预防并发症。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床上锻炼为主。(2)术后3~4天:可以进行健肢的屈伸、患髋伸直状况下患肢的内收和外展运动,并进行抗阻的内收和外展等长肌力练习,即在股骨内侧和外侧给予阻力,让患者主动外展患肢。(3)术后4~5天:可训练患者床边坐起、站立和行走。(4)术后6~7天:可进行卧-立转移训练。允许患者坐高椅,保持膝关节不高于髋关节;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如厕,或在辅助下身体后倾患腿前伸如厕训练;坐位时身体向后靠和腿向前伸。避免患肢架在健肢上(跷二郎腿),避免身体前弯超过90o。(5)术后1周以上:上下楼梯和跑台慢步走练习(适用于骨水泥固定患者)。

3结果

两组在疼痛程度、行走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康复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为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再加之股骨颈细小,则不需太大外力即可造成骨折。其外因则多由于老年人摔倒后臀部触地所致,或下肢突然扭转而骨折[2]。青壮年患者一般不存在骨质疏松,股骨近端骨质十分坚强,常需较大暴力才能发生骨折,如车祸、高空坠落等[3]。少数患者也可因过久负重劳动或行走而发生疲劳骨折。股骨颈骨折可分为若干类型,通常从骨折的发生部位、骨折线的走行以及骨折断端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出发归类,各有其优势,综合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于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4]。同粗隆间骨折一样,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适应于无移位稳定性好的股骨颈骨折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除促进骨折愈合外,要使患者及早进行肢体的功能活动,以免患者长期卧床发生肺栓塞、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老年髋部骨折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达6.1%,而手术治疗死亡率为0.9%,且保守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概率较大。此外,保守治疗肢体恢复活动的时间较长,往往遗留髋内翻和患肢肌肉关节韧带挛缩,导致肢体功能受到影响,很多患者因此而最终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目前认为,除非是稳定的不完全骨折,若患者无明显的手术禁忌症,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发生骨折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康复训练能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关节功能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晶,王勇. 9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3:183-184.

篇2

【中国分类号】 R85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25-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在我国始于7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近40年历史。THR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老年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肿瘤和结核等髋关节疾患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与脊柱外科和关节镜一起,被誉为现代矫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1]。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展的同时,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THR患者需要进行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术后早期实施科学的功能锻炼,后期康复护理指导,可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2]。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手术适应症进展

骨性关节炎造成髋关节严重的功能丧失是初次THA的主要适应症。此外,其适应症还有各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性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某些髋部骨折、肿瘤、Peget病性关节炎等。有专家认为,在适应证选择上,最为重要的是疾病的种类和程度以及患者所面临的社会生活需求。对于施行THA患者的年龄选择,以往学者们考虑到THA的骨水泥老化、假体耐磨性能、患者活动量、假体存放时间以及患者对手术本身的耐受性等等问题,因而认为以60~75岁为宜。目前,随着对生物材料的深入研究和置换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年龄限制已明显放宽。冯经旺[3]等认为,Garden III和IV型股骨颈骨折有手术指征、身体条件较好的高龄老人,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内固定往往可能失败,可行THR,但要严格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以保障手术安全。近年在选择THR时,国外学者提出"黄金时代"一词,也就是强调把握手术的最佳时机。要在患者精力、体力最旺盛的时期,采取一切必要的治疗手段,使他们战胜疾病,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2 术前护理干预

2.1术前心理康复教育:心理护理是成功实施手术的重要环节。患者术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因髋关节功能障碍、疼痛、行动受限而急切想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担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不佳,术后不能恢复关节功能,担心不能耐受手术疼痛,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等[4]。充分的术前评估与护理不仅使医生和护士都更好了解患者情况,也是让患者和家属有意识的主动配合围手术期康复工作,做好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5]。①首先建立干预的基础,接纳和尊重患者,耐心认真地听取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陈述,取得患者的信任。②护士以温和诚恳的态度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嗜好、家庭状况、入院后的情绪反应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和防御方式,调动患者潜在的积极性,及时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心理应急水平,为实施康复训练打好基础。

2.2模拟康复训练[6]:指导患者模拟演练术后要进行的康复训练程序。首先介绍术前训练的目的、重要性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使其积极配合,然后将动作、要领、方法及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由专科护士单独指导,使每位患者熟练模拟整个程序,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打下良好基础。康复训练程序分为4个阶段。床上训练:第一阶段肌力训练和第二阶段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要求患者掌握,患肢完成有困难用健侧肢体练习;离床训练:第三阶段负重与行走训练和第四阶段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由专科护士反复模拟讲解动作要领,使患者能熟记掌握。按统一程序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使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

3 术后康复护理

精湛的手术技术必须结合完善的康复护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主导作用,以心理康复促进功能康复,将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心理护理的这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术前护理以消除术前焦虑、紧张,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为主;术后心理护理是术前心理护理的延伸,以解除对疗效的预期、疼痛所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为主,指导功能锻炼和增强康复信心为重要方面的阶段。国内一项针对患者术后的需求和护理对策的问卷调查显示,所有患者回病房后,首先最都想知道手术成功与否,且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问差异无显著性,在得到手术效果告知前紧张情绪达到高峰,如果此时未能给予及时的应对,可能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使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医从性降低。患者对疾病相关康复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增加他们康复的信心,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往往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希望知道的有关知识后,焦虑情绪才能有效的得到控制。做好以上护理的工作,下一步的功能锻炼指导更容易进行。

4 康复训练

4.1术后康复训练: THR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实施是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动态的、连续的、有计划的康复指导训练,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早期活动是 THR术后获得肢体功能的金标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当天,即可给予人力挤压腓肠肌,病人主诉疼痛应提供有效的止痛方式,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主动用力做踝关节的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第1d可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训练;术后第2d-3d,拔除引流管后,应用CPM机训练;术后第3~5 d,协助患髋伸直状况下进行患肢的抗阻内收和外展等长肌力训练;术后第6d,进行卧-坐-立-转移训练;术后第7d,进行上下搂练习和跑台慢速走(适用于髋臼和股骨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患者)。方汉萍认为 很多患者常受疼痛耐受差异、手术方式或身体情况等因素影响,无须硬性规定康复训练从哪一天开始,可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结果和个体差异,指导患者在术后3d内开始进行训练,这样即体现人文关怀,又可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术后开始下床行走的时间早迟视患者康复情况、假体类型、外科操作情况而定,如果是初次接受THR手术且未植骨,软组织剥离损伤少,则术后5~7d即可下床训练,练习步行,但在离床前要在床边进行适应性训练,防止长期卧床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不适;如髋翻修术患者体质差,下地练习步行时间则相应推迟至术后3个月。先协助床边站立的练习,2次/d,待适应过程后再练习行走。借助步行器或双拐进行:坐位到站位触地训练,拄拐站立,患肢不负重;站位到行走训练,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时即可负重或部分负重训练,非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允许少量负重,从脚尖点地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上下楼练习:"好上坏下",即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术侧先下;手术3周后可进行踏车练习,最好在有康复中心、康复器械及康复治疗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

4.2 院外康复训练指导 :出院后康复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治疗效果,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 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肖雪芬等的研究认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急需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和动态、连续的康复指导。院外康复训练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出院时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1)做到六不要:不要双叉,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和矮椅,不要弯腰抬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 不要使用蹲厕。(2)全髋术后软组织修复需6-8周时间,故6~8周内严禁屈髋大于90。(3) 康复疗程中应遵循患肢不负重的双拐行走一患肢部分负重的单拐行走一弃拐行走的原则。3个月后病人可弃拐行走并进行简单的活动。弃拐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注意安全,预防意外摔倒。为确保安全,建议终身使用单手杖。

五 总结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创伤及骨病的高发率必将导致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人数递增。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指导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对于患者而言,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和康复护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重视在THR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的专科护理、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行为等,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但是临床护理中发现,病人康复意识淡薄,对医护人员的指导不能按期完成,尤其是出院后康复训练常常中断而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未来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完善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的康复意识,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运用多样化的宣教方式,如多媒体应用、小讲课、宣传栏等,使病人易于接受宣教内容,取得实效;培养骨科专科护理人才,实施全面的专科训练;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和动态、连续的康复指导,便于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使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管理,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

参考文献

[1] 徐婉毅.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119-121.

[2] 张晓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7-69.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8~83岁。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头无菌坏死10例。随访3个月~2年,疗效满意,假置及关节功能良好。

2 护理方法

2.1 麻醉后护理 硬膜外麻醉要平卧4~6h,全麻尚未清醒前,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发生窒息;注意保暖,避免意外损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出血和休克,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2 术后与制动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维持关节功能位,对于不需要牵引的病人,保持正确的,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矫正鞋,保持外展30°中立位[1];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一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靠近患肢而过度内收。

2.3 疼痛的观察及处理 术后24h内,患者疼痛较剧,特别是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并存病的加重,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胸闷、气促等。注意药量不可过大。术后3天仍疼痛较剧者,注意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另外,结合体温的变化,注意伤口有无感染。在行早期功能锻炼前,应用止痛药,也可减轻活动引起的疼痛。

2.4 引流管护理 术后创口均安置一次性引流管,妥善固定,定时挤压;注意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做好记录,如第一天引流量>400ml,第2天引流>200ml,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倾倒引流液,防止感染;每天引流量

2.5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2.5.1 防止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为防止感染,术后应保持引流管充分引流,防止扭曲、受压、血液瘀滞引起感染。敷料有渗血或渗液时,应及时换,保持切口干燥。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等急性炎症表现,观察体温变化,如术后体温升高,3 天后切口疼痛未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提示有感染的可能,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2.5.2 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 嘱咐病人保持髋关节姿势正确,严格按医嘱进行功能锻炼及活动,不能将双腿在膝部交叉放置,不能坐小矮凳、不能下蹲、不能盘腿,以免髋关节过度内收或前屈而造成脱位。

2.5.3 防止骨折 由于搬运不当或锻炼行走时护理不当、摔倒、扭折易造成螺旋骨折及金属柄折断,所以在搬运和功能锻炼时应特别小心。

2.5.4 预防肺栓塞 术中因对残留的股骨颈进行修整,以便安装不锈钢股骨头假体时,骨髓内的大量脂肪被挤入损伤的组织血管内,经血循环带到肺部形成肺栓塞[2]。因此,如发现病人胸闷、咳嗽、呼吸困难、脉率增快、双肺闻及广泛性湿罗音,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表现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2.5.5 预防髂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长时间处于不动位置,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从而有可能导致髂静脉血栓形成。因此,除鼓励病人早期进行有关肌肉和关节的功能锻炼外,同时密切观察肢体情况,如发现下肢肿胀、肢端温度降低、发紫或发绀、疼痛等,应立即报告医师以便采取措施。

2.6 术后康复训练

2.6.1 早期康复训练 术后第1~2天做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及踝、趾关节主动伸屈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及疼痛,使切口早期愈合。检查股四头肌锻炼方法是否正确,可让病人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方,感觉到髌骨向上方随肌肉收缩而移动,也可以用手推动髌骨,如推不动,说明收缩股四头肌方法正确。

2.6.2 中期康复训练 术后3~5天鼓励患者自主活动双上肢,握拳、屈伸肘腕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肩关节等活动,保持上肢肌力同时有助于保持呼吸功能正常。术后第2~3天做髋、膝关节屈伸练习,从小角度开始,逐渐增加角度,但不能超过90°[3],同时加强外展肌锻炼,用手固定患肢外侧,做患肢外展。术后3~4天从坐位过渡到下床,护士在旁扶助使上身略向后靠,保持屈髋不超过90°,并保护好术侧下肢,防止内旋外旋;术后4~5天可扶助行器下地行走,锻炼时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

2.6.3 后期康复训练 术后6~7天病人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允许病人翻身,翻身时两腿之间放一软枕,鼓励病人可以扶拐行走。锻炼时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术后第10~14天拆线,扶双拐出院。

总之,术后的护理中康复训练非常重要,而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惧怕疼痛而不能很好地进行康复训练这一现象并不少见。我们应该和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协助患者进行充分的康复锻炼,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功能恢复,而我们也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手术,由于创伤大、出血量较多,因此,对病人术中及术后护理及正确的功能训练非常重要。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可有效地减少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功能训练是病人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健。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13 年8 月至2014年11 月我院诊治的94 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Harris 评分评定术后髋功能,用Renoibs 方法判断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Harri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髋功能恢复,升高护理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股骨近端骨折;干预价值

我国目前正走向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加,老年人因为身体各项功能的衰退,行动迟缓,容易意外摔伤引起骨折[1]。高龄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股骨近端骨折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若骨折不能及时纠正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对高龄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折应认真对待,制定合理护理措施,尽早恢复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进而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8 月至2014 年11 月我院诊治的94 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男62 例,女32 例,年龄78-98 岁,平均(85.3±4.8)岁。其中46 例股骨颈骨折,48 例粗隆间骨折。18 例合并支气管炎,23例合并高血压,26 例合并冠心病,30 例合并脑梗死,18 例合并糖尿病。合并2 种以上疾病者49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种类、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传统护理,护士根据医生的医嘱采取分级护理,护理内容有高龄骨折患者基础护理、饮食、功能锻炼、睡眠护理。观察组:人性化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老年人骨折后容易出现心理不良反应,原因可能有疼痛引起负面影响,自理能力降低、活动受限可能会给老人带来无助感,或者担心经济负担、家庭生活负担以及担心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佳等。康复护理,心理和生理上帮助患者建立康复训练的信心,术后及时帮助老年人恢复肢体功能,术后康复训练和功能训练非常重要。并发症护理,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深静脉血栓、伤口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便秘、肺部感染、心衰等并发症。

1.3 疗效评价标准

Harris 评分评定术后髋功能, 用Renoibs 方法判断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X2 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 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arris 评分观察组术后3 周:28 例优,12 例良,7 例差,对照组:19 例优,11 例良,17 例差,两组比较观察组Harri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护理效果,观察组:24 例优,10 例良,10例中,3 例差,对照组:14 例优,11 例良,6 中例,16 例差,观察组护理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情绪乐观、举止端庄,护理人员的外形和言语也能提高治疗效果。老年人会产生抑郁、绝望、激动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想放弃治疗。此时,护理人员要多倾听患者心声,及时沟通,稳定患者情绪,培养乐观自信态度。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3]。康复训练,术后第一天就可帮助患者训练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可进行床旁屈膝、伸膝运动,并且锻炼趾伸肌、胫前肌、小腿的后侧肌群,3 次/ 日,5-10分/ 次。术后1 周可以在习步架帮助下慢慢活动,从短时间逐渐延长锻炼时间,完全恢复大约需要1 个月时间。康复锻炼期间,一定注意安全,不能摔倒。护理人员要牢记并发症的特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患者口腔要保持卫生,长时间卧床患者床单保持干净,定期按摩受压部位,帮助血液循环恢复,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进行深呼吸训练,按摩踝关节、股四头肌,避免形成深静脉血栓。本次研究表明人性化干预明显提高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篇5

1临床资料

本组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60岁至100岁之间,平均78岁,骨折原因为不慎滑倒或跌倒所致,左侧30例,右侧46例,均为闭合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至6天,所有均手术复位固定。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患者为突发外伤所致,没有心理准备,焦虑,恐惧,担心此后无法站立,此时应时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和可以出现的并发症,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经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和术后坚持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优势,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1.2呼吸护理 预防坠积性肺炎,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吹气球练习,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提高高对手术的耐受力。以有痰不宜咳出者给予起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2.1.3饮食护理 积极控制血糖和充分的营养支持。饮食上多进富含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食物,适当粗纤维,以增加患者抗手术能力。本组中有糖尿病患者9例,除配合医生参与调控血糖在合理范围外,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饮食,养成定时,定量良好的饮食习惯。

2.1.4牵引护理 骨牵引是术前患者常用的牵引方法,患肢是外展中立位,足尖向上。保持牵重物的悬空。中跟部放置小垫圈防止中跟受压。骨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7。骨牵引时钢针外滴75%酒精,2次/天。需要注意的是,老人骨质疏松,每日必须检查牵引绳与滑车是否在同一直线上,要随时注意钢针牵引时有无左右滑动,牵引力是否正常。老人感受力下降,观察肢体末端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感觉动情况,观察患肢有无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征象。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2术后护理

2.2.1常规护理 术后根据医嘱使用监护仪。观察切口有无渗出,切口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术后2至3天量少于50ML由医生拔管。保持各管道通畅,妥善固定。观察患肢血运及肿胀情况。

2.2.2护理 患肢正,髋关节屈曲15度,外展30度,膝关节屈曲15度,踝关节背伸90度,足尖向上,注意勿外旋,内收。翻身时向健侧15度,注意患肢摆放。双下肢之间垫以高度适宜的枕头,使患肢末端高于髋部呈倒三角形,这样能保持患肢终处于外展位,股外侧肌能长时间处于公弛状态,因而减轻了疼痛。

2.2.3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组织损伤的一种不愉受的情绪混乱合表,必要时要遵照医嘱给予止痛药,使患者有良好的睡眠质量,才能使患者更快恢复体力。

2.2.4 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可以巩固手术的治疗效果,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肢体功能,也是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2.2.4 1早期(手术后1―3天)患者术后麻醉消失后就可以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等长训练。初期患者会害怕活动引起切口疼痛,训练不敢做或无效训练,质量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在旁指导督促,踝关节训练时手放于患肢足底,感受活动力度。

2.2.4 2中期(术后3―5天)摇高床头30度―50度,行患肢小腿抬高训练和屈髋,屈膝训练。1抬高训练具体方法:患者平卧或坐位,中尖朝上绷紧下肢腿部肌肉,缓慢直腿抬高,保持悬空5―10秒,然后放下,每日3―4组,每组15―20次,初次5―10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2屈髂,屈膝训练具体方法:缓慢移动患肢足向近心端回收,稍感疼痛时停止5―10秒,再缓慢移回床尾,屈髂不可大于90度。

2.2.4 3晚期(术后5天至出院)根据患者 病情,手术情况及患者配合程度,协助医师制定下床练习步行时间,提高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准备合适的鞋太及衣服。帮助患者下床: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肢离床。患者下床后先扶助行器站起行。将助行器向前推,先迈健肢,患肢可不负重小迈上步跟上,如此反复。

2.2.5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2.5.1深静脉血栓 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肢体的颜色,皮温及肿胀,疼痛程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肢体的感觉,与术后感染区别,如患者窗框然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情况况应考虑急性肺栓塞,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吸氧,止痛,抗凝和溶栓。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下肢主动和被动运动,视病情尽早下床活动,对预防并发症有重要作用。给予防治血栓药物,配合气压式下肢循环促进仪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2.5.2压疮 股骨粗隆是骨折的老年患者,由于术前多有骨牵引或皮牵引,卧床时间长,全身血液循环差,局部皮肤抵抗力低下,又因疼痛不愿配合抬臀,翻身等动作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踝关节,足跟等骨突处容易发生压疮。特别消瘦或体力差不配合者可给予卧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整洁,协助翻身,视病情允许尽早下床。

篇6

二、康复医疗阶段的划分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对不同病情的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康复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改善康复效果和控制治疗成本的目的,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将康复医疗划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维持期三个阶段。急性期康复主要面向急性病患者、手术后患者以及在灾害或事故中受伤人员。实践证明,在临床治疗的初期即适时介入急性期康复,不仅能提高康复效果及安全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减少后遗症及医疗事故,而且能显著缩短住院期间从而削减医疗费用。对于运动器官、脑血管、心血管等疾病,若在急性期治疗过程中或手术后及时开展急性期康复训练,还可以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废用综合症。恢复期康复主要面向病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旨在通过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促进他们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维持期康复也称生活期康复,主要面向居家或居住在各类养老及疗养设施中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通过各类访问康复设施或通院康复设施(通常在社区内设置)来提供各种形式的在宅或通院康复医疗服务,旨在维持他们的身心机能与生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康复医疗界近几年也认识到了明确划分康复治疗阶段的重要性。例如,在脑卒中的康复医疗中已率先成功实施了“三级康复”的模式,[1]大致分别对应于急性期、恢复期及维持期三个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预见,该模式今后将会在中国的康复医疗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康复医疗领域不同治疗阶段的特点无疑对各类康复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建筑设计的视点,康复设施不仅具有医院建筑的基本特征,更因其治疗对象、目标、方式方法的特殊性(表1),使得其建筑设计难以套用一般医院的做法。同时,考虑到不同疾病、不同治疗阶段的康复治疗所需的空间与环境相差极大,建筑师必须对病区与康复治疗室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而中国现有的康复设施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过低、专科特色不明显、平面布局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为此,本文通过对国外康复设施的案例分析来探讨基于治疗阶段的康复设施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三、案例分析

现代康复医学起源于西欧和北美,在20世纪80年代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较而言,当前美国在急性期康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日本则在恢复期及维持期康复领域颇具特色。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美国的急性期康复设施以及日本的恢复期与维持期康复设施案例。

1.急性期康复设施

通常急性期康复训练宜在综合医院的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病区展开。急性期康复训练初期要保持患者手足的正确位置并借助于设备或人力使之被动运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宜在病室内进行坐姿训练与吞咽训练;如果患者已可离床,则可在病室内或病区走廊等适当的场所展开行走及ADL训练。因此急性期康复要求病室要有足够的空间。为满足患者从重症监护至急性期康复的各层次医护需求,美国在1998年提出了AcuityAdaptableRoom(即急性期适应病室,简称AAR)。如图2所示,AAR采用单人病室,面积通常在30m2以上,病室内划分为临床区、患者区、家属区、卫生间等区域,设计要点包括:临床区内设置各种急性期治疗设备,患者区内设置病床,家属区内设置沙发;病床的位置便于医护人员及家属观察,其周边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使用急性期康复设备,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可将病床推至房间中央,使其四周临空以获得足够的作业空间;卫生间便于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抵达,且有足够的面积展开ADL训练,为方便使用,洗面池与坐便器分设在卫生间入口两侧;病室外的走廊内设置分散式护理站及物品供应站,以便医护人员展开医护作业,走廊应有足够的宽度来展开行走训练(图3)。[2]目前中国医院的病室以多床室为主,床均建筑面积一般不足10m2,因此难以套用美国AAR的标准。为此,笔者提出了符合当前国情的可展开急性期康复训练的病室(图4),该病室的基本要求包括:多床病室的床均使用面积(不含卫生间)不宜小于10.8m2;病床的一侧宜留出1.5m以上的距离,以便患者在护理人员协助下换乘轮椅;为方便轮椅患者,病室内还应设置带扶手的薄型洗面池。除病区外,急性期康复训练室也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以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美国国家军队康复中心为例,该中心的康复训练室集成了假肢、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可为截肢和烧伤士兵提供各类急性期康复训练。除作业疗法、运动疗法、假肢矫形等常规康复训练设备外,该康复中心还拥有300°进入式虚拟现实与步态分析仪等先进设备,以及室内冲浪、室内高架田径跑道、攀岩墙与障碍模拟等训练场地(图5)。

2.恢复期康复设施

急性期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将进入恢复期康复阶段。恢复期康复设施的设计应提供能够模拟家庭生活的治疗环境以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由于患者ADL不断改善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须确保患者安全。位于日本东京都涩谷区的初台康复医院,主要为结束了急性期治疗的脑梗塞及脑溢血患者提供恢复期康复训练。该医院为地上8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为1.3万m2,病床数为173床。医技部设在医院一层,二层为门诊部及康复部,三层以上为住院部。2012年,该医院的住院患者约600人次,平均住院时间为98天(患者入住该医院前,在急性期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6天),回归家庭率达79%;此外,在该医院接受通院康复训练的患者超过了1100人次,医院还为600人次左右的居家患者提供了上门康复训练服务。[3]通常恢复期康复医院的门诊量较少,医技部中也仅设用于康复诊断的设备,康复部占据核心地位。以初台康复医院为例(图6),门诊部和医技部的面积分别只占总建筑面积的3.40%与2.69%;而康复部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2.58%,由物理疗法区(图7)、作业疗法区(图8)、木工间、水疗间、ADL训练室以及言语疗法室构成;住院部由若干康复病区组成,占总建筑面积的66.18%,既是康复患者的生活场所,也是展开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训练的场所,因而床均病区面积大于一般医院。[3]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卧床不起情况发生,并帮助患者顺利回归家庭,初台康复医院的病区设计还具有下列特色:护士站采用了开放式设计(图9),可方便轮椅患者与护士交流;病室内设置书桌,供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自己的兴趣活动;每个病区设3个活动室及2个浴室,确保患者可充分展开各项康复训练;每个病区均设备餐间,可模拟赴餐厅就餐场景。为帮助患者尽快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医院一层的休息厅中还设有咖啡屋和小商店等公共空间(图10)。

3.维持期康复设施

维持期康复设施的设计要点包括:借助通院及访问康复训练的方式,维持患者残存的身体机能;与社区周边的医疗、保健及福祉设施或组织展开有效的协作,维持并促进患者正常的社会生活。通院康复设施(图11)主要面向居家患者提供康复训练及专业的康复指导,主要职能包括进行患者的身体机能评定、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以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访问康复训练主要面向一时难以适应居家生活的退院患者,通过专业人员的上门指导,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居家康复训练从而增进他们的居家生活能力。为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日本的维持期康复设施多与康复医院或老年设施结合设置。以位于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的南小仓社区康复中心为例,该中心与当地的小仓康复医院和伸寿苑老年护理院共同组成了一个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协作的社区康复设施群(图12),通过通院、访问等康复训练方式来维持患者的身体机能与社会生活。此外,该设施群还与社区内的诊所、介护保险事业所、当地社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充分的协作。

篇7

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是一项以提高骨科患者疾病知识水平,改善心理状态,促进术后功能恢复的行之有效的措施[2]。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人工髋关节是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将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4]。其目的是消除疼痛,矫正畸形,重建一个稳定的关节而恢复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5]。术后康复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操作者技术、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康复治疗配合密切相关,因此,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对术后患者保持稳定情绪,降低焦虑程度,有利于术后康复锻炼实施,减少术后并发症[6]。老年股骨颈骨折,不仅是生理上疾病,同时也带来了心理、社会、经济一系列的问题。根据老人的特点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对策。包括:一般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指导,身心放松训练,集体心理治疗,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等。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协调性。科学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7]。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

为患者提供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康复过程的详细、通俗易懂的资料手册,电视定时播放康复训练录像,护理人员经常介绍一些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战胜疾患康复出院的病例,提供病友通讯录,便于患者更好地了解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意义、本质和结果,使患者对骨折治愈树立信心,从而减轻焦虑,解除恐惧心理,同时做好家属、亲友,单位有关部门的工作,争取他们的配合,妥善处理好有关事情,解除患者后顾之忧,积极参与术后的各项康复训练,更好地配合治疗,加快术后恢复[8]。

2.1 以患者为中心给予人文关怀式服务:意外的创伤使患者承受肉体上的痛苦,在精神上更难以接受,心理创伤超过生理创伤,表现为烦躁、恐惧、心神不宁,护士常在患者身边,观察病情变化、切口情况及患肢血液供应的情况并及时与其谈心,专心倾听等有效沟通,加深信任感,使患者对病情、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及预后有所了解,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患者置于空调间,保持病房安静、清洁、舒适,室温控制在25~26 ℃,湿度60%,防止温度过低引起血管痉挛,垫波纹水垫床,给予适当的生活照顾,让患者有回到家的感觉。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模式,请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康复计划,逐步达到康复[8]。康复计划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遵循个别对待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0]。术后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包括足背伸功能锻炼与行髋关节被动持续活动(CPm)治疗,能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疤痕粘连,利于肢体功能尽快恢复[11]。

2.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制订具体的功能锻炼方案。不同的切口发生脱位几率有所不同,前切口易发生前脱位,防止平卧位作伸髋外旋动作,如床上翻身或被人搀扶下床。后切口易发生后脱位,防止患者极度屈髋内旋,如弯腰捡物或从低坐站起。外切口脱位几率低,多见于髋臼假体安置过于垂直或大粗隆截骨不连接的患者[12]。术后麻醉恢复后即开始股四头肌静止收缩及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白天不少于每小时10次[13]。术后24小时做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及深呼吸练习。术后1~2 d拔除引流管后做髋膝关节屈伸练习,髋关节旋转练习、髋关节伸直练习及上肢肌力练习。术后6 d,患者坐位练习伸髋、屈髋、屈髋位旋转,并可立位练习髋关节伸展、骨盆左右摇摆、屈髋、旋转练习[13]。术后3~7 d根据患者体力恢复情况,下地活动或扶拐步行练习。术后6~8周内屈髋≤90度,且以躺站或行走为主,坐的时间尽量缩短,每日4~6次,每次30 min。术后6~8周进行直腿抬高、髋关节伸展、外展,单腿平衡站立,每日10~15次,每次1~2 min,直至术侧下肢能单腿站立。术后患者扶双拐6周后改单拐或单手杖4周,如无疼痛及跛行便可弃拐。术后3~6个月可弃拐行走自如[14,15]。在康复功能锻炼同时保持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穿“丁”字鞋或两腿之间放置枕头,防止患肢外旋内收[16~19]。术后2~3 d给予轴线翻身,保持身体与床铺成30度~45度术侧卧位,保持术侧髋关节伸直,旋转中立位,胸前身后垫软枕,两腿间置软枕,注意防止患肢过度内收引起假体脱位[20]。术后不宜过早直腿抬高活动[16~21]。放置便盆从健侧置入,使用尿壶时避免移动髋关节[20],避免重体力活动及需要髋关节范围剧烈活动的运动项目,避免双膝并拢双足分开时身体向术侧倾斜取东西,避免翘“二郎腿”,坐位不宜过低,防止出现身体前倾,保持下肢外展位或中立位[9],不要下蹲拾物,必要时屈膝下跪替代,不做盘腿动作,如平时患肢穿鞋袜时,将患侧足部放于健侧窝下[19]。

3 康复护理贯穿于治疗护理全过程及余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按时按量使用高效抗菌药物,严格无菌操作,切口渗液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干燥,避免局部感染。按医嘱使用抗血栓形成药物及消肿止痛药等,严密观察局部情况,患肢有否肿胀、青紫、皮肤温度升高、血运情况及有否胸闷、口唇紫绀、呼吸困难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等,在卧床期间,采取协助护理为辅,自我护理为主。既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又能使患者减轻疼痛或无痛,提高了患者治愈的信心[22]。保持皮肤完整、清洁、干燥,翻身时避免拖拉推,在骨突处架格悬空,在病情许可下,每2小时轴线翻身1次,保持髋关节伸展,在两腿间放一枕头,保持髋关节轻度外展中立位。指导患者进食清淡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易消化吸收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促进切口愈合;多饮水确保大小便通畅,防止肺部、泌尿系感染,警惕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

随着时代步伐的不断前进,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高质量生活期望值提升,人工关节置换术越来越受青睐。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关键在于肢体功能恢复程度,肢体功能恢复又依赖于系统的科学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的效果取决于人文关怀式服务的健康教育指导。连续高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高质量生活的保障;健康教育贯穿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全过程乃至生命终点。

参考文献:

[1] 裴福兴,沈 彬.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1):649.

[2]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846.

[3]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改革[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

[4] 陈志君.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109.

[5] 高 勇.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3.

[6] 王 艳.心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焦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14(3)87.

[7] 付 波,杨 路,闵宏巍,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J].黑龙江医学,2003,27(4):280.

[8] 赵艳玲,腾永颜,王惠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及康复指导[J].哈尔滨医药,2003,23(3):96.

[9] 黄燕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欲望低下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9):1077.

[10] 吕厚山.人工关节的新进展[J].首都医药,2007,8(4):36.

[11] 樊桂莲.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1179.

[12]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0.

[13] 沈 研.同期双侧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护理分析[J].现代

护理,2003,9(9):737.

[14] 陆明媚,王小俊,全小明,等.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原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3,2(2):14.

[15] 梁雅丽,胡斗文.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1):31.

[16] 汪美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查房[J].中医正骨,2003,15(6):14.

[17] 常增林,李光辉,李 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功能康复[J].中国康复,2003,18(2):100.

[18] 姜丽霞,李朝霞.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训练[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4):195.

[19] 姜水英.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7):71.

[20] 薛 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J].医学文选,2003,22(4):293.

篇8

[中图分类号] R274.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13-01

髋部骨折是老年病人常见的一种严重创伤,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加之老年病人本身多伴有其他疾病,且机体脏器功能低下,患肢的功能康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贯穿于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需要医生和护士对患者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还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针对患者不同康复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对康复知识的需求,采用系统的、全程的健康教育,使之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提高其康复质量,从而提高了护理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髋部骨折伤手术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60-88岁,致伤原因:不慎跌倒、滑倒36例,被行人或自行车、摩托车撞倒12例,既往有种疾病都42例,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炎、心律失常及肾功能不全,同时合并有两及以上疾病者6例。

2 方法

2.1 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有效地完成健康教育的基础。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根据性别、年龄、职务有礼貌地称呼患者,并作自我介绍,告知患者主管医生、主任、护士长的姓名,向其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及同室病友,使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并感觉到医护人员在尊重、关心他,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使之愿意接受护士传授的健康知识。与此同时,认真评估患者的精神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有无不良嗜好;是否与家人或他人同住或住老人院;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与家人、子女、朋友及邻里的社会关系如何等。再拟定“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对症健康教育计划”,“病人个体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且有实施记录和效果评价。

2.2 术前教育 有研究资料表明,术前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老年人性格较固执,害怕孤独、寂寞,加上骨折疼痛,不能独立活动,因而较烦躁、焦虑不安、恐惧等。我们注意关心体贴病人,鼓励其讲出心中感受和需求,给予细心持久而热忱地悉心照料和支持安慰,鼓励家属多给予探望、陪伴、照顾。采取个体指导和定期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详细解释住院、手术、卧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

在教授手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同步循序渐进地进行手术适应行为训练:说服患者术前2周必须戒烟酒,指导患者练习收腹缩唇式呼吸,有效咳嗽训练及床上正确使用便器,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为止。同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和维持有效牵引,并根据患者入院前的准确运动量、日常生活能力、思维判断力、既往病史、生活习惯,与病人、家属一起制订康复最适宜的运动量和计划,并实施指导运动训练计划:双侧踝关节背伸、距屈、旋转交替运动,每次10回,每次10-15分钟;双侧股四头股舒缩运动,每次20回;健侧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每次5回,要求抬离床面>50°;健侧膝关节屈、伸0-90°;用健足蹬床,保持患肢伸直或牵引下抬高臀部运动,每次5回,要求保持整个臀部平衡,不能歪斜,抬离床面15-30°,维持3-5秒;协助抬高上身和扩胸运动,每次10回,胸背部抬离床>30°。

在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和护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与之交谈,了解其感受和需求,检查训练方法是否正确,有无按要求做,是否有进展及运动范围有无变化,以热情、诚恳的态度,用安慰、鼓励的语言,及时纠正、指导、鼓励、表扬病人,充分维护其个性,以增强信心。对合并有其它疾病者,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使患者具有适应手术的良好的生理条件和心理准备。

2.3 术后教育

2.3.1 预防并发症的指导 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人,术后需卧床局部制动一段时间,易并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末梢神经损伤、泌尿系感染、褥疮及便秘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给患者臀部垫充气气圈、定时翻身、按摩皮肤受压部位;嘱其多饮水,给予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和含钙多的奶制品、豆类等饮食及富含维生素D鱼类、蛋类、黑木耳等食品,指导并协助其早期功能锻炼。

2.3.2 康复训练的指导 手术当日,病人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即实行术后康复训练计划。每2小时鼓励其进行深呼吸运动,保持患肢于外展10-15°中立位;行患肢足趾伸、屈,踝关节背伸、跖屈和旋转运动,协助病人从足跟开始做压力递减的小腿部肌肉的挤压运动,每天3次,每次10分钟;并扶患髋保持骨盆平衡进行抬高臀部运动。术后第1天,病情稳定,给予斜坡位,鼓励并协助患者逐步增加卧位的高度,延长卧位的时间;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和抬高臀部运动,运动量同术前。术后第2天,继续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抬高臀部运动、直腿抬高及抬高上身、扩胸运动,运动量从术前量开始逐渐每3天增加1次,每次增加5-10回为宜,术后10-14天,当髋、膝关节屈曲超过90°,踝关节背伸达90°时,就开始扶病人离床,患肢不负重站立。每天3次,每次15-30分钟,逐步到扶双拐下地走动。在锻炼中,运动前后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停止运动。

3 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伤的愈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老年人性格较固执,骨折疼痛,担心术后功能恢复不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而并发症的发生轻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家属很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有利于术后的康复。

篇9

关键词 老年卧床患者;心理护理;集体娱乐康复;依从性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78

Influenceofcollectiveculturalactivitiesonnegativeemotionandrehabilitationcomplianceofelderlybedriddenpatients

RENXiao-xiao,LIXiu-qiu,LUShao-ping,etal(GuangdongProvincialPeople′sHospital,Guangzhou510080)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collectiveculturalactivitiesonnegativeemotionandrehabilitationcomplianceofelderlybedriddenpatients.Methods:Atotalof67elderlybedriddenpatients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n=34)andexperimentalgroup(n=33)randomly.Twogroupsofpatientsweretreatedandcaredbyroutinerehabilitationexerciseanddrugtherapy.Patientsinexperimentalgroupweregivencollectiveculturalactivitiestwiceweekly.Thedepression,anxietyandrehabilitationcomplianceof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Thedepression,anxietyofexperimentalgroupwerelowerthancontrolgroup.Therehabilitationcomplianceofexperimentalgroupwashigherthan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Collectiveculturalactivitiescanreducetheelderlybedriddenpatient′snegativeemotionandincreaserehabilitationcompliance.Itisworthtouseinclinicalrehabilitationnursing.

KeywordsElderlybedriddenpatients;Psychologicalcare;Collectiveculturalactivities;Compliance

老年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其治疗周期及康复过程相对较长,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影响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康复效果。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是实现整体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如何通过康复护理的方法,减少其负性情绪的发生,提高老年卧床患者的康复依从性,从而提高康复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科借鉴集体疗法,在2013年4月开始对老年卧床患者开展集体娱乐康复,以探讨集体娱乐康复对老年卧床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康复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老年卧床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25例。年龄75~95岁,平均(79.8±6.4)岁。病程12~64月,平均(20.2±9.2)月。卧床程度分级:卧床二级37例,三级30例。纳入标准:(1)患者及家属自愿参加本研究。(2)通过MMSE量表筛查认知能力评分≥10分。(3)年龄≥65岁。(4)纳入第二级、第三级的卧床患者,且大部分时间卧床6个月以上者。排除标准:(1)有明显的精神病史者。(2)严重心肺疾病或体质极度衰弱卧床患者及临终患者。将2012年6月~2013年3月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4~10月的3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卧床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照老年卧床患者的康复常规进行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及理疗等康复措施和常规的康复护理指导,康复训练和护理的方式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给予每周2次的集体娱乐康复活动。活动的具体流程为:(1)康复治疗师、康复科医师和康复护士根据对老年卧床患者的评估,一起协商制定集体娱乐康复活动的具体内容。(2)活动的内容、地点、活动的益处和注意事项由康复护士提前1周通过口头宣教和张贴通告通知患者、家属及陪护,并鼓励其参与。(3)娱乐康复活动的内容具体有集体拍手操、集体击鼓传球、集体朗诵和阅读,集体滚球比赛、数字接龙、集体唱歌等。(4)娱乐康复活动由康复护士进行主持,2名治疗师进行辅助引导。(5)每周举行2次,每次活动时间为30min。

1.3评价标准(1)负性情绪改变。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HAMA、HAMD评分。(2)康复依从性的评定采用康复治疗完成率。康复治疗完成率是一段时间内患者治疗完成项目与医师开出项目的比率,我们以3d为1个统计单位。出院前1d评价该日前3d的完成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时康复治疗完成率比较(表1)

3讨论

老年卧床患者由于卧床时间的增加,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大小便失禁、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并增加患者心身痛苦及家庭负担,康复护理要千方百计使卧床老人进行康复治疗和活动,减少卧床时间,改善其活动能力,尽可能地恢复患者自理能力。而老年卧床患者因康复治疗周期长,加之因基础疾病反复住院,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对康复的依从性差。传统康复锻炼常注重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尽管有一定疗效,但患者常只是被动参与锻炼,无运动时的快乐,治疗依从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复疗效[2]。因此,我们采用集体娱乐康复的方法减少老年卧床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

3.1集体娱乐康复对老年卧床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老年卧床患者由于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社交范围较入院前缩小,除了医护人员、家属的接触以外,很少和外人接触。集体康复训练的优点在于将医护人员的技术和兴趣集于一体,保证了患者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能够进行集体训练的空间[3]。我们通过集体娱乐康复训练为老年卧床患者提供一个互相认识、互相沟通和互相理解的环境,帮助患者参与群体交流、社会交流。例如,在进行击鼓传球的集体训练时,我们让接到球的患者做自我介绍,大家互相认识,使患者主动与人交流的机会增加。随着活动中互动次数的增加,患者之间、患者与其他家属、陪护之间的交流也增加。而这些具有共同特性的老年卧床患者具有共同性质的情感和矛盾,他们觉得平等、温暖,彼此间更易于沟通和交流,这对于老年卧床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得到了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而且也锻炼了患者的肢体功能,这种集体康复模式能使患者在肢体和心理共同得到恢复[4]。此外,集体娱乐康复活动作为一种良好的刺激,产生一种群体的、积极的、向上的气氛和环境,分散他们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及注意力,改善了老年卧床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使其从中得到快乐和自我提高。朱韫钰等人认为娱乐康复护理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有特别的效应,治疗师和团队也可帮助患者更容易找到适合其现况的兴趣点和个体化休闲方式,摆脱常见抑郁等负性因素的影响。本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老年卧床患者HAMA和HAMD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集体娱乐康复对老年卧床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认为自己老无所用,一切事都要依赖他人。集体娱乐康复训练作为一种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质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调动了患者的主动性,充分挖掘患者体内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治疗。同时集体娱乐康复训练容易使护患建立良好的关系。医师、护士、治疗师在引导老年卧床患者的集体训练的活动的过程中,热烈幽默的气氛,使护士、医师、治疗师和老年卧床患者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从而使老年卧床患者对医师、护士和治疗师更为信赖,能够采纳临床康复治疗和护理建议,提高老年卧床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增强了患者康复的信心。

综上所述,集体康复护理对减少老年卧床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老年卧床患者的康复依从性有明显作用。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娱乐康复。在国内,近年来娱乐康复在逐渐受到重视,娱乐过程最常见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压力、提高合作技巧,使参与者得到放松和享受,对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也有所改善[5]。但是,集体娱乐康复的临床推广对老年病房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主持集体文娱活动的护士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护士文体方面的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绣球,任晓晓,卢少萍,等.全责康复护理管理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1B):3653-3654.

[2]周立芝,李建君,张海悦,等.集体舞蹈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28(5C):1848-1849.

[3]高晓艳,陈钢,周萍萍,等.强化集体康复训练对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237-239.

[4]车世钦,王凭,厉翠珍,等.集体康复模式在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9-12.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138-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老年患者(主要是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无菌坏死的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为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关节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在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同时注重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于2000年1月~2011年11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96例,其中,男68例,女28例,年龄为65~78岁。文化程度:大专5例,中学55例,小学30例,文盲6例。

1.2 围术期护理及康复指导

1.2.1 术前护理及康复指导

1.2.1.1 术前心理护理 护士准确地运用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针对老年患者思想复杂、行为固执等特点,了解患者个体的心理状态,让老年人感到温暖、被尊重,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细致讲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有关知识,此手术既解除疼痛又能恢复患肢的功能,有效地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儿女的压力。同时介绍关节假体的组成及材料,以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通过介绍,患者增加了对手术的了解,增强手术治疗的信心,也能配合手术。

1.2.1.2 术前准备 讲明术前常规检查,戒烟忌酒的必要性,术前1 d备皮的意义,手术时要用全麻,术晨禁饮食,讲解禁饮食的意义,手术时要留置尿管。术前注意避免受凉感冒。随着患者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关知识的了解,手术前的紧张焦虑情绪有所减轻。

1.2.1.3 介绍术后的治疗措施 如必要时要穿丁字鞋固定,术后置切口引流管,一般带管2~3 d。大约1周逐渐离床下地,教会患者掌握深呼吸的方法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使用便盆时臀部抬起足够的高度以保证稳妥,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内旋动作,女患者排尿时使用特制的女式便器以避免过多抬动臀部[2]。责任护士亲自给患者示范股四头肌收缩的锻炼方法,如何绷紧大腿,并推动髌骨检查效果。

1.2.2 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1.2.2.1 术后 术后引起关节脱位的原因有患者长期卧床导致髋关节不能维持正常的张力、手术假体安放不当、术后搬运不当等[3]。术后为了防止关节脱位,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屈髋,内收内旋位,如必要时可穿丁字鞋固定。一般情况平卧,禁止患侧侧卧,如必要侧卧,翻身时托起患者臀部和膝部,使患者的身体同时翻向健侧,保持患者髋、膝关节与身体在同一轴线上翻身,避免髋关节屈曲45°~60°,两腿不能交叉,两腿之间垫一软枕。

1.2.2.2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切口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和扭曲。注意观察记录切口引流液的性质及量。2 d后即可拔除。

1.2.2.3 预防感染 术后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往往造成手术彻底失败[4]。据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甚至达10%[5]。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术后预防感染尤其重要,注意保持切口敷料包扎整齐,干燥清洁。注意观察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术前消毒病房,预防切口感染。监测体温变化,如术后2 d体温不超过38℃考虑为假体反应所致的一过性发热,1 d后体温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6]。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1.2.2.4 疼痛管理 麻醉清醒后患者开始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告之患者疼痛是手术创伤所致,术后2~3 d逐渐减轻,听听舒缓的音乐,活动一下健肢都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必要时使用止痛剂。临床上有的患者术前股骨头无菌坏死,饱受疼痛的折磨,反而术后疼痛减轻,这种患者术后心情愉悦,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因势利导加强健康指导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1.2.2.5 饮食管理 指导患者术后饮食,护士针对老年患者制定健康平衡膳食,加强高钙低脂易吸收的饮食如牛奶、鸡蛋、鱼类等优质蛋白质和各种自制的果蔬汁(针对牙齿不好的老年患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

1.2.2.6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老年人,血液黏滞度高,再加上术后卧床制动,易形成血栓。密切观察患肢疼痛及肿胀情况,术后应用抗凝药和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都能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麻醉清醒后即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伸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奏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2 h做10~20次。不配合或偏瘫者可进行被动按摩,也可以使用下肢静脉泵,将患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7]。

1.2.2.7 预防便秘 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卧床、麻醉等原因极易发生术后便秘。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卧床期间不要喝含糖饮料,防止肠胀气。可以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1.3 康复锻炼指导

1.3.1 康复锻炼的目的

老年患者因怕疼或担心关节脱位,不敢活动患肢。先让患者了解术后锻炼的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和肌肉的张力,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动量。告诉患者只有患者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手术真正的成功。

1.3.2 康复锻炼的内容

术后前2 d进行踝关节的活动,股四头肌和臀肌的收缩。术后第3天可指导患者坐起,坐位时髋关节屈曲小于90°。如是骨水泥固定,术后7 d可下地站立。先在床上坐起,如无头昏,可坐在床边适应,屈髋小于90°,下床时,双手可扶助行器。使患肢负重为体重的30%,站立5~10 min离床时协助患者把臀部移至健侧床边,需双手托住患肢,健肢先着地,患肢再着地。上床时,指导患者先向患侧转身,协助患者抬患肢至床上,再抬健肢[8]。正确指导患者步行训练和用拐,患肢不负重移动,先迈健侧腿,患肢跟上,拐杖跟上。患者刚开始下地行走应使用双拐或助行器,必须有人看护,防止患者摔倒。

1.3.3 康复锻炼的原则

临床上经常遇到有的患者手术后过于急于求成,运动量过大,还有的患者小心谨慎不敢进行功能锻炼,害怕患肢关节脱位。事实上这两种情况都是错误的。对于急于求成者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量力而行;对于过于谨慎者则设法消除其顾虑,鼓励并帮助其进行锻炼[9]。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患者患肢不出现疼痛为宜。如果某次锻炼后患肢出现酸痛、僵硬,休息1~2 h后不能缓解,说明该次运动量大,应找到1个适宜的运动量,以后活动量可以逐渐增加,每次锻炼时间不宜过长。

1.4 出院指导

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出院后有关知识以预防并发症和延长关节的使用寿命。将出院指导的内容制成小册子,便于患者随时翻阅,同时重要内容反复口头讲解便于患者理解,特别是年龄大并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讲解时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会患者所有的康复技巧、方法。强化患者自我保健能力。

1.4.1 出院指导内容

出院后患者必须使用拐杖,健侧手拿拐杖,至没有疼痛及跛行时逐渐弃拐,以减少患侧的负重。指导患者正确上下楼的方法,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术后6周禁止下蹲拾物、坐矮凳、盘腿、翘二郎腿、坐沙发。座便时要用高的座便器。穿裤子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穿鞋时不能过度屈曲髋关节。术后较适宜散步,避免进行剧烈的活动,防止关节脱位。出现异常及时就诊。出院后注意预防感染,对扁桃体炎、疖肿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感染。

1.4.2 随访

通过电话及短信等多种形式进行随访,督促康复指导落实的情况。

2 结果

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6例患者经过围术期的护理和康复指导,肢体功能恢复,顺利出院,并进行随访,均达到患肢功能恢复,疼痛消失,生活自理。

3 讨论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日臻完善,手术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手术者的技术水平,科学规范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同样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应加大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时、适量的康复功能锻炼,使其日常生活行为趋于健康,有效降低术后关节脱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手术目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邱兴贵,戴戎. 骨科手术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58(12):2583-2584.

[2] 葛智纯,王慧玲. 全髋关节置换的康复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0,15 (7):513-514.

[3] 叶春萍.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 全科护理,2009,1 (7):127-128.

[4] 韩枫. 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2(17):13-14.

[5] 晋少汀. 外科学实用骨科学[M]. 3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965-1966

[6] 刘琼芳. 健康教育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0,23(12):114-116.

[7] 张,赵中海. 病人教育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为状况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00,15(4):195-198

篇11

[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98-01

高龄老人由于行走不灵活,平衡功能差,摔倒机会大,极易造成股骨颈骨折。近半个世纪,随着Dr Charnley低磨损人工髋关节的问世,人工关节技术经历了初创、发展与完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老年患者髋部疾患、重建髋关节功能最常用的手段之一[1]。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需要进行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我科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96例高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进行系统的平衡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 2009年12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全髋或半髋)后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57例。年龄71-87岁,平均78.8岁。通过对致伤因素的统计发现,全部因跌倒致伤的。排除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

1.2平衡训练

1.2.1训练原则:及早、个体化、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支撑面积由大变小[1]。从最稳定的通过训练逐步进展至不稳定的。初时应选择支撑面较大或辅助工具帮助下进行训练。当平衡稳定性提高后,支撑面积逐渐变小,辅助工具也逐渐减除。例如,从仰卧位至坐位,再到站位,从双足站立位到单足站立位。逐步加大平衡训练的难度。①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重心转移,由静态平衡训练患者逐步掌握运动中保持平衡;②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卧坐站,身体重心随着训练的改变而逐渐提高,平衡训练的难度也将逐步加强。

1.2.2训练方法

1.2.2.1基础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肌力和肌肉耐力训练,维持关节的活动度。肌力训练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2]。下肢肌力若不够,患者的立位平衡不能维持,不能出现跨步、跳跃反应等。平衡的维持还需要肢体有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灵活与否也非常重要。

术后第一天即进行腓肠肌训练:足踝用力跖曲(脚趾向前伸直,脚跟向后拉),然后足踝呈背曲位(脚趾向后拉,脚跟向前推),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每次保持10s,每10次为1组,练习组数以患者不劳累,疼痛不加重为标准。同时指导患者主动做踝关节伸屈活动及足趾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第2天,可摇高床头由斜坡卧位45°逐渐坐3次或4次[1],同时开始患肢的水平移动练习。术后第二天进行股四头肌训练:让患者股四头肌收紧,膝部下压,膝关节保持伸直5秒钟,再放松5秒钟。等长肌肉收缩训练可避免给损伤部位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能很好的增强肌力。应注意的是,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禁忌训练过程中过分用力或憋气。术后3天后在治疗师的协助下,进行伤肢CPM关节内、外旋活动锻炼,以维持膝髋关节活动度。逐渐加大关节活动度,并使髋膝关节的屈伸训练由最初的被动向主动加辅助到完全主动练习过渡。术后1周,进行立位练习,髋关节伸展练习[3]:双上肢用力支撑练习步架上,双下肢稍后移,然后嘱病人抬头,挺胸,做骨盆前移动作,每日3次或4次,每次10-15min。骨盆左右摇摆练习:扶双拐或习步架,上肢负重,同时双下肢伸直,置轻度外展位,站稳后左右摇摆骨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每日3次,每次10-15min;屈髋练习:患肢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倾,每日3次或4次,每次15-20下,通过调整木凳的高度增加曲髋角度。需在医生保护下进行,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劳为度。

1.2.2.2平衡功能训练:①平衡的种类: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静态姿势,自身能控制及调整身体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来完成;动态平衡:指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或身体的原有平衡破坏后,人体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②方法:术后第二天摇床至30°取半坐位,逐日加大角度,至一周达90°坐位。改床边坐位训练,开始时辅以床栏,待去除辅助设施能够坐稳,可进行立位平衡训练。从静态平衡开始,辅以助行器以加大支撑面积,增加稳定性。站立时务必保持躯干正直,以达到良好的骨支撑。如站立时膝髋关节弯曲,则四肢肌肉负担成倍增加,加速疲劳甚至跌倒。待站立时能够维持稳定,减少支撑面积,由双腿站立改为助行器支持下的单腿站立。无任何困难时,可进行由静态平衡过渡到动态平衡的训练。下肢交替负重训练。练习过程中,注意非负重腿屈膝屈髋使足离地,避免非负重腿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过渡收缩出现提髋、摆臀动作。待熟练后可进行助行器辅助下的步行训练(动态平衡训练)。再过渡到去除助行器加大平衡难度的训练。

3 结果

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经上述平衡训练后,平衡能力大大提高。加快了患者的康复,接近甚至超越伤前的生活状态。减少了再跌倒致伤的可能性。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及再次跌倒致伤的危险。住院期间未出现1例跌倒。出院后随访1-2年,跌倒再受伤导致二次手术2例。

4 讨论

国外研究表明,平衡机能的下降已成为老年人发生跌倒等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4]。平衡能力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平衡能力强弱的分水岭在60岁,60岁以前较稳定,60岁以后每10年下降16%或更多[5]。据有关报道,我国老人跌倒发生率男性约为6% ,女性约为11%;65岁以上的老人约有1/3 以上曾因跌倒致伤,导致骨折。对于老年人,跌倒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家庭伤害[6]。尤其导致的髋部骨折更是非常严重的伤害。

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平衡功能,是预防跌倒所致的髋部骨折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对于髋关节术后的老年人防止再次跌倒致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平衡能力反映了身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能力。由于手术打击、卧床,肌肉力量、关节功能会再次下降。平衡能力也随之降低。因此,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平衡功能的训练非常重要和必要。实践证明,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经上述平衡训练后,平衡能力大大提高。加快了患者的康复,接近甚至超越伤前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大大减少了再次跌倒的风险,降低了髋部损伤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 现代人工关节外科学(精装) [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1.

[2]Belisa JA.Rehabiltation medicine[M].3rded.New York:Lippirr Cott.Raven Publisher,1998,1677-1693.

[3] 王若义,郭开今,唐先业,等.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严重性髋关节病[J].中华实用医学,2003,5(13):5-8.

篇12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髋关节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2]。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共55例老年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5例患者中,男21例女34例,平均年龄71.3岁(60~86岁)。髋关节疾病分布情况:骨性关节炎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股骨颈骨折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合并有糖尿病9例,脑卒中3例,高血压病27例,下肢静脉曲张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并根据情况行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超等检查,若有异常情况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排除明显手术禁忌症后行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为15~25d,平均20d,出院后于4~6w复诊1次,有特殊情况,随时来院复查。 本组病例术后无感染发生,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患者出院后由于盘腿而脱位,后在腰麻下复位)。发生深静脉栓塞1例,经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肿胀消退,患者均痊愈出院,生活自理。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 积极有效地调整内科疾病、排除手术禁忌,降低麻醉及手术风险,尽可能调整主要脏器功能符合手术要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60/90 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120~200 mg/dI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控制肺部感染、改善心功能;长期卧床患者要使用气垫床以预防压疮。全面检查各器官功能,完成心电图、血糖、胸片、血生化及双下肢血管彩超等检查。对患者全身各重要器官功能做出初步评估。适当使用预防血栓形成药物,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降低血液粘滞度。术前12h起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术前30min开始使用抗生素,如手术时间多于3h,术中增加一次抗生素用量[3]。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主动、被动肢体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床上行排便训练及腹肌收缩、腹部按摩锻炼;扩胸运动,上肢伸展运动、伸懒腰运动;三点支撑引体抬臀运动,即用健足双肘(三点)支撑,慢慢用力抬起臀部使其离开床面保持10s为1次[4]。

2.1.2 心理护理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以消除其焦虑、紧张、恐慌心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担心术后髋关节的疼痛能否缓解、术后能否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手术是否耐受、原来疾病是否加重,要给予相应的安慰,耐心讲解、沟通和例举手术成功患者情况进行解释,增强其对手术信心、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影响,使其能够主动配合治疗;此外,护士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讲解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知识,手术目的,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通过交流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 ,这对术后康复和功能恢复极其重要,应予以重视[5]。

2.1.3 术前训练 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术前加强下肢肌肉训练十分重要,包括等长、等张肌肉收缩训练,特别是臀中肌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这有利于减少卧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护士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心率、脉搏、血压和呼吸等指标,特别是血压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严格控制好输液的量与速度,输液不当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由于围手术期禁食禁水、术中失血、麻醉期间体内液体再分布及不显性失液等使患者处于低血容状态、输液不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而输液过多同样有害,轻则影响康复、重则引起死亡[6] 。术后严密观察,加强对慢性基础病的护理。对伴有心血管疾患者应注意患者心率及心律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定期给予拍背排痰,嘱患者行深呼吸运动,必要时雾化吸入;对糖尿病患者给予定期血糖监测、饮食指导。同时提醒并协助患者定时服用既往常规用药,特别是降糖药、降压药及激素替代制剂等。

2.2.2 疼痛的护理 麻醉清醒后,患者即感觉切口与患肢疼痛,24 h内最剧烈。护士应主动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时间及程度,遵医嘱适当使用镇痛剂。同时想法设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如指导患者做深呼吸、看电视、听音乐,与患者谈心及讲故事等。

2.2.3 人工髋关节专科护理 患者回到病房,护士应及时到床边指导并协助家属将患者正确地搬到病床上,防止搬运过程中造成髋关节脱位,然后将海绵枕头置人两腿之间,保持患肢呈外展3O°中立位,防止患肢屈髋、内收[7]。嘱咐陪护禁止患者做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动作。密切观察患肢手术部位情况,如伤口渗血、渗液应及时提醒医生更换敷料;有引流者应及时记录引流量、性状等。

2.2.4 预防并发症 泌尿系感染:指导患者多饮水,早期诱导排尿,如患者需留置尿管,应严格无菌操作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做好尿道口护理。 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粗纤维食物,口服液状石蜡及按摩下腹部等。压疮: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缓解骶尾部皮肤压力,并将患者臀部稍抬起进行骶尾部皮肤按摩[8]。深静脉血栓:①功能锻炼,术后24 h,指导患者交替性地做足部背屈或跖屈运动;术后第2d做踝关节旋转活动;术后3d患者可下地锻炼。②药物预防,术后12 h根据引流液的量与性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3000 U脐周皮下注射,每12h注射1次,共7d,后改为利伐沙班预防。坠积性肺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做有效的咳嗽,遵医嘱给予雾化吸人,促进痰液排出。

2.2.5 患肢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做好下肢功能锻炼,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3大原则[9],循序渐进,注意安全,防止滑倒。

3 出院指导

嘱患者及家属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及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变单拐到弃拐,但必须避免屈髋下蹲。指导正确穿衣裤,应先患侧后健侧,穿袜需伸髋屈膝;按时复诊,不适及时就诊。

4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解除患者髋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生活自理。有效的指导患者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老年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字文,蒋卫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7):1061~1064.

[2]王淑和,欧永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79-80.

[3]徐志良,蒋青,陈东阳,等.85岁以上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方式选择及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0):865.

[4]秦霞,巩尊科.康复护理计划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4):21.

[5]倪国玉,孙燕,方琳.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J].护理研究,2001,15(5):276-277.

[6]曾宪尚,余世明,刘建华.9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液体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0):905.

篇13

本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9岁,手术32例;其中股骨头置换术20例,空心钉内固定12例;住院时间28~32天,平均30天,均能用助行器下地活动,痊愈出院。

(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由于意外骨折及住院环境陌生,患者常有紧张,情绪低落,担心预后影响今后生活,怕累及子女,故入院后烦躁或沉默寡言,拒绝进食,我们及时进行评估,抓住老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安慰鼓励患者,全面了解患者生活习惯,针对患者个性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在住院期间给予各方面帮助,在生活上多去关怀,耐心细致地心理护理;同时介绍同种成功病例,告诫不良情绪影响疾病恢复,使患者消除顾虑,克服急躁、焦虑情绪,解除对手术的恐惧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忧虑,保持乐观平和心情,敢于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达到适于手术治疗的心理状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