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成果

机电一体化成果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15:18: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机电一体化成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机电一体化成果

篇1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边缘技术学科,是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在我校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开设此门课程是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思想己普遍被世人接受和采用,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课程内容丰富,以机械及电子相关领域的多门课程为基础,内容抽象又难于理解,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本人不断探讨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多媒体汇集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特殊效果等,它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包含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和理解问题的方式,而且逐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弥补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时某些方面表现单调的缺陷,创造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图表简单且不精确,视觉效果差的不足,增加了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辅助内容,使更生动、形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这门课的序言中,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得出生产、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即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介绍常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采用了几种多媒体技术,如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直接在投影屏幕上打出打印机和全自动照相机的图片;列举航天航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列出了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机和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车的图片……;如列举儿童玩具中会动的机器狗,最尖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直接插入了相应的影音文件;最后介绍和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我直接把刚完成的科研成果照片播放出来。这些多媒体效果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本门课程要研究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再如,在序言中为了直观、生动地说明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通过机器人这个真实产品的应用实例来具体分析。首先通过机器人下台阶、机器人回答主持人问题、机器人跳舞的录像分析机器人要完成任一动作都要由构成机器人身体的框架、四肢和机体内的机械系统、完成信息采入的检测系统、完成信息处理的控制系统、提供动力的伺服系统以及类似于人神经系统的接口协调完成,并很容易得出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由机械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接口设备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进而得出与这五个系统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技术即机械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伺服技术和接口技术构成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辅助手段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学习和理解过程水到渠成,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还如,在介绍机械系统中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如果不采用多媒体形式,许许多多的机构简图必须在黑板上手工画出,由于这些结构图都比较复杂,手工绘制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课堂有效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不准确,影响学生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如果通过扫描仪把这些结构图的图片直接插入PowerPoint文件中,则可以直接投射在大屏幕上,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与原图片一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另外,为了形象地说明某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如滚珠丝杠副,又插入了相关的动画资料,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且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总之,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这样一门枯燥单调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掌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

根据该课程的多轮教学体会,很多学生开始兴趣很大,但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渐丧失了兴趣,课程学习变成了包袱,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进度较快,学生又缺乏实践基础,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的困难,随着问题的堆积,丧失了信心;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照顾到课程系统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实践大多只针对个别知识点,而教学对象又是没有任何工程经验的在校学生,使得本来富于魅力的知识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内容的堆积,学生感到难以致用,丧失了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实践基础差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是课程的难点所在。

高等学校在教学之外还应具备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科研是高校教学的底蕴,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科研项目,通常以自己的科研实践为案例,变抽象为直观,通过实物样机来理解复杂的结构及原理。在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无论讲述课程的哪一部分内容,都以自己的科研课题“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和“嫁接机器人”为例讲解,使抽象的内容变为现实中触手可及的真实产品,令学生信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述同步带的工作原理时,直接把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同步带及带轮拿到课堂上,通过实物讲解,易于理解和掌握。再如,讲授步进电机的控制及工作原理时,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步进电机拿到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直接讲述它的工作原理及控制过程并现场编制梯形图。学生见到实物并观察编程过程后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很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科研项目案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总之,课堂教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丰富的课外作业

学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自主选题的课外作业,给他们一些学习的“压力”,他们就会变得主动起来,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布置了灵活的课外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讲述“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时,由于教材永远赶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布置了“到互联网和图书馆上查到最近传感器”的作业,要求不停留在教材提及的内容,越新越好,弄懂其基本原理。最后,每名同学都查到了很多应用在高科技产品上的新型传感器,使学生掌握了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又拓宽了视野。

篇2

Abstract: Water supply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do a good job of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planni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In order to get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engineering, this paper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o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in engineering problems.

Key words: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planning; coordin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给水系统是保证城市、工矿企业等用水的各项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组成的系统。城市给水工程规划是否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可行性

及经济性对城市给水系统以及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

不同深度的给水工程规划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不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预测城市用水量,并进行水资源与城市用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分析;选择城市给水水源并提出相应的给水系统布局框架;确定给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和用地;提出水资源保护以及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

2、需注意的问题

编制城市给水工程规划需要注意的因素很多,除应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外,尚应与其他各项规划相协调。给水工程规划编制时要注意的问题有:

2.1重视对现状的调查了解

在给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对现状的了解非常重要。现状情况是否了解清楚,直接决定了给水工程规划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应重视对现状勘探和现状资料的收集,通过不同途径了解给水工程的现状,并绘制出准确和完整的各类工程现状图,在此基础上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对现状工程管线认真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可以利用的和可以废除管线。对废除的管线,应提出相应的过渡措施,避免现状与规划脱节影响工程管线的正常运行。

2.2处理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专项规划以城市规划所提供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用地布局规划为基础和前提,负荷的预测、管线的计算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用地布局与用地性质。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城市规划中专业规划的关系,专业规划为供工程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基础和导引,而供工程专项规划对城市规划中的专业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

2.3道路工程规划是给水专项规划的基础

城市道路是给水工程管线的载体,道路工程规划的切实实际和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规划的合理性,决定了管线的准确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完善。给水专项规划应结合城市远期的规划路网来进行布置。

2.4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水源选择和水源保护区划定的依据

水是不可替代资源,对国计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的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水源的水质和给水工程紧密相关,因此对水源的卫生保护必须在给水工程规划中予以体现。

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对水源水质的进行了检测,并对水源水质提出了控制的标准,同时划定了水源保护的区域。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应结合环境保护工程规划的相关内容合理的选择给水水源,并科学的划定的水源保护区。

2.5近期建设规划对给水专项规划的近期建设内容提供依据

近期建设规划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衔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依据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近期发展重点、人口规模、空间布局、建设时序;安排城市重要建设项目,提出生态环境、自然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措施等。

近期建设中确定的人口规模,是给水专项规划中的近期水量预测的依据。空间布局、发展重点以及建设时序为给水专项规划中的管网、水厂、泵站等设施的建设时序提供了指导,给水专项规划须结合近期建设的相关内容对近期的建设内容以及建设时序做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2.6防洪工程规划对给水专项规划的水源规划有指导作用

防洪工程规划是统筹安排各种预防和减轻洪水对城市造成灾害的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的专项规划,是受洪水威胁的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所在地区河流流域防洪规划的组成部分。洪水大致可分为山洪(包括泥石流)、河洪、海潮(包括波浪)等,以及因江河洪水期水位升高、海潮水位升高、风壅水面等现象,使城市内水无法及时排出而形成的内涝。城市防洪工程一般由蓄水(包括水土保持)、泄水、挡水等工程设施组成。

防洪工程规划中确定规划区内的水体的常水位、防洪水位等信息,可以确定水体的可利用水量。可利用水量直接决定了给水的安全性,给水专项规划应结合防洪工程规划中的相关数据,准确的计算出各个水源水体的可利用水量,为做出最合理性的给水系统规划方案提供保障。

2.7对高新科技的关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必将改变城市的用水条件,从而对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编制产生深远影响。给水工程规划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一种新材料或一项新工艺的引入有可能大大改变城市的用水状况,节约大量资金。给水专项规划编制人员应该广泛关注给水设备、工艺、灌溉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实际运用情况,这将有利于城市节约用水和保持供工程规划的先进性。

3、小结

编制给水工程专项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需妥善处理好相关规划与给水工程专项规划的关系,结合规划范围内的现状特点以及规范,编制出可实施性强、经济合理的规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篇3

在学习了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的前辈进行了多种改革与尝试,并在模块化课程、项目化课程等领域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这些成果都还在摸索与尝试阶段,不成熟、不系统。姜大源教授提出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无疑促使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向前进了一大步。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述

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类似于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但又有所区别,它是植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土壤成长起来的一棵极具生命力的小树,它选择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旨在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级工)课程开发过程

(一)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筛选。淮海技师学院位于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对本市及本市周边地区跟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头脑风暴等方式,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相关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级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机电一体化设备与系统的简单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与修理,机电设备与产品制图,工厂供配电,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建筑机电使用与管理,ISO质量管理,机电设备营销等。

(二)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由于典型工作任务是筛选的结果,还是零散的,这就需要对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进一步归纳,以形成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又高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工作领域,称为行动领域,这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平台。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领域:普通机电一体化设备行动领域,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设备行动领域,特殊设备行动领域。

(三)学习领域转换―――课程体系构建。即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课程设计不能只考虑企业的需求,因为企业的目标是功利性的,功利本身并没有错,这是企业发展必需的。但是,教育还必须关注人的一生发展,所以,课程必须融入教育因素。这意味着课程既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又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职业成长规律指的是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使行动领域实施“教育学”的转换,形成所谓的学习领域体系。在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的行动领域实施“教育学”的转换,形成10个学习领域:

一是文化基础学习领域,二是职业素养学习领域,三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功能分析学习领域,四是电子部件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五是机械部件加工作与设计学习领域,六是电机控制部件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七是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学习领域,八是自动控制系统功能关系分析学习领域,九是常用控制系统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十是自动生产线运行与维护学习领域载。

(四)学习情境创设―――学习单元设计。即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一要关注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工作过程的6要素: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它们是变化的;二要关注相对固定的思维过程,即个体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每个学习领域都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具体如下:

1.文化基础学习领域由6个学习情境组成:(1)思想政治。(2)职业实务写作。(3)数学。(4)英语。(5)计算机。(6)体育。

2.职业素养学习领域由10个学习情境组成:(1)职业生涯规划训练。(2)书写能力训练。(3)心理训练。(4)礼仪训练。(5)团队合作训练。(6)理财能力训练。(7)口才训练。(8)“6S”管理训练。(9)就业指导训练。(10)模拟员工训练。

3.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功能分析学习领域由3个学习情境组成:(1)解构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2)解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部件。(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应用与管理。

4.电子部件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由10个学习情境组成:(1)万用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2)稳压电源的制作、调试与检修。(3)稳压电源的制作、调试与检修。(4)智力竞赛抢答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5)脉宽调制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6)通用控制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7)数字钟的制作、调试与检修。(8)电灯亮度调节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9)声光控制延时电路的制作、调试与检修。(10)数显可调恒温控制器的制作、调试。

5.机械部件加工作与设计学习领域由7个学习情境组成:(1)识读组合三视图。(2)绘制组合轴测图。(3)识读零件图。(4)识读部件装配图。(5)测绘零部件图。(6)用普通机床加工部件。(7)用数控机床加工零部件。

6.电机控制部件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由12个学习情境组成:(1)交流电机应用与检修。(2)制作交流电机正反转控制器。(3)制作交流电机降压启动控制器。(4)制作交流电机制动控制器。(5)制作交流电机调速控制器。(6)制作交流电机顺序控制器。(7)制作交流电机位置控制器。(8)制作直流电机启动、正反转控制器。(9)制作直流电机的调速控制器。10.制作直流电机的制动控制器。(11)自动调速控制系统的运行和调试。(12)交流变频调速器的操作与调试。

7.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学习领域由10个学习情境组成:(1)M1432外圆磨床安装与运行。(2)X62万能工作台卧式铣床安装与运行。(3)T68卧式镗床安装与运行。(4)M1432外圆磨床调试与检修。(5)X62万能工作台卧式铣床调试与检修。(6)T68卧式镗床调试与检修。(7)气压、液压系统电气控制安装与运行。(8)气压、液压系统电气控制故障检修。(9)复杂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10)数控机床的维护与一般检修。

篇4

复杂性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来说是极为突出的,更为突出是随着现在对电力资源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其相应的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强,现在不仅仅需要做好电力调度运行工作,其维护检修管理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综合当前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来看,相应的一体化变电运维已经成为了很重要的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应用虽然表现出较强的应用价值,但对相应的要求也比较高,它需要全面分析管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问题,并且做出相对应的预防和弥补,从而提升该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一、一体化变电运维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综合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对一体化变电运维过程的应用操作实施来说,虽然对其进行了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使其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同时也表现出来了各种限制因素和问题,这些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场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管控过程中,实施的设备维修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其操作主要就是在现场进行停机操作,并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区域来说,这种现场作业必需要在带电状况下进行,因此,相应的现场实施一定会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在维修质量,甚至在安全上出现一些故障,也需要引起管控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工作强度极大。对于一体化变电运维过程来说,因为现在实现了运行管理和维护检修的一体化,所以,相对应的工作强度也就极其大,从而也就很容易给相应的管控人员带来重大的压力,相应的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强,极容易造成管理控制出现工作漏洞和管理不充分问题,这也是现在电力系统变电运行故障问题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相关故障的解决也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最终就影响到了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果。

(三)同时现在人才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一体化变电运维过程对于具体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其相关的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越来越全面,其不仅仅需要了解电力工程项目运行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技能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变电维护检修能力,还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变电故障进行恰当有序的处理和修复,保障相关故障尽快恢复正常,这就造成当前我国很多人才不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和复合型人才的数量严重不足。

(四)现在的相关标注和流程不规范。具体到一体化变电运维过程中来讨论,要给予其规范相应的工作执行效果还需要从标准和操作流程方面,只有在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流程和约束才能够提升对其预计的处理效果和价值。但是在现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这种标准和操作流程还不是很完善,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局限性,难以形成理想的约束和指导,甚至极容易造成各种管控混乱现象的产生,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重点优化。

二、一体化变电运维管控优化措施

综合上述一体化变电运维管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缺陷问题来说,要想充分提升现在的一体化变电运维管控效果,必须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完善,切实提升一体化变电运维管控效果:

(一)要制定合理的管控俗己土鞒獭O衷谝惶寤变电运维过程中必须的有序执行,首先要具备可靠的标准进行支撑,这种标准的支撑也就需要从实际状况入手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并必须了解当前一体化变电运维过程的基本需求,对于这些基本需求制定相对应的管控标准,要保障后续工作都能够按照预计的标准来执行;并具体到相关操作过程中来看,同样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流程,要确保该流程能够指导相关管控工作,避免在管控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失误而导致损失。这种标准和流程的规范化控制还需要能体现出统一性效果,促使整个电力系统中都能够按照我们制定的标准进行操作,尽可能减少差异性出现。

(二)加强对于人才的招聘和管理。对于一体化变电运维工作的执行操作来说,还需要重点从人才方面进行重点探究,切实提升人才的招聘和后续管理,确保其能够较好执行相关管控任务。从人才的招聘环节中来看,主要就是要求相关人才的招聘必须要满足于工作岗位的综合化需求,尤其是对于管理以及检修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来说,更是需要确保相关应聘人员具备较强的满足效果,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比例;此外,对于后续相关管控人才的管理工作来说,不仅仅要给予其相应的经济保障,还需要从培训和教育角度进行探索,切实提升培训教育的实效性,保障人才能够得到与时俱进地发展。

(三)要加强现场作实施责任的准确效果。在现在一体化变电运维现场作业过程中,明确相应的责任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明确了现场实施的细致任务划分,保障每一个现场作业人员都能够围绕着自身的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业务,进而才能够保障现场实施的有序性,在降低现场作业矛盾和冲突的同时,提升其处理效率。当然,对于其一些较为复杂的现场实施来说,还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配合,使其团队合作能力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减少出现质量的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的概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一体化变电运维管控工作来说,现在实施的难度和复杂性还是比较突出的,然而其管理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正事相关人员需要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方面,要确保一体化变电运维过程的顺利进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

篇5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 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 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

篇6

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其与体育的融合要追溯到体育和艺术的融合问题上。我们知道,体育与艺术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范畴,但体育和艺术有着相同的起源,都是人类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展创造出来的,因此有着共同点:都具有审美功效,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中国武术风格独特,从诞生起,就具有舞蹈的神韵,它既强调强身健体,又注重陶冶性情;既注重技击更突出境界提升,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技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然而体育毕竟不同于艺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体育与艺术的界限更为明显,体育与艺术和美的联系越来越少。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审美素质不断提高,体育与艺术又逐渐结合。现在体育与电影艺术结合使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更加变得紧密了。可以这样认为体育通过与电影艺术结合正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审美品味与价值。近年来,武术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影片的主题上也日渐回归本位,其更加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对体育武术电影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剖析,旨在交流。

一、武术文化的内涵溯源

在讨论武术文化之前,我们要先研究一下武术的起源。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地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就开始模仿野兽的动作,从最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象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总之,中华武术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其中又受伦理学、宗教学、中医学、哲学、军事学、教育、美育等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众多的武术文化,并与其他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武术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使人们在身体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上面分析了武术的起源,那么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武术文化的起源。如果要问,中国武术的灵魂是什么,那么尚武宗德应该是最准确的回答,笔者认为其也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所谓武德就是武术道德,它是习武或者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我国的武德理论在其内容上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特点的,武德理论从萌芽到形成最终得以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料显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武德文字记录是《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然而,在我国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儒家仁学依靠被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推崇而逐渐形成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孔孟的仁学基本思想,即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传统武德中仁学的中心表现在习武者的修身统一,可以说当时的习武已经成为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为,要求习武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只有这样你的武术造诣才能得到提升。同时,武德中的仁学中心也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因为,我们知道武术本质是技击,如果技击那么必然就会出现残酷与暴力。但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习武者虽追求以制取对方为主,但要尽量避免杀人取命,而应以武会友、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

例如,武术中的抱拳礼。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重承诺,守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林人物崇尚的美德与人生追求,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形成了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随着武术作用的变迁,由强身到保国的变化中,武德内涵也得到了升华,爱国精神成为武德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正是通过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新时期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文化的形成更是给予充足的养分,传统武德的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在新的发展时期得到了彰显。使武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新时期的武德已经将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尊严、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已经成为武术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二、体育电影中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电影这种通过视听效应进行传播的第八种艺术形式,是一门集摄影、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给观众带来视角、听觉上极强的现场冲击,是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而武打又称格斗,在体育运动中展现人体美、运动美、人格美、精神美等丰富的武术美学内涵,能给人带来热血沸腾的生命感受和极具震撼力的审美体验,二者的珠联璧合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电影种类——武侠电影。可以说,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笔者认为,分析武术文化在武术电影中的继承与发展,首先应该体现在武术电影对武术美的解读与呈现上。事实证明,在武侠电影中武术美学下的武打设计就成了构建电影美学的重要元素,一部武侠电影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打动作设计的精彩与否。一部武侠电影展现武术美学,能给观众带来极大视觉震撼、审美享受、精神提升。如今中国的武侠电影走向世界,风靡全球,世界的电影在不断融入中国武术元素,成就一个又一个经典电影。我国的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浓厚的舞蹈艺术神韵。中国武术,关于中国武术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在战国时期,士兵把在战争中关于搏击、格斗的经验作了总结形成最初的武术形式;有的说,武术是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与野兽的搏斗中逐渐总结经验发展而来的。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想见中国武术最初形式很简单,打、击、举、投等动作平凡而单调,习武者目的也简单,或强身健体或用于简单自卫或用于竞力或用于战争,它和我们祖先的生活密切相关。武侠电影在武打设计中除了凸显体育力量之美、速度之美、技巧之美,并在过程的演绎中配置以音乐、特技等艺术,进行更好的加工和修饰,使武打动作设计呈现出综合艺术之美,并让崇高美渐渐呈现。

例如,2010年上映的武侠电影《精武风云·陈真》,武打设计的部分当属最后陈真与力石猛的决斗。陈真带伤一人打垮了力石猛训练的所有武士后,站在力石猛的决斗场上,此前陈真已经身上多处负伤未愈,白色的衬衣为血迹浸染,在决斗的过程中,陈真是长时间占据下风,不敌力石猛,总是只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机,以致多次被打倒在地。作为观众,绷紧的心长时间为陈真不能放松,尤其是陈真被打倒在地时更是担心恐惧,对力石猛的仇恨慢慢聚集到极点,此时的陈真凭借顽强的意志、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刻骨的仇恨,再次站了起来,一种强大的意志让陈真折断了对手四肢筋骨,最终取得胜利。观众对陈真的担心渐渐退去,打败敌人的涌上心头,对陈真的崇敬也推向了顶点,复仇和爱国的情绪也被充分的激起,在观众心中生成一种崇高美。

其次,武术电影对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应体现在对武术精神的体现。例如积极的励志精神,体育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则将这种励志正面的因素发挥到了极致。武术的练习者的武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很多武术的练习上,跟许多传统体育运动一样,不仅仅要付出很多汗水,还需要有积极的心态体育运动,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体育是全球化的运动中国的体育电影和体育运动,除了在保持自身的特色之外,还需要不断吸收外国体育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不同民族的导演其作品表现不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是内敛、柔韧、求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这种民族特点自然就决定了中国的武侠电影的格斗风格突出“以柔克刚”“止戈为武”的风格和宗旨,表现着中国民族精神。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其武打动作场面设计的最大看点就是古典、传统与唯美的融合展现。电影《夺标》中武林中各派放弃门派的纷争而为参加世运会而举行捐款表演赛,这充分体现了练武者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武学精神和人道哲思的融合电影呈现出浓浓的东方神韵,展现着中华民族精神,武打格斗不断变化的各种意境让剧中英雄人物展示着艺术化的各种人生情态,让世界各国民族的观众为之倾倒。

三、结 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认为中国的武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武术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传统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习练者的身心健康,这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化的大繁荣,武术除了可以使练习者获得强壮的身体之外,武术的表演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这加大了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武术表演经常被运用在武侠动作电影上,各种惊险刺激的武术动作配合上扣人心弦的人物剧情,让电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如今,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精彩武术动作已经超越了现实,笔者认为其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或者说是一种美文化的形成。通过对体育武术电影的赏析,我们发现弘扬体育精神和武术文化已经成为其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讲,牢固中国传统文化为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影中的武术镜头片段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强有力冲击,还包含了武术文化的超强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岗,邱丕相,郭华帅.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J].体育学刊,2009(03).

[2] 姜熙.体育全球化中中华武术的生存危机和发展抉择[J].体育学刊,2009(10).

[3] 岳新坡,詹建国.我国体育电影萧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4]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02).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65-01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课堂教学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

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过程。然而,目前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由此也造成学生厌烦体育课的现象。要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本身则是学习的内因。并且在教与学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学过程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的不是因教师的教而是因学生的学。因此,体育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21世纪所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二、在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

1、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组织形式

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尽量把每一节课的教学搭配得合理、有趣或设编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如游戏、组织竞赛等,克服单一运动技术教学,向运动技能迁移运用方面转变,让学生有新鲜感。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主动性,试想连续两周满堂课的长跑,学生的兴趣何在?

2、以启发式教学为特征,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思结合,启发诱导”的教学主张。近代教育家先生强调,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与自学。因此,要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废除填鸭式教学,进行启发式教学,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多媒体的研究开发和使用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教学领域,从照相、幻灯、录音、到投影机,从电影、电视到计算机,这些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使用,把有声与无声、有像与无像,声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概念外化、物化,减轻学生认知上的难度,容易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特别是翻转、腾空、高速技术细节、讲解难度大,示范效果不理想,再加上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条件不足,有些示范动作无法展示给学生,但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示范动作,就能全方位地剖析整个动作过程、动作难点,可化难为易,化动为静,使摸不着、看不见的动作能十分轻松地解决。学生易理解、掌握、既加快了学习速度,又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与学方式。由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变换成了老师――计算机――学生三方面互动交流。由于其互动性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计算机单独相处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从而拓展了学生学习方式,把学生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根据疑难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开展学习,搜集相关资源。主动获取知识,并根据个人爱好、或分组、或单个在网上自主探究学习资料,从而转变传统体育课被除动接受教师安排的知识与活动的局面。促进了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4、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是有生命、有好恶、有主观意识的人,在教学中如果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就谈不上主动性和能动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健康、美好、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下学习、锻炼,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课堂上显现出来的审美意向和创造性进行激励性评价,加以赞扬,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还应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用性问题

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图片、投影、摄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既是媒体,又是桥梁,不能只图花架子,要力求实用。试想如果-节课大部分时间用去操作计算机和摄像放映,学生实际学习和锻炼时间就太少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就不理想。

2、应试体育教学问题

现在初中生毕业升学进行体育考试,为了考试得高分,于是有些学校体育教学就走入另一种误区,置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计划于不顾,“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一节体育课就成了“强迫强化训练”的训兽式活动。不是立定跳远,就是掷铅球,再不就是 50m跑,轮换进行。谈何优化教学?谈何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应克服这种应试体育教学,端正教学思想。

3、放羊式的学生中心论问题

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或“纯开放式”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去,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好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共同参与性,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把课堂教学开展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篇8

煤炭开采技术直接影响煤矿矿井的产能释放,随着煤矿开采地域的不断扩大和延伸,以及采煤机械的更新换代,传统采煤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现代综合采煤工艺的发展进步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行业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1 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是最近几年新出现的自动化技术,并且很快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为许多行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所谓机电一体化,是指融合了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电脑软件等多门学科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它综合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术特点,将它们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而又具备广阔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工业生产效益和效率。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1)安全性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十分强大的应用功能,能够实现自动监控、实时数据传输、紧急预警以及自我更新和恢复等智能化操作,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例如电路短路、工作负荷过大、电机失灵等问题,都能够及时检测并报警,可以有效防范事故风险的发生,不断提高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提供企业的综合生产效益;

(2)实操性强。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采用的各种设备具有高智能化特点,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使得操作过程更加简单和规范,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带来的各种失误,显著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实用性大。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配套的各种设备和仪器,都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能够有效提高日常保养和故障检修工作性能,可以通过提高相关配套仪器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来加强整个一体化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人为因素对生产设备操作的不利影响,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操作的规范化水准,保证更高水平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的总投入产出比。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构成

2.1 机械本体技术

要改善和提高机械设备的总体工作效率,必须从三方面来努力:自身重量、加工精度和产出量。当前,机械加工对象都是各种金属材料,降低加工自身的设备重量,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加工效率,一般考虑利用非金属材料配件来置换不重要的金属部件。通过降低加工机械设备自重,可以提高加工设备小型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工设备的工作反应速度,降低能耗,提高加工效益。

2.2 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正在不断深入和加深。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水平和生产力,可以通过信息化改造来实现。利用信息科技提高工业生产综合效益,是未来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3 信息传感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传感技术主要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光纤和电缆传感器能够提高其传感器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在采矿应用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对防止电磁干扰具有很大的抵抗功能。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3.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行业最典型的应用在于电牵引采煤机设备的开发和推广,这种机电一体化采煤机相比大多数电牵引采煤机具有多种特点和优势:第一,电牵引采煤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良好的牵引特性,电牵引采煤机在前进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供牵引力;第二,电牵引采煤机能够保证在采煤系统下滑作业时进行发电制动,其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此非常适用于大倾角煤层的开采,尤其适用于50°±10°倾角范围的煤层,并且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第三,电牵引采煤机易损原件少,除了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容易磨损意外,再无其它易损元件,因此具有维修量小、运行可靠、寿命长、效率高等优点。

3.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是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典型产品为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其中以内装式提升机最具代表性,该设备在结构上采用合二为一的驱动和滚筒装置,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子、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有机结合。

3.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皮带机的应用

我国煤矿井下输送系统的主要运输设备是皮带机,它能够满足长距离连续输送,并且皮带机具有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我国煤矿皮带机一般采用3点驱动技术,并且需要相应地限制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该项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煤矿机电一体化是随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是统一的,同步进行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如下:第一,煤矿机电设备更加智能化,智能化系统是21世纪才开始流行起来的新兴技术,其使用范围和完善水平都存在着明显缺陷,因此煤矿机电设备的智能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第二,煤矿机电设备更加微型化,微型化在煤矿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并不成熟,它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兴起而发展;第三,煤矿机电设备更加系统化,煤矿企业机电一体化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广,所使用的技术范围也逐渐扩增,随着这些种类的繁多,就产生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能够使这些差异很大的技术有机的组合起来,以发挥更大作用。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国家或企业能够很好地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优势,无法避免其缺陷,因此该项内容也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5.结论

总之,通过本文论述,我们在对机电一体化这项技术逐步了解的前提下,我们深知:对于如何使其在煤矿企业中得到落实和运用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重视机电一体化在采矿中的作用,最大发挥其在行业中存在的潜在价值,在煤矿企业开采过程中尝试落实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篇9

Abstract: the total design rules of small towns often facing transit highway to the problem of how to handle, combining with the shop of the town planning examples to small towns in total rules should be discussed how to deal with transit traffic.

Keywords: small towns, overall planning, transit traffic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各项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城市道路网形态结构的规划及道路建设作用巨大。但随着近些年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区域交通条件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对城市过境交通产生显著影响,也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城镇作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阵地,由于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大多数城镇是由于交通发展而来,现如今绝大多数城镇仍依赖于过境交通的发展。过境交通对小城镇发展的引力犹如磁场,吸引着小城镇沿公路发展。这种磁性效应在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明显,小城镇高度依赖过境交通追路发展。从规划理论上,为了过境交通的顺畅应将过境交通甩出城外,禁止小城镇夹过境交通发展,所以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常把过境交通迁至镇区外。但从实际情况看,以往由于人们对乡集镇的规划建设的忽视,导致集镇布局呈自然发展,过境公路穿越集镇,集市交易又严重影响交通,越是运输繁忙的公路干线,集镇建设发展越迅速。这些集镇形成了以过境公路干线为主的带状结构布局。过境公路在一些集镇既是交易市场又是集镇交通主要干道,所以相互干扰、相互影响的现象十分严重。

很多小城镇弃总体规划不顾,沿过境交通发展,已做的城镇规划则多年难以实施。小城镇依赖过境交通又影响过境交通,公路既拉动了小城镇发展,又制约了或将制约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安徽省涡阳县店集镇总规为例,探讨在小城镇总规中如何通过规划协调这一矛盾,在小城镇规划中如何利用过境交通这个首位动力因素,来更好的处理过境公路的问题。

1 店集镇交通系统的现状

从店集镇的镇区现状图1中可以看出,店集镇由一条过境公路组织镇区主要交通。高楚路这一过境公路从镇域全境呈东-西横贯通过,在镇区内部,沿高楚路发展成了“沿街一层皮”的镇区现状布局,且镇政府等重要建筑等都位于路的两边,居民的生活和过境公路的交通基本混在一起,对今后镇区的发展影响颇大。

从规划理论上,过境公路应避开集镇,引出集镇。如果以规划年限20年发展预测,考虑集镇远期的发展规模,过境公路规划势必从集镇边缘通过,远离集镇中心,形成外环路,这样对于一个新兴的、经济比较薄弱的集镇,其规划一步到位,投资大也往往不可实施。尽管规划做了,但从领导意识、集镇经济发展上,人们往往又不愿过境公路改线,远离集镇,以免过境公路的引出而使集镇萧条,这样往往形成规划与建设两张皮,已做的规划多年来无法实施,仍然解决不了过境交通与集镇建设的相互矛盾。

图 1 店集镇镇区现状图图 3 城镇平行公路发展处理方法

2 过境交通穿越集镇的影响因素

过境交通穿越集镇,促进了集镇以交通运输相配套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集镇的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同时又给过境交通带来干扰和影响。

2.1 影响过境交通通畅和交通安全

集镇建筑沿公路分布,沿路两侧人口密度较大,居民出行穿越的人次增多,汽车行驶速度减慢,造成交通阻塞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特别是集镇利用过境交通公路赶集,形成马路市场。每逢赶集日人流量增大,加之沿公路摆摊设点占用公路路面,往往造成长时间交通堵塞和中断,影响了交通运输效率,又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2.2 不利于集镇道路的建设和改造

过境交通沿线集镇,其布局多沿交通沿线两侧分布,多年来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集镇建设紧临公路建筑,距离公路红线较近。过境公路既是集镇生活性道路又是集镇交通干道,若规划进行拓宽改造,征地及拆迁费用较高,这对于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集镇往往不易实施。

2.3 造成集镇的生活质量下降

过境公路穿越集镇,居民出行活动对过境交通产生影响的同时,过境交通所产生的噪声、灰尘及废气污染,对集镇的生活及居住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了集镇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居民身心健康。

3 过境交通与小城镇空间发展的关系

在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中, 过境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现阶段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3. 1 点状生成的初期阶段

由于小城镇规模小, 自身发展能力低, 主要依赖外界力量, 尤其是对过境交通依赖高。在这一阶段,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发展的拉动力远大于制约力, 因此城镇空间形态往往呈穿心式过境公路布局。目前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仍处于初级阶段。

3. 2 带状延伸的中期阶段

经过初级阶段的发展,小城镇已具有一定的自身发展能力,但仍需借助外界力量拓展,小城镇仍有追路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逐步由追路发展演变为向内的团块状发展。在这一阶段,为避免过境交通的负面效应,其往往与镇区相切而过。经过对店集镇镇区现状的分析,初步认定店集镇已经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并具有中期阶段的雏形:沿街分布大量建筑物,但基本分布在道路红线以北,并形成组团块状结构,南部仅有沿街少量建筑物。

3. 3 面状拓展的高级阶段

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潜力扩张,空间形态的拓展已转为内部扩张,沿路布局造成的外部成本大大上升,对城镇进一步的发展带来的制约作用超过促进作用,逐步成为城镇空间扩张的制约因素。这一阶段,考虑小城镇的远期发展,将过境交通甩出城外,并在公路与城区用地之间预留发展用地。从以上三个阶段来看,小城镇所处的发展阶段越低对过境交通的依赖程度越高。店集镇目前经济实力还不强,在空间发展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过渡时期,在这一轮总规中规划年限为20年,所以到规划期末店集镇的空间布局应还处于中级阶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提出了店集镇镇区交通布局方案针对过境公路的对策和措施。

4 店集镇镇区交通布局针对过境公路的对策与措施

篇10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但是,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大。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职业技术院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如何将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本途径是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操作方法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经过对河北省主要企业的市场调查,河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分布如图2所示。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受学科内容的性质约束划分课程,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并由此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见图3) 。

基本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与道德人格相关。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道德身心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学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

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为此,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分为具有一定梯度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经验)得到逐步丰富和提高的同时,控制系统观念(策略)的形成和树立是其中的关键。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技能能力训练一定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在实际专业岗位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就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控制系统观念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将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到系统这一层面上,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加以落实。此类课程突出应用,务求熟练,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是借助于实际生产过程或系统,将相对独立的职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控制系统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系统作为教学对象。例如,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MPS)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论之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机电工业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努力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2)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按照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整合课程。(3)按照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梯度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打破了学科系统性与“老三段”的束缚,以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以下特点:(1)提前介入专业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3)突出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跟踪与应用;(4)依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施“实习、科研、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4.课程考核原则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心,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2)实行开放式考核,即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开放。

(3)鼓励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

(4)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体现学习的进步。

(5)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考核要严格,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要鼓励,体现学生能力提高的要肯定。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篇11

一、机电设备招标概述

招标是招标人通过公开方式提出交易条件,跟投标人达成合作的一种采购行为。按照竞争开放程度,招标可以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按照招标标的可以分为货物招标、工程招标和服务招标。我国的机电招标属于货物招标。

在1992―1999年中,我国机电招投标管理和流程才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在2001年出台,规范了招投标市场的秩序。总体来说招标质量随着投标法的出台不断提高。但是还是存在招投标中的商业贿赂和腐败等行为。2001年之后,机电招标投标不仅在国内全面发展,在国际上也取得一定成就。

国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和操作现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既呈现除了繁荣发展的趋势,也暴露了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我国招标活动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经常出现虚假招标、串通投标、骗取中标等问题。不管是市场规范还是招标从业人员素质都和我国机电设备行业发展速度不匹配。如何保证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是现在我国机电招投标需要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我要想机电设备投标商能够在市场环境中自由竞争,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优秀管理政策和操作手段,更好地完善招投标制度。

二、我国机电设备招标出现的问题

1、缺乏相应法律法规

我国的招标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健全、合理、系统的法律法规。现在的招标法律法规不能有效指导招标实践活动,也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自由市场竞争环境。

2、多部门交叉管理

在我国现在招投标是由9个部门进行管理,包括发改、水利、交通、经贸、铁道、民航、信息产业、商务部门。国家招投标法只有一部,但是地方招投标法规和文件都各自形成一套标准。各个行政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中也有相互交叉、条文矛盾、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这都给招投标管理带来了麻烦。招标机构要向多个部门申领资质证书才能开展招标业务,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让招投标人产生混乱。有些地方具有地方保护政策,制定不公平的评判标准,在这种行业垄断的现象下,招投标机构就很难申领到资质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不规范、不健全的招投标管理机制弊端越来越明显得暴露出来,妨碍了招投标市场的有序、合理竞争。

3、招标服务不完善

招标服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秩序。而且我国对招标服务和壮大没有相应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构,也没有为它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4、评标、定标不合理

我国评标、定标本来就缺乏一个公正合理、科学先进、操作准确的评标系统或者方法。特别是在机电设备资格审查中,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都采用资格后审的方法。虽然这种凡是能够减少审查环节,节省经济费用,缩短招投标过程,有利于良性竞争。但是招投标过多时会造成工作量的加大。而技术含量较高、标准不同于的机电设备通常采用资格预审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减轻评审时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投标单位的合格率。它的弊端就是延长了招投标的时间,增加了双方资格预审的费用。在现实操作中通常结合这两者的优势进行合理分配。

招标方经常在技术、专利产品等方面限制某些投标人的资格审查,这种行为是歧视行为。在《机电产品国家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就明确规定“招标文件不得设立歧视性条款或不合理的要求排斥潜在的投标人”

开标议价的行为仍然存在,很多单位还是看重报价高低,甚至把公开招标演变成透明底极低的议标。

三、优化机电设备招投标的措施

1、建立完善系统法制现在招投标线性法律还不健全,条款中有明显的漏洞、规定模糊、标准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脱离实际,当理论用于世间的时候常常操作性不强。所以建立一个健全的招投标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将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分开,同时要防范招投标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一旦.发现腐败行为,要进行严格惩治。

2、为了统一招投标管理标准,避免多头管理,消除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可以采取联席会议制。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指定派送,形成一个新的评价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招投标活动。这种方式既能分散各部门的权利,又能使各部门的工作照常运转,提高了招投标的效率。同时加强部门合作意识,在招投标过程中积极沟通,努力协调。

3、完善招标机构服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和市场为机电设备招标商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招标商的发展有一个肥沃的土地;二是招标机构本身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行业标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自己的大力宣传,多大招标投资业务。对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考核,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有原则、有素质、有思想的优质的人。

4、采用“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评标方法。评估方法有全寿命费用评标价法、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全寿命费用评标价法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运用该方法进行设备、材料采购评标时先确定一个统一的设备评审寿命期,然后再根据各投标书的实际情况,在各投标报价上加上该年限内所发生的费用的净现值,再减去寿命期末设备残值的净现值,就可得到评标价格。最低投标价法即把价格作为评标的唯一尺度,将合同授予报价最低的投标者的一种评标方法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经评审的最低投标的标价。在机电设备性能、质量等方面条件相似时可以很容易进行比较。中标人以评标价格最低者为准。这种方式适用于功能、性能、工艺都比较成熟的机电产品。

综合评估法在招标中运用比较广泛,但是指标的权重设定比较重要。将评定各要素按预定的方法换算成相应的价格,在原投标报价上增加或减少该值而形成评标价格,并以该评标价确定中标单位的方法,主要用于小批量的机电设备采购招标评标中,评标标准一定要清晰、客观、量化。

四、总结

中国贸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机电设备招标迎来了新的形式。我国招投标制度在引进国外的制度的同时要结合中国特色和国情,形成自有独立、完整的宏观体系。在实践中,要加强机电招标的管理,从招标各个操作环节入手,把握招标的公平性原则。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专业;课程标准;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Key words: major;curriculum standards;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docking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51-02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开发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改革等方面),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它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定好每门课程的教学标准,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

1 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涵

1.1 高职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是依据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为教与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是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 “教学评价”、“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1.2 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将职业资格等级划分为五级,分别对应为初级工(五级)、中级工(四级)、高级工(三级)、技师(二级)与高级技师(一级)。由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规定了具体岗位的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典型的行业特点,因而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很强的指导性。

2 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

2.1 应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制定高职专业课程标准时应引入现行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中、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代表现在的岗位要求)。

2.2 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通过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联合开发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不仅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后续从事职业工作提供素质、技能与知识储备,还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标准,通过专任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则给企业带来了方便,可为企业节约培训成本。

2.3 应便于开展工学结合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课程内容要体现主要职业行动领域的要求;课程实施要注重学校、企业双线工学交替,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4 应明确具体,便于考核 课程标准关于工作过程知识的描述应是企业技术交流和管理实施过程中通用的术语,应明确具体,以便学生能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应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过程考核。同时,课程标准不能制定的过于宽泛,否则无法有效落实。

3 如何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3.1 课程体系设计应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按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程将岗位划分为基本岗位、提升岗位和发展岗位。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如何按能力递进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基本岗位设置了 “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课程标准与“电工”初级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能胜任电工、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等岗位的要求对接;针对提升岗位设置了“机床电气控制”和“PLC编程与应用”两门课程,课程标准与“维修电工”中、高级工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能胜任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调试维护等岗位的要求对接。

3.2 选取的课程内容应与工作任务对接 课程内容的选取一方面要坚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CAD/CAM应用”课程,把电风扇的外形设计作为一个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所包含的机头、扇叶、扇盖等部件的设计及最后组装,对所使用的三维设计软件有了很好地掌握,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要按“分级别、模块化”的开发思路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模块,并按学习的难易程度和技能训练的复杂程度对模块进行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模块结构。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课程,针对数控机床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数控车床、铣床的操作与维护”(A级)、“加工中心的操作与维护”(B级)二个项目,每个项目含若干教学模块。B级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学习,A级供相近专业学生学习。

3.3 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与生产过程对接 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并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情景通过视频传输到课堂中,如果有合作企业的,可以切身的到现场去体会生产过程,进行现场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专职教学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进行授课,发挥各自的长处,通过企业的工艺,质量以及管理要求来进行教学行动,并做到教学和生产过程的对接。

3.4 课程的评价应与社会评价对接 课程评价既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在课程评价上,应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针对提升岗位的要求,可帮助学生取得从业资格;学历证书则主要针对基本岗位和发展岗位要求,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中级工水平,以满足基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参加工作1至3年,应达到高级工水平,能满足提升岗位的工作要求;参加工作3~10年,应达到技师水平或基层生产管理人员水平,以满足发展岗位的工作要求。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期间,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到高等教育中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并做好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这是真个教学活动的关键。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并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3

初中物理电化教学是当前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电化教学是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器材,通过对信息的储存、传输、调解和再现技术所进行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物理教学来说,合理运用电教手段,更能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物理电化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进行的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下文,笔者就初中物理电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究。

1.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将物理学科的知识形象化是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重点,电化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这对于好奇心相对较强的初中生来说,吸引力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电化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师的板书讲课,而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提前将课堂安排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件准备,这样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另外,学生兴趣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效率。

3.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电化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诸多的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展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地以迎接“两基”国检为契机,加大了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许多学校装备了常规电教设备,加快了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网的建设,为电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低。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低是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及学校电教装备中软硬失衡,缺乏配套的电教教材(尤其是物理电教教材)等问题,造成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使用电教设备,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还使得电教设备趋向于摆设,只是在教师上观摩课、优质课或上级领导下来检查时,学校才会有教师使用电教设备开展教学。这样,电教设备未能充分发挥效益,不仅导致学校资金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2.电化教学的工作量大。电化教学的工作量大是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物理电化教学需要教师将物理知识的要点都输入电脑,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件。中学物理知识不是单纯的文字,涉及到力学以及电路等,都是需要人工输入公式来操作的,尤其是电路图,更是需要谨慎仔细,这样工作量很大。一个教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如果工作量大就会只写重点,其他的非重点就给忽略了,这样,可能电化教学的课堂效果并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另外,较大的工作量无法让物理教师主动地投入到电化教学中去,采用电化教学方式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最终不利于电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3.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不高。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不高是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物理教师虽然都学过计算机操作,但是毕竟他们的学习是不系统的,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物理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有较多的困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电化教学中,涉及到的摄像以及关于摄像的部分处理,这些处理都需要比较专业的软件才能操作,而较多的初中物理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并没有达到这种标准。因此,电化教学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太好的教师来说,是具有挑战和难度的。

另外,很多学校虽然加强了电教设备的装备,但是忽视了对教师电化教育知识的工作培训。这从本质上来说,阻碍了电化教学的广泛开展。

三、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的广泛开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阐述。

1.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是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鼓励教师使用电教设备,要把合理运用电教手段纳入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另外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备,还要使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场所向学生开放,不能只是在上课时才用,这样将大大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

据了解,有的学校向学生开放了网络教室,学生在休息之余都可以自己去学习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讲述《光的反射与折射》一课时,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到网络教室了解此方面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验以及相关网络知识的查阅,已经了解了大部分关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2.合理分配资源,开展电化教学。合理分配资源,开展电化教学,是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电教教材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笔者这里提到的合理分配资源主要是指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让教师共同合作来完成电化教学的课件,这对于加快电教教材的建设,提高电教教材质量意义重大。比如,一个教师准备知识点,另外的教师针对知识点准备案例。这样教师共同合作来完成电化教学的课件,一方面集合了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物理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电化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电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提高物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提高物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是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提高物理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教师要主动参与电化教育知识的学习,意识到电化教学的重要性,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三是举办形式多样的电教活动。如电教优质课评比、优秀电教论文评比、电教教材制作评比、电教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参与机会。通过活动,取长补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笔者曾组织全县中学物理教师对初中物理《电压》一节的教学进行研讨。集体商议教学方案,然后观摩教学。通过自制“水流的形成”教具,自制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我县电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以电教促教改,用教改发展电教。上文中,笔者就自身工作体会,发表了自己的浅见。望广大电教同仁在电教研究中,重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特点、规律,概括提炼新的电教理论,构建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烟建堂.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2]赵冬.谈谈中学物理电化教学的实际现状[J].学周刊.2012(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