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物流概念

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15:18: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药物流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药物流概念

篇1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医药专业物流也迅速崛起。医药物流在应用现代物流理论改进物流模式的同时,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成为推动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与国外医药物流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1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化的概念与现状

1.1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长期处于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乱的局面。国内专业医药物流始于2002年,目前的医药物流企业大多由医药制造企业和批发企业投资组建,亦呈现出规模小,投资分散,竞争激烈的行业特征。

从整体上看,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的实施力度小,专业化程度低,信息化对医药行业整体经营模式的转变尚未实现。但是,就局部而言,我国的医药物流信息化也有不少亮点。近年来,在国家表示利用国债贴息资金支持发展医药物流项目后,掀起一阵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热潮。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9万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607家,下辖门店14.67万个;零售单体药店27.71万个;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42.38万个。截至2012年底,全国具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的企业有117家。这些物流中心的建成又带动了一批利用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区域性医药物流中心。新建的医药物流中心资金充足,在规划时已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这些医药物流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基本上代表了目前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的最高水平。如九州通医药,总部已建立高水准的现代化物流中心。目前,全国多家大型医药物流中心都在用九州通的物流技术,买家包括云南白药、天津金耀、广东众生等知名企业。

2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

中国做医药物流的大都是国有批发企业,这些企业无论就理念还是信息化水平来说与做现代物流技术的要求都有着较大差距,很多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急功近利,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相背离,也就是说企业没有从现实出发。从整体上看,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医药物流设施落后,一些基础工作还没有做好,比如配送中心仍然靠人工手写的方式进行药品分拣,机械化操作水平低;包装、配送尚未实现网络化规范管理;且条形码不规范,没有实现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程度低;对市场缺乏及时、准确、动态的把握。此外,我国专业药品物流缺乏相关的供应链管理技术,还没有建立配套的药品物流体系。正是由于这些基础性物流设施与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企业在发展医药物流过程中热情很高,但效果却不尽如意。

2.2缺少实用的信息系统软件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起步晚、信息技术相对落后,而具有中国医药物流特点的医药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更不完善一从国外舶来的ERP、SCM、CRM、DPP等医药物流信息系统在国外都有较好的表现,但在我国的表现却不尽人意。这是由于以上的管理软件都是建立在国外市场特点,企业现状和国外现行的理论基础之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市场特点以及企业的发展现状,更没有充分理解我国医药物流的行业特点。

医药物流具有品种多、批量少、批次多、仓储和运输专业性强、时限性强等特点,加之前几年国家对新药的审批门槛低,商品名管理不规范,造成“同名不同药,同药不同名”的现象普遍存在,同一种药品数十家、上百家企业同时生产,这就使我医药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缺少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现代化、信息化的医药物流需求的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既要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信息管理学、物流学的基本知识,也要有医学、药学的专业背景,此类人才培养具有专业和行业跨度大、学科复杂的特点、其既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市场经验,清楚企业管理理论,熟悉企业业务,还要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具体特点。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人才已被列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随着科学技术在医药物流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如计算机的大量使用,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交换中对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依赖等,医药物流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战略目标是围绕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能够处理从制造、运输、装卸、包装、仓储、加工、拆并、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政府部门及客户或公司。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设计要紧密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10至20年的发展战略。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原则是: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可操作性强。因为物流流程信息平台规模大、使用周期长,所以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要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还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平台战略规划起点要高,小宜反复修改,避免投资损失。二是信息平台规划要力争纳入本市或本区域城市总体战略规划,要适应本市或本区域战略发展要求。三是建设信息平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3.2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提高存储、分拣设备的自动化,能大大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设备选择有较大的范围,如码盘机器人、高速缓冲设备、箱式自动仓库、层式拆盘机、分拣机、电子标签系统、A一型分拣机、RF手持终端等等。设备的选取应根据合适、合理、可靠、高效的原则。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要求,对药品配送的仓储、分拣、运输等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管理,达到低成本运作的目标。日本地小人多,地价非常昂贵,为了在最小的空间内储存最多商品,日本的物流中心一般修建立体库,采用立体货架,提高整体储存空间,但一般没有拣选面概念。至于拣选设备方面,物流中心通常会使用自动分拣机、RE、PRL等拣选设备(先进的物流中心通常会使用两个自动分拣机,其中一个用于散件分拣,另一个用于原散件合流、备货),同时结合商品条形码的应用,提高分拣效率,严格控制出货的差错率。

3.3配置合理的信息化平台.信息系统是物流配送中心的 “大脑”,而由其延伸出去的“网络”构成了中心的 “神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系统是集信息、控制管理于一体的复杂系统。物流中心采用自动化高架立体库、自动恒温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无线射频设备、仓库管理系统(WMS)等现代化物流设备和信息系统,可实现药品在该物流中心内自动储存、自动分拣、自动补货、自动传输的功能。企业原有 ERP 或许要进行数据、通讯与接口再造,以使得能与仓库管理系统(WMS)实现可靠、实时通讯和数据传输。美国医药业实施医药物流信息化较我国早近20年。由于企业规模巨大,他们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投入也相应较大,医药企业普遍应用ERP、MES、LIMS、TMS、WMS、CRM等计算机系统进行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3.4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医药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使用及维护管理都需要专业的IT人才和医药专业人才,而随着物流企业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组织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出了紧迫要求。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物流领域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关键。同时依托各高等院校和有关企业联合办学,开办医药物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医药物流管理人员。解决医药物流行业的人才瓶颈,推动现代医药物流产业的发展。

面对信息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传统药品流通模式的呼唤、逐步完善的市场环境、行业信息化应用基础和现实基础,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已是刻不容缓。在推进现代医药信息服务发展的策略上, 我国要加快改善宏观发展环境, 进行市场化改革和倡导市场竞争, 从而促进信息化服务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加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后劲, 充分实现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商务部. 2013年5月30日.

[2]《每年投2000万主攻核心科技研发九州通向50多家大型医药物流中心输出技术》.长江日报. 2012年8月24日.

篇2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医药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在医药供应链重建、药品流通信息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而医药物流主要关注医药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的管理与建设、医药物流的冷链研究、医药物流的信息化等方面。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研究较为成熟,大部分已经是实施和运作阶段。现将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综述如下:

1 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1.1 国内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刘力,李铁成(2004)提出在医药流通领域构建一个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在技术层面上要推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医药电子商务在全行业的应用,推动现有批发企业向商和配送商转变,但是没有具体解决如何构建供应链和如何建立绩效评价指标。

田亚明,张建珍等(2005)结合其开发医药企业信息化软件的经验,针对医药相关企业特点,提出医药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三个阶段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彭向辉(2006)、丁勇 (2008)、高翔,王宏起,王雪原(2011)指出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构成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实施医药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并且对医药制药企业在不同阶段联盟伙伴选择对象、选择标准等做了研究,旨在提高其伙伴选择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有效运行。

陈培正,周怡,张浩明(2008)针对目前医药供应链信息系统中各企业信息和业务难以共享的现状,提出了以SOA体系架构来实施医药供应链共享平台的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共享问题。并且分析了医药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的服务功能模块,并据此讨论了信息系统实现模型与实现方法。

王艳,寇长华(2009)指出当前我国医药分销体系较为冗长,导致药品在流通中成本过高。提出了在医药供应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改进模式,即通过各级医药分销企业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合作,降低流通成本。

吕红,刘伟(2010)从政府管理角度分析了合作模式的发展演变,认为我国经济体制导致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变化,从而影响了与供应链合作模式的发展,且指出管制影响已经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范围。

杨昌,郑尊信(2011)从医药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基本组成结构。以过程为视角,将医药供应链过程分解为循环、订货循环、生产循环和采购循环,并对每个循环的具体运作过程进行了解析。

1.2 国外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应用在医药领域相对来说不是很多。

Papa georgiou(2001)和Shah(2003)侧重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医药供应链的模拟和建模。

M.Grunow(2003)指出所有药品的销售包装上建立条形码,这为物流中心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拣选奠定了基础,使得散件采用播种式拣选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分拣速度、准确定,出货差错率低等。

2 医药物流研究现状

2.1 国内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宋远方,宋华(2005)、谢明,梁旭(2007)结合中国医药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以及医药物流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物流体系和结构,增强我国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杨舒杰,陈晶(2007)、原晓娉(2011)介绍了国外医药物流的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状况,并与我国的医药物流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的医药物流体系。且针对医药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李志锋、谢如鹤、邱祝强(2008)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分析了我国医药物流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通过总结现代医药物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我国医药物流模式选择的思路。通过普洛斯、南京医药和美国,麦卡森公司的实践案例,总结了三种先进的现代医药物流模式,并提出了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时应该注意避免的误区。

崔艳(2009)、雷芳(2010)提到医药行业缺乏先进的物流理念,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亟待加强,以及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发挥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专业的管理团队、设施和发达的网络与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加快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

2.2 国外医药物流研究现状

关于医药物流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将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思想进行结合,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Applequist(2000)从医药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医药存储和生产计划进行了研究和建模。

Lerwent(2000)研究了医药品在流通渠道中如何保持低库存和订单处理机制的问题。

Grabowski(2002)对医药品的分销中心以及配送节点的选址进行了建模和研究。

3 总结

经过国内外的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文献回顾,发现基本上是从管理与技术的层面上研究医药物流与供应链,针对供应链和集成环境下的医药物流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另外几乎鲜有国内学者研究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实证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基于供应链环境的物流绩效方向进行研究;并且可以尝试从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不同角度着手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力,李铁成.重构我国医药行业的供应链[J].信息与电脑,2004(3).

[2]宋远方.中国医药行业物流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3]田亚明,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3).

[4]谢明,梁旭.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07(32).

[5]彭向辉.我国医药供应链现状及成因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6).

[6]李志锋,谢如鹤,邱祝强.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J].物流技术,2008(06).

[7]陈培正,周怡,张浩明.基于SOA架构的医药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08,3(11).

[8]王艳,寇长华.依托第三方物流优化医药供应链[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0).

[9]雷芳.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对策思考[J].管理学家,2010(6).

[10]吕红.刘伟医药供应链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7).

[11]杨昌,郑尊信.我国医药供应链及其运作流程分析[J].物流科技,2011,34(3).

[12]安祥林,迟桂华.我国医药物流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1(6).

[13]高翔,王宏起,王雪原.基于供应链的医药制造企业联盟伙伴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1(21).

[14]Applequist,G.E.,Pekny,J.F.,&Reklaitis,G.V.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Managing Chemical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J].Comput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0,(24):2211-2222.

[15]Lerwent J.The New Pharmaceutical Paradigm:Scientific Management at Merck[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Jan-Feb:88-89.

[16]Papageorgiou,G.E.,Rotstein,G.E.&Shah,N.Strategic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J].Industrial Engineering of Chemical Research.2001,(40):275-286.

[17]Grabowski H.The Effect of Pharmaco economics on Compan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s[J].Pharmacoeconomics,2002,(11):389-397.

[18]Shah,N.,Samsatli,N.J.,Sharif,M.,Borland,J.N.,&Papageorgiou,L.G..Modelling and Optimisation for Pharmaceutical and Fine Chemical Process Development[J]. AIChE Symposium Series.2003,323(96):31-45.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48-01

一、医药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近二十年才从国外引进我国,对于我们来说,它是陌生的,是先进的。可以说物流业在我国正处于发展初期。各企业,地区都在研究着它。

医药物流对于我们来说是更新的词汇。医药物流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医药(主要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诸环节进行有效集成和整合,实现医药流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对于我国来说,医药物流正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医药物流的现状

在讨论医药物流的现状之前,我们先浅谈下目前我国我国物流企业状况。

目前我国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状况可归纳为“小,少,弱,散”即: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货源结构单一且不稳定,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

医药企业的产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它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它的假冒伪劣是非常有害于社会的。假冒伪劣药品不仅会带来各方经济上的损失,还可能造成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生命危险。因此国家为确保药品安全,对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分别有GMP和GSP的规定,对药品供应链进行全程质量跟踪。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药品缺乏统一标准编码,物流信息系统严重滞后,影响药品质量监管。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我国目前药品编码尚未实现标准化,各个领域分别制订了自己的物流编码,医药生产企业、商业批发企业生产、销售的药品没有一个合法的惟一的识别标志。其结果是不同领域之间情报不能传递,妨碍了系统物流管理的有效实施,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低下。没有统一的标识编码,无法尽快确定某一药品的身份,在一些药店、医院经常碰到的买真退假,为假药、劣药查处带来极大的困难。

2、医药物流政策法制环境有待改进

我国的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订滞后,跟不上医药物流发展的步伐。GSP、GMP及其“实施细则”有关条款的设置应该与企业规模、活动类型、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相吻合,与企业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

3、药品批发企业多而小,储存、运输中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全国有12000家左右的医药生产及批发企业中,年销售不足1000万元的小规模企业占了78.5%以上,由于物流量小,多数药品采取邮寄、铁路托运,周期长,运输环境、条件差,药品损坏、变质、污染严重。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流通企业中不合格药品中17.03%是在药品运输、搬运过程中造成的。

4、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目前尽管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看好医药物流市场,如中邮物流,邦达物流等少数可以提供综合的医药物流服务,但大部分医药物流服务都是由医药企业所属物流公司承担的,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偏低,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性业务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三、医药物流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物流水平正处于起飞的状态,对于我国来说医药物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对药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药品供应的要求也会逐渐多样化。我国的药品市场在过去10年中已经增长了3倍,预计2012年药品市场价值将达到80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药品市场。

随着国内医药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正面临日益激烈的跨国竞争。过去,我国一直限制外资进入国内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流通企业普遍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和准备,在资本规模、经营方式、管理水平、营销经验等方面都无法与跨国大企业相比。从2003年起,跨国医药物流企业开始进入国内市场。2004年底,我国向外资全面放开医药分销业务,医药物流领域成为国际资本竞争的舞台。目前,已经有少数资本雄厚、营销策略先进、物流运作模式成熟的跨国医药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跨国企业进入,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要想真正地使我国的医药物流稳定地发展,必须要有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的壮大发展。我国的政体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在医药物流这一方面,先阶段必须要采取国家干预,制定政策来扶持。我国可以在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作好医药物流中心总体规划;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这几方面人手。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首先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现状来决定物流方面在企业中的地位,考虑物流成本,考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实力,综合市场来看,该采取怎样的物流模式提升企业的利润。其次,要关注医药经济这一行业的动向,掌握最新消息,抢占先机赢取机会,当然要迎合国家的政策,规范生产,重要的是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认品牌的,只有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之后才会有长远的利益)。最后,是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像最近研究的R F I D技术在医药物流中的应用,R F I D这一技术主要是为了有效提供医药产品在供应链中的质量控制问题。也只有在技术创新之后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跨国竞争之中站稳,长远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俊.浅析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8)

[2]卜一珊 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构建医疗机构药品物流系统2001

篇4

邮政网络对医药物流的适应性

药品体积小、价值高;品种多、规格复杂,生产和使用高度分散;需求发生急迫,有效期有限而且效期管理严格;使用批量小,进货频繁[8]。药品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众多的药品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必须建立一个非常复杂高效的医药物流体系。这一物流体系必须具有足够的覆盖能力,它的一端必须能够覆盖中国国内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进口商;另一端必须能够覆盖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数十万家医疗机构和社会药房。药品实物精细配送是药品中间流通环节的中心任务[8]。邮政网络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特性和全程全网综合组织管理能力,为邮政网络开展药品物流配送业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如果邮政体系适当加强药品质量管理能力,邮政网络就完全具备药品物流配送条件。药品的特点和邮政网络特性使药品 “天然”地成为邮政网络精益物流的最佳对象之一[9]。

邮政网络与医药物流对接的主要方式

篇5

1.概念模糊,对医药物流的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受传统体制等影响,人们对医药物流存在一些误区。典型的错误认识有以下几种:(1)医药物流就是医药经营企业;(2)医药物流就是药品配送;(3)设备和技术决定竞争能力;(4)物流业就是储运业。不少业内人士的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把现代物流简单理解为运输货物,把配送中心理解为仓库。

2.体制上的障碍。医药物流的发展还存在体制上的障碍。如医药市场行政分割、地方保护严重,与现代物流业是相排斥的。在市场分割状态下,往往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批发企业,其物流组织形式分散、低效、高耗,这样势必对医药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产生不利影响。

3.政策和标准不到位。对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审核制度仍不明确。政府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一个新的评估体系,而原有的GSP只是适合医药经营企业,对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GSP的很多内容都不再适用。

没有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企业编码等医药行业编码标准。各领域制订自己的物流编码,其结果是编码只能在各自的系统内使用,相互之间不能兼容,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势必会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低下。因此妨碍了系统物流管理的有效实施。物流标准的不统一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向规范化、高效化并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

4.物流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落后。很多医药企业的管理软件多停留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阶段,缺乏推行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意识,使企业的信息管理链只能围绕企业内部进行,而对企业内外资源一体化的趋势则难以适应。

5.投资过热、过散,缺乏有效整合。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建设中均以单个企业为主体,呈现点多、规模大、投资大的状况。设计规模要求往往是企业现有业务规模的3到5倍,动辄要求能够支持上百亿元的销售。然而,由于国内医药行业供应链整合的环境还没有形成,第三方医药物流也不成熟,各搞一块、重复投资的结果就是各家都吃不饱、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6.第三方医药物流发育不成熟。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在中国的医药行业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影响力很小,医药配送通常都是由医药批发企业完成的,没有大规模的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能力的不足表现在:(1)配送网络单一,没有从第三方物流系统规划配送网络的角度设计。(2)信息化能力低下,许多企业还没有能力利用信息化来提高效率。(3)医药物流企业采用的是仓库、车辆和人员的堆积方式,当面对更大的商品吞吐,效率、速度、准确与成本等因素对发展造成影响。

药品生产或经营企业自建医药物流体系并不具有规模优势,同时由于供应链中多种企业复杂的竞争关系也不具有激励其他药品生产或经营企业的委托物流配送的积极性。而第三方物流,前提是既不生产也不经营药品,所以一开始就能够保证“清白之身”,有了公信度,才能发挥公用性,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并发挥其专业性。

二、发展我国医药物流的对策

1.加强现代医药物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化、信息化是现代医药物流的基础。在发达国家,网络建设已很完善,支撑物流的信息系统也非常广泛,主要有:利用卫星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自动连续补货系统(CRP),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实时控制系统(POS),高速道路交通系统(ITS),寻车寻货系统(KIT),资金快速支付系统(EFl),以及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射频技术、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技术和网上交易技术等信息应用系统。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直接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政府在进一步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

2.建设与培育规范化、法制化的医药物流市场。政府需要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及行业法规。政府应组织制定医药物流企业统一的规范标准。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如药品编码的标准化,物流作业中使用的设备、包装、运输、装卸工具、使用的托盘等的标准化等。引导医药物流业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3.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缩短医药商品供应链等鼓励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出台鼓励医药产品从批发多级分销向实行总、总经销制形式发展的政策和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以缩短供应链扶持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鼓励少数医药批发企业实力不断强大,逐步成为区域内的行业龙头,市场覆盖率程度越来越高,产品服务形成区域化优势,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产品周转频次,促使药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策略逐渐从在将自身产品分销若干批发企业的做法中逐步转向寻找区域内实力物流企业作为产品的区域物流的方式来实现,并使这种方式逐步成为重点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

4.建立高标准准入制度,对过散的医药物流投资进行有效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根据国家实行的医药采购集中招投标的政策,其结果必然是医药采购电子商务化。国家在这方面政策导向应在进行药品招标采购时,一并进行物流配送的招标,这样可以促使医药物流企业更加注重物流运作能力上,而非硬件及规模上。另外,建立高标准的医药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对医药物流公司提出资质的要求,包括:(1)GSP认证,但应该比GSP认证的要求还高;(2)企业要求有相当的规模,并且有与医药采购招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联网的信息平台;(3)要有优质的药品仓库和强大及时的配送能力。严格考核医药物流企业的资质,尤其是从其他行业转变而来的医药第三方物流的运作资质,这是专业化的前提和保障。

5.做好医药物流规划和审批。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为地域分割,客户独立,信息不畅,品种不全,地域价格差大。据我国现有的体制条件和面临的环境,实现医药物流市场结构由分散竞争到寡头垄断的转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结构转换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由一级物流中心和二级配送中心(包括下设的配送服务站)所构成的两级物流网络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根据区域规划的要求做好重点医药物流建设项目的审批。

6.鼓励企业进行药品配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政府应将具有现代物流体系作为新开办药品批发企业的准入条件,而且从政策上向具有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倾斜,允许其接受已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委托进行药品的储存、配送服务业务;将药品物流配送向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非药品经营企业开放。但非药品经营企业在内部条件不满足和不能有效规避外部威胁的情况下,一时还难以进入医药物流领域。

鼓励药品批发企业向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发展,鼓励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药品配送。药品实行配送是药品交易双方将药品实物的流动进行外包,由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承担药品的运输、仓储和配送。社会物流服务企业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规模优势和信息优势为药品供需双方提供及时、准确、快速的“门到门”、“门到库”、“门到点”的送药服务,并附加包装加工等增值服务,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配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物流业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7.医药批发企业应积极转型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就是提高市场集中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流通效率、缩短药品供应链以降低药品价格。医药批发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格局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医药流通领域的影响,积极向医药物流企业转型,逐渐从单独的药品批发业务、药品经营与医药物流兼营向专业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业务过渡。同时必须大力推进网络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国民:医药电子商务何时走上阳光大道.经济日报, 2005~07~22

[2]徐应云:医药物流积弊与对策大起底.医药经济报, 2006~10~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