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6 15:18: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横店影视城发展模式探索与现状分析
(一)横店影视城发展模式探索 产业集群模式
1、勇占潮头,力推朝阳产业,徐文荣的眼光准确解决国家政策
说到横店影视城起源和发展,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徐文荣。虽然徐文荣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市场的却有着极其的敏感度。1996年,为支持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徐文荣力排众议,投入巨资,在短短的数月内,兴建了广州街香港街影视拍摄基地。随着电影《》的成功,横店首次进入中国观众的视线中。之后,横店影视发展大踏步往前走,兴建了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民居博览城等12个影视拍摄基地。横店集团的影视旅游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市场运作,建成高效化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创业之初,横店与国内的著名影视拍摄基地相比,既无景观的优势,又无文化上的优势,完全依靠横店集团的财力优势,无中生有,大力兴建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并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打造了较完善的影视产业链条,实现共赢,让影视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和个人和横店影视城共享发展成果。
从创业之初的几年,横店影视城惨淡经营。面对影视市场化的潮流,2000年,横店影视城果断放弃靠场租获利的模式,实行免收租金模式,之后,入驻的影视企业和影视剧组数量逐年增长,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推出之后,游客数量出现了井喷式地增长,为游客服务的旅游企业逐渐形成了规模效应,进一步拓展了影视产业链条。2008年10月,横店的摄影棚免费提供给剧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剧组的拍摄成本,增强了横店影城的竞争力。目前,横店影视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影视产业,从编剧、演员、拍摄、后期影片制作、到审片等,提供一条龙服务。
3、推出文化产品,
观看静态的建筑群并不能有效地吸引游客。为了提升横店影视城的品牌效应,横店影视城适时推出了参与性强、体验性强的文化旅游产品,如秦王宫推出的《梦回秦汉》、《龙帝惊临》,清明上河图推出的《汴梁一梦》,梦幻谷推出的《梦幻太极》,并经过多次改进,受到游客们的好评。每周日在明清宫苑举行的明星见面会,注重明星和游客之间的交流。
(二)现状分析
1、文化内涵的缺乏
目前横店提供的旅游产品主要以影视拍摄基地及在基地举办的事件性旅游产品为主,对于游客来说,影视拍摄基地以观光游览为主,并无多大新意;在影视拍摄基地上举办的事件旅游项目,游客的参与性不高;对于“梦幻太极”,其情景设置、科技的运用,能较好地吸引游客,烘托旅游氛围,但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很难体现出来。这些项目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导致横店影视城旅游产品设置比较单调,内容枯燥,档次不高。其文化内涵、产品品质无法与国际知名的影视主题公园(如迪士尼乐园)相提并论。
2、影视服务以一供多,无特色化服务
从目前来看,横店影视城举得了有目共睹的规模效益。对于剧组来说,横店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类型建筑物,对于拍摄各种不同题材的影视剧组,横店影视城以一供多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提供拍摄所需的特色化影视服务,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剧组的各种要求。
此外,横店影视城还不发提供高质量的剧本。剧组的剧本质量不高,有很多是仓促完成,漏洞很多。为追求剧本的审批通过率,剧组的剧本以军旅(比如抗战)、都市(比如婆媳、爱情等)题材为主,内容大同小异,创新性不足。
3、环境质量下降,游客体验性下降
2012年,横店影视城接待游客923万人次;2013年其接待游客达1200人次。横店旅游热持续升温。大量客流涌入横店,给景区的设施设备、生态环境、管理能力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对客流进行分流和管理的话,游客的旅游体验将大打则扣,景区的生态环境将遭受巨大的破坏,这将减少横店影视城的旅游吸引力。
4、周边影视旅游基地强有力的竞争
随着影视市场化的潮流,浙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影视拍摄基地如宁波象山影视城、诸暨长城影视城。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加入到影视文化产业中,加剧了各影视城之间的竞争,这给横店影视城提出新的挑战,是在原地踏步还是继续做大做强。2013年10月1日,诸暨长城影视城开园首日就吸引了10部电视剧来取景。如何应对周边影视基地的竞争,成为横店影视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横店影视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横店影视城要再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需要重新进行定位。
(一)横店影城城的重新定位 ――高端影视城,聚集高端影视产业
利用价值链的理论,横店影视城应进一步完成影视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条的品质,增加附加值。结合文化旅游市场及影视城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讲横店影视城定位为高端影视城,聚集高端影视产业,提高产业各链条的附加值。
(二)横店影视产业链布局及措施
1、进一步完善影视旅游产业链条
进一步完善影视产业链条,以影视城的品牌效应、灵活的经营机制、较高的管理水平吸引、引进有实力编剧人员、著名导演,注重影视衍生品的制作。
好的剧本是电影成功的一半。剧本写得不好,剧情不具有吸引力,那么这部电影很难获得成功。因此,能够吸引一批有实力、创新能力强的编剧就显得很重要。接下来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编剧人才。
在实际运作中加强影视城的品牌效应,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到横店执导,使他们热于将自己的才华和激情奉献给横店。吸引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导演人才,在电影中展示风格迥异的多元文化。在这个方面,横店影视城应该向美国好莱坞学习,注重影视人才的管理,使得他们能够安心留下,为影视城的发展作出贡献。
注重影视衍生品的制作和生产。与电影相关的玩具、服饰、饰品、音像、图书、日用品,都是影视衍生品的范畴。电影衍生品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在美国发展的比较成熟。从美国的经验看,电影衍生品销量大,收入能够高达电影收入的70%。在国内,衍生品才刚刚开始,其中蕴含巨大的市场。笔者认为,如何做好影视衍生品的制作,增加影视产业链条的附加值,应成为影视城重点考虑的问题。
2、加强与各影视城的合作 成为领头羊
全华运用SSM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王红艳在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探讨了陕西省10地市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之间的错位程度;金泉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等时空分析方法来研究安徽省15年入境游客的行为特征,得出黄山市入境游客占到安徽全省的50%以上;马丽君通过构建模型和分析边际效应,得出了湖南“红三角”潜在入境游客的时空分布和行为特征;王公为在入境旅游流量和流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内蒙古12盟市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12盟市入境旅游流“双核”集聚模式的结论;咸鸣霞采用游客满意度的方法对南京入境旅游客流量进行了预测。
二、新疆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践行,伴着新疆被定为中国唯一一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旗帜,新疆入境旅游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新疆既要抓住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宏观经济发展优势,又要从微观入手,利用新疆各地州现有的著名景点,经过资源整合,打造新疆的全域旅游。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分析新疆2000年-2014年15年的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利用指数散点图,得出分析结果,并结合优势旅游资源,抓住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的建立新疆及各地州市入境旅游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这一方面缩短了新疆旅游相关部门对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另一方面也为新疆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四、入境旅游流流质
(一)概念
流质是指特定规模旅游流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与客流规模的比例关系,用公式可表示为:
Q值有三种表现:Q1,为优质旅游流;Q值越大,旅游流的流质越高[6]。再进一步进行细分:Q
(二)新疆入境旅游流流质的演化分析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收集整理了2000年-2014年新疆入境旅游客流量和入境旅游资金流,依据上述旅游流流质指数,对新疆入境旅游流流质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1、2:
运用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分析公式,得出:2000年-2014年新疆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新疆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基本围绕着1上下浮动,2000年到2003年之间,1
1
五、新疆入境旅游发展对策探究
1.紧抓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完善旅游设备设施。
2.大力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多开发景点与景点之间的中转接待中心。
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
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丝绸之路的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为起点开辟的一条连接中国与地中海各国的重要陆上通道,因为这条通道古代主要是用于搬运绫罗绸缎等丝织物品,所以也被称之为“丝绸之路”。时至今日,丝绸之路所指的已经不仅仅是丝绸货物运输的道路,而是泛指在这条道路上与道路周边经济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旅游经济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甚至还有许多诸如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旅游收入占了国家GDP总值的三成以上。茶文化下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依靠茶文化为内在动力来展开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规划与开发。
1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可行性
1.1强有力的文化理论支持
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其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成分:旅游与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在旅游的过程中享受文化的魅力,在学习文化内涵的过程中也可以欣赏优美壮丽的风景名胜。要做到这两个方面就需要在旅游景点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加入文化因素,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具有历史含义的通道,虽然如今丝绸之路只是一个名字标识,再也不是运输绫罗绸缎的交通要道,但是,其中沟通中外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就是通过将中国传统的优秀茶文化带入到旅游产业发展当中,我国的茶文化包含着优秀、多样的生活与经济哲学,这些哲学知识并不仅仅是建立在理论之上,也可以作用与实际的旅游文化经济发展之上。就如同杜甫的古诗《望岳》这之类的文化知识,不仅有深度、有内涵,通过文字传播的力量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熟知,然后就会产生一种想要见识这种景色的向往之心,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茶文化下的丝绸之路旅游也同样可以如此,在丝绸之路旁不同地区会产出各自独特的茶叶,这些茶叶经过有效的栽培与管理,使之成了一种可以广为传播的文化知识,让了解到这些知识理论的人,更想要来丝绸之路景点参观,从而达成以文化理论带动经济的发展。
1.2以旅游产业带动传统文化的输出
文化的输出是我国国际地位增强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今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在全球越来越强大,但是,文化的输出也是必不可少。丝绸之路的游文化经济带的发展是以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使其消费,满足经济发展。茶文化能让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中的旅游景区有着更好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旅游景区也能丰富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帮助我国优秀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来参观的游客心中,从而达到以旅游产业带动传统文化的输出的目的。茶文化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各国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虽然西方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与我国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大家对于茶文化的喜爱都是同样的。将这些充满茶元素的旅游景区通过优秀的建设与维护,增强其整体感官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服务水平,让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输出通过国际化旅游的方式面向全世界。
1.3旅游景区是文化的象征
要让茶文化与丝绸之路旅游景区更好地进行融合,就需要发挥文化本身的附加值,就像是古代的陶器一样,其本身并没有现代的陶器那么优秀,甚至在数百年的存放中早已不能作为一个陶器来使用,仅仅只有陶器的外壳而已,但就是这样的陶器价值却非同小可,原因就在于陶器上所附加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变得十分珍贵。旅游景区也是同样如此,正是因为有了茶文化的加入丝绸之路旅游景区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因为在丝绸之路的周边本身地方文化并不是那么的具有特色,这个时候就要让茶文化融入其中,茶文化作为一种包容性强的文化,作用于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与丝绸之路旅游景区的融合也可以更加迅速。
2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措施
2.1加强规划发展思想
丝绸之路的旅游文化经济要得到迅速的发展和长期的经济效应就需要在旅游景区的管理规划发展上投入更多的功夫。将茶文化的理念灌输给工作人员可以很好地让工作人员明白如何将丝绸之路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做得更好。把握住茶文化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在丝绸之路的规划发展过程中,培养更多认识到茶文化的重要性、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理念的规划设计的人才。一方面提高了丝绸之路旅游景区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传播了我国优秀的茶文化理念。将国外旅游景区开发方式与我国传统茶文化思维互相结合,进一步的推动丝绸之路旅游景区的规范发展。
2.2加强旅游景区监管力度
我国茶文化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在我国的茶叶发展当中茶叶的加工与制作经过了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正是因为这样茶叶虽然是大众饮品,但是,茶文化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将这样的茶文化运用与丝绸之路旅游景区的监管当中,能带动旅游景区的管理整体效率。如今的茶文化旅游经济竞争激烈,出现了局部恶性竞争的情况。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虽然是面向国际化,但依然不能走恶性竞争的老路。相关部门要加强旅游景区监管力度,正确地应对旅游景区中所出现的不良竞争情况,需要监管部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出现了问题再解决,而是要防患于未然。将精益求精的茶文化作用于旅游景区的监管当中,让监管人员明确监管目的,提升自身监管水平,保持面面俱到的监管素养。监管人员秉持茶文化精益求精的理念大量收集群众的意见,保护游客利益,将不良竞争现象深度根除,从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市场全方位角度来考虑,细致到旅游产业相关的每一个方面,抓住细节与重点,通过妥善的方式来一步一步实施,才能让整个丝绸之路旅游景区变得整洁与干净。
2.3平衡旅游景区产业结构
与许多的私人旅游景区不同的是,私人旅游景区仅仅是注重经济效应,这样只会造成旅游景区过于单一化,产业结构失衡。而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来策划实施,因此,应当不只是在意经济效益,还需要对于旅游景区的考虑更加全面,从“食、住、行、游、购、娱”多个方面考虑。茶文化是一种平衡的文化,和谐平淡是人们对于茶文化最普遍的认知,要做到和谐平淡那就必须要平衡。管理部门需要协调好丝绸之路旅游景区中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游客数量提升这三者之间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景区管理规划,将政府投资以及招商引资的资金合理地分配,不仅要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与精神需求还要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有针对性地展开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让整个的丝绸之路旅游景区产业结构更加平衡,这样才能长远的发展。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mi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ubjects in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giant economic profits that leadto a global busi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ulation of mi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economy. as to shenyang's mice, it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mice on the loca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shenyang's m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healthy, rapid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mice industry.
key words:shenyang;mice;regional economy
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业既能为城市和区域带来经济利益,又能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因而成为众多国际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拳头产品。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已被视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产业部门。研究沈阳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对于会展旅游学术研究已经成熟,而国外学者最关心的领域就是该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和会展地点的选择[1],国内学者则更倾向于对会展旅游本身的研究。从实际意义的角度看,目前沈阳已经成为国内会展旅游四大“会展经济带”之一,沈阳的经济水平多年来也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沈阳凭借着明显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工业基础、独特的满清历史文化、初具规模的会展配套设施和较丰富的办展经验成为东北会展旅游的核心力量。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国际上,将会展旅游定义为mice,包括: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展览(exhibition)。狭义的会展旅游则是指与各种会议(meetings and conventions)直接联系的旅游或旅行活动[2]。而广义的会展旅游则包括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会议、广告促销募捐、筹资活动等商贸以及会展事件以及奖励旅游等7个部分。西方施密德教授(schmidt m.)提出:贸易展览会是能够提供经济发展趋势有关数据的惟一的市场媒介。会展旅游能够对旅游目的地做出重要的经济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区域及城市的就业等方面的经济影响。其可观的经济利益,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加之会展旅游的目的地往往集中于城市地区,因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沈阳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沈阳近几年举办了许多的国家级和国际知名展会,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办展数目及交易额增加迅速,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沈阳会展旅游办展个数和交易额正在逐年增加。2004年沈阳办展约9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会展达到15%,相关产业增加收益9亿元[3]。2006年,沈阳市办展140余个,交易额突破900亿元[4]。根据专家预测,2008年沈阳会展总数将达到150个,交易额将突破1280亿。可以说,沈阳目前的会展旅游正准备迈入现代国际会展旅游大军的行列,会展经济已在沈阳的经济收入中甚至在全国会展经济收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沈阳的会展旅游又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呢?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会展旅游有利于加速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辽宁推出的“神奇辽宁,多彩关东”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形成沈阳-大连-丹东-沈阳的金三角线路。在“金三角”旅游线上的9个城市中,沈阳作为辽宁省会,位于核心的战略中心地位。加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先行”又进一步增强了沈阳战略中心的地位。不但推动了整个“金三角”的工业的优化升级,也为整个经济区提业配套、产业带动、产业集中等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区域内资金、物资、信息、科技、人才等要素的流动,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会展旅游有利于重新树立和改进区域形象
沈阳举办的许多大型会展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这正是沈阳自我宣传的绝妙机会,相当于一个超级城市广告,对改变沈阳城市给外界的传统印象很有利。从传统的重工业形象向环保、智能、时尚的旅游城市形象转型的沈阳从2000年末23. 91%的绿化覆盖率和3. 7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今天40.6%绿化覆盖率和12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目前国内外广大游客普遍认为沈阳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一批国际性会展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沈阳名声雀起,知名度大幅提高,成为沈阳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最大无形资产。
(三)会展旅游有利于区域与企业间沟通产销、吸引投资
国际性会展活动有利于吸引不同地区、国家的客商相互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沈阳的进出口贸易,同时,通过宣传地方特色、招商引资项目,也增加资本跨国界流动的规模和速度。近几年,为适应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沈阳正通过“规划统筹”的思路,凭借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成为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投资者。仅2004年以来,就有北京、广州、大连、杭州、苏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城市相继在沈阳市举办各类展览会。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于2004年4月也在沈阳设立了代表处,筹划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可以说,开放激增了沈阳的会展旅游,会展旅游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发展。
(四)会展旅游有利于刺激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其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为1,其他相关收入为9[5]。会展旅游能够刺激区域餐饮、住宿、交通、通讯、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使城市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最终加速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2006年仅黄金周七天,来自各地的食客便吃掉3.48亿,沈阳市各星级宾馆的入住率平均达到83%,市内出租车单车每日运营收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公交车运营收入提高20%,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0%。
(五)会展旅游有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就业创造者,全世界每20秒就可创造出一个新的就业机会。举办大量会展又可以增加大量暂时的就业机会,而当会展旅游形成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之后,更能以新增的企业与组织而增加长期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 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2004年沈阳市办展约90个,增加就业机会8 000个;2005年沈阳市办展约100个,增加就业机会1.3万个。
(六)会展旅游有利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沈阳文化接轨国际主流文化的一系列国际会展的举办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沈阳。富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扩张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能使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正是一个城市进入国际化都市的“门槛”。“世园会”中囊括了100个特色展园、4大演绎活动和32项互动演出,人们随处可见的除了各国园艺展览,还有许多当地的民俗表演、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等等,吸引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有利于人们与之进行交流,扩大人们的视野。同时,在与外来参观者接触过程中,人们也会学到一些先进的观念,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沈阳会展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沈阳会展旅游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问题。比如,对会展旅游的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政府主导化较强而市场化较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专业水平较低;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等等。根据沈阳目前会展旅游发展的现状,本文相应的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如果想让会展旅游能不断发展、不断被大众所熟知,就一定要加强宣传促销,树立会展旅游产品和市场形象。国际会展旅游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市场的宣传促销,沈阳也应加强会展旅游调研和宣传促销工作,以与其它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突破口,重点培育会展旅游核心市场。沈阳市旅游局应致力于沈阳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加强在国际上的宣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二)加大研究,建立完整的研究和管理体系
建议沈阳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紧跟国际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会展旅游整体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最终编制出沈阳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可适时召开沈阳市会展旅游工作会议调整。并建议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或领导小组,将沈阳市商业局国内展的管理职能、市贸促会国际展的管理职能和市政府大型活动的协调职能进行整合,形成统一规划、指挥、管理的会展旅游管理体制(见图2)。
(三)培养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对接
对于目前会展旅游业的人才缺口,沈阳市各大高校可以设立独立的会展旅游专业方向,出版专业教材书目,加强教育力度。人才培养方向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从会展策划、统筹意识、装修、营销、接待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世园会”的举办,向沈阳提出了礼仪人员、翻译人员、零售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的人才需求。建议沈阳市各大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立会展旅游专业方向,近两年培养出一批适应市场标准化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而对于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政府部门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还要以市场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利用看不见的手推动会展经济,才有可能对区域经济起到最大的推动刺激作用,实现长期效应。对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就是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按市场经营模式运作,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走上会展旅游的国际轨道。
(五)创沈城会展旅游之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2005年沈阳与长春、大连、哈尔滨、吉林等四个城市联合组建了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并联合鞍山、抚顺等辽宁中部城市共同参与,形成了沈阳经济区共同打造展会品牌的局面。为2010年实现完善的沈阳会展品牌项目体系,沈阳必须加大力度创造自己的品牌项目。同时还应该充分体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根据市场需求,控制新的展览中心的产生和扩大规模,区域内资源可以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实现沈阳会展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郭毓洁.基于sspab模型的mice业进入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7,22(1): 77-83.
[2]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会议会展与会议旅游[j].中国会展,2003,7(14): 57-59.
[3] 李淼焱.沈阳会展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28(3): 42-44.
旅游业在我国是一个朝阳产业,旅游经济在我国旅游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十分之一。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业和商品经济为基础的,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旅游业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和国内经济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旅游经济还不健全,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经济更好的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1)旅游经济的内涵。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旅游行为主体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旅游行为与经济行为进行关联,反映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相关的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等方面。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旅游企业经营、旅游市场、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活动的经济子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首先,旅游经济可以缓解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就业问题。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在内的各方面,遍及相关的各种行业,也就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调整我国整体的经济结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再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税收,扩大旅游区当地政府的税源,可以促进旅游区当地的市政、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可以更好地展示地方的人文、社会和投资环境,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旅游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1)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旅游经济的竞争其本质就是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竞争。随着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不断加剧,旅游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还存在很多服务质量水平低下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型的旅游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使得旅游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法定的节假日,各旅游景点尤其是名胜古迹人满为患,使得旅游企业不注重旅游的服务质量建设,只顾当前的利益;其次,我国旅游经济缺乏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旅行企业人员学历较低,多为中专或高职毕业生,缺乏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导致旅游经营水平低。此外,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行业,我国旅游的对外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签证手续十分繁琐、导游的外语水平较差、服务质量较低、酒店服务达不到国际标准,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国外游客,也就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无法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因素均给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缺乏保障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不到位。旅游业中的管理缺乏综合性缺乏服务性,致使我国旅游经济的管理效果较差,并存在管理错位的情况。其次,旅游经济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电子商务,导致旅游信息不能及时和有效的。再次,我国旅游的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旅游营销意识的欠缺我国对旅游公共保障投入较小,使得旅游基础公共设施总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公平,不能在良性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3)旅游经济产业缺乏促进机制。虽然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还缺乏相应的促进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市场主体不清晰。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旅游经济产业的产品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其次,旅游区域协调性差,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区域性协调,常出现名人故里争夺的事件强买强卖的现象。最后,我国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机制。当前我国旅游业是受国家保护的,政企不分,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制约了旅游企业的自我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我国的旅游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经济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提高我国旅游业服务质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不断提高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专业水平,要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服务的质量需要;其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要重视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培训投入培养旅游人才,对旅游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科学培训,鼓励旅游科研,并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再次,要不断提高旅游业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要对国内外旅游者的服务做到质价相符,诚信经营,不断提高硬件水平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硬件设施的需要;此外,要建立相关的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期游客的满意程度以及投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总体竞争力。(2)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良好的保障措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改革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将目前行业管理改变为综合管理,改变现有的监督管理体制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服务水平。其次,完善旅游公共保障体系。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配套的基础旅游设施,使游客出行更加快捷和便利,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再次,要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并及时修改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的基本秩序,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3)完善旅游经济促进机制。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必须建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首先,培育旅游企业并要将其培育成市场主体。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政府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鼓励旅游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调动旅游企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其次,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行为,规范旅行业,建立旅游经济的正常市场秩序;最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要不断加强宏观管理,转换旅游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将旅游企业推入市场,使旅游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不断提高旅游国际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旅游竞争压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只要我国旅游业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 考 文 献
[1]王颖.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7):152~153
[2]朱晶佳.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贸.2011(12):186~187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90-02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解决办法,它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实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协调、平衡、持续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体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损害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
总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3],所以石油企业要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二、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建立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政策措施、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制约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单一。未来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虽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比较环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作为石油企业,要对可再生新能源进行研发,不能紧紧停留在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并且这方面石油企业也投入相对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业要能够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清洁燃料的生产,提高单位石油的产品效益[4]。
2.政策措施不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解决能源利用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作为高碳产业的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发展应首当其冲,应当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制约,但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没有较好地执行体系,没有法律化、制度化,监督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企业碳排放量招标、废弃废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
3.传统观念滞后。同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理念和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节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对于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4.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中国低碳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中国低碳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术系统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资源消费高。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同时,要对总体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为建立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26-02
一、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成都乡村旅游1987年发轫于郫县农科村。经过20余年发展,乡村旅游地已遍及郊野,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旅游收入急剧增加,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产业和休闲方式。成都作为全国有名的休闲城市,休闲旅游是市民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成都成为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政府更加大了对农村的开发,尤其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成都周边的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郫县友爱镇农科村、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均已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的一大亮点,正处于增长的态势。
二、成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和深度
目前市场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形式体现,大多数的“农家乐”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即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产品模式雷同,缺乏特色,对于自身所在地区的旅游资源没有深度挖掘。同时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充分有效整合开发利用,品位不高、缺乏深度、既无核心竞争旅游产品,又无整体集中营销场地,不能较好地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
2.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
从事“乡村游”旅游服务的从业者基本是闲居在家的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且由于旅游培训工作未能及时全面的跟上,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技术的把握还不够成熟,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同时,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旅游服务意识较弱。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一些固有的饮食、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
3.缺乏营销理念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主体,还未真正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其营销的手段仅限于区域内的平面媒体或道路广告,营销投入很少,且不持续。由于行业缺位,经营者缺乏开拓远距离客源市场的组织保障和技术能力。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我市乡村旅游没有形成整体品牌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成都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1.政府应正确引导、大力扶持
政府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因时、因人而宜地引导乡村旅游建设,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政府还应搭建平台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兴办乡村旅游。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离不开资本的运作。政府应不断创新投资、融资体制,积极搭建投资、融资平台,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兴办旅游实体,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群。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因此,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有着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和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人文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四是要深度挖掘古蜀历史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古蜀传统文化美德。如开发郫县古蜀杨雄文化和望丛祠祭祖文化。
3.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
加强对旅游重点人才的培养。着力抓好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通晓旅游事务和经营管理的行政管理、职业经理、市场营销、旅游开发、特种服务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抓好旅游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旅游人才。同时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使得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
4.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集群化发展将是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战略,应从几个四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政府对区域内乡村旅游需求量的调查评估、对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和资质的正确评价、对周边基础设施和环境承载力的正确考量,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其次,各级财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项目建设引导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最后,加大土地政策的支持力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杨桂华,王秀红.农家乐经营手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川,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东莞523808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038―03
龙门县地处广东省中部,作为扶贫县,却拥有丰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全县有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5处,旅游资源分布点或景点41处。其中,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龙门温泉共有3个景区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的评审,成为了国家4A级旅游区。因此,生态旅游业应当成为龙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是龙门县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龙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分析
1 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东,地处珠三角“大三角”的边缘,邻近广州、深圳、东莞等经济发达城市,素有“珠三角生态后花园”之称;北上接105国道,南下接205国道,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2010年开通的广河高速更是使龙门县进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同时,省道S119增马线及其支线的顺利开通为连通整个龙门县各乡镇提速,实现了各个旅游区域景点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龙门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现代城市人们所向往的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最佳去处。
2 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位于粤东北山区龙门县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龙门县拥有3个国家4A级风景区,全县森林覆盖率74.5%,南昆山森林覆盖率96.6%,山、泉、湖、瀑、洞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均衡分布于县内。全县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南昆山、桂峰山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最高为每立方厘米10万个,拥有“南粤天然氧吧”之称。全县水资源丰富,水质符合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部分地区达一级。尤其是温泉资源丰富,绵延50多公里的龙门河谷地带广泛分布着温泉资源,水量充沛,水质独特,矿物质丰富,水温较高,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龙门县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了较为稳定、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宽广。
3 颇具特色的旅游特产
龙门县的旅游特产品种丰富,各具特色:素有“中国年桔之乡”之称的龙门年桔远近驰名,远销华北、东北市场;特产龙门“胡须鸡”具有肥而嫩滑、尾油足而不腻,骨软而色、香、味俱全等特点,令其生产供不应求,远销至世界各地;南昆野韭菜(又称观音菜)主要产于龙门县南昆山、铁岗地区,采摘野生韭菜引发旅游者的极大兴趣。除了食品类的特产,作为文化类的特产,具有浓郁农民风格的龙门农民画更是为游客所迷恋,多姿多彩的农民绘画以简洁的笔调、新奇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民间纯朴、活泼、喜庆的生活场景,引人入胜。具有特色的旅游特产不仅吸引了广大的旅客,而且带动了龙门县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
4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相对稳定、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为龙门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在龙门县的客源构成中,穗、深、莞的客源占据了2/3以上,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居民的出游率大幅攀升,2006年就达180.75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支出约307元,这无疑也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将使龙门县生态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再投入、再开发,这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龙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劣势
1 基础设施薄弱
相对于稳定高速发展的生态旅游业来说,龙门县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交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间接地制约了旅游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近年来龙门县加强了交通道路建设,同时高速公路的即将开通将完善整个龙门县交通网络,但是由于景区地域差异的存在,景点与景点之间的乡村公路路况相对较差,且大多缺乏公共交通,或者方便程度低,导致可达性较差。就硬件设施方面而言,酒店、宾馆等作为旅游的配套设施数量不足,常常出现住房短缺的现象。景区大多处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受环境及地理位置因素影响,通讯覆盖率普遍较低,网络及通讯状况较差。
2 区域特色与文化品位不高
山区的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工作是对产品进行策划、打造和形象包装。由于初期资金投入与规划不足,影响了龙门县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许多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龙门县生态旅游产品的层次不多,档次不高,开发项目类型少,表现为生态旅游产品单一,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而且形象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也没有对旅游资源(景点)进行组合,没有形成系列配套旅游产品,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3 开发资金匮乏
多年以来龙门县因为山区特殊区域位置及基础设施配置的落后,导致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停滞不前,经济相对落后局面长期持续,投融资环境不佳,且投资水平都不高,旅游景区缺乏多元化投资,部分投资资金主要用在酒店及餐饮企业当中,对于景区开发的资金不足。同时,来自民间的投资不多,引入外资刚刚起步,现今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支撑,对于经济落后山区贫困县而言,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长期维持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必将制约生态旅游的发展。
4 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龙门县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同时旅游相关教育技能培训产业缺乏。旅游服务人员来自于本地居民,学历不高,素质相对较低,旅游管理、规划、营销及外语等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专业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从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等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缺乏,加之部分相关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技术与知识培训,这些因素都会阻碍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龙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策略探讨
1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龙门县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热潮成为了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必须以客源市场为导向,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更多自然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线路。坚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旅游资源能够得以永续利用。与此同时,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关系,达到以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赢格局。统一思想,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办法,解决在生态旅游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2 依法保护自然资源,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思和安排,以使旅游资源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先做好规划工作。龙门县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许多机遇,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和规划这些资源就成为了关键。加强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使旅游资源在规划的指导下得到合理的开发,在总体开发实施的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保证生态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合理开发,使旅游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相协调的发展。
3 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有效市场营销以及广泛的宣传。龙门县作为生态旅游地的新起之秀,在开拓市场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因此,首先应该注重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应该从生态旅游市场细分研究开始,分析市场需求的特征,确定合适自身发展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可以有效提升龙门县生态旅游业的知名度,使之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中立于不败。
4 多渠道融资,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流不足、资金渠道单一是制约龙门县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龙门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仍然是经济落后的贫困县,依靠自身的财政能力难以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当前融资问题最关键是拓宽融资渠道;其次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发展,兴办经济实体,积累有效的投资资金,从而增加景区的投入;最后,政府部门应摆正自身位置,不要只是追求资金的迅速到位,要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对投资企业或个人的评估,对其是否承担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义务进行监管,谋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共同发展。
5 提升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在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方面,现代生态旅游要求的是景观与文化相结合。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文化为行动指南,在有效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龙门县生态旅游开发比较缺少文化旅游资源,首先应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如拥有悠久历史的农民画文化和已经成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火狗”舞蹈以及香溪堡古代文化建筑等都是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产物,应该围绕着文化主线配置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每个景区都应该赋予相关的文化,如节庆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样才能够使游客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越多,越具有特色。通过特色旅游和精品线路的设计并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必然会提升龙门旅游资源的品质和价值。
6 注重人才培养。创新管理体制
要使龙门县生态旅游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生态旅游的“软件”质量。目前面对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首先要拓宽旅游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渠道,建立一定规模的旅游教育机构,为本土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其次,应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培训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最后,提升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是人才素质的体现,也是管理的效果,必须加强员工的礼仪学习和着装要求等。
创新管理体制。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地整合,切实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杜绝“多头”管理的局面,加强生态旅游的行政监管力度,建立旅游监管机构和机制;旅游管理部门要与旅游开发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加强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旅游市场的治理和整顿,纠正旅游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崔凤军,宁苹,论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J].生态经济,1997,(6)
[2]朱同林.生态旅游:概念与功能[J].丹东师专学报,1998,(4)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73-02
一、前言
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循环型旅游经济是社会当中新兴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通过资源、环境以及能源等方面的持续利用,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再利用向平衡趋势发展。目前,循环型经济在我国还处在最初的发展时期,旅游业需要虚心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使旅游产业以循环型经济为基础,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能够保持平衡地发展。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可是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人均占有率较低,有效地开展循环型旅游经济策略,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含义
循环型旅游经济本着清洁生产、再循环和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它所包涵的领域非常多,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活动过程当中所包涵的各种基本因素,另外还包括旅游景区以工农业为主的各种社会活动情况等,循环型旅游经济是新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其发展需要由新的技术作为动力和支撑,并通过法律的手段给予保障,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我国环境,将污染控制到最低,使资源得到持续的利用。循环型旅游经济属于循环经济的一个分支,所以也要遵循3R的原则,实现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原则,通过使无害环境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利用率,使旅游景区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系统得到协调的长足发展,在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下进行资源开发,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使用,做到资源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合理运用,形成旅游建设与文明发展并重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同时,循环型旅游经济,是与旅游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要想使生态环境实现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有效结合,必须将旅游景区的环境优化以及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相有效结合,将旅游业持续的发展和景区的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就业问题有效融合统一,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要求,响应我国降低生态成本投入,减少资源能源浪费的号召,资源节约的同时使企业经济效果不断提高。
三、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策略、
我国要想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控制好旅游企业的经济收入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开发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之间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循环经济3R再利用、减量化以及再循环的原则基础之上,使旅游环境得到合理地利用而且还要做到不过度地开发,使旅游环境的生态利用率提高,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稳定且和谐的发展,使旅游生态成本有效降低,并提高其长远的经济收益率。
(一)旅游企业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以及国外大量游客的涌入,使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我国GDP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被摆在了首位,很少关注旅游企业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及其再利用。
旅游企业在规划时,并未将循环经济考虑进去,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疯狂的开发并滥用旅游资源,使已有的旅游资源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且很多都是无法再修复的。这些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发展失衡、旅游景区生态灾害不断加重、水体与空气严重污染、森林与草原不断退化等。为了能够将这种旅游企业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计成本的错误开发理念改变,旅游业管理部门要树立新的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对旅游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旅游消费者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改变原有的思路。使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景区时,可以自觉的对景区环境进行保护,另外还要积极的宣传并提倡旅友们即旅游业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引导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公共环境,不乱丢垃圾以及文明观景等行为,避免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旅游企业在设计及制定旅游线路时,要将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充分地考虑进来,在确保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线路的同时,使旅友们感受到循环型旅游的重要意义,使旅友的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得到提高。
(二)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
旅游业的旅游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这是和旅游环境密切相关的。通过旅游景区产品生命周期的情况能够将当地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显示出来。关于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通常包含探索期、发展期、饱和期、停滞期以及衰退期,按照各个旅游景区不同的性质,导致某些旅游景区还有相应的复苏期,通过各种保护手段,有效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使景区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利益。
(三)旅游业要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
旅游业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实现旅游业区域性的协调发展,确保当地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与当地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形成统一,与当地的旅游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模式。旅游企业要按照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环境特色等因素,积极建设具有当地风土人情、可以将当地特色展现出来的特色旅游。要通过口碑和媒体的宣传,使当地的特色旅游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当地循环型旅游经济得到快速、长远的发展。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必须考虑各方的均衡利益,对于旅游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接下来的后续开发和管理工作当中,尽量将各个单位的利益分割问题处理好,将项目的开发者、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团体的不同要求处理好,做到各个单位不同责任的明确划分,制定并完善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开发工程可以顺利的开展,确保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在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确定旅游景区稳定及长远的经济效益。
(四) 旅游业要积极建构反馈式的循环型经济流程
按照循环型经济3R的原则要求,旅游景点在循环型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从旅游资源到代谢废物到再生资源的利用这样一体化的反馈式循环,使可利用资源实现有效的利用,对于不可利用的废物要集中处理,使景区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反馈式循环型经济流程,形成反馈式合理的循环模式。建立循环型经济流程的过程当中,各个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协助合作,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处理相应事务。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使旅游资源开发的流程得到规范,大力制止破坏景区环境导致污染的行为,并给予相应处罚。建立完整的循环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使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间的矛盾在根据上得到解决。
四、结语
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由于当前旅游资源掠夺式的大量开发,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为了确保旅游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长期发展,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同时,应用循环型旅游经济模式对于我国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64-02
一、河南省旅游业基本情况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已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一股股河南风吹向国内外,河南旅游频频出击,请进来、走出去推介中原山水,激发了河南人游河南的热情,更吸引了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游客纷至沓来,取得旅游收入、创汇双稳步增长的佳绩。仅2006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3 139.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039.85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30.03%、3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75.74万人次,旅游创汇2.7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3%、26.7%。成为河南国民经济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使河南旅游业的重要经济地位充分展示了出来,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遇。
二、加快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为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努力推动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河南省委提出:旅游工作将围绕一个目标,实现四个转变。
实现四个转变:培育精品,努力推进河南省旅游由观光型产品向休闲度假型产品转变;展示形象,由普通客源市场向高端客源市场转变;强化管理,努力推进由服务粗放型向服务精细型转变;提高效益,努力推进旅游由单一“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具体措施如下:
(一)搞好旅游区域规划,开发重点旅游项目
河南要发挥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应对全省旅游资源加以科学规划,确立和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形成“拳头”产品,突出重点,以“点”(重点旅游项目)带“面”(旅游区域),点面结合。做到保护资源,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批开发。旅游区域划分,可以依据社会经济与人文景观的大体一致性、自然风光的近似性、重点旅游景观突出性、行政区划相对完整性、交通设施等的配套完善性原则来进行。按这些要求,河南旅游区域及重点开发项目主要是:郑、汴旅游区;豫西旅游区;豫北旅游区;南阳旅游区;豫南旅游区等。
(二)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向海内外推出“拳头”旅游项目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各国申报,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来的。中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组织,1987年第一批申报成功,到目前已有16个省份、两个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3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位。河南拥有世界级的旅游景观,但却只有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二处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是河南在国际与国内旅游中缺乏有效的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筹备和申报工作。
(三)加快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建设
在完善提升传统观光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修学旅游、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积极探索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突出乡村特色,创新发展模式,把农业旅游培育壮大成为我省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并以此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旅游景点建设和投入
发展旅游业,要有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通讯、住宿、购物、餐饮、娱乐设施等。这些是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河南应大力建设好,并完善之。同时还要注重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生活和卫生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彻底扭转“脏、乱、差”现象。
(五)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强对河南旅游的宣传与市场推广
河南要成为旅游大省,必须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吸引广大游客。这就需要提高河南风景名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河南整体旅游形象。因此,政府和旅游部门要用现代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通过有目的的营销活动来达到此目的 。如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国际互联网等主要媒体进行广告活动,向广大受众宣传河南旅游景观和文化风情,突出河南旅游特色,创立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河南旅游形象。
(六)加强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行业发展
政府职能部门要努力完善旅游市场的管理体制,强化管理,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有效管理和处理游客投诉,打击不法经营,保护游客权益,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推动各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河南省旅游业的作用
(一)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旅游业就业成本相对比较低,市场辐射面宽,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记载,旅游业增加 1个直接就业人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增加 5个就业机会。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能够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深入,选择无景点乡村旅游的旅游者规模不断扩大,令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当前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商业色彩浓重
无景点乡村旅游,主要追求的旅游目的在于回归以及体验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村镇之间旅游的深入发展,这一原始需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乡村旅游经济色彩越来越明显,商业布局过于刻意、原始气氛减弱、原生态文化受到入侵,部分无景点的乡村,为了能够吸引更多游客,甚至进行建筑景点商业化创设,这本身就和回归以及体验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的旅游目的不相符合,没有考虑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初,可能会收到某些规模化效应,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商业色彩过于浓厚的乡村旅游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
无景点乡村旅游,游客采取的交通方式以自驾游为主,而我国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路况差、停车位少、公共设施(卫生间)建设落后,除了交通以外,住宿条件也是阻碍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乡村住宿条件有限,热水、电力和网络供应都十分有限,同时,餐饮安全卫生问题也尤为突出。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提升,例如,进行餐饮业、住宿业的从业者多为农民出身,利用自家的住宅进行经营,经营经验和意识都很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导致了旅游者停留时间有限,对于乡村旅游的印象也不佳,影响无景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无景点的乡村旅游,大多都采取农家乐、采摘等模式进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客源如何,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旅游产品,这就是乡村旅游开发当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无景点乡村旅游产品不仅仅类型比较单一,设计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比较差,存在的抄袭和模仿情况比较严重,产品比较缺乏当地的特色,与此同时,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部门,也更难树立起科学化的品牌意识,这都阻碍了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发挥当地乡村特色
旅游者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于大自然的回归,主要动机是对于休闲的渴望,因此,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开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能够发挥当地乡村的特色,保持乡村的原生态文化。对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所在,体现出明确的民族风格和特性。对于无景点的乡村,更应当进行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风情以及体验项目等环节的旅游开发,例如在住宿方面突出当地特色,住宿小木屋、土炕等等形式,在餐饮方面,可以提供杂粮餐、野菜餐等等,保障住宿和餐饮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别的地域难以复制的乡村特色,这需要进行深入发掘,实现一村一特色、一乡一文化。
(二)提升旅游资金投入力度
对无景点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应当建立起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管理作用,了解到当前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范式,为乡村群众提供出稳定的资金进行旅游发展,同时,对于农户进行合理化培训,加大对于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出台相应的财政和资金政策进行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乡村地方的旅游局需要将乡村的旅游发展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当中,从全局角度进行规划,制定统一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保障开发的合理性和有序性,避免对于乡村环境产生破坏。
(三)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由于我国当前无景点乡村旅游尚处于萌芽阶段,游客的自主参与程度还十分有限,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都应当提升,同时也应当进行产品的扩展,对于产品的同质性问题进行解决,提升产品的差异性,推进产品的特色化发展,对于休闲旅游和旅游体验项目进行开发,对于村镇的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并且分类,明确主题,尽力培育出服务优秀、乐于参与、体验良好等类型的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也可以进行创新性开发,丰富扩展旅游业务,也能够将观光旅游转变成为新型自助游和半自助游。
(四)新媒体推动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