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0:40: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旅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差旅管理影响因素的选取
通过对航空差旅管理市场现状分析,可看出航空差旅管理市场是在供应方和需求方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企业客户对差旅管理业务的选择:
①取决于该企业对差旅管理业务的需求程度;
②取决于企业自身进行差旅管理的能力。
若企业需要专业化的差旅管理,而其自身的能力有限,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寻找专业的差旅管理公司,这时差旅管理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就会成为企业客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中国航空差旅管理市场的研究将从企业客户和差旅管理公司两方面进行。本文从企业的自身条件中一共选取了5个影响因素,即资产总额、现金流量、从业人员数量、贸易往来情况和营业收入。其中,资产总额、从业人员数量和营业收入这3个因素主要依据国家相关部门于2011年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即《企业规模划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打分,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水平。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差旅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资金大多由差旅管理公司先行垫付,对现金流量的考量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的贸易往来情况主要关注企业的业务流向,如果企业的业务大多在该地区进行,那么该企业出差的频率就比较小,不大可能选择进行差旅管理。相反,若与企业从事贸易往来的城市较多,那么员工出差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对贸易往来的衡量主要通过与企业业务往来城市的数量确定。
从差旅管理公司拥有的资源中也选取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因素
:①资金的结算手段。先行垫付资金是中国差旅管理的一个特点,企业一般按月结款,在航空差旅管理中,由于机票相较其他出行方式成本较高,这就要求差旅管理公司拥有足够的现金流。目前,许多差旅管理公司为了缓解资金的压力,纷纷向信用卡支付在内的多种支付手段进行转变,并与财付通、支付宝等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展合作。这样,企业在差旅管理的同时也可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选择适宜的结算方法。
②网络服务能力。差旅管理公司覆盖的航空公司、酒店等网络渠道的广度和可选择性的大小,都会影响企业对于差旅管理公司的选择。无论是大型企业客户还是中小企业客户,对机票、住宿、租车等内容的预订始终处在商务出行全流程的最前端。因此,差旅管理公司掌握的网络资源可为企业平衡商务外出在便捷、舒适、员工喜好与成本四者之间的关系,以求实现最佳的出行效果。
③提供的增值服务种类。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可使企业客户的需求得到全面的关注与满足。这些增值服务不仅能够显示出差旅管理公司的服务质量,还能体现出其在差旅管理业务的专业程度,如24h服务、咨询、体制设计等。
④保密性与安全性。企业对商业信息和机密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视,差旅管理业务在为企业提供财务报表的同时,也存在信息外漏的风险。⑤企业的差旅政策与差旅系统的匹配程度。企业选择差旅管理公司时往往会结合自身情况考虑系统的适用性,因此,差旅管理公司往往根据企业的结构特点和差旅政策,力争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差旅解决方案。为了满足模型对二元因变量的要求,将上述自变量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将分数为1分和2分的归为一类,取值为0;而将分数为3分和4分的归为另一类,取值为1。
3差旅管理影响因素模型和结果分析
通过对50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走访调查,用以了解企业使用差旅管理业务的情况和对各类影响因素的态度。调查结果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模型的McFaddenR-squared为0.611791,说明整体回归效果较好。probit模型是非线性回归模型,其解释变量的系数不能像线性回归那样理解为对因变量解释程度的大小,只能从符号上判断解释变量增加引起相应变量出现某种结果的概率的增减。根据模型的估计系数和显著性检验结果,下面将影响企业选择差旅管理业务的因素、因素的影响力方向和影响力水平分析如下。“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为正,数值分别为0.552328和0.086514,说明这2个变量对企业选择差旅管理业务产生正向影响,即随着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的增加,企业选择差旅管理业务的可能性是增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型企业的差旅管理意识强于中小型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变量的估计系数为负,数值为-1.684674,说明企业的工作人员越多,选择差旅管理的可能性越低。调查中发现,许多员工将出差看作一项可以带来额外收入的工作,实施差旅管理与“差旅福利”存在冲突。
因此,企业规模越大,出差机会越多,实行差旅管理可能就越会引起员工的集体不满,从而导致差旅管理难以得到落实和推广。造成这样的计量结果一方面与大企业员工更易对差旅管理存在抵触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调查的企业样本数量偏少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员工利益往往和企业整体利益出现矛盾和冲突,因此加强差旅人员的满意度是企业在实行差旅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企业和差旅管理公司应当有意识地培训和强化员工对差旅管理政策的认可和执行。“现金流量”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数值为3.005178,且该变量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越好,资金越充裕,选择差旅管理业务的可能性越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用于周转和经营,那么其选择差旅管理业务和偿付差旅管理费用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贸易往来”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为正,数值为1.965869,说明企业对外贸易往来越频繁,选择差旅管理的可能性越大。一个企业贸易往来的城市数量越多,出差频率越高,则其差旅费用越多,选择进行差旅管理业务的意愿也就越迫切。“结算手段”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为正,数值为4.245773,且该变量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对于差旅管理业务的结算手段越满意,利用差旅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客户对差旅管理中结算手段的要求也对差旅管理公司的资金运营提出了挑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面向航空旅游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提供全面结算与支付解决方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为差旅管理公司日后全程电子化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网络服务能力”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为正,数值为1.849019,说明差旅管理公司能够提供的航空公司、酒店等服务的数量越多,覆盖的区域范围越广,企业选择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因为可选择的航空公司越多,航班越密集,对于企业的商务出行越便捷。
目前,许多差旅管理公司开发了差旅网上预订工具,这个工具可帮助企业筛选出符合自身差旅政策的最佳机票和酒店费用,通过网上交易,员工可以快速地完成预订流程,公司本身也通过降低交易费用达到了节省费用的目的。“增值服务种类”变量的估计系数为3.401667,且该变量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差旅管理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务种类越多,越能吸引企业客户。例如,国旅运通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专家会议和活动策划、紧急旅行服务和员工差旅安全追踪系统等多种增值服务,从而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协助客户有效管理差旅费用。“保密性与安全性”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数值为1.920821,说明企业对差旅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外泄越担心,选择差旅管理业务的可能性越小。这就要求差旅管理公司在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更要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政策与系统的匹配度”变量的估计系数为4.113152,且该变量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的差旅政策与差旅管理系统的匹配程度越高,企业选择差旅管理业务的可能性越大。大型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的差旅政策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航空差旅管理市场现状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目前,信息消费业的需求方对供应方提供的产品、服务内容的定制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的差旅政策,从而制定或开发出适合该企业的差旅管理方案或系统,才能赢得企业客户的青睐。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五个专业方向,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及国际领队、会展经济与管理、度假地与温泉管理、高尔夫管理,其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略有差异。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大多以学生的旅游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培育具独立思考能力,受过人文与科技训练,能创新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而后培育具有继续研究专业领域的高级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目ENTURY标。其中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旨在培育休闲产业规划、管理与营运的人才,具备休闲活动管理专业知能、休闲产业经营知能、休闲产业创新潜能等;餐旅管理学系重视“专业技能与实务技能兼具”及“人文素养及企业伦理并进”;观光学系以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观光管理实务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规划以“旅游行程规划”和“会议展览筹划”二大方向为重点课程;厨艺学系着重产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各高校的人才输送层次制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输送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以下5点:1.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均以“素质、能力、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成三段递进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双语能力,乃至“三语”能力。2.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建设新的模拟实训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3.积极拓展和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当中包括短期国外实习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0间企业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拓展建设,尤以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目标。4.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将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5“.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国际化及技能专业化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旅游事业服务、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宗旨,训练学生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同时致力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生态旅游开发及服务教育素养的养成。义守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以下4大类:1.通过学习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2.通过连贯及渐进式的英语课程规划,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信息课程以文字处理及应用为规划方向。3.开设以旅游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管理课程,划设旅游业经营、领队导游人员与户外游憩活动等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为主。4.实施建教合作制度,规划实习机会以利理论与实务相互验证,加强专业技能。并积极辅导学生以取得专业证照,以符合职业需求。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见表1:
三、教学设计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作用,超过2/3的课程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室实操和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短期实习。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英语外开设了韩语、日语和俄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除此以外,关注学生旅游管理格局观的培养,聘请国内旅游行业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等定期举办讲座,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旅游业相关信息。但国际合作教学互动不多,合作的国家和院校相对较少,院校的层级也较单一。
(二)义守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学生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作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旅游知识与国际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旅游管理应有的文化、美学素养的学习。主要教学设计有以下5类:1.建立整合性的旅游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以研究为主要导向,倡导跨系修课,结合其他相关科系,如餐旅管理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的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人才。2.仅开设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语种,辅以文化、美学、创意思考等通识课程,加强同学语言沟通能力和旅游的解说能力。3.建立永续发展及本土化的旅游资源系统,结合旅游事业、主管机关及学术单位,建立学术研究及实务研讨合作网络,聘请杰出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旅游行业与学术的合作与交流。4.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推展国际交换学生业务,致力于学生服务人格特质的养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并拓展学生旅游国际观。5.推动个案教学计划并加强校内、外实习机制,并与世界各地佛光山道场合作,进行海外体验旅游,了解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及文化,并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能力。义守大学不仅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产学接轨,设计校外实习、海外实习、业界导师等多元化产学交流机制,还重视英、日等语言能力及国际观的培养。其提供海外游学及研习、双联学制、交换学生等多种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两所高校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实习教学等方法,但侧重有所不同,义守大学采用情境餐厅、实习餐厅设施,进行课外情景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搜商”,在大部分课程中都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随着微课、慕课(MOOC)等公开课的盛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部分课程尝试了“翻转课堂”,由任课老师公布若干“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小项目”进行团队合作调研,撰写报告并制作汇报PPT,课堂内汇报并参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评分,老师再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总结,帮助小组优化方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课上总结,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现场展示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时进行9个月的校外实习+3个月的毕业论文撰写。每年4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30-40家企业对当年7月即将开始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的岗位大部分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岗位,少部分为行政、人事管理助理岗位。毕业论文在实习前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名下,由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审核选题,一人一题,且与往年选题不得重复。选题内容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性及针对性较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名下学生的实习追踪和反馈管理,直至学生毕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结果评估进行控制。义守大学的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在学生大二时在学校内部的实习餐厅进行,同时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约18周的校外实习,让学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学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专题,3人为一个小组,可选择撰写个案研究论文,或采用由所在系承接的项目,完成毕业专题作品。学校举办专题成果公开发表会,由专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专题进行评估,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指导老师、任课老师及至少二位业界人士(或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两所高校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略有异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大四学年,毕业论文侧重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管理较系统、具体。而义守大学在大二时即开展了专业实习,毕业专题侧重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调查能力。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美国闻名治理大师乔格温特在其《企业与环境》一书中指出:“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来公司必须善于治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国际范围内的绿色酒店建造浪潮,正一浪高过一浪。跨入新世纪,绿色治理不再是一项时尚选择,而是酒店为取得竞争优势,赢得顾客、占领市场所必须采取的一项治理策略。
2009年3月,中国国家旅游局正式并实施《绿色旅游饭店新标准》;2009年10月至12月,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发起“创建绿色旅游饭店万里行”活动,历时一个半月,总行程近万里,途经22座城市,有数千家饭店踊跃参与,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关于“绿色饭店”和“绿色饭店文化”
中国饭店业内人士通常将“绿色饭店”直译为“GreenHotel”,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为“Eco-efficientHotel”,后者意为“生态效益型饭店”、“环境友好型饭店”,意思是充分发挥酒店内外资源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已经将饭店文化上升到绿色文化的高度。
“绿色饭店文化”,确切说就是指以《中国绿色饭店标准》为指导,以创建‘绿色饭店”为首要目标,在饭店企业内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饭店企业绿色经营意识,树立饭店企业经营者的社会环境责任感,自觉运用环保技术手段,节能降耗,降低饭店的运营成本,生产出安全、健康、环保的饭店产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在饭店企业经营治理的各个方面,营造绿色、环保、生态的企业文化,使饭店全体员工树立自觉环保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倡导“绿色消费”,以此感化和影响入住游客,使之对饭店企业所着力营造的绿色饭店产生认同,“绿化”饭店企业整体形象。
二、关于建造“绿色饭店文化”的几点想法
1.统一全员认识,树立“绿色理念”
在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绿色、环保、安全的工作环境,调解好“酒店企业——保护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胁,这是促进社会文明的一大步。
“绿色饭店文化”的创建直接涉及到与饭店有关联的利益群体。饭店经营治理者在创建“绿色饭店”、营建“绿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企业能耗的降低、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不可忽视的是,各部门员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绿色理念”的受教导者与传递者的双重角色。通过绿色环保理念的教导培训,员工普遍理解并接受饭店行业对社会、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在实践工作中突出体现在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绿色治理”;营建“绿色客房”、“绿色餐饮”、“绿色设备”,构建和谐、稳定的“绿色人事关系”,树立”绿色饭店形象”,由此获得顾客的普遍认同。
树立酒店员工的”绿色理念”,前提是彻底转变两种观念:一是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事实上,酒店的生活垃圾、排污、能耗等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就拿高能耗来说,调查显示,我国酒店平均能源(电、煤、油、气、水等)费用已占总收入的20%左右,大大超过目前酒店建造能源消耗费用按营业收入6%~8%预测的标准,是国际星级酒店平均能耗营业收入5.5%~6.6%的两倍。二是环境投资会增加酒店负担,影响酒店经济效益。创建绿色饭店前期需要较大的投资,高额的投入又使得酒店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偏高。这对于酒店经营者和消费者都难以承担。酒店绿色之路似乎是赔钱的买卖,但事实并非如此。实施绿色治理是创建绿色酒店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和替代原则,可以使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优化。
2.建立“绿色服务”体系
提供“绿色服务”是酒店绿色文化建造的核心。酒店“绿色治理”的载体是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假如酒店没有“绿色产品”,也就无从谈起“绿色文化”。
首先,开辟绿色客房;客房是酒店的主体,也是酒店向客人提供的最主要产品。“绿色客房”就是说客房建筑物及房内物品应尽量包含“绿色”因素。如:房屋建筑必须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使用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生态装饰材料”;选择那些同意将其产品废弃物减少到最小程度的供给商;注重回收旧报纸、易拉罐、玻璃瓶等,将有机物垃圾专门对方在一起;合理安装各种设施设备,减少能源浪费,比如用节能灯代替一般照明,以淋浴代替浴缸。此外,充分考虑国际游客的需求,酒店应设置无烟楼层和无烟客房,客房应使用绿色用品,床单毛巾使用纯天然的棉织品或亚麻织品等自然纤维制品,减少使用含氯氟的产品;鼓励住宿超过一天的客人,继承使用原有的毛巾,或不更换床单,以减少清洗所需的水和洗涤剂用量;在满足客人要求和保持客房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客房整理次数;改变客房卫生用品的供给方式,将客房内惯用的肥皂和沐浴液小罐子,改为可以添加的固定容器,可避免丢弃用剩的肥皂;尽可能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商品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比如将客房用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牙膏、牙刷、梳子、拖鞋等一次性用品均采用简化纸制包装;客房设置绿色文具、绿色小冰箱;房内有完善的消防设施和防护、逃生措施,设立必要的安全设施控制办法,确保住房及其他客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其次,创办绿色餐厅;绿色食品是绿色酒店向客人提供的非常重要的有形产品。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向客人提供舒适的绿色就餐环境,餐厅应该设有非吸烟区,内部空间通风性能良好,无任何不良气味;同时,餐厅所提供的食品必须完全取自无公害、无污染的原材料,并且能够确保安全、新鲜、优质,客人可以放心食用。酒店内绿色餐厅的食品生产和原材料供给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国家所制定的环保法令,做到清洁生产,最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把对环境和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在使用绿色蔬果、肉类及其他绿色食品方面,不妨借鉴国外一些知名快餐企业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在制作点心时使用的色素都取自天然食品,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添加剂;不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及益鸟、益兽充当菜肴原材料。伴随着有机食品在餐厅产品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此消费时尚很有认同感,酒店企业可以与农产品生产组织进行定单式采购,让更多的天然有机食品走上食客的餐桌。
再次,提供“绿色服务”;旅游酒店的产品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除了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有无形的服务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服务带给顾客的心理感触往往具有更强的影响力。酒店可以通过内部广告和客房宣传手册、服务指南、大堂、餐厅绿色告示牌等,传递酒店的绿色信息,并根据不同客人的需求偏好进行绿色消费的教导和引导。绿色服务品质的集中体现都是在一些细微之处:酒店要有适度的新风量以保证空气的洁净;饮用水达标;将要害区域的环境温度26摄氏度作为中央空调开停机的控制基准;后半夜关闭不必要的电灯;凌晨0:00以后使用一部主楼客梯;将客房电水壶更换为电容量小的电水壶:公共区域水龙头换为快开龙头;电视机设置最大限容量;设制分解式垃圾箱;营建屋顶花园,形成三维绿化空间;圣诞、春节等国内外传统节日采用电子贺卡形式慰问祝贺等等。在餐饮服务中,要预备绿色菜单,服务员在推荐、介绍菜肴时不应单纯考虑销售额,要主动向客人推荐绿色含量多的菜肴和饮料,为客人介绍经济实惠、营养均衡、不浪费资源的菜式组合;有客人菜食点过量时,应该适当提醒,提倡“消费不浪费”;鼓励客人将所剩菜肴“打包”,提供代客保管剩余酒水的服务,供客人下次来店消费饮用。酒店企业提供绿色服务,有助于培养消费者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缓解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环保生态的和谐统一。3.推行绿色设计
胜利的酒店离不开胜利的“设计”。它既包括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还包括文化设计和服务设计。绿色治理停留在显性层面的酒店只能说是“浅绿色”酒店企业,要真正做到名副其实的“深绿色”,需要从总体设计阶段就有充分考虑。比如酒店整体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利用,21世纪的酒店在设计中将大量使用光电幕墙,这是一种能够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能源生产型幕墙。再如:酒店中水系统的设置,这是介于上水(自来水)和下水(污水)之间的管道系统,主要是把卫生间洗脸台和浴缸的水经过简朴处理后,用于坐便器水箱,或者用于浇灌、冲洗。中水系统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据国外生态学家预测,50年后地球上的水将与石油一样的紧缺。而酒店作为用水大户,节约用水已经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从这一层面分析,按照绿色治理的理念设计的酒店在将来一定是前景非常看好的,尽管在前期需要增加一些设备上的投入,但是从长远来判定,这也是保证酒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能够顺应未来酒店业发展趋势的酒店必定有着强盛的市场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4.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将成为21世纪的消费主流,加入绿色消费者队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比如:酒店向住店消费者推出“能源节约卡”,告诉客人:“本酒店是世界环保计划的支持者。为响应‘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之倡导,我们希望尽可能减少床上卧具的洗涤次数,以节约水电消耗和减少排污量。假如您认为您床上卧具无需更换,请于早上将此卡置于枕头上。对此,我们酒店全体员工将十分感激您的举动。”通过这种倡导行动,酒店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客人一个信息:我们无意限制客人的行为,只是希望与客人共同致力于环境改善,并一同获得整洁美好的“绿色”感触;绿色治理不是独自努力就能胜利的,它也依赖于与消费者的互动作用。倡导绿色消费,酒店就应该把客人作为环保的合作伙伴,通过绿色广告、开展绿色促销等,强化产品的绿色特征,并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开辟绿色产品市场,让客人认识酒店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了解它,并购买它。
另外,酒店使用的东西涉及范围非常广,有向酒店长期供给物品的供给商、银行、社区、政府等有关部门。通过采购,酒店可促使商业伙伴加强环保意识,要求他们提供环保产品和绿色服务;酒店同时又是社区的成员之一,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如为社区环境工程提供基金、参与社区的环境建造等。当酒店业能调解好酒店、社会、顾客的三方利益时,酒店的绿色治理才能真正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
酒店企业的“绿色文化”的建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旅游业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发展旅游经济和进行有效环保之间的矛盾,建造以“安全、健康、环保”为核心的绿色饭店文化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每一位酒店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实践绿色饭店文化理念,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造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星严汀平:《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2]刘伟:《前台与客房治理》.高等教导出版社,2009年7月版
[3]肖晓:“构筑绿色饭店文化的铜墙铁壁”.《饭店现代化》,2009年10月版P20-P24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3、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国内从事旅游观光农业的主要公司
1、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3亿元,全部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把观光农业引入传统农业中,将在基地建造“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设计规模600余亩,其中人造湖泊面积60余亩,修建278个独立单元,园区内种植苹果、葡萄、枣、珍奇花卉及高档蔬菜,既满足游客观光,又供应市场需要。
2、北京朝来农艺园
朝来农艺园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30公顷,园区共分五个区域:生产区、净菜加工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高科技示范区。其中休闲观赏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荷花塘、观赏池、垂钓、游船、农业回顾展等。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
朝来农艺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爱祖国、逛景城”陆上游主要景点之一。
3、深圳青青世界
青青世界于1995年5月开业,是一家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被誉为全新的第四代旅游产品的代表。青青世界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点有侏罗纪公园、蝴蝶谷、瓜果园、陶艺馆、园艺馆等,另建有欧陆情调的木屋别墅、酒店客房、中餐厅、游泳池、钓鱼池等。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休憩,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鹏城十景”之一;98年被评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99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旅游观光农业类上市公司
目前对观光旅游关注的上市公司较多,这其中以农业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为主,但真正在大规模行动并将观光农业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上市公司只有金荔科技一家,蓝田股份也正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项目。
1、金荔科技(600762)
基本情况:公司的前身是飞龙实业,从1999年开始金荔投资对其进行收购、更名和整体资产置换。金荔科技经过一系列重组后,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公司已经转变成一家以果树种植为主,并积极从事养殖和三高农业开发、休闲度假经营业务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企业。总股本10556万股,流通A股4326万股。
该公司目前的全部经营性资产是位于广州市增城的两个农场。金荔苑农场座落于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的增城市石滩镇,占用山地及水田3585.5亩。金荔庄农场已种植了优质荔枝(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等)、龙眼(古山二号、储良等)及其他果树30000多棵,果树已挂果。金荔苑农场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和龙门县麻榨镇交界处,占用山地以及水田31772亩。并进行了开发建设,部分山地种植了板栗、荔枝、龙眼果树,该农场还拥有一个较大的种苗培育地。
该公司的两个农场位于分别位于正在建设的广汕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旁,农场内的观光旅游设施部分已经建成,余下部分正在建设中,预计整个设施建成后将拥有日接待游客2000人的能力。由于广州市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而农场位于高速公路旁,因而游客源非常丰富,以每年的节假日100天、每天平均接待游客1000人、每人平均消费4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业观光收入4000万元,净利润2500万元。
公司还计划在湖南省衡阳建立金荔科技园,建成后的农业科技园将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功能融为一体。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一、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将某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去阐明别的相类似的事例,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引导他们每学一知识,就分析概括这一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并在做习题时以此作为思考回答的依据,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类问题时,让他们回忆那些本质特征,与眼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回答。经过几次强化反馈,学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照联系,从而较快速地掌握。
以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为例。这一修辞方法小学里已学过,学生很快能辨析出来,但要他们谈谈在某一语言材料中的表达作用,他们便感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比喻“乙事物有些特点和甲事物相似,而这些特点人们又比较熟悉,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甲事物就用乙事物来打比方”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打比方说明甲事物”这一较表层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为将事物表述得更生动形象”这一更本质的特征之故。
因此,我在学生完成第一册第三课《歌词两首》的练习“两首歌词都将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请找出这样的比喻句,并说明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的时候,并不以得出“黄河、长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光辉的华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亲,更能表现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真挚感情”这一结论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比作母亲,就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归结:因为对母亲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这样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二、抓住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断。”
从初一册到初六册,尽管教材是不断加深的,但散见在各教材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并具有连贯性的。如“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从第一册《曼哈顿街头夜景》到第四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杨礼赞》,直至第六册《海燕两篇》等一直反复出现。我在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为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着放胆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举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这样既优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曼哈顿街头夜景》有一习题要求回答:“课文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写‘繁华’,为什么还要写一个孤独的老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殿、人行道等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是为与街角的老人对比,补托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于是在上《小桔灯》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扣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里迷芒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的作用自己分析,不少学生能够得出“这些语句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答案。
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这两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有关环境描写的回答基本上能说出作者不惜笔墨大段描写烈日暴雨是为渲染烈日暴雨的厉害,烘托祥子为生活而挣扎的痛苦;描写“潇湘馆”的清幽,“秋爽斋”的阔朗,“蘅芜园”的朴素正是为衬托三个少女的不同性格。
同样,在《白杨礼赞》《海燕》两篇中回答描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描写海燕活动环境的作用,学生基本能与已学课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三、抓住知识的可迁移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般说,相同文体的课文较容易将知识融汇贯通,但如把不同文体的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要素”联系起来,实行学习迁移,同样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一是新旧知识之间要有共同要素,二是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一定的概括水平。
于是,我尽可能挖掘不同文体课文中的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它们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的本质。
如我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及唐朝张zhuó@①言“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石拱桥形状很美”。又追问:“这不正是中国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吗?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训练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来的知识也较巩固,学生在此后的阅读材料中能较容易地辨析出“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并说出在此处的作用。
又如学生要说出议论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也是较费劲的,我在教学第一册《政论两则》时,也引导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来分析“打扫房子”“洗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什么,运用这样的比喻起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我说,“在这里要阐明什么观点大家已清楚了,就是号召全党推广民主作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为什么用‘打扫房子’‘洗脸’来比喻呢?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好处呢?请与比喻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为防止学生互相干扰,人云亦云,我要学生不说出来,马上用笔将此题答案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回答“可以把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观点)讲得生动形象”“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等等。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学习迁移,经常促使学生将不同文体中的共同要素分析比较,让新知识经旧知识的重现后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势必导致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发展失衡,而情况日益明显。例如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因素导致可供发展的旅游资源稀少,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二)形式重于内容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出现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各地文化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者周边辐射都呈现出一种未完全摆脱重制造轻研发的守旧模式,缺乏创新主导力。
(三)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的发展处于成长期,人才是文化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适应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通常以服务的形式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国际化都市,导致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人才紧缺。
二、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个依靠接待与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行业,如何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产业竞争中获胜,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之一。旅游管理的对象是“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充分了解旅游需求的前提下,适时有效的对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对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推进,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地方文化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保持本土化与特色化的相互协调,通过从不同的旅游项目中开拓新业务,实现再发展,从而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保持自身品牌的同时,使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作为旅游业发展内容之一的地方文化,始终以地方文化作为基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景线,使游客可以了解不同的地方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信仰相结合,是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成为旅游产业链的必备环节之一,进而得以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特色文化旅游,从而提高景区极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收入。同时,地区饮食的独具风味刺激了游客的消费欲望,正逐步取代单纯的自然风光游览,成为一道特殊的旅游风景线。
三、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管理问题论述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相反,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旅游管理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旅游管理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难以明确的关系,使得在许多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受到旅游管理的促进或者阻滞。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方文化的流失或者过度开发,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相对丰富,催生的地方文化也各具特色,但与之对应的地方文化节目普遍缺乏新意,形式重于内容,缺乏创新意识与特色。同时,由于资金的投入或者调配问题,导致地方文化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不能为广大游客所了解,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统一的品牌。为了使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将文化从根本上融入环境、融入景点,把最有特色的部分展出。许多地方文化包括从事表演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形式单一,缺乏正规的训练,也没有足够的宣传使他们的特长被了解。所以旅游管理需要对地方文化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四、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的管理策略研究
(一)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品味,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求从文化基础出发,以不同形式展现旅游的魅力。在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从实际角度出发,从历史、民俗或者民风开展,发现地方文化的顽强生命,建立与众不同的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另一方面从深层挖掘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切合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者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工艺品,通过历史化、艺术化、形象化等方法,汇聚文化精品,使其符合当地文化氛围,经过改良和制作,推出市场。不仅可以提高地方文化在当地产业中的竞争能力,也能彰显文化特色。
(二)做好旅游基础工作,促进文化创新
旅游管理是旅游文化工作概念的基础,而旅游管理的命脉在于创新,地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改变生活,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快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在努力做好旅游基础工作的同时,打造精良的旅游产业,从形式上更贴近游客的心理。结合原有的自然景观,打造人为环境,让文化沉淀于自然之中,融合于旅游之内。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升华文化精品,提升旅游档次,促进现代科技与自然原生态的融合。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加紧创新步伐,以最好的形态开辟新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注重引进人才和资源的开发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化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注重人才的引进成为开发文化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加强保护地方文化人才势在必行。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地方文化资源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力度,从而营造和谐的人才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基层人员的培养开始,让他们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传统的文化知识,以及基础的法律法规,提高文化意识,改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离不开旅游产业的扶持,只有具备了专业的文化素养以及实践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宣传与推广地方文化在旅游业的基础作用。同时,必须适时开展从业人员的基础培训,提高从业素质以及服务水平,让他们成为地方旅游景点的主导。为了推广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开展新颖的旅游文化,使投入的资金得到全方位的应用,需要在旅游管理中寻找全新的、独具匠心的旅游形式,进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符合旅游产业的基本要求。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当地的环境、民俗特点等内容,开发具有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文化,开展多样性的旅游方式。
(四)科学利用资源,联合保护
地方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被不合理开发之后很难恢复原貌,甚至会逐步消失。因此如何使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怎样科学利用相关资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要考虑客观因素,推出历史古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态项目,在丰富地方文化的特色之余,将其融入生态旅游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规划地控制游客的数量,在环境的容纳量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促进经济、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联合保护主要体现在行政、项目、景区以及企业机构的联合。在政府部门做好统筹的基础上,景区以及企业分工合作,将主景区辐射的周边景点相关联,形成主导性旅游产业,增加景区的娱乐性与游客的参与性。
(五)加强地方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地方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旅游管理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为了提高地方文化的公信力与知名度,必须加强宣传与推广。在现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基础上,杜绝浮华不实的庸俗的文化出现,开发考察具有人文性、历史性等基本特性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出相关的旅游项目,打造一个能够在市场立足的旅游品牌。合理的旅游管理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同时,要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地方文化的推广对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促进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相互融合。在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之后,进行适当的旅游管理,有利于改善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都不可能面向整个旅游市场,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将旅游消费市场按不同消费特点细分为几块,把需求基本相同的消费者群体看成是一个细分市场。市场细分,就是指企业通过辨明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群体,将整体市场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市场。同一细分市场中的个人、团体和企业、机关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的特点,他们的需求之间差别很细微,而在各个不同的细分市场之间,消费者的需求则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企业通过市场细分,能更好地确定经营组合,使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产品(或服务)的种类、销售渠道、经销方法等更能满足某一个或某几个细分市场的需要。目标市场的选择是指企业从各个细分市场中确定其中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本企业的目标市场,并使本企业的定位策略和经营组合策略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市场学认为,市场可以分为“同质市场”和“异质市场”两类。只有很少一部分市场,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和对企业的经营组合策略的反应有一定的一致性。一般说来,消费者对各种属性的偏好程度会表现出以下三种类型:
1.同类型
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爱好大致相同,不存在自然细分市场。至少是消费者对这两种属性有同样需求,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生产者常常提供基本上相同的产品和服务,吸引相同的消费者。
2.分散型
市场上消费者的爱好很不集中,呈分散型。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很可能会设法吸引一部分消费者,并提供适应这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3.群集型
市场自然地形成若干细分市场,各消费者群体的爱好有显著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供给者会设法占据其中一个细分市场,并确定某种经营规划,提供能吸引这个细分市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在细分市场时,要设法了解市场是否存在自然细分市场或能否人为地将市场划分为几个细分市场。
二、旅游市场细分的方法
1.按地理环境细分
旅游企业的接待对象来自世界各地,地理因素是旅游企业细分市场的重要标准之一。今天,越来越多的目的地国开始认识到:虽然潜在旅游市场遍及全世界,但是,如果旅游企业把邻近地区市场作为销售重点,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旅游企业可将旅游者划分为从远处来的和近处来的两个细分市场。
2.按人的特点细分
旅游市场也与消费者年龄、性别、家庭规模、家庭生活周期、收入水平、职业、文化程度、宗教、民族、种族等人口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人口特征方面的因素又比较容易衡量,因此,根据人口特点细分市场,是旅游企业常用的方法。
①老年旅游市场包括较多的度假旅游者,他们的经济地位较高,是远程旅游者的主要来源。老年旅游市场对旅游目的地产品质量,特别是住房条件、饭菜质量很关心。一般来说,优质产品政策较适合这个市场。
②中年旅游市场是当今国际市场的主力。人数最多,潜力最大。中年旅游者市场观光旅游者居多,但度假旅游的比例也不小,其中短途旅游者居多。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中年旅游市场很重视旅游价格。
③青年旅游市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旅游市场。从经济上说,青年人消费较盲从,大多数喜欢选择时尚的旅游方式,如自助游、背包游等。要分析青年旅游市场的旅游动机和行为。这些人喜好选择探险性旅游,高山、大川、大江、大河和新奇景点常常吸引他们。加强青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和管理,对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效益大有益处。按年龄不同划分旅游市场,可以从微观角度帮助我们研究分析具体顾客的购买行为,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发目标市场,避免盲目行事、事倍功半。
三、水利旅游的特点及市场细分
1.水利旅游的特点
水利旅游的载体是水利风景区,顾名思义,是依托水利工程而建的风景区。它以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内涵,满足了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对优美环境、良好生态的迫切需要。水利旅游除了具备旅游业共性外,还有以下特点:
①水利行业发展水利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国仅水库就有8万多座,而且分布极广,只是知名度较低,鲜有人问津,但开发潜力极大。
②水利旅游景点大多远离喧闹的都市,地处幽静山川,依山傍水且水域宽广,非常适合于开展水上旅游、水上运动及休闲垂钓。
③水利旅游景点的餐饮、住宿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可让游客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食与美景。
④水利风景区的景点建设和环境美化,可以做到寓教于乐,使游人在享受现代水利、优美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水文化、认识水利、热爱水利和环境,对提高全民族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起到示范作用,成为展示现代水利风貌的窗口。
2.水利旅游市场细分
水利旅游市场细分,除了掌握传统的市场细分方法外,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创建品牌
在景点开发上,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水利自己的特色,创出水文化特色品牌,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例如,深圳没有古迹,没有文物和古文化,过去也没有什么名人,但是深圳的旅游业现在很红火,深圳市旅游局一位负责人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是细分市场。他们认为,5000年的文明看西安,1000年的文明看北京,100年的文明可以去看上海,他们要创造一个说法,那就是20年的文明要去看深圳。因此他们在全国现有的旅游项目之外,推出了很多旅游产品的新构思、新创意,如中华民俗文化村,明斯克号舰艇、欢乐谷等,都是别人没有搞过的项目。他们认为,只有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变我转的旅游项目,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
(2)策划新闻热点,推销新的卖点
水利旅游要善于抓新闻热点,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水利旅游的新卖点,策划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2001年是建党80周年,一些旅游企业推出的“红色之旅”就很是红火了一把,有的将红土地与田园梦结合起来,有的把红色根据地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各有各的特色,重庆市一家旅游企业还将他们开发的旅游线路注册了“红色之旅”的商标。
水利旅游企业依山傍水,大多是初次开发的新景点,开发的潜力很大,前景很广,只要在开发新项目上下工夫,一定会赢得很大的旅游市场份额。
(3)借力借势创造新局面
水利旅游企业占有天时地利,因此,必须在人和上下工夫。这个人和就是广交天下之客,在接待服务方面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只有在服务上把市场细分,做好,才能真正把旅游市场这块蛋糕做大。水利系统有许多旅游资源有待开发。我国加入WTO后,水利旅游业要抓住这个契机,组建水利旅游集团,对外招商引资,借助国内外各种有利因素,借鸡下蛋,扩大宣传,创出新的水利旅游品牌。国外许多小国、岛国,就是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国际合作而发展旅游业的。
二、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质量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现代旅游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从现代文明及礼貌角度推动企业自身文化价值及行为准则的转变和升级。事实上,旅游业的礼仪文化不仅能从外在影响旅游企业的形象,也能从内在影响旅游服务者的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旅游从业者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效益。旅游从业者必须从自身的礼貌礼仪、行为举止、服务态度、职业形象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并将其内化为长期的职业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业的形象,从而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现代旅游业在国际旅游行业中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