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康复的训练

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40: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童康复的训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童康复的训练

篇1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学前特殊儿童训练策略训练评价

学前阶段是康复教育的根基阶段,也是康复教育的最佳阶段。对于学前特殊儿童而言,运动康复训练的科学开展不但具有缺陷补偿的生理功能,还具有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功能和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功能。因此,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设计并开展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对于学前特殊儿童动作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前特殊儿童融入班级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的社区环境。

一、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实施策略

首先,在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是高质量、高效率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到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训而言,为了实现学前特殊儿童缺陷补偿与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训练目标,应树立“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以“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为导向,将基础动作训练、体适能训练以及体育游戏等合理的融入所开展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之中,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

其次,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特殊儿童包括不同的类别,如听障儿童、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等,在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显然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应为“发展其基本运动功能、培养其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在开展训练时,训练的重点就应放在基本运动功能的训练以及听指令训练和社交能力训练等方面;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其语言、动作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其功能恢复”,所以在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时,就应该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训练。

最后,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不但生理缺陷和身心特点存在不同,其对运动康复训练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策略,是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成效的关键。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可以结合结构化的训练策略来开展;在针对听障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听觉训练的康复教育原则和康复教育方法;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适应性训练的方法策略和思维训练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运动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成效。

二、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评价方式

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评价指的是根据运动康复的目标,对运动康复训练的过程和运动康复训练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的结果对后续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进行评价时,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动作发展评价。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指的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状况所进行的评价。常用的评价量表主要有《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二版》(PDMS-2),PDMS-2主要是针对0~7岁之间的特殊儿童设计的,主要的评价内容为0~7岁之间特殊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情况和精细动作发展情况,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动作发展评价时,常用的评价量表之一;此外,《Brigance早期发育量表二版》(BriganceIED-Ⅱ)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

二是健康体适能评价。健康体适能的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自信心,还能够促进学前特殊儿童与生活环境之间的适应与融合,所以,健康体适能也是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试时,常用的主要为《Brockport体适能测试》(BPFT),其共包含了27个测试项目,能够让测试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学前特殊儿童时,灵活地进行测试,从而对接受测试的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发展状况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除此之外,《身心障碍者最佳身体测试》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测试。

三是社交能力评价。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评价时,评价不应该只停留在动作和健康体适能等显性的、表层的内容之上,同时还应该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判断和评价,以更加全面地衡量运动康复的效果。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评价时,常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弗吉尼亚州适应体育课程(UVA-APE)社交技巧清单,在这一清单中包括了应对冲突和问候他人等在内的10个与社交能力相关的测试类别,能够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状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衡量和判断。

篇2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它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普遍采用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笔者近年来对部分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包括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采用针刺治疗,并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将2004―2006年期间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图片词汇测验(PPVT)等测评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而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后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40例按接受训练及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2.5~8岁,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均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E1 7测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C-PEP发展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

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强间、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精神情感区、视区、晕听区、额五针(前额发际上2cm处,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5针间距相等)。配穴:多动加后溪、支沟、列缺、太冲、冲阳、飞扬;喜静而喃喃自语、疏懒加丰隆、太冲;声音嘶哑或声音不扬加鱼际、照海、廉泉、哑门;不寐加照海、申脉。每次治疗时选取主穴,随症选取配穴,针刺每日1次,留针25分钟,间歇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一疗程,共治2~3个疗程。

(2)康复训练

采用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各训练45分钟,共训练90次。

ABA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进行系统教授,小到注视别人,大到复杂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社会交往互动,都被划为若干个步骤。在教授每一个步骤时(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开始),都伴随有提示和指令,有时要从手把手开始;教授活动要重复多次,直到患儿达到要求,将患儿已学会或已消失的行为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并注意将在课堂上学会的行为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教学活动从一对一开始,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包括体能、智能、语言、性格、社交等;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即知识、语言和动作是连在一起的;通过习作分析或称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游戏)贯穿起来,让儿童容易掌握动作中的每一个小节;采用节律性的语言来增强儿童在时间上的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贯彻性,学习机会可以是每时每刻,而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检测,以了解患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感觉统合检测结果制定出感觉统合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和训练量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通过各种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系统,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对照组

每天行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各1次,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同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测评: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戏活动组成,在测试的同时,对患儿的各种反应按一定的评分标准作记录,C-PEP之功能发育量表能提供患儿在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及口语认知等功能领域发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观察的患儿(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均进行C-PEP量表测评。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16分;显著进步: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7.03,P

(2)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在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上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治疗组,其组内训练治疗前后差异性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将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在发展总分、模仿、口语认知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BA训练法,也称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发展和运用的一种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体系,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矫正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

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而引起的不当行为。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它通过一系列仔细策划的活动,使儿童在运动机能、言语、智能、社交及情绪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引导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脑瘫儿,以后逐渐扩展施行于因中枢神经受损而引起多类弱能的成人及儿童。ABA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而设计的一套通过游戏和各种玩具器械来提高或增强感知运动各器官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因而感知觉运动方面的训练也是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觉统合训练也因此而成为孤独症儿童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篇3

一、智力障碍儿童分级标准与表现

“智力障碍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可以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轻度智力障碍,中度智力障碍,重度智力障碍,极重度智力障碍。

他们一般有如下一些心理特点: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记忆方面:大量歪曲和错误再现在头脑中,记忆支离破碎,逻辑性差;识记速度缓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不稳定。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迟,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方面:判断力差,认知客体不完整,概括能力差;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不能准确分析事物的本质;难以掌握数的概念,难以完成最简单的计算。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围狭窄,稳定性差。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对人多怀有敌意;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极其孤僻。

二、音乐教学理论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引导价值

(一)节奏律动。“节奏较于其他的音乐元素更容易使智力障碍儿童产生共鸣,比如爬行、行走、心跳、跑步、都是身体内在的一种节奏。”在教学过程中,律动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对节奏的反应速度与律动能力的提升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

(二)视听音乐。智力障碍儿童不必非要读懂乐谱,乐谱的识别与记忆对于这些孩子无疑是困难和排斥的。而达尔克罗兹教学将这写乐谱转化成了“看音乐”的教学形式”,通过身体的表现,将音乐的强弱、旋律、音色等元素十分清晰的呈现在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之中,不对孩子机械的施加技术学习压力,孩子们在把握简单的旋律、节奏、音高等要素在音乐中的流动,带给他们更多的听觉感悟。

(三)器乐教学。“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有效工具,通过乐器学习可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等起到促进作用”。奥尔夫乐器中拥有不同音色和质地的乐器,它们的操作简单方便,且乐器间彼此配合时的音色效果纯净而丰富,让孩子们使用不同的乐器进行节奏接龙,可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上的归属感,开发他们对于音乐和新事物的潜在理解。

三、构建适合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音乐教学法

针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学龄学生的生理、心理能力,所做的关于音乐教学法研究。《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作为一个完整课程群概念的提出。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将该课程群分为五个模块一一童谣、歌唱与合唱教学、音乐与动作、音乐游戏,奥尔夫乐器,每个模块自成体系,模块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想象音乐、表达音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就是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通过该教学法的应用,笔者发现,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可行性。

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的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童谣。在歌唱教学初级阶段,童谣是儿童学习歌唱的入门教材。它以短小整齐的形式、朗朗上口的韵律、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出孩子眼中的现实世界和心中的幻想世界,表达着人类社会的规范与情感。通过学习童谣,即可纠正孩子的发音,又能有利于节奏的接触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二)歌唱与合唱教学。“歌唱与合唱教学”模块是基于柯达伊歌唱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借鉴并发展,精选国内外优秀的歌唱合唱曲目。“歌唱与合唱教学”模块的主要内容有:唱名法,科尔文手势,手型,符干字母谱。

(三)音乐与动作。“音乐与动作”的训练目标:学生基于自己经验和个性,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来理解音乐的元素并表现音乐的能量;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强化和内化,并拥有快乐的身心体验。

“音乐与动作”模块的基本内容包括:1、四种步态:行走、奔跑、连步跳、跑跳是音乐与动作最基本的活动;在步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音乐元素的整合和开展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音乐与动作练习。2、动作元素:音乐与动作训练区别于舞蹈与体操,强调以人体自然的动作为基础,探索表达音乐能量、音乐元素、音乐节奏的动作元素。3、动作塑形:音乐与动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强调个性的发展和个性的自我肯定,针对音乐的暗示、教师的提示和个人的选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静止姿态,称之为动作塑形。实质是个体的个性在身体上的外化。4、空间的配置:音乐与动作训练探索人和空间的不同关系,培养人对空间的感知意识。5、即兴活动的开展:上述五点整合而成的各种即兴活动和歌唱的即兴活动。

(四)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模块是对以上三个模块的学结。它占有很大的即兴创作因素。即是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而外化于思维、身体进行的表达。以音乐与动作为主,伴有童谣和歌唱与合唱元素。通过“音乐游戏”模块,可以检验一个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掌握情况。

(五)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教学是奥尔夫教学体系核心内容之一,每一种乐器都可以发出一种单纯而美妙的声音,只有通过亲身感受或是触摸行为,才能获得相应的感性知识。因此,奥尔夫乐器丰富多彩的音色与简单的可操作性,是最容易唤起儿童神经与大脑的活跃性,从来使孩子们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四、结束语

总之,音乐治疗采取定制式教学治疗模式,以智障儿童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对个性化音乐治疗原理的理解,采用不同音乐治疗方法并发挥音乐治疗作用机制,对智障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达到康复训练目标。

篇4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vision of low vision children.Method:A total of 72 low visio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routine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developed individualized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ed the relevant training strateg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Result: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5-0.09(11.11%) and 0.10-0.29(30.5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3.33% and 47.22%(P

【Key words】 Low vision;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hildren; Vi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 vision,LV)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该病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视神经萎缩中度远视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术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在一段时间内也属于低视力范畴[1-2]。低视力患儿存在明显视觉损失,这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因而需尽可能的改善患儿视力。视觉康复训练是低视力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患儿视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视觉康复训练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一套高效的视觉康复训练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纳入标准:患儿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视觉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均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相关训练策略如下:

1.2.1 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 训练前收集患儿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家属患儿视觉活动、日常生活特点和障碍问题,并与患儿交流沟通,了解患儿性格特征,与相关医师共同协商,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计划制定后,向患儿家属讲解,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家属的相关需求。

1.2.2 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 为提高家属和患儿治疗依从性,应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模式,向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视觉康复训练安排、家庭护理知识与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属和患儿坚持视觉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儿视力,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获得家属和患儿的积极配合;训练前应观察患儿心理状态变化,出现负性情绪反应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选择成功案例鼓舞患儿,帮助患儿重塑治疗信心。

1.2.3 合理使用助视器 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视觉康复训练中要求患儿佩戴助视器;同时,设计配套阅读材料,要求字体从大至小,配合不同训练阶段使用,便于监测患儿视力和阅读能力改善情况[3-4]。

1.2.4 视觉定位能力训练 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阅读图册或文字材料,从中选择某个图案、字母或文字,让患儿在材料中找出,训练患儿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的精准度;指导患儿进行笔画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图案,让患儿沿着线条轨迹描红临摹,锻炼患儿头部运动追踪能力,提高眼部与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 视觉记忆能力训练 让患儿先观察房间内陈设,再取走房间内的某个物体,让患儿回到房间,观察移走了哪个物体,并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位置,锻炼患儿的视觉记忆能力[5]。

1.2.6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带领儿童在音乐中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积极鼓励患儿自己完成个人卫生清洁等,提高患儿独立意识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行视觉康复训练6个月以上,训练6个月后检查患儿视力情况,记录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并比较。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CLVQOL)评估低视力患儿生活质量情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6]。患儿训练前后分别进行CLVQOL评估,统计远视力、调节能力、阅读和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别是11.11%和30.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前,观察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对于儿童眼部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而儿童低视力人群也成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点。低视力直接影响患儿对社会及环境的正常认知,干扰儿童的各项肢体活动,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负性影响较大,随着病程延长危害性逐渐增加,甚至导致儿童终生视力损失。故应尽早开始低视力的治疗尤其应做好视力康复训练,并长期坚持改善患儿预后[7]。

与成人低视力相比,儿童视觉经验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视觉记忆,多数患儿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视觉缺陷,仅使用残余视力,且部分患儿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视觉康复训练难度较大,要求更多且时间更长[5]。根据儿童低视力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视觉康复训练方式,在训练中遵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积极改善患儿视觉功能,并注意纠正患儿心理和智力发育障碍[8-9]。本院针对儿童视觉康复训练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异同,编制了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为日后康复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对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儿童视觉康复训练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患病年数长、视觉损失大、性格内向的患儿低视力治疗和康复训练难度更大[10]。在实际视觉康复训练中,应把握儿童低视力的病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视障儿童视功能和心理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标准的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和方法[11-13]。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是视觉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眼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家属配合视觉康复训练,并定期评估患儿视觉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儿和家属已经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励患儿及家属更好的坚持康复训练,全面改善视觉功能[14]。本次研究认为个性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较为适用于现代低视力儿童及家庭,家属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疗,在训练中应先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积极争取家属的意见,同时训练前和训练中应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保证患儿和家属保持良好的视觉康复训练热情。此外应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在视觉康复训练中合理使用助视器及配套阅读材料,使视觉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觉功能训练方面,视觉定位能力训练和视觉记忆能力训练为主要训练项目,灵活选择儿童喜欢的形式进行训练,提高患儿参与积极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视技能训练,提高患儿独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进患儿正常行为发育,并减轻家属照顾负担[18]。

综上所述,低视力儿童视力采取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胡运涛.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觉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剑鉴,等.康复训练对高度远视儿童屈光结构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5(2):149-151.

[3]肖婷,张黎.儿童低视力康复概况[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7(2):45-46.

[4]杨俊芳,陶利娟,漆争艳,等.低视力儿童应用助视器提高视觉质量的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复训练仪在低视力儿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5(24):2897-2898.

[6]胡爱莲,孙葆忱,张旭,等.北京市医疗机构低视力康复服务状况调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锦华.康复训练对儿童低视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类型助视器在视力残疾学龄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9]曾素华.家庭护理干预对低视力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0]曾玉.技能训练干预对成人低视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1]曹紫玄,王萌,陆悦美,等.对我国儿童低视力康复的一些思考[J].中国康复,2015,10(2):149-150.

[12]陈章玲,雷方,陈彬川,等.郑州市惠济区3~6岁儿童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J].眼科新进展,2014,12(5):441-444.

[13]杨媛,黄耀忠,张超,等.台州市椒江区幼托机构儿童低视力原因及康复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蒋春秀,马丽华.柳州市学龄前儿童盲和低视力原因分析[J].华夏医学,2011,5(2):167-169.

[15]朱文珲,周建华,林先轩,等.低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5(10):967-969.

[16]邓岳敏.“残―医―教”一体化低视力儿童康复模式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6,5(1):119-123.

篇5

儿童失语症指部分获得或者已经获得口语能力以后所发生的失语症状。儿童失语症的主要病因是脑外伤以及神经中枢感染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因此,对本症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儿童失语症9例(男4例,女5例),年龄2~7岁,平均4.5岁。其中脑外伤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例。均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语言流畅。

1.2临床表现 听力理解障碍是失语症的常见症状,患儿对口语的理解能力降低或丧失。El语表达障碍表现为言语速度减慢、说话量少而且费力、声音低弱以及韵律失常、阅读书写均有不同障碍。失语症也有不同的分类,例如:①运动性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口语性失语症,皮质运动性失语。②感觉性失语症:特点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评价的意义。③失写症:患者能听懂另Ⅱ人的语言,但自动书写能力丧失,默写和抄写也是不可能的。④失读症:看到原来认识的字符读不出音,也不知道其意义。

1.3方法 训练场所选定在光线充足,安静的室内,要避开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最好是在有隔音设施的房间进行一般30rain~lh/次,3~5次/w,34月为1个疗程。以一对一训练为主,适当的集体训练,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兴趣。(1)听解训练:①听觉训练:利用听音乐、听广播,念书等形式刺激患儿思维,提高语言理解能力,5次/d,10~20min/次。②手势训练:通过患儿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③实物刺激:让患儿说出所看到的实物名称,训练师适当提醒,反复练习。④图片刺激:在桌面上摆放2~l2张图片,治疗师取2张摆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根据指令进行指认,然后变换顺序反复进行之后,增)JI14张或6张,进行4选l、6选l,熟练后可6选2,8选2训练,也可增至9选3、l2选3等。(2)表达能力训练:①命名训练:将实物或图片逐一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命名,也可给予视觉刺激,口形提示。②复述训练:患儿随训练师进行勾述,根据患儿水平,选择单词、短句JL歌、故事等,注意让患儿观察训练师的13形,注意听训练师的音准。③书写训练:从抄写开始,将字卡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抄写,听写日记单词或看图片让患儿写出有关单词,能完成的,进行短句,长句、短文的听写,或让患儿看情景画写出内容。

1.4构音障碍以语音训练为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发音器官的训练:①训练唇运动:指导患儿作反复的张口、鼓腮、伸舌、呲牙以及抿嘴、撅嘴等唇部训练。训练时要面对镜子,这样会使患儿便于模仿和纠正动作。唇的训练是为患儿发双唇音做准备。②训练舌运动:指导患儿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动作,同时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然后顺向或逆向舔全唇动作,速度由慢到快,20~30次/d,5~10min/次,可用棒棒糖引导,严重障碍的可采取被动运动,治疗师戴上指套或用压舌板协助患儿做舌的各种运动。(2)发音训练:患儿可以完成以上动作后,要让其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这些动作,如:双唇闭合、伸舌等。随后做无声的构音运动,最后轻声地引出靶音,先发元音,后发辅音。辅音由易到难。待能发辅音后,要训练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这些发音比较熟练后,就采取元音加辅音再加元音的形式,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训练。(3)辩音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能力对正确发音很重要,所以要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首先要能分辨出错音,可以通过13述或放录音,让患儿掌握正确发音,也可充分利用视觉能力,如:通过画图让患儿了解发音的部位和机制,指出其主要问题所在,并告诉他(她)准确的发音部位。此外,也可结合手法准确的发音。(4)语调、音量的训练:多数患儿常表现为音调低或单一音调,训练时指出患儿的音调问题所在,训练发音由低到高,利用乐器的音阶变化来克服单一的音调;在调节患儿音量上,主要调节自主呼吸对音量的控制[1],让患儿延长呼气时间,采用吹气球、吹哨等方法达到训练目的,增加发音动力。另外,带有音量控制开关的声控玩具用在训练上也很有效。

2 结果

①上述治疗方法对失语症患者的训练康复治疗起到很大作用,对失语患者的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早期康复综合训练,有一定效果。②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失语症是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缺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2]。障碍的形式取决于脑损害部位,一般分为运动和感知2类,分别涉及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面。发音训练是首要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短语训练、会话训练、朗读训练等。训练从患儿熟悉的物品、动作开始,由易到难[3]。在语言理解方面,应从视觉、感觉、听觉等多途径刺激;在引导表达方面,在训练师带领下学一些模拟声音。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训练。家长可以建立家庭训练模式,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篇6

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师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而在全国的范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音乐教育对于恢复智障儿童的智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智障儿童年龄最小的时候进行音乐教育,那么对他的作用也就最大。所以,在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中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提升智障儿童的康复概率和康复程度。

一、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

1.在知觉方面,因为智障儿童的感知速度比较慢,因此,智障儿童的感知速度与正常儿童相比反映的比较缓慢,智障儿童不仅是对任何事物的知觉范围小,同时还对感知事物的内容的表达不准确。

2.在记忆方面,智障儿童的记忆速度比较慢,而且记忆的时间比较短,不是长久性的,智障儿童如果对已经记忆下的事物进行反复或者是再一次出现的时候会对其产生扭曲和误解,没有逻辑性思维,且对于事物的识记没有完整性,通常情况下都支离破碎,在联系与应用方面更是存在不足。

3.在语言方面,语义含糊不清。他们经常表现为语言表达迟缓,不仅对于词汇的掌握量较少,而且不能够清晰与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4.在思维方面,智障儿童往往判断分析能力较差。对于事物不能够完整的认识,对于概念性的事物更是不易于理解,而且对于问题的考虑和分析不能够合乎逻辑,尤其是在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中,基本上是不具备独立完成计算的能力。

除此之外,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也不易于集中,经常分散走神。同时情绪的稳定性也较差,很容易情绪化,有时还很孤僻,经常极度的伤心或极度的高兴,喜怒哀乐不定,而且还缺乏一定的自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总体来说,智障儿童的智力、心理与行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智障儿童的协调能力

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较差,行为动作一般情况下不够协调。而采用音乐手段进行康复可以一定程度地锻炼智障儿童的大、小肌肉群,可以对他们的生理缺陷进行矫正。当教师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的康复活动时,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歌曲的播放,这时儿童的视觉和听觉就会得到完美的结合。这种做法刺激了众多的器官,使得智障儿童的大脑、眼睛、耳朵及肢体都能够得到锻炼。因为部分音乐歌曲比较激昂,所以智障儿童的全身可以呈现为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同时在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锻炼智障儿童的听觉和反应,可以增强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行为控制恶化协调能力。另外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来进行智障儿童的肌肉和呼吸的放松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对乐器进行有节奏的拍打,然后让智障儿童根据教师拍打的节奏进行踏步行走。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对乐器拍打的节奏或加强对重音节奏的拍打,并要求智障儿童按照教师拍打的节奏进行踏步前行,并要求踏出重音。教师这样对节奏不断进行变化,智障儿童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不仅可以加强智障儿童对节奏的把握,增强儿童对音乐节奏的记忆,同时还提高了智障儿童的反应能力和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智障儿童的感知辨认能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智障儿童的感知能力。在对智障儿童的音乐康复训练中,很多儿童歌曲都是描述小动物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小兔子、小花猫等毛绒玩具,让儿童们摸一摸,使其对该动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歌词可以使他们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从而加深儿童对动物的认识;最后在音乐背景的衬托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辨认,这样听声识物的音乐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逻辑分析能力,同时可以扩展智障儿童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智障儿童的记忆与表达能力

对事物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能够加强智障儿童的记忆力,但往往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的练习,不仅不能够加深智障儿童的记忆能力,反而会使智障儿童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恶之感,而音乐的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音乐本身就具有多变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它能够深深地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比如在欣赏《彼得与狼》这个交响童话时,教师第一遍可以只是让儿童进行讲述,使其对童话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第二遍播放时,教师可以要求儿童对交响乐中的长笛、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进行辨识;而第三遍播放时,就可以要求儿童对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记忆。然后可以选择在儿童中开展《彼得与狼》这个童话故事的演讲比赛,这样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下,儿童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刚才记忆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音乐教育康复形式,不仅加深了智障儿童的记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智障儿童的文明行为

智障儿童心理状况很难把握,经常表现出较为诡异的行为,出现不遵守秩序、随意乱动等现象,有时甚至会说出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语言,而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学就会很好地缓解这一现象,而且能够有利地培养智障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当儿童学习《你好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开展根据歌曲中的歌词,与各个小朋友之间进行握手问好的活动。在这种音乐氛围中,不仅加强了儿童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还改善了儿童的道德品质。

三、结束语

智障儿童虽然与正常儿童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弥补他们存在的缺陷。音乐在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大音乐教学在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中的使用,大力研究和发现更先进、更完善、更适合智障儿童的音乐康复法,为智障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康复和成长,从而更好地推动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7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训练;头穴丛刺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7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又可称为自闭症, 其属于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而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1]。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生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次研究应用康复训练结合头穴丛刺的方式对3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进行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女12例, 男18例;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9.51±1.50)岁;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26±1.31)年。观察组女11例, 男19例;年龄3~11岁, 平均年龄(9.24±1.64)岁;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28±1.61)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性康复训练, 以患儿实际情况作为根据对其进行结构化训练、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语言认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个性化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儿实施头穴丛刺治疗, 选择适应0.30 mm×25 mm规格的毫针实施治疗。常规消毒完毕后, 实施进针操作。针体与皮肤呈15°进针, 扎至帽状腱膜下。进针的深度为10~15 mm左右, 留针时间为3~4 h。在留针期间, 每隔30 min进行1次捻转。针刺区域具体如下:①颞区:针对语言、学习记忆障碍进行治疗;②额区:针对记忆能力、智力活动、情感反应障碍等进行治疗;③枕下区:针对平衡障碍进行治疗;④枕区:针对视觉障碍进行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均应用CARS对患儿病情进行评分。重度自闭症:评分>42分;中度自闭症:36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病情改善情况 治疗前, 两组患儿C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CARS评分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 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孤独谱系障碍为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的一种神经系统障碍性疾病, 患病后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孤独症谱系障碍作为一种精神疾病,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严重社会相互影响以及沟通技能损害、兴趣缺乏、行为刻板等[2]。多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均存在突出的智力发育落后特点, 其脾气差、反应迟钝, 极易出现自伤、攻击等行为。因此, 必须加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临床上主要应用康复训练方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进行治疗。以患儿的实际病情作为根据指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对患者进行教育和行为矫正。通过康复训练使患儿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语言, 使其能够逐渐进行一些基本生活自理。但是康复训练为一种较单纯的教育方式, 其在患儿状况的改善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且无法对该病进行根治。在中医学中, 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胎弱”、“语迟”等范畴, 其病因主要表现为先天不足、升发不利、心窍不通、神失所养等。因此对该类患儿实施头穴丛刺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该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表现为头针直接对患儿的大脑皮质部位发生作用, 促进脑皮质神经细胞兴奋性得到有效增强, 进而促进受到抑制的脑细胞得到有效激发, 刺激相应区域, 促进脑部血流得到有效改善, 进而使额叶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最终促进患儿的情感、智力功能得到有效提高[3]。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实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对实施头穴丛刺可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应用康复训练结合头穴丛刺方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进行治疗可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青, 刘t思, 俞裕天, 等.头穴留针配合行为训练治疗儿童自闭症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2013, 15(7):218-219.

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30-01

有报道指出,与健康成人比较,脑瘫儿童及其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承担较大的心理负担,还要承受经济压力。作为康复训练的教师,不但要做好患儿的康复训练,也要加强与家长的语言沟通,帮助家长克服心理问题,提高患儿训练的信心,为患儿康复创造良好环境。现就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与家长的及儿童的语言沟通作一下探讨。

一参考资料

本文所里列举的康复中心创办于2004年,至今己为453例脑瘫儿童实行康复训练,其中男352例,女101例;年龄6个月至3岁,平均1. 43岁;月平均费用3000元左右。

二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措施

由专职脑瘫儿童康复Ull练教师在每次实施康复训练、前后与家长进行语言沟通,沟通内容不限,沟通时间10 min以上。通过与家长的语言沟通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回家后的康复计划实施等内容,通过对家长的心理关怀,从而增加家长对脑瘫儿童的康复信心。

三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1.语言沟通的定义语言沟通,就是使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的沟通[2]。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包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要注意的是,所用的符号应当是为发出者和接受者都能准确理解的。当然采用相同的语系是必要的,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困难的是要求双方所用词的含义也要有同样的理解。

2.语言沟通的前提语言沟通的前提是信任,它是语言沟通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与家长之间应相互信任,相互了解,才能沟通与交流信息。它是以脑瘫儿童为中心,属于对家长情感关怀和训练。家长由于长期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无助和对脑瘫儿童失望心理,交流时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温柔,用词准确,赋予同情心,不失时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交流,使家长对有信任感,消除不良心理,对康复训练充满信心。在工作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竹我们态度和蔼,但对家长的疑问解释的含糊其辞,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儿状态分析不全等,就会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影响家长的情绪,从而导致对整个康复训练产生疑问。

3.常用语言沟通常用的语言沟通有二方面语言、日头语言和类语言。康复教师要将这二种常用的语言沟通有机结合在一起,内容简单、易懂,并注意要通过询问的方式考核家长掌握的程度,以利于以后的语言有效进行。

4.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的,适合康复采用的形式有交谈、座谈、健康知识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病友会等。

四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语言沟通的具体方式

语言沟通的常用语语言人人会用,却奥妙无穷。家长是心理相对弱势的特殊群体,对别人的话语比较敏感,对康复打消的语言特别敏感,因为家长的猜疑心理都比较重,尤其是长期做康复训练的脑瘫儿童家长,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常有“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孩了”“为什么做了这么久没看见起色”“这么多钱花下去到底有没有用”等想法。因此康复打消应以知识和智慧解开家长的心结,在工作中与家长进行语言交流时要全神贯注,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的同时应用如下语言。安慰性语言康复教师对家长的安慰,是从点点滴滴中温暖人心的,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来得生动、有力,易引起情感的共鸣,能稳定家长的思想情绪。在使用安慰性语言时,康复打消要注意态度诚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应充满关心和同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赞赏患儿,但不要做作,以免让家长产生言不由衷、假心假意的感觉。积极暗示性语言很多家长常因为脑瘫训练过程长、训练结果与家长心中预期的结果有偏差,经济负担比较重等而感到灰心丧气。康复教师应抓住患儿在训练过程出现的某些有效进展,适时给予积极的暗示,将会有效缓解家长的悲观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配合。

1.指令性语言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并不仅仅靠在康复中心的短短数小时,更多的是在家庭中不间断的延续训练。这是家长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也是康复打消一定要督促家长完成的。这个时候,比较适合使用指令性的语言,让家长知道这是她对孩了负责必须完成的功课。必须注意的是,该类语言需要耐心、关切的语气,不要用指示、命令或居高临下的语气,以免家长对康复教师产生高高在上、冷冰冰的感觉。

2.鼓励性语言康复教师对家长的鼓励,将会给家长无穷的力量,对家长是一种支持,它能有效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对患儿康复训练的阶段对比,让家长收到患儿进步的信息,是对家长最大的鼓励。同时,可以介绍同种病例的治愈情况,让家长看到希望,从心理上鼓励家长。

3.语言沟通切忌伤害性语言常言道:“好言一句二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脑瘫儿童的家长本来就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很多家长都对外界隐瞒自己孩了的病情,以求心理缓和。康复打消在与家长语言沟通的时候,切忌要注意家长的隐私情绪,切忌伤害性语言,避免在交流过程中提到傻了、笨蛋、瘫了等称呼,并避免使用指责、压制、讽刺、挖苦等语言。

脑瘫并非不治之症,只是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人力、则力、物力和爱心才能看到点滴希望,家长的训练态度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做好与家长语言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语言沟通不但能向家长展示康复教师的专科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思想,还能展示康复中心的人文氛围,为家长缓解心理问题,树立信心,为脑瘫儿童的康复带来希望。从而让家长自觉意识到只有自己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将康复训练视为孩了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而在此过程中,康复打消一定要注意语言沟通的要点,要有职业道德,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同时注重场合,行为得体,语言运用合适,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从今年3月起,我科就进行脑瘫康复的感觉统合训练,共训练200余人次,年龄1~8岁,男女比例31,根据脑瘫的不同类型及年龄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痉挛型:主要是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约占脑瘫的50%左右;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跟腱反射亢进及肌群的持续性紧张等。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主要以改善功能,防止加重肌肉痉挛为主,例如做大龙球时,把腿翘起,对抗地球引力;对不同形状的吊篮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已达到最佳效果。

1.2 徐动型:主要是肢体的不随意运动,约占脑瘫的25%左右。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要多增加平衡功能的练习,如平衡板、平衡木、触觉训练等。

1.3 混合型型:以痉挛和手足徐动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对这类患儿训练时,既要兼顾到训练目的,又要避免发生意外。多做一些爬行,平衡项目的训练。

2 讨 论

通过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我发现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及运动功能均有较好的改善。同时强调要进行密集的训练,强化控制感觉信息的输入,对每一训练项目都有量(反复)的刺激,已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3 感觉统合训练的意义

篇10

Effect of Q4 Scene Interactive Training System on Stability and Walking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EN Zheng,WANG Jie,WAN Yong

(Ji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Q4 scene interactive training system on stability and walking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P). Methods Fourty spastic CP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children were treated with regula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ceived Q4 scene interactive training system for 40min once a day, 5d per week, 12 weeks in total. Berg Balance Scale (BBS),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and D and E domains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 were evaluated at the beginn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12th week of treatment course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outcomes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ones of pre-treatment (P

Key words:Cerebral palsy; Spastic; Scene interactive training system;Stability;Walking function

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因下肢痉挛而引起站立、平衡和步行问题[1],从而直接影响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发育和造成康复训练过程中下肢关节损伤[2]。故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是其回归家庭社会的关键。本文采用Q4情景互动训练系统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和步行功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6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长沙)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分型及诊断标准[3],诊断为痉挛型脑瘫;②患儿无认知障碍;③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的评定分为Ⅰ~Ⅲ级;④下肢痉挛状态基本保持在改良Ashworth评级(MAS)3级或以下。排除标准:①排除智力存在障碍的以及癫痫较为严重的,对治疗不配合的;②患有全身性疾病以及严重心血管疾病,无法进行康复训练者。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0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性别、年龄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篇11

1. 抓职业精神培养,树立良好团队形象。大力倡导“敬业、博爱、兢业、进取”的职业精神,鼓励敢为人先,力创佳绩。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和先进人物事迹学习,培养岗位责任意识。结合上门康复指导服务,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增强爱心奉献意识。强化制度引领,进一步完善了《康复中心奖惩办法》,制定了《康复中心月度爱心奉献奖励制度》,从优化服务细节入手,促进康复师职业精神的养成。

2. 抓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康复水平和质量是康复中心提高儿童参训率和有效率的重要保证。中心通过加强投入,落实举措,不断提升康复工作的能力。一方面,主动派出多名康复师外出进修。通过参加上级残联组织的孤独症、低视力、智力、肢体类康复治疗和辅具使用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强化中心内部培训。坚持好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的业务学习制度,做到“五定”,即定教研时间、定教研地点、定专人负责、定教研主题、定学习要求;确保培训活动正常化、形式多样化、主题系列化,突出评估这一重点,强化实践意义。另外,不定期开展机构间业务活动。每年12月份与常州天爱儿童康复中心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3. 抓学历资质进修,提高员工素质层次。我们努力引导员工学习,通过员工工资结构规范化,并将学历和职称与工资水平挂钩,鼓励康复师参与学习进修和资质考试,并对外出学习人员主动关心,协调安排好工作。今年就先后安排4人去南京儿童医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脱产培训。目前,康复中心10名康复师中,本科5人,本科在读3人。

4. 抓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服务日常工作。我们在中心幼儿园、特校、区人医、区中医院发展近20名志愿者,对中心日常工作,尤其是开展引导式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注重加强志愿者管理,建立起有关档案。

“为每一位残疾儿童的明天着想,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家庭排忧解难”,这是中心员工的共识。中心强调:“中心无闲事,事事训练人。”中心坚信:康复细节决定成败,康复质态决定口碑。

1、规范实施项目训练。中心坚持“项目训练课程化管理”。具体做到“四定”:(1)为每一位服务对象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每一位儿童每次来中心至少参加4个以上项目的训练,确保上下午都能接受训练。(2)为所有项目定好训练时间。(3)为每一位参训儿童定好参训课表。(4)为每一个项目训练定好阶段目标。目标上墙,家长人手一份。

2、着力抓好机构训练。务实做好现状评估,将新进中心的儿童现状录好视频保存,坚持由负责儿童康复的各位老师集体评估,认真制定个性康复训练计划,积极开展项目训练,定期留下训练视频,定期进行训前训后对比达标检测,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坚持儿童家长参与训练,年末聘请专家规范认真开展评估。

3、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对全区各乡镇确有困难不能来康复中心参训的儿童,中心坚持常态指导,上门回访服务。从2012年起,中心一直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将康复师分成几组下乡上门回访指导。在回访前,康复师做到先电话联系家长,告之上门回访时间。在回访中,请各镇康复室人员陪同中心康复师深入村组,上门入户,了解儿童康复实际情况,对照其具体现状,制订相应的家庭康复计划,发放相应康复器材,现场指导家庭康复器材的安全使用。平时要求镇康复室人员定期上门指导,康复师电话随访,每月电信发送相应的康复知识和训练计划,指导家庭训练,实施阶段评估,进行宣传沟通。此举既让有实际困难的儿童正常享受免费的康复服务,又积极宣传了康复训练的理念和知识,更树立了良好残联工作者形象。今年对家庭康复的72名残儿采取一年两次以上的上门指导、回访慰问方式,共发放慰问金近20万元。

4、搭建康复网站信息互动平台。为了让康复中心的服务伴随残疾儿童身边,中心投入近12万元,建起了康复中心网站及“康复服务信息平台”,向近100儿童家庭每户免费发放一部手机,给予200元话费补贴,享受集团内免费通话。经常与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信息、通话联系,提供了宣传、沟通、咨询、指导等服务。今年康复中心发送给家长的各类信息有百余条。免费给76位家康残儿配备了平板电脑,为他们缴纳网络费,让家康残儿及其家长网上自由获取我中心康复训练情况,更好地进行远程家长培训及互动。

5、编制《康复课程流程》手册。智力组、肢体组、感统室、OT室老师各自整理形成自己的康复课程流程,认真梳理,形成文字内容,说出每天八节康复课程操作流程等,进一步提升康复项目训练规范化程度。

6、注重提供便民服务,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解决儿童家长电瓶车充电问题,提供了50个电瓶车充电插座,还免费提供四季校服、理发券、洗澡券、午餐、茶水、上下午副餐、针线包及简易药箱等,做到一切从残儿及家长的角度考虑,一手抓康复训练,一手抓便民服务,让残儿及家长感受到“家”的温暖。对在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每年为他们办理免费意外伤害保险,最大保额3万元;每月补助100元,今年共补助了139名在各类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共发放补助金166800元。同时实施临时救助,全区共实施救助10人次,共发放慰问金1万余元。

篇12

【中图分类号】R4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164-2

1997年5月,上海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并推广孤残儿童的康复,残疾儿童的康复关键在于早期干预,而早期干预既可以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寻找适合孤残儿童的家庭康复护理,值得进行研究。我们选择2001年9月我院家庭寄养儿童122例,进行3年的研究和追踪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22例,其中男72例,女50例,1~3岁52例,3~6岁30例,6岁以上40例。残疾情况,脑瘫,50例,弱智,30例,癫痫,18例,唇腭裂,13例,正常,12例。

1.2方法

1.2.1家庭康复前准备首先由我院康复医师对每个寄养到家庭的孤残儿童进行详细的评估,确立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其次选择寄养家庭,要求寄养家庭住房宽敞,经济条件中等以上,家庭气氛和睦,寄养家长身体健康,富有责任心,爱心,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最后根据家庭状况和寄养儿童进行合理配对。家庭训练人员由家长担任,分为主训练员和次训练员,主训练员由寄养母亲或主要领养人员担任,对其进行数次操作前培训,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担任训练工作。次训练员由家庭其他人员担任。

1.2.2家庭康复方法由我院康复师根据每个孩子的残疾程度制定康复计划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二”的训练为主,大的方面和正常儿童一样,如小于3月的儿童以抚摩、触觉、视听训练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规律训练,主要有正确的抱姿、卧姿、抬头、翻身、坐位、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的训练,同时还兼有精细动作、自理、语言、智力、行为、社交、游戏等的训练。年龄大于3个月的孩子保证每日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每天有时间与家庭正常儿童交流并鼓励家庭带儿童到公园、动物园、菜市场、商店等进行实地训练。不同残疾的儿童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如脑瘫儿童每日进行牵伸、按摩、学习基本动作模式等。家长在实际的操作期间如有疑难问题,院康复医师可随时到家庭进行实地指导,真正的将院内康复和家庭训练有效的结合起来。

2评定

2.1程度分级评定及疗效评定由康复医师对每个患儿进行康复后的ADL评定,计算有效值[4]。ADL评定表50项,满100分。

2.2程度分级评定标准(1、轻度:ADL评分降低35%以下);(2、中度:ADL评分降低35%~50%);(3、重度:ADL评分降低50%以上)。

3结果分析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疗效经过3年时间的康复训练,总有效率97.5%,其中显效93例(77%),有效26(23.8%)。

4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孤残儿童照料新概念正在形成并达成共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儿童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家庭寄养是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条好途径。而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优点有:(1)儿童对寄养父母易产生亲和力,依恋感,对寄养家庭环境比较熟悉,易建立交流、合作的态度;(2)寄养父母或主领养人已进行数次操作前培训,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康复技能与护理技能;(3)训练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灵活,强调全方位的安全护理和全面康复,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4)费用低;(5)覆盖面广。研究表明,要使孤残儿童全方位的发展,家庭寄养是提高儿童照料水平的重要模式,使其改善各方面的活动功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达到生活自理,以至将来能从事一定的工作,回归于社会。

篇13

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质量还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自闭症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而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康复又是实施早期干预的基础。因此,如何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工作,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提倡早期发现、早诊断、早康复。如果家长对“三早”没有充分的认识,自闭症儿童康复就难以取得成功。

(一)早发现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如1个月的幼儿一逗会笑,可以关注某一物体;1~2个月的幼儿听力和视力都得到快速发展;3~6个月的幼儿听到熟悉的名字或物品会用目光寻找或定位;8个月大的宝宝看到熟悉的人会用微笑来表示认识他们,看到亲人或看护他的人会要求抱等;10~11个月大的宝宝能独立站片刻,能使用个别的单词,一个单词可以包含很多含义;1岁的宝宝可以独走、弯腰拾物,能听懂的话多了,但只能说单词句。一般来说,只要家长了解了这些小儿生长、发育的知识,掌握一些简易的诊断测试知识,大部分儿童自闭症是可以在家庭早期发现的。据日本国立特殊教育综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百分之八十的自闭症儿童是由家庭早期发现的,可见,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发现,家庭是关键。

在美国,对一个婴幼儿要求出生后6~8个月内,就要诊断出孩子耳朵聋与不聋,诊断孩子的精神发育是否正常,智力发育是否迟滞等。如发现孩子有异常,就要立即进行早期干预。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在3岁时,能进入正常幼儿园。而我们许多家长却没有细心的注意和观察孩子语言、行为、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即使观察到了也认为是孩子“讲话迟、性格内向”等,等到孩子四五岁以后,才来就诊,延误了孩子的早期诊断,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早诊断

百分之九十的自闭症儿童在语言、认知、行为、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早期诊断有利于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但事实上,许多家长对自闭症的诊断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的异常后,会盲目的求医问药,即便权威机构已给出明确的诊断――自闭症,但很多家长仍不愿意相信事实,将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浪费在了治疗上,这不仅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耽误了孩子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当孩子过了六七岁再进行康复训练,会使得康复效果不佳,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终身遗憾。

(三)早干预

《美利坚百科全书》中指出:“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必须从学龄前开始,儿童接受康复训练越早,他们各项能力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熟知的印度狼孩卡马拉,就是在7岁后才开始学习人的语言、认识人类世界、开始社会交往的。尽管其生理器官良好,但花了7年功夫,才学会了45个词,在社会交往、认知行为方面仍存在极大的障碍。可见,早期康复训练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二、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必要性

(一)自闭症儿童逐年增多,家庭康复势在必行

20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而要将所有自闭症儿童集中到康复机构进行训练是不可能的,尤其对两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因康复机构受到条件限制,大多数无法接收。所以,单靠康复机构,难以完成自闭症儿童的训练重任。因此,只有培训自闭症儿童家长,开展家庭康复,有针对性的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家庭康复是推动其正向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自闭症儿童康复师资与接纳机构数量严重不足,需要家庭康复

我国缺乏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和早期干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机构。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自闭症儿童家长开办的民办训练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700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有一部分机构乱收费,有些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这也是绝大多数自闭症家庭所不能承担的一项经济负担。

这些行业乱象呼吁国家、社会、教育机构应关注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利用家庭优势与资源,发挥其积极的干预功能。

三、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优越性

(一)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

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单独训练的时间约半小时左右,而家长每天有三分之一或更长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所以,家长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足够量的训练。

(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最密切

作为自闭症儿童家长来说,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象正常儿童一样活泼可爱。而且,想使孩子康复的心情最迫切,也最富有耐心。许多康复较成功的孩子背后,都充满着家长深切的关心和心血。

(三)家长教孩子方式最灵活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都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如果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和内容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孩子容易接受。比如,利用“吃饭、上街、散步、进公园、天气变化、走亲访友”等机会,看到什么教什么。这样做,比起可让教学更实际、更灵活,效果也好。

理念先行是保证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得以实施的条件。理念的深入和实施策略的优化,推动了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现实发展;现实发展体现了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教育的实效性。只要家长充分认识到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重要性,比较全面地掌握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各种技能,并积极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就能使自闭症儿童康复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