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康复的训练

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40: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童康复的训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童康复的训练

篇1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学前特殊儿童训练策略训练评价

学前阶段是康复教育的根基阶段,也是康复教育的最佳阶段。对于学前特殊儿童而言,运动康复训练的科学开展不但具有缺陷补偿的生理功能,还具有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功能和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功能。因此,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设计并开展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对于学前特殊儿童动作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前特殊儿童融入班级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的社区环境。

一、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实施策略

首先,在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是高质量、高效率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到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训而言,为了实现学前特殊儿童缺陷补偿与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训练目标,应树立“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以“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为导向,将基础动作训练、体适能训练以及体育游戏等合理的融入所开展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之中,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

其次,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特殊儿童包括不同的类别,如听障儿童、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等,在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显然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应为“发展其基本运动功能、培养其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在开展训练时,训练的重点就应放在基本运动功能的训练以及听指令训练和社交能力训练等方面;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其语言、动作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其功能恢复”,所以在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时,就应该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训练。

最后,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不但生理缺陷和身心特点存在不同,其对运动康复训练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策略,是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成效的关键。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可以结合结构化的训练策略来开展;在针对听障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听觉训练的康复教育原则和康复教育方法;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适应性训练的方法策略和思维训练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运动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成效。

二、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评价方式

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评价指的是根据运动康复的目标,对运动康复训练的过程和运动康复训练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的结果对后续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进行评价时,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动作发展评价。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指的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状况所进行的评价。常用的评价量表主要有《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二版》(PDMS-2),PDMS-2主要是针对0~7岁之间的特殊儿童设计的,主要的评价内容为0~7岁之间特殊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情况和精细动作发展情况,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动作发展评价时,常用的评价量表之一;此外,《Brigance早期发育量表二版》(BriganceIED-Ⅱ)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

二是健康体适能评价。健康体适能的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自信心,还能够促进学前特殊儿童与生活环境之间的适应与融合,所以,健康体适能也是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试时,常用的主要为《Brockport体适能测试》(BPFT),其共包含了27个测试项目,能够让测试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学前特殊儿童时,灵活地进行测试,从而对接受测试的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发展状况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除此之外,《身心障碍者最佳身体测试》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测试。

三是社交能力评价。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评价时,评价不应该只停留在动作和健康体适能等显性的、表层的内容之上,同时还应该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判断和评价,以更加全面地衡量运动康复的效果。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评价时,常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弗吉尼亚州适应体育课程(UVA-APE)社交技巧清单,在这一清单中包括了应对冲突和问候他人等在内的10个与社交能力相关的测试类别,能够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状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衡量和判断。

篇2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它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普遍采用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笔者近年来对部分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包括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采用针刺治疗,并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将2004―2006年期间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图片词汇测验(PPVT)等测评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而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后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40例按接受训练及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2.5~8岁,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均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E1 7测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C-PEP发展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

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强间、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精神情感区、视区、晕听区、额五针(前额发际上2cm处,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5针间距相等)。配穴:多动加后溪、支沟、列缺、太冲、冲阳、飞扬;喜静而喃喃自语、疏懒加丰隆、太冲;声音嘶哑或声音不扬加鱼际、照海、廉泉、哑门;不寐加照海、申脉。每次治疗时选取主穴,随症选取配穴,针刺每日1次,留针25分钟,间歇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一疗程,共治2~3个疗程。

(2)康复训练

采用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各训练45分钟,共训练90次。

ABA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进行系统教授,小到注视别人,大到复杂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社会交往互动,都被划为若干个步骤。在教授每一个步骤时(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开始),都伴随有提示和指令,有时要从手把手开始;教授活动要重复多次,直到患儿达到要求,将患儿已学会或已消失的行为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并注意将在课堂上学会的行为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教学活动从一对一开始,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包括体能、智能、语言、性格、社交等;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即知识、语言和动作是连在一起的;通过习作分析或称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游戏)贯穿起来,让儿童容易掌握动作中的每一个小节;采用节律性的语言来增强儿童在时间上的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贯彻性,学习机会可以是每时每刻,而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检测,以了解患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感觉统合检测结果制定出感觉统合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和训练量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通过各种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系统,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对照组

每天行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各1次,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同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测评: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戏活动组成,在测试的同时,对患儿的各种反应按一定的评分标准作记录,C-PEP之功能发育量表能提供患儿在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及口语认知等功能领域发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观察的患儿(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均进行C-PEP量表测评。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16分;显著进步: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7.03,P

(2)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在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上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治疗组,其组内训练治疗前后差异性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将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在发展总分、模仿、口语认知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BA训练法,也称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发展和运用的一种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体系,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矫正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

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而引起的不当行为。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它通过一系列仔细策划的活动,使儿童在运动机能、言语、智能、社交及情绪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引导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脑瘫儿,以后逐渐扩展施行于因中枢神经受损而引起多类弱能的成人及儿童。ABA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而设计的一套通过游戏和各种玩具器械来提高或增强感知运动各器官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因而感知觉运动方面的训练也是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觉统合训练也因此而成为孤独症儿童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篇3

一、智力障碍儿童分级标准与表现

“智力障碍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可以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轻度智力障碍,中度智力障碍,重度智力障碍,极重度智力障碍。

他们一般有如下一些心理特点: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记忆方面:大量歪曲和错误再现在头脑中,记忆支离破碎,逻辑性差;识记速度缓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不稳定。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迟,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方面:判断力差,认知客体不完整,概括能力差;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不能准确分析事物的本质;难以掌握数的概念,难以完成最简单的计算。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围狭窄,稳定性差。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对人多怀有敌意;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极其孤僻。

二、音乐教学理论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引导价值

(一)节奏律动。“节奏较于其他的音乐元素更容易使智力障碍儿童产生共鸣,比如爬行、行走、心跳、跑步、都是身体内在的一种节奏。”在教学过程中,律动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对节奏的反应速度与律动能力的提升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

(二)视听音乐。智力障碍儿童不必非要读懂乐谱,乐谱的识别与记忆对于这些孩子无疑是困难和排斥的。而达尔克罗兹教学将这写乐谱转化成了“看音乐”的教学形式”,通过身体的表现,将音乐的强弱、旋律、音色等元素十分清晰的呈现在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之中,不对孩子机械的施加技术学习压力,孩子们在把握简单的旋律、节奏、音高等要素在音乐中的流动,带给他们更多的听觉感悟。

(三)器乐教学。“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有效工具,通过乐器学习可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等起到促进作用”。奥尔夫乐器中拥有不同音色和质地的乐器,它们的操作简单方便,且乐器间彼此配合时的音色效果纯净而丰富,让孩子们使用不同的乐器进行节奏接龙,可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上的归属感,开发他们对于音乐和新事物的潜在理解。

三、构建适合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音乐教学法

针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学龄学生的生理、心理能力,所做的关于音乐教学法研究。《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作为一个完整课程群概念的提出。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将该课程群分为五个模块一一童谣、歌唱与合唱教学、音乐与动作、音乐游戏,奥尔夫乐器,每个模块自成体系,模块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想象音乐、表达音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就是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通过该教学法的应用,笔者发现,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可行性。

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的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童谣。在歌唱教学初级阶段,童谣是儿童学习歌唱的入门教材。它以短小整齐的形式、朗朗上口的韵律、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出孩子眼中的现实世界和心中的幻想世界,表达着人类社会的规范与情感。通过学习童谣,即可纠正孩子的发音,又能有利于节奏的接触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二)歌唱与合唱教学。“歌唱与合唱教学”模块是基于柯达伊歌唱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借鉴并发展,精选国内外优秀的歌唱合唱曲目。“歌唱与合唱教学”模块的主要内容有:唱名法,科尔文手势,手型,符干字母谱。

(三)音乐与动作。“音乐与动作”的训练目标:学生基于自己经验和个性,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来理解音乐的元素并表现音乐的能量;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强化和内化,并拥有快乐的身心体验。

“音乐与动作”模块的基本内容包括:1、四种步态:行走、奔跑、连步跳、跑跳是音乐与动作最基本的活动;在步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音乐元素的整合和开展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音乐与动作练习。2、动作元素:音乐与动作训练区别于舞蹈与体操,强调以人体自然的动作为基础,探索表达音乐能量、音乐元素、音乐节奏的动作元素。3、动作塑形:音乐与动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强调个性的发展和个性的自我肯定,针对音乐的暗示、教师的提示和个人的选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静止姿态,称之为动作塑形。实质是个体的个性在身体上的外化。4、空间的配置:音乐与动作训练探索人和空间的不同关系,培养人对空间的感知意识。5、即兴活动的开展:上述五点整合而成的各种即兴活动和歌唱的即兴活动。

(四)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模块是对以上三个模块的学结。它占有很大的即兴创作因素。即是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而外化于思维、身体进行的表达。以音乐与动作为主,伴有童谣和歌唱与合唱元素。通过“音乐游戏”模块,可以检验一个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掌握情况。

(五)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教学是奥尔夫教学体系核心内容之一,每一种乐器都可以发出一种单纯而美妙的声音,只有通过亲身感受或是触摸行为,才能获得相应的感性知识。因此,奥尔夫乐器丰富多彩的音色与简单的可操作性,是最容易唤起儿童神经与大脑的活跃性,从来使孩子们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四、结束语

总之,音乐治疗采取定制式教学治疗模式,以智障儿童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对个性化音乐治疗原理的理解,采用不同音乐治疗方法并发挥音乐治疗作用机制,对智障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达到康复训练目标。

篇4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vision of low vision children.Method:A total of 72 low visio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routine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developed individualized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ed the relevant training strateg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Result: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5-0.09(11.11%) and 0.10-0.29(30.5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3.33% and 47.22%(P

【Key words】 Low vision;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hildren; Vi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 vision,LV)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该病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视神经萎缩中度远视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术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在一段时间内也属于低视力范畴[1-2]。低视力患儿存在明显视觉损失,这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因而需尽可能的改善患儿视力。视觉康复训练是低视力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患儿视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视觉康复训练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一套高效的视觉康复训练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纳入标准:患儿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视觉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均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相关训练策略如下:

1.2.1 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 训练前收集患儿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家属患儿视觉活动、日常生活特点和障碍问题,并与患儿交流沟通,了解患儿性格特征,与相关医师共同协商,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计划制定后,向患儿家属讲解,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家属的相关需求。

1.2.2 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 为提高家属和患儿治疗依从性,应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模式,向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视觉康复训练安排、家庭护理知识与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属和患儿坚持视觉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儿视力,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获得家属和患儿的积极配合;训练前应观察患儿心理状态变化,出现负性情绪反应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选择成功案例鼓舞患儿,帮助患儿重塑治疗信心。

1.2.3 合理使用助视器 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视觉康复训练中要求患儿佩戴助视器;同时,设计配套阅读材料,要求字体从大至小,配合不同训练阶段使用,便于监测患儿视力和阅读能力改善情况[3-4]。

1.2.4 视觉定位能力训练 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阅读图册或文字材料,从中选择某个图案、字母或文字,让患儿在材料中找出,训练患儿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的精准度;指导患儿进行笔画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图案,让患儿沿着线条轨迹描红临摹,锻炼患儿头部运动追踪能力,提高眼部与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 视觉记忆能力训练 让患儿先观察房间内陈设,再取走房间内的某个物体,让患儿回到房间,观察移走了哪个物体,并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位置,锻炼患儿的视觉记忆能力[5]。

1.2.6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带领儿童在音乐中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积极鼓励患儿自己完成个人卫生清洁等,提高患儿独立意识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行视觉康复训练6个月以上,训练6个月后检查患儿视力情况,记录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并比较。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CLVQOL)评估低视力患儿生活质量情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6]。患儿训练前后分别进行CLVQOL评估,统计远视力、调节能力、阅读和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别是11.11%和30.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前,观察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对于儿童眼部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而儿童低视力人群也成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点。低视力直接影响患儿对社会及环境的正常认知,干扰儿童的各项肢体活动,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负性影响较大,随着病程延长危害性逐渐增加,甚至导致儿童终生视力损失。故应尽早开始低视力的治疗尤其应做好视力康复训练,并长期坚持改善患儿预后[7]。

与成人低视力相比,儿童视觉经验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视觉记忆,多数患儿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视觉缺陷,仅使用残余视力,且部分患儿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视觉康复训练难度较大,要求更多且时间更长[5]。根据儿童低视力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视觉康复训练方式,在训练中遵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积极改善患儿视觉功能,并注意纠正患儿心理和智力发育障碍[8-9]。本院针对儿童视觉康复训练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异同,编制了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为日后康复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对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儿童视觉康复训练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患病年数长、视觉损失大、性格内向的患儿低视力治疗和康复训练难度更大[10]。在实际视觉康复训练中,应把握儿童低视力的病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视障儿童视功能和心理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标准的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和方法[11-13]。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是视觉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眼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家属配合视觉康复训练,并定期评估患儿视觉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儿和家属已经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励患儿及家属更好的坚持康复训练,全面改善视觉功能[14]。本次研究认为个性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较为适用于现代低视力儿童及家庭,家属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疗,在训练中应先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积极争取家属的意见,同时训练前和训练中应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保证患儿和家属保持良好的视觉康复训练热情。此外应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在视觉康复训练中合理使用助视器及配套阅读材料,使视觉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觉功能训练方面,视觉定位能力训练和视觉记忆能力训练为主要训练项目,灵活选择儿童喜欢的形式进行训练,提高患儿参与积极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视技能训练,提高患儿独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进患儿正常行为发育,并减轻家属照顾负担[18]。

综上所述,低视力儿童视力采取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胡运涛.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觉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剑鉴,等.康复训练对高度远视儿童屈光结构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5(2):149-151.

[3]肖婷,张黎.儿童低视力康复概况[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7(2):45-46.

[4]杨俊芳,陶利娟,漆争艳,等.低视力儿童应用助视器提高视觉质量的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复训练仪在低视力儿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5(24):2897-2898.

[6]胡爱莲,孙葆忱,张旭,等.北京市医疗机构低视力康复服务状况调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锦华.康复训练对儿童低视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类型助视器在视力残疾学龄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9]曾素华.家庭护理干预对低视力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0]曾玉.技能训练干预对成人低视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1]曹紫玄,王萌,陆悦美,等.对我国儿童低视力康复的一些思考[J].中国康复,2015,10(2):149-150.

[12]陈章玲,雷方,陈彬川,等.郑州市惠济区3~6岁儿童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J].眼科新进展,2014,12(5):441-444.

[13]杨媛,黄耀忠,张超,等.台州市椒江区幼托机构儿童低视力原因及康复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蒋春秀,马丽华.柳州市学龄前儿童盲和低视力原因分析[J].华夏医学,2011,5(2):167-169.

[15]朱文珲,周建华,林先轩,等.低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5(10):967-969.

[16]邓岳敏.“残―医―教”一体化低视力儿童康复模式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6,5(1):119-123.

篇5

儿童失语症指部分获得或者已经获得口语能力以后所发生的失语症状。儿童失语症的主要病因是脑外伤以及神经中枢感染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因此,对本症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儿童失语症9例(男4例,女5例),年龄2~7岁,平均4.5岁。其中脑外伤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例。均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语言流畅。

1.2临床表现 听力理解障碍是失语症的常见症状,患儿对口语的理解能力降低或丧失。El语表达障碍表现为言语速度减慢、说话量少而且费力、声音低弱以及韵律失常、阅读书写均有不同障碍。失语症也有不同的分类,例如:①运动性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口语性失语症,皮质运动性失语。②感觉性失语症:特点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评价的意义。③失写症:患者能听懂另Ⅱ人的语言,但自动书写能力丧失,默写和抄写也是不可能的。④失读症:看到原来认识的字符读不出音,也不知道其意义。

1.3方法 训练场所选定在光线充足,安静的室内,要避开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最好是在有隔音设施的房间进行一般30rain~lh/次,3~5次/w,34月为1个疗程。以一对一训练为主,适当的集体训练,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兴趣。(1)听解训练:①听觉训练:利用听音乐、听广播,念书等形式刺激患儿思维,提高语言理解能力,5次/d,10~20min/次。②手势训练:通过患儿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③实物刺激:让患儿说出所看到的实物名称,训练师适当提醒,反复练习。④图片刺激:在桌面上摆放2~l2张图片,治疗师取2张摆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根据指令进行指认,然后变换顺序反复进行之后,增)JI14张或6张,进行4选l、6选l,熟练后可6选2,8选2训练,也可增至9选3、l2选3等。(2)表达能力训练:①命名训练:将实物或图片逐一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命名,也可给予视觉刺激,口形提示。②复述训练:患儿随训练师进行勾述,根据患儿水平,选择单词、短句JL歌、故事等,注意让患儿观察训练师的13形,注意听训练师的音准。③书写训练:从抄写开始,将字卡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抄写,听写日记单词或看图片让患儿写出有关单词,能完成的,进行短句,长句、短文的听写,或让患儿看情景画写出内容。

1.4构音障碍以语音训练为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发音器官的训练:①训练唇运动:指导患儿作反复的张口、鼓腮、伸舌、呲牙以及抿嘴、撅嘴等唇部训练。训练时要面对镜子,这样会使患儿便于模仿和纠正动作。唇的训练是为患儿发双唇音做准备。②训练舌运动:指导患儿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动作,同时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然后顺向或逆向舔全唇动作,速度由慢到快,20~30次/d,5~10min/次,可用棒棒糖引导,严重障碍的可采取被动运动,治疗师戴上指套或用压舌板协助患儿做舌的各种运动。(2)发音训练:患儿可以完成以上动作后,要让其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这些动作,如:双唇闭合、伸舌等。随后做无声的构音运动,最后轻声地引出靶音,先发元音,后发辅音。辅音由易到难。待能发辅音后,要训练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这些发音比较熟练后,就采取元音加辅音再加元音的形式,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训练。(3)辩音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能力对正确发音很重要,所以要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首先要能分辨出错音,可以通过13述或放录音,让患儿掌握正确发音,也可充分利用视觉能力,如:通过画图让患儿了解发音的部位和机制,指出其主要问题所在,并告诉他(她)准确的发音部位。此外,也可结合手法准确的发音。(4)语调、音量的训练:多数患儿常表现为音调低或单一音调,训练时指出患儿的音调问题所在,训练发音由低到高,利用乐器的音阶变化来克服单一的音调;在调节患儿音量上,主要调节自主呼吸对音量的控制[1],让患儿延长呼气时间,采用吹气球、吹哨等方法达到训练目的,增加发音动力。另外,带有音量控制开关的声控玩具用在训练上也很有效。

2 结果

①上述治疗方法对失语症患者的训练康复治疗起到很大作用,对失语患者的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早期康复综合训练,有一定效果。②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失语症是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缺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2]。障碍的形式取决于脑损害部位,一般分为运动和感知2类,分别涉及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面。发音训练是首要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短语训练、会话训练、朗读训练等。训练从患儿熟悉的物品、动作开始,由易到难[3]。在语言理解方面,应从视觉、感觉、听觉等多途径刺激;在引导表达方面,在训练师带领下学一些模拟声音。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训练。家长可以建立家庭训练模式,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