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洪涝灾害防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许多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从而导致城市区湖泊、洼地萎缩;另外就是在建设中,广泛的使用水泥进行铺面,使土地硬化程度提高;多种原因结合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现在大部分城市建设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或是排水系统年代久远,许多设施遭到破坏,排水标准往往达不到现有的标准;同时在小区建设中,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所以一旦连续遇到大雨天气,城市排水能力往往体现不足,容易造成内涝。
1.2 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在防治城市洪涝灾害时,不仅需要的是工程的建设多么好,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管理与先进的技术,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于技术方面(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应用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1.3 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在我国防洪排涝建设中形成了“救为主,防为辅”的意识,这种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这说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在发动城市居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就目前,我国防洪排涝的主要是依靠修堤筑坝,对于发生严重地区的安全抢险工作,要依靠人民进行抢险确保社会的安全;在城市建设中,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只单一性的注重经济的发展,对防洪排涝减灾对策考虑严重不足,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十分被动,极易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而非防灾减灾的生力军。
2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2.1 工程保障措施
2.1.1 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既关系到城市安全,又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伴随着增加,但排涝标准往往偏低,造成了内涝灾害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是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就效益与工程投资而言:标准越高,其防洪效益也就愈高,工程投资也就愈大;反之,效益和工程投资就越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要考虑城市的诸多因素,比如城市的规模、地形、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技术上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现行城市防洪标准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予以适当提高。
2.1.2 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同时也要考虑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两者缺一不可。实施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实施防洪排涝设施,明确其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2.2 行政管理措施
2.2.1 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
在城市防洪排涝的设施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提高其设防标准,要相应的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对超标准的洪涝水、风、潮制定完善的预案,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2.2.2 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国家建设步伐加快,防洪管理体制也逐步迈向合理化、规范化,城市内部生命线系统规划与城市间网络联接保障机制将严重影响着城市秩序运行,是城市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城市水灾脆弱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防洪排涝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都是处于发展阶段,对预报的结果的传播和服务完全是一种被动性,于是导致遇到洪涝灾害时都是一种抢救的过程,而不是预防。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在面对洪涝灾害不受恐慌,使损失最小化,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的预警制度,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这样城市居民在应对洪涝灾害时更多的是防范而不是抢救,同时也可以避免公众产生过多恐惧;另外,洪水保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洪涝风险管理手段。采用强制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体系。
2.2.3 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建设,并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特别需要加强水灾应急管理的基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应急指挥与管理的能力。
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在洪涝灾害情景模拟的基础上编制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有助于减少水灾风险应急响应时间,使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
2.3 公众参与监督管理措施
防洪排涝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共同承担防洪责任和风险。(1)要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2)防微杜渐,倡导公民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公众对乱排放行为进行监督,减少固体垃圾直接排放至下水道而导致排水能力下降甚至堵塞情况的发生。
2.4 科学技术措施
2.4.1 研究分散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建立与完善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雨水能够很好的收集和利用,对于城市防洪排涝减灾有着明显的作用,现在就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的技术在国内外都有较成熟的发展,但我们还需要在此成熟的基础之上,针对城市所具有的特点,更多的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措施,找出适合各个城市特点的、经济合理的收集、利用方式与调度模式, 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2.4.2 加强防汛排涝指挥系统现代化的建设
我国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正在发展之中, 从信息管理系统上升到决策支持系统的层次,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可在有条件的城市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这是一个模拟和防御系统, 在洪水发生的情况下, 为救灾决策和快速反应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通讯保障, 并跟踪、反馈各项命令的执行情况, 以达到减少人员、耕地、财产和资源损失的目的。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 可解决防洪救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其应用示范研究成果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及流域防洪指挥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4.3 加强城市防洪减灾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
1.平时注意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汛期时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生活习惯,做到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确保安全。
2.密切注意汛期的洪水情报,服从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及时避难。
3.地处洼地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
4.家中常备如船只、木筏、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并在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
暴雨防范措施
1.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地势低洼的住宅区、商业区可采取围堵的措施。如用沙袋、草包、挡板等堵在门口等进水处,可有效地防止雨水进入建筑内。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进下水道,以防堵塞后排水不畅。
3.提高对暴雨的预报准确率
暴雨可以直接成灾,而持续性大暴雨或者是连续的数场暴雨更可以造成洪涝灾害。因此,准确预报暴雨的地点、范围、强度等,以及准确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对于更好地做防汛准备工作,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还要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完善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对于大暴雨这类灾害性天气,强降水过程多从中尺度天气系统中产生。
因此,为了更好地防灾减灾,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科学研究,提高对暴雨、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和业务监测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小尺度监测基地的建设和改造,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
暴雨洪涝灾害一旦发生,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及突发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要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气象灾害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将灾害预报警报信息及防御建议到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的实施机构,使居民及时了解气象灾害信息及防御措施。在应急机构组织指导下,有效防御、合理避灾防灾,安全撤离人员,将气象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洪水防范措施
1.洪水到来时,如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房顶、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地势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或消防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在洪水来临前,要及时关掉煤气阀门及电源总开关,以防电线浸水漏电、失火伤人;
6.如果家外面已经被洪水包围,不要贸然开门,要堵塞门的缝隙,减少大水灌入速度。如果此时打开门,不仅浪费救援时间还可能被洪水冲走。
3.一旦房屋进水,立即切断电源及气源。
4.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如必须外出,应绕开积水严重的地方。最好走路中央,因为窨井等排水设施一般都设在路边。
山洪逃生方法
据目前气象、水文预测技术,人类能在山洪暴雨发生前3~5小时感觉有山洪暴雨发生,当出现1小时降雨50~100毫米,洪峰至山脚约2~3小时。从倾盆大雨开始发生到造成灾害,有效转移救生时间约4~5小时。有效的逃生方法才能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1、在野外受到山洪威胁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根据平时掌握的宁海县地质情况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同时要注意观察水情警示牌,防止误入深水区或掉进排水口。
2、在野外不要沿着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假如非过河不可,尽可能找桥,从桥上通过。假如无桥,非涉水不可,不要选择最狭窄地方通过,要找宽广的地方,溪面宽的地方通常都是最浅的地方。在未涉水前,先选好一个好的着脚点,用竹竿或木棍先试探你的前路,在起步前先扶稳竹竿,并要反水流方向前进;不要游泳逃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更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
3、如果山洪不断上涨,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退时,应在楼上贮备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饮用水、炊具、衣物等,尤其是生活在宁海县偏僻地区的人,一旦交通受阻,救援人员两三天内难以赶到,只得自力自救,必须准备饮用水、食物、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如果没有轻便的用具,可以改吃干粮充饥。还要携带火柴或打火机,必要时用来生火。
看过“暴雨洪涝的防范措施”的人还看了:
1.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措施
2.暴雨洪涝灾害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96-01
前言: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不可抗因素,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等,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异常的情况日益严重,农业气象灾害频频发生,也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满足我国人民对农作物的需求,提升农作物产量,农业工作者应全面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特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有效防御措施,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1 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害主要是指冷害和冻害,其中冻害主要是发生在除夏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包括霜冻和寒潮,而冷害则主要是由作物发育期温度条件不足引发的、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发生在除冬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因其显著地地域性,也使冷害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东北地区,6~8月份时,由于强降温所引发的冷害通常会被称之为“夏季低温”,而在华南地区春季出现的冷害则被称之为“低温烂秧天气”。
1.2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主要是在热带海洋的低气压接近地面风速超过17.2km・s-1时被引发,台风的破坏力极强,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受到台风影响的一般是浙江以南沿海地区的作物,且影响其的台风主要是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
1.3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
干旱缺水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1]。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与一般的干旱灾害不同,主要是作物内部水分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逐渐流失的情况。一旦发生这一灾害,作物水分将会大量流失,且流失速度远远超过补给速度,导致作物内部水分的严重失衡,阻碍作物生长,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
1.4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是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三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包括土壤结构、植被覆盖率等,降水是其中最为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夏季降水。一旦出现持续性的暴雨和特大暴雨,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是这种形势无法得到控制,还极有可能出现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破坏农田等情况,造成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使是无法有效控制的不可抗因素,对作物产量影响极大[2]。我国地域宽广,作物种类繁多,因而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域的作物影响也有所不同。
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季,对于温度相对较高地域的作物影响并不显著,对于温度较低的作物影响则十分严重,例如东北地区。我国平均每年遭受冻害影响的作物高达364万hm2,据调查表明,东三省在冻害影响的年份中,作物产量损失均在100亿kg左右。
台风灾害也是影响我国作物产量的重要灾害之一,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可达到7个,因台风灾害所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处于世界前列。据相关数据表明,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受台风灾害影响的作物超出了300万hm2,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目前,全球气候都出现了异常变化,干旱、洪涝灾害逐渐增多,尤其是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出现频繁,仅2003年的淮河洪水便造成了35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导致当地作物绝收,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措施
3.1 提升灾害防范意识
目前很多农业从事人员的灾害防范意识较弱,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农业从事人员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同时,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的重要作用,树立灾害防范便是提升作物产量的观念,尽快实现全民灾害防范意识的提升。
3.2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是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相关人员应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实时掌控各种气象灾害情况,并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以为接下来的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要求农业从事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各种农作物、农业气象灾害特征、灾害对作物的损害机理等,以保证所选制定的防御措施科学有效。
例如针对冷冻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可以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增温助长制剂,依据气象信息数据,选择适当的时期予以应用,并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综合防霜技术体系。针对干旱、洪涝灾害等,农业从事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区特征,发展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等。
3.3 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应加强对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例如通过整修病险水库、江河改造、建立小型农田水利以改善水利灌溉等,提升本区域农田的防洪能力,并积极鼓励农民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避免干旱灾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保障作物产量。
3.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的发生多为人类带来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提升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农业从事人员发展林草,通过种植多种植被为农田建设保护屏障,不断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逐渐从根源上消除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论
农业气象灾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难点,农业从事人员应提升自身灾害防范意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进一步保障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为了便于分析,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的气象灾害定为一般旅游气象灾害;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失踪的气象灾害定为严重旅游气象灾害;把一般气象灾害在年内发生最早与最晚日期之间的时段定为灾害期;把严重危害在年内发生最早与最晚发生日期之间的时段定为严重灾害期。本文主要以对游客有危害的气象灾害作为分析对象。
青海旅游气象灾害概况
青海的旅游季节集中在5~10月份,而沙尘暴、雪灾、冻害等灾害,大多发生在10月至翌年4月份,即适宜旅游季节以外,对旅游设施、交通、自然景观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对户外活动的旅客影响甚微。对于出现在5~9月份冰雹、暴雨洪涝、雷电、高温、大雾、龙卷风等灾害而言,灾害期与适宜旅游季节相重叠。高温、大雾、龙卷风等灾害虽有发生,但次数极少,24年累计仅为2~8次,且危害区域小、持续时间短,对游客危害也很小。因此,确定暴雨洪涝、雷电、冰雹灾害是青海旅游业的主要气象灾害,见表1。
青海旅游气象灾害时空特征
1时间变化
1.1日变化
日内,冰雹灾害发生于11时至次日05时,相对集中在15~19时(占降雹总数的58.2%);16~17时为日内最易发生冰雹灾害的时段,占日降雹总数的18.1%。05~10时未出现过冰雹灾害,见图1。暴雨洪涝灾害在日内每个时次均有发生,16~22时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时次,占暴雨洪涝灾害总数的55.0%;20~21时为日内最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时次,其它时次均在4.2%以下。雷电灾害发生在11~23时,此时段发生的雷电灾害占日雷电灾害总次数的92%;相对集中在13~22时,占日总次数的86%;16~17时是日内最易发生雷电灾害的时次。00~01时、03~05时虽有雷暴灾害发生,但次数较少,仅为6%,见图1。
1.2年变化
统计表明:青海冰雹灾害的一般灾害期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最晚在10月上旬结束。6~8月份为灾害集中发生时期(占年发生次数的95.2%)。灾害期历时152d。严重灾害期开始于5月下旬,结束于9月上旬,为时103d。严重灾害期较一般灾害期短49d。暴雨洪涝灾害的一般灾害期最早从4月上旬开始,最晚在10月上旬结束。6~8月份为灾害集中发生时期(占年发生次数的89.7%),灾害期历时184d;严重灾害期开始于4月下旬,结束于9月下旬,为时150d。严重灾害期较一般灾害期短34d。雷电灾害的一般灾害期最早从4月中旬开始,最晚在10月下旬结束。5~9月份为灾害集中发生时期(占年发生次数的96.2%);历时200d。严重灾害期于4月中旬开始,9月中旬结束,为时160d。严重灾害期较一般灾害期短40d,见图2。年内严重灾害主要集中在5~8月份,6~8月份为青海严重灾害高发期,见表2。
1.3年际变化
分析表明:年际间的冰雹、暴雨洪涝和雷电灾害次数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1984—1989年,年冰雹灾害次数仅为8.5次/年;1990—1999年灾害次数增加至20.7次/年;2000—2007年高达38.5次/年。暴雨洪涝灾害在1984—1989年间发生次数为3.7次/年;1990—1999年增加至14.5次/年;2000—2007年高达42.4次/年。雷电灾害在1984—1989年间发生次数为0.5次/年;1990—1999年为0.7次/年;2000—2007年高达11.9次/年,见表3。
1.4灾害持续时间
统计表明:雷暴灾害的个例虽较多,但多数记录起、止时间不详,无法进行准确统计和分析,本文仅选择较完整的资料个例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雷电灾害持续时间在31~60min之间的频次达36%;持续时间在61~90min之间的频次为32%;持续时间在91~120min和120min以上的频次为12%;持续时间少于10min和11~30min之间的频次为4%。
冰雹灾害持续时间在6~10min之间的频次达30.2%;持续时间不足5min和16~20min之间的频次为22.1%和20.9%;持续时间在11~15min的频次为17.4%;持续时间在21~30min和大于30min之间的频次为7%和2%。
暴雨持续时间在11~60min之间的频次达32.9%;持续时间在61~180min之间的频次为29.5%;持续时间在181~360min的频次为16.4%;持续时间在小于10min的灾害频次为1.4%,见表4。
2地域分布
2.1地区(州)分布
以主要旅游气象灾害总次数而言,海东地区是青海严重旅游气象灾害高发区,其比例占全省总次数的30.1%;西宁市、黄南州、海南州为严重气象灾害次高发区,占全省总次数的11.8%~19.1%;海北州、海西州、玉树州和果洛州为严重气象灾害低发区,占全省总次数的4.4%~5.9%,见表5。由表5可见,从旅游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上看,海南州为灾害伤亡最多地区,伤亡比例占全省伤亡总数的46.2%;海东地区和黄南州是次多地区,占全省伤亡总数的12.9%~16.0%;西宁市和海北州为伤亡人数较少地区,占全省总数的7.9%~8.9%;玉树州、果洛州和海西州是严重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最少地区,只占全省总数的2.0%~3.5%。
以单一旅游气象灾害而言,西宁市、海东地区、黄南州为青海雷电灾害高发地区和伤亡人数最多地区,24年中先后发生严重雷灾9~13次、造成21~34人(次)伤亡,分别占全省严重雷灾发生次数的17.0%~24.5%和伤亡人数的17.4%~28.1%。海西州和果洛州是严重雷灾发生最少地区,24年间,只发生过2次,占青海严重雷灾发生次数的3.8%和雷灾伤亡人数的3.3%~5.7%。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海南州是青海冰雹灾害高发地区。海南州、海东地区、西宁市为青海暴雨严重灾害高发区,占总次数的16.7%~29.5%。果洛州24年间未发生暴雨严重灾害,见图3。
2.2县级分布
由图3可见,西宁市的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县;海东地区的化隆县、互助县、民和县、平安县、乐都县;海北州的门源县、刚察县;海南州的同德县、兴海县、共和县是青海省内冰雹灾害多发县份。海南州的贵德县、共和县、贵南县、兴海县;海东地区的化隆县、民和县、循化县、平安县;黄南州的同仁县;海西州的都兰县、天峻县是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县份。西宁市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的互助县、化隆县;海北州刚察县;黄南州的泽库县、河南县则是雷电灾害多发县份。
结论及建议
(1)青海最佳旅游时期与冰雹等灾害的灾害期重叠,暴雨洪涝、雷电、冰雹是青海主要旅游气象灾害。灾害期在150~200d之间。6~8月份为年内旅游气象灾害次数最多时段。
(2)年际间的暴雨洪涝、冰雹和雷电灾害的年次数存在持续增多趋势,但检验表明这种增多趋势不明显。
(3)海南州、海东地区、西宁市为青海最易发生旅游气象灾害的地区;海西州、黄南州和海北州为青海旅游气象灾害较容易发生地区;玉树州和果洛州发生旅游气象灾害的机率较低。湟中县、兴海县、贵德县、化隆县、大通县、湟源县是青海旅游气象灾害易发和危害最重的县份,班玛县、久治县、治多县、玛多县是旅游气象灾害发生次数较少、危害较轻的县份。
(4)冰雹、暴雨洪涝、雷电灾害次数在年际间呈现出的增长趋势除与全球性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外,与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及环境保护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1、引言
自然界有许多灾害,自然灾害按孕灾环境可分为大气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岩石圈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和天文灾害。水文灾害是其中之一,水文灾害现象主要表现为洪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可危及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能力在加强,措施在规范,应对不同等级的突发性灾害需要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探讨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以提高防灾抗灾的服务效率,拓宽水文学的发展。
2、水文概况地球上现有约13.9亿立方公里的水,水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称为水文现象。水文现象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在空间分布或时间变化上都显得十分复杂。 水文现象的时间变化过程存在着有周期而又不重复(概率、重现期)的性质,一般称为“准周期”性质。水文学研究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领域十分宽广。
水文科学不仅研究水量,而且研究水质,不仅研究现时水情的瞬息动态,而且探求全球水的生命史,预测它未来的变化趋势。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水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突出需求,研究和评价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和这种效应的环境意义,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现象的规律;在与洪涝、水旱灾害的斗争,在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探讨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思考和研究水文现象的规律等等,现化水文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向着为兴利除害、水资源最优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以期为防灾减灾增效以及客观评价、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自然灾害情况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水灾造成的损失最大,约占 40%,发生在1998年7-8月份长江及松花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其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占20%, 地震和旱灾各占15%;其他灾害占10%。
4、水文灾害情况从古至今,天气、气候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一直具有很大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反过来也影响着天气、气候和水循环。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的人为因素逐渐强化。亚洲备灾中心执行理事Bhichit Rattakul博士表示:“水文气象灾难会对人类、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干旱、洪水及暴风雨可危及人类的生存,破坏重要的生存系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龙卷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频率近百年来有增无减。尤其最近几年,这些灾害的强度前所未有。过去10年的统计显示,超过80%的自然灾害是气象和水文灾害。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约40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每年约400亿美元,其中气象和水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65%以上。
5、水文灾害与和社会关系我国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受灾国土面积广,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交替频繁发生,给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的损失。水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现它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它的社会属性也日益表现出来,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水文科学发展成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水文灾害问题日受公众关注。
现代科学技术使获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能力发展到新的水平。世界各国、各级政府为提高防御灾害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增强预测预报能力,相应建立灾害类别等级制度,对不同灾害区域、等级分别进行建档归类,使各个灾害点的资料规范系统,有据可查,以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
同时,人们注意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水文工作是基础、是前题;从历史上看,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社会对水文工作的要求如此迫切,2002年有近20条涉及水文工作的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及2007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更为水文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6、灾害等级的 划分
6.1等级划定设想水文的自然灾害深受公众和政府的重视,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有必要纳入管理化、规范化、进程化。随着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统一的需要,便于社会公众参与了解水文灾害状况和政府的管理决策,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来划定水文灾害等级,提供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水文状况,是提高防灾抗灾效率的一个环节,是提高组织水平和科学水平的一个表现,以保障国家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文灾害等级划定设想是跳出专业圈子寻找通俗、通用又科学的新语言,把涉及水文自然灾害程度一般用这种相对等级表示。这样可以从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入手。可归类为三种灾害,洪涝灾害主要是水多,水旱灾害主要指水少,即水资源缺乏或水旱,可以降雨、径流、蒸发等洪水水文要素的出现概率为标准,水资源缺乏的地方还增加人均水资源量指数为标准;水质灾害为水脏、水浑,合称水资源质量问题,以水质综合指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6.2几个说明划定水文灾害等级,可操作性强、分类简单、通用、易看懂、易掌握,便于统一向社会和公众,能警示水文灾害动态:洪涝、旱灾、水质污染的程度状况。(1) 在防汛中,推进我国水文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高洪涝灾害预测预报能力,用相对等级增强预测洪涝灾害的中长期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强化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与群众理解各种预报、警报和组织防治救灾的效率(2)在水资源管理上,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各类水资源,便于统一制定水资源水质保护的技术政策和法规条例,以及水文灾害的风险评估机制。(3)能满足防御灾害的公众需求和公众意识,及掌握水文灾害的知情权、水文灾害的警惕性。
洪涝灾害后预防畜禽疫病应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针对疫病流行情况,饲料中定期掺拌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性投药。
2. 抓好畜禽免疫工作
对常见病及一些正常年份不会发生的疫病加强防疫,如炭疽病,家畜血吸虫病等。
3. 对病死、溺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简易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将尸体深埋2m以下或是焚烧。
4. 搞好畜禽圈舍以及饮水的卫生与消毒
饲养场和畜禽圈舍要彻底清扫、冲洗,焚烧污物,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同时,对圈舍环境、饲养用具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常用的消毒药品:10%~20%石灰水溶液、20%~30%草木灰水溶液、2%~5%过氧乙酸溶液、2%~3%烧碱溶液、1%菌毒敌溶液、0.1%的百毒杀溶液、10%~20%漂白粉溶液、2%~4%福尔马林溶液等,使用烧碱溶液消毒时,因其对金属器具有腐蚀性,故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消毒。要重视畜禽饮用水的消毒,畜禽饮水通常采用漂白粉、优氯净进行消毒。市售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25%~35%,饮水消毒投加6~10mg/L,市售优氯净一般含有效氯55%~60%,消毒饮用水投加量为8~12mg/L。投放漂白粉、优氯净消毒,需搅匀后放置30分钟才可饮用。
5. 防止草、料霉变
连绵阴雨潮湿,霉菌繁殖迅速,极易引起饲草、饲料发霉变质,造成家畜食后中毒,要注意草、料保管与储存,防止雨淋,搞好料库通风及草料的晾晒工作,严禁饲喂霉败草料。
6 .做好疫情监测
1 不同地震带原则。哪些区域属于同一地震带,哪些区域才是不同的地震带?这对于档案部门来说或许比较陌生,因此,国家档案部门应该与地震部门合作,绘制出全国地震带示意图,并明确标注哪些区域的档案馆(或者档案备份基地)建筑应该达到哪一级防震标准,规定位于强震地区的档案馆,须将珍贵档案进行备份,异地存放于不同的地震带(或者弱震区域)的备份基地中。
2 不同流域原则。这主要是针对洪涝灾害而采取的措施。人类至今仅对洪水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而对洪水的特殊规律却没有更多、更深的认识,还没有能力预测哪年哪月将发生特大洪水,无法事先作出防御特大洪水的准备,只能尽一切的努力去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一般地,同一流域内,如果上游发生洪涝灾害,下游就难以幸免,甚至损失可能更为严重,因而,档案备份基地应该建于不同的流域,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开同一洪涝灾害对档案造成的破坏。
3 不同气候类型原则。建于与原档案馆不同气候类型区域的备份基地,可以避开同一气象灾害的袭击。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就有很大的不同,两地档案馆的备份档案可以考虑互存,同样的道理,东部与西部的备份档案也可以考虑互为保管。
4 地理远缘原则。备份基地与原档案馆的距离相隔越远,二者的地质构造、水文、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就越大,无论对地震、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还是对火灾等突发性社会事件,都有很好的回避作用。
档案异地备份基地的建立方式
1 档案馆之间相互保存对方的备份档案。根据前面所述的几项选址原则,选择最合适的异地档案馆作为备份基地。这一方式最经济、最实用,也易于操作,只要各自将备份档案送到对方档案馆即可,前提是需要对方提供相应的档案库房。这样,既可有效地预防各种灾害,又可充分利用各个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作用。
2 租借现有的其他建筑。若由于某些原因(如库房不足)没能利用异地档案馆建立备份基地的话,则可以租借其他部门的工作用房作为档案备份基地。这种做法同样比较简单易行。
3 在异地专门建造独立的档案备份基地。对于需要异地保存的珍贵档案数量较多、要求较高的备份基地,可以采用这一方式。选址时注意不要靠近容易发生滑坡的山体,并且远离江河、湖泊。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设计、建造最合适的备份基地,日后管理、操作的自由度大,可以充分满足自身保存备份档案的需要。其缺点是建设成本较高,开支较大,适于经济实力较强的档案馆采用。
异地备份基地保存的档案类别
档案异地备份基地由于受到库容等因素的影响,保存的档案数量受到限制,一般只用于存放重要的珍贵档案,主要有以下这些类别:
今年的粮食生产也极不平凡,年初遭遇了东北低温春涝、西南西北春旱等灾害,这一仗我们打得不错,春播进展顺利,夏粮和早稻继续增产,这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全年粮食生产有三季,其中,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夏粮增产39亿斤,早稻预计增产15亿斤。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虽然遭遇南旱北涝,但夺取丰收依然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面积是增加的。预计秋粮面积增加800多万亩,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水稻面积增加较多。二是政策扶持是有力的。7月份,中央财政专项安排10亿元资金,支持东北和南方水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防汛抗旱和农业抗灾工作,中央财政又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开展病虫防控和受灾区改种补种,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表明中央夺取粮食丰收的坚定决心。三是灾害影响是局部的。从全国来看,今年旱情略轻于常年同期,洪涝灾害也明显轻于常年。尽管局部受灾较重,但大部地区秋粮长势正常,东北、华北、西北秋粮长势较好,特别是旱地作物明显好于常年。总体看,只要秋粮科技抗灾措施落实到位,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泰山穹隆山麓,黄河的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6°01'至37°32',东经116°11'至117°44'。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沿黄低洼四部分,境内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还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济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2.9mm,有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的特点。夏季由于东南季风盛行,暖湿气团活跃,夏季降水量在400mm以上,占年降水量的65%以上。
济南市素以泉城著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丽景色闻名遐迩。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使不稳定能量大量聚集,城市发生极端天气的几率大为增加,往往一场暴雨或洪水就能够给城市带来较大的灾害。城市防洪有2 个特点:一是由于城区道路全部硬化,建筑物顶部也不存水,降雨后产生的地表径流比较多,雨后汇流比较快,容易出现灾害;二是城市人口和财富相对集中,还有很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厂矿企业,一旦遭灾,损失较大。所以城市防洪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城市水文工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水文人的责任。
1 城市水文的现状
应对城市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监测,目前开展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开展城市水资源精测与评价研究
为了探讨城市水资源的勘测方法,搞清城市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济南市自1990年开始,历经三年的时间,到1992年结束进行了水资源精确测验与评价。主要完成了研究区的查勘、站点布设、资料观测收集及调查等外业工作和内业分析计算工作。降水、蒸发、河川径流全年连续观测,污水、泉水、引黄尾水定期进行测验。对不同下垫面的产汇流规律进行分析,各项资源量进行计算,并用水量平衡原理,对实测资料,计算参数及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验证,进而科学评价济南市研究区的地表水资源。
1.2 统一规划城市防洪水文站点
截止2010年,济南市城区共有35处雨量站。其中8处为市水文局所辖,、9处为市政公用事业局所辖,其余18处为水利局和气象局共有,各单位所采用的雨量观测仪器及观测标准不统一,且站点布局不尽合理。
济南城区内有1处国家水文站黄台桥站,该站设立于1931年7月,为市水文局所辖。2008年开展城市水文测报以来,在兴济河柳园山庄、广场东沟经十路桥、广场西沟体育中心、全福河洪楼布设了4处监测站, 2009年又在兴济河东方红桥、山水沟南口、羊头峪东沟文东小学、羊头峪西沟省团校等规划了4处监测站现有水文站网是基于城市防洪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多家单位分建分管,且使用的观测仪器和观测手段以及技术要求不统一,在整体布局上也不尽合理。各部门雨量站网目前尚未达成共享,各部门测量标准不统一,急需进一步协调整合,优势互补,统一管理,雨量信息统一。济南城区内有兴济河、东西洛河、柳行河等河流及排洪沟三十余条,目前仅在历城区华山镇小清河前进桥设立一国家基本水文站黄台桥站,不能满足城市防汛的要求,需对城区河道水文站网进行统一规划,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情资料。
2 城市水文面临的问题
2.1 城市人口的增加
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约为80%,发展中国家为40%,与此指标相比,我省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的。有专家预测,到2050 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时,城市人口的比例会上升到60%。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工业要保持8%~9%的平均增长速度,即使万元产值耗水量从现在的100~200m3降到20m3左右,工业耗水总量也将增长2~3倍。城市居民用水量、工业废水与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都将成倍增长。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与资产密度的提高,城市化引起的洪涝灾害损失也呈增长趋势。
2.2 水资源严重短缺
济南市的需水量大大增加。对于这一问题,一些供水部门和用水部门不太愿用地表水和黄河水,而更愿意用加大采用泉域地下水的方法来解决。原因有二:一是济南地下水水质优良、处理成本低,作为单个企业来说有经济效益。二是受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治水思路的影响,认为只要能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能力,能满足经济社会近期发展就是政绩。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济南用水过程中,水利用效率低下用水浪费和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并存,节约用水仍具有巨大的潜力。“上流失、下超采”使济南群泉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据统计,目前全国670多座城市,有40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座,全国城市每年缺水约60亿m3,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m3。
2.3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然而,我国的防洪标准偏低,难以有效遏制洪涝灾害的威胁,最终不利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资源安全。有史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极为频繁,常常是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致使部分国土“遍地、尽成泽国”以至“哀鸿遍野”。全国有防洪任务的城市639座,其中防洪标准低于10年一遇的城市占15.6%,有403座城市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城市排涝设施不配套,内涝问题日渐突出。此外,防洪工程老化失修,堤防存在险工险段。
依照济南市的城市规模,市区河道防洪标准应该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而现在城区绝大多数河流防洪标准仅为5~20年一遇,除涝标准则更低。因此遇到较大暴雨灾害时,行洪不及,极易发生洪水漫溢,造成内涝。
2.4 城市人们防范洪涝意识不足
除上述原因之外,由于近年来没有经历大的洪涝灾害袭击,人们防范洪涝灾害意识不足,对其危险性认识不够,没有及时躲避,自我防范和应对能力较弱;此外城市雨水情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滞后、洪水资源化利用的理念与措施不到位等也是加大洪涝灾害程度的因素。
3 城市水文工作的对策
城市水文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雨洪、城市供水、城市水环境和水源保护等方面。
3.1 城市雨洪
城市雨洪主要包括城市地区的降水、产流、汇流等水文规律的研究,以解决城市排水、防洪工程的建设和雨洪预测及调度。建立雨洪预报和警报系统,对即将发生的雨洪灾害进行防范。城市水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就是为这些措施提供相应的水文观测资料和分析成果。
3.2 城市供水
城市供水包括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和供水、用水及其平衡分析。为了解决所需要的水量和水质,除了在现有的城市水利系统内新建和扩建蓄水、引水及水处理工程外,还需要采取一些开源节流措施,如跨流域调水、地下水库人工回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改进净化设备和增加水的重复利用率等措施来解决城市化地区的供水问题。为此,城市水文需要提供城市化区的水资源量、用水量、排水量、水质状况和供用水量的平衡分析的资料和分析成果。
3.3 城市水环境和水源保护
城市水环境和水源保护包括城市地区的水污染的物理过程,污废水排放及处理,以及承受水体的水质污染状况。城市水污染的物理过程,由污染物的来源分成点源和面源。这方面需要解决的课题很多,例如测定和预测各排污点及其下游各河段的水量和水质过程,面源污染的集聚、冲洗和传输过程,合流式排水系统的漫溢水流的水量和水质,水处理厂的合理布设,各项环保措施的效果研究,以及承受水体的水质污染状况等。
4 结论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开展城市水文工作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6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内涝积水等各种类型洪涝灾害的威胁,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涝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越来越巨大。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任重道远,在当前形势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是实现城市防洪减灾目标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县级城市防汛工程的现状问题
目前,县级城市的防汛防涝工程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剧增,给城市防汛工程增加了难度在工程方面,城市防汛体系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规划设计滞后,致使城市排水系统承受巨大的排水泄洪压力,排水系统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在防汛思想认识上,没有防大汛、抗大汛的意识。以上种种原因使城市难以防御大的洪涝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城镇化运动以及“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发生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频次显著增多。短历时局部强降雨致灾性很高,但其预测预报难度较大,给城市防洪带来很大挑战。许多城市水文、气象站网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降雨强度和范围。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量地面硬化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降雨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改变了城市洪水形态。且城市地面大多比较平顺,雨后汇流快,雨水快速聚集,使得城市洪涝灾害预警更加困难。市政设施积水监测站点覆盖不全,难以及时掌握城市洪涝发生、发展状况,不利于及时预警信息。
(二)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
近年,一些地市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市防洪减灾工作,但这些城市同时设立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城市防洪指挥部,存在城区防洪工作多头管理的现象。防汛机构尚未延伸至基层组织,城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防汛机构存在人员和设施不足、岗位和职责不清等情况。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涉及水利、交通、电力、气象、城建、园林、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部分工作交叉重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中出现职责交叉、衔接不顺甚至管理缺位。
(三)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致使城市出现洪涝灾害时城市防汛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四)防汛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县级城市防汛工程体系主要涵盖了城市排水系统、河道、防浪、堤防等,许多工程由于缺乏维护和加固,在防汛中成效不大。而对于县级城市来说,财政是防汛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往往由于财政问题而致使许多防汛工程建设停滞或者维修加固工程无法开展,有些县级城市没有将防汛工程建设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总之,财政问题是困扰县级城市防汛工程展开的一大屏障。
(五)防汛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县级城市发生大范围洪涝的可能性不大,加之防汛宣传的力度不大,市民在防汛方面的思想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一旦遇到洪涝灾害时无法采取自救方法,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 关于做好防汛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方面,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改善监测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优化布局,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预报精度,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更新仪器设备,改良预报方案。形成规范的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报告制度。科学预警,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暴雨内涝、台风暴潮等不同灾害,合理划分灾害预警级别,设置简洁易懂的警示标志,便于公众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预警信息的手段,提高信息频次,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保障预警信息及时传达,为公众争取足够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二)建立城市防汛机构,健全各项防汛措施
成立县级城市防汛指挥部,有办公场所、交通工具、专职专业人员和办公经费等,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防汛领导责任,及时制定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开展汛前防汛检查工作,将防汛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人,并督导驻城市各单位防汛准备工作,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纳入年度考核;参与城市规划,提出防汛工程建设要求;严格落实水利专家会商制;落实各项防汛工程措施;组织防汛队伍进行演练;积极争取防汛保障经费等。
(三)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加强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村庄为单位的防汛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设备储备,定期开展防汛演练,确保险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而所谓“治”是指要治理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县级城市雨水管网建设的标准多数不高,而且使用多年,排涝能力大大降低。遇到强降雨,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因此,每年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市内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五)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防汛工程设计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城建规划与防汛工程建设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尽量保持二者建设的同步,排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对城市河道、水域、湖泊进行重新规划布置,适当开挖城市新河道、湖泊,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扩大城市水面率,使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迅速下泄;改造现有城市硬质化现象,通过铺设透水砖及保留部分原貌,加大地表径流入渗,经济条件好的县级城市远离市区新建部分小型水库,既有防汛功能,又能解决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加强病险度汛工程的除险加固,河道疏浚、防洪堤防及防浪、防潮大堤等工程建设,是沿海、临河和山区县级城市防汛的重中之重。
(六)开展城市防灾知识宣传教育
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将城市防洪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避险自救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通过专题网站、电视、广播、微博等形式,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防灾互动平台,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结束语
城市防汛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做好防汛工程建设,减少强降水带来的损失,努力提高应对突发洪涝灾害的反应能力,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确保县级城市安全度汛,平安度汛。
参考文献:
坚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汛期及洪涝灾害后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开展雨季、汛期柳州市中小学校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防汛工作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牢固树立确保我校师生汛期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实行防汛责任制,真正将汛期学校的各项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师生安全渡汛。
二、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要求:
1、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加强管理,落实责任。
切实加强对汛期安全工作的领导,成立以校长、支部书记为组长,学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汛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担负汛期安全工作的领导责任,随时分析汛期形势,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及时掌握气象和汛情的预测预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物资准备,处理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采取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学校安全渡汛。各成员要各司其职,本着对学校、对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做好防汛工作。
2、制定防汛安全预案,组织系列预案演练。
制定和完善防汛安全工作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针对预案的设定情况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师生防范突发洪水的应急能力。遇到强对流雷暴天气,学校立即紧闭门窗,拉闸断电。领导小组成员、防汛抢险队队员、班主任、全体教师,要按照预案中的要求各司其职,各守其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3、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宣传力度,对全校师生进行汛期安全教育,让师生了解洪水的特点,使师生掌握逃险和自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救护避险意识,掌握防雷击、防洪水知识。校令,严禁学生到河边、水库、河沟、溪中玩水或游泳,防止意外溺水事故发生。特别对社冲小学的学生,成立小组,有组织的集体上下学,避免汛期发生危险。提醒师生雨天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灾害的地段注意安全。与学生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安全工作。村校和中心小学外宿生上学和放学经过的低洼路段,因大雨水涨,存在安全问题的,学校要派人员到现场护送过危险地段。对因大雨涨水不能到学校上学的学生,要求其在家自学。如果多数学生不能上学的,学校立即通知家长,告知停课,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4、进行安全防汛大排查,建立防汛周检查制度。
由学校领导安排组成巡视组,对校本部、各完小的校舍建筑、周边围墙、排水设施等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自身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上报上级。每周对重点防范部位进行一次检查,如校舍屋顶防雨,操场泄水管道的通畅,以及围墙牢固等,每次检查做好认真记录,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不留隐患。
5、对师生住宅情况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切实关心学校每一个师生,了解和掌握各校师生(特别是退休老教师)是否住在危房里,对师生住房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以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给予帮助和进行妥善安置。
6、加强值班工作。
防汛期间坚持24小时值班。实行领导班子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能离岗、脱岗、代岗,如遇大雨,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老师必须到岗。对夜值人员进行汛期安全教育,明确任务和职责,保证值夜人员与校领导的信息畅通。如出现汛情和险情,校领导在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并组织好力量抗汛。
7、成立防汛抢险队(以男教师为主)
队长周荣幸、周少乐,副队长陈运全,组员全体男教师。主要职责是担当紧急情况下的防控、疏散、救援。防汛抢险队成员要做到手机不关机,保证通讯工具畅通,及时联系。一旦学校发生洪涝灾害,全体抢险队员应立即赶到学校,听从校长的指挥,奋力抢搬学校的教学物资,并确保学校师生安全。
四、具体防洪减灾措施:
1、上级防洪抗汛预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防洪抗汛工作。
2、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内大型活动。
3、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食堂、门卫室、电脑室等重要场所的防护,保证防洪减灾顺利进行。
4、加强对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7、及时将学校抗洪救灾报告教育局办公室和乡政府办。
五、 教学区防洪具体工作措施:
1、 发生洪涝灾害时值班人员迅速通知防洪领导小组,防洪领导小组及防洪抢险队成员迅速到位,各施其责,有组织,有秩序地将教学楼各楼层学生疏散到较高的楼层及较高的地段。
2、防洪领导小组及防洪抢险队成员在投入防洪抢险中,在保证师生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校财产将贵重物质设备转移到安全地带。
3、各负责人、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管理好学生,严禁学生到处乱跑、乱窜,确保学生安全。
4、校医及时到位并通知卫生防疫部门到校做好救护和防疫工作。
六、宿舍区防洪具体工作措施:
1、发生洪涝灾害时,值班老师迅速通知学校防洪领导小组成员,防洪领导小组成员、防洪抢险队成员及住校区工作人员必须迅速到位,参加指挥和救援工作。
2、负责宿舍管理的老师和保卫人员有组织,有秩序地将楼层较低学生疏散到较高的楼层及较高的地段。生活老师逐个检查每个寝室,不漏掉一个学生。
3、各负责人、各宿舍管理人员共同管理好学生,严禁学生到处乱跑、乱窜,确保学生安全。
4、防洪领导小组及防洪抢险队成员在投入防洪抢险中,在保证师生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财产将贵重物质设备转移到安全地带。
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90-02
一、基本概况
1.地理概况:康平县隶属沈阳市,位于沈阳市北端。东依辽河与昌图县毗邻,南连法库县,西界彰武县,北与内蒙古科沁左翼后旗接壤。该县地处辽河平原中上游,居辽河西岸。地势为西高东洼,南丘北沙。西及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和东部为平原。辽河为东部界河,其支流马莲河均由北向南注入辽河。境内辽河沿岸土质肥沃,温度适宜,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是粮谷的主要产地。北部地域广大,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牧业和林业。
2.气候概况:康平县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位于中纬度黄金气候带内,在亚洲季风气候区北缘,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干冷同期,光照充足,寒冷期较长,温度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春季干旱大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气温7.4℃,最冷月平均气温-14.3 ℃,最热月平均气温23.9℃,历年平均最高气温13.0℃,历年平均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水量522.5毫米;其中6-8月降水量350.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7 %。年无霜期170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775.9小时。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大风、干旱和雷暴。
3.水文概况:康平县境内有辽河等8条河流,均属于辽河水系,总长248公里,流域面积1935平方公里。辽河在康平境内长度为52.7公里,流域面积 89.2平方公里,在康平境内经山东屯乡、北四家子乡、两家子乡流至郝官屯镇老山头,接纳公河、八家子河、李家河南流,经孟家船口东南流,至小塔。境内有大、中、小型水库14座,总容量2104万立方米,以中部的卧龙湖为最大,容量为9626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62亿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水为6220万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为1.34亿立方米。
二、暴雨特征及环流背景
1.暴雨特征:本地受夏季季风影响较晚,雨季较短,暴雨洪涝灾害一般集中出现在夏季的7月和8月两个月份;形成暴雨洪水往往具有突发性特点,给洪涝灾害防御代来较大的困难。资料显示1959-2013年年平均降水量522.5毫米,夏季350.1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7 %。55年当中日降水量≥50毫米降水总次数为83次,夏季69次,占总次数的83%。1997年8月20日一日最大降水量达194.8毫米;降水强度: 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47.0毫米(1997年8月21日); 3小时降水量达111.1毫米(1997年8月21日)。统计表明,本县暴雨发生无明显的规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偏多,60年代和21世纪初偏少。资料记载1984、1985、1986、1988、1993、1994、1998、2005年夏季先后出现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给全县工业、农业、交通、电力等造成巨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2.环流背景:康平县地处中纬度偏北地区,出现暴雨主要有两类天气系统影响。
第一类是西风带低值系统,包括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和锋等带来的暴雨。这类暴雨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可造成大范围的洪涝。
第二类是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包括热带气旋、东风波等,减弱北上,其低压或云系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导致严重洪涝。
三、暴雨灾害典型事例
1.1984年8月降雨量达346.1毫米,是常年的3倍,相当于常年整个汛期的降雨量,低洼地区发生严重内涝。
2. 1985年8月降水218.4毫米,辽河出现多年罕见的洪峰,本县出现历史罕见的外洪内涝。
3. 1986年7月-8月上旬,由于辽河上游连降暴雨,本县受外洪侵袭。沿河4乡镇有39个居民组、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积达1.5万公顷,其中0.7万公顷绝产。
4. 1988年7月16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75.3毫米,县内一些企业受灾,部分仓库、厂房进水,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5. 1993年6月份降水特多,月降水量达238.5毫米,6月23日降特大暴雨,日雨量达133.0毫米,10分钟29毫米。水淹农田8000亩,有四五十户人家进水,倒房十多间,8家企业仓库进水。
6. 1994年7月中旬-8月上旬降水持续偏多,7月13日晚有6个乡镇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全县大部分乡镇受到不同程度内涝、外洪侵袭。内涝面积2.5万公顷,外洪0.7万公顷。
7. 1998年年降水量844.2毫米,为历史极值。其中7、8两月降水特多,月降雨量达292.7毫米和222.9毫米,分别比常年多135.9毫米和105.4毫米。全县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内涝面积2.2公顷。
8. 2005年8月13日22时25分至14日凌晨3时19分,我县有10个乡镇普降大到暴雨。其中康平镇、郝官、柳树乡降大暴雨,康平镇雨量达140.2毫米。据调查:全县农田水淹面积29.18万亩,成灾23.3万亩。城乡房屋入水1942间,倒塌1244间。冲毁路面路基5KM,桥18座,涵洞10个,部分乡镇供电中断,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120万元。
四、暴雨灾害防御对策
康平县境内有辽河等8条河流和14座水库,以中部的卧龙湖为最大,易涝耕地面积50多万亩。沿河和临近水库的乡镇是暴雨防御的重点。在暴雨季节来临之前,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召开会议部署,制定防御措施和实施方案,形成多个部门联动的防洪抗涝防线,力争把暴雨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1.农业部门: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检修农田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防止内涝;加强农作物防灾抗灾救灾工作。一方面做好农田玉米等农作物的管理,全面开展清沟排渍,减少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预防渍害发生。一方面指导群众做好玉米扶壮工作,对倒伏的玉米,采取支架绑立等措施,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2.水利部门:要在洪水即将发生之前,要积极做好抗御暴雨洪涝灾害的物资储备及设施维修工作。检修农田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针对薄弱的水利设施进行修筑、维护和增设。加强河道和水库的巡查和维护力度,做到排洪或泄洪处于良好状态。在暴雨易发阶段,预先将水库水位排底,防止洪水到来时满堤决坝等事故发生。即将发生洪水之前,加强堤防、河道险工险段、溢洪道、输水洞等安全隐患排查。对水库、涵闸、泵站、农田排涝排洪道及堤围的加固。增加排灌设备,加快内涝的排泄速度。在暴雨来临前做好抢修物质和设备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生洪灾,迅速抢险,做到万无一失。
3.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安排辖区各幼儿园和小学停课,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随时做好停课准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在校学生安全。城区道路中心区域积水深度超过三十五厘米的路段施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及人员通行;协助危险区域人员撤离或者转移;取消大型活动和群众集会,疏散与会人员。
4.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5.电力: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6.城区:在暴雨期间,做好城市排涝,尽量不要外出,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地段,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井、坑、洞中;在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居住时,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住宅楼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触电伤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监督建筑施工单位停工;在城市危险路段和危险建筑物附近设立警示标志,并加强警戒。
7.气象部门:在暴雨易发季节,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针对技术装备、监测网络、预报服务等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积极主动走访县水利部门开展汛前调研,详细了解境内河流和水库重要防汛参数和指标以及除涝能力、防洪能力、河道泄洪量、各闸口的警戒水位高度、险工地段等信息,在暴雨来临前做到心里有数。暴雨易发季节期间,气象值班员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每次暴雨来临时,加强与省、市气象台天气预报会商,根据上级预报,并结合实地气候特点,及时预报未来天气,通过传真、气象预警信息平台、显示屏、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发送到全县有关部门及领导。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每隔2-3个小时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发送本区域内降水实况,为防御暴雨洪涝灾害,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发挥气象部门职能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康平地区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份,形成暴雨洪水往往具有突发性特点,尽管出现的次数有限,但造成的危害巨大。在暴雨洪涝灾害之年,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早准备,早防范,形成多部门的联动机制,采取强有力的防御措施和对策,把暴雨洪涝灾害减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小水大灾 损失惨重谁之过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横贯而过,将全省分成陕南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三大区域。气候的差异、地域的区别,让陕西省的降雨量从南至北递减。一江(汉江)两河(黄河、渭河)是陕西省每年的防汛重点。
雨,对于陕西省来说,既弥足珍贵,又多而不益,稍有不慎便会给当地带来灾害。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今年入汛以来(5―8月),陕西省降雨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总体偏少,其中陕北和关中东部偏少50%以上,其他地区偏少10%~50%,较大的降雨过程仅有4次,而分散局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却频繁出现,多达1395次,且遍及陕北、关中、陕南各地。其中,长安区大峪站、西乡县两河口站1小时降雨量分别达90.2毫米和83.6毫米,佛坪县栗子坝站24小时降雨量有214毫米。
“局地暴雨呈现出高度分散、雨区范围小、局地强度大等特点。”陕西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由于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强,陕西省“头顶太阳、脚下洪水”的现象屡次发生,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麻痹性、致灾性极强。8月3日15时左右,原本艳阳高照的西安市蓝田县突然出现高强度降雨,九间房镇短时间内降雨量达111毫米。高强度降雨使得平日只有一条溪水的铜鹅沟暴发山洪,4位躲在桥下野炊的游客和当地1位放牛的村民躲避不及,被洪水冲走,全部遇难。同时,紧邻的长安区王莽乡小峪河也遭遇山洪,致使正在河岸农家乐用餐的游客被冲进了河道,8人遇难……
为什么汛期陕西省降雨量总体偏少、主要江河水势平稳的情况下,仍有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呢?接二连三的洪灾伤亡事件,引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陕西省防指)的高度重视,并要求相关单位彻查伤亡原因。水文、防汛等多个部门更是多次书写报告,汇报在几次伤亡事件中所负的责任。小水大灾,损失惨重究竟谁之过?
防汛抗洪 岂能完全凭预警
汛前,为了做好今年的防汛预警预报工作,根据气候预测,按照《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要求,结合全省防汛抗旱工作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陕西省水文局分两次共下达2026个站报汛任务。其中,安排布置常年水情站447处、汛期水情站1538处、墒情站41处;委托外省和流域机构报汛任务56处。在受洪水威胁的县(市)、水利风景区设置预警预报站100处。同时,编制出台了《陕西省水文局水文情报预报应急预案》,修编了《省水文局水情信息制度》等3项制度,规范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为提高全省水文应急测报能力和处置突发性水旱灾害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汛期虽然降雨量偏少,江河水势平稳,但中小河流洪水情势尤为突出。”陕西省水文局水情处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汛期以来,陕西省境内共有42条河流61站出现洪峰162次,其中有9条河流9站出现超警戒洪峰13次,2条河流2站出现超保证洪峰流量。为了切实做好水情预警预报工作,陕西省水文局高度关注天气变化,密切监视雨水情发展,及时水情信息,充分发挥防汛哨兵和参谋作用,共制作水情预警预报31期,编发水情快报40期、水情简报16期,发送水雨情手机短信3万余条,收转水雨情信息1018.6万余条。成功测报了三华石、子午河、大峪河等中小河流超警戒或超保证洪水流量,其中,汉江支流冷水河三华石站6月28日15时30分洪峰流量为1840立方米每秒(洪水保证流量800立方米每秒),是该站建站以来实测最大洪水流量,重现期相当于50年一遇;喜神坝河江西营站6月28日洪峰流量为425立方米每秒(洪水警戒流量为10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水,重现期相当于30年一遇;子午河两河口站6月29日8时30分洪峰流量为4060立方米每秒(洪水保证流量为200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水,重现期相当于20年一遇。调查金水河洪峰流量为1950立方米每秒,重现期超50年一遇。大峪河大峪站8月3日18时50分出现超警戒洪峰流量102立方米每秒,为1952年该站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重现期超30年一遇。
科学的预警为沿河政府组织防汛抗洪和人员撤离赢得了时间和数据支撑,也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防汛部门产生了一种依赖思想,防汛抗洪完全依赖气象水文部门的预警预报。可是,一般局地暴雨较为分散,同一地区不同区域降雨情况可能不同,这便会产生监测盲点,加之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一些局地暴雨气象水文部门难以准确监测。例如,蓝田县九间房镇铜鹅沟就是一个监测盲点。因为没有监测站点,无法预警,当地相关部门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洪灾来时手忙脚乱,仓促应战,伤亡不可避免。
麻痹大意 洪涝灾害的元凶
为了弄清今年洪水的致灾原因,陕西省防指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综合分析几次伤亡事件,都有一个共同原因。除自然灾害无力抗拒之外,麻痹大意是致灾的最主要因素。”陕西省防指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提高防汛应对能力,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加强江河堤防治理和山洪灾害预警设施、水文监测设施等建设,使得全省主要江河防洪能力大大提高,预警预报精确性显著提高。同时,对危险区域的群众进行了移民搬迁,使群众尽量远离地质灾害区域。防汛抗洪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减少了陕西省每年洪涝灾害的损失,但同时,也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防汛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产生了一种惰性,并将防洪精力放在大江大河和大面积降雨上,认为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长此以往,这种思想使得一些部门在防汛工作中产生了麻痹和侥幸心理。特别是在防汛最后一公里的基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在8月3日的暴雨发生前,陕西省防指就向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涉河涉库旅游景区防汛安全管理,全力做好防范工作,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8月4日10时30分,陕西省防指再次向西安、宝鸡、渭南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防汛预警信息,要求切实做好防范工作,全力确保人员生命安全。陕西省水文局对旅游风景区的暴雨山洪做了提前预警,但以文件传文件的贯彻落实并没有让基层部门切实重视起这场局地暴雨的防范工作。
事后,据陕西省防指调查:一些乡镇、村组的山洪防御责任落实有死角,预警仅满足于放广播、发短信,不能确保到户到人;一些基层的山洪防御预案实用性不强,演练不经常,结合实际不紧密,群众对预案内容熟悉不够;峪口管理不严格,夏季进山休闲纳凉人员多,造成峪内河道人满为患,而且监管不力,大多处于“挂空挡”状态;对山洪危险区的划定不够精确,佛坪县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点就在监测区域内,小峪河村就是因为农家乐建在沟口泄洪的平台上造成了人员伤亡。
相关部门对防汛最后一公里的松懈和片面认识,也间接地传递给群众,让群众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突发性、对局地暴雨洪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汛避险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较弱,这也是今年陕西省汛期洪灾人员伤亡惨重的一个原因。
在洪水到来时,蓝田县九间房镇4名游客竟然钻到桥洞下进行避雨,长安区王莽乡竟然让游客坐在泄洪平台上吃饭,这种低级的错误怎能有效避险。
狼来了 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洪涝灾害如影随形。从大禹治水起,人类与洪水就在不停地战斗。人不一定要胜天,也不一定能胜天,但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总是向着和谐共处的方向不断前进。面对防汛抗洪工作,我们只能坚信,“狼来了,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因为稍有懈怠,“狼”就在不经意间突然而来。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局地突发性高强度降雨的出现概率也将不断增加。
2015年陕西省防汛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在我国其他地方也存在。对此,陕西省防指有关专家表示,应对局地暴雨洪水,应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重点做好大范围强降雨防范工作的同时,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局地短历时暴雨的防范工作。各级水利防汛部门要改变以往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片面认识,把防汛形势考虑更严峻一些,把致灾性考虑更严重一些,加强应急值守,即使天气预报没有明显的降雨过程,也要时刻做好突发短历时暴雨防范的各项准备,并要跟踪防范措施落实,做到及时预警、果断撤离,警戒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二是在切实强化主汛期防汛应急值守的同时,必须突出解决好社区村组防汛预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进一步夯实乡镇、社区、村组等基层的防汛责任,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要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落实村组群测群防责任人,责任人在主汛期必须坚守防汛岗位,确保把预警信息传递责任、组织危险区群众撤离责任具体到户到人,真正解决好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问题。
三是在大力提高短历时暴雨预报预警能力的同时,必须解决好涉河涉库区流动人员防汛监管“挂空挡”的问题。气象水文部门要在突发局地短历时暴雨预报的预见期、预报精度上下功夫,第一时间向防汛部门传递预警信息,为基层预警避险赢得足够时间。要按照防汛责任属地化的原则,尽快制定完善游客迁安避险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对外来游客有序预警信息,及时组织撤离避险,有效确保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