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温室气体的特征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4:49: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温室气体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温室气体的特征

篇1

党的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企业核心价值观又是企业文化体系的“中枢”和“精髓”。因此,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石而构建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南京港集团把“讲忠诚,讲敬业,讲协作,讲诚信,讲责任”定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公约,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充分彰显水运企业个性

交通企业不同于工业企业,在交通企业里,水运企业又不同于公路运输企业。水运企业依水而生,依水而兴,除含有交通企业所拥有的特性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服务于企业发展,水运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会独树一帜,有时还会“水珠四溅”。由于南京长江大桥净空限制和航道影响,南京港是万吨级海轮进入长江的最后一个港口,成为“江海门户”。他们认为,南京港的生存发展,南京港人的精神追求,都与长江和大海有着不解之缘。物质方面,长江是南京港生存的依凭。从“江道万里,通涉五洲,朝贡商旅之所往来”的三国通海港口,至元、明代官运、商运的中心港及郑和下西洋的基地港;从1899 年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到建国后建成国内最大的内河港口和长江中下游水陆联运、江海中转的枢纽港,南京港的事业源于长江,依长江而不断发展壮大。大海是南京港发展和奋斗的目标。对外开放,让南京港走向大海,内连腹地,外接五洲;而12.5 米深水航道通达南京,使南京港成为真正的深水港,标志着南京港将迎来崭新的“大海时代”。精神方面,长江,奔流不息,执着奋进;大海,雄浑开阔,气势磅礴。南京港人的事业起源于长江,撷长江之灵气,拥历史之隽永;南京港人希冀的未来在大海,拥大海之胸襟,承大海之豪迈。长江和大海是南京港人精神气质的绝佳注释。据此,南京港集团把“江海”定为企业的文化图腾,依此展开,集团的使命是“承启东西物流,集疏江海文明 ”;集团的愿景是“ 长江魅力港口,员工幸福家园 ”;集团的企业精神是 “卓越长江,共赢大海”。有了水味,南京港集团的核心理念大气磅礴,催人奋进。“水味”,让水运企业有别于其它企业,构成了水运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起帆精神”、“振超精神”就是上海港、青岛港成功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晶。

充分体现共赢的理念

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强大的技术消化能力、强劲的市场开发能力、局部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激励员工齐心协力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奋斗。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用共赢的理念凝聚员工,新时期的水运企业文化越来越注重“共赢”,提倡员工与企业共赢,企业与客户共赢,以企业的价值观统一员工意志,进而影响客户的利益观。南京港集团的人才理念是“以业聚才,成就员工”;经营理念是“成就客户目标,创造共同价值”;而企业精神“卓越长江,共赢大海”,其后半句更是表达了南京港人将不断追求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实现,努力与各利益相关方同心同向,共享共荣。

充分表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处在社会大环境中,作为社会主义亚文化的企业文化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具有不同时期的精神特质。过去,企业文化理念词条出现较多的是:忠诚,友善,勤奋,进取;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团结,拼搏,自强,争先;奋发,求是,诚信,先行。企业文化既要继承,更要发展,在传承中赋予新的内涵。假如我们对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一些理念的表述和理解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水平上,则会让人贻笑大方。新时期水运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仅饱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与时俱进,出现较多的元素有“开放创新”、“团队协作”、“绿色共赢”等。南京港集团则把“开放创新卓越共赢”确立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篇2

我国的汽车保险公司大多数模仿国外保险业的销售方式,向社会招聘人,通过培训后上岗。

(2)搞人际关系,收取保费。

利用人的社会关系,利用私人关系以及行政权利来对主攻方向进行确定:找有钱、有权、需要自己、愿意帮自己以及寻求风险规避的人来让自己的目标得到实现。

(3)佣金提高或保险费率降低。

汽车保险公司为了上保费规模,用提高佣金来对员工和人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保险法明文规定不能够胡乱降低费率,而一些公司却利用低费率、高返还和高手续费来争揽业务。

(4)通过人和工作人员给保户回佣。

由于利益驱动,一些展业人员跟客户私下谈条件,交保险费多少就按比例返还多少佣金等。

(5)注重保单的数量而忽略质量。

为了让市场份额得到扩大,很多保险公司只注重保单的数量和忽略了保单的质量。

(6)搞好汽车保险宣传,保持保险公司信誉。

各家保险公司为了能够让知名度得到提高,都非常重视宣传,树立品牌,让人们的保险意识提高。

(7)允许欠保费,导致经营困难。

一些汽车保险公司为了争取一些车辆很多的大型企业的业务,允许欠保费,直接导致了公司的经营困难。

二、汽车保险市场的风险控制

(1)展业承保风险控制

汽车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超速。高性能货车和高级轿车在高速行驶处理紧急意外的时候,经常要制动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够完全停下,在交通事故中,有超过一半的事故是汽车超速所造成的。第二,驾驶新手。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很多家庭都已经拥有了私家车,其驾驶人员的经验、驾驶技术和紧急情况处理反应慢等因素很容易会造成交通意外。第三,超载。很多车主为了一己之利,忽略风险,加载货物或乘客,让车辆超过了负荷能力,引起事故。

(2)保险市场风险控制

汽车保险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良好的市场秩序能够让保险市场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让客户的利益得到保证。如果保险市场的主题发生无秩序的竞争行为,就会对保险公司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让赔付能力受到影响。对于汽车保险的内部风险,保险产品的设计、定价、责任准备金和公积金等计算的价值和实际不相符的话,会对保险公司的盈利造成影响。因此,必须要做好这方面的相关工作。

(3)赔付风险的控制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被保险人财务夸大保险标和虚构保险事故等方式来诈骗赔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为了能够有效地对这类风险进行控制,就必须要求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准时到第一现场查看。在现场查看时,一定要有至少两个理赔人员,对事故现场的报告进行详细的记录,对损失程度进行核定等。保险公司的上级公司一定要限定下级公司的赔付权限,对核赔机制进行进一步完善。同时,要对员工队伍的建设进行加强,预防人情赔款,骗赔案。

(4)财务风险控制

要对保费的收取和管理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及时收取保费。如果收取保费不及时的话,就会让保险公司的税费、展业费、资产净损失费等费用损失。在管理保费方面,要对企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对财务收支进行核算,严谨各种不正当行为,定期对各种单证和财务进行检查。

(5)客户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的上帝就是客户,但是客户也有质量的好坏之分,优质的客户可以给保险企业带来利润,差的客户就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优质客户的信誉好,能够及时的做好汽车的使用和保养工作,比较诚信。差的客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按时保养车辆,逃避各种交通规费,容易发生事故。在面对较差客户的时候,保险公司应该事先对他们的资料进行认真的调查,然后限额投保,让客户承担一部分风险,对风险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

篇3

(一)研究问题的日常实践性

理查德・普林格曾讲过,“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实验,并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研究问题的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最为重要和明显的特征。

首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即他们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从教师研究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研究选题多来自于他们的课堂和教学实践,研究较多的问题包括:(1)学生问题。如“低段学生数学读写习惯的培养”“如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等研究问题。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2)教材问题。如“教材主题图处理方式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场地、大班额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使用的教材中发现的研究问题;(3)课堂教学问题。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利用策略研究”“高段英语课游戏实效性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仿写训练教学策略的研究”“读写结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的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为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这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目的。(4)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问题。如“新接班级中教师与家长的磨合研究”“校园网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就是教师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寻找的研究课题。

从以上研究选题可以看到,一线教师的研究问题就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紧贴自己所教的学科,紧贴课堂教学。教师的研究其实是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学实践的结果。有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全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学科教学的文章大约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在所有的文章中,有将近62.9%的文章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这再一次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

其次,一线教师的研究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是以教学为业的,他们的研究是“为了实践而研究实践”。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既着眼于实践又着手于实践。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研究的过程就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他们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总之,教师研究是来自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进行的研究。研究更多的体现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态度。

例如,“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她就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边研究边教学,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搭建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教学―研究之路,最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情景教学”理论。

综上,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并不是在实践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将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并在教学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研究。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研究不是独立于教师教学之外的任务,而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和态度。

(二)研究表达的叙事性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草根性”特点的、自下而上的研究。首先,从事研究的是来自最基层的从事具体、琐碎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次,教师们的研究往往是基于课堂现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最后,与专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小学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直接进行研究,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并思考解决策略。

此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很难进入那些描述和界定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语言体系,他们往往是能承受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话语的界定。而叙事性则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话语体系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所以,教师研究的“草根性”、自下而上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话语体系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

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育课例、课题论文等。不论教师研究最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其中都包含有大量的课堂故事、教学案例等。通过叙事,教师呈现出了真实具体的教学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的表达方式,教师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教育世界,也呈现出了教师个人的研究、成长的轨迹,表达出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如“小学语文低段练习改革与创新作业设计研究”以《好作业就这样多起来》的研究故事来呈现。通过讲述研究故事,这位教师呈现了语文教学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作业设计问题,向读者展现了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对作业布置合理性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胆尝试。同时,也生动表现了作者(也就是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及其思考。这也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树立教师们的研究信心,拉近研究与实践的距离,破除教师中的“研究神秘论”和“研究无用论”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研究成果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进行推广。因为叙事性的表达方式更接近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其中有很多他们熟悉的,甚至就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故事,因此更能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思考和共鸣。

二、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要注意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思想化

虽然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研究不需要理论思想的指导,也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可以停留在单纯叙述案例、故事或经验的层面上。相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和引导,必须是思想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研究的价值,才能使教师的研究生命长青。

教师通过叙事倾吐他们在课堂中的想法和行动,这就是教师的经验。教师的经验往往是独特的和个人化的,正是这些课堂经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潜在的意义。教育中“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实践本身,教师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和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定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的目标。”

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仅仅局限于叙述故事的层面,那么经验就仅是简单的积累而已,不能实现经验的重构,也就不能起到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成为教师习以为常的思维,不再被重视了。所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还得形成思想化的成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经验思想化呢?

曾有学者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教育经验是狭隘的教育经验。我们从这些经验中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有限的,教师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同样,这种经验也只局限于经验提出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到更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教育经验的重构和提升。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将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嫁接、融合,从而产生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例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她能够从自己50年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富有个性的语文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就对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进行反思、加工和提炼。通过写教后记,她“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中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论,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通过撰写文章和专著,她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同行,为更多人的教学提供帮助和指导。再如李吉林老师,她也同样从自身的日常教学出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和反思,并加以梳理、归类和总结,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情景课程三部曲。

我们期望能够有更多的像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这样的教育家型教师。但是,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呢?就是要善于对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只有像于漪、李吉林两位老师这样不断对感觉或经验进行反思、沉淀、澄清,才能增加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最终构建出更具有思想性的教育理论。

篇4

顶岗实习期间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同于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从工作环境、工作实施的主体,还是实施的对象和实施的内容看,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其特殊性。正是由于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带来了新的问题,而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今后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变

顶岗实习,让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价值下的教育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单一的学校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普遍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而在企业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注重激发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不断进取、诚实信用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

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主体由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模式变成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社会化性质,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09级50名学生2011年7月前往珠海伟创力科技集团总部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校带队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共同管理。

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兼具双重角色

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只是单一的学生角色,但是顶岗实习的全过程都是在企业中完成的,教育对象的角色由于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学生角色转变为了学生与职业者兼具的双重角色。针对在校学生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应用到学生与职业者兼具的复合角色上,而是要适当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4、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增加

在学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健康、道德人格、政治教育为中心展开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学生思想活动主要受校园文化影响。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不仅要进行以上教育,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并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把爱岗敬业,诚实信用、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队协作与无私奉献精神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顶岗实习学生思想定位不清晰

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不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定位。他们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愿意接受学校管理,认为企业管理太严、太高。思想定位仍然停留在学生角色。不清楚顶岗实习的目的、无法立即适应严格的劳动纪律、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劳动待遇要求过高、心理承受力较弱等等。思想定位不清晰,使学生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缺乏主动心、责任心和上进心,在思想上片面追求实习报酬,缺乏学习的心向,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比如顶撞公司管理人员、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等等。

2、学生容易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还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智看待与处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与难题。避免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误入歧途。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增大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相对于在校而言,开展难度明显增大。地理位置不集中、时间交错、地点分散,都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差异不断增大。在校的集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顶岗实习期间的需求了。积极构建有效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等等。

4、缺乏有效的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监督和管理存在的漏洞,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的安排,没能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在顶岗实习计划中一般都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学生群团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难以实现。同时,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力度不够大。建立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是当前学校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动员、指导工作

顶岗实习前期学校应该做好动员、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顶岗实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推广,发放专门的教材学习,开展交流活动和动员大会。讲清职业教育目标和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内在动机;向学生宣讲顶岗实习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统计列出以往学生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早有心理准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的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树立从基础做起,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就业观。

2、关注学生顶岗实习间的思想状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学校要与企业相互配合,做好入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调整自身的定位,尽快适应岗位。带队老师要加强同实习生的联系,熟悉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应及时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态度,树立敬业爱岗的意识,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做好心理、身体调适,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同时,在生活方面,关爱学生,让他们感觉到顶岗实习期间老师对学生的责任与关心,在心理上给学生顶岗实习的动力,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鼓励。

3、顶岗实习期间建立有效地思想政治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和企业应以校企合作协议作为基础建立管理制度。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础,要求在协议中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其次,建立严格的实习期间劳动纪律制度。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纪律涣散,轻则影响实习效果,重则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和生产事故。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工作态度培养也非常不利。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劳动纪律,严守工作岗位。再次,学校与企业应安排专门的人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带队指导老师应深入企业,多了解沟通。企业应派人对实习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并定期向学校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与企业双方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等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4、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

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作用。关心爱护同学,相互帮助。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顶岗实习期间,同学遇到难题,应该积极主动的帮忙出谋划策,解决问题,让同学们能够正常的参与到实习中去。同学之间有矛盾,学生干部和党员应该积极地调和矛盾,努力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四、结语

顶岗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从一名学生变成工作者的过程,在这期间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方式。所以,重视和完善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长生,商冬梅.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11,5:135-136.

[2]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116-119.

[3]腾晓蓉.加强顶岗实习,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11-12.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513(2010)05-0329-05

Off-Line Handwritten Yi Character Recognition Based on the Multi-Classifier Ensemble with Combination Features

ZHU Longhua,WANG Jiamei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e multi-classifier ensemble with combination features is a means to improve the off-Line handwritten character recognition rate. This research uses two groups which hav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bination feature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offline handwritten Yi characters. The first group adopts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elastic mesh features and stroke density features; the second group adopts the directional line element feature and projection feature. The research presents a new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Yi Characters that are based on the rough-cutting stroke features. Finally, the multi-classifier ensemble project output has obtained the results which are satisfactory in terms of recognition.

Key words: combination features; off-Line handwritten; multi-classifier ensemble; recognition of Yi characters; rough-cutting stroke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文字信息的自动录入,即文字自动识别已成为一种必然的研究趋势[1].而脱机字符识别,特别是脱机手写体字符识别仍然被认为是文字识别领域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同其他模式识别遇到的问题一样,特征提取是脱机手写体字符识别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彝文字预处理切割方面已做了初步的工作[2],但在彝文字的识别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3].本文在吸取脱机手写体汉字识别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在汉字识别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两组统计特征和一种基于笔划粗切割的结构特征的多分类器集成方法,对脱机手写体彝文字的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该方案既优化组合了不同的特征提取方法,弥补了单一特征识别的不足,又采用了多分类器集成的方法,提高系统的总体性能.最后采用Visual C++ 6.0进行软件编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确实可行,并且有比较理想的识别效果.

1 脱机手写体彝文字识别的系统

1.1 系统流程

如下图1所示,脱机手写体彝文字识别大致分为输入彝文字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识别(样本学习)、后处理和输出彝文字文档等几个步骤.

[PS朱龙华1;S*2;X*2,BP#]

1.2 预处理

预处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特征提取的质量,从而也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识别率.因此,预处理是脱机文字识别中最基本的一步.首先将待识别的彝文字材料扫描成灰度图像输入计算机;然后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即进行倾斜矫正、二值化、平滑去噪和字符分割;最后将分割出来的单个彝文字进行归一化处理(大小归一化成64×64位图像和基于质心的位置归一化)得到二值化图像.设f(x,y)为彝文字二维点阵图像(x,y)处的像素点,有:

f(x,y)=1, (x,y)是黑像素点0, (x,y)是白像素点式中,1≤i≤64,1≤j≤64.

另外,针对有些特征的提取,还需对图像进行细化或轮廓化等图像处理操作.

1.3 特征提取

在脱机手写体汉字识别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特征提取方法有弹性网格特征、方向线素特征、投影特征和笔划密度特征.本系统将这些特征提取方法应用在彝文字识别当中,并结合彝文字型的结构特征进行特征提取.

1.3.1 弹性网格划分

网格特征很早就应用于手写体字符识别当中,弹性网格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还有最近提出的双弹性网格特征[4].本系统采用的是弹性网格特征,它根据字符图像的笔画分布,用非均匀的网线划分字符得到的非均匀网格.非均匀网线是根据字符图像在水平、垂直2个方向上的直方图投影来确定的,[JP+2]对直方图的均匀等分实际上就是对字符图像的非均匀等分.换句话说,设水平方向的网线数为N1,垂直方向的网线数为N2,当下2式满足时,分别得到水平、垂直方向的非均匀网线Ii,Jj:∫N[KG-1*2]1∫Ii+1I1f(x,y)dxdy=∫N[KG-1*2]1∫Ik+1Ikf(x,y)dxdy,对i,k=1,2,…,N1-1. (1)

∫Ii+1I1∫N[KG-1*2]1f(x,y)dxdy=∫Ik+1Ik∫N[KG-1*2]1f(x,y)dxdy,对j,k=1,2,…,N2-1.(2)

这样将笔划按像素密度均匀的分布到不同大小的网格当中,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手写体引起的笔划位置不稳定和局部变形等问题,将手写体彝文字的共同特征反映出来[5].

1.3.2 方向线素特征

方向线素特征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写体汉字识别特征[6],因此本系统也选用方向线素特征进行彝文的识别.因为手写体字符笔画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最为稳定的特征,但要准确地提取出每一笔画及其它们之间相对位置关系则十分困难.如果我们能够一次抽取出所有的横笔画、竖笔画、±45°笔画,这样就可以定义4个方向的集合,分别为横笔画集合、竖笔画集合、±45°笔画集合.然后将点阵图像均匀地划分成8×8个网格,这样每个网格内不同笔划集合的数目部分地反映了笔画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线素特征提取方法如下:

1)对预处理后f(x,y)二值化点阵图像进行轮廓化;

2)对任意2个相邻的边缘点(x,y)和(i,j)定义横笔画集合H、竖笔画集合S、45°笔划集合P和45°笔划集合N四方向属性集合:

[JP4]H=(x,y)|x-i=0∩y-j=1,

S=(x,y)|x-i=0∩y-j=0,

P=(x,y)|(x-i=1∩y-j=-1)∪(x-i=-1∩y-j=1),

N=(x,y)|(x-i=1∩y-j=1)∪(x-i=-1∩y-j=-1);

3)将图像f(x,y)均匀划分为8×8个网格,第k个网格所包含的边缘点的全体称为网格集,记为Nk(k=0,1,…,63);

4)[JP3]第k个网格的方向线素为一个四维向量,记为[JP3]Ek:Ek[KG-*2]=[KG-*2](H∩Nk・S∩Nk・P∩Nk・N∩Nk)其中 ・为求集合的势;

5)所有网格的方向线素按顺序排列起来,组成一个8×8×4=256维的向量,称为彝文字的方向线素,记为:X=(X1,X2,…,X256)T.X即为该彝文字的特征向量.

1.3.3 笔划密度特征

[JP3]笔划密度特征(即穿透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手写体字符识别的研究当中,一个彝文字横、竖及±45°四个方向的笔划密度特征如图3所示,图中我们用一组假想的网线来扫描彝文字图像,某条网线穿越笔划的次数即定义为该扫描线上的笔划密度特征[7].分别由15条均匀分布的扫描线来提取穿透特征.

1.3.4 投影特征

投影特征是采用投影直方图方法,将字符图像分别在水平、垂直、45°、135°四个方向投影的像素的个数.在文献[1]中提到,细化处理对的投影特征较为重要.本系统在细化处理后,每个方向选取16个数值,最后得到64维的投影特征向量 Xn=(X1,X2,…,X64).

1.3.5 一种基于笔划粗切割的特征提取方法

由上述4种特征组合成的2组特征已包含很多信息,能有比较高的识别率,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它们在本质上都属于统计特征,对字型结构信息描述不足,使得在统计特征上差别很小但结构上完全不同的字符容易发生混淆,如与在不考虑结构信息情况下很容易互相误识.在彝文中还有很多字的不同就是加一个上标的区别,如图4.

图 4 彝文字中有些字的不同仅是由一个上标决定,针对这些缺陷,同时考虑彝文字的特点引入了一种笔划粗切割的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表述如下:

定义1:笔划是指该区域中任意2个黑像素点都可以由其它黑像素点连接起来.

定义2:封闭笔划是由黑像素点组成的环.

定义3:封闭笔划内笔划是包含于封闭笔划当中的笔划,且与封闭笔划不连通.

首先对细化后的二值化点阵图像进行扫描,分离出笔划的数目记为X1,并计算其包含的黑像素点的个数(默认值为0),从多到少取出前5个值分别记为:X2,X3,X4,X5,X6.

然后,计算封闭笔划的数目记为X7,并计算其包含的黑像素点的个数(默认值为0),从多到少取出前3个值分别记为:X8,X9,X10.

最后,计算封闭笔划内笔划的数目记为X11 .这样最终得到11维的彝文字型切割的特征向量 Xn=(X1,X2,…,X11).

例如:[XC朱龙华2.tif;E1]经过规范化,在细化后得到[XC朱龙华7.tif;E1].它的笔划有3个,包括([XC朱龙华8.tif;E1],[XC朱龙华9.tif;E1],[XC朱龙华10.tif;E1]).封闭笔划有1个([XC朱龙华11.tif;E1]),封闭笔划内笔划为0个,从而得到的特征向量为:Xn=(3,108,60,32,0,0,1,60,0,0,0).该算法是一种对骨架遍历的算法,具体算法步骤如下:

步骤1: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扫描图像.如遇到黑像素点把该点存入pFork[]栈中,转而进入第2步,否则继续扫描图像直到扫描完整幅图像则退出程序;

步骤2:从该点出发,遍历所有与它连通的像素点存入二维数组Stroke[m][n]的点结构类型,m(初始值为0)表示当前是第m个笔划数,n表示第m个笔划中第n个点,Stroke[m][n].x,Stroke[m][n].y分别表示点的横纵坐标,并把遍历过像素点记录为已访问,用数组bScan[64][64][JP3]表示:bScan[Stroke[m][n].x][ Stroke[m]n].y]=true.如没有遇到分叉点(即栈中只有1个起始点元素),令m[KG-*2]=m+1,n[KG-*2]=0;转到第1步,否则进入下一步;

步骤3:如遇交叉点,则把该交叉点入pFork栈,当一个方向遍历结束后,取出栈顶中保存的点,再进入步骤2扫描未访问的点.

细化后的交叉点(用红色点表示)有下图几种基本形式:

a) 交叉点周围环绕3个黑像素点:[XC朱龙华3.tif];

b) 交叉点周围环绕4个黑像素点:[XC朱龙华4.tif];

c) 交叉点周围环绕5个黑像素点:[XC朱龙华5.tif];

d) 交叉点周围环绕6个黑像素点:[XC朱龙华6.tif].

确定一个像素点为交叉点的算法为:扫描中心点C的周围8个方向的黑像素点的数目假设为N;任选2个不相邻的黑像素点,分别假设为A,B.再扫描A点上下左右4个方向(不包括C点)并且与C点相邻的黑像素点的个数记为N1,同样扫描B点得到N2.最后计算分叉元素的个数M=N-N1-N2.如果M≥3,则可确定中心点为分叉点.

图5:取中心点C,计算周围8个方向的黑像素点的数目N=4,任意不相邻的2点有A-B,A-E,D-B和D-E.我们这里先选取A点,扫描它上下左右4个方向并且与C点相邻的点是D,可得N1 =1;同样选取B点,扫描它上下左右4个方向(不包括C点)并且与C点相邻的点是E,可得N2=1;于是分叉元素的个数M= N-N1-N2=4-1-1=2.由M

[PS朱龙华4;S*2;X1,BP#]

基于笔划粗切割的特征提取对预处理的要求比较高,特别容易受噪声点的干扰,单独使用并不一定能有很好效果,但它通过与采用其它特征分类器集成,能达到较好的识别效果.

2 组合特征的多分类器集成

[JP2]通常认为,组合特征的多分类器集成是设计一个高效且性能稳定的手写体字符识别器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不同性质的特征往往只反映物体的不同方面,不同特征的多少会有些互补性;另一方面,在一个特征空间难以区分的2种特征模式,可能在另一种特征空间上很容易分开.因此,利用不同性质的特征组合的不同的分类器的集成就可能全面反映出一个物体,从而得到一个较好的识别结果.有学者对多分类器集成的方法总结出4种方法,即投票法、平均贝叶斯分类器法、D-S公式法和贝叶斯公式法[6].

多分类器集成可以提高文字识别系统的性能.从结构上划分,有3种基本的结构形式,串联和并联及串并混联型.图7分别表示串联、并联及串并混联集成模式识别方案[7].

[PS朱龙华5;S*2;X1,BP#]

一种基于候选字加权的多分类器集成原理[8],如图8所示,集成系统由C1,C2,…,Cn等n个分类器组成,待识别彝文字Y经过分类器Ci识别后产生m个候选字输出Ci1,Ci2,…,Cim,每个候选字对应的相似度为Si1, Si2,…,Sim(如果C1,C2,…,Cn是不同的分类器,则需要转换为统一的度量),并且有:l>Si1,Si2,…,Sim>0.

[PS朱龙华6;S*2;X*4/5,BP#]

我们根据各分类器的候选字Cij的置信度函数:

D(i,j)=WiPjSij+∑k≠iWkPn(k,i,j)Skn(k,i,j)

其中W1,W2,…,Wn类为给分类器的加权因子;每个候选字的加权因子为P1,P2,…,Pm;函数n(k,i,j)表示Cij在Ck中出现的候选位置,即Cij=Ckn(k,i,j).得到基于置信度最大原则判决策略的结果,即当D(M,N)=maxi,jD(i,j)时,集成系统的识别结果为Cmn.

3 实验结果

本文使用Visual C+[KG-*3]+ 6.0进行系统编程.实验选用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彝文字,书写比较规范的手写体彝文字作为样本进行识别实验.其中,每个彝文字选取120个不同的样本,70个用作训练样本,其余50个用作测试样本,总的训练样本数为7000个,总的测试样本为5000个.所有样本经过光学扫描、预处理、规范化等处理转换成标准的64×64像素的二值化点阵图像.

实验选用2组多个特征组合的统计特征:第1组,使用弹性网格特征、笔划密度特征;第2组,使用方向线素特征和投影特征;第3组,使用基于笔划粗切割的结构特征.然后使用方向线素特征和投影特征作为第1个分类器(C1)的输入,匹配公式采用欧氏距离作为判别准则,选出与其最接近的5个彝文字作为分类结果集.使用弹性网格特征和笔划密度特征作为第2个分类器(C2)的输入,匹配公式采用最小距离判别准则,选出与其最接近的5个彝文字作为分类结果集.使用笔划粗切割的结构特征作为第3个分类器(C3)的输入,采用基于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判决原则,同样也选出错误率最小的5个彝文字作为分类结果集.最后使用基于候选字加权的多分类器集成原理输出识别结果.

实验先把3组单独特征和2组组合特征分别作为3个不同分类器的输入.可以得到表1的实验数据结果.再根据本文的多分类器集成方案分别进行C1C2集成和C1C2C3集成,得到表2 的实验数据结果.

综合表1 和表 2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本系统选取的组合特征分类器的识别率比单个特征的识别率要高得多,而2组组合特征分类器集成的识别率又比单个分类器要高,即C1C2并联集成后的识别率94.32%,分别大于C1的识别率91.83%和C2的的识别率90.24%.尽管本文提出的笔划粗切割特征单独识别率不是很高,但如果把它与其它2种组合特征的分类器由本文提出的方法集成,便能进一步提高识别性能,能使识别率最终达到95%以上,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笔划粗切割特征在彝文字的识别当中可以作为其它特征的一种有效特征补充,也验证了本文集成方案的有效性.

4 结语

脱机手写体字符识别一直是文字识别领域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关,提高文字的识别率就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根据不同特征提取的优缺点,提出了组合特征的多分类器集成的识别方法,在脱机手写体彝文字识别方法做了初步的尝试,并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由于彝文字的识别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信息收集不足,彝文字手写体标准样本库没有建立,导致了测试数据不足,这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完善.但是,通过在我们做的一些实验数据分析显示,本文提出的识别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能够证实组合特征的多分类器集成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脱机手写字符识别研制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童学锋,朱俊.大字符集脱机手写体汉字识别粗分类问题[J].计算机应用,2006,26(6): 24-26.

[2]王辉,牟宏鑫,王嘉梅,等. 一种文本图像倾斜校正的方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3):232-234.

[3]王嘉梅,文永华,李燕青,等.基于图像分割的古彝文字识别系统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76-79.

[4]陈章辉,黄小晖,陈鹏飞.基于双弹性网格的手写体汉字识别[J]. 计算机应用,2009,29(2): 395-397.

[5]金连文,徐秉铮.手写体汉字识别中的一种新的特征提取方法――弹性网格方向分解特征[J].电路与系统学报,1997,2(3): 7-12.

[6]马少平,夏莹,朱小燕.基于模糊方向线素特征的手写体汉字识别[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7(3): 42-45.

[7]金连文. 手写体汉字识别的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96.

篇6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影响迅速波及全球,虽然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试图挽救国家经济,但都收效甚微,并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受此影响,全球并购急剧萎缩,跨国并购额由2007年的10450亿美元大幅下降至2009年的2853亿美元,2010年之后,各国经济虽有缓慢复苏迹象,但跨国并购持续低迷,2010年至2013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始终维持在3500亿美元水平上,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与世界经济整体持续低迷的状态不同,中国的跨国并购显示出逆势上扬的态势,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根据CV 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共成交案例5233起,其中披露金额案例数量4496起,披露交易规模3328.51亿美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17.15%、21.35%和5.72%,并购数量和并购规模均为近7年来最高。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新特征

通过对近几年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与金融危机前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并购规模的迅速扩大

受金融危机冲击,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并购急剧萎缩,由2008年的6262.3亿美元减少至3000亿美元左右且始终保持低迷状态。而中国在金融危机后,跨国并购却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尤其是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活跃度到达最盛,跨国并购活动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达到历史最高点,是名符其实的“并购大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在中国市场趋近饱和,企业必须“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其次,中国目前巨大的外汇储备、产能过剩的现状也要求企业必须积极探索海外市场,从而寻求更好地出路;最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很多国际资产价格大大降低,这也给很多企图低价“抄底”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2013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动格外引人注目。

(二)并购主体更加多样化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跨国并购活动以来,大型国有企业一直占据海外并购市场的主体地位,一直到90年代末期,民营企业才首次出现在跨国并购的舞台上。虽然民营企业参与跨国并购活动的时间很短,却经历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国有企业的占比大大下降,而民营企业的地位持续上升。可以说,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主体由原先单一、固定变得更加多元、分散。

表一:2013年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整理而成

根据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对并购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案例的统计,可以看出2013年全年,中国作为买受方实施的跨国并购中金额超过10亿美元共有12起,其中民营企业实施收购的有两起,分别是双汇集团以48亿美元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另一起交易为百度公司18亿美元全资收购网龙旗下的91无线业务,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金额的并购交易。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在跨境收购活动中的地位已不容小觑,其无论在金额还是数量上都较危机前有了显著增加,中国企业并购主体的多样化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特点。

(三)主要并购地区发生转移

纵观中国企业过去的跨国并购活动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前,中国企业选择的并购企业密集的分布于亚洲及北美。亚洲国家由于与中国拥有较为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因而并购交易更易达成一致,所以亚洲国家成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首选。对于北美国家企业的青睐则是源于中方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生产出更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活动的地域范围更加广泛了,除了传统的亚洲、北美国家,中国企业在欧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区均留下了足迹。尤其是欧洲国家,危机后成为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新宠。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对欧洲地区企业的并购较2011年增长37%,而对北美地区企业的并购则连年减少①。另外,非洲、拉美并购市场也越来越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这些地区往往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符合中国企业对能源、矿产等的需求。

(四)并购行业结构有所优化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共完成跨境并购288起,而根据行业进行划分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及矿产业、金融业、食品饮料业三大行业,另外在房地产、机械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也有所涉猎。按照联合国贸发组织对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当前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初级部门,制造业、服务业涉及较少。2013年,中国跨国并购中能源及矿产业共完成并购98起,占全年并购总量的34%。这表明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主要是为获取基础资源的目标并未发生改变。但与前几年的数据相比,能源及矿产业的占比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更多地转向了其他范围。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在金融危机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时期也呈现出新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国企业找到应对方法,从而减少失败的可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施跨国并购,大大的提高并购成功率。后危机时代的新兴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并购主体结构不合理,民营企业参与度低

从我国企业开始涉足海外并购领域开始,央企、国企就始终占据主体地位。金融危机后,参与跨国并购活动的民营企业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仍难以与国有企业抗衡。我国目前这种以国有企业为并购主体的状况与国际上跨国并购以私有企业为主导的趋势相悖,展现出我国当前并购主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一直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并给与政策扶持,但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国际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规划,给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并购仍以传统行业为主,行业结构分布亟待优化

将我国跨国并购的行业分布状况与全球企业跨境并购的行业分布状况相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能源矿产业,这体现了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最主要原因是为获取资源。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始打破过去并购企业行业分布单一的状况,开始在其他行业有所涉猎。能源矿产行业占比下降对应的是金融业、食品饮料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占比的上升,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分布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不能忽视的是,虽然政府强调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于2010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但我国企业针对清洁技术、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的跨国并购项目少之又少,对于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推动我国跨国并购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并购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能力不强

成功的跨国并购离不开持续的资金供给,要想获得充足的资金,必须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采用的融资渠道主要分内部融资方式、外部融资方式两种②。由于我国当前金融信贷制度发展的不完善,企业贷款受到极大限制,国内贷款额度和外汇额度都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尤其是民营企业,由于银行与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之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的交易成本过高,使得银行缺乏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的动力。这些原因使得最需要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难以获得相应资金,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步伐。

(四)跨国并购审批手续复杂,行政效率较低

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日益增多,但在实施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的遇到瓶颈――政府审批程序。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但繁琐的审批程序耗时耗力,往往导致企业错失并购良机。通常而言,一个打算实施跨国并购的境内企业至少要经过四道审批,涉及部门包括商务部、外汇管理局、发展与改革委、国资委等。由于审批涉及部门众多且审核条件严格,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难度,同时冗长繁复的审批流程也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绊脚石。

四、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后危机时代的企业跨国并购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与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简化审批程序

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顺利进行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目前我国针对跨国并购的立法存在较大缺陷,缺乏一部涵盖跨国并购各个环节的基本法,使得我国的跨国并购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除了法律不完善,繁琐的审批程序也是阻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因素。想要真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就必须简化审批程序,减少政府的过度管制,提高行政效率,缩短审批时间,防止企业错过并购良机。

2.建立信息平台,提供相应指导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尚短,经验不足,又缺乏相应指导,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并购失败。为了提高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政府有必要督促设立专门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情报搜集网络,提高情报信息的准确信,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以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合理的并购战略,增强企业的决策能力。

3.鼓励金融平台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针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弱的特点,政府应当给予金融扶持。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开发新的融资渠道,并适时放宽海外融资权。针对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的问题,政府应当引导商业银行对有意“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应多鼓励外资银行利用其海外网络对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资金支持。

4.制定科学的并购战略,实现行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多以满足眼前需求为主,主要集中于获取资源或者扩大市场份额,而缺乏长期的战略布局。新时期的并购企业应当有长远的眼光,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当前我国企业应当更加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政府鼓励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应当多开展包括清洁技术、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以实现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5.扩展融资渠道,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持续而稳定的资金供应,但由于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过多依赖企业自有资金,从而给并购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为降低风险,企业应当灵活使用各种支付手段,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现金支付、股票支付、综合证券支付等支付手段结合使用。企业在选择支付方式时,应当充分考虑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同时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选取最适合并购方企业自身的支付方式。

结论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跨国并购大幅萎缩,世界经济陷入萧条。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却展现出逆势上扬的强劲势头,2013年更是迎来了“并购大年”。后危机时代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展现出有别于危机前的新的特点,在并购规模、并购主体、并购行业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同时,处于后危机时代的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也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只有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推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篇7

模型估算法原理是根据不同相间(水一气)气体成分的浓度梯度并运用Fick定律来估算通量,它一般只适用于水一气界面的通量估算,其较为简便,且多在现场对样品进行直接分析处理,减少了环境改变对气体分析的影响。但由于其核心是借助于Fick定律进行水一气界面通量估算,不仅需要准确测量水体中痕量气体的分压(浓度),而且界面气体传质系数及其影响因素(风浪、行船搅动等)亦对温室气体通量估测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由于其容易受到水体中其他离子的影响,在高盐高硬度水体中存在较大差别。因此,人们开始引入水一气平衡器,力图通过充分实现水一气界面的气体溶解平衡以测量原水样中溶解的痕量气体,据此研发了喷淋式、层流式、鼓泡式等多种水气平衡装置。虽然该方法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但其携带不便且操作繁杂,影响了其应用的范围。近年来,加拿大研发了干/湿盒体(Dry B0x/Wet Box)气体交换平衡装置,集成了水气平衡方法的各种测试装置,使便携化。2008年有研究将水处理工艺中的脱气膜引入顶空平衡法中,气体脱除率达到99%以上,是目前水库温室气体通量观测的前沿技术。

篇8

关键词 低碳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碳排放;秦皇岛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为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世界各国开展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理念,此后低碳发展模式在各国不断深入应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低碳指的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一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京都议定书》规定),IPCC 2006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也均以上述6种温室气体进行统计。在低碳城市创建中,很多城市只是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统计项。本文以上述6种温室气体作为低碳城市创建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减少排放的对象来展开讨论,提出基于温室气体清单的低碳城市管理策略。

当前,低碳相关的研究除“低碳城市”外,还有“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旅游”、“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金融”、“低碳社区”等。然而一个城市的发展包含了经济、生活、建筑等各个方面,单从“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低碳社区”中任何单个方面都无法实现低碳城市的成功创建。低碳城市的管理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仅仅靠某方面的宣传来开展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创建过程中的城市管理,应该在摸清各个管理部门管辖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的前提下“对症下药”,各个政府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合作,用一种高效率的低碳城市管理策略来开展低碳城市的创建和管理。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及对应管理部门分析

本文根据IPCC 2006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结合秦皇岛市实际状况,总结分析了城市不同管理部门管辖范围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如表1、续表1所示。其中涉及以下11个城市管理部门:工业、电力、交通、油气田管理、煤炭工业管理、城建、居民、商业、林业、城管和环境保护部门。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煤炭开采逃逸、油气系统逃逸、生物质燃料燃烧、森林采伐或毁林排放、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排放7个生产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农业和畜牧业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但因本文重点讨论城市区域的低碳城市管理,暂不涉及农村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城市不同管理部门管理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的低碳城市创建工作和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工作,多由城市的发展和改革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政府部门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调整能源结构,加大绿色能源比重等措施来实现低碳发展。本文重点从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角度出发,将低碳城市建设细化到各城市管理部门,研究在城市现状下,如何开展低碳城市的创建和管理。

工业部门

根据1994年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我国工业活动引起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社会各活动排放总量的90%以上,工业部门的低碳管理,是低碳城市创建和管理中的重头戏。工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90%,其排放量主要受燃料类型、消耗量、碳含量以及燃烧的充分性等因素影响: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包括水泥生产、石灰生产、钢铁生产、电石生产、己二酸生产、硝酸生产、铝生产、镁生产、电力设备生产、半导体生产、HCFC-22生产、HFC生产等,其排放量与工艺过程紧密相关。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现阶段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强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问和潜力。对于工业部门,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制定能源技术政策,引导工业行业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使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系统;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减少工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从手段上,工业部门可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开展提高化石燃料利用率、提高燃烧充分性、寻求低碳燃料替代解决方案等方面研究,开展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通过行业指导加强管理,进而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交通部门

交通运输业的特性决定了其能源结构以汽油、柴油和燃料油为主,这些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来源为公路运输,影响因素有机动车保有量、机动车年运行公里数和机动车百公里油耗。

交通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人、货、车、路等不同影响因素全面采取措施,构建长效机制。第一,从人的角度,交通部门需要联合居民生活部门,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提高市民的节能意识,多多选用现代通讯手段办公,减少出行频数,通过制定实施相关经济政策,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引导居民更多地选择低碳出行方式。第二,从货的角度,细化货运市场,实现货运专业化规范化,提高装卸效率、减少货损货差、保证运输质量。第三,从车的角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用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第四,从路的角度,加强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推进节能型运输方式发展,提高运输中转效率,实现无缝衔接。

就手段方面而言,交通部门需要完善并落实低碳交通相关法规,加强低碳城市和低碳交通宣传,强化企事业单位用车低碳节能监管,科学规划交通路网。

电力部门

中国电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有巨大潜力。电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火力发电厂燃煤产生,其排放量与火电装机需发电量、燃料利用率等因素有关。

目前我国的电力能源结构还是以煤电为主,所以电力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在积极寻求清洁发电技术、提高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之外,还是要以煤电的高效化和清洁化作为低碳管理的重点。比如以超临界、超超临界为代表的高效发电技术,以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等为代表的清洁发电技术,以及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等。以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为例,目前平均供电煤耗为315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供电煤耗低30克/千瓦时。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厂的碳排放强度,满足低碳排放的要求。

煤炭工业管理部门和油气田管理部门

煤炭工业和油气田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开采逃逸引起。煤炭工业管理部门和油气田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优化生产布局,强化工序节能。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建立创新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通过优化工艺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量。

对于煤炭开采加工引起的甲烷逃逸量,主要与甲烷的利用量有关。煤炭工业管理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重视煤炭工业管理水平,重点关注煤矿瓦斯的综合利用,减少逃逸量。

对于油气田系统的甲烷逃逸,油气田管理部门应优化油气田开采工艺,优化油气系统,减少逃逸量。

城建部门

城建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城市热力供应、建筑业的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用能引起。城市热力方面,应从提高燃料利用率,寻求清洁供暖技术、提高建筑物保温性能等方面着手。

伴随着我国当前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建筑领域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也在快速增长。从相关建筑材料生产到建筑竣工使用,即使不考虑建筑运行能耗,建筑业总能耗占社会能耗的比例也较大。在建筑业方面,城建部门应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从而减少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市政设施用能方面,城建部门应重点考虑低碳节能设施建设,比如节能公共照明等方面。

居民生活部门

居民生活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包含居民烹饪炉灶化石燃料燃烧、居民用车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居民生活用能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居民的消费水平、环保意识有关。居民生活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该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选用低碳节能家电及灶具,节约用能,低碳出行,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商业部门

商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为服务业中的化石燃料燃烧(含用车)、生物质燃料燃烧(如木炭烧烤),以及商业用电方面。商业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依靠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商家以及消费者三方的力量共同推动商业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商业部门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宣传教育,推动商家间温室气体减排借鉴,推行低碳认证等方式实现商业活动的温室气体减排。

林业部门

林业包含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温室气体的吸收。森林砍伐或毁林引起林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减少森林面积引起温室气体的吸收减少。林业部门的温室气体管理应该从增加森林和绿化面积,减少森林砍伐和毁林方面着手。

城管部门

城管部门管理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生活垃圾填埋、生活垃圾焚烧、医疗废物焚烧、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产生。城管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从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综合利用填埋场填埋气;大力推动废物焚烧发电并并人国家电网;推动污水处理甲烷回收利用等方面着手。

环境保护部门

在温室气体清单中,涉及环境保护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危险废物焚烧和工业废水处理。环境保护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该重点关注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包括酒业生产)、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厌氧处理工业废水产生的甲烷回收及利用,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同时,环境保护部门作为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势必肩负着协同以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重要使命。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加强对以上各个管理部门管辖范围的各种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的监督指导,使各个管理部门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城市温室气体减排,完成低碳城市的成功创建与有效管理。结语

低碳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创建低碳城市,把低碳理念融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减缓气候变化。创建低碳城市需要重视和发挥城市各个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举城市政府和部门之合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宣传和普及低碳理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

主要

参考文献

[1]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2006.

[2]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等,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R].2011.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EB/OL].2004-11-19. nc. ccchina. gov. cn/web/Newslnfo. asp?Newsld=336

[4]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 28(2): 285-292.

[5]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43.

[6]狄鹏.西安市交通低碳化路径选择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38-42.

篇9

中图分类号:X511 文献标识码:A

1 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来源

污水理厂在运行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排放温室气体。污水收集输送、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以及处理水中残留物降解过程中都会存在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污水污泥收集处理过程中消耗的电能、热能和药剂造成温室气体的间接排放。另外,如果回收利用污水污泥处理处置产生的沼气,直接排放可以得到部分抵消。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CO2、CH4和N2O。其中直接排放的CO2是生物成因,不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的净增长,所以不应计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因此本文认为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主要是污水污泥收集输送、处理处置过程中直接排放的CH4、N2O及能源消耗所带来的CO2的间接排放。

2 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减排策略

2.1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不同地方的环境条件、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污水水质水量、处理要求也会差异较大,因此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可以先采用强化一级污水处理工艺待条件相对成熟后再过渡到二级处理;土地资源丰富时可选择利用当地的自然地形,如塘沟、洼地等作为污水处理的场地,优先考虑采用人工湿地、稳定塘等生态处理工艺。

厌氧工艺不需供氧因而消耗的能量少,并可将进水有机物转化为CH4,若回收利用这一能源既能降

低CH4排放量,还可减少化石化石燃料的消耗。当进水BODu浓度大于300 mg/L时(见图1),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少,并且减排效果随着进水BODu浓度的增大而越发显著。另外,一般厌氧工艺产生的污泥量较少,使其经济性和环保性更好。因此,条件适宜时选用厌氧工艺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下面以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分析污水处理工艺确定的过程。该污水厂进水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混合污水,其中工业废水所占比例较大。进水几乎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但生化可行性较差,氮磷浓度较大,所要求的污水处理程度较高,水量水质不够稳定,与大城市相比水量较小。从处理效果来看,A2/O、SBR、氧化沟三个系列工艺均可满足要求,但每种工艺均具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工艺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技术的可靠性、先进性,同时要与工程项目污水厂进出水水质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等方面相适应。根据该规划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点和出水水质要求,选择具有脱氮除磷功能,且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科学的工艺。

氧化沟多为分建式,回流量大,且通常采用机械曝气,电耗较大;还会因动态沉淀影响出水水质。而A2/O工艺和SBR系列中的CASS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都比较稳定,其次,A2/O工艺成熟可靠、脱氮除磷效果更好、运行成本较低,不易发生污泥膨胀;CASS工艺具有处理流程简单、节省投资及占地、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技术先进且成熟等特点。因此,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暂排除氧化沟法,而将A2/O工艺和CASS工艺作为备选方案再进行比较(见表1)。

两工艺方案技术成熟可靠,对水质水量有较强的适应性,不易发生污泥膨胀,都能保证出水水质稳定且能达到设计要求。A2/O工艺方案构筑物数量多,占地多,投资大;CASS工艺流程简单,无二沉池及污泥回流泵房,布置紧凑,节省投资、占地及能耗,更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CASS方案自动化控制要求较高,需提高污水厂员工的素质,这与社会人类的发展方向相适应。CASS工艺一般产生的污泥较少,更凸显其在经济上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并充分考虑到 CASS 工艺的先进性、成熟性,且占地少、投资省、易实现设备的集成化和自动化,因而更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未来的发展,推荐采用水解酸化+CASS法作为本工程的处理工艺。在该工艺的设计中,可通过选取最佳工艺运行参数、采用节能技术与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运行费用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污水厂工艺方案的整体优化。

2.2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选择

不同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减排程度比较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各种污泥处理处置工艺中填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发电的减排程度最高,其次是污泥余热干化+焚烧、余热干化后混烧、好氧堆肥等。

在确定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时,应综合考虑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等因素。污泥量较大时,建议选择厌氧消化+沼气发电的方式,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所产沼气纯度高、稳定,便于回收利用,且污泥经消化后脱水性能好。例如巴姆堡污水厂(9万m3/d污水)将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净化处理后用于发电发热,2011年电力热力已完全实现自给。如果厌氧消化设施的建设受到限制时,污泥经余热干化后可在当地的工业窑炉混烧或焚烧发电,这既可以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又可节省化石燃料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泥量很少时,湿污泥可不经干化而直接混烧。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适宜采用好氧堆肥的方式,污泥经堆肥后可代替化肥并增加碳汇,抵消污泥处理过程中的大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若受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填埋时,可将污泥与生活垃圾混合经好氧预处理后再填埋,改善填埋作业条件,减少填埋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改善现有工艺。当污泥消化设施容积有剩余时,可通过投加过期食品、废油脂、厨房垃圾、屠宰场废弃物等增加产沼原料,从而增加沼气产量。例如德国的阿伦斯堡污水处理厂投加了大约3%体积的废油脂等,电力自给率由30%提高到100%。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水解阶段比较缓慢,若通过碱处理、热处理、超声波、射线、臭氧氧化等方法进行预处理,污泥中的颗粒成分被破坏,释放出厌氧微生物所需的有机质,从而提高水解效率,增加沼气产量。

2.3 优化污水厂的总体设计及管理体系

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时应结合污水厂中各构筑物的功能和特征进行。为便于管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占地、减少连接管渠的长度,布置要紧凑,生产关系密切的应互相靠近,甚至组合在一起。连接各构筑物的管渠要简短,避免不必要的拐弯和立体交叉。立面布置时,要充分利用地形,减少挖填方量,尽量做到重力自流。若实现不了重力自流时应尽量实现污水污泥的一次提升,避免多次提升。合理确定各构筑物的标高、进出水口形式、管渠的尺寸及构筑物和管渠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尽量减少水头损失。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大多采用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管理模式,这样浪费了很多资源,运行效率也不是很高,对此,可以实行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国家和污水处理行业应制定相应规范指导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进行,建立减排管理评价体系,以检验低碳运行成果,并采取相关经济措施鼓励低碳运行。行业协会或环保部门等非盈利组织可实时监控全国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并进行汇总分析,提出相应各处理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平均值和优化指导值,方便运行管理人员参考。此外,也可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开展示范项目,向社会公开其运行结果,以便于其他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各方面运行状态的比较,由此了解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和方向进而开展相应减排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为响应低碳城市的号召,在规划、建设和运行污水处理厂时必须要考虑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本文从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选择、污水处理厂的总体设计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了温室气体减排策略,认为污水处理厂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环境标准、居民生活习惯、污水水质水量、处理要求及各种污水处理工艺类型及运行条件等因素,确立合理可行的减排策略。

由于污水处理厂系统复杂,涉及环节较多,不同处理单元、处理工艺的参数和指标各异,而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在我国相对较少,很多资料的获取存在困难。因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必须要加强在这方面检测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秀梅.考虑碳排放的中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 郝晓地.可持m污水―废物处理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杨顺生,陈钰,曹洲榕.德国污水处理考虑减排的工程实例及思考[J].四川环境,2012(1).

[4] 梅小乐,周燕.城市污水处理厂节能水平评估标准探讨[J].给水排水,2011(3).

[5] 陈功,周玲玲,戴晓虎,董滨.城市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途径[J].水处理技术,2012(4).

篇10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32-04

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竹子1200余种,竹林总面积约170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东亚及邻近区域也有少数分布在非洲、南美等国家。其中,中国境内有竹类植物35属,近400种,栽培利用历史悠久。无论是竹种资源的数量、竹林面积和蓄积,还是竹林产品的产量及其加工水平,中国皆居世界产竹国之首,有“世界竹子王国”之美誉。相比较于木材,竹子具有生长迅速快、可再生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等诸多优点,因此,作为低碳环保材料的新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随着世界范围内木材资源的萎缩,广大家具制造行业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纷纷寻找木材替代品,于是资源丰富、材质坚韧、使用轻便的竹材近些年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业。在这种市场需求推动下,展开竹家具的低碳因素分析与研究,对竹家具的生产进行碳足迹核算,搞清竹家具的环保优势所在十分必要。

生命周期评价(LCA)是一个对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生产、使用、再到废弃处理整个生命过程中环境负荷管理和评价的工具,是碳足迹计算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借助此工具,以竹集成材茶几的加工生产为例进行数据搜集及统计分析工作,找出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将竹集成材家具加工过程中各环节的碳排放量数据化,更直观地展示竹集成材家具低碳环保优势所在,也为日后竹集成材家具的进一步低碳减排生产提供数据参考。

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7:产品碳足迹》和英国标准协会颁发的《PAS2050: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评估规范》这两项标准,生命周期评价的所有过程分为:研究目标与范围的定义、清单分析、碳足迹的计算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四部分。

1研究目标与范围的定义

在对竹集成材茶几进行生命周期评估之前,首先要确定本研究的目标和范围。这包含以下两层意思。第一,进行生命周期评估的对象的确认。第二是对该研究对象生命周期评估结果所涉及到的范围的确认。

1.1 研究目标

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某著名竹家具生产企业竹集成材茶几加工生产为例进行实际探索分析。该竹茶几规格800×340×460mm,重量5kg,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生产材料有:毛竹、UV清漆、聚醋酸乙烯酯胶黏剂PVAc(白乳胶)、五金零件、PE包装膜等。

1.2研究范围

1.2.1确定研究系统边界

系统边界即产品系统所包含的单元过程。确定了系统边界,才能对每一单元过程进行具体研究,同时便于进行对比。要定义研究分析的边界,首先要将该研究产品的生命周期确定,明确产品的加工流程图。在PAS2050标准中,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两种形式:

(1)B2C,即从商业到消费者模式,也称为“从摇篮到坟墓”,它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制造、分销零售、用户使用,以及最终的废弃处理和回收利用所有环节。

(2)B2B,即从商业到商业,也被称作“从摇篮到大门”模式,对它的碳足迹计算终止在产品被提供给下一个商户的起始点上。它的碳足迹计算包括从原材料的获得到产品的加工制造两个环节。本文根据调研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研究系统边界为B2B模式,其中电力生产部分包括从原材料加工生产、竹集成材板的开料、钻孔及型面加工,直到定厚砂光等环节的现场生产,在此基础上又涵盖了五金件及最终产品包装过程。

1.2.2确定生产流程图

通过实地调研,竹集成茶几的加工碳足迹流程如图2所示。

2清单分析

清单分析是对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基本数据的一种表述方式,也是对该阶段内输入与输出的量化分析。要进行竹集成材茶几生命周期清单分析,首先要明确它的加工生产流程,绘制生产流程图,确定在竹集成材茶几生命周期内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材料、活动与过程。其次,收集其碳足迹计算所必要的数据。数据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初级数据,即在竹集成材茶几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活动数据,它由相应环节的操作者直接测量或供应清单分析得出,属于内部测量。另一种是次级数据,即对竹集成材茶几进行碳足迹计算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常量、系数或平均值等,它通常通过国际标准、政府框架或协会报告等方式获得。

2.1现场数据清单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碳足迹进行计算最为关键的一环即为清单分析。数据的采集和计算遵照《生命周期清单指导研究》、《全球生命周期数据库指导原则》进行。

本文以1m2竹集成材板的生产为功能单位,案例企业现场数据来源于现场收集、原料消耗总量换算、设备参数及生产相关记录等。具体数据清单如表1。

表2中,案例企业生产所用原材料一毛竹,产自浙江省安吉县刘家塘村,距案例企业8km。运输车辆为江淮某中型运输车,燃料为柴油。从该车型经销商网站获知该车综合燃烧消耗量为12.7L/100km。经换算,从原材料产地至案例企业公路运输耗油量为1.016L.烟尘主要为截锯、砂光时产生的锯末,本文将其折合成同等质量的废弃固体物(竹板下脚料),最终按焚烧处理方式进行碳足迹计算。

2.2碳排放系数

碳排放因子指消耗单位质量物质伴随的温室气体的生成量,是表征某种物质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重要参数。碳排放因子的来源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国际数据库、国家或地区的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等,本文所涉及全球变暖潜能值指的是在PAS2050标准给定的时间里,单位质量内的某种温室气体,辐射强度影响和同等质量下的二氧化碳气体辐射程度影响相关联的系数。竹集成材茶几生产涉及到的温室气体种类及其潜能值如表3。

3碳足迹的计算

根据前文确定的竹集成材茶几系统边界,结合实际调研过程所收集到的数据,本文将碳足迹计算分为两部分:间接碳排放和直接碳排放,并将碳足迹换算成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以可直接进行对比分析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形式表示出来。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是整个碳足迹计算的主体部分,它包括竹条加工过程的碳足迹计算、竹集成材板加工生产以及竹集成材茶几成品阶段的碳足迹计算。间接碳足迹的计算依据实际企业调研数据清单和IPCC2006提供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经由碳排放计算的特征化方程来计算GHGs排放量。

特征化方程为:

(2)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的数据来源由企业自测数据或燃料数据换算得出。该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在上述公式中,GHGi指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即碳足迹;i指温室气体(GHGs)的种类;Ci指第i种温室气体的活动数据;GWPi指第i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E时旨第i种温室气体的碳排放系数。本文中的温室气体涉及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基于以上计算方法,竹条加工生产阶段、竹集成材板加工生产阶段及竹茶几成品阶段的分别如表4、5、6所示。

4结果解释

结果解释是生命周期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清单分析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认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前文确定的目标与范围是否相符合,便于得出论文结论,提出相关建议策略。根据前文对竹茶几各环节碳排放的计算,将所得碳排放数据汇总,根据标准化系数将其折合为一件成品的碳排放量,并计算出其在碳排放总量中所占百分比,结果如表7、8所示。

由表7和表8分析可以看出:

(1)在竹集成材茶几的加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种类及其碳足迹所占比例分别为CO2―99.42%、CH4―0.0018%、N2O―9.37E-7%。

(2)在总排放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高,排放主要来源于竹条加工和竹集成材板生产阶段的间接排放,这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蒸汽的使用。

(3)在系统边界范围内,竹集成材茶几成品阶段的生产碳排放最少,上游竹条加工产生的碳排放最多。

篇11

大气中的甲烷是一种对全球变暖作用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重要温室气体,它的全球增温潜势(GWP)是二氧化碳的21倍,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约为26%[1]。城市污水厂中污水经过无氧处理或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中均会造成大量的甲烷气体排放。我国2005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约8.6%的甲烷排放来源于城市废弃物处理,其中,污水处理甲烷排放占42%,是第二大排放源[3]。虽然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不大,但甲烷回收利用的经济社会价值明显,估算城市污水处理厂甲烷的排放量,研究污水处理中甲烷的控制途径,对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以及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1背景及温室气体控制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日趋频繁导致了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这6种。其中,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最大,但二CO2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正逐渐降低,而CH4在近200年内却呈加速上升势态。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由1970年的2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2004年的490亿吨,增加70%[2]。《中国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显示,200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净排放量为70.4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1994年的26.6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了164.29%,年均增长率约为9.24%[3-4]。IPCC资料显示,全球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只对温室气体总排放做出了很小的贡献(<5%)。其中,污水处理中的甲烷是第二排放源。1994年中国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固废处理和污水处理)为1.6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3%,而2005年则为1.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5%[3-4]。虽然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比重不高,但污水处理中甲烷的控制与回收利用不仅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还可用于供电供热、能源消耗使用,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其次,我国废弃物处理起步晚、起点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缺乏。由于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废水处理除珠江啤酒厂、青岛啤酒厂等大规模企业开展了CH4收集利用外,收集利用项目也非常有限。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具有巨大的潜力,逐步研究、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控制和收集利用系统,不仅能够发展清洁能源,还能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潜力巨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杭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现状

2010~2014年,杭州市污水处理量除2013年有小幅下降外均呈平稳增长趋势,2014年比2010年增长12.39%。《杭州市环境统计年鉴》显示,截止2014年杭州市共有污水处理厂42座,其中处理能力5000m3/d以上污水厂26座。全市污水总处理能力2.97×106m3/d,2014年污水处理量为942.59×106m3,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萧山区和富阳市,3个地区污水处理量占了总污水处理量的83.11%。其中,主城区污水厂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生活污水处理量比例达80%。富阳市由于4座污水处理厂主要以处理造纸工业园区内工业废水为主,因此富阳市工业废水处理量比例达83%以上。其余区、县、市污水厂除萧山区和余杭区工业废水处理量略高外均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

3杭州市污水处理厂甲烷排放量的估算

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候清单指南》(以下简称《IPCC指南》)和《浙江省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以下简称《市县指南》)推荐的估算方法,对2011~2014年杭州市城市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进行了估算。

3.1计算方法

ECH4=(TOW×EF)-R。式中,ECH4为清单年份的生活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总量,TOW为清单年份的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总量;EF为排放因子,R为清单年份的甲烷回收量。排放因子(EF)的估算公式为:EF=B0×MCF。式中,B0为甲烷最大产生能力,MCF为甲烷修正因子。

3.2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选择

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时的主要活动水平数据是TOW,以生化需氧量(BOD)作为重要的指标,包括污水处理厂处理系统中去除的BOD和排入到海洋、河流或湖泊等自然环境中的BOD两部分。在计算中,采用统计数据COD去除量和COD排放量以及BOD/COD比值计算得出BOD去除量和BOD排放量。采用《杭州市环境统计年鉴》中各年度各区县市污水厂COD去除量和COD排放量作为活动水平数据进行计算,全市COD去除量和COD排放量具体见表1。采用《IPCC指南》和《市县指南》中生活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计算的排放因子推荐值进行全市甲烷排放量计算。具体指标为:BOD/COD为0.43,已处理系统的MCF为0.165,排入环境系统的MCF为0.1,B0为0.6kg/kg。同时,采用杭州市处理能力5000m3/d以上污水厂进水和出水BOC/COD实测值计算得出各区县市BOD/COD平均值(地方特征值),具体见表2,按区域分别进行甲烷排放量计算,得出全市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总量,并与推荐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3.3估算结果估算得出杭州市2011~2014年城市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具体见表3.结果显示,2011~2014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工业的发展,杭州市污水处理量逐年增长,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随污水处理量的增长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同时,采用杭州市城市污水厂实测值计算的甲烷排放量较采用指南推荐值计算的排放量偏低,约为推荐值计算得75%左右,年度排放量呈现相同变化趋势。两者在2013年后均呈现小幅下降趋势,2014年比2011年分别增长10.01%和8.44%。根据杭州市城市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实际情况,开展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控制途径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是控制、减少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

4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迫于国际压力开展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也尚处于摸索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尚未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杭州市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燃烧排放,杭州市废弃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废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占总排放量的3%~4%左右[1],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废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开展对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果贡献率较低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的开展。2)沼气收集利用项目缺乏。目前杭州尚未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甲烷进行收集利用。主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均采用重力浓缩后机械脱水,基本没有进行消化处理,无甲烷回收利用。3)硬件和技术不足。很多已建的污水处理厂在建设的过程中未考虑沼气收集利用的问题,使得已建污水处理厂很难开展沼气的回收利用项目。如对现有污水处理工艺设施进行改造,则投入较大,缺乏商业价值。同时,在技术上,由于污水处理厂的沼气回收利用的典型案例相对较少,缺乏针对不同处理系统的气体收集利用装置制造、安装和运行的经验。

5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的控制途径及减排对策

5.1树立低碳规划理念,制定温室气体控制目标

1)积极树立低碳处理的规划理念。低碳废水系统的规划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选择处理模式,在实际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布局、环境容量、受纳水置等不同因素,尽可能减少处理过程中甲烷的排放,并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污泥资源利用以及甲烷收集利用的方向和规模。2)有效制定控制目标。在分析地方废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能源消费特征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现阶段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控制目标,出台行业低碳规划、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作为控制性指标纳入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予以体现,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

5.2选择低碳水处理技术,开展废水处理甲烷回收示范

1)准确选择低碳水处理技术。选择生物处理,减少药剂用量,较化学处理方法降低了药剂、药剂制备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生物处理选择节碳工艺,减少外加碳源。采用厌氧工艺处理高浓度污水,进水有机物浓度越高,所回收的沼气越多,经过收集利用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越大。2)开展工业废水处理甲烷回收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工业废水甲烷收集利用示范工程,如充分利用富阳造纸工业园区的布局优势建立沼气示范工程。采用合理厌氧发酵工艺和装置,全面提高厌氧消化设备的沼气产气率和去污率,增加沼气的产出。从废水厌氧处理阶段直接回收的沼气可用于厂内供电、生产过程燃料消耗等,不仅完成了污水处理、实现了能源回收利用,同时还削减了处理运行管理费用,降低了后续的好氧投入,缩短了工程投资回收年限。加强污水处理水的回用。加强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3)加强污水处理水的回用。加强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污水的回收再生利用,降低其以处理水的形式进入到海洋、河流或湖泊等自然水体中所产生的甲烷及其它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其环境风险。4)降低污水厂运行能耗。采用高效能的总体设计、新工艺、新设备的选用、优化总体工艺设计,选择高效的设备和装置,有效降低污水处理厂运行能耗,直接减少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篇12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2

气候恶化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巨大威胁。过去50多年的众多研究结果证明,人类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全球平均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从全球气温上升到两级冰川的融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自然危机。如何应对及解决危机是人类不得不正视面对的重大课题。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围绕如何减少能源的排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低碳”成为与会各方争论的焦点。从此,“低碳”一词为大众所熟知,成为世界热点。“低碳时代”就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概念,及时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历程。

一、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

低碳时代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时代。全新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人类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领域。如何转变低碳时代的经济模式?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

“低碳经济”理念是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观念,低碳经济即是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形态,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经济活动的低消耗,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小化乃至无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转变产业结构,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不仅强调经济的高度发展,更加关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低碳时代的低碳经济与工业时代的高能经济最大的区别。

二、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

低碳经济理念已基本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认可并付诸于行动。但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言,低碳经济的内涵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化,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关注发展,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双赢。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低碳时代,不仅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要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结构优化、保持经济高速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城市化、现代化。因此,相对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更加困难、意义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

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经济,兴起低碳经济革命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诸多瓶颈,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尽管政府努力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及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每年仍以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就业问题、资源消费问题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问题,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2.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及物质材料,造成能源的消耗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工业化程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即中化工业阶段,仍然是以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调整能源结构的难度大,要比其他国家承受更多的压力,花费更多的资金,解决更大的困难,付出更高的代价。

4.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产业体系薄弱,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报告指出,我国未来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主要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只有18中是我国目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示,低碳经济转型大部分技术需要依赖国外,引进国外技术。

5.政策滞后:我国现处于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政策等都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只有加强消费、流通、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立法,增加政府的宏观政策管理,才能保障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6.低碳经济的校园教育: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对思想文化的传播起着先锋的作用。低碳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求学生树立低碳观念。但我国的部分学校对低碳经济的校园教育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把低碳经济融入到校园教育中,很多学生还没真正的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更别说如何去做了。

三、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篇13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5)01―0034―07

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气候协议制定减排制度已一种共识。然而《京都议定书》之后,国际社会并没有形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原因是各国对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存在巨大分歧。如何为各国分配碳排放权才是正义的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为此,本文从气候正义的视角提出国际碳排放权分配的原则和路径。

一、国际碳排放权的缘起

国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不受限制的自由到一种由协议规定的权利,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事实。即科学界、国际社会和国家间对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共识。

(一)全球变暖已是科学界不争的事实

气候变暖问题首先是由科学界提出并推动的。1820年开始,全球变暖就引起西方科学家的关注。德国天文学家Herschel最早研究太阳黑子对地球气温的影响。1827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了二氧化碳可能吸收太阳能的结论。1861年,爱尔兰物理学家John Tyndall通过实验发现,大气中的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具有很强的热辐射吸收和释放能力,其量变可能引起气候的异常。1896年瑞典物理学家Arrhenius将Fourier的理论定义为“温室效应”,并首次提出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对气候造成显著影响。

全球变暖问题在20世纪后半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1971年,美国大气研究员会的威廉・凯洛格在一次会议中提到“因人类的疏忽而对气候造成的影响”问题。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提出:倘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如现在这样不断增加,那么20世纪末气温的上升将达到可以测量的程度,到21世纪中叶将出现显著的增温现象。1989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PC)”,该组织现在是气候变化报告最权威的机构。截至目前,IPPC已经了五次评估报告,结果证实全球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同时,证据也表明“温室效应说”解释全球变暖是科学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理论有“温室效应说”“太阳活动说”“天文冰期说”“潮汐调温说”“海洋调温说”等理论,但只有“温室效应说”属于人类影响气候的范畴,并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对冰芯的空气采样研究表明,过去长达65万年内,大气二氧化碳的碳浓度一直保持在180ppm和300ppm之间。但从工业化革命早期到2005年,这一数值从大约为280ppm达到了379 ppm,并且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也在快速增长,如甲烷从715ppb上升到2005年的1 774ppb,氧化亚氮从270ppb上升到319ppb。虽然甲烷和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浓度小,但甲烷对增温效应的贡献是15%,氧化亚氮单分子增温潜势却是二氧化碳的310倍。目前,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被认为是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却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因此,从科学上讲,防止气候变暖必然要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二)气候变化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1979年,世界气象组织发起了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大会以“气候和人类”为主题。大会承认因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大会同意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科学委员会共同负责制订一个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定期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20世纪8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1982年在内罗毕人类环境特别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社会不但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而且开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1985年在奥地利召开的温室气体国际研讨会呼吁,必要时考虑草拟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和能源利用方面的国际公约。1988年在加拿大召开的主题为“变化中的大气:对全球安全的影响”世界大会,呼吁全球应当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89召开的几次有关气候变化的会议,均表明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和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

20世纪90年代后,气候变化不但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且由国际社会达成应对的国际公约。1990年,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呼吁立即开启气候变化公约谈判,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保护气候的第45/212号决议,决定成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问谈判委员会。1991年,政府问谈判委员会正式成立,气候变化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序言中承认,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4年公约生效,为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公约缔约方自1995年起每年召开缔约方会议(COP)。1995年,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召开,通过了“柏林授权”,并成立“柏林授权特别小组”,负责进行公约的后续法律文件谈判。

(三)各国政府共同制订《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开启了国际社会以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时代。为了保证公约得到有效实施,1997年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提出了碳排放的总量控制目标,即“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同时该议定书明确了附件B中的缔约方在第一减排阶段减排目标,并规定了缔约方实现减排目标的三种机制。应当说,《京都议定书》最大的优点是其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如果不采取多边协定的方式约束缔约国的,就无法在对抗气候变化上取得显著进步。所以,《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生效,标志着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并上升至法律层面,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由法律赋予或规定的权利。

二、国际碳排放权的厘定

全球大气环境中,一定含量的温室气体不会引起气候变化.但如果温室气体超过一定的浓度,就会造成明显的气温升高,引起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化要将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碳排放权就是这种容许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它不同于传统的权利,而是由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权利。

(一)国际碳排放权的内涵

国际碳排放权是国际法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国际条约所赋予的向大气排放一定数量温室气体的权利,其实质是权利主体获取的一定数量的气候环境资源使用权。这种权利不同于传统的权利,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权利的本质上不仅仅是权利,更是义务。国际碳排放权形式上表现为国际条约允许某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实质上是重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即只有在该指标规定的数量范围内排放温室气体才是合法的,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权利的主体范围广泛。气候资源无法为任何国家独占使用,是公共物品,全人类都有权使用.所以国际碳排放权的主体是全人类。但国际碳排放权经过分配后,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自然人、法人等。

第三,权利的客体是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容量资源。碳排放权概念是在大气环境容量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权利以大气环境容量为客体 。人类的早些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大,并没有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或一定的温室气体含量.也就没有将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容量作为一种资源。只是由于化石燃料大量使用,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太快,严重超过了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容量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资源不具有特定性和排他性,与传统物权法中的客体有所不同。

第四,权利的内容是主体对若干大气环境温室气体容量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具体而言,权利主体可以占有其拥有的排放指标而不做任何使用,也可以自己排放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或者将盈余的排放指标赠予、出卖给其他主体。但权利主体一旦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处分了排放指标,这种权利就予以消失。

(二)国际碳排放权的属性

关于碳排放权的性质,目前存在准物权说、生存权说和发展权说。本文重在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所以仅分析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属性。

1.国际碳排放权是一种生存权。

生存权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产生的自然权利或者是“法前”权利,即伴随人的出生而产生的一种权利,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应当享有的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权利。它不仅指个人的生命在生理意义上得到延续的权利,而且指一个国家、民族及其人民在社会意义上的生存得到保障的权利;不仅包含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基本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还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财产不遭掠夺、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保障和不断提高。

国际碳排放权是国家存续的前提。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或民族,只要存续,其衣、食、住、行等过程必然产生温室气体,所以碳排放权的享有及其指标多少直接关系到个人、国家或民族的生存空间和状态。从这个意义讲,国家争取碳排放指标就是保障国家的生存空间,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碳排放权是其他权利的基础,没有碳排放权就没有生存权。产生影响。第一,它是一项天然权利,其是否享有与国家或国际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发展程度无关,分配过程中不能随意剥夺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需要。第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生存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国际碳排放权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空间意义如此重大,分配方案应考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生存需求。第三,它最终是为了满足国民生存的基本需求,分配方案应当考虑国家的人口因素。第四,生存权是一种靠国家的积极十预来实现人“像人那样生存”的权利。,意味着积极谋求碳排放权是国家的一种责任,国家不能在气候谈判中随意妥协。

2.国际碳排放权是一种发展权。

发展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受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剥削和控制,争取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而提出的。后来,瓦萨克提出第三代人权理论时,将发展权归为第五代人权。l979年,联大第34/36号决议通过的《关于发展权的决议》强调发展权利是一项人权,平等的发展机会不仅是国家的特权,而且是各国内个人的特权。1986年,联大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目前的大多数二氧化碳排放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的“副产品”,“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个发展问题”。所以发展中国家强调气候变化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关研究表明.任何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人均二氯化碳排放高峰期的现象,所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就要增加碳排放,排放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就要改变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因此排放权是…种发展权,这种观点也体现在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条约中。

发展权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之上,也需要发展中国家积极努力消除发展的各种国际,进而平等的参与国际气候事务,还要求发达国家应采取行动为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共同的义务,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不同。具体而言,在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中,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需要,给予特殊的制度安排。

三、气候正义在国际碳排放权分配中的适用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运动向气候变化领域的延伸,它强调在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利益和负担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各个主体必须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气候正义关系到减排协议是否能够被各个国家所接受,所以“如果不解决气候变化与正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就绝不可能成功应对气候变化。但是,公平、正义作为判断一种法律制度具有正当根据的价值标准,具有丰富的内涵, 正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墨说:“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可随心所欲地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模样”。但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气候正义至少应当包括了程序正义、矫正正义和代际公平。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亦应遵从合国际法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和国际帕累托主义原则。

(一)合国际法原则

国际法体现了各国的协调意志,是各个国家互谅互让、的结果。国际碳排放权问题事关各国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其分配必须符合国际法,否则其分配协议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合国际法原则要求国际减排协议应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其内容与现存的气候协议相一致。首先,国际减排协议的拟定过程是透明和民主的。公约所有缔约方都有参与协议拟定的机会,都能充分表达自己意愿,而不仅仅是个别强权国家或利益集团的参与,或者是由个别利益集团依据区域性条约进行的制度安排。如欧盟单方面对国际航班征收碳税的措施,引起了各国政府和航空公司的不满,其合法性也受到了质疑。其次,国际减排协议的谈判应建立在已有的气候协议机制之上,如《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不能抛开现有的机制,以未被国际社会接受的新机制进行。最后,国家减排协议的内容应与现有的国际法规范一致,如《联合国》、国际社会公认的原则、国际习惯.特别是他们不能与《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存在矛盾或冲突。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国际环境法领域中,“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最早出现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中,最终由1992年《里约宣言》予以确认。同时,该原则也写入了1992年公约的序言、第3条和第4条。《京都议定书》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但对公约附件一国家和其他国家规定了不同的减排义务,这种制度安排是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的具体实施。气候变化是由温室气体累积的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较早进入工业化,温室气体历史排放值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历史排放值少。且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度也明显强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在国际碳排放权分配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祖父原则”,应考虑各国的碳排放和碳汇贡献,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同时,还应当考虑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压力和面临的困难,由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减排技术和资金的援助。

(三)国际帕累托主义原则

国际帕累托主义不是一条伦理原则,而是一种实利性制约因素:在国家间体制下,如果协议得不到所有国家的认同,那么它是不可能达成的,国家只会加入服务于自身利益的协议。全球减排协议必须遵守国际帕累托主义原则,即所有国家必须相信自己会因为国际减排协议的签署而使自身境况自然好转。并且,“有效的气候行动必须把绝大多数乃至所有的排放量较大的国家动员起来”。所以,全球减排协议必须反映各国的利益需求,让所有国家能享受到减排带来的好处,不能因为减排让某些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或者让个别国家享有“超额”利益。

四、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路径

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路径,是国际社会通过何种方式将碳排放权分配给各个国家(包括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问题。气候变化的应对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行动,国际减排协议的实施更有赖于各国的积极遵守,所以其拟定者应满足全球性、政府性和职能性三个特征。目前主要有两种路径,即国际社会以公约缔约方大会、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大会的形式通过碳减排协议,分配国际碳排放权。

(一)公约缔约方大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