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5:48: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011年8月我国内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五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指南》,这部指南的颁布突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内审实务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领导干部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审计,其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超越了内审本身的职责范畴。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
现代企业制度下联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关系的是受托责任,本文从受托责任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受托责任是指委托人将资产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受托责任可以分为受托管理责任和受托经济责任两个部分,因此对受托人的审计就分为财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两个部分(王光远,2004)。英国审计学家戴维·费林特(Flint,1988)认为,“作为一种几乎普遍的真理,凡存在审计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一方关系人对另一方或其他关系人负有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义务这样一种关系,此种责任义务关系的存在是审计的重要前提,可能还是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他还认为,“审计是一种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是一种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落实的控制机制。”另一位英国的审计学家汤姆·李(Lee,1988)认为,“要求人们的行为对他人负责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正是这一特征构成从古至今审计功能之基础。在此意义上,审计正是作为强化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之手段而被运用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蔡春认为“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受托经济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的存在乃审计产生、发展的首要前提。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受托人即单位负责人对经济活动的合规、绩效和控制等方面的实现情况。
在受托责任观看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通过对“事”的审计来达到对“人”的控制。通过对受托责任人在任期内的内部控制情况、经营绩效和决策的有效性、合理性等方面的审计来实现对其受托责任的考察。这点不同于原来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合规审计,原因在于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只对事的审计,而是通过对事的审计来实现对人的控制,其审计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可以使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也可采用诸如谈话、举报、对群众进行调查等方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应当明确为对受托责任人的特定经济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为了反映单位负责人的受托责任,需要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来度量。从上述的受托管理责任和受托经济责任的视角出发,对受托责任人的评价体系相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控制评价;另一个是财务绩效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反映责任人的管理水平,而财务绩效主要是定量地反映负责人任期内的成绩,两者缺一不可。
(一)评价指标
1.内部控制情况评价是对受托责任人在任期内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有效性和执行情况来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按照COSO对内部控制五个因素的角度来对其评价:
(1)内部环境。审查被审单位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合理,部门设置与权责分配是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能够在日常经营、重大事项等方面发挥作用等。
(2)风险评估。审查被审单位是否能够及时识别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是否能够及时采用定性与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等。
(3)控制活动。审查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全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以及能否运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各种业务和项目的风险有效规避或者是控制在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审查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否及时、顺畅和准确,发生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错误或是舞弊是否及时反映并及时更正。
(5)内部监督。审查是否制定内部的监督制度以及内审机构工作是否得到其他部门的配合。
2.财务绩效评价是对受托责任人任期内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状况、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情况四个方面来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笔者采用2011年颁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指南中对财务绩效评价的相关规定来说明。
(1)盈利能力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在任职期间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2)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运行状态、结构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可参考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 在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中应重点对不良资产进行审计,按照受托责任人的任期职责、任期时间及不良资产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等情况来分析企业不良资产产生的责任。
(3)债务风险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可参考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等。
(4)经营增长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市场拓展、资本积累、效益增长以及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持续发展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年均资本增长率、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
(二)评价标准
1.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1)内部控制完备程度。内部控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如果内部控制系统残缺不全,缺乏整体系统性,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将大打折扣。
(2)内部控制是否科学有效。在完备基础上,内部控制还应做到能够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部风险降到最低,不仅需要分工明确,还应做到各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防止个别环节出现,从而发生有损企业利益的现象。
(3)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审。在测评内部控制完备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通过检查被审单位有关的证据、实质性测试等方法,抽样选取若干项目的若干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来发现失控点。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应当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对各种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正因为这样,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测评结果,找到失控或控制不力的原因,并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改进,以提高控制效果和经营管理效率。
2.财务绩效评价标准
(1)客观性。如果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发现并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单位的审计材料不存在重要的不真实的事项,可以认为其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如果有不客观的现象,程度轻微的应给予指明并要求其改正;严重的应交给上级或其他相关部门处理。
(2)合法性。根据受托责任人任期内的经营活动和重大决策是否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如果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未发现受托责任人存在重要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可以认为其较好地遵守了有关财经法规;否则应当判定违规程度的严重性,如果很严重,需要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并交给相关部门或上级处理。
(3)效益性。评价效益性时,评价标准应当将受托责任人被审期间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历史、同行业指标并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进行比较。评价时应当对有关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和具体内容作出说明。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与以往的以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相比,出发点、评价方法和最终的目的都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更倾向于达到对被审计对象的控制为目的。这是因为: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和公司控制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控制”为出发点,来实现对相关责任人的控制。公司控制是确认受托责任的关系,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检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解除。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方法上也是以实现控制为导向的,按照先对受托管理责任后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先对被审单位的内控进行调查,确定其薄弱环节从而找到审计重点,然后再对财务绩效进行审计。由此看来,经济责任审计在于能够保证单位负责人受托责任的履行以及上级对负责人的控制。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实现对受托责任人的控制。委托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信息不对称性,受托责任人在对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等方面信息的掌握要优于委托人。放到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就是上级对下级的责任履行方面不能够完全掌握,这就需要上级动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手段来控制下级,从而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对象解除受托责任以及从治理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被审对象的内控和财政、财务效益情况的一种特殊的审计,考察指标既包括了内部控制,也包括了各财务指标,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特殊的审计形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S].2011.
[2] 马冬梅.基于受托责任视角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11(1):100-101.
[3] 孙民.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J].财会研究,2011(1):61-63.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十分重要,是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是审计人员和被审计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是矛盾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必然过程。大家都希望有一套可循的标准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我们对历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审计评价的要求进行分类,并按问题出现的频率实施量化分析。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只要与数学相联系,其科学化程度就大大提高了”。如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能进行量化,无疑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大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含量。
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关键是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辩证法,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于其他一般性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确定审计重点,运用“重要性概念”进行审计判断。
2、客观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客观性原则,是指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在全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
3、谨慎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审计事项或证据不足的、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对审计难以定性的事项应予如实描述。
4、科学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科学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的标准、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5、历史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历史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6、统一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
1、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办法
审计机关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审计事项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
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尤其是在任期内对本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重点工程管理、重要资金运作应负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和专业知识水平,发表客观的审计评价意见,并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2、科学设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分值分配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百分考核表”,实施固定分值与变动分值相结合、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相结合、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该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置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分值的分配趋于合理。由于贴近实际,因而更具科学性。
3、全面实行集体打分,内外二次修正
由审计小组将审计发现的情况,在小组内进行集体打分,列出基本得分表;然后由审计机关召开审计业务会议,组织审计小组以及审计小组以外的审计人员对一些指标和得分进行评定(第一次修正);最后聘请组织、纪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评定(第二次修正)。
1.客观性原则。即反映情况和问题要客观,不能以偏概全。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谨慎性原则。揭示问题的证据要充分,定性要有法律依据,评价用语规范,语气中肯,对审计组无法判断其真实性事项,群众有所反映的问题,审计难以发现的无法查证的事项等,不予定性,不加评价,采取写实的办法,把事情经过表述出来。
3.审计结果与评价相结合原则。坚持审计到哪评价哪,依据审计结果评价,未经审计的事项不作评价,没有充分证据的事项不评价,不具备审计条件,无法查证核实的事项拒绝评价。
4.突出重点原则。结合所在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龙头产业等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有所侧重。
二、具体评价中应突出六个重点
1.评价依据为客观事实。审计评价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依据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资料,尽可能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2.评价过程要慎密细致。在审计过程中思想上要重视,操作上要仔细。对审计数据资料要综合分析,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力求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3.评价内容要抓住重点。对所掌握的审计事实,要进行适当筛选归类,以抓住实质突出重点,切中要害,不能事无巨细,陈铺罗列。
4.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避免有主观色彩,对被审计者的成绩既不能夸大,也不可缩小;对问题既不能隐瞒,也不可捕风捉影。防止审计评价文过饰非,华而不实。
5.评价的范围不逾越审计职责。审计评价要紧紧围绕两办暂行规定的精神和地方党政部门颁布的具体实施意见的要求,评价时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的事项不评价,审计未涉及的事项不评价,没查清的疑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6.评价语言要注重写实。语言运用要简要朴实,不作多余的渲染和修饰。行文要以写实为主,不作过多议论。
三、在审计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四个方面
乡镇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期功夫在“审”,后期功夫在“评”。为此,审计评价除应根据审计现场所取得的书证、审计调查材料和群众反映并核实的情况外,还应对前任期末指标进行了解和核查,在调整基期指标(仅审计分析时使用)并剔除前任影响因素外,再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
1.对财政收支状况和执行国家财政结算纪律情况的评价。通过近几年的审计,我们发现有些被审计的乡镇出于完成“上级任务”和乡镇领导的政绩等目的,一般在财政决算表中都能求得平衡,但在“平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虚假的因素:一是以经管站垫支、企业预交等形式代垫税款,形成虚假财政收入。二是预算内支出改为预算外安排,或者应由预算外资金安排的项目因财政拮据,向外单位变相融资,不列入当年财政决算,从而对以后年度形成负债。三是不合规调入资金以隐瞒财政赤字状况,使年度财政决算形成虚假平衡。此类情况在审计评价中均应充分揭示,对有些乡镇因财政状况较好,在财政决算时留一手,以期“以丰补歉”的情况,应指出其错误行为,肯定其工作实绩,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2.对集体资产使用和管理的评价。乡镇集体资产是前任们多年奋斗的积累,确保其保值增值是现任领导的责任。所以审计评价应围绕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一中心进行,具体包括:(1)评价政府直属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资产运营状况,分析评价其资产存量的总量、质量、结构及发展变化趋势。(2)评价乡镇党委政府在企业产权制度改期过程中作为的合理性、合法性。重点揭示将企业资产低评低估、违规贱卖、变相奉送等使集体资产大量流失的行为。(3)评价乡镇直属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登记、领用和归还等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3.对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和执行财经纪律情况的评价,在审计中我们发现有些乡镇财政所“大账”清清白白,下属单位“小账”浑浑浊浊。尽管政府财政十分困难,而下属单位经费开支却“出手大方”。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财政监管不力,未能推行“零账户”管理,对下属部门负责人的财权监督失控。二是少数乡镇领导为了自己开支自由,方便其在下属部门消化部分不合规费用,对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三是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此类单位疏于日常监督,使其形成逃避管理的“防空洞”。由于上述资金一般涉及金额较大,反映出的问题较多,在审计中主要评价的内容有:资产办的产权转让收入及集体资产管理收益是否纳入财政专户存储;建房办按国家政策收取的规费是否按比例上缴,有无坐收坐支行为;农经站、民政所、司法等部门的代收代缴、乡镇统筹、上级拨付的专项经费等等是否被挤占挪用。以及集镇土地开发、房屋建设收益的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财经纪律。
4.对乡镇领导重大决策和主要发展指标的评价。乡镇领导的重要决策应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再作出切合实际的有利于乡镇经济长远发展的行动选择。在审计中要用简朴的语言,详尽的数据和事实对三种类型的乡镇领导作出评价:第一种领导凡遇重大决策一切着眼于长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增收节支,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使用在刀刃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倡导企业创新,鼓励企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在政策上扶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虽然,其效果短期内尚难以显现,当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也不快,但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却发挥着长远的积极的影响。因此,审计部门不仅要分析评价“账面上反映的数据”,还应肯定其“潜绩”,倡导继任者“多栽树”。第二种领导萧规曹随,墨守成规,开拓进取意识不足,成绩不大,问题不多,社会经济发展顺其自然,经济总量徘徊在前任的水平。第三种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切实际地上一些“达标工程”“面子工程”,项目建成后或空置或利用率不高,花光了多年的积累(比如:用企业产权转让收入新建办公楼、购置小汽车、出国考察等),致使财政赤字(或隐形赤字),企业拖垮,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给继任者留下沉重的还债包袱。而且,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大搞数字游戏,弄虚作假,以虚假的政绩骗取党和政府对其的信任。通过我们审计评价,要充分揭示光环下的阴影,不给投机取巧者以可趁之机。
四、充分认识建立和健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重要作用和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评的重点在“工作实绩”,对工作实绩的评价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虽然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已有较长时间,但至今尚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规范,而现任党政领导的任期一般又在三、四年以上,这给工作实绩的评价和界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后,审计人员用客观的数据和指标来反映和鉴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取得工作业绩以及工作疵点等情况,可以有效地防止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主观推理、判断,可以减少和避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发表不恰当的评价意见。
2.通过建立、健全党政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统一而适用的评价依据或标准。这样各个被审计领导干部在领导、组织和领导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强弱及其履行经济责任的努力程度的差异,就会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以数据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为客观公正地比较和评判领导干部经济工作业绩的优劣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
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通过对地方商业银行行长及其所在银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繁多、过程复杂,它不是对被审计的对象进行一种简单评价,而是对其进行总体分析和判断,反映被审计对象在经营、决策、管理、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客观,直接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履行和发挥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深入研究工作重点,全面发掘问题根源,积极提出应对决策,最终才能拥有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
一、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审计评价内容
(一)审计评价地方商业银行行长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体系以经济增加值为主,对地方商业银行行长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应首要审计评价其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业务发展指标、盈利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和流动性指标。这些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是地方商业银行行长任期工作情况的直接体现和基本体现。
(二)审计评价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的经营决策能力
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的经营决策能力决定着其所在银行的发展走向。应审计评价其信贷资产管理水平、人事任免决定、各项费用支出的批复、资产剥离和购置情况等,被审计人的决策是否及时、合理,是否科学、民主,是否存在重大决策失误,是否存在越权决策等,还要考察评价各项决策的实施效果。
(三)审计评价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的业务真实性与合规性
审计结论是否客观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经营信息的可信程度和会计报表的真实程度。从审计工作实践可以总结出,审计风险的根源就在于业务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因此,资产质量与损益的的真实程度,以及对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的执行遵守情况也应作为审计评价工作的重点。
(四)审计评价地方商业银行行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往往只注重既有现象和问题的审计,实际上更应注重被审计人在任期间所做业务所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如果审计工作不注重其决策对于所在银行后续发展造成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应该根据各方面的评价结果来进行综合衡量。
二、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指标
结合被审计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的业务性质和业务内容,制定出不同于财务审计的评价指标。包括被审计对象的经济任务完成指标、经营决策能力指标和业务真实性与合规项指标,以及廉政指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确定审计评价指标的明确范围界限,提高审计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据此对被审计的地方商业银行行长作出全面、深入、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二)查找充分、有力的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证据
查证工作是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充分、有力的证据是对被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的先决条件。进行查证工作应遵循全面、谨慎、突出重点这三个原则。查证内容包括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业务职责履行情况和决策执行及效果。查证方法有外调搜集、谈话询问、分析性复核、现场检查验证、计算机辅助审计和汇总分析等。查证工作决定着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的优劣程度,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不包庇、不回避的态度,认真、负责地完成这一工作程序。
(三)作出客观、公正的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结论
作出审计评价结论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所以,审计评价结论必须保证其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查清审计事实并且准确界定经济责任是审计评价结论的基础,所以要坚持审慎原则,特别是对于审计未涉及的内容只作出说明即可,不做审计评价。还有一些虽涉及到审计评价但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而且没办法进一步取得有力证据的问题,也应遵循只做说明、不做评价的原则。同时,在初步作出审计评价后,为进一步确保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还应进行复核把关。对审核材料和审计结果的关系、对使用制度的正确有效程度都应该进行全面检查。
三、结论
地方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加强和完善审计评价方法,是此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重要的一环。总而言之,地方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从历史和发展的双重角度来评价被审计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并以完善评价体系为基础、以端正评价导向为动力来督促地方商业银行行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推进地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university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evaluation index system;AHP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028-03
0 引言
通常情况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由高校组织部委托,对高校内部有干部管理权限的二级机构相关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内相关经济责任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可以在任期内和任期结束后进行。随着高校的合并、新校区的建设、办学自和资源的配置权越来越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不断加大。
对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点不同。国外的研究成果更多关注于绩效评价,我国则更关注于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二者存在本质区别,但对于评价方法则可借鉴。基于AHP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最早由20世纪末期英国学者(Martin Cave,1998)提出,包括了教学类8个指标、科研类4个指标,用于评价高校绩效。而国内的研究,则囊括了谢合明(2001)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教学、科研、学生三类一级指标对高校绩效进行了评价;程海燕(2013)建立了内部控制、预算执行、廉洁自律、重大决策等五类37个综合指标,以上研究成果设计了较为丰富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二级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如何有效避免确定权重时的主观因素?如何平衡绩效指标评价与高等教育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初衷?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如何避免主观因素影响?等等诸多问题,都函待解决。
1 基于AHP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概述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当明确评价什么内容,进而确定内容对应的指标。当然因为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如何将这些指标体系化需要有个指导思路,即形成一种价值取向。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在保险公司内部集团、总公司、分公司等不同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便于文章阐述,本文将以前述逻辑对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1、保险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涉及指标
保监发〔2010〕78号制定了《保险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审计管理办法》。其第四条规定“保险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对象在特定期间及职权范围内对以下事项所承担的责任:(一)经营成果真实性;(二)经营行为合规性;(三)内部控制有效性。鼓励保险公司在完成以上审计内容的同时,对审计对象进行经营决策科学性和经营绩效评价。”
在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营成果真实性体现在财务信息真实性,涉及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整体财务状况和经济指标,具体为资产、负债、净利润、保费收入、赔款支出、费用支出等。
在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营行为合规性体现在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中有关审计对象应承担职责的领域内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和追责工作,同时关注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监管机构对公司的常规及专项检查中所发现问题及后续处罚、整改情况。
在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内部控制有效性体现在制度的健全性、制度的合理性和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以及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对公司内审及其他内部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和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追责情况。
在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营绩效评价体现在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评价内容重点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等方面,以能准确反映上述内容的各项定量和定性指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并将各项指标与同行业或规模以上的平均水平对比。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指导思路
2.1、全面评价积极和消极的经济责任,积极经济责任是指责任人应当履行的岗位经济职责;消极经济责任是指责任人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经济职责而按规定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单方面评价积极经济责任则成了绩效考评;单方面评价消极经济责任则成了经济问题监察。
2.2、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涉及的因素有主观也有客观、有集体意识也有个人主导,所以应尽量采用公允、可划分的指标进行界定,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3、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是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间,往往不止一个会计年度,这种跨期性也需要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中被考虑。
2.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即要体现全面性,又不能为了全面而散,使得经济责任不明确。所以需要提炼核心指标,并与一个企业或行业的价值导向相吻合。
3、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
根据前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两级目标和两级指标:一级目标分为四大评价角度,分别为经营成果真实性、经营行为合规性、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经营绩效评价。二级目标是将部分一级目标涉及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例如将经营成果真实性分解为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盈利能力状况和非数据性评价事项。指标是对目标分类的具象化,根据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济责任审计常用指标和实际运用情况,共选择了23个一级指标,并对其中7个一级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形成了23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具体的指标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3.2、指标说明
3.2.1、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质量。通过“资产”指标来反映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资产的变化情况,具体细分为“银行存款”、“现金”、“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及“应收”科目等5类资产种类。
3.2.2、任职期间公司债务风险状况。通过“负债”指标来反映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债务的变化情况,具体细分为“预收保费”、“应付”科目、“未决赔款准备金占已赚保费比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占已赚保费比例”、“未决赔款准备金与赔款支出比例”等5类。
⑴未决赔款准备金占已赚保费比例=(未决赔款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已赚保费
(已赚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⑵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占已赚保费比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已赚保费
⑶未决赔款准备金与赔款支出比例=(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赔付支出-摊回赔付支出)
3.2.3、任职期间公司经营增长状况。通过“保费收入”、“赔款支出”、“费用支出”3个指标反映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的经营状况,具体细分为“核心业务占比”、“保费收入增长率”、“核心业务保费增长率”、“赔款支出变化率”、“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支出变化率”、“手续费及佣金”、“手续费及佣金比率”、“业务及管理费”。
⑴核心业务占比=核心业务保费/整体业务保费收入
⑵保费收入增长率=(本期累计保费收入-上年同期累计保费收入)/上年同期累计保费收入
⑶核心业务保费增长率=(核心业务本期累计保费收入-核心业务上年同期累计保费收入)/核心业务上年同期累计保费收入
⑷赔款支出变化率=(本期累计赔款支出-上年同期累计赔款支出)/上年同期累计赔款支出
⑸综合赔付率=(赔款支出-摊回赔付支出+分保赔款支出+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已赚保费
⑹综合费用支出变化率=(本期累计综合费用支出-上年同期累计综合费用支出)/上年同期累计综合费用支出
(综合费用支出=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及佣金+保险业务营业税金及附加)
⑺手续费及佣金比率=手续费及佣金/保费收入
3.2.4、任职期间公司盈利能力状况。通过“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指标来评价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的盈利能力。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年同期净利润)/上年同期净利润
3.2.5、非数据性评价事项。该部分并非数据指标类,而是通过对事实的陈述来说明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任职期间重大关联交易情况”、“任职期间是否存在影响经营成果真实性的事项(若有)及后续处理方法”。
3.2.6、任职期间公司处罚、投诉情况。通过“外部监管处罚笔数”、“外部监管处罚金额”、“外部监管最高级别处罚形式”、“内部监管处罚笔数”、“内部监管处罚金额”、“内部监管最高级别处罚形式”、“投诉笔数”等7个指标来说明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内公司经营行为合规性。
3.2.7、内部控制有效性。通过“任职期间审计发现的内控缺陷情况”、“缺陷整改率”两个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对象任职期内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任职期间审计发现的内控缺陷情况”非数据指标,而是从制度健全性、制度合理性、执行有效性三个方面描述内控情况。
中图分类号:F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185-01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一)要坚持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为限制范围的评价原则
根据相关的法律可以明确的知道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只能限制在经济领域内,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价,而不能对其他和经济领域无直接关系的项目进行评价。总之,审计人员一定要坚持应该遵守的规则,不能随便的介入到其他的非经济方面的问题之中,如果觉得此事需要向上面汇报的话,则向上面的人汇报,反正不能够篡权,真正的有效的去评价这才是直接应该要做的工作。
(二)必须要坚持以经济责任为主的评价原则
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之中,要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的到底是什么,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审计的报告必须要符合各方面的为题,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要对自己该评价的相关的领域做出相对的评价,要是不必要做出的评价就不需要浪费经历和时间去做无用的事情,有什么需要向上级报告的问题就一定向上级报上去。
(三)坚持财务和非财务并重的评价
审计的工作重点是财政的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我国在这上面做足了工夫,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其中经济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当然仅靠审计的收支现在是不能够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两者的关系现在发展得并不平衡。所以,现在不仅要快速的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需要开展监督的工作,监督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有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指标计的评价方法和作用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综合评价指标法和指标层次分析法,根据相关的具体的情况为依据来审计评价。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可观的,发挥暂速度非常的快,各方面综合的发展都是非常快的,那么,审计的范围也就会变得非常的广,有效得去选择评价的指标,那么就会减少很多的麻烦,更能很好的去完成相关的任务。下面就讲述集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以及作用
(一)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
就是在其中运用各个相关的信息和进行统一的计算方法,在其中要进行的步骤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的去介绍步骤了。利用这样的方法来评价带来的作用有:第一点,对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思想,对综合的业绩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这真的是一盒很好的方法,而且出错率还比较小,贵评价的工作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第二点,因为数据本本身就带着客观性,那么也就能够公正的去评价,只是里面还是存在了一些缺点,因为就本身的限制而言,数据的时期和企业组织样本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利还是大于弊,只要运用的措施是合理的,那么就会提高业绩。
(二)功效系数评价法
首先就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测试,还要经过多次运用来证明其中是有用的,这样才能顺利的去开展接下来的工作,这个方法带来的作用有:能够很好的满足目前的规划需求,并且在层层的功效中有效的评价。这样的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起来,主观存在的方面比较多,第一种主要是从客观上出发。这些的计算步骤比较复杂,在计算的时候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完成。这样的方法是无法来了解业绩改变的原因的,准确的说来,这样的方式只使用业绩的评价。
(三)综合分析判断法
这个方法属于定性的评价方法,这需要相关的人员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得出来的,相关的审计人员在一开始就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的方法的作用:综合分析判断法要根据相关的参考标准对定性的评议指标打分,根据单单项的综合的打分来进行最后的评价,这样的方法对评价是最有好处的,这个存在的缺点是比较少的。审计评价对接下来所开展的项目是很重要的,审计评价相当于是对前一个任务项目所做出的结果评价,一个项目的完成是否能够得到肯定,这个表现在评价中,在经济责任审计下的评价可不是像一般简单的评语那样,这里所说的评价对我国经济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让国家经济的发展能够持续向前,综合国力能够增强,这并不是顺其自然就能够解决的事,这都是需要国家政府去思考要做什么工作的,否则就无法对我国的经济进行制定相关的战略。在经济领域这一方面中,每个国家都是要实行很多的措施去应对各个不足的地方,调整相关的一些措施,这样才能促使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所以说,审计评价是很重要的,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在如今这项复杂的环境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国际地位,想要在这样的现实中站住地位,那么就必须要依靠经济的力量来维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够忽略经济责任审计下的指标评价,审计评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中不可代替的作用,我要要应用准确的方法来评价客观事实,不得从中虚构任何的东西,一切都需要满足现实条件,综合的去考虑各个问题,面对不同的情况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评价,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合理的评价,在评价之中,要运用到科学、公平、合理的态度来对每一项工作进行最后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廖洪.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作用以及设置原则[J].审计研究,2001,03.
1经济责任审计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广义、狭义方面展开理解。其中,广义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所有的审计,因为在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中,包括了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其核心目的是确保财产的完整、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准确,从而有效明确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责任。可见,从本质上来说,无论哪一种审计,均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狭义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特指独立的审计部门,受国家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的规定,对党政相关领导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他们职责范畴内所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展开一系列的审计工作,以对他们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予以监督、评定。
2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1)受托性。国家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审计部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对于审计部门而言,属于被动式审计行为,基于此,经济责任审计相较于其他审计,有着显著的受托性特点。
(2)政策性。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对党政相关领导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一系列能力水平开展对应的审计评价,包括政策执行、经济决策及经济管理等,对审计工作者理论、政策等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论、政策水平,方可从体制、制度等相关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及建议。
(3)风险性。经济责任审计关乎党政相关领导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廉政状况、个人绩效等方面,如果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未以事实作为依据,未以健全的审计底稿作为支撑,而单单以审计对象的相关报告作为依据,审计工作者势必会面临一定的审计风险。
(4)差异性。经济责任审计的差异性表现在:一是党政相关领导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任期长短不一、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同的要求;二是这些被审计人离任后的去向不一,包括升职、离职、退休等等。虽然都要求审计工作者要执行相对统一的标准,但因出现不同的情况,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3.1审计评价不够全面
实践中,审计人员在缺乏评价依据又考虑规避审计风险时,做出的审计评价往往过于笼统,缺少全面性,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做出客观评价,达不到审计目标。
3.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重点不突出,缺少针对性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多是就是论事,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没有体现出来。怎么抓住审计评价重点,是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解决的难题。
3.3审计查证缺乏深度和广度,审计评价不准确
部分审计人员没有走出“账本”,走访调查、实地抽查、个别座谈等不够深入,加之受时间、手段等因素制约,调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没有揭示问题实质,无法做出准确的审计评价。
3.4经济责任交接制度不健全
审计中,经常遇到一些由于交接工作流于形式而引起的债权债务、合同履行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纠纷,经济责任交接制度不健全,影响了经济责任的划分。
3.5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差
现实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同工作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4改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措施
4.1准确定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一是围绕干部管理职能,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系统、辩证地看待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机械地照搬过去或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其简单、片面地下结论。应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做到客观公正,避免审计评价的片面性。二是对审计评价应做到切实可行,简便实用,不能超越审计权限,切忌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以及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进行评价。三是审计评价应根据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工作需要,对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给出正确的评价意见,为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四是把握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性。
4.2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围绕评价目标开展审计工作
一是根据评价指标确定的总体框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明确审计重点,同时围绕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取证;二是对发现的问题要善于运用审计调查方式加以分析、解剖,及时与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挂钩,明确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便于做出审计评价;三是审计报告应围绕评价目标,以评价指标为主线,以审计发现的情况和问题作为基础,准确划分经济责任,做到评价有理有据。
4.3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
在审计评价上,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增设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使审计评价标准真正反映干部是否全面、规范和有效地履行了经济责任。在关注干部权利运用和经济责任履行合法性的同时,应更加关注被审计干部经济行为的绩效性。因此在审计评价标准上,应增加反映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同时建议及早颁发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南,专门规定重要经济决策建立与执行、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财经法纪、个人廉洁自律等相关定量与定性指标,以及行业标准和地区水平的参考值,以判断履行经济责任职责的优劣。
4.4建立健全经济责任交接制度
应将工作交接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之中,前任、继任人员都要填写《经济责任交接表》,签订《经济责任交接承诺书》。离任应承诺交接表中的资料及数据真实、准确、完整;继任应承诺对所交接的全部经济事项继续履行经济责任。建立经济责任交接制度,可有效分清前任、继任双方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改变“新官不理旧账”的状况,为促进和改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4.5提高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降低审计评价风险
二、如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问题,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体效果还不够理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质与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相适应的方法体系,所以评价体系中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指标体系,还应包括审计重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而处于评价体系核心地位的评价指标,应与相应的审计内容相适应。对于不同的审计内容,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其不同的权重。在实施中,首先赋予各审计内容一个基础分,然后对不同的审计内容根据履行情况进行加分或减分,最后计算出总分并以此作为确定审计结论的依据,这样审计结论的质量就得到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一、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现实需求
2011年7月7日,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审计署决定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以及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实行“关键岗位重点盯防”。会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指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审计对象尚未实现全面覆盖,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全面展开。今后,在对各级领导干部全面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审计署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三项重点:一是突出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二是突出关键岗位,加强对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三是突出重点事项和重点资金,加强对管理、分配及使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部门、单位和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我国的经济工作岗位众多,其中不乏管理、分配及使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关键岗位。这些岗位在经济监督上容易被忽视,导致这几年出现了一些案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关键岗位的部门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很有意义。
二、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用认识不足
某些审计人员认为只对达到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才有意义,对级别较低的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毫无意义;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对免职和因其他原因离开工作岗位的部门领导干部作用不大;审计过程中只偏重于审查家底经费,查看与经费收支有关的账目,对其他的经济活动缺乏监督力度;一些人事部门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看作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考核,在部门领导干部提拔、调动、免职和因其他原因离开工作岗位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不能客观地分析运用审计结果。对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模糊,造成相关人员思想难统一,给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增加了不应有的阻力。
(二)先升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展开
一些单位在部门领导干部升任更高一级职务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种情况在现实中的普遍存在,使审计工作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如实反映其任职中的情况和问题,将违背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该同志的升任已成事实,且担任了更高的职务,将对审计工作不利,审计结果也起不到为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作用;充其量只能起到反映情况,摸清家底的作用。
(三)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制定不健全,结果难运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提升、调动、免职三类即将离开原岗位的负有经济责任的有关干部。由于这三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审计的内容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而现行的审计制度在审计范围、程序、内容和结果运用等方面没有明确区分干部离任的不同情况,在实际操作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各方的风险责任等方面也没有具体区分这三类情况的规定。导致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对提升的干部按规定的内容审计外,其他情况审计人员只是凭主观感觉和一些经验,导致审计内容不规范,审计结果运用效益差。
三、完善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认清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1、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正确合理考核干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用大量的数据、详实的资料反映部门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的工作情况。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可通过审计结果,正确评价干部。一方面为合理、正确使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为正确评价免职、退职的干部提供科学依据。
2、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即将离任的部门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对违法乱纪、贪污腐化行为的抑制,可以促进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改变某些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观念,对部门领导干部既是一种预警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能促使干部在任职期间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和廉洁自律的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
3、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接任人的工作顺利开展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如实地反映干部在任职期间内相关的资产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这将给接任人尽快适应工作、搞好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接任人可以通过审计资料全面了解新单位的家底及情况,总结借鉴前任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吸取出现问题和失败的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
(二)着力提高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真实性
1、选择合适的审计时机
采取“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办法,再决定某部门领导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相关职务,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后,由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审计结果,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任用。这样可以避免被审计对象利用职权进行干扰,打消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有利于掌握真实情况和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有利于审计机关作出真实准确的审计结论。
2、探索创新审计方法
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时间紧、内容多,审计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真实性,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的完成。一是与预算执行相结合,从银行账户入手进行审计。二是审计查账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部门领导干部的审查离不开审计查账,同时也可以采取其它审计调查方法。三是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在被审计单位自查的基础上,要求被审计单位被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同时也要求被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作出承诺。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
3、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1)审计评价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用实际工作业绩与预定的可考核目标对比的方法来评价被审计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被评价对象主观努力所不能够控制的影响其工作业绩的客观因素。
(2)应进一步明确提升、调动、免职三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以便审计人员在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区别对待,达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3)改革失误和要区别对待。改革失误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导向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而非个人主观过失所造成。是指某些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侵害国家利益,致使国家和公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审计人员要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区别两者的情况。
(三)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评价体系
1、科学确定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制定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结合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情况,以任期审计评价内容为基础,可以将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归纳为经济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两个方面。
2、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很难达到客观、公正之目的。应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为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应主要运用计算机处理,人工输入标准及其审查结果,靠系统测评。
3、统一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基数指标法、绩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所依据的标准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最终定位到干部任免的关键问题,评价结果要求准确、统一。为此,要统一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从诸多审计评价方法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来作为统一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目前,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不完善、不规范之处亟待研究。笔者就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以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经济责任审计起步时间短,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制度也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仍存在一些问题。
1、立法层次较低,审计独立性缺失
目前,指导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最有权威或层次最高的法规性文件不但立法层次不高,而且不具备立法的特征,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在依法审计时,实际效果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制约。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负责,然而审计结果却必须向各级地方部门进行报告,因此,独立、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存在诸多现实难题。
2、经济责任界定难,审计风险较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审计结论而导致的相关组织或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以人为审计的对象,必然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如:审计过程中可能违反程序、采集证据不当、查证不实或定性不准等风险。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度大
在实际工作中,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要比评价其它审计项目困难得多。主要是因为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依据,审计评价的范围难以界定,致使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而且前后任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对被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应负责任的范围与性质等缺乏具体的分析与评价,同样也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
4、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滞后性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离任时才进行的。但是,在程序上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种滞后现象是由我国政治体制及组织人事制度决定的。并且在未宣布之前,领导干部的离任还有其特殊的保密性,同样给离任前审计造成相对的难度。
5、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经费没有保障
目前,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传统审计观念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一些审计人员只注意对照法律法规检查被审计事项是否违法、违规,而这种不合法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却不注重考察,经济行为的效果和效率的分析和评价不到位。同时审计经费的严重不足,也给审计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6、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难以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
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之间除每年例行的联席会议外,尚未在工作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在相互沟通、共享资源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
三、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就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坚持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原则
如果离任不审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责任。如果先离后审,就会使审计流于形式,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同样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须先离后审,也必须按照先离后审再任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审计结果出来前不得完成实质接工作,必须明确应由离任者本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只要被审计单位和离任者本人能够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就会处于主动地位。
2、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加强计划性
每年年底前,由组织部门按程序提出下一年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并与审计部门协商后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计划,报主管领导审定后,由审计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计划管理, 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3、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根本所在
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真正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清正廉洁的审计干部队伍,使审计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分析、鉴别、判断、协调等综合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武器,是保护国有资产的重要法宝,更是肃清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手段。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精准性地考评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可以从“旁观者”的角色来全面分析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这种中立性的评价机制是较为科学准确的,同时也能够全面衡量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能力及业绩。总得来讲,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提升领导干部评价的科学性,这为后期的人事录用、遴选提供扎实的信息基础。另一方面,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起到反腐倡廉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侧重于领导干部的能力和业绩,更侧重于行政事业单位或机构的财务收支状况。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使得财务收支状况公开化、透明化,这就能够及时监测出部分领导干部盲目求虚、谎报业绩等行为,促使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规避领导干部的短期行为,能够及时纠正领导干部的不正确的举措和政策,帮助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急刹车”。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还能够有效的保护国有资产,避免??有资产的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缺陷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作用中存在非常明显的漏洞和弊端,难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价值,同时还容易脱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
(一)指标不确定
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缺乏精准性的审计指标。在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中,特别是在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形时,现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指标,这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运用科学化的指标能够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能够更加精准地指导领导干部,不断完善工作职责,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不断履行正常职责。但在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指标,这势必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盲目性,不利于正确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行行为。特别是在审计信息化有序开展的今天,缺乏科学统一的审计指标,使得信息共享出现了不同步、不统一的情况,最终影响着审计信息化的广泛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传统阶段。
(二)考核体系不健全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环节中,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的遴选、任用等初期环节,并没有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这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很难有序开展。当前,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不健全,考核缺乏应有的完善的体系和规则,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直接责任问题,缺乏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这给后期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影响审计结果的合理利用。在信息化时代,审计信息化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审计信息化中,尤其需要科学统一的考核体系,精准地指导和服务审计工作。
(三)审计评价不科学
审计评价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结果与整体评价,科学精确的审计评价能够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能够指导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使得领导干部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科学的改正措施,以优化自身的行为。特别是在国有资产的保护工作方面,科学的审计评价机制,能够及时指正领导干部的错误政策。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评价并不科学,审计评价缺乏完善的体系,审计评价并不统一,这都给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审计信息化时代,数据共享的基础在于统一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的任用环节,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直观地获取到该领导干部的审计信息。若缺乏科学的审计评价机制,则容易出现互相矛盾的评价信息,不利于数据共享和数据利用。
(四)审计人员素养不高
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中,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等,直接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否能够有序开展。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素养明显与实际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脱钩,难以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审计人员的信息素养不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不高,这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很多关键信息,无法有效共享,无法有效传送,无法实现信息需求的平衡,最终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理开展。
三、审计信息化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推动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保持长远的目光,合理保护国有资产,避免短期行为,同时还能够实现财政收支的透明化。但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同样存在明?@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过于混乱,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审计评价不科学不规范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朝着信息化的时展。
(一)审前运用计算机,形成数据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非常关键的,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是审计部门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审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够真正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能够真正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审计工作开展前,即可以形成数据基础。作为接受审计的领导干部,他们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他们在发挥岗位职责的过程中,会形成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审计部门研判的基础,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关键。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开始审计领导干部前,可以将领导干部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全面搜集起来,同时分析这些数据信息的特点,从中找出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深入的研判。审计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需要根据接受审计的领导干部、组织机构中信息的特点,运用专业化的审计软件,以此来有效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在审计信息化时代,审计单位在审计领导干部履行信息数据时,若无法结合数据的特点,运用专业化的数据分析软件,则很容易出现数据分析的偏差,进而影响整体的数据分析工作。如在公立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中,若遇到数据空值问题,需要使用SQL Server语句进行整理,若跳过这一步骤,则会导致导入AO中的数据出错。这些都应该是审计工作开展前就应该实施的工作,若在审计工作开始后才开始进行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工作,将会影响整体的审计效率。当然,对于一些接受审计的领导干部或领导干部工作的环境缺乏信息数据的情况,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可以运用简单化的EXCEL等工具,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上传,共享,储存,这就为下一阶段的审计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二)审中运用计算机,形成数据保障
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信息化使得审计工作所面对的不再是纸质类的数据、文件,而是一种虚拟化的东西,这种虚拟化的数据信息具有非常强大的共享、存储能力,这就得以为审计工作提供数据保障。同时,在审计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还能够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链条,避免重复审计情况的出现。在实际的经济审计工作中, 审计信息化可以全面筛查数据分析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条完整的数据链条,综合性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为审计工作提供扎实的数据保障。在审计中间环节,利用计算机,能够形成稳定的数据保障链条,即需求分析―数据分析―缺陷分析―数据再分析―疑点核实的数据分析流水线,这既能够极大程度上地提升审计工作的精准性,同时还能够为审计工作提供扎实的数据保障。
(三)审后运用计算机,形成数据共享
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仍处在探索与建设的时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及质量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常常无法收到有效的结果。目前,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1 审计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特别是在政府换届期间,各部门的人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不得不应对集中下达的众多审计任务,这就很难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能够有效的完成。另外,从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无法达到行业性质的需求。被审对象往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因此从事审计工作要具有很高的要求与政策性,从审人员往往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其政策水平。我国从审专职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能够全面掌握经济责任审计要点、准确界定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的专职人员更为紧缺,在审计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审计评价无法切中要害,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要求,未能提供高水平的审计评价等现象。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的知识层次、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敬业精神均亟待提升。
1.2 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为上级部门、监管部门及人事部门考察与任命干部提供科学的评价根据。然而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从审人员往往能够很容易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微观经济效益,对于宏观经济效益的确定却十分困难;能够准确地认定干部任期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效益地却难以作出准确评价;能够全面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当前经济效益,对于长远经济效益却不易作出客观的评定。无法有效全面地对党政干部工作期间的各类效益进行评估,往往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降低。
1.3 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对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大多集中于总量监督和结构监督两个方面,而忽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应赋予绩效分析和评价的新内容。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对被审对象的效益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所遵循的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别,难以实现统一标准。首先,现有的审计体系制度不够全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有审计体系仅仅要求从审人员对经济指标、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廉洁自律等内容监督,局限于经济责任的内容,然而,对具体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制度未作规定。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执行力强的审计理论体系。其次,工作绩效信息往往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等特点,使得信息的准确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需要对其所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政治责任、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1.4 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绩效审计的一些思路和理念,有一些部门和领域开展的也还不错,但两者在结合上还有瑕疵。绩效审计涉及被审计对象任期所处部门经营管理和经济情况的许多领域,牵扯到的事务繁多,涵盖范围广阔。然而,现有审计体系关于绩效审计的内容仍处于建设过程中。例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范围较小,仅对资金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提出了审计要求,而对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问题缺乏更深层次的查处,审计揭示和探讨的问题缺乏广度,应涉及单位业绩成效的管理,甚至政府的服务宗旨和服务部门任务的定位等更加有深度的问题。
从审人员应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应对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克服审计评价标准不一的困难,以实现对审计目标全面、广泛的绩效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组应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结构制度,以满足审计项目要求。然而,我国从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其一,从审人员缺乏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调查或评价工作经验较少,对被审计政治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其二,虽然我国开展审计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但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就账查账工作,很少涉及绩效审计工作,缺少绩效审从审经验,这也是影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及二者结合的重要意义
绩效审计要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绩效审计,不仅可促进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社会服务,且有利于精神文明公平公正建设,使得领导干部更加关注医疗、教育、社保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的绩效审计,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遏制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类不良的社会现象。
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责任主体部的金融活动和效益的评估,对我们的经济责任进行准确的评价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问题。绩效审计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准则,采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监督其财政收支和相关经济行为的效益,通过有效的分析提炼,进一步监督及评估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给出改进意见,提高效益。
另外,绩效审计的开展是制衡领导干部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它是对经济、效率、效果的一个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3 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改善途径
3.1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新常态下,新生事物也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去解决,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十分重要。必须要按部就班有计划,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及时的领导干部审计,避免出现审计调查解决问题的审计工作组力量不足的情况,一些财政金融的收入和支出都少的部门,或者没有金融资源配置和行政审批机关权力的部门,一些质量问题较少的行业,开展专项审计就可以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相关的范围之内的授权审核,通过现有的审计可以更清晰地验证,具体授权范围内的具体事务的领导干部和检查、评估、宣传,在任期间可以安排特别审计调查。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机构,让熟悉审计政策,有一定级别的干部从事这项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发展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3.2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在拟定和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和纪律检查和监督以及组织和人事部门必须在协作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方案的制定,研究拟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法规的定义,来保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公正性。经济责任的范围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部门之间的财务责任的领导干部是非常不同的。负责定义和评价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政府部门的本质差异,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评估标准来确定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这样做只要根据评价评分量化方法,可以确定本次审计评价更准确,直接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此外,需要设置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使用国有资产和金融资本。
3.3 让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有一个制约,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问题,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让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干部的手段,就要加入绩效这个东西,有了绩效,才能真正让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否则,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走形式,无法发挥它的全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