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住宅建筑设计标准

住宅建筑设计标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5:48: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住宅建筑设计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住宅建筑设计标准

篇1

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住宅室内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计划学时72学时。前续课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装饰制图、透视原理、专业设计基础、专业表现技法、AutoCAD、3DSMAX、室内外效果图渲染与表现、室内环境与设备、装饰材料与构造,后续课程为装饰工程概预算等课程。

2.课程任务

课程总目标是学习并掌握关于《住宅室内设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项目设计能力,启迪设计思维模式,联系实际应用,建立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了解国家有关室内装饰装修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掌握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在室内装饰设计领域从事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课程的设计思路

1.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以职业活动来引导组织教学,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和重组课程内容结构。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内容、课程项目、课程教材、授课计划。按照市场职业岗位的要求,紧跟企业岗位需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学生的操作和设计能力。

2.将知识点、技能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突出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岗位针对性

具体内容以项目的形式表现。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知识点的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本课程还突出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对知识点的选择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改革,改革教学大纲,改变传统上按照学科教学的方式,改变以往的课程内容比较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重视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问题,着重在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完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建立全面的认识,给学生未来岗位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通过项目实践,能爱岗敬业、热情主动的工作态度,养成诚信、责任感、执着、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修养,能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一丝不苟地依据室内装饰装修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装饰装修设计,并在工作实践中能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协作精神,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水平和软件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勤奋工作的基本素质。

实施建议

为了确保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实施,需要在课程标准中附带提供推广或实施这一标准的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

1.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式要改变以教师理论讲授和示范操作,学生记忆和模仿参考的方式,其目的是锻炼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将之前所学的课程进行导入并运用到项目实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每单元又分解出若干个实训应用的任务,围绕任务展开学习,进行项目实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的。学习者则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各种制图技能。

2.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要通过基本技能操作,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实操,体现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4)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学生对住宅室内设计理论和实际工作岗位的衔接过程的认知。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讯息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6)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3.教学评价

对于这门课的学习结果,我们更注重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的重点放在是否掌握了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技能上。建议设计高职项目学习活动的评价宜掌握多元化、发展化、职业化的原则。兼顾学生发展和职业要求,运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等多种方法。不仅注重项目成果的总结性评价,还应强调活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4.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注重项目实训指导书和项目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教学仪器、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设计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

篇2

Abstract:Enter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green residential concept has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Green residential real towards the practice and promotion, must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scope of implementation, clear goals.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and"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xample, the first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sidence and green residential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wo based on cont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 Green houseEcological residenc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绿色住宅的定义

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概念比较:

借鉴约翰・托德(John Todd)在《从生态城市到活的机器:生态没计原则》(From Eco―― Cities to living Machines: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Design)关于生态技术原则的论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以及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笔者认为如果住宅建筑在建造、使用、以及改造或销毁再利用的物质循环全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原则,就可以称其为生态住宅[・生态住宅设计初探・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2]:

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现状。

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

体现地域性特点,同周围自然环境协同发展。

尊重使用者。关注使用者的物理及心理因素,包括其文化需求。

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引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中的观点,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绿色住宅的定义。

由此可见,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内涵是相通的。生态住宅与生态系统相呼应,涵盖的方位更广,绿色住宅概念范围较小,可实施性更强。

2.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绿色生态住宅技术导则九个评级体系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1]在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化、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绿色建筑材料九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1)能源系统要求对电、燃气、煤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有条件的地方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及其他再生资源),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宜达到小区总能耗的10%。 

2)水环境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其使用量宜达到小区用水量的30%。小区的供水推行节水器具。在有需要的地方,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 

3)气环境系统:室外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 

4)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小区周边产生的噪音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取降噪措施。

5)光环境系统: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6)热环境系统:要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等。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鼓励采用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循环工质。

7)绿化系统:规定绿地率≥35%,绿地本身的绿化率≥70%,并对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有相应要求。

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包括收集与处置两部分。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应达到100%。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分为有害类、无机物、有机物三类,分类率应达到50%。

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宜采用取得国家环境保护标志的材料、部品。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中的住宅建筑有专项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六大指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

1)节地与室外环境:要求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m2、多层不高于28m2、中高层不高于24m2、高层不高于15m2。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并对旧建筑利用、共享公共服务及公交设施、地下空间利用做了引导性规定、

2)节能与能源利用:热工和暖通设计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并倡导高效灯具、有效遮阳、热量回收装置。有可能的情况下再节能2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避免管网漏损‘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采用雨水或中水作为景观用水。有可能的情况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10%-30%。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规定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将建筑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时的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室内环境质量:规定了日照、采光、噪声、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的具体要求。倡导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居室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6)运营管理: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控制,对废品分类收集。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有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

4.《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

比较《导则》和《标准》两个技术标准,笔者认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方面的提升:

1)《导则》中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综合为《标准》中的室内环境质量,归纳的更为简洁明晰,便于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2)《标准》增加了节地与室外环境,对场地和人居用地指标作出了规定,涵盖方面更为全面,更适合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改废弃物管理为运营管理,更为清晰的体现了全寿命周期的概念(详见表一)。

3)《标准》中的条文规定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控制项为必须达到的指标,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可选指标。更具可选指标的多少又分为一星、二星、三星的不同等级(详见表二),这样既体现了权重比例,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同时笔者认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量化指标不足:量化指标的不足不利于绿色住宅切实推广和评估,《标准》之后,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于2007年7月试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充实了很多量化指标。但对于切实的指导目前的生态住宅实践而言还远远不足。

2)减少了绿化系统的内容。也许是便于部门的管理,《导则》中专项的绿化系统《标准》中并入了节地与室外环境专项。绿地本身的绿化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等相应要求,都未体现。

篇3

引 言

住宅建筑设计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住宅建筑设计不仅要与社会的发展、变革相适应,也要与居民的生活要求相适应,这就要求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注重建筑的经济适用以及美观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住宅建筑的功能、质量的把控,力求达到最理想的住宅建筑设计状态。

1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特点

1.1 居住功能多元化

当前,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住宅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从最初的满足生存发展开始向着享受型功能过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更要具有供住户娱乐、健身、学习等诸多具有发展空间的功能,从而满足住户居住享受的需求。

1.2 住宅设计个性化

当前,人们对于住宅设计的个性化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同群体对于其住宅设计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年龄、家庭成员组成的不同,就会导致其对于住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居民个性设计要求成为现代住宅设计的一大重点。

1.3 住宅设计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不断发展,大量的高科技产品的使用为人民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住宅设计方面,其也开始要求更多的信息化元素。因此,设计者应在设计理论、设计内容等方面不断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将先进的信息化设施以及设计理念与住宅建筑设计相结合。

1.4 空间设计多样化

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也使得住宅建筑设计有原本的平面空间向着三维空间转变,例如:复式、跃层、错层等住宅建筑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筑空间设计变得更为多样化。

2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住宅建筑的设计直接与住宅建筑的使用性能相联系,因此人们高度重视住宅建筑的设计水平,以期能够提高住宅建筑的质量。但是现阶段,我国住宅建筑设计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住宅建筑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影响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1 重视住宅建筑的造型美观,忽视其节能环保性

虽然我国已经将节能降耗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其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是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上,设计者更加注重住宅建筑造型的美观性,而忽视了其节能环保性,从而出现住宅建筑节能效果较差的问题。

2.2 住宅建筑的自然采光不足

对于一些大面积的住宅建筑,常常会出现客厅或者其他房间较为昏暗的情况,这与住宅建筑自然采光不足有直接联系。设计者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而采用中部客厅开口的形式。这种设计方法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产生局部采光不足或者部分房间空间朝向不合理的情况,也影响住宅建筑的自然采光。

2.3 住宅建筑内部结构布局不合理

住宅建筑根据其面积大小,可以设计成单层或者跃层两种形式。在单层设计中,存在着卧室面积过大、给人净高较低的错觉,盥洗室位置设计不合理、厨房过小等问题,影响住宅建筑使用的协调性与舒适性;另外,有些设计者将小面积的住宅建筑设计成跃层形式,不仅影响了住宅建筑原本的使用功能,同时也对老幼使用者造成一定的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2.4 厨房和卫生间设计不合理

在目前建筑行业形势下,国家还没有对厨卫管线布局做出统一的规定,这就使得各种管道的配置出现任意性大、各专业过分强调本身的问题,从而导致厨卫管线的布置不够协调,特别是煤气管在厨房内的任意穿行,使得厨房在布置橱柜时出现困难。

此外,我国的住宅设计中长出现小面积的住宅,卫生间比例却偏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卫生间设计中通常会盲目增加卫生间个数,当时在小面积的住宅以及经济适用住宅中进行多个卫生间的设置是十分不必要的。其次,卫生间的干湿不分问题也十分常见。我国大部分的住宅设计中,其卫生间的坐便器和淋浴器共处一室,这就容易导致淋浴后,坐便器、洗衣机以及地面都被打湿,不仅带来了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洗衣机的使用年限。

2.5 设计标准不一,图纸审查效率不高

住宅建筑是给人们生活休息之用,其安全性是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住宅建筑设计者统一设计标准,相关单位严格审查设计图纸。但是在实际设计与审查过程中,经常出现设计标准不一、混乱,图纸审查效率不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住宅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给住宅建筑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3 优化住宅建筑设计的策略

我国国民物质文明的提高,促使着他们对住宅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住宅建筑的舒适性、功能性、节能性、经济性等问题,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我国住宅建筑设计人员不断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改革设计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设计,以期能够促进住宅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有效满足人们对住宅建筑质量的要求。

3.1 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查

目前,我国各地区住宅建筑设计的标准各不相同,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整顿力度,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规范住宅建筑的设计,提高住宅建筑设计图纸的规范性、科学性、节能性等,从而为住宅建筑的施工提供有效依据;同时,监理部门必须严格审查住宅建筑设计图纸,对住宅建筑的施工进行监督与管理,保证施工与图纸能够达到一致,避免图纸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设计人员积极学习,创新设计,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有效提高设计水平,为促进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而努力。

3.2 提高设计者的节能意识与成本控制意识

保证住宅建筑的质量是设计者在设计住宅建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最为基本的原则,除此之外,设计者还应该提高节能降耗的意识,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能源危机的局面下,更应该提高节能意识,加强节能设计。设计者可以利用新型的节能材料,也可以改进设计方法,大胆进行住宅建筑的创新布局,从而在保证住宅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住宅建筑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例如,保温材料的使用就是一个十分常用的降低能耗的方法,其可以在屋顶、地面、墙体广泛使用(见图1)。另外,设计者还应该提高成本控制意识,按照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住宅建筑的空间布局,以确保实际施工成本能够在预算之内,保证住宅建筑设计的经济性。

3.3 完善厨卫布局

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也是设计师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对于厨房的设计,一定要事先做好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预留工作,其次,更要注重对天然气管道和电线线路的设计,避免其妨碍到后期的装修等工作,图2为几种厨房平面设计示意图。对于卫生间的设计,则是一定要根据住宅面积确定其数量,其次则是一定要做到干湿分区。只有将厨卫布局合理完善,才能保证该住宅为一个合格的设计。

3.4 注重个性化设计,促进住宅建筑的多功能性发展

随着人们对住宅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住宅建筑设计除了要满足使用者居住功能之外,还需要考虑住宅建筑的建设、娱乐、学习、办公等多元化的功能。因此,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设计,强调住宅建筑的协调性、空间布局合理性、安全性与灵活性等,以使住宅建筑设计足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向着绿色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3.5 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实现住宅建筑的智能化发展模式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住宅建筑设计者也可以在设计中,科学、合理地引进这些先进的技术,形成系统的、直观的设计模型,并利用这些技术提高住宅建筑的智能性,实现住宅建筑的智能化发展模式.

4 结 语

总而言之,住宅建筑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设计方法的不断变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住宅建筑设计正随着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观念、方法以及科技的创新而不断发展着,为国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安全的、节能的住宅建筑,进而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相信随着我国建筑设计人员不断地创新设计,住宅建筑的功能会增强,经济特性将提高,促进我国经济的再次飞跃。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作为与每个人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产品,住宅所承载的内容太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住宅也在发生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兼具经济性、便捷性和空间可变性的方向,到90年代走向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一直到今天关注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对住宅设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现行《规范》[1,2],对住宅基本空间、室内外环境、防火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在施工图审查中,设计人员经常忽略一些往往会影响住户的居住质量,或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文就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设计人员予以重视,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减少后期各种矛盾。

2主要房间的采光设计

住宅卧室和起居室(厅)的采光直接影响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厨房的外窗除采光以外,还兼具通风作用,因此有关现行《规范》规定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应有直接天然采光,采光窗洞口的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7。实测调查表明,大多数满足窗地面积比不小于1/7的卧室、起居室均能取得较好的采光效果,但是由于房间进深、建筑所处地域等其他因素会影响采光效果,为了更加准确地指导设计,《建筑采光设计标准》[3]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标准4.0.2条(强制性条文):住宅建筑的卧室、起居室(厅)的采光不应低于采光等级Ⅳ级的采光标准值,侧面采光的采光系数不应低于2%,室内天然光照度不应低于300lx。通常采光系数需通过直接测量或计算得到,采光计算需要根据房间及外窗的几何特征,结合采光材料透射比、窗结构挡光及窗玻璃污染折减系数、窗外遮挡等多项因素进行,其过程较为复杂。为了简化这个过程,《建筑采光设计标准》6.0.1条指出: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对Ⅲ类光气候区的采光,窗地面积比和采光有效进深可按表6.0.1进行估算,其他光气候区的窗地面积比应乘以相应的光气候系数K。光气候系数K值可通过《建筑采光设计标准》中表3.0.4查得,举例说明:对于Ⅲ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北京)来说,侧面采光时Ⅳ级采光等级的窗地面积比要求为不小于1/6;对于Ⅰ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拉萨),乘以光气候系数0.85,则要求约为1/7.06;对于Ⅱ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呼和浩特),约为1/6.67;对于Ⅳ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上海),约为1/5.45;对于Ⅴ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重庆),为1/5。窗地面积比是指窗洞口与地面面积之比。对于侧面采光,应为参考平面(测量或规定照度的平面)以上的窗洞口面积,对于居住建筑,参考平面取在距地面0.75m位置,即侧窗采光口离地面高度在0.75m以下的部分不应计入窗洞口面积。建筑方案确定后,在深化设计过程中,应该复核相关房间的采光系数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典型条件下的采光系数平均值可根据层高、房间进深、侧面采光的窗高系数(窗高度与层高之比)及窗宽系数(窗宽度与房间宽度之比)通过查阅《建筑采光设计标准》附录表C.0.1得到,与规范要求进行比对。而对于有遮挡物如外侧有阳台、挑檐等的房间外窗,则需要注意遮挡物对室内采光的影响,结合从窗中心点计算的可见天空的角度值进行采光系数计算。通过上述采光设计过程,住宅主要房间的实际采光条件就应比较理想了。

3楼梯、电梯间的消防安全设计

3.1疏散楼梯的宽度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5.5.30条规定:住宅建筑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建筑高度不大于18m的住宅中一边设置栏杆的疏散楼梯,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0m。这里指的都是净宽度,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5]6.7.2条:楼梯梯段净宽度是墙面至扶手中心线或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即需把完成装修后的楼梯梯段宽度减去梯段边缘至扶手中心线这一小段宽度,根据栏杆的不同做法一般为50~80mm左右,在设计中,经常有设计人员忽略这一要求,只考虑梯段本身的宽度满足要求,虽然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但如果到施工图审查时才发现,修改时还会涉及其他工种,会影响到承重墙的布置和户型内部尺寸,工作量就比较大。如果到消防竣工验收时再发现就很难修改了,经常会因此延误交工,也给设计单位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设计中这个小细节需要设计人员特别注意。对于有梯井的楼梯间,如果空间尺寸确实局促,可考虑选用小开间住宅楼梯栏杆,即将栏杆装于梯段外侧楼梯井内,不占平台及梯段宽度,以增加楼梯有效宽度。对于楼梯平台,在设计中应注意《住宅设计规范》6.3条规定: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且不得小于1.2m。楼梯为剪刀梯时,楼梯平台的净宽不得小于1.3m。同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4.11.3条规定:开向疏散楼梯或疏散楼梯间的门,当其完全开启时,不应减少楼梯平台的有效宽度。这是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新增强制性条文,在设计中经常被忽略。在楼梯设计时,无论是门正对梯段或开在侧面,均应特别注意门完全开启时所占空间大小,建议设计人员在绘制楼梯平面图时,养成绘制行迹线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3.2楼梯、电梯间前室暗装消火栓

住宅设计中经常遇到楼梯、电梯间前室墙体上暗装消火栓的做法,这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消火栓周边及背后的防火封堵的做法,经常有设计人员采用消火栓背面洞口挂钢丝网抹灰的做法,但是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一级、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楼梯间、前室、电梯井的墙体耐火极限应为2h,上述做法无法满足此要求。正确做法是局部加厚墙体或采用耐火极限达到2h的防火材料进行封堵。楼梯间隔墙上类似问题也常有出现,不应忽视。

4住宅的噪声控制

住宅设计中,噪声的控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经常有住户投诉电梯运行、水泵启动产生的噪声或住户之间楼板、分户墙隔声效果差而对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

4.1电梯机房和井道的隔振减噪

《住宅建筑规范》7.1.5条明确规定: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紧邻布置。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布置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和减振措施。电梯是住宅中常见的噪声源,其噪声又分为机房内噪声和井道内噪声两部分。机房内噪声主要是曳引机运转时产生的空气声和固体声噪声,井道内的噪声主要为电梯运行时导轨摩擦声和风噪声等空气声噪声。机房内的固体声噪声主要通过减振的方法解决,机房及井道内的空气声噪声则通过吸声及隔声的构造来降低。目前通常采用的措施有:在电梯机房楼面铺设减振隔声板,机房墙面、顶棚及井道内壁设特制吸音板或吸音棉(不需增加井道尺寸)来降低噪声排放值。在国家标准和华北等标准图集中均有相应构造做法,设计中可根据项目情况进行选用。

4.2水泵房、风机房等的隔振减噪

住宅建筑中的水泵房、风机房等也都是噪声源、振动源,有时管道井也会成为噪声源。首先要注意在平面布置时,住宅居室的上下和相邻房间不得布置水泵房等机房;其次,从源头入手是最有效的降低振动和治理噪声的方式。水泵房的噪声主要是由于振动引起的中低频稳态噪声,风机运行时的振动也是产生噪声的因素,因此,给水泵、风机和管道设置减振装置是降低振动、减弱噪声的有效措施。同时,应注意水泵房、风机房及管道井的有效密闭,提高其空气声隔声性能。

4.3楼板及分户墙的隔声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标准》[6]:卧室、起居室(厅)楼板的分户楼板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不大于75dB(高要求住宅不大于65dB);分隔卧室、起居室(厅)楼板的分户楼板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量应大于45dB,分隔住宅和非居住用途空间的楼板应大于51dB。一般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空气声隔声都符合标准要求,不需另采取措施。而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上层居住者对下层居住者的影响程度,为了降低楼板的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目前主要采取在楼板的上表面敷设减振垫板或隔声砂浆、特制轻集料垫层等隔声楼面做法,施工简单,隔声效果较好。对分户墙而言,上述规范要求,空气声隔声评价量应大于45dB(高要求住宅应大于50dB),这就对分户墙材质和厚度有一定要求。一般来说,密度大,匀质密实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墙体和承重砖墙由于其振动较小,隔声效果较好,可以达到规范要求。而从减轻结构荷载要求出发选用轻质材料墙体时,则应特别注意其强度、耐火极限、材料密度及构造方式,使其即满足隔声要求又满足安全要求。

5结语

住宅建筑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住宅设计的优劣不仅表现在宜人的空间尺度,合理的生活流线,也离不开舒适、安全、宁静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问题,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努力完成令人满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S].

【2】GB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S].

【3】GB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S].

【4】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篇5

关于出口数量,因为商业网点术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且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中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定义相同,这就给设计带来不同的要求,现将不同规范中所涉及得到的条文罗列如下:《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公共建筑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60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0.90m。公共建筑中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75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该房间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置1:1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2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据了解,深圳某些建筑消防支队执行《高规》GB5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面积超过75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且要求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而郑州市无论多高层均执行《建规》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当底层超过120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有些城市执行各自不同的地方规定,比如上海重庆等城市据了解一个疏散出口即可,并无其他要求。

二、层高

商业服务网点层高的要求主要来自《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第9.1.6条:住宅建筑的防火与疏散要求应根据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注:1.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注:2.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根据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住宅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设定为一层二层,而根据上述条文每层按3m计算,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则一层加二层的总高度最多为3+3+1.5=7.5m,大于7.5米则应计算为三层,这就不能再归为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了。本人认为两层7.5米的层高实际也是能满足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等功能的,但精明的开发商哪里满足于做上述几种功能的建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实际设计中商业服务网点的地上一二层的总高度往往能做到8.5米左右或更高,实际用途大部分被改为大商业、餐饮或其他类型。

三、节能

商业服务网点的节能设计有如下两种观点:观点一,住宅为居住建筑,节能计算依据为国家或各省市所制定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商业服务网点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理应而且必须按公共建筑设计标准来计算节能,因其所适应的标准不同,计算方式也不同,结果没有可比性,因此应分开计算,分别达到所需要求。观点二,商业服务网点的确为公共建筑,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住宅节能比公共建筑节能所执行的标准要高,按国家规定,以寒冷地区来说,住宅执行节能65%标准,而公共建筑执行节能50%标准(部分省市执行节能65%标准),所以全按住宅节能结算所得结果更能起到节能的效果,在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在国家一再提高(而且仍将提高)节能标准的趋势下,这种做法应得到提倡,而且,根据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9J801设计说明中深度规定条文的3.15.1应认为:商业服务网点按住宅计算节能应为允许的。第3.15.1条本工程为建筑,建筑应执行标注和地方主管部门的规定。注:公共建筑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居住建筑执行不同气候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注,有些地方也制定了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有些建筑为综合楼,建筑下部为公共建筑,上部为住宅,此种情况分别执行两个标准或按较严的标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