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5:48: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医学科研课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1)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物教学的效率

生物课堂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问题或困惑,进而向教师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者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是非常好的现象,教师自然也是很喜欢提问的学生。生物课堂的效率和效果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是效率提升的极大原因。[1]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能够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渐得到调整,进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则有所提升,则能够证明课堂的效率是较高的。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学习时有意识地去想生物中某一知识点的相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知,从而使得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满足这两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创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的质疑则是创新创造的第一步,在这种质疑的情况下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问题,假设学生获得成功对学生的鼓励则是非常大的,而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在解决问题当中得到锻炼和培养。[2]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促进学生去创新创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改变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在的生物教学课堂仍然是以理论课为主,实验操作课还是相对较少,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并不是很好的教学形式。[3]因为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在于让学生学到技术性的东西,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教学形式可以做出一些改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当然,增加实验教学并不是说减少理论课程,而是将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融入到实验教学当中。学生进行实验时,很容易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存在不同之处,进而产生困惑,形成问题意识。

例如,针对“对虾的形态构造”这一内容,教师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并将实验所需的材料下发给学生,学生先观察对虾的外在形态并做记录。首先,在观察对虾的形态时,学生可以看到对虾的附肢一共有19对。其次,这19对附肢的形态和功能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结合教师适时的讲解记录下来。在实验当中,存在与教师讲解不相符的地方学生能够及时地问身边的同学、问教师。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得到激发,发现许多问题,也有勇气提出问题。依据直观的实验操作和教师及时的讲解,学生对“对虾的形态构造”这一内容更为了解,这与以往的课堂平面教学显得更为立体,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篇2

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很重要的作用。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文通过实例,介绍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来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为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综合设计性实验 科研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映射,忽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验证性实验多,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实验内容陈旧,同时各门课按自己课程的要求安排实验,实验之间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与训练难以形成方向与专长。这势必削弱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欲望,综合与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我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建设中,围绕如何通过结合科研课题来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这一课题,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改探索。

1 综合设计性实验选题原则

综合设计性实验作为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着重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过小或过于简单会失去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反之,题目选择的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望而生畏,从而丧失信心和勇气,也不能达到设计性实验的目的。选题的一般原则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兼顾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选择适当的题目,具体讲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难易适中性原则设计性实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大多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启发性指导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要考虑实验题目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实验题目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余地。

1.2 可行性原则确定实验题目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尽量选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和通用性的仪器设备。

1.3 探索性原则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资料和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

1.4 综合性原则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达到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的目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5 安全性原则不仅要考虑学生人身的安全,还要考虑仪器设备的安全,同时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 结合科研课题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思路

根据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由课题主持人对课题按技术和功能进行细分,分解为若干个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学生以5~6人为1个小组选择其中的某个实验题目进行查阅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列出所使用的实验仪器设备。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审查其合理性、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学生再根据修改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后,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写出研究报告,展示成果。最后由教师组织进行答辩,给出成绩与评语。

3 结合科研课题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优势

3.1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很多实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又担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如果把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验结合起来,就可以减轻教师的一些负担,使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指导和监督实验全过程,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另外,一般开设的开放性实验的困难在于教师不能随时到位进行指导,但若与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的话,教师就不会计较工作量的大小而尽量把工作做好,从而保证随时到位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科研兴趣由于学生做出来的数据有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经过认真操作实践后,其基本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是开放式,学生根据需要安排实验时间,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环节可反复进行,从而会有更深的理解,使其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提高。

3.3 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项目设计往往多人协作完成,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资料的查询、项目的分工到实验的操作都要求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每个学生都应熟悉整个科研项目的设计构想,知彼知己,明确自己的设计定位,在较完整理解实验目标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3.4 有利于开展科学道德教育

由于实验进行得认真与否和教师的试验结果有直接关系,所以容易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弄虚作假,编造数据,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道德水准,实现“教书育人”。

4 实验改革设计实例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种类越来越多,耐药性不断增强且播散迅速,甚至出现多重耐药,一些表面看起来轻微的感染因缺乏有效药物将可能致人于死地。因此,监测院内感染耐药菌的发展趋势,探讨耐药机制,对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扩散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申报了“医院感染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课题。结合该科研项目,我们将其按技术和功能进行分解为:①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②细菌L型的检测;③抗生素敏感试验;④β-内酰胺酶的检测等几部分,供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试验。

4.1 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既是了解医院感染细菌分布的重要步骤,也是分析各种细菌耐药情况的先决条件。要求学生从医院检验科收集粪便、尿液、脓液、血液等标本,通过自制的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细菌通过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以及用特异性诊断血清做玻片凝集反应来进行鉴定。另外,经费充足还采用PCR、基因探针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或免疫标记技术鉴定细菌。

4.2 细菌L型的检测细菌L型是指细菌在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其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生长,但在高渗环境中能够存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尿路感染等疾病,故检测细菌L 型对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将收集到的尿液或血液标本接种在自制的普通培养基、血平板和L型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其中对L型培养基应逐日在低倍镜下观察,发现“油煎蛋”样或“颗粒型”菌落即涂片,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鉴定。

4.3 抗生素敏感试验

各种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且在治疗过程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又常发生改变而产生耐药性,所以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在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上具有重要意义。将分离出的致病菌接种在自制的培养基上,然后贴上含一定浓度的自制青霉素、链霉菌、红毒素等药物纸片,观察不同药物纸片在培养基上抑菌圈大小,并与标准菌株进行对照,从而判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另外也可通过试管稀释法、打孔法来观察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4.4 β-内酰胺酶的检测

β-内酰胺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所产生的一种钝化酶,其能裂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其变成无抗菌活性,从而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些抗生素耐药。因此,检测β-内酰胺酶可判定该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分离出致病菌后,根据文献采用法酸度法、碘测定法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的含量,从而判定细菌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是否产生耐药性。上述实验涉及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一些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从选题的新颖性和难易程度而言, 都比较适合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该课题中涉及到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取材,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生长现象观察)、药敏试验、细菌生化反应、PCR技术等学生通过实践完全有能力掌握,并且通过完成这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意识。

5 教学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77-01

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孔子曾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从很早时候人们就认识到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更为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许多的国家早已开始推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发现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观念,从而培养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始终贯穿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如何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笔者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就自己实践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爱护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好问天性,启发和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个人见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时,不能迷信权威,要将众家的观点尽可能多的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时才能有思考、选择的空间,在学生做出决择的同时,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另外教师要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本着支持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和接纳学生的错误的原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评价,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保持长久的、深厚的兴趣,达到强化问题意识目的。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先决条件

没有观察就没有问题,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而生物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因为生物学的许多观点、结论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学生好奇心来提出问题。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案的精心设计,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而提出问题。其次是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以及正确的观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观察稍纵即逝的实验现象,甚至抓住偶然的实验现象而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从而达到生物学实验的目的,达到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最后要教会学生把观察的目光从实验室转到实际生活中去,扩大提出问题的范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习惯,甚至对一些日常现象也要抱一种质疑的态度,从而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

三、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以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利用形象资源,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灵感以及自主探究的想法,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观察、操作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生物实验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和动画演示等方法来再现生物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科学家们在探究生物学现象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细胞膜结构时,教师可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展示欧文顿、罗伯特森、桑格和尼克森等科学家在探究细胞膜结构时,所做的重大实验。还可以新旧知识互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分析情境,在学习新的实验时,回顾已学习的与新实验有关知识,做到新旧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分析情境,去发现新问题,并尝试解决新问题。

四、加强提问技巧的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训练,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也会大大提高。但教师应注意的是,学生有了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后,不一定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有的甚至提出了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注意对学生进行提问技巧的训练,提出“为什么”“是什么”这些注重推理、逻辑、判断的一般性问题是较为简单的,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可以借鉴“6W”问题法(What、Where、When、Who、Why、How),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发问的技巧训练,使学生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可以引发思考和创造的高质量问题。

五、组织探究性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保持主动性

生物实验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为验证性实验,如酶的特性、渗透作用原理、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与产物等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进行实验教学,再进行理论学习,把这些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还能发现很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理论学习,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问题解决后,会使学生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更加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长久下去,自然而然的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既是发展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更是面向未来的需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通过在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弘扬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理念,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医学生物化学》作为医学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前沿学科,在医学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校的《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验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改革,提高课程授课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如何保证考试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授课质量,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课程组进行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试题库建设,实施教考分离,使课程考试更科学、客观和准确,同时也可为课程的无纸化考试提供条件[1]。

一、试题库建立的作用

1.有助于实现教考分离,保证考试公平。教考分离是指教学和考试由不同的人负责。以往本校的课程期末考试采用人工组卷,由任课教师出几套试卷供考试和补考用,教师个人的出题习惯导致题目重复率较高,影响考试的客观性。阅卷也会受到教师主观因素影响而导致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或有人为批改错误及分数偏差等。利用计算机建立试题库,实现计算机自动选题组卷,是实现教考分离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避免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保证考试的公平[2]。2.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期末的组卷、阅卷、成绩统计及试卷分析等重复性工作使教师的工作任务增加,试题库建立后能自动组卷及阅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此外,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试卷知识覆盖面增大,能避免授课教师自己出题组卷所造成的在上课、复习及答疑时产生的偏向性,督促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突出课程重点,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并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以往教学中,部分学生靠考试前找老师画重点、突击复习的方式通过考试,从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懒散随意,也不利于对学生真正学习效果的考查。试题库的建立能避免学生套题、猜题、依赖临考前背重点来取得好成绩,促使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知识点,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二、试题库的建立及使用

1.命题教师的选择和培训。为配合本校实施的无纸化考试,课程组自2013年开始进行试题库的建设。试题库建设不是把试题简单地放在一起,它需要命题者对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非常熟悉。因此,《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命题组的成员均是本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中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建设试题库前,课程组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弥补教师命题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考试理论水平,同时还多次召开讨论会,确定命题原则、试题比例和难易度的划分标准,使大家能高质量地完成试题收集、整理及入库工作。2.试题库建设的要求及内容。《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建设是根据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要求来组织和实施的。题库中的试题不仅能体现大纲的核心内容,覆盖各章节所要求的全部知识点,还涉及了知识点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选择的试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无学术性错误。由于不同专业的学时数、教学目的、章节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有所区别,因此每个专业都有独立的考试题库,题量、题型及难度系数的分配也不同。题库中的题量原则上是按理论课学时数的15—25倍比例出题,如临床专业的理论学时为84,则总题量为1800左右,而护理专业的理论学时为27,总题量为540。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7种题型,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1—5”5个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10%、20%、40%、20%、10%。试题中,“掌握”、“熟悉”内容的试题占80%以上,侧重于对基本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建立起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3],而“了解”内容的试题控制在20%以内。试题的来源主要是课程组所编写的《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以及历年的期末考试试题,同时参考一些相关教材和试题册,此外还加入了历年来的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及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真题,突出与临床实际及学科发展的联系,为医学生毕业后参加执医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奠定基础。3.试题库的审核及使用。试题库建设好后,由命题组先进行核查,再由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对试题进行抽样检查,每年审核1次。审核完成后,按专业、试题类型及难度系数导入由学校自行开发的无纸化考试系统。课程考核采用半人工组卷,考前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各章节的学时比例,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内容层次拟定命题计划,确定各章节的题数及题目难易度,保证试卷中各个层次要求的内容比例合理,章节覆盖面恰当。考试时根据命题计划所设定的各项指标,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生成试卷,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例如,在临床专业按20套/班从题库中随机抽题,生成试卷,每套试卷的题型不少于5种,包括主观题及客观题,题数60—70个,难度系数设置中1—5各个层次的比例为1∶2∶4∶2∶1,考试时长60分钟。学生完成后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成绩评定。对近几年利用题库考试的临床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发现,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得分相对集中在75—85分,符合预期目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4.试题库的更新和维护。由于学科的发展及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区别,试题库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维护。首先是要对重复或存在相互提示的题目进行修改或删除;其次要根据使用教材版本和内容的更新,增加与新教材内容相关的试题,删除、修改内容有误或描述不准确的试题;最后还要根据试题分析的结果,修改不合理的难度系数。此外,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命题组适当减少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和“物质代谢”这两部分试题比重,逐步增加了分子生物学试题的比重,同时还增加了一部分案例分析题,加大与学科前沿及临床实际的联系。

三、试题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试题难度系数设置欠合理。难度系数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试题技术参数中最重要的指标。对于试题难度的划分是试题库建设中较难把控的一个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为保证学生及格率而将难度不大的试题设置为较大难度系数的问题,这需要命题组结合试题分析的结果及学生实际情况,对试题的难度进行更为准确的划分。2.题库软件系统有待完善。目前使用的题库系统只能考查一般的常规题型,如执医考试中的B1型、A2型题无法入库。此外,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生物大分子化学结构及营养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等内容也无法导入系统。而且,计算机随机抽题会导致不同题型中可能抽到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存在互相提示答案的现象。3.主观题的准确评分较难实现。主观题的答案在题库中只能以关键词形式出现,而计算机对主观题的评判不如教师评判那样灵活,大大降低了评分的准确性。例如,学生在回答“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时,答案中的关键词如果设定为“蛋白质”,则学生写“Pr”虽然正确却不能得分,出现评定误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的建设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细致的工作,需要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更有效的结合,以提高考试的科学化及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葛杰,顾爱星,葛倚汀,苏豫梅.《基础生物化学》试题库的建设与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2):86-87.

篇5

新课程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基本理念,建议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低效现状,生物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

一、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1.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把生物学基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

2.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价值

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地深刻了解生物知识、事实、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更加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比如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运用文字表达实验结果,可以体验到主动发现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和原因

1.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1)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

新课程改革已在中学实施多年,教师为追寻高效课堂也采取了许多对策,但在生物实验课上,课堂效率仍然比较低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过强,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基本上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很少有学生能够根据目的要求和实验原理,适当改进实验。在实验课上,教师事先会安排好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上课时以教师传授为主,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能脱离对教师的依赖。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十分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

(2)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上,学生的探究能力未能得到培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但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非常被动,欠缺主动学习的品质,也缺乏发现与探究问题意识。实验形式多以演示实验居多,实验类型单一,实验过程缺乏创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十分注重实验结果的实现,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生物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停留在验证理论知识、应付考试阶段,对于实验过程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课中,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学生的实际动手时间太少。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被重视,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结果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

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养,比如先进合理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等。然而很多生物教师依然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未能领会和实践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实验,只关注提高学生的成绩,忽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一些生物教师专业知识薄弱,而新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都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比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蛋白质纯化技术等等,这些教师没有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盲从于教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难以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另外,目前高中的升学压力依然很大,学校领导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虽然一般高中都具有实验教学必备的硬件条件,但是一些学校缺乏专职实验员辅助,导致生物教师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生物实验。再加上学校对生物实验的经费投入有限,实验场所有限,班级多,班额大,而且生物实验室设施和实验材料等条件难以满足,有些落后于现行的教材对实验设备的要求,而仪器设备老化损坏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实验课难以妥善安排,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低下。

三、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生物实验课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基础薄弱或者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却往往只在旁边看或做无关的事情,而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包揽了所有的事情。这样显然不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实验课的主动性。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小组教学分配给每个学生相应的实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而不是当旁观者。比如让有的学生负责准备好实验材料、仪器、试剂,有的学生负责实验的具体操作,有的学生则负责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在实验后进行总结。每个实验中要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轮流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对个别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化解,倡导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营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

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生物实验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变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的氛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实验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动机。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选择做本实验的生物材料最好具有哪些特点?是不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都适合本实验?做质壁分离实验是不是溶液浓度越高越好?通过课前讨论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民主、积极的氛围。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做出什么样的结果,都不要直接否定,而要给予鼓励和关注。并且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和数据主动大胆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3.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心论”是现当代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主张建立“教”“学”并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的基本关系。教师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目的就是要求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比如,在探讨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如何将油渍、汗渍、血渍的衣物洗净的办法,然后再进行实验,让学生尝试应用脂肪酶、蛋白酶对污渍进行洗涤,通过动手操作来探讨洗涤效果。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生物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预习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来丰富相应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用途和操作原理,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意识和技能。比如,在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观察该微生物能否分解其他物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讨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新课程高度重视对实验的改革,倡导有效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和学生实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实验课的重视,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许桂芬.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模式探析[J].生命世界,2010(01):107-109.

[2]李盛丰,唐清华,崔鸿.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0(06):36-37.

[3]薛庆燎.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2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