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1:49: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图书情报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33-001
早在1985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信息资源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实现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化时代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这两个原本独立的工作最终走向了联合,成为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产业。
一、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涵义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指的是把三者原本“独自为政”的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的管理方式。一体化管理图书情报档案,就是努力找寻或选择三者的最佳功能点,突破三者之间的种种界限,增强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利用远程存取、网络互建、分布式收藏、资源共享等策略,达到信息、信息标准、信息相关工作人员、信息设备设施与技术等因素相互间的磨合与适应,给予图书馆使用人员一体化的集成式服务。
二、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
1.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资源的整合造成了现代商业的繁荣发展,信息的全球化开始对商业的发展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各家公司都十分注重商业信息的收集,越多的信息就意味着在做决策时能够考虑的更加全面,对于决策的合理性和前瞻性都有很好的帮助。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在这两个系统中进行体现,成为信息快速传播和掌握的重要平台。
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是将尽量多的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提取和整合,使决策者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事物的判断,目前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系统叫作“云系统”。因此,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这两个同属于一类的信息系统合并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必然。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依存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将档案、图书、情报集为一体,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综合性信息网络,有利于档案、图书、情报资源的融合与集成,进而为社会提供多维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需要。
3.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联合成就了一个新的行业
并不只有资本才能成为资源,随着经济发展的演进,获取信息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资本在商业运行中的地位。在以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这两个系统进行合并的典型案例背后,是一个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那就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提供行业咨询的信息咨询行业。信息咨询公司通过对某一领域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并且进行专业的分析,再将这些分析结果提供给自己的客户,通过这种方式从信息流中衍生出了新的先进的生产力,不仅使经济的发展更具合理性,并且避免了很多因为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
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作为两个典型的信息系统,走向联合能够为现代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二者的联合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产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使发展和决策变得更加合理。
三、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整合资源,搭建一体化网络平台
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以国家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节点,以省市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网点,以各基层单位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三大系统之间的文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各系统以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组织、转换与开发为主要任务,共建电子信息资源体系。这样图书、情报、档案所包含的信息都可以融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进行一体化管理。这个共建的一体化电子信息资源体系在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同时,还能实现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统一检索和利用,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2.加强宏观管理,统一制度标准,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全局出发,加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范,对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加以控制和约束;改变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各自相对封闭、孤立的状态,理顺专业系统和各方面关系;加强三者横向联系,尽快实行档案、图书、情报实体的相互交叉管理。只有制定了统一的、权威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制度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但本质上又相同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下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协调发展。行业内部应该出台统一的业务标准,为不同机构不同地域制定相同的游戏规则,以保证其于未来能够统一接入到一体化的网络当中。只有有了法律法规和业务标准规范的支持,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才有更好的实施空间。
3.鼓励各部门进行二者一体化实践探索
针对我国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种种辩论和现实情况,国家应该在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鼓励各图书馆、档案馆及相关机关、单位参与到信息一体化的实践中来。加大信息一体化的宣传力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层面对信息一体化的各项优点进行阐述和宣传,树立起现代化的信息一体化管理理念。另外,政府应该主导一些论坛类的活动,鼓励各图书馆、档案馆及相关机关、单位建立起立体多层次和广维度的一体化管理和协调组织,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高校是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培养重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图书情报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相关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而当前无线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高校原有的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呈现落后态势,很难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优化图书情报管理模式,以此提高图书情报资源的使用效率与质量,推动高效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奠定基础。
1.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图书情报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的发展情报管理工作,高校必须优化情报管理模式,在保证科学定位,先进管理的同时,还应对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此保证管理模式的创新性,从而适应社会进步提出的更高要求,具体的管理模式分析如下:①“专家型”管理模式,该模式重点强调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并且致力于培养专业型的人才,服务高效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以此保证信息收集和提取的专业性,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新需求;②“业务集成型”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实现统一管理,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对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③“知识规范型”管理模式,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应注重规范化发展,更加注重核心知识信息的标准化,而“知识规范型”管理模式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在该模式下图书情报管理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2.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2.1整合发展,构建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
受网络时代影响,传统的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弊端凸显,因此高校必须注重整合发展,以此为目标优化图书情报管理模式。而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理论日趋成熟,在欧美国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中,核心是将情报与图书资源相融合,摆脱传统管理的诟病,从而实现全方位管理。在具体管理过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效调整组合方式和管理方法。例如在我国某高校中,创新性地引入了图书情报统一管理方式,高校以“资源拓展”为首要任务,结合本校图书情报资源实际情况,与国家情报中心和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合作,引进先进的情报和图书资源。同时该高校在构建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建立了一体化信息机构,借鉴了美国总统图书馆经验,建立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体系和文献保障中心,为资源共享的实现创造了基础条件。此外,在服务方面,该高校以“服务用户”为理念,建立了“研究型”服务机构,充分考虑了图书情报服务对象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服务策略,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全文信息服务”“目录信息服务”“下载服务”和“概况介绍”等服务模块,以此提升了整个管理模式的竞争力,推动图书情报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
2.2体制创新,构建图书情报统一化管理体制
在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模式对图书情报融合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优化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建立统一化的管理体制,以此保证具体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例如在我国某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意识到统一化管理的重要性,融合各管理部门,由学校统一管理,形成一个高效的情报管理部门。并且管理部门将传统图书情报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并出台具体管理制度,以此更好地满足师生等群体的要求。此外,该高校还致力于构建网络服务体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完善传统服务模式,并创新性地推出了电子服务,用户可针对自身的问题输入关键词,系统会自动显示相关解决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电子服务系统还设置了监督模块,对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抽查,以此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服务滞后等问题。
2.3资源共享,建立图书情报网络发展平台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用户数量日益增加,为高校图书情报资源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高校必须把握时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与理念,尤其注重远程存储和资源共享的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资源的融合。例如在我国某高校中,为了更好地优化图书情报管理模式,高校制定具体计划建立健全图书情报网络发展平台,从而实现资源的网络共享。在具体建设中,高校首先着重解决资源重复率问题,整合电子情报网站和网络图书馆,将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以此有效排除重复的信息。然后建立共享体系,教师可通过共享平台上传有价值的图书情报资源,也可将学术会议或者图书等相关信息上传平台实现共享,拓展了信息获取与传播的途径。此外,该校还加强校内局域网的构建,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完善图书馆数据库运行情况,从而保证了图书情报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图书情报管理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对图书情报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在发展中注重构建统一体化管理模式,制定统一的管理体制,并在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下,推动高效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霍霞 单位:湖北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白俊龙.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分析及优化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140-140.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边缘学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情报管理和档案的资料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人们尤其是高校师生对对综合性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但由于这些知识、信息过于分散,给人们查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实现图书情报和档案的统一化管理,顺应了大多数人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陷,体制与管理技术尚不健全,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
二、图书情报和档案共同管理的方略
1、结合理论共同管理
在我国,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已有一定的历史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管理模式就逐渐显露出来。到了90年代,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统一管理有了一定雏形。经过长期的实践,大量的基础理论便应运而生。实际上,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的结果。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造就了三者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也就促成了更加便捷的资料管理和查找平台。
2、依据实际效率管理
依据国外的一些管理经验,将图书、情报资料、档案创建一个共同综合的管理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效率管理的重要保证。这种管理模式既整合了资源,规范了资源的管理与查找系统,又提高了资源管理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当然,对于这种新型管理模式,我们还需依据实际的管理需求,从各个方面作相应的调整。包括外对资源的开放程度,资料保存方式等相关规定的明确了解。此外,三者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是通过网络技术得以实现的,因此对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管理必须要突显其信息化的特点,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依据现实,及时调整管理手段,确保科学而有效的信息管理。
3、加强仓库信息管理
信息库是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统一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对整个信息系统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现三者的统一管理,必须加强信息库的建设,确保信息库中信息的有效流通,信息库的建设使传统资源的管理方式被逐渐打破,把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数字化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用网络化的方式串联起来,而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共享的效率被提高,同时也方便了图书资料的统一管理。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4、针对问题灵活解决
由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共同管理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其相关程序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运行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以前从未遇过的问题。也因此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管理者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题。笔者认为,在相关机构建立统一的网站,对问题处理及相关的解决方案的提出是很好的途径。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式,才能将共同管理的效率最大化地发挥。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既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又注重自身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拒绝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尤其要一些网络知识产权加强教育。如大部分网民都有通过网络下载电影、电视剧的经历,却很少有人在意这是一种侵权行为。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网民与网站运营商产权意识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侵权行为,避免侵权现象的发生,从而确保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产权享有者的利益,促进三者共同管理的发展。
6、实施问题协调处理
目标管理是管理中的管理,是管理的哲学,最早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提出。他认为“目标是工作和工作安排的基础,只有每个人都拥有他的努力目标,他才会自我控制,以求个人行为符合团体的行为。”[1]目标管理,是以制定和实现目标为中心的,被管理者自主控制达标过程,管理者实行最终成果控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以科学的目标体系为中心,实行自我控制,注重成果评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从2017年起试行目标管理,由质量管理处负责全校各项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全面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两年以来,图书情报工作游离于学校目标考核体系之外,对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没有丝毫的制约,客观上导致了学校图书情报工作的整体滞后。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2019年图书馆主动要求将图书情报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实行目标管理,两年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目标管理的组织实施
(一)目标制定。1.建立目标体系。目标制定是目标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建立目标体系是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目标管理的成效[2]。学校由图书馆行使对各教学单位图书情报工作的目标管理职能,学校的总体目标由各部门工作子目标组成,图书情报工作是这若干个部门工作子目标之一。目标制定是由图书馆提出初稿,提交各教学单位反复讨论最终形成的。根据学校图书情况工作的现实基础,我们建立了比较系统、操作性强的目标考核体系,主要从资源建设、资源利用、活动开展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分值按百分制设置,分别为:资源建设25分、资源利用50分、活动开展25分。三个方面分别设置A、B、C、D四个考核等级标准。其中每个方面的A、C等级标准(B、D考核等级标准略)内涵如下:资源建设:A等为严格执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外读书书目”环节,每专业报选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共100种以上;C等为能够执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外读书书目”环节,每专业报选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共50种以上。资源利用:A等为认真执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自主学习课程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课外阅读活动学分制实施细则》,学生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册以上,学生使用电子资源达到人均20次以上。C等为能够执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自主学习课程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课外阅读活动学分制实施细则》,学生人均阅读纸质图书2册以上,学生使用电子资源达到人均10次以上。活动开展:A等为积极参加图书馆组织的读书节等阅读推广、培训活动,校级、省级以上比赛活动,成绩优异;自觉开展本单位的读书相关活动,成效显著。C等为积极参加图书馆组织的读书节等阅读推广、培训活动;参加校级、省级以上比赛活动,成绩一般;没有开展本单位的读书相关活动。每个方面均设立考核主要观测点。资源建设的观测点为各专业“课外读书书目”汇总表;各专业纸质图书及电子图书报选表。资源利用的观测点为:自主学习管理平台、纸质图书借阅量、电子资源使用统计数据。活动开展的观测点为参加图书馆组织的读书节等阅读推广、培训活动,校级、省级以上比赛活动的方案、过程、总结等相关材料;本单位的读书相关活动方案、过程、总结等相关材料。2.实行目标责任制。若没有明确的责任加以约束,目标任务最终难以实现[3]。目标责任制是通过工作目标设计,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单位目标最终落实到个人的分目标[4]。学校领导于年初与各教学单位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签订包含有图书情报工作的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书。作为职能部门,图书馆随即邀请各教学单位分管图书情报工作的负责人,对图书情报工作目标体系再次进行详细解读,进一步明确了各教学单位的目标责任。3.制订对策计划各教学单位分管图书情报工作的负责人召集本学院团总支书记或办公室主任,将资源建设、资源利用、活动开展三个方面的目标任务逐一进行分解,制订每项工作任务的对策计划,将每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具体时间点。这样,学校图书情报工作目标从上到下层层分解落实,从下到上层层保证,从而形成了一个“目标树”。(二)目标实施。目标任务及对策计划明确后,各教学单位自主控制达标过程,图书馆则进行布置、指导、检查、督促,双方经常沟通,互相协调[5]。1.资源建设。年初图书馆面向各教学单位图书(含电子图书)选购通知,提供图书选购平台,各教学单位根据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自主选购各专业图书(含电子图书)。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各教学单位的选购工作提供联络、咨询、指导、、反馈、更换、检查、督促、汇总、订购、统计、分析等服务。2.资源利用。各教学单位自主贯彻实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自主学习课程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课外阅读活动学分制实施细则》,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组织学生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类电子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组织工作人员到各教学单位反复宣讲上述制度,并通过贯穿全年的“读书节”中的十几个读书活动比赛进行强化。平时图书馆做好学生借阅纸质图书工作,并利用电子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和学分统计汇总反馈工作。3.活动开展。一是图书馆组织的读书活动。图书馆每年都会以“读书节”的形式组织信息素养大赛、“共享全民阅读”大赛、掌上诗词大赛、一月一书读书交流、微视频大赛、摄影作品大赛等十余项校级以及省级以上大型读书比赛活动,各教学单位则自主开展这些比赛的初赛、选拔赛活动。二是各教学单位自主组织的读书活动。各教学单位根据图书馆的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活动的需要,自主开展青年者读书活动、专业社团研学活动等。图书馆给这些活动提供场地、图书资源、指导教师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三)成果评价。目标管理是坚持成果导向的,成果评价是目标管理的重要一环。每年年终,图书馆作为图书情报工作考核的主体单位,对照学校下发的图书情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见表1),对各教学单位全年图书情报工作进行成果评价。评价是基本步骤如下。1.成立小组。考核小组的建立是保证成果评价质量的关键。为了保证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有效[6],在学校考核工作小组之下,图书馆成立了图书情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小组,组长由馆长担任,资源建设、资源利用、活动开展三个方面的考核分别由相应的业务骨干承担。小组成员专门负责各项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核实、统计、分析,进行数据挖掘,作出定性定量分析和诊断反馈。2.收集数据。年终岁尾,各教学单位根据表1,着重从观测点方面作好各项数据的准备,有的数据则由图书馆自行掌握。在资源建设方面,各教学单位根据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课外读书书目”汇总表及每个专业报选的图书(含电子图书)书目,图书馆则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在资源利用方面,每个教学单位的纸质图书借阅量主要是由图书馆根据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汇总,每个教学单位的电子资源使用统计数据则由图书馆督促各电子资源供应商提供。在活动开展方面,图书馆组织的读书节等阅读推广、培训活动,校级、省级以上比赛活动的获奖情况及方案、过程、总结等相关材料由图书馆自行掌握,各教学单位组织的读书相关活动的获奖情况及方案、过程、总结等相关材料则由他们提交给图书馆。3.进行衡量。数据收集起来后,图书馆对照目标考核体系(见表1)分资源建设、资源利用、活动开展三个方面进行统计,打分定等,并进行汇总和优点、缺点(建议)分析。在资源建设方面,统计各教学单位专业数、图书(含电子图书)选报种(本)数,计算每专业平均选书种(本)数并进行排名,根据排名将各教学单位的图书情报工作资源建设方面分为A、B、C、D四个等级,按百分制折算成相应分值,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优缺点分析。在资源利用方面,统计各教学单位学生人数、图书(含电子图书)借阅册数,用各教学单位借阅册数除以学生人数,计算出各教学单位借阅率并进行排名,根据排名将各教学单位的图书情报工作资源利用方面分为A、B、C、D四个等级,按百分制折算成相应分值,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优缺点分析。在活动开展方面,统计各教学单位每项比赛的获奖人数,根据人数进行排名,根据排名将各教学单位的图书情报工作活动开展方面分为A、B、C、D四个等级,按百分制折算成相应分值,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优缺点分析。最后,将三个方面分值进行统计汇总,按百分制进行统计排名定等,并对所有教学单位图书情报工作提出整体的优点、建议(缺点)分析。4.评价反馈。评价反馈采取图书馆和各教学单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在各教学单位自评的基础上,图书馆对每个教学单位的图书情报工作状况进行复核,并给出分数和等级,进行优点和缺点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对全校的图书情况及工作作出整体评价和诊断,明确下年的整改目标。进行评价反馈时要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既要坚持成果导向,注重评价绩效,也要注重评价工作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成果评价三个阶段形成一个管理周期,目标管理活动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从一个周期进入下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7]。
二、目标管理的实施效果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图书情报工作目标管理两年以来,效果明显。(一)图情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图书情报工作纳入了学校目标管理范畴,有了丰富的管理理论作为支撑,在其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实践,目标体系初步建成,考核工作有序开展,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图书情报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得以初步建立。(二)各教学单位工作积极性增强。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性,调动了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8]。没有实行图书情报工作目标考核时,各教学单位觉得高职院校的这项工作形同鸡肋,可有可无。图书情报工作纳入学校目标考核后,尽管考核分值不多,但在各项工作形成均势之下,它可能是取胜的最后筹码,各教学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三)图书情报工作绩效提升。在资源建设方面,2019年实现了全校50多个专业选书全覆盖,并且由于在选书工作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下沉到教学一线,密切了与教学部门的联系。2020年基本实现了选书工作纸电同步,电子资源建设力度增强。同时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大量选购了学前教育等新开专业图书(含电子图书),助力了新专业建设。选书过程中完善了儿童书库和经典文学书库建设,满足了读者个性化需求。在资源利用方面,学生群体借阅量大幅提升,2019年遏制住了近十多年借阅量逐年呈几何级数下降的颓势,比2018年净增8000余册次。2020年虽然遭受疫情重创,下半年才复学,但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借阅量就达到2019年全年的水平,并且学生借阅人数超出1000多人次。在活动开展方面,2019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活动,获奖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居首。其等奖1人次、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3人次,图书馆3次荣获优秀、最佳组织奖。2020年受疫情影响,也取得了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16人次和优秀奖4人次,4次优秀、最佳组织奖的成绩。无论是获奖人次还是获奖等级,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三名。
三、目标管理的改进措施
实施目标管理两年来,尽管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一)完善目标体系。其一,目标体系既要有对教学单位进行的考核,又要有对职能部门进行的考核;其二,既要有对有学生的教学单位的考核,又要有对没有学生的课部的考核;其三,仅仅从资源建设、资源利用、活动开展三个方面对各教学单位进行目标考核显然不够全面,目标体系需要进一步扩充;其四,当前实施的目标考核体系是对图书馆以外的部门的考核,需要与图书馆内部的目标考核体系进行有效对接和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浑然一体,促进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二)优化数据收集。学校当前使用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在分教学单位统计借阅数据等方面的功能还不很完善,有的电子资源平台还不能做到分月、分教学单位统计数据。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各电子资源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增强电子资源数据统计的即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实现图书情报目标管理工作信息化、电子化,降低考核成本。(三)深入挖掘数据。要将数据挖掘与目标管理结合,分析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转化为有效的预测,形成有质量的分析报告,对图书情报工作提供决策指导[9]。(四)加大宣传力度。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提供信息资讯、辅助教学、服务科研的重任,被誉为“大学的心脏”[9]。图书情报工作是“双高”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服务“双高”建设中的作用[10]。图书情报工作,既要让学管部门知晓,又要让教管部门知晓,既要让教学单位知晓,又要让职能部门知晓,要通过目标管理在全校形成浓厚的书香氛围。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M].珍藏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3.
[2]宋维明.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56.
[3]程云,刘明鑫,何强.管理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2.
[4]360百科.目标责任制[EB/OL].[2020-12-09].
[5]王龙.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41.
[6]王久云,杨婷婷.目标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19(6):60.
[7]张美琪.高校图书馆实施目标管理初探[J].情报资料工作,1996(4):15-17.
[8]张来顺.管理基础[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1.
关键词:一体化;图书情报档案;应用
Key words: integration;books and information achieves;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99-02
0引言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受急剧增长的文献量制约而形成的缺乏横向联系、各自为政的档案、图书、情报分立系统,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其弊端日益显现,如文献资料的重复购置、计算机设备的重复配置等,亟待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式收藏、远程存取等多种方式,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从而在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图书情报信息需求的同时,提高各项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使用效率。
有鉴于此,如何为充分利用既有科研档案的信息,增加技术发展的机会,探索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加快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科研档案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和新挑战。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一方面,从本质上看,图书、情报、档案的本质属性均属于信息范畴,都是信息的一种存储、传递、加工和利用手段,同是社会的文献信息源,具备先天整合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从实践上看,图书、情报、档案宏观上均是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提供文献信息保障,从微观上均是为不同的读者或者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具备后天整合的必要性。
因而,无论从本质属性还是服务目的和对象上看,具有必要实行一体化管理,将图书、情报、档案集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信息网络,从而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有鉴于此,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表现在:
首先,国外最早认识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重要性的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其在1967年就提出建立涉及全部学科领域里的文献、图书和档案服务工作的国家情报系统(NATIS),通过将一个国家内的情报所、图书馆和档案馆组织起来,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并进而开展国际方面的情报交流。
在此基础上,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原图书馆组及书目、情报工作及科学名词委员会改组为情报工作、图书馆与档案部,并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情报科学、图书馆学和档案管理学杂志》,以推动全球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进程,受其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总统图书馆、澳大利亚的许多图书馆以及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均先后改建为档案、图书、情报三位一体的实体,既收藏图书、档案,又提供情报信息。
其次,国内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其到80年代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真正初见成效则要到90年代后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6年,上海图书馆、上海情报所合并,成立了上海图书情报新馆,有效地促进了图书情报管理向多功能的转变以及信息载体和内容向多元化的转变,使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所从此进入一个跨世纪的历程。而后,在2003年,天津泰达图书馆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和功能创新的、综合满足全区用户需要的国内唯一的新型图书馆,成功实现了完整的图书、情报、档案三位一体的一体化管理体制,一跃成为文献信息服务高度综合的现代化大型图书馆。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应用领域
2.1 提供资源利用率
由于图书、情报、档案管理部门分属不同的行政主体和运作环境,不论在经费来源、人员配置、文献收藏,还是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往往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和多头管理弊端,因而通过施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文献管理和信息管理由单一、分散向综合、系统化发展,从而能够优化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配置,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对于,本来经费和人力资源就较为紧张的我国广大档案馆、图书馆和科技馆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提高现代化水平
施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文献工作技术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文献数量的剧增,传统的文本文献的收藏和查阅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且图书、情报、档案各系统也难以负担这样巨大的经费支出,因而迫切的需要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输入、组织、检索、统计、通讯等工作自动化。
主要包括:采用光学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实体的贮存、传递缩微化;采用声像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的利用视听化;采用网络化系统使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服务自动化。
2.3 提高读者服务水平
在传统图书、情报、档案分立的模式下:
一方面,情报或文献被人为割裂开来,信息读者往往难以从某个单一的系统内获取所需的全部信息或情报,而是必须通过不同的审批程序,借阅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馆藏才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或情报,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
另一方面,由于对读者需求缺乏全面的认知,缺少对各类读者在信息或文献检索过程中的业务需求与责任需求的分析,使得各系统档案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往往缺乏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文件利用的需求的全面考虑,导致图书馆按图书类别进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而科技馆和档案馆则应按项目结题立卷,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给读者查阅带来巨大的困难,文献和档案的利用率普遍较低。
3加快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应用的对策
3.1 完善一体化管理的政策环境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障碍之一就在于其分属不同的行政系统,处于不同的运作环境中。因而,要想顺利开展和实施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解决方案就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
具体而言,包括:
首先,可由文化部、科技部和国家档案局牵头,成立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机构,例如,规定在国家与文件档案局下设置文件中心负责一体化管理方案的规划、协调与执行,从而从法律上确保文件中心的组织地位;
其次,由文件中心根据图书、情报等信息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各系统信息和文献采集、存储、加工和利用各个环节,及时制定一体化管理的相关办法,保证信息和文献收集整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2 建立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技术保证。
建立一个以软硬件配置为基础,以计算机、缩微机和通讯设备技术在信息网络上的应用为核心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为共享信息资源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确保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技术畅通。
首先,通过建立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节约不同系统内部设备和文献的重复投入,使信息利用达到高效、高速、集中的最佳效能。
其次,可以避免目前各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系统重复处理、重复数字化、重复开发软件等造成的人、财、物等各项浪费,加速其现代化进程。
最后,通过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客户端建设,还可以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图书、情报、档案的各种文献和情报信息,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定的定制服务,以有效提高读者服务水平。
此外,文献和档案归档的范围中多为已经发表的出版物,而有价值的研究过程记录和研究结果分析往往被忽视而为被列入收集范围,通过采用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时时记录各种信息分解和研究过程,实现信息处理的全程跟踪。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质经济条件富裕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图书情报专业期刊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物质经济发达的今天,受到众多人们的喜爱。在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行形式,逐渐由传统纸质形式为主,转变成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并存的局面。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展。
一、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现如今,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在整个期刊行业所占的比重也有所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国家的图书情报专业期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行量较少、数字化发展程度低、传播速度较慢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阻碍。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的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大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只要我们对该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能够促使其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发展趋势。我国的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展水平还十分的有限,但随着我国期刊行业的发展,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大的。综合分析,大致会呈现出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其一,期刊的学科结构会越来越科学。国外期刊的综合性比较强,而我国的期刊发行主要以专业期刊为主。图书情报专业期刊作为一种学科性很强的期刊,其发展就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随着图书情报专业的发展,相应的期刊的结构也会越来越严谨,刊物内容也会越发地科学。其二,期刊出版频率呈迅速增长趋势。期刊是以刊载实时信息为主的刊物,在信息化时代,期刊杂志要想慢中子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就必须不断地更新刊物,以全新的内容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促进期刊获得更大的发展。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出版频率,随着信息更新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二、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对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相比于其他期刊而言,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性,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然而,在我国的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人员当中,大多数人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都非常的有限。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他们不了解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重要性,致使他们对管理该期刊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图书管理人员,在管理图书情报专业期刊时,只是侧重于对其进行简单的管理,而没有意识到利用该期刊的重要新,致使该期刊没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二)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模式混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直接决定了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在管理模式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管理模式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管理模式大众化,缺乏独特性;管理模式落后,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缺乏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机制。有些图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散漫的状态,致使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但很少有人对该现象进行有效的治理。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图书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图书管理员的管理行为无法起到约束作用,从而导致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在管理工作上比较混乱。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加强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就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在管理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时候,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从行动上来做好该项工作。图书管理员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因此,他们对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管理工作的效率。作为图书馆的领导,要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要求各位图书管理员要对自己的工作加以重视,力求通过分工合作来做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工作。
(二)建立规范的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管理模式。图书管理模式对图书管理工作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管理工作的效果,就必须建立起规范的图书管理模式,让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总之,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需要相关人员进采取措施来加以整治,从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展。
(三)健全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规章制度。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做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很多图书馆都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对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以及约束的作用。对此,有关人员就应该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四、结语
图书情报专业期刊,是为图书情报专业所服务的刊物,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改革开放政策,给各行各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在发展过程中,是处于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作为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该期刊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图书情报部门的传统工作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情报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更是摆在图书情报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生事物,它更新了图书馆的发展观,使人们认识到图书馆不只是一个藏书借阅场所,更是一个信息获取中心和信息传递中心。
1.2网络建设软环境在理论上突破和创新的需要
发展我国高校的网络事业,提高网络应用的水平和能力,最根本的是开发网络资源,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观,使用联合编目、业务外包、业务委托管理等手段,使图书馆从非核心业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目前我国的网络硬件同国外相比不差上下,但网站内容、信息量、网络服务等软件则相差很远。只有把这些软环境搞好了,我们的网络建设才能上一个新台阶。这些都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这是一个新的重要理论问题。
1.3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过去的馆际互借由于受地点、时间、通信等条件限制,进展缓慢,迟迟不能实现。目前在网络环境下,为我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网络环境下社科信息资源的共享,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因此,这就突破了图书馆的合作观,推动了图书馆与其他生产机构、数据库公司等的广泛合作,有利于充实自身馆藏信息资源。同时也提供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即从小范围、低水平到数据库、因特网服务。因此,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协议规则,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当务之急。这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是一次较新的尝试。
1.4信息载体变化和网络环境形成的需要
教学与科研是我国高校的两项中心工作,学校的图书情报工作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开展的。现代的图书情报工作,除了保留了过去提供的图书、期刊服务以外,还增加了电子出版物(包括音像制品)、电子期刊等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特别是高校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之后,课件的制作对电子出版物的需求明显增加。信息载体和内容的变化和网络环境的形成,要求我们相对改变过去的服务方式和信息采集方式。
2高校图书情报网络系统组织、管理与共享的思考
2.1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建立图书情报网络系统创造条件
高校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系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有人才优势和技术条件优势。高校的管理者和图书情报工作者,顺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与时俱进,在建设网络硬件的同时,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网络管理的软件,扩大网络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把我国高校的网络真正建设成为满足广大用户需要的门户网站;其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教案和课件等都可以成为信息资源。数字化社科信息资源系统的组织应该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照顾重点、方便使用的原则进行。在网站的设计和布局上,要兼顾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服务器的分配要保证教学和科研人员有足够的空间;再次,学校与学校之间容易达成资源共享的协议。各个高校在建立自己的数字化社科信息资源系统之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实现资源共享就变得比较容易了。因为网络传递信息远比馆际之间的互借更加容易。
2.2推动高校图书馆的联机合作编目工作,提升各馆的业务水平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最大化,是充分发挥网络功能的根本目的,也是信息社会的根本要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最大化,有利于减少图书情报工作者的重复劳动,减少开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最大化,有利于读者和用户减少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联机合作编目可以将高校的上千万册(件)馆藏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充分地揭示出来,做到共建、共知、共享。联机合作编目可以在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发挥极大作用。通过联机合作编目采访人员可以发现一些应该买却没有买的书,及时地弥补馆藏,这是“提醒买”的功能;一些贵重的,大部头的图书,有一家图书馆收藏即可,采访人员也可以通过联机合作编目进行,避免重复建设,节省经费,这是“提醒不买”的功能。联机合作编目,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大大节约编目成本。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07-01
1、职业院校图书情报管理组织
1.1组织机构及管理体制
信息科,下分:1.图书馆,其包括流通、分编、采购;2.情报室,其包括检索、刊物编辑、情报调研、查新咨询等;3.中心计算机室;4.统计室;5.视听室等。有两个平行机构:1.图书馆,是从事书刊资料的整理、搜集及提供服务;2.情报室,负责情报编辑及调研工作的。
1.2 建立图书情报一体化的体制
职业院校图书情报管理机构依附于职业院校,因而其规模和大小应该视职业院校而定。
1.3 职业院校图书情报管理情报工作队伍
人员编设 :综合考虑图书馆的藏书量、读者人数、设备因素、服务项目等等各方面因素来进行图书馆人员编设,科学合理。人员培养:对职业院校图书情报管理结构的人员进行一些培训和深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同时对他们的待遇报酬及职务评定公平公正,并不断吸纳专业人才充实到情报管理机构的队伍中来。
2、职业院校图书情报管理的技术工作
2.1 文献的搜集
订购的范围:职业院校文献有数据库、光盘、声像资料、内部资料、会议记录、学位论文、报纸、、期刊、图书等。文献的验收及登记 :文献的验收,是责任、账目等事项交割和明晰的重要手段,也是严格管理的一个必要措施,需要认真做好。文献的登记,需要制定完善的登记制度和体系来确保登记工作的准确和完整,也方便图书馆的查询及决策,登记账目要妥善保管。文献的著录 :文献著录是用规范的格式,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来对文献的出版者、著者及名称进行提示性描述以方便读者的查找。在目前,职业院校图书基本都采用了计算机来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使工作方便而效率,但也离不开文献著录的使用。
2.2 文献检索
主要通过目录、文摘和索引等工具进行文献检索。职业院校图书馆还要对与本院有关的国内外刊物和参考工具书进行检索,并可建立自己的文献数据库来提高检索效率。
2.3 查新咨询
制定相应的查新工作规范和制度,完善文献支持系统,做好查新档案,来确保查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学性。
2.4 情报调查研究
制定课题凋研计划:参与人员统一认识共同制定课题调研计划。情报资料价值的判定:对于收集到的资料,要通过一些相应指标进行判定,还要联系资料适用性、可靠性、先进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判定,确保资料价值的质量。情报分析研究:对系统并经过核实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工作,以找出其内在的价值和规律,以知道工作和决策。
2.5 读者服务工作
借阅服务:这是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是在馆外进行的,职业院校对自己的图书馆必须要有完善而科学制度来保障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对对读者外借的图书要在时间和数量上进行限制,以满足科研、教学等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掌握外借书籍的动态,以便其他人的急需能够合理调节;注意数据资料的保护措施等等,以将书籍资料的运用发挥最大效益。咨询服务:读者通常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图书馆的解决帮助,因此图书馆要做好相应的咨询工作。通常读者的问题是关于参考书等方面的问题,有时遇见一些很深很专业的问题,可以请教相关的专家,一些实在处理不了的问题,也要对读者做解释。宣传报导服务:图书馆对于自己新入藏的书籍资料,通常需要向读者进行一些宣传,以最大的方便读者对图书馆藏书的使用。对于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板报、学校广播、新书刊陈列、书刊简报等等多种有效方式进行宣传,使读者了解馆藏文献情况。
3、职业院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3.1 现代化图书馆设备
防盗设备:一方面要加强对读者的教育宣传工作,一方面也要加强图书馆自身的防盗监测系统。计算机设备:要建设现代化的图书馆,就必须要将计算机设备扩展到图书馆具体的各项业务中去,提升管理和效率。
复印设备 :目前复印技术已被 国内各类 图书馆普遍采用,党校图书馆也应备有复印设备。
3.2 现代化管理方法
制度管理:职业院校图书馆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兄弟单位的经验交流和学习等等一些手段,来完善和改进职业院校图书情报管理各项制度的制定、修改、补充等工作,落实制度管理。标准化管理: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需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有关标准,如图书馆设备、书刊分类等等,做到标准化管理。图书馆现代化基础首先需要标准化。图书情报的信息化管理:在不久的将来,图书馆情报的信息化管理将会出现一个飞跃,国家会对相应的网络进行建立并会接入因特网。文献的编目:文献的管理需要通过著录、标目、分类等等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来形成一个款目,并利用款目做成系统的检索或目录,以方便对馆藏文献的有效管理。
4、小结
职业院校图书情报管理的工作涉及到院校教学的服务工作,是院校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相关的工作,为读者的学习和教学的事业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玉君,杨青.编目工作新变化对编目员的新要求[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19-01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机构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人们对图书情报知识管理的服务质量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只有将管理服务充分做到人性化,才能将图书情报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柔性管理服务中的具体表现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服务行业的服务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图书情报机构如果想将客户的需求实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努力做到服务人性化,“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服务柔性是图书情报管理服务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思想理念,在柔性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首先要以人的心理以及行为规律为基础,将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思维充分地渗透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目中,使其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督促作用,从而将这种思想贯彻到相应的工作当中。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中利用制度和职权对员工进行约束的管理不同,柔性管理主要是以人为本,将人的思想与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并不是采用强制的方式来对员工进行约束,具有灵活柔软,应变能力强的特点。这种具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在当代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图书馆管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服务理念。
二、人性化柔性管理具体表现
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人性化中所提到的柔性,主要是将管理工作以人为中心进行展开,在管理过程中,图书馆所开展的活动应该围绕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性来展开,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要做到尊重人、信任人,不利用制度和政策对员工进行过多的约束和制约,从而令员工产生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全力以赴。人性化柔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情感管理、民主管理以及文化管理几个方面。
(一)情感管理
在情感管理的过程中,图书馆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对工作人员的绝对尊重,善于和员工进行沟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帮助,对员工的心理世界要充分的掌握,通过这种情感交流,消除员工对工作的消极情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二)民主管理
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人性化柔性化还应该体现在民主管理上,图书馆在进行一项决策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对此决定的态度,可以让员工代表作为参与者来对此项决策进行制定。这样不仅能够使决定顺利实施,而且在员工心目当中,能够建立起很强的价值感。
(三)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可以说是图书情报机构实施人性化管理过程中的最好层次,通过培育图书馆文化,使工作人员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和相同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图书馆文化而非制度对馆员实施管理,并在图书馆和工作人员之间建立起富有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人性化的相关措施
图书情报机构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全部员工。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会存在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员工自身所拥有的不同优点,对其进行工作的合理分工,使各个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将其优点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在内部管理的制度上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很容易被瞬息万变的社会所淘汰。应该根据市场的具体变化,迎合大众对服务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尤其是要与人性化的管理相结合,将其柔性最大限度表现出来。最后,图书馆要塑造良好的人本管理的文化氛围。图书馆要建立一个集民主、协作、开拓、敬业以及集体意识为一体的管理文化氛围,在此文化氛围的基础上,管理者要主动帮助馆员实现目标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以此来实现图书情报机构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我国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时间里,人性化管理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对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进行审视,在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读者的要求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从而实现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红波.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人性化中的柔性分析[J].黑龙剑科技信息,2009(29).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从表2中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见图3),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 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 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 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 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 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 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 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论技术和企业应用的研究外,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素养和共享与创新中的应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管理,这些都是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虽然在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强,国内的研究也对世界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 Murray A J. Workplac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nf the future:Tipping points on the horizon. The Journal n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 155-162
[7] Mearns M A. Trend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calapproaches applied in doctor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vgemenl: An exploration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SAJIM: Soul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10(4) : 7-23
[8] Mohame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eehnalogles: The "continuumi-zafion" n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lnforma-L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167-173
[9] Aodriessen D, Kliphuis E, Mckenzie J, et at. Pictur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sing knowledgemetaphors in vis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7(4) : 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35-01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并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的发展规划,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学界和业界皆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从理论上进行了诸多讨论和分析,在实践中,各国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我国,由于受我国国情以及各种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的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在图书馆、档案室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1.图书、情报、档案学科同出一源、同为一体。情报产生在语言文字未出现之前,人们起初用手势、声音传递情报,语言产生后又用语言传递,这些信息被称为“口头情报”。直到文字产生后才有了“文字情报”。远古结绳记事,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档案萌芽。后来中华先民把这些档案加以汇辑,传播到外界,流传于后世,是原始档案功能升级,从而形成最早的图书[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三个学科更是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2.图书、情报、档案本质属性相同。情报、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2]。信息是三者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都可以被存储、传递和利用。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又可脱离产生它的实践活动而被存储和传递;都有现实的实用性;都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3]。
3.图书、情报、档案的职能、管理手段和发展方向相同。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核心问题都是信息及其载体的搜集、选择、整序、存储、传播及利用。管理手段主要是分类、编目、归档、主题、索引等,在过去都是手工操作,现今大都是自动化管理。广泛采用现代化技术是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共同发展方向,它可以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从而达到高速、高层次、高效的目的。
4.根据著名的贝塔朗菲定律:整体系统的属大于各孤立子系统的总和。这一定律应用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研究中,就是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将小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整体功能。因此,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本质就是整体内各个子系统在物质、能量、信息的合理流通中,向着“合”的方向发展,促进系统属性和功能的增加[4]。
二、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依存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实行一体化管理,将图书、情报、档案集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信息网络,有利于图书、档案、情报资源的融合与集成,为社会提供多维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满足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时间和行业限制,使得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网络型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最理想的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机构进行了三者的一体化,从其表现形式分: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档案集中到某个部门管理,实现全部的一体化,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又是档案馆,还是情报研究机构;另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和档案相互交叉地保管在一个部门,实行部分的一体化,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等;也有的将图书馆与档案工作合在一起的,如玻利维亚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柬埔寨国家档案图书馆。
三、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我国,各高校的图书、情报、档案学专业在院系归属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设在管理学院,有的设在信息学院,有的设在人文学院,等等。这说明这些专业长期处于一种依附状态,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独立的专业定位,其发展和走向也未能形成学明确的思路,其理论水平也处于一种滞后状态。学科建设现状无法为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
2.宏观管理无力。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图书、情报和档案三个独立的系统改变封闭、孤立的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和纵向伸展,组成一个统一协作网络的过程。目前,三个系统从上到下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缺乏横向联系。图书馆系统基本上属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档案系统由国家档案局指导与协调,而情报系统则主要由国家科技部管理。因此,成立全国性的以及各省市、各行业的图、情、档协调机构和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体化的核心内容[6]。
四、一体化实现的条件
1.改变传统思维,统一思想认识。首先,解决观念上的种种偏见,在思想上明确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图书、情报、档案三界所面临的一件迫切的任务。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环境下,研究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三者协调发展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图书馆、情报、档案一体化的途径,是信息时代的现实需要,是创新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
2.加强宏观管理,统一制度标准。从全局出发,加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范对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加以控制和约束,改变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封闭、孤立的状态,理顺专业系统和各方面关系,加强三者横向联系,尽快实行图书、情报、档案实体的相互交叉管理。只有制定了统一的、权威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制度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但本质上又相同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下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3.寻找三者共性,统一技术标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一体化管理就无从谈起。目前,作为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们的标准化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后的任务是要以一体化为目标,重新审视已制定的各项标准,结合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工作特点,寻找三者具有互换性和交融性的结合点,制定出凸显共性、适用更广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一体化的进程。
4.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通用型人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需要一支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通用型人才队伍。他们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技能、专业理论知识、有资源共享意识,为一体化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通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专业教育。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各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孙伟江,付杰.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4(4).
[2] 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7-98.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为基础。
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 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 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 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 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 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 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 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