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失智症的护理知识

老年失智症的护理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11:49: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失智症的护理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老年失智症的护理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00-01

随着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所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骨质明显缺钙,临床症状是周身骨痛、骨形改变,易发骨折。老年人因骨折长期卧床,活动减少,食欲下降,容易导致营养不足、骨愈合延迟、伤口裂开,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易导致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影响预后。饮食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并发骨折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我们所采取的系统化饮食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老年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患者共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74岁。其中肱骨近端骨折3例,桡骨远端骨折的5例,腰椎骨折7例,股骨颈骨折9例,胫腓骨及踝部骨折8例。

2 饮食护理

2.1 饮食原则:骨折后应进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适当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与水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2.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此类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证钙质的充足供应,常吃含钙量丰富的食物。我国营养供给标准中规定,老年人每日应供钙600 mg。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也可吃一些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肉皮、牛蹄筋、鸡翅、鸡皮、鱼皮及软骨等。③食肉不宜过多。

2.1.2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此类患者应减少含钙量高的食物,尽量多吃蔬菜,多饮水,以改善高钙血症,减少肾结石形成的机会。

2.2 饮食宣教:增加患者的保健知识有利于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护理人员可采用口头宣教、文字宣教、个别指导等不同方式进行饮食宣教。①口头宣教:护理人员直接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并将饮食原则与注意事项贯穿交谈的全过程。②文字宣教:制定老年骨质疏松并发骨折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处方,通过文字宣教加深患者对饮食知识的了解。③个别指导:针对特殊患者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宣教,综合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且兼顾合并症的饮食禁忌。

2.3 饮食指导

2.3.1 加强补钙,促进钙的吸收利用:骨骼主要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人体内99%的钙集中在骨骼内。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时,务必积极补钙。补充含钙高的食物,如乳制品、虾皮、鱼、芝麻酱、豆类。最好于每晚睡前补充一次钙质,以纠正凌晨时的低血钙状态,从而减少骨钙的释放。补钙时应提醒患者:①钙是一种安全营养素,人体具有自行调节机制,可将多余的钙排出体外,所以只存在缺乏,不存在过量的问题。②钙受人体吸收条件的限制,高钙摄入日的钙量不能弥补低钙摄入日的钙量,故补钙应日日均衡,长期坚持才能保证钙营养摄入平衡。③钙制剂最好不要与含钙高的食品同时使用,应与含钙低的谷类食品混合食用,如把钙粉混合在面粉中食用,或米饭中加入钙剂。因为进餐时胃酸分泌量多,对一些碱性强的钙剂有稀释作用,而食物分解的葡萄糖、乳糖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④少吃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⑤摄入适量的蛋白质,有利于钙的吸收。一般1.2~1.4 g/(kg?h),过量则会增加尿钙的排出[1]。⑥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如猪肝、蛋黄、海产品、骨头汤等。⑦多晒太阳,可以将皮肤中的非活性维生素D转变为活性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⑧服用类固醇药物时应及时补钙。

2.3.2 其他饮食的宜与忌:包括多样化饮食,多进食碱性食物,戒除烟酒,少喝咖啡。因为吸烟会增加骨质融解,助长骨质疏松,酒精对肾有一定的损害,降低肾对钙、磷的重吸收功能。

2.3.3 心理支持:由于此类患者病程长,疼痛明显,行动不便,常表现出焦虑、忧郁、固执己见等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患者的感受,让他们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饮食护理。要让患者认识本病的发病原理及危害,把自我护理的基本知识教给患者,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耐心,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3 小结

骨质疏松症是全身骨量减少,伴有骨微结构改变,以致骨脆性增加,病理特征为骨矿和骨基质成分等比例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主要受影响的为松质骨,因此很容易并发骨折[2]。临床上,医护人员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单纯骨折的处理上而忽略了饮食护理的作用,无意中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我们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饮食宣教与指导,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还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篇2

【关键词】:慢性病 抑郁症 临床表现 心理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上涨。[1]调查表明福州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9.41%。慢性病病程长、迁延不愈,给老年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甚至终生服药,且并发症的发病率高,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逐渐衰退,若不注意调节,因生理疾病造成的心理耐受力也会大大降低,极大的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慢性病患者容易产生孤僻、悲哀、自卑、抑郁心理,自我评价低,自尊心受损,回避社会,更有甚者逃避就医,给自己及家人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抑郁症是[2]以情感(心境)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及躯体症状。[3]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的精神紊乱。[4]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低治疗率等特点,尤其在女性中高发。[5]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6]国内甘景梨等(1996)报道,老年期抑郁症病前有躯体疾病因素者占54.8%;国外社区调查发现本病患者在发病前1年内患有躯体疾病或有健康问题者分别为28%和63%,而正常对照组仅占6%和26%,有显著性差异(Murphy1982)。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对其进行心理支持是必要的。

1. 临床表现

1.1 躯体症状

1.1.1 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基础表现,如:高血压病患者有头晕、头痛,冠心病患者有心悸、胸闷,糖尿病患者有多饮、多食、多尿等。

1.1.2 慢性病致抑郁症除基础疾病以外的自觉症状,多以消化道症状最为常见,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感、乏力、心悸、口干、便秘、咽喉部不适感等。

1.2 生物症状

人体从年轻状态进入老年状态后,脑组织中单胺氧化酶和5-羟色胺会逐渐增加,而去甲肾上腺素会逐渐减少,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会减低约1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会减低约30%。因此,老年人会出现一些生物上的变化,如:睡眠障碍、下降、心境昼夜波动等。

1.3 药物引起的症状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常常因躯体疾病而长期、大量的服用药物,[7]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类固醇和β受体阻滞剂等而引起抑郁症。

1.4 情感失调

1.4.1 患者表现情绪低落、少言寡语、兴趣下降、抑郁寡欢,长时间坐着或站着,甚至会出现一些相反的情感表现,如:烦燥多动、坐立不安、自言自语等。

1.4.2 “抑郁性假性痴呆”,许多患者主诉记忆力、计算能力、判断能力等减退,实际上患者的定向力良好,在其情绪极度低落时,连家人的名字、地名、时间、甚至自己的名字、年龄也无法说出,常被人误认为是痴呆。

1.5 意志和行为失调

患者出现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做事犹豫不决,自信心下降,良久不能做出一个明确、果断的回答。主动性减退,依赖性增强,社会活动减少,甚至不与外界相接触,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蓬头垢面、衣衫不整、邋遢异常。

1.6 思维失调

1.6.1 患者表现为反应迟钝,对旁人提出的问题不能立即作出回答,多次询问,才给予低声而缓慢的回答,且回答的内容空洞、无意义。患者常常自责自罪,觉得活着没意思。

1.6.2 “妄想性抑郁”,患者妄想的内容大多与其以往的生活经历有关,旁人听着合乎情理,辩不出真假,常被人误认为是真实的。

1.7 自杀先兆

自杀的先兆常表现为:患者突然情绪好转,面部表情欣快,与旁人交谈甚欢,表现出非常合作的态度,使医护人员放松对其警惕,往往这种假装的病情好转是自杀的先兆,此时意外最容易发生。屋内严禁摆放易燃易爆、锋利等危险物品,严密注视患者的情绪、言语、行为的变化。

2. 心理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思虑多且疑惑感强,孤独感重,患病后,悲观失望、急躁、好挑剔、不予配合,久而久之出现抑郁症状,与社会隔离,这给医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顺利的开展各项医护工作必须先要有良好的护患关系。

2.1.1 对患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言语要亲切、和蔼,语速稍缓一点,语调适中,以便老年患者听得清楚、仔细。

2.1.2 举止端庄、大方,妆容淡雅,特别注意要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2.1.3 态度诚恳,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谈心,真诚的关心患者的疾痛,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2.1.4 尊重患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对于不能满足的,要耐心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

2.1.5 时时处处理解和关心患者的所作所为,对其一些过激的言语和行为,不可针锋相对,耐心倾听和解释,慢慢使其平静下来。

2.1.6 把患者视做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就会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易亲近,关系融洽,会觉得住院如同住在家里一样,心情愉悦,顾虑消除,使得医护工作顺利进行。

2.2 适宜的环境

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measure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92 patients with senile depressive disord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with 4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e measures. The scores of GDS(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elf-rating(HAMD)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scores and remiss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GDS and HAM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But the GDS and HAMD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Elderly; Depressive disord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Emotion; Application effect

老年抑郁障?K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老年抑郁障碍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是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对老年人进行抑郁症防治,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是社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医护理遵循的是“整体观念”,还遵循“辨证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重视对患者的情志护理,将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在护理过程中,旨在通过护理恢复患者身心健康[2]。为进一步探讨中医护理的独特作用,笔者以92例老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中医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抑郁障碍患者,其中男55例,女37例,男:女=1.49:1,年龄61~86岁,平均(71.8±5.1)岁,合并高血压者39例,合并糖尿病者25例,合并冠心病者28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6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男∶女=1.42∶1,年龄61~86岁,平均(72.5±5.2)岁,合并高血压者21例,合并糖尿病者13例,合并冠心病者12例;观察组男28例,女18例,男∶女=1.55∶1,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1.2±4.5)岁,合并高血压者18例,合并糖尿病者12例,合并冠心病者1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取标准

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第3版中关于抑郁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其认知功能正常,不存在自杀倾向。排除标准:①排除伴有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②排除认知障碍者,③排除全身性严重疾病者。本组全部患者均经知情同意。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给予患者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休息环境;给予其正确的饮食指导、卫生宣教、用药指导;嘱咐患者及其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使其保持良好心情等。

1.3.2 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主要问题如:慢性疾病、人际关系、不良生活习惯等进行辨证护理,采用说理开导、移情易性、解疑答惑、安神静养等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状,改善不良情绪。具体方法如下:①中医情志护理:疏泄法: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怒则伤肝,恐则伤肾。护理人员应用针对性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因势利导,让患者将心中的烦闷、痛苦、不安等诉说、宣泄出来,解除心中郁结,使其情志顺畅;②加强沟通和疏导:护理人员要积极地劝解患者,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对患者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告知患者不良情绪不利于康复,另外还要帮助患者,对其疾病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另外要不断鼓励患者,不断增强患者的信心,改良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康复;③移情暗示法:采用移情易性的方式将患者的注意力进行转移,在进行护理的同时,告知患者进行深呼吸,然后再进行肢体放松,同时,还可以进行播放舒缓的音乐放松患者的心情,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④安神静养:运用中医松弛疗法,告知患者要保持安静,指导患者静坐并配合呼吸减压,充分放松自己,可配合舒缓音乐,调节阴阳平衡,平和心境,达到清静养神的功效[4]。还可在静坐的过程中,用言语引导患者想象,引导其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⑤足浴按摩:中药足浴可帮助患者安神,促进其睡眠,具有安神、静心的效果,同时在辅以足底按摩,可调节气机、疏通经络,舒缓患者精神[5]。⑥饮食指导:患者的饮食均以清淡为主,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食用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多食用新鲜果蔬,禁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还可因病制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如痞满、嗳气者,可给予金桔、山楂粥等食用。⑦运动指导:适当运动可帮助患者调节气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情绪,促进睡眠等。因此,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如练剑、打太极、步行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在护理前后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汉密尔顿抑郁自评表(HAMD)[6]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示其情况越严重。在护理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内容包括症状与视功能、身体功能、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4个方面,并进行了效度、信度和反应性评价,是目前认为适合测量中国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该量表由20个指标组成,症状与视功能方面由8个指标组成(问题1~8);身体功能方面由4个指标组成(问题9~12);社会活?臃矫嬗?4个指标组成(问题13~16);精神心理方面由4个指标组成(问题17~20) 。每个指标均由患者自己在模拟线性等分线中评定,等分线的范围为0~10。除第5~10及第17个指标的得分是按等分线得分外,其余指标的生活质量得分等于10减患者回答的得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抑郁症状的缓解情况,抑郁症状缓解率分为基本缓解、有缓解、未缓解三个层面[7],基本缓解――护理后患者抑郁情况显著改善,可进行正常生活和交流;有缓解――护理后其抑郁情况有改善,心态较好;未缓解――可将其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两组研究所得数据由专业记录员交叉记录,同一样本,进行三次重复性检测(无离群检验),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进行t检验,并以(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描述为[n(%)],采用χ2检验。等级分类资料行Ridi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DS、HAMD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GDS、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均较护理前改善,但观察组GDS、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缓解率比较

观察组抑郁症状缓解率为8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的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均较护理前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抑郁症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老年抑郁患者病情严重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迟缓,并且还会存在记忆障碍等情况,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同时还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9],另外,患者的不良情绪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依从性差等问题,另外患者还会出现心理激发活动低下等问题,一方面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另外还增加了致残率、死亡率[10]。因此,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篇4

关键词:

失智;照顾者;微信;延续护理

失智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持久、全面的智能减退、行为异常,自身活动和工作能力丧失[1],需要照顾者长期的照顾。由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尚未完善以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失智患者都是由缺乏专业护理知识的家人照顾[2-3]。研究表明[4-7],失智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重、心理水平差,失智患者表现出来的精神行为的异常更是让照顾者身心俱疲,而照顾者的身心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失智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8]。有调查显示[9-11],绝大多数照顾者希望获得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的帮助。本研究旨在通过微信为失智患者提供延续护理,以期能够提高其照顾者的护理水平,改善其心理状况,从而为失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

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在我院老年科病房治疗的70名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只选取1名照顾者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失智症患者经三甲医院确诊且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的诊断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接受家庭照顾;②照顾者为患者的亲属,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③照顾者意识清楚,有正常的阅读理解能力。排除标准:①无法完成随访者;②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照顾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责任护士提供的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提供常规的健康教育,包括日常生活、按时服药、保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在患者出院前,责任护士向患者照顾者发放失智患者健康教育宣传单,在出院3个月后接受科室提供的常规电话随访。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3个月的延续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微信随访小组,明确成员分工。小组共5名成员,包括临床护士4名,主治医生1名。要求至少1名护士有本科以上学历,所有小组成员均具有5年以上的老年或神经内科专科工作经验,有丰富的失智症专业知识、良好的组织沟通及应变能力。由1名高学历的护士担任微信站长,负责申请微信公众号、组建微信群聊,在患者住院期间教会照顾者正确使用微信的简单功能、协助照顾者关注公众号并加入群聊,在公众号上定期有关失智症的专业知识等;其他3名护士每晚轮流上线与照顾者进行微信群聊,并协助微信站长完成相关工作;主治医生负责指导照顾者正确应对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其他情况。②讨论确定微信公众号需呈现的内容并定期。小组成员根据失智症的疾病特点,编写失智症疾病和护理的相关知识,并将其循序渐进地在公众号上。第1周主题为:“走出误解,走进失智”,具体内容为一些有关失智症的特点、临床表现等基础知识,帮助照顾者更科学的理解这一疾病;第2周主题为“延缓病情,正确服药”,具体内容为几种失智患者常服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药物服用的方法及失智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第3周主题为“别让他松开您的手”,本次主要的是有关保护患者安全的问题,向照顾者介绍患者可能出现的精神症状的识别和应对以及老人可能出现的跌倒、走失、激越行为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等;第4周主题为“您不是一个人”,主要分享几例照顾者照顾失智老人的经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等;第5周和第6周主题为“功能锻炼知多少”,主要介绍一些有关逻辑联想、思维活跃性训练、分析和综合能力训练、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常识训练、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训练等简单可行的方法,此部分内容较多,分2周;第7周主题为“生活护理讲究多”,主要一些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以及如何照顾好患者的起居环境、个人卫生、二便等知识;第8周主题同第4周,具体内容有所更新;第9周主题为“关爱老人,正确饮食”,主要一些有关如何保证失智患者饮食营养、合理搭配的知识;第10周主题为“定期复诊,不容忽视”,主要介绍一些有关疾病定期复诊的重要性,我院从事相关领域的专家门诊时间,方便患者复查;第11周主题为“您是否也存在这些误区”,主要介绍在护理失智患者时常见的一些误区以及正确的护理方法;第12周的主题同第4周,具体内容有所更新。③轮流安排小组成员参与微信群聊。群聊时间尽量安排在晚上,小组成员主要帮助解答照顾者在护理失智老人时的疑问,安慰并鼓励情绪低落的照顾者,询问是否有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由医生指导照顾者做出正确的应对。

1.2.2评价工具

①照顾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日均照顾时间和照顾年限等。②抑郁自评量表[12](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由ZungWK编制于1965年,该量表共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评分,其中10个正向评分,10个反向评分。评定结束后将20个项目中的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然后将总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按照我国的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③焦虑自评量表[12](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由WKZung于1971年编制,本量表共包括20个反应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照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评分,其中15个正向评分,5个反向评分。SAS量表的标准分计算方法同SDS,按照我国常模,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照顾者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共有5例脱落,最终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共65例,其中干预组32例,对照组33例,2组患者照顾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日均照顾时间、照顾年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干预前后

2组照顾者SDS、SAS得分比较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照顾者SDS、SAS得分情况,结果显示,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照顾者SDS、SAD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照顾者SDS、SAS得分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后SDS、SAS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DS、SA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利用微信为失智患者提供延续护理可行性强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即时通讯软件,可以用来连接现实生活中也许无法结识的个人和团体,用户可以通过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使用方便,本次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方法,主要利用微信进行简单的发送信息、接收信息等功能,操作简单易学,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照顾者都有较高的可行性。目前对失智家庭采取的延续护理途径主要有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等[13-14],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微信以一种更简单方便、低成本的方式为更多的失智患者照顾者提供专业的知识和心理支持,微信公众号可以对用户群发消息,能够更好的传播信息;微信群聊能够为不同的照顾者提供交流的平台,既能满足照顾者对专业照顾知识的需求,又能为照顾者提供很好的缓解不良情绪的平台。

3.2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能够改善照顾者心理状况

失智症缺乏根治性的治疗方法,目前只能通过良好的护理延缓患者疾病进程,而作为患者的照顾者,其健康的身心状况以及专业的护理技能能够最大限度延缓失智症进程[15]。蒋芬等[9]研究发现,照顾者对照顾失智患者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于社会性支持服务,由于痴呆患者认知能力的退化,其照顾者往往缺乏对相关专业照护知识的了解,因而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更高。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为照顾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和护理知识,既能帮助照顾者了解失智症的相关知识,又能为照顾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照顾者可以在有相同处境的人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相互鼓励,在这过程中可以使照顾者的心灵得到慰藉,更能帮助照顾者从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将不断增加,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还不健全,在当前背景下,以家庭照顾为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支持为辅,是解决失智患者照顾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在关注失智患者的同时,不要忘记在其背后默默付出的照顾者,通过简单可行的途径为照顾者提供更实际有效的帮助,是对失智家庭最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姜科屹.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3.

篇5

我国是世界老龄人口数量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老年人大多生活在社区,家庭中,他们是比较脆弱的人群,容易因衰老而多病,这些老年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 老年痴呆症

1.1 发病特点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由于脑功能出现障碍而导致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会使患者的智能出现缺失现象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显著降低[1]。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病性症状,有失语、失用、失认或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

1.2 分期 早期出现近事记忆力明显减退,固执自私,孤独淡漠,情绪急躁易怒,语言罗嗦,睡眠节律改变;发展期病情进一步发展,远事和近事记忆均受到损害,智力活动全面减退,很容易迷路,自理能力明显障碍,呈现明显痴呆;后期患者进入全面衰退状态,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严重痴呆后,外貌苍老,肌肉萎缩。病情进行性发展,最后卧床不起,常因褥疮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引起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1.3 转归 老年痴呆症病程长,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患者多选择社区家庭病床治疗,做好痴呆老人的社区护理干预,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家属和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2 社区护理干预

2.1 基础护理干预 反复训练患者料理衣着、梳洗、刷牙、大小便、饮食等,卧床及大小便失禁要保持整洁、干燥,多翻身防止发生褥疮,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让蒙头睡觉。

2.2 安全护理干预 老年痴呆患者易出现痉挛、震颤麻痹、共济失调、行走站立困难等症状,很容易跌伤,特别是对中、重度痴呆症患者要处处留意其安全。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免迷路、走失;行走时应有人扶持,以防跌倒摔伤;家里的危险品如药品、化学品、热水瓶、电源、刀剪等危险品应放在安全、不容易碰撞的地方,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3 饮食护理干预 合理搭配营养,应给予均衡、多元化膳食。多吃鱼、豆制品、牛奶、新鲜蔬菜、水果;吞咽功能不良的患者避免进食坚硬、粘滑的食物,避免噎食;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避免食物残渣存留,诱发感染。

2.4 心理护理干预 对老年痴呆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较药物治疗更为重要[2],应充分尊重关心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耐心倾听,顺从老人的意愿,要亲切、礼貌地接待患者,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护理人员应像护理婴幼儿一样,给他们以百般关爱,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服药护理干预 加强药物保管,药物必须有护理人员来管理,病人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下服药,按顿送服,必须确定其吞服后方能离开。吞咽困难及拒绝服药者必要时进行灌服。

2.6 健康教育 老年痴呆症患者住院治疗是短暂的,患者后期的恢复多以居家治疗为主。家属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家属同时也是患者最亲密的人,因此,家属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的发展,对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干预有重要意义。

3 小 结

目前,老年痴呆症尚无根治办法,且病程漫长。特别是中重度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对社会和家庭形成沉重负担。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8811万老年人中有200万-740万老年痴呆患者[3]。针对这些特殊患者群体,只有通过社区护理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高危行为发生。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护理人员存着专业技术低,知识老化,护理发展缓慢且社区护理人员少等现象。因此,首要问题是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老年痴呆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护理技能培训,加强学习心理学、老年护理学、健康教育、人际沟通等知识的培训。

由于我国的老年福利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大部分病人是在家中由家人照顾,老年痴呆患者迫切需要家庭护理指导。通过以上护理干预,使社区护理人员与家庭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沟通更为有效,使家属也掌握了一些关于老年痴呆症的知识及护理技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