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1:49: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脑卒中在临床上又称为脑中风,属于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患者多合并脑血管类基础疾病(例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内小动脉狭窄或者破裂等),该类疾病具有起病急和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患者多由偏瘫临床表现(例如劳动力丧失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等),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而且该类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该研究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对象来自于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资料,有男34例和女24例,年龄范围为50~69岁(符合正态分布资料),平均值为(59.1±12.9)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符合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入院治疗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情况,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参与该研究进行的随访调研工作。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同时合并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所有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一般资料相近的原则分为两组:选择早期康复护理方法的32例为观察组,常规护理的26例为对照组。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护理期间均常规使用神经内科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严密监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注意维持水电平衡和为患者补液;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并针对性处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方法为采用一对一的护理模式:每位患者对应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有该护理人员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护理,每天进行1次或2次,每次康复训练时间以30 min左右为宜,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适当调整。
1.3 评分标准
评分依据为Fugl-Meyer评分量表中的评分标准,量表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维度:①生活能力方面的维度,②肢体功能方面的维度,分别在护理后3个月时和半年时各进行1次评分,以此评价不同护理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该组间的平均值资料(x±s)的比较方法选择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1)分VS(3.0±0.9)分](P
表1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效果比较表[分,(x±s)]
3 讨论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护理进展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特征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滞、睡眠障碍等。目前文献报道PSD发生率为20%~79%,且一旦出现PSD,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达70%~90%,但多在40%~50%,其中重度抑郁大约占10%[1]。
1 PSD的发病机制
PSD的发生与卒中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自身认识及社会家庭支持度等诸多因素有关。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现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建立在脑卒中基础上、多因素介导的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符合心理、社会和生物医学模式。
2 影响因素及严重程度
(1)PSD与患者受教育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3];
(3)抑郁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卒中的部位有关,以基底节区损害尤以双侧损害关系最大[4];
(4)家庭背景因素在PSD发生中起重要作用[5];
(5)女性发生率较男性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
(6)病程延长,发生率升高;与抑郁症发病率关系密切的主要是肢体(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ADL,肢体功能水平提高,ADL就越强,抑郁症发生率越低;而肢体功能水平越低,ADL也越差,抑郁症发生率就越高[7]。
3 PSD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PSD抑制了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的欲望,不愿或不主动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甚至被动训练也不配合,从而延误了早期康复训练,不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满意度,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因此,对PSD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4 PSD患者康复中的护理干预措施
4.1 认知心理干预
4.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PSD患者思维迟钝,言语减少和缓慢,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在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恰当的称呼,主动与其交谈,耐心倾听患者与家属意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信息支持。
4.1.2 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护理PSD患者多具有焦虑、自卑、依赖等心理,不愿配合治疗,甚则自暴自弃,产生轻生念头,严重影响临床疗效。护理人员应尊重和关心患者,在治疗脑卒中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其心理状态的观察与疏导,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发展患者积极的自我感觉,给予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4.2 药物指导:对抑郁症状明显的患者在心理、躯体治疗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有利于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宣教有关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密切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准确及时给药,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4.3 健康教育:PSD患者常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和不正确的认知,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如果这种认知过程得到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8]。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能促进患者自觉地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模式,使患者、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正确的护理方法,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疗及康复中,从而减轻PDS的症状。
4.4 康复训练:PSD的发生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做好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是患者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缓解抑郁症状的有效手段之一。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功能康复训练、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坚持被动和主动相结合、床上和床下相结合、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三结合”的原则下,最主要的是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确的运动方法。要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活动自理,使其在残障的情况下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4.5 社会支持干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等。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个体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心理功能的整体水平[9]。因此要积极动员各种社会支持力量参与治疗与护理,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认识生存的价值,提高自尊、自信,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同时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给患者尽早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身心康复。
5 小结
近年来PSD的发病率的增加是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SD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康复困难。不仅使脑卒中合并症危险性增加,而且延误了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医药开支,给家庭、个人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可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因此,针对PSD的主要相关因素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社会支持等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明明.PSD症及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
[2] 汪香君,赵军,王翔宇.PSD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2005,22(9):637
[3] 刘军,李海燕.脑卒中并发抑郁68 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06,46(1):63
[4] 李惠勉,朱永林.老年PSD的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2005,9(25): 1116
[5] 吕文国,张分明,王济民.PSD相关因素研究.临床荟萃, 2003,18(15):858
[6] 吴丹红,李宗兰,沈向英,等.PSD及其相关因素.临床内科杂志,2004, 21(3):160
结果:实验组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2.35天(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 病程 复发率 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32-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和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节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的水泡、丘疹或斑疹,数目不等,直径2mm—4mm,膝盖也可出现若干皮疹,口腔损害表现为咽峡、舌、腭等处水泡,溃疡,有的患儿兼有口臭,流口水,厌食拒食,烦躁和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心力衰竭,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从而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1]。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选取我科自2010年3月01日—2011年02月28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826例,其中:男489例,女337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岁。其中4-5岁153例,3岁以下635例,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413例,对照组413例即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平均住院6.6天,实验组平均住院4.25天,其中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半年内复发76例,复发率18.04%;一年内复发58例,复发率14.04%;实验组半年内复发21例,复发率5.08%;一年内复发11例,复发率2.66%。两组病例在年龄,知识结构,城乡地域及治疗方法方面均无差异。
1.2 方法。随机对病人分组后,分别对对照组病人实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之外采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即:在刚入院时,就针对患儿及家属对手足口病及其药物治疗的认识程度、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估。制订出科学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并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对比,表明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縮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縮短病程2.35天,半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2.96%,一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1.30%见表1、表2。
2 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2.1 护理干预措施。
2.1.1 发热护理。手足口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护理措施: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洗温水浴,如果体温超过38.5℃,可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和头部冷敷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布洛酚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每4个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对持续高热的患儿要补足液体量,喝一些淡盐凉开水。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及时观察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2.1.2 皮肤护理。给患儿选择棉质的衣服和被褥,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做到随脏随换,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为患儿修剪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软膏;臀部有皮疹时,便后用温水清洗并保持臀部干燥。
2.1.3 口腔护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鼓励患儿多饮水,早晚各行口腔护理一次,每次进食前后,助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康复新液或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半小时后方可漱口及饮水或进食以保证疗效,减轻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doi:10.14033/ki.cfmr.2017.7.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80-02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变,病情发展快速,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等风险,在治疗后患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对患者的预后较为不利,故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1]。临床有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时机对康复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2],本次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
8月共8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对其康复护理效果进行比较,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或MRI检查被证实为脑卒中,经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但在恢复期遗留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并排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患者。此次研究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状态下取得其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0~85岁,平均(68.04±12.51)岁;包括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1~86岁,平均(68.96±13.42)岁;包括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开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从患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护理干预,告知患者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知识,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指А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办理住院手续,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详细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并嘱咐患者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感,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2)功能锻炼。自患者入院后第3天开始,先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以关节被动活动为主,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2周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行走练习,从下床直立、单腿扶拐行走到独立行走,再进行上下楼练习,循序渐进。(3)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自患者入院后即可开始进行,先指导患者进行嘴唇开合和伸缩、舌伸缩和上举训练,可对镜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先元音,再辅音,最后辅音、元音结合,反复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吹纸、吹乒乓球、吹蜡烛练习,以提高患者对气流的引导能力和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房间内张贴语言训练卡片,嘱咐患者家属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练习,并对患者出现偏差的发音进行矫正。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护理措施实施第1天)、干预后(出院前
1 d),对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其中,语言功能评估工具为汉语失语检查量表,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语言功能越良好[3];肢体功能评估工具为FMA肢体功能量表,主要是对上肢活动功能、下肢活动功能进行测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4];Barthel指数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5];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分,得分达到60分表示满意,60~79分表示一般满意,80~100分表示十分满意,不足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均明显增高,且与干预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脑血管阻塞或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出现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受损,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约占脑卒中的70%,而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相对较高[6]。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变,具有突发性,发病后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致残风险、致死风险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是决定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当前,临床上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模式尚未形成统一化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的护理措施,该护理模式中的护理措施实施时间较晚,不利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语言能力的康复,且护理措施不够全面,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肢体康复训练指导,以期望能够达到改善语言、肢体等功能的目的,康复效果并不确切,无法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7]。
有临床研究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关键在于把握康复护理干预实施的正确时机,越早越好[8]。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进行的康复护理干预,其干预时间相对较早,可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进行及早的干预,尽早规避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因素,从而切实提高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从患者入院后在健康教育、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干预措施循序渐进,且贯彻患者的整个住院治疗阶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影响患者康复效果的因素进行规避,使患者尽早接受康复护理,早日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评分提高幅度均更加显著,充分说明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康托Ч。此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说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还可加强护患交流互动,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东松.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84-85.
[2]邓颖.超早期康复护理对6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8):88-90.
[3]李建芳,吴生蕊,郑建清,等.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98-100.
[4]王蕊,苗春艳.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31-132.
[5]王之庆,王荣.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79-80.
[6]周杰,王秀峰.5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96-97.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脑梗死后遗症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失语、偏瘫等。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由于丧失了自理能力及生活功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早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1]。为此,本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集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60.25±2.26)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49~78岁,平均年龄(62.24±2.35)岁,其中女:男比例为5:11。观察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3~75岁,平均年龄(61.25±2.45)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55~82岁,平均年龄(62.27±2.78)岁,其中女:男比例为7:9。2组患者脑梗死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常规指标,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观察组: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肢体功能受到障碍,导致患者的生活难以自理,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需求及顾虑,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告知患者康复成功的病例,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2)肢体语言功能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交替进行侧卧位,对患者的上肢进行伸展运动,下肢伸直运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主翻身运动,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锻炼,进行髋关节内收、伸展及膝关节的屈伸运动,锻炼时注意动作的轻柔;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给予患者语言功能训练,协调患者的舌、唇、喉部及肌肉进行运动,通过采用听觉刺激训练,促使患者发音。(3)环境护理:保证病房内的环境卫生及空气清新,定期对病房进行打扫,将病情情况相似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间病房,患者之间容易沟通,并且,能够互相鼓励,使患者的悲观及焦虑率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护理人员可通过组织患者进行活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心情得到放松,使其保持乐观心态。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
1.3疗效标准
肢体运动:2级:肢体能够平行运动,但是不能离开床面,不能抵抗自身重力。3级:可离开床面,可克服地心引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后,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2.57±2.35)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8.57±2.16)分,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P<0.05)。
3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是康复科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等症状,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波动较大,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对患者的疾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2]。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以患者为中心,相关研究表明,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的促进患者脑部病灶组织的重组,能够有效的降低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3]。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采用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疏导患者心理问题,能够有效地消除患者的顾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通过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干预护理,采用轻柔的按摩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患者神经反射功能,减少痉挛的发生,增加患者肢体韧带的灵活性,同时按摩可促进肌肉产生收缩、舒张能力,增强患者的肌张力,保持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降低关节变形及萎缩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给予患者进行语言功能干预护理措施,训练患者发音,能够有效的刺激患者的听觉神经,诱导患者发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在综合康复干预措施中,不能操之过急,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5]。在本资料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P<0.05)。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徐康英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参考文献]
[1]杨霞.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33):7374.
[2]冯艳华,王如然,丁文涛,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方案优化在脑梗死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636-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