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1:49: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脑卒中在临床上又称为脑中风,属于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患者多合并脑血管类基础疾病(例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内小动脉狭窄或者破裂等),该类疾病具有起病急和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患者多由偏瘫临床表现(例如劳动力丧失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等),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而且该类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该研究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对象来自于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资料,有男34例和女24例,年龄范围为50~69岁(符合正态分布资料),平均值为(59.1±12.9)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符合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入院治疗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情况,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参与该研究进行的随访调研工作。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同时合并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所有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一般资料相近的原则分为两组:选择早期康复护理方法的32例为观察组,常规护理的26例为对照组。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护理期间均常规使用神经内科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严密监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注意维持水电平衡和为患者补液;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并针对性处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方法为采用一对一的护理模式:每位患者对应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有该护理人员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护理,每天进行1次或2次,每次康复训练时间以30 min左右为宜,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适当调整。
1.3 评分标准
评分依据为Fugl-Meyer评分量表中的评分标准,量表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维度:①生活能力方面的维度,②肢体功能方面的维度,分别在护理后3个月时和半年时各进行1次评分,以此评价不同护理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该组间的平均值资料(x±s)的比较方法选择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1)分VS(3.0±0.9)分](P
表1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效果比较表[分,(x±s)]
3 讨论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护理进展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特征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滞、睡眠障碍等。目前文献报道PSD发生率为20%~79%,且一旦出现PSD,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达70%~90%,但多在40%~50%,其中重度抑郁大约占10%[1]。
1 PSD的发病机制
PSD的发生与卒中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自身认识及社会家庭支持度等诸多因素有关。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现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建立在脑卒中基础上、多因素介导的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符合心理、社会和生物医学模式。
2 影响因素及严重程度
(1)PSD与患者受教育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3];
(3)抑郁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卒中的部位有关,以基底节区损害尤以双侧损害关系最大[4];
(4)家庭背景因素在PSD发生中起重要作用[5];
(5)女性发生率较男性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
(6)病程延长,发生率升高;与抑郁症发病率关系密切的主要是肢体(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ADL,肢体功能水平提高,ADL就越强,抑郁症发生率越低;而肢体功能水平越低,ADL也越差,抑郁症发生率就越高[7]。
3 PSD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PSD抑制了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的欲望,不愿或不主动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甚至被动训练也不配合,从而延误了早期康复训练,不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满意度,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因此,对PSD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4 PSD患者康复中的护理干预措施
4.1 认知心理干预
4.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PSD患者思维迟钝,言语减少和缓慢,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在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恰当的称呼,主动与其交谈,耐心倾听患者与家属意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信息支持。
4.1.2 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护理PSD患者多具有焦虑、自卑、依赖等心理,不愿配合治疗,甚则自暴自弃,产生轻生念头,严重影响临床疗效。护理人员应尊重和关心患者,在治疗脑卒中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其心理状态的观察与疏导,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发展患者积极的自我感觉,给予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4.2 药物指导:对抑郁症状明显的患者在心理、躯体治疗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有利于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宣教有关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密切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准确及时给药,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4.3 健康教育:PSD患者常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和不正确的认知,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如果这种认知过程得到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8]。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能促进患者自觉地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模式,使患者、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正确的护理方法,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疗及康复中,从而减轻PDS的症状。
4.4 康复训练:PSD的发生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做好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是患者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缓解抑郁症状的有效手段之一。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功能康复训练、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坚持被动和主动相结合、床上和床下相结合、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三结合”的原则下,最主要的是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确的运动方法。要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活动自理,使其在残障的情况下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4.5 社会支持干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等。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个体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心理功能的整体水平[9]。因此要积极动员各种社会支持力量参与治疗与护理,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认识生存的价值,提高自尊、自信,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同时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给患者尽早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身心康复。
5 小结
近年来PSD的发病率的增加是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SD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康复困难。不仅使脑卒中合并症危险性增加,而且延误了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医药开支,给家庭、个人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可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因此,针对PSD的主要相关因素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社会支持等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明明.PSD症及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
[2] 汪香君,赵军,王翔宇.PSD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2005,22(9):637
[3] 刘军,李海燕.脑卒中并发抑郁68 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06,46(1):63
[4] 李惠勉,朱永林.老年PSD的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2005,9(25): 1116
[5] 吕文国,张分明,王济民.PSD相关因素研究.临床荟萃, 2003,18(15):858
[6] 吴丹红,李宗兰,沈向英,等.PSD及其相关因素.临床内科杂志,2004, 21(3):160
结果:实验组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2.35天(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 病程 复发率 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32-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和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节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的水泡、丘疹或斑疹,数目不等,直径2mm—4mm,膝盖也可出现若干皮疹,口腔损害表现为咽峡、舌、腭等处水泡,溃疡,有的患儿兼有口臭,流口水,厌食拒食,烦躁和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心力衰竭,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从而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1]。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选取我科自2010年3月01日—2011年02月28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826例,其中:男489例,女337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岁。其中4-5岁153例,3岁以下635例,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413例,对照组413例即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平均住院6.6天,实验组平均住院4.25天,其中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半年内复发76例,复发率18.04%;一年内复发58例,复发率14.04%;实验组半年内复发21例,复发率5.08%;一年内复发11例,复发率2.66%。两组病例在年龄,知识结构,城乡地域及治疗方法方面均无差异。
1.2 方法。随机对病人分组后,分别对对照组病人实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之外采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即:在刚入院时,就针对患儿及家属对手足口病及其药物治疗的认识程度、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估。制订出科学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并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对比,表明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縮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縮短病程2.35天,半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2.96%,一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1.30%见表1、表2。
2 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2.1 护理干预措施。
2.1.1 发热护理。手足口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护理措施: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洗温水浴,如果体温超过38.5℃,可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和头部冷敷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布洛酚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每4个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对持续高热的患儿要补足液体量,喝一些淡盐凉开水。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及时观察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2.1.2 皮肤护理。给患儿选择棉质的衣服和被褥,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做到随脏随换,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为患儿修剪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软膏;臀部有皮疹时,便后用温水清洗并保持臀部干燥。
2.1.3 口腔护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鼓励患儿多饮水,早晚各行口腔护理一次,每次进食前后,助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康复新液或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半小时后方可漱口及饮水或进食以保证疗效,减轻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doi:10.14033/ki.cfmr.2017.7.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80-02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变,病情发展快速,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等风险,在治疗后患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对患者的预后较为不利,故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1]。临床有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时机对康复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2],本次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
8月共8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对其康复护理效果进行比较,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或MRI检查被证实为脑卒中,经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但在恢复期遗留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并排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患者。此次研究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状态下取得其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0~85岁,平均(68.04±12.51)岁;包括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1~86岁,平均(68.96±13.42)岁;包括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开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从患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护理干预,告知患者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知识,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指А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办理住院手续,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详细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并嘱咐患者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感,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2)功能锻炼。自患者入院后第3天开始,先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以关节被动活动为主,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2周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行走练习,从下床直立、单腿扶拐行走到独立行走,再进行上下楼练习,循序渐进。(3)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自患者入院后即可开始进行,先指导患者进行嘴唇开合和伸缩、舌伸缩和上举训练,可对镜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先元音,再辅音,最后辅音、元音结合,反复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吹纸、吹乒乓球、吹蜡烛练习,以提高患者对气流的引导能力和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房间内张贴语言训练卡片,嘱咐患者家属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练习,并对患者出现偏差的发音进行矫正。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护理措施实施第1天)、干预后(出院前
1 d),对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其中,语言功能评估工具为汉语失语检查量表,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语言功能越良好[3];肢体功能评估工具为FMA肢体功能量表,主要是对上肢活动功能、下肢活动功能进行测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4];Barthel指数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5];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分,得分达到60分表示满意,60~79分表示一般满意,80~100分表示十分满意,不足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均明显增高,且与干预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脑血管阻塞或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出现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受损,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约占脑卒中的70%,而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相对较高[6]。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变,具有突发性,发病后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致残风险、致死风险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是决定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当前,临床上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模式尚未形成统一化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的护理措施,该护理模式中的护理措施实施时间较晚,不利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语言能力的康复,且护理措施不够全面,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肢体康复训练指导,以期望能够达到改善语言、肢体等功能的目的,康复效果并不确切,无法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7]。
有临床研究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关键在于把握康复护理干预实施的正确时机,越早越好[8]。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进行的康复护理干预,其干预时间相对较早,可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进行及早的干预,尽早规避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因素,从而切实提高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从患者入院后在健康教育、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干预措施循序渐进,且贯彻患者的整个住院治疗阶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影响患者康复效果的因素进行规避,使患者尽早接受康复护理,早日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评分提高幅度均更加显著,充分说明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康托Ч。此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说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还可加强护患交流互动,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东松.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84-85.
[2]邓颖.超早期康复护理对6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8):88-90.
[3]李建芳,吴生蕊,郑建清,等.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98-100.
[4]王蕊,苗春艳.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31-132.
[5]王之庆,王荣.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79-80.
[6]周杰,王秀峰.5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96-97.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脑梗死后遗症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失语、偏瘫等。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由于丧失了自理能力及生活功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早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1]。为此,本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集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60.25±2.26)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49~78岁,平均年龄(62.24±2.35)岁,其中女:男比例为5:11。观察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3~75岁,平均年龄(61.25±2.45)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55~82岁,平均年龄(62.27±2.78)岁,其中女:男比例为7:9。2组患者脑梗死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常规指标,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观察组: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肢体功能受到障碍,导致患者的生活难以自理,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需求及顾虑,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告知患者康复成功的病例,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2)肢体语言功能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交替进行侧卧位,对患者的上肢进行伸展运动,下肢伸直运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主翻身运动,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锻炼,进行髋关节内收、伸展及膝关节的屈伸运动,锻炼时注意动作的轻柔;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给予患者语言功能训练,协调患者的舌、唇、喉部及肌肉进行运动,通过采用听觉刺激训练,促使患者发音。(3)环境护理:保证病房内的环境卫生及空气清新,定期对病房进行打扫,将病情情况相似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间病房,患者之间容易沟通,并且,能够互相鼓励,使患者的悲观及焦虑率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护理人员可通过组织患者进行活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心情得到放松,使其保持乐观心态。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
1.3疗效标准
肢体运动:2级:肢体能够平行运动,但是不能离开床面,不能抵抗自身重力。3级:可离开床面,可克服地心引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后,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2.57±2.35)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8.57±2.16)分,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P<0.05)。
3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是康复科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等症状,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波动较大,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对患者的疾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2]。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以患者为中心,相关研究表明,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的促进患者脑部病灶组织的重组,能够有效的降低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3]。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采用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疏导患者心理问题,能够有效地消除患者的顾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通过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干预护理,采用轻柔的按摩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患者神经反射功能,减少痉挛的发生,增加患者肢体韧带的灵活性,同时按摩可促进肌肉产生收缩、舒张能力,增强患者的肌张力,保持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降低关节变形及萎缩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给予患者进行语言功能干预护理措施,训练患者发音,能够有效的刺激患者的听觉神经,诱导患者发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在综合康复干预措施中,不能操之过急,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5]。在本资料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P<0.05)。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徐康英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参考文献]
[1]杨霞.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33):7374.
[2]冯艳华,王如然,丁文涛,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方案优化在脑梗死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636-639.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84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HI Yan. Jinan City National Hospital, 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nursing satisfaction,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total satisfaction (98%)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0%),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 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发人群, 患者临床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以及呼吸障碍等表现, 且并发率和死亡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另外, 此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肺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问题, 增加了治疗难度, 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2]。有文献指出[3],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有效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本院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并进行分组干预, 详细热菀约敖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3.0岁;住院时间
1. 2 方法 参照组行抗感染、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行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关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②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情反复、疾病缓解困难等特点, 所以患者长期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的原因, 并进行心理疏导, 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③饮食护理。患者生病期间食欲不佳, 另外存在因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能量消耗过大的情况, 所以患者生活质量较差, 增加了呼吸衰竭发生的几率。护理人员需要综合患者的身体情况, 制定易消化以及清淡的食谱, 维持患者营养状态。④呼吸康复锻炼。对患者实施呼吸操锻炼, 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以及耐力,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呼吸肌活动能力。另外,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安排步行、太极以及气功等运动锻炼, 提高患者的肺活量,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5]。
1. 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行肺功能FEV1、FEV1/FCV、SF-36评定, 于治疗15 d后再次进行复查。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6],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32例, 满意17例,
不满意1例, 总满意度为98%(49/50);参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0例, 满意20例, 不满意10例, 总满意度为80%(40/50)。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7, P
2. 2 两组肺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5±0.40)L, FEV1/FCV为(53.5±13.0)%;治疗后FEV1为(1.68±1.40)L, FEV1/FCV为(78.5±10.0)%。参照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0±0.50)L, FEV1/FCV为(54.0±11.5)%;治疗后FEV1为(1.60±1.00)L, FEV1/FCV为(69.5±9.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EV1/FCV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95、10.7783, P
2. 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SF-36评分为(68.4± 4.5)分, 治疗后为(103.2±14.0)分;参照组SF-36评分治疗前为(67.8±5.5)分, 治疗后为(86.8±13.5)分。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70, 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626, 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缓慢、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还极大的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7-10]。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对疾病的急性发作进行预防, 并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11-13]。本文选择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 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亚勤, 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25-27.
[2] 袁佳静, 张晓梅.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血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2):30-31.
[3] 朱明兰, 崔伟, 伍彩红, 等.多学科合作团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康复护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24):2896-2900.
[4] 季惠娟, 陈巧兰, 汤冬香, 等.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8): 40-42.
[5] 张海燕.综合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10):1802-1805.
[6] 孙秀玲, 董书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30):147-149.
[7] 阮海燕. 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肺功能的影响.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21):3012-3013.
[8] 戴燕灵. 慢性阻塞性肺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398-399.
[9] 石玉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142-143.
[10] 吴相慰. 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干预作用. 内科, 2008, 3(5):807-809.
[11] 陈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海南医学, 2013, 24(20):3113-3115.
[12] 黄素芳. 社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22):3368-3370.
[13] 潘玉嫦, 蔡艳铃, 黄玉娥,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康复的护理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4):49-50.
[14] 周连香. 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缓解期的应用研究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7):154.
[15] 陆静, 尹成, 张欣.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11):83-84.
[16] 徐珍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5(S1):99-100.
[17] 魏秀.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作用分析. 今日健康, 2015(12):318.
[18] 舒序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干预. 中国卫生产业, 2011(4):19.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72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患者表现为肩部疼痛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 2]。如何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减少患者痛苦受到医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本院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改善中的作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 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相关诊断标准[3],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0例。研究组男3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72.5±7.6)岁, 左侧偏瘫31例, 右侧偏瘫29例;对照组男38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73.3±7.2)岁, 左侧偏瘫33例, 右侧偏瘫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 改善血液循环, 根据患者病情控制血压, 降血脂。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 平复患者烦躁、焦虑心理, 减少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引起的不良情绪。②输液治疗时选择健侧输液, 避免发生患侧水肿进行性加重。定时更换患者, 避免患侧长时间受压。③康复性锻炼:患者平卧, 双手掌心相向, 手指交叉握紧, 患侧拇指在上, 用健侧手臂带动患侧手臂举向头顶。患者坐正, 在患侧上肢无痛感运动范围内充分活动, 坚持10min/次, 每天多次进行。④注意患者肢体活动范围, 避免因范围过大引起疼痛, 带来不良反应, 24 h后给予热疗, 如红外线、激光等照射治疗。⑤对于部分肢体失去活动能力的患者, 加强意念运动, 至少坚持意念运动10 min/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VAS评分:画1条10 cm横线, 一端为0分, 表示无疼痛, 另一端为10分, 表示剧烈疼痛。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 在横线上取点表示疼痛程度, 越靠近10分疼痛越剧烈。FMA评分:对患者上、下肢不同部位进行多组运动功能监测, 对每一项功能检测分别打分, 将各项得分相加, 得FMA总评分, 评分越高, 肢体功能越好。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比患者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前后VAS、FMA评分比较 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为明显低于对照组, 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 脑卒中患病率越来越高, 脑卒中偏瘫患者越来越多[4, 5]。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一般出现在患者脑卒中后1~3个月, 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 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6]。对患者输液时, 一定要避开患侧肢体, 因为患侧肢体因偏瘫造成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液流通不畅, 多次穿刺易加重水肿[7]。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性锻炼可以改善关节活动情况, 促进血液循环。在锻炼时, 避免出现疼痛-制动-活动障碍-疼痛的恶性循环[8]。本研究中分别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措施, 旨在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改善中的作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FMA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 减轻疼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体验,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舟军, 刘晓虹, 张丽平, 等.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与其肢体功能康复进程的相关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5): 440-442.
[2] 许凤莲, 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吉林医学, 2013, 34(1):163-164.
[3] 朱业智, 魏进莲, 余秀萍.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2, 26(10):2647-2648.
[4] 陈兰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安徽医学, 2012, 33(8):1082-1084.
[5] 李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探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7):103-104.
[6] 王素花.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5(4):154-155.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筛选2008~2010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周期为3个月,并在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分别行进行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经综合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急性脑血栓患者的康复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提倡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关键词】 脑血栓; 康复护理干预; 预期效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35
脑血栓也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脑血栓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1]。脑梗死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但致残率相对较高。早期的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对2008~2010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中筛选出10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43~78岁,平均6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包括脱水、降压、抗凝、溶栓和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而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进行[2]。干预周期为3个月,并在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3 护理干预
1.3.1 心理康复。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消除其孤独感、焦虑及自卑。向患者介绍成功康复的例子,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从精神、生活上安慰、鼓励和帮助患者,消除患者的自卑和孤独[4]。
1.3.2 的摆放。应频繁更换患者的,左右侧卧和平卧相结合,以避免一侧长期受压形成褥疮。
1.3.3 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让患者练习基本的张口、伸缩舌等,以锻炼患者的面部及口腔的肌肉,其次指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可先从简单的单音节开始,如“啊”、“啦”、“咦”等,进而进行简单的交流,再进行较长复杂的问答,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坚持不懈。
1.3.4 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应鼓励患者自己动手进食,小口慢食,可为患者准备稠糊状流质食物,以减少呛咳的发生,避免呛咳引起的肺部感染。
1.3.5 康复锻炼与肌力恢复。早期康复和肢体功能锻炼对提高疗效、降低病残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待病情基本稳定后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根据每个患者症状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锻炼方式,早期可协助患者练习坐起、抬头、抬臂等简单动作,条件允许可协助患者扶物站立,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康复训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强度。
1.3.6 针刺疗法。针刺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内外对于针灸治疗脑卒中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取得较满意的成效。针刺能加速自由基清除,并修复脑细胞功能,明显缩小脑梗死的面积,改善肌电信号,降低运动功能障碍。
1.4 疗效判断标准 评分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根据评分标准将患者划分为基本治愈、显著好转、好转、无效四个等级。采用Baa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Baahel指数标准:60分以上为基本自理;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40分以下为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帮助,用简易Fegl-Mevyer积分评定其运动功能情况各1次。Fegl-Mevyer积分:Ⅰ级为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脑梗死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残率高,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帮助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4,5],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护理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高凤荣,赵彤.健康宣教对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6,22(9):55-56.
[2] 张苟芳,郑彩娥,余丽珍.脑卒中患者ADL评定及康复护理干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2):1132-1133.
[3] 王万利.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4-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脑血管病占据了首位[1]。脑卒中是血管源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急慢性临床综合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然可导致患者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致残率高达70%~80%[2]。使脑卒中患者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无论对个人、社会及家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脑卒中的康复训练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与康复治疗相辅相成的康复护理作用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来。康复护理是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康复护理不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而且降低医疗成本,被认为是脑卒中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讨合理的科学的康复护理模式临床意义尤其重要,为此2010年5月-2013年5月笔者应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2)均存在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3)无明显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8分,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2~3 d后不再恶化;(4)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符合以上标准的共144例,男76例,女68例;年龄45~85岁;左侧偏瘫84例,右侧偏瘫6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瘫痪侧别及病变性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下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1.2.1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生理变化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患者自信的参与康复过程[5]。
1.2.2 良姿位及肢体功能训练 良姿位对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预防的作用[6]。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进行功能训练,即应进行床上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具体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指导患者自己翻身、吃饭、梳头、入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开始护士可给予一定的帮助,然后逐步由其独立完成,3~4次/d,30 min/次,指导培训家属帮助患者训练,以便出院后继续协助患者训练,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2.3 吞咽训练及语言训练 指导患者进清淡、少渣软食;饮水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0°;指导患者示齿、弹舌等动作;对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训练,首先学习单音发声,然后指导患者3个连发,可从数数开始,进而短词、短句,再进展到复杂的句子;不完全性失语的患者应鼓励多与他人交谈,刺激和促进说话能力。
1.2.4 认知的康复 包括失用的康复和视觉忽视的康复训练。首先让患者理解为什么不能完成有意识的动作,使用简单的语言指导患者完成动作,然后逐渐增加语言的复杂性和难度给予反复训练。耐心解释使患者明白为什么对某一侧物体视而不见,在忽视侧进行各种活动,可以加强患者的功能。
1.2.5 社区卫康复护理 社区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紧密衔接,患者出院后遂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干预计划。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社区医护人员,对干预组进行整体化、个性化和家庭化的干预,并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干预频率:第1个月每周上门2次,第2个月每周上门1次,第3个月每2周上门1次,上门频率也可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变动。
1.2.6 家庭康复 定期由医院及社区医护人员给予相关知识培训,使家属正确的协助患者肢体被动活动和穴位按摩,鼓励患者自我锻炼。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制订新的训练计划等。
1.3 评价指标 (1)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患者肢体功能;(2)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3)记录并发症:主要为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康复评定均由专人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分。所有评定由统一培训的康复医师完成,评定者未被告知患者分组情况,实行盲法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 发放144份评分表,回收率为100%。两组干预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该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7]。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脑实质神经细胞的永久性损伤,使患者在多个方面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及日常工作能力,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促进脑卒中的康复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家人的期盼。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康复护理模式及如何提高康复护理的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8]。康复护理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兴学科,是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目标是应用各种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使脑卒中患者残存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提高生存质量[9]。康复护理不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而且能够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等[10]。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实施康复措施的时机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国外常与药物同时进行[11]。超早期康复可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使病灶周围的组织或健侧脑组织重组和代偿,发挥脑的可塑性[12]。2010年5月-2013年5月笔者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取得一定的效果。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笔者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把康复早期、中期、后期的治疗连贯起来,把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使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健康评估等工作从医院到家庭不间断,集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效果明显,干预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可使医务人员及家属及时有效的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及主动锻炼;指导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伸、抬、举的活动;督促患者进行言语功能锻炼等。正是由于康复护理干预组医务人员及家属全程不间断参与康复治疗过程,加强了护患沟通,增强了患者自我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勇气,使医护人员更深入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求,及时收集患者的信息及家属的需求,及时修改康复计划,提供富有人性化、个性化的康复措施,使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增强,负性情绪明显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家庭康复环境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和家属照顾能力均有所提高。
总之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全程康复护理模式的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舟君,戎燕,张丽华,等.路径式健康教育在脑卒中二级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47-49.
[2]黎茵,刘丽红.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26-27.
[3]刘亚芳,江华,王秋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14(2):449-45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9.
[5]张春慧,陈静,张振香,等.家庭跟进式护理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4(33):1636-1638.
[6]龚素芬,邢凤梅.脑卒中患者家属对康复知识的认知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6(31):2072-2073.
[7]邓凤,陈锦秀,谭景予.双上肢训练方案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12):3169-3171.
[8]肖秀英,梁少杰,岳永辉.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07,6(4):72-73.
[9]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426.
[10]范红艳.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9):3002-3004.
[11]吴秀英,孙瑞仗,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4):371-374.
脑卒中,中医上俗称"中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1]。存活患者中大部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心理或情感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和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以运动功能障碍在临床上最为常见,部分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存在肢体挛缩,此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较困难,易使患者及其家庭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肢体挛缩患者,采取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2年 4月~2014年4月的70例脑卒合并肢体挛缩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5~76岁,平均(62.1±1.9)岁;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7~78岁,平均(61.9±1.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70例患者中22例脑出血,48例脑梗死。所有患者诊断情况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我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确诊经MRI检查及头颅CT检查,脑卒中合并肢体挛缩患者均处于急性期,所有患者具有清晰的神志,生命体征稳定,未发现智力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药物治疗,阶段性健康宣教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先用热敷或红外照射患者挛缩肢体30min,使患者血液循环增强,痉挛环境,再采取运动疗法松弛肢体肌群。牵张疗法,用手牵拉患肢30s至数分钟后松开,或用夹板将患肢、关节固定,维持几小时后拆卸;肢端摇摆运动法,将肢体放松,四肢末端反复摇摆,使手足痉挛减轻; 姿势反射法,患者卧位从俯卧至仰卧,可使屈肌痉挛受到抑制,反之可使伸肌痉挛受到抑制。②挛缩肢体被动运动:被动运动的肢体肌肉放松,利用外力固定关节的近端和活动关节的远端,根据病情需要尽量作关节各方向的全幅度运动,但要避免动作粗暴。
1.3 疗效观察 ①Ashworth痉挛量表(ASS)[2]:对患者肢体挛缩程度进行评估。分为5级。0级,无肌张力增加。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然后释放或现最小的阻力。2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始终有较小的阻力。3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受累部分被动运动时较为困难,阻力均较明显地增加,4级,肌张力严重增高,患肢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②Brunnstrom运动评定法[3]:共6个阶段,I阶段:弛缓,无任何运动。Ⅱ阶段:开始出现痉挛及共同运动模式。Ⅲ阶段: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痉挛加重。Ⅳ阶段:出现一些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V阶段: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Ⅵ阶段: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分别于患者康复干预前、康复干预后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肢体挛缩程度、挛缩肢体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资料比较采取x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肢体挛缩程度对比 观察组在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肢体挛缩程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x2 =9.89,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 两组患者挛缩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挛缩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x2 =11.59,两组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脑卒中合并肢体挛缩的患者因肢体萎缩,缩小了关节、肌肉的活动范围,使肢体运动受阻,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产生了严重影响,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4]。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良姿位摆放是脑卒中患者采取康复干预措施的重要过程。通过运动动作训练和正确的摆放来抑制异常姿位,从而改善大脑神经功能。抗痉挛模式即护理良姿位,对早期良姿位训练的重视,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恢复[5]。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肢体挛缩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发现观察组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肢体挛缩程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挛缩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司惠芳,梁岚萍,刘向真,潘玉焕.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现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4,07:58-61.
[2]刘泰,陈荣群.脑卒中肢体瘫痪的运动康复治疗[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03:1-4.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该疾病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通常脑梗死患者会遗留下较多的后遗症,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偏瘫、肢体麻木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2-4]。本文探讨了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55例脑梗死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所有患者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2.3±5.6)岁;体重50~80 kg,平均体重(61.3±5.2) kg;文化程度为5例本科、16例大专,14例高中、12例初中以及8例小学。收治的55例患者均为初次发病,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包括:偏瘫、手脚麻木、神经功能损伤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所有患者均通过颅脑CT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1.2护理方法 对收治的55例患者,均在通过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的基础上,对其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由责任护士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针对患者因陌生环境以及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康复训练,对促进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的重要作用,向患者介绍经康复训练后,恢复良好患者的成功事例,以增强患者对治疗自身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其次是卧床期指导,对患者睡姿以及坐姿进行正确指导,保证患者各关节位于正确的功能位置,防止关节产生挛缩。主要以侧卧为主,每2 h变化一次;最后是下床期间指导,在责任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完成坐立与站立等基本动作。同时根据患者可承受的强度范围内,进行康复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时间由短到长,应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1.3临床疗效判定指标 临床疗效判定指标,主要可分为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其中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判定,主要通过USA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主要标准可分为基本康复、明显改善以及症状无变化,其中基本康复主要反应特征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降低,同时病残分级为0级,各功能指标基本恢复以前正常水平;明显改善主要反应特征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有所降低,病残等级为1~3级;症状无变化主要反应特征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生活质量判定指标,主要通过巴塞尔指数(Barthel)进行评分。内容主要包括:吃饭、如厕、大小便失禁情况、平地行走以及上下楼梯等方面,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计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结果
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显著降低,同时Barthel指数均明显上升,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常脑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便可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患者通过被动与主动的运动等训练,从而刺激神经元达到兴奋状态,有效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同时对患者呼吸、消化、免疫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等产生积极的影响[5]。本文通过对5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针对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重点康复护理干预方面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卧床正确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在康复护理干预期间,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康复训练方案,应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切忌急于求成。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显著降低,同时Barthel指数均明显上升,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明显。进一步说明,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系统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成巧梅,宋葆云,李玮,等.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2]刘玉莲,赖育芳,罗庆,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4):14-15.
急性脑血栓是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急,且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可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对其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研究显示发病早期积极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以及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而若在治疗期间大部分只注重急性期的治疗转归,很容易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2]。为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我院选取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以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例,其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均经CT或者MRI证实。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6.5岁,其中左侧瘫痪57例,右侧瘫痪43例,排除患有颅内出血,血压≤200/120 mm Hg,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以及皮肤护理等。研究组在上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急性期保持患者正确的身体姿势与变换,进行左、右侧卧以及平卧相结合。积极进行咽部训练以减少患者发生呛咳。根据患者恢复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循序渐进,遵循机体运动的发育顺序进行训练,按照翻身-坐起-站立-步行的顺序进行功能训练。另外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适当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以及运动协调性训练,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以及一些适当的室外活动。两组患者均护理4周,然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根据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评分计算评分减少比例将疗效分为4个等级,显效:减少 80%以上。有效:减少60%~80%。好转:减少20%~60%。无效:减少不足20%,或者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好转。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对其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自理:评分为60分以上;部分需要帮助:评分为40~60分;完成需要帮助:评分为40分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使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护理对其患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病情稳定后最好在1~2 d内进行康复性训练,这样不仅可防治合并症,而且可避免由于长期卧床造成的患肢功能减退。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神经侧支循环以及突触联系的建立,利于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以及功能重组,另外通过对肢体伸肌的主动活动以及抗阻性训练可有效降低屈肌的张力,减轻患者痉挛和肌腱挛缩的发生,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避免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4]。
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程度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其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降低致残的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范锦娣.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106-108.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46-03
皮肤深度烧伤后,表皮及皮下结缔组织严重受损,创面愈合时该部分组织再生能力受限,难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层次和结构,机体代偿性地呈现出大量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成纤维细胞(包括肌成纤维细胞)随着毛细血管长入增殖,产生大量排列不规则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基质,致使瘢痕组织替代正常组织填充创面[1]。为有效控制瘢痕增生及减少瘢痕挛缩,提高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将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烧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6月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收治的住院烧伤患者200例,其中男137例,女63例;年龄16~46岁,平均(27.8±5.6)岁;烧伤部位:颈面部23例,四肢烧伤37例,胸背肩部烧伤124例,手烧伤16例;致伤原因:火焰烧伤148例,热液烫伤41例,电烧伤6例,化学烧伤5例;烧伤面积均>30%,平均(61.6±28.5)%,Ⅲ度烧伤面积20%~60%,平均(39.8±15.5)%。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烧伤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积极给予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抗感染、局部和全身治疗、预防并发症等烧伤治疗及常规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对照组按照康复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系列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干预 烧伤治疗的成功与否,与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烧伤治疗时如果只注重患者躯体的康复而忽视其心理康复,则很难收到满意效果[2]。心理康复是烧伤康复工程的基础,它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可以帮助其建立强烈的康复欲望,树立恢复躯体功能、持之以恒的康复功能锻炼的决心,并逐步建立自我康复的意识,以及勇于面对社会和人群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回归社会。烧伤的病理过程十分复杂,如伤后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对患者的救治都有影响,做好心理护理是整个病程护理的重要环节[3]。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本研究通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分析患者心理状况,根据其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如:音乐治疗、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激发患者的兴趣和爱好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鼓励其加入科室定期开展的心理卫生讲座,安排不同病程的患者住同一病房及定期召开病友交流会,为患者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患者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长期康复功能锻炼的信心、意志和毅力。
1.2.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4]。通过一对一讲解、发放烧伤知识宣教小手册、定期专题知识讲座、播放康复功能训练录像、场景模拟等方式向患者进行烧伤创面愈合病理过程、基础知识、康复锻炼等知识的介绍和教学,将创面愈合过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逐一讲解,提高患者对烧伤创面愈合过程和功能锻炼的认知,解除思想上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康复锻炼任务。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性特征制定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指导其落实各部位的功能锻炼,改善局部皮肤愈合过程中的挛缩程度。指导和监督患者正确持续使用弹力绷带、穿用弹力衣、佩戴弹力手套等压迫疗法,抑制烧伤局部瘢痕的增生。指导患者认真对待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创面瘙痒,避免穿化纤类衣物,瘙痒时禁止抓挠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指导患者适宜饮食,烧伤后期避免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
1.2.3 康复行为干预 ①早期护理干预:康复护理干预应从患者入院时立即开始并贯穿于康复的全过程。由于对烧伤瘢痕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目前还没有防治瘢痕的特效药物,但早期预防对瘢痕增生和挛缩有一定效果。烧伤早期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将肢体摆放于功能位或对抗瘢痕挛缩位,如:颈部取后伸位,四肢取伸直位,手取半握拳位;烧伤后48 h如果病情稳定即可开始进行床上面部表情、关节活动等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及功能锻炼,如:轻柔主动-被动运动,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体操性的颈部后仰等,指导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功能和床上运动可根据患者的状况循序渐进,时间由短时逐渐延长,活动强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前提,避免暴力施行造成伤害。根据病情鼓励患者今早下床活动或使用翻身床治疗,促进创面愈合。②中期护理干预:烧伤中期创面鲜红,瘢痕胶原纤维迅速增生,此时应加大康复力度实施压力治疗,烧伤压力治疗遵循“一早、二紧、三持久”的原则[5]。在继续心理康复和正确疗法的同时,加大综合康复的力度,可采用弹力套、弹力绷带、气囊套、穿用弹力衣、佩戴弹力手套、对抗加压包扎、运动疗法、关节训练、游泳训练、洗浴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实施干预。弹力套应量体裁衣,根据烧伤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用弹力布缝制成压力不同的弹力套持续佩戴,并随时根据弹力情况给予调整和更换,面部及手足等凹凸不平部位使用气压套配合治疗。定期对烧伤部位愈合后皮肤、关节等进行按摩疗法,即在该部位涂按摩膏后用推、揉、压等方法进行按摩,并随着创面愈合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手法,可使各关节的功能逐渐恢复,尤其是手足各个小关节,结合药物进行皮肤护理,可使肤色恢复正常并减缓和抑制瘢痕的生长。对已经形成瘢痕或有未愈合的残余创面的患者可用热水浸泡或温泉泡澡,可增进皮肤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和瘢痕的软化和功能恢复。③后期康复护理干预:此期干预措施从患者出院指导延伸至出院后的家庭康复,在实施出院指导时,首先要向烧伤患者交代注意事项,特别是近期注意事项,如创面护理,出院后保持愈合创面清洁、干燥,出院后定期洗淋浴或坐浴等;出院后要求患者继续采用药物和压力治疗,预防瘢痕增生;同时与家属密切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得到家属的配合。出院后家庭康复干预采用电话随访等方式,对烧伤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和健康状况调查,根据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如:创面瘙痒、创面水泡、瘢痕增生、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并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出院后康复护理计划。我们在患者出院时为其建立康复档案,对其和家属进行康复护理强化培训,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与门诊复诊两种方式,于每周一至五上午9:00~11:00分别对出院半年内和出院半年后患者进行随访,每月至少1次,对患者在电话内咨询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解决时,与其预约时间到院门诊复诊当面指导,选择性地对重点患者进行家访。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护理措施对患者瘢痕形成的影响:分别于伤后1、6个月对两组患者采用愈合后局部皮肤恢复指标的评分标准[6]对烧伤愈合后局部皮肤恢复情况进行评定。该评分标准包含皮肤颜色、皮肤弹性、瘢痕高度、瘢痕硬度、痒和触痛6个项目,6项总分≥14分者为重度,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进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措施对患者瘢痕形成的影响比较
随着康复时间的推移,干预组患者3~4个月后瘢痕逐渐稳定,5个月后未发现瘢痕继续增长,6个月瘢痕增长完全停止,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烧伤后6个月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烧伤后6个月ADL评分对照组优良率为64.0%,干预组优良率为94.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烧伤瘢痕是由高温、化学物质、电或受到强的热辐射引起的组织损伤后的产物,烧伤伤口或创面愈合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生理反应,亦是伤口愈合的必然结果。瘢痕增生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严重后遗症,主要由创面本身愈合过程中的病理改变所致,烧伤瘢痕的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异常的、不健全的组织。烧伤瘢痕不仅有损容颜,还可碍及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深度烧伤或继发感染后创面愈合时发生大量瘢痕组织增生,导致肢体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严重的瘢痕增生可以对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患者也会因为瘢痕的存在产生自卑心理[8-10]。
烧伤瘢痕康复是现代烧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正确的瘢痕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烧伤愈合质量,降低致残率。烧伤患者从入院至出院2年内均为康复阶段,康复有效的患者不仅机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心理状态也会得到巨大的改变,生活质量亦得到明显提高。本文干预组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促进烧伤创面愈合,并及早根据烧伤不同时期,为患者制定烧伤早期、中期、后期适宜的康复护理计划并监督进行,期间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烧伤愈合、瘢痕形成、瘢痕预防、功能锻炼等知识的认知,使患者对治疗和康复信心得到增强,能积极主动配合实施各项康复功能锻炼,有效地预防和减轻瘢痕形成。从表1、2可见,干预组患者6个月时瘢痕形成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综上所述,针对烧伤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并根据烧伤病情的不同时期制定早、中、晚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是防治烧伤后瘢痕形成、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有效保证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梁小玲,陈雪梅.压力套预防膝部烧伤后疤痕挛缩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3):297-298.
[2] 胡利娟,王霞,王艳霞,等.烧伤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35-37.
[3] 吴桐,李蓉,刘艳.44例烧伤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108-111.
[4] 林玉丹,李丽香,董雅萍,等.阶段性健康教育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治中的实施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137-138.
[5] 唐有玲,张瑛.康复护理干预对手深度烧伤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25(1):74-75.
[6] 韩维红,彭建宇,孟丽霞,等.综合康复护理防治烧伤疤痕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924-925.
[7] 南登蓖.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
[8] 巩桂丽,李广金.30例烧伤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 9(2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