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11:49: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划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一、简单了解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及基本内涵

对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有利于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也是保证生态旅游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理论知识方面远远落后于具体实践,因此,创立一个科学的、简单明了的生态旅游资源概念非常重要,它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有效利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观光和欣赏,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被旅游业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区。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第一,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是主体,生态旅游资源是客体,它是旅游者实现生态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生态旅游者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第二,从狭义角度上看,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生态区,包括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区域和荒漠、沙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从广义的角度上看,生态旅游资源还包括一些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在我国的云南地区,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不仅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还能塑造吸引游客的具有生态旅游气氛的人文旅游资源,从而增强旅游景区自身的吸引力。第三,生态旅游资源只有被生态旅游业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第四,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美的特性,这种美主要体现在生命与环境之间共存和相互支持上,从而吸引游客。第五,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别划分

生态旅游资源根据其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根据范畴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从成因方面可以分为原生和次生;从开发状态来看,可以分为已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待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主要是从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自身的综合评价、利用和开发的角度出发,以景观生态分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按级别分类。初始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划分标准包括两个方面:地形地貌及其界线和地表覆盖情况。地形地貌是形成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基础性元素,也是划分不同个体的主要标准。地表覆盖情况包括地表植被和土地利用等,对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内在整体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按本质属性分类。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成因和本质属性不同,按照这一原则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陆地生态景观和水域生态景观两个方面。

第三,按照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类别划分。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认真分析和调查,发现在不同的生态景观系别下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构成部门是不同的斑块、廊道和基质。在影响生态旅游资源的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这个作为划分陆地生态旅游资源和水域生态资源景观系的重要依据。

第四,根据旅游开发和建设的需要进行划分。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按照具体的旅游实践活动出发,根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进行辩证的区分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

三、我国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经济项目,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的指导下,才能获取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就是对旅游资源和自然坏境的不断破坏,可能会对旅游经济和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实现生态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生态旅游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才能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长久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经济的需要,还能保证为后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当代人用最少的生态资源换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并能持久为子孙后代所利用。

第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是保护。保护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对于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在保护自然生态的环境下进行,并使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生态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特色性。特色性是生态旅游资源必须具备的特点,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地方所在。特色性是指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是竞争力和吸引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四,坚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不仅有利于突出旅游资源的优越性,还能让游客感受到旅游资源的整体美。

第五,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里的效益是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结合体。

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整体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可是在具体的开发利用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有部分地区比较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但是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大工程。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可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可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对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当今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编制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计划。通过对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开发方案,从而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不断完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取决于在开发管理中是否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而法制的健全程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重要保证。

总而言之,我国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厦门市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篇2

摘 要:随着人们对海洋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陆地资源开发的局限性日趋显现,海洋经济逐渐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客观有效的度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评价其经济效益,成为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本文结合温州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海洋经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经济评价;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82-03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做大的产业集群,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从目前人们多样化、多元化的旅行需求来看,旅游资源不仅局限于陆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而且还应保护广阔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并且海洋旅游资源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率开发需要设计多个方面,不仅要保证其最根本的生态效益,还要求在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针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多层次经济评价至关重要.

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高品质、快速化发展的基础.在以往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旅游系统产业学理论、生态景观理论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理论基础,但随着海洋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这些理论已经不足有支撑和构建其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必须因素其他相关学科或延伸学科的理论进行吸收和贯通,比如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海洋旅游经济学等交叉学科.

在旅游系统理论中,环城游憩带理论雷普尔旅游系统观使其代表性理论[1].北大教授吴必虎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他认为在大城市郊区200公里半径以内均可成为城市居民度假游憩的休闲空间,且十分适合短假期或周末出游.雷普儿的旅游系统模型同样建立在旅游空间结构上,与吴必虎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具有相通之处,其更考虑旅行成本因素在旅游系统中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海洋科学理论是有力支持海洋生态旅游的理论之一.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活跃的分支,它强调空间异质性、尺度性与生态整体性[2].对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而言,首先应尊重海洋景观的固有资源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自然性、异质性的开发,注重可持续性,避免认为加工造成的生态质量退化.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研究理论基础,其一方面在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进行理论阐述、另一方面对海洋生态资源的旅游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之间博弈均衡.

2 温州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温州是浙江南部的海滨城市,是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海洋面积1.1万平方公里,几乎与温州市陆地面积相当.在温州市的县区地理位置分布中,全市11个县区中9个为沿海县区,其中还包括一个海岛建制县——洞头县.洞头县有100多个岛屿组成,具有丰富的海洋植物、海洋动物资源,各种海洋文化景观、海洋自然景观、海洋人文景观遍布在这些岛屿上,这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从海岸线的长度来看,全市岛屿海岸线长度达567.9公里,总共437个沿海岛礁,据统计,其中约有42个岛屿与大陆滨海区具有旅游开发价值[3].在较为成熟的海洋旅游资源中,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麓列岛、国家4A景区洞头百岛、世界古航标·中国诗之岛江心屿、苍南渔寮大沙滩、鹿城七都岛、乐清沙门岛等,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

总体来说,温州市海洋旅游资源中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发展较为平稳的资源中,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9处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并且超半数以上分布在距海50公里的沿海区.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虽然具备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但总体开发程度、层次性不够,多数景区还处于粗放型的开发阶段.一方面造成知名旅游景区品牌不足,另一方面造成海洋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为破坏.比如洞头岛、西门岛、南麓岛、大鱼湾等资源基本处于培育与成长之中,开放层析较低,没有系统的规划.其次,海洋旅游衍生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海洋特色、地方品牌的旅游商品,尚未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海洋旅游项目,没有发挥出温州市海洋海岛旅游的特色与优势.再次,海滨旅游基础支撑力不足,缺乏海洋旅游开发投入,以及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制度,造成开发模式多为粗放型,长期来看容易造成资源破坏.此外,基础设置建设落后,资源整合不到位,严重缺乏海洋旅游专用码头、游艇等设施,接待客容量及接待能力有限.

3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定量评价

3.1 定量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行业对资源评价研究的深入,海洋生态资源评价模式已由传统的单因子模式转变为多因子模式,更多的将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旅游因素、生态因素等考量进来,形成系列化的指标评价模型[4].由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中的诸多因具有异质性和不同的经济意义,使其你具备一般可比性,这就需要对这些因子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才能确定其在整体中所占的权重,进而计算综合评价分值[5].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阙值法,也叫临界值法,是借助最大值、最小值、满意值等特殊指标与实际值相比而得到评价值的方法,正指标计算函数为:

其中xij,opt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取值中的最优值.

(2)标准化方法,在存在多个变量时,为是各变量指标存在可比性,先对不同组数据标准化,进而通过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指标的综合评价值[6].通常来说,标准化方法能够有效的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标准化计算函数为:

(3)比重法,即指标的实际值在指标总之中的比重,其计算函数为: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由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涉及到很多非量化指标,而在经济评价值中必须将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常用的量化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赋分法、FUZZY综合评价法、德尔菲法等几种[7].在我国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经济指标评价中,较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经济评价中一些无法完全量化的因子,解决问题的本质是将这些无量化的因子赋以相应权重来表示其在综合指标中的重要性与地位.

(1)德尔菲法,也称专家咨询法,是利用行业专家的意见来确定指标因子的最终权重.德尔菲法通常需要集中多名专家的意见,并且要求专家给予较为专业的评价,并且还要根据专家的领域地位给予专家评论结果相应的权重,然后通过整理并不断的修改和反馈,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

(2)层次分析法.对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评价而言,层次分析法能够有效、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各因子的权重,并且其能够灵活的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使得层次分析法在其经济评价中较为适宜,能够系统性、可靠性的识别问题,提高评价的简便性与准确性.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为: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3.3 综合指标合成

在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与量化处理之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多指标进行合成.一般而言,多指标合成的方法有线性加权和函数法、乘法合成法等.线性加权和函数法的计算公式为:,其中f(x)表示综合评价分值,wi表示评价指标i的权重,xi表示评价指标i的无量纲化值,n表示所有指标个数.

乘法合成法的计算公式为:,其中x;j表示逆指标,m表示逆指标的数量.

结合我国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特点,以及上文的权重确定、无量纲化分析、综合指标合成等分析研究,最终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一般步骤为:确定评价指标集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确定评价的评语集D和其分值确定模糊评价矩阵对目标层X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归一化与评价.

4 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建议

4.1 开发原则

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必须坚定的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这样才能确保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在不遭受认为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结合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其目前的资源开发现状与政府规划,在开发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可持续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保护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等.

4.2 战略取向

前文分析可知,温州市具有广阔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并且这些丰富的资源多处于开发或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后续的开发应建立在现状的基础上,并且合理规划,在政策引导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博弈均衡.结合温州市目前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各部分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结果,所采取的战略取向有:(1)由近至远的开发战略;(2)城乡互动的开发战略;(3)差异化开发战略;(4)面向市场的开发战略;(5)环境循环发展战略.

4.3 温州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战略

从政府层面,建立政府主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实现社会参与的产业融合,打造现代化的海洋旅游发展格局.从市场层面上看,重视城乡部门在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城乡统筹、上下一体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赢的整体市场运作机制.此外,还要建立产业开发要素互通、功能互补、市场互享、利益互增的跨区域联合网络,以及建立自然、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系统.

参考文献:

(1)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贾欣,莎娜.海洋生态损失过程中的群体经济行为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4(8).

(3)胡念望.温州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

(4)李晓通,张予云,张成胜.资源生态化开发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政策的人类学思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1).

篇3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生态旅游的资源应该侧重其生态性以及原始性,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应该要将其和传统的旅游资源区别开来,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资源都还没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所以本文中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也只是做一个大概的描述和总结。目前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别,第一种是自然型,主张自然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华斌,自然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内容是维护自然生态的系统,对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旨在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旅游的有各类自然动植物园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等等。第二种是自然人文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张建萍、杨桂花等人,自然人文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利用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美感来吸引游客。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由于对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因此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也多种多样,大多数学者都是参考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相关政策来进行的。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将其划分为观赏型、民俗型、探险型等等六类,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具有局限性,因为大多数生态旅游资源都具有多种类型的综合特征。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成机理来分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原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即是由大自然天然生成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延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指非自然生成而是靠人工干预而成的生态资源,比如人造湿地、历史文化遗产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标准化原则,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我国各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标准来进行评价的;二是实事求是原则,这个主要是说要从当地的生态资源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各相关学科比如地理学、民俗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既不夸也不贬,科学的解释生态旅游地的内容、属性、形成等信息;三是动态发展的原则,因为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生态旅游资源也不例外,所以在对其的评价过程中应该考虑其动态发展的方面,才能更好的为生态旅游地的空间布局提供控制和调节的依据;四是全面系统的原则,因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繁多,其展现出来的功能和价值也是形式各样、层次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在评价中应该全面进行系统的评价,综合衡量资源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所处的外在因素,才能准确和客观的反映资源的价值;五是综合效益的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是为了对其开发和利用的,也就是说要获得一定的效益,获得的效益不能只是经济上,还必须包括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开发和评价生态资源必须考虑其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是对于生态资源用具体数值表达出来的计量方式,是由很多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而组成,构建出一个层次有序的体系结构,用于对生态资源的综合价值评估。评价体系是根据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指标结构进行分层,一般分为三层,最上面的目标层,目标层下面是准则层以及子准则层,最下面的就是指标权重层,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旅游,其目标层就是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准则层就是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和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人文景观资源,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人文环境资源,最下面的指标权重层就是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各项具体的指标。

(三)评价标准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资源分布、调查与评价》的标准中,生态旅游资源根据其分类的各项因素比如可视因素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种类、生物多样性、资源季相变化、民族文化、珍奇度等,可感觉因素中的大气环境、声环境、负离子浓度、气候舒服型等以及生态旅游中的价值因素中的开发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对于这些因子根据向量计算进行相应的评价得分并得出对于旅游地综合的评价和划分等级。根据评价标准的赋分总值和综合价值,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第五级生态旅游资源是最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被称为特品级生态旅游资源。

篇4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自然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塞勃罗斯等。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对环境的负面冲击,从环境保护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态旅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统计,1998年发展家旅游收入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年产值为2000亿美元,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同时,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生态旅游计划,如马来西亚提出将本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篇5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由西方学者于80年代提出“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在中国发展生态旅游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的同时,还要迎合消费者日趋多样化的需求趋势,设计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生态旅游产品个性化。笔者以此为思路对河北生态旅游的发展做一探讨。

二、 河北生态旅游发展可行性分析

资源是河北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生态旅游资源时首先分析的应该是本省的旅游资源基础。生态旅游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人文资源为特色。河北有许多全国之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之多全国第一;地形地貌之全全国第一;长城途经省区距离之长全国第一。河北省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既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环境,也为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旅游空间,具有多种生态旅游价值。

地理区位是河北生态旅游发展的促进因素。河北旅游业的发展一直被“一流旅游资源、二流旅游产品,没有旅游精品”的问题所困扰。回顾河北旅游的发展,京津的“替代效应”应该是河北旅游发展中最大的障碍,北京的地缘优势使得它的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河北与北京风格类似的风景便不再吸引人了。针对这种替代效应,河北旅游的发展只能是扬长避短,发挥特色,展现自己。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的生态旅游项目恰恰能反过来针对性地对京、津旅游产品形成一定的替代。

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河北发展生态旅游的根基,社会文化景观是彰显生态旅游特色的主要资源。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上河北有着其他省份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河北省古为九州之首,以冀州命名,故简称“冀”,是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核心区组分。焱、黄、蚩尤三组在此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700余年的元、明、清三朝使河北成为京畿要地,清朝直隶省的设立,使其更加完整统一。同时,河北作为与华北、东北、西北三北交往的咽喉要地,不仅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地带,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历史使得河北人文资源在神韵统一基础上,体现出多样而富于变化的特征,成为中国人文地理最富有特色的代表性区域。可以说河北的自然生态景观中弥漫着浓重的文化味道,文化是河北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灵魂。

三、河北生态旅游分区发展构想

河北生态旅游资源随地形地貌条件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如能按地域文化特点形成不同发展主题,便能将自然旅游景观与不同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生态旅游产品,则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并使各主题区在空间结构决定的生态功能最优的前提下寻求旅游利用功能的最大发挥,将整个旅游区构成协调有序的有机统一体,促使功能区生态要素朝良性方向发展。本着这一思路,河北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分区进行,根据地貌及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将全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区,并按分区主题,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提升。同时按分区主题,优先发展各区中知名度高的旅游地,以点带面,并逐渐连接成片。

依据地势,河北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呈“带状”分布非常明显,旅游资源区域聚类也比较突出。地势为全省平均海拔最高地区通称之为“坝上”,坝上高原在河北西北部,形成的“坝带”独具高原风光;燕山、太行山纵贯河北西部和北部,形成一条“山带”,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基本都在这条带上;渤海岸海岸线在河北东部,形成一条“水带”,环渤海的滨海生态风光令人留连忘返。这“三带”将河北生态旅游资源分割成非常有特色的四个区,每个区可以旗帜鲜明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根据全省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可将省域范围规划建设为各具特色的四大主题生态旅游区。各区命名以省内方位――地貌地形为序,四区分别是:冀西北坝上高原生态旅游区――以坝上高原为主体,突出始祖文化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冀西山岳生态旅游区――以太行山、燕山为中心、燕赵文化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冀中平原生态旅游区――以海河流域平原和冀东平原为中心、燕赵文化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冀东滨海生态旅游区――以环渤海城市为中心,以长城文化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以此发展思路各区可打造不同的生态旅游产品,以满足生态旅游产品特色化、个性化的需要,同时也能突出各区不同的发展主题,避免了产品在区域范围内的雷同现象发生。

四、结语

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思路就是力图将西方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引入我国,同时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体现独特文化性的生态旅游项目将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依据河北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特点,本文将河北省生态旅游进行了区划,将全省划分为四大主题不同风格的生态旅游区,目的是整合河北旅游资源,凸现河北自身特色。河北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是对我国生态旅游产品本土化、特色化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空间结构 生态旅游 开发 玛曲县

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学研究核心问题之一。近年,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方向、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展。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目的地空间结构及演化,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其中对目的地空间结构及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涉及生态旅游区的研究尚显不足。因而构建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多样性和完整性不受破坏,实现生态功能区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具体分析了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区域概述

玛曲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与黄土高原接壤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四方交汇职能突出,区域协调功能明显。玛曲县作为黄河上游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涵养功能极为重要。2007年全县旅游总收入2709.4万元,仅占甘南州旅游收入的19.49 %。玛曲拥有类型齐全、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原始的自然环境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将空间结构分析应用到玛曲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中,深入研究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提出3条开发原则,并进行合理分区。

(一)旅游资源特色

玛曲旅游资源极具高原特色,雪山湖泊,沼泽湿地,草原一望无际;同时,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被认为是格萨尔与其岭国的崛起之地,民族风俗浓郁。玛曲有“天下黄河第一弯”之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蓄水池”,及“高原水塔”;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贡赛尔喀木道湿地景观被美国《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50个户外天堂之一”;有被称为“亚洲一号”的天然草场,是野生动物的王国和乐园、药材资源的天然宝库。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构成了玛曲独具竞争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分类

玛曲县旅游资源三大景系齐全(见表1),其中自然景系包括地文、水文和气候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系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和抽象人文吸引物;服务景系有旅游服务1个景类。总计7个景类36个景型占旅游分类中98个类型的36.73%。典型的旅游资源是:沼泽、湿地、高山草甸、雪山湖泊、安多藏民俗风情、部落文化、藏传佛教宗教文化、格萨尔王历史传说、特色餐饮、旅游商品。

空间结构分析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一)空间分布特点

玛曲101个旅游资源单体,呈明显的分片集中及沿黄河分布模式,且各片分布较分散。本文依据景点的代表性、独特性及积聚性,选取35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析,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玛阿公路、黄齐公路、扎西公路为轴,辐射贡赛尔喀木道、齐哈玛―采日玛区,欧拉―欧拉秀玛区的分布模式;35个景点中8个分布在县城附近,10个分布在贡赛尔喀木道,7个分布在齐哈玛―采日玛,其余10个分布在以扎西公路为景观廊道的欧拉―欧拉秀玛区。同时,35个景点中的29个以黄河为景观轴分布在U型黄河大转弯两岸。以贡赛尔喀木道为起点,以齐哈玛、采日玛、县城、欧拉为景观节点,以宗喀石林为终点。

(二)旅游资源积聚效应分析

旅游资源的积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积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R(最近邻比),其公式为:

其中,为各景点与其最近邻景点之间距离平均值,N为点状事物个数,A为研究区域面积。R≤0.5为聚集分布;0.5

本文依据景点的代表性、独特性及积聚性,选取35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析(重复部分已删除)分布面积10190km2,35处旅游资源单体间的平均距离为5.712km,即n=35,a=10190,do=5.712,故玛曲旅游资源的R 值为0.669,具有趋近空间集聚分布的趋势,属于集聚型分布。这表明玛曲旅游资源有积聚分布倾向,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保育措施的便利实施。因为积聚分布一方面可以降低游客旅游成本,是竞争客源市场的主要亮点之一。另一方面便于成片开发,减少对开发景区环境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专区,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空间组织和对区外形成综合竞争力。

(三)连接度分析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以反映空间事物之间的可通达性,例如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程度等等。其衡量指标有β指数,γ指数和a指数。

β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对多节点旅游区而言,连接不同旅游资源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越多、等级越高,则连接性越好,旅游者往来各旅游景区点之间越方便。较高的指数是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的要求与保障,其公式为:β=L/n。式中:β表示交通网的连接度,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n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β的取值一般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β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度越好。L=33,n=35,则β=0.943。由此判断,玛曲旅游资源交通网络通达度较低,虽然景点在县城、贡赛尔喀木道、齐哈玛―采日玛呈片状分布,但各个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是县乡道路,路况较差,通达能力较低,这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瓶颈。

γ指数分析是一种类似于β指数分析的空间分析方法,也能反映一区域网络中的连通发达程度。具体的方法是度量网络内各节点之间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公式为:γ=L/(3 (n-2))。式中:L 、n的含义与β指数计算公式中相同。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γ取下限0 ;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同其它点有连线,即网络最大连通时,γ取上限1(γ指数大小与节点层次无关,故计算时不区别节点层次)。玛曲旅游区γ指数为0.33 ,反映出各旅游点的连通水平较差,即各个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联系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较稠密的旅游网络,致使玛曲生态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综合开发利用,同时使游客交通成本上升,进一步影响玛曲旅游区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提高。

a指数是网络中各节点之间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数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值介于(0-1),R=0表示只有孤立点存在;R=1表示每一个点都存在于其它节点之间的连线。其计算公式为R=L/3* (n-2* p)。式中:L、n的含义与β指数计算公式相同,p为网络中互不连接的亚图数目。L=33,n=35,p=8,经计算R=0.56,这也反映出玛曲县旅游景点之间交通联系较弱。

(四)平均径路长分析

平均径路长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间通达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方法:当两节点间存在直接交通连线时记为1,没有直接连线时记为0。每对节点间距离用沿最短径路所介入的连线数表示。在网络最短径路矩阵中,任一节点平均径路长是由矩阵中该节点行内正值节点数去除以行总数,任一节点的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越小,表示该节点网络通达性越好;反之则越差。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最小的节点往往是网络的中心。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玛曲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网络最短径路矩阵和平均径路长。玛曲旅游网络的平均最短径路长为5.08。在35个景点中,各节点平均径路长小于玛曲旅游区总体平均径路长5.08的节点数有17个,其中黄河S弯、阿米欧拉神山、毛日扎西滩、玛曲县城、河曲马场、贡赛尔喀木道、阿万仓黄河新桥、娘玛寺、喀巴东让神山、采日玛村渡口的平均径路长在3.29~4.18之间,这些景点主要位于县城周边、贡赛尔喀木道附近及重要的交通节点上,是网络中连通性较好的节点;黄河母亲石、药水泉、玛麦哲木道、外香寺、尕齐合东梁、齐哈玛吊桥、忠字山、老虎嘴黄河湿地、克琼湖等也是玛曲县旅游资源网络中通达性较好的地区,其平均径路长在4.38~5.05之间,也小于5.08的平均最短径路长。而平均径路长大于5.08的景点有18个,其中平均径路长在6.62以上的景点主要有:西麦朵合塘、西柯河大鹿场(7.558)、欧拉秀玛白塔、宗喀石林、位于欧拉―欧拉秀玛区一线,仅有扎西公路连通此旅游片区,远离县城。由此表明整个玛曲县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差,且资源整合水平较低。因此,在今后的生态旅游开发中,应不断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加强各生态旅游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交通建设。

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化原则

以上分析表明:虽然玛曲生态旅游资源呈多中心片状聚集分布,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味较高,但从空间结构优化角度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尺度宽阔,缺乏景观触觉边界感;各旅游资源聚集区之间联系度较低,旅游资源整合差;旅游网络不够发达,旅游交通设施接待能力较弱,道路等级较低。为此,笔者提出以下3条优化原则。

(一)适度集中的空间布局原则

考虑到玛曲特有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倡导空间上总体分散和局部空间适度集中,重点建设“有依托条件(背景)”的景区。即重点开发有城镇和有基础设施依托的景区。依据各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形成以草原新城区为中心节点、辐射带动贡赛尔喀木道宗教民俗体验区、齐哈玛―采日玛高原湿地观览区,欧拉―欧拉秀玛高原户外运动旅游片区。整合各片区旅游资源,形成对玛曲旅游宏大空间尺度的一种适应。另外,服务设施选址依托现有城镇和居民定居点,可以减小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居民点的功能,使当地社区收益。

(二)减法原则

由于玛曲地处内陆高原,江河上游,是多条地方河流的源头所在,境内湖泊众多,湿地密布,生态环境脆弱,恢复能力弱,因此在开发中倡导减法原则。即最大限度减少因开发对保护区造成的干扰;旅游设施依托原有镇区;服务设施“因陋就简”,采用天然原材料;在道路修建上,以自然地貌为基础;使用以太阳能、电能、畜力为能源的交通工具,减少污染。

(三)有限的、辅的引导的设计原则

基于上述对减法原则的认识,服从玛曲旅游开发生态保育目标,开发中倡导有限的、辅的引导的设计原则:倡导开发空间最小化和保护范围最大化;所有景区开发都以旅游保护为先导,通过有限的设施,辅的引导,倡导以游客为主体,享受返璞归真体验、生态旅游的行为模式;倡导“有限的、辅的引导”,开发中,做到景观风格自然与人工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民族与大众统一,并强化突出富有玛曲特色的地方视觉主题。

依据玛曲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生态功能保育区特殊性,以及以上优化原则,玛曲草原生态旅游区总体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四轴,四区”。其中,“一心”指以玛曲县城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物流集散及功能组织的中心;“四轴”指沿玛阿公路、黄齐公路、扎西公路,以及黄河景观轴四条轴线开展相关项目设置、游线组织安排及产品规划设计;“四区”指形成以草原新城片区为中心节点、辐射带动贡赛尔喀木道宗教民俗体验区、齐哈玛―采日玛高原湿地观览区,欧拉―欧拉秀玛高原户外运动旅游片区。各个片区既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发展,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结论

依托玛曲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运用空间结构分析的方法,对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详细剖析,发现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尺度宽阔、资源整合差、旅游网络不够发达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生态旅游开发的空间优化原则,对资源分区整合。在此基础上,应对交通网络进行优化,加强区际交通建设,提高尕玛公路、郎玛公路道路等级,加强玛曲旅游区的对外通达度,形成区域联动――“大九寨国际生态旅游─甘南香巴拉生态旅游”;完善区内交通,加强玛阿公路、扎西公路、黄齐公路建设,提高区内路网密度与等级;加快黄河航道建设,通过水路联通各个旅游区(点),形成完整、清晰的玛曲旅游空间构架,打通观览空间屏障,有机衔接重点区域,营造玛曲生态旅游完整的空间意象,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生态保育区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1999,54(4)

2.保继刚,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1)

篇7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呈现出恶化趋势1、水土流失严重。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5。3%,每年进入江河泥沙量总计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总量的26%。2、气候恶化严重。该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暴雨中心,对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损毁十分严重;该地区也是全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伏旱发生率达80%~90%,一般持续30-50d,最高达80d以上,有的年份局部地区甚至颗粒无收。3、地质性灾害严重。据勘查,三峡库区各类崩滑体1190处,崩塌滑坡总体积达28.45亿m3。泥石流现象严重,主要集中分布在巴东、巫山、奉节、云阳等县约200km长的沿江地段,占泥石流沟总量的94%。4、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库区各县(区)的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期的30%~56%,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沿江地带仅有5%~7%。5、水体污染严重。库区现有工矿企业3000多个,年排污水10亿t,污染物50余种,江段大肠菌,石油类、氨氮、酚、化学耗氧量超标,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库周涨落带的出现,大量有机物堆积在高温高湿下,细菌或病菌大量繁殖,将加重库内水体的污染。6、城镇生态失衡严重。沿江城镇建筑拥挤、公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居民户外活动场所狭小、绿化地带严重不足,没有建立起处理城镇“三废”的完善系统。[4]

(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极强的垄断性,品种也十分齐全,可供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的季节旅游。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库区内成熟的景点不多,海内外享誉盛名的景点不多,而且三峡工程兴建后,还淹没了部分好的景点。总的来讲,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

(三)旅游旺季旅游超载现象严重,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区没有进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及线路设计不合理,人满为患的现象时有出现。旅游数量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降低旅游兴趣。而在淡季生态旅游区人数又急剧下降产生旅游设施闲置等问题,旅游容量季节性变化很大。

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三峡库区造就了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库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发展好库区生态旅游业必将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业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生态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行业之一,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为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弥补外贸易逆差;还可大量回笼货币,为经济发展积极建设资金。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投资相对较少,资金投向灵活、回收期也较短,是三峡库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当把生态旅游作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库区人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5]

(二)生态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旅游业的行业综合性、区域关联性和辐射带动性很强。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第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生态过程清洁化、废弃再生化、环境无污染化以及农业生态化等协调发展,并带动第三产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繁荣,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6]

(三)以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旅游所倡导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的范畴从自然生态资源延伸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生态资源;将生态旅游作为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推动力和辐射作用,还可以唤醒人们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可以扩充旅游的项目、内涵和规模,促进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

(一)制定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库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生态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结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使库区生态旅游能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二)打造库区生态旅游目标市场生态旅游对旅游者素质要求较高。中国目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大众旅游仍是主流,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社会公众还没有真正的生态旅游的意识。据1995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常识欠缺是相当普遍的问题。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库区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有重点地宣传促销。不能将所有市场都确定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库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库区的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培植生态服务产业三峡工程的修建,将淹没一批城镇。抓住库区移民城镇迁建的契机,在库区建立一批布局独特的生态“山水城”,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如巫山县把新县城规划为山水园林生态示范城;忠县新县城规划为三面环水、背枕青山的半岛型“山水城”。生态旅游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生态化,还应包含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因此,库区各生态旅游点应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生态服务业,如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商店、生态交通。不同的生态旅游点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并由此带动库区一批生态产业的发展。[3]

(四)保护文化传统,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民族传统是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保护库区文化传统,就是要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防止商品化和庸俗化趋向,尽可能地保持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和纯正性质。旅游部门、企业应与地方文物文化部门通力合作,从每年的旅游总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地方文物和文化保护,组织人力广泛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山歌小调和谚语民谣,采取紧急措施抢救已濒临消失的文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应积极提倡“双语教学”;鼓励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民俗仪式吸引游人。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峡库区旅游要加快发展,首先要加强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解决客运交通不畅的“瓶颈”问题。坚持统筹战略,既要发挥铁路大动脉的骨干作用,又要重视公路交通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益。同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采取灵活的融资手段、为生态经济发展营造一个“造血”系统。要充分利用地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开发以及西部开发的发展机遇,把生态产业发展作为重要项目,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投资开发,同时引导民间投入,建立一个灵活的融资体系。改善库区接待条件,兴建上星级的饭店酒店,争取彻底改变接待能力差的情况。

篇8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西部边陲,地处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保护区总面积达七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2012年神农架生态旅游区由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有神农顶、天燕原始生态、香溪源、玉泉河四个旅游区。

(二)动、植物资源

神农架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是我国仅有的几大原始森林之一,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物园"、"绿色宝库"等美誉。

1.动物资源: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有动物1000多种,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兽、鱼、鸟、昆虫等,其中金丝猴、华南虎、金钱豹、白鹳、白蛇、大鸨等73种珍稀野生动物受国家级的重点保护。

2.植物资源:现已初步查明有3700多种植物,其中蕨类植物有200余种,裸子植物有30余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桐、光叶珙桐,连香树等76种植物受国家重点保护。

二、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对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它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确定资源评价权重提供定量的依据。

层次分析法(AHP)一般有四个步骤:①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判断矩阵;③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④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本文结合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前人对森林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及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构建了三个层次的评价结构模型,第一层为目标层A,即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B,包括:资源条件、环境质量、开发建设条件;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具体的16个指标(如表1所示)。

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运用1-9标度法将同一层中的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形式如下所示:

假定因素A表示目标,因素Bi表示目标的评价指标(i=1、2、3、…、n),则将B中的指标两两比较,即可构成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层次排序。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主观判断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统计来自十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五位老师和在神农架工作的五位职工打分的平均值,并以此为依据对每个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评定,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利用方根法求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即可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比较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相乘,所的乘积进行n次方根,得到特征向量:

(i、j=1、2、3、…、n)

步骤二:将所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满足,即可得到各层次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值,w=(w1,w1,w1,…,wn)T;

步骤三:计算出各个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本文4个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如下:

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3.0658,特征向量WA={0.7325,0.0833,0.1932}

矩阵B1的最大特征值λmax=6.4607,特征向量WB1={0.4973,0.1321,0.1806,0.0485,0.0485,0.0931}

矩阵B2的最大特征值λmax=5.4018,特征向量WB2={0.4903,0.2507,0.1644,0.0620,0.0326}

矩阵B3的最大特征值λmax=5.3607,特征向量WB3={0.3633,0.1000,0.3442,0.1462,0.0463},所得的层次单排序结果见表1,利用层次单排序中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即可计算出所有指标的权重得到层次总排序(如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准则层中,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的权重最高,这表明对于神农架来说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决定其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指标层中,资源的奇特度、规模和知名度权重排在前三位,说明生态旅游更注重资源本身,神农架良好的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更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神农架的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一致性检验。为了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检验其一致性,并满足随机一致性比率CR

第一步:计算一般一致性指标:

其中

第二步:查表确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如表5所示)

第三步: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I=CI/RI,当CR

计算得矩阵A的CI=0.0392,RI=0.58,CR=0.0567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确定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分标准体系,并根据神农架的实际情况与调查结果对各项指标赋分,综合评价公式为(i、j=1、2、3、…、n),其中E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得分;Q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Pi为第i个指标的评分;n为评价指标的数量,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的最终得分为9.13分,说明神农架的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大。其中,资源奇特度的得分最高,神农架既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地质公园,而且拥有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系统,其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是世界级的而且是垄断的,但是神农架的知名度得分却较低,这是因为神农架开发时间较晚,没有重视品牌营销,提升知名度,导致其旅游发展与资源品位不相称,神农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可以看到,神农架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分都相对较低,神农架境内的旅游线路以公路为主,但公路等级较低,路况不佳,景区没有配备观光游览车并且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解说系统,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神农架生态旅游的发展,今后,神农架应第一,改善交通道路状况,建立覆盖整个景区的公路网;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景区解说服务系统和信息系统。

篇9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2-02

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Grass Skyline Eco-tourism Based on AHP-FCE

LIU Li-bo WANG Chun-yan LIU Y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 Eco-tourism is a tourism pattern of the most market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current society,but also the trend of modern tourism.Grass skyline in Zhangjiakou region is a well-known attraction,eco-tourism resources in its surrounding are very rich,the problem of how to plan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use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resolved.Grass Skyline ecological resources we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Grass Skyline eco-tourism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had a direct impact on tourist travel enthusiasm,and focused on its own resources condition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and to maintain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rass Skyline,adequate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its ecological eco-tourism leisure.

Key words Grass Skyline;eco-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AHP

生B旅游是利用当地自身的生态资源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一种旅游活动,也是当前世界中发展最火热的旅游形式,其正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然而张家口是河北省冀西北地区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资源保护完整以及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草原天路作为张家口地区的一个较为知名的景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合理开发和发展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评价体系,能较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和充分挖掘其自身存在的潜力,以不断适应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相应需求,并加快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1 草原天路旅游资源概述

张家口草原天路是一条位于群山峻岭之间,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绵延百余公里的公路,在其上面行走时就如同漫步在蓝天和白云之间,故而名为“天路”。草原天路沿线分布着古长城遗址、苏蒙联军烈士陵园、桦皮岭、岩片山、大圪石柱群等大量人文、生态和地质旅游资源[1-2]。虽然草原天路只是张北坝上的一条柏油公路,但海拔也有1 000 m左右,深色柏油路与黄实线本身就是一条美丽的风景。同时在百里之间,呈现出左右徘徊曲折的道路,上坡和下坡多,给人一种跌宕起伏、静谧深远的感觉。

2 层次分析法在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教授萨蒂(T.L.Saaty)首次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主要通过将要进行研究的问题看成是一个系统,经过分析总结出若干个因素,并依据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划分成几个层次,之后再由专家对这些因素进行客观比较和判断,最后对各个因素所代表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量化[3-4]。然后构建数学模型,对矩阵中每一个层次上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权重计算和排序,最后按照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旅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依据以上原则,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所设立的相关评价指标,在反复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建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5]。

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由1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问卷法对指标进行评判,采用模糊评分法按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打分,打分标准依据判断集:V={“很重要”“较重要”“重要”“较不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9、7、5、3、1。并在计算机上进行整理、综合、计算和检验,得到旅游资源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的排序权重及位次。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开发条件与发展潜力3个方面(图1)。

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检验

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张家口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草原天路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16个要素进行打分。同时为了确保各个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对张家口高校涉及旅游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共发出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达到了85%。

针对张家口草原天路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并根据模型中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得出草原天路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和位次,同时对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的分析,总结出以下评价因素的权重结果(表1)。

2.3 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2.3.1 生态环境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综合评价层中生态环境评价的权重最大,为0.397;其次是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权重,为0.318;而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权重仅为0.285,表明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注重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护,这与传统的旅游是截然不同的,更加突出了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让游客能在视觉、文化、自然风光和精神层面方面得以享受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由于草原天路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周边生态保持完整,植被茂密、植物品种繁多以及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特点,是其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主要因素,但是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的这种原生性、稀缺性、脆弱性和多样性是容易遭受到破坏的。因此,生态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便能更好地吸引游客,从而产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3.2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权重为0.285,可见产品开发潜力和交通便利性对游客的影响是较大的,表明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发展,并针对市场需求持续创新新产品新项目以满足游客日益强烈的欲望,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在开发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挖掘其潜在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发展生态旅游[6-9]。

2.3.3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在对草原天路因子评价层3层的16个因子进行权重排序的结果中看,资源的独特性的权重最大,表明张家口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资源的这种资源独特性给予游客的印象是最深的,它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绿化覆盖率和大气质量,这说明游客在选择游玩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10-12];而生态工程建设、交通便利性、旅游产业政策、市场潜力、产品开发潜力等支持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的外部条件的权重排在之后,是其发展生态旅游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表明在发展生态旅游时不仅仅需要考虑自身所具备的资源基础,还要充分地挖掘这些外部条件,只有各个方面都统筹兼顾才能将其潜力充分发挥出来[13-14]。

3 参考文献

[1] 黄震方,袁林旺,黄燕玲.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江苏海滨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4):1656-1661.

[2] 李秀娟,赵键,仇硕.开展大桂林生态旅游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234-8236.

[3] 李海防.桂林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J].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3):87-90.

[4] 陈实,任姝慧,李树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旅游景区管理水平测度:以西安大唐芙蓉园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2):40-44.

[5] 戚晓芳.闽台两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差异比较[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16-25.

[6] 原清兰.基于AHP的桂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83-88.

[7] 方法林,尹立杰,张郴.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92.

[8] 王煜琴,王霖琳,李晓静,等.废弃矿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空间重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7):811-817.

[9] 廉同辉,王金叶,程道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613-1619.

[10] 马有明,马雁,陈娟.国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比较研究:美国黄石、新西兰峡湾及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8(2):46-49.

[11] 于立新,孙根年.宁夏六盘山森林公园的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生态经济,2007(3):125-128.

篇10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态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旅游不仅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性分析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1]。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适度消费,各项基础设施要注重简单实用;另一方面,提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倡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旅游的资源环境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2-3]。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回归大自然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山林、草原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体验环境变化,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2.3有利于物种保护

青海省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物种的保护,如各类野生动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动物种群。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3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3.2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4]。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按照1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2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

3.3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1)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2)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3)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4参考文献

[1] 齐静文.泛化理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3-45.

篇11

牡丹江市位于中国东北边疆,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秋季降温迅速,春季升温快。根据牡丹江市计委与旅游局1997年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全市旅游资源共有6类45个基本类型,即《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规定的6类,牡丹江市全有,全国划分的74个基本类型,牡丹江有45个,占60.8%,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有12个基本类型,属人文旅游资源有33个基本类型。镜泊湖为国内著名的火山堰塞湖之一,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莲花湖湖面辽阔,烟波浩淼,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海浪河、响水河水势缓急相间,适于开展大众水上漂流活动。森林覆盖率为68%,林木种类繁多的牡丹江市域内山林中栖息有野生动物18科53种,主要有东北虎、马鹿、花鹿、紫貂、猞猁、獐子、貂熊、青羊和雪兔等。占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为牡丹江市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保障,以社会效益为依据,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原则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非最大化。生态旅游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获取相对优化的经济收益,而不能为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置环境成本于不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全面、协调为目标。

(二)生态性原则

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资源多为敏感性强的脆弱系统,生态旅游产业应持珍爱、尊重的负责态度对待,使旅游资源和环境在合理开发中得到有效保护,并体现在整个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三)公平性原则

旅游人群的流动会带来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保护旅游地文明,就是要把公平发展放在首位使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相互尊重,使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不以牺牲旅游地的文明为代价。

(四)知识性原则

生态旅游对象的脆弱性决定了保护与开发对于知识的依赖性。科技支撑是资源保护的必要条件:旅游者、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有待于他们知识文化素质的增长。只有全面进行知识导入,才能使生态旅游的主体、客体之间在可持续发展上相辅相成。

(五)广泛参与性原则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关心和努力,而且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只有多方参与广泛合作,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构雄厚的社会基础。

三、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保护环境: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的保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强化环境监测;加强旅游景观区自然灾害的预防;保护景观环境,及时收集处理旅游垃圾污物;建立生态型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

(二)政府主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方面,针对发展初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的问题,应当推行在统一规划下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依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发生态旅游。可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来获取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招商引资、专项税款返还(如生态资源保护税)、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以及争取国际组织的项目资金援助、贷款等。

(三)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制订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特性和分布;合理划分功能区,充分考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四)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生态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目前,国际旅游市场已由传统观光型生态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转化,因此要发挥地方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生态旅游产品,特别要立足地方特点,注重发挥生态旅游区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

(五)信息技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刺激了旅游需求、拓宽了旅游市场渠道、增强了旅游市场管理,同时也加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激烈。因此应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政府服务、行业质量管理、公众旅游引导、目的地营销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水平。

(六)区域合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旅游行业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后,开始步入区域旅游协作的营销时代,区域旅游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加强区域联合,促进区域内资源、产品的优化和共赢,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应对竞争不仅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思路,而且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选择。

(七)旅游教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依托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首先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队伍。

篇12

近几年,西部地区利用国际与国内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发展,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大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大部分地区生态旅游收入年增长率都超过了全国12.7%的平均数,并且呈现出逐年稳步增加的良好态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相当有特色,与其它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发展生态旅游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

第一,分布广泛的自然生态景观。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西部地区拥有西北瀚海景观及古文化区、西南生物多样化与民族文化区、青藏高原雷域风光及藏文化区、内蒙古草原风光及蒙古族风情区四大特色区域。西部生态旅游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拥有大量生态旅游产品中的极品。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近期{2001―2010年)拟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中,西部的旅游资源所占比例,还将大幅提高。

第二,独具持色的地质地貌生态旅游资源。我国西部地区地貌类型多样,每年都接待大量的中外游客。该区山川巍峨雄险,拥有占全国名山资源的23%山川:沙漠奇幻无比,大漠上的沙丘、风蚀城堡、沙坡鸣钟、海市蜃楼等奇景都极具旅游价值;幽深奇特的峡谷地貌,岩溶洞穴景观占全国总量的25%左右。

西部地区已确认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单位:个)

第三,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水体生态旅游资源。西部地区开展水体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水体,诸如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众多的瀑布泉水,如黄果树瀑布、九寨沟瀑布群、大理蝴蝶泉、陕西华清池、敦煌月牙泉等:冰川旅游资源别具一格,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贡嘎山风景区,其内的大冰川瀑布高1080米,宽11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瀑布之一,以及被誉为我国第一座冰川公园的四川泸定县境内的海螺沟。

第四,种类繁多的生物生态旅游资源。我国西部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西部地区很多省区,如四川、云南等都因其境内珍惜罕见的生物资源,而被列为全国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该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都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价值,是经济价值极高的观赏旅游的宝贵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予以利用,对发展生态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绚丽多姿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不仅包括自然生态,同时也包括人文生态。在西部广袤土地上有着尤为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古代的丝绸之路、敦煌壁画、云岗石窟、布达拉宫、大小雁塔等。此外西部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别有韵味,让人难以忘怀的地域文化风情,在西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 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500美元-800美元,有几十个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突破1000美元。据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年收入在此区间内,是国内旅游急剧扩张的时期。这表明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承担前往西部旅游的费用。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厌倦了喧嚣的都市生活,渴望返璞归真。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求新、求异”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为西部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西部生态旅游季节长。层次品位高西部地区由于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环境迥异,形成了各种自然风光。特别是西南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旅游区一年四季绿意盎然,气候温和湿润,绿色生态旅游令人心驰神往。此外,西部地区蕴含有大量的地质、地貌、水文、动植物、生态等科学信息和知识体系,游客通过观赏、体验、学习、研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获得休闲享受,而且可以获得科学知识。

我国西部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与退化 第一,地质地貌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西部地质地貌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了山体资源的破坏和溶洞资源的破坏等方面。山体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山体形态其及生态、景观环境的破坏,这种破坏主要是由修建公路、管道、电缆、索道、宾馆等设施的旅游开发经济活动造成的。溶洞地质资源具有洞穴水文多样性、次生穴气候多样性、侵蚀溶蚀景观多样性及生物景观多样性的特点,是极为宝贵的自然遗产。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的粗放性,造成了溶洞形态的破坏、岩溶物质变质以及溶洞资源的毁灭性破坏。

第二,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西部文物古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游客超量及管理不善对文物古迹造成的损害。随着参观人数和往来于莫高窟的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窟内的大气含有较高的二氧化碳和氨氧化物,以及对壁画十分有害的硫化氢、臭氧,使得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已经受到严重损伤。又如在修筑敦煌机场时,因为选址于魏晋墓群,结果使整个墓地荡然无存。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但有调查显示:23%的保护区在核心区内也有旅游活动,43.9%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

第三,水体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开展及其它自然、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西部地区湖泊资源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下降。首先,湖泊与河流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青海湖自1956年至2000年,湖水水位下降了3.71米,平均每年下降8.2厘米。1990年可可西里地区的苟仁错湖面积231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13米,至1998年已完全干涸。长期以来,由于四周山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夏季的暴雨和洪水将沙石冲入天池之中,天池面积以每年200平方米的速度缩小。其次,水质污染日益严重。云南省的滇池、抚仙湖等几个大型淡水湖泊的水质污染相当严重,已达四类水质标准。的羊卓错、巴纠湖,新疆的博斯腾湖、蘑菇湖,云南的程海、杞丽麓湖等的湖水水质都已达到五类或五类以上标准,且水质污染有加剧恶化之势。

第四,生物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首先,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退化。西南地区是我国森林资源集中的地区,近年来,对森林旅游产品的不合理开发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已经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物种的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1950年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森林覆盖率为50%以上,但由于当地居民伐木垦田以及旅游活动的过度开发,到1972年时锐减至33%,到1985年又继续降至27.4%。其次,动植物资源的破坏与退化。西部一些地区由于进

行旅游开发而导致稀有动植物的灭绝,甚至生态系统退化。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其分布仅限于四川、陕西、甘肃的34个县,数量只剩下千只左右。产于广西的金花茶是我国一级保护珍稀植物,1996年下旬以来,由于个别旅游公司扩大旅游开发,竟把推土机开进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肆意开垦,严重破坏了金花荼资源。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受到冲击 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拥有数占全国80%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且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具有典型的边际地理区位特征,生活相对封闭,独特的民族文化保存的相对完整。但是,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异族、异地文化不断涌入,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改变着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调整传统生活方式,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长此以往,西部的特色文化将会受到削弱甚至湮灭。

资金缺乏、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下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显著不同,就是必须把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故而实施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这需要大量资金,西部地区多为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落后,资金问题就更为突出。薄弱的经济基础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足、旅游景观建设薄弱,绝大多数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资源、发挥出其应有效益的现状。

同时,生态旅游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我国西部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加之人才流动性的增强,使得西部的生态旅游人才更加贫乏。人才的这种匮乏,不仅表现为高层次策划、管理人才缺乏,而且在低层次也表现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验不足,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管理与经营人才,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导致该区生态旅游管理效率低,决策随意化,各自为政,造成了生态旅游市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交通网络不便捷。可进入性差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对该区的交通网络建设造成了不便。目前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最主要的交通制约因素在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密度疏,通达不便捷:机场数量少、吞吐能力不大:铁路纵横体系未形成,往返线路重复;内河航运网络薄弱。

交通网络的不便捷,使得该区的进入成本大大增加,例如,以民航部门2005年3月末根据北京市场报价计算后公布的计价里程拉萨一成都航线每客单公里运价0.75元,拉萨一北京航线每客单公里运价0.675元,成都一北京航线每客单公里运价0.469元;同期,以成都为起始点,购买“新、马、泰”7日旅游项目,报价为3600-4000元,购买4日旅游项目,报价3900元。高昂的旅游成本,加之餐饮设施水平不高、通信网络不发达等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对策建议

西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一,确立“保护性开发”的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在筹建旅游设施和旅游线路时,应避免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从政府角度入手,政府应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收取生态环境保护费和资源使用费,统筹规划:建立相应的人工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小区,尽量维护原生生态系统;注重对文物古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生态旅游景区的监督机制。从企业角度入手,建立健全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机制。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阈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更新能力。从公众角度入手,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利用“植树节”、“地球日”、“生态多样性”环保日等节日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常识的宣传。同时,导游和工作人员在生态旅游景区应对游客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确定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容量。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把握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出不同时期旅游地的游客临界容量,以此为指标来指导旅游进行调节,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可采取以下措施:对一些热点景点可分时段、分档次出售门票,以限制游人数量:选择若干相似或相近景区轮流开放,疏散游客或游客分流:人工协助管理和治理,在一定时期划定范围实行景区的临时封闭。确定景区合理的环境容量,有效地控制游人数量,一方面可以防止生态旅游资源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满足游人舒适、方便、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可以使地方上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确保生态旅游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吸引资金、重视人才、加强管理首先要广开渠道,多方筹措开发资金。政府部门应通过经济政策进行刺激,鼓励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抓住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强大的资金支持体系和鼓励性的财税支持体系,确保重点项目的需要。此外,要建立生态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在这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国外资金的投入。对于有条件的项目,还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财力解决目前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和突出问题。

其次,要重视生态旅游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发展形式,其管理比一般旅游业管理难度高,更需要引起重视。结合西部现阶段情况,可调集、招聘或培养生物、农、林、渔、牧、环保等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同时与相关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给予旅游业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素质建设和队伍建设,改善服务质量,还可以考虑从东部引进生态旅游管理人才。

加强生态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 西部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不完整,将严重影响该区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西部生态旅游开发要注重交通条件的改善,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方面,重点打通或整治改造南宁-河池-贵阳,南宁-百色-昆明,重庆-江津-赤水-泸州,四川稻城-云南中甸等高等级公路;四川康定-云南迪庆-昌都“茶马古道”公路建设,拉萨一江孜抗英遗址-古格王朝遗址旅游线路道路建设。

篇13

生态旅游是依托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以其独有的资源优势满足了人们回归大自然、走向大自然的愿望。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并将在21世纪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黑龙江省黑河市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黑河生态环境原始自然,森林、冰雪、界江具有独特的观光优势。近年来,黑河加强开发“地文、森林、冰雪、界江”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做强做大五大连池生态游,不断提升景区的品位,开展的休闲避暑、四季养生、森林观光等旅游项目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东北边陲最重要的旅游观光胜地之一。然而,由于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市场规模与资源现状并不匹配,资源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生态旅游开发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营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另外,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

二、黑河地区五大连池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黑河地区五大连池市是黑龙江北部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一座新崛起的魅力之都。全市总面积一万平方公里。汉、满、回等22个民族34万人口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著称。火山地质地貌、山口湖生态胜境、大沾河原始森林等,为五大连池市综合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强势,有“奇山圣水、养生天堂”的美誉。

1.火山、矿泉

五大连池火山群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遗产。其火山群的形成,距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大约在地质年代的新世晚期、第四纪早期,这一地区的火山猛烈爆发,岩浆大量流溢。以后经过长期、不断的地质作用,一座座形态别致的火山渐渐形成。五大连池火山群因保存了这样完整、典型、壮观的火山地貌,而被誉为“火山博物馆”。

而今它已成为中国第一个火山自然保护区,既是旅游者欣赏各种美妙火山风光的景区,也是火山地质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的天然基地。

药泉山的矿泉久负盛名,这里的矿泉水治疗疾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享有“神泉”“圣水”的美誉。其优质天然冷矿泉与俄罗斯北高加索矿泉、法国维希矿泉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冷矿泉,而五大连池昼夜自涌量达4万吨,名列“世界三大冷矿泉”之首。在药泉山下有南泉、北泉和翻花泉等,其中南、北二泉用于饮疗,泉水清凉甘辛,具有助消化、止痛、镇静、安眠、利尿等功能,尤其对消化系统的溃疡、胃炎等疾病疗效良好。翻花泉用于洗疗,对于各种皮肤病最有疗效。

2.山口湖

总面积340平方公里的山口湖景区是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这里原始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资源保护完好,是生态旅游的极品佳境。

3.大沾河林区

大沾河林区,施业区面积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7%。施业区内拥有全国最大的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全国唯一的白头鹤种群繁殖地及我国北部最大的天然红松母树林。260多公里的大沾河从施业区内蜿蜒流过。大河两岸连山、映带碧海、涨溢成湖、岸挟静流,是最早开发漂流项目的河流,素有“神州第一漂”的美誉。

三、五大连池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拥有着宝贵的生态资源,但目前五大连池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仍不均衡,总体水平也不高,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总体上看,其生态环境较好,但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主要问题是缺少切实的规划和策划,个性和特质不突出,粗放式管理和粗放式服务普遍存在,许多有极大开发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没有挖掘利用。同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景点、景区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精品。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的科学论证和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遭污染萎缩威胁,矿泉水质或受污染

由于周边缺少天然和人工防护屏障,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正面临污染萎缩的威胁。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和化肥等物质流入湖泊内,保护区内的8个火山堰塞湖出现湖底淤积、富营养化污染加剧等问题。如果再得不到根本治理和改善,若干年后不仅8个火山堰塞湖会逐渐缩小,五大连池矿泉水的水质也可能受到污染。综上,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生态旅游必须科学规划,合理有序地开发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五大连池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黑河地区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2.切实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保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生态环境质量会严重下降,使生态旅游无法开展,而且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