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16:15: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

篇1

关键词

分层教学理论;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应用

初中时期学生的个体差异极为明显,成长环境、学习方法、智力水平、学习动机等都存在普遍的差异。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不能忽略个体差异,不然会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个性成长的制约。所以,能够将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三者有效结合起来的分层教学法适应于初中教学的学生个体需求,打破传统教学“一刀切”的课堂现状。应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发挥学生作为个体的优势,在各个层面上提升英语能力和水平,并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

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便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他们的优势,将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成功教育理论。人格性、全面性、成功性、全员性是成功教育理论的四大特征,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的重要保障。通过运用成功教育理论,施行激励评价体制,能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内部潜能和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分层教学的因材施教理论的支持,为成功教育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实现能力的共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通过合作式学习,能够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学习,优秀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和引导的作用,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得到知识的积累,优秀生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和熟练,提升英语水平和能力。而且通过合作交流,提升了团队间的协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二、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育在我国的初中教育中应用较晚,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更加专业化的去实施和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打破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学中个体的优势,使每位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得到提升和发展。

1.教育对象的分层

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和了解之后,将学生分为基础组、发展组和优秀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组有区分的进行因材施教式的教学。基础组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较弱,学习主动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基础环节投入教学重视度;发展组的学生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基础知识掌握也还到位,但没有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发展组的学生加大训练力度,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而优秀组的学生,知识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性的进行知识面的拓展和提升。

2.教学目标的分层

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差异要求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随之更改,量力而行的为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对应的等级,要求各个等级的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效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的分层,可以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力度。

3.教学进度的分层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理论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全面的把握,做好进行分层教学的准备,使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对三个分组的全面有效兼顾,并达到教学及大纲的要求,使分层教学有效开展。所以,在进行教学进度的分层化管理时,需要对不同组别进行区分,各自完成自己分组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逐渐培养英语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4.考核评价的分层

学校教学的最终结果展示是成绩,这是对教师、学生进行的测试和检查。通过成绩的考评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积极性,并且能够找出自身的学习弱点和瓶颈。

三、结束语

英语教师在进行分层式教学理论应用时,需要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分层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分层中提升自我英语水平和能力。教师的分层需要在进行考评之后有所变更,以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分配适合各自水平的层级,完善分层式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钱树多 单位: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第二中学

篇2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系统。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未来社会对学生物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发展需要,我们不能够止步目前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而是应当不断的将初中物理教学经验与物理教学理论相结合,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物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门关于物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科。从其基本概念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包括基本物理知识、物理技能以及教育教学技能两个层面。物理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实验转移并创造性的传授给学生。进而塑造具有物理知识与技能的个体。由此可见,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促进其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需要从物理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入手,加强多学科学习与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自身素质大幅度的提升。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心发展具有着一定规律性与差异性。初中物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初往往带有着强烈的兴趣性。作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具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能够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具有着不同学生个性的研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物理知识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我曾让学生举例所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随处可见,你们都能够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对于各种各样的声音进行举例。正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声音时,我话锋一转,敲打一下黑板,转入主题。这样大家的注意力直接集中在我的黑板之下,我写下了题目。虽然课堂导入比较简单,但确实收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第三,从物理教育工作者自身来看。目前初中物理教师多来源于各大师范院校以及长期坚持在教育一线的老教师。老教师具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刚刚毕业的新教师具有着较强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储备以及较强的理论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相互结队的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就可以使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新鲜的理论知识相融合,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篇3

英语是初中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任何一门外语来说,词汇都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于英语也不例外,词汇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其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语境理论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将其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掌握词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语境理论的内涵

语境理论中的“语境”一词是指事情发生的背景或者是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很多语言对象,语境理论则是指在特定的语言背景下或者是相关的语境里来达到某种学习的目的,将语境理论引入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来理解、认识新词汇的内涵和意义,以及新词汇的具体使用规则,最终掌握新词汇。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使用语境,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和学习一门语言的词汇,就必须将其放到语言特定的语境中来学习和认识,从而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词汇的含义,才能掌握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规则和规律。在引入语境理论的词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角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一个新词汇进行全面的审查和了解。语境理论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中主要有两个部分,即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两种不同的语境给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两种不同的语境所强调的方面也不同,第一种语境倾向于表现不同的交际场合、背景以及不同的交际对象时所需要进行的词汇的选择,如在形容男人好看的时候,使用的是“handsome”,而夸女人漂亮的时候往往使用的是“beautiful”。第二种语境则更加侧重于词汇的固定搭配,即常用的词组。

二、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语境,确定词义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因此词汇与文化之间也息息相关。英语是西方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交际符号,英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来源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是对文化的一种反映,在反映文化的众多因素中最敏感的就是词汇,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词汇就可以发现不同语言的巨大差别。而很多语言词汇的产生都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即使是相同的词语,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老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的基础层面的讲解上,还要借助相应的语境,让学生了解词汇的不同意义,将学生从传统的词汇学习中解放出来,从而真正地将文化背景与词汇教学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准确地运用词汇。

例如,在汉语中的“狗”,一般情况下都有一种贬义的色彩,“走狗”等词语都是最好的表现,然而这个词在英语中却有很大的不同,“dog”在英语中则是有褒义的色彩,人们常常会说“You are a lucky dog”,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引入多种多样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

(二)借助语境,猜测词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词汇的意义会逐渐发生变化,衍生出很多其他的意义,比如说社会意义、内涵意义,以及外延意义。以最后一种意义为例,它主要是在原意的基础上对客观现象的属性进行意识层面上的概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词汇的外延意义讲授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外延意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词汇,可以将词汇的理解与阅读结合起来,阅读理解中常常会呈现出特定的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中,学生可以联系文章的上下文,从而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义,猜测词汇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将其直接与已有的意思进行对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词汇的内涵,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推测能力。

“right”一词在英语中有多种意思,“正确的”“向右”等,这是学习过程中经常见到的,但是在“He should have that right”这句话中,通过翻译可以发现以上两个意思都不对,在这里right的意思是“权利”,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了解一个词语的另一种意思,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其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借助语境,选择词汇

一词多义不仅在汉语中普遍存在,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仅仅简单地将词汇与意思进行对照,这种方式比较死板,随着词汇意思的不断变化,这种方法很难跟上变化的速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要引入语境理论,要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打破学生理解的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掌握词汇的真实意义,从而保证其在做题以及交际的时候能够选用正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

篇4

1.引言

因材施教的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先人们即有了这一教育思想。“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即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杰里米# 本瑟姆( Jeremy Bentham)提出了效用概念,推崇分级教学做法, 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初中数学等基础课的教学中。

在21 世纪的今天,数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个公民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如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的、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所谓分级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学生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级别或层次,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班教学。分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有效的分级教学, 能使教师节约精力、突出重点、积累经验, 能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几点思考和探索。

2数学课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原则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初中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对数学的教育也应该因人才需要而不同。初中数学教学在初中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的基本任务后,要按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就业发展来进行区别培养。所以分成教学是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教师向班集体的每一个学生以统一的信息传递形式和传递速度去传授知识,而不同个性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被动学习,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合理发展,甚至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是未能真正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2.2分层教学的原则

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要求一致原则、个性化优化原则、递进原则、隐蔽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达到课堂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实际出示相应合理的教学材料,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很多教师在分层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别,忽视了分层教学的宗旨是突出学生个性的发挥,忽视个性的分层必将扼杀学生的个性,也必将是失败的教学。

3分层教学的实施

3.1 分层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兼考虑数学测试成绩等情况进行适当分类,再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

这三个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学生后期学习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这三组学生所学内容相同,但要求不同。

3.2 教学设计分层

(1)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提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B组学生能学会;A组学生基本能学会为前提。如在“勾股定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 层学生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进行简单计算;B 层学生能理解、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 层学生能理解掌握定理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由猜想开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裁、叠合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让A 组生来完成,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性质的分析和证明由B 组生来完成,可以巩固他们以前的知识和培养他们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辅助线的添加和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由C 组生独立发现完成,让他们在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使各类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在参与定理的发现、推导、证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这样,注意调动A、B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尤其A组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组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组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A组学生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组“吃得了”,B组“吃得好”,A组“吃得饱”。

3.3练习和作业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4.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面向全体,让人人掌握数学,并且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学困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使全体学生稳步提高。虽然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精心组织的材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达到了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 美术 班级管理

美术课堂管理是指美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是教师调控美术课堂内师生间、学生间关系从而有效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向课堂40分钟教学要质量。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我们通过课前对画室班规学习纪律的严格要求,规范落实班干部的管理职则,强调学生课前学习材料、学习内容等的准备情况,班级的良好班风在开学不到两周就很好地树立起,学生在自觉有序的学习行为方面跨出了重要的一步,确保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二、范画引导示范

演示是美术专业教学中行之有效、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介,它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边示范边讲解,可以避免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见的错误,也使学生从“所以然”的感性认识轻松地过渡到“之所以然”的理性认识.借助网络的教学资源通过投影机投射到投影幕上,这样获得的“范画”图像清晰、直观,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也会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三、主题班会

在学习管理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现状,由艺术专业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情况,融人班主任有效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的管理理念,开展各种各样的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外出写生、郊游、观看画展、听讲座等,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生活、体会集体的温暖、体验团队精神的力量,让同学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挑战自我,增进班级团队的凝聚力。

四、达成共识

明确作画步骤及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教程(包括静物素描、头像素描、半身带手、速写等),教师之间也达成一种共识,并提出了相应配套的一套教学要求,比如正确的观察方法:检查画面通常用到水平线和垂直线等,具体细化到坐姿和执笔的方法、作画步骤的明确要求:(1)画前准备;(2)起稿构图;(3)画面的黑白灰;(4)深入刻画;(5)调整完成。美术老师在这些教学要求上达成了共识,这样,即使不同的老师授课也不至于因为个人的授课特点的不同,而使学生产生迷惑,造成学生疑惑不解.更不会让不同的老师因个人喜好不同、专业的差距而影响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稳步地进行,学生的学习也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促进他们稳定地持续地发展和提高。

五、民主管理、激发个性、团结协作,个别指导

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 ,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美术后进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 自主性的关键 ;教师只有增强 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 ,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 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自身存在的价值 ,并充分挖掘 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六、重抓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面对艺术生的特殊性,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每El必修的课程,是常抓不放的措施。因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没有恒心和毅力,刚刚答应你会做到的事情,一下子就忘记了。所以对艺术生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把功夫放在平时,天天抓,时时抓,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懈。人常言道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就是这样的。这样学生愿意与你交朋友,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学习的信心也有了,更主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七、拓展美术知识

培养合作精神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强大凝聚力的班级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如何将一个看似一盘散沙的班级凝聚在一起,学会团结合作,笔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在一次《纸立体造型》课上,当时的教学设计是要求每个学生自行准备纸张,或折、剪,或卷完成大小不限的纸立体造型,完成后拿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因为学生完成后的很多作品太小,黑板太大,每个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一心想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谁都当仁不让。看到这样的情形,笔者灵机一动,将展示活动改为以小组成员的作品进行构图比赛,小组代表上讲台对作品作构思说明,评出最好的小组作品。这样一来课堂秩序井然,讨论的气氛浓厚,每个学生都在小组里认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学生自己评选出的最好作品的讲评,引导学生了解班集体的作用及理解同学的合作意义。以此为契机,笔者此后不断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晚会和体育竞赛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元旦晚会和篮球赛、排球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团结的力量,让他们自觉地团结在一起。这样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班风也逐渐好转。

综上所述,管理是一门艺术,教学管理更是一种智慧,不仅要会教还要懂得怎样管理课堂,组织好课堂纪律,懂得课堂管理的艺术,才能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叶澜老师说:“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一段生命经历。”我们要从长远的目标来从事我们的教学课堂管理。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管理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听力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和学生高考的分数息息相关,还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听力是决定英文水平的要素之一,听力提高其实代表着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现在使用的新课标也对初中生英语听力发展水平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目标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听力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在从事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听力往往是一个薄弱环节,有时甚至感到十分吃力。

一、听力理解能力障碍诸因素分析

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障碍:

1.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 。听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应速度的差异。

(1)语音障碍。有些学生平时不重视单词的正确发音,导致辩认音素的困难。也有学生象学习数、理、化那样,只用眼不用口,平时没有养成开口朗读英语课文的习惯,以致朗读句子时,演变为读一个一个单词。对听力材料中一些常见的连续、失爆、同化、弱读、升降调等语音词调,感到无所适从。平时听惯的英语课文磁带语速较慢,听惯了老师讲课偏慢的语速,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就不适应了。平时老师训练听力,可能教学形式手段单一,把听力课只是上成放录音,对答案,缺乏必要的指导。长此以往,影响了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培养和提高。

(2)词汇、句型和语法的障碍。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大小,掌握词汇的熟练程度、同音异义、一词多义现象,以及对句型和语法是否熟悉和掌握,都对学生听力理解大有影响。学生如果只凭听到的片言只语,不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当然不能做到听音会意,导致理解错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2.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初中学生虽然学了一点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但对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知识知之甚少,学生在听力中对此类材料常会感到难以理解。

3.心理因素障碍。听是比读更为紧张的学习活动。因为听音磁带或说话者的话音瞬间即逝,故听话人在听的后面内容时,必须对前面的内容保持一定记忆,并将前后内容连贯,加以综合分析和整理。当学生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失去自信。如果学生带着这种压抑、消极的情绪听音,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如何结合新教材,更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传统的外语教学思想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一套系统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只要一支粉笔一张嘴,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以此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发展运用英语的能力。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参与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将他们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最终发展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实践过程必然以学生为中心。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的练习,如pair work,group work,classroom discussion,等等,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需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

具体地,我们可以考虑以下这些做法:

1.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观念。在听力教学实践中既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增长语言知识,更要在听力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英语文化意识的发展。从培养人、发展人的高度以现代课程观为指导,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以及过程和评价的发展性。

2.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以便以其口语表达来增加学生的听英语机会,锻炼并提高其听力水平。语调、重读、弱读、连读、变音、失去爆破、语气、语流、语速等各方面都要准确表达,而且课堂用语力求丰富性。结构、用词和语言难度要注意层次性、变化性,用自己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感知英语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语言时不至于感觉“失真”,产生消极情绪,以至影响听力理解能力发展的实现。

3.教师在听力课堂教学中,要具体分析材料的内容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使用,教学材料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描述是否相适应,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据此对某些材料删减或通过适当的调整,降低难度和要求。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位了语文课程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力求探索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探索语文知识,发展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对于自主学习的内涵,教育学界众说纷纭。大多数学习教育专家、学者比较赞同这一观点:自主学习模式是相对于“他主学习”,提出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解决问题,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自主学习有三个典型的特征:一、自我调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活动。二、自我监督,能够有效监察、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三、自我定向,能够科学安排以及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就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在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学生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从而促成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态度。其次,加强自主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只有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尊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主学习,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教学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诱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只有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发展特点,同时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应在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学习地位,平等交流、对话、合作,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注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应该积极地给予学生指导语与点拨。如在学习《桃花源》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第一、作者虚构“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桃花源”吸引作者的地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深入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学生若想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点。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教师可给予引导,使得学生不偏离方向。如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以及现实生活中礼崩乐坏与道德沦丧。然而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从环境、生活以及人性的魅力去归纳。在分析完之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该篇文章的主旨与启发进行探讨,进而升华文章的主旨:当人生活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内心宁静,坚守人生理想。

(三)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初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即使更新转变教育观念,但是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之前的旧的模式。这是因为教师并不是完全信任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觉得学生有一些知识不懂,放手的话,学生就更不懂了。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给学生更多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正是要通过品读语言与体会情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品读语言、体会情感,只能由学生亲自来体会,教师无法替代。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品读与感受。在习作教学中,也必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写作训练。

(四)传授学生方法,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社会淘汰的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知识的人。因此。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启示学生要有放矢地拓展知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并且让学生更多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还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越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五)把课本与生活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同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片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比如在上到何其芳的《秋天》这首诗时,如果学生在农村土生土长,那么不难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对于纯城市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难度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朗读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带学生走进自然,领略自然的真实的秋天,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初中语文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国宏.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自主学习整合的探究[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篇8

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篇9

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文本的正确处理,就应该以作者文本为案例、编者文本为导向、教者文本为手段、读者文本为根本。这既是新时期文本解读理论的要求,也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语文教学应弱化作者文本

因为作者文本的一元特征,如果执着于探索文本的本来意义,以解题、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为课堂内容呈现,势必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创新性解读,使内容陈旧腐化,课堂沉闷僵化,不利于培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新时期人才。

事实上,教学拘泥于作者文本的本来意义既不可行也无必要。首先,学生只是一个“学者”,不是“批评家”,不可能像“批评家”那样去研究作者的前世今生,作品的微言大义。――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批评家”那样去解读作者文本,自然也没问题。学生通常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作品,而较少地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品,这非但不影响他们对作品的欣赏,有时甚至会使他们的阅读更有张力。就像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当我们丧失了对作者的准确把握以后,其作品的魅力不减反增。

其次,当作者文本成为教材,注入了编者的思想以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作品,成为了编者文本。如果再死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前后章节等,则可能陷入教学歧途,教学效果将乏善可陈。就像鲁迅的《社戏》,当它被选入人教版七下教材后,它还是鲁迅笔下的《社戏》吗?你能读出鲁迅的“呐喊”意味吗?恐怕不能!这个时候,你还需要引入写作背景,还需要补充作者成年以后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历吗?恐怕也不需要!

作者文本固然重要,但它不是语文课堂的全部。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弱化作者文本在教学中的分量,将作者文本视作为达成一个个教学目标的案例文本,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才可能有开创性的课堂建设,才可能带来顺应潮流的教学新风。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读者文本

当代文本解读思想已经由作者文本观转变为读者文本观,它摒弃了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在读者文本观下,读者文本凸显了文本本身的被建构性,它邀请读者像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来构建文本的意义。这就要求语文课堂重视读者文本,尊重学生对作者文本的重新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人生经验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必然会出现多元化的特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教师应立足于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重视读者文本,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阶段性区别,尊重学生做出的与其个体化和阶段性相一致的文本解读,以系统性眼光和发展性视觉来包容和欣赏学生的每一次阅读活动。就像小学生读《少年闰土》,他应该也只能看到“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而中学生学《故乡》,则可以感受到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在封建政权的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是阶段性导致的读者文本的差异。再比如,读《红楼梦》,诗人读出诗,药师读出药,美食家读出美食,建筑家读出建筑……这是个体化导致的读者文本的差异。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可建构特性,给了读者对作者文本的再构建的巨大空间。教师要做的就是立足于读者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其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

三、语文教学应接纳编者文本和教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互动的四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多元化的对话结构,正好揭示出学生、教师、编者、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密不可分而又角色不同的关系。在语文课堂上,这种关系又外化为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读者文本,形成不同文本之间的碰撞。弱化作者文本,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对作者文本的解读;重视读者文本,也不意味着排斥编者文本、教者文本。事实上,只有充分尊重和接纳编者文本、教者文本,才能开启读者文本的活泼而不失根本的天地。

学生与教师是这场对话的主体,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担负着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或激发兴趣,或启发思维,或引领点拨,让学生充分地走进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欣赏、赞美学生呈现的读者文本外,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编者文本,更要敢于构建富于个性的教者文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出“引导者”的关键作用。

篇10

前言:

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接受事物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初中学生亦不例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的采取“大锅饭”的形式去教学,难免会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近年来,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英语教学瓶颈,不仅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还保障了英语教学质量,不仅利于学生易于掌握英语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1分析分层教学理论的概述

分层教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在各个学校进行研究和实践,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比如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例子不一一列举,那么什么是分层教学呢?分层教学,简单的讲就是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科学的进行分组,根据各层次间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使得所有的学生学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有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分层走班模式、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个别化”学习的模式、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1]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研究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一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影响成绩,大多数家长都会不惜重金选择课后辅导班。现在为什么课后辅导班这么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教学方式不同。它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分阶段、分层次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模式进行讲解。那么,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分层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对现在的教育有何意义?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满足了《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英语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为所有的根本,而分层教学理论恰恰与之相适应,因人而定,因人而教。分层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吩咐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贴切学生本身需求,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

3探讨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对策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备课讲解英语知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吃“大锅饭”的现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进度,有些却“不够吃”,而有些却能正常接受。初中英语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无形的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形式下,初中应用教学与分层教学理论的结合,解决了教学模式上的困境。

3.1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特点,进行学生的分层。分层教学理论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先评测学生掌握英语程度,根据学生自身所掌握英语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样才能保障更好的进行分层教学。例如,根据学生掌握英语单词、语句、语法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分层:对于掌握好的并能熟练应用的定为高层;对掌握较好的并运用一般的定为中层;对于掌握较差的并不能够运用的定位底层。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分的更为详细,在这就不逐一介绍,教师可自行分组。[2]

3.2教师根据英语知识水平,进行学习目标的分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因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其学习所达到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其学习能力,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初中英语学习进行学生特点,把课学习目标分解为三层,简单、容易、不易。第一层简单,针对底层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达到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通过不断的学习,在逐渐要求达到容易和不易的学习目标。第二层容易,针对中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求其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知识,慢慢过度到不易程度。第三层不易,针对高层的优秀学生,教师要求其在掌握所有教授的知识基础上扩充阅读量,增加其英语知识储备量,为英语写作提供帮助。

3.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尤其是在英语阅读上。例如,初中英语教师根据已经分组的学生自身特点,掌握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具体情况。[3]其次,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区别性的讲解,对每层学生选取不同阶段的阅读材料来进行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加以区别对待,保证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效果。最后,针对不同的阶层布置不同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一定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的,让其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成就感和自信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适应的教育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更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分层,教学内容要因人而定,教材上要因人而动,更要在分层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应用的方法,让学生快速的掌握理解英语知识,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帅.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篇11

教学班就是一个学生组织,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互相支持,互相学习。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对象,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生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师生认知领域里的思维活动,能力领域里的训练活动,情感领域里的心理活动,并且注意三者的结合,以创造在学生年龄段上堪称高水平的影响深远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教学方法 

1.激趣法。 

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当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都很浓厚。 

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遇到一些困难,如单词记不住,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降低。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方面,我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里学会动脑,传授可供思考的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比如在引导学生读、记单词时,就教给拼读规则。同时,继续采用新奇而具“刺激”的教学手段,如放录像,挂图配合录音,开展“默写单词、首诵句型”的竞赛,等等,以帮助学生维持兴趣。另一方面,在情意领域里,我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材料,明确学习目的,以提高学英语的理性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目标体系,指导他们寻求达成一个个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如此不断努力,一个个目标实现了,积小胜,成大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大、更持久。 

2.创设情境法。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走出来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创设语境,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昂扬、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主要做法是:①建直课前2分钟用英语提问值日生制度,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课的Everyday Sentences。②课堂教学中等讲英语,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语境之中。利用实际生活情景,表演情景,模拟交际情景,直观教具创设情景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英语,进而理解枯燥的单词、乏味的句型。③课堂答问,师生用英语作简单对话。④遇到内容育情节的课文,组织学生扮演角色,说一说,演一演。⑤每节课尾留出5分钟,让学生用英语练“说”。其内容是新学过的知识,真形式或看图说话,或自由会话或叙述某事某物。 

3.活动育智法。 

活动为了巩固、扩充知识,活动为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则是我所说的“活动育智法”。 

篇12

在新课标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主体创新的精神,应成为体育教师新的教学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科意义及相关理解的传达,改变教学组织形成及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在初中体育教学方面有如下几点试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

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要信、可爱,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筹划,全面设计好场地、器材。场地、器材的布局要新颖、美观。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

二、启发教育,培养兴趣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确上体育课的重要性,明白德智皆寄于体的道理: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只有获得强健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繁重的学习;只有打好身体基础,才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从而目标明确,认真上好体育课,形成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的尤为明显,针对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教师应该对学生采取多方面的说服教育,利用课上、课下时间进行,必要时协同科任教师或家长来全方面的进行,让学生对身体健康。有一个全新的注释,使其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其本身深刻意识到为社会做贡献没有强健有力的身体做保证,就失去了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地产生一种想具有健康体魄的愿望。

三、耐心灌输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兴趣

初中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体育文化素养欠缺。有的认为体育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是纯粹的一种竞技运动,对体育课看得很轻,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课。针对这种模糊认识,上第一节课就应给学生讲体育文化,使他们明白体育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与体育事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体育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关系及与我们生活质量的关系等。通过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宣传,使学生明白,体育不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且还是发展潜力很大的边缘科学.从而提高其体育的认识,增强对上好体育课的兴趣。耐心讲解体质与文化学习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增强体质对促进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上好体育课的自觉性。懂得健康的体质是学好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功课日益繁重的情况下,没有健康的体质是不能适应和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只会对提高文化学习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充沛的精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健康的体质不仅来自于先天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调节身体,促使精力旺盛,学好文化知识课的需要。

四、游戏教学法,维护兴趣

游戏是一种遵循很简单的规则,让人有很大的自由活动余地,可以随意支配动作的难易。游戏法特点之一是参加者全体在运动,这保证了练习密度与强度。二是动作难易程度自己控制。三是在练习中学习。把教学内容和游戏相结合,是学生更容易理解。不会游戏的同学,参加了一次练习,也就学会了这个游戏,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比单纯组织学生学示范动作好很多。其基本过程是:练习-学习-练习。四是不同场地、不同气候的条件下均可游戏,受外界限制较小。五是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活跃气氛,提高练习效果。六是可建华教学内容,维护学生兴趣。游戏法教学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内容,学生很乐意学习。体育课重视拥游戏法,可以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但当学生很活泼时上体育课,又必须集中注意力,并稍抑制其情绪,避免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受到伤害,这时可用集中注意力的游戏;素质练习枯燥乏味,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结束部分用音乐伴奏来放松肢体,或听信号大声笑来放松情绪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可以阻止拔河比赛、球类比赛,这样可以促进学校学习气氛的转化,可以扭转后进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维护学习兴趣;班级体育活动亦可引入体育游戏,比如跳绳、小群体的竞赛均可调节学生关系和增强班级凝聚力。

五、合作学习教学法

篇13

当前,显性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是通过外显、直接、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直接影响的教育。其过程可控、效率显著、目标明确,由于具备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因此成为当前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不过,显性教育也存在弱点,那就是意图过于明显,倾向于对集体的灌输,对个体的差异容易忽视,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单纯的显性教育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显性教育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需要适时加入相应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指在教学中通过内隐地教育活动间接地无意识地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其特点是具有隐含性的教育方式、开放性的教育途径、自主性的教育主体和间接性的教育影响。这些特点使隐性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起到重要作用。

一、隐性教育对科学方法教学的影响

科学方法的教学方式有两种,即隐性和显性。隐性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影响和启蒙,在潜移默化中初步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策略。而显性的教育方式则注重让学生模仿和应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意识地在训练和操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一般来说,显性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对所学的科学方法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初中生通过显性方式学到的科学方法非常有限,因此隐性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大多是隐性的,不是直观表现出来的。比如,在研究抽象物质和微观物质的时候经常隐含着换算方法,在抽象概念的讲解时常常用到类比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

2.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批判性发展较为显著。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对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和老师的简单说教已经不再满足。因此,初中阶段科学方法的教学必须将隐性和显性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应用和模仿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科学研究策略和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二、隐性教育对科学精神的影响

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财富,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求实创新的精神,协作探索的精神,以及求证的精神。新课标中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质上就是指科学精神,因此,素质教育除了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掌握之外,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很重要。

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精神,根据科学精神的内涵,决定培养的方式必须是间接的,也就是隐性方式。在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掘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讲解经典实验时,可以介绍关物理学史,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艰辛曲折和科技成果的来之不易有所了解,让科学家创新求实怀疑的科学精神熏陶学生的思想。

我们还可以在科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猜测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多动手,培养他们的求证精神和探索精神等。

三、隐性教育对科学觉悟的影响

科学觉悟指对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也指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并不要求对相关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愿意接近它、了解它的心理趋势。比如:对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有些人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他们对产品的型号、功能了然于胸,甚至对简单的维修也无师自通,而有些人却漠不关心,甚至对新兴的科技产品内心存在抗拒。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和中学的物理教育密切相关,如果教学内容注重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方式更灵活多变,则有助于学生科学觉悟的启蒙;如果教学内容一味强调主干知识而忽略其他,教学方式是单纯的灌输式,那么这种教育则是对科学觉悟的扼杀。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相互交织共同对人的成长产生作用的,两者缺一不可,其中隐性教育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更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转化和渗透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