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7:12: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绿色交通理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Lanzhou city the current traffic state analysis,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proceed from the reality to introduced" green traffic" idea,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optimization of walking and bicycle traffic, adapted to form city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traffic system, improving the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improve the city operational efficiency,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Key words : traffic conges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en traffic; bus priority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长,城市大兴修建道路、高架桥、立交桥等“畅通工程”,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行能力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解决大城市的交通阻塞仅仅通过新建和拓建道路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汽车尾气、噪声、拥挤、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已逐渐成为阻碍、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如何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从实际出发引入“绿色交通”的理念,采用低污染,适合城市交通的运输工具,建立起合理的交通体系,健康的交通秩序,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刻不容缓。
1兰州市交通现状
兰州市地处黄河河谷盆地,东西狭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2~8公里,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图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兰州市机动车急剧大幅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47万多辆。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之区域经济的相对欠发达,城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车多路少,且基本上是平面混合交通,冲突点过多过密,路口较多且间距短,经常是一个路口拥堵立即引起相邻路段、路口的连锁反应,因此市区一直处于“东西拥堵、南北不畅”的状态。
图1
此外,由于机动车数量剧增,车流密度增大,降低了行车速度,增加了机动车停车及低速、怠速运行时间,导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总量加大。大气环境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目前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占总体大气污染的17%左右,并呈现出日趋严重的态势。
2兰州市道路交通系统存在问题
2.1道路用地指标偏低,道路设施建设滞后
兰州市目前已建成的道路总长度541.68km,道路网密度2.77km/k㎡,路网密度不均衡。道路用地面积仅占建成区用地面积的7.77%,人均道路面积6.23㎡,低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规定的“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的规定。与此同时,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蚕食、侵吞道路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再加上部分道路配套设施不到位,交通组织欠合理,使用效率降低,使得本来就有限的道路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交通功能。
2.2 道路分工不明确,路网分布不均、系统不完善
现有市区主干道分工模糊,道路网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城市交通拥挤。如西津东路不仅担负着相邻两区(城关区与七里河区)的直接交通,不相邻区之间的间接交通,还担负着城市过境交通,黄河南北两岸交通,购物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等,在这一路段,混合交通由来已久,分流在此显得困难重重 。兰州市区沿黄河呈带状分布,由于主城区运量大而集中的东西向交通仅有东岗路、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西固路这几条主干道承担,蜂腰路段多,成为市区整个路网的交通瓶颈,路网分布极不均匀。此外,道路系统不完善,高低级别道路之间缺少中间等级道路的过渡,鱼骨状的交通模式道路交叉口较多,使得可供绕行的道路很少,且南北断头路较多,一旦主干道上发生交通拥堵,无法形成交通流的回路,于是就形成了一堵皆堵的局面。
2.3公共交通运输方式单一、线路设置不合理、配套设施不足
兰州市交通以地面交通为主,虽有少量的水上交通,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体系。单一的交通运输方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交通需求,道路规划建设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平面空间,而地上、地下和水上的立体空间交通网络尚未形成 。单一的地面道路交通系统难以支撑高强度的交通需求。公交运行线路过于集中在市区中部和主干道上,线路重复系数大,运营速度较低,缺少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设施简陋,位置布局也不尽合理。
2.4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建设滞后,与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相比,兰州市停车位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全市仅有停车场1075处,停车泊位48391个,路面临时停车场点125个,泊位3673个,平均每十辆机动车仅拥有1个公共停车位。大量无处可停的小汽车沿路随意停放,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导致道路交通更加拥挤,停车难已经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又一大弊病。
2.5交通管理水平滞后
近年来,兰州市机动车持续增加,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滞后。兰州市目前交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仍比较单一,科技含量低,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道路的标志线以及隔离设施不全 等都影响到管理水平的提高。
3“绿色交通”理念对兰州交通发展的启示
0 绿色交通的产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产生了交通拥挤堵塞、城市生态恶化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仍会继续恶化。如何使交通系统的发展符合未来的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健康、安全和效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绿色交通应运而生。根据绿色交通这一新的理念的提出,在现有的发展平台上,对唐山市未来交通的发展做出了正确的指引和定位。
1 绿色交通的涵义
绿色交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环保交通,是为了减轻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以较低的成本而发展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方式、有效的交通管理策略、合适的交通技术措施及道路系统规划等,它是从宏观和微观上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中“以人为本”的一种协调的交通运输系统,主要表现为减轻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以人为本、以较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转移。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提倡使用清洁燃料;提倡步行与自行车交通;采取有效的交通管理策略、合适的交通技术措施及在道路规划设计中采取合理的方案,确保人、车的连续流动,以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等。
2. 唐山市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近些年唐山市经济飞速发展,进入了很多外来人员,这些年也大力投入基础建设,但是车道的拓宽幅度远远比不上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上下班高峰和商业区附近的道路拥堵非常明显,给市民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在交通的管理控制上还存在严重不足。唐山市的公共交通以出租车和公交为主,高峰时段,部分线路公交车还是很拥挤,在运力上也有些不足。
2.2 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较快,交通拥堵,安全形势严峻
唐山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据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年车管所共计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21.3万辆。截至2010年底,唐山机动车保有量达133.1万辆。在133.1万辆机动车中,个人车辆为119.9万辆;汽车为80.4万辆,包括载客汽车57.4万辆,其中91%是个人车辆即私家车。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导致城区交通拥堵日趋严重,交通秩序混乱安全形势严峻,直接影响了人们生产和生活。
2.3 交通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交通噪声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干扰居民、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交通噪声还会影响到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例如,受噪声影响严重的房地产、工厂、商厦等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噪声还直接影响到公路周围的土地价值。
2.4 人才短缺,科技进步任务艰巨
唐山市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交通系统急需一大批科技人才开展交通科技项目的开发与应用,而且在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过程中会涌现大批相关专业领域的产生,这也会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所以面临着因人才匮乏,交通科技开发与应用远远不够。
4. 针对唐山市城市特点,构建城市绿色交通
发展绿色交通就是要建立“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以人为本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提倡使用节能和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使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在交通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唐山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而且属于多震地带,根据这一城市特点,唐山市对于构建绿色交通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4.1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方式,建设节约型城市交通体系
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在占用交通面积、耗能和废气排放方面比私人小汽车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发展城市绿色交通,建设节约型交通体系的有效方式。政府应下大力气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积极鼓励、倡导绿色交通方式,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的交通管理体系,协调各种交通方式间的衔接和转换,构建移动快速、安全、舒适、有序的绿色交通体系。
唐山市公共绿色交通的建设要体现国家对公共交通的“四优先”政策(即交通设施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要提高唐山的城市定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趋势;要加大对公共交通场站及枢纽站的建设,提高车辆夜间入场率;要加大车辆的更新力度;要出台关于唐山市公共交通的法律法规,设立组织机构,列出时间表,以推进此项工作的具体开展等等,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适时发展轨道交通、BRT交通及公共交通智能化等。
4.2唐山市要继续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与投入
总体讲,唐山的公共交通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发展水平还不高,而百姓对公交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公交所承担的公益性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燃油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公交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政府应明确公交公益性的定位,继续加大对公交的支持力度。唐山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地区财政收入今年将达300多亿元,相当于北京市的1/4强,而城市规模只等于北京市的1/5。据了解,唐山市对公交的投入每年只占财政总收入的0.3%。政府对公交的投入应达到地区财政收入的1%以上,以保障公交车辆更新、场站建设和正常发展需要。
4.3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城市交通污染
城市交通污染主要是尾气污染及交通噪声污染。为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政府应发挥引导功能,控制城市汽车拥有量,改善车辆行驶状态;加强对在用机动车的排气监督检测、维修保养和淘汰更新工作,继续鼓励发展清洁燃料交通系统。为降低噪声污染,在声源的控制上,可制定汽车产业政策,促使汽车制造厂增加投入开发低噪声车辆;在噪声传播途经控制上,应合理规划噪声功能区,让居住区远离交通干线或增加临街建筑的窗户隔声效果;采用低噪声路面技术,降低轮胎与路面间产生的摩擦噪声。
4.4 大力培养人才,提高绿色交通科技水平
目前唐山市交通系统科技人才匮乏,难以支撑现代综合交通的迅猛发展。所以交通系统应重点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紧跟交通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绿色交通更需要广泛开展绿色交通科技研究,市政府应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大力支持唐山市交通企业、环境保护部门和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活动,推进在绿色燃料及环保型汽车技术、隔音墙技术、低噪声路面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安全、绿色交通系统评价等领域的研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绿色交通科技水平,培养一批高级科技人才。
4.5 强化绿色交通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1994年加拿大学者Chris Bradshaw根据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率先提出绿色交通体系的概念,从此绿色交通作为21世纪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理论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建设部和公安部于2003年联合举办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的评选,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交通”的概念和指标体系。近年关于“绿色交通”规划的试点研究也已在武汉等城市开始实施。绿色交通的理论在我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和研究中开始被关注和认同。
绿色交通理念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的全新理念。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约费用,发展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的城市交通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绿色交通需要以下三个指导原则:一是合适的绿色交通技术,通过增加更多的绿色交通工具,在刺激交通需求增长的同时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二是以人为本的规划,考虑人的可及性更甚于车辆的可及性,让人们花少的旅行时间,满足需求,同时将人的舒适性作为规划的约束条件;三是公共参与“绿色交通”的实现,需要公众选择绿色交通工具为其生活方式。Chris Bradshaw提出的绿色交通体系提出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依据实现绿色交通的三大指导原则,本文以广东省江门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并提出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江门市城市交通规划几点策略。
二、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
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是全国摩托车行业瞩目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据本院调查数据显示,江门市的居民出行机动化程度为47.8%,其中包括摩的在内的摩托车出行占36.4%,小汽车出行占4.6%,公交车所占比重较低为4.1%;非机动化出行比重为52.2%,步行和自行车分别占33.3%和18.9%。机动化出行率高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城市。在机动化出行中,包括摩的在内的摩托车出行比重高达76.3%,遥遥领先于其他交通方式。公交车的机动化分担率为8.5%,处于较低水平;私家车机动化分担率为9%,略高于公交。数据表明江门市目前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依次为摩托车、步行、自行车、小汽车、公交车。摩托车占有最高比例的机动车出行方式。
由于摩托车拥有和使用成本低,机动灵活,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江门市是全国摩托车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政府对摩托车行业进行大力扶持,是江门市的支柱行业。但摩托车在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城市环境方面也具有较大的隐患,摩托车不是现代化城市交通方式的发展方向,从长远看,摩托车发展必将逐步限制甚至淘汰。大量摩托车的出行严重降低江门市有限道路时空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会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对整个城市交通和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此外,江门市的私家小汽车增长速度过快,自2001年至2008年,江门市机动车辆总量由53.2万辆增长至159万辆,年均增长16.9%;其中小汽车总量由3.2万辆增至13.2万辆,年均增长22.6%,增速远远超出其他类型车辆。小汽车交通方式所占比例的攀升不利用城市环境的改善。汽车在城市道路上产生的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都对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同时,车辆的增长带来城市交通量的迅速增长,造成交通拥挤和堵塞,交通事故增多等一系列的问题。交通工具中的绿色环保交通工具――步行和自行车所占比例不高,且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较低。
三、江门市城市交通规划几点策略
通过以上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的分析,交通工具的优先级选择不符合绿色交通的中心理念。应遵循绿色交通的三大原则,提出适合江门市城市发展的绿色交通规划思想。
第一,应尽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快速轨道网络,减轻中心区道路的交通压力。城市快速路具有高速公路和城市干道的双重特点,一般应避免穿过城市中心市区。城市快速轨道系统由于具有快捷、准时、少污染、大运量、低能耗、安全、可靠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方式。此策略可减轻由于汽车数量快速增加所带来的城市交通负荷量,也为其它绿色交通方式提供更多的时空资源。
第二,注重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提倡环境零污染的具有绿色交通理念的交通方式,重视上下班、换乘等出行目的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广大市民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第三,应根据江门市的地理特色优势,发展多样化的绿色交通方式。江门市的慢行交通设施不完善,环境较差,通道占用现象普遍,使得人车混行现象较为普遍,慢行交通安全水平低。江门地处岭南水乡,有优质河道水道资源,但仅部分河段运营有摆渡船舶,缺乏成系统的公共交通类型的水上巴士。同时,由于水系分隔,跨江通道有限,存在多处公共交通服务盲点,应充分利用水上交通的优势,大力发展辅助公交客运系统。
第四,在城市交通方式构成中,其中公共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对道路资源利用率最高,运输能力也最大。江门市目前流量最大的交通走廊为江海-蓬江中心,为全市唯一一条10-15万人次/日级别的通道。目前走廊上公交分担率约为20%,大量走廊晚高峰公交客流量超过0.5万人次/小时,而常规公交交通走廊客运能力不超过0.5万人次/小时,因此,现状主要走廊上的公交运力较为紧张,更无法满足个体交通转移来的新增公交客流,亟需引入大中运量交通系统。
结束语
绿色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方向,针对目前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应提倡绿色交通规划理念,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采取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发展特色绿色交通工具,提高全民绿色交通安全及环保意识,引导城市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胜品,孔建益,丁卫东.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研究及发展对策.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5: 172.
[2]李红艳. 现代城市的交通规划发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6: 64.
关键词:绿色低碳;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措施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汽车则作为较为普遍的代步工具,广泛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汽车在带给人们出行便捷享受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与城市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雾霾、酸雨、温室效应等消极影响均与城市日益繁荣的交通现况呈正相关。此外,城市交通规划不当造成人们出行不便也是严重制约现代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为了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降低碳等有害物质过多消耗对大气所造成的严重污染,“绿色低碳理念”作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为了缓解生态与人们生活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分析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现况
①我国当前城市交通结构形式缺乏丰富性。在城市中小汽车、公共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是出行主要形式。虽然,人们出行方式选择种类较多,但是属于绿色低碳理念的交通结构仍属少数,因此呈现交通结构单一的现况;
②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需求不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城市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而交通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全面、合理以及系统的交通网络,加之可供道路规划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致使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并不完善,且成为阻碍绿色低碳理念下现代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原因;
③城市居民对绿色低碳理念缺乏深入认识。虽然,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有很长时间,但是人们的认知还基本停留在广告宣传的认知上,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实践绿色低碳出行理念的人群仍为少数,严重影响城市交通优化建设的良性发展[1]。
2概述绿色低碳理念下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措施
核心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交通规划建设的中心思想,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深入发展,导致道路拥堵现象严重,而汽车使用数量急剧增多,使得燃油废气成为大气变暖、酸雨以及雾霾等恶劣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措施的核心在于倡导低碳城市、低碳交通、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低碳生活概念,促使可持续发展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具体落实,为城市交通合理规划的贯彻落实提供前提基础。
3通过构建绿色低碳理念的城市交通目标实现优化交通规划目标
①明确城市交通与环境目标。交通对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落实绿色低碳城市交通建设目标时,应充分考量汽车噪声、尾气、燃油等指标对环境的影响,促使交通规划建设在该目标下可以有效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②明确城市发展与交通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逐渐加快,从而使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为交通规划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这就要求城市交通要通过合理规划,调整交通路线与发展格局,使得交通线路更加优化,且符合城市发展需求,提高道路运行效率、提升人们出行舒适度、减少交通网络的负荷;
③建立公共交通目标。通过优化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管理能力、使用效率、设施完善程度以及人们使用公共交通的观念,促使公共交通成为人们最佳代步工具,为实现绿色低碳理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④树立非机动车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自行车、步行均是有效缓解交通污染压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国应积极建设步行与自行车通道,为选择此种出行方式的人们提供前提条件,使得人们愿意选择非机动车作为出行方式[3]。
4探析绿色低碳理念下现代城市交通规划对策
4.1升级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公共交通作为绿色低碳出行理念的有效形式,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应坚持以公共交通为交通结构主体,从而高效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下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核心内容,而另一个可行性较高且可以提高交通使用效率的策略则为合理控制小汽车的使用,促使城市交通结构得以优化。为了使人们对绿色低碳理念下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可以有更高的认可度与参与热情,使得城市交通体系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达到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目标,城市道路交通结构在优化设计时应以人性化、方便快捷、安全可行等“以人文本”的优化方针来指导实践工作[4]。
4.2建立健全公共交通网络
公共交通作为承载人数多、绿色节能的交通运行方法,应作为落实绿色低碳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骨架”,在减缓城市出行压力的同时,达到城市交通体系节能降耗的目的。在公共交通网络中应积极建设地铁、轻轨、公交、出租车运行网络等公共交通,而城市则应依据自身交通特点与城市分布等客观因素,通过构建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各个区域内交通优势的互补,促使城市的共同交通网络就有高效、便捷以及安全等优势,为建立健全公共交通网络奠定基础,使得人们的出行因系统化交通网络而更加快速、舒适。其中公共交通网络主要有混合型、环形、棋盘型以及辅线型等,而轨道交通线路则主要有切线、支线、放射线、径向线以及环线等形式构成,其中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布设较为常用的形式为放射线型,促使公共交通网络更具方便、快捷的优势。然而,放射线型道路建成规划在较为繁华的地区却具有一定的建设局限性,因此各个城市在建立健全的公共交通网络的时候,仍应以城市本身属性与环境特征为依托,促使交通规划建设更为科学可行[5]。
4.3建设绿色交通运行体系
所谓交通体系是指组成城市交通出行主要形式的交通出行模式,介于城市交通体系不同,使得在城市中各个形式的出行比例存在差异,因此为了使城市可以更好的落实绿色低碳的交通体系,应通过调整城市居民出行结构来具体实践。在当今出行方式中,属于绿色低碳理念范畴的有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轻轨、地铁以及节能型车辆均符合绿色交通运行需求的出行方式。由于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具有占地面积小、环境污染较少以及低能耗等优势,因此只有将这一部分出行方式的比例进行高效调整,才可以实现建设绿色交通运行体系的畅想。为了实现交通运行体系的有效调整,城市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时也有许多优秀成果。其中,BRT快速公交、动感单车以及建设自行车专用车道等项目,均成为有效推动绿色交通建设的强劲力量[6]。
4.4实践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措施
城市交通绿色出行是惠及民生的大计,虽然制定总体规划与落实交通建设的是国家有关部门,但是真正得以实践、体验以及感受交通规划策略可信性与科学性的主要人群,仍然是广大城市居民,因此绿色低碳理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措施应启动“评价”措施,并以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面向群众广泛吸收实践性意见,促使城市交通规划更具实效性。绿色低碳型城市交通规划评价标准作为指导人们施行评价的主要原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评价准则。虽然,在绿色低碳理念下的交通规划应秉持环保优先的思路进行评价,但是交通的现实意义具体仍应放在出行便捷与优化建设上。为了将交通现实意义与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合,促使评价准则应围绕环境保护、交通功能、综合效益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定;②评价具体内容。秉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进行评价时应将受众对绿色交通系统的满意程度为首要评价内容,其次为绿色交通承建比例、节能降耗成效等方面。由此可见,实践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措施不能仅凭绿色环保型交通规划建设数量,应从出行舒适度、居民满意度以及减碳节能收效等具体内容,进行系统性品评,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能力,网罗各个层面的建议,促使城市交通规划更具成效[7]。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低碳理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作为惠及民生的项目,应通过设置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目标、升级交通结构、建立健全公共交通网络以及实践绿色交通评价等策略,促使现代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可以得到有效落实,为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君,刘尚俊.绿色低碳理念下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措施分析[J].生态经济,2017,33(2):54~57.
[2].低碳出行的住区布局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15.[3]张洪文.绿色、低碳理念在交通领域应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7(2):221~222.
[4]赵栗.基于绿色低碳理念的现代广场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西安门广场为例[J].建筑•建材•装饰,2015(7):154,156.
[5]潘欣欣.探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6):3.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10-01
前言
目前,对于城市郊区不断加大的开发力度,而且城市也加速了机动化进程,这就将交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因此,便捷的交通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一方面来讲,交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来看,交通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占用很大面积的土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车辆,因此必须通过扩建道路,并且增大停车场面积来适应这一现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牺牲掉大量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这就使得机动车的数量急剧上升,远远超越了城市道路的建设进度,这种不相适应性就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如果交通比较拥挤,那么就必然会压低车辆的行驶速度,这不会造成能源的利用不合理,而且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此外,如果行车的速度太慢还会造成汽车的排污量增大,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上述问题的出现,必然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及时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绿色交通的涵义
所谓绿色交通主要是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是环保交通的一种。为了避免交通堵塞现象的出现,同时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对交通进行合理管制。此外,还可以通过采取大量交通措施来对道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和谐统一的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决具备很多优势,例如井然有序的交通、安全舒适的环境以及能源损耗少、环境污染小。
绿色交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交通通畅、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如果加大公共交通的利用力度,就可以尽可能地少用机动车,而且还可以用清洁燃料代替原有的高污染燃料;大力提倡使用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采取合理的措施对交通现状作出妥善的管理和改善。在进行道路交通设计时,还要采取先进技术以及合理的方案,争取实现人和车的井然有序的流动。相对而言,绿色交通的协调性比较突出,主要包括交通与环境、资源、社会以及发展至今的协调。
二、绿色生态道路设计应用
基于上述合理设计思路的指引,制定相关措施来切实保障节约地、水、能、材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等方面的实施。于是,一条全新的、先进的“绿色生态道路”诞生了,也就是西安市西咸新区市政道路的出现。
1.调整车道宽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车行道、人行道以及分隔带共同构成了道路的横断面。就目前的道路现状而言,车行道一般比较宽,这就增大了车辆挤占车道的几率。驾驶员如果不按照交通规则来行车,那么就极易导致交通阻塞,这就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甚至是影响了交通安全。
汽车工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而且其行驶稳定性也不断增强。此时,车辆行使的横向安全距离已经跟不上交通发展的步伐。目前,行驶车的种类日渐增多,货车已经不再白天行驶,而是逐渐转向夜间行驶,而且出现了很多集装箱车型,逐渐取代了自行车。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因此更倾向于选择步行,这就更加凸显出了道路的休闲功能。可见,车道宽度必须不断发生变化,逐渐适应交通变化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需要对道路的横断面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
近来,这股绿色道路建设的热潮已经席卷北京和上海等各大城市。例如,北京西路由原来的4m压缩为2.7m。上海共和新路由原来的3. 75 m压缩为2.75m。对于深圳市的滨河大道而言,由原来的3. 75 m压缩为2.75m。
西安市的西咸新区是一个示范园区,严格秉承了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设计理念。该地区主要用于办公与研发,并且发挥其商业用途。西咸新区不允许过多大型车自由出入,而且需要通过运用窄化机动车道宽度的有关技术,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扩大慢行交通用地面积,对城市的步行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全面贯彻实施低碳出行的基本策略。
2.实施路口渠化处理技术,提高交义口通行能力
如果在平交路口加上一定的渠化要素,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交义口的通行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于路口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车辆与行人的合理分配,这将使得交通组织产生质的飞越,大大提高了路口的通行能力,同时切实保障了其安全性。通过在道路两侧运用小转弯半径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大减小了用地面积。
3.采用绿波设计,实现区域信号灯联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通过采用绿波设计,来将区域信号灯连接起来实现联动。此时,如果车流行驶在主要道路上面,那么各信号灯就会彼此协调,实现绿灯控制,这样车流就会井然有序地通过路口,不耽误彼此的车行时间。此外,通过运用绿波设计还可以减少大气与噪声污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为人打造一个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
4.运用人行二次过街技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采用人行二次过街技术,可以使得路口的安全性增强,更加便利而且提高了行人的过街效率,可见这是一种提高路口利用率的有效方式。在人行道上面,如果加上安全岛就可以将人行道分开,供两相位的人通过人行道。
这种人行二次过街技术的运用,刚好凸显了以人为本的节本理念。再加上一体化过街设计的实施,可以同时满足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双重需要,减少了彼此之间的干扰。
5.交通稳静化措施,创造安全、宁静的道路空间
在道路设计中,减速设计被统称为交通稳静化。,也就是说通过综合运用硬设施和软设施来进行环境保护,尽可能地减少机动车对居民造成的环境危害,对其生活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不仅可以改变不规范驾驶行为,而且可以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安全性。
6.设置连续非机动车道路,提升绿色交通出行环境
对于很多老城区来讲,道路资源并不十分宽裕,是非常有限。因此,需要通过合并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来增强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因此,各种车辆与人一起混行,极有可能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隔离开,那么就划定了各自的空间,这样不仅行车安全而且安全方便。此外,还可以为自行车的停放设置专门的区域。
总结
将绿色技术应用到道路的实际设计之中,这将有利于打造一个丰富多彩、实用性高、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交通运输网络,这就可以实现低碳出行,方便行人、公共交通等环保出行设备的出行,这是人们适应日渐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潮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出探讨与分析,为日后进行绿色生态道路建设提高指南。
参考文献
[1] 蒋育红,何小洲,过秀成,绿色交通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 月河生态区的概况
为了促进安康城市中心北移、西进、东延的建设,政府部门按照新的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限制无序建设,加快月河川道的整体规划,加快市政设施建设速度,以推进月河川道核心建设区域,早日实现又好又快的建设目标。
总规指出,月河口片区处于安康的西部旅游度假区,是安康市的生态环境的屏障,按照上位规划的要求,严格保证生态环境,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休闲旅游开发。
1.1空间特征
规划片区属月河口川道与汉江川道交汇区域,地块的南部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开发建设。北部地形起伏较大,场地高差最大100多米,给规划区内道路布局和竖向规划设计以及市政规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也为特色空间创作的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1.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月河口片区属于汉滨区行政区划范围,涉及到的乡镇主要有新胜村,目前片区内分布有8个行政村,分别为忠心村、新胜村、七里沟村、红莲村、忠诚村、佘家窑村、长铺村、陈家山村等。《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片区总人口约为10000人。现状第一产业主要以小麦、油菜、玉米种植与家禽养殖为主;第二产业基本没有形成;第三产业大部分是村庄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各村庄零散的小型商店。规划区内现状生态环境呈现完全的第一产业特征,拆迁安置工作量较小,是生态城建设的优势条件。对于就地安置村民的生产生活安置非常有利。
2 月河生态区道路交通规划总则
以原有总规路网规划为基础,以安康市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指导,提倡“公交先导、通达有序、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规划。构建与区域交通系统合理衔接、适应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骨干路网,优化网络结构和级配,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可扩展性的骨干道路系统,支持城市空间拓展目标的实现。
3 月河生态区道路网规划策略
所谓的“绿色交通”即指步行、非机动交通以及各种可供搭乘的公共交通方式。《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规定大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20%以上,中型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15%以上。为将月河口片区打造成月河生态区,其道路发展策略有:①将月河生态区核心片区路网密度提高,积极引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②将城市土地开发使用和城市交通运输规划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减少个体机动交通出行的需求;③打造全方位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保证交通的高畅达度及衔接的合理性;④制定区域交通战略,提供直达核心区的高效交通枢纽,确保提供所有必要的区域交通走廊,减少生态区内不必要的机动出行;⑤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引入最前沿的绿色技术,使用清洁型的“绿色”车辆;⑥出台一系列能够有效抑制个人机动交通出行的政策和办法,包括相关的停车管理措施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针对月河口片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本次规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3.1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月河生态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道路网络通常依山就势而建,组团之间通过快速路或主干路连接,呈“自由式、组团式”布局。因此,自行车出行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不适合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仅限于健身项目,其出行方式主要集中在机动交通和步行范围内。在高差较大的垂直方向以步行为主,充分利用有高差的地形来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步行空间。通过对垂直交通的优化,大幅缩短步行的交通距离,并与休闲设施结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景观环境,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并对人们的心里感受进行强化,使地形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在水平方向的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公共交通与步行是“共生”的,这种“共生”的意思是在空间层面上能够共融和共享的。也就是说步行区不代表就是机动车的禁地。“共生”的含义也可理解为两种出行方式的结合。一般而言,步行的距离越长,人们步行的意愿就越弱,反之亦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的出行距离变长,地形又限制了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比如自行车),最有可能代替小汽车出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3.2 构筑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
上位规划中对地貌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布局方案,组团式布局可以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适宜建设用地,这为尽端式支路系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前提。另外,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是最利于公共交通组织的形式,采用短距离的步行系统衔接公交站点,可以有效降低私人机动交通的使用量,从而达到绿色低碳出行的目的。
3.3 鼓励使用电动自行车
在安康慢行交通还包括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按照目前市场销售的电动自行车性能看其续航能力、动力单元配置一般都能满足爬坡(坡度i
3.4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也是提高出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合理布局的教育设施能为每个家庭的子女上学提供便利,保证孩子的就近入学,使私人机动交通工具接送子女上下学的效率低于步行效率,以此来引导家长选择步行方式接送子女上下学。《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规划范围的人口规模和分布,在月河口片区内设置中学2所,小学4所,幼托14所。其中,中学占地面积6.6公顷,服务半径1200-1500米,一处布置在南环西路与新月路的交汇处,一处位于南环西路与长陈路的交汇处;小学占地面积7.3公顷,服务半径700-1000米,其中休闲疗养度假区1处,生态居住区2处,山地运动区1处,分别结合居住用地设置;幼儿园属于居住小区内部配建,每处占地0.3-0.5公顷,服务半径250-450米。
4 小结
绿色交通采用“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提倡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本文就安康月河生态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作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并得出了一些具体结论。
绿色交通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密不可分,在研究生态城市的时候不能忽视生态城市中的交通系统的研究。本文在两者相结合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在专业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让生态城市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项贻强,等.生态交通的理念及策略研究[J].华东公路,2005(8):83-87.
[2]杨晓光.构筑绿色交通系统[J].城乡建设,2005(11).
[3]王炜等著.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4]全永染等: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绿色公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公路行业,可实现公路建设外部约束条件与内在供给品质之间的协调,成为当下公路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1]。目前,中国已成功修建生态型绿色公路[2]、景观型绿色公路和低碳环保型绿色公路等示范工程,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3],但对绿色公路的定义尚不明确;同时,已建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质量大多良莠不齐,缺乏客观、系统的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尚未对绿色公路建设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因此,明确绿色公路内涵、建立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体系对于规范绿色公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全面梳理现有绿色生态公路内涵的基础上厘定绿色公路的定义,系统分析绿色公路的建设概况及评估现状,指明当下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绿色公路评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为绿色公路的评估研究及绿色交通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1 绿色公路理念
1.1 绿色公路内涵
《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五大措施来保证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任务涉及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品质优越和功能多元5个方面。同时,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如生态、安全、便捷、美观及节能等,但对于绿色公路的定义不尽相同。
彭波、陈红等人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将公路的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交通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4-5];秦晓春等倡导运用绿色技术及环保手段保证绿色公路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环境效益[6];郝培文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要求,将一系列优良的可持续性实践技术运用于道路设计和施工过程[7];蔡洁等借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公路定义为:在公路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高效、适用的运输条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8];李祝龙等认为绿色道路就是在满足基本路用功能的前提下,环境优美的一类公路的统称[9];欧阳斌等人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实现公路的绿色效益;贺宏斌等提及一种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公路建设理念;王朝辉提出在道路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使用环境的生态型城市道路[10];马军等认为绿色公路就是将绿色、低碳理念运用到公路建设、使用过程中,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公路[11]。
笔者认为绿色公路是在公路全寿命周期内,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注重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品质提升,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公路使用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
1.2 绿色公路建设概况
修建绿色公路是绿色公路理念的实践和落实,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强绿色理念的贯彻实施,将绿色公路建设推向一个新。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力求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各国绿色公路建设情况梳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各国在绿色公路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中国亦开展了相当数量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且有诸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应运而生,但绿色公路的定位多为景观公路、生态公路、低碳环保公路等单一方面,未能全面、综合地诠释绿色公路。目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双型”道路的关键时刻,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标准、加大绿色公路评估和监管力度尤为重要。
2 绿色公路评估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绿色公路的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盲目跟从、资源利用率低及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所修建的绿色公路难以满足环保、景观、人文、创新、舒适、便捷等多方面需求。因此,提出针对绿色公路特性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形成覆盖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评估体系,加强绿色公路建设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2.1 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交通行业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巨大负担,面对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交通行业应加快绿色公路建设,以公路绿色发展促进交通行业发展的绿色化。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更缺少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所建绿色公路进行系统评估,以致无法确定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中各关键控制点,无法判断公路是否达到绿色公路的建设要求,难以使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完整合理地应用于实践。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能贯穿于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提高公路建设各阶段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增强公路交通网体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现代化公路建设指明方向。
2.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充分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建设低耗能、绿色环保、低碳、舒适的绿色公路[12]。绿色公路规划阶段应侧重新科技的运用、综合效益的提高;设计阶段需注重线路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重视生态恢复以及道路沿线美化设计;施工阶段加强新工艺、新材料、节能机械、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等,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运营养护阶段在利用节能技术、废旧材料的同时应进行智能化交通建设。上述绿色公路建设的各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难以使绿色公路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因此,制定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成为绿色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3)缺乏系统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现阶段绿色公路评估主要用以满足工程项目需要,针对绿色公路全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和常规指标进行评价研究,如何形成科学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仍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5 结语
本文在全面梳理绿色公路内涵、厘定绿色公路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绿色公路建设及评估现状,指明了当前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以明确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指标、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为目标的绿色公路评估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建议绿色公路评估中应注意几点:第一,结合中国交通发展特性和公路工程转型需要,形成具有不同类别指标评价、定量或定性指标评价等多功能的绿色公路综合评估方法;第二,严格控制绿色公路工程质量,避免绿色公路评估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客观、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为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第三,将绿色公路理念贯穿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管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功能路面、交通设施等方面全面分析绿色公路建设关键因子,形成系统全面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 丹,方元务,王 超.基于“低碳”理念的公路建设环保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7):280-283.
[2] 谭洪河,段跃华,章 玉.绿色公路的发展政策探索[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5 (12):43-45.
[3] 张 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公路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4] 彭 波,李文瑛.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28-31.
[5] 陈 红,梁立杰,杨彩霞.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建设生态观[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69-71.
[6] 秦晓春,沈 毅,邵社刚,等.低碳理念下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10):94.
[7] 郝培文,蒋小茜,石 载.绿色公路理念及评价体系[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28(5):29-35.
[8] 孙 磊,蔡 洁.绿色公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2(3): 491-492.
[9] 李祝龙,王艳华.绿色公路的建设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 207-208.
[10] 李满良,郑 晨,王朝辉,等.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5,15(2):10-21.
[11] 马 军,王 晋,马壮林.绿色公路客运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6(3):68-71.
[12] 张兴凯,任智刚,曾明荣,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安全生产战略影响量化分析简[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7):5-9.
[13] 袁 冰.住宅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是工程建筑行业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工程建筑行业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的直接表现。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复杂性与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的观念、地域等差异,当前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缺少较为统一、详细的认识,但就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而言,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出行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方便的交通工程建筑,让人们能够在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下出行。其次,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从而在节约资源这一环节去实现交通工程建筑的绿色理念。最后,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
二、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与交通工程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生态学、社会学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使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可在对WBS方法的运用之上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层的评价分解,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具体来讲,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建筑材料”,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能源消耗和土地资源;材料选择和循环利用”,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气候影响;国土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保护;自然能源利用,能源节约措施;土地利用,土地负荷;有害物质含量,材料对生态的影响;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再生性”。
三、加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组件的建立
在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的升级,进而使整个体系更加完整、高效。其主要途径有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的升级,总体思路为将数据库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核心,让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整个平台运行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直接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可使用开发工具VB.NET,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组件。具体来讲,ADO.NET项目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存储数据的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连接对象,为数据库的读写与输入提供机制的r数据适配器以及对详细信息进行整理与存储的t数据集。
四、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框架
1 绿色公路的定义
绿色是修饰公路的,绿色公路并不是公路的绿化或“绿色化”,也不是公路的色彩为绿色。笔者认为,绿色公路的主体是公路本身,包括公路建筑群中的公路线形、公路路基、公路路面、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房屋建筑和其他公路设施,其中的绿色是一类的代号,即“绿色型”。
关于绿色公路的概念有多种说法和理解。有人认为绿色公路即环保公路,或生态路;有人认为绿色公路代表公路向节能或节约型发展方向;也有人套用国外城市公路或城际高速公路建设理念,将绿色的林荫大道、包含自行车道的或环保的或资源节约的公路(城市道路)认为“绿色公路”。笔者认为,绿色道路的定义应为:在满足基本功能前提下,环境优美的一类公路的统称。
2 绿色公路的内涵
2.1 绿色公路是基于功能适应的公路
绿色公路功能是在公路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绿色高速公路的目标为导向,以建立一个通达有序、安全舒适、环保节能的高速公路系统为目标,并将时代功能“和谐”渗透进其中,改善社会交通需求的公平性,降低交通建设维护成本,提高公路运输服务的安全性、舒适性与流畅性。
2.2 绿色公路是基于资源及能源节约型的公路
建设绿色公路要以节约能源、资源为基础,而绿色公路工程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及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遵循规划为主、治理为辅的建设经营原则,在整个公路建设过程中融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绿色理念。
2.3 绿色公路是低碳环保的一类公路
所谓绿色公路,即是以低碳理念为基础实现碳平衡,在建设、施工及营运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绿色技术,做好环境保护,在公路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融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从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目标。由此可见,绿色公路工程并非简单的从根本上改善了环境的舒适度,更是节约了项目成本,最大程度上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4 绿色公路是景观优美的公路
公路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而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绿色理念”不仅是指道路内部的各类景观元素,还要将其周边环境包含在内。要保证公路景观设计的科学性、绿色化,就要基于宏观整体的角度对其内部景观、道路整体景观、周边环境等各个元素进行全面考虑,实现公路线形、公路内部景观、公路视觉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以保证公路建设过程中线性设计及沿线构造对原有和谐景观空间的破坏。
2.5 绿色公路是基于生态文明的公路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生态公路是要求公路建设中以生态学为基础,在遵守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实现公路建设与周围地质、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协调一致。要求在公路设计中不仅要做好设计方案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也要求设计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消耗,以此达到公路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绿色公路的建设要点
3.1 基于低碳化路网规划的绿色公路交通体系
3.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路路网规划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进行,高瞻远瞩,考虑人类发展长远的持续性。力求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等。传统的高速公路设计和建设中往往只是注重交通效果和经济效益而忽略对生态保护的要求。而绿色公路的理论要求交通建设、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1.2 基于节能环保型的公路交通体系
绿色公路交通体系坚持公路交通建设和节能环保并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和谐发展、环境友好”的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将公路交通节能环保的各项要求自觉融入公路交通各项工作中,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加速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和绿化为手段,建立起完备的公路生态保障体系,使节能环保措施全面落实到位,努力实现公路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减量化,以最低的环境代价,实现公路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3.2 基于节能环保的绿色公路建设体系
3.2.1 基于低碳节能环保的公路可行性论证
绿色公路建设,就是在节能环保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绿色技术与环保措施,在公路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整个生命周期里都能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公路不仅是对环境舒适度的改善,而且将降低能源成本,实现环境保护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
3.2.2 基于绿色公路指标体系的公路设计体系
从某种程度而言,公路项目设计阶段的科学性会对整个公路项目影响环境的程度产生决定性作用,而在绿色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就要坚持环保选线的原则,调查线路走廊的详细情况,对公路占地情况、相关环境敏感点分布等进行全面了解,设计出多个方案以供选择。选择设计方案时要尽可能不占用农田、居民区、学校等噪声敏感点,还要采取措施避开环境保护区及生态敏感区等;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借土、弃土用地,尽量保持土石方挖填平衡,降低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将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中向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2.3 基于环保节能的工法及建设模式
在整个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阶段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最为严重,因此施工组织阶段也是建设绿色公路的重要控制环节。施工过程中要遵循“最大程度保护、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恢复”的原则,能不占用就避开、能不破坏就保持。此外,还要提高公路项目的施工质量,通过提高其性能来延长使用寿命,这才是最大程度上的减少浪费。施工过程中,采取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利用先进技术减少水土流失,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后再行排放,防止生活污水、施工废水等对公路沿线地表水及地下水等水体造成污染;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施工扬尘、机械噪声等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注意相关环保工程的施工要同步进行,包括绿化景观工程、噪声防治工程、污水处理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工程等,保证公路项目的环境效益。
3.3 基于节能环保的绿色公路运营管理办法
3.3.1 基于节能环保的运营管理体系
绿色公路要求公路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安全高效、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养护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公路的运输能力和使用质量。开展公路运营过程中环境质量监测、环保工程使用效果检查、生态恢复情况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小公路建设对沿线环境和居民的不利影响,使公路逐渐融入沿线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3.2 基于安全及应急的公路服务体系
杜绝重大责任事故、减少一般责任事故,维护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财物安全、车辆和随车货物的安全。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积累的技术经济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做出决策预以防范,消除导致公路损坏的因素,增强设施的耐久性,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保持高速公路快速、安全和行车舒适。
3.3.3 科学的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
绿色公路运营管理是利用已建成的公路为其公路使用者提供优质、公平的服务,以满足公路使用者各种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优质、公平的服务是指为每一位绿色公路使用者提供高速、安全的通行条件、完善的信息服务,以及休息、餐饮等其他服务。
4 结束语
绿色公路, 是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体系, 为绿色公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通过技术集成的方式, 积极开发利用当地的绿色能源,突出绿色公路的特色,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整合和优化公路沿线资源,强化公路的绿色功能和服务品质, 带动公路区位优势的提升,成为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畅通、高效、安全、绿色” 理念的形象载体。
参考文献
[1]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谢振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J].环境保护,2005(10).
[3]夏爱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世界环境,2005(6).
[4]王成玉.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8.
[5]樊鸿章,刘宏,等.勉县至宁强县高速公路生态恢复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4):144-147.
[6]胥晓刚.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
[7]袁卫宁,任征.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7.
[8]杨斌,蒋红梅,等.公路隧道施工废水处理工艺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08,162-164.
[9]郑志国.加拿大的环境友好理念与实践[J].岭南学刊,2006(2).
[10]赵康.公路工程水污染对湿地的影响与保护对策[J].森林工程,2007,23(6):50-53,60.
[11]吴晓青.大力发展环境友好技术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J].中国科技产业,2006(6).
[12]周建昆,甄晓云,等.水源保护区公路建设的水环境风险分析与防控技术初探[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5),216-218.
[13]王金南.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环境保护,2006(5).
[14]赵剑强.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中几个水环境问题的探讨[J].交通环保,2004,25(2):1-4.
[15]周京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大关键环节[J].经纪人学报,2006(2).
所谓“绿色交通”可理解为尽量采用绿色交通工具.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采用“绿色”交通工具的交通方式.可称为“绿色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自行车,使用“清洁”能源的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轨道交通等。
1 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个涵盖了城市交通的政策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以及科学先进的交通管理方式的综合系统。绿色交通从微观层面上讲是要满通个体的出行需求,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宏观层面上是要在一定限制因素制约下,满足城市范围内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绿色交通是实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交通科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具体体现。[1]
2 我国的城市交通现状
虽然,这些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一直采取的是以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为导向的规划建设策略,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但无论投入再多的资金,修建再多的道路,反映在现状道路网上的仍然是交通拥堵。道路建设的速度永远无法跟上车辆增长的速度。新增道路又会诱发小汽车的大量发展,进一步刺激交通需求的增长,使城市交通环境进一步恶化,且城市用来修建道路的空间总是有限的,从而陷入汽车增长――环境恶化――修建道路――小汽车继续增长――再修建道路――再恶化的恶性循环。
伴随我国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交通状况的日益恶化,行车缓慢、交通拥挤、交通堵塞、交通污染、停车等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些问题的压力下,非机动车道不断被挤占,人行道不断被压缩。我国城市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机动化最严峻的挑战.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土地、空气质量、出行条件、能源消耗,甚至植被,都在接受机动化的挑战。[2]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模式。而实现城市的绿色交通主要是采用绿色的交通方式。
3 绿色交通方式
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和发展的全新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其目的在于:缓解交通堵塞,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节约建设费用,发展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交通工具,从而实现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交通运输系统。即:追求城市交通的通达和有序、安全和舒适、低能耗和低污染。
绿色交通体系着重对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了优先级排序,结合我国国情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被排在绿色交通工具的前三位。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工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和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自行车因具有节能环保灵活便利的突出优点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重现魅力。[3]
4 城市绿色交通方式的发展
4.1 积极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应着力发展和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交通需求,改善城市交通日趋拥堵状况,对于特大型以上城市应突出轨道交通在解决大流量乘客出行的重要作用,支持轨道交通发展。按照“绿色交通”要求,制定或修改与此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形成较系统的、经过立法机关或政府部门批准并具有约束效力的法规。[4]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应积极推行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体系,包括为公交优先策略提供可行、可操作的措施和政策,重视城市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方便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等。
4.2 合理的出行结构比例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各种交通方式有各自的优势和相应的出行范围,以及合理的出行结构比例。城市规模不同,结构比例也会有所差异。引导长距离的自行车向公交车转化,调整两者的结构比例,有利于缓解城市道路自行车交通量与自行车道路建设不足的矛盾。同时,应该对小汽车的出行进行限制,可采取城市中心区收取交通拥挤费、提高中心区停车收费标准等交通需求管理方法,减少小汽车的出行,降低小汽车出行的结构比例。最终,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中形成“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4.3 适应绿色交通方式需要的路网规划
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不仅仅是满足机动化的需要,而应是完善的、相互协调的、满足绿色交通各种交通工具需要的路网规划。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忽视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等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只重视满足“以车为本”的机动化道路系统建设。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还尚未形成完善的自行车、步行道路系统,造成自行车、步行无路可走,只能与机动车争路,相互干扰。
对特大城市来说,应因地制宜形成快速道路系统、常速道路系统、自行车道路系统、步行系统等配套合理的综合道路系统。让居民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合理地选择交通工具,发挥各自交通方式的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建设指导思想,使自行车、步行交通有路可走,互不干扰,创造出绿色的、和谐的交通社会。
5 结语
城市交通发展推行绿色交通的理念既关乎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又与公众的行为息息相关。利用“绿色交通”理念,在城市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下,适当发展环保的、低排放的交通方式,对整个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都是有益的。非机动车和步行正是符合“绿色交通”的出行方式,纠正以往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错误方式,将大多数人的合理交通需求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主体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白雁,魏庆朝,邱青云,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2):10-14
绿色交通理念的核心: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品质以及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典范。与绿色交通相辅相成的重要理念是职住平衡理念。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是实现生态城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而尽可能地实现职住平衡是减少出行需求的首要途径。规划的指标体系为“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不小于50%”,这是该项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个与绿色交通有关的理念是便捷的生活服务,规划要求步行300m内可到达基层社区中心,步行500m内可到达居住社区中心,80%的各类出行可在3km范围内完成。在职住平衡和生活服务便利的基础上,规划要求内部出行中非机动方式不低于70%,公交方式不低于25%,小汽车方式占总出行量10%以下。规划提出了“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建立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慢行交通网络专用、加强机动车需求管理、执行严格的能耗与排放管理标准、推广先进交通管理技术的应用”等六大绿色交通发展策略。为了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环保理念,将非机动车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并将非机动车出行时的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作为规划重点考虑的内容,建立了一套非机动车专用路系统,包括休闲健身道路(滨河或环湖设置,满足城市居民散步、跑步或骑自行车等休闲健身活动)和通勤道路(城市居民日常非机动方式出行的道路),线形相对顺畅,连通性和便捷性高于机动车网络要求。通过社区公共停车场的管理方式,将小汽车的出行起、终点设置在适当远离家门处,以遏制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
1.2生态城建设启示
(1)做好生态城市综合规划。生态城市是一个整体概念,为保障城市中所有的能源、水、交通、绿地、城市功能、建筑等子系统的协调运行,同时还要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必须提前做好综合规划,兼顾所有相关方的利益。(2)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3)倡导绿色交通,加强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通过中心组团与外部沟通。(4)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5)慢行系统适宜空间尺度为3~5km,榆垡安置房组团空间尺度为3.2km×2.4km,面积约7.7km2,适宜按照生态城市标准建设。
1.3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及绿化交通指标
1.3.1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的提出与应用
由传统的单向需求满足型规划理念向需求引导型规划理念转变。按照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构建“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基础设施体系,引入精细化规划理念,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组团内部按照慢行、公交、小汽车的优先顺序进行规划,为慢行系统提供良好出行条件,大幅提高慢行出行比例。
1.3.2绿色交通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绿色交通指标体系,该项研究结合已有的低碳、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文件精神,构建绿色交通指标体系,为交通设施布局规划提供指导性依据。指标选取主要遵循合理性、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可比性的原则选取。结合新航城安置房功能定位(以居住、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生活配套区),共选取出行结构、道路设施、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公共停车、智能交通、交通环境七大类23个控制性指标。
2榆垡安置房组团交通市政配套项目实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2.1.1地理位置
榆垡组团位于北京新机场西部,临近大广高速。规划区域内道路总长度约25.86km,道路网密度为8.75km/km2。共包括21条城市道路,其中5条城市主干路、6条城市次干路、10条城市支路。
2.1.2用地现状及规划
榆垡安置房周边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绿地、教育用地及少量市政设施用地。主要单位有榆垡水厂、求贤110kV变电站、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黄埔大学等。榆垡安置房分为两期,总用地规模约2.89km2,人口约7.37万人,其中一期用地规模约1.44km2,人口约3.94万人,二期用地规模1.45km2,人口约3.43万人。规划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商业用地、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
2.1.3空间结构
用地空间结构呈现“两轴、三心、三组团”形式。“两轴”———将镇中心现状水系及规划绿地系统引入安置房规划区内,形成贯穿规划区的两条绿化景观休闲轴,与镇中心区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三心、三组团”———根据现状及规划道路网,结合邻里单位及邻里中心规划理念,将规划用地划分成三个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
2.2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在项目中的应用
2.2.1优化路网结构
考虑到便于地块出入口设置及道路微循环构成,满足商业、学校等地块临时停车需求,并满足消防、人流疏散通道需求,建议沿不同用地地块周围设置7m宽内部道路,在地块出让时作为出让条件。
2.2.2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2.2.2.1常规道路断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状道路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常规道路横断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理念上注重机动车的出行,机动车路幅宽,对慢行系统考虑不足,景观及生态效果不强;公交车站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上,公交车停靠时影响非机动车的通行;机非混行道路机动车占道停车,挤占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宽路板造成人行过街时间过长。
2.2.2.2规划设计原则
(1)充分营造林荫大道的城市道路景观,主、次干路均设置中间分隔带。考虑路口渠划和安全岛设置宽度要求,中间分隔带按3~5m设置。(2)机动车道宽度:路段一条车道为3.5m,路口渠化处采用3m。(3)非机动车宽度单侧宜按3.5m设置,部分红线较窄道路可采用2.5m宽。(4)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主干路不小于3m,次干路支路不小于2m。(5)空间布置上,采取机非分行原则,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绿化空间充足,设置雨洪利用设施效果更好。(6)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建议按8~10m控制,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弱化道路空间的空旷感,烘托出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
2.2.2.3规划设计方案
打破道路红线限制,灵活布置横断面。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主次干路设中间分隔带,机动车与慢行系统间设两侧分隔带。中间分隔带与两侧分隔带种植高大乔木,营造林荫大道效果。强调“机非分离、人车分离”。慢行系统利用道路两侧规划绿带,在平面和纵向上随地势起伏布置,与周边景观和建筑相协调。
2.2.3交通组织
2.2.3.1路通组织
对于组团内部交通组织遵循以下原则:主次干路相交路口、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支路与支路相交路口采用灯控路口形式;支路与主干路相交路口采用右进右出形式。
2.2.3.2地块出入通组织
榆垡安置房一期共有19个居住地块,对于每个居住地块出入口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每个地块设一个车行主要出入口,一个次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一般只供消防车及人行使用。每个地块主要车行出入口尽量避免直接开向主次干路,尽量靠近组团外环,远离邻里中心,让尽量少的汽车穿行邻里中心;相邻地块在同一条支路上的车行主出入口尽量远离,避免拥堵;人行出入口开在主次干路,靠近公交港湾。
市广大市民朋友 :
为深入推进我市文明城市创建,为全省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特别向全市广大市民朋友倡议:绿色出行,文明出行。
一、做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宣传者。低碳生活无处不在,绿色出行就在身边,文明出行人人能做。希望广大市民朋友提高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出行。向身边人宣传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意义和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我们的城市多一片蓝天,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些文明。
二、做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践行者。在旅发大会期间,请广大市民朋友尽量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秉承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尽可能采取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等方式出行,减少交通拥堵,让我们共同体验清洁、畅通、高效的城市生活。出行中,人让人,车让人,车让车,让出一份公德和文明。过马路请走人行横道,不在机动车道上拦乘车辆;驾车时按规定系好安全带,不向外抛洒物品,夜间市区行车不使用远光灯,驾车时不接打手机,在市区驾车不随意鸣号。
三、做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倡导者。希望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加到绿色出行、文明出行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列中来,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共同维护交通秩序,劝阻交通违法,宣传交通法规,营造低碳、清洁、畅通、高效的城市环境。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方式,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城市更靓丽,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幸福!为推进实力、活力、魅力、文明、幸福六盘水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盘水市文明办
六盘水市五城联创办
绿色出行倡议书格式及范文二
广大市民朋友们:
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宜居的家园。近年来,随着冷水滩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对城市的环境及交通产生巨大的压力,绿色、环保、低碳、健康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为了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打造品质活力永州,扎实推进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更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健康,我们倡议:绿色出行、你我同行!
一、争做低碳出行的宣传者。低碳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主动承担起绿色宣传的责任和义务。向身边人宣传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意义,宣传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带动更多人参与到行动中来。人人争做绿色出行的宣传者、倡导者和推广者,让我们的家园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点文明,多一份健康。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与环境的负外部性矛盾十分突出,成为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为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部2013年5月22日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之后,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期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评选活动。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上海、南京、无锡等省、市各级政府迅速响应,制定和实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试点实施方案,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当前交通运输业广为接受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向。但是,行业内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概念还缺乏系统、深入解读,乃至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科学界定和理解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对于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十分重要,也是其重要前提。
一、概念背景考察
交通运输属于一种经济形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实际包含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的三个概念内涵,它们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别是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对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反思,引发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变革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旋律,在上面的经济学领域产生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从而也派生出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概念。这六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体现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发展理念新的思考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在他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出生态系统破坏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该理论明确以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单程式线性经济理,因此,鲍尔丁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最早提倡者。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出版《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2003年2月24日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被国际社会广泛共同关注,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得到84国签署 ,到2009年月,发展得到183个国家签署(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这些理念、思想、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出现大量讨论这些议题的研究文献,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展开。属于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亦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交通运输部相继出台了《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建设节约型交通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指导性意见或规划。
二、概念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利益出发,用科学的、伦理的、注重生态的方式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并进行进一步公平合理的分配。这是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的定义。借鉴此意,绿色交通运输就是指出于保护环境和减小能耗的目的,通过各种节能减排等环保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严重交通运输发展状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低三高”,即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高循环、高碳汇和高效率。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循环经济”一词作出如下定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由此可推断,循环交通运输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消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循环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是一低两再一高,即低消耗、再循环、再利用和高效益,其根本内涵是交通运输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重要的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交通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