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震监测的意义

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17:12: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震监测的意义

篇1

一、地震前的征兆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其中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二、地震的微观异常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异常称为地震的微观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定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三、几种地震微观观测手段与方法介绍

广州市前兆地震台网是我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地方性数字化前兆台网,目前开展的前兆观测手段有地倾斜、电磁波、地下流体等观测手段。

(一)地倾斜观测

广州前兆台网是通过安装井下垂直摆的方式增加地倾斜测项,目前只有黄埔台和荔有此观测手段。由于仪器在运行期间还进行过调整,所以较稳定的观测数据相对短,并且由于台站电源问题,出现间断记录的情况。从近期的数据看,黄埔台地倾斜观测数据的日变、月变规律明显,变化幅度也比较稳定。

定点地形变观测资料处理主要提取形变速率、方向及岩石物性数据。形变速率和形变方向的变化可以从形变观测数据直接取得,而岩石物性则从倾斜固体潮振幅因子及潮汐形态中获得。

地倾斜观测受多种因素干扰,资料情况复杂,包含观测环境(洞室与地形效应、墩基变形、降雨、温度、气象)影响,仪器因素及人为干扰(工业、运输、排灌、人员出入洞室等)影响,观测台站多,数据量浩大,资料处理繁重。70年代,主要用手工方法处理,80年代,开始逐步改用计算器、电子计算机计算。1990年后,应用改进实用化攻关软件,工作效率提高。

地倾斜观测资料预报分析处理方法主要有5种:(1)形态分析判别法,绘制单分量五日均值图、日均值图,必要时再加整点值图及矢量图;(2)差分法,倾斜单分量一阶差分计算,同时绘制五日均值序列、日均值序列、整点值序列图;(3)固体潮振幅M2波γ值计算,用维尼科夫调和分析和卡尔曼滤波递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算,并绘制图件;(4)契比雪夫多项式拟合计算及图件绘制;(5)排除降雨及其记忆影响进行褶积滤波分析及图件绘制。

(二)电磁波观测

我市前兆台网电磁测项是使用珠海泰德公司的TDW-26电磁波传感器。分别有从化、黄埔、海珠、荔湾4个前兆子台的EW、NS向电磁幅度和EW、NS向电磁频度数据。电磁幅度的变化反映了电磁波的能量的变化。TDW-26电磁波传感器输出的电磁幅度是其记录的0.05~0.5Hz频率内的磁场变化量。电磁频度指电磁波的频率。TDW-26电磁波传感器输出的电磁频度是指其记录的0.5~10Hz内的幅度较大变化次数。电磁波台观测资料的处理,主要处理日报的电磁波场强、变化持续时间,绘制场强逐日变化图及变化持续时间逐日变化图件。根据月报资料在排除干扰基础上绘制月变化持续时间和月最大场强逐月变化图件,及电磁波的方位变化等参数图件。电磁波观测主要受周围环境和仪器设备因素干扰。所以在异常分析时需给予剔除。

(三)地下流体观测

篇2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52-01

1 翠华镇慨况及动物产地检疫现状

1.1 翠华镇慨况

翠华镇位于大关县南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国道213线贯穿其中,东接天星镇,南靠玉碗镇,西连悦乐镇,北邻寿山镇。全镇辖9个村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小组和3个社区。2014年末全镇有农业户7175户,农业人口38476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

1.2 产地检疫现状

镇畜牧站有技术人员4人,共设有村级报检点9个,协检员11人。由于检疫手段、检疫设备都十分落后,除打防疫用的工具之外,没有产地检疫仪器,检疫人员凭眼观和经验进行判断实施产地检疫。2015年,产地检疫肥猪23519头,检疫仔猪2022头。全镇仅有金坪村大桥市场在进行少量的仔猪交易,没有一个上规范的活畜交易市场,商贩只能到养殖户家中去收购肥猪和仔猪,检疫人员接到养殖户报检电话到养殖户中进行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售和屠宰。

2 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协检员待遇低,文化水平不高

我镇现有村协检员11人,他们同时也是我们的村兽医人员,多数属于兼职,以兽医为业的数量极少。从2010年起财政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外,无其它任何来源。因此,他们把时间都放在搞农业生产上,没有集中精力开展本职工作,有的甚至外出打工挣钱,不愿从事村兽医工作,导致村室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差,队伍不稳定。在这些村协检员中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中高中文化的2人,初中文化的3人,小学文化的6人,加上从事协检员工作时间长短不一,又没有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只在县、乡业务部门接受过短期业务培训,专业技术水平差,多数靠经验办事。

2.2 饲养分散,产地检疫人员不足

我镇属于山区,农户居住分散;绝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小规模的分散饲养模式,规模饲养的量不大,占的比例小,2015年末全镇养殖户达6593户,共出栏生猪62377头,出栏牛1559头,出栏羊4228只,出栏禽70467只。镇畜牧站虽然有4个工作人员,但平时工作繁重,不但要完成本部门的各种工作,还要参加镇上的中心工作,所以各村的产地检疫工作只有靠村协检员来完成。由于开展检疫面大,有的农户居住分散,出售和屠宰的时间又不统一,交通成本高等情况,给产地检疫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3 检疫手段落后、设备简陋

镇畜牧兽医站既无化验室,又无检疫设备;协检员更没有任何检疫工具。开展检疫时,只能靠眼观、手摸、测体温等原始手段对牲畜进行检疫,加上很大一部分农户不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接受检疫。检疫手段落后,检疫设备简陋是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最大障碍。

2.4 养殖户对产地检疫工作认识不足

养殖户对产地检疫工作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协检员的工作,有的甚至拒绝、抵抗。大部分人总认为动物交易在农村是常事,每交易一次都要实施检疫,嫌麻烦;群众认为,以前没有开展产地检疫,也没有引起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故而不愿主动报检,有抵触情绪,逃避检疫和私屠滥宰现象时有发生。

2.5 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我站人员少,管理的农户多,对逃避检疫、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加上逃避处罚的人方式方法多变,特别是部门之间配合较差,工作难度很大,违法人员未得到应有的处罚。

2.6 农户屠宰及屠商到户收购畜禽的时间不确定

我镇农村散养户出栏的畜禽一是办婚丧嫁娶及过春节进行屠宰,二是我县农贸市场的屠商到户收购,由于屠宰及出售的时间不统一,居住又分散,一个村又仅有一个协检员,有时从这家到另一家要花费1至2个小时,有的村是两面夹山,甚至对河两岸,加上相关规定要求农户出栏牲畜前要主动报检,大大增加了产地检疫工作量。

3 对策

3.1 加强动物防病知识宣传,强化法制教育

在广大养殖户和畜禽及其产品经营户中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充分利用电视、宣传栏等手段进行宣传,利用赶集天在农贸市场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有关检疫内容的宣传画,对农民进行检疫知识的宣传,同时利用入户检疫的机会,向养殖户讲解动物检疫对发展畜牧业,减少动物疫病传播,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主动配合兽医检疫人员做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

3.2 认真实施产地检疫,促进防疫工作的开展

要在全镇实施动物产地检疫,结合本镇的实际,灵活主动地开展工作,可采取在人群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分片集中检疫,养殖户凭有效的免疫证明报检,检疫人员凭有效的免疫证明入户严格按照产地检疫操作规程实施产地检疫,严禁无产地检疫证明就屠宰、上市交易或运输等。通过开展产地检疫,进一步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落到实处,使防疫、检疫相互促进。

3.3 改善检疫设备

多方筹措资金,购买先进、方便、实用的检疫设备,为全镇检疫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为全镇产地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逐步改变目前全镇产地检疫设备缺乏、简陋状况,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4 加强培训,组建高素质的兽医动物检疫队伍

镇兽医站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检疫人员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动物检疫技术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检疫技术要点和检疫操作规程,依法实施动物检疫,规范操作动物检疫,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服务。

3.5 加强部门配合,依法打击违法行为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是政府行为,要对养殖户、经营户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法制观念,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对无产地检疫证明进行屠宰、上市交易、逃避检疫、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保证依法开展检疫,切实做到依法兴牧,依法制疫,为我镇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3.6 切实规范操作程序

篇3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77―01

本研究试图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低血糖脑损伤的结论,观察低血糖脑损害部位与其他脑损害部位的不同,且通过对血清NSE的动态监测,探讨低血糖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胶南市妇幼保健院2006.9-2010.9期间住院早产儿低血糖病例100例,列为实验组,全血血糖以

1.2 方法

1.2.1标本采集及处理:

(1)应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One TouchⅡ型微量血糖测定仪及相配套的血糖试纸进行外周微量血糖检测,采血部位为患儿足跟,采血量为0.3ml;同时采集静脉血,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浆葡萄糖含量,所测结果与外周微量血糖检测结果较符合,第1次采血均于患儿入院开始治疗前进行,由专人操作。

(2)于患儿入院后24h内采集股静脉血3ml,2-8℃离心机离心5000×g 5分钟,分离血清1~1.5ml,储存于- 20℃冰箱内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s-NSE(试剂盒是由瑞典康乃格诊断公司提供的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ELISA试剂盒)。

1.2.2 血糖监测和治疗:

低体重儿为低血糖高发人群。其生后4 h血糖值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说明低出生体重儿体内肝糖原储存很少致生后血糖低,如果保温差、进乳少更加重能量耗竭。因此,需要生后早期及时监测血糖,发现低血糖后,纳入实验组,实验组中100例患儿全部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1-2)ml/kg,然后静脉持续输注葡萄糖,糖速8-10mg/kg.min,2小时后监测血糖,直至血糖正常。其中6例患儿使用了氢化考地松。对照组中53例患儿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1-2)ml/kg,47例未静脉注射葡萄糖。

1.2.3 核磁或头颅CT扫描 所有患儿均于生后2-5d给予核磁或头颅CT扫描。

1.3 统计学处理

所测数据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和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取O.05为检验水准,P

2结果

2.1 低血糖与脑损伤的关系

实验组脑损伤率高于对照组(P

2.2 低血糖新生儿血清NSE检测结果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轻度组与重度组血糖值、低血糖存在时间和NSE值比较(x(__)±s)

重度组与轻度组血糖值比较( P=0.00),低血糖存在时间比较(P=0.02) ,血清NSE值比较( P=0.02),P均

2.3 两组影像学情况 实验组低血糖性脑损伤42例,损害部位有26例位于枕叶部位,14例位于顶叶部位,2例位于其他部位。而对照组影像学脑损伤者25例,对照组有5例影像学提示脑损害,其中损害部位主要位于脑实质部位,其中脑水肿16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5例,脑实质出血4例。实验组患儿脑损伤影像学表现主要位于顶枕部,而无低血糖对照组患儿脑损伤部位主要位于脑实质部位。

3 讨论

神经元细胞破坏后,颅脑损伤患者血清 NSE的含量变化及释放的蛋白酶主要是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因此在各种形式的脑损伤后,检测NSE在血液和脑脊液中含量的变化,可以敏感地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 [2] 近年来,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血液和脑脊液中NSE含量的增高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证实NSE是脑损伤过程中的一种标志蛋白[3] 本组结果显示,低血糖患儿血清NSE与血糖的相关性为低血糖新生儿血糖水平越低,血清NSE水平越高,说明低血糖新生儿血清NSE水平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663, P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应该尽早监测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积极处理,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血清NSE监测,确诊低血糖脑损伤后尽早干预。

参考文献:

[1] 丁国芳,早产儿低血糖性脑损伤[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6):830

篇4

关键词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问题 建议

贫困问题在我国一直都存在,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镇实行普遍充分的就业制度、基本均等的工资收入制度、粮油供应的价格补贴制度和救济制度,城市贫困问题相对很少。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部分城市居民收入下降、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为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意义及取得成绩

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唐钧认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在于:(1)符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符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3)符合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4)符合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2.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绩

我国的城市低保工作,1993年始于上海。1997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央政府正式有力推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实施。1997年8月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总数达到206个,占到当时全国城市总数的1/3。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从制度上夯实了城市低保工作的基础。2000年,国务院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30%,并对部分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到2000年1月,我国有668个城市和1689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起面向非农业户口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为282万人。2001年,国务院决定扩大保障覆盖面,要求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由中央财政列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并对中西部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十几年来,使我国城市扶贫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显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27.8元,最低保障对象月人均补助为165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1141.8万户、2347.7万城市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46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

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健全、完善本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因此在城镇低保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低保资金筹措、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明确规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但对于一些老工业基地城市、东北、西北困难企业集中的地区,低保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首先是地方财政的压力大。由于困难企业集中,财政收入减少,负担的低保人口又多,即使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资金进行适当的补偿,并且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地方在低保资金的预算和使用上仍存在巨大的缺口,特别是贫困县、市财政紧张,一味地依靠中央、省级财政拨款。其二是保障资金列而不支,或是挪作他用,阻碍了低保制度的实施。其三,国家、省级的补助和调剂资金未必能用好。因为没有实事求是的资金使用计划和方案,使钱不能真正用在“刀刃”上,甚至权力滥用,滋生腐败。

2.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不完善问题

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仅仅是保障生存的救助制度,低保资金只能帮助低保对象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而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就会面临比生存更突出的难题。除很少部分地区对低保对象在就医、教育、廉租房、减免水电气费等方面已有些具体的优惠政策外,大部分地区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还很差。尤其是再就业工作与社会保障工作严重脱节,一些有劳动能力、有一技之长的低保对象很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但就业无门;由于没有相应的学杂费减免政策,很多低保家庭子女拖欠学杂费、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低保家庭成员生病无钱医治,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拖垮全家;部分低保户住房条件极差,三世同住一间房屋的现象比较普遍。长此下去低保对象只进不出、低保人员日趋增多,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3.城市低保与其它社会保障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

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构成了我国城市保障的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的建立是为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保障对象上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三条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而且牵涉到众多企业,使得城市低保不能与其它的社会保障很好的衔接,造成了一部分贫困人员得不到保障,这样不仅给城市低保工作带来了压力,也对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产生了影响。还有,城市低保制度与原有的贫困救济等方面衔接不够,有些项目和标准缺乏统筹考虑,显得过多过滥,有些该给的没有给足,有些则是不该给的却给了。另外,低保标准的确定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因而也缺乏科学性。

三、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政府出面对城市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制度,是城市反贫困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救助城市贫困人口的“民心工程”。由于低保制度的实施时间短,社会形势变化较快,所以我国城市低保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反贫困进程,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比较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了。

1.加速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弥补法律上的相关空白

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工作急需法律规范,订立一部《社会救助法》,明确从事社会救助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义务、社会救助工作的操作程序、被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被救助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相关部门的义务及违反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依法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被救助对象的行为,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2.建立有效的低保资金运行机制,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是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享受保障的前提。随着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入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各地民政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增加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当然必须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建立和增加地方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形成可靠稳定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同时,中央财政应根据各地财政状况、最低生活保障任务和地方财政的努力程度,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尤其是对重点欠发达地区、困难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地区,中央要加大财政困难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最后,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探索筹资社会化、筹款多元化的新途径,鼓励社会个人捐资捐物,并发展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发动国外的社会捐赠,建立救助基金来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从而形成政府救助、社会帮困的多元保证格局,减轻中央和地方上的财政负担。

3.积极开拓多种就业渠道,促进低保人员再就业

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再就业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还处于被动局面。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能暂时的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要从根本上缓解低保工作日益增加的压力,关键是为低保人员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低保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使低保人员能够在一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和增加社会财富,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首先,要改变重生活保障,轻就业保障的倾向。让有能力的贫困人群通过就业实现自我保障,制定鼓励和督促低保人员参加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安置低保对象的产业、行业、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其次,要扩大就业空间,大力兴办门槛低、包容性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各类社会服务实体,努力开发和启动社区就业服务系统,为低保人员创造就业条件,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低保对象进行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三是广开职业介绍渠道,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非政府援助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兴办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低保对象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就业前的培训工作,同时给予企业和个人以及非营利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

4.与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相协调,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的低保负担十分沉重,关键是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转变和建立起来。随着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个保障项目之间应目标一致、政策协调、相互沟通、协同运作,以期获得具有“合力效应”的高效率的社会保障。另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依赖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一,经济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很多国家尤其是英国、瑞典等高福利国家,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第二,健康的经济环境,可以为更多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总而言之,随着政府和中国社会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制度会越来越健全和完善,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合,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城市贫困问题得到缓解的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唐钧.最后的安全网――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框架.中国社会科学.1998(1).

[3]杨福礼.我国城市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发展论坛.2002(11).

[4]民政部.2009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李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对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篇5

在我们课本里P19页有一张非常残酷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在这张照片上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为什么哭呢?也许是他的父母要回老家,但是发生爆炸时,突然火车一响,他的父母就不知了去向,就只剩下小孩一个人在这里嚎啕大哭!

那他的父母在哪里?或许这个小孩的父母已经被日本人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不敢让人们相信的是当时的让多少人失去了那宝贵的生命。但在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在当时父母可能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坐火车回老家。可能他们并不知道危险面临着他们,向他们逼近。但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他的父母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小男孩,但是小男孩再也见不到他的爸爸妈妈啦!

这个孤独的小男孩以后的命运如何?说不定在战争过后小男孩会被好心人收养,也说不定也会被日本人收养,或者他长大以后想为他的父母报仇,为国家报仇,为人民报仇。

这一连串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也知道问题已经解决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抗日,不让敌人欺负我们的国家。我们要维护和平,让和平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之间吧!

篇6

营造互联网环境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产品流通的方便快捷,有一个很大的关键点,在于产品的可建性。很多品牌生产厂商这两年在国内市场都遇到了春天,因为通过十部委、八部委的文件,包括在终端市场上对于品牌建设不断地投入,现在中国市场上,除了原厂件和副厂件,中间最主要的区别还有品牌件。尤其在互联网信息高度透明扁平化和快速传递的这样一个时代,产品的可建性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使得客户可以知道品牌,还可以非常方便地购买和使用。

传统的经销商在线下积累了多年的经验,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配送能力。也会选择合格的经销商共同参与互联网时代的业务模式,使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传递到更多用户的手里。但是汽车零部件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安装,才能完成整个产品加服务的闭环。这是切切实实的O2O。

为什么像博世、米其林这些跨国零部件供应商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搭建品牌连锁维修的网络?因为这个维修网络是最终实现在汽车售后市场O2O场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汽车售后市场,无论什么企业,如果可以做好配件+诊断+服务,利用平台的思维,肯定能真正打造好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站式方案和服务。

现在热钱投入售后市场造成很多新兴的服务,上门保养、上门服务、上门洗车,什么都可以送上门。这也称之为O2O,颇有真伪难分的感觉。但这其中还只是昙花一现。品牌商售后的目标只是做维修以及经销企业的最佳伙伴。不管市场怎么风起云涌,最后能让客户满意的就这几个基石。一个是渠道建设要比较公平稳定,价格要公平稳定,最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是能够做到让客户满意,服务到位。千万不能为了商业模式、互联网这些花哨的技巧忘了本。只有产品、质量和服务,才是在售后市场真正长久立足的一个根本。

供应链重塑是汽车售后市场的关键

整个互联网对后市场每个环节都会带来改变,首当其冲的便是流通环节。互联网首先冲击的是流通环节,价格信息不对称在互联网时代是不会存在的。随着流通环节的整合改变,互联网让所有的厂商直面终端。中国有30多万汽配商、配件的经销商,他们一定要去转型。取消销售的中间环节不等于生意消失,但一定要转型到为客户的服务上去。目前国内很多人想做汽修连锁,但是连锁都面临一个问题,对加盟商管控不了。汽修连锁做加盟的,做一个出一个漏洞。因为配件采购供应链没有得到解决,解决不了车主的痛点。一定要有配件供应链的支撑才可能有汽修连锁化的发展。

有些成功的经销商只做供应链不做汽修连锁,但是为许多的连锁做服务,让其全力以赴发展连锁,也就是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最近一两年大家都想吃“快餐”,怎么吃?从车主开始,就做出来O2O,上门保养、上门洗车、上门快修、卖保险,今天凡是想做一个电商平台或者规范连锁的,不是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行业的规范和不规范之间的竞争。而烧钱的不规范O2O平台肯定是死的,这已经成为公认的结论了。

发货差错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对在一对一的环境下做了多年的服务商、经销商来说,出错率最少不会低于20%。这种出错率不代表是卖方的出错,有可能需方对产品不是很理解。今天在传统领域里面最痛、最难的是维修企业对配件真假难辨,出错、货差、多头采购,通过物流货损频出。今天所能观察的所谓的电商,把商店搬到网上,通过修理厂发出到需求,再通过物流配送,这些痛点都没有解决。今天的交易一直在强调B2B,但终端维修企业就像医院一样,只会开药方,天生不会抓药配药,他今天需要的是抓药人,但不是抓假药。

只有供应链形成闭环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产品的追溯与溯源,而不是贴张纸,搞个防伪标识。今天真正需要的是供应链,应该在供应链形成一个闭环,这是可行的。但怎么形成闭环?有人说借助保险公司之手,通过车主、保险公司、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修理厂来形成一个闭环。这也似乎是外国的经验。究竟怎么样,还要去实践。

今天的市场烧钱免费不等于消费者黏性。想改变别人的习惯是烧不起的,今天你免费我就来,明天一收费就“拜拜”。看看今天还有没有烧钱的?所以砸钱不等于商户的黏性。这个行业真正缺的是供应链,零部件供应链才是基石。在物流体系下面建设真正的的实体仓储,市场进入了去伪存真的时代。

转型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在今天如果说只有钱或者说有钱有技术,在售后市场也不一定行不通了。为什么?因为这个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滋生了太多的问题。这个产业,有着几千亿的市场规模,有着不计其数的老板经营者,但这个产业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产品极度过剩,同质竞争严重、假货鱼龙混杂、各种价格战、渠道存货积压严重等等。其实这个产业问题是历史的必然,现在要做的是立足产业的现状,做转型和升级。

但必须回归到问题本质上来。商用车的消费需求远比乘用车复杂,且改装车多。所以,如果要修多种车,需要掌握的技术就比较复杂。这样就要求背后的供应链必须在渠道里面是健全的。

商用车整个维修需求定位就是准快全好省。“准”是在第一时间定位精准,把它修好;“快”是要第一时间把配件送到;“全”是必须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对于技术、配件的要求是非常全的;“省”排在最后一位,在商用车汽修服务里面,价格并不是维修厂追求的第一要素。有了这些点的定位之后,在做任何创新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作为流通企业,就是整个产业链其中一个环节,但不是零和状态的供应链。现在的时代是共赢的模式。修理厂就是我们的客户,中间做仓储和物流的都是服务商,还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目前应该致力于打造网络化的平台,它就是平台化服务商。

在这个模式上,整个物流是非常透明的,所有经过网状模式的产品是全透明,全二维码跟踪,信息流是全共享的,关于库存的信息、产品的信息、关于客户需求信息也都是共享的。

对平台化的理解应是对信息化最好的延伸,以前做了十几年的信息化,可能互联网时代才有真正的信息化。一个正确的定位,一个正确的模式,能够把它做下去,这就是所说的想做、能做和会做的问题。转型是寻找另外一种生存方式。对这样一个传统产业来讲,面临这么好的时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这个过程里面只需要一转身深呼吸,加速跑就行。

市场增量在哪儿?

篇7

传统的地震预报概念

地震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所以,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而地震预报有多种方法,现在得到认可的主要有三种;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但是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此外,地震预报还有不同的类型,主要分为:长期预报,指的是十几年至百年左右可能发生的地震;中期预报,指的是几个月至几年可能发生的地震;短期预报,指的是几天至几个月可能发生的地震;临震预报,指的是几小时至几天可能发生的地震。

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电磁、重力、地壳形变、地下水动态等方面异常后作出的预报。对于地震的长期预报,主要观察历史地震构造活动地壳形变的地震图像;而中期预报则主要观察地震图像趋势异常(形变、电磁、流体等);短期预报则是观察分析地震趋势异常加速、转折的短期异常现象;临震预报则是观察突发性快速异常现象的出现。

尽管中国和日本地震专业的研究人员认为地震在一定程度是可以预报的,但是,只是在中长期预报上有一些成果,而在短期和临震预报上成效不太明显。而且,地震预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过程,测不准的情况居多。

迄今,在中国能肯定的预报成功的几次地震有: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1976年11月7日四川盐源6.7级地震;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

但即使是这些有效的预报也有争论,质疑者认为这些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成功地震预报。尽管地震难以预报,但并不意味着这项研究和探索不值得去做。正如有些地震研究人员所言,地震预测在中国来说是值得去做而且必须去做的事。

所以,中国目前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地震观测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地震学、地磁、地电、重力、地壳形变、应力应变、地下水动态、水化学、地热等学科的地震监测台网,其中包括400多个测震台站、20个区域遥测台网、1700多项地震前兆观测。

日本的地震预报是什么预报?

地震预报的一个重要定义和原则是,预报是在地震前发出的,但日本的地震预报却是在地震后发出的,所以,有些人认为日本的地震预报不是预报,而是预警。但是,从地震预报的严格意义上看,在名称上也不能算是预警。

日本称,他们有一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遵循的是地震发生后会在时间上产生不同破坏力的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出现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日本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十几秒的宝贵逃生时间。

日本研发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是建立在该国对地质运动的广泛监测之上的。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全世界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20%以上发生在日本。小震更是接连不断,每天约有300次地震发生。正是这种特殊的情况决定了日本不仅致力于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级别和建筑物抗震烈度的设计来抗御地震灾害,而且也专注于地震预测预报来减轻灾害。

日本气象厅和总务省消防厅在全国每个市町村(都属日本二级行政区,都道府县为一级行政区)设至少一台地震仪,此外,防灾科学研究所又在全国设高灵敏度地震仪1800台,宽带地震仪70台,强地震仪约1000台。高灵敏度地震仪通过捕捉人们感觉不到的微震,立体监测地壳内部运动,宽带地震仪主要监测超长周期的地震。这些广泛分布的地震监测仪器为日本科学家研究地震提供了大量信息,因而有助于他们开发出“紧急地震速报系统”。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既然是地震已经发生了,才利用地震的P波和S波的时间差来预报,这显然不能算是地震前的预报,只能算是地震后的预报。所谓预报一要有时间差,二要在事前向公众广而告知,日本的地震预报也部分满足这两个要素,有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并且通过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有效地对公众告知和预报(预警)。但是,日本的这种地震预报却要加上严格的限制定义,即“震后S波到来之前的预报(预警)”,或者可以通俗地说成,“地震后大破坏力之前的预报(预警)”。

S波到来之前预报的意义

尽管日本的地震预报只能算是“震后S波到来之前的预报”,但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这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发明者之一、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村洋光的话来说,“在地震袭来之前,10秒对于人们完成自我保护工作来说是非常充裕的时间。”

而且,为了保证地震速报系统的准确性,日本提供给普通国民的预警是有要求的,即必须在两个以上观测点探知到地震,且预测震级在弱5级以上。因为有时候一个观测点有所反应,有可能是该观测点遭雷击或附近发生大的事故等,所以要求两个以上,这样数据比较可靠,而要求弱5级以上,是因为一般弱5级以上地震才会产生显著的损害,有必要进行事先的防备。

篇8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抗震救灾预报监测工作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县抗震减灾预报监测组具体组织实施。

二、主要职责及工作要求

(一)预报监测组的主要职责

预报监测组领导小组要做好灾情研究会商和分析判断,并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和监测工作;成员单位和办公室要加强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通讯畅通,及时汇集上报监测情况,做好预报监测的上下衔接和具体实施工作。

(二)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1、县防震减灾办:印发地震防治基本知识和地震灾害发生前的异常先兆现象宣传培训材料,培训县、乡确定的地震观察员,加强对开边地震台和三岔水氡监测站的监管,及时了解观测数据,掌握地震动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

2、县电信公司:确保通信网络畅通。

3、县气象局:预测灾区天气变化情况,做好预警预报,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

4、各级地震助理员:自觉遵守《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宣传地震知识和法律法规,及时准确上报地震灾害情况。

(三)工作要求

篇9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031-02

煤炭资源在我国资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影响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改进,政府对于资源的消耗和发展制定了相关的要求,促使煤炭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战策。现阶段,煤炭开采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于煤炭资源和地质开采的不合理性。在实施开采的过程中,相应的开采工作实施的不完善,很容易导致煤炭的开采出现问题,以此导致无法获取有效的资源。因此,在实施开采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为相应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实现科学、合理化的地球开采工作。

1物理勘测技术的重要任务

在进行煤层开采的过程中,依据物理勘测技术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检查出矿井内部存在的地质情况和煤层分布,在明确矿井的构成问题和发展后,检查相应的空间分布等地质问题,并且检查出煤层中的火成岩入侵状况,依据相应的地质发展情况和力学热点,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勘测数据[1]。

2地球物理勘测技术在开采中的应用

2.1在煤矿地质构造勘测中的应用

影响煤层开采工作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质构造,因此需要在实施监测之前查明白其地质结构是最基本的工作。在进行检测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地质的相应情况,依据地震勘测、电法、电磁等方法的相互融合,依据煤矿地质结构的不同特点,制定完善的检测方案。地震勘测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所勘测地层表面部分的波阻抗比下层的阻力要高,与沉积岩层的相关工作有共同点。现阶段,多次实施覆盖反射波勘测技术是地震勘测技术中有效的一种技术。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多次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到现阶段,需要依据一定的物理技术获取有效的地质信息,但数据过少,因此该技术在实际勘测的过程中难以达到相应的需求,从而实现工作人员的勘测效果。地震折射的勘测技术主要是引用在其中部的地震波导速度高于上层的速度中,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该技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以此导致相应的测量数据出现问题。电法和电磁的勘测技术主要是依据煤层的自燃区边界进行确认。相应的煤矿储备含量较大,但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以此为矿井开采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实际勘测的过程中,需要以自燃电位为基础,磁法为辅助工作,明确相应的煤层活火范围。在一定的基础上,依据钻孔、注浆等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问题的出现,确保开采工作的完善性[2]。

2.2在矿井水勘测中的应用

电磁法的技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影响意义,其主要是指在包含水的低阻体中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当岩体电性的相差为基础的电磁法勘测技术主要是为了矿井水灾进行有效的勘测工作,可以有效的解决与水相关的矿井结构问题和发展性评价,以此展示出一定的优势。除此之外,其勘测技术和地震CT的有效融合和应用可以帮助工作者更深入的了解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应用和特点,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由此可见,为了更好的应用这种物理勘测技术,需要对相应的矿井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实施有效的监测工作,为矿井水灾的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2.3在矿井瓦斯勘测中的应用

依据相应的案例和数据研究可以发现,依据相应的技术特点,可以有效的获取煤层等有关的信息,以此预测裂缝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为了更好的明确瓦斯的发展特点和分布区域。通过相应的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可以明确的是煤层瓦斯的含量和相应的数据变化有一定的影响意义,伴随着煤层瓦斯含量的逐渐层架,促使煤层地震波速度得到了有效的降低。通过相应的研究可以发现,监测岩体的物质差异性是实施瓦斯的动力能力进行监测工作,以此对物体的差异性进行有效的定位,从而为煤炭开采工作提供安全的隔离岩层。整合现阶段我国煤矿业的开采技术和实际勘测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实施地球物理勘测技术对于实际发展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意义[3]。

2.4在煤岩层顶底板条件勘测中的应用

伴随着煤矿实施开采工作的过程中,煤层顶底板的完善性逐渐降低,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于的事件或是问题大都与地质结构有关系。在依据槽波地震监测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煤层中出现的导波,监测煤层的连贯性,它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容易认识,也有很强的干扰性,相应监测的距离很大,同时获取的数据也很明确,因此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影响意义。除此之外,依据地震波的相应技术对煤层工作形成的结构进行有效的监测工作,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震波数据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促使工作人员获取煤层开采过程中底板破坏特点和发展方向。依据相应的实践案例可以发现,依据相应的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以往的监测技术过于单一,而创新的地球物理勘测技术与煤炭科学开采的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其技术的优质性,以此促使技术人员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从而确保其技术的有效性。为了促使综合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设置完善的检测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实际应用,以此加强相关的技术研究,从而为今后的地球物理勘测技术与煤炭科学开采的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对以往应用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勘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和信息。

参考文献

[1]杨国庆,田新明.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实现煤炭的科学开采[J].煤炭技术,2014,33(5):135-138.

篇10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世界三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静

中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属于地震多发带,但这次日本与厄瓜多尔地震跟中国地震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像这样在8天时间内出现4次7级以上地震的情形,1900年以来全球共出现过37次,其中仅3次在地震后3个月内,中国大陆发生了7级地震。从这一统计角度看,当前的强震连发态势对我国大陆的地震形势没有明确短期预测意义。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

全球地震高发期是根据8.5级来定。一组7级地震不能判定“全球进入地震高发时期”,一个8.5级地震相当于180个7级地震。近年来,全球7级地震多,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都要发生20多次。4月份虽然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从目前看,没有打破历年地震的水平。

――中国科技网

客观说日本地震对中国的影响可能相对缓慢,但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是印度板块与青藏地块的“正面碰撞”,其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块东边界南北地震带以及西边界天山地震带的可能影响应引起关注。

――中国地震台网预报部主任蒋海昆

地震发生前或许会有一些现象出现,但很难证明为地震前兆。即便对这些现象进行回溯和追究,也与地震预测相差甚远。因此,将诸如“鸡鸣狗吠”等现象作为地震前兆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篇11

图1?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

我们假设在O点有微小地震事件的发生,让地层剪切产生错动,因为错动而出现微地震波的震源。有别于一般的地震勘探,这种的震源能量不强,差不多等同数十克炸药所产生的能量。它会向外发出子波,在时间1t处纵波及横波发射到了A点,在时间2t处纵波及横波发射到了B点。设在B点的三分量检波器检测到了P波及S波,通过对检波器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震源位置。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对生产活动中发生的微小地震进行勘测及研究,以此作为依据来控制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与地震勘探不同,微地震监测所涉及到的震源方位、发生的时间以及强度都未能知晓,根据以往记录微地震频率一般在200~1500Hz之间,震发时长不超过1s。地震记录对于微地震事件的记录,一般都脉冲清楚,同时事件越弱则频率相对更高、发生的时长更短、产生的能量更少,岩石的裂缝也会更短。震源信号被检波器检测到后进而对资料进行整理,推断震源的方位所在,此方位就表明了裂缝的所在。

2 微地震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2.1 水力压裂裂缝监测

随着水力的压裂会对裂缝四周不够强厚的层面(如天然裂缝、横推断层、层理面)造成影响,稳定性不够而极易产生剪切滑动,发生 “微地震”或者是“微天然地震”这和沿断层发生的现象相似。微地震所发射的弹性波频率很高,通常在声波范围内。这种信号能够用传感器检测到,在进行数据的处理后得出震源的相关信息。

采用光缆将三分量实时采集检波器布放在压裂井旁的一个邻近井(监测井)井底对应储层深度,通过监测(压裂井)裂缝端部岩石的张性破裂和滤失区的微裂隙的剪切滑动造成的微地震信号,获得裂缝方位、高度、长度、不对称性等方面的空间展布特征。

在被诸层压裂的影响下,岩石被损坏并出现裂缝,裂缝的周围肯定会发生微小地震,之后对微震波的信号进行逐一的收集整理,便能得出微地震震源的方位,从而得到储层压裂缝的相关数据。微地震监测是现有的对储层压裂最准确、速度最快、信息量最大的监测方法。它能对储层压裂发生范围及裂缝发展动态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查取,从而更有依据的对压裂工程给予评价,优化压裂的方案设计,提高压裂效率,对于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2 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进行水驱前缘监测

油田注水同样会导致微地震的发生,通过微地震波对水驱前缘的监管测量,掌握注水开发油田有关注入水的范围及推进方向的有关情况,这可以做为加强监测活动的合理部署、增加采取量的技术依据。在进行监测前对注水井止注入10小时,使其之前的微裂缝闭合。开始之后再将其打开。在注水时,会对流动压力前缘及孔隙流体压力造成影响,从而发生微震波,这时候微裂缝会重新打开,导致微裂缝的生出,最终引起微地震。

2.3 火烧油层监测

火烧油层是用于稠油开采的技术,因为稠油粘度较大的关系,是无法在地层流淌的。往稠油层内充进空气,之后是指燃烧掉一些,这样一来剩余的稠油温度升高,粘度降低,从而能流淌到采油井中。用燃烧的方式处理稠油应该知道前缘位置,以及燃烧可以波及的范围。假如将燃烧波及范围设定偏小,进行多次的燃烧就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假如将燃烧波及范围设定偏大,进行多次的燃烧会有一些区域无法被燃烧,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精准判定火烧前缘和范围,对稠油的采出以及能源的节约都有很深刻的影响。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进行火烧油层进行监测是最佳方式,在国际范围内被应用较多,但是在国内这还是具有开创性质的。2.4 地应力监测

从现在的发展看来,地应力场对于天然裂缝在油田注水开发的作用有着一定的重要性,和井网优化以及人工压裂裂缝都息息相关。根据应力的数值得出的地层破裂的压力值,可以作为设计注水压力时的根据,用应力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应力场,推断出地应力和孔隙度以及渗透率存在的关联,得知地应力和油气运移之间的联系,从另一方面推断出油田高低产区和余存油量的储存位置。

3 结论与展望

(1)通过将物理信息运用到油藏的开采,使物理在油气田开采中运用得更加广泛,而对于水力压裂监测,水驱前缘监测和油藏信息的提供都取得了极其成功的实验结果,因此微地震监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还是十分可观的。

篇1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勘探技术正在走向精细化、集成化,形成了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基础的综合勘探体系,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有效的勘探技术为手段,并逐步渗透到油气开发领域。在整个综合勘探体系中,地质综合研究形成了以盆地分析为基础、以含油气系统为思路和方法、以目标评价系统为手段的一整套地质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理论与配套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石油在多个盆地的勘探工作,取得储量的重大发现;三次采油技术攻关和现场应用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强碱三元复合驱在试验区提高采收率1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eoEastV1.0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打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可以说,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在油田的增储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石油地质勘探创新的意义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决定了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8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也将达2000亿立方米。如果同期我国油气资源得不到重大的发现,国内石油生产能力只能保持在1.8亿~2亿吨之间,缺口分别为1亿~1.2亿吨、1.8亿~2亿吨: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大约为1000亿立方米、1500亿~1600亿立方米,缺口分别为200亿立方米、400亿~500亿立方米。202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产量对需求的保障程度分别为50%、78%左右。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查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工作的压力很大,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要强化石油地质勘探创新,以创新求突破,改变主要靠购买增加资源的状况,变买资源为主为以勘探为主,全面提升石油资源开采使用效益。

二、物探技术

物探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自地震勘探技术进入石油勘探领域之后,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维地震技术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当时的油气发现数量与储量大幅度增加,成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分辨率地震技术、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油藏地震描述技术、四维地震监测技术等一批新技术迅速发展,它们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区勘探的成功率,也给老区勘探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阶段,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促使地震勘探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和设备制造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成像技术和多学科协同研究的应用,使地震勘探技术的作用更加广泛,三维地震、井眼地震、地震油藏描述与监测和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均已在油气勘探与生产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提高勘探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采收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迹象表明,各种方法技术的集成与生产问题的实时解决,是这些技术发展的趋势。未来将出现的关键技术包括:部署永久性地震传感器排列系统,实施实时地震油藏生产监测,实现油田生产仪表化(电子化)管理;发展实时深度成像技术,实施随钻地震成像,实现钻井进程可视化控制;完善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实现岩性和直接流体判别勘探;建立数据处理- 解释- 评价- 决策过程可视化综合系统,全面提升多学科工作组的研究能力和资产评估组的决策准确性。

三、石油地质勘探创新探讨

加强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新路径,对提高石油产量,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多维发展,提高石油综合勘探水平

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今后面临着在复杂山地、黄土塬、超低孔低渗、薄层等作业的世界级难题,物探技术面临着从油田勘探到开发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挑战。为此,沿着二维描述、三维描述、三维可视化、四维检测、全面解决方案的技术发展路线,在勘探阶段,发展以重磁电、复杂地表采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叠前储层预测和圈闭评价为主的地震勘探技术;在评价阶段,以地震勘探技术为基础,发展以高精度三维、叠前属性描述、流体识别、定性、半定量圈闭评价和油藏静态建模为主的物探评价技术;为确保能源安全,维护石油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大物探软件、硬件研发,坚持“陆地”和“海洋”两条路径共同发展,提高石油综合勘探水平。

2.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增强石油勘探的实效性

篇13

在油气勘探初期阶段,钻前准确预测地层压力对于合理优化井身结构、确定钻井泥浆密度,钻井过程中准确监测地层压力对于保证钻井安全、提高钻探效率,钻后正确检测、实测地层压力对于合理选择完井及试油方式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分析地层压力,对于评价储集层性能、油气藏类型,研究油气藏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1 求取地层压力的地质基础

油气勘探阶段,地层压力的“求取”实际上包括四个方面,即预测、监测、检测和实测。预测、监测与检测主要针对异常高压地层,而实测则涵盖了所有渗透性地层。那么,地层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异常高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是求取地层压力的地质基础。

1.1 地层压力的形成

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的流体(油、气、水)的压力,正常地层压力等于地表到某一地层深度的静水压力,超过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为超压,低于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为低压[1]。

Terzaghi于1948年基于实验模型提出了饱含水粘土压实理论,Hubbert于1959年将其模型应用于地下很好地解释了地层压力的形成过程。Hubbert将上覆地层的负荷压力分解成传递给固体颗粒格(骨)架的压力(即有效应力)和传递给孔隙流体的压力两部分[2-4](图1),亦即

S=σ+P

其中,S为负荷压力,或称总地压力,它代表全部上覆沉积物的负荷;σ为有效压力或称岩石静压力,代表岩石格(骨)架颗粒之间的支撑力;P为地层压力。

负荷压力可以通过已钻井的视密度测井资料等多种途径求得。地层压力与有效应力的总和不变,它们之间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只要求出有效应力就可以确定地层压力。有效应力是地层压实成岩的主要因素,但无法直接测量,只有通过测量其产生的结果来间接地计算其值,所以求取地层压力的关键是如何合理地求取有效应力[5]。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根据由有效应力的变化及与地层孔隙度关系来求取有效应力。

1.2 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

产生异常高压的本质是岩石孔隙中的流体不能够及时地排出从而承担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形成超压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是岩石的渗透率[6-10]。产生超压的机制除了“不均衡压实外”,还有很多种,但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为与应力有关的机制,一类为与流体体积变化相关的机制,一类为与浮力和流体运动有关的机制(图2)。

2 求取地层压力方法

地层压力的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油气井的生命与钻井工作者的安全,因此,油气勘探者一直在寻求如何更好地求取地层压力。目前,国内外求取地层压力的方法有很多种[11-19],基本涵盖了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根据一口井的钻探过程,本文将求取地层压力方法划分为五种:钻前地震资料预测、随钻监测、钻后测井资料检测、钻后电缆式地层测试器实测与钻后试油气过程中实测地层压力。

2.1 钻前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图2 超压形成控制因素与产生机制图

(据Richard E. Swarbrick and Mark J. Osborne,1998,略修改)

2.1.1 方法发展历程

自Pennebaker于1968年在《world oil》上发表"Seismic data depth magnitude of abnormal pressures" 论文以来,钻前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21];20世纪70年代,Eaton(1972,1975),Fi11ippone(1979)总结出了一套用地震层速度直接计算地层压力的经验公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Chevron与Amoco公司分别提出了利用邻井资料与基于岩石物理学理论依据预测地层压力的新方法[14]。近年来,AVO[22] 和4D 地震[23]等技术也用于预测地层压力。而且,该方法更趋于向综合方向发展,利用测井[24]或测试资料[25]对地震预测进行约束。

2.1.2 方法理论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