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灾害防御

水灾害防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水灾害防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水灾害防御

篇1

为了增强自然灾害抵抗能力,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拦洪蓄水等,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农业抗灾体系。 一是建设了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到2010年底全国有大型水库422座,蓄水总量2091亿立方米,对水资源季节、区域分布不均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二是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新建、维护小型水源工程17.2万处,改善灌溉面积1360.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85.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96.4平方公里,有效地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三是建立了农作物植保体系,对各种农作物病虫害起到了一定防治作用。四是逐渐完善了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报体系。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大灾次数增加,小灾次数减少;面积和强度加大;发生周期缩短。从表1可知,从2001到2010年十年间,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为3564.3万公顷。与受灾面积扩张、强度加大相对应,自然灾害发生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财税政策在农业自然灾害防御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财政在农业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导致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由于大江大河、农田水利改造等抗灾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它们的治理、改造需要巨额财政资金投入。但目前我国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量处于增长的趋势,由1990年的307亿元上升到2008年5955亿元,增长了17倍,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却没有多大的变化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9.4%下降到2005年的7.9%,近几年稍有回升(2008年为9.5%)。显然,微薄的财政投入,对于庞大的农业设施抗灾体系的改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 财政农业投入的短缺,产生以下方面的负效应: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带病运行,二是排灌设施逐年弱化。从而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二)中央财政支持下的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巨灾风险转移制度不健全 农业保险的原理是大数法则,如果要有效地分散风险,则需要有足够多的风险单位投保,反之则会由于风险过分集中,导致保险公司无利可盈,农业保险无法经营下去。我国农业保险是从1982年正式恢复的,但由于缺乏财政的有利支持,基本上处于一种明存实亡的状态。2004年我国在部分地区如江苏、新疆、四川等试点,实施以省级财政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后,农业保险得到一定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第一次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承担的农险保费补贴比例为25%,选择6省(区)的玉米、水稻、大豆、棉花、小麦等5种主要农作物开展补贴试点;2010年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粮油棉产区和畜禽主产省,试点险种新增加了育肥猪保险和森林保险,中央政策性险种扩大到了9个。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保险的供给与其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能满足,且灾后保险补偿占农业灾害经济损失的比重仍微乎其微。如在2008年雪灾中造成经济损失1516亿元,保险赔付仅为16亿元,占损失比例的1%,而世界上其他国家同类灾害中保险赔付超过30%。这说明我国保险赔付比率低、覆盖面窄及巨灾风险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非常突出。

由于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市场失灵,需政府来弥补,但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却存在缺位现象,即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和扶持较少,这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举步维艰重要原因之一。全球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政府支持下农业保险体系,如实行强制性农业保险;对承保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和投保农民给予补贴;实施再保险;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专项基金等。日本财政给予农业保险15%的补贴,在特大灾害发生时财政负担80%~100%的保险补偿。但我国目前除了对经营农业保险公司减免营业税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专门支持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

(三)政府在农业灾害损失中直接补偿的作用非常有限 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且农业灾害损失是一种突发的意外损失。因此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在灾害损失的补偿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政府在补偿金额方面却相当有限,只占灾害损失的很小一部分,且财政补偿还是以传统灾害救济方式为主。从表1可知:一是财政救灾支出占灾害损失的比重非常低。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年均损失2851亿元),但财政救灾支出占灾害损失的比却非常低,2001至2010年平均比例仅为3.09%,最高为2009年的5.5%;二是财政救灾支出占GDP比重不稳定。2001年为2.02%,之后又出现下降,2009年仅为0.75%,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达到3.92%。虽然救灾支出的多少与当年的受灾损失程度有直接关系,但也反映出我国救灾支出缺乏稳定性,同时救灾支出的增长速度在某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这足以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已难以继续成为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主体,其在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中的分担作用和地位已经非常有限了。

(四)当前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税收政策的不足 虽然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减轻农业自然灾害方面,税收优惠措施在各个税种中有一定体现。但是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不成体系,比较零散、不明确,而且在防灾、抗灾、减灾方面的总体支持力度还不够。具体如下:

(1)没有形成完整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政策体系。现行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政策主要分散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等单个税种中,如在《资源税暂行条例》中,纳税人在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重大损失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酌情予以资源税减免;又如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如水灾、地震等造成的损失可在税前扣除;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等。这些税收优惠措施对自然灾害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的作用,但自然灾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情况,应当制定一套较完整的针对自然灾害的税收政策体系,以便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有效执行。

(2)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优惠方式较少。目前我国应对自然灾害损失所实行的税收优惠方式主要有冲减应税收入(所得)、直接减免税和捐赠扣除,除些之外,其他方式很少,但在我国的税法规定中,税收优惠的方式却非常多,如退税、投资抵免、亏损弥补等。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优惠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另外现行对于先进的防灾救灾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的使用,国家也没有颁布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且税收政策对防灾救灾先进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力度也不大,这非常不利于灾前的预防。

三、建立与完善应对农业自然灾害财税政策的措施

(一)加大财政抗灾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防灾工作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到有备才能无患。当前应加大财政在小流域水利防洪能力建设、骨干排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除险加固、修复水毁工程等方面的投入,以不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使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在出现灾害时调动多方力量,力求使灾害的损失最小。在抗灾方案上,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力争化大灾为小灾,化小灾为无灾,把自然灾害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二)建立与完善政府、市场共同作用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政府作为众多公共资源的拥有者,在农业灾害发生后,对救灾物资的调动较为迅速和集中,有利于优先扶持和保证社会的弱势群体,较好地满足灾害补偿的公平目标,因此政府理应成为救助的主力军。现行政府灾害救助主要有财政补贴、民政救助、贴息贷款三种方式。但目前的问题是,这些救助方式仅仅是“临时性”和“紧急性”的特殊救助,尚未形成长效机制。针对灾害发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特性,为克服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给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因此应急需对这些救助方案进行细化,提出长久可行的可操作性救助方案,进而以文件的形势固定,上升为农业发展政策体系。以增强政府在灾害管理投入方面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完善农业自然灾害救助体系,除了发挥政府的兜底作用,还应引入企业、市场化的救助方式。首先要进一步健全 “龙头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农业生产者与企业灾害损失共担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作用,分担财政救助压力。其次可考虑农产品生产风险基金的建立,这样既可以起到遭遇自然灾害后的救助作用,也可在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时、农业生产者出现亏损时给予一定补偿。第三,进一步推广并完善农村金融支撑体系,引导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灾害救助专项贷款业务,从而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

(三)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保险政策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其保险水平和标准离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赔偿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需要继续加以完善。现行中央财政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还有明显的不足:一是补贴范围窄,补贴品种少。虽然在2010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粮油棉产区和畜禽主产省,试点险种新增加了育肥猪保险和森林保险,中央政策性险种扩大到了9个。但区域性特色农业的保费补贴相对来说范围窄、覆盖面不全。如云南的烤烟、广西的甘蔗等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支柱作用的特色农业仍未纳入中央财政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中。二是地方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缺乏长效机制。2005年以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虽然对参保农户的保险费给予了一部分财政补贴(有的补贴50%,有的补贴35%),但是试点如果全面铺开以后,财政补贴的压力必然增加,而中央的财政扶持手段和力度仍不明确,没有任何有关的政策期许和支持承诺,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巨灾补偿基金和农业再保险的情况下,如果发生巨大灾害,需要巨额赔偿时,地方财政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因此,虽然中央要求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但由于缺乏中央的支持,许多地方政府坐等观望,这也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尽可能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农业品种和更多的农民受益,这样对于政府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平抑风险,提高财政补贴资金效率起到一定作用。另外,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仅仅是保成本,以后在逐步过渡到保产量和保收入的成熟阶段。同时下一步要对农业承保机构的进行财政补贴,包括业务费补贴、巨灾风险补贴等。

(四)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与其他国家不同,具有分散巨灾风险体系的再保险机制目前在我国仍没建立。如果巨灾一旦发生,承担农险业务的经营机构将受到严重打击,有些公司可能会一夜间倒闭,而农业保险业务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建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它是全国巨灾风险基金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采取财政拨款和财政补贴方式建立专项基金;二是政策性保险机构发行巨灾风险基金债券,以提高巨灾风险基金储备能力;三是地方政府每年拿出部分支农资金和救灾款,专款专用,充实后备;四是从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保费结余中,拿出部分充实到巨灾风险基金。巨灾风险基金的使用:此基金是用以应付特大农业灾害发生而积累的专项基金,用于发生巨灾时的大额保险赔付。首先支付农业保险公司超赔部分,这是主体。除此之外,此基金的一小部分还可用于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过兴修水利设施来预防洪涝和干旱的发生;支持研究机构分析我国农业灾害发生规律,为建立农业风险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以及通过疫苗注射来预防禽畜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等。

(五)完善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税收政策 首先,要扩大应对自然灾害税收优惠范围。从税种上看,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绝大部分税种的收入如所得税、财产税、流转税等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有关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优惠范围应尽量扩大到所有税种。另外还可适当下放有关农业保险业务税收减免权限,扩大农业保险免征范围,对农业保险机构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等。

其次,增加应对自然灾害税收优惠形式。可考虑根据自然灾害种类、级别等,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即将现行的捐赠、直接减免两种方式扩大到延期纳税、亏损弥补等;另外对捐赠、金融机构贷款等适当放宽税收政策。如应允许捐赠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对金融机构给予自然灾害地区的贷款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一方面灵活应对自然灾害影响,另一方面将资金和技术较快吸引到受灾严重的地区,可尽快消除灾害影响,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三,应实施对应用防灾救灾新产品、技术的税收优惠措施。我国现行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已颁布了相关的税收政策优惠,但是对防灾救灾产品、技术的应用还没有给予税收支持政策,应尽快实施对应用防灾救灾新产品、技术的税收优惠措施,以通过这方面的税收优惠的实施,使企业广泛采取防灾救灾的新技术、新产品,这样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大大降低其破坏程度。

第四,建立专门防灾、救灾税收制度。如果每次自然灾害发生后,都由财政预算负担,导致财政压力加大,从而影响财政收支的稳定性。遇到巨灾时,还会有国际借贷,这会对整个国家的财政支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建议构建一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便于实行的税收政策体系。另外从民本思想出发和民生财政考虑,国家应与时俱进,开征灾害税,为平衡税收、减轻纳税成本以及便于税收征管等,建议灾害税作为附加税种,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进行附加征税,专款专用。同时要加强对灾害税的宣传和纳税征管,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防灾、救灾财税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崔佳:《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研究》,《农村经济》2006年第12期。

[2]杨京钟:《让税“走在自然灾害前面》,《中国财经报》2008年第7期。

[3]祁毓:《财政支出视角下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构建的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4期。

[4]苗崇刚、侯建盛:《建立我国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思考》,《中国地震动态》2007年第2期。

[5]聂峰:《探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救助的新模式》,《农业经济》2008年第5期。

篇2

1、选种

选择适应当地生长、在有效生育期不贪青、株高90~110cm、分蘖率高、秆强不倒、抗病性强、不早衰、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中晚熟品种.如龙粳19、垦稻18等。

2、浸种

水稻种子发芽吸水达到自身质量40%时,对发芽最为适宜。吸水所用时间与当时温度有关,水温10℃时需10-15天,15℃时需6-8天,20℃时需4-5天。在浸种催芽过程中,浸种时间过长,种子养分容易溶解损失,时间过短又不利于充分吸水。一般浸种水温应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包括当时气温、本田整地情况)而定。浸种的同时用咪鲜胺杀菌消毒,用芸苔素调节种子活力。浸好种子的标准是:稻壳颜色变深,稻谷呈半透明状态,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种胚。米粒易捏断,手碾呈粉状,没有生心。

3、催芽

将浸好的种子捞出,控去种子间的水分,浸好种子堆放在一起,以高温32℃破胸,当有80%左右的种子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当芽长到1-2mm时温度降到15℃-20℃晾芽,待播。

4、播种

播量:机播中苗每盘播芽种150g左右,摆盘,装配制好的营养土,播种方法是采用播种器进行播种,封闭除草和覆膜用新马歇特,或丁扑乳油进行封闭灭草。覆盖地膜,保温保湿,促进出苗。出苗后立即撤掉地膜,防止烧苗。

5、秧田管理。

从播种到出苗需5-7天,出苗后每长出1叶需7天左右,在水稻秧田管理过程中,着重协调好氧气、水分、温度的关系,是水稻旱育壮秧的技术关键。温度过高、徒长,形成水苗,缺氧形成白化苗。低温缺水形成小老苗。忽冷忽热引发青枯病,立枯病等。

温度控制在20℃-32℃之间,水稻旱育苗中普遍存在密、湿、热三害问题,应坚持宁稀勿密,宁干勿湿,宁冷勿热的管理原则,浇水要在早、晚进行,一次浇透,减少浇水次数,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要用冷水浇苗,水温要在15℃以上。

通风炼苗,应选择晴天上午9-10时开始通风,下午2—3时闭膜保温,缓慢打开通风口,逐渐加大通风量。

6、水肥管理

灌溉方法以浅水为主,增温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同时根据水稻各个时期的生理生态要求,采取晒田、间歇灌溉和深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调节和促控水稻生长发育。立秋后.田间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浅水增温,晚上深水保温,增强根系活力。加快生育进程,实现安全成熟。根据当地土肥站测验数据,结合水稻栽培所需的不同营养元素科学施肥225~300kg/hm2,一般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5t/hm2,水田基肥施用优质复混水稻专用肥,水稻插秧后3-7d,结合水田灭草,将丁草胺、草克星等灭草剂与尿素混拌施用,施尿素75kg/hm2。

二、病虫害防治

1、稻恶苗病

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2、稻纹枯病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一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3、稻飞虱

应掌握小若虫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时施药防治。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克25克,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克25克,或20%叶蝉散乳油15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75千克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5千克-7.5千克低量喷雾。

篇3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如何有效的救援,灾后如何有效地修复并投入使用,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当前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大地之上江河纵横,流域面积超出1000km2的大江河就多达1500多条。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建成了约10万座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比较好的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工程在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情况。灾害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水库引发的地震;第二种是库岸岸坡稳定,而第三种为浸没问题。其中水库引发的地震是指水库在蓄水的过程发生地震问题,截止到现阶段,大约已经发生了100多例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实际的升降情况与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水库引发的地震造成的深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大于20km。而水库岸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有塌岸还有崩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出现在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

2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2.1 工程建设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活动(比如进行坝基开挖、边坡进行开挖、人工的堆渣以及水库蓄水等)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崩塌、滑坡、围岩坍塌、水库大流量渗漏、水库诱发地震、地基(或者是采空区)发生大规模的塌陷等情况。

2.2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比如暴雨、洪水以及地震等情况)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中又以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的情况最是明显。汛期的洪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河岸出现冲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与洪水相关的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灾害。有一些水电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就曾发生河岸冲刷出现坍塌的情况,特别是在汛期的时候,如果导流洞或者是溢洪道进行泄洪,出口河岸以及下游河道经常由于冲刷掏蚀发生塌岸,从而形成灾害。

2.3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都是地震地质灾害以及超标洪水地质的灾害,主要指的是所有的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区因为天然地震的活动以及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影响从而引发的对人民的生命、人民的财产以及工程的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地震或者是超强的暴雨期间工程区遭受的崩塌、滑坡、滚石、泥石流或者是塌陷等自然灾害问题。

3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实践措施

3.1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程勘测质量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 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 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 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 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 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 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 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较多。它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工程建设、自然因素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然而水利工程的对象种类较多,包括:边坡工程、水库工程、地基工程和地下工程等。

水利工程往往与民生问题紧密相连,加强水利工程的管护及地质灾害监测,可以保障水利工程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同时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自高,何伟.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问题分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4).

[2]王艳妮,刘刚.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6).

篇4

1.产量构成特征。以适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的结实率与粒重。

2.群体茎蘖动态特征。在N-n达适宜穗数值,此后无效分蘖增长平缓,至拔节期高峰苗数为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平缓下降,至抽穗期实现预期穗数,成穗率80%左右。

3.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动态特征。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有明显的光合物质生产优势。

4.叶面积特征。至拔节期LAI达到4.0左右;中期增量高,孕穗期LAI高达8.0以上;以后消减缓慢,不早衰,至成熟期LAI仍在3.5左右。

5.株型特征。5张茎生叶较大,尤其是上3叶最大。基部第1、第2节间较短粗,穗下1、2节间较长。这一特征既利于大穗的形成,又利于抗倒。

二、调控技术

培育壮秧、适当提早移栽叶龄,扩行窄株稀植,以促进早发,延长有效分蘖生长时间,为形成大穗奠定基础。适当减少生育前中期的氮肥使用量,以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的无效组成。提前轻搁田,控制无效分蘖和低效叶(茎倒4、倒5叶)的伸长,以形成合理的群体叶面积。适当增加穗肥的使用比例,以促进大穗和提高冠层叶片的光合功能。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以维持根系活力,提高结实率。秸秆还田,以保持较高的土壤生产力。

三、超高产栽培技术

1.育苗

通过适时播种、精播匀播,培育叶蘖同伸的适龄壮秧。采取精苗精栽,以精良的秧苗实施扩行稀植,扩大行距(9 cm×4 cm、8 cm×4 cm、7 cm×4 cm)来改善群体的空间结构,以利于有效、高效的器官充分发育,无效、低效的器官得到适当的控制,以足量的健壮分蘖构建安全性高的强支撑系,有效防止倒伏。

2.施肥

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兼用,有机肥的用量占总氮量的20%~30%;氮、磷、钾、硅等配合施用,并因土确定其施用配比;同时特别注意氮肥的精确化施用,在合理施氮量的前提下,基蘖肥∶穗肥以(5~6)∶(4~5)为宜,穗肥的施用重点在倒4叶,这是超高产途径的关键所在。

3.灌溉

切实实施“浅-搁-湿”灌溉技术。浅水栽秧,深水活棵,浅水勤灌,适时搁田,拔节前后复水,孕穗、抽穗有浅水层,抽穗前软搁,抽穗后间歇灌溉,收获前7 d断水。做到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搁田至田边不发白,田中不陷脚、不裂缝,叶色褪淡,叶片挺起。

四、病害防治

1.水稻纹枯病

发病特点。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防治方法:(1)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2)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 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 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 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2.稻瘟病

篇5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防汛抗旱是我国政府每年都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这种自然灾害由于其不可避免性,使得人们很是头疼。近些年来的防汛抗旱问题更是严重,因为人们肆无忌惮的对环境进行着破坏,使得生态系统变得不在平衡,致使水旱灾害频率上升,其造成的影响也是越来越严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减弱水旱灾害的影响,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却不足以改善全国的整体水旱灾害现状。因此,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努力的改进。争取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一、关于防汛抗旱能力与基本问题

1.防灾减灾基础体系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低,全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城乡供水保证率不高,还有2 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2.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与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洪涝灾害监测站点不足,预测预报能力偏低,预警不够及时。此外,旱情监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比较滞后。

3.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防汛抗旱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洪水干旱保险还停留在研究层面。防汛抗旱社会管理相对薄弱,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偏弱偏少,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4.防汛抗旱技术水平与现代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防汛抗旱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防汛抗旱工程设备与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

二、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

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这么叫罢了,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些年的事情。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1.古代人适应水的阶段,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古代的人们适应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们属于冷兵器时代,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不能构建坚固的水利设施,致使当汛期和旱期来临的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对于这个阶段人与水的关系,我国古人有许多论述,大多数的论述内容都是,水是一种变化无常的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它,我们只有了解它的习性,然后去适应它生存,因为我们离不开它。在古代也有著名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案例,那就是大禹治水。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人类主动并力图将其暴露程度降低为零,回避水旱灾害,从而减小风险。

2.近现代人逐渐控制水的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等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大型机械,可以建设一些水利工程,来防治水旱灾害了。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意愿和能力在增强,特别是人口增加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对水进行控制,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发展灌溉和供水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求的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的野心开始不断变大。人类在这个阶段认为大自然是可以战胜的,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无限度地改造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此时是人类在降低自己易损性的同时,试图通过各种强有力的工程措施,将水旱灾害的危害性减小到零,从而减小水旱灾害风险。

3.现代人和水和谐共存的阶段,人们经过上一个阶段与水的接触,人们开始发现水是不能够征服的,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与水共存,一起和谐发展。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不可能将水旱灾害风险“危害性”、“暴露程度”、“易损性”的任何一个风险因素减小到零。相反地,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水旱灾害风险,实现水早灾害管理的最大效益。于是我国人们开始从各国学习先进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工作,争取早日走上,人水和谐、水旱灾害综合管理的道路。

三、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

所有工作都有自己固定的流程,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也是如此。目前主流的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风险识别,水旱风险管理就是风险识别工作,该工作主要是对潜在的各种威胁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归纳整理,并分析产生不利事件原因的过程。该步骤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出风险的来源、范围以及特性,然后形成文档报告,以便后面工作的开展。

2.风险评估,这里所谓的风险评估,指的就是根据某种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的历史资料的记载,然后再根据上一步的风险文档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这一工作中,主要利用的工具有概率统计、洪水风险图、资产评估法、水文水力学法、历史洪水类比法、地貌学法、专家调查法等。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中间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工作期间,会对上面的俩个工作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然后把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及其他因素的风险指标值,综合成单指标值,以表示该地区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程度,并与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确定该地区的风险等级,由此确定是否应该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某种不利事件进行科学的预防,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该步骤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风险处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佳效益的总目标。当面临风险时,主要思路为采取转移、接受、化解、规避和分担等各种风险处理手段,从这些手段中,选择适当内容,形成最优处理方案。

5.风险管理结果评价,风险管理结果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最后一步,该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对以上每个步骤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每一步骤的可行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档案记录,以便于以后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地说,对于某一地区或流域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以上工作流程是逐步进行的,但每一步工作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防汛抗旱、水旱灾害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和抗旱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不断完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宁.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与水旱灾害管理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2)。

[2] 刘宁. 进一步提高科学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J]. 求是,2010(08)。

[3] 刘宁.堰塞湖应急处置实践与认识[J].水科学进展,2010,21(04)。

[4] 刘宁.舟曲白龙江堰塞排险与应急疏通减灾工程管理认知[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01)。

篇6

这次视频调度会,是在我市即将“迎战”新一轮强降雨的关键时期召开的,既是一次常规调度会,也是一次工作推进会,更是一次攻坚部署会。刚才,市气象局通报了近期天气情况,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建议;X个县作了汇报发言,思路清、措施实,希望大家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市水务局通报了今年入汛以来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分析了困难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很具体、很实在,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今年入汛以来,我市已经历了X场强降雨袭击,平均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多X%,X等地不同程度受灾。近半月来已入秋,本应雨季已过,但受台风影响,遇到了20年一遇的强降雨。面对“降雨晚、量级大、范围广”的实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超前谋划、统筹部署、科学调度,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防汛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从气象预测看,9月下旬,我市还有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XX有大雨或暴雨。同时,受持续性降水、强对流天气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也明显增高。从防汛能力看,一方面,新建的防洪工程进展不理想,尚未形成有效的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原有的防洪工程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此外,我市涉水工程较多,且大多数建设单位不了解我市灾害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防汛管理难度大。从前期工作看,少数地区对防汛减灾工作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个别工作人员对防汛重点、应急预案、操作流程等不熟悉;部分地区还存在“险工险段整治不力”“应急演练覆盖不全”“资金物资保障不足”“信息报送不够规范”等问题。

总体而言,当前,我市防汛减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时刻绷紧“防汛减灾、常态救灾”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厌战情绪,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临战、决战状态;一定要坚决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超前意识,不折不扣、毫不懈怠地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一定要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可能地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具体来讲,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排查要做到“三全”,不留死角。

要针对前期排查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本轮排查工作,做到既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又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突出“全域”,坚持条块结合、纵向到边、横向到底,整合水务、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全方位排查防汛安全隐患,重点做好山洪易发区、泥石流冲积扇、地灾隐患点、河道壅塞体等的排查工作。突出“全时”,针对区域降雨增多、江河水位上涨、山体水量饱和等实际,全天候强化巡查,加大集镇、学校、医院、景区等重点区域,水电站、尾矿库、防洪工程、涉水工程等重点部位,交通、电力、通信等重点设施的巡查力度。突出“全段”,将常态化、动态化隐患治理贯穿始终,对已发现的隐患点要“逐个核实”;对已销号的隐患点要“回头检查”;对可能成灾的隐患点要“科学防治”,划定危险范围、明确防灾预案、落实治理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二、预警要做到“三准”,不留盲点。

按照“及时、准确、可靠”的要求,扎实做好预测、预判、预警工作,下好防汛减灾的“先手棋”。

预测预报要准,气象、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山洪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用,全面加强雨情、水情、灾情监测,提高灾害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综合研判要准,坚持预报会商、预警联动机制,及时研判天气变化和灾害发展趋势。

主汛期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必须坚持“一日一会商、一日一调度”,确保心中有数、调度及时、应对有方。信息传递要准,坚持“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官方微信”“手机短信”等平台,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村、到户、到厂、到人,全面消除“最后一公里”。同时,要做好舆论管控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避险要做到“三熟”,不留隐患。

遇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或出现灾害征兆、重大险情,要坚持“三避让”原则,及时、迅速、果断转移受威胁区域群众,确保无人员伤亡。

方案要“熟化”,各县(市)要立足实际,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及时修订完善避险方案。灾害隐患点和威胁区,要细化安全避险“明白卡”,真正做到“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群众要“熟知”,进一步加大防汛减灾、安全避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全面落实预警信号传递、避险转移路线、临时安置地点和具体责任人员,

切实增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干部要“熟练”,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一线干部,既要认真学习“避险方案”,又要深入开展“实战演练”,准确掌握避险范围、点位、线路、对象和措施,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转移及时、不漏一人。

四、防范要做到“三实”,不留空白。

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全面落实防灾措施,全力确保安全度汛。

抓实“江河防洪”,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度汛责任和防范措施,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尤其是围堰、基坑等重点部位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和施工人员安全。加强江河堤防的日常巡护,依法严肃查处侵占河道、乱采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抓实“水库度汛”,健全统筹联动机制,严格汛限水位监管,加强水库、水电站防洪调度,确保指令执行到位、信息沟通及时、多方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其“拦蓄调节”“削峰滞洪”的作用,切实减轻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抓实“地灾防治”,按照“治理是基础、预防是重点、避险是关键”的思路,抓好地灾隐患的动态监测和综合防治。特别是九寨沟地震灾区要坚持“分类施策、合理避让、重点整治”的原则,加快地灾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早日发挥效益。

五、准备要做到“三好”,不留软肋。

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备好物资,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要求,全面落实防汛资金,备齐备足防汛物资。同时,根据抢险救灾需要,科学合理及时调配,确保关键时刻有用、能用、好用、管用。备好设备,交通公路、电力通信、商贸流通、卫生健康等部门和单位,

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及相关要求,做好应急抢险设备的调试、维护、调度和管理工作,确保能够正常运转、发挥作用。备好人力,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以群为辅”的原则,建好抢险队伍,严格培训演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现在开始,各级应急抢险队伍要全面进入临战状态,随时作好打“攻坚战”“阻击战”的准备。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与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密切沟通联系,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军民联防,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六、保障要做到“三强”,不留短板。

防汛减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增添措施,加强综合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篇7

水稻属于重庆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2012年,本市水稻种植面积达X万hm2,年产量为X吨。重庆地区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有明显的层次性。由于生产技术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导致本地区水稻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如何提高重庆地区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从水稻栽培技术层面探讨如何实现水稻的高产栽培。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1 品种选择

挑选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同时,成熟期好,较强的抗性,适合在重庆地区种植的品种。种子质量必须确保纯度与净度均≥98%,芽率 ≥85%,含水量≤13.5%。

1.2 种子处理

1.2.1 晒种 先选在晴天晒种1-2d,翻动3-4次/d。

1.2.2 选种 首先筛选,除去杂质及草籽,确保种子净度;然后利用比例为1:13的盐水进行选种,筛除不饱满的种子。为保证盐水密度,可利用鲜鸡蛋来测定,标准为鸡蛋倾斜于水面,大约露出5分硬币大小面积。其中,每选一次必须调整盐水比例,才能保证选种的质量,将选出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几遍。

1.2.3 浸种消毒 利用25%咪鲜胺浸种,大约3000-4000倍液,根据1:1.25的比例将种子浸入药液中,即25斤药液,种子20斤,保证每天翻动一次,水温维持在11-12℃左右,持续5-7d。当手捻种子无硬心时,表明浸种完成。

1.2.4 催芽 把浸泡后的种子放置于30-32℃环境下进行高温破胸,等到约有80%的种子破胸后,把温度调至25℃左右,使其长芽,并常翻动,等到芽长约1mm时,将温度调至15-20℃晾芽。

2 播种

适时播种属于培育壮秧的关键环节。应结合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天气情况及水稻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来确定,通常当地温高于6℃时便可播种。

3 旱床育秧

旱床育秧苗比较粗壮,根系发达,分蘖早,移栽后返青快。对于早稻旱床育秧应选在土壤肥沃、背风向阳的地方,并于当年冬季翻耕晒坯。播种之前应先耕平作畦,畦宽约1.2m,沟宽约0.2m,在畦面施粪水30担,用25kg磷肥作基肥。将畦面整平、做细、压实,并浇透水,然后均匀播种,最后,盖上细土,再盖膜。

秧苗期肥水管理:(1)在一叶一心期,应施断奶肥,以尿素为主,4-5kg/亩;(2)在三叶期施接力肥,以尿素或复合肥为主,10kg/亩;(3)在移栽前的5-7日内,应施送嫁肥,以尿素为主,4-5kg/亩;(4)水分管理:根据畦面表土是否显白或心叶卷,浇跑马水。

4 合理密植

通常杂交稻常用单、双苗插植,而常规稻采用2-3苗插植的方法;插植的标准有下列3种:20cm×20cm,20cm×16.7cm,16.7cm×16.7cm等。

5 田间管理

5.1 科学除草

当插秧5-7日后,进行首次施肥,选用60%丁草胺,用量为1500g/hm2,将其与肥料混合均匀后施肥,然后,保水约4-5日。

5.2 合理施肥

根据“前攻中稳后补”的原则施肥。(1)基肥:整地前主要施农家肥,用量7500kg/hm2,过磷酸钙,用量375kg/hm2;(2)第一次追肥:当插秧后5-7日进行,以复合肥与尿素为主,用量分别为75kg/hmn2,150kg/hm2;(3)第二次追肥:以复合肥75kg/h+尿素112.5kg/h。通常在插秧35-40天后还应追施氯化钾或氧化钾,150kg/h。(4)穗粒肥:当水稻抽穗杨花时,视水稻长势而定,追施尿素,用量60-75kg/hm2。

5.3 科学灌溉

当水稻出穗扬花时,田间依然应有一定水层,起到调节水温、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也有助于开花授粉。在灌浆期内,按照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灌水原则,即当灌水一次后,等到自然落干1-2日,然后进行灌水。在蜡熟期内,按照干干湿湿、以干为主的灌水原则,即灌水一次后,等到自然落干3-4日,然后进行灌水。等到后期,收割之前约7-10日将水排干。

5.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并重视病虫害田间管理及测报工作,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5.4.1 稻曲病出穗前7-10日 应喷施6%多菌铜,用量2.0-2.5kg/亩;选用25%络氨铜粉剂,用量为350-400g/亩,加水250-300倍喷雾;再用50%DT粉剂,用量50-100g/亩,加水50kg,对水稻叶面喷雾。

5.4.2 纹枯病当病株超过15%时 分别于分蘖末期与抽穗期喷施一次药,选用5%井岗霉素,用量100g/亩,加水50kg喷雾;在出穗前7-10日时,选用稻丰灵防治稻曲病与二化螟等病虫害,用量200g/亩,加水50-60kg,喷雾。

篇8

中图分类号:TK2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7-00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7.030

现阶段,人们既困惑于如何解决锅炉水垢的产生这一问题,同时又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存在着误区。往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盲目地进行清理,在这种解决方式下,不仅无法将锅炉中的水垢彻底清理干净,还可能会因为清理的不全面而产生炸炉的现象,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和危险性。锅炉水垢的产生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增加生产成本,严重情况下会造成锅炉爆炸,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应该从根本上探讨水垢在锅炉运行中的危害以及预防,找出解决水垢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考虑实践情况,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才能将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便于生产生活安全有效地进行。

1 水垢的形成原因及性质

1.1 水垢的形成原因

水垢是一种有害杂质,其形成是因为水中的矿物质和结晶体等经过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固体沉淀并析出。水的硬度主要是指水中钙、镁离子沉淀肥皂水的能力,也就相当于水的硬度越大,水中存在的钙、镁离子越多。因此水的硬度越大,则产生的水垢越多。在锅炉运行过程中,水垢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1.1 碳酸氢盐的受热分解。在硬度比较大的水中,存在着较多的碳酸氢盐,主要有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等,水在锅炉中不断加热的同时,碳酸氢盐受热分解,经过化学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成为组成水垢的一部分。

1.1.2 水蒸发溶质析出。随着对锅炉中的水不断地加热,水变成水蒸气不断地蒸发,一些水中存在的本就不易溶于水的物质,比如说硫酸钙,因液体的减少而达到了饱和,只能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成为了水垢的又一组成部分。

1.1.3 温度升高溶质析出。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中,有的溶质随水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不断升高,然而有的溶质随着水温的升高,溶解度逐渐降低。锅炉中的水随着加热,其中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溶质达到饱和状态而析出,成为了水垢的又一组成部分。

1.1.4 锅炉的锈蚀。在锅炉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老化的现象,锅炉内壁出现铁锈的剥落,这些铁锈同样不溶于水,渐渐的沉淀,也是水垢形成的一部分。

1.2 水垢的性质

水垢的产生可以说是危害众多,这些危害的产生是由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水垢的组成成分复杂,一般由碳酸盐杂质、硫酸盐杂质和硅酸盐杂质组成,这些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对锅炉产生危害的主要原因。

在锅炉生产过程中,主要考察的是其导热性和安全性是否良好。水垢对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影响,碳酸盐是无机化合物,其本身的导热性很低,和钢材相比较而言,相差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常见的水垢导热系数见表1:

同时,水垢作为黏附在锅炉内壁上的物质,其坚硬度对锅炉寿命的影响以及清理的难易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水垢中存在的碳酸盐,硫酸盐以及硅酸盐等无机化合物,其本身的硬度较大,尤其是硫酸盐和硅酸盐,其坚硬程度以及粘附性都十分高,对水垢的清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常见的水垢坚硬程度以及吸附性见表2:

2 水垢在锅炉运行中的危害

经过上面对水垢有关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水垢在锅炉运行中可以带来巨大的危害,主要有热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危害。

2.1 水垢在热效率方面带来的危害

组成水垢的碳酸盐、硫酸盐以及硅酸盐等物质,因其具有十分低的导热性,隔热效果显著,随着水垢的逐渐增多,锅炉的热效率变得越来越低,当锅炉受热面存有水垢时,本来通过金属壁面传递热量变成了通过金属层和水垢面两层来传递热量,虽然此时传热面积变化不大,壁面两端的温差变化也不大,但是水垢面的导热系数非常小,传热壁面加厚,使得传热阻力大大增加,往往锅炉外部已经具有很高的温度,内部的水还没有沸腾,这样传热效率明显变低。水垢面为1mm厚,热效率会下降5%,燃料会增多8%,大大地增加了燃料的浪费。

2.2 水垢在锅炉安全方面的危害

水垢的组成成分具有很大的黏附性,在水垢形成的同时,会自然沉淀在锅炉的底部和两侧,长久以来,就会在锅炉内壁形成一层水垢层,在锅炉运行的过程中,外部对锅炉的金属层进行加热,然而由于水垢层的导热性很差,会出现外部的金属层被烧红,然而内部的水垢层温度比较低,两者存在较大的温差。此时,如果水垢出现裂缝,那么水就会渗透到外部温度很高的钢板上面,急剧蒸发,使得炉内压力突然增大,锅炉发生爆炸。经过计算,一个20吨水容量的锅炉,在5个大气压时爆炸的威力相当于330多公斤火药爆炸的威力。锅炉爆炸会造成大量的财产生命损失。

2.3 水垢在经济方面的危害

在经济方面,水垢的产生不仅会造成燃料的浪费,锅炉爆炸等大量的财产损失,对锅炉本身也是一种很大的危害,水垢的产生会使锅炉受热不正常,因为内外的温度差以及裂缝的产生,锅炉局部受热不均匀,锅炉壁局部变薄,降低锅炉的使用寿命,加快锅炉的腐蚀,使锅炉容易损坏,提高生产成本。

3 水垢产生的预防

3.1 水质的检测

水质的好坏是水垢产生多少的根本决定因素,在锅炉运行前对水进行处理是预防水垢的有效手段,应用化学反应,对水进行软化,也就是将水中的钙、镁等离子经过化学处理使其排除。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垢问题,效果显著,但是要对水质进行定期的检查,操作比较麻烦。

3.2 定期的清理

为了避免水垢在锅炉运行中的危害,对锅炉内进行定期的检测,对于水垢进行及时的清理,保持锅炉内部的整洁干净,常用的清理水垢的方法有选用特殊的预处理清洗剂,一般将溶液浓度控制在2%~5%,也可以根据水垢的厚度来定,清除过程中可选择不加压长时间煮炉,清洗之后对炉渣要进行立即的清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易操作,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如此还是会造成锅炉的损坏。

3.3 向锅炉内投放化学物质

在锅炉运行过程中,也可以在炉内投入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可以与水垢中的钙盐、镁盐等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剥落形成残渣,通过特定的排污口排放出去。例如:对某厂小型低压锅炉进行水垢清理,采用锅炉内部水处理方法,采用火碱(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三钠等药品,进行溶液的配置。一般情况下,火碱溶液浓度不大于2%,碳酸钠溶液浓度不大于5%,磷酸三钠溶液浓度为5%~8%。配置好溶液以后,采用连续加药的方法,将药液提前加入到水中,保持炉内药液均匀。在加药一段时间后,利用锅炉的排污系统,将形成的泥渣和泥垢排出,完成对该厂小型低压锅炉的水垢清理。

4 结语

在锅炉生产过程中,其内部的物理化学反应是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负面的因素都会造成锅炉运行的不稳定,从而会有意外的发生。水垢的产生是锅炉运行过程中最大的威胁因素,水垢的产生虽然是缓慢的,但是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从开始就注意和预防水垢的产生,做到及时的检测和解决,可以保证锅炉有效率地安全运行,提高锅炉的使用寿命,在工业大锅炉生产过程中更要加以注意,才能提高生产,减少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子木.浅谈锅炉中水垢的危害及其预防[J].民营科技,2012,9(2).

[2] 潘立生.油田注气锅炉水垢成因、危害及处理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1).

[3] 焦慧鹏.锅炉维修中水垢的预防与处理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4,10(15).

[4] 董艳丽.谈锅炉中水垢的预防与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5).

篇9

中图分类号:TD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146-01

1 预警系统的提出

我们知道,煤矿水害是煤矿建设开发过程中,不同形式、不同水源的水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矿坑,并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和灾害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在这个过程的初期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避免水害或减少水害的损失。水害监测预警系统是煤矿水害预测预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种多信息监测突水条件产生、变化的系统。

水害已成为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不得不使我们对含水层的威胁日益重视起来。因而建立完善的水害监测预警系统对石圪台井田水害防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增强地质保障功能、服务生产的必要措施。

2 建立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2.1 矿井采空区及老窑水分布情况

2.1.1 本矿采空区积水情况

本矿采空区积水主要集中在12上、12、22煤采空区,分别分布在一、二、三、四盘区。一盘区积水面积约116.7万m2,积水量约54.4万m3;二盘区积水面积约95万m2,积水量约19万m3;三盘区积水面积约36.4万m2,积水量约7.3万m3;四盘区积水面积约200.7万m2,积水量为390万m3。

2.1.2 周边小窑采空区积水情况

在石圪台田内有18个小煤矿开采12上、12、22上和22煤,共四个煤层,现在有2个小煤矿生产,分别是大渠一矿、韩家湾煤矿;有9个小煤矿停产或暂时停产,分别是前塔矿、王家坡矿、互助矿、考考赖沟煤矿、尔林兔乡前渠煤矿、糖浆渠二矿、大柳塔镇办矿、石圪台个体矿、石圪办煤矿;有7个小煤矿关闭,分别是大渠二矿、老窑渠煤矿、尔林兔乡糖浆渠煤矿、野猫湾煤矿、石匠畔煤矿、海则濠煤矿、柳根沟煤矿。其采掘及积水情况基本清楚。

2.2 矿井含水层情况

1)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潜水

(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孔隙潜水(Q4al)

主要分布于井田西部乌兰木伦河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成片状和带状分布,宽度100~400m,岩性为冲积砂砾卵石,沙层,各地段相差较大,一般厚2-20m,水位埋深0~10m。富水性中等到弱。

(2)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孔隙潜水(Q3s)

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广布井田内,是井田内最主要的含水层。岩性为黄褐色中细砂、粗砂、含粉砂及粘土透镜体。其沉积厚度受古地形制约,一般在古河槽中心沉积较厚,而向两侧逐渐变薄。根据井田勘探阶段及建井和生产阶段施工的水文钻孔及松散层调查孔资料,主要分布石圪台沟以东,葫芦头沟及井田中部布袋壕、柳根沟一带。在古湖洼地、古冲沟沟槽处厚度可达20~50m,最厚53.76m,整个井田平均厚度18.35m。根据抽水试验资料:水位降低1.06~15.30m,涌水量0.783~12.60 l/s,单位涌水量0.369~1.54 l/s.m,渗透系数3.89~10.96m/d,富水性中等到强。

2)中生界碎屑岩类裂隙潜水和承压水

(1)中侏罗统直罗组裂隙潜水(J2z)

主要分布井田东北部,局部缺失,岩性为灰黄色中、粗粒含砾砂岩,巨厚层状,风化裂隙发育,胶结疏松,俗称“豆腐渣砂岩”。厚度0~81.01m,平均厚度36.76m。出露于该层中泉流量0.66 l/s,富水性中等到弱。

(2)中下侏罗统延安组裂隙潜水和承压水(J1-2Y)

延安组由灰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组成,其间夹可采煤层12上、12、22上、22、31、42、43、44煤层,该组厚度在172.18m。含水层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细粒砂岩。厚度变化大,常呈透镜体状产出,中间夹以浅灰色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隔水层,从而组成了复合型互层状含水岩组段。钻孔涌水量0.027~0.303 l/s,单位涌水量0.00086~0.01212 l/s.m,渗透系数0.00903-0.286 m/d,属富水性弱―极弱含水岩组。根据延安组含水岩层特性,由上向下划分为五个含水岩段,各含水岩段凡厚度小于1.00m的砂岩不作含水层处理,现叙述如下:

直罗组底部至12煤顶板含水岩段:该岩段厚4.44~78.35m,一般31.36m,由中粗粒长石砂岩和粉砂岩组成。井田局部上部直罗组缺失部位为潜水含水层。下部是以中细粒砂岩为主的裂隙承压含水层,砂岩间的砂质泥岩,组成良好的隔水层。钻孔涌水量0.102 l/s,单位涌水量0.00419 l/s.m,渗透系数0.0174m/d,富水性弱。

12煤底板至22煤顶板含水段:该岩段厚7.36~60.60m,平均厚32.20m。含水层由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2-3层组成,中部砂岩厚度稳定,一般厚25.0m,砂体间有粉砂岩和泥岩所隔离,为裂隙承压含水层。钻孔涌水量0.027 l/s,单位涌水量0.00086 l/s.m,渗透系数0.00903m/d,富水性弱―极弱。

3)烧变区孔洞裂隙潜水

井田南部糖浆渠沿岸东部局部 12煤及以上煤层发生自燃使围岩形成烧变岩,成条带状分布。厚度2.7~36.98m,一般25.01m,分布宽度100~200m左右。烧变岩裂隙孔洞发育,地下水径流畅通,上部又覆盖萨拉乌苏组沙层 ,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及沙层水的转化径流补给,其底板又为相对隔水的粉砂岩,泥岩。在地形坡向与地层倾向相反的地段或烧变岩底板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时,常形成富水区。单位涌水量为4.6146 l/s.m,渗透系数281.05m/d,富水性强。

3 建立预警系统的迫切性

石圪台井田为防治水害,在各矿曾开展过一些防治水的研究工作,为探查导水构造防治水害要求各矿普及了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勘探,并进行了井下超前探测等工作。虽然大量的探测工作需要耗费可观的资金,但事实证明上述这些手段在防治水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在当前没有更为完善的措施的情况下是必须做的重要工作。可这些工作明显有不足之处,比如对构造规模范围的圈定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三维地震勘探一般可查明采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其产状平面位置摆动不超过20m,还可查明长轴大于20m,短轴大于的陷落柱,平面位置摆动不超过15m);另外,一些探查水害较为有效的物探方法却因未获得防爆证而不能投入井下使用。因此,当前应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井下建立水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完善监测监控手段。这样才能基本上弥补上述工作的不足,充分保证各矿井的安全生产

4 系统的建立和分类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是突水条件的多信息监测预警技术,它包括水声压、突水预兆、渗透压、充水强度等预警技术。比较常用的是水压、突水预兆预警技术。水压预警技术是通过监测含水层和灰岩含水层的水位相对变化,预知煤层开采区与含水层之间隔水层厚度变化情况。两种含水层水位相对变化的情况,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原本混合类,即含水层和灰岩两种含水层已通过某种自然通道导通,煤层开采区与灰岩含水层之间隔水层厚度已非巨厚的,而是开采区与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之间的厚150m,也有可能发生煤层与含水层之间隔水层的隔水作用完全消失的情况;二类是人类工程或最新构造活动诱发,使含水层和灰岩两种含水层水位逐步接近的过程混合类,开采区与含水层之间隔水层的隔水作用逐步消失的情况;三类是含水层和灰岩含水层两种含水层在正常的地层中发育,相互间无水力联系的不相类,开采区与奥灰岩含水层之间隔水层厚度为150m左右。含水层和灰岩含水层之间水位相对变化的上述三种情况,可通过水压预警技术的实施而掌握。以便于根据突水条件变化特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水技术方法和工程实施方案;突水预兆预警技术是以培训方式建立群测群防突水预兆即时观测预警体系,对各种形式的突水水源在突水临界期显现的突水预兆进行预警,解决了突水预兆的即时观测问题。

5 结语

篇10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防汛抗旱问题日趋严重,虽然,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减弱水旱灾害的影响,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却不足以改善全国的整体水旱灾害现状。因此,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努力的改进。争取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一、防汛抗旱能力存在的问题

1、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与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洪涝灾害监测站点不足,预测预报能力偏低,预警不够及时。此外,旱情监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比较滞后。

2、防灾减灾基础体系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低,全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城乡供水保证率不高,还有2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3、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防汛抗旱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洪水干旱保险还停留在研究层面。防汛抗旱社会管理相对薄弱,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偏弱偏少,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4、防汛抗旱技术水平与现代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防汛抗旱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防汛抗旱工程设备与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

二、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了,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些年的事情。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1、古代人适应水的阶段,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古代的人们适应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们属于冷兵器时代,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不能构建坚固的水利设施,致使当汛期和旱期来临的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对于这个阶段人与水的关系,我国古人有许多论述,大多数的论述内容都是,水是一种变化无常的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它,我们只有了解它的习性,然后去适应它生存,因为我们离不开它。在古代也有著名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案例,那就是大禹治水。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人类主动并力图将其暴露程度降低为零,回避水旱灾害,从而减小风险。

2、近现代人逐渐控制水的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等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大型机械,可以建设一些水利工程,来防治水旱灾害了。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意愿和能力在增强,特别是人口增加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对水进行控制,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发展灌溉和供水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求的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的野心开始不断变大。人类在这个阶段认为大自然是可以战胜的,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无限度地改造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此时是人类在降低自己易损性的同时,试图通过各种强有力的工程措施,将水旱灾害的危害性减小到零,从而减小水旱灾害风险。

3、现代人和水和谐共存的阶段,人们经过上一个阶段与水的接触,人们开始发现水是不能够征服的,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与水共存,一起和谐发展。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不可能将水旱灾害风险“危害性”、“暴露程度”、“易损性”的任何一个风险因素减小到零。相反地,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水旱灾害风险,实现水早灾害管理的最大效益。于是我国人们开始从各国学习先进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工作,争取早日走上,人水和谐、水旱灾害综合管理的道路。

三、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

所有工作都有自己固定的流程,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也是如此。目前主流的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风险评估,这里所谓的风险评估,指的就是根据某种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的历史资料的记载,然后再根据上一步的风险文档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这一工作中,主要利用的工具有概率统计、洪水风险图、资产评估法、水文水力学法、历史洪水类比法、地貌学法、专家调查法等。

2、风险识别,水旱风险管理就是风险识别工作,该工作主要是对潜在的各种威胁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归纳整理,并分析产生不利事件原因的过程。该步骤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出风险的来源、范围以及特性,然后形成文档报告,以便后面工作的开展。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中间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工作期间,会对上面的俩个工作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然后把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及其他因素的风险指标值,综合成单指标值,以表示该地区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程度,并与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确定该地区的风险等级,由此确定是否应该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某种不利事件进行科学的预防,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该步骤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风险处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佳效益的总目标。当面临风险时,主要思路为采取转移、接受、化解、规避和分担等各种风险处理手段,从这些手段中,选择适当内容,形成最优处理方案。

5.风险管理结果评价,风险管理结果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最后一步,该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对以上每个步骤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每一步骤的可行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档案记录,以便于以后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地说,对于某一地区或流域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以上工作流程是逐步进行的,但每一步工作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结束语

近年来,在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实践中,各地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工程建设,完善非工程措施,防汛、抗旱、防台风等各项工作取得不少新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施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实现人水和谐,开创防汛抗旱工作新局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宁.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与水旱灾害管理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2)。

[2]刘宁.进一步提高科学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J].求是,2010(08)。

[3]刘宁.堰塞湖应急处置实践与认识[J].水科学进展,2010,21(04)。

[4]刘宁.舟曲白龙江堰塞排险与应急疏通减灾工程管理认知[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01)。

篇11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对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稻谷生产基地,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商品粳稻就产自于黑龙江省。但是在该省水稻生产的过程中冷害、洪涝和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事件频频出现,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低温冷害造成的损失尤其惨重。低温冷害虽然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有所减缓,但是整体上来讲,依然对黑龙江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影响

温度、降水和辐射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黑龙江省日照条件较好,在其水稻种植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温度与降水出现变化,导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从而对水稻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对黑龙江省的1980-2014年的逐日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以及降水等25个气象站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主要灾种受害面积(hm2)与灾害损失量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发现在黑龙江省水稻种植中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中,主要包括低温冷害、洪涝、旱灾,其中低温冷害是最主要的灾害。随着近年来黑龙江省内开始逐渐推广旱育稀植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水稻种植生产中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与人们滥用水源等问题,导致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旱灾发生的概率上升,为了控制这一农业气象灾害的蔓延与影响,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针对极端的农业气候灾害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恶劣的农业气候对黑龙江的水稻产量与水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尽量减少对黑龙江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就需要针对极端的农业气候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根据气候积温区域划分,选取合适的品种

黑龙江省南北跨跨越了10个纬度,因此,在水稻产区中的无霜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黑龙江省种植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早熟品种,通常适宜种植的范围较窄。某一品种在无霜期较短或积温较低的地区种植,就很有可能因为温度不足,而导致其生长期延迟、延长;在无霜期较长或积温较高的地区,则可能导致其生长期变短,容易出现早穗现象。这两种现象都对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就需要根据气候积温区域划分,培育和选取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水稻在其生产中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春旱问题,从而有效的扩大种植面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黑龙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在春季,降水较少,农业灌溉集中来源于冰雪融水。在传统的生产中,通过打井灌溉种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水稻种植需要。且在往年的种植中,由于春季江河水位较低,造成大面积的稻田干旱,在一些旱情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无水泡田,不能及时插秧和插秧后长期缺水的现象。因此,为了能够尽量减少干旱是对黑龙江水稻产量的影响,就要不断加强其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在其江河上增建水库和塘坝,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江河水的控制。在夏季降水较多的季节能够及时蓄水,这样在春季等农业用水高峰期,就可以保证充足的用水,减少水稻干旱面积,并能有效的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三)加强对抗灾抢收的生产指导原则的践行

篇12

Abstract: Water white wax is a deciduous tree, it is one of the three precious tree species of the northeast forest area. Fraxinus mandshurica wood has large mechanical strength, good elasticity, good texture and beautiful texture. Fraxinus mandshurica is an important ornamental tree species, with ornamental value and resistance to ability. Because of the blind logging in recent years, the water resources have been nearly exhausted. At pres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opularize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Fraxinus mandshurica seedlings.

Key words: Fraxinus mandshurica; Seedl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Pest control

1 水曲柳的生物学特性

水曲柳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山西、甘肃、陕西等地区。水曲柳属中性喜光性强树种,适生于深厚的微酸性上,土壤肥沃且湿润。一般生长在溪流、山谷沿岸或山坡林间。水曲柳根系非常发达,萌蘖能力及强、树冠很茂盛,生长速度较快,且寿命较长;不仅耐盐碱、同时适应耐干旱性强,耐寒冷。

2 水曲柳的栽培技术要点

水曲柳不适合营造纯林。水曲柳可与落叶松混交。一般以带状混交为主。有利于解决水曲柳生长速度缓慢的问题、同时也解决干形不直的问题。利于虫害防治。

3 水曲柳实生苗木培育

3.1 种子处理

因水曲柳种子属于长休眠期种子,种子一般经过催芽处理才能确保出苗,常用方法有:(1)隔冬层积埋藏法。将储备的水曲柳种子在播种头一年的8月份开始进行选种工作,如伤的、空瘪粒、杂质、病虫害的一律去除掉,确保种子高纯度,之后开始进行对种子消毒、浸种,挖坑层积埋藏,等明年春播前取出种子,此时种胚约80%都已经变黄绿色,有的种子会少量发芽,这时最适宜适播种。(2)变温处理法。新采集种子时间是9月下旬,一般通过室内变温处理,根据种、沙1:3的比例均匀混合,处理两个月温度条件控制在20-24℃下。之后温度控制在0-5℃下在处理两个月。处理要按照顺序不可以颠倒,时间不能随意缩短。

3.2 播种:春播播种最适宜,翻地时可以施入适量基肥0.6-0.8千克/公顷,垄作每亩播种量大约40克,覆土厚度为1-2厘米,播种以后水需要充分灌满,在出苗前等用百草枯进行化学除草。

3.3 苗期管理:水曲柳出苗后,生长期开始很容易染立枯病,出苗后必须喷杀菌剂进行防治;间苗要及时,每米双行留苗20-25株;加强水肥管理,等苗高生长到20-30厘米。水曲柳应该在秋季掘苗,在气温稳定,地温降低到0℃以下假植越冬。

3.4 水曲柳造林及幼林管护

在东北林区,水曲柳苗木在春季4月下旬开始掘出上山,缓苗期在20天左右的,必须顶浆造林;同时应遵循“五不离水”的造林技术规程组织实施。根据水曲柳的生长习性,适宜与落叶松营造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的方式一般有三种,有株问、团块状、带状和混交,带状混交方式比较常用,利于造林施工,又便于抚育管理。在山上栽植前。要细致整地。可采取穴状整地法。整地规格50厘米×50厘米×30厘米,栽植时可按照3行落叶松、3行水曲柳的带状混交方式,造林行株距为2米×1.5米,栽植顺序为先水曲柳后落叶松,栽植时做到深埋、踩实,使根土密接,避免窝根。由于水曲柳是在灌丛、杂草极多的林地里造起来的,故要进行及时细致抚育。水曲柳抚育年限为4年,各年按2、2、1、1次进行,造林第一年及第二年抚育方法相同,第一次抚育方法为扩穴培土,踏实扶正。质量要求:扩穴直径60厘米,培土过苗木直径1~2厘米,倾斜20°以上的苗木要扶正,做到不漏抚、不伤根、不伤苗,干旱坡苗根际覆盖草皮。第一次抚育在造林后即可进行;第二次抚育方法为行状抚育。质量要求:在造林行内除草1米宽。不准伤苗。第二次抚育要求在7月末前结束。第三年抚育方法为除草割灌,修枝摘芽。质量要求:在造林行内割灌1米宽,减除徒长枝、丛状枝、副枝。第四年抚育方法主要是带状除草,即除去妨碍幼树生长的草木及灌木。在加强抚育管理的同时,看护也很重要,应注意牛羊、牲畜进入林地,对造林成果毁坏。在10年以下的幼林、容易遭霜害的立地上提前预防,叶面喷洒水杨酸或氨甲基纤维素可降低水曲柳霜害20%~30%。

4 水曲柳病虫害防治

水曲柳易发病主要有:水曲柳翘果斑点病、水曲柳梢头白腐、水曲柳叶斑病、水曲柳白粉病、水曲柳煤污病、水曲柳幼苗病。

4.1 水曲柳翘果斑点病:病因是棒球腔菌。发病规律不详,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病害一般发生在翘果和叶上面,叶上表面生褐色后变苍白色病斑,病斑中央生黑色小点斑下淡褐色。翘果上无明显病斑,只见小黑点集团灰褐色。病果瘦弱落地病果发病率高。处理种子过程中病菌继续繁殖生长,造成烂现象病果留在枝上,晚秋才落地。

防治方法:建立采种林、采种园。在没有病的树上采种,种子成熟期采。在还没有落地时期上树采种。如果落地种子有病菌不要采种。向幼果喷施波尔多液分几次进行。种子催芽前处理,病果剔除,遇到困y时先用水浸后,再用甲醇倍液浸泡,然后取出焖,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与混砂处理。

4.2 水曲柳在生长旺季易患立枯病,在粘重土壤或连作育苗地上尤为严重。通常于出苗后立即喷洒0.5%-1%的波尔多液。连续喷洒3-5次,每周1次。可以有限防治立枯病。

4.3 虫害部分:小地老虎俗称地蚕、切根虫,在东北主要对农业、林业幼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虫。春节虫源有迁徙而来,在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昼夜取食,性情残暴、自相残杀。

防治方法:采用除草灭虫、人工扑捉、灯光诱杀、灌水浸田等物理防治。利于天敌乌鸦、蟾蜍、鼹鼠、步行虫、寄生蝇、寄生蜂。

防止应遵循“及时发现、积极防治。治小治了”的原则,在生长季节发现病虫害后,及时用药物进行防治。冬季树木要涂白或喷洒石硫合剂。消灭树干虫卵机蛹。

参考文献

[1]羿京京.水曲柳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6:164.

篇13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突发,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使水稻产量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难度,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1]。纵观水稻整个生育期,其中的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低温冻害、内涝灾害、高温热害、台风冰雹灾害和雪灾等。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属南北冷暖气候交汇区,因而四季有时不太分明,会出现倒春寒现象;雨量充沛时可能一夜成涝灾;夏秋季交替不明显,秋后高温天气持续;亚热带台风虽不直接危害水稻生长,但其过境后的威力也很强大,为迁飞性害虫提供有利条件;冬季提早来临或下雪天提早,这些反常的季节表现都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早稻、单季稻和双晚稻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灾害也有所不同[2]。现就芜湖地区水稻生育期和自然灾害进行总结,并提出防治措施。

1自然灾害类型

1早稻

芜湖县早稻播种一般在清明以后或谷雨前,7月中下旬收获,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灾害有低温冻害和内涝灾害。

(1)低温冻害。主要发生在播种后的四叶期。由于低温、阴雨、冷害、深水灌溉,使秧苗呼吸受阻,缺氧窒息,营养物质失调,造成烂秧,并可能诱发病菌的侵染,使病害更严重。

(2)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的黄梅雨季,此时正值早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现在一夜成灾的现象时有发生,低洼稻田绝收现象也常有。另外,暴风雨可提早带来稻飞虱的危害。

1.2单季稻

芜湖县单季稻一般是在5月上旬播种,在6月中旬移栽。单季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灾害有内涝灾害和高温热害。

(1)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的黄梅雨季,此时单季稻正处在分蘖期,是大田有效穗形成的关键期。若这时稻田淹水3~5 d,单位面积有效穗不足,难以达到高产。

(2)高温热害。发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正值单季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水稻在含苞、抽穗期对温度极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10 d),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日平均温度30 ℃以上就会对水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3-4]。孕穗期如遇35 ℃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35 ℃以上高温就会产生热害,影响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绝收。

(3)台风灾害。台风虽然不直接危害当地水稻生长,但一般从芜湖县过境时形成大风和强降雨,一般发生在8—9月,以9月上中旬台风危害重。此时单季稻处于灌浆成熟期。台风过后,造成水稻倒伏,损失一般3~5成,严重的达7成甚至绝收。另外,台风可带来迁飞性害虫的危害,也会引起病害的暴发,如细菌性条纹叶枯病和稻曲病。

1.3双季晚稻

芜湖县双季晚稻是6月上中旬播种,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双季晚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灾害有台风灾害和低温雪灾。

(1)台风灾害。一般发生在8—9月,此时台风灾害会带来迁飞性害虫,也会引起病害的暴发,如细菌性条纹叶枯病、稻瘟病。

(2)低温雪灾。一般发生在10月底,双季晚稻进入收获期。低温雪灾造成双季晚稻倒伏,时间长引起烂谷,因而增产不增收。

以上所述是芜湖县水稻生育期中遇到的几类主要自然灾害。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有的可以避免,有的可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补偿机理采取补救措施,有的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切不可大意。面对自然灾害,首要的任务是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其次才是考虑如何减少自然灾害。

2防治方法

2.1预防措施

主要是通过加强水稻的栽培管理来达到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5]。首先,要适时选购优质种子,早稻要选用早熟抗寒耐涝的品种,单季稻选用抗倒耐高温抗病品种,双季晚稻选用早熟抗病品种。其次,培育壮苗,适时栽培,芜湖县早稻一般是在5月15—20日移栽,近年来早稻直播面积逐年增加,因此早稻直播应选择清明后气温相对平稳上升的时候抢播,避开低温冻害天气,另外,采取地膜旱育的技术培育早稻壮苗;单季稻应控制在立秋后抽穗,也应避免立秋后气温转变期的影响,通过水肥管理和适时收获也可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强水肥的管理可以提早成熟。如单季稻后期遇稻飞虱的暴发,可选择收割早熟的品种,在低温雪灾来临时,应选择收割早熟的双季晚稻。

2.2治理方法

首先,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补偿机理采取补救措施,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加强田间管理可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如单季稻遇到高温热害天气时,可以对稻田灌溉深水,改变田间小气候,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对发生内涝的稻田,除及时排水外,要清洗叶片上的泥土,适当的增施氮肥,加强养分以促进生长;另外,要适时烤田,控制好无效分蘖,增强植株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对倒伏的水稻田块,可以用人工扶持的办法使水稻直立生长;对台风带来的迁飞性害虫和病害的暴发,可以提早用药防治。

总之,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搞好田间管理,以减小因天气变化对水稻生长进程的影响,发挥水稻的最大增产潜力。

3参考文献

[1] 邱新法,曾燕,黄翠银.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23(3):356-360.

[2]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