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0:36: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一、“以学定教”学什么?
笔者认为“以学定教”应该立足于学生学什么。
1. 要学会创设现实的学习情境。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生活实践为依托,提供现实的数学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源泉。例如,在教学利息前,笔者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即刻对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的时候,学生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地告诉笔者他们的发现。这样,既避免了利息教学的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如,笔者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先出示教学楼前面的圆柱形柱子,给这两根柱子涂油漆需要多少油漆,同学们说一说应知道什么条件?学生很快告诉笔者,要求这两根柱子的表面积。你能求出圆柱形的表面积吗?学生还未等笔者接着往下说,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圆柱形的表面积该如何求。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一种可视、可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确定教什么,才是一种积极的教学、高效的课堂。
2. 要学会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新课标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儿童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积极主动地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笔者引导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出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学定教”教什么?
如何呈现这样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1. 要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学生,你怎么证明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有学生回答:“可以用拼的方法。”“那就拼拼看。”笔者把三角形交给这位学生,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一些三角形,让他们拼一拼。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没把三角形撕开,就用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三个角拼在一条直线上。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表述的空间,他们就会给课堂带来精彩,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 要凸显师生双主关系。笔者在执教《一个数乘分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1小时织的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表示小时织的部分是多少,再回到同位合作,表示出小时织的部分。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并在生生、师生的一次次互动交流中,一次次质疑问难中自主感悟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再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重叠问题”,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表格中出现的人数和实际人数不相符,使学生产生调整统计表的需求。调整统计表时,笔者要求学生在遵循调整统计表要求的同时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经历了“独立思考,形成见解――合作交流,启迪思维――达成共识,有所发现”这样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3. 要凸显活动性。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在教室里做了一个小超市,让一部分学生卖商品,一部分学生买商品。学生在交易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学会了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币。又如,二年级《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教学,通过“认一认”“说一说”“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走一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与实践、实验与操作,能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种经验恰恰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
三、“以学定教”练什么?
练习是一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数学课中,练习是否有效,是决定这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 学会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设计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要遵循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原则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在解决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对于分率1/4和具体数量1/4吨有些难区分,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针对性的对比练习:(1)一堆煤有3吨,用去1/4吨,还剩多少吨?(2)一堆煤有3吨用去1/4,还剩多少吨?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就能区分分率1/4和具体数量1/4吨,同时也能加深印象。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①半径是3厘米圆的周长是多少?②周长是18.84厘米的圆,半径是多少?③直径是10厘米的半圆周长是多少?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93-01
结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子胃癌,好发于40-60岁,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原因多数认为与个人生活史、既往疾病史和家族遗传史有关。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手术、化疗、放疗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其中结肠造口术是常见的术式,代替原来的会行使排便功能,实际上就是粪便出口的改道,对整体的消化功能影响不大,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患者会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的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基于此,对结肠造口术的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意义重大。
心理护理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运用肢体行为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语言,改变患者心理不良情绪,促进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的一种护理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结肠癌造口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树立患者全面认识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重返社会,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夫妻关系的和谐。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2年.5―2013.8年的住院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符合结肠癌的诊断,给予结肠癌造口术式,接受院内常规护理,自愿参加本研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重要疾患,精神障碍者,资料不全中途退出者,不接受院内常规护理者。本研究的60患者,男性38,女性22,年龄在45-55之间,干预前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基线测量,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结肠癌造口术患者,按照抽签的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内容:(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关心体贴病人,认真倾听病人的述说,帮助病人适应现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平衡。(2)加强对患者术后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加强锻炼,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3)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对结肠癌造口术患者很重要,尤其是丈夫的关心和体贴很大程度的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的自卑感,从而减少患者的孤独感。(4)病友现身说法:通过病友的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勇气。(5)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催眠和听舒缓音乐均能减轻患者的无助感,有利于保持乐观情绪。
1.3具体过程
在结肠癌造口术的第2天和出院前均发放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由患者本人进行填写(家属),交代填写注意事项,采用专人发放,给予统一指导语,时间为20分钟。并及时回收,由双人录入,核实,剔除填写不完整、雷同、答案统一的问卷,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4 判断标准
1.4.1焦虑自评量表[1]
由Zung于1971年编制,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反应成年人的焦虑症状,是病人的主观感受。
1.4.2抑郁自评量表[1]
由Zung于1965年编制,该量表共20个条目,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反应患者的抑郁程度,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1.5统计分析
将全部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以p
2 结果
由表2可知,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抑郁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36-02
成都东软学院自2011年开始大力推行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即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为主线的培养模式,该理念重视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两年来的实践让老师和学生都获益匪浅。
一、以往的研究
通过文献搜索和整理,不难发现国内关于TOPCARES-CDIO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主要集中在信息工程类院校或者软件工程类专业,研究内容包括:在TOPCARES-CDIO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究、教师角色的转变、系列教材的探索、实践教学基地的改革等,大部分研究重在探索与解决CDIO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创新,而几乎没有文章谈及CDIO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活动的影响,故本文以一次特色的学生活动——艺术节闭幕晚会为载体,浅析CDIO教学模式渗透于学生活动中对于学生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二、CDIO在学生活动中的运用
学生活动在国外大学被看成是本科教育的最重要部分,在中国大学被称为“第二课堂”,除了课程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学生活动是另一个锻炼学生能力、发展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由于CDIO教学理念中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与学生活动的“策划”、“动员与布置”、“组织实施”、“总结”四个阶段不谋而合,即我们可以把学生活动看作一次工程项目,当我们把CDIO教学理念渗透于学生活动中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现将成都东软学院一次院级学生活动艺术节闭幕晚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索。本着营造与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修养;展示师生创意设计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际工作能力,成都东软学院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大学生艺术节。整个艺术节期间要开展近十个子项目:师生个人作品展、新生作品展、校园写生比赛、十佳歌手大赛、新主播大赛、DV大赛、金秋杯辩论赛、小学期综合实训作品展、诗歌朗诵比赛以及艺术节闭幕晚会,而闭幕晚会又是艺术节各子项目成就的汇总与集中展示、表彰,它是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以前的艺术节举办方式为老师指导、安排、设计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自2011年成都东软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大力推行CDIO教学改革,我们尝试将CDIO的指导思想与学生活动开展相结合,无论是从晚会的前期构思策划、参与者的动员、中期工作的布置、晚会开展与组织、晚会后期总结都充分结合CDIO工程教育中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作为“晚会工程”的主体和活动开展的第一责任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都东软学院第三届艺术节从2012年9月初到12月中旬,历时3个多月,共收集获奖艺术作品280余件,推选出优秀艺术表演爱好者(主播、歌手、诗歌朗诵选手、辩手、导演、演员)共计40余位。为了给第三届艺术节画上完美的句号,2012年12月12日艺术节闭幕晚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圆满落幕,而晚会的顺利开展离不开CDIO教育理念的植入:在艺术节闭幕晚会正式演出前两个月,数字艺术系分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与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传媒中心的成员们进行了全面多次的交流与讨论,根据艺术节期间各子项目的初期成果,就整个闭幕晚会的主题设计、晚会流程的核定、晚会材料的准备、晚会开展前的宣传、参与晚会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的落实、舞台搭建构思、活动经费预算、晚会结束后的报道与总结等进行大规模的“头脑风暴”,最终形成完整且具有操作性的闭幕晚会策划方案,而专业教师和素质老师们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建议与经验支持,整个阶段为构思阶段(环节C)。在确定了晚会的初步实施方案后,各个团队开始分工协作与集体讨论,就晚会节目的表演形式、视频的内容、舞台搭建的风格、宣传海报、请帖样式等进行创意设计征集,根据闭幕晚会的主题、作用、性质将晚会涉及的所有板块进行风格统一的设计,艺术团队的老师们也从专业角度对同学们的设计进行指导与修正,整个阶段为设计阶段(环节D)。接下来学生们按照环节C和环节D的执行思路,落实闭幕晚会各个板块的工作,将晚会工作分为7个小组,他们分别是(1)节目组:负责完成节目收集、筛选及后期的排练、彩排工作、晚会流程衔接、主持人的选择、形象设计及台词核对、演职人员化妆、晚会服装、道具的准备及互动游戏的选择;(2)宣传组:负责利用海报、横幅、看板、传单等方式开展宣传,进行现场摄影及DV影像录制、晚会结束采访、新闻报道工作;(3)外联组:负责联系商家洽谈以及完成承诺给予赞助商的服务工作,晚会当天对赞助商的接待;(4)礼仪组:确定晚会邀请的嘉宾与请柬发放,确定礼仪人数、颁奖与接待的走位和具体引导方式;(5)舞台组:协助排练厅工作人员做好舞台、背景墙的布置,监督并确保舞台的搭建、装饰和质量,并对晚会期间舞台灯光设备、音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负责;(6)机动组:晚会期间,负责会场纪律维持、会场后勤保障以及紧急情况的处理;(7)卫生组:负责晚会前后的会场卫生清理以及晚会前工作人员、演职人员的饮食卫生安全监督。7个小组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最大限度保证晚会能够如期进行,整个阶段为实施阶段(环节I)。经过多次彩排、查缺补漏与细节完善,12月12日晚,艺术节闭幕晚会在各个小组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拉开帷幕,整个晚会一气呵成,节目引人入胜,此阶段为运行阶段(环节O)。
三、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在整个艺术节期间,学生的知识、能力在不同的阶段中可以获得不同的锻炼。构思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统筹思维、全局意识、创新思维、沟通能力,扩展学生对于艺术节期间个子项目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设计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巩固与强化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实施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宣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扩展学生的社交礼仪知识、艺术表演知识、写作知识,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去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维护集体荣誉,同时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运行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总结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检验的最佳时期。故综上可以看出TOPCARES-CDIO教学理念在学生活动中的运用和推广,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大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1(b)-0162-03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postoperative pain in elder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operation
LI Shu-yi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Guangming New District Peopi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postoperative pain in elder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operation. Methods 62 elder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31) and observation group (n=31),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of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nursing. Results SAS,SD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 (40.83±5.35),(40.83±5.46) points respectively]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53.61± 8.84),(8.84 ±7.29)points respectively] (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Elder patients;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operation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operation)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手段,明显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病死率[1],但住院期间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而且术后疼痛影响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术后康复[2]。为了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减轻疼痛,本研究对本科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31例老年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2月因股骨颈骨折在本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61~89岁,平均(71.62±5.36)岁,其中14例(22.58%)伴有心脑血管疾病,11例(17.74%)伴有呼吸系统疾病,9例(14.52%)有糖尿病,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均无严重功能障碍,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病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麻醉前后护理、简单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协助患者拍痰及术后和功能锻炼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舒适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组成以护士长为组长的护理小组,选择业务水平较高、语言沟通能力较强的护士负责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或职业采用不同的亲切称呼,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消除其陌生感,初步建立护患间的信任感;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对患者的病情表示理解和同情,对其提出的问题耐心倾听并详细讲解,向患者介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点,可通过介绍手术成功病例消除其对手术及预后存在的思想顾虑;鼓励患者家属、亲友等及时探视,让患者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支持[3]。②保持舒适的治疗环境:病房保持安静、清洁,经常开窗通风,一般1~2次/d,温度和湿度调至25~26℃和50%~60%,夜间尽量避免查房以影响患者睡眠,护士走路脚步应放轻,推治疗车时尽量避免碰撞及噪声;为了转移和分散患者对疼痛等的注意力,病房内播放一些患者喜欢的轻音乐,摆放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杂志和书籍及健康宣教手册[4]。③疼痛的护理干预:向患者耐心讲解术后和功能康复训练过程中会出现切口疼痛,不要恐慌,疼痛程度会逐渐减轻,疼痛或功能训练时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嘱患者行腹式呼吸,并与患者交谈其感兴趣的话题,或讲些幽默故事,或诱导其回忆愉快的往事,以转移和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与患者交流时尽量保持面带微笑,对于难以忍受的疼痛可以给予口服止痛药物[5-6]。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3.1 焦虑和抑郁的评价方法 护理干预前后均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共20项条目,每项采用1~4分的4级评分法,所有条目得分数相加乘再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标准分
1.3.2 疼痛评估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将两端标有0和10的游动标尺分为10个刻度,测量时带刻度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将游动标尺移到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共分5级,0为无疼痛(0级),1~2为轻度(Ⅰ级),3~5为中度(Ⅱ级),6~8为重度(Ⅲ级),9~10为最剧烈疼痛(Ⅳ级)[8]。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对照组(P0.05)(表1)。
2.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护理模式的转变及WHO对健康内涵的拓展,尊重患者的基本权利、关注患者的价值需求在现代医疗服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5]。骨折和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均是一种应激源,使其产生应激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骨折后突然卧床失去活动能力,难以完成角色转变,而且对治疗及预后情况顾虑较多,担心长期卧床或术后预后不佳生活难以自理,给家庭和儿女增加负担,部分患者因担心高额医疗费用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4],徐洋等[9]应用“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评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显示,152例患者入院时均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对84例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张洁宜等[10]对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围术期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术后第 7 天,患者的SAS、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研究应用SAS、SDS量表评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分别为(55.64±8.53)、(55.39±8.41)分,SDS评分分别为(54.28±8.83)、(55.34±8.51)分,提示术前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等综合干预后,SAS、SDS评分减低至(40.83±5.35)、(41.38±5.46)分,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P0.05),与文献报道[4]一致,提示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缓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有助于患者康复。
以往认为疼痛是创伤和术后必然存在的临床症状之一,常常为医护人员忽视,对不能忍受的疼痛主要依靠口服或肌内注射止痛药物缓解,而且疼痛对患者情绪及预后的影响亦未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7,11]。有研究认为疼痛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不良心理可增加疼痛程度,如果护理中护士对患者微笑10 min可使其持续几小时无疼痛,而有效交谈5~10 min,其镇痛效果可长达18 h[3],而且疼痛更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中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谈话、播放舒缓音乐、训练患者腹式呼吸等方式转移和分散的其注意力,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多以0~Ⅱ级为主,而对照组则以Ⅱ~Ⅳ级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5-6]一致,说明心理护理、音乐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外伤、手术等因素非常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术后疼痛不仅影响康复训练,而且不良情绪与疼痛相互影响,易形成恶性循环。心理护理、环境舒适护理及疼痛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减轻疼痛程度,增加患者对功能训练和护理的依从性,其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因此,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建忠,李福良,邹榆平.新鲜老年股骨颈骨折108例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7):2528-2529.
[2] 李国威,董明岩,张海飞,等.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2):4061-4063.
[3] 黄春霞.不同护理模式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66-67.
[4] 刘华仙.系统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4):42-43.
[5] 殷亚娣,汪萍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0):27-28.
[6] 金丽菊,崔秀梅,庞少波,等.音乐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抑郁症及血压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 30(7):978-979.
[7] 肖百香.个性化舒适护理在老年股骨头置换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9):36-37.
[8] 蒋秋萍,孙振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舒适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0:87-88.
[9] 徐洋,肖艳秋,齐华,等.心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髓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 25(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