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0:36: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古典园林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园林是靠各种植物为主要部分的园林景观,用自然生态学的方法来进行植物协调,不但制造大面积的草坪而且充满着时代色彩的雕塑也与日俱增。现代园林通过调整园林建筑疏密度,采用园林建筑创新材料、创新技术来表达时代气息。1.2现代园林色彩概念 色彩概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主体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部分。现代园林在庆祝庆典以及表现愉快场面时,色彩多以红、橙、黄等为主的暖色系,这样的暖色给人以热血澎湃的欢。在小空间的边缘部分、高速公路停车线、马路分车带大多选用蓝、青、蓝等为主的冷色系,这样的冷色既给人以空间的深远感,又不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在设计现代园林的方案中,要让冷色与暖色都拥有面积同样大的视觉感,就一定要让冷色面积大于暖色面积,至于选择何种色彩,往往绝决于园林整体设计所表现的那种感觉。 1.3现代园林未来发展情况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体系与古典园林的发展体系保持紧密的联系。发展中国特色,需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原则,使用本地材料和植物把园林构建成有机体,最大程度利用天然水、最小程度的使用人工水,从而达到景观在生态美观与生态价值学引倒下走向外观、内在更高层次的结合。 二、古典园林发展现状 古典园林的发展主要是形成、全盛时期。古典园林是在唐宋时期出现,开始侧重游戏和欣赏的布局,让之变成理想的环境,并对开始对绘画与造园艺术等技术的应用。明清时期开始走向鼎盛,主要表现为功能多、设计理念的高超境界。多样性、建筑的扩张、设备的更新、内部的装潢和环境色调的使用等方面,用此突出园林的自然美。2.1古典园林特色古典园林设计要有意识地改造自然风景从而突出精炼浓缩的自然风光,运用建筑来增色,使风景与建筑融为一体。古典园林以其建筑风格和规模分为气势宏大、风格上趋于高贵奢华、重点体现帝王气象的园林,像我国的最大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以小巧典雅的江南水乡特色、体现山林乐趣和朴实的自然田园美的环境,苏州园林就是最好的代表(如图1所示)。 2.2古典园林设计思想 古典园林是自然式园林的代表,在一定环境内,使用多种创新方法将山、水、植物、建筑加以协调,构建成源于自然且胜于自然的整体,让人工美与自然美紧密配合,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而且我国园林大多以山水为主体,潜移默化中体现中国文化生动的意境。 三、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设计对比分析古典园林景观栽植大多是以外观为主,调色、赏花、闻香、听乐为辅,强调季节与花期的规律,花木的选择与排列符合大多数人的美感学。现代园林中,绿化植物景观多有着整体统一的布置特点,通过在主体建筑中加强硬质景观的部署,突出显现现代园林的软硬景观统一性。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塑造中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其景观设计有着明显的模仿性特征。现代景观园林在景观塑造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与高新艺术手法对古典园林的传统设计进行有效糅合,从而实现自身在更深层次的进一步发展。
3.1古典园林的设计特征 古典园林的整体主题和其构成元素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貌、人文风景、乡土植被等资源组成的乡土景点。古典园林突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了解的氛围,是一件由建筑、花草、花木等组成的人为艺术品。古典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思路,也要注重效果配合上的适宜,其中意境主要是由植物的设计创作产生的,设计时需开拓思路,研究古典园林的特殊魅力,从设计造园、空间布局、特色文化上开拓更深的领域。 3.2现代园林设计需求 现代园林的设计中不应该过度的追求奢华的园林,而让其远离自然的初衷,只会模仿,照搬别人的设计,终究是成不了事。现园林设计最初是要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同时更不能缺少人文精神,在园林的建造中不能破坏原本的生态环境,园林设计需要将“景”和“情”有效的配合起来,用环境来陶冶人的情操。3.3古典园林设计与现代园林设计的比较
现代园林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继承了古典园林的独特性。现代园林抛弃古典园林自然观,又重新有着自己的创新,由静态自然,向生态自然发展。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自然,本质强调对“自然”的诠释。古典园林的设计是在景色的配合之中,即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移步换景;现代园林的设计上主要表现为:在全面继承古典园林精华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创新与自由,偏重于整体布局,基本没有对称,各景之间相互配合,形态初似规整,细视自然。四.古典园林的设计古典园林设计遵循原始手法,继承其优秀传统,取其精华,形成中国特色园林,对古今中外园林的文化进行研究,设计自己独有的园林。 4.1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设计研讨古典园林的水景是建立在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的艺术技艺,特别注重水体之间配合的景色,取其静态之美,以静衬动。现代园林其的水景处理,更多地是筵席了古典园林中水动态美的设计手法,大胆的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将动态水景的魅力展现到极点。古典园林的石头设计讲究衬托其他物质的原理; 现代园林石头设计则是使用抽象后的规则石景。 在古典园林中,建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的建筑大都小巧玲珑,朴实,简约、其本身也能成为景点之一;而现代园林中的建筑,基本趋向于抽象化、创新型,建筑的空间的布局技巧现已被大量使用于景观设计之中。 4.2古典与现代园林设计的色彩影响 古典园林根据现代园林的色彩风格与对比调和原则对园林景观中的山水、风景、景观植物进行协调组合,从而得到适合的空间色彩结构。现代园林的色彩寻求统一和对比的平衡关系,古典园林将统一与对比关系升华使用,将色彩的常用组合、外观要求种种形式都纳入其中,为景观的色彩效果渲染氛围。
五 结束语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即使用假山、流水、植物等诸多景物构成的自然风景,其中利用现代园林的植被对其进行调色,从而体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风光。现代园林色调在景观生态营造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古典园林色彩使用
的一种升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景观”之概念
景观即“Landscape”一词由来已久。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Von.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随后,景观一词又被引用到更多其它学科并与之结合发展和促生了许多新的学科与专业,如景观生态学等,于是景观的涵义在丰富与深化的同时,也变得愈加的混沌、复杂而难以一言说清。《辞海》中收录景观一词并解释如下:“作为地理学名词。一般概念,泛指地表自然景色;特定区域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统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类型概念,类型单位的通称,指相对隔离的地段,按外部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荒漠景观、草原景观等”。[1]
2.“景观”之涵义解读
景观的涵义绝不仅止一个简单的地理学名词,亦或是单纯抽象的“美景”概念。事实上,景观的涵义涉及到地理、生态、建筑、社会、文化、伦理、艺术、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人们思维意识中典型的景观资源之一,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的融合。古典园林的发展从最初奴隶(商、周)社会满足功能意义的“囿、圃”,到封建社会末期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明清),景观的涵义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因而本文将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例,从生态、艺术、人文三个层面来解读景观之涵义。
2.1生态层面—初期的“囿”与“圃”
未经修饰的的自然之景作为“景观”的最初形态,表明了“landscape"原始的“地景”涵义。而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出现的“囿”与“圃”尽管是以满足功能目的活动场所,但其景观意义却在区别于“Landscape”的人为属性上迈进了一步。因此,“囿、圃”也被看做园林的最初形式。
“囿”作为皇家园林的雏形,是用来圈养禽兽,栽植树木、果蔬,以供封建帝王狩猎和取乐的场所。文献记载如《说文》中:“囿,养禽兽也”;《周礼地官》中:“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2]。囿最初的营建目的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功能需要,即为帝王狩猎提供狩猎场所,并栽植果蔬以豢养禽兽。因此,囿多是借助于天然之势,规模庞大,范围宽广,内部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面貌,景观上体现了一种近乎原始的视觉景象。但随着仅隶主在其中娱乐、游赏活动的展开,囿也发展了物质更能外的精神审美功能,即提供欣赏自然的娱乐、审美场所。到了秦汉时期,“囿”狩猎功能愈加减弱,而游审美功能则愈发彰显。“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秦汉时期“囿”改称为“苑”。上林苑便是我国这一时期最宏大的皇家禁苑,据《汉旧仪》所载:“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苑的营造在景观上则逐渐增加了很多人工内容的组成部分,开渠凿池,建造宫殿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园圃”作为私家园林的雏形,是用来种植树木和栽植蔬菜,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场地。“最初园圃供应宫廷的公营果园或菜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果蔬纳入市场交易, 民间经营的园圃也相应的普遍起来, 老百姓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开辟园圃, 既是经济活动, 还兼有观赏的目的, 而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 一旦兼作观赏的目的, 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的方向上发展, 从而赋予园圃以园林雏形的性质。春秋战国之后, 随着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 许多食用和药用植物被培育成供观赏的花卉, 园圃原先单纯的经济功能也逐渐延伸出审美功能。”[2]因此,“园圃”与“囿”的发展过程相似,即逐渐超越最初单的纯物质功能,进而演化出审美功能。
2.2艺术层面—魏晋南北朝的山水园林和唐宋的诗画园林
2.2.1魏晋南北朝的山水园林
东晋至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极为混乱的年代,然而这一时期的精神文化却大放异彩,极富魅力。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自由,艺术、文化蓬勃发展,促生了人们对美的自觉追求。园林景观正是表达社会主体心理追求的客观承载对象之一。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追求一种淡泊雅致的生活状态,他们以寄情山水,以抒发胸臆,正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情怀。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自然山水园林。然而这种自然山水园林去不是单纯机械的复制自然景观,而是一种以表达审美追求为目的的对景观的艺术创造。
2.2.2唐宋的诗画园林唐宋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诗词文学、绘画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园林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也大为发展。唐宋在魏晋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基础上,将诗画的创作手法和理念更多的介入到园林创作中,形成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极富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唐宋时期的文人画家使园林创作的热衷者,他们多自建园林并亲自参加造园活动,并将自己擅长的文学或绘画技巧运用于造园实践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 [2]
2.3人文层面—明清的江南私家园林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巅峰时期,此时江南私家园林正是在复杂的人文环境中所发展出的产物。明清时期造园技法和理论都已发展成熟,由于经济的富庶,园林景观也成为这些官僚阶层挥金打造,以相互攀比、炫耀的私人场所。然而碍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明清私家园林的建造与皇家园林相比是不能僭越的,所以这些园林在细部景观的处理上更加精益求精,不免有繁复之嫌。
明清园林关注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因此善用“巧于因借”的技巧,造园时往往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2]。空间趣味也是造园时考虑的重点,园林内部空间极尽变化,时而曲径通幽,事儿豁然开朗,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以及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文学的手段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的手法在江南园林中也是极为成功的。造园匠师们善于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景,厅、堂、亭、谢上的楹联常常是赏景的说明书。可见,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是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园林景观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层面。
3.结语
景观一词由来已久,其概念由最初单纯的地理学名词逐渐被许多其他学科和专业扩大和深化,这也是景观的涵义变得暧昧和混沌。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这一典型的景观资源为例,以历史发展时序为线索,阐述了景观在生态、艺术、人文层面下逐渐深化和丰富的涵义,同时也试图提供了一条分别以时间和层级次序为横纵坐标的解读景观涵义的分析思路。
参考文献:
[1]《辞海》[M]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2]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类同之处,相互之间影响非常广泛。魏士衡指出:由于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社会功能上的一致性,并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属于同一心理依据,两者遵循统一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
1 散点透视与动态连续风景布局
透视是分析和定义空间,处理景观形式的方法,对描绘风景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山水画对景观的观察是从一侧到另一侧,从一点到另一点,称为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使得山水画中融入了“时空”概念,不同瞬间的画面可以组合在同一画面中,甚至有时会随着画家的情绪变化而跳动,是一种极为自由自在的运动,如宋代王希门的《千里江山图》。且这种时空运动并非是平均的,在移动中往往有若干停驻,画家在此作较为详细的描绘,以便逐渐展开、丰富、深化。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中产生的时空序列关系和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区的组织、园林季相的变换具有重要意义。
2 透视与构图形式
中国山水画在空间构图中,包含了时间的艺术因素,由开始和结束组成。对于山水画的构图,宗炳以“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橫墨数尺,体百里之炯”提出远映法,宋代郭熙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远”论:即高远、深远、平远。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对开朗风景的评价为“旁边平远娇岭,重叠钩连飘渺而去,不厌其远,所以级人目之旷望也”。对闭锁风景发评价为:“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所以足以目之近寻也”。同一幅画中,既要有开朗远景,又要有闭锁近景,二者不能偏废。这个论点对园林风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同一园林中,既要有开朗的局部满足游人旷望的要求,又要有闭锁的局部,以满足游人近寻的要求。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两者共存于同一园林之中,相互对比、彼此烘托,能够大大提高园林空间的艺术美。
3 写意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最为突出的共性便是借助作品所使用的客观材料表达和唤起情感的共鸣和联想,即为“写意”。从总体来看,写意的创作手法包含有2个方面:一是抽象、概括的艺术创作手段;二是立意。园林创作也是如此,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园林,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园林创作重在立意方面,从山水画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写意以抽象、概括的艺术创作手段应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如用一块奇石代表一座山峰,一条小溪代表一条湍急的河流,或者用具有抽象意味的岩石代表石狮进行布景。写意的手法反映出典型的中国式艺术境界,以极其简约的形式超越空间的局限和介质的束缚,含蓄地反映出艺术方法论的想象力。写意是中国园林从中国山水画吸收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重要特征。
4 叠山与皴法
山水画石法中勾、皴、擦、染、点5个步骤中,皴法是表现景物特征的系统技法,传达了客观世界的信息,“欲显其脉理及阴阳向背,则用皴法”。皴法以提炼过的艺术形式将惯常的景色进行分类,从而在现实和美学理想之间,在抽象和现实主义之间找到了折衷的道路。山体的表现是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山体唤起创作者庄严雄伟的感受。对中国人来说,雄奇的山体体现出人们对自热的崇拜,寄托着高贵品质的象征。与此对应,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园林中应用“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理论。山水画的皴法和园林的叠石技法相互融合,使得皴法成为了叠石的术语,山水画中的山石和园林中的山石几乎合二为一,且山水画中皴法对园林中置石或者是叠石的形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以后,山水画描写山石质感的方法(皴法)逐渐一致化(这应与写意画地位的逐渐提高相关联),表现远山和近石并无二致,画山如画师,使得中国文人更容易接受园林中叠石为山的概念。
5 色彩
江南园林做为中国古典园林最典型的代表,它的设计也受上述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幽寂脱俗、自然雅致的风格。在色彩的应用上与之相呼应,以自然、淡雅、平静为主,以幽静淡雅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其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与其气质十分相称。无论是无锡的寄畅园,还是苏州的留园、拙政园,色彩也极尽清新淡雅之风,梁坊柱头皆用栗色,挂落用墨绿,有些柱头也用颜色退光,都为素冷色调,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再以精美的漏窗沟通内外,窗外一叶芭蕉,几竿修竹、花影扶疏、若隐若现,与泼墨写意山水画的色彩是一致的。
1.中华文化思想的积淀
梁漱溟先生曾说:“文化是及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中华民族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宗派之一,是吸收了儒、道的思想及魏晋玄学而形成的旁支。儒、道、佛三家是美学思想最直接的来源,强调坚持对立而不对抗的和谐观。要求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儒家是入世的,时刻关注社会,善于思考,崇尚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家的“无为”思想,追求自由;佛家特别之处在于禅宗,专注内心。《礼记・中庸》展现了一种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有人类社会及宇宙万物的认识过程。
2.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西方美的范畴发展史中,早期认为:“神秘、超验的数以及由神规范的数量关系决定了万物的和谐。”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来现实世界是对理式的模仿,一切都向着理式的,形成了人神相和的观点。后期,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更为严谨: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由的和谐统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它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直到最后,马克思才彻底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从审美本质来看,中西方是有明显差别的。中国美学讲究伦理美学,是从食文化发展而来的,注重美与善;西方是宗教美学,是由性文化发展起来的,向上帝的审美追求,注重美与真。
和谐论在中西方美学中的解读
1.中国美学分析
从古代美学经过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发展的比较完整的美学通史。最为深刻的指出:中国近代浪漫主义与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古代朴素和谐美的理想被从新的审美意识中升华而来的、以矛盾对立冲突为特征的崇高美理想所取代。中国的现代美学是一个三大美学的交织:既有古典的和谐美,也有近代对立的崇高美,还有现代辩证的和谐美。
2.西方美学分析
古代西方哲学酝酿了西方古代的美学,西方古代的自然哲学为西方古代和谐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西方是偏向于动态的壮美的和谐模式。中国古代是和,西方古代偏于不和而和,西方近代偏于和而不和,逻辑分野十分鲜明。
自康德开始,经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形成了完善而强大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思想。康德一再强调崇高是来自主体内心的,是夹杂着痛感的,是间接的、复杂的、运动的
。
和谐论岭南园林建筑的美
1.考察岭南园林建筑的概况
岭南园林式中国岭南地区园林的概称,主要以广东省的广州、顺德、佛山、肇庆等地的园林为代表。
中国造园艺术始于明朝。理论代表作是计成的《园冶》。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广东番禹的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的产物。
余荫山房的设计对苏杭园林和西方园林均有借鉴,又不失闽粤园林的本土风格。造园者是为了纪念先祖的福荫,便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初至余荫山房,会感觉它似乎是一座普通民居大宅,甚至觉得和陈家祠大门有几分相像。它以一条游廊拱桥分为东、西两部分,水面占全园的较大面积。通过入园的细细品尝,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间、堂、馆、轩、桥梁、廊堤、石山碧水都囊括在其中。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美,游园其中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园中书香雅致,因原主人爱好诗文,处处可见楣额、楹联。
余荫山房以回廊、花窗、影壁的建筑形式来借景,营造出一种崇尚自然,顺应自然。释家超脱,避世遁世。在建筑设计上考虑了岭南冬短夏长、多雨的气候特征,通风、采光、遮阳、室内外空间的通透等方面都做得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得。
2.运用理论分析岭南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美源远流长,不仅仅是设计精美的假山流水、亭台轩榭,还赋予中国古代人文气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在传统的中国园林中,为讲求自然美,营造意境,追求园林景色的诗情画意,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对园中空间进行设计。为在园林景观方面传承经典的中华文化,那就要深入的研究我国古典园林在营造景观方面的艺术,取其精华应用于现代的园林景观构建中去。我们常将美不胜收,如同诗画般的场景比作诗情画意,我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风格及精髓之处就在于对园林诗情画意的创设。在对园林景观意境创设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景观(假山、水、植物等)在园林中的布置;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园中景观受四季变化以及人的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1 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观构建,是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代园林艺术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园林中对诗画般意境的创设与我国古代盛行的诗文书画有着密切联系,自唐宋开始,文学、绘画及园林艺术快速发展,并相互融合,受诗画的影响园林创作中出现了“诗园”、“画园”。诗文绘画把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使中国古典园林更具民族特色及格调,充满诗情画意。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各要素,其诗情画意的特质无处不在。
1.1 园林布局之诗情画意 按空间组织艺术的概念来讲,园林布局也属于其中的一种。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很多园林的布局都会依据古代绘画中的构图、画理模式来进行。传统的绘画讲求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疏密得当、虚实相当,画理中经营位置讲究“取势”。园林的布局即是在实际的三维空间中描摹自然山水,安排建筑、植物、山石等元素,营造可游可居的立体图画。宋介之《休园记》中描绘的休园,其组景“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即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
1.2 空间序列之诗情画意 空间营造艺术是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就如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写到“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造园者在安排园林的空间序列时,无论是哪种形态的空间,都会精心安排,对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及划分,使其空间序列如同诗词一般起承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炼的章法。所以,人们常常将优秀的园林作品比喻为无声的诗歌,这正是园林的“诗情”所在。
2 现代园林中“诗情画意”创设策略
2.1 因地制宜巧设“意境” 不同园林有不同的特点,所营造的场景意境也不相同。比如,北京圆明园在设置景物时都是以水为核心的。,将皇家园林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即“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又如承德避暑山庄以自然植物景观取胜,通过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凸显了园林景观的色彩变化和季相交替。实现山庄“春有万树梨花送暖,湖边杨柳吐绿;夏日绿荫生凉,青萍涌翠荷花飘香;秋有枫林红叶,山峦火红;冬有青松挺拔”的物象美景。
2.2 以“诗文”赋名点景 通过用诗文为园中的场景进行赋名,不但可以把园中场景形象的概括进去,同时可以使人感受到诗文中的已经,还可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进行规划设计。园林是人化的自然,景观之名往往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诗情画意”的共鸣。例如“爱晚亭”“留听阁”“明月楼”,以及桂林山水、苏州枫桥、寒山寺等。又如,济南小清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该设计通过浮雕、铜雕、铁雕、线条画、马赛克拼贴的景墙、雕塑等形式布置两岸沿线各景点,将小清河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形成标题景观,如“玉带修篁”出自“清河玉带绕城飘,夹岸修篁翠色雕”,“水岸鹊华”出自“鹊华烟雨”。
2.3 营造“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 在创设 “诗情画意”景观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创设,在取材构景时可参考诗格画理来进行。古典园林中对植物景观创设的灵感许多都来自于咏景诗和风景画。在现代园林中, 既可借用移情、比兴、象征、隐喻等手法或古代的咏景诗和风景画进行植物造景,使景观富有“诗情”与“画意”;也可将大地艺术运用到景观中,表达设计师或艺术家的某些观念和想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为表现更多的植物景观意境提供了条件。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诗情画意景观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其营造景观的手法和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现代园林景观构建中对诗情画意景观的创设。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为充分展现空间感,营造诗情画意的场景,就必须加强对体验、经验、环境及手法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造园技法,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众多学者对南方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从历史考证、造园思想、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丰富细致的研究。西蜀名人纪念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树一帜,承载独特的人文与地域文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作为西蜀地区古典园林的重要代表,加强对西蜀名人纪念园的研究,也是加强对整个西蜀地区古典园林的研究,同时使整个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更加完整。
1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概念界定
蜀国之名,始见于殷墟出土之卜辞;今四川古为蜀地,“因在西方,故称为蜀”;世人普遍接受的关于“蜀”的说法:“蜀即西蜀,在今四川”。文中“西蜀”一词,并非指具体地域上的限定,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综合概念。文中所说的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指西蜀地区为了纪念某位先贤、名士以及其品德、文采、功绩为主题的古典园林。
2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纪念性体现
纪念性是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灵魂,纪念性影响着西蜀名人纪念园的产生、发展和传承。西蜀名人纪念园的纪念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园主人的精神品质的传承。接下来从选址、空间、植物栽培3方面,对其纪念性表达加以阐述。
2.1 选址
根据名人纪念园选址不同可分为直接在原有古迹上造园的一次承载纪念园和人为选址二次承载纪念园。西蜀名人纪念园林选址多为一次承载纪念园。选址通常为名人、文人住所或坟墓,因人而扩大,后人为纪念而逐渐返修扩大并赋予其浓郁的纪念意义,直接在原古迹遗址上建园对纪念性的表达具有直接效应,人们可以直接地感受体会园主人的生活,产生纪念与追思的情感。其中文君井、武侯祠、杜甫草堂是典型代表。以杜甫草堂为例,它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家眷由陇右入蜀,建设的茅屋。杜甫居住4年离开后草堂便不存在,后来诗人韦庄根据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而成,经后人多次返修、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2.2 空间布局与水体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空间布局包括中心主轴环绕式、岛式、辐射式,其中中心主轴环绕式以建筑组成规则的空间,主体建筑附近均有水环绕。纪念建筑空间和水体区域划分较为清晰,而在局部有所融合,将西蜀田园的自然风韵加以巧妙地体现。u式布局是一种纪念建筑空间和水体糅合、交错的布局形式,其不仅使得园林中小空间形式得以丰富,而且更能体现出对自然的保护与尊重。辐射式指主建筑和自然水体的空间布局呈现辐射式,建筑空间主要依附水体空间,水的存在增加建筑的灵性。无论哪种空间布局都很重视对水体的运用。宋郭熙在《林泉高致》曾曰:“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池、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因为西蜀时期名士多对自然有崇拜之情,因此,西蜀名人纪念园对水体的运用多模拟自然水体,如江河、湖泊等。
2.3 植物栽培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在植物栽培有着自己的特色。一方面,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拜与尊重,成景多依附自然景色,栽种的植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如青城山中的“步桥雨亭”依大树而建,以树皮为盖、以树干为柱,实现了建筑景观和植物景观两者间的巧妙融合。另一方面,选取的植物多为园主人喜好的植物,他们大多以植物比拟自身,而古人喜爱植物多代表了其自身的品质。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沽,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例如三苏祠,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故三苏祠以竹为脉。
3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启发
3.1 物质与精神空间的启发
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给当代的启示主要体现在2点:其一,充分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西蜀名人纪念园林较为注重精神引领作用的发挥,如望江楼使用薛涛的诗词,围绕精神需求进行建筑空间的构建,在强调园林主题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园林的精神空间。其二,精神空间多层面体现目的。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精神空间多层面体现目的,主要体现在理想、伦理、实用等关系的处理上,其不仅追求美感,更强调对审美理想境界与道德境界的追求。
3.2 地域性与场所精神的启发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经济、文化、社会长期积累的体现。人们通过对审美经验、建造方法的积累,去除糟粕,继承精华并逐渐发扬光大,并应用在园林设计与建造中。一个地域特色文化的园林往往给人带来归属感,西蜀名人纪念园林在继承西蜀园林风格的同时,注重与现代社会的结合,通过人们合理的规划,划分合理的区域供人们休闲,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因此,当代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域性,综合分析所在地风俗习惯、历史、人文等内容,确保造园能体现当地特色与文化内涵。另外,还应注重设计供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注重人的心理感受,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精神享受。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3383(2009)06-0178-01
提起园林建筑,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文化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园林建筑,但其中最具典型风格的两种园林,即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都有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其造园理念、建筑风格对从古到今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园林的典型还适合现代园林吗?答案是否定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局限性和优势,不能盲目地追捧和摒弃,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怎样在两种造园风格中协调统一、借鉴得当,以适应现代园林的需要,是园林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思考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迥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和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之母。在建筑上,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的建筑群。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有无相生”的审美思想,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是如此,江南水乡一些典型的民居也是如此。
中国园林建筑还特别重视建筑单体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美。每个单体只是作为总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例如,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环境中才有生命,太和殿只有在紫金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造成一种神圣的气势;藏于深山中的古寺,深山因与古寺融为一体而变得更加神秘,古寺因深山的渲染衬托变得更加清净,给人以超凡脱俗兼具宁静之美的审美感受。
但近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产生了效仿西方园林的众多实例,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都是私人园林的范畴,一般的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园林服务的主要人群是普通的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而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营造西方园林的狂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2对西方园林建筑的思考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虽然现代西方园林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欧洲人重视形式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园林建筑中这种明确的逻辑概念与因果关系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如西方古典建筑中,将建筑的造型分解为可以理解的各种几何形体,并将它们符合逻辑地组合在一起。绝大多数的西方古典建筑都可以分解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在这些形体中,方就是方,圆就是圆,任何形体几乎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欧洲人喜欢在一些宗教建筑上饰以壁画:因为飞鸟都有一对翅膀,所以壁画上的能飞的小天使就合乎情理地安上一对翅膀,完全合乎形式逻辑的因果关系。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群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化的本质要素,只能是苍白而无生命的。
3中西方园林建筑应协调统一、借鉴得当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两个不同源的园林在现代园林的需求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园林进行优化重组,最终达到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首先,中国园林建筑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但现在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而中国的国情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允许我们在什么地点、什么城市都建设成本过大的、占地无节制的园林。
我们不仅要关注园林建筑建造的经济成本,更要关注今后使用中的经济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就生态成本来讲,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以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所以也就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园林建筑的模式了。
提起园林,世界各名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文化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园林,但其中最具典型风格的两种园林,即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都有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其造园理念,建筑风格对从古到今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园林的典型还适合现代园林吗?答案是否定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局限性和优势,不能盲目地追捧和摒弃,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怎样在两种造园风格中协调统一,借鉴得当,一适应现代园林的需要,是园林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考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迥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和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园林之母。在建筑上,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的建筑群。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有无相生”的审美思想,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是如此,江南水乡一些典型的民居也是如此。中国园林建筑还特别重视建筑单体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所构造成的美。每个单体只是作为总体的一部分存在,例如,藏于深山中的古寺,深山因与古寺融为一体而变得更加神秘,古寺因深山的渲染衬托变得更加清静,给人以超凡脱俗兼具宁静之美的审美感受。
但在近些年来,在中国产生了众多效仿西方园林的实例,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是高高的围墙封闭,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都是属私人园林的范畴,一般的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西方园林服务的主要人群是普通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中国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要产生了矛盾,而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效仿营造西方园林的热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2 对西方园林的思考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为主,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虽然西方园林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
西方人重视形式逻辑,重视失误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园林建筑中这种明确的逻辑概念与因果关系也体现的十分清楚。如西方建筑中,讲建筑的造型分解为可以理解的各种几何形体,并将它们符合逻辑的组合在一起。绝大多数的西方建筑 都可以分解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在这些形体中,方就是方,圆就是圆,任何形体几乎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西方人喜欢一些宗教建筑饰以壁画:因为飞鸟都有一对翅膀,所以壁画上的能飞的小天使就合乎情理地安上一对翅膀,完全合乎形式逻辑的因果关系。
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群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系统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心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园林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化的本质要素,只能是苍白而无生命的。
3中,西方园林应协调统一,借鉴得当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两个不同根源的园林在现代园林的需求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园林进行优化重组,有机结合与融合,创造出更完美的现代园林艺术。
首先,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到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既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但现在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的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而中国的国情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允许我们建设成本过大的 ,占地无节制的园林。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家园林建造的经济成本,更要关注今后使用中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就生态成本来讲,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以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所以也就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园林的建筑模式了。
而对西方园林而言,过于人工雕琢且营地铺装占有很大面积,内涵比较苍白,这一点有目共睹,中国园林可以予很好的修正和完善。可以把中国园林中师法自然,多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到现代的大广场式的西方园林中去,把人性需求落到实处,做到使人可停,可赏,可游,可憩,环境自然舒适。
1 园林设计要素研究现状
总体来说,对园林设计要素的研究不少,但研究的内容大多为地形、水体等能实实在在的要素。最具代表性就是诺曼K.布恩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详细的讲述了园林设计要素之地形、植物、建筑物、铺装、园林构筑物以及水体的设计方法[2]。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意境”二字。“意境”二字的体现,通常需要借助其他的一些元素。例如诗词、山水画甚至声音,如罗枫将“声景”这一概念引入园林中,尝试利用自然界美妙的声音带给人们听觉上的和美感[3]。本文所要探讨的“天文气象”,虽时时发生,但常被忽略,其实只要巧妙运用,也能为园林景观增添浓浓的一抹色彩。
2 中国古典园林中天文气象的运用
2.1 天文及气象的概念
天文,指的是宇宙中的各天体及天体的分布、运动等,如太阳、月亮、日出日落;气象,指的是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及对流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常见的云、雾、雨、雪等。
2.2 中国古典园林中天文气象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乏对天文气象运用十分成功的例子,如拙政园就有“听松风处”、“听雨轩”、“与谁同坐轩”等景点,它们融入了自然界中的风、雨、清风以及明月;网师园的“梯云室”取意“梯云取月”,留给游人无限遐想。明代计成在《园冶》中也提到“蓉蓉月色,瑟瑟风声”,这都证明,古代的造园者不但知道运用实在的山水风景,也懂得利用自然无价的明月清风,云气霞光,使之成为园林景观的点缀。
2.3 “西湖十景”中的“天文气象”
“西湖十景”是对天文气象这一要素成功运用的典范,其中绝大多数景点都与天文气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平湖秋月”展现的是皓月当空,湖天一碧的美景,尽管这一景点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固定选址,但从观赏角度来看,观赏的重点都是月亮以及月亮在湖中的倒影,引发游人“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三潭印月”同样离不开月亮,作为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在建造时恪守“一池三山”模式,空间处理巧妙非常,营造了“湖中湖”、“岛中岛”的景致。更有趣的是利用了月亮和石塔,形成了天上月、塔中月、水中月与游人心中的明月相互呼应的33个月亮的奇景。“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俗称黄妃塔,因民间传说《白蛇传》带给这座塔几分神秘艺术色彩。“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过是也。”从这样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若缺少了“夕阳”这一要素,这一景点必将失色不少[4] [5]。
另外,与天文气象相关的季节变迁,也是“西湖十景”一些景点不可缺少的设计要素。“苏堤春晓”乃西湖十景之首,苏堤与宋代文人坡有关,因此也叫苏公堤,堤上间桃间柳的植物配置,形成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醉人春色。对苏堤描述的诗文很多,“桃红柳绿竞春天、澹点烟波倚岸妍”、“湖柳湖波尽可怜,不只春在阿谁边”,从这些诗句不难发现,“苏堤春晓”的精髓便是一个“春”字,正如《西湖志》所言“咸谓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云” [6]。同样体现春季之美的还有“柳浪闻莺”,当春天来临柳树发芽,风摆成浪、啼莺争树,给人带来浓浓的春意。另外还有“曲院风荷”,这里原是南宋朝廷的酿酒坊,其中有一水池,池中栽植荷花,到了荷叶茂盛、荷花盛开的夏日,徐徐微风拂面,带来沁人心脾的酒香与荷香,令人不饮自醉。
再如“断桥残雪”中的冬雪、“双峰插云”中的蓝天白云等。综上所述,只要细心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西湖十景”的许多美景与天文气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这一要素也是营造如斯美景锦上添花的一笔。
3 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从单纯考虑视觉上的美观,到注重视觉、听觉及嗅觉多种感观的感受,人们都在试图发现新的设计要素以丰富景观。天文与气象时时发生,却常常被忽略。其实蓝天白云、朝阳晚霞、春风冬雪等皆是大自然赐予我们很好的园林设计要素。烈日当空,园中绿荫翠盖;春雨朦朦,檐下兰香满盈;当轩雨滴蕉响,临池秋雨残荷……这种种引人遐思的景色都和天文气象密不可分,天文气象也是创造园林景观、营造园林意境时绝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对天文气象应用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能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带来灵感与启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7.028
Analysis of the Reason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Rarely Draw Landscape Plan"
LIU Luxiang, HUANG Yushang, FENG Yuan, TIAN Chaoyang
( 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cas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s, also from the point of the plane, elevation and section of the design expression method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s follow design method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lane, to elevation and section.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s are two-dimensional graphic design based on Euclidean geometry.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wer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design based on Non Euclidean geometry. Therefore, it was difficult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design to draw the plane, elevation and section, the design results could be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modeling combined with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the emergence of 3D software of modern computer, which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analysis, design and teach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provided conveni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western classical garden;euclidean geometry;design method;plane
赵辰[1]在《立面的`会》一文中针对梁思成引进的西方建筑学的“立面”概念,证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中不存在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中的立面(facade),因为中国的木构建筑其屋檐之下的墙面完全被屋顶的斜面和出檐所压抑,中国的木构建筑是以坡屋面的屋檐示人的,而西方建筑是以由两坡顶而形成的三角形“山墙”面来面对人的。早在1997年张永和就对西方建筑学概念进入中国做出过反思:“立面图是一个平面形象,它只可能将建筑演绎为平面形象,古典中国建筑被西洋的平面性语言(除了立面图,还包括平面图剖面图)描述,意味着一个重要的西方建筑学概念进入中国。这个概念的术语是正投影,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以致排斥空间的观察方法[2]。”
王澍[3] 在《剖面的视野》一文中介绍了滕头馆设计过程:首先用多组剖面表示其建筑复杂的内部,再根据剖面做出模型,最后根据模型推出平面。20世纪30年代,西方现代建筑大师阿道夫・路斯提出空间应该作为建筑设计核心:“我并没有设计平面、立面、剖面,我设计空间[4] ”,创造了著名的RUAMPLAN设计方法,即空间设计法,彻底颠覆了建筑设计从平面开始的设计程序,即葛明[5-6]后来在东南大学空间教学改革中倡导的新的空间设计法――体积法。
这些现代、当代建筑师对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程序和方法的反叛,引起笔者对平、立、剖设计程序的思考,西方建筑学平立剖手段能否应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与设计?能否作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准确方法?明代学者计成[7]在《园冶》中提到“夫地图者,主匠之合见也”,既然平面图有利于“主、匠之合见”,那么是何原因计成不画平面图,并且说“式地图者鲜矣”。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园林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找到中国传统园林“式地图者鲜矣”的客观原因。
1 欧氏几何的面
欧氏几何主要是在平坦的空间下研究几何结构的,关注的是平面上的直线和二次曲线的几何结构和度良性问题,属于平面几何范畴[8]。按欧氏几何特征,在二维空间中3点确定一个面,图1中三角形、方形面、圆形面都属于欧氏几何的面。其共性特征是所有的点都在一个“平”面,即二维度量。
2 建筑的平立剖面
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都是三维、立体的建筑(图2-a)在图纸上的二维投影图,是一次十分典型的三维向二维的转化过程。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都是一种二维的面,属于欧氏几何的面的范畴。
2.1 建筑平面图
建筑的平面图,是建筑所有的墙壁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一种抽象的投影图。它是假想用一水平的剖切面沿门窗洞位置将房屋剖切后,对剖切面以下部分所作的水平投影图(图2-b)。对于多层建筑,一般每层有一个单独的平面图。如果是中间几层平面布置完全相同,这时就可以省掉相同的平面图,只用一个平面图表示。
2.2 建筑立面图
立面图是在与房屋立面相平行的投影面上所做的正投影图,其中反映主要出入口或比较显著地反映出房屋外貌特征的那一面立面图,又称为正立面图(图2-c)。通常也可按建筑朝向来命名,大致包括南、北、东、西立面图4部分。
2.3 建筑剖面
建筑剖面是假想用一个或多个垂直于外墙轴线的铅垂剖切面,将建筑剖开所得的投影图。剖面图(图2-d)用以表示建筑内部的结构或构造形式、分层情况和各部位的联系等。剖面图的数量是根据建筑内部空间复杂程度的具体情况而决定。
3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面
西方园林的发展一直深受西方建筑学的影响,其园林设计存在建筑师的参与或直接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设计[9]。建筑师在园林设计中通常采用西方建筑学传统的设计方法,专注于在平面上进行构图,用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表现手段来进行园林设计,其表达的手段当然也是欧氏几何的平面。
3.1 西方园林的平面
西方古典园林的要素及空间皆显示出明确的几何形式,尽管原始地形可能起伏不一,但其设计地形平坦、关注于平面构图,发展成为平面化的园林,尤其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被人们称为“平面图案式园林”[8]。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把园林作为建筑空间来看待,以期园林与建筑的统一,因此其园林趋于建筑化。其园林主景是图案式花坛,大都以绿篱和花草为材料,在大地上描绘各种图案,几乎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的,故此,其园林和建筑一样当然有平面,而且平面可以真实、准确、直观地表现其园林的形式和内容。
以沃-勒-维贡特庄园为例。整个平面化的园林(图3)看起来像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的绘画,表现出的是欧氏几何的面,如建筑平面一般。即便是在有落差的洞府和挡土墙处(图3c)其处理手法也是用草地形成的倾斜的面。
3.2 西方园林的立面
意大利台地园在设计中把每层台地处理成平面,形成类似于建筑的楼层。落差较大的地方的处理成像建筑的立面一样,高差较小的地方层与层之间用倾斜的面进行连接,故此,意大利的台地园表现出明显的类与建筑的立面。
如埃斯特庄园,将庄园设计成一个建筑式整体,花园作为建筑的延伸与补充部分。其中,花园分3个段落:相对平坦的底层台地、错落有致的一系列台层组成的中层台地和顶层台地。入口台地向顶层台地望去是一个俨如建筑的立面(图4)。埃斯特庄园的百泉台(图5)的立面处理丰富,类似的立面处理还有加尔佐尼庄园台地入口(图6)。
3.3 西方园林的剖面
西方古典园林剖面如建筑剖面一样比较简易,用少量的剖面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其园林地形的高差变化。菲耶索勒美第奇庄园(图7)的三层台地,其剖面俨然像建筑的剖面,甚至一个剖面就可以清晰地表示出园林的地形。如冈贝里亚庄园(图8)和兰特庄园(图9),少量的剖面就可以详尽地表达其地形变化。
4 中古典园林中“面”的坍塌
童先生首次以西方建筑学方法测绘图纸的形式记录江南园林。解放后,刘敦桢先生对苏州园林重新测绘。随后测绘苏州园林的还有陈从周先生和彭一刚先生[10]。但是,所有测绘图平面图中,难见其对高程的记录,也没有显示等高线。
彭一刚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用大量平面图、剖面图、透视图形式来表述和分析传统园林空间[11]。然而,彼得・拉茨早已言明,“景观(园林)与建筑不同,用平面图、侧面图、剖面图和透视图来表现景观空间不够详尽”[12]。
4.1 平面的坍塌
中国传统园林地形多变,空间丰富。图11和图12均为留园剖面图,通过该图可以明显感知留园内地形高差起伏多变,空间层次丰富。图10为留园平面图,彭一刚先生是按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方法将园林所有的建筑、植物、假山、水体、地形等立体的元素投影到二维的图纸上,得到一张二维的平面图。然而与西方园林的平面图案式园林不同的是,这样得来的平面图根本无法真实、准确地表达中国传统园林丰富的空间和地形变化。
当立体的园林投影到二维的纸面上得到园林平面的过程中(图10),可以看到园林高低错落的地形消失了,假山的高度无法判断了,视线是渗透还是阻隔无法感知了,而这些都恰是传统园林的迷人之处。当平面图被后来学者用作中国传统园林的一种研究方法,童先生1937年在其著作《江南园林志》的原序中明确写道:“昔人绘图,经营位置,全重主观。谓之园林,无宁称为山水画。抑园林之妙,亦绝非一幅平面图所能详尽。盖楼台高下,花木掩映,均有赖于透视。若掇山则峰峦可画,而路径盘环,洞壑曲折,游者迷途,摹描无术,自非身临其境,不足以穷其妙矣。”童[15]已明确指出,平面图根本不具备表达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能力。此外,中国传统园林地形错落,层次丰富,应该每层都有一个平面,但由于其地形高差起伏过于多变,其平面图根本无法尽数画出。面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园林平面是“失意”的,深谙造园之事的计成当然知道这一点。
4.2 剖面的坍塌
彼得・拉茨虽深知园林与建筑的不同,然深受西方文化背景影响的拉茨为尽可能详尽的表达园林空间的构成和水平面的落差最后只得从平、侧、剖、透中挑出剖面图作为优选图11 留园剖视立面图。笔者认为,彭一刚先生也肯定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平面是“失意”的,所以彭先生又用了大量的剖面来弥补平面的弊端。
对比留园的B-B剖面和D-D剖面(图11),虽2个剖面位置很近,但剖面之间的差别很大,说明留园的地形变化丰富。为尽可能地明了表达留园的空间,彭一刚使用了多组剖面来表现其地形的变化。然而,对于空间如此丰富、地形变化如此之多,中国园林又需要多少剖面来表示呢?又岂是有限的剖面能够表述的清楚的?所以,中国传统园林即便选用剖面也无法详尽地表达出园林空间的构成和地形的变化。
此外,对比留园平面(图10)和剖面(图12)可以看出,图12不仅将这条剖切线上的建筑、地形等画了出来,而且将后边的可亭投影到剖面上,彭一刚先生的剖面其实际是建筑中的所谓的剖立面。对于这张剖面所有的元素都在一个面上,如何用来分析视线,视线是被遮挡还是渗透如何判断?可能还需要透视图等其他方式再来辅助表达。
4.3 立面的坍塌
中国传统园林小到一块石头,一座假山,大到一座园林都有无数多的立面。图13为吴斌的十面灵璧图[14] ,可以看出,一块灵璧石十面各不相同,而且图中的10个面其实不在一个平面上,每一个面由无数个面组成。王欣[16]有言“假山就是中国的建筑学”,他的源自吴斌的十面灵璧图而作的建筑“十面灵璧”[17] (图14),有和灵璧石一样或是更多的立面,再到他的建筑“拈石掇山”[17](图15)模仿中国传统园林的假山,建筑的立面更是难以尽数。故此,王欣[16]直接放弃传统建筑的立面而是用建筑模型来表现他的建筑。
中国的假山(图16),将不仅仅是王欣的建筑“拈石掇山”所能表达的,它将有无数的立面。对于一座地形高差丰富、空间变幻无穷的中国传统园林,可想而知,它将有无数的立面。
5 结论与启示
中国园林起源于山水画,园林的设计本身不是从平面开始的,《园冶》的作者计成设计园林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在现场中转来转去边体验边构思的设计方法,王绍增[18-19]将之称为“时空设计法”或“入境式设计法”,设计的表现通常以写意的山水画或制作模型(“烫样”)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设计方法从头到尾根本无须画出平面图,这也是计成为什么说“式地图者鲜矣”的原因,计成的这种造园方法当然也无须画出剖面图和立面图。
马克・特雷布(MarcTreib)[20]在1992年提出,现代景观设计在于对空间而不是平面和图案的关注,设计应该具有“三维性”。美国第一代景观大师盖瑞特・埃克博(GarrettEckbo)在1937年的《城市花园设计程序》中指出“人是生活在空间中,体量中,而不是平面中。”他强调,景观应该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应该是平面的游戏而是为人们提供体验的场所[21]。阿道夫・路斯、马克・特雷布、盖瑞特・埃克博等大师提出建筑或景观设计是对空间的关注是在20世纪,而中国传统园林已经存在上千年。
中国传统园林“入境式设计”方法避免了图面设计的缺陷,是真正的以人的体验为核心创造的一个真实的与自然对话的空间的设计方式。但由于技术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种设计方法一直未兴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进步,近年来大量三维软件运用拓展了景观设计的表现空间。以SketchUp,3DMax等为代表的三维设计软件出现后,对于景观环境研究与设计本身更加方便,景观分析与设计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三维与虚拟现实技术极大地深化了设计研究的深度与维度,拓展了现代景观设计空间与表现力。用虚拟真实的空间来做设计已经变得很容易,我们老祖先创立的在现场真实中转来转去和搬来搬去的设计和修改的方法显出极大的优越性。联想到现在景观项目汇报中流行的3D动画漫游,正是对老祖先创立的设计方法的回归。技术和条件已经趋向成熟的今天,中国传统园林的“入境式设计”方法是时候崛起了或者说这种设计方法已经开始崛起。
参考文献:
[1]赵辰.“立面”的误会[J].读书,2007(2): 46-47.
[2]张永和. 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建筑[J]. 建筑师, 2003(5): 16-17.
[3]王澍.剖面的视野[J].时代建筑, 2010(2): 81-88.
[4]刘建岗.阿道夫・路斯独栋住宅空间演化的呈现及对穆勒住宅的解读[D]. 南京:南京大学, 2012: 23-31.
[5]葛明.体积法(1):设计方法系列研究之一[J].建筑学报,2013(8): 7-13.
[6]葛明.体积法(2):设计方法系列研究之一[J].建筑学报,2013(9): 1-7.
[7]计成.园冶图说[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103.
[8]朱建宁.几何学原理与规则式园林造园法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例[J].风景园林, 2014(3): 107-111.
[9]王向荣, 林菁.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0]孙立卓. “园林话语”与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创作[D].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9-16.
[1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9-42.
[12]瓦尔特・茨朔克,刘玉树.手法与景观――彼得・拉茨访谈录[J]. 中国园林, 2008(7): 40-41.
[13]王绍增.拉茨的睿智与茫然――读访谈录《手法与景观》有感[J].中国园林, 2008(7): 42.
[14]黄晓.吴彬《十面灵璧图》与米万钟非非石研究[J].装饰, 2012(8): 62-67.
[15]童.江南园林志[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16]王欣.建筑需要如的观法[J].新美术, 2013(8): 31-53.
[17]王欣.如画观法[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59-113.
[18]王绍增.论中西方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J].风景园林, 2006(6): 18-21.
[作者简介]黄旭慧,柳州市龙潭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园林工程师,广西柳州545005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96―04
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它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回顾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分析其差异及特点,有助于现代园林的创作。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产生差异原因的探究
(一)历史起源不同
从《诗经》及《孟子》的记载可知,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就筑灵台、灵沼、灵圃,这是最早的皇家园林雏形。自此,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从周文王时代至东汉末年的萌芽期。从早期供狩猎之用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的形成期。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为理念、观赏游览为主的园林艺术。第三个时期是隋唐宋的成熟期。文人参与造园的活动把园林与诗、画相联系,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第四个时期是明清的全盛期。建造了以大规模写意自然山水园及集各地名园胜景于一园为特点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在造园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传统园林由“壶中天地”转向“芥子纳须弥”。至此,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了最高峰。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因丈量尼罗河泛滥退水后形成的土地,发展了几何学并把几何概念用于园林设计,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公元前500年,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文化、科学、艺术及园林建设的繁荣兴盛。罗马继承古希腊传统发展了别墅园和宅园,以精确的数理推导、规则的几何形状、精致的雕塑等,形成了西方园林的基本雏形。此后欧洲经历了近千年漫长的、极度压抑的中世纪后,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春天,也迎来了园林空前的阶段。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由勒诺特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明显反映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原则,以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成为规整式园林的典范,西方园林由此步入辉煌时期。
(二)文化传统的差异
儒、道、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多元互补的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崇尚“仁义”和“礼乐”,重义轻利;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提倡“道法自然”,追求虚静;佛教追求“息心去欲”、“清静无为”等境界。园林作为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打上了中国文化深深的烙印,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作为最高境界。
西方以征服、改造、战胜自然为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动力,是一种科学价值取向。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康德认为:“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西方文化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表现自我。因此,西方园林的发展处处体现着人对自然的强制性约束,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
(三)哲学理念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突出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重经验直觉。中国人的理性注重具体及实践,考察事物常忽略细节,提供的往往是关于对象模糊的整体。受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元化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国人多数不愿问津自然科学。受此影响,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深沉、虚实互生,注重对意境的追寻。
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是向外思维逻辑,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倾向于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重唯理,习惯探究事物内在规律;较多关注自然,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西方人的理性是讲功利、求效率、重实效的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受其影响,西方园林艺术形成了分析、理性的思维。
(四)美学思想的差异
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经营,中国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楷模,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来萃取其精华,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色彩。文人特有的恬静趣味、浪漫风度、朴实气质,反映在其营造的园林风格中,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重情”的美学思想。
公元前6世纪毕达格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他们提出的。黑格尔也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也影响形成了西方几何图案的园林风格。
二、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
(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
中国古典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园林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参差错落。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重视寓义于物,托物言志。
2.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表象上体现形式美,更把自我放人自然中,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借景物窥见心灵、触动情思,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
3.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构造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强调有法无式。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人们在二维园址上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不同形状、尺度、个性的多个空间,通过对其分割与联系的处理,形成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同时配合借景、对景、分景、隔景、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园林艺术景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三维空间效果。
4.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构成优美风景。
5.中国园林的景观配置
“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园冶》的描绘说明中国园林中花草树木品种繁多。选择上除重视花木的姿、色、香、韵,还十分推崇植物的“品格”;数量上贵精而不求多;配置上仿照自然,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环境。
(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特点
1.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及人化自然
西方园林艺术完全排斥自然,体现严谨的理性,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来造园。布局均衡对称、规则严谨,具有明确轴线引导,呈现几何人工美。西方美学认为园林只有按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境地。
2.西方园林追求的是形式美
西方人对自然美的看法决定了其对自然美的改造提升态度与对形式美的追求。形式美的法则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园林更是明显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3.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布局构造上。整座园林以体积巨大的建筑物为基准构成主轴,建筑物矗立在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上。主轴线伸出的几条副轴上布置着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笔直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4.西方园林以突出建筑为特色
西方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突出的是建筑,而不是自然风景。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物控制轴线,轴线控制园林。
5.西方园林的景观配置
花木不是自然生长的形状,被人为地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体。草坪、花圃、水池被严格地规划成菱形、方形和圆形等几何形。水池中总是布局着人物雕塑和喷泉。各要素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推敲精致,体现对称性和整一性。
三、对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思索
(一)尊重历史,正确评价
中西方古典园林都伴随着古老的历史文明发展而来,都有着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两者表现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抒趣不同,所走路子不同,但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自成一体,都对世界各国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由于所处时代、社会的原因,中西方古典园林均带有自身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由高墙围合,供少数人游玩居住,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出,属于私人园林范畴,具有内向性和私密性。西方古典园林则由于一味追求形式美,使设计过多地考虑平面化、图案化,大尺度的平面布置图案虽美仑美奂,但考虑实用功能较少,设计思想及内涵过于简单,使园林景观装饰味过浓,与自然环境及人的距离拉大。
园林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其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影响并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任何一种成功的艺术形式都与其所在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紧密联系。因此,在评价古典园林艺术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割断历史,抛弃优秀传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纯现代派”;又不能一味地持“颂古非今”的态度,做照抄照搬、不加扬弃的“仿古派”,而应尊重其产生及发展的背景,持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来正确分析和评价古典园林。
(二)传承文脉,古为今用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的立足之本,其造园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既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的需要,又是发展现代园林事业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历史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审美情趣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差距很大。哲学认为,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没有自我否定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发展和进步。因此,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是在对过去的继承与否定中进行的。我们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襟,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来批判地认识、扬弃地继承中国古典园林,摒弃其历史局限,发扬其优秀传统。
蕴藏在表象之下的文化内涵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得以恒久的生命力,文化是衡量经济、技术乃至社会进步的尺度标准。在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当今,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多样性就显得更为珍贵。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笔无价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中国现代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积极深入研究传统园林,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重视本土自然景观资源特点,提炼园林文化的地域特征,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结合现代材料、工艺的应用,在园林思想内涵上下功夫,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环境,形成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做到古为今用。
(三)兼收并蓄,洋为中用
现代园林的服务对象是普通民众,这就要求其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西方园林大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可以满足民众健身娱乐的需求。因此在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西方园林风格曾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顶峰。随处可见的罗马柱和欧式雕塑,讲究群植的植物配植形式,体现出纯西方园林风格。人们在初期对其手法倍感新奇,赞其风格豪华气派,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受到严重的挑战。然而时间与实践证明,不注重考虑园林的实用功能和对历史文脉的传承,采取拿来主义,机械效仿与生搬硬套西方园林风格,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挪移”只会生产出苍白无力的景观垃圾。简单地、片面强调西方园林景观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方法,是不切合中国园林发展需求的。
当今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的经济建设、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文化追求逐渐多元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势必产生新的契合点,现代园林走多元化创作发展之路既是客观趋势,更是时代要求。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局限性,任何单独的应用都不能适应现代园林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现代园林有必要研究两种园林的优势和不足,继承与“拿来”都有一个“扬弃”的过程。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古典园林先进理论,不仅借鉴其外在形式,更要学习其内在理念,从而取优去劣,取长补短,洋为中用,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适应中国现代园林发展需要的融合。
(四)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推动着园林的进步。简单的模仿、抄袭、拼凑、组装的手法,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正如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最后一段总结性文字中说:“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
因此,在世界园林发展的潮流中,只有以严谨的态度不断汲取、传承、扬弃、交流、融汇和贯通,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中国现代园林。我们既要传承历史,又要考虑时展;既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又要借鉴国外园林的经验;既要注重园林景观的地域性,又要发展其民族性。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从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化的角度出发,用更宽的视野将园林规划建设放入城市范围内考虑,使中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古典园林历史文脉的同时,实践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的大地景观规划理念,不断迈向现代园林的理论新高度,实现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
四、小结
在中国现代园林建设发展中,要提炼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理念精髓,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融合,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建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园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思维与智慧,还反映出人们精湛的建造工艺与技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虽然一些园林建筑的原貌难以再现,但是现代人仍旧可以从保留下来的园林实物中,充分感受到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尤其是通过园林建筑空间的特殊组合方式,以及园林外部环境的处理技巧,可以领悟到古典园林建筑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完全可以借鉴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因地制宜地创新建筑风格,同时也将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
一、匠心独运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内涵丰富,其中不仅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因而古典园林建筑不仅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匠心独运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在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第二点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第三点是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视空间的应用,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
第四点是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的途径
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建造理念,并运用现代的材料与科技,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同时又可以体现古典风韵的建筑来。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形式的影响上。古典园林建筑总体来说具有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特征,其中也蕴含了很多的艺术元素。现代的建筑设计将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抽象理念的结构方式,在注重审美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功能特征的变化,变古典建筑的被动式语言为主动式的建筑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典的建筑设计形成一种有距离的继承与创造,同时也在纵深层次体现了建筑设计以自然和人文为本的核心理念。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结构形式包括很多种类型,例如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现代建筑中在形式上完全将这些古典的形式进行了概念化,取其神而不取其形,并在现实中获得了很好的设计效果。苏州新博物馆屋顶饿设计方案就比较新颖,在其核心灵感则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现代建筑通过材料和技术方式的创新将古老的建筑形式进行了时代化的革新。
其次体现在意境的影响上。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讲求意境上的和谐,追求与诗画艺术相通的审美境界,现代建筑也深受这种艺术思维的影响,很多建筑在设计的时候也力求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艺术氛围,一次体现建筑的内在神韵,使人们居住其中体会到建筑的灵魂美。在上海的浦东新区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相邻的喜马拉雅中心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应用了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将山水情结融入到建筑的总体设计风格中,理念的抽象化也彰显了现代人独特的设计思维,并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园林建筑范畴,体现了现代建筑返璞归真的绿色理念,让都市人在钢筋水泥中时时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该中心独具匠心的林结构是大自然的象征,同时在建筑结构的上部还有一个花园,这也是立体山水园林理念最生动的体现,不仅展示了现代人的智慧,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祈愿。
第三点体现在建筑造景方式的影响上。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的造景方式主要包括主景、配景、对景、夹景、分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借景等,这些方式丰富了园林建筑的表达效果,也适用于现代建筑的造景设计上,不仅可以给现代建筑增添一种艺术的美感,同时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身心放松的机会,不仅愉悦眼睛,还愉悦心灵。例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经在北京设计了两幢建筑,一个是北京香山饭店,一个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前者充分把中国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设计方案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建筑风格。后者在造景的设计上也充分融入了江南园林的建筑意境,在建筑内部中央设置了水池,金鱼游动,石头奇特,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在大堂的两侧有高大的翠竹为庭院增添了自然的风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方式非常多样,且每一种设计理念都蕴含着一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很多的古典园林建筑还体现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的建造工艺和技法也非常的精湛,将这些优点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来,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魅力,同时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建筑设计师还是将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设计效果,同时也为人类的建筑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洪恺.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J].江西建材,2012(3)
[2]窦以德.建筑设计方针一席谈[J].建筑学报,2005(1)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85-02
一、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一)园林的形成时期
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囿”,这是园林的雏形。到了秦汉时期,开始了大规模地建造宫苑,在内饲养珍禽异兽,广植花木,堆山凿池。这个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奠基时期,特点是以宫殿建筑为主,缺乏随势造景、因地制宜等艺术手法的应用,园林类型相对单一。
(二)园林的转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玄学风靡,文人大夫多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并且此时山水诗画的空前发展,推动了园林的艺术风格的变化。园林由单纯的临摹自然,转而对园林进行艺术加工,开始推崇以自然的风格代替以宫室楼阁等建筑为主的形式,形成了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式园林。这个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转型时期。
(三)园林的成熟时期
唐宋时期国家经济的强盛,为造园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且该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诗词文学发展的极盛时期,出现了很多山水诗、山水画。山水诗、山水画的盛行给造园构思和技巧以很好的启迪,中国园林从模仿自然,到掌握自然,在园林艺术追求上,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园林的成熟时期
到了元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我国的园林艺术步入了精深发展阶段。不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顶峰。并且此时期在园林规模上,以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北方皇家园林和以苏州、杭州、无锡等地私家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个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造园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二、古典园林的功能演变
古典园林的原始功能作为人们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使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成长繁荣主要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游憩和生活的需要。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典园林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私家花园到公众园林,从特殊阶层享用的私人领地转变为广大公众游憩的公共场所的过程。
(一)生活功能
古典园林在满足人们足不出户而能欣赏到自然风光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古典园林不仅是建筑的概念,而且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一种将梦想与现实、生活与休闲互相结合的现实载体。
(二)经济功能
作为我国重要旅游资源的古典园林,它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园林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园林旅游不仅可以给当地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境界和物质水平。所以古典园林旅游也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的特点,它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
(三)文化功能
我国的古典园林是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它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寄托着园主的梦想。
三、我国古典园林旅游功能的深层挖掘
我国古典园林旅游发展的关键是挖掘其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符合现代化的旅游产品。
(一)提高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影响力
我国历史悠久,古典园林文化源远流长。古典园林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典型的人文旅游景观,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对于我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审美价值及其反映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做到充分认识。为了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以充分发挥古典园林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其历史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1.建立世界文化遗产形象,提倡文化旅游
通过媒体宣传的方式树立我国古典园林的世界文化遗产形象,倡导园林文化旅游,不仅使旅游者认识到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及其现实价值,而且可以使旅游者认识到古典园林旅游不只是简单地看风景,更重要的是在看风景的过程中品味古典园林内在文化,是一种体验式旅游和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2.增加从业人员文化素养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美学知识,要想引导游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导游人员必须对我国古典园林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解欣赏水平。而我国目前导游人员的文化素养水平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因此,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是挖掘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措施。导游人员不仅要了解园林建设的历史年代,人物古迹,还要了解园林的美学知识。
(二)开发古典园林的现代旅游产品
1.突出园林旅游产品开发的主题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