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0:36: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典园林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园林是靠各种植物为主要部分的园林景观,用自然生态学的方法来进行植物协调,不但制造大面积的草坪而且充满着时代色彩的雕塑也与日俱增。现代园林通过调整园林建筑疏密度,采用园林建筑创新材料、创新技术来表达时代气息。1.2现代园林色彩概念 色彩概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主体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部分。现代园林在庆祝庆典以及表现愉快场面时,色彩多以红、橙、黄等为主的暖色系,这样的暖色给人以热血澎湃的欢。在小空间的边缘部分、高速公路停车线、马路分车带大多选用蓝、青、蓝等为主的冷色系,这样的冷色既给人以空间的深远感,又不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在设计现代园林的方案中,要让冷色与暖色都拥有面积同样大的视觉感,就一定要让冷色面积大于暖色面积,至于选择何种色彩,往往绝决于园林整体设计所表现的那种感觉。 1.3现代园林未来发展情况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体系与古典园林的发展体系保持紧密的联系。发展中国特色,需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原则,使用本地材料和植物把园林构建成有机体,最大程度利用天然水、最小程度的使用人工水,从而达到景观在生态美观与生态价值学引倒下走向外观、内在更高层次的结合。 二、古典园林发展现状 古典园林的发展主要是形成、全盛时期。古典园林是在唐宋时期出现,开始侧重游戏和欣赏的布局,让之变成理想的环境,并对开始对绘画与造园艺术等技术的应用。明清时期开始走向鼎盛,主要表现为功能多、设计理念的高超境界。多样性、建筑的扩张、设备的更新、内部的装潢和环境色调的使用等方面,用此突出园林的自然美。2.1古典园林特色古典园林设计要有意识地改造自然风景从而突出精炼浓缩的自然风光,运用建筑来增色,使风景与建筑融为一体。古典园林以其建筑风格和规模分为气势宏大、风格上趋于高贵奢华、重点体现帝王气象的园林,像我国的最大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以小巧典雅的江南水乡特色、体现山林乐趣和朴实的自然田园美的环境,苏州园林就是最好的代表(如图1所示)。 2.2古典园林设计思想 古典园林是自然式园林的代表,在一定环境内,使用多种创新方法将山、水、植物、建筑加以协调,构建成源于自然且胜于自然的整体,让人工美与自然美紧密配合,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而且我国园林大多以山水为主体,潜移默化中体现中国文化生动的意境。 三、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设计对比分析古典园林景观栽植大多是以外观为主,调色、赏花、闻香、听乐为辅,强调季节与花期的规律,花木的选择与排列符合大多数人的美感学。现代园林中,绿化植物景观多有着整体统一的布置特点,通过在主体建筑中加强硬质景观的部署,突出显现现代园林的软硬景观统一性。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塑造中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其景观设计有着明显的模仿性特征。现代景观园林在景观塑造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与高新艺术手法对古典园林的传统设计进行有效糅合,从而实现自身在更深层次的进一步发展。
3.1古典园林的设计特征 古典园林的整体主题和其构成元素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貌、人文风景、乡土植被等资源组成的乡土景点。古典园林突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了解的氛围,是一件由建筑、花草、花木等组成的人为艺术品。古典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思路,也要注重效果配合上的适宜,其中意境主要是由植物的设计创作产生的,设计时需开拓思路,研究古典园林的特殊魅力,从设计造园、空间布局、特色文化上开拓更深的领域。 3.2现代园林设计需求 现代园林的设计中不应该过度的追求奢华的园林,而让其远离自然的初衷,只会模仿,照搬别人的设计,终究是成不了事。现园林设计最初是要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同时更不能缺少人文精神,在园林的建造中不能破坏原本的生态环境,园林设计需要将“景”和“情”有效的配合起来,用环境来陶冶人的情操。3.3古典园林设计与现代园林设计的比较
现代园林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继承了古典园林的独特性。现代园林抛弃古典园林自然观,又重新有着自己的创新,由静态自然,向生态自然发展。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自然,本质强调对“自然”的诠释。古典园林的设计是在景色的配合之中,即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移步换景;现代园林的设计上主要表现为:在全面继承古典园林精华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创新与自由,偏重于整体布局,基本没有对称,各景之间相互配合,形态初似规整,细视自然。四.古典园林的设计古典园林设计遵循原始手法,继承其优秀传统,取其精华,形成中国特色园林,对古今中外园林的文化进行研究,设计自己独有的园林。 4.1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设计研讨古典园林的水景是建立在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的艺术技艺,特别注重水体之间配合的景色,取其静态之美,以静衬动。现代园林其的水景处理,更多地是筵席了古典园林中水动态美的设计手法,大胆的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将动态水景的魅力展现到极点。古典园林的石头设计讲究衬托其他物质的原理; 现代园林石头设计则是使用抽象后的规则石景。 在古典园林中,建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的建筑大都小巧玲珑,朴实,简约、其本身也能成为景点之一;而现代园林中的建筑,基本趋向于抽象化、创新型,建筑的空间的布局技巧现已被大量使用于景观设计之中。 4.2古典与现代园林设计的色彩影响 古典园林根据现代园林的色彩风格与对比调和原则对园林景观中的山水、风景、景观植物进行协调组合,从而得到适合的空间色彩结构。现代园林的色彩寻求统一和对比的平衡关系,古典园林将统一与对比关系升华使用,将色彩的常用组合、外观要求种种形式都纳入其中,为景观的色彩效果渲染氛围。
五 结束语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即使用假山、流水、植物等诸多景物构成的自然风景,其中利用现代园林的植被对其进行调色,从而体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风光。现代园林色调在景观生态营造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古典园林色彩使用
的一种升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景观”之概念
景观即“Landscape”一词由来已久。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Von.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随后,景观一词又被引用到更多其它学科并与之结合发展和促生了许多新的学科与专业,如景观生态学等,于是景观的涵义在丰富与深化的同时,也变得愈加的混沌、复杂而难以一言说清。《辞海》中收录景观一词并解释如下:“作为地理学名词。一般概念,泛指地表自然景色;特定区域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统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类型概念,类型单位的通称,指相对隔离的地段,按外部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荒漠景观、草原景观等”。[1]
2.“景观”之涵义解读
景观的涵义绝不仅止一个简单的地理学名词,亦或是单纯抽象的“美景”概念。事实上,景观的涵义涉及到地理、生态、建筑、社会、文化、伦理、艺术、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人们思维意识中典型的景观资源之一,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的融合。古典园林的发展从最初奴隶(商、周)社会满足功能意义的“囿、圃”,到封建社会末期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明清),景观的涵义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因而本文将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例,从生态、艺术、人文三个层面来解读景观之涵义。
2.1生态层面—初期的“囿”与“圃”
未经修饰的的自然之景作为“景观”的最初形态,表明了“landscape"原始的“地景”涵义。而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出现的“囿”与“圃”尽管是以满足功能目的活动场所,但其景观意义却在区别于“Landscape”的人为属性上迈进了一步。因此,“囿、圃”也被看做园林的最初形式。
“囿”作为皇家园林的雏形,是用来圈养禽兽,栽植树木、果蔬,以供封建帝王狩猎和取乐的场所。文献记载如《说文》中:“囿,养禽兽也”;《周礼地官》中:“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2]。囿最初的营建目的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功能需要,即为帝王狩猎提供狩猎场所,并栽植果蔬以豢养禽兽。因此,囿多是借助于天然之势,规模庞大,范围宽广,内部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面貌,景观上体现了一种近乎原始的视觉景象。但随着仅隶主在其中娱乐、游赏活动的展开,囿也发展了物质更能外的精神审美功能,即提供欣赏自然的娱乐、审美场所。到了秦汉时期,“囿”狩猎功能愈加减弱,而游审美功能则愈发彰显。“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秦汉时期“囿”改称为“苑”。上林苑便是我国这一时期最宏大的皇家禁苑,据《汉旧仪》所载:“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苑的营造在景观上则逐渐增加了很多人工内容的组成部分,开渠凿池,建造宫殿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园圃”作为私家园林的雏形,是用来种植树木和栽植蔬菜,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场地。“最初园圃供应宫廷的公营果园或菜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果蔬纳入市场交易, 民间经营的园圃也相应的普遍起来, 老百姓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开辟园圃, 既是经济活动, 还兼有观赏的目的, 而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 一旦兼作观赏的目的, 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的方向上发展, 从而赋予园圃以园林雏形的性质。春秋战国之后, 随着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 许多食用和药用植物被培育成供观赏的花卉, 园圃原先单纯的经济功能也逐渐延伸出审美功能。”[2]因此,“园圃”与“囿”的发展过程相似,即逐渐超越最初单的纯物质功能,进而演化出审美功能。
2.2艺术层面—魏晋南北朝的山水园林和唐宋的诗画园林
2.2.1魏晋南北朝的山水园林
东晋至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极为混乱的年代,然而这一时期的精神文化却大放异彩,极富魅力。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自由,艺术、文化蓬勃发展,促生了人们对美的自觉追求。园林景观正是表达社会主体心理追求的客观承载对象之一。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追求一种淡泊雅致的生活状态,他们以寄情山水,以抒发胸臆,正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情怀。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自然山水园林。然而这种自然山水园林去不是单纯机械的复制自然景观,而是一种以表达审美追求为目的的对景观的艺术创造。
2.2.2唐宋的诗画园林唐宋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诗词文学、绘画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园林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也大为发展。唐宋在魏晋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基础上,将诗画的创作手法和理念更多的介入到园林创作中,形成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极富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唐宋时期的文人画家使园林创作的热衷者,他们多自建园林并亲自参加造园活动,并将自己擅长的文学或绘画技巧运用于造园实践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 [2]
2.3人文层面—明清的江南私家园林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巅峰时期,此时江南私家园林正是在复杂的人文环境中所发展出的产物。明清时期造园技法和理论都已发展成熟,由于经济的富庶,园林景观也成为这些官僚阶层挥金打造,以相互攀比、炫耀的私人场所。然而碍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明清私家园林的建造与皇家园林相比是不能僭越的,所以这些园林在细部景观的处理上更加精益求精,不免有繁复之嫌。
明清园林关注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因此善用“巧于因借”的技巧,造园时往往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2]。空间趣味也是造园时考虑的重点,园林内部空间极尽变化,时而曲径通幽,事儿豁然开朗,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以及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文学的手段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的手法在江南园林中也是极为成功的。造园匠师们善于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景,厅、堂、亭、谢上的楹联常常是赏景的说明书。可见,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是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园林景观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层面。
3.结语
景观一词由来已久,其概念由最初单纯的地理学名词逐渐被许多其他学科和专业扩大和深化,这也是景观的涵义变得暧昧和混沌。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这一典型的景观资源为例,以历史发展时序为线索,阐述了景观在生态、艺术、人文层面下逐渐深化和丰富的涵义,同时也试图提供了一条分别以时间和层级次序为横纵坐标的解读景观涵义的分析思路。
参考文献:
[1]《辞海》[M]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2]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类同之处,相互之间影响非常广泛。魏士衡指出:由于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社会功能上的一致性,并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属于同一心理依据,两者遵循统一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
1 散点透视与动态连续风景布局
透视是分析和定义空间,处理景观形式的方法,对描绘风景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山水画对景观的观察是从一侧到另一侧,从一点到另一点,称为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使得山水画中融入了“时空”概念,不同瞬间的画面可以组合在同一画面中,甚至有时会随着画家的情绪变化而跳动,是一种极为自由自在的运动,如宋代王希门的《千里江山图》。且这种时空运动并非是平均的,在移动中往往有若干停驻,画家在此作较为详细的描绘,以便逐渐展开、丰富、深化。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中产生的时空序列关系和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区的组织、园林季相的变换具有重要意义。
2 透视与构图形式
中国山水画在空间构图中,包含了时间的艺术因素,由开始和结束组成。对于山水画的构图,宗炳以“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橫墨数尺,体百里之炯”提出远映法,宋代郭熙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远”论:即高远、深远、平远。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对开朗风景的评价为“旁边平远娇岭,重叠钩连飘渺而去,不厌其远,所以级人目之旷望也”。对闭锁风景发评价为:“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所以足以目之近寻也”。同一幅画中,既要有开朗远景,又要有闭锁近景,二者不能偏废。这个论点对园林风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同一园林中,既要有开朗的局部满足游人旷望的要求,又要有闭锁的局部,以满足游人近寻的要求。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两者共存于同一园林之中,相互对比、彼此烘托,能够大大提高园林空间的艺术美。
3 写意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最为突出的共性便是借助作品所使用的客观材料表达和唤起情感的共鸣和联想,即为“写意”。从总体来看,写意的创作手法包含有2个方面:一是抽象、概括的艺术创作手段;二是立意。园林创作也是如此,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园林,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园林创作重在立意方面,从山水画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写意以抽象、概括的艺术创作手段应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如用一块奇石代表一座山峰,一条小溪代表一条湍急的河流,或者用具有抽象意味的岩石代表石狮进行布景。写意的手法反映出典型的中国式艺术境界,以极其简约的形式超越空间的局限和介质的束缚,含蓄地反映出艺术方法论的想象力。写意是中国园林从中国山水画吸收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重要特征。
4 叠山与皴法
山水画石法中勾、皴、擦、染、点5个步骤中,皴法是表现景物特征的系统技法,传达了客观世界的信息,“欲显其脉理及阴阳向背,则用皴法”。皴法以提炼过的艺术形式将惯常的景色进行分类,从而在现实和美学理想之间,在抽象和现实主义之间找到了折衷的道路。山体的表现是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山体唤起创作者庄严雄伟的感受。对中国人来说,雄奇的山体体现出人们对自热的崇拜,寄托着高贵品质的象征。与此对应,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园林中应用“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理论。山水画的皴法和园林的叠石技法相互融合,使得皴法成为了叠石的术语,山水画中的山石和园林中的山石几乎合二为一,且山水画中皴法对园林中置石或者是叠石的形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以后,山水画描写山石质感的方法(皴法)逐渐一致化(这应与写意画地位的逐渐提高相关联),表现远山和近石并无二致,画山如画师,使得中国文人更容易接受园林中叠石为山的概念。
5 色彩
江南园林做为中国古典园林最典型的代表,它的设计也受上述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幽寂脱俗、自然雅致的风格。在色彩的应用上与之相呼应,以自然、淡雅、平静为主,以幽静淡雅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其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与其气质十分相称。无论是无锡的寄畅园,还是苏州的留园、拙政园,色彩也极尽清新淡雅之风,梁坊柱头皆用栗色,挂落用墨绿,有些柱头也用颜色退光,都为素冷色调,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再以精美的漏窗沟通内外,窗外一叶芭蕉,几竿修竹、花影扶疏、若隐若现,与泼墨写意山水画的色彩是一致的。
1.中华文化思想的积淀
梁漱溟先生曾说:“文化是及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中华民族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宗派之一,是吸收了儒、道的思想及魏晋玄学而形成的旁支。儒、道、佛三家是美学思想最直接的来源,强调坚持对立而不对抗的和谐观。要求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儒家是入世的,时刻关注社会,善于思考,崇尚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家的“无为”思想,追求自由;佛家特别之处在于禅宗,专注内心。《礼记・中庸》展现了一种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有人类社会及宇宙万物的认识过程。
2.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西方美的范畴发展史中,早期认为:“神秘、超验的数以及由神规范的数量关系决定了万物的和谐。”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来现实世界是对理式的模仿,一切都向着理式的,形成了人神相和的观点。后期,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更为严谨: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由的和谐统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它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直到最后,马克思才彻底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从审美本质来看,中西方是有明显差别的。中国美学讲究伦理美学,是从食文化发展而来的,注重美与善;西方是宗教美学,是由性文化发展起来的,向上帝的审美追求,注重美与真。
和谐论在中西方美学中的解读
1.中国美学分析
从古代美学经过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发展的比较完整的美学通史。最为深刻的指出:中国近代浪漫主义与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古代朴素和谐美的理想被从新的审美意识中升华而来的、以矛盾对立冲突为特征的崇高美理想所取代。中国的现代美学是一个三大美学的交织:既有古典的和谐美,也有近代对立的崇高美,还有现代辩证的和谐美。
2.西方美学分析
古代西方哲学酝酿了西方古代的美学,西方古代的自然哲学为西方古代和谐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西方是偏向于动态的壮美的和谐模式。中国古代是和,西方古代偏于不和而和,西方近代偏于和而不和,逻辑分野十分鲜明。
自康德开始,经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形成了完善而强大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思想。康德一再强调崇高是来自主体内心的,是夹杂着痛感的,是间接的、复杂的、运动的
。
和谐论岭南园林建筑的美
1.考察岭南园林建筑的概况
岭南园林式中国岭南地区园林的概称,主要以广东省的广州、顺德、佛山、肇庆等地的园林为代表。
中国造园艺术始于明朝。理论代表作是计成的《园冶》。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广东番禹的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的产物。
余荫山房的设计对苏杭园林和西方园林均有借鉴,又不失闽粤园林的本土风格。造园者是为了纪念先祖的福荫,便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初至余荫山房,会感觉它似乎是一座普通民居大宅,甚至觉得和陈家祠大门有几分相像。它以一条游廊拱桥分为东、西两部分,水面占全园的较大面积。通过入园的细细品尝,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间、堂、馆、轩、桥梁、廊堤、石山碧水都囊括在其中。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美,游园其中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园中书香雅致,因原主人爱好诗文,处处可见楣额、楹联。
余荫山房以回廊、花窗、影壁的建筑形式来借景,营造出一种崇尚自然,顺应自然。释家超脱,避世遁世。在建筑设计上考虑了岭南冬短夏长、多雨的气候特征,通风、采光、遮阳、室内外空间的通透等方面都做得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得。
2.运用理论分析岭南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美源远流长,不仅仅是设计精美的假山流水、亭台轩榭,还赋予中国古代人文气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在传统的中国园林中,为讲求自然美,营造意境,追求园林景色的诗情画意,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对园中空间进行设计。为在园林景观方面传承经典的中华文化,那就要深入的研究我国古典园林在营造景观方面的艺术,取其精华应用于现代的园林景观构建中去。我们常将美不胜收,如同诗画般的场景比作诗情画意,我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风格及精髓之处就在于对园林诗情画意的创设。在对园林景观意境创设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景观(假山、水、植物等)在园林中的布置;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园中景观受四季变化以及人的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1 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观构建,是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代园林艺术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园林中对诗画般意境的创设与我国古代盛行的诗文书画有着密切联系,自唐宋开始,文学、绘画及园林艺术快速发展,并相互融合,受诗画的影响园林创作中出现了“诗园”、“画园”。诗文绘画把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使中国古典园林更具民族特色及格调,充满诗情画意。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各要素,其诗情画意的特质无处不在。
1.1 园林布局之诗情画意 按空间组织艺术的概念来讲,园林布局也属于其中的一种。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很多园林的布局都会依据古代绘画中的构图、画理模式来进行。传统的绘画讲求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疏密得当、虚实相当,画理中经营位置讲究“取势”。园林的布局即是在实际的三维空间中描摹自然山水,安排建筑、植物、山石等元素,营造可游可居的立体图画。宋介之《休园记》中描绘的休园,其组景“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即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
1.2 空间序列之诗情画意 空间营造艺术是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就如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写到“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造园者在安排园林的空间序列时,无论是哪种形态的空间,都会精心安排,对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及划分,使其空间序列如同诗词一般起承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炼的章法。所以,人们常常将优秀的园林作品比喻为无声的诗歌,这正是园林的“诗情”所在。
2 现代园林中“诗情画意”创设策略
2.1 因地制宜巧设“意境” 不同园林有不同的特点,所营造的场景意境也不相同。比如,北京圆明园在设置景物时都是以水为核心的。,将皇家园林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即“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又如承德避暑山庄以自然植物景观取胜,通过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凸显了园林景观的色彩变化和季相交替。实现山庄“春有万树梨花送暖,湖边杨柳吐绿;夏日绿荫生凉,青萍涌翠荷花飘香;秋有枫林红叶,山峦火红;冬有青松挺拔”的物象美景。
2.2 以“诗文”赋名点景 通过用诗文为园中的场景进行赋名,不但可以把园中场景形象的概括进去,同时可以使人感受到诗文中的已经,还可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进行规划设计。园林是人化的自然,景观之名往往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诗情画意”的共鸣。例如“爱晚亭”“留听阁”“明月楼”,以及桂林山水、苏州枫桥、寒山寺等。又如,济南小清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该设计通过浮雕、铜雕、铁雕、线条画、马赛克拼贴的景墙、雕塑等形式布置两岸沿线各景点,将小清河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形成标题景观,如“玉带修篁”出自“清河玉带绕城飘,夹岸修篁翠色雕”,“水岸鹊华”出自“鹊华烟雨”。
2.3 营造“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 在创设 “诗情画意”景观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创设,在取材构景时可参考诗格画理来进行。古典园林中对植物景观创设的灵感许多都来自于咏景诗和风景画。在现代园林中, 既可借用移情、比兴、象征、隐喻等手法或古代的咏景诗和风景画进行植物造景,使景观富有“诗情”与“画意”;也可将大地艺术运用到景观中,表达设计师或艺术家的某些观念和想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为表现更多的植物景观意境提供了条件。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诗情画意景观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其营造景观的手法和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现代园林景观构建中对诗情画意景观的创设。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为充分展现空间感,营造诗情画意的场景,就必须加强对体验、经验、环境及手法的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