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0:36: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运行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年来,北京的城市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改观,城市管理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仍然存在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是,管理相对滞后,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中,“先建后管”、“只建不管”、“以建代管”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管理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力量分散,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
一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北京作为首都和特大型国际化城市,城市管理不仅涉及到规划、建设、环卫、园林绿化、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保、交通、治安,城管执法等方方面面,还涉及到许多中央在京机构,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管理实行的是职能部门专业化管理模式,缺乏一个跨部门、跨职能权限的综合协调机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机构改革、整合行政资源,改变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分散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的现状,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
二是要拓宽管理范围。现代城市管理,要由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转向“协调发展型”管理模式,要注重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与布局,加强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最终实现人的素质的提高。
三是要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当前,北京市城市管理中的控制、激励、保障和监督机制略显单一,将来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咨询、目标管理等手段,突破以往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粗放式管理模式,强化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标准管理、前置管理等理念,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的指挥、决策、执行、控制、保障、监督、评价系统。
创新首都城市管理模式的思路
奥运期间,北京市建立了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也取得了大量的城市管理和整治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都需要今后继续巩固和发展。同时,国内外对北京城市环境秩序和服务保障的预期也在逐步提高。这使得后奥运时期北京的城市运行管理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巩固和发展奥运筹办中城市管理体制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深化城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职能机构的权限划分与相互关系,建立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衔接,条条管理与块块管理相结合,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补充的网络型组织管理机构。"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模式。北京市应当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职能,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重建轻管"等问题。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实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功能,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增强街道、居委会的功能和责任,完善城市基层管理制度,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奥运期间,北京市设立了08环境办,在城市管理方面赋予了一定的统筹指挥和综合协调职权。奥运会后,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建立或明确跨部门的、高层次的机构,使城市运行综合指挥协调力量能够适应首都特大型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
第二,建立城市管理新机制,创新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3个机制:一是建立"依法管理机制"。用法律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使城市管理条文化、规范化,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完善的执法体系,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二是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城市管理相关领域引进市场机制,运用经济利益原则进行运作,达到既定的城市管理目标。例如在社区环境保洁方面,可以运用市场机制选择经营维护主体,打破公用事业服务领域的行业垄断。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管理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东城区推行的城市网格化信息管理模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今后,要使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提高城市管理部件和应急事件处理的手段,也成为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实现城市管理机构、资源平稳整合的有效工具,还成为发动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监督城市管理的便捷的平台。
第三,加强城市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强化城市管理就是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类型的多元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管理、服务乃至教育、培训功能;同时顺应城市化快速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环境保护、改善居住质量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动员、安置居民搬迁、处理有关纠纷等种种难题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对成千上万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农民进行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以筹办奥运为契机,大力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增强了社区自治功能,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在。下一步,还要继续通过社区自治,达到“汇集社区民意、满足社区需求、劝导派查防范、引导精确执法、协调管理部门”的作用;同时探索社区工作绩效与区、街道财政投入挂钩等方式,像选拔大学生“村官”那样,每年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一)“低碳城市”概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学者夏垄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也有的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结合相关观点,笔者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特征
1、经济性: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
2、安全性: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
3、系统性: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动态性:低碳目标不是凝固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适应变化的情况;
5、区域性: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区域协作来实现。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注重低碳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
(三)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瓶颈难题,能否成功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外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动方案。很多著名的城市在经过一番漫长的转型后,成功确定了自身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我国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包括保定、上海、贵阳等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但目前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很大程度上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
二、东城区低碳城区建设的规划
围绕“低碳经济”的理念,北京市东城区制定了“十二五”节能规划,设计了未来“低碳城区”建设的相关内容:
主要任务是再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低碳高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等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服务业,推进低碳服务、中医药、体育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坚持低碳、高端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促进主导产业聚集、培育低碳产业、推进服务业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向低碳方向转变。
融资环境方面,通过提供良好的绿色金融环境,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出台鼓励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低碳产业企业上市。
低碳生活方面,推动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与各街道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共建“低碳生活社区”,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城区建设,实践绿色生活。
三、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低碳城市运行中的作用
城市的低碳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规划建设方面,包括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低碳城市技术的运用等;在低碳城市生活方面,包括居民的低碳消费理念、低碳生产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管理方面,包括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其中城市管理的作用更多的是制定准确、有效的措施,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助推城市规划的实现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作为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应在城市保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对城市规划的保障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东城区将以倡导全社会节能意识为重点,加强政府引导,积极发挥社会单位主体作用,逐步将节能工作引向深入。如,启动建设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综合运用新型节能、节水、节材措施,提高项目自身节能水平;探索新型技术,减少城市用电消耗;借鉴国际经验和理念,探索适合东城的低碳城区建设方案;结合自身优势,运用低碳设计理念,加大对风貌保护区的规划,使之有序发展。
规划中的绿色项目建设,必将给城市环境带来变化。有效的网格化城市监管内容就必须配合项目做出调整,及时更新新增的城市部件和城市地图,并对部件的权属进行确定,帮助权属部门及时掌握部件的损耗情况,减少规划推进的障碍。如,新增的雨水收集设备、节能路灯等新型设备的使用,对城市部件的改变;风貌保护区的规划、绿色工程规划等,对城市地图的改变。这些变化都是随时不断地进行,需要网格化能够对各项数据做出快速反应。东城区在实践中基于网格平台系统研发了一套“数据动态更新系统”,让城管监督员在日常的巡视中利用“城管通”,将发现的新增、删除、变更的城市部件、地址、兴趣点参照物等变更信息及时上报网格平台系统。这种普查方式是对传统数据更新方式的有益补充。
(二)对城市运行的保障
低碳城市建设除了规划设计,最关键的是日常维护和运行保障。无论是打造绿色政务环境、进行绿色采购、推行绿色办公还是建立低碳社区管理模式,低碳出行、低碳生活都需要高效的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转模式。
低碳城市首先倡导的是减少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通过制定相应指标来进行严格管理。网格化可以实现对这些指标的监管,如,配合环保部门进行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数据监测,将容易引起污染的事项纳入专项普查之中,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摸索事物规律,提供专业部门事态跟踪情况。东城区多部门联合,利用网格平台和城管监督员进行了数次关于大气污染方面的普查。如,每半月对全区工地在施工期间是否按照作业要求进行道路硬化、洒水降尘、运土施工等方面进行普查汇总,并第一时间将数据汇总情况通报给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全区由于工地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的有力监控。
低碳城市其次是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垃圾实行分类管理、出行提倡绿色方式等,这要求相关配套设施的改良。垃圾的有效分类需要设计不同垃圾的存放容器、垃圾处理设施,绿色出行需要设立自行车租赁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等。这些都相应地增加了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需要网格化能够及时增加监管标准、确定权属部门、建立相应的立结案处置标准;需要网格信息平台能够继续完善,与一些相关的智能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为综合性的数据加工构建渠道。目前,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平台的监管案件包括6大类100小类的城市部件,6大类70小类的城市事件。随着城市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不同,这些内容将会进行相应增减,处置标准也要进行对应调整。
一、“全响应”与“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比较
(一)两模式的主要共同点
1.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信息化是两种管理模式的基础和手段。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划分网格单元的基础上,明确人、事、地、物、组织各类管理与服务主体信息,构建各级管理精细化、标准化、高效能的信息化系统,确保信息得以及时获取和传递顺畅。同时,整合管理与服务等众多资源,实现条块互通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各层级的信息资源共享。
2.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以网格化理念为核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加强人、地、事、物、组织的精细管理,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权利,做到“底数清、责任明”,突出网格管理的监督并量化考核评价,摆脱了传统管理粗放、滞后的缺点,推动社会管理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
3.监管分离是共同的有效机制。建立监督评价和指挥调度两个轴心,实现“监管分离”,既确保科学的管理闭环,优化业务流程,又避免了过去“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现象,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二)两模式存在的主要差异
1.管理重点不同。两模式都是将传统的“被动管制”变为“主动服务”,但“全响应”重在“响应”,主动响应民生需求,因此侧重于对工作结果的管理;“四位一体”重点在监督,强调作业、管理、执法和监督各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形成事前预测、事中处理、事后分析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主动改善城市运行环境,因此更加注重对工作过程的控制。
2.工作思路不同。“全响应”强调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四位一体”强调管理,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3.评价体系不同。“全响应”要建立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外部评价须征求市民和相关方面意见;“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包括系统评价、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以内部评价为主。
4.参与主体不同。“全响应”强调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群众均为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具体包含五类参与主体,分别是各级党委、各级政府部门(区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站)、居民委员会、居民和社会组织,这五类主体分别承担决策者、管理者、服务者和参与者四类角色。而“四位一体”强调落实责任,明确责任主体,通过流程再造督促政府各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认真履行职责,有效解决城市管理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府“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提高行政效率。
5.职责范围不同。“全响应”的管理范畴是对一切社会活动领域的管理,在区级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实现社会服务、行政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四位一体”的主要功能。根据要求:其中,以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现有系统为基础,结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大调解”格局,增加综合治理、司法服务等项目,完善指挥中枢的社会管理功能;以区行政服务大厅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梳理区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规范15个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建设,将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到街道社区,实现区域内行政事务联通联办,完善指挥中枢的行政服务功能;以区社区服务中心现有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五联、五会、多中心”的社会工作运行体系,整合全区便民服务资源,完善指挥中枢的社会服务功能;而指挥中枢的城市管理功能则是指“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即在一个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政务值班、非紧急救助在内的城市运行综合性管理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与便民服务、城市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的“三结合”,形成“四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模型”的系统格局(“四个平台”指城市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城市运行指挥调度平台、城市运行决策支持平台、城市运行移动办公平台;“一个中心”指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数据监测与处理中心;“一个模型”指领导决策模型)。
(三)两模式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
通过两种模式对比,“全响应”与“四位一体”在理念、机制、原则、体制、要点和目标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在适用领域、侧重点、主体范围等方面则有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信息技术驱动政府变革的两种公共服务创新模式,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是“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模式的继承与发扬,是西城区为迎接全球信息化大时代,顺利度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阶段,在实践“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面对现阶段各种复杂化、多样化社会管理问题,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推出了“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二、创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全响应”的基础是信息化,通过技术手段,将管理和服务信息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才能对社会需求快速响应,提高服务效能。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做指导,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的系统建设也只能按照“有国标按国标,无国标依参考”的思路摸索进行。
(二)统筹条块系统资源难度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信息化建设就方兴未艾。如今,各委办局、街道、社区基本拥有独立的信息化系统,据统计,市级垂直共享应用系统28个,区级统建共享应用系统24个。市级垂到街道的业务系统涉及人口计生、民政、组织部、武装部、社区办、综治办、民防办等,延伸到社区的有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北京市民政社区信息系统和全国系统等。这些系统彼此独立,是造成部门壁垒的主要原因。由于研发公司、建设理念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系统数据对接和统筹整合难度较大。
(三)存在“工具理性”认识误区。从以万米单元网格划分为基础的“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到网格化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网格”似乎是一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信息化被披上“全能”的光环。这其实是对信息化技术的片面理解,受到了“工具理性”认识的误导。随着社会结构、组织方式和行为规范与价值理念发生巨大变化,面对人们日益复杂的社会服务需求,需要协调越来越多跨部门协作事件,需要解决部门壁垒、法律空白、职能交叉、历史遗留难题,需要分析标准和非标准、静态与动态、定量与定性等社会因素的关联影响,社会服务管理正面临历史性挑战,单靠技术革命不能妥善、彻底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三、全力做好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行工作
根据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要求及与“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模式的差异,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资源整合、分步实施、由易到难、可扩展性的原则,依托西城区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系统,通过不断深化城市管理功能和拓展社会服务、社会管理、行政服务功能,提升以突发事件反应和应对为核心的“应急响应能力”,全力打造“五型”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为搭建区级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打牢基础。
(一)现代技术密集应用型。与传统管理模式不同,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传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革,物联网技术、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网络技术(有线网、无线网)、地理编码技术、数据挖掘与共享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技术与办公自动化技术一起,共同组成了技术基础。因此,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是现代技术的高度集中应用,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技术还将继续加入,与新公共管理理念相结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二)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型。“全响应”是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的网格化管理,通过科学划分单元网格,将各网格单元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社会管理主体信息进行精细划分,整合社区、楼宇资源和社会组织体系中的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建立起统一的基础信息库及配套采集与更新机制。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特有的快捷、简便、开放、透明等优点,使政府内部上下、左右之间及纵横交错之间的信息能够顺畅交流和共享,并使政府系统内、外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有利于政府公开政务,为政府阳光运行提供公开平台。同时,依托统一的数据库,实现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信息的精细管理与综合查询,支持各层级、各部门间社会服务管理业务的协作与资源共享,打破了部门壁垒,有利于各级领导总体把握综合情况,协调解决跨部门等复杂社会问题。
(三)集中服务和社会参与型。依托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一方面将直接面向公众的行政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资源和城市环境秩序管理进行集中,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信息资源,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让社会享受到公平、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散落在各部门中的各种社区民意、公共事件、治安问题;整合政府网站、微博群;整合全区呼叫系统,实现“为民服务”一号通等,健全日常化的三级民生诉求表达网络,收集社会服务管理方面的社情民意,提供对社会管理问题的举报和投诉服务,拓展反映问题的渠道。通过强化社会监督评价功能,不断激发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建设热情,促进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
(四)纵向联通与横向协同型。按照条专块统、以块为主、以条为辅,强化街道、社区为主体,各条业务线相配合的原则,建立“纵向到底、横向无边”的集社会服务、行政服务、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功能“四位一体”的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打造流程清晰、权责明确的政府部门业务协同服务平台,全面统筹、协调全区各社会管理服务部门业务,避免各自为政、推诿扯皮、办事拖拉情况的发生,有效解决跨部门、法律缺失、历史遗留等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难题,实现1+1>2的政府服务效果。
(五)跨越发展和理性开放型。一方面,“全响应” 是西城区针对新情况、顺应新期待、不断探索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提升政府绩效,将信息技术与新管理理念融合,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供有利契机,助推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是开放式平台,随着配套设施和各项机制不断完善与健全,其功能模块可根据需求弹性增加,逐步将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拓展平台应用功能,提升管理服务空间,为实现社会服务管理“从摇篮到坟墓全响应”夯实基础。
四、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行的启示
(一)加强技术应用,使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向智慧型发展
一方面,必须强化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智慧城市技术在社会服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城市必定要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各类信息资源为核心,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确保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保持全响应社会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信息库技术提升。现代城市运行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它建立在大量信息技术使用的基础上,物联网的使用更使超大量数据持续产生。因此,现代城市运行管理首先要解决海量信息处理问题,而信息库的建设、信息数据库的技术与系统需要吻合是城市运行和社会服务管理有效展开的基础和前提。
(二)重视源头管理,建立健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标准规范体系
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必须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理念,围绕建立全响应格局的目标,建立“全响应”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技术规范(如,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技术规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范、集成标准等)和业务规范。充分发挥标准规范的导向作用,确保系统能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确保各系统技术上协调一致并实现整体效能,确保社会管理具有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社会服务管理事务千头万绪,一场“清单革命”或许可以为建立健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标准规范体系闯出一条道路。按照“权力下放、简单至上、人为根本和持续改善”原则,使用一张清单,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搭建起一张“认知防护网”,弥补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缺陷,足以应对复杂局面,确保提高工作成效。
(三)强调监管分离,优化提升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流程效率
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在“全响应”模式下,以基础全感知网格为输入,实现对各类服务诉求和管理事件的感知、派遣/上报、响应/会商、监督/评价闭环,每个环节环环紧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了社会管理流程再造。闭环管理改变了过去社会管理流程由于缺乏监督、处于开环控制的状态,改善了传统社会管理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解决了长期以来社会管理不稳定、不可控、不可观的问题,使社会服务管理显性化、动态化、过程化,便于掌控和决策,从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社会服务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一要梳理业务工作流程。业务梳理是规范和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建立闭环管理的前提。通过对部门职能进行清理和分类,理顺职责关系,理清工作边界,防止政府缺位、越位,避免职能交叉和推诿扯皮。二要优化业务工作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不是简单地将管理的各个环节显性化后形成闭环管理,而是为了提高绩效水平,优化甚至弱化某些环节。比如在任务派遣环节,可以实现自动分拣,如果将信息人为进行层层筛选,不符合“扁平化”组织架构的要求,影响信息的快速传递与积极响应。三要进一步强调监管分离。尤其要注意感知与响应环节、管理服务与绩效评价环节的监管分离,确保监督中立、客观、科学。
(四)着力长效管理,建立健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运行保障机制
制度所展现的包容性远胜于系统的包容性,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可以为社会服务管理活动提供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生活垃圾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为解决城市生活垃圾这一全社会热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采取相关措施,在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或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的建设,并将其列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作为各级政府部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重点。以此来保证人们生活的需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项目的选址不仅要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定的技术要求,不管是对环境还是对人类生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有一定的作用,在建设城市垃圾管理公司时必须征询场址周边居民的意见并获得认可。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将伴随污水、恶臭、蚊蝇等一系列污染问题,加上人们对垃圾厌恶的普遍情绪,在垃圾场选址时周边居民反映是很强烈的,阻力很大,所以选址工作非常困难。然而,生活垃圾填埋场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市政基础设施,因此选址工作就成了多种利害因素的权衡。这一点不仅在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也是作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环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时必须充分翔实地调查、分析和论证,以客观公正地得出选址可行性结论。所以,在城市垃圾管理公司选址方面必须要做好周围居民的劝导工作,本着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原则,来指导生产,以免出现不合适宜的地方,造成周围居民不满,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1 规范和标准规定的选址条文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的处理关系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是社会发展必须要重视的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项目在选址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地质等一系列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对周围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及运输费用等影响。根据相关的文件和规范来指导具体的生产,填埋场选址应执行下列强制性条文,对环境有破坏的不应设场,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2)洪泛区和泄洪道;
3)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
4)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
5)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
6)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地区;
7)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
8)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9)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2 规范和标准外的一些因素
城市生活的垃圾处理是关系到民生的一件大事,所以其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上述规范和标准规定的强制性条文和一些重要因素的要求之外,还有许多规范和标准规定之外的特殊因素。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每天几十吨到几百吨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在这个地方,将彻底改变原场址的原貌,地表一旦改变,将很难恢复到原貌,伴随着的将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污水、恶臭、蚊蝇等一系列问题,场址周边住地的居民通常是无法接受全城垃圾集中到自己的家门口,因此这些居民的强烈反映已成为该类项目可行性分析当中必须重视的要点,另外还有一些是特定生活垃圾填埋工程的特殊影响因素,如居民生产生活有重大关系的事物,如果园等生活性事物,这些都需要引起足够注意。
3 结论
在具体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对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及规范的学习,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所完成工程实例,吸收了参考资料及评审专家的意见,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完成城市垃圾的处理生活,更好的造福人类发展。在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司的选址工作,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对项目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在收集充分的项目背景资料、场地及周边环境资料和项目“工可”材料的基础上,首先应对照强制性条文逐条分析拟选场址是否违反,并得出是否满足强制性条文的结论,对于违反规定的地方,必须要做出改正。若不合适,则另外选择地点进行重新选址;
2)根据城市规划、主导风向、水源地状况、道路交通等情况分析场址是否满足城市总体的环境布局,结合这些因素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司的处理情况和完成情况;
3)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工程分析,初步分析采用相应措施后工程建设产生的污染与环境影响是否能满足环境功能的要求,本着造福人类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和管理,给社会带来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泽娜.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前沿,20xx(1).
【中图分类号】TU56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408-01
一、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存在的问题
1、对地下管网缺乏规范管理,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旧城区的改造,给燃气管道敷设带来了便利条件,给发展燃气管道用户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管理的条块分割,对地下管线缺乏规范管理,少数建设单位不按规范施工,有些市民安全意识薄弱都给城市燃气管网运行增加了不少安全隐患。局部地区严重威胁着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2、燃气管道安装工程质量监管不到位,给燃气管线运行留下了安全隐患,在燃气管道安装施工过程中,由于监理公司现场工程质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及施工单位现场质监员对燃气管线安装施工质量管理不到位,有的沟槽深度达不到要求,有的回填时没有按要求填砂子使管线受力不均造成断裂,有的钢管在埋设过程中,将没有做好防腐处理的钢管,或将已被损伤防腐层的钢管直接埋设地下,使被损坏的防腐层的钢管直接与土壤接触,加上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潮湿,从而加快了燃气管线的腐蚀,使原来可以使用20~25年的管线只能用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会因管线锈蚀穿孔而漏气,给燃气管线安全运行埋下了安全事故基因。
3、违章建筑严重影响了城市燃气管网及设施的安全运行
城市燃气管网和设施上的违章建筑是埋设在城市中的严重安全隐患,少数居民乱搭乱建,有的占压在燃气管线上,有的将燃气调压设施封闭在违章建筑内,燃气抢修维修人员无法进行正常的维护保养工作,只要燃气管网及设施被损坏漏气,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燃气安全事故。
4、道路和建筑施工损坏燃气管道,造成燃气泄漏安全事故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道路及旧城改造建筑施工频繁,再加上城区通信电缆、电力电网地改造给燃气管线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燃气管线及设施被施工挖断及损伤的现象时常发生,屡见不鲜,少数施工单位不按规范施工,破坏了燃气管线隐瞒不报,也不通知燃气企业维修,仍将被损坏的燃气管线掩埋地下,给燃气管线运行留下了安全事故隐患。
5、用户私自改装燃气管线,给燃气管线安全运行及用气安全造成隐蔽的危害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城市大部分居民对房屋装修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按照燃气管线《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要求,应采用明装,不宜采用暗装,穿越卫生间不应有接头,外加装套管,但少数居民用户为了装修外表美观,私自改装户内燃气管线,将燃气管线密封在装饰墙内,有的甚至隐蔽在整体橱柜内,没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也没有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给燃气管线安全运行和用户的用气安全造成长期隐蔽的危害。一旦燃气泄漏,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二、加强燃气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
1、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空间数据库主要存储与各类管线有关的图形数据,包括各种道路图、管线图、各管线对应的附属物以及各管线对应的注记图等。
空间数据库主要应包括图块管理、数据分层、空间索引和物理建库四部分。
(1)图块的划分。为了在计算机中对大容量的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需要将所研究的地理区域分割成两块或多块独立的块,然后对这些图块建立空间索引。在多数情况下,图块按照地图图幅大小来划分,如小比例尺地图按经纬线划分,大比例尺地图按矩形划分。
(2)建立空间索引。空间索引表包括:a、图幅总索引表,记录各个图幅在整个区域的位置;b、空间实体索引表,记录每个空间实体在图幅上的分布;c、基本单元索引表,记录每一基本单元与相邻图幅所连接的图幅号以及基本单元序号。通过建立空间索引表来保证空间数据库的无缝连接和有效空间查询。
(3)组织图层信息。为了提高图中各个要素的检索速度,便于数据的灵活调用、更新及管理,在空间数据库中,可将不同类不同级的图源要素进行分层存放,每一层存放一种专题或一类信息,按照需要或标准把某些相关图源要素结合在一起成为图层。城市地下燃气管网系统按照专题可分成人工煤气钢管干线、天然气钢管干线、人工燃气塑料管干线、人工燃气高、低压庭院管线等许多层,每一层描述研究区域的一类特征。
2、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属性数据库主要存储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地理信息特性信息和描述信息,在进行属性数据库设计时,根据数据流程图的分析,建立概念数据库模式,并将其转换成逻辑数据库模式。其步骤如下:(1)通过调查、功能分析等多种途径识别出地下燃气管线基础数据,进一步分类、抽象,形成实体标识符、实体的属性,并建立实体关系模型;(2)按照已选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把概念模式转换成相应的数据库逻辑结构,进行逻辑设计;(3)将逻辑模式转换成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存储结构;(4)为了便于识别管线种类和数据分层处理,也为了使数据库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简化数据的查询和计算,对管线数据需要设计编码,得出编码规则。
3、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连接。为了建立空间图形信息与非空间属性信息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标识符来实现图库联动和管理。
三、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对策措施
1、各级政府都必须充分认识到燃气管道上违章建筑的危害性,加大拆除违章建筑的力度。在具体做法上,把拆除违章建筑和燃气管道和设施改线、移位结合考虑,对于拆除难度很大、拆除资金很多,燃气管道和设施改线、移位又具备条件,且费用比拆除费用低的开始考虑管道改线设施移位。
2、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格把关地下管线施工报装审批程序,规划、城建等政府的职能部门在核发工程施工规划许可证时,凡涉及或影响到地下燃气管线的,应要求建设单位先与燃气安全主管单位及管线业主单位进行衔接协商,工程施工范围大、工期长的建设项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组织召集各地下管线业主单位及工程施工单位召开工程施工协调会议,并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再核发工程施工建设规划许可证,以控制施工外界因素损坏燃气管线造成燃气泄漏安全事故的发生。
3、进一步加强燃气管道安装施工质量的监管工作,提高燃气管道安装施工质量。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监理制度和监理程序,另一方面公司要提高燃气管线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他们熟悉燃气设计安装规范标准。对燃气管道的设计、材料选择,沟槽开挖,防腐处理,管线焊接,管道铺设及竣工验收等要有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且要明确责任人,确保燃气管线达到国家燃气安装质量标准。
4、积极选择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敷设和改造城市燃气管道。逐步选用钢骨架PE、PE管等新材料,采用新型连接方式的燃气引入管。结合西气东输工程对输送天然气要求,对老的燃气管道,可以采用穿PE管技术,管道内衬技术,逐步对有隐患的燃气管线进行改造,这样既消除了燃气泄漏安全隐患,又能延长燃气管线的使用年限。
5、加强燃气管线及设施的安全巡查工作力度,对燃气管线调压箱、阀门井、凝水缸等设施实行分片分段包干责任到人,按照燃气设备管理要求,定期对调压器、阀门等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同时利用先进的燃气检漏仪器设备,有重点地对管线进行检测,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提高燃气管线安全运行的科技管理水平,保障燃气管线及设施的安全运行。
(一)推行社会化的管线全周期管理以及市场化运营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各城市都以立法的方式对地下管道的建设管理作出了明文规定。根据《城市建设法典》等涉及地下管道建设管理的有关法规,为统一负责地下管道系统的规划、建设、运维与安全监管等相关事务,德国各城市均成立由城市规划专家、政府官员、执法人员及市民代表等组成的“公共工程部”。通过该平台,各利益相关方可对相关建设工程的多个方面,如管道设施的规划、布局情况,新建管道与周边现有管道设施的匹配情况,管道设施维修保养的政府资金投入情况等,进行讨论。对于规模较大的地下管道工程,还必须经议会审议。议会审议采取听证会的形式,由市长办公室提前10天通知所有可能受影响的居民住户、建设运营商、所涉地段的产权人等利益相关方。只有经过听证会上与会各方达成一致意见,这些工程才能被审批通过。
在管道运营模式上,德国大多数城市地下管道系统采用由多家企业参股的市场化方式共同经营。如果管道内输送的介质能够方便地与管道本身分开运营(如天然气管道),那么,通常推行管网建设运营与输送介质经营相分离的方式,而且,不论管道本身建设的主体还是管道内介质的经营主体,都存在多家竞争的局面。同时,德国相关法律规定,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建成的地下管道,其最终产权均属于政府所有,但负责投资建设的企业对其所建设的地下管道及相关设施享有一定年限的管理权和收益权。若投资企业自身资金有困难,政府可引导社会资金、企业和个人闲资积极投入。这样,既有利于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又可避免地下资源的流失或重复建设,还能弥补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投资的不足。
(二)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标准实施监管
为保证管网的安全运行,德国往往通过强化或完善立法及制定体系化的标准、规范对地下管网的各类主体实行政府监管,规范其行为。例如,基于欧盟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天然气输送、配送业务与管网运营业务之间的相互分离,实现管网运营的相对独立,推行管网第三方准入政策,通过突破管网和地域的局限促进天然气的自由流通。这样,在保证天然气市场上游价格完全放开的同时,又能对管道运输、存储和配送等环节实施严格的价格和利润率监管。又如,德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标准开展雨污水管道的运行管理,以有效防范城市内涝和保护城市环境。在1995年通过的《室外排水沟和排水管道》(EN752-1)及其修订版(EN752-2、EN752-4)中,均对雨污水的排放标准、应具备的基本设置规范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还如,在德国工业标准中,有关燃气技术领域所用的管道材料、阀门管件材料和检测、施工安全和调节设备及燃气仪表等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三)借助非政府的行业性组织实施管道运行管理
在德国,非政府的行业组织在某些方面承担了不少的公共管理职能,其在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平稳运行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例如,德国排水管道的统计调查工作就是由德国污水技术联合会(ATV-DVWK)推动实施的。该联合会于1984年就开始对德国境内的排水管道进行全面调查,以期全面掌握排水管道的状况及相关投资需求。该联合会从1987年开始每四年对排水管道设施进行一次调查和统计,从1995年开始每三年进行一次调查和统计。该联合会还通过制定相关标准来规范本行业相关主体的行为,如管道的检修频率、修复方式等。《除构筑物外排水系统状态统计、分级、评价》(ATV-M149)就是该联合会针对排水管道运行维护而的一项重要行业标准。该标准中,按管道修复整治的紧迫程度,排水管道的运行维护状况被分为5个具体等级:0级,需要立即整治修复;1级,短期内需要整治修复;2级,中期内需要整治修复;3级,长期内需要整治修复;4级,不需要整治修复。类似地,德国气、水科学技术联合会也制定了大约100项涉及燃气设备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四)运用各种政策杠杆,引导鼓励社会配合政府实现公共利益
在德国,城市内涝的发生概率小,固然与其管道设施的规划、建设及运行维护状况有密切关系。其实,通过有效运用各种政策杠杆,从而推动全社会实现公共利益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例如,征收雨水排放费就是一项很有效的政策杠杆,此政策一方面是为雨水管道设施项目的投资进行资金筹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引导、鼓励全社会站在经济利益角度,选择雨水循环利用相关技术或产品(如洼地-渗渠系统)。因为随着相关产品的采用,有利于减少雨水排放户(相关单位或居民)流入城市公共雨水管网的雨水总量,雨水排放户可因此节约不菲的“雨水排放费”(德国雨水排放费和污水排放费用一样高,以建筑物造价的2%加以征收,通常是自来水费的1.5倍左右),如果建筑房屋的雨水可以完全渗入地下,相关费用也可全免。正是借助该政策杠杆,德国不仅在大面积商业开发区内,也在各类成规模的居民小区中有效推广了各种成熟的雨水利用技术,减少了暴雨季节对公共排水管网的压力,保障了城市整体平稳运行。
二、城市地下管线运行管理的日本经验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凭着对技术和人性化的完美追求,将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几乎推向了极致,尤其是在经历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建起了壮观而现代化的地下管网系统,东京等城市宏大而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堪称其代表作。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日本全国共埋设地下管道34万公里,仅东京都的下水道总长度就达1.58万公里。
(一)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范城市内涝
日本是一个岛国,台风频发、暴雨不断,各主要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几乎都遭遇过因落后的排水系统而引发的内涝灾害,因而日本多数大城市都极为重视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范与治理城市内涝问题。
首先,基于都市圈发展的视角开展排水系统建设。日本一直相当重视都市圈视角下内涝灾害的防范治理问题研究,并为此建设了大量的防洪工程,有效减轻了洪水灾害,其中堪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排水系统要数“首都圈分洪地道”(日文全名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该工程其实是一个巨型蓄水池来存储、排放雨季带来巨大降水而形成的河流洪涝,调节首都圈内各水系的洪峰,从而防范城市内涝。工程始于1992年,2006年建成,耗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2亿元),由5个深达60米、直径介于22.5-33.6米的立坑(竖井)与在地下50米处、直径10.6米,总长6.3公里的隧道以及长177米、宽78米、高25.4米共有59根立柱支撑的调压水槽组成,调压水槽处有四台由航空发动机改装而成的水泵,排水量最高可达200立方米/秒。该工程蓄洪能力达67万立方米,设有中央控制室,可全程计算机监控整个系统,平日向民众开放参观,被称为“地下神殿”。正是凭借这个巨大调节器,原来东京易受暴雨袭击而变得脆弱不堪的城市排水系统,变得无比坚强。该工程在建成当年,所在流域雨季“浸水”房屋数量从最严重时的41544家减至245家,浸水面积从最严重时的27840公顷减至65公顷。
其次,日本重视运用城市自然水系与人工排流相结合的方式防范城市内涝。一方面,日本各地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通常都会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系(保留河道和湖泊等),为城区蓄洪溢洪留足空间,并挖掘一些人工水道,增强城市排涝能力。例如,东京市内多中小河流,河面宽度多在10至20米。东京水务部门将这些河道下挖硬化,一些10米左右宽的河道在枯水时的岸壁高度可达5米甚至更高,然后再连接周围区域的雨水管道,这种类似“毛细血管”的河道体系发挥了重要的行洪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倡导减少城市地面的硬化面积,运用绿地、砂石地面的吸水作用,建筑小型雨水蓄水池等举措,降低屋顶及路面水流对排水管道的压力。例如,近年来日本不少地方政府将道路路面逐渐改变为环保的透水沥青。在一些公园的小广场,还建有小型蓄水池,容积通常为数千立方米,用于雨季存水。
再次,长期维持高水平的财政投入。日本自1970年召开“公害国会”并大幅修改了《下水道法》之后,中央政府就决定每年投入大量国家预算用作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及运营,而各地方政府也普遍将下水道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并为此投入巨大资源。例如,作为负责下水道管理机构的东京下水道局(该局是东京都政府仅有的三家主要公营企业之一,全面负责东京都的水循环系统),每年财政支出约合人民币520亿元,其排水管网设施建设费用约合人民币100亿元,设施维护支出约合人民币120亿元/年。
复次,注重构建精细严谨的预警应急机制。日本各地通常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运用多种特殊处理措施防范、应对一些容易积水的区域或进行排水调度。例如在东京,通常会针对容易出现积水的低洼地带和下凹式立交桥等区域设立告示牌,标明“浸水想定区域”(意为“可能积水区域”) ,一旦开始积水就运用电子告示牌以醒目字幕“积水禁止通行”加以提示。同时,其充分运用手机预警、“大喇叭”广播应急而构建的预警应急体系也值得参考。
最后,以细致入微的日常维护手段保障排水管道通畅。例如,东京下水道局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必须经垃圾分类系统处理后才能排放到下水道,并通过专设介绍健康料理的教室和网页、宣传少油健康的食谱,告诫民众不要将烹饪产生的油污直接倒入下水道,以免腐蚀排水管道。
(二)以精细理念管理井盖设施
2010年,在日本多地因天降暴雨导致下水井盖脱落或破损,发生多起行人跌落下水井事件后,日本国土交通省综合各个井盖安全事故防范经验,专门设立包括各地有识之士和相关社会团体的“下水井盖紧急安全对策委员会”,并制订了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下水井盖紧急安全对策”。
首先,对井盖类案件加以细分,共八类:即井盖噪音、井盖破损、井盖脱落或飞起、井盖“打滑”、井盖腐蚀、井盖下沉、垃圾侵入井盖以及雨水流入井盖等。同时,对下水道的每一个检查井都有一个8位数编号,以便维修人员迅速定位。
其次,对不同井盖类案件的处置原则进行细分,即“锁定危险区域,划定危险等级,而后根据危险程度不同,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危险系数和安全隐患大的井盖;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能彻底解决的就彻底解决,不能彻底消除的以不造成安全事故为原则进行临时改进”。
1.1地埋管路开挖回填(1)管槽开挖。在进行管道工程的施工期间,在整体工程中,沟槽开挖占据了较大的工作量,因此对沟槽开挖需要进行合理组织。管道大部分位于较好的原状土层上,软土部分采用土工格栅铺设后铺管。①根据测量轴线桩放出的管道放样图,挖出的沟面应保证管道安装后的中心线。②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若有坡度,由低向高处进行。③如果开挖的沟槽无法立刻铺管,则需要预留沟底0.05m一层,暂不进行挖除,待铺管时,再开挖至设计标高。④不得超挖沟槽底,如果局部出现超挖情况,则需要以相同的土壤进行填补,并且夯实到天然密实度,也可以使用砂砾石或者砂进行填补。如果遇到大石块,则用空气压缩机、风镐打拆至槽底之下不少于0.15m的地方,然后再利用砂土进行夯实。⑤如果沟槽开挖遇到电缆、管道以及其他构筑物,需要妥善保护,并且联系建设单位协同处理。⑥开挖断面,施工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2)沟槽回填。管道土方回填前,应进行管道试压实验,试压合格后进行土方回填,土方回填时,注意管壁四周及管顶以上20cm要求人工回填并夯实,对于填土的要求应当是选择直径小于2.5cm的砾石以及直径小于5cm的土块;要求分层填土,分层夯实,分层填筑厚度以20cm厚度为宜。顶层回填土应高于原地面以上15cm,并且分层轻夯。
1.2地面管网系统铺设对于大田滴灌工程来说,地面管包括PE管和滴管带。一般大田滴灌的播种与毛管同时进行。(1)滴灌带铺设。采用拖拉机及机具来铺设滴灌带,与大田播种同时进行,应装好滴灌带卷筒,均匀铺设。须达到以下要求:①在滴灌带装置的铺设中,应该保持导向环的光滑性以及导向轮的灵活转动,最好是能够使用薄膜将其缠住,在铺设后应该避免滴灌带出现磨损或划破的情况。②滴灌带铺设不能太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便于自由伸缩,防止铺设过紧造成安装困难,但也不能太松,以免造成浪费。③滴灌带铺设时应将出水孔向上。④滴灌带铺设装置进入工作状态后,严禁倒退。⑤在铺设过程中,对于断开位置应及时用直通连接,避免沙子和其他杂物进入,造成后期的管理运行不便。⑥滴灌带连接应紧固、密封,两支管间滴灌带中间应扎紧,末端应封闭,以阻断水流。(2)辅管、支管铺设。①在安装之前需要对管道外形进行检查,在支管上根据设计标准定出孔位。②在使用打孔器与手钻时,不能让钻孔出现倾斜,钻头深入的长度不能超出1/2管径。③在铺设辅管和厚壁支管时,不能过紧,应当选择S型,确保足够的收缩空间,并且在早8时测量打孔。在三通按扣时,进行辅管打孔也需要让其垂直于地面。④在安装支管时需要注意:在连接管件与管材时要保持内置胶圈的完整,密封件不得反放并且保持其清洁;在连接时,必须做好螺母紧固,避免出现松动现象。
2膜下滴灌系统的安装
2.1水泵的安装要求(1)水泵出厂时装配好的部分不应随意拆卸。(2)水泵与管路连接后,应对管线进行校平找正。(3)与水泵连接的管路内部与管端应清洗干净,清除杂物。(4)水泵安装完毕运行前,应检查动力机的转向是否符合水泵的转向要求,各紧固连接部分不应松动。(5)对于深井泵,井管管口伸出基础相应平面不小于25mm,井管与基础间应垫放软质隔离层,井管内应无油泥和污染物。(6)在水泵取水口处安装初级过滤设施,先除去水中漂浮的大颗粒杂质,必要时选择潜水泵。
2.2过滤器的安装要求(1)各级过滤设施的安装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随意更改。(2)过滤器各组件应按水流标记方向及其在图样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安装。(3)合理布置反复冲洗管,以利于过滤器的冲洗。(4)安装配备相应的量测仪器、控制与保护设备等。(5)对于自动反冲洗式过滤器的传感器等原件,需要按照产品的有关规定进行安装,并且需要通电对其运行状态进行检查。
2.3施肥装置的安装要求(1)施肥装置应安装在初级与末级过滤器之间。(2)与施肥罐连接的进、出水口不能反向安装。(3)进出水管与首部管路连接应牢固,如果使用软管,严禁扭曲打褶。
2.4管道安装安装管道之前需要做好有关准备,对各个设备性能要加以了解,以便掌握安装的方法与要求。对于管沟的底宽、沟底标高等检查时,应着重检查其是否满足设计标准,检查粘结剂、管件、管材的质量,待安装设备必须保持清洁,检查测试仪表压力、连接工具、扳手、管钳等是否具备齐全。管路安装的基本要求:(1)管路安装前要认真复测管槽,管槽坑基应符合设计图要求。(2)管道上的附属设备(闸阀、水表等)与管道连接时,应垫置加固支撑,避免设备的重量加压在管道上。(3)管道穿越公路、沟道等处时,应采取加套管、砌筑涵洞等措施。(4)对暴露的管线应采取防腐蚀处理。(5)管道安装工作间断时,应及时封闭敞开的管口,以防小动物钻入及人为破坏。(6)塑料管承插连接时,承插口与密封圈规格应匹配。(7)在干管与支管连接处设置闸阀井,在干管的末端或最低点设置排水井和排水阀。
2.5其他附属设施的安装(1)阀门安装。在塑料管与金属阀门连接时,需要采取大于65mm管道直径的金属法兰。其法兰连接管的外径应当大于塑料管内径(2~3)mm,长度在管径的2倍之上,将一端固定焊接在法兰一侧,另一端加工成为倒齿状,待塑料管加热之后,及时地套在带有倒齿的法兰接头之上,然后使用卡紧,金属管件与塑料管之间的连接可以选择相同的方式。如果直径小于65mm,则可以选择螺纹进行连接,并且需要安装活机头。如果阀门的直径大于65mm,则需要安装底座,底座高度需保持在(10~165)cm之间。(2)安装球阀与三通等,使用塑料薄膜与生料带进行缠绕,确保连接处不会出现漏水现象。
2.当前我局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头屯河是新疆乌鲁木齐市与昌吉市的一条界河,位于天山北麓,发源于天山山脉的哈拉乌成山北坡的吾鲁特大板,是一条山溪性的河流。灌区可耕面积约 100 万亩,设计灌溉面积 45 万亩。该河流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头屯河灌区灌耕历史悠久,骨干工程始建于60年代,运行至今,虽进行了水库的除险加固和6期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但仍跟不上灌区水土开发的需要和进程,致使工程效果和灌区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灌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灌区水利骨干工程虽然做了一些必要的工作,骨干引水系统亦初步形成,但距其规划目标及其应承担的任务还有差距。如果发展灌区节水灌溉,目前头屯河灌区引用水含泥沙量大,灌溉采用喷灌、滴灌的水质达不到要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域内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与城镇生活及城市绿化用水的增加,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3)生态环境脆弱,灌区上游土层厚,土壤贫瘠,种植农作物耗水电量大,结构不合理,要逐步实现退耕还林和还牧。另一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渠系中,造成水质污染。山区林区过度采伐,更新缓慢,水源滋养遭到一定破坏,并且上游草场长期超载放牧,导致退化,产草量下降,浅山丘陵因开荒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使原本脆弱的生态进一步恶化。
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创新途径探讨
为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活动,并提升管理工作的成效性,必然需要采取一定的创新途径对其进行优化,具体如下:
3. 1改变管理思维
“轻管重建”是当前水利系统存在的固有思想。水利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及机构过于重视水利建设投入,却忽视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实际管理过程中,依然采取粗放式管理方法,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效益。因此,改善水利运行管理的第一步便是要纠正传统管理思维误区,从现代化的角度对管理工作进行重新审视。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市场充分赋予了水价值,这就要求相关管理单位不断强化自身的软、硬实力,并逐渐从单一性的服务性角色向自负盈亏的企业角色转变。在此背景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也将面临着必然化的改革。相关单位应时刻把握市场动态,对水土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以符合市场发展规律。通过扩展经营方式、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整体经济效益提升,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充分的社会效益,让水利工程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3.2规范分级管理制度
规范分级管理制度,有利于明确各部门职责,从而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流域性水利枢纽及跨流域调水工程应由省级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化管理,地方管理部门应积极响应,配合省级管理部门开展具体工作。对于流域性河道、湖泊等水资源均实施统一化管理。其中省级主管单位主要负责审查,并对重点流域经费加强控制,让重点流域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同时,按照归属地原则,由本地水利管理部门对相关水域、流域等进行分段式管理。
3.3加快灌区改水改造步伐
从头屯河整体情况来看,其灌区水、土、光热、草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灌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之间,灌区发展园艺、经济作物、蔬菜前景可观。目前,灌区灌溉面积已达42.01万亩,灌区缺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灌溉耗水量占全区耗水的64.5%以上。由于头屯河径流分配极不均匀,水库的调节能力有限,因此4~6月份农作物用水高峰期得不到调节,只能通过开采地下水补充不足。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灌区整体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为保证灌区水资源供求平衡,并加强周边生态保护,应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微灌、管道输水,来促进灌区发展。在狠抓管灌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做到挖潜与改造并重,努力搞好灌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带动灌区水土资源的开发,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监控系统,加强对头屯河水库水位和雨水量的实时监测,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风险、排除风险。另外,必须建立防洪调度方案、预警机制,并对《头屯河灌区供水规则》、《头屯河水工程运行管理制度》等制度进行完善,以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指导,促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3.4实施管养分离
实施养管分离,可降低水利工程运行成本,有利于提升整体养护水平。人员管理及编制方面,可将养护业务人员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单独剥离出来,并组建成单独的养护企业。为让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得以实现,为水利工程养护、维护等活动提供充足资金。同时,上级部门应对现行水利养护企业资质标准进行完善。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以规范养护市场,并培育出稳定的养护市场主体。
3.5加强资源开发利用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lighting, lighting has become a beautiful scenic city. Stree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infrastructure, its construction is completed, all over the city's roads,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safety often need to invest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Ensure the operation and security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Som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existing street lamp operation and safe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ints should grasp the actual work.
Keywords: street lamp; operation; safety
中图分类号:TU99
一、路灯运行和安全常存在的几点问题
1、路灯电源
只有短路和过载保护而没有漏电保护。不采用漏电断路器的原因,关键是认识上走入误区,有的认为三相漏电断路器存在动作死区,不能对人身触电可靠保护,不如不用;有的认为正常漏电电流可能造成漏电断路器误动作,降低路灯供电可靠性;有的认为由于路灯安装中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只引出路灯相线而从别处借用中性线,导致漏电断路器无法正常工作等。
2、路灯电器特别是镇流器质量不过关,发热严重,绝缘容易被击穿致使灯杆带电,一旦行人触及,后果不堪设想。
3、断路器未作灵敏度校核试验,额定脱扣电流选择过大
有的在选择断路器时,只考虑到短路保护,却忽视过负荷保护和单相末端短路灵敏度校验,断路器额定脱扣电流选择过大,不管负荷性质如何,一概选定为100A甚至150A。这往往在接地短路电流很大、电缆发热情况下,导致断路器仍不会跳,失去断路器的作用。
4、利用电缆金属外皮作PE总干线工艺复杂,可靠性低
电缆金属外皮作PE总干线施工工艺复杂,每基路灯都要焊两个焊点,每个焊点都要剥开、打磨、上锡、焊接,操作繁琐,焊点质量难以保证,有如此多的串联焊点,PE总干线连接的可靠性可想而知。另外,电缆要做到完全防潮几乎不可能,只要潮气在电缆内部聚集,金属外皮生锈腐蚀就不可避免。一般情况下,路灯低压电缆经3-5年后,金属外皮就会出现锈蚀断点,失去PE主干线的保护作用。这样每只路灯虽然接地保护实际上是“各自为政”,一旦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危险电压将会长期存在。
二、解决路灯运行安全问题的几点措施
1、路灯控制箱总保护采用漏电断路器
漏电断路器的额定漏电脱扣电流一般要大于最大相负荷电流1.3倍并核校断路器灵敏度,但也不能太大;漏电断路器的额定漏电脱扣电流(In)一般要大于系统正常漏电电流的2倍,考虑到漏电断路器主要防止电气火灾、电弧电流和限制接触电压作用,兼顾路灯系统供电可靠性,一般(In)可取200mA,梅雨季节可适当调高,但最大不宜超过500mA。以20只路灯接地电阻并联测算,其值不大于4欧姆,最大漏电电流值即使取500mA,安全裕度还是比较大的。
2、今后安装的路灯电缆全部采用三相五线电缆(VV5*25或5*16),将其中的一路线作PE总线用
五芯电缆无金属外皮,与同规格的四芯电缆(VV22)价格基本相当,尽管没有金属外皮,但电缆外面另有塑料管,因此强度不受影响。由于PE干线无断点,保证了所有钢杆路灯接地极并联可靠,这样发生接地故障时即使漏电保护失效拒动,由于路灯系统总接地电阻小于公变接地电阻,接触电压也能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对原有以金属外皮作PE干线的四芯电缆,可把备用的那一路改作PE总线,这一不大的改造工作量能使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3、路灯接地仍采用TT制,不采用TN-C-S制
其原因是防止公变低压中性点电压升高后故障电压蔓延至路灯系统,降低保护的安全性。安装电气设备时要求N线与PE线不相互接错,不短路,N线不允许重复接地,保持对地绝缘良好,这样即使公变N线电压升高,路灯杆仍可保持较低的安全电位。
4、选用质量优良的路灯电器和灯具,做好镇流器的型式试验,把好验收关。补偿电容能提高系统功率因素,起到节能降损的作用,应尽可能发挥其作用,不可随意删减。
5、安装接线时要注意一些小的细节,例如自粘胶带不能单独作绝缘保护,还应在外面缠绕三层塑粘胶带,路灯连接线能短则短,一目了然。只有各个细小环节都把握好了,安全运行才有保障。
为易于判断接地故障类型和方便检修,建议选择采用分装式漏电保护器、零序电流互感器来检测漏电信号,通过电子放大环节放大信号,并经适当延时输出给线圈,使转换触头动作,与配用电器配合断开被保护电路并发出亮灯信号。漏电保护器手动复位前,电路不能接通且漏电指示灯一直亮,路灯维修人员可根据指示灯的状态,即能判断出是漏电故障还是短跑故障。当确定为漏电故障后,把转换手柄切换到“手动”位置,断路器可带漏电电流运行,查找故障位置前,先测量总的漏电电流值和灯杆接触电压,然后利用钳形电流表检测电缆干线上(A、B、C相及N线)是否存在零度电流,采用“二分法”的基本原理,可对故障位置实行快速查找。以20只路灯杆为例,最多只需四次即可找出故障点(段)。
故障处理完之后,把转换手柄还原到“自动”位置,系统转入正常工作状态。查找和处理故障时,应严格遵守低压带电作业规程,确保修试及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实际工作过程中保证路灯运行和安全的几点措施
1、节约电能
降低路灯运行成本。通过对路灯的供电参数进行合理控制,达到节省点费和延长灯具使用寿命,从而减低路灯的运行成本。
2、亮灯和应急需求的全方位控制,使城市更加人性化和满足政务或其他特殊需要
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分析,制定出城市一年365天每天合理的开关灯时间,使城市路灯实现全年每天不同时间的等亮度开关控制,并可针对全年小概率事件(雷击、日食、政务)实现遥控开关灯控制或光电亮度开关灯控制。从而使城市照明管理者能够掌握全局,并使城市照明更加准确、可靠、更具人性化。
3、路灯故障信息自动报告,不必进行夜间巡灯值班
对路灯的运行状态进行全自动的监控,即在最合理的时间亮灯、关灯,监控运行状态与命令是否一致。状态不一致需自动通知运行人员,是运行人员有目的的维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大量人力及其他资源的浪费。
4、延长路灯灯具的使用寿命,提高维修工安全作业指数
通过合理的控制路灯供电参数和合理的控制路灯的开关,达到延长灯具和相关辅助设备的寿命,从而减少维护工作和材料的损耗。一般路灯基本安装在高空中,再加上交通的繁忙,平时维护工作不但影响交通,而且还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通过上面的工作,可以大大减少维护工作,既减少登高的次数,同时提高了安全系数。
5、实行工作线路及设备的24h安全防盗监测
通过对路灯线路及设备安装实时安全防盗监测系统,实现路灯线路及设备的24h安全防盗监测,保证路灯的安全、可靠运行。
6、坚固、美观、抗锈的控制箱,美化城市日间环境
通过采用坚固、美观、抗锈的不锈钢材料制成统一的控制箱,不仅在夜晚实现合理控制路灯的开关功能,使其白天也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2关于城市规划管理运行的探究
2.1统一协调,树立规划意识
在市场经济下,有关的城市规划资源与土地使用权主要是通过有偿出让和转让的形式来实现。而在选定投资人进行资源或土地有偿转让都是以城市预先的规划建设为蓝图。城市规划建设要做到合理布局,但也要做到特色鲜明。放眼全国,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着自己的特点,在一座城市的建设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座城市,因此需要相关责任人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优缺点,要做到从市场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来考虑自己的城市到底需要如何地规划建设才能达到更好的建设目的。对于建设不能盲目,也不要过分追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化。要统筹兼备,树立规划意识,树立大局观,在规划计划完整的前提下,逐步稳定地追求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的发展。
2.2关于引入市场经济进行管理的分析
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实现了按照价值规律来进行资源配置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经济活动都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可不能小觑了这一市场运行机制,城市规划只有进行有效的市场调节才能实现对城市建设实施的有效调控。从本质上来看,城市规划工作是种政府行为,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的形式来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力量,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使得价格会呈现上涨的趋势,所以单纯的依靠市场调节只会使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这样单一的城市建设并不是合理健康的,要想使得维护城市正常功能的公益事业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就必须依靠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城市规划来实现。
2.3建立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
正是由于从本质上来看,城市规划建设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十四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治国战略,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约束相应的责任人不能做出违背法律法规的事情,因此我国的行政法制力度也在不断增大,在各方面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也理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为城市规划的建设提供法律依靠以及法律保障,有利于城市规划建设良性的发展。此外,加强信息的透明化,使得公众能够参与监督,提高民主性,也有利于城市规划建设在百姓中得以开展。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多,不断增多的人口造成了城市污水的增多,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现便显得尤为必要。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对于城市污水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解决,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条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1、欠缺必要的运营管理经费
长久以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所需要的费用主要是对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根据目前我国对污水处理费征收的规定,每吨污水在原则上的征收原则上不低于0.8元。而在一些城市,却远远低于这个标准,从而造成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运行管理费用来源不足。
同时,对污水处理费的征缴还涉及到很多个不同的部门,包括水利、建设等,而自来水由建设部门收缴,自备水源由水利部门收缴,城市工业企业由环保部门收缴,收缴标准、力度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拖欠、漏收现象比较严重。
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根据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状况来看,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首先,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不能满足日常的污水处理需要。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费用的欠缺。同时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小城市的财政资金不足,造成配套管网的建设落后,在有些地方,甚至污水处理厂不能得到有效的运行。其次,当地城市没有提起对污水处理厂工作的重视,还有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过于超前,设置了很多多余的功能,使得部分能力闲置。
同时,很多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利用率均存在偏低的现象,在有些城市甚至不足百分之十。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污水处理厂并没有对再生水利用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而且,自来水、自备水源、再生水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难以发展稳定的再生水利用客户等。
3、未有效处理的污泥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在城市污水中,往往还存在着一定的污泥,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对污泥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这是因为,在污泥中往往含有有机物含量高、易腐烂,有强烈的臭味,并且含有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同时含有重金属及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就当前的状况来看,有些省份甚至只有三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才会对城市污水中的污泥进行处理。
4、需要改进的管理体制
当前,有些城市污水处理厂虽然在名义上已经以企业性质在进行运营,但是实际的经营者却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地位,以事业单位的形式进行管理。政府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承担着主要的责任。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这种存在形式,很明显存在着政企分界不明显,同时还存在人员配置过于冗余,这些问题对于运营成本都是一种考验。因此,政府如何才能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效率,有效加强其中的监管,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质量,需要进一步商榷。
三、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有效措施
上文中已经对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列出,那么下文将结合这些主要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1、加强污水处理费的征收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费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笔者认为,不仅要在力度上面而且要在广度上面做足工作。各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出台和明确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办法,完善相应的征收机制。征收上来的污水处理费,可以建立专款专用的机制,不允许挪用现象的存在。同时,针对目前涉及多部门的现象,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建立一个由统一部门负责征收的办法,从完善供水计量设施、普查实测自备供水量、加大对自备水源征收力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收费征缴的力度,保证足额征收。
2、完善污水处理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处理规模上,污水处理厂采取大型集中与小型分散相结合。在经济学上叫做最佳效益规模。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也一样,既不是越集中、处理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分散、规模越小越好,而是要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规模。要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厂规模和选址,尽可能实现污水就地处理和回用,节约建设资金和成本。同时,必须要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保持管网投资政府主导的地位,优先使用国债资金建设管网。
3、对污泥进行有效的处理
由于污泥未进行有效合理的处理,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应该采用有效的污泥处理措施进行污泥处理。笔者认为,要对污泥产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包括产生量、区域特点等,采取不同的处理工艺和处理技术。在大型城市,要选择厌氧消化、生物质柴油、沼气开发、建筑材料等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艺,建设区域性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在小型城市,要选择好氧发酵(堆肥)、土地利用(防沙固沙改良土壤、苗圃施肥等)、建筑材料等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艺,建设小型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
4、完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体制
针对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政企不明的现象,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厂未来朝着企业管理的良性方向发展。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采用政府委托企业运营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运营成本。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监管机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对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于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要按照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处罚。
5、采用深度处理过滤工艺
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要求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的一级 A 标准,因此,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原有采用传统二级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需要设置三级处理工艺,起到进一步去除 SS、有机物以及 TP 的作用,甚至还需要起到进一步去除 TN 的效果,以满足一级 A 出水标准。过滤工艺通过截留和筛滤作用,去除二级出水中的生物絮体和胶体物质,降低水中的 SS,并且由于颗粒物质的去除,协同去除了颗粒态存在的有机物与 TP,因此过滤作为深度处理的核心工艺在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城市污水处理的日常工作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而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又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提高对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视,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和环保们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峰,宋闯.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浅议[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07:67-68.
[2]胡月红. 辽宁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行状况分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01:34-36.
[3]杜彬,侯宏良.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4:73-75.
站和闸,以及堤和沟渠,还有河流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是农村水利工程的主要设施。农民对旱、涝灾害的抵抗,主要依靠农村水利设施来实现,而农村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具有促进农业生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功能,是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的必要物质基础条件。在充分掌握水利工程的具体作用和性质的前提下,运用水利工程管理实现水利工程的趋利避害功能,推动水利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和引导功能日益提高,使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充分的融入于相关的运行科学之中,使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处于最佳状态。推动水利工程效益实现最大化,将是水利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1 农村水利工程的特点与性质
农村水利工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地位的重要,需要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水利工程是实现农业生产向前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物质条件。因此,各级领导要把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来抓;二是需要较强的群众基础,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其中。农村水利工程利用将涉及到每一位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紧密,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而且其分布广泛,遍及乡村。因此,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其中;三是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牵头,予以扶持。农村水利工程是造福于民的公益设施,是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具有较低的投资回报率,其正常运行需要各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进行扶持;四是垄断性强,需要政府强化管理职能。水资源和地形等是约束水利工程建设的条件,水利工程设施和水资源是用来服务于民的,是造福百姓的,因此,政府具有垄断性,不适合私人占有。需要在政府的规划与指导下,有序合理的开展建设与管理农村水利工程的工作。
农村水利工程的性质: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实现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需要通过农村水利工程这个基础设施来完成,是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物质基础。是造福于民的农村公共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基础性。
2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常见问题
2.1 建设管理问题
2.1.1 区域规划不完整
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初始阶段,许多农村水利建设只局限在自己村镇利益的范围,缺乏与临近村庄的连接,没有长远的整体的合理细致的规划,造成单位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不足,防洪安全闭合体系不可靠。
2.1.2 建设管理不系统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也跟不上,近年来,农民形成较强的个体意识,淡化了集体观念,时有发生对水资源浪费,严重损毁水利工程等现象。
2.1.3 责任落实不明确
没有彻底把管理责任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由于村民管理小组和管理类别不明确,缺乏章程,造成水利工程管理没有明确的分工,无法落实管理责任。
2.2 资金投入问题
2.2.1 资金投入不足
税费改革在农村的实行,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基层农村水利建设投资。另外“承包责任制”淡化了农民集体意识,农民在水利工程建设上缺乏投工投劳。同时,由于农村各级政府在投资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具体情况,致使很多地方出现大规模欠账情况。
2.2.2 管理费用短缺
在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中,往往受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约束,水利工程水费不能足额征收,而政府投入的养护经费也基本落实不到实处,致使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欠缺,普遍存在失管和轻管以及懒管的现象。
2.2.3 融资引资困难
在当前,由于供水的成本费用远远大于农业水费的价格,在征收水费时,时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出现难题。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具有低收益和高风险以及低回报,较高的公益性,较大的协调难度的特征,导致企业或个人投资者来说,常常不予考虑;是造成缺乏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资金的主要原因所在。
2.3 规划设计水平低
部分水利工程由于规模小和造价低,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忽略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这个步骤,而直接进行设计和施工。 同时,由于基层农村水利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工程设计水平较低,只能胜任简单的工作,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2.4 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对于规模小和投资少的农村水利工程来说,由于管理层管理的跟不上,造成没有标准的设计,施工管理不到位,质量低下,出现安全隐患。致使水利工程在竣工后,不能完全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5 水利工程检测不规范
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各部门能够做到在施工建设时,遵循相关的监督规定。而在农村的小型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就会忽视手续的提交,甚至对检测进行逃避。
3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建设和发展水利事业,做好为农业经济服务的后盾,是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思想为指导的,这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目标是,激发农民和基层水利工作者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本地区的水利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强化技术创新,实现合作管理,使社会效益发挥最大化。 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指导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3.2 做好内部建设
开展自身建设,强化开发人力资源力度,根据市场和工作的要求,在内部人员中,定期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开展学习和培训,这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着重点。同时注重培养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推动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来。同时,在认真分析掌握每名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把其划分到相应的部门,做到分工明确,在最短时间把各部门的人才培养出来,推动单位内部实现协调发展。最后,定期考核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向他们交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真正的能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最大的作用。
3.3 确保工程质量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水利是最基础的事业,同时也是确保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因此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员工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培养相关部门人员职业道德,把奖励和惩罚体制建立起来,并不断的进行完善,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推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升。培养职员的创新意识,注重征求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确保工程质量。
3.4 提高检测水平
当前,由于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水利工程的检测来说,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因为这是把好质量关的关键,有必要准备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确保所用使用的材料合格,并随时的进行自检,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应该重视检测人员的学习,注重检测人员检测水平的提升,在检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检测标准和规范,质量检查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使检测具有公信力与说服力,开展打造水利建设工程品牌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切实做到使农村水利工程质量提升的目的,使“人情工程”从根本上被杜绝。
3.5 转变思想,强化科学管理
一方面,不管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是大还是小,都要予以高度的重视,从论证到设计,建设到监管做到一条龙的科学管理,实现建设与管理双管齐下,一起抓的格局。 在水利工程建设竣工后,对其经营权的拍卖或承包给个人或实行专业管护要及时,从而向单位或个人移交责任和管理权,把相应的证书发给他们,把管理工作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达到各类工作步入良性管理和发展的状态之中。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尚处于发展时期,因此,应注重运用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集约型管理。在实际中,重视水利信息自动化建设,坚持以水定产原则,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水资源的情况来确定作物结构,实现多管并举,强化水利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因地制宜,做到各有侧重和分类指导,把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当做重点来抓,竭尽全力的把防洪和抗旱能力提高上来,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4 结语
工程项目小的这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对于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来说,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因此,对其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加大宣传力度,紧跟形势,实现思想的转变,把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注重工作细节,结合工艺性和公益性,促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把农村水利事业蓬勃的发展起来,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蒋流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及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85-85.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问题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相关要求,污泥处理技术总的目标是实现“四化”,既“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前在污泥处理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处理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深度处理工艺
现各厂污泥处理工艺基本为机械脱水工艺,既将剩余污泥加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后直接脱水后,脱水后污泥含水率达80%左右,运输的大部分是水,造成运力浪费;并且在运输途中,撒漏在所难免,对沿途环境影响很大,不符合减量化的要求。其次是污泥中有机物含量高,易分解有恶臭,黏性大,不符合稳定化的要求。
1.2污泥处理处理运营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管
根据水染污防治法,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也应当被有效处理,参与脱水后污泥的焚烧、堆肥、运输等相关处理的单位,均被定义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有相关资质和执行标准,与目前的实际情况相比,各相关处理单位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还不是主营业务,与要求相比有一定差距的。另外对这些污泥处理运营单位的监管方面,相关制度和政策还不是很明了。
1.3污泥处理处理经费和政策的支持
污泥的性质决定了污泥的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真正实现污泥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单独依靠污水处理厂自身是完成不了的,必须实现污泥深度处理的产业化工作。要实现产业化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污泥处理资金,污泥处理费用应当在污水处理费中占一定的比例。其次是要有相应的推行污泥资源化的政策,才能有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处理工艺选择
2.1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出水要求、污水厂规模,污泥处置方法及当地温度、工程地质、征地费用、电价等因素作慎重考虑。污水处理的每项工艺技术都有其优点、特点、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不可能以一种工艺代替其他一切工艺,也不宜离开当地的具体条件和我国国情。同样的工艺,在不同的进水和出水条件下,取用不同的设计参数,设备的选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流行的污水处理工艺有:AB法、SBR法、氧化沟法、普通曝气法、A/A/O法、A/O 法等,这几种工艺都是从活性污泥法派生出来的,且各有其特点。
2.2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经常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2.2.1进水水质预测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进水水质预测值与实测值有较大差异,通常预测值偏高。例如,某污水厂投产运行后的前10年,BOD值在80mg/L左右,还不到设计值的一半(设计值200mg/L),直到1998年才逐步上升,进水BOD值100mg/L~200mg/L(频率为54%),平均为190mg/L。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污水收集系统不配套。有些污水经化粪池后接入污水管,雨水污水管混接、管道施工质量差,地下水渗入,导致进水浓度偏低。
2.2.2处理出水水质标准
处理厂出水水质是按照尾水排入水域类别,再依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以满足各项指标要求。1998年开始实施的二级处理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各项指标如表1所示。
表1排放标准
采用二级处理工艺,处理出水恐怕难以达到氨氮与磷酸盐标准,需要采用脱氮除磷工艺流程,特别是一级标准中磷酸盐指标0.5mg/L,有相当难度。有人提出,处理厂尾水排入非蓄水性河流或非封闭性水域,是否还要控制如此低的磷酸盐含量。采用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或者化学除磷工艺,需要增加基建投资与经常运行费用,同时还要求具有较高的运行管理水平。本人认为在有些场合,经当地环保部门认可,在近期似可放宽磷酸盐标准,以节省近期投资。
2.2.3污水消毒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要加氯消毒,而且对生物处理后投氯量规定为5mg/L~10mg/L,并设停留时间为30min混合接触池。80年代建的城市污水厂,大都有加氯消毒设施,包括加氯机、氯库、混合接触池,建成后已有10余年,从未使用,所以氯库等构筑物已移作它用。,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城市二级处理厂出水水质未确定大肠菌群数及余氯值,所以处理厂出水要不要加氯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人认为环保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及市政建设部门应着手研究污水消毒这一课题,解决加氯量、大肠菌群数、余氯量及其相关关系。
2.2.4科学地进行工艺方案比较
为了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因地制宜地进行工艺方案(主要是生物处理方案)比较是必要的。进行多种工艺方案的比较,力求客观全面,在同等进水、出水条件下,其设计参数应包括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曝气时间、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曝气量和氧的利用率(及动力效率)、污泥产量(及污泥指数)等作全面分析,数据丰富就可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根据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管理方便,运行可靠且有利于近、远期结合的原则,进行工艺方案的优化抉择。对一定规模(如10×104m3/d)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应作污泥稳定处理,通常采用中温消化,沼气利用,有条件的可设沼气发电,这要花费不少投资,技术设备相当复杂,设备需要引进。不处置由污水处理带来的污泥,污水处理是不完整的,脱水后污泥的最终处置要具体落实,不留后患。
3、污水提升泵站的作用、控制和管理
污水处理厂在运行工艺流程中一般采用重力流的方法通过各个构筑物和设备。污水提升泵站的作用就是将上游来的污水提升至后续处理单元所要求的高度,使其实现重力流。提升泵站一般由水泵、集水池和泵房组成。集水池的作用是调节来水量与抽升量之间的不平衡,避免水泵频繁启动。对集水池内的水泵机组运行控制应考虑以下几项原则:
3.1保证来水量与提升量一致,即来多少,提升多少。
3.2保持集水池高水位运行。这样可以降低泵的扬程,在保证提升水量的前提下降低能耗。
3.3水泵的开、停不要过于频繁,否则易损坏开关和水泵并降低使用期限。
3.4至少有一台备用泵。可在线备用,也可池外备用。既来水量突然大时备用,又在在线水泵损坏或维修水泵时备用。
3.5保持水泵组内每台水泵的停、开时间均匀,投入运行的泵和备用泵之间定时转换。一个是保证每台泵自身按时运转,比放在污水中静止状态备用寿命要长些。二个是因为池内每一台泵对应着集水池内相应一部分容积,如果某台泵长时间不投入运行,它所对应的集水池某处成死角,泥、砂沉积,会影响泵的运行,甚至堵塞水泵,造成事故。所以污水厂的运行管理人员要根据具体运行情况,不断总结出集水池和提升泵组最佳运行调度方案。以利污水泵安全、经济运行。
4、沉淀池运行巡视及维护
4.1运行人员应定时巡视初沉池运行情况,注意观察桥的行走状况,是否有异常声音。刮浮渣板是否把浮渣准确刮进浮渣斗里。平流沉淀池桥到头是否按要求停下,链条刮渣机的齿轮链条是否有缠绕物。刮泥板在水下行平是否平衡。
4.2注意沉淀池的出水三角堰板的堰口是否被浮渣堵死,如有应及时清除。沉淀池的进出水堰板长期运转受外力的影响,可能出现倾斜、松动等现象。导致进、出水短流跑泥。影响沉淀池的效率,必须定期检查并进行必要的修正。一般通过调整堰板孔螺丝位置来校正堰板水平度,但铁螺栓经过长时间浸泡后易生锈,最好使用不锈钢或铜螺栓解决此问题。
4.3对于不经常开关的进、出水闸门、闸阀等,要每隔一周或二周人工或电动活动几个来回,对于暴露在空气中的丝杠(明杆闸门)要及时上油、膏。对于内丝杠(暗杠闸门)或变速箱要定时下去检查或打开箱盖检查上油。对于闸门井中的阀门如果用清水覆盖比暴露在空气中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4.4备用的初沉池最好采用动态备用,即按一定时间轮换投入使用,最好停运或备用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月。对于确定不能投入运行的池子应将污水放空,用二级出水或再生水流满,每隔一个月左右最好开动刮泥和行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