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9 15:03: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课程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

篇1

一、就个人备课而言,备课有各种分类法,但从时间上可分为长期无序备课和短期有序备课。

1.长期无序备课。长期无序备课就是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结合自己的情趣,有意识地对教学有关有用的各类资料广泛收集,建立有效的增量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会使教学获益匪浅,特别是地理课讲授内容涉及广泛,既有“人性”的弘扬,也有“理性”的扩张;既有宏观世界的展示,也有微观世界的探奥;既立足现在,又展望未来。时间之长,空间之大,内容之多是地理学科特点,如果没有较多的课外增量知识,就难于把课讲活,讲好。教师应将有关知识变成自己教学的实用知识,使自己有扎实的功底,较高的素质。

2.短期有序备课。短期有序备课是指课前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个人设计。既备知识,又备教法;既备练习训练,又备学法指导;既备资料收集,又备板书设计等多层次全方位备课法。这种备课量虽大大加重,但对教学十分有帮助。当然,备知识是重点,备教法是改革,学法指导,板书创造才是关键。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自己学懂了不算本事,把学生教会,教懂,教好,才算本事,这就依赖于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基于下列原则:巧妙的导入,流畅自然的衔接,形式和内容的有效统一,布局合理的设计,良好的结束。并始终注重将时代性,现实性,趣味性,知识性,双边互动性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巧妙的导入新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求解答:或创设情境激起想象,或运用对比引入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我们在讲地球内部结构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当今世界英俄法各国都不遗余力,不惜巨资,投入对外层空间的研究开发,而对地球内部深层次研究开发远远落后,因为人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选择了“天堂”,故时至今日,人们对地球内部只能靠地震波研究,下面我们可以从地震波的变化看出地球的大略结构。

2.通畅自然的衔接。―堂地理课的内容,貌似整体,实是知识汇编,有许多“断层”带。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承前启后,使知识点转换自然,使段落环环相扣,达到自然衔接,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给予重视的一点。例如,在讲降水类型时,一般教师把降水类型分类对比,各类型之间坐直通车法讲授,而笔者先讲梅雨(锋面雨),然后用久雨必有久晴引出伏旱(反气旋),再用久晴必有雨点出台风雨(气旋雨),并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锋面雨的形成》,《台风雨的形成》进行讲解。

篇2

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我辈同仁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在“教”与“学”上可谓全国上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我们这些初涉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有一点我们都很清楚,“教”与“学”的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其中归结点无可厚非是质量问题。就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来说,就是高考考得好与坏,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以下就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与大家讨论。

一、理解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树立新课程的作业观念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是无从考量的,应着重考重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学“有用的地理”。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是什么?作为一个理论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知识以及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对图表和数据阅读与运用的技能;作为一个实践性的学科,我们要求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有用的地理”,地理理论来源于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规律的总结与发现,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关注身边地理环境与社会变化。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关注新旧教材的变化,处理好课后作业

新课改教材在内容、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体现感性地理材料偏多,而理性的基础知识偏少,内容跳跃性大,思维要求高,一段文字一张插图都是一个知识内容。在某一些概念、原理、规律的叙述和要求上与新材料也有差异。如“人口增长模式”取代“再生产模式”,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由“五个”变为“三个”等。这些变化体现了什么?对以后的考试方向有没有影响?现在市场上的资料还能不能适应教材在理念、内容、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后作业一般学校使用的都是资料,因此,我建议应对资料的作业题慎重处理,最好选、创、改,重新组织设计,量度上要处理好。

三、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知识的难易程度等。不同学校的学生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接触、感知的地理知识不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智力存在差异,理解、接受地理知识的水平差异也很大;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处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应有不同层次。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与处理上首先应考虑高一学习阶段的认知水平,应以基础性、应用性为主,切忌综合性过大、过多。再次应考虑学生在不同生活环境感知地理知识的不同,应多设计他们能接触、能感觉的身边的地理现象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最后还需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一般可设三个层次,体现由基础知识掌握到能力提高要求,而第三层次作业不做强制完成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振松.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作业的布置技巧[J].学术研究周刊,2010(6).

篇3

情境创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而动态生成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情境创设的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从理念和实践上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内涵要求,强调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直观、生动的感受, 在动态互动中生成对知识、技能、情感的价值观。所以说,创设教学情境与开展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当今教学模式,当前教育理论基于情境创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研究较少,而具体提出相关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则比较欠缺, 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情境教学下引导学生能力,改善当前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反映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学科,这就为教师课堂情境创设提供了必要性。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体现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展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魅力。在新课标的改革之下,地理教学更加强调与重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因此,情境的创设,是我们实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情境的教学是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反省,与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的交互活动的过程。它关注课堂教学“教”的主导,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的主体,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而不是情境与体验的简单叠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调动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包括对地理知识的困惑通过交流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很多时候,学生们对于情境体验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不够深入,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也往往掌握不深,效率得不到提高。其次,老师的教学也没有完全系统化,更没有形成方法论。就无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实现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高效率的掌握地理知识。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强烈的反应,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快速掌握新知识,并且能够起到协调新旧知识,在地理的探究空间里,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品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情境创设行为的观察,目前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总结归纳出了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情境主要有: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借助文学、媒体的学习情境,利用教具、材料的模拟情境,利于合作、探究的活动情境等等,体现出教育性、关联性、启发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次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主要有:

(一)直接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促进其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里下水道或井边消水洞的水流旋涡的方向,左鞋和右鞋的磨损程度哪个大些?思考形成原因;再如环境问题中,学生们生活在城市中,对身边的环境问题非常熟悉,通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情景创设,可以既完成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非常好的德育目标,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会使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二)借助相关素材创设情境,为学生们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鼓励其积极创设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地形和地势时,老师先收集本地大家学生所熟悉的地形图片,然后配上优美的音乐,然后通过设问,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差别很大,那么,我国的地形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这样的创设可以更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探究活动、实验操作,设计思维开放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讨论,尊重包容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困惑。例如;在教学陆地和海洋,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面积时,可以在班上抛出一个带有地球地形表面模型的气球,多次抛给教室里的学生,学生抓住气球并让学生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按住的位置是陆地或是海洋,让学生说出并记住,经过多次抛掷发现右手大拇指按住海洋和陆地人数之比约为7:3,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这样,更能让学生懂得地球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及实际质量的切实提高,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帮助老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技能,使学生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地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增强教师课堂的教学控制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除此之外,在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和动态生成的策略具体运用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教学设计得更加人性化,注重以动态生成观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讲究。在地理课堂上采取情境体验教学的方式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样也是情感教育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情境体验教学,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推动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具有以下多方面的明显特征。在区域性方面,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述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初中地理课程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因为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就是为了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教师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还应该强调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通过学生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解决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地理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逐步学生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进行乡土地理,把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各种实践能力。

二、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系统,科学实施教学方案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教学教材,全面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系统,全面了解四大板块的知识内容,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通过初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地理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了解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了解实践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严格按照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地理教学目标。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式,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理,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一方面,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设计相关的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另一方面,应提倡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人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篇5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9102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之中的三大课程模块之一。地理校本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很宽广,实用性强。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要研究的内容较多,比如校本教材的选材与编写、课程的宗旨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对策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具备发展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特性。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高考的影响之下,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学科列为中考科目,我们应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构建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要联系实际,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基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探索欲强的特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有效地穿插乡土地理知识,让乡土地理走进初中地理课堂,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关于地理学科校本课程构建的几点思考。

一、地理校本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定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初中地理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省区教材和校本教材三者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由各级学校灵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不做统一要求。国家为校本课程的构建留下了足够宽广的发展空间,我们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根据现行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体现自己的课改意识和能力。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应关注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们教师平时在完成统编教材内容教授的基础上,做好选修和活动课的设计安排,更能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校本课程作为统编教材教学的补充,应该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所以一线教师应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选修课、活动课的校本课程定位,尽量避免和统编教材的雷同或冲突,体现出校本课程灵活机动的设计思路。

二、校本课程教材类型的选择

根据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校本课程的教材在类型上有几种选择。第一种是教科书型教材。它设计出一定方向的研究或活动主题,还列举翔实的资料,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活动课,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第二种是教参型教材。它的编写和教材内容设计主要是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考虑,强调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活动的开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它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引领和校正,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活动的设计和选修课题的选择等方面。第三种是资料型读本教材。它突出的是教师利用互联网等一切可用传媒,收集广泛、有趣而翔实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资料素材,要求资料必须具有科学性、广阔性和趣味性,体现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第四种是练习型教材。它相于课后练习册的作用,教师思考的是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围绕一定主题活动的练习内容。考虑到地理学科已成为中考科目,练习型的教材还要为中考做好服务,使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把选修课、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应始终贯彻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为选修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参考。我们回过头看看以前各种类型的教材,大多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师都心知肚明这是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如今,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克服以往的条条框框,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信息整合的课堂特色,最终实现指导思想和教材编写思路的重大变革。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应以活动课思路设计为主,通过开放式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

校本课程教材应能够对现行国家统编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内容要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编排,教学操作起来要容易,各个模块内容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方便教师灵活地选取内容进行地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家乡乡土地理的特点,用乡土地理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人教版八年级有一节课是“水资源”,笔者所在学校带领学生考察本县城的鉴河,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乡土地理注重的不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可以直接体验感受。

1.课程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地理是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绘制学校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关于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建议,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了解家乡,了解自然,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东西。开展地理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要体现必要性

课程内容要提供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应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让学生学到地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家乡地理,增强其生存能力,这就是它的必要性的体现。教师应适时结合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如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这样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对国家的统编教材起到及时的补充作用。

3.课程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即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尽量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要求教师在安全的条件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教学形式开放而不受拘束,在大自然中教学,但也要注重教学效果。

4.课程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地理教学要突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性特征的认识。例如以“德保县”为例教学区域地理,教师可展示中国地图和广西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本县城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提供有关的百姓生活、文化习俗、农业生产等资料,学生整理记录下来,想一想自然条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炼和提高,而且学会了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四、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科学性,课程开发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它的基础。学校开设选修活动课,教师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知识的科学性,不能犯科学性错误,但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北斗星、行星,观察日食、月食等。通过选修活动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上有所拓展,获得更多知识。

2.趣味性原则

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八年级结束的时候,与九年级参加中考的学生同时间进行地理中考,实行50分制。教师在设计地理校本课程的选修活动课时,在考虑对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趣味性,以趣味导学,让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物、有色、有形,寓教于趣,寓学于乐,帮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在中考中创造佳绩。

3.可操作性原则

校本课程中选修活动课教材编写的目的是提供参考,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要考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可操作性,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和疑难问题,考虑备课、导入等常规教学环节,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方向。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04-03

一 什么是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微视频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vv所提出的60秒课程,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这里我所指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是指基于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在5~8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地理问题或核心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视频。视频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二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特点与意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广、形态多。所以,“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观看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将微视频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有重要意义。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对知识点的针对性强

其围绕一个特定地理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集中聚焦该内容,教学主题界定严格,突出问题显著,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实用高效。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由文字、音乐(或解说)、视频画面三部分组成

丰富多彩的媒体视频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画面、音乐、解说声音多管齐下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深思问题。

3.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使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地展开学习

时间上方便灵活,及时、高效、便捷。空间上机动灵活,微视频的使用不受场地限制。使用方式上多种多样,网络、手机、微博、微视频地理学习平台等,都可使用。

4.现代科技产品为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提供了便利手段

随着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通过网络覆盖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等领域,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优质和丰富的资源。

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为什么要在5~8分钟,而不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时间30~40分钟,这是符合脑科学原则的,即符合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以内的基本规律。下图为注意力集中时间曲线图。

由图可知: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以下的时间内能够高度集中,这时投入学习就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不断延长时间,注意力就开始下降,这10分钟左右的集中学习是最快乐的,也是学习动力、创造力、想象力最大的时间段。因此,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应限制在5~8分钟。

四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方法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设施:电脑、麦克风、摄像头、宽带网络等

软件设施:(1)图片处理软件(如我形我速、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2)音频工具(如MP3录音机、Cool Edit Pro等)。(3)视频采集、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Snagit32等)。(4)幻灯片制作软件(如ppt等)。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主题和设计方案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应该有“主题确立、视频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微视频制作、完善优化、总结反思”六个基本环节。(1)确立主题。微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程应该是井然有序的。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只关注一个地理知识点。教学主题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如“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经纬度的确定”“方向的判定”“非洲的气候分布规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断”等。(2)视频方案设计。确立主题以后,就要对视频制作的方案进行设计。方案设计的内容要包括:语言设计(引导语、讲解语、点拨语、总结语),地理问题设计,地理课教学情境创设,导学方案设计和温馨提示等。

3.素材准备

搜集并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地理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材料。搜集方法,可利用教材配备的光盘资料,也可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全面的资料。

4.微视频的制作步骤

应用ppt制作出教学课件,充分利用ppt丰富的功能,让你的课件内容有血有肉、生动且对学生有吸引力。调试好电脑耳麦、摄像头的功能,使其正常工作。通过屏幕录像软件Snagit32,选定ppt播放屏幕大小。确定屏幕录像,同时开始播放ppt,必要时对幻灯片内容进行解说。录制后保存成avi视频。利用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视频加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高质量:文字、图像、声音力求较佳。(2)主题明确: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地理问题,重点突出。(3)具体生动:问题或解决方法清晰,将地理原理暗含于地理问题、现象、故事和解决的策略中。(4)巧妙悬念: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想不到的地方和对问题有恍然大悟的感觉。(5)举一反三:让学生看到地理问题背后存在的问题,对相同地理问题有本质的深度解读与思考。(6)培养情感:让学生在微视频教学中产情感共鸣,从而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

5.完善优化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完成后,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其效果,地理教师要反复观看自己制作的微视频作品,同时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试看,并让其提出修改建议,使微视频进一步完善优化,尽量提高微视频课程的质量。

6.总结经验,开展教学反思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开展后,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留言,结合自己的微视频地理教学实践,认真反思,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努力提升微视频地理课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五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要制作出一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不仅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狠下功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地理课程教学。

1.制作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时,要充分发挥地理教师个人的特长与优势

在重难点问题上,要向有特长的地理教师虚心请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精心设计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使学生们能得到最优质的地理教学资源。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般为“导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播放――学习理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反思感悟”。对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如何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在观看的同时如何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加入课堂练习,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及时进行对该微视频的反思。

3.要制作出一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除了有完美的教学设计外,微视频中还应该有一些靓丽的视觉效果或优美而又活泼的动画。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软件技术运用能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软件运用技能与技巧,熟悉各种图片、音视频制作的方法,才能精心设计、制作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为学生学习地理服务。

4.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中,主讲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对所讲地理知识进行透彻的分析

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语言精辟,声声入耳,促使学生抓住细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微视频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5.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要重视细节

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完整且浓缩精华的地理微视频,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如“东南亚”专题,可以划分为“东南亚地理位置”“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六 甲海峡”“东南亚富饶的物产”“东南亚国家”等几个短小精悍的小专题供学生学习,这样这一节课的内容不但简洁实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6.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要加强微互动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既有点拨提示,又不断地渗透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 结论

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变革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2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现实中的地理知识,凸显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科目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学习。才能学得好。地理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程度的加深,地理教学愈加显得重要。地理学科本身是具有趣味性的,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属于直接兴趣。教师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地理知识生活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等因素,通过引入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来介绍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黄土高原”的内容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自己在陕北旅行时拍摄的录像。在录像中,学生发现了许多“新鲜事”。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黄土地上沟壑纵横?”“农民为什么要在头上扎一条羊肚毛巾?”“那里的民歌为什么这么高亢?”“羊肉泡馍是用什么做成的?”笔者一边解答这些问题,一边教学黄土高原的形成、地表形态、气候特征、河流分布、民俗民风等内容。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笔者经常在课堂上组织知识抢答竞赛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我国邻国国名、我国各省区的省会名称、我国的主要河流分布等内容时,笔者组织了知识抢答竞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灵活使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开展素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材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基点,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求,强调了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地理教师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教学不能全搬教材,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教材。

例如,教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内容,教材中只用几句话介绍了“一江两市”的名称。笔者所执教的学校地处广西首府南宁市,学生非常想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想更深入地了解它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方面的变迁。为此,笔者以学生看得见的城市变化为切入点,补充相关的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地方素材。在自然环境方面,向学生介绍:南宁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南宁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南宁具有典型的大石山区的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南宁日照充足、降水丰沛;南宁是全国第一大甘蔗产地;南宁被称为中国绿城。在人文环境方面,让学生了解:南宁地处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民族间的大团结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独特的“三月三”歌圩文化成就了“大地飞歌”民歌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空交通使南宁成为东盟国际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这样教学,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很好地完成了本章节的教学目标。

三、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思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重视课堂的导语设计,应通过适当的课堂导人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教学“亚洲”的内容时,笔者先播放歌曲《亚洲雄风》,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以情激趣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科学、灵活地选择课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课、多媒体课、绘填地图课、练习课、实践活动课等。在一堂课的不同教学环节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持续的新鲜感,增强地理学习的吸引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组织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亲历地理现象,感受地理变化,了解地理规律,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更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校周边的地理环境,观察并记录地理现象的变化,简单总结地理规律,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天文台、气象台等。

例如,在教学“户外辨别方向”的内容时,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公园里,开展探究性学习。笔者问学生:“使用指南针是辨别方向最方便、最直接的方法。如果我们在原始森林里迷路了,又没有指南针,该怎么辨别方向呢?”大部分学生只能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来辨别方向。笔者又问学生:“如果我们迷路时是阴天或晚上,无法观察太阳的起落方向,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学生们很困惑。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身边的植物。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学生纷纷将观察到的现象告诉笔者:“树叶的颜色一面深一面浅,花瓣也一样。”“同一颗树上,这边的树枝比另一边粗一些。”“同一片草地,这边的草长得高一些,那边的草长得矮一些。”“桉树的树皮,一边掉了,另一边还没掉。”笔者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通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是太阳照射的原因造成的。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们明白了:树叶和花朵朝阳的一面颜色深,向阳的树枝粗一些,长得高的草获得光照的时间长一些,桉树先掉树皮的一面是因为太阳照射多。向阳的一面是南面,反之是北面。接着,笔者又补充道:“通过树木的年轮也可以辨别方向,轮距宽的一面向南,轮距窄的一面向北。在晚上,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们。”这样教学,学生切实体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充分利用地图、模型、多媒体等工具辅助教学

篇8

初高中地理教学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系统,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延伸。我市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是人教版的,而高中地理教材是湘教版的,教材的不统一造成了一部分知识点对接不上;再加上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对于既不参加统考,更不属中考科目的地理来说,学校及学生基本不重视,地理知识严重缺乏。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遇到与初中地理相联系的内容往往“卡壳”,这种背景下,怎样将初高中地理教学联系起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区域的选择只规定了数量,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

以我们先在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按现行高考大纲和高中教材所需基础要求,区域地理缺少了下列知识点:

世界区域地理部分:东亚概述;东南亚锡、石油分布;新加坡;南亚概述;中亚;西亚和北非;(改为中东地区);欧洲西部(三大半岛、冰川作用下的地形、北大西洋暖流、主要国家的首都、英国、法国和德国);欧洲东部和北亚概述;北美概述;拉丁美洲概述;大洋洲概述;

中国地理部分: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中国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冬夏气温差异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锋面雨带的推移;季风成因;季风活动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关系;珠江;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三北防护林;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工业布局的变化;京津唐和珠三角工业区;

通过对初中教材的熟悉,了解初中教材和课标,而且通过师生聊天、新生座谈、课堂提问、针对性测验等方式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地理基础,并及时对所掌握的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这样了解了学生的地理基础,才能更好的处理以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

1、知识上的衔接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对普遍掌握不好的知识要定为重点衔接内容,融合高中教材下功夫彻底解决。我们知道初中地理区域地理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出发点和归宿,高中的地理内容的掌握离不开初中的区域地理,因此我们的对高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初中地理蜻蜓点水般地重复一遍,这样突不出学科教学的重点,也显示不出地理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没有新鲜感,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样是不科学的,也是在浪费时间。不利于我们的进一步教学。,对普遍掌握不好的知识要定为重点衔接内容,融合高中教材下功夫彻底解决。如在七年级上册有关于经纬网的知识的学习,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经纬网知识应作为重点融合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以扫除学习的障碍。

2、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高中地理课程却“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教师应该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强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课前先预习,上课勤思考、勤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并自觉做好知识的整理归纳工作。

3教学方法的衔接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具有地域空间广、时间跨度大、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时,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板图、挂图展示进行讲授,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对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更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读图习惯、书写规范等的教育。

4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拥有稳定、健康的心理是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是学生实现长久、高效学习的源动力,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但对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来说,环境是全新的,新老师、新同学、新教材……学生在从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中,会产生种种不稳定的心理;初中时为所在班级的“佼佼者”而进入高中后成绩平平而产生的失落感;这些心理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引导他们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温故知新的问题,更是我们如何深入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构建理论在高中教学的实践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初高中教学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顺利的完成衔接问题,更好的教好地理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地理》Ⅰ、Ⅱ、Ⅲ,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板图+板图模式,即用多幅板图讲解空间性较强知识的一种板图教学模式。运用时,先用一幅板图讲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再用能表示相同内容的其它板图解读地理知识。例如,七年级上册“利用经纬网定位”是“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难点之一,更是学生今后地理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由于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一定空间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决定其空间思维能力较低,因而很难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规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适当引导,运用板图+板图的教学模式,把经纬网的各种表现形式(图1、图2)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这部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大大降低教学难度,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板图+板画模式

板图+板画模式,即在教学中遇到讲解成因类问题时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尽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但不等于不涉及地理成因。例如,“雨极”的形成、“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寒冷的气流能长驱直入,并到达墨西哥湾沿岸?”等。

运用板图+板画模式时,先画出要讲解区域的板图,然后边绘制板画边讲解成因,使复杂的地理成因变得具体直观。又如,讲解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时,首先绘制台湾的区域轮廓图,标注火烧寮的位置;其次用不同颜色的箭头分别表示冬、夏季火烧寮都处于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所以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降水都多;最后再以板画形式讲解火烧寮正好处于最大降水高度(图3)。

三、板图+模式图模式

板图+模式图模式,即先用一幅或几幅板图表示某地理事物概况,再利用模式图总结该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规律等。例如,讲解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时,首先绘制黄河水系图,并利用黄河水系图讲解黄河的长度、发源地、注入的海洋等概况;然后利用其它板图,讲解黄河的水文特征即治理措施;最后,以模式图的形式总结出黄河地理特征(图4)。

篇10

【中图分类号】G3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00-00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关注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贯穿初、高中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所以,学生经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基本上能够为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在日常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教师感觉学生难教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从而,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的关键,将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自己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点。

一、重建学习兴趣,纠正学习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众所周知,“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是因为从小对科学感兴趣,所以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可见一个人要想乐于从事某项工作并竭力达到预定目标,首先应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将兴趣逐渐转化升华为志趣,才能端正其态度。所以培养学习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受学习目的和动机的牵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篇内容设置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但在以中考为学习目的的初中教学中,由于地理不属于中考科目,所以许多学生还有学校领导都把地理学科看成是副科。刚上初一的学生更是普遍认为地理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可以。从而老师虽然很努力,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差。最终导致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基本地理能力欠缺,甚至有些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厌学,弃学的不良情绪。这不仅没有为高中地理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还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顺利完成的屏障。为实现初、高中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就必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在高一地理教学过程中: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避免为了应付高考而出现“满堂灌”式的教学。努力做到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表现为:生动、幽默的语言,如用俗语设疑,用谐音点出要点,编故事助记忆。同时,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精选视频能有效的进行直观教学。通过组织辩论来激发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积极思考。从而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重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在地理学习态度过程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其次,努力做到精选教学案例,特别注重把学生身边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如海啸、地震、气候变化、低碳生活、农民工问题、城市交通BRT建设、国家限房令等。来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对这些教学案例所反映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为学生搭建自主灵活的课堂学习平台。最终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认识到通过地理学习能够让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明确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避免一些灾难的发生;同时帮助我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开阔胸怀,对提高公民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促使学生重新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和目的,帮助学生转化升华地理学习兴趣,建立端正的地理学习态度。形成学生愿学,爱学的新局面。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初中的教材编写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主要研究地理表象,重点掌握区域知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强调“有什么”,注重感性认识的记忆能力培养。这使得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喜欢死记硬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处在较低的阶段。导致许多学生在头脑中对地理认识很模糊,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不高。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主要研究地理问题的本质,侧重于理性分析。所以,在问题设计和知识传授上与初中有很大区别。教学过程中强调“为什么”,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再认识能力培养,从而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是理解。然而,在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长期养成的重记忆,轻理解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要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养成课前预习、强化课堂意识

课前预习是学生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高中地理课堂知识容量明显比初中大,将预习纳入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使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提纲,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读并初步思考归纳。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点有初步认识,并发现自身理解能力的不足,提出问题。这不仅帮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回顾和运用,最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对地球自转公转的预习,因为学生初中对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意义有初步认识,所以预习过程中会有亲切感,同时,在预习过程中会发现初中时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一天),而高中教材中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从而会发问“什么是一个恒星日?”“24小时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有效强化课堂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保障课前预习工作的实效性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课堂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听讲是学生的头等知识来源,轻视课堂听讲,是最大的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精设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和听课效果,从而谨防学生上课走神,并帮助学生纠正预习过程中的错误理解,解答困惑。同时,采用不定期的检查笔记,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成绩考核依据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勤记笔记的好习惯。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二)注重开拓思路、突破思维定势

由于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基础较差,所以针对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定量讨论多,抽象问题突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图导学,把难化易。通过绘图、析图帮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空间概念,从而弄清抽象思维概念的实质,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最终改变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扩宽思路引发思维的质变。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能否顺利的完成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而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进一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使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篇11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地理;探讨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地理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趣味性、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读书生涯中,地理对初中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同时,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知识点更为复杂化,内容抽象,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使学生逐渐对该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重要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特点,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学习《欧洲》这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文中欧洲的大体形式构造图,让学生对此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找出欧洲的不同国家以及分布状况,准确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大置。在学生对该章节知识产生兴趣,大致了解欧洲地图形状之后,教师可以进入下阶段的教学,综合分析欧洲各个国家的自然状况、经济状况。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也能在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绘图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绘图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简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所绘制地图中包含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来引导学生自己绘图、解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培养的良好绘图习惯做好铺垫。同时,教师在讲解不同章节知识的时候,要多在黑板上绘制相关的简略地图、示意图,并要求学生也要自己动手画画,长此以往,学生在不需要教师引导下,自己也可以根据相关提示准确绘制出对应的示意图。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描图、绘图、图文互解等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通过亲自绘制简化地图、地球公转示意图,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优化他们已有的地理知识结构网络体系,他们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地理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逐渐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信心。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注重课堂导入过程

在新时代下,随着社会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辅助工具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优化已有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学习《雨的形成》这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制作一个Flash的动画,把雨的形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观看对应的视频。这样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掌握相关章节的内容,也能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导入过程引起重视,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亚洲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流行歌曲《爱在西元前》。在学生欣赏完该曲之后,可以歌词内容设置对应的开场白,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探讨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此,使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使初中教育事业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篇12

一堂课的精彩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三维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突破、导学案的编排、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固然,这些因素都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但重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也会使初中地理课堂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精彩的导入语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才能有良好的开端?这就需要设计精彩的导入。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热爱的先导,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导入语的设计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复习旧知导入

多用于章节间知识点关联密切的教学,其特点是以复习旧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需注意的是,导入中所复习的旧知一定要与新教学内容相关联。例如,“世界的气候”这一节教学就可以将前面所学过的“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对气候概念和要素的回顾,为新课学习夯实基础,既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顺利将学生带入到“世界气候”的学习,又可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学习可为学习“气候”打下基础,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创设情景导入

这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使用最多的课堂导入方法,它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利用语言、图片、音乐、绘画、谜语、故事、视频等手段展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方式直接用声、光、电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教学信息,诱发学习动机,从而导入新课。例如,讲述“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时,可以在青藏地区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为导入,配上精彩解说和民族风情的藏族歌曲,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雪域风光和藏家L情,在随后的教学中凡涉及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房屋特征、服饰特点时,学生都能很快说出并迫不及待地探究原因,甚至有的学生还可根据学到的知识,指出教师在青藏之行中忽视的细节,一堂课笑声不断,气氛活跃。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知道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巧设实验导入

多用于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和思维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教师须认真分析课堂讲授的教学知识,设计出恰当有效、操作性强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动眼、动手、动脑,激发求知欲,培养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水资源”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水资源的重要性不难,但要让其明白水资源的有限性却不太容易,仅凭教师讲述以及图片展示,收效并不理想,很难引起学生共鸣。但如果在此处巧设实验导入,用烧杯和量筒展示地球上的总水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资源量的比例,让学生用手中的仪器去展示、感受,发现水资源的有限性,不仅可引发对“水资源的概念”等一系列问题的探求,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当然,实验设计必须巧思多想,实验展示需要教师启发诱导。

二、流畅的过渡语设计

课堂过渡语又称课堂衔接语、转换语,具体指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大问题转移到另一个大问题之间,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由若干小知识点构建组成,课堂运用过渡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序串联起来,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提醒学生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发学生关注。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真正要做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就必须重视过渡语的设计。地理教学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然衔接过渡

自然流畅的过渡语设计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切合点,将知识进行过渡,并设计好承上启下的环节,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关切渴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黄土高原”一课讲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独特的黄土风情后,怎样顺利而自然地过渡到“黄土的由来”?可选择文章《安塞腰鼓》中的一小段材料作为过渡:“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啊!”这段材料恰当地把刚讲述的“独特的黄土风情”中介绍的信天游、唢呐、安塞腰鼓与“黄土的由来”有机联系在一起,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在黄土地上才会具有这样有特色的音乐?形成这样的民风民俗?黄土从何而来?此处过渡语的设计,显得自然而流畅,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2.悬疑设问过渡

教师用语言将上一环节中所讲述的内容说出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入下一环节教学内容;或者用学生的提问为过渡,这类过渡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期待,引发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获取新知识起到引导作用。例如,教学“中东”时,通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中东动荡不安的局势;观看视频,分享收集的相关资料,形成对中东地区多战争的印象,再在教师引导下感受流离失所的人民、战火纷飞的城市、孩子们惊恐不安的神情等图片,学生自然引发疑问:中东为什么有战争?教师就这个问题形成此处的过渡,进入引发中东战争原因的探究――特殊的地理位置,显得自然而简洁并直奔主题。

课堂过渡语自然流畅的衔接是教学艺术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知识之间的桥梁。它能使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课堂过渡语如果设计流畅,可以看出教师驾驭教材及课堂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也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新颖的结束语设计

结束语又叫小结语、断课语、结尾语。它是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可以把系统的知识完整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是一堂成功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1.归纳整理结束

将已学知识有条理地再现,进一步明确本堂课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以达到巩固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总结既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加深学生印象。例如,讲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课程结束前可设计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了解两者之间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两地区人们受不同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完成表格内容、这样的结束设计,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重难点,通过学生活动一一再现,极大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拓展延伸结束

结课时教师需要将本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或者为下次上n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可在下课前留下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和探求新知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展开想象、搜集资料,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这个启示来源于黔江一位地理教师的课,这堂课以汶川地震发生为引线,直切主题“区域交通”,让人耳目一新。但更引人注意的是结束语部分,视频播放一个小故事,内容是交通不畅带来诸多不便,限制城市经济发展,对生活也带来不少困扰,于是政府规划开通璧山隧道,视频播放到一半就结束了,看似不完整,其实这正是设计的精妙之处。观看后学生一定会有各自不同的想象,这就为下节课做好铺垫,留下悬念。当然,这种方式的结束一定要有启发式的结束语,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所以,结束语的设计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尝试创新,打破固有模式,同样可收到良好效果。

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都是教学环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用心思考、巧妙设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品德.精妙的教学课堂过渡语[J].广东教育,2007(3):37-38.

[2] 罗建国.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0):59-59.

[3] 陈平.谈课堂过渡语的运用[J].现代技能开发,2003(3):35-35.

[4] 芦松菡.浅析地理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1-252.

[5] 郑国全.初中地理新课导入法新探[J].考试周刊,2008(15):167-167.

篇13

高中地理知识以其系统化和深度化区别于初中地理,无论是大气环流模块的知识,还是气候、区域地理等模块,都以模块化的知识体系串联成高中地理总的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因为某一模块知识的薄弱而感到整体知识建构吃力,当需要调用气候等知识进行区域地理的分析时总会无从下手,这都是模块知识点掌握效果不佳的结果。在情景体验式教学推广之后,各个高中地理教师开始着眼于地理情景化的课程设计,将地理知识融入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情景引导下参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主动思考和分析地理问题,整合地理体系化知识系统,建构高中地理知识库,从而促进地理课程的学习。

1.情景创设,体验引导

在高中地理的情景体验式教学中,合理的情景创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生动有趣的教学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其思维,引导其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实际的事件为根据,充分考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课程内容,从教材入手,增强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如在进行《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航天飞行或卫星发射的模型展示地球的位置,同时用视频动画资料展示太阳系行星的位置和相关卫星的位置,引导学生逐个指认,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默写行星分别所处位置的排序,如此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强化了太阳系行星和相关恒星、卫星、星云的位置和概念知识。

课堂情景创设的素材可以是视频、图片和调查报告等,而其来源则可以通过网络和相关教案分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完善才是情景创设的最终目的。当然,高中地理的情景创设还应注意时代性和生活性,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料和游戏活动,立足于当下生活中常见和广为人知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地理知识的调用。如在进行《中国的地质灾害》一章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西南干旱和泥石流等灾害的相关图片,接着让学生试着分析相关成因,利用实际情况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和分析思路的印象。

2.善用图表,丰富内容

除了图片素材和视频素材之外,地理学习还离不开图表资料的利用,地理图表的合理利用能够推动地理情景体验式教学的展开,从而丰富体验式教学的引用内容。图表信息以直观性和综合性相较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更具优势,在信息传递效果上,地理图表的信息综合性作为地理知识综合的核心媒介为广大高中地理老师所青睐。在实际地理课堂中,地理图表能够直接以教学工具的作用使用于情景体验式教学无疑更直观有效。如在进行《人口的变化》一章教学时,合理利用人口相关图表,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图形的分析思维和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通过相关数字和树状图、柱状图、折线、点状图的观察分析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为相关问题的分析提供依据和参考。人口数量折线图、城镇人口密度统计图等都是可供参考的图表资料,观察图表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它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拓展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地理信息认知,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范畴,在无形之中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3.关注学生,确保效果

新课标改革之后的课堂教学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出发,通过课堂互动教学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情景体验式教学提供情感基础和组织基础。情景体验式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讨论和辨析,教师需要在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之前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在地理知识基础的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了解等,从而加深学生的基本理解,这对情景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是有利的。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规范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共同打造现代化的高中地理课堂。如在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一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随机提问和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了解的交通方式和相关的信息,并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考查学生对于这些交通运输方式分布的了解,这就涉及课本知识的事先预习情况。这一环节可以从侧面促使学生加大课前预习的强度,接着进行相关知识的展示和分析,整个过程的相关环节可以根据实际进行的顺利程度进行调整,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重新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体会地理知识的生活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