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创建农产品品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_3]。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如图1所示。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进步,我国交通也发展迅速,随着拉萨地区的全面通车,地区的农业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当今社会,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在众多品牌之中某个品牌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要进行品牌创建。对于农业方面来说,产品的生产经营有分散性,个体生产经营者要想进行品牌创建是很难的,但是如果将区域内的生产、经营者都联合起来的话,就大大增加了创建区域性品牌的可行性。
1 区域品牌内涵
社会在发展,人们对于品牌的认识也随之发展。所谓的品牌,对于品牌拥有者来说,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对于产品的认知度。在现在这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产品生产方与经营方为了增加自身的利益,并与其他产品进行区分,对品牌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品牌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变过程,从区别物到竞争手段,再到竞争要素,最后到竞争主体。
现在有两种模式对品牌进行经营,一种是企业借用其他知名企业的品牌使用在自己的产品上,称这种品牌为私人品牌或者是企业品牌,一般表现为商品商标或是企业商标,例如“联想”等;另一种是区域性品牌,也就是所谓的区域品牌,这种品牌有明显的地理特点,例如“长沙臭豆腐”、“天津狗不理包子”等。商业竞争是残酷的、是激烈的,企业的品牌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也并不是所有企业想要创建有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品牌就能够创建的,其实品牌的创建成功率并不是很高。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农产品在较大范围,甚至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影响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特点:第一,将具有区域特色且优质的农产品作为介质。任何产品的发展都是在优质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就形成了产品的区域性特色;第二,产权的模糊性。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产权的模糊性,因为这种品牌是具有集体性质的品牌,不能单单只归属于某个个人或某个集体,其产权应该共同归属该地区所有这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区域性品牌的产权不清晰,具有模糊性。
2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原则
不同地域由于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等的因素的不同,创建品牌的时候要做好品牌的取舍,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对比分析每个品牌,重点分析其现实基础与发展的前景,做出合理的选择。在进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创建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具有该区域的文化底蕴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是集合当地经济、文化等资源为一体形成的,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产品所承载的价值观与隐性文化,换句话说区域性产品也是该地区区域文化的一种象征。
2.2 产业集群
所谓的产业集群,就是在一定的区域中,且地理较集中的、具有竞争、合作或者是有关联性的企业,以及一些有连锁作用的企业机构的集合。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一定要依靠农业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一定的规模与优势,为品牌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保障。
2.3 政府扶持与企业带动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该区域的区域形象,而品牌的形成能够带动该区域经济更快发展,政府必须对其进行扶持,政府要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境况做出科学规划,为该地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建立的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也是比不可少的,龙头企业作为联系分散农业企业与市场的纽带,有利于区域农产品品牌的聚集,从而进一步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促进农村区域品牌的创建。
2.4 产品差异化营销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要进一步加大对产品差异化的开发,以为农产品的发展逐渐趋于同质化。产品差异化包括:外观、价格销售时间等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农产品差异化的良好应用,将会成为区域品牌的优势。
3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面临的问题
3.1 品牌经营主体的缺少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公共属性使品牌的营销主体造成了缺失。公共经济学中所说的物品分为公共物品与私有物品。公共物品有两个特征,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区域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也就是说区域品牌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区域内对该区域品牌的使用不会对其他使用者造成影响;并且该区域品牌可以被多种经济主体支配并使用,最后导致公共品牌缺失了经营主体。
3.2 品牌形象难维护
区域品牌的使用主体不同,则外部效应的正负也是不确定的,这里所说的外部效应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某一经济主体经济主体带来了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影响,但没有相应的报酬或者是承担相应的后果。区域品牌的外部效应的主要表现是:区域品牌的使用经济主体通过一些经济行为使品牌形象得到了提升,这是正效应;相反,如果出现了不良的经济行为,则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多以区域性品牌的形象难以维护。
3.3 “柠檬市场”
所谓的柠檬市场就是指信息不对称性,即农产品质量存在的隐蔽性会导致营销者与购买者信息不对称,再一步的后果就可能造成逆向选择,也就是消费者无法判断质量高低之时,就会趋向于选择价格低的产品,这样就造成了高质量产品卖不出去的后果,而劣质产品却在市场大肆流通,这种后果对于区域性品牌形象的维护与提高时相当不利的。
4 创建拉孜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对策
本部分,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的对策进行简单叙述:
4.1 品牌核心价值的确定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一定要围绕该区域的文化内涵,进而确定核心价值。创建区域性品牌的时候,要深层挖掘该区域独有的资源优势,更要深层次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区域性品牌极具区域特色,有助于品牌的推广。
4.2 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加大对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的培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能够利用区域性皮牌增加收益,也能反作用于品牌的创建,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提高,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4.3 标准质量体系的建立
产品的质量是产品品牌的奠基石,所以说,农产品的质量就是创建区域性品牌的先提条件,在对该区域的方面条件、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的考虑,并制定出适合该区域的农产品质量体系,以保证区域产品的质量,维护区域品牌的形象。
5 结束语
将拉孜县的农产品品牌创建为区域性农产品品牌,作为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必须大力提倡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曹艳爱.农产品区域品牌散策略中“伞品牌”的作用机制——一个概念模型[J].焦作大学学报,2010,(04).
[2] 胡正明,王亚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路经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6).
[3] 李亚林.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特征和作用[J].企业导报,2010,(02).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从过去以生产环节为主,转而向全链条客户服务等方面延伸。作为产品的质量、服务、技术、知名度等各方面的信息载体,作为客户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品牌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关键。尤其是在食品行业,由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的大幅提高和危机事件的持续发生,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原本分散独立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稳定供给的需求,人们对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大企业品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中国食品消费市场空间巨大、食品行业规模较为分散、食品供应过程中环节协同度较低的实际情况大大制约了消费者这一需求的满足。因此,以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一体化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势在必行。
本文以供应链管理、经济机制设计和品牌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分析和决策分析等方法,通过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经济学分析和关键因素解析,构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旨在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以及品牌体系化管理等方面研究奠定基础,为实现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管理和经营目标,进而支撑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支撑和案例借鉴。
一、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影响因素效用分析[HS)]
依据品牌体系的概念界定和机理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围绕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三个核心目标——价值增益、风险减损、成本节约[1],归结影响核心目标的构成因子、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具体见表1-表3。
1.构成因素。根据品牌及品牌体系的概念界定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JP2]系创建与运营的系统框架分析,影响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构成因素包括品牌文化、品牌信用、品牌体系结构、子品牌价值和品牌契合度等五个因素。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基于客户需求而形成的产品特征与特性的总和,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品牌价值和品牌信用的大小,影响品牌体系对客户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品牌体系增值能力;产品质量的改变主要与主体的技术工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有关,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易于改变。
二、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因素关联分析[HS)]
根据它们对其他因素或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关联关系的强弱不同,又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划分为强关联影响因素和弱关联影响因素。其中强关联影响因素是指那些对其他因素影响力较高的因素,弱关联影响因素是指那些对其他因素影响较低的因素。一般而言,强关联因素变化后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效应较大,而弱关联因素变化后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结合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三类、十八个影响因素,根据因素的强弱关联程度来进行划分:
第一,强关联因素,包括品牌文化、品牌信用、子品牌价值、市场份额、消费者感知、主体关系协同度、品牌经营能力、信息对称完备性、组织模式、供求关系、质量信用环境、市场需求特性、企业实力等因素,改变这一类因素可能带来的关联效应较大,也就是说改变这一因素会带来其他多个因素的同时变化,从而放大这一因素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所可能产生的效应。
第二,弱关联因素,包括品牌体系结构、品牌契合度、产品质量、稳定供给能力、品牌投入能力等因素,改变这一类因素可能带来的关联效应较小,也就是说这一因素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品牌体系创建与运营的影响,多体现为自身对体系的直接影响,而在关联影响效应放大方面的作用较少。从影响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敏感度角度出发,根据影响因素所受到关联影响的大小,可以将影响因素划分为相对稳定性因素和相对易变性因素。对于相对稳定因素而言,因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变动性较小,因素状态一旦确定后不易于改变;而对于相对易变性因素,因素改变需要的成本和代价较低。
第三,相对稳定性因素,包括品牌文化、品牌体系结构、品牌契合度、产品质量、稳定供给能力、品牌投入能力、组织模式、供求关系、质量信用环境、市场需求特性、企业实力等因素,这一类因素由于一旦确定后不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改变,因此稳定性较好。
本刊讯 近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创建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计划从今年起,每年利用一周时间,集中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创建和宣传活动。
《通知》强调,组织开展品牌创建宣传周活动,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的迫切要求,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更好地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充分汇聚部门合力,推行更高质量标准,搭建持续创新平台,宣传展示自主品牌,通过多主体参与、多形式推进、多方位宣传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务实有效的品牌创建和宣传活动,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通知》明确,今年品牌周集中活邮奔湮7月3-9日,活动主题是“共享安全、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加工品”。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等部门联合在桂林市举办今年品牌周主场活动,组织开展政策宣传、经验交流、信息、互动对接、品牌推介等活动。其他省份要围绕今年活动主题,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形式,在本地区组织分场活动。
《通知》要求,各地要紧扣活动主题,精心组织安排,强化部门联动,大力营造重视质量、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有利政策环境。要鼓励企业制定和施行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观念,鼓励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努力提升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质量诚信承诺活动,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和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力度,引导企业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品牌形象。要策划和组织开展专题公益宣传活动,打造一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品牌,培养消费者自主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
《通知》强调,各地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按照务实、高效、节俭的原则组织品牌周各项活动,要加强过程监管,杜绝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要坚持企业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得增加企业负担。
1、树立全面正确的名牌农产品观念。既要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加美誉度,又要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对农产品名牌的认识不能仅限于知名度,而忽略美誉度和忠诚度。否则,所创建的农产品名牌只能在市场上“昙花一现”。
2、树立质量是创建名牌农产品基石的观念。质量是“农产品名牌”的生命线,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3、树立长远发展的名牌农产品观念。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双重制约,创建农产品名牌的过程比较复杂,一定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
二、依靠科学技术,打造名牌农产品
科学技术是新时期兵团农业和团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产品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创建农产品名牌,就需要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科技攻关,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一是围绕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在农作物、畜禽、水产的优良、高效新品种选育上重点突破,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求新的需求;二是围绕新品种选育,做好与之相配套的良种良法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保证食品卫生安全,以消除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障碍;三是围绕产后的保鲜、贮运、加工、包装、营销等环节,开展相应的技术攻关,加大对保鲜技术的研究,延长农产品的消费时效,开发不同档次的农产品,形成一个品牌、多个系列;四是注重技术引进,积极引进国外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并通过技术嫁接,推动农产品名牌的创建。
三、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美誉度
名牌农产品是农产品中的精华,是以高度的质量保证作为基本特征的,是决定农产品市场和销售效果的重要条件。兵团要创建农产品名牌,就必须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第一,发展“有机”农业,禁用城市垃圾肥料,特别是化肥,提倡使用有机肥、腐殖质类肥、微生物肥,并禁用有毒农药,提倡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病虫害,既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又要达到世界贸易组织所要求的SPS协议(WTO的《卫生与检疫措施》)标准,保证生产出安全、卫生和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第二,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建立起一个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立体体系,确保农产品品质的提高。
四、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农产品及其名牌
1、利用农产品不同的有机物含量及其色泽、风味、外观和口感不同,创造不同品种的农产品。
2、利用所处南疆和北疆不同的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及日照等的不同所造成的农产品品质差异,创造出富有个性化的农产品。
3、利用农业生产程序(如播种、灌溉以及其他农业生产现场管理等程序)与农业生产时间(如播种时间、收获时间等)以及农业生产技术(如农药使用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等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化,创造出品质个性化的农产品。
4、利用品牌定位、品牌命名、品牌形象塑造以及产品定价、产品分销、产品促销等的差异化,创造个性化的农产品。
五、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
农产品名牌的创立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名牌的创造速度及市场竞争力。为使生产的农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扩大这一名牌农产品对市场的影响,兵团在创建农产品名牌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目前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较小的问题,设法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效益,促进其农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掌握基本内涵。要充分明确由政府(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机构管理的质量边界清晰和标志监管严格的公用品牌(质量标识)对企业品牌的支撑作用,坚持走依托公用品牌战略性资源推进企业品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捷径。要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管理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公用品牌作用,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依托“三品一标”品牌发展企业品牌,引导企业品牌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走向国际化。要充分运用现代品牌要素改造提升地方传统优势农产品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区域品牌农产品经济。
理清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特色农业资源和产业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美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河南农产品品牌。以农产品品牌化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品牌大省转变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品牌品质和价值链,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品牌强农兴农之路。
把握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充分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激发活力,主动适应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进行有效的品牌定位、形象塑造和传播,大力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创建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国际化农产品品牌。
坚持企业主体。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品牌意识,依托农业公共品牌创立和培育自身企业品牌,形成公用品牌支撑企业品牌、企业品牌丰富公用品牌的良好格局,广泛拓展品牌农产品消费市场,积极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创造有利于发展品牌的社会环境,营造依法诚信经营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保护品牌建设的良好格局。
坚持质量效益。围绕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夯实工作基础。大力推进公用品牌认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公用品牌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挖掘优势资源。深入挖掘中原五千年农耕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培育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优质、安全、个性化农产品生产,大力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或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品牌”的品牌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经济链。
大力开展基地创建。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开展规模化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稳步推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样板创建。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扩大农产品品牌经济效应。
积极开展农业品牌推进年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品牌创建活动,激发全社会参与农业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加速建设进程,确保农业品牌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认真落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推进机制,协调、统筹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议程,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定期研究品牌建设工作。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搞好顶层设计。按照“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全面推进”的原则,河南省农业厅牵头负责制订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乡(镇)要结合本区域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分别做好各自的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品牌布局,做到全省上下联动,目标一致,行动统一。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89-2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悄悄优化,绿色食品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品牌、特色农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在价格和市场占有率诸方面的优势日趋明显,农产品经营正全面进入品牌时代。
南通依江临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农业从业人口130多万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南通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在全省10%耕地上产出了江苏10%的粮食、20%的棉花,是我国农业产出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南通如何在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种植传统、有效整合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提升产品质量来拓展产品销路,以提升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推动南通新农村内涵建设步伐,对促进南通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农产品品牌是用来识别某一区域或某一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以区别与其同类或相似的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名称、记号或设计,是农产品或者服务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声誉的象征。
就南通地区而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为创建农产品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如东生产的“棉花”质量佳,产品做到保持表里如一得到全国用户普遍认可而行销全国;长江下游肥嫩的青草培育出了“海门山羊”独特的鲜美肉质,再辅以千百年来精益求精的烹饪技术,红烧海门山羊肉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地方特产一绝;该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肥嫩鲜美、食而不腻、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特点,有望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行列。2009年,普通羊肉在南通市场上500g价格大约15元左右,而“海门山羊”每袋450g价格在35元左右。又如,南通泥螺目前在市场上500g只有十多元,而南通“仙缘”黄泥螺420g(固形物≥50)每瓶30元。农产品品牌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1.1 农产品品牌符合现今消费者消费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可以更大范围地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国际市场的农产品也纷纷进入国内市场。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融汇,消费者不仅要求农产品新鲜、营养好、口味好,同时要求是绿色产品。创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农产品,可以进一步深度挖掘农产品的消费潜力。香沙芋由海门市万年一带特有的犟黄泥土质条件培育而成,素以香、糯著称,富有地方特色。近几年,海门万年香沙芋通过打造“万余”品牌,拓展江浙沪市场,呈现出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已被南通市列为上海专销产品,农业品牌实打实地满足了群众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1.2 农产品品牌能够降低农产品推介成本
农业企业如果采取品牌战略,推介企业的同时将农产品的特点传达给消费者,企业和产品信息同步呈现能够有效降低产品推介成本,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皋肉食品产业利用规模优势,借助“如皋”、“玉兔”、“银燕”等知名品牌,带动周围村镇家禽业不断发展壮大,营销成本明显下降,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加入肉食品加工业产业链的热情不断高涨。
1.3 农产品品牌适应市场销售方式的变革
城乡农产品由超市销售逐步取代集市销售,业已成为一种发展态势,并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超市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标准化要求,品牌农产品因此就有机会扩大市场份额,进而进一步对三无农产品形成挤压态势。启东市和合蔬菜有限公司运用订单形式,组织、指导农民种植青椒、茄子、西红柿、豇豆等品质优良的蔬菜,并统一使用“和合”品牌,统一营销,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目前“和合”蔬菜已成日本、韩国市场的抢手货。
1.4 农产品品牌有助于政府形象的提升
一方面,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优质产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水平,避免再度发生日本“毒饺子”、海南“有毒豇豆”等事件,从而提升中国政府在农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建设农产品品牌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政府的农业管理目标。启东优质梨产业化科技示范园区有限公司,引进日本的技术、管理,把当地梨农组织起来,创建了“东疆乐”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化经营,使大兴镇“东疆乐”优质梨走进上海、出口日韩,产生了多方面的社会意义。
2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
南通虽然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但由于品牌意识不强,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迄今未能带来相应的经济附加值。据有关资料报道,作为中国花木盆景之都如皋市,多次获国际金奖的“如派”花木盆景,竟然没有一件注册过商标,令人扼腕。由此可见,南通市还不是农业强市,更不是农产品品牌大市,问题点面互现、成因错综复杂。
2.1 农产品品牌意识仍比较淡薄
受到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一些领导缺乏强烈的品牌意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只局限当地的小范围。不少生产者认为农产品只要新鲜,有人买,产品卖得出就可以了,有没有品牌并不重要。诸如上述“如派”花木盆景商标意识淡漠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2.2 农产品品牌消费者信任度不高
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多项指标超标,再加上近几年来,贴有国家“质量合格”和“免检”标识的产品很多出现了质量问题,“三鹿奶粉”、“瘦肉精”、“毒水饺”、“阳澄湖大闸蟹”等事件,以及仿冒知名品牌产品的恶劣风气,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信任。
2.3 品牌的扶持、管理针对性不强
政府虽然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落到实处的政策还不是很多。农产品品牌进入超市销售,仅入场费一般即需几万元,构成了农产品进入超市的一大障碍。政府部门据此应出面协调,将进入超市入场费降下来或者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一旦创建农产品品牌成功后,仿制商标问题比较严重,政府监管等部门查处工作必须到位,杜绝不作为,切实保护农民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
2.4 品牌经营运作水平普遍较低
品牌农产品企业一般是由种植大户转型过来的,相对而言缺乏市场策划经验和品牌建设的知识,他们的主要精力大多放在农产品的收购和质量管理上,无力进行高水平的品牌管理和市场运作,严重影响了品牌的建设水平。
3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将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主要举措,在农产品品牌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创建农产品品牌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南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通盘考虑、逐步化解。
3.1 强化农产品品牌的意识,优化品牌建设的环境
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课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则是问题的关键。提高产量、优化结构和农业补贴,是增加农业收入的方向。通过农产品品牌建设来增加农民收入,当前不失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要使农产品生产者认识到农产品品牌在当今农产品的贸易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新的农业发展观。政府部门要在质量执法中加大检查力度,改变执法不严、不到位的不作为现象,必要时要实行质量事故的追究问责制。
3.2 规范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标准是质量的准绳,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只有农产品质量上去了,达到规定的标准,才有希望成为知名品牌。标准部门要适时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健全品种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等系列标准,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做到未达标准的不予收购、不出工厂、不销售,力求农产品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农产品品牌的质量。
3.3 构建多元创建主体,政府加大品牌扶持力度
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主体是多元的。农产品品牌具有地域性,我国农业总体上存在着小规模分散经营生产的特点,而靠单一农户是不可能完成一个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是一个群体活动,既是农民企业的行为,也要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参与。政府应帮助农业企业建立品牌,帮助企业提高品牌管理经营能力,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宣传、倡导、评比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的品牌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协调关系搭建推广平台,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应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使企业尽快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步走向成熟。
3.4 建立竞争机制,实施品牌从业化经营策略
农产品品牌产品的形成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同一商品品牌众多,有龙头企业的优势品牌,也有大量形象差的小品牌。按照“农产品区域调整、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在实行多品牌化经营中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要避免走“阳澄湖大闸蟹”一哄而上、鱼目混珠,假冒“阳澄湖大闸蟹”大量在市场中流通,“阳澄湖大闸蟹”销量急剧下降,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禁止“阳澄湖大闸蟹”进口的老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实行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改变农产品无序生产的现状,形成以品牌竞争为目标,提高农产品品牌档次。在同一地区同类农产品要统一加工并用同一品牌销售,这样可以降低推销成本,减少假冒产品,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把品牌做大做强。
总之,加入WTO后,南通只要强化认识、齐抓共管,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独特的农产品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拓宽农产品的销路,就能够助南通新农村建设一臂之力。
当前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地凭借自身资源优势逐渐发展起具有区域资源特性的产业集群,区域农产品品牌也伴随着区域内产业集群优势的形成而逐渐崛起。但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农业集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区域品牌呈现数量较少且品牌效应薄弱的现象。因此,探讨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与提升路径对区域内农产品建立市场地位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农业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关系
1、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推动了农业区域品牌的形成
农业产业集群是基于特色的地理资源优势的特定农产品发展而来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农产品区域品牌作用的发挥,是形成、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作为在特定区域内,基于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而形成具有持续强势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借助区域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吸引了更多单位企业进一步加入和协同,它的形成和发展会保障、促进和提升区域特色内涵和区域内农产品的质量、信誉与形象,推动农业区域品牌的进一步形成,而农业产业集群能否发展与壮大则进一步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否不断深化与沉淀内涵,决定其能否不断持久地发挥品牌效应。
2、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农产品区域品牌反映着区域内农业产业集群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体现区域内农产品整体的技术、质量、档次、形象和服务以及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信誉水平,代表区域企业集群的市场融入度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壮大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和壮大的内在推动力,农业产业集群如果没有良好的区域品牌作为内核支撑,其区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就难以彰显和继承,也就难以使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合力去开拓、占领和巩固市场,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二、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因素分析
1、区域性因素
农产品生产对区域性因素具有高度依赖性,区域性因素蕴含了特色的地理特征、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传承,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提升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离开了优越的区域特色条件,农业产业集群就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区域性因素主要是指综合体现区域软环境、硬环境的地理、气候、土壤等一系列自然资源和人文风貌、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知识、人才、政策等非自然资源。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应从区域性因素中科学合理地挖掘出农产品特有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传统风俗等特色区域元素,从中提炼出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将其作为区域品牌定位的根本。
2、产业性因素
产业性因素是区域品牌形象塑造和运营的基础,包括区域内特定产业所具有的生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占有率、产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和发展水平、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和合作程度,以及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水平等。产业性因素决定了产业的整体实力水平,所体现的整体实力水平越强,区域品牌的张力和影响力就越大。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应从产业性因素出发,搞好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引导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合作,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3、品牌性因素
品牌性因素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根本,品牌性因素主要指区域品牌内涵、区域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资产、区域品牌传播、区域品牌形象以及区域品牌深化等方面的经营建设性因素。农产品品牌建设应从品牌性因素出发,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设计特色适合的区域品牌名称及标识,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进行有效定位,塑造鲜明的区域品牌个性,深化内涵,制订和实施品牌传播策略,实施科学化、系统化的区域品牌管理。
三、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建立在农业资源、历史文化等区域特色基础之上的,经过长期的区域历史传承、沉淀和创新之后,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区域内企业形象和产品声誉。区域内农产品由于具有其它区域产品所没有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具有了自己特有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市场优势使得该区域具有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企业不断聚集,并最终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机理和成长路径中位于核心和关键地位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形成后,带来了区域内各种资源的集聚,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传播奠定物质基础,推进区域品牌的进一步传播。同时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相应的管理机构诞生,这些机构或者组织通过某种行为或规则来维护区域品牌的发展,决定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这样在竞争中该地区和相关的产品或产业就会进一步显著凸显出来,产生区域品牌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推动了区域品牌的进一步形成、发展和提升。整体而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创建和提升是在历史传承和沉淀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其它组织等各主体推动,依托相应的路径,借助区域特色的整合和提炼,即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区域特色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聚合而形成的,体现了一定区域的产业特色、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是地域特色和农业产业特色的有机结合。
四、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路径
1、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一定的文化根植性,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以及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这种历史传承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奠定了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内涵。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应依托当地产品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体现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塑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个性特色,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价值,以此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区域品牌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区域特色的整合与提炼——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根本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区域品牌是区域的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等核心价值的反映,区域特色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提供了基础,它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脱离了特定区域,农产品区域品牌会缺乏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及产品价值。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主体应该着力于区域特色的整合与提炼。
3、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主体
企业是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主体,没有企业,区域经济利益就无法实现,区域品牌建设也无从谈起,区域品牌与企业紧密相关。企业应优化自身经营行为,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结合当地区域特色,有效整合本地各类资源,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及品牌,有效促进和推动自身企业品牌、农业产业集群品牌,乃至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和推广。
4、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关键与核心
农业产业集群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定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规模优势和协同机理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前提条件,产业集群能将集群的要素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农产品企业品牌发展的内在逻辑,农业产业集群的战略布局、实力规模和产业特征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发展潜力和方向,只有在一定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域品牌才能不断强化其区域特色,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因此,强化集群内企业间的协作,促进协同效应的发挥,才能进一步稳定和巩固区域品牌。
5、政府的指导与扶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保障与推动者
政府是农业集群的外源推动机制和行动主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政府在区域品牌的培育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把握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企业和品牌的合理布局,真正实现区域特色农产品与区域本身的有机结合,通过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创建过程中的扶持资金投入、市场秩序维护、区域品牌发展规划、产业制度建设、服务平台搭建以及宣传推广等活动,引导、扶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和发展。
6、农业行业协会的组织与运营——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完善与支持者
行业协会是农业集群品牌形成的经营与管理者,在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或缺的中介地位。行业协会为集群品牌的建设培育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能将企业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强化行业内部协调自律,对区域内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使用进行监管,约束农产品区域品牌使用者的行为,在自律、互助的基础上形成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合力,牵头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同担负起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工作,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健康持续发展。
7、其他组织的帮扶与协作——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提升和补充
农产品区域品牌在形成创建过程中还受到诸如研究机构、媒体、金融机构等的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立需要相应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区域内的机构组织所提供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将是区域品牌形成创建所需的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凝练农产品区域品牌特色,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及标准化建设等有着重要作用,并通过这些活动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创建提供有效的帮扶和协助。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地理标志的黑龙江省大米区域品牌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15239。)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83-02
1 福建省农业品牌建设与发展现状
1.1 知名农业品牌不断增加
截至2011年,福建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产品有10个,“地理标志”26个;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13个;“中国驰名商标”有9个。2012年,福建省国内注册商标总量达20万件,其中农产品商标总数达5万件以上。2013年,在农业部评选的百个“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活动中,福建省共获得9个农产品优质公用品牌,是全国获此殊荣产品数量最多的省份。这些品牌分布广泛,涵盖了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
1.2 农业品牌创建意识日益增强
目前,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即“三品一标一名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建设,已从无序竞争、探索开拓阶段进入到规范管理、认证监督阶段。福建省将农业品牌当作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来实施,努力实现农业品牌的经营,从多层次提高农业价值。福建省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等注册商标也大幅度的增加,品牌农产品数量居全国前列。此外,福建省加大了对品牌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给予连续三年共评选认定的品牌农业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全省农业企业对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1.3 品牌农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近年来,福建省着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打造特色农业产品。这不但增加了农产品品种,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了品牌的附加值,农产品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品牌农业直接带动了全省40%左右的农民发展生产,吸纳了152万名农村劳动就业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2 福建省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
2.1 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程度低
福建省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加之受全省地理环境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都具有盲目性。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制定农产品标准和品牌化还处于自发阶段和分散状态,针对性较薄弱。加之,制定的标准中对于农业生产后的标准和系列标准的规范较少,标准与市场、物流流通结合不紧密。此外,大多数农产品难以保证生产的标准化,实施品牌战略较为困难,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键技术环节,如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方面标准化建设也较为落后。产品有名无牌,市场准入受到极大限制。
2.2 农业品牌杂、小、弱,规模效益不明显
福建省是农产品极为丰富的省份,各地县都有一些特色和优势。对于这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农产品,各企业多自立门户打出品牌。因此,目前农产品注册商标虽然不少,但大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出现了品牌多、杂、小、弱的商品。知名品牌不多,有的产品在省内外虽然享有一定的声誉,但规模不够,市场优势不足,不少只是“珍品”、“贡品”、“礼品”,并未形成拳头产品,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规模效益不明显。
不仅如此,全省很多农产品只有商品名称,没有品牌商标,农产品品牌发展滞后,只要存在品牌数量少、影响范围有限、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并且,在农产品品牌战略中会出现信息部对称问题,其根源是有农产品品牌固有的特性形成的。
2.3 创建农业品牌资金短缺
尽管,福建省十分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然而,与发达的农业大省相比,政府在支持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投入总量仍显不足。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科研投入的资金平均占销售收入5%以上,而福建省多数生产企业投入不足千分之一。具体表现在:一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成本高,收益低;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小,资金积累慢,难以进行生产创新和新技术开发,不利于实现品牌战略管理;三是生产商的规模小,很难独立建立各自的市场营销渠道,稳定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品牌产品的宣传不足。品牌宣传、品牌包装、品牌推介等方面在省级以上媒体很少露脸,知名度和美誉度欠佳。
3 福建省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3.1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现代农业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商标是品牌的标志,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商标,只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要使品牌成为名牌,还需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只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品牌质量系统,步步为营,才能创造出优质品牌产品来。要克服小农意识,增强农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可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好品牌。
3.2 进行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创建现代农业品牌
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者较注重农产品的生产而不是农产品的销售,较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现代农业品牌营销的意识较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渐渐开始改变一些旧的观念,慢慢开始重视产品的质量、品牌和市场的需求。虽然和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没有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农产品要想取得满意的经营效果,就应该树立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品牌营销观念。同时,还可依托名牌企业为平台,不断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做大做强名牌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取得较高的市场附加值,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名牌效应。
3.3 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
品牌化和标准化经营是将农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措施,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就应当围绕市场的走势和需要来确定农产品的发展。强化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品牌化和标准化的建设,而且要在生产、收购、加工环节上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依靠着农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促进农产品的销量,从而达到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与利益相结合。
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全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部门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创建农产品品牌形象无疑是全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当务之急。
3.4 完善管理机制,采取积极扶持政策,推动现代农业品牌发展
由于农产品属于典型传统产业,政府要采取扶持性政策,支持以品牌农产品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要以品牌开拓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决定生产的模式,组建农民生产专业化团体,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
可通过三种形式进行:一是成立专业农业生产协会,农户自愿参加。农业生产协会作为市场法人主体,制定市场竞争战略。农户必须履行农协的职责,同时享有农协提供的服务,如农产品的品牌支持、营销网络的支持、产品商品化加工的服务等。二是建立股份合作制的产地品牌农产品批发市场,让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以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政府应为农业的贸易组织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控制税费征收率。三是扶持名牌企业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加强农产品的精加工,强化产品质量,改进农产品包装,树立企业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一方面,保证这些组织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促进这些组织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形成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推进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转变的有力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迫切要求,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应该结合区域特色,发展品牌农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着力培育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形成区域品牌、省级品牌、国家品牌、国际品牌的品牌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少平,赖正锋,吴水金,等.海西现代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46-347.
[2]罗维禄,刘宁青.海西实施农产品品牌现状与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09(11):291-292.
品牌基地是农业标准宣传贯彻的实践剧场。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农产品品牌化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标准的宣传与贯彻,这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瓶颈。换一句话说,只有贯彻落实了的标准化才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实践中,我国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标准的认识、接受和落实,更多来自于看得见的成功的实践样板,而不是标准文本。近年来,农业部门在推进品牌基地创建过程中,既坚持严把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农业投入品管理、全程质量监管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基本条件,又细化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解除了广大农户的后顾之忧,取得了标准化生产显著成效。如河南省延津县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累培训农民9万人次,使基地农户基本掌握了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河南省内黄县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实现了标准化技术明白纸入户率、培训入户率及生产标准化率均100%。
品牌基地是品牌农产品的第一车间。目前,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样板等品牌基地,既承担为品牌产品提供优质原料的任务,有些又同时直接从事品牌农产品生产。在各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基地创建单位不断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投入品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不断完善“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基地产品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其农产品也都获得了广大消费者和食品加工企业的信赖。如延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基地吸引了达利园、盼盼、康师傅、克明面业、云鹤食品、贵州茅台、酒鬼酒和浏阳河等10多家知名食品和白酒企业,落户建厂或建原料基地;内黄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标准化基地也成为星河油脂、乐比乐饮品、宋都老倔厨食品等企业原料基地,这些企业的产品也因此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
品牌基地是区域特色经济的经典名片。近年来,品牌基地创建突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坚持“环境优良、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原则,实施过程中将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较好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基地也都成为区域经济的名片。如延津县依托“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基地”打造了“新乡小麦产业集团”,已初步形成以绿色食品小麦为头雁,以“面粉 ― 面条 ― 面点 ― 速冻食品”和“白酒 ― 包装 ― 印刷 ― 运输”为两翼的“雁阵”型产业发展格局,该县以小麦为基础资源的食品加工业已跻身全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内黄县通过基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了花生品质,又由于多家媒体相继对该县基地建设进行了宣传报道,提高了内黄花生在全国的知名度和价格,亩均增收100元以上,既让农民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扎实有效推进品牌基地创建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6-0061-03
一个好的品牌能够给消费者传递很多信息,如产品的质量上乘,安全可靠,功能完备,具有专属特色等。生产者通过创建品牌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消费者则通过选择品牌产品可以降低搜寻成本,这样,供求双方便于在交换经济中达到一种双赢状态。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率在不断提高,然而农产品的品牌化率却很低,农民增收受到了局限,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难有参考。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产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创建让消费者信得过的农产品品牌,这不仅是生产者的意愿,也是消费者的意愿。
一、文献回顾
在营销学的理论体系中,品牌理论已相对成熟。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品牌能传达出六层意思,分别是品牌能赋予顾客某种特定的属性、代表顾客的需求或情感满足、传递生产商的某种价值感、可能是一定文化因素的象征、是一定个性的代表、还反应了是哪种类型的消费者会购买此类产品。国内方面,王守坤(2012)认为农业品牌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特色、品质、创意。选择特色的产业、追求优良的品质、依靠丰富的创意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常亚南(2012)认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成为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重要手段,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农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保证,是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马永青、张志鹏(2011)认为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是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农产品品牌化的对策,他们认为应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树立正确的名牌观念,建立农产品品牌提升服务机构,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何瑛、吴韵琴(2012)分析了政府的扶持政策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措施。任静(2011)认为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做响农业品牌,应统筹考虑,抓住重点,发挥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作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生产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品牌上下功夫。陶应虎(2012)认为我国应多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品牌建设经验,如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依靠科技、人才和先进工艺设备开发名牌产品。张(2012)通过对日本“品牌农业”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研究,揭示了日本打造“品牌农业”的国家战略、途径和方法,以期给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事业提供经验及启示。
本文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农产品品牌内涵、特性及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优势,提出相应的塑造农产品品牌的对策。
二、农产品品牌内涵及其特性
根据品牌相关理论,一个成熟的品牌必然包含着消费者在搜寻同类商品时感兴趣的元素。那么,一个值得被消费者青睐的农产品品牌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呢?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通常在功能上的区别不大;就目前农产品消费形势而言,本文认为,一个成功的农产品品牌应该具有品质上乘、安全可靠、有专属特色等基本内涵。
另一方面,与工业品品牌不同,一个农产品品牌能否塑造成功,不仅需要生产环节的保障,还需要流通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生鲜类的农产品,流通环节和零售环节都对质量、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由生产者推出的品牌必然需要供应链上的其他主体共同配合和努力。这是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独特之处。
(一)质量上乘、安全可靠
大部分农产品将直接或经转化成为食品,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问题最为关注,若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上乘、安全可靠,从生产源头到最终产品进入零售终端都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具体来说,种植业从选种开始,到播种、施肥、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到收获、分装,再到储存、运输,最后进入零售终端,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养殖业也是一样,育种、饲养、加工、储存、运输、配送、分销每一个环节都关乎食品的品质与安全。所以,一个好的农产品品牌必须能代表生产者主体、流通主体对质量、安全以及服务的承诺。
(二)具有专属特色
所谓专属特色是指该品牌的农产品具有能区分于其他同类农产品的特色或个性,这种特色或个性可能是由于原产地的特殊环境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加工过程中的技术不同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品牌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形成的。如具有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其特色就完全或大部分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其品牌名称便传递了该农产品原产地水土气候条件、传统耕作方法,这些是独特优秀品质的载体,是一种权威认证标志。如龙井茶、绍兴酒、吐鲁番葡萄、廉江红橙等大家所熟知的名品都得到了地理标志保护。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也就是对这些产品所具有的特色的一种认可才选择。当然,专属特色在充分发挥特有优势的同时必须做到质量上乘、安全可靠,否则品牌的公信力会大大降低,白白浪费了独特资源。
三、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优势
从农产品品牌特性来看,目前,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塑造农产品品牌是最佳选择。
(一)标准化管理的优势
所谓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实践中,对于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受限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且生产分散,农民都是靠经验种植,每个农户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标准都不一样,其结果是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如果是在这样的产品基础上推出品牌,那么,消费者无法依赖品牌来判别产品的质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具有优势:以组织为依托,根据组织的章程和规定来指导所有的社员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生产活动,这其中的标准可能是国家标准,也可能是行业标准,亦或合作组织根据当地的情况自己制定的一套标准。但无论根据哪一种标准,最终都可得到标准化产品,这就为创建农产品品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生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保障了产品的规模,为品牌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一个产品的产能是能影响一个品牌能否做大做强的,如果一个产品的产量太少,它甚至都无法创建一个品牌。事实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扮演了监督和推行标准化实施的角色,完成单个农户完成不了的任务,履行单个农户无法履行的职责。
(二)品牌推广的优势
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交易对手进行谈判的时候,无论是购买种子、肥料、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还是出售农产品,它都比单个农户具有更强的谈判议价能力,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拿到生产资料,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合作经营有利于大规模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减少小型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和低效率使用,这也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克服农户家庭经营内部规模不经济,实现规模经济。
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减少技术推广的组织成本,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增加筹码。
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单个农户能搜集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迅速把握市场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避免小农户生产的分散性和盲目性,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虽然成功的品牌能够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但是品牌推广的成本也是很高的,而且要先期支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就能在品牌推广成本上有更大的预算空间,这对成功塑造品牌意义重大。
(三)渠道选择的优势
从目前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来看,大部分农产品是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是小农户小规模产品经由批发市场集中后,再经小规模零售商贩分散售给消费者,在这种流通模式下,农产品品牌价值很难得到认可。随着大型连锁超市介入农产品经营,农产品流通渠道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但是,很显然单个农户与超市对接的可能性不大。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渠道选择上的优势是明显的: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既有质量又有数量的保证,这就提供了他们同大型渠道商对接的资本,一旦对接成功,那么也就有了稳定的销路,这也有利于他们创建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品牌塑造起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更容易同超市进行对接,在对接中,超市可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的产品设立专柜。在销售中,可以获得顾客对该产品的反馈,根据顾客的反馈,可以得知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等信息,从而对产品和品牌进行改善。如果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那么牌子也就慢慢打响了,该产品在超市也就有了稳定的需求,让品牌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四、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塑造品牌的对策
(一)做好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素质
标准化生产是塑造农产品品牌的第一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对农民进行培训,首先是要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意识,要大力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的宣传和推广,要从思想上让农民意识到要想赚钱要靠品牌,而创品牌要靠标准化生产,把实施标准化生产变成广大农户的自觉行动。其次是要帮助农民具有标准化生产的技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战略需要,配套设计一个技术操作规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把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对农民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培训,让农民具备标准化生产的技能。要坚持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从以种养业为主,转向种、养、加、销并重,以产中培训为主,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体培训,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更新培训的内容,保持生产的先进性。
(二)选择品牌要素,构筑品牌资本
品牌运作的基础之一是要做好其品牌要素的选择及其品牌资产的积累。首先,要加强品牌意识的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及其成员,都应充分认识品牌所能够带来的品牌效应,主动进行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构筑品牌资产。其次,要赋予品牌鲜明的品牌特色,所谓品牌特色,是品牌能够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个性特征,在产品质量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它是最能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品牌特色既可以是独特的品种,也可以是在加工过程中,工艺不同形成的产品差异性,还可以是原产地的自然和人文的一些因素。再次,要对农产品品牌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丰富品牌资产的内涵和外延。当下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各种品牌策略的了解与使用越来越多,加大了新品牌和新产品市场导入的成本和被淘汰的风险,这迫使企业寻求新的市场策略,而品牌延伸则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农产品品牌的延伸应着力于地域产品和区域产业,要以产品环保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等为推手,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兼容性”。
(三)实施品牌传播项目,推动品牌价值链良性发展
在农产品品牌的运营过程中,品牌传播项目的运作是一个重要环节。品牌传播项目主要包括广告传播、活动传播、终端传播以及品牌的危机传播管理。第一,在现代的品牌战略中,广告的效应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进行广告传播非常必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和专业的广告策划公司进行合作,利用各种媒介,对品牌进行广告诉求型传播,到时机成熟,还可以通过建立农场生活体验区、农业示范园区等模式,实现消费者从“机能性满足”到“情感性满足”的提升,从而实现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共鸣,强化消费者对你的品牌的忠诚度。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充分利用好农产品展销会、有关事件营销及其公关活动,做好品牌的活动推广,加强品牌价值的传达,加深品牌价值的体验,加大品牌消费的行动。第三,终端是产品销售的最终现场,做好终端的品牌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而言,可以发展其品牌的直销店,组织现场直销等渠道,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流通环节,更好地促成购买迁移,更有效地进行品牌传播。第四,品牌的危机传播管理对农产品品牌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需予以高度重视。当品牌有负面消息传播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以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积极快速地做好公关工作,与利益相关者做好沟通,纠正扭曲的意义符号和价值冲突,维持品牌的良好形象,努力化危机为转机。
(四)寻求与超市的合作,实现农超对接
现在国家大力推行农超对接,这也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其品牌带来了一个好的机会,超市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场所,能在超市占有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你的品牌会有稳定的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积极寻求与超市的合作,向超市说明其标准化生产的优势,产品质量的可靠以及生产的源头可寻,有条件的可以给产品打上条码,使超市确信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既减少了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为超市节约采购费用,又有品质与安全的保障。达成合作之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着力做好其品牌在超市的品牌传播工作,让其品牌价值在终端覆盖,在终端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守坤.关于农产品品牌内涵与品牌构架的思考[J].现代农业,2012,(9).
1.1 区域茶叶公用品牌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现代经济学将一切社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公共使用和消费,主要特征是消费的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又依据满足其特征的程度,将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消费的拥挤性、非均等性、可排他性和一定的外部性是准公共产品的主要本质特征。区域茶叶公用品牌对于区域外的茶业主体具有排他性,对于区域内符合要求的茶业主体具有非排他性;对于区域内的茶业主体具有非竞争性,但区域内的茶业主体企业制假贩假,会导致品牌的信誉、形象、价值等受损,多增加品牌消费者意味品牌建设和维护成本增加,品牌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消费成本均不为零。所以,区域茶叶公用品牌属于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经营也可以由私人经营,亦可以混合经营。但区域茶业公用品牌准公共产品经营主体的选择性,容易导致经营主体的缺失问题发生,进而陷入“公地悲剧”;其使用者的行为具有极强的经济外部性,品牌维护与建设成本较高;茶业产品质量本身具有极高的隐蔽性,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易致发生逆向选择,使品牌陷入“柠檬市场”困境。凡此种种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参与区域茶业公用品牌创建过程,发挥引导作用。
1.2 湘西地区茶叶产业链发展的整合发展的阶段性
茶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解决需要从茶叶产业链的发展历程考察,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茶叶产业与我国其他涉农产品一样,其产业链大致分为自由(培育)、整合和创新等三个发展阶段,在自由(培育)阶段和整合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是政府和市场,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是市场和企业。国内区域茶叶公用品牌价值较高的福建、浙江等省的茶叶核心企业已经由整合发展阶段向创新发展阶段过渡,比较而言,湘西地区茶叶产业链处于自由(培育)阶段,需要加速向整合发展阶段迈进。所以湘西地区茶叶产业发展急切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其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培育。由于湘西地区乃至湖南省的茶叶龙头企业实力、规模等相对有限,完全依靠市场化方式和力量难于实现湘西地区茶叶企业间的并购和品牌的顺利整合,实现湘西地区茶叶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业务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效益的品牌资源整合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规范性引导。
2、国外政府支持农产品品牌的经验
2.1 日本政府大力度的财政和优质的信息服务支持
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各地就开始了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40余年的努力,成绩斐然。如我们今天熟知的“富士苹果(Fuji Apple)”、“神户牛排(Kobe beef)”、“鹿儿岛黑猪(Kagohima Black Pork)”等。日本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政策予以积极引导,特别是通过创立农产品和食品区域化支持基金,对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和品牌建设予以财!政支持。财政专款建设运营区域农业信息系统,该系统的重要功能为: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维护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方便政府、企业、农户间农产品业务信息的传递。如北海道经济产业局创建帮助和鼓励区域公用品牌的专门网站。此信息服务机制之举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打下稳固基础,为推动发展区域公用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智利政府专门的促销基金和严格的监管体系
智利政府专门设立农产品出口促销基金(PROCLIE),主要用于资助农产品市场调查、出口信贷、质量提升计划、驻外机构的营销活动等,其重点区域为拉丁美洲和亚洲,通过设立办事处,向农产品出口商提供信息,每年协助其参加国际贸易展会等贸易活动达600-800次,宣传智利农产品品牌,强化品牌国际地位。为应对智利农产品在南半球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遇到的品牌质量不稳定导致的出口贸易量的波动问题,智利政府强化政府监管,批准执行《按质量标准建立新鲜蔬菜水果出口检验制度》法案,进而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农产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维护品牌质量信誉,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奠定了坚实基础。
3、政府的三种角色
3.1 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