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重要性

生物化学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9 15:05: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化学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二、设计性实验能够更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有明显实践特性的学科,因此,在理论知识课程上面,--方面要对基本的生物化学知识进行介绍池要对于这些生物化学课程当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揭示。比如对于核酸这样一种物质的结构拆分的时候,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到这种核酸的一级结构拆分的具体实验方法加运用化学的裂解方式,或者是运用DNA的自动化测序的技术进行拆分等对于核酸的结构拆分的方法一级技术这些方面的技术都是科学家在进行相关的生物化学研究的过程当中逐渐积累出来的。而教师对于这一些方面的实验方法以及技术的介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在生物化学的科学研究领域当中的科学技术动态,也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的生物化学方面的问题,有一定成熟的思路和技巧。设计性实验是一个让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积累的过程,师范类学生能够在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深化自身对于生物化学方面的自然性规律进行探索,这本身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具体理论知识的把握,更需要学生对于设计性的生物化学实验有一定的操作技巧和解决的思路所以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在设计性的生物化学实验当中能够提升自身转动脑筋的能力,从而解决设计实验过程当中的实际问题对解决各种实际性的问题有更多的向往和憧憬。随着当前高等院校的学生就业日趋多元化,很多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了生物化学课程等相关的知识之后,不一定是在教育事业领域当中进行开拓很有可能转入到临床或者其他的生物化学相关岗位之中。所以,在进入到社会之后特别是非教学类的社会岗位往往对于学生是否具备更多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各种具体的生物化学综合知识和技术有着更多的要求。而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在积极参与到生物化学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住相关操作技巧从而对于他们投身于社会当中,也有非常好的储备基石出意义。

三、设计性实验能够更好对于课程知识予以综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纪,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而言更是如此。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设计性实验,能够更好地对于课程的知识进行更高程度的综合。因为设计性的实验往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化学知识理论的实验再现而是对于相关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理论的高度综合增加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横向联系以及纵向的联系从而让师范类院校学生在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当中,体验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在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师范类院校学生更为熟练地运用各种相关的技术熟悉生物化学实验室当中已经具备的相关实验条件以及实验相关的设备从而将自己头脑当中的思路以及想法通过这些途径转化成为实践。设计性实验能够在原有的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当中提供给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让学生能够打破传统的被动学习接受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师范类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

篇2

实验教学的整合

遵循两个原则:(1)层次要合理;(2)满足岗位要求。①结合药学,拓宽基础实验:如:一般的有机合成实验可改为药物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制备。②重组两门课程相关实验,形成综合性实验。如:酮体的结构性质实验与脂类代谢异常疾病的尿酮症实验合二为一:尿中酮体定性测定。既考察了结构性质,又掌握了疾病诊断方法。③结合学生就业方向以及职业技能等考试内容增设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把药学中常用的两门课程的知识如:分离、提纯、识别、检测、合成方法与原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在药学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过程注意的事项

两门课程的整合优化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重组,而是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有机及生物化学》,所以应注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和实用性。(1)连贯性:通过有机化合物在体外与体内反应基础的对比,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衔接起来。如有机化学(在体外)——化学催化剂,高温、高压的条件与氧化还原;生物化学(在体内)——酶,温和的条件,生物氧化。虽有差异,但反应原理相同。(2)完整性:通过四大物质代谢过程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以揭示生命的本质规律。(3)实用性: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释代谢异常与疾病产生,为用药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的优化

(1)结合临床巧设案例,提高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会用有机化学解释生物现象的本质。如讲解脂类时,通过案例: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脂肪肝,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乙醇会在肝脏内合成脂肪且堆积。从而总结出乙醇在体内代谢反应的过程,将有机与生化结合起来。(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并且信息量大,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3],如采用超文本结构即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和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3)依托咸阳步长医院(校医院)资源,以就业方向及岗位需求,设计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故以就业方向和岗位把学生分组,遵循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督促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形式汇报,报告内容以使用的化学结构,反应式,表格,图像等为主,探讨实验所遇的问题及实践意义。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独立完成工作。

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篇3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启发学生总结生活中的经验,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既来自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好物理知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物理教学生活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要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内容去创造一些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悟到物理的神奇,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磁铁》一节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我把两个同名磁铁放在一起,一个磁铁就会悬浮在空中,用尺子在中间切割也不会掉下。接着提问是什么力量让磁铁悬浮在空中呢,学生顿时感到非常神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物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学以致用,知识变抽象为直观

物理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无味,不容易弄懂。怎样才能使学生轻松主动地掌握好物理的一些规律、定理呢?很多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生活中的物理走进课堂,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就会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学生也会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适当引导或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篇4

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其实质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着眼培育全面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1]。武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它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作用。无论从其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欣赏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学生索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武德

中华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武术有一种简单的生存格斗技能,吸收儒、道、阴阳、人文哲理等思想,形成富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拳术运动。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结晶。历代武术拳师都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德”字放在个人修炼武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以“德”行为主线和核心的道德规范。武德是尚武与崇德的统一。千百年来武术界把“崇尚武德”作为一种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形成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行为准则。习武者按照武德来修养身心,规范言行举止,品评社会的善恶。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准则的伦理观念。它根源于羞恶之心,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该”标准。同时,“义”也可理解为秩序、等级,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然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有胆量,不畏惧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武术的发展中,武术界非常重视尊师重道、谨慎择徒、出恶扬善、勤修苦练、重义轻利的儒家仁学精神。而现代所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素质教育

学术界对素质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理想人格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括。[2]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恧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息、有道德、寿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武德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武术既是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功能,而且还可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品质。这些意识形态的精神要素和内外兼修的运动特色,是其它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服从意识

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尊师”指的是尊敬师傅长辈,虚心求教;“道”的含义有三层,其一是涵养、道德、修养,其二是传授、教授,其三是练武规律。习武者必须在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前提下,接受师傅的传授,认真探索练武的规律,在师傅长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尊师敬长是武林中必遵的礼仪,不允许有违抗师长的言行。弟子在师长面前,言行非常恭敬、谨慎,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弟子日后技高艺精一筹,也不得狂傲无礼,否则,将遭到武林的指责和不容。对师兄、师弟、朋友也有必遵的礼仪以区别长幼、相互尊重。过去弟子拜见师傅要行叩头礼,拜见长辈行叩头礼,弟子不得违背师傅长辈之言,不得无礼犯上,不得违犯门规。这就是尊师重道的典型表现。在《武术汇宗》上篇曾有记述,少林寺要求门徒“各守规矩,苦磨功夫,执守遵照。尚有违犯,责打戒尺四十,晓众游擂,儆戒下次。如重犯者将三等责罚”。近代以来,各门各派的规矩礼数已不如旧时之严厉。但无论如何尊师重道仍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遵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并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行动指导的群体,因此,要尊敬党和人民群众;要遵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以高尚的德和神圣的法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锻炼,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真实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我们要借鉴武德中尊师重道的道德准则,对广大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尊师乃中华传统之美德,大学生要以尊师为礼仪,做到尊敬父母、师长、领导。另一方面,武林中尊师重道的另一层含义是遵守门规、听从师父教诲,其实质就是遵守服从四个字,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队伍,理应以遵守服从为天职,服从领导,服从安排[3]。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的最积极的观念文化,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在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过程中中华武术有着较大的用武之地,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忠于国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国忧”。在武林人士身上,这一优秀传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少林寺有歌诀道:“罚惩恶歹忠国家,永为民族功绩创”,洪门昭告成员:“吾宗之练习此术(指洪家拳),乃有爱国思想存于其问。诚肯筋骨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以有待”,许多武林人士都是这样,象反秦复楚的项羽,抗击匈奴的李广,抗击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以及“灭洋”的众,均出身于武林,是武林爱国爱族的杰出英雄。他们既不畏惧凶恶的侵略者,也不畏惧残暴的统治者;既不畏惧恶霸地痞,也不畏惧土匪强盗。这种不畏牺牲、不畏强权,不畏压迫,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嵌入了武术文化之中,在武术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将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效武术课教学中,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同时又何以培养和完善现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结的有效教育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武术课教学的重要任务。[4]

(三)可增强体质,磨练意志

要练好武术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而武术练习又可发展人体的灵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如武术长拳中有许多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扑滚翻等动作,经常练习,可有效地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柔韧和协调能力。武术套路练习时要求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功力的密切配合,对神经的调节功能有较高的要求。武术动作的方向、结构、路线较复杂,还能有效地刺激和改善大脑的功能。长期的实践证明:练习武术对增强体质、改善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合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人选择,特别是在中小学推广有助于青少年儿童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自身身体素质,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习武者体悟武术真谛的保障。拳谚讲:“未习打,先练桩”,“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一日功夫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习武先练桩,习武要先练基本功,练基本功和站桩为学拳之始,练桩时间“由少至多,倦则稍息再站、酸苦至极点时才能休息”。武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好的,要从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坚持练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例如练长拳的腾空动作,必须持续练习,一旦停止一段时间训练,技术水平不但进步不了,还倒退至原来的水平,甚至比原先水平还差。经过长期的武术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经受得起各种挫折、坚韧不拔的毅力。

(四)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

大量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造和实践恰恰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像现代武术运动中的自选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竞赛套路,亚运武术套路等,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不仅包含丰富多彩的精湛技术,而且还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哲学、伦理学、军事学、中医、宗教等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如许多拳种强调的“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后发先至”和“内外兼修”等拳理要求,都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阴阳辨证”、“五行生克”、“八卦生化”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中国武术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技先”及对习武者的“仁、义、礼、信、恭、俭、让”等要求更是中国传统伦理观、道德观在传统武术中的深刻反映。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等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直接反映[5]。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自身人格修养等各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进行武德文化教育,让学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利斌,卢年桥,张建军,夏玲,李世生.高校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6,(2).

[2]曲宗湖,扬文轩.学提体育教学撂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5

物理化学是医科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既综合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又为后续课程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定律相对较多;教学时往往令学生感到枯燥、沉闷,过多的公式和推导也往往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现实意义产生质疑;长久以来,这门课程使得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自制力控制较差的独立院校药学专业学生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并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对我校08、09级药学学生的物理化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遍存在难学、恐学、厌学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滋生新的求知欲,才能消除畏难情绪和恐惧感,让学生进入到物理化学学习的奇妙世界,愉快学习。

1 联系实际的紧密性

教学中应注重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对于三本院校的药学生,尤其应注重阐述药学与物理化学的联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打消他们“为什么要学物理化学?学了物理化学有什么用?”的疑虑。作为药学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新药设计、药物合成中路线选择、工艺条件确定、反应速率及机制确定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药物剂型的设计与研制,药物在储藏中的稳定性及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都与物理化学内容密切相关。[1]如今,物理化学已渗透到药物合成、药物剂型、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药物有效期预测、药物研究、药物临床应用等药学的多个领域。[2]当讲授化学动力学这章内容时,可结合临床药物制剂介绍相关知识,如双黄连注射液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抗病毒、抗菌中药,而黄芩苷作为双黄连的主要成分,具有利尿、解毒等药理作用,搞清该药物贮存的动力学变化,对该药的广泛推广使用十分必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学以致用。又如在介绍电化学时,引入“细胞折叠酶生物传感器”的实例: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脑分子生理学研究中心科学家利用此传感器查明一种家族性帕金森氏症的致病机理。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 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要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有活跃的课堂气氛。

2.1 融入化学史教育 “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不仅记录了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向人们展示了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以及蕴涵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物理化学拥有充足的化学史素材。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引入化学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例如,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代医生的家庭,历经近30年的时间,耗费了半生的心血,完成了《本草纲目》,在化学制药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焦耳,依靠自学,发现了焦耳―楞次定律,穷其40年测量热功当量;哈伯通过20000多次试验,筛选出锇为合成氨的最佳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合成氨生产线。随后,催化剂被改为铁,并逐步发展。如今,合成氨工业基本成熟,成为化肥工业的支柱。哈伯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通过化学史的融入,学生对化学发展的道路有了充分认识,也被化学的神奇魅力吸引,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其专业信心和学习兴趣。

2.2 关注科技前沿 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化学往往给人一种远离科技前沿的错觉。实际上,物理化学原理是许多高新技术的基础,且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物理化学新进展,结合独立医科院校药学专业特点,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在新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催化”这部分内容时,可结合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有关“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了解催化对新药制备等的作用,进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动力学相关内容的理解。结合科技前沿,注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4]如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对物理化学课程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产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3 问题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导课时,能够创设一种巧妙的思维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实践证明:从教学内容出发,选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一种颇有成效的方法。 如讲化学动力学时,可以巧妙创设问题 “人们生病吃约时为何对不同的药品,一天吃的次数会不同呢?”来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关注学习,热爱学习。

通过上述几方面措施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从而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侯新朴.物理化学(第6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