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重要性

生物化学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9 15:05: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物化学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化学重要性

篇1

二、设计性实验能够更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有明显实践特性的学科,因此,在理论知识课程上面,--方面要对基本的生物化学知识进行介绍池要对于这些生物化学课程当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揭示。比如对于核酸这样一种物质的结构拆分的时候,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到这种核酸的一级结构拆分的具体实验方法加运用化学的裂解方式,或者是运用DNA的自动化测序的技术进行拆分等对于核酸的结构拆分的方法一级技术这些方面的技术都是科学家在进行相关的生物化学研究的过程当中逐渐积累出来的。而教师对于这一些方面的实验方法以及技术的介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在生物化学的科学研究领域当中的科学技术动态,也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的生物化学方面的问题,有一定成熟的思路和技巧。设计性实验是一个让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积累的过程,师范类学生能够在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深化自身对于生物化学方面的自然性规律进行探索,这本身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具体理论知识的把握,更需要学生对于设计性的生物化学实验有一定的操作技巧和解决的思路所以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在设计性的生物化学实验当中能够提升自身转动脑筋的能力,从而解决设计实验过程当中的实际问题对解决各种实际性的问题有更多的向往和憧憬。随着当前高等院校的学生就业日趋多元化,很多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了生物化学课程等相关的知识之后,不一定是在教育事业领域当中进行开拓很有可能转入到临床或者其他的生物化学相关岗位之中。所以,在进入到社会之后特别是非教学类的社会岗位往往对于学生是否具备更多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各种具体的生物化学综合知识和技术有着更多的要求。而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在积极参与到生物化学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住相关操作技巧从而对于他们投身于社会当中,也有非常好的储备基石出意义。

三、设计性实验能够更好对于课程知识予以综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纪,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而言更是如此。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设计性实验,能够更好地对于课程的知识进行更高程度的综合。因为设计性的实验往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化学知识理论的实验再现而是对于相关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理论的高度综合增加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横向联系以及纵向的联系从而让师范类院校学生在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当中,体验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在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师范类院校学生更为熟练地运用各种相关的技术熟悉生物化学实验室当中已经具备的相关实验条件以及实验相关的设备从而将自己头脑当中的思路以及想法通过这些途径转化成为实践。设计性实验能够在原有的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当中提供给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让学生能够打破传统的被动学习接受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师范类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

篇2

实验教学的整合

遵循两个原则:(1)层次要合理;(2)满足岗位要求。①结合药学,拓宽基础实验:如:一般的有机合成实验可改为药物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制备。②重组两门课程相关实验,形成综合性实验。如:酮体的结构性质实验与脂类代谢异常疾病的尿酮症实验合二为一:尿中酮体定性测定。既考察了结构性质,又掌握了疾病诊断方法。③结合学生就业方向以及职业技能等考试内容增设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把药学中常用的两门课程的知识如:分离、提纯、识别、检测、合成方法与原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在药学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过程注意的事项

两门课程的整合优化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重组,而是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有机及生物化学》,所以应注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和实用性。(1)连贯性:通过有机化合物在体外与体内反应基础的对比,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衔接起来。如有机化学(在体外)——化学催化剂,高温、高压的条件与氧化还原;生物化学(在体内)——酶,温和的条件,生物氧化。虽有差异,但反应原理相同。(2)完整性:通过四大物质代谢过程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以揭示生命的本质规律。(3)实用性: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释代谢异常与疾病产生,为用药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的优化

(1)结合临床巧设案例,提高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会用有机化学解释生物现象的本质。如讲解脂类时,通过案例: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脂肪肝,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乙醇会在肝脏内合成脂肪且堆积。从而总结出乙醇在体内代谢反应的过程,将有机与生化结合起来。(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并且信息量大,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3],如采用超文本结构即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和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3)依托咸阳步长医院(校医院)资源,以就业方向及岗位需求,设计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故以就业方向和岗位把学生分组,遵循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督促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形式汇报,报告内容以使用的化学结构,反应式,表格,图像等为主,探讨实验所遇的问题及实践意义。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独立完成工作。

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篇3

2提取分离及成分鉴定

羊蹄跟根3kg,水提醇沉后,浸膏加水分散,氯仿萃取,萃取液浓缩得氯仿萃取物3.4563g。取少量样品溶于氯仿,进行TLC分析,通过与标准品对照得知,其主要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蒽醌类成分。为进一步确定,进行硅胶柱层析并对主要馏分及靶点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取0.5g萃取物上样,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经硅胶柱层析洗脱液分别为:100%正己烷;正己烷:乙酸乙酯(10:1、5:1、3:1、1:1,V/V);氯仿:甲醇(10:1、5:1、3:1、1:1V/V)100%甲醇等不同比例相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并且进行TLC点样分析。通过收集合并主要靶点并用过HPLC进一步鉴定得知萃取物中主要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蒽醌类成分。

3清除自由基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3.1清除自由基活性分析。本研究用利用电子自旋波谱技术检测羊蹄根水提物氯仿萃取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烷基(Alkyl)、羟基(Hydroxyl)三种自由基被选择用以评价样品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实验验方法参照文献描述[6-8],并稍加改动。结果表明,样品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其清除以上三种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28依0.01,0.13依0.01,0.68依0.02mg/ml。

3.2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为研究样品的抗氧化活性,选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培养传代,并用于抗氧化研究。细胞生长于RPMI培养基,并加有10%胎牛血清及1%的双抗。细胞培养孵化于37益,5%CO2的CO2培养箱。

3.2.1细胞毒性分析:本研究采用MTT分析法评估样品的细胞毒性,实验方法根据文献描述[9],实验结果表明,阴性对照(1X磷酸盐缓冲液)和终浓度为50,100,200g/ml的样品细胞存活率依次为100%,96.78%,98.67%,100.34%。因此,可认为在该梯度浓度下的样品不会造成细胞损伤。

3.2.2抗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损伤作用:以终浓度为1mM的过氧化氢诱导细胞氧化损伤并评价样品的抗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损伤能力。结果表明,阴性对照(1X磷酸盐缓冲液)、阳性对照(1mM的过氧化氢)及不同浓度样品(50,100,200g/ml)前处理后加1mM的过氧化氢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50.64%、65.79%、77.14%、79.77%。说明,该梯度浓度下的样品对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损伤有保护或修复作用。

3.2.3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清除作用: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探针扫描法评价样品的清除活性氧簇的能力,具体方法参照文献描述[10]。实验结果表明其清除细胞内活性氧簇的IC50为0.12依0.02mg/ml。说明样品有极强的清除细胞内活性氧簇的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羊蹄跟水提物氯仿萃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对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损伤有保护或修复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清除细胞内的活性氧簇。根据化学分析分离结果可知,羊蹄根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为总蒽醌类化合物。

篇4

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其实质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着眼培育全面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1]。武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它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作用。无论从其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欣赏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学生索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武德

中华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武术有一种简单的生存格斗技能,吸收儒、道、阴阳、人文哲理等思想,形成富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拳术运动。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结晶。历代武术拳师都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德”字放在个人修炼武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以“德”行为主线和核心的道德规范。武德是尚武与崇德的统一。千百年来武术界把“崇尚武德”作为一种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形成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行为准则。习武者按照武德来修养身心,规范言行举止,品评社会的善恶。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准则的伦理观念。它根源于羞恶之心,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该”标准。同时,“义”也可理解为秩序、等级,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然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有胆量,不畏惧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武术的发展中,武术界非常重视尊师重道、谨慎择徒、出恶扬善、勤修苦练、重义轻利的儒家仁学精神。而现代所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素质教育

学术界对素质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理想人格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括。[2]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恧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息、有道德、寿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武德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武术既是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功能,而且还可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品质。这些意识形态的精神要素和内外兼修的运动特色,是其它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服从意识

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尊师”指的是尊敬师傅长辈,虚心求教;“道”的含义有三层,其一是涵养、道德、修养,其二是传授、教授,其三是练武规律。习武者必须在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前提下,接受师傅的传授,认真探索练武的规律,在师傅长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尊师敬长是武林中必遵的礼仪,不允许有违抗师长的言行。弟子在师长面前,言行非常恭敬、谨慎,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弟子日后技高艺精一筹,也不得狂傲无礼,否则,将遭到武林的指责和不容。对师兄、师弟、朋友也有必遵的礼仪以区别长幼、相互尊重。过去弟子拜见师傅要行叩头礼,拜见长辈行叩头礼,弟子不得违背师傅长辈之言,不得无礼犯上,不得违犯门规。这就是尊师重道的典型表现。在《武术汇宗》上篇曾有记述,少林寺要求门徒“各守规矩,苦磨功夫,执守遵照。尚有违犯,责打戒尺四十,晓众游擂,儆戒下次。如重犯者将三等责罚”。近代以来,各门各派的规矩礼数已不如旧时之严厉。但无论如何尊师重道仍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遵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并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行动指导的群体,因此,要尊敬党和人民群众;要遵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以高尚的德和神圣的法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锻炼,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真实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我们要借鉴武德中尊师重道的道德准则,对广大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尊师乃中华传统之美德,大学生要以尊师为礼仪,做到尊敬父母、师长、领导。另一方面,武林中尊师重道的另一层含义是遵守门规、听从师父教诲,其实质就是遵守服从四个字,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队伍,理应以遵守服从为天职,服从领导,服从安排[3]。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的最积极的观念文化,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在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过程中中华武术有着较大的用武之地,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忠于国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国忧”。在武林人士身上,这一优秀传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少林寺有歌诀道:“罚惩恶歹忠国家,永为民族功绩创”,洪门昭告成员:“吾宗之练习此术(指洪家拳),乃有爱国思想存于其问。诚肯筋骨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以有待”,许多武林人士都是这样,象反秦复楚的项羽,抗击匈奴的李广,抗击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以及“灭洋”的众,均出身于武林,是武林爱国爱族的杰出英雄。他们既不畏惧凶恶的侵略者,也不畏惧残暴的统治者;既不畏惧恶霸地痞,也不畏惧土匪强盗。这种不畏牺牲、不畏强权,不畏压迫,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嵌入了武术文化之中,在武术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将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效武术课教学中,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同时又何以培养和完善现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结的有效教育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武术课教学的重要任务。[4]

(三)可增强体质,磨练意志

要练好武术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而武术练习又可发展人体的灵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如武术长拳中有许多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扑滚翻等动作,经常练习,可有效地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柔韧和协调能力。武术套路练习时要求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功力的密切配合,对神经的调节功能有较高的要求。武术动作的方向、结构、路线较复杂,还能有效地刺激和改善大脑的功能。长期的实践证明:练习武术对增强体质、改善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合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人选择,特别是在中小学推广有助于青少年儿童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自身身体素质,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习武者体悟武术真谛的保障。拳谚讲:“未习打,先练桩”,“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一日功夫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习武先练桩,习武要先练基本功,练基本功和站桩为学拳之始,练桩时间“由少至多,倦则稍息再站、酸苦至极点时才能休息”。武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好的,要从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坚持练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例如练长拳的腾空动作,必须持续练习,一旦停止一段时间训练,技术水平不但进步不了,还倒退至原来的水平,甚至比原先水平还差。经过长期的武术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经受得起各种挫折、坚韧不拔的毅力。

(四)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

大量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造和实践恰恰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像现代武术运动中的自选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竞赛套路,亚运武术套路等,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不仅包含丰富多彩的精湛技术,而且还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哲学、伦理学、军事学、中医、宗教等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如许多拳种强调的“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后发先至”和“内外兼修”等拳理要求,都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阴阳辨证”、“五行生克”、“八卦生化”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中国武术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技先”及对习武者的“仁、义、礼、信、恭、俭、让”等要求更是中国传统伦理观、道德观在传统武术中的深刻反映。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等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直接反映[5]。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自身人格修养等各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进行武德文化教育,让学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利斌,卢年桥,张建军,夏玲,李世生.高校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6,(2).

[2]曲宗湖,扬文轩.学提体育教学撂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5

物理化学是医科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既综合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又为后续课程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定律相对较多;教学时往往令学生感到枯燥、沉闷,过多的公式和推导也往往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现实意义产生质疑;长久以来,这门课程使得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自制力控制较差的独立院校药学专业学生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并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对我校08、09级药学学生的物理化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遍存在难学、恐学、厌学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滋生新的求知欲,才能消除畏难情绪和恐惧感,让学生进入到物理化学学习的奇妙世界,愉快学习。

1 联系实际的紧密性

教学中应注重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对于三本院校的药学生,尤其应注重阐述药学与物理化学的联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打消他们“为什么要学物理化学?学了物理化学有什么用?”的疑虑。作为药学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新药设计、药物合成中路线选择、工艺条件确定、反应速率及机制确定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药物剂型的设计与研制,药物在储藏中的稳定性及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都与物理化学内容密切相关。[1]如今,物理化学已渗透到药物合成、药物剂型、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药物有效期预测、药物研究、药物临床应用等药学的多个领域。[2]当讲授化学动力学这章内容时,可结合临床药物制剂介绍相关知识,如双黄连注射液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抗病毒、抗菌中药,而黄芩苷作为双黄连的主要成分,具有利尿、解毒等药理作用,搞清该药物贮存的动力学变化,对该药的广泛推广使用十分必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学以致用。又如在介绍电化学时,引入“细胞折叠酶生物传感器”的实例: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脑分子生理学研究中心科学家利用此传感器查明一种家族性帕金森氏症的致病机理。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 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要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有活跃的课堂气氛。

2.1 融入化学史教育 “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不仅记录了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向人们展示了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以及蕴涵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物理化学拥有充足的化学史素材。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引入化学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例如,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代医生的家庭,历经近30年的时间,耗费了半生的心血,完成了《本草纲目》,在化学制药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焦耳,依靠自学,发现了焦耳―楞次定律,穷其40年测量热功当量;哈伯通过20000多次试验,筛选出锇为合成氨的最佳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合成氨生产线。随后,催化剂被改为铁,并逐步发展。如今,合成氨工业基本成熟,成为化肥工业的支柱。哈伯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通过化学史的融入,学生对化学发展的道路有了充分认识,也被化学的神奇魅力吸引,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其专业信心和学习兴趣。

2.2 关注科技前沿 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化学往往给人一种远离科技前沿的错觉。实际上,物理化学原理是许多高新技术的基础,且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物理化学新进展,结合独立医科院校药学专业特点,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在新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催化”这部分内容时,可结合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有关“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了解催化对新药制备等的作用,进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动力学相关内容的理解。结合科技前沿,注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4]如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对物理化学课程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产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3 问题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导课时,能够创设一种巧妙的思维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实践证明:从教学内容出发,选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一种颇有成效的方法。 如讲化学动力学时,可以巧妙创设问题 “人们生病吃约时为何对不同的药品,一天吃的次数会不同呢?”来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关注学习,热爱学习。

通过上述几方面措施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从而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侯新朴.物理化学(第6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

篇6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次就业质量差

虽然很多高校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全线飘红,但初次就业率仍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每年统计初次就业率期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最头疼的时候,要去一个一个追毕业生及时就业。可想而知,一定会存在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任务随便先找一个工作应付了事,这也随之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离职率高。

2.“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现象并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到了每年的秋季或年后,就会有很多学生到处寻求招聘信息,请求老师同学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就业单位招聘信息,甚至托自己认识的老师推荐、找人。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呀,人需要工作,工作就来了。事实却是需要工作的人和需要人的工作并不能一一对应。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与求职者对工作的期望不相适应,二者的对口性存在偏差。

3.离职率高

很多学生刚走出校门,基本上处于一种懵懂、茫然的状态,完全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有的是迫于学校压力随便就业,有的呢则是出于“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着”的朴素观念先随便找一份工打着;在校期间老师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一般也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而言之,他们对于所谓“职业生涯”不说一无所知,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人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因此,这种就业人群的稳定性很差

二.就业困难背后凸显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1.专业选择盲从,随大流

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或者完全没有学习积极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没有进行自我分析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未来的职业导向、岗位要求等方面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准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学生完全无心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稍作了解就会表露出对专业不感兴趣,只是按照家长意愿做出的选择;有一些学生要求要转专业,但让他谈谈对两个专业的认识,却不知所云,甚至仅仅因为专业名称听着顺耳就要转过去,更遑论进一步对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了。

2.就业主观性强,盲目随意

(1)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

正因为在专业选择上的随意性,进入专业后又没有端正态度,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学习和规划,认为毕业后自然应该有工作在等着自己,就会造成到虽然毕业但是并不能成为有效的“产品”,不符合行业要求,自然找不到工作。

勉强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

(2)追求高薪四处碰壁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定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有一种随波逐流的趋势,没有紧迫感。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而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企业、单位提供什么,自己到底值不值自己期望的那个薪酬标准。在四处碰壁中也很少进行自我反省,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不良情绪。

3.职业期待和定位过高或过低

(1)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巨大落差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发展空问、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点等,其功利性明显,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择业都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前景看好的行业,而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

(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

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归根结底也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业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18-02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渗透,已经成为生物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1]医学生学习好生物化学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化学不但内容抽象复杂,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时少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已成为基础医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生物化学绪论是纵览和把握生物化学基本内容的一个提纲,是对生物化学整本教材甚至生物化学整个学科的一个说明,通过绪论学习能使学生尽快了解生物化学的整体结构。因此本文在阐述绪论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讲好绪论的方法。

一、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绪论作为开篇之首,它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讲好绪论课对学生大有裨益:首先,它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一个系统认识,消除陌生感。绪论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第一课,主要向学生讲授生物化学的内涵、发展史、研究内容、与医学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绪论的教学内容可谓涵盖了生物化学的方方面面,能够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度上纵览生物化学的全貌。其次,它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化学对医学工作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医学紧密结合,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疾病发生的机理。另外,生物化学也能够为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也并不只是枯燥的理论,它是在生活和看病过程中都能用到的一种实用的科学。学生认清这一点后,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追求。再次,绪论课讲得生动有趣,不但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甚至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这门功课,对于以后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

另一方面,讲好绪论对教师本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是教师树立良好教学形象的有效方式。绪论教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枯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就会觉得空泛;若教师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所有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就会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认可,甚至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信任和敬重。这样无形中教师就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形象。

俗话说“美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生动讲解绪论这个好的开始,不论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都是一件好事,是营建双赢局面的必备法宝。

二、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绪论的讲解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教师不注重绪论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学学时的限制,另一个就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以前生物化学理论课时多在100学时以上,但是现在多数院校将其压缩至70几个学时。教师要确保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妥善、合理地安排时间。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就将绪论非常粗略地带过后直奔具体章节的讲解。这样做妨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使学生难以前后贯通。还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觉得绪论可有可无,从而忽视了绪论教学。而研究证实,详尽讲授绪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生物化学整体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影响。[2]

另一方面是教师对绪论的讲解不够生动。若只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会使学生感觉生物化学深奥难懂,枯燥乏味,让学生兴趣索然,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同时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形象产生不良印象,甚至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可能是有些教师只是将绪论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其实讲好绪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教师除了平时要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外,还需要在课前做精心充分的准备。其二就是教师虽然知道绪论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来讲解,但是却因为没有好的方法,而达不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物化学绪论的教学方法

既然讲好绪论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讲好绪论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归纳总结出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一,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生物化学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只按照书上的定义来讲解,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对这一概念形成一个有形的认识。若从概念内涵出发,以多姿多彩的生命表象来抛砖引玉,让学生们讨论躲在生命表象下的生命本质是什么,就可以以这种方式引出生物化学实际上就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1]以这种方式给出生物化学的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再介绍生物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生物化学虽然内容丰富繁杂,涉及面广,但是其研究内容可以大致高度概括为:生物体基本组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化学变化,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3]在讲解研究内容的过程中可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生化现象。如剧烈运动后为何感觉肌肉发酸,吃糖过多为什么会长胖等,这些问题都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在以后的授课中答案会一一揭晓。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通过讲述生物化学发展史, 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激情。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有许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介绍他们的工作和事迹。如胰岛素的发现者加拿大人F.G.班廷,为了筹集实验资金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他不顾一切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并最终将胰岛素用于临床,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了救治。他也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通过介绍这些事例,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他们对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甚至产生将来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美好愿望。

第三,讲述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论在农业、航空航天事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是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生物化学具有更特殊的意义。首先,学习生物化学可以增加对治病机理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人处于病理状态往往是由于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功能的紊乱而造成的,如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1相对于LD2升高是心肌炎或心脏受损的标志,[4]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愈来愈多地依赖于生化指标的测定。其次,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生物药物的基本成分为氨基酸、蛋白质、酶、辅酶、糖类、脂类、核酸等及其降解产物,它们都是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合成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具有药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在制药行业和医药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在讲解生物化学绪论的过程中,还要跟学生讲解一下生物化学的难学之处,对于这些难点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生化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就是三大物质代谢,其中会涉及很多代谢反应,如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β氧化和尿素循环等,对于这些代谢反应的学习,应让学生把握住三点,一是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反应,即这个反应的生理意义是什么。二是要知道发生这个反应的部位,发生在什么组织,什么细胞器。最后就是要抓住这些反应的关键点,如起始反应物和终末产物各是什么、耗能或产能步骤以及受调控的步骤都有哪些。要掌握这些内容就要学会归纳总结,多比较不同的反应特点,加深印象。

只有将绪论讲好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主动并信心十足地把生物化学课程学好。

[ 参 考 文 献 ]

[1] 查锡良. 生物化学(第七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篇8

生物化学课程涵盖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调节、生物信息传递等知识,其特点是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与其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多有交叉、融合,且进展十分迅速,新的知识不断涌现[4]。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调节,以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一门学科[5]。

1.2生物化学实验课建设的重要性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环节。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实验技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专业中最重要的一门专业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同时生物化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现代生命科学的各领域研究越来越多地要应用到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环节,实验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如何使学生在实验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培养仍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6]。生物化学实验课着眼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加深对生命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因此,生物化学实验课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使命的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突显其重要性。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突出基础知识体系进行形象化教学、开展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注重实验课教学和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关心学生成长,教书育人。通过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课相辅相成,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且广泛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生物体的各种化学过程。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基础环节。做好教材中的实验,对于验证概念和理论,形成对生命科学现象的正确认知以及更好地把握生物化学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意义[7]。

2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

在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实验原理和操作程序,尽量避免在课上老师过多地讲授,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勤思考,实验中和完成实验后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自己设计,增强学生在实验中的灵活主动性。查资料,做预习综合性实验前后连贯衔接,如果一次实验发生错误,后续实验就无法完成。因此,实验课开始前,我们要求学生查阅实验的相关背景知识[8]。

2.1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原则

实验课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技能。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把实验课教学目的具体化,使教师明确每次课和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手段,制定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和课时实验教学计划。明确学生在整个实验中应掌握哪些实验原理、学会哪些实验操作、验证哪些物质性质或制备哪些物质等等。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过程中保持课堂纪律,保持台面、桌面、地面和水池内的洁净有序,积极思考、细致观察、认真操作、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作业等。经过多次强化训练和严格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态度和作风[7]。2.2生物化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9]。一是实验课开设内容统筹安排的不足。我们提出应找到课程群内容关联点的同时,也需将课程群课程的内容按一定标准相对分开,使学生看到生物化学与其他生物类专业课的联系也分辨出其间的差别和侧重点。二是基础型实验与应用型实验的脱节。目前生物化学所开设的实验普遍具有针对性不强、涵盖面小等特点,只注重强调了基础型实验而忽视了向其他交叉学科延伸的重要性。因此需多开设应用型实验,其所要求掌握的技术应随时顺应生产应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就需要其支撑科学即生物化学的实验大纲应适应生物课程群的建设而有所偏重和调整。三是实验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方面,没有制订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只是单纯地从生化实验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没有从与课程群整体衔接性上进行双重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实验技能。因此,在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2.2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0]预学——夯实理论基础:要想带好实验课,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这就要求老师及学生必须对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夯实理论基础。这样一方面能清楚地了解理论课所讲内容,避免实验课时重复讲授,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预做——做好预实验:为了保证每个实验教学的成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实验。通过预实验可发现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意外情况或可能忽视的操作环节,以便在课堂上及时提醒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指导实验的主动权,控制好课堂实验全过程,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完成。预讲——实验课预讲: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还应该进行预讲。通过预讲,可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预讲首先可以做好语言准备。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社会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所必需。设计合理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还能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丰富实验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11]。

作者:王晓丹 周鸿翔 方兰 曾海英 邱树毅 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150.

[2]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3]刘峻峰,孙作达,李冬梅,等.研究生综合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9):31-32+94.

[4]朱甫祥.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教学[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1):24-28.

[5]李燕,何培新,王楠,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性实验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9-200.

[6]吴娟,胡一鸿,贺爱兰.地方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中国市场,2012,(14):152-153.

[7]徐伟丽,马莺,徐德昌,等.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轻工教育,2010,(5):64-65+85.

[8]许丽辉,高媛,姚敏,等.适应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12,(4):99-101.

篇9

“机械学习”的教学现状分析

篇10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注重生物化学实验,不在拘限于理论知识的重点学习。由于高中生物化学实验的部分实验仪器,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因此,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新、大胆改革,对实验仪器进行改进。以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初中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

在高中阶段,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而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点进行研究求证,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在停留于表面。实验是进行理论知识运用的教学,但基本的课程内容是由国家规定,与实际社会发展不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教师常常会因为实验仪器不配套、实验设计不合理、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被迫停止实验教学。这样,不仅导致实验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也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难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化学学科素养。[1]

二、初中生物化学实验仪器改进依据原则

基于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对实验仪器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实验内容,熟知实验内容,才能优化实验仪器。[2]

(一)需要把握科学的原则实验教学是对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求证和研究,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验时,教师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验,不能盲目为了创新,而去改进实验仪器。

(二)需要把握安全的原则实验教学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部分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因此,教师改进实验仪器时,要牢牢把握安全原则,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到第一位,要在实验前再三叮嘱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并且强调实验教学安全的重要性。

(三)需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教师改进和优化实验仪器,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合理的规划,会导致部分实验仪器无法优化。教师要充分考虑资金问题,在学校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不能盲目为了创新,而改进实验仪器。

三、高中生物化学实验仪器改进措施

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现有的部分仪器已经不能够满足教学实验的需求,教师要完成实验仪器教学,必须进行改进。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巧用实验器材,提升教学效果现在的教学方式已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因此,学校现有的实验仪器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必须改进实验器材,巧妙运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化学实验高一上册“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在没有改进实验前,没有反应的铜片继续和浓硫酸反应,会生成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后,用铜丝代替了铜片,用支试管代替大试管,再用5ml的注射器,将注射器塞入胶塞,在末端绑上铜丝,在实验结束时,抽出注射器,便会停止实验。教师对实验仪器这样改进后,增加一个5ml的注射器在其中,会让实验收放自如,不会让没有反应完的铜继续和浓硫酸进行反应,生产有害气体,从而有效防止空气污染。[3]

(二)结合生活,实现实验效果新课程标准更注重生物化学实验。各种实验仪器的运用都要基于教材内容,还要具备简单易操作的特性。教师要科学进行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可以运用一些生活小物品,结合辅助内容讲解,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化学实验高一下册“苯的性质”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苯的性质”,教师要做关于苯和铝粉的燃烧试验。由于苯是液体,很难找到合适的容器做实验,实验仪器太大不方便携带。这时,教师可以用旧粉笔替换实验容器,把苯滴到旧粉笔上,让其与铝粉做燃烧实验。实验改进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实验效果明显,药品用量少,减少了苯的挥发,防止了空气污染。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20-02

一、前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又可以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过程,培养独立实验技能,并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其他的教学形式不能完全有效地替代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迅速,不断发展出新理论、推出新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相关的许多领域都显示出了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生命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更加显得十分重要。生物化学实验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医学生来说,生物化学是他们进入大学后接触最早的专业课,也是必修课,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为他们日后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理解临床疾病表征,以及治疗方案的确立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进入21世纪,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面对新世纪医学教育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培养综合创新型医学人才,适应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验技术就成为了当今医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开阔科研思路、提高科研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加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很多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都已经逐渐被淘汰,很少再应用于当今的科研领域,已经不再适用当今对医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而且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项目单一,枯燥乏味,并且大多数实验仅仅只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对实验课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安排缺乏系统性以及理论教学重于实验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实验技能,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重新编写了《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讲义》,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变,将沿用多年的比较陈旧实验方法删除,更换为更适应现在医学生科研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验设备不足

原来的实验室设备远远跟不上现在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化学实验设备多简单易用,极大地节省了实验者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传统的很多生物化学实验方法,还局限于用简单落后的实验设备完成基本的生化实验。如蛋白浓度的测定,现在大多科研机构已经改用更精确更节省样品的酶标仪方法,而传统的生化实验还在使用老式分光光度计来测量蛋白浓度。

(二)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如考马斯亮染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紫外吸收测定核酸的含量等。缺少对学生科研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生物化学实验的改革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

现代生命医学的研究发展必须要依赖现代化的实验室为基础。目前,现代化的实验室既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实验技能、综合创新能力以及卓越科研素质的主要实践基地。实验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承担着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让医学生能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通过在实验室的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学习。因此,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化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建设一个实验设备先进、实验条件完善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我校生化实验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大量较为先进的实验仪器如酶标仪、凝胶成像仪、实时定量PCR仪等已经投入实验。这些实验设备既符合目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同时又能满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另外,我们还努力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实验教学队伍,将生物化学师资培养、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培养和现代化实验设备结合起来,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有利条件。

(二)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对新的实验手段和技术的了解

生物化学实验既是对医学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验证,同时也是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系统有效地了解和掌握比色、电泳、色谱、离心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取等五类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我们分别选择既具有代表性又符合现在科研需求的实验: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免疫印迹、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学生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了电泳仪、离心机、酶标仪、恒温水浴锅等生化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了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和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此外,我们还结合医学生的培养需求,设立了“饮食和激素对大鼠血糖和血浆脂蛋白的影响”这个临床生化实验,结合临床,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实验与临床结合的紧密型和重要性。另外,我们还会提前告知学生每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过程中每两个同学一组,既让每位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又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允许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和各组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如在蛋白测定的实验内容中,我们要求同学们分别用考马斯亮蓝法、双缩脲法和BCA三种方法测定同一种蛋白的浓度,每组同学可自己安排三种方法测定蛋白的先后顺序,并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蛋白浓度测定方法,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经验,对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通过实验课不仅仅学会了某种实验方法,还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科研问题中。

(三)设立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培养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选择当前科研领域广泛使用的microRNA方法,主要运用生物化学手段检测microRNA对靶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影响。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并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当前科研的最新进展。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并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综合实验的设立,学生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来解决科学问题。并且,综合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生物化学学习和研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培养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优化实验成绩考核制度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往往侧重于实验报告的成绩和最后的实验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同学可能忽略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写出让老师满意的实验报告上面,从而忽略了实验过程,忽略对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我们将实验考核的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实验课考勤(15%)、实验报告(25%)、实验操作(30%)、实验课理论考试(30%)。将实验课考勤、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归为平时成绩,最后的实验课理论考试为考试成绩,将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相结合。老师判定平时实验成绩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认真、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能否如实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内容综合评定给出。实验考试成绩则主要是通过笔试考查学生对平时教师在生物化学实验授课中讲解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特定的实验现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解释等。综合性实验主要考察学生独立查阅文献并进行汇总、解决问题和设计实验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结论

我们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表明,从资金和人力方面加大对生物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的投入,加强对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努力改善实验条件,培养优秀的师资和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人员,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观念以及实验内容,既重视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又注重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得医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外还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这对于培养符合当代需求的医学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12

二、目前生物化学教学的基本情况

当前,在生物化学教学方面,对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的研究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研究对象,但是这些研究并不切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并没有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得生物化学教学体现出取向不一、理论与实践互有偏差的问题。此外,对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的研究也多以理论研究的方式开展,并没有对相应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使得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不能推动多感官认知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导致生物化学教学无法得到有效的改进与提升。以《血糖》为例,生物化学教师在讲解这一节课程的时候,只是以书本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为学生讲解,而没有从多个角度开展教学,如观察、对比、提问,探讨病例等,导致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血糖的调节及糖代谢水平障碍。

多感官认知教学在当前生物化学教学方面很少得到运用,教师多以口头讲述或一边参照生物化学课本一边为学生讲解的方式进行生物化学学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课本里的知识强行地灌输给了学生,完成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但是并没有达到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质与目的。生物化学课教学不仅仅是将其中的生物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生物化学课学习理解生物化学的内在与外在,包括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化学在疾病治疗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等。生物化学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生物化学学知识运用到相关领域,如医疗、生物化学制药等,从而为人类健康以及生命的延续作出更多的贡献。由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迫切地需要运用多感官认知教学,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三、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的原因

(1)必要性:生物化学课程本身是一种抽象性思维较强的课程,单单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的教授,是不足以让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掌握知识。生物化学课程本身是具有灵动性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生物化学学这一特点逐渐抹去,变成单一死板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了观察、模仿等这些基本的学习手段,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弊端,使生物化学学的趣味性增强,大大激发的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要性: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有利于解决生物化学课中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一些知识问题;有利于学生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更好的理解构建在模型、生物化学标本基础之上的生物化学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策略的改进,促进构建新型课堂,推动生物化学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篇13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科学观念的更新,知识的融合,学科之间的划分没以前那么明显,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的趋势越发的明显。生物化学是一门涉及知识范围广,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非医学的很多重要领域。在生物学和化学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很多非医学院校的化学系专业没能开设生物化学课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的空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适应能力遇到严峻挑战,本文就非医学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生物课程的必要性做一浅谈[1-2]。

1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探讨蛋白质、糖、脂肪三大生命元素的结构和其在生命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从分子水平解释生命科学的现象。从早期对生物大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如今通过对分子结构的精细研究。目前,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学上主要依赖于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在化学方面,应用光谱技术分析生命物质的结构,同位素标记技术标记不同生物,同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观察生命的组成,通过化学分离的技术对重要的生物分子进行分析来说明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的关系,通过对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揭示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生命的奥秘中的化学变化。使学生在化学专业基础上通过生物化学的课程,认识化学领域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乐趣。

2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

生命活动的本质就是生物分子在机体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从化学元素到分子物质的化学组成,再到生命活动进行的化学反应。生物化学课程中,学生能认识到的生物分子的不同化学组成会有特定的生理功能,C、N和O等元素的相同的组成成分但不同化学结构会有截然不同的生理效果。相同的化学基团与其他元素组成不同的生物分子,亦能显示出相同化学基团的功能,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的化学反应才会有酶的活性,去磷酸化会功能沉默。由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组成的糖类物质,有些能直接提供能量,而有些通过糖原储存能量。同是脂类油性物质的脂肪,有的化学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在特定环境下能够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糖类物质,有些化学结构使其具有存储、和保温的功能。学生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不但认识到物质组成性质和结构的变化规律,亦能了解生命机体内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机体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统一性和特殊性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启发化学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思路。近年来逐渐兴起一门学科叫化学生物学,是通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的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以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学信息学、生物物理化学和仿生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发展方向,探索和调整生命机体过程的途径和机理,为新的化学药物的发现提供必要的理论证据,化学生物学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正在由化学分子学、化学遗传学而且向化学基因组学的方向扩展,构成了现代生物学与遗传学的重要技术基础[1-3]。

3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拓展化学生毕业后就业渠道

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是从事农业、牧业、医疗、环保或食品营养等相关行业,这些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有牢固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求从业者掌握和懂得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很多化学专业的科研工作者亦经常碰到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化学问题,毕业后还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补充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化学专业设置生物化学课程知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化学专业毕业生,让学生在化学专业原有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坚实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化学与相关生物学实验技能,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能成为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命、医药、材料、化工、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2,4]。遗憾的是化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难度和教材皆不尽如人意,生物化学是涉及知识范围广的学科,教材主要针对生物学或医学专业的学生,因此花费过多的篇幅介绍相关的基本化学知识,容易使化学专业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教材生物学知识的起点较高,化学专业学生对体内代谢等缺乏系统的掌握和了解,导致化学专业学生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这样的学习失去了生命科学的特色,学生的收获也会不大[1,6]。因此适合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显得很重要。

3.1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要灵活

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巧妙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讨论式、提问等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提供的一些类似于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动画和蛋白及核酸等分子的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图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性。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纲要信息图表法出示比原有知识更为简洁的纲要信号,以简化信息,提高学生认知的清晰度,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教学时通过一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在讲糖代谢和三羧酸循环时联系我们日常的糖尿病患者,因其胰岛素不足或发生胰岛素抵抗,糖原转化功能受诉,导致血糖的升高,把复杂的知识生活化,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物的学习热情。

3.2教学内容上要适宜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上对化学专业已经学过的糖、蛋白质和脂类结构等内容上简单性回顾精讲适宜,不宜花很多篇幅和时间。增加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结构,细胞器的功能等内容,让化学专业学生打好学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机体生物转化和规律,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内容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与原有化学专业的知识体系衔接,在突出生物性的前提下,将庞杂的知识点分成难、中、易三个等级,因人制宜,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不同区别对待,使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化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是知识交叉、学科渗透的科技时代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化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是化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迫切需求。但是,对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方法和讲授内容上还必须不断的研究,使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能够符合化学专业的实际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聂俊琦.化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初探[J].广东化工,2014(22):150,161.

[2]苏欣.浅谈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J].才智,2015(30):1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