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能建造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造存在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9 15:05: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能建造存在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能建造存在的问题

篇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se, can prompt found construction,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still can fundamentally save the cos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nvestment for the future of input use lay the foundation. In thi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o the following discusse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21实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还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智能系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规范工程施工技术,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领域中,常用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专家系统、 智能管理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几个方面,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弥补了传统施工方法及理论上的不足,避免了工程施工中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本文从虚拟仿真技术、虚拟仿真系统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以及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研究和应用展望等三个方面出发,针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虚拟仿真技术

在当前工程施工建设中,虚拟仿真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学科的优势,为人机 对话提供了更直接和更真实的三维界面,并能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使用户身临其境。在虚拟技术使用的过程中,除了能够对制定技术进行虚拟模仿外,还能通过真实逼真的环境,为技术的实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虚拟仿真技术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飞速发展。而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用,其核心在于通过同虚拟仿真技术,真实的再现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确保施工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实际施工中能够将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由此可见,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虚拟仿真系统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在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中,而虚拟建造在形成使用的过程中,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体系,其中既包括技术原有,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资金投入。在当前我国虚拟建造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建筑理论的研究,将建筑理论融入到虚拟建造中,为其下一步的施工环节奠定基础。其次,在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运用,能够凭借自身的可视化仿真优势,将施工过程中的整体施工体系,清晰的反映出来,以便在实际施工中能够及时的弥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确保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节省大量施工成本的同时,还能为其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其核心在于计算机软件研制与系统开发。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研究和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而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中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且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核心取决于计算机硬件和仿真软件本身的发展。在当前虚拟仿真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虚拟仿真系统开发实施的过程中,对计算机的硬件平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在研究开发的同时,需要在专业的工作站及实验室中进行。由此不难看出,企业在进行虚拟系统研究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造实验室,同时还要购买国外先进的设备与软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其次,虚拟仿真技术在建造工程施工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国外进口的软件平台。然而在其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结合着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在施工企业虚拟仿真系统的集中型软件几乎不存在,再加上建造工程本身施工周期长、规模大、施工程序多等影响因素,对项目开发的成本及技术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些,都是当前从事虚拟仿真技术研究人员应解决的。

最后,在虚拟仿真技术研究开发的过程中,人才作为其研究的主体,不仅关系着虚拟仿真技术的研制开发,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建造企业的生产发展。由此就需要建造企业在实施虚拟仿真技术的过程中,其核心基础自爱与培养自己的开发骨干,确保在软硬设施具备的前提下,能够全方面的开展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虚拟仿真技术在建造工程施工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一些大型施工企业,其工程技术人员具备高水平的软件研发能力,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加上计算机的辅助,能够结合着建造工程的实际状况,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进去,真实的再现建筑施工中的每一个施工环节,通过逼真的环境渲染,能够使施工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发现施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避免,在减少建筑工程成本投入的同时,还能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仿真技术的应用使仿真软件取得了飞速发展,新的并行计算方法、 新的仿真平台和编程技术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实行校企 (研) 联合是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 推进施工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捷径。建筑企业采用与专门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 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开发和应用虚拟仿真系统。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用,能够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应的措施将其避免;同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规范施工程序,完善工程的施工管理,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禹禄君.探究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

篇2

船舶建造的过程分为两部分,分别是钢质船舶船体的焊接和上层建筑的制造,这也是船舶建造的主要工艺。现代船舶建造业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被应用到其中,但是,船舶建造业却没有实现长足的进步,船舶建造工艺仍有可提升的空间,只有将船舶建造工艺进一步提升,才能让船舶的质量得到提高,才能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改进船舶建造工艺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船舶建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1、造船设备落后,人员能力欠缺

我国的船舶建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进步速度也比较缓慢,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多数造船企业没有配备放样间、精加工车间、管件生产线、钢材预处理车间等,科学化程度较低,造船企业的生产能力比较薄弱,相关的工艺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更新,造船技术落后。二是我国的造船企业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高精尖人才相对欠缺,许多大型造船企业往往只配备4名工程师,而生产环节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这远远达不到生产的需求,这使得我国造船企业的攻坚克难的能力偏低,进而制约了我国造船业的发展。以邻国日本的万国造船公司为例,该公司配有一整套大型平面分段装配生产线,最大可拼焊24m*25m的壳板,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而且操作相对简单,两个工作人员可以同时控制10个焊机工作,每分钟的焊接长度可以达到10米[1]。

2、船舶建造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造船企业都会采用散装造船法,具体方法是在钢板上描绘出船体所需要的部件,然后再使用半自动半手动的切割机按照描绘的形状进行切割,最后再运用焊接技术将所有的部件整合焊接起来,得到船舶的大体轮廓。这种技术已经比较落后,在生产小型船舶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生产大型轮船时就会遇到许多的障碍,造船的周期被延长,船舶的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宽度尺寸偏差严重,部分构件误差大,而且容易发生变形,最后会影响船舶的使用过程。例如,我国的造船质量标准规定:手工、半自动气割非重要部分的误差标准范围为0.5毫米,极限误差为1.00毫米,但是,实际操作的部件表面粗糙度达到了2.05毫米,严重影响了造船的质量。

二、船舶建造工艺的发展趋势

1、增强船舶建造的总装化

总装化的目的就是让造船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资源,处理自己比较擅长的工序,而将自身不擅长的工艺分离出去,例如将零部件的生产分包给其他专门的企业,造船企业这样做能够集中力量处理核心工作,造船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造船的生产规模和专业化水平也会得到完善。

2、增强船舶建造的精益化

精益化的模式最初来源于日本企业(如下图所示),该理念既是一种经营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该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以及一切不能创造价值的环节,让企业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将精益化理念应用到造船业中,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生产的周期,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造船质量。

3、实现船舶建造的绿色化

随着全球自然环境恶化的不断加重,环保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生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应当尽量减少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绿色发展。造船业也也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造船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浪费,在制造、营运、报废拆解的周期中,要使用环保的材料、设备和技术,为自然环境做出贡献。

4、实现船舶建造的智能化

目前,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普及,智能化生产也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而造船业由于生产的难度较大,智能化技术并不多,因此,智能化是未来造船业的发展趋势。造船企业应当将智能技术应用到船舶的设计、建造、控制、装配等过程中,并逐步实现自动化制造的目标,向着生产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造船业在这一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造船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要求和需要,自主研发或者从国外引进智能化的生产技术,在设备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推动我国船舶建造业的发展[2]。

三、船舶建造工艺改进的对策

1、加强核心技术队伍建设

在船舶建造工艺中,设备的因素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人才的因素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专业人才是船舶建造的核心力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想提高船舶建造的工艺水平,就必须先建立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队伍,对该队伍中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普通工人也是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员也要进行进专业的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陷阱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学会看懂设计图纸,并按照图纸进行建造。

2、加强顶层设计

要想让造船业得到长足的进步,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优惠机制,获得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在宏观层面给予帮助,为造船企业提供比较明确的指示,对国有造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大对造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的资金支持;加大船舶制造的科研力度。其次,企业要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进行深入的技术创新,掌握世界领先的生产制造工艺,提高船舶的质量和产量,推动企业的发展[3]。

3、加强工艺体系建设

船舶建造工艺要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的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和思想,并将这些内在的要素应用到生产过程中,造船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工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工艺技术研究体系,建立健全的工艺技术评价体系以及工艺技术升级换代机制。船舶建造企业要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与世界经济形势做好衔接,建立和健全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推动造船业的发展。

4、引进先进的建造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先进的船舶建造技术不断出现,为造船业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因此,造船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船舶建造技术和设备,加强对船舶建造的技术评估,设立强有力的专家咨询机构,有效发挥专家的作用。此外,船舶建造企业要注重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船舶建造企业才能打造出自己的自主品牌,在激励的造船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船舶建造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的造船业中,突出的问题就是造船工艺落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掌握国际造船业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对策,在智能化、绿色化、精益化等环节中寻求突破,让我国的造船业回到世界领先的行列。

参考文献

篇3

智能建筑的建筑环境对于一栋公共建筑的大楼,给业主的定位及建筑的特点及功能要求,确定应做些什么。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当有几种方案,它有什么优点和特点,当一些智能系统的借口须和外界相连接时,必须要有明确的分界,哪部分由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上述问题提出后,接着就是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一栋公共建筑楼,从建筑功能来定义是什么性质的大楼,是纯办公楼,还是有一些其它功能的综合楼,不同性质的有不同的功能。在规划和设计之初,将这些功能了解清楚,根据功能要求来设置相关的智能化系统,并考虑这些系统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或联动关系。在解决和协调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时,可统筹考虑系统的集成,这就达到了按需集成,避免贪大求全而不考虑实际需要的盲目性。

在一座综合楼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根据其功能和当前建筑发展趋势,业主会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智能化系统设置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对于这栋究竟应该设置哪些系统,应根据时间需要定方案。

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并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专业就可以完成,他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存在界面划分的问题,在建筑、设备和智能化系统的衔接下,应该明确分工,既不能各专业都管,也不要出现都不管的情况。要做好各专业间的配合,需提出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配合哪些内容。智能化系统从设计方案到施工图,从施工图到现场安装和调试,这期间有多次专业间的配合以及与承包商的配合。它既要保证建造师为满足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而给出的建筑平台,如各机房、设备间等,又要保证各设备专业间的畅通,不互相打架,管道线槽的敷设还必须满足建造师设计的层高要求,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净高。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管线的施工安装顺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质量。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规划、设计、施工、承包商进场,甚至某些零部件的在外加工,均应在一条主线的引导下进行控制。实施过程中,有任何改动,应及时给相应的施工方输出信息,使之适应变化的步伐。在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若将质量、进度、成本的一系列人流、物质流信息化,将其转换成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信息流,则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进行控制,真实的反应出建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各环节紧密相衔接,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益。

1.计算机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的平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时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我国在863计划中也提出了制造系统过程。此项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但从其理念和哲理上看,它比我们以往所做的工作更完善、更有条理性,并不是所有的做法都是全新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高新技术,巧妙灵活的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2.技术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1)由于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技术、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专业综合运用的整体建筑物产品。如何能够把这些产品和技术有机的融为一体植入建筑物,便成为解决的问题,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由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它的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综合协调同步发展,需要统一计划、统一协调、统一对策,不能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各个为政”“互不协调”,更不可分封割据打乱仗。

(2)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智能化建筑属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完善正处在变化之中。因此,技术发展政策急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前瞻性,更需要深思熟虑严谨准确性。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要实现技术发展要实现产业化而不是仅看作一项应用技术,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仍由国外技术系统产品设备占主导。要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国产化的技术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才可能形成国产化产业。

3.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配置

3.1系统构成

现代化办公大楼,多功能大厦的智能化是通过综合线作为传输通道,采用3A系统;通信网络系统CSA并对各种设备以及各种子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来实现的。在这三大系统下,每个系统中需要配置许多不同的子系统,如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包括: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办公自动化从广义上讲即计算机协助进行办公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内容因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即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承担一般常规的办公业务活动,如一般文字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电子邮件、统计数据处理等。经营管理系统则有建设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开发应用软件。通信网络系统内容繁多,实际上包含各种语音、文字、图像、信息系统、传真服务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可视图文定位、可视电话定位、会议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音响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涵盖了弱电系统的所有范围,涉及专业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对建造师的建筑设计要求也高了,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智能化设计人员与建筑、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结构等各工种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

3.2智能建筑的系统配置原则

建筑环境适应变化的原则,智能化建筑物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建设智能建筑在其界面划分时,需要考虑使用性质,要和人们正在改变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变化相匹配。随着高新技术的运用,先进设备和系统的运用,建筑进入人性化时代。

篇4

1.1布线优势

传统的安全系统建筑布线可以使用电话线路,公交线路,总线能力,集成度高。为家庭可以共享总线,而不是使用相同的总线的系列。没有额外的布线的电话线,电话线,但是带宽很窄,拥塞信号容易产生,而不适用于图形的传输。信号,绿色信号传输性能的图像不错,但是安全系统更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使用行,布线的复杂性,包括增加建造和修理的难度。另外,旧楼,上述变换存在于多种接线工作量等问题。

1.2远程监控的实现

传统的安全系统将专注于各种安全检测器信号到管理中心,如安全管理中心的建筑物或地方行政中心。设备或由责任智能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来监视这些信号和联动处理。这种结构限制在安全范围内建设或执行,不能满足远程监控应用,如智能家居远程监控。为智能家庭,家庭可以共享总线,而不是使用相同的总线的系列。

1.3传感器的智能化

目前,智能建筑,如访问控制,视频监控安全系统。随着火灾报警系统是独立的单个传感器和就业功能的,没有智慧,例如,非法入侵检测红外探测器,红外信号,只要显示器,是否真的非法入侵,将产生报警信号时,仅具有这样一来,可以对应联动系统之间产生的报警。

1.4网络可靠性优势

在传统的布线,如果一个总线发生故障,则该总线上的所有监控设备将瘫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可以协调它们的行动以实现自动网络的分布式算法。由于该中心节点,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可生存性的消除。没有额外的布线的电话线,电话线,但是带宽很窄,拥塞信号容易产生,而不适用于图形的传输。使用转发节点,形成一个多-路由跃点而是网络比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设备通信中的每个节点。绿色信号传输性能的图像不错,但是安全系统有更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使用性,布线的复杂性,包括增加建造和修理的难度。如路由器。因此,即使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时,其他节点仍然可以依赖于彼此进行通信,这增加了网络的可靠性。

2物联网技术的优势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的安全系统布线建筑物本身没有任何限制,需要使用各种无线传感器设计,施工,维修和改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布线材料,布局在人们无法达到的或危险的地区,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为智能家庭,家庭可以共享总线,而不是使用相同的总线的系列,它是一个独特的优势。在RFID(无线射频识别)设备,身份和位置传感器设置传感器。RFID技术与由读取器发射的电子标签和阅读器,无线电波的主要成分扫描范围内的RFID标签,它可在电子标签信息被封装被读出,并且该信息被发送到信息管理系统,以验证这些信息的所有者的身份对应。作为一个单独的安全网络,建立一个桥梁几乎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终端,通过物联网技术,安全管理人员或租客,可以在任何地方,电脑或手机主动监控建筑空间,当发生异常时,报警信号可发送及时向主管或住户本人。在每个技术的终端是一个智能传感器节点,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通信能力的三个方面。它不仅具有传感器本身的功能,可以使各种数据智能处理和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智能联动;安全子系统。如果一个节点由一个确定的信号节点数据处理模块本身检测的红外线检测器的警报信号,以确定它是否满足特征的红外信号的非法侵入,通过视频监控摄像机现场报警图像采样模块,进一步证实了非法入侵的图像特征的依从性,最终决定是否报警。这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误报的发生。由于中心节点,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可以消除生存能力。在使用转发节点,以形成多条路由的网络,而不是通过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通信路由选择设备的每个节点。即使个别路由器节点失败,其他节点仍然可以保持依赖,从而提高网络的可靠性而互相沟通。

篇5

关键词:

智能楼宇;建筑电气;节能

我国的能源相对较多,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智能化的楼宇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建筑物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我国对智能楼宇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节能工作还不完善,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因此,对电气能源的利用率不能达到相关的标准,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不符合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所以,应该将智能楼宇建设中的电气节能作为我国智能楼宇建筑工作的重点,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智能楼宇建筑存在的问题

1.1过度耗能问题

空调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但是当前建筑物内部的空调设计却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情况,安装过程的不精确性,使空调的运行效率不能满足当前楼宇建筑的需求,造成自动化运行程度不高情况的产生。另外,还存在空调使用效率低和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不仅造成了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并且缩短了空调的使用寿命,不能促进建筑企业节能环保的长远发展。

1.2照明系统使用问题

照明是楼宇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照明系统的电量消耗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当前的楼宇建筑中,照明设备存在功率过大、运行效率低和节能措施差的情况,导致电能系统的电量消耗较大,使用寿命减少,不能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

1.3供电系统节能问题

建筑物的供电系统,是建筑物内部的一项重要功能。当前的建筑物中,供电系统节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法保障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供电系统的电路设计存在着运行功率大和变压器容量的问题,影响实际的运行情况。变压器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电气资源的大量消耗,影响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增加了运行成本,对智能楼宇建筑工作的进行形成阻碍[1]。

2智能楼宇建筑设计的原则

2.1符合实际

智能电气楼宇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楼宇建设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工作,防止浪费电气能源情况的产生,适应当前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促进我国电气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进行楼宇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使用功能相统一,达到智能化节能的目的。

2.2降低成本

在智能化楼宇节能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符合经济性能的需要,对节能工作进行合理的投资,并且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工作,保障楼宇建筑的使用年限,充分利用有效的物资,加强回收再利用,使建筑物的使用材料能够发挥最大价值。

2.3科学设计

在对智能楼宇建造的过程中,应该提升设计的科学性,需要对建筑楼宇做好充分的理解,分析内部各系统之间电气节能设计的相关要求,并与节能设计方案进行对比,以便选出合理的设计方案,保障设计的学科合理,提高建筑物的质量[2]。

3智能楼宇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具体措施

3.1空调系统的电气节能

在智能楼宇建筑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关的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精确的计算,明确实际的数据和数值情况,确定空调系统内部的相对湿度、饱和度和用电功率。因此,在空调系统电气设备容量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选择设备容量大于标准的设备容量,实现空调系统的电气节能,可以有效地避免空调设备容量过小情况的发生,防止空调不能正常进行供暖和制冷,以便更好地保障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

3.2照明系统的电气节能

照明系统是当前建筑物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物电气节能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楼宇内的采光效果做好深入的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进行照明系统的设计工作,实现照明系统的节能。另外,在照明灯具的选择上,应该选用低耗能的灯具。在楼道内部应该运用声控系统,降低电气能源的消耗量。并针对建筑物实际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工作,对建筑物中的照明系统进行规划,实现环保节能工作的有力开展,以便适应当前建筑物发展的客观需要[3]。

3.3供配电系统的电气节能

供配电系统为智能化楼宇建筑物的建设提供动力资源。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应该对配电系统进行电气节能工作,根据建筑工程的用电负荷标准和电容量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统计工作,以便制定出合理的配电方案,实现智能化建筑物的电气节能设计工作。另外,还需要充分考虑供配电系统接线的合理性,结合用电负荷等级的相关要求,选择合理的配电方案,降低电力输送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损耗现象。在有多台变压器同时供电的情况下,应该运用并联的供电方式,保障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降低电能的消耗量[4]。

4结论

为了保障智能楼宇建筑中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保障建筑施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保障楼宇建设工作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确保楼宇建设过程中各项智能系统的正常使用,降低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和供配电系统所产生的电气能源消耗,促进电气能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环保,符合我国当前建筑物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节能水平的提高。

作者:韩冬 单位: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

参考文献

[1]卜迎春.基于EBI的智能楼宇管理系统集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对于建筑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升。智能的建筑就合理的完成了国民的要求,将建筑中的管理、服务、结构以及相关的设备进行优化整体,最终结合成一个完美的建筑物,让用户能够绝大程度上达到满意的程度,会将建筑的环境提升到舒适、便利、高效的程度。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成长,能够见证科技成果的,智能建筑是其中一项举措。

一、 关于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我国科技成果的合理诞生产物。其具备的主要科学技术是:现代控制的科学技术、现代通讯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电脑的科学技术等。在科学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包含了:通信自动化建筑系统、建筑的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的自动系统。使用的所有科学技术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对于建筑物内的供电以及供水等都是实时的开展检查的活动,想要使得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每一项细节都做到完善,就要这样最优化的进行设置。那么就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由于科学的进行工程的阶段,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大大减少人力物力。在智能建筑安装的程序中,电器的设备是最为普遍的安装设备,因为电器设备在安装的过程中,质量以及投资都需要极高的指标。

二、 智能建筑存在的有关问题

1、施工的单位不懂得智能所具备的意义,不了解要求什么样的技术,在哪里应该体现智能化的问题都不清楚的话,是不能够进行施工的;建筑的公司为节约资金,什么都是亲力亲为,自行管理、自行施工等,都会造成故障点的增加;监理的单位不管具不具备监理的能力,都盲目的进行监理,没有技术可言的话,是不能够让施工正常进行的。因此,对于智能建筑的建造,一定要具备专业型施工单位、技术型的建筑公司以及科学型的监理单位,才能够让智能建筑物在电器的安装上有效的控制其质量。

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要逐渐提高。在智能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施工是最为核心的步骤,拥有出色的设计图纸,没有一批出色的施工队伍的话,完美的智能建筑物也不会建造起来。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高低与否,是与智能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系统的自动化能够正常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智能建筑物中的智能,所指的就是电器的安装质量,如果不能够合理的控制电器的安装质量,就会造成整个系统面临瘫痪的危机。因此,在电器设备连接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将电线连接错误,要做到细心全面的进行安装流程。施工单位在有效的提高施工任务之后,就要积极的采用科技的手段进行施工的流程,电源线和信号线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连接。智能建筑的有关单位在进行投标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熟悉、合作过或者经熟人介绍的设计院来进行设计,因为是具备经验的单位,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过程,一定会呈现专业的姿态。可是一些智能建筑的单位为了一己私利,随意的进行招标,其选择到设计院的时候,不去关心到底是不是对智能建筑物了解多少,行业的标准也不去计较的话,其设计的图纸就很大程度上,达不到所规定的指标,会大大的影响到智能建筑物的整体系统运行。

2、现如今没有对于智能的建筑有相关明确的标准,每个城市都有对于建筑的智能标准,可是不适用于所有的城市,虽然也都对于智能建筑物的验收方面、设计方面以及施工方面做了相应的规定,可以不是全国范围内能够遵守的。因此,一定要对于我国地方的行业标准以及国家行业标准,进行细节性的规定。要对于智能建筑物中的报警系统和防火系统进行对应的规定,把计算机房以及安全的防范一定要加强防范。

3、设计图是所有建筑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对于智能的建筑物,设计图就更代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智能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大多都是运用高科技去合理建设的,如果设计图不能够确定的话,智能系统就会很容易产生故障,当故障的发生的时候,所波及的范围就会非常大,例如:自动化的管理、自动化的通信以及自动化的办公方面都会有所影响。

所谓智能,就一定会具备许多难以理解的科技知识,所以就不能够在短时间内透彻的掌握。那么设计单位如果在设计图纸之前,不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智能系统研究的话,就会让施工的过程出现严重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图纸当然做不到对智能建筑的完善规划。运用不完善的图纸进行智能建筑的修建的话,在施工的过程中所用到的设备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资金严重损失,工期延误时间较长。对此,要将图纸作为关键的部分严格重视起来,合理的将其完善,对于设计图纸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要对于智能建筑的质量要求做到非常清晰,将设计的概念与智能相统一,力求使得设计单位的社会效益提升,经济效益有所增加。

三、 有效控制智能建筑电气安装质量的相应措施

智能建筑在安装电器的时候是非常复杂的,包含着弱电系统以及强电系统。其中弱电系统包含信号控制、网关控制、防火防盗控制、流量计线路、通信的线路、网络的控制、电缆分槽控制以及计算机控制等;强电系统包含动力照明、发电机、变压器以及电线电缆等。

1、电缆电线

智能建筑物中对于网络和信号的传递,发挥出巨大作用的是电缆电线,为了方便于用户对于网络和信号的使用,一定要对于电线电缆的性能详细核对,不能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一定要对于质量严格重视,如果对于质量不管不顾的话,会因为智能建筑物使用的超大型负荷电能,通过输送产生的热量,会出现严重的火灾事故。

2、配电箱

配电箱是对于电能进行分配和接受的设备,建设过程中的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一样要对于配电箱开展仔细核对的流程,让照明以及智能建筑物的相对动力能够正常进行运转,其中回路数要精准,并且配电箱当中的纠正开关要正确设置,不可以存在一丁点的差距,将错误极力的解除,才能够将配电箱安装合理。

3、配电装置

智能建筑物中的配电装置,包含着很多的种类,有中低压柜、高压配电设备以及变压器等。这些配电装置都要对照有关的规范进行安装,要杜绝技术性问题,如果技术问题稍稍出现,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损失不仅涉及到财产,也涉及到人身的安全隐患。监理的人员要对于配电装置严格的控制,在电器中,配电装置为最核心的部分,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检查,任凭与体制不相符的情况下,都继续作业的话,将会使事故不断的扩大,再叫上改正不及时,会直接影响到电器安装的质量。

总结:

智能建筑电器安装质量在控制的过程中,是极其复杂的,为使过程能够具备条理性,就要对其电力系统进行透彻的分析。将电力系统保持畅通无阻时,智能建筑物才能够对电器安装的质量有效控制。智能建筑物要充分的结合高科技的建筑体系,将智能化的控制得以实现,让现代网络成为数字化管理的桥梁。要力求让我国的建筑业普遍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周茂斌.浅析控制智能建筑电器的安装质量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2(22)

篇7

1.BIM应用需求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工程BIM应用需满足:施工部署及施工工艺事先虚拟建造,为项目科学、高效组织实施提供保障;利用BIM+智慧工地系统数字化管控,实现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通过模型建立以发现图纸遗漏、矛盾或错误,通过碰撞检查找出具体问题后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等。2.BIM应用流程引进BIM+智慧建造关键技术,通过将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构建水利枢纽工程智慧建造关键技术,加强施工过程中对进度、质量、安全、环境等要素全方位实时监控,着力打造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

二、BIM技术的具体应用

1.设计阶段模型建立根据设计图纸并严格按照BIM标准体系搭建水工结构、金结、建筑、MEP、幕墙各专业基础模型,并由BIM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进行检查、分析,核对模型准确性、完整性等。2.施工过程部署(1)虚拟仿真。前期BIM策划先行。项目部入场之初,通过BIM规划,高效利用场地,建设标准化园林式工地。(2)临建布置。通过虚拟布置确定场区内加工厂等临时设施,合理布置临建系统装置,响应绿色节能施工要求。(3)大型机械管理。通过建筑模型与场地位置关系,方便确定塔吊等大型机械的布置方案,检查群塔高度关系与碰撞情况,对现场布置有更直观的把控。3.图纸会审及优化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利用BIM技术三维可视化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提前将图纸存在的问题向设计单位反馈,及时优化调整施工图,有效缩短设计变更时间,加快施工实施进度。4.沉浸式可视化技术交底为解决常规平面化施工技术交底不够直观、被交底人对交底内容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利用BIM模型的直观特点,进行沉浸式可视化施工技术交底,以提高交底内容直观性和精确度,提升施工技术交底效果。5.基于BIM施工模拟优化应用BIM模型深度优化模板设计,指导施工生产,提高成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在施工中提前运用BIM技术对工程实体进行精准建模,并虚拟施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安排,如对基础和防渗三轴水泥搅拌桩进行三维精细化桩位放样,模拟现场施工,用于指导现场实施以消除空间误差。6.碰撞检测利用BIM建模技术,预先对设计图中的机电管线进行三维立体排布,消除位置矛盾或不合理布置方式等,优化设计使其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在虚拟建筑物内部漫游,了解各个构件信息、设备位置关系、空间关系、施工顺序等,提高施工人员对图纸的理解。7.工程实体准确算量BIM模型建立后,可根据模型参数准确快速计算及统计工程量,提升工程计量的准确度与工作效率。与传统的根据图纸计算工程量的方式,在异形构件工程量计量中尤为突出。8.安全配置模型对施工用外排脚手架配置安全模型,明确步距、立杆间距、剪刀撑配置等关键参数并进行脚手架稳定性验算。9.模型安全分析交底运用专业软件对施工模型涉及的如“四口五临边”等较大危险源进行分析和测评,生成分析及测评报告并利用建模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安全技术交底,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10.传统施工工艺优化本工程利用BIM+3D打印技术,指导泵站流道异形钢模板设计、加工及安装,并利用三维模型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该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常规木模施工可能带来的流道断面结构尺寸精度不够、流道表面平整度差、现场配模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等不利影响。

三、BIM管理应用

1.BIM+智慧建造管理平台本项目自开工之初就搭建了BIM云端管理平台,通过分配项目管理人员权限,以终端BIM模型等信息共享互通为核心,实现施工进度实时可视化管理、质量安全管控信息云平台同步、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等信息云端实时共享查询等,改变以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使数字化管理深入项目常态化管理。2.完成水利工程标准化构件库项目部BIM工程师前期与软件研发人员进行了深入对接,在平台使用及管理过程中根据水利工程特点不断对平台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与功能细化提升,并基于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工程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专用构件库,使之初步适应水利工程建设。在项目部及公司的推动和支持下,现已根据本工程应用情况推出了BIM5D水利专版。3.生产进度精细化管理基于平台可实现进度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读取进度信息,与BIM模型建立关联实现进度信息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人员可详细看到施工任务完成情况、延期情况、延期原因、任务负责人等信息,而实现施工进度动态控制。4.质量管理可追溯性使用BIM5D平台质量问题追踪及处理功能,现场管理人员利用智能化终端设备(手机等)将现场发现的质量问题予以记录并在BIM模型中相应位置予以标注后反馈到平台云端,相应责任人能够第一时间收到问题信息并及时处理问题。5.安全管控应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可以使用手机客户端等智能终端设备将现场安全问题予以记录并在BIM模型中予以标注位置、问题级别、责任区域等信息,并反馈到平台云端从而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责任人,使其能够及时处理问题。6.VR沉浸式虚拟安全教育依托BIM+智慧工地云管理平台,引进BIM-VR安全体验系统,通过结合项目BIM模型设置虚拟危险源并模拟事故发生过程,让体验者走进较为真实的虚拟现实场景中,并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切身体验使其得到更直观、深刻的安全风险防范教育,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7.劳务实名制管理结合BIM技术、可穿戴智能安全帽、人员进出口闸道机和GIS系统,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劳务实名制系统,可以实时统计工人的出工情况,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实时定位,进行实时管控和科学调配。劳务实名制系统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施工现场各工种、各承包队伍工人的年龄分布等信息,便于进行社会化数据分析管理。8.建筑物位移沉降观测BIM模型建立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设沉降位移观测点,导入现场实际监测数据并设置报警值,定期生成监测曲线及监测管理报告,有利于掌握建筑物位移情况,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提醒,保证工程建设安全。9.高支模支架安全监测通过高支模监测系统,实现对高大模板立杆轴力、立杆倾斜、模板沉降、立杆位移受力状态的实时远程监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10.塔吊监控引进塔吊监控系统,主要包括风速超限报警、防倾斜报警、禁行区域设置保护及预警、多塔吊的防碰撞预警、智能化制动控制、增加塔吊黑匣子等多种功能实现。11.环境监测系统本项目在施工现场专门设置有环境检测仪,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和噪音音量,同时项目平台用图表方式直观展示环境监测状况,并且对历史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洪波,等.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篇8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至今已带领我国社会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带来的污染也同样关系着我国民众的身心健康,因此合理的对建筑行业施工工序进行制定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自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关注建筑业建造的建筑物的节能效果,为合理节约我国的能源消耗,并且控制我们身边环境的迅速恶化。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关联性展开探讨,并分别对这两个问题之中存在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1使用传统施工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1.1传统施工技术施工时具有环境污染的特性

伴随着我国民众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建筑在能耗上也远远超过过往的能耗标注,在我国南方地区因为和北方地区地域上的差异,南方地区居住的人们经常性使用空调等智能供暖设备并随之造成大量的电能量消耗,其对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在我国北方地区这种情况则要明显改善很多,北方的四季气候较为明显,并且冬季可依靠地热或暖气渡过寒冬,在北方居住过的人们都了解北方人在冬天的取暖方式主要是利用燃烧燃料来取暖,而非南方地区的电力取暖。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北方的建筑明显要比南方某些地域的建筑在结构上要复杂很多,其中供暖设施就是其中最大的不同点。我国北方地区的建筑物一般要长于南方的建筑物,这其中的里有主要是北方的墙体在建造期间为了应对北方的气候加入了墙体的保护措施,该措施在保护墙体的同时,也起到了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因此南方的部分建筑设计师应从建筑的布局以及构造重新入手对建筑的节能设计,相信这个问题在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不断发展下会有更好的改善。

1.2传统施工技术易现污染

针对建筑施工下环境的污染问题,这里着重说明的建筑物建设进程期间的污染状况,施工方应综合分析整体的施工工序,并针对工序问题进行汇总处理,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施工方要进行重点标注,而对于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施工方要立即采取措施给予解决。一般来这类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方对建筑的能源处理不恰当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从客观的来说应重点针对建筑的生态环境进行其评价系统的制定,并依据此系统对建筑的部分结构进行评定,其评价机制越是详细建筑的节能措施实施工作在之后越容易实现,此评价系统还被作为建筑生态环境的技术核心被应用于建筑工地中,其利用智能化的方式实现了绿色施工的可持续发展,并与创通施工技术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体系。

1.3传统技术产生废气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环境影响建筑风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我国科研人员就建筑施工中出现的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对建筑工地的节能建筑建造效果给予了与之对应的建造基准,我国今后的节能建筑的建造标准都是基于这个一标准。在这一有力标准机制的实施下,我国早年间建造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不合格的,因此针对这些不合格建筑,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后期的建筑补救,合理运用这项补救措施,可有效改变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

2基于节能理念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2.1节能理念施工技术对施工现场的控制

节能理念施工技术的应用中所包含的评价策略主要分为两大类,对施工工序规划以及建筑用施工图纸的设计,将二者进行适当的结合并制定出建筑施工的审核机制。其审核机制只要源于施工方被授予的能源节能效果,在这一机制中的系统具备了一定成都的一致性,其本身就如同生态环保原理一般。在机制的实施下施工方不仅更易归纳施工现场的评定系统,并与此同时提升了建筑物的节能效果。

2.2节能理念的施工技术对施工环节进行控制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Ix:室外自天低于SS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筑群空气流场的分析标准,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3节能理念是今后建筑生态环境的重点推广对象

3.1使用节能理念排除施工现场的非人为因素

施工现场中包含着一系列非人为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地理环境的气候所造成的,通常我们会针对空气流速的分布图对天气进行判断,其中冷色就代表着气温及将下降,这时的户外天气通常表现在无风且天空万里无云。我们都知道气流对风速的影响非常大,气流的流通速度加快代表着风速和风力也随之加强。据我国相关科研人员您的研究表明,建筑施工现场的气流将会对施工现场的建造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南方的春季和北方的冬季建筑施工工作者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这个举动的主要原理就在于在这样的气候下进行施工建造会严重影响工程的建造质量。

3.2使用节能理念的施工技术防止施工现场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逐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某居住小区中不同位置的热岛强度变化情况。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天空视角系数较高而利于长波辐射冷却天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准得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4结论

我国为加强建筑行业的建设工作,在政府的不断鼓励下以综合相应的评价机制系统,对我国还处于建设当中的工程项目进行与之相应的评价系统的制定,并根据其具体情况逐渐进行完善,在建筑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的应用过程中,我国目前已经彻底明晰了建筑生态环境中所包含的真正内涵,并及时进行了建筑节能概念的推广工作,为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除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索。

作者:魏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一、电网调度一体化的必要性

国家的安全、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与电网的发展息息相关,但目前在我国电网以及止电源的建设相当不协调,同时脆弱的网架结构与各方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激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电网的改革举步维艰,甚至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电网安全调度方面影响最大。

调控一体化模式就是指在某个地域建造一个调控中心,然后按作业半径设定合适数量的运行维护操作站,虽然变电站不要人值班,但是调控中心却要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而且在运行维护操作站也有少量的人,同时设备的监控、电网的调度以及遥控操作等管理及运行维护方面,都是需要调控人员的。当运行维护操作站接受到调度命令时,调控人员就要进行设备巡视和消缺,现场调度操作及应急处理等工作。

调控一体化模式不仅让调度中心账务设备的运行信息更加快速、准确且全面,还能快速的下达处理事故异常的指令,使得整个管理层次变得更加简单,大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该模式将成为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融合贯通调控一体化的管理观念

目前我国建设的调控一体化项目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太过于关注技术对整个系统统一的支撑,而忽略运行维护与管理方面对整个系统的重要性,针对以上问题,就必须规范日常管理以及业务流程两方面的全面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让调控一体化模式站在全面运行维护与管理的角度上,对所有资源的配置、管理的规范制定、人员的整合及配置实行最优化处理。与此同时,管理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监控调控中心,不断对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为创造更适宜的管理模式打下基础,在技术的支持系统帮助下,就可以链接到各个部分的业务,高效率的实现一体化或者统一化。

在建设技术支持系统时,最重要的是要实行战略规划,只有制定出优秀的计划方案,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最终目标,取得最大成功。要依据调度一体化的发展规模来建造相对应的支持系统,然后就是将生产技术系统与建造的系统联系起来,为该地域电网的生产运行供给支持系统,促使管理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使得技术更好的支撑这两方面,这样就完成了对电网调度生产运行和管理以及指挥中心,调整控制了各个部门。

三、关于调控一体技术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

调控系统是电网技术支持系统的一切基础,所以在对应的变电运行方面很容易出考虑不全面的现象,这也就造成了目前存在的监控技术及涉到的技术与调控一体化模式不相适应的状况,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恰当的关键技术:

(一)高可靠性技术。

集控监控业务是调控一体化模式所涉及到的技术支持系统中的一种,它可信地运行系统能在很高程度上保障电网的安全。许多调度一体化模式所涉及到的技术都包含在这种可信性类型的技术中,如监控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能有效的对各种网络设备以及工况进行监控,还能同步实现多个系统的监控,监控的功能不仅能大量的管理信息,方便调控人员的查看和监督,还能将异常或故障情况进行隔离与研究,可靠地、全面地保障系统的运行,它还同时拥有异地设备技术和系统级自备等系统备用技术。

(二)智能监视技术。

智能监视技术分为电网智能监视和电网智能展示两个方面。智能监视通过对多方面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提供全面、准确的分析结果,这样就可以分类和排序异常测量,提示和警告系统中脆弱的部分,这样就可以为运行维护人员在进行及时处理时提供方便,对于智能展示方面,它可以凭借三维棒图的方式来展示分析结果与电网潮流,使电网的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三)高效灵活的运行管理技术。

调控一体化模式中的技术支持系统,不仅能服务于以前调度、方式和自动化人工服务,还能集合了监控、运行维护以及继保人员等服务。目前系统的操作和监视的控制,都是由责任分区技术来解决的。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通过研究调控一体化模式中的运行管理技术来达到调控中心各个专业各取所需的目的,这样不仅能适应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趋势,还能为实施县镇级配电网自动系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语

调控一体化模式不仅能加强电网运行管理,还能最优化业务的流程,在提升人力资源使用率的同时,也强化了企业快速处理电网事故的能力,从而全面地提升电网的管理水准。尽管如此,在建设实施调控一体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对整个电网自动化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保证电网安全的条件下,还需加强对调度操作模式一体化的研究,从而探索出更加合适的调度操作模式。

(作者单位:郏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篇10

1、引言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筑行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性也开始不断提高,所以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弱电智能化系统主要分为几大点,分别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视频会议、防雷设计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电子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结合也就形成了更为先进化、自动化的智能楼宇建筑。

2、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2.1计算机技术

对于大型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基本都是由计算机技术控制的,在弱电智能系统中采用了较为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所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都直接决定着大型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服务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发展程度。

2.2信息传输技术

在大型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中主要依靠信息传输技术完成了弱电信息的传导,也是整个智能系统的传输渠道。现代大型建筑的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宽带、光纤、多媒体信号技术等,这些传输技术都在大型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输技术也要有所创新,要朝着高速化、数字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实现弱电智能化系统中的信息共享。

2.3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弱电工程涉及的方面十分多,如果想要有效的确保工程项目的进行,就必须要做好施工工序的合理分配,确保弱电工程的正常运行。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管理技术是工程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首先要将建筑弱电工程系统的施工特点总结出来,寻找施工建设中最为合理有效的管理对策,确保建筑弱电施工顺利开展。

2.4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所谓的技术管理其实就是在大型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针对其出现的问题,制定的技术性指导方案。弱电工程的进行都是有规定的,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和设计方案来进行。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弱电工程施工方案来施工,出现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通知上级部门,要将弱电智能化系统做好,这直接关乎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

3、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3.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随着智能建筑的逐渐增多,对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和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时就必须要加强建筑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素养。由于建筑弱电智能系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不仅包含了机械电子技术,而且还有电气自动化和建筑施工技术,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熟练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要能在弱电智能系统中灵活运用。但是弱电智能工程系统在我国起步较晚,有设计和施工经验的人员较少,这就使得我国弱电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一般,极度缺乏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

3.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功能也在改变,但是建筑商考虑到建筑施工造价问题,在很多时候智能化建筑只是一个形式化,很多智能弱电设备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所以这也就出现了许多智能弱电技术缺陷,导致弱电智能化建筑不能快速推广。而且在我国目前的建设思想还较为落后,这也就使得智能化设计理念与施工方案不协调,导致弱电智能化建筑的实用性不强。

4、如何强化弱电智能化系统

4.1规范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水平

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弱电智能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合同来施工,要确保设计方案和设计功能能符合客户需求,要多站在客户的角度去看待弱电智能化建筑功能。同时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各项功能和作用都符合实际生活,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4.2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执行

弱电智能化系统建筑在施工前要将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全面,施工前作为施工管理人员,要先熟悉施工的总体过程,要注意了解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用到的线槽和电管以及敷设路线,施工管理人员都要,做好详细记录,核对施工设计图纸,看其中是否有错误的地方,这样也可以方便后期进行的施工质量管理。

4.3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在施工时难免会出现施工错误,为了避免影响弱电智能化工程质量,在工程竣工后要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程序来检查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尤其是弱电工程十分容易收到环境、温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对工程项目造成损坏。所以在验收时要参照弱电智能化设计图纸进行检验,发现有错误的地方要及时进行整改,找出错误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弱电项目隐患。

4.4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

建造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给住户提供更为智能化、舒适化的建筑物,保证人们的生活品质。新时期人们在乎的是建筑物的功能和质量,要想建造出好的弱电智能化建筑物,就必须要站在住户的角度去考虑研究,要定期对用户需求进行调查,从而保证弱电智能化建筑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桥梁的生命过程一般包括规划与论证、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以及养护维修等几个阶段,以往人们往往只关注设计与施工阶段,但桥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有害物质的侵蚀,车辆、风、地震、疲劳、人为因素等作用,以及材料自身性能的不断退化,导致结构各部分在远没有达到设计年限前就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劣化。由于缺乏对桥梁的科学监测与管理,桥梁的健康状况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国内外,因桥梁的突然倒塌与破坏造成人车坠毁的重大事故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了交通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现代桥梁的质量和寿命才逐渐关注起来,尤其是随着桥梁分析理论、施工技术、材料性能的迅速发展,桥梁的结构越来越柔,跨度越来越大,对桥梁结构进行健康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概念及重要意义,然后对其系统构成及应用实例也作了简要介绍。

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简介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Bridge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BHMS)是一个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检测技术和结构损伤诊断技术、安全性评估技术等的新兴技术。1997年,Housner等对结构健康监测进行了定义:“在现场进行结构特性,包括结构响应的无损检测和分析,其目的是:如果有损伤,则进行损伤识别、确定损伤的位置、估计损伤的严重程度并评价损伤对结构影响后果”。即一个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必须同时能够进行结构损伤检测和状况评估。

目前,大型桥梁的健康监测、养护与维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是在出现问题后才亡羊补牢。传统的检测方法由于其滞后性、效率低,造成桥梁管理成本的提高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已跟不上桥梁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桥梁健康监测与安全评定系统,能够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实时掌握桥梁状态变化,评价桥梁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以及桥梁的安全可靠性,其意义在于:

及时把握桥梁结构运营阶段的工作状态,识别结构损伤以及评定结构的安全、可靠性与耐久性;

为运营、维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使得既有桥梁的技术改造决策更加科学、改造技术方案的设计更加合理、经济;

验证桥梁设计建造理论与方法,完善相关设计施工技术规程,提高桥梁设计水平和安全可靠度,保障结构的使用安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系统研究方法分析

桥梁由完好到破坏是一个逐步损伤演变的过程,直接源于环境有害物质的侵蚀,车辆、地震、风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材料自身性能变化等结构损伤的存在。1971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桥梁检测标准(NBIS),提供了检测方法的细节、检测时间间隔和检测人员资格的统一指导,随后世界各国在桥梁检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通常从三个方面对桥梁损伤信息进行监测:风、车辆、温度、压力等荷载等环境作用;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对应力、应变、裂纹、疲劳等局部响应情况进行监测;位移、速度、加速度、挠度、索力、振动特性、状态反应等结构整体响应情况。

在整个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中,各类高性能智能传感元件、信号采集与通讯系统、综合监测数据的智能处理与动态管理系统、结构实时损伤识别、定位与模型修正系统、结构健康诊断、安全预警与可靠性预测系统是关键部分,监测系统基本组成见下图所示。

图1 监测系统结构

结语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桥梁综合健康监测技术越来越趋于智能化、实时化、自动化和网络化。但是目前的检测系统也普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缺乏有效的传感器优化布设评估标准,随着信息需求量的增多,监测指标体系越来越庞大,如何确定传感器的最优布置点就成了目前研究的热点;桥梁工程自身体积大、质量重,具有较低的自然频率和振动水平,动态响应易受环境状态、非结构构件等影响,目前还没有一个损伤指标可以全面、敏感地反映桥梁损伤状态。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并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出现了诸如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家庭、智能工厂、智能街区、智能城市等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毋庸置疑,建筑工程智能化给建筑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与土建设计施工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建筑设备智能化水平不高、智能建筑管控手段单一、能耗较高、信息化程度较低等。上述问题成了制约建筑工程智能化的发展瓶颈,因此,本文对智能建筑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笔者对建筑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的见解。

1 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第一座智能建筑以来,智能建筑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提倡,并在世界各地建造了大量的智能建筑。近10年来智能建筑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己建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建筑。

1.1智能建筑的特征

虽然智能建筑已取得广泛的应用,但是国际上关于智能建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C314-2000)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于一体,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部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即通常所说的3A。后来又增加了智能防火监控系统(FAS)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所以又称5A系统。其中,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楼宇设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1 智能建筑系统组成

1.2 智能建筑的存在的问题

目前智能建筑的发展对于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1)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土建设计施工配合不到位。这往往是由专业之间的限制造成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是由自动化或计算机专业的设计人员完成,他们对土建的设计施工等不太熟悉,容易造成两者的分离。(2)建筑智能化设计施工管理混乱。随着智能建筑的普及,出现了大量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公司,这些公司良莠不齐,对设计施工质量管理混乱,造成设计图纸资料不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使用寿命过短、智能建筑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系统故障频发、能耗较高等问题。(3)智能建筑的能耗过高。一部分智能建筑实现其智能功能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而对建筑节能方面很少考虑。(4)智能化水平不高。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对建筑环境中的设备进行管控,实现人们所要求的目标。这从严格意义上讲还算不上真正的智能建筑,仅仅是智能建筑的初级阶段,而智能建筑的高级阶段应该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适应、自诊断、自修复等较高级的智能行为。

2 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

鉴于上述对目前建筑智能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建筑智能化应向一下几个方向发展。

2.1 建筑结构本体的数字化、智能化

从智能建筑的定义可以看出建筑智能化主要是对建筑环境、设备及人们日常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管控,而对建筑本体的数字化、智能化却没有考虑。建筑结构作为智能建筑的主体,其健康安全状况等对于建筑智能化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的建筑智能化应包括建筑土木结构的数字化、智能化,可利用生物智能技术,将智能传感器、驱动材料、修复材料运用于建筑土木结构,实现建筑结构健康安全状态自监测、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等特异功能。

2.2 “云服务、物联网”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云服务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已在各大行业取得了广泛应用。将其用于建筑智能化的建设,对于提高智能建筑设备的管控、资源信息共享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建筑设备管控和日程服务等方面可考虑运用云服务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建筑工程智能化的革新。

2.3 生态智能建筑

目前存在一部分智能建筑实现其智能功能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而对建筑节能方面很少考虑。这与当前倡导的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社会不符,下一步的建筑智能化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宗旨,在合理利用信息化、网络、控制、绿色生态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建筑本身利用率的新型生态建筑。

3 结语

本文探讨分析了目前建筑工程智能化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筑本体结构智能化、云服务、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运用以及生态智能建筑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对于突破目前智能建筑的发展瓶颈,促进智能建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

顺义区设施果树建设现状

(一)设施果树面积和产量

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区发展设施果树总面积达612亩,其中设施结果面积344亩,总产量26.8万公斤,产值达538万元。

(二)主要栽培树种

全区设施栽培树种以草莓、葡萄、杏、欧李为主,桃、木瓜为辅,生产模式主要是促早栽培。

(三)分布

目前,全区90%以上的设施果树主要分布龙湾屯镇、大孙各庄镇、北石槽镇、张镇4个果品产业大镇。这4个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已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设施基地,如龙湾屯镇、张镇的设施草莓,北石槽镇的槽御杏,以及大孙各庄镇的设施葡萄。

(四)设施的主要类型

砖钢结构的日光温室和钢架结构的塑料大棚是顺义区果树设施栽培主要采用的两种设施。其中,砖钢结构的日光温室是最常用的设施类型,占全区果树设施总数的75.2%,钢架结构的塑料大棚仅为24.8%。

顺义区设施果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次性投入大,资金不足

发展果树设施存在着一次性投入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果树的设施栽培太多需要采用三年生以上的大苗,苗木的购置费用高;二是果树树体高大,要求采用大跨度高空间的设施结构,设施投入高;三是果树的设施栽培,需要配套相应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二)设施结构不规范,类型单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

顺义区的果树设施栽培,多年来一直沿用以日光温室为主、塑料大棚为辅的设施类型,其中约有30%的日光温室是利用原蔬菜温室改造而成。设施类型单一、结构老旧,缺少高质量、大跨度适合果树设施栽培的新型温室和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建设,而且在建造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建造标准,设施内各种配套设施(如二氧化碳补气系统、补光系统、内外遮阳系统、温室风机、水湿帘幕墙、农业机械等)配备不齐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设施类型、功能参差不齐,对设施内的小气候环境因子的可调控性差。

(三)技术要求高,掌握难度大,从业人员素质低

果树设施栽培相对干露地栽培要求较高,要求生产者对设施内栽培树种的需冷量、花粉育性、适宜授粉组合、白花结实力、果实发育等特性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难度大。而目前顺义区从事设施果树生产的,仍主要是农村“4050人员”,技术素质偏低,技术管理措施往往不到位。

顺义区设施果树产业的发展思路及解决办法

(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科学规划,结合本区现有的梨、葡萄、苹果、樱桃、小杂果五大特色果品产业化基地,以及潮白河、顺平路、东山暖带、京密路至北运河4条特色旅游、休闲、观光、采摘带建设,充分发挥全区现有的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导向推动,实行区域化布局。在顺平路、京平路、京承路、龙塘路等主要道路两侧,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高效节能型设施果树产业带,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果树试验示范点,推广特殊的果树设施栽培模式(架式栽培、防雹防乌网、避雨设施等),完成不同树种、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合理搭配,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逐步形成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规模化特色产业。坚持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走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提高设施果树整体水平、果品档次和整体效益,推进全区果树设施栽培产业化的进程。

(二)推广现代化新型设施和配套技术,统一果树设施建设标准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引进推广现代化新型设施,包括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和特殊的果树设施栽培模式(架式栽培、防雹防鸟网、避雨设施等),引进推广先进的配套技术措施,如节水灌溉技术、小型轻便农业机械、计算机监测系统等,逐步实现果树设施栽培的机械化、精准化和信息化。高标准制定统的果树设施建设标准,对新发展的设施果树要求采用适应顺义区气象生态条件、高效节能环保的果树栽培专用类型,规范设施的建造,提升全区果树栽培设施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科研投入,制定果树设施栽培标准化技术体系

积极引进并筛选出顺义区果树设施栽培适宜发展的树种和专用优良品种。研究、完善并不断规范不同树种设施栽培早期丰产、树体控制与连年优质丰产技术。研究并制定果树设施栽培的技术标准,建立高标准、高安全、高效益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加强对生产的指导。从建园起就规范栽培技术,量化设施果树栽培关键技术指标,规范栽培密度,树型(高度、结果枝数量、每果枝的果实数),需肥种类、数量及需水量的最佳供应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温度(包括气温和土温)、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调控指标,休眠进程与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相关指标,农药使用的最佳种类、时期与用量,以及蜜蜂授粉的最佳时期与使用量等各项操作,提高全区果树设施栽培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结合全区果树设施生产实际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产业发展趋势,聘请有关专家,以集中办班、现场示范、技术指导、交流研讨、编写发放信息资料等形式,重点开展果树设施栽培特点、先进适用的果树设施栽培配套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果树设施栽培中应用的技术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稳步提高设施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五)加大政府扶持,引导设施果业的良性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