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5:05: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57-01
青少年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群体,这不仅是由于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而且也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发展。时尚是青少年的追求,青少年追求的时尚文艺是青少年时尚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主要通过个案访谈获取资料,对青少年的时尚文艺追求进行解读。主要想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青少年如何理解时尚文艺;第二,青少年追求时尚文艺的原因;第三,青少年在实际行动中如何追求时尚文艺;第四,时尚文艺对青少年影响。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个案访谈法进行研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本文选择的个案是一位16岁的初三女生J,该女生是笔者在大学期间兼职做家教的学生,与笔者较为熟悉,在交往期间J经常喜欢谈论一些时尚的音乐动漫等,因此将J作为个案进行研究。J目前就读一所普通初中三年级,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偏下。J的父母在社区经营早点摊,家庭条件属于中下层。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一)对时尚文艺的理解:流行性与个性化
谈到文艺,J首先想到音乐。J说她自己最喜欢听的音乐是流行音乐,现在主要听初音的歌。笔者特意去百度了解了一下,初音全称“初音未来”是以语音合成引擎为基础开发贩售的虚拟女性歌手软件,确切的说属于电子音乐。J认为她听的音乐属于时尚的,因为很流行,是国际化的。J谈到她最早接触初音的音乐是同学提到的,她以前没听过就特意回家查了一下,后来开始特别喜欢。J最热衷于提到的另一项时尚文艺就是动漫,J很自豪地说自己是属于“声优控”和“画风控”,自己在看一部动漫时首先要看画面是否唯美、声音是否好听,然后决定是否要追下去,她的很多同学喜欢看《火影忍者》但她不喜欢。
从上述J的叙述中,可以看出J对时尚文艺是有着自己的理解的,一方面,时尚的是流行的,在他的同辈群体中流行乃至在她的认知中觉得在全世界也是流行的,她期待自己能够融入到潮流中;另一方面,J在提到时尚文艺时又很注重表现自己的个性化,自我的发现与坚持,“我”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人,力求与众不同。青少年对时尚文艺的追求实际上陷入到一个时尚的悖论中,往往在极力追求个性的同时却将个性淹没于时尚的大众趋从中,最新异(个性化)的同时又是最流行(大众化)的。
(二)青少年时尚文艺追求的原因分析
1.模仿与从众——构建群体认同
在访谈中发现,J喜欢的很多时尚文艺都是朋友喜欢并推荐给她的,比如最开始看动漫书时是班里的一位女生带的然后传给其他同学看,女生都很喜欢看,她的朋友也让她看,慢慢看的上瘾了,后来又开始追动漫的影视。女生们课后都会在一起讨论各自看的动漫,交换动漫资源等。她们班同学几乎都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像她一样喜欢初音音乐的同学会经常在一起讨论关于初音的话题。
从J的访谈资料中不难发现,在J追求时尚文艺伊始,模仿和从众的心理机制是起到很大作用的。J的学习成绩和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在J所处的群体中,J的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出众,所以会急于模仿群体中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比较在意其他同学的时尚文艺追求,以求社会认同和群体认同。根据认同理论,个体总是要和其他人和群体发生关系才能够构建个体的自我认同。在模仿和从众心理机制的作用下,青少年对时尚文艺的追求成为构建群体认同的有效途径。
2.时尚文艺与青少年心理、时代共鸣——构建自我认同
任何文艺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青少年的时尚文艺之所以能够为他们所推崇所追求,主要原因在于时尚文艺的内容切合青少年求新、求异和充满个性的心理,能够与青少年的心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产生共鸣。青少年正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半成熟状态,既不属于儿童又不属于成人,没有归属感,需要情感支持。中学生在追求时尚文艺的过程中看到与自己相仿的角色和经历,能够加强自我认同,得到心灵抚慰,获取情感力量。
J提到她不喜欢听一些老歌,觉得老歌过于沧桑。她们班同学都不喜欢,他们经常会在一起恶搞老歌。如其他青少年一般,J特别喜欢郭敬明的小说,最喜欢看《小时代》和《爵迹》,问她为什么喜欢她说特别喜欢里面人物的刻画和风趣的剧情,比较符合她的思想。当问到对当前特别火热的穿越剧的态度时,J表示不是很感兴趣。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文艺,音乐、小说或者影视剧,不是都能够成为青少年追求的时尚文艺的,老歌太老,反应当年的时代背景的老歌对于当前的他们太过沧桑,穿越剧的爱恨情仇、勾心斗角对于青少年心境的她们太过超前。唯有反映当前时代背景的又能为他们心理所理解的文艺才能与之产生共鸣,并成为他们的时尚文艺。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丰富情感需要发泄、寄托、归依,而追逐时尚文艺的行动则为他们提供了合情合理的切人点,藉此可以发泄内心被压抑的情绪,舒缓心理的紧张,构建自我认同,这可能是青年追究逐时尚文艺最直接、率真的因由。
(三)时尚文艺追求的行动与后果——时尚文艺消费的兴起
J拥有很多动漫的书籍、DVD碟片,以及初音演唱会的碟片,郭敬明的每本小说她也都会买。J说她的同学也会买,大家谁买到最新的也会彼此交流。J说她从来不看电视,在家的时候就看DVD动漫或演唱会,甚至除夕夜都不看春晚,她表示春晚年年如此很无聊,如果广电改播动漫,她一定会看通宵。
从J的访谈中可以看出,J不但喜欢时尚文艺,而且也从实际行动上追求时尚文艺。在实际追求时尚文艺的行动中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时尚文艺消费的兴起。适度的消费有助于青少年建构群体认同、宣泄情感和压力,如果过度沉迷于对时尚文艺的追求则容易导致其异化:时尚文艺消费是以新奇、时尚为出发点的个性文化消费,过于极端的“个性符号消费”带给他们的只能是盲目而虚无的崇尚,造成强烈的个人主义;青少年过分沉迷于时尚文艺追求容易导致与他人社会交往减少,自闭倾向加强。最后,过度的时尚文艺消费极易导致炫耀性消费,对青少年正确消费观产生极大冲击。
青少年追求时尚文艺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所追求的时尚文艺的内容是否健康有利,追求的态度是否盲目不理性。对于青少年的时尚文艺必须理性看待,积极引导:首先,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时尚”文艺。其次,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时尚文艺。最后,当前针对青少年的文艺创作要把握青少年的时尚心里,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来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93-02
时尚是指当今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青少年是在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其行为和生活方式深深打上了时尚文化的烙印:上网、追星、唱流行歌曲、穿时尚衣服、烫染头发、追求名牌……追求时尚有一定积极的、健康的意义,可以驱使青少年热爱生活、不断追求新事物,敢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提高自身审美情趣、鉴赏的能力;但也掺杂一些消极因素,带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智成分,会增加青少年的家庭经济负担,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消磨其意志、荒废其学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 心理因素是青少年追求时尚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热衷于追求时尚,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点是分不开的。
1.猎奇心理
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并善于追求新的事物。手机、首饰、奇装、烫染发、电脑等作为新的事物,一旦出现,中学生更乐于接近、了解和拥有它。
2.从众心理
青少年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已大大超过与父母交往的频率,同伴交往与友谊变得日益重要,产生了强烈的归属的需要,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同,受到同伴的尊重、肯定。那些不追求时尚的青少年,由于对时尚知之不多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被看做是“老土”、“异类”,与同伴缺少共同的语言,沟通交流受到影响,被排斥在同伴群体之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不得不随大流、关心和追求时尚。
3.性意识的觉醒
青少年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男女在外貌上产生巨大的差异,性意识开始觉醒,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希望自己有靓丽的外表、苗条的身材;或英俊洒脱、高大伟岸。也产生了对异性的关注,喜欢接近异性、被异性喜欢的心理。因而,青少年极力打扮自己,追赶潮流,追求时尚,名牌衣服、高档手机、浓妆艳抹、打扮入时,以引人注目,受到大家的肯定与好评,引起异性的关注。
4.攀比心理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尊重的需要,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好评,赢得大家的尊重。为此,他们喜欢在各个方面与同伴一比高低,与同伴比学习、比长相、比家庭经济条件等。一些学生在学习、外貌、才艺等方面不如别人,就转向追求时尚,穿高档时装、用高档手机、买高档电脑……通过炫耀自己家里经济条件的优越,获得心理补偿与心理安慰,维持心理平衡。
5.减压的需要
现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竞争的环境中,整天面对作业、考试、升学的压力,特别需要放松心灵,寻求解脱、宣泄、释放,追求时尚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听流行歌曲、看热门影视、上网、化装打扮、追星等轻松、有趣的活动,成了他们逃避压力的“避风港”和放松身心、调节紧张情绪的有效手段。
二 青少年“时尚热”的科学引导
青少年追求时尚,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要尽量消除其狂热性、盲目性,把它引向正确的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1.追求时尚应不违背社会规范
要引导青少年正确鉴别时尚,切忌盲目从众。时尚的追求要顾及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校规。在某种时尚流行之际,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校规常常会对其进行褒贬、加以取舍。如以会说外语为时髦、以善用电脑为时髦等,是积极、健康的,有助于丰富、充实个体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价值,要鼓励青少年去追求。而露肚脐装、化妆、佩戴首饰、烫染发等,虽然社会盛行,但青少年不能热衷于此。即使是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校规允许的时尚,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要因人而异,因性别、身材、风度、家庭经济状况和场合而定,不应相互攀比。
2.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由于青少年的审美意识还较朦胧,审美能力不成熟。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认识较模糊,导致盲目追求时尚,既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又不利于自己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其鉴赏能力。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美胜于修饰美。青少年蓬勃朝气、富有青春活力,拥有明亮的双眸,水嫩的脸蛋,乌黑的秀发,处处散发出青春的光彩,展示出清纯的形象,这是最迷人的,是自然美。完全没有必要在穿着、打扮上刻意追求时髦、修饰自己。其次,要使青少年认识到心灵美胜于形象美。不少青少年过分讲究衣服和发式的修饰,追求外貌之美。固然这是美的一部分,但不是美的全部,人的心灵美、行为美远胜于外貌美,心灵美、行为美更令人陶醉。所以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上,做到自信进取、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观坚强……这才会闪耀出更多的美!
3.充实精神生活,转移“兴奋点”
青少年富有朝气,精力旺盛,好奇心、求知欲强烈,如果他们有理想、有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充实,那么就不至于沉迷于盲目地追求时尚。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其精神世界。成立科技、文艺、体操、电脑、写作等兴趣活动小组,举办摄影、书画展览,开展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培养青少年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充实其精神世界。人的兴趣爱好有高尚和低级之分,高尚的兴趣爱好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并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充实、有乐趣。因此,要注意培养青少年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科技、文体、书画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这样,青少年就会感到精神生活充实,从而热爱生活,好学上进,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不再一味地追求时尚。
4.加强行为控制
青少年的神经活动兴奋强而抑制弱,辩证思维还没有充分得到发展,遇事易冲动,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狂热的行为。因此,要引导青少年对追求时尚的行为、情感加以自我控制,正确地看待时尚,理智地追求时尚,把追求时尚的行为维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上。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表现的强度,掌握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适度、合理地释放情绪。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不背离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校规。
5.发挥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作用
大众传媒形式生动活泼,对好模仿、喜欢猎奇的青少年常常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青少年合理、适度地追求时尚,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大力宣传无私奉献的人,讴歌品德高尚的人,称颂富有敬业精神的科技精英……引导青少年以这些人为偶像,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大力宣传学习外语的意义,引导青少年以学习、运用外语为时尚;通过大力宣传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青少年以讲礼貌、有涵养为时尚等。
总之,青少年时尚热现象的产生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点与需要密切相连,成人要了解、尊重其心理特点与需要,加以科学引导,以促进其理智地追求时尚。
一、对网络语言的熟悉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摘要: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界面、鼠标、宽带、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非凡用语,如网吧、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如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S、BLOG、ICQ、M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如青蛙、美眉、==、OUT、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用语。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1.兼容性
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开放性的特征赋予网络语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性质,它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表达方式于一身,形成了“三明治+泡菜”式的语言风格,其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里出现了大量汉字、汉语拼音、英语、数字、符号、方言等混杂使用的情况。如“5555,7456,TMD,半天都找不到一个MM聊聊,郁闷ing,摘要:(”,短短一句话,竟出现了汉字、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英语正在进行时、象形符号等多种表达方式。
2.不稳定性
网上交流以青少年为主体,注重的不稳定性和丰富的无意想象使他们不断地创造新词,在网络上,每时都有新的网络语言诞生。但这些新出生的网络语言能否为其他的网民接受,能否生存和流传下来,就不得而知了。那些没有为其他网民接受的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昙花一现,便寿终正寝。创造的随机性和非规范性导致网络语言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3.简约性
人们利用网络交际时,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了简化的网络语言,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方面。比如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520”表示“我爱你”,用“886”表示“再见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再如“E我”,意思是“给我发电子邮件”。为了省时省力,网民见面不会采用这样的问法摘要:“请问您现在在哪儿啊?”而代之以“那”,甚至连“?”都省略了,而“thankyou”在网络上则成了“(三)Q”。在网上,语言的简短明快代替了冗长晦涩,用词简单成为造句的基本规则。
4.形象性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大虾”表示资深网虫或乐于助人者,因为长期坐在电脑前,腰弯如虾而得名;“菌男”、“霉女”、“青蛙”、“恐龙”是形容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些词摹外形态有颇浓的讽刺意味;“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形象生动。另外,五花八门的象形符号也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生动性,如“摘要:O”表示恍然大悟“,摘要:D”表示大笑,“@%26gt;%26gt;--%26gt;-”表示一朵漂亮的玫瑰,“Zzzz%26#8943;%26#8943;,”表示等待得睡着了。这些符号摹外形态、形神兼备,使网络语言呈现出形象直观的特征。
5.非规范性
自由随意是网络语言另一突出特征,为了达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网络语言大量使用了缩略词语、缩写字母,或以数字、符号和图形替代,甚至用错字、别字表达意思。从汉语言的规范表达方式来看,这些汉字、英文、数字、符号、图形混在一起使用,还有类似方言、别字白字和病句的使用,使得网络语言变得非语法化。如“寒ing,泥素芥末286,泥太out,偶稀饭滴8素酱紫滴!”这段话翻译过来是“天啊,你是这么老土,你太外行了,我喜欢的人不是这样子的!”,“大虾,泥好油墨,粉S,偶倒”的意思是“大侠(高手),你好幽默,(说话)很会拐弯抹角,我笑倒了”。网络自由安闲的氛围和青少年自由随意的心态造成了生造别字和语法杂糅的大行其道。但很多网民因其简单、时尚、诙谐和随意而纷纷认同,使该类语言在网络中得以推广流行。
二、网络语言的心理归因
笔者认为,输入障碍、开放性、虚拟性等网络特征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社会思潮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而青少年发展进程中固有的特质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心理原因。只有当青少年群体用他们特定发展阶段固有的特质反思社会文化并面对网络传播特征的时候,网络语言才得以产生。
“青少年特质”这一概念是Copeland于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青少年对发展压力的反应所导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在这一过渡阶段他们会面对许多来自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如何解决好由这些需求引发的心理压力是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海文赫斯特1951年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青少年发展任务表,该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这些发展任务包括摘要: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起和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择职业并为其做预备;发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概念;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预备;建立和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根据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反映出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做如下心理归因摘要:
1.自我意识
从心理归因分析,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和环境相互功能过程中随着身心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对自己和四周世界关系的熟悉。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的高涨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甚至自我中心。他们认为自己和众不同,他们有异常强烈的被人关注的需求,这种需求以至于使他们相信摘要:别人的目光和思想总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长时间在镜子前留连,每一颗青春痘,天天的发型,每一件衣服,都如此重要。当网络的交流环境剥离了现实交往的这些物质外壳的时候,他们便在网络交流的唯一工具网络语言上进行个性化创造,以引起别人的注重,昭示自我的存在,满足自我意识高涨的需求。网络语言内容和形式上标新立异、直观形象、自由叛逆、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特征无一不是青少年高涨的自我意识在网络交际中的表现。
2.性意识
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影响青少年时期行为最重要的原因。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摘要:“里比多”(性能量)是人行为的源动力。伴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并迅速发展。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变得关注外表和穿着,热衷妆扮,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他们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从性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的这些行为进行归因,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和众不同的表现,达到引起异性注重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并不一定是青少年自己所清楚意识到的。
3.丰富的想象
由于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尚不完善,青少年体验到的冲动和情感往往比其他年龄段丰富和强烈,对立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忽然甚至几乎同时发生,情感变化很快,也很强烈。青少年时期丰富的想象正是源于这种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通过想象控制冲动,也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满足。再加上青少年时间自我意识的高涨所特有的叛逆心理,使这一时期的想象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创造性特征。网络语言的兼容性、形象性、创造的随机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是网络交际中青少年网民丰富想象的体现。
“网络成瘾综合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最先是1994年美国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误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现实,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了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并探讨了IAD的诊断标准。目前关于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标准是:以下9项只要符合5项以上,就说明已经上网成瘾,即每月上网超过144小时,也就是一天4小时以上;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无法抑制上网冲动;上网是为逃避现实、解除焦虑;不敢和亲友说明上网的时间;可能因上网造成课业及人际关系的问题;上网比自己预期的时间还久;花太多钱在更新网络设备或上网上;要花更多时间上网才能满足。
二.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期,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由幼稚发展到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开始逐步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个体充满矛盾、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渴望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正面评价,互联网的易进入性、易支付性和隐匿性正好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需求,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素质发展不完善或存在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等就容易使其受到网络成瘾症的侵袭。下面就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几个主要方面探讨一下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
1.认知方面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迫切希望获得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而网络信息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体育、娱乐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极大的满足了青少年的需要,同时网络也为其提供了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很轻松的获得很多通过其它渠道无法获得的信息,为他们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满足了他们认知的需要。
2.情绪、情感方面
现在的青少中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尽管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各个方面的关爱和照顾,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常常感觉缺乏关爱,孤独、寂寞。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社会角色的需要,利益的冲突,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学习的压力等使他们不能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造成压抑的心理状态。匿名的网络恰恰给他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使情绪、情感得以真实的表现和宣泄。于是,他们就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灵的慰藉,发泄自己紧张或压抑的情绪、情感,从而摆脱孤寂,使压抑和苦闷得到缓解。
3.意志力方面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期,心理的成熟赶不上生理的成熟,认知和行为常常不能协调一致,既知道该怎么做,可行为却不能这么做,表现出意志力薄弱,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有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成人感,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对待,但习惯了从小到大被老师、家长管束的他们,依赖性仍然较强,自主自控的能力没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有时明明知道有些事是不对的,可经不住诱惑还是要去做,缺乏自律,自控能力差,这就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再加上网络上大量的新奇信息、游戏和视听功能为主的娱乐性活动,使得追逐时尚、爱好猎奇的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4.个性倾向性方面
一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情形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违法犯罪有一个过程,在他们接触到某些语言、人物、景物使感官受到刺激而形成犯罪心理,遇到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即发生犯罪行为。因此,青少年在犯罪时必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表露。孩子如有不良言行出现,家长、老师就应高度重视。因为孩子的这些举动往往是出于好奇、逆反心理作怪,但他们毕竟处于一个行为变化的初期阶段,这时候如果教育引导得当,让孩子逐渐从不懂得懂事,就能从根本上阻止孩子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 澄清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心理,利于矫正青少年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易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心理因素,以及各种不良心理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多样,既有家庭的,又有学校的;有社会环境的,还有个体主观原因的。主要表现如下:
(1) 不平衡心理。这是当前青少年犯罪前的一种主要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的产生与互相攀比的作用、学习成绩的差距、或在同龄群体中的地位及尊卑感等因素有关。
(2) 逆反性心理。是对青少年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的不健康心理。主要原因与“代沟”和教育方法不当有关。
(3) 孤独和空虚。青少年的这种心态,主要是由于缺乏他们心灵所需要的关爱、友谊和情感而产生。
(4) 争强好胜心理。青少年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
(5) 心理极为脆弱、偏执。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如溺爱使子女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心理,有百弊而无一利。有的来自父母的高压,专制和棍棒,造成青少年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6) 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敌”,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脱僵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青少年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也为数不少。
(7) 报复心理和心理。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不满,甚至仇视心理,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
(8) 从众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
三 对引发青少年犯罪不良心理的矫正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诸多方面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综合症,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更好地防止青少年犯罪:
(一) 抓好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增强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保证健康成长。现代青少年非常注重自身的人格尊严,讲究平等、自由、民主,抓好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就要求全社会都就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讲究平等、自由、民主。对于他们在这方面是来不得半点打击和虚假。
(二) 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教育的每一环节上,落实到教师的工作实际中,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德育教育职责。学校不仅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更要注重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在具体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学校的法制教育长期化、制度化。2、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了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3、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使每一个教师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三) 发挥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陈旧教育思想的束缚影响,学校仍重智轻德,一些教师更多的是看重师德之尊而忽视对学生之尊,,往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伤害,容易造成学生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学校,那就更不用说教育学生了。
(四)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遵循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认清不同年龄段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荣辱点感情点,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成才欲望;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语气要诚恳,不能粗暴地对待学生,使其产生逆反情绪,这样将导致学生越来越差,未来的路越走越偏。
(五) 持续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正不良心理。心理作为内在活动,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学校之间应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的苗头和症候,及时教育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