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的形式

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31 10:56: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区教育的形式

篇1

远程教育具有很多优良的特点,例如其自身的开放性、很好的交互性、先进的知识性、广阔的网络性等,这些都给社区教育培训带来了一些途径。通过远程教育,可以很大的改善现在社区教育培训的现状,改进教学上的弊端,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上的局限,也让学生的创造性大大提高,它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变革。远程教育给社区教育培训注人了新的活力,不仅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也变革了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区教育的现代化。远程教育推崇的就是民主与个性,它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迅速变化以及人们需求的多样性,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总结这些特点和优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远程教育是社区教育培训的最合适的选择,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首选的模式。

二、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上的资源

社区是一个不同的团体,其居住地是比较分散的,如果把社区成员全部组织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远程教育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它通过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等的渠道去传播知识,将优秀的教学资源传送到社区成员中,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到知识。这种方式,同时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让社区的整体的素质和知识储备都能有所提高,这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具有的独特的教育特点。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途径的知识传播,社区成员不必聚在一个地方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让自己的时间得到合理的安排,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方式,而且在其他教育领域被使用以及大力地推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传播给社区成员,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2.存在主动学习和广泛学习

由于远程教育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其已经被广泛应用。所以,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了解相关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带来很大的方便,这便是广泛学习的体现。同时,远程教育将资源整合,通过各种方式将资源传播个社区成员,让每个人都可以有选择性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受到小班教学的限制,不需要学习相同的内容,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个性化与公平性,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需求来学习,可以带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社区成员的兴趣,让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体现,这也符合了社区教育的基本要求。主动学习和广泛学习可以应用到各种教育中,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教育可以双向互动,多种交互方式并存

远程教育不仅仅是单向的授课模式,它也支持双向的交流。这样,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向老师提问,并且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给老师。这种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网络的交流,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形式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不会让学生感到不好意思,让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在交流的过程之中,学生遇到难点和有疑惑的地方,通过网络等远程教育方式向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点做出解释,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这种方式更有针对性。同时,不仅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方式交流,而且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探讨和合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自动化的远程管理模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社区教育的意义

(一)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社会教育是广义的继续教育,支持社会教育的理念是“终生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过程,而非在限定生命阶段的学校教育或学历教育。社区教育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藩篱,在生活的区域继续开设课堂,把居民变成学生,并将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社会机构的人文教育“存量”资源,变为社会教育的“增量”资源,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途径,是营造温馨家园和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需要

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一个良好的平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通过质量更好,满足自身需求的教育,不断地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营造更美好的生活。

(三)是不断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的需要

人的一生只有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落后社会,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知识是不可穷尽的,以前那种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求足够的时机及场合“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和完善自己,不断地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发展社区教育是保障社会成员在新形势下基本生存能力的良好举措。

二、发展社区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健全社^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和发展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开展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及休闲文化教育。区(县)成立社区培训学院,主要承担特色教育;街道(乡镇)成立社区培训学校,因地制宜主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居委会和行政村设立社区教育学习中心,主要职责是动员组织本居委会(村)居民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及学习活动。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完善和健全社区教育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集一点,个人出一点”。

(二)加大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水平

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坚持“互惠互利、服务社区、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工作,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学习需求。街道(乡镇)承担牵头协调作用,加强与社区学校的联系,不断健全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发挥区(县)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等在社区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内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体育馆、运动场、图书馆等各类公共设施向社区开放,大力促进社区内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为中小学提供社会实践场所和劳动基地,实现社会、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资源共享,提高社区内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社区群众性学习、文体、艺术、休闲活动蓬勃开展。

(三)健全和优化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是区域社区教育管理、实施的主要载体,是社区居民就近就便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行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平台。三级网络体系的健全和优化包括三级网络的场所建设、专兼职人员配备、管理规范等。运用播放教学光盘、网络教学、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等网络教育手段。制定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标准,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等。

(四)创新社区教育形式

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培育一批优质学习项目品牌。在组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通过开设学习超市、提供学习地图等形式方便社区居民灵活自主学习。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城乡覆盖、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建设方便快捷的居民学习服务圈。

(五)积极推动“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

“互联网+”实质是“互联网+行业”,如“互联网+传统购物”,出现了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出现了支付宝;“互联网+打车”,出现了优步、滴滴打车软件等。“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模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求互联网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学习地点”“互联网+专业建设”“互联网+师资培养”等,营造和谐社区生态环境,助力全民终身学习型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发展方向上,推动社区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学员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努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社区教育模式。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升社区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社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省级社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自主开发数字资源。社区教育院校要加快校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组织开发、引进网络课程、名师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打造网上学习平台,实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学习深度融合,并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广大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方便快捷的居民学习服务圈。

(六)加强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

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开展社区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做法,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成立社区教育咨询团队及研究中心,研究社区教育及组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编写指导用书和培训教材,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谋求创新和突破,最大限度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社区教育的决策和实践。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境外社区教育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国际间和地区间社区教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利用媒体强化社区教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及时推广发展社区教育较好地区的经验及做法,营造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以项目和课题为抓手,开展专题实验或综合实验,推动社区教育深入、持续发展,并提高层次和品位。

(七)加快社区教育立法建设

根《教育法》有关法规,社区教育也须制定相应法规,对社区教育院校的隶属关系、资金渠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学规模、课程设置、考核办法等内容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05年9月28日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终身教育的法规,成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典范。此后《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分别于2011年5月1日和2014年7月1日实施,以上省级《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出台对社区教育立法工作的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制定和完善《社区教育工作条例》和《社区教育章程》等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结语

社区教育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一项惠及长远、惠及群众、惠及子孙后代的工作,是一项发展中的事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大胆探索,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提供社区教育成功经验和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要依赖于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中,以社区全体成员为教育对象,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提高全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重视社区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客观要求。

一、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

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为构建全民终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首先,开展社区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普通国民教育体系缺失与不足,能够使全社会所有成员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更好地分配教育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其次,开展社区教育,可以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发展不仅与硬件设施相关,同时还与社区成员的人文素质、文化程度有着重要关系。开展社区教育使全员都能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涵养,人人为建设文明社区发光、发热,贡献自身的力量,从而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开展社区教育,能够推动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治基础、物质基础及人文基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良好的社区教育促进了社区全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了家庭和睦,社区的和谐,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和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将“人口包袱”转化为有效的劳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温床,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构建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推进社区教育的具体措施

1.不断探索社区教育的制度,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撑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多样,富有弹性。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才能切实促进社区教育的开展。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试行的学分互认、个人学习账户、学分银行等办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制度能够促进社区教育的开展、利于社区居民进行终身教育,对公民参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其他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的成果进行了记录与认可,使公民的学习经历不断累积,从而激发终身学习的欲望,使公民得益于继续教育,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动自发,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2.丰富教学形式,整合教育资源

目前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在实践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可以利用当地学校教育资源,有很多地区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展社区教育,让居民重新走进校园、参加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语音室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社区自身也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将较为分散的资源归纳分类,并加以开发和利用,做到科学整合,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加强交流,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社区学习体系。要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寻求开展社区教育的新途径,拓展社区教育基地,如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开放社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文体中心等,充分利用社区设施,使社区教育向周边地区辐射。

3.丰富教育内容,满足全员学习需求

社区教育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学习的需求,社区教育的教育对象更为全面,这也决定了社区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社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能提供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的一些教育内容。在实践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开拓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从而满足居民的需求。从人群类型来看,对于孕妇及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弱势群体所进行的教育:(1)对于孕妇开展以优生优育、婴幼儿护理保健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2)对于老年人可开展以营养保健、健康饮食、体育锻炼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3)对于残疾人及下岗失业人员等,可开展以道德规范、文明礼仪、职业技能等为主的教育内容,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实现就业,在工作与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滋润心灵,感受到社会大家庭对他们的关爱。此外,还可以开展家庭美德、社区公德、文明生活、家庭理材、环保低碳等专项内容的培训,让居民切实感到社区教育的有用之处,提高社区居民的自豪感。

三、小结

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它是一项群众性的、具有公益性的事业,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近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新形势下国家对独立学院办学的新要求、新变化,独立学院面临着调整充实、转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艰巨任务。这也就意味着独立学院在伴随着被母体高校“扶上马,送一程”之后,已走到了迈向未来抉择的十字路口。

一、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办学条件相对不足

从办学数量上来看,独立学院自2008年至2015年这几年间,呈现递减态势,且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所占比例也逐年下降;从在校生规模来看,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数逐年增加相对应,独立学院的在校生数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8年至2013年这短短6年间就增加在校生数约60万人。

由于独立学院的高校数量呈逐年萎缩,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以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来承担愈来愈多的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投入增长与图书资料购置、实验仪器设备、文体活动场所等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各项投资建设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的步伐,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出现了办学条件不足的状况。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独立学院往往将母体高校教师和自主聘用制教师进行双轨制管理:相当数量的独立学院仍把母体高校作为仍然其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这往往易造成这部分教师及管理工作人员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临时工”的位置上,缺少应有的主人翁与“建设者”意识,进而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与归属,独立学院的建设成长与之关联不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自主招聘的师资队伍中,一部分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一部分是招聘的应届硕、博士生,往往缺乏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老的老,少的少”“招不进,留不下”的师资困境。而他们在薪酬待遇、科研立项、培训进修、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又有着很大差距,这就易导致教师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公众认可不够

独立学院从建立之初依靠母体院校资源优势,发展到2012年的独立颁授毕业证与学位证。除此,国家也在政策上给予独立学院支持,诸如各类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毕业生在招聘所面临的录用、考研、公务员报考等方面。然而,据山东省2012年的一份招生情况:“在之前进行的山东二本一次征集志愿中,有104所院校理科和119所院校文科‘零投档’,其中超过9成为独立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认识现状。

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同母体高校相比没有“优势”与“特色”;招生门槛低导致招生质量较差,人才培养的起点及过程难以与母体高校抗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学习能力欠缺,致使独立学院的毕业证、学位证含金量成色不足……上述因素常常容易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不看好,甚至出现拒绝选择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现象。

二、明晰自身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办学,在创办初期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母体高校的影响。然而独立学院毕竟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颁发文凭的高校,如果一味地模仿跟随母体高校,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办学特色,其持续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因而创建区别于母体高校办学模式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传统,打造自身办学特色,是新时期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独立学院走向独立、积极转型的关键一步。对于走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转型”发展之路,需要对独立学院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等因素,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发展空间下,独立学院应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框架下,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着眼于市场需求,找准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形成自身特色,打造成良好的品牌,与公办高校进行差别化竞争,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赢得社会的认可。

三、未来发展探究

(一)拓展职业教育空间

受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推动,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加大。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就已多次强调,要不断研究制订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

面对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实情,以及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导向,利用好自身已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资源,独立学院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与地域经济和特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独有优势,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转变办学方向,进一步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二)拓展社区教育空间

“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印发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出台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工作。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作为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将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又一走向。国家积极鼓励各级学校以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提供支援服务的政策取向,无疑为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指引了新的方向。

目前国内的社区学院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势头,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将会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中占有重要一席。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认为美国的社区学院在经费使用、政府调控、多元化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并试图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国独立学院提供发展思路。我国的独立学院可以凭借其独特、灵活的办学优势与办学条件,在今后的社区学院发展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2-2014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5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2015-2-26.

[3]袁学军,李磊.SWOT分析模式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篇5

论文关键词:社区学院;成人教育;转型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

美国社区学院作为高中后两年制学院,其前身是初级学院。虽然私立两年制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但第一个公立的两年制学院是在1901年伊利诺伊州成立的朱丽叶初级学院,有几个因素推动了公立两年制学院的发展:高中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教育者想把低层次的教育部分同高层次的教育部分分离开来的愿望,对于高中后工人培训的不断增加的要求以及对地方社区的声望和支持等。随后几十年出现了著名初级学院运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蓬勃发展,一些中等范畴的师范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也逐步改为初级学院。据统计,在1924—1926年,有28所20世纪初期成立的四年制学院也改为了两年制的初级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众在内心意识到这个国家的人民是最大的自然资源,教育公民会使国家强大。再加上外部的社会需求,包括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法》,30年代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等,种种因素综合从而迫使美国必须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于是在1947年,美国民主高等教育总统委员会提呈了一个报告,提出了一个由政府资金资助的两年制学院的概念,这就是为大多数美国人在家附近设置的“社区学院”。这个报告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社区学院的使命,确立了以社区为基础和中心,强调了社区的概念以及它与社区学院的关系:“不管社区学院采取何种样式,其目的是面向整个社区的服务,这就要求社区学院有多种不同的项目和功能,它当然会给社区青年提供学院教育,消除教育机会地理上和经济上的障碍,以较低的成本发现并开发个人的才能,应作为一个活跃的成人教育中心,它将迎合与满足社区所有高中后的教育需求。”社区学院由于自身的优势顺应这种需求,加上政府与民众在社区学院的发展中各种支持,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学院签订合同,使得社区学院的课程与其得到了互认,且其学生可以转学到四年制的大学与学院,即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职能。至此,社区学院由最初的只提供传统的低层次的大学课程向综合的教育机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将公共资助的高等教育搬到了人们的眼前,不管他们学习经历怎样,欢迎所有有学习意愿的人,提供包括转学教育、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一系列课程,对社区及劳动力需求产生了强有力的回应。目前,美国共有1171所社区学院。大部分为公立学院,其中全美有44%的大学生在社区学院就读,数量约为1040万。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在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下发展如此迅速,与它的办学特点是分不开的。

二、社区学院的办学特点

1.入学的开放性。社区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所有学生入学均实行“双低”标准,即低收费、低起点。美国的社区学院基本都是公办,这里的经费来源是:州政府39.8%,学费20.5%,地方政府17.3%,各种基金13.2%,其他9.2%。所以学费很便宜,最低只有1000美元每年,贵的也就两三千美元每年。其尊重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招生基本不进行严格挑选,入学几乎没有“门槛”。而且社区学院始终将自己看做是社区的一部分,系科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变换都尽量从服务社区、培养人才及提高居民素质的角度来安排,且教育资源无论从体育场馆、剧场礼堂到图书资料都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也视社区学院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文化中心,不仅为其提供经费,而且为社区学院开展社区资源与条件进行调研、组织教学等提供方便,二者之间实现了紧密的融合和良好的互动,充分显示了社区学院的开放性。这也是政府、地方企业及社区民众愿意资助社区学院发展的原因所在。

2.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开放性的招生制度造成了社区学院的学生在年龄、学历、民族等方面多样性的构成,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of Community College,简称AACC)的最新统计,在1040万社区学院学生中,540万为学分制学生,500万为非学分制学生,63%为兼职学生.37%为全职学生,60%的学生年龄超过2l岁,接近50%的学生有全职工作,3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这种多样性客观上对社区学院教学管理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为解决好这一矛盾,社区学院实行弹性时限学制,即一次考试不通过可以重新修读,次数不限且不放松质量标准要求,分小班上课;针对高中生基础较差,课程准备不足的问题,学院实行免费的补偿教育。虽然对于补偿教育的费用由学生负担还是由公共资源负担还存在争议,但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最终促使学生在学院层面获得课程成功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日常教学管理也是细致而严格的,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建立师生联谊渠道、谈话、指导次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对学生的出勤率及考试方面也有着非同寻常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许参加考试,不给学分,而且考试由各州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很难有作弊、通融的机会。这样在坚持标准的同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弹性,体现了其在保证质量方面所做的尝试,其宗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宽进严出。

3.课程选择的个性化。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表,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注明编号,内容及授课时间等,学生们据此自由选课。课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学分的电可以非学分的,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同时也可知应付的学费,且社区学院根据所开设的课程配套组成不同的证书,学生修习完相应的课程,即可向学院提出申请,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或者学历文凭。尤其近年来普遍实施了电脑化管理,二十四小时服务,通常只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即可浏览学院课程信息,从而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注册;课程的另一大特点,无论是社区学院还是普通大学,其学分标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社区学院修完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到其他普通大学都可以得到承认,所以这些拿到足够学分的社区学院毕业生可以通过转学教育直接转入普通大学的三年级,或者根据个人的成绩、推荐材料等进入名牌大学继续学业。、这种同普通大学互认的学分模式,为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开启了一扇大门,充分体现了社区学院的课程优势。尤其近年在四年制大学学习后又回到社区学院学习的反向转学现象正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焦点话题,究其原因,除了美国文化和教育中转学传统以及社会发展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社区学院在自身课程方面的竞争优势更是不可忽视的。  4.自始至终的社区教育.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包含很宽泛的内容,主要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还有企业培训项目等,社区教育可以是正式的电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学分制的电可以非学分制的,多样化的课程对人们的各种学习需求作出了有效的回应,在社区发展的长期计划中担当领头羊的角色,成为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一个焦点。但随着美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趋缓,在今后的几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不稳定的局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再加上未来几十年,美国传统大学年龄组(18—21岁)将继续下降,社区学院面临着同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更加激烈的招生竞争,成人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群体,这就为社区学院立足社区,发展成人教育提供了有力依据。且社区学院在地理位置和教育思想上都处于发展成人教育的有利地位。同时经济发展、生活富足使得社区居民对终身教育的需求和渴望由外部适应向内部需求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符合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所以社区学院在立足社区,继而将重点转向成人教育方面的发展前途,将成为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三、对我国成人教育转型的启示

1.制度的转型——构建社区教育平台。我国传统的成人教育虽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大、函授以及普通高校举办的各类成人教育等,但其教育范围一般局限于学校、企业等,与生活联系不紧密。且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沟通不畅,尤其近年来成人教育以学历为导向,且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已逐渐偏离了成人教育的本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成人聚集和活动的重要领域,以社区学院为依托,在社区学院的层面上,将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校际分工更加合理,是促进成人教育转型,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历史较短,从1988年上海最早出现的以“社区教育”冠名的地区组织开始,到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再到2001年颁布的《我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再次指出要继续“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至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实践也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尽管对社区教育的本质特点、功用、目标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人们对于社区教育对成人教育的实施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取得了极大的共识。“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或者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据此可以预计,社区学院在未来几十年将在我国全面推进。当前的重点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和融合,以形成相互衔接、沟通、开放的社区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门应完善社区教育试验区评估指标体系,政府部门也要相互协调配合,给予社区学院发展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条例,以保证社区教育依法开展。

篇6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64―03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

美国社区学院作为高中后两年制学院,其前身是初级学院。虽然私立两年制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但第一个公立的两年制学院是在1901年伊利诺伊州成立的朱丽叶初级学院,有几个因素推动了公立两年制学院的发展:高中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教育者想把低层次的教育部分同高层次的教育部分分离开来的愿望,对于高中后工人培训的不断增加的要求以及对地方社区的声望和支持等。随后几十年出现了著名初级学院运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蓬勃发展,一些中等范畴的师范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也逐步改为初级学院。据统计,在1924―1926年,有28所20世纪初期成立的四年制学院也改为了两年制的初级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众在内心意识到这个国家的人民是最大的自然资源,教育公民会使国家强大。再加上外部的社会需求,包括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法》,30年代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等,种种因素综合从而迫使美国必须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于是在1947年,美国民主高等教育总统委员会提呈了一个报告,提出了一个由政府资金资助的两年制学院的概念,这就是为大多数美国人在家附近设置的“社区学院”。这个报告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社区学院的使命,确立了以社区为基础和中心,强调了社区的概念以及它与社区学院的关系:“不管社区学院采取何种样式,其目的是面向整个社区的服务,这就要求社区学院有多种不同的项目和功能,它当然会给社区青年提供学院教育,消除教育机会地理上和经济上的障碍,以较低的成本发现并开发个人的才能,应作为一个活跃的成人教育中心,它将迎合与满足社区所有高中后的教育需求。”社区学院由于自身的优势顺应这种需求,加上政府与民众在社区学院的发展中各种支持,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学院签订合同,使得社区学院的课程与其得到了互认,且其学生可以转学到四年制的大学与学院,即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职能。至此,社区学院由最初的只提供传统的低层次的大学课程向综合的教育机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将公共资助的高等教育搬到了人们的眼前,不管他们学习经历怎样,欢迎所有有学习意愿的人,提供包括转学教育、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一系列课程,对社区及劳动力需求产生了强有力的回应。目前,美国共有1171所社区学院。大部分为公立学院,其中全美有44%的大学生在社区学院就读,数量约为1040万。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在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下发展如此迅速,与它的办学特点是分不开的。

二、社区学院的办学特点

1.入学的开放性。社区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所有学生入学均实行“双低”标准,即低收费、低起点。美国的社区学院基本都是公办,这里的经费来源是:州政府39.8%,学费20.5%,地方政府17.3%,各种基金13.2%,其他9.2%。所以学费很便宜,最低只有1000美元每年,贵的也就两三千美元每年。其尊重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招生基本不进行严格挑选,入学几乎没有“门槛”。而且社区学院始终将自己看做是社区的一部分,系科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变换都尽量从服务社区、培养人才及提高居民素质的角度来安排,且教育资源无论从体育场馆、剧场礼堂到图书资料都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也视社区学院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文化中心,不仅为其提供经费,而且为社区学院开展社区资源与条件进行调研、组织教学等提供方便,二者之间实现了紧密的融合和良好的互动,充分显示了社区学院的开放性。这也是政府、地方企业及社区民众愿意资助社区学院发展的原因所在。

2.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开放性的招生制度造成了社区学院的学生在年龄、学历、民族等方面多样性的构成,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of Community College,简称AACC)的最新统计,在1040万社区学院学生中,540万为学分制学生,500万为非学分制学生,63%为兼职学生.37%为全职学生,60%的学生年龄超过2l岁,接近50%的学生有全职工作,3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这种多样性客观上对社区学院教学管理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为解决好这一矛盾,社区学院实行弹性时限学制,即一次考试不通过可以重新修读,次数不限且不放松质量标准要求,分小班上课;针对高中生基础较差,课程准备不足的问题,学院实行免费的补偿教育。虽然对于补偿教育的费用由学生负担还是由公共资源负担还存在争议,但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最终促使学生在学院层面获得课程成功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日常教学管理也是细致而严格的,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建立师生联谊渠道、谈话、指导次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对学生的出勤率及考试方面也有着非同寻常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许参加考试,不给学分,而且考试由各州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很难有作弊、通融的机会。这样在坚持标准的同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弹性,体现了其在保证质量方面所做的尝试,其宗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宽进严出。

3.课程选择的个性化。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表,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注明编号,内容及授课时间等,学生们据此自由选课。课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学分的电可以非学分的,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同时也可知应付的学费,且社区学院根据所开设的课程配套组成不同的证书,学生修习完相应的课程,即可向学院提出申请,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或者学历文凭。尤其近年来普遍实施了电脑化管理,二十四小时服务,通常只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即可浏览学院课程信息,从而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注册;课程的另一大特点,无论是社区学院还是普通大学,其学分标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社区学院修完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到其他普通大学都可以得到承认,所以这些拿到足够学分的社区学院毕业生可以通过转学教育直接转入普通大学的三年级,或者根据个人的成绩、推荐材料等进入名牌大学继续学业。、这种同普通大学互认的学分模式,为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开启了一扇大门,充分体现了社区

学院的课程优势。尤其近年在四年制大学学习后又回到社区学院学习的反向转学现象正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焦点话题,究其原因,除了美国文化和教育中转学传统以及社会发展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社区学院在自身课程方面的竞争优势更是不可忽视的。

4.自始至终的社区教育.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包含很宽泛的内容,主要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还有企业培训项目等,社区教育可以是正式的电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学分制的电可以非学分制的,多样化的课程对人们的各种学习需求作出了有效的回应,在社区发展的长期计划中担当领头羊的角色,成为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一个焦点。但随着美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趋缓,在今后的几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不稳定的局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再加上未来几十年,美国传统大学年龄组(18―21岁)将继续下降,社区学院面临着同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更加激烈的招生竞争,成人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群体,这就为社区学院立足社区,发展成人教育提供了有力依据。且社区学院在地理位置和教育思想上都处于发展成人教育的有利地位。同时经济发展、生活富足使得社区居民对终身教育的需求和渴望由外部适应向内部需求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符合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所以社区学院在立足社区,继而将重点转向成人教育方面的发展前途,将成为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三、对我国成人教育转型的启示

1.制度的转型――构建社区教育平台。我国传统的成人教育虽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大、函授以及普通高校举办的各类成人教育等,但其教育范围一般局限于学校、企业等,与生活联系不紧密。且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沟通不畅,尤其近年来成人教育以学历为导向,且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已逐渐偏离了成人教育的本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成人聚集和活动的重要领域,以社区学院为依托,在社区学院的层面上,将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校际分工更加合理,是促进成人教育转型,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历史较短,从1988年上海最早出现的以“社区教育”冠名的地区组织开始,到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再到2001年颁布的《我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再次指出要继续“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至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实践也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尽管对社区教育的本质特点、功用、目标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人们对于社区教育对成人教育的实施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取得了极大的共识。“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或者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据此可以预计,社区学院在未来几十年将在我国全面推进。当前的重点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和融合,以形成相互衔接、沟通、开放的社区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门应完善社区教育试验区评估指标体系,政府部门也要相互协调配合,给予社区学院发展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条例,以保证社区教育依法开展。

篇7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疾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心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致残率、死亡率较高。WHO报道,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病人1.75亿,我国糖尿病患者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增加了4~5倍,估计现有糖尿病病人约3千多万,居世界第二[1]。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为此,社区教育是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6月在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例建立慢性病档案的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14例,年龄38~68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21例,高中及以上30例,均居住在城市。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教育前和教育后3个月的各项指标进行自身对照研究[2]。

1.2.1.1研究工具调查问卷根据《中国全科医生》等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日常行为习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及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

1.2.1.2质量监控对患者具体情况由护士问,病人答,并由护士填写完成。

1.2.1.3统计学分析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资料按性质由统计人员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采用统计描述和 t检验。

1.2.2健康教育方法 (1)患者第一次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时,通过与其交谈 ,了解既往史及用药情况,并认真填写慢性病档案。(2)利用病人就诊时向其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一定要按医嘱服药或注射诺和灵或诺和锐,严格控制饮食热量与钠盐的摄入,合理蛋白质摄入,有氧体力活动和锻炼[3]。社区服务中心放置糖尿病防治小册子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者免费取阅。(3)每周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板报宣传、发放健康手册、组织百题培训,定时测量血糖,每周一、三、五安排护士下社区居民点,进行家庭访视,上门进行健康教育,告诉他们格列齐特应在饭前30min服,二甲双胍就餐时服,测空腹及三餐2h后血糖,并自己登记在册。

1.2.3 评价方法比较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知识、日常行为的改变以及健康有关行为的变化。

2结果

见表1、表2。患者建档时填写的问卷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填写的问卷比较,从表1可发现经过社区教育,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对饮食热量控制、坚持用药、血糖的自我监测与管理、适当的有氧运动或锻炼的知识有了显著提高;从表2可发现,除了合理饮食的人数改变有了显著变化外,规律运动、自我监测血糖和管理、足部护理、遵医用药的人数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表1建档时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表2建档时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患者行为的比较

3讨论

3.1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是常见病,但我们周围人群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及治疗率、控制率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对糖尿病了解甚少,通过我们近距离的宣传、教育、讲解及示范,使患者对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影响血糖的主要因素,如何正确监测血糖、正确服药、正确使用胰岛素,怎样进行有氧运动,如何进行饮食热量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4]。

3.2健康教育对患者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提高,但是健康知识的增长并不总是伴随着不良行为的改变。例如遵医用药、规律运动、自我血糖监测与管理、足部护理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变化,许多患者一时难以改变多年的习惯,还有不少患者认为药物总有副作用,如果自我感觉良好,就不用一直服药,血糖高了再吃药,同时再控制饮食热量的摄入;人们讲究肥甘厚味,忽视了低盐、低脂饮食,这说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个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收到明显效果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健康教育及其他形式的社区护理干预不应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与监督行为,仅仅依靠护理人员而没有调动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心,不利于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的作用和社区管理、监测糖尿病的潜能。应更加广泛地开展患者的自我管理活动,社区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通过电话随访等行式经常提醒和监督患者,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3.3健康教育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健康教育,患者掌握了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了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起到一定的潜在影响。虽然本次调查中,患者行为改变并不显著,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改善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的生活方式更健康,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危害,减少发生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的几率,就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为行为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5]。

通过健康促进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已证明通过干预可使患病率、发生率、并发症、相关死亡率等指标降低[6]。控制血糖主要不是针对糖尿病的本身,而是影响血糖的危险行为因素,糖尿病患者仅靠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在社区开展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是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龙黎民,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3-431.

2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80-382.

3李秀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护理与康复,2004,6(3):158-159.

篇8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教育;高血压

1 WHO高血压诊断标准

平时血压波动在正常与异常的边界中,能否肯定是高血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果静息状态下,有过三次测量的血压值在不同时间及一定时间是超过或等于140毫米汞柱{收缩压}/90毫米汞柱(舒张压)时应界定为高血压。如血压值在130-139毫米汞柱/85-89毫米汞柱,即为临界高血压或正常高限。故正常人血压应<130毫米汞柱/85毫米汞柱。

不少人已有高血压,可无任何症状,常是在体检中及社区护士常规监测血压时发现,因而延误了诊治造成严重后果,其危害由于长期未受控制的高血压,容易引起人体主要脏器及全身动脉损害。同时,其受损如心脏损害可致心肌肥大,室腔扩大,继而引起心力衰竭及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甚或粥样硬化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脉导致心肌缺血的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脑血管损害可致脑卒中而致残甚或伤亡。

2 临界高血压的应对措施

如果临界高血压,首要应改变生活方式及控制与血压增高的有关危险因素。

改变生活方式:重在生活及心理状态的调整,如平时工作压力过大,节奏过快及情绪紧张,心理素质应对差,又不善于自我调控,平时缺乏应有的活动,常是导致血压增高及血压波动的主要因素,戒除生活中有害习惯(吸烟及过量饮酒)。

另外,不当的食盐摄入过多也是危险因素之一,因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比如盐的摄入明显存在“北咸南甜”故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南方。一般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低于5克。另外,个体中存在盐过敏基因,也容易导致高血压。

高血压人群中,肥胖约占50%。肥胖可诱发不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肥厚,脂肪肝,结石,骨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脂质代谢紊乱,部分妇科疾病,甚或某些肿瘤等。

超重或肥胖的标准: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X0.9;或者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就是超重,超过20%就是肥胖。

目前常以腰围来评估是否肥胖,亚洲人的腰围初定为男≤90厘米,女≤80厘米。

3 避免多重危险因素

有高血压,肥胖双重危险因素,该怎么办?应采用科学,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体重,不宜过急,更不要盲目采用减肥方法,如抽脂,服减肥药等。

以6个月减轻10%的体重为宜,不要为减重而过度限制饮食,每日主食不超过6两,更多应以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入量的50%-60%),尽量少吃糖和甜食,因糖多就转变为甘油三酯。每餐提倡七八分饱。多吃粗粮及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及鲜果蔬菜,如酸牛奶,大蒜,绿茶,山楂,绿豆,洋葱,香菇,金针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等食物有降脂作用。

食物成分主要限制脂肪及油的摄入量(应少于总热量的1/3),更要限制胆固醇(动物内脏及无鳞鱼-带鱼,蛋黄)及脂肪(肥肉,猪油,黄油,鸡油及鸡皮等)的摄入量。因这些食物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及增加血液黏稠度,又能增加胆固醇吸收和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使血中胆固醇升高。

增加体力活动;每日坚持快走,游泳等健身运动30-40分钟,即每周4-5次的有氧运动。除体重减轻外还可改善脂代射紊乱及使血压下降。不服药单纯体重减轻5%,可使高血压病人出现临床有意义的血压下降,并可增强降压的效果。

通过科学指导改变生活方式、饮食、心理调整和增加活动约3-6个月,如体重下降有限(少于6公斤)或仍超重及血压仍高于正常值时,应及时找医生加用适合你自己的药物治疗,定期检查,坚持治疗。

4 结果

由于高血压患者在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人群,据统计全国有近1.3亿的人患有高血压。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超过肿瘤的最主要杀手。患病率在持续上升,作为社区护士关注和健康教育患者改变生活习惯(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限制钠盐摄入,调整心理状态),在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教育过程中,针对患者认识存在的误区及薄弱环节进行宣传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少了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关注和健康教育高血压病人的重要性。

5 讨论

做到:1.把高血压病人筛查出来。2.评估病人的总危险,其中包括心血管总危险和心脏代谢总危险两方面。3.建立医护与病人之间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4.让每位患者都能治疗达标。5.建立一个支持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保证病人终身可以得到放心方便的治疗和随访。

参考文献

[1] 武阳丰,王增武,高润霖,等.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64-269

[2] 孙艳红.176例高血压病患者膳食调查及饮食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1,16(8):451

篇9

2型糖尿病不仅是一个高发病,而且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终身性及全身性疾病,患者逐渐产生形形的慢性并发症,造成重要脏器的伤残,最终导致死亡,使患者蒙受极大的痛苦和损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随着对2型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等的不断改变、认识,综合治理已成为共识。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对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需求与方式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社区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32例,女70例,男︰女 = 1︰2.19,平均年龄(66.1±10.23)岁,文化程度:文盲4.9%(5例),小学21.6 %(22例),中学68.6%(70例),大专及以上4.9%(5例)。10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对照组54例,诊断依据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分类及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表格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开展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以饮食控制为主,量化个体每日食物摄入量,参照理想体重[身高(cm)-105]kg、工作性质、营养状况、生理状态和原有生活习惯等因素,计算、供应每日所需总热量。一般休息状态下25~30 kcal/(kg·d),轻体力劳动30~35 kcal/(kg·d),重体力劳动40 kcal/(kg·d)以上,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含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5%,一般为0.8~1.2 g/(kg·d),脂肪约占总热量的30%,饱和、多价不饱和脂肪、单价不饱和脂肪比例为1∶1∶1,胆固醇摄入量应<300 mg/d。按以上方法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组成,然后根据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均产热4 kcal/g,脂肪产热9 kcal/g,将热量换算为食物重量制订食谱。依照合理分配,少食多餐原则,分配为1/3、1/3、1/3或1/5、2/5、2/5,一日三餐的形式,患者每日记录进食的量。

相关知识培训,看录像及形象生动的仿真实物展示、图片展,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与糖尿病的关系、食物量的控制,食物品种的选择、补充营养等,同时进行血糖监测。

2 结果

102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干预组健康教育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高于对照组。 表1 102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102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几个月相比,食物摄入及运动量的变化情况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干预组健康教育后,食物摄入更合理,参加运动的人也多于对照组。 表2 干预前后食物摄入及运动量的变化情况

3 讨论

长期以来,饮食因素一直被认为与糖尿病有关,糖尿病治疗必须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控制血糖,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最终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

众所周知,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进行一定的饮食控制和运动,但究竟如何吃、吃什么、吃多少等细节问题,糖尿病患者并不十分明确,患了糖尿病后,患者多数不敢吃水果,不知吃杂粮的益处,奶制品、豆制品吃得少,对食油、盐没有控制,对吃零食不知如何掌握。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应结合患者的个体特点制订方案,目标是控制食物的总热量,限制脂类的摄入,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及蔬菜、水果、食物纤维、维生素C的摄入,以改善糖和胆固醇的代谢[2]。通过本次研究表明,普及、完善、健全糖尿病健康教育,把科学的糖尿病防治技能深入浅出地教会糖尿病患者和家属,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一个内容的拓展和深入,让糖尿病患者接受系统的常规治疗和全方位、连续性的管理,特别是对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适应糖尿病患者的需要,让糖尿病患者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护,自我保健,掌握平衡饮食,合理摄取营养,控制血糖水平[3],对控制糖尿病的病程,稳定病情,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篇10

基金项目: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一般项目立项(20131051010256)

李桂秋 陈春萍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以及相关知识的影响。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抽取我社区180名妇女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妇女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结果:试验组妇女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及乳腺癌筛查行为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以及相关知识知晓度具有促进效果,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相关知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87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community women breast screening behaviors and related knowledge

LI Gui-qiu(Nancheng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523080)

CHEN Chun-ping(Nanche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523011)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community of women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behavior and the influence of related knowledge.Methods: Chose the clinical research community of 180 women as the study object,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9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intervention, increased the health education. The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behaviors and health knowledg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women. Results: The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of women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behavior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The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community of women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behavior and related knowledge has promoting effect,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Community;Women;Breast cancer screening behavior;Related knowledge

乳腺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临床上需要尽早诊断以及治疗。如何提高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以及相关知识,从而使乳腺癌得到尽早发现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已经成为了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在此次研究中,我社区对90名妇女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此次临床研究主要抽取我社区2013年1~6月180名妇女为研究对象,年龄35~59岁,平均44岁。所有妇女均不存在乳腺恶性肿瘤史。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名。两组妇女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进行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措施上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如下:(1)联合社区居委会以及卫生服务中心,布置相关的宣传板以及标语栏。(2)开展相关的培训讲座,由资深专家进行乳腺癌知识说明,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以口头传教以及书面资料发放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并对妇女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现场解答和指导,说明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意义。向妇女说明乳腺癌的基础常识以及危险因素,并结合饮食以及锻炼加深妇女的自主护理意识,从而提高妇女对于疾病的认识。向妇女演示乳腺癌筛查的过程,并说明过程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消除妇女的不安和紧张。(3)通过幻灯片、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报纸以及广播等多种形式对乳腺癌预防知识以及筛查行为进行宣传,提高妇女对乳腺癌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筛查行为的认知,提高妇女的支持度和配合度。(4)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妇女的健康教育情况,并收集妇女的反馈意见,对健康教育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1.3观察指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妇女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及乳腺癌筛查行为,共发放问卷180份,成功回收1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妇女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妇女乳腺癌筛选行为比较(表2)

3讨论

在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女性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相比之下,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发现,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相关研究显示[2],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每1~2年需要进行1次乳腺癌检查;50岁以上患者,每3年需要进行1次乳腺癌检查,从而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健康教育的实施,在一方面可以提高妇女对乳腺癌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对妇女的乳腺癌筛查行为具有促进作用[3]。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社区对180名妇女进行分组研究,试验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表明其相关知识掌握度以及筛选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提高妇女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妇女筛选行为,对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4]。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向妇女说明筛查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妇女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回答和解释,从而消除妇女的顾虑,提高其治疗积极性以及配合度[5]。

参考文献

[1]陈娟,李敏,陈振东.乳腺癌筛查现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4(3):107.

[2]何一雄,林钰叶,张静,等.关于对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1):85-86.

[3]杨兴平,蔡烨.健康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疾病普查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373.

[4]章永琳.入户式宣传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及顺应性的影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1063-1064.

篇11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疾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心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致残率、死亡率较高。WHO报道,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病人1.75亿,我国糖尿病患者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增加了4~5倍,估计现有糖尿病病人约3千多万,居世界第二[1]。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为此,社区教育是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6月在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例建立慢性病档案的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14例,年龄38~68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21例,高中及以上30例,均居住在城市。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教育前和教育后3个月的各项指标进行自身对照研究[2]。

    1.2.1.1研究工具调查问卷根据《中国全科医生》等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日常行为习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及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

    1.2.1.2质量监控对患者具体情况由护士问,病人答,并由护士填写完成。

    1.2.1.3统计学分析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资料按性质由统计人员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采用统计描述和 t检验。

    1.2.2健康教育方法 (1)患者第一次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时,通过与其交谈 ,了解既往史及用药情况,并认真填写慢性病档案。(2)利用病人就诊时向其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一定要按医嘱服药或注射诺和灵或诺和锐,严格控制饮食热量与钠盐的摄入,合理蛋白质摄入,有氧体力活动和锻炼[3]。社区服务中心放置糖尿病防治小册子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者免费取阅。(3)每周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板报宣传、发放健康手册、组织百题培训,定时测量血糖,每周一、三、五安排护士下社区居民点,进行家庭访视,上门进行健康教育,告诉他们格列齐特应在饭前30min服,二甲双胍就餐时服,测空腹及三餐2h后血糖,并自己登记在册。

    1.2.3 评价方法比较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知识、日常行为的改变以及健康有关行为的变化。

 2结果

见表1、表2。患者建档时填写的问卷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填写的问卷比较,从表1可发现经过社区教育,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对饮食热量控制、坚持用药、血糖的自我监测与管理、适当的有氧运动或锻炼的知识有了显著提高;从表2可发现,除了合理饮食的人数改变有了显著变化外,规律运动、自我监测血糖和管理、足部护理、遵医用药的人数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表1建档时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表2建档时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患者行为的比较

    3讨论

    3.1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是常见病,但我们周围人群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及治疗率、控制率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对糖尿病了解甚少,通过我们近距离的宣传、教育、讲解及示范,使患者对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影响血糖的主要因素,如何正确监测血糖、正确服药、正确使用胰岛素,怎样进行有氧运动,如何进行饮食热量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4]。

    3.2健康教育对患者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提高,但是健康知识的增长并不总是伴随着不良行为的改变。例如遵医用药、规律运动、自我血糖监测与管理、足部护理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变化,许多患者一时难以改变多年的习惯,还有不少患者认为药物总有副作用,如果自我感觉良好,就不用一直服药,血糖高了再吃药,同时再控制饮食热量的摄入;人们讲究肥甘厚味,忽视了低盐、低脂饮食,这说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个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收到明显效果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健康教育及其他形式的社区护理干预不应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与监督行为,仅仅依靠护理人员而没有调动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心,不利于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的作用和社区管理、监测糖尿病的潜能。应更加广泛地开展患者的自我管理活动,社区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通过电话随访等行式经常提醒和监督患者,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3.3健康教育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健康教育,患者掌握了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了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起到一定的潜在影响。虽然本次调查中,患者行为改变并不显著,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改善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的生活方式更健康,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危害,减少发生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的几率,就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为行为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5]。

    通过健康促进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已证明通过干预可使患病率、发生率、并发症、相关死亡率等指标降低[6]。控制血糖主要不是针对糖尿病的本身,而是影响血糖的危险行为因素,糖尿病患者仅靠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在社区开展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是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驱动性问题的特点及其设计要求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自如地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一系列的“驱动性问题”。依据驱动性问题的特点,创设的驱动性问题,第一,既要反映知识结构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认识发展过程。因此,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针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有序性进行调整和完善,所设置的问题应难度适中、系列有序、循序渐进,并形成有层次结构的逻辑系统。第二,创设的驱动性问题要求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问题,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密切联系,从而加深对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三、创设的驱动性问题应具有方向性和策略性,应蕴含着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图示、问题框架和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式。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传统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中往往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分强调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辨析,把弱电解质的概念强加给学生,并非学生自主构建;弱电解质的电离以单向电离为主,不能让学生体验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过程也同样存在,故知识的构建比较被动机械;过分强调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对比切断了弱电解质概念建构中思维的连续性。通过后续的学习,驱动性问题的教学使学生从内心认可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个动态平衡,而且也增强了对比试验中控制变量的意识,这是传统教学中所无法收获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从内容讲解转化为问题解决为驱动”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也是从学生学习的真正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目的,进行合理而高效的教学。

四、教学后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化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实践,发现在进行驱动性问题设计时,需要充分、细致地测查和准确、到位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认识。科学、准确、清晰和指向明确地选择和呈现问题。驱动性问题的呈现与表达方式是否清晰准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驱动性问题的教学效果。只有详细、准确了解学生已有认识,才能做到问题链中每一个问题都是基于学生的认识发展,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延伸出问题,或者针对学生已有认知的不足或偏差上产生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教师需要对每一个驱动性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对所选择的驱动性问题进行分析时,应从判断问题的难易程度、分析问题对教学内容的价值与功能、分析问题中的程序性与阶梯性、预期问题拆解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考虑课堂教学的限制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在驱动性问题中每一个问题都有其相应的低位和作用。驱动性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因其所处的位置的特殊性,致使其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最关键的驱动作用。应该考虑它对驱动性问题中后续问题的启示和影响,在难度设计上,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热情,不但不能因为难度过大或者过小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状态,还应该让他们在找出问题答案的同时,能够获取足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另外,这个问题应该能与学生的已有认识产生较为强烈的碰撞和摩擦,以达到充分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动力的作用。在问题的呈现和情景设计上要注意趣味性、真实性和生活性,从学生身边的实例或者最熟悉的事物上引起和生成问题,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得以真正起到“驱动性和指向性”的作用。

对驱动性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能对教学效果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驱动性问题中所选择的问题,如果在提问方式上过于平铺直叙,缺乏技巧性和吸引力,或者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空间的问题,指向单一,致使学生感觉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感受不到驱动性问题的特点和魅力,则会影响驱动性问题的特点和魅力,会影响驱动性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驱动性问题在清晰、准确呈现的同时,问题的情景设计也很重要。在问题链成型后,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贴切、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关注度的问题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呈现方式。问题的活动设计,是为设计好的驱动性问题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安排每一个驱动性问题与实验探究或讨论活动之间的顺序,使教学活动成为驱动性问题的有效推动,进而经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生成为一个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驱动性问题。

篇13

我们一直在思考:区域质量监测如何解决海量数据处理而解放人力,从基于经验的判断走向科学的诊断;如何借助科学的互联网技术获取数据信息,对现行教育状况做出诊断,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建议;如何从零散数据呈现到丰富数据的便捷共享;如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能,提升管理效益,让区域质量建设从常规数据通报走向基于问题改进的品质化管理?

2011年起,我区依托现代网络阅卷系统,借助“中国教育测评网”质量分析、诊断与评价系统,全面、全程和全方位地对学校学业质量、学业负担、教师能力、学生体质(心理)、教师研训质量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估。具体的特色经验如下:

1.优化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顶层设计

一是健全完善质量监测区域推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我区于2014年8月,建立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明确了监测中心的职能与任务,中心成员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合作统整;全区建立了质量监测的信息员队伍,搭建信息员工作网络群,用于技术咨询和工作沟通。通过制度提高学业质量监测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结合质量监测的工作要求,全区建立制定了《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实施办法》《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二是统筹规划学业质量监测平台区域应用的工作进程。我区在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上,没有追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先实验,后推广;先尝试,后租用”的应用模式,坚持“区校联合,多元参与;点面兼顾,分类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的工作思路,从学校多元需要、内涵建设、绿色发展角度,突出了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策略的优化。主要采取“分步推进,分段要求,逐段推开,分类要求,先部分,后整体,先初中,后高中”的工作步骤,保证基层学校从逐步适应到主动应用。

2.突出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常态管理

在质量监测网络测评平台的区域性推进上,首先明确谁来用――着眼区校共用;着重解决如何用――立足常态应用;培训学校解决怎么用――致力掌握平台功能;及时关注用得怎么样――通过需求调查反馈应用效果。

一是规范学业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我们基于监测的任务和教学诊断需要,建立了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学业质量监测的实施细则、命题流程、网络阅卷流程,提高质量监测的规范化水平。

二是强化研训人员监测技术的跟进培训。我区采取“典型引路,榜样示范,领导率先垂范”的工作策略,教研人员有样可学,有模可仿。我们请技术公司先后四次对研训员、教学校长、教务主任、信息员等进行专题培训,并加强技术对话与疑难答疑,保证系统平台培训到位。与此同时,质量监测中心和公司技术人员确保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紧密跟进。研训员、基层学校存在的技术疑问,技术保障人员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困必解。另外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监测中心人员的技术培训,并为监测平台系统功能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实现互动双赢。

三是有效实施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管理。全区坚持“校内发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工作策略,规范质量目标研制的流程管理,即“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区校沟通,分别要求,分层达标,分类评估”,通过目标凝聚共识,通过目标激发动力,通过目标挖掘潜力。在推进区域学区质量建设方面,以初小衔接、幼小衔接项目为载体,推进学区质量管理,2010年全区参加教育部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测试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并荣获教育部颁发全国中小学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奖。

四是突出质量监测结果的常态应用。借助质量监测数据的诊断,分析学生质量监测学业缺失,进一步确定学科研训的跟进项目。我们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应用工作:基于平台的监测结果与分析,实施定点帮扶,改进薄弱学校质量;帮助教师诊断教学问题,改善自我教学行为;促进研训员改进监测试题的命题品质;对班级及学困生知识与能力维度的缺失进行动态监测,为学科教学补偿与专业辅导提供决策依据。

五是切实保证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

途径一:优化质量监测的命题质量。即成立以研训员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团队,切实提高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效度。

途径二:落实质量监测的专项督查。即质量监测的过程中,采取校际交叉督查和随机性督查,提高监测考务工作规范性。一是选派教学校长、教务主任进行考务定点巡视,二是区教育局和区质量监测中心成立督查组,进行考务的随机性督查。

途径三:实施质量监测的网络阅卷。即通过网络阅卷的适时双评,借助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阅卷一致性偏差分析”,了解和调控教师阅卷误差,及时反馈教师阅卷的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质量监测结果的信度达到最大化。

3.立足网络测评平台在区域质量监测中的深度应用

我们将立足于质量监测平台的常态应用,不断深化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功能,具体做好以下应用探索:一是开发基于网络测评平台分析结果的微视频的错题矫正系统。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结果,着手构架与学业水平诊断相对应,与视频课程资源相接的微视频错题矫正系统,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学习资源的支持,拓展课外自主辅导的空间。二是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开发。基于学生学业过程性质量的评价记录,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的过程性的成长记录,为将来中、高考的录取提供写实性的录取证据。

从区域质量建设实效性看,小学毕业考试全科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中考均分连续五年超市均水平,我区连续5年获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连续多年获得“南京市高中教学绩效综合奖”、“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推进奖”。

特色之二:实施“互联网+”的反思性教师研修

我区构建了“基于网,成于思,立于行”的反思性教师研训机制,坚持以“互联网+”理念为指导,通过校际网络研修,促进教师反思和智慧共享;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教育质量协同提升;通过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推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培养。通过新技术创新应用,引领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1.精心搭建教师研训反思性网络平台

2005年开始,我区就在全市第一个尝试构建基于网络的交互性社区平台――“白下教育叙事博客平台”,充分利用教育博客零技术门槛、交互优势,采取“区校联动”的模式,组建区域教育叙事博客群组,开展“基于博客平台”博客评课、校本研修,推动区域反思性的教师研修的深入。目前,全区教育博客平台上有博客6137,日志82897篇,评论98662个。该平台教师博客不仅可以独立运行,而且每位教师的博客能以学校为单位,独立成为一个学校空间。借助区教育博客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四个促进”,即: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促进校际教研信息交流,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促进学科深度研修,实现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加快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持续强化区域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全区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每年研训员主动参加南京市“菜单式”网络课程资源项目招标,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微课”同步资源,在“学灵网”微课平台,同时依托“秦淮区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服务,保证了区域校际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协同提升。2014年我区研训员参加“江苏省首届中小学微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目前基于教育资源网课程资源总数量有166963个,资源总容量:87.99G,注册用户有6190个。而全市区县中唯一自主建设的微课平台“学灵网”,汇聚了全区名优教师的优秀课程、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目前已有实时注册人数8731人,参与学校69所,课程总数289个,有微课数1087个。“学灵网”为全区学生在线学习、课后辅导、课外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服务,同时为教师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分享搭建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课程建设经验的分享。

3.切实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应用

全区依托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新、老平台,汇聚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为学生日常学习,教师常态教学提供资源服务。目前全区有“独秀网”电子图书平台、市区公用的学术性教育期刊平台、理化虚拟实验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新视野”资讯平台等,同时建立“视频播客”,汇聚了全区视频课程、教育新技术同步课程、学校优质校本课程等资源,全区各学校利用校内“视频录播系统”,将名优教师的优秀课例进行实录,以及教育新技术的同步上传到区“视频播客”平台,为全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同时,研训员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引导教师观看视频播客,采用播客评课、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研修形式,进行深度观课、议课与评课等学科研训活动,有效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化应用。

4.着力推进校际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

2009年开始,全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基于博客平台的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活动”。校内或校际同学科三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围绕指定课题,基于博客平台,遵循“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自主陈述和答辩”竞赛流程,对兄弟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反思,协作的综合学科教研竞赛活动,该项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了校际学科校本教研的深度开展。每年全区信息中心承担南京市网络全区教师参加南京市和全国网络团队教研竞赛并屡屡获得一等奖。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的突出优势就是,促进了教学团队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相互协作,考查了教师团队综合专业技能,对推动教师团队专业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项赛事也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

5.扎实开展教育信息新技术的教师研训

一是创新新技术课程培训的选课方式。网络利用自助式网络选课平台,开展“一日千里”等菜单式课程培训。其突出四个优点是:一是通过教师问卷确定培训菜单,让菜单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二是设计模块化短训课程,每个知识点相对独立,授课时间控制在2~3课时之间,符合教师时间紧张的实际情况;三是授课内容上网后,全区教师实名制自助报名,报满停止,无需行政干预;四是教师在指定时间参加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确保有所收获。目前,已有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会声会影9.0等30门“菜单式”新技术培训课程。这种“重实用、接地气、注个性、自主式”培训,“内容实、学得会、用得着”,深得广大教师的赞许。

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培训。研训保障中心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常态教学中的应用技能培训。重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点培训,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中高级网管、音视频编辑技术等各类专题培训。

三是创意建设新技术媒体创新体验中心。我区在全市率先以“3D打印”为重点,建设全市第一家3D打印新技术研训中心,采取“区校联动”的方式,在区信息技术中心专门设置“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将3D打印、数码手绘、数字显微镜、定格动画、激光投影等最新的教育新技术引入到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及时培训基层骨干教师,保证技术上领先一步。我区采取“区校共建”模式,在我区马府街小学还建立“3D打印”中心,将技术培训和学校现场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全区开发“3D创客技术――思维间”系统平台,将全区名优教师3D打印教学设计、微视频以及学生制作的3D作品汇聚在平台上,供全区教师学习和交流。“青奥会”期间,我区“思维间――新科技教师团体”进驻“青奥村”,开展了3D创意实体设计的服务工作。2015年5月世界信息化大会,我区以“让智慧可见,让创意有形”为主题,以“3D创意实体设计”、“定格动画”、“数码手绘”三项成果内容,以互动、演示、交流等形式展开现场展演,受到刘延东副总理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是有效推进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始终将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作为技术应用的重点,积极指导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第五初级中学、游府西街小学、凤游寺小学积极开展电子书包实验,成为首批市实验学校之一。同时游府西街小学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并成功加入“C20――全国慕课联盟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