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31 10:56: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浅谈幼儿园的食物浪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管理质量;后勤;策略
一、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的提升要点
1.从幼儿园整体形象入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各类企业、学校的后勤改善也在不断深化,对幼儿园后勤管理改革提出警醒,冲击当下幼儿园传统的管理模式。市场经济变革下,幼儿园的管理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如何在其中发展壮大自己,使得幼儿园的知名度有所提升,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幼儿园的管理模式进行更新,逐步走向科学化的管理。幼儿园的后勤管理,应在领导的号召下,实现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完善各项奖惩制度,组建、调配好幼儿园的结构层次,从整体上实现幼儿园管理的年轻化、活力化与专业化。为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内在核心精神,注入更强的凝聚力。无论从外部形象还是内在方面,都要深刻地传递幼儿园的精神。
2.从教职工的形象入手
幼儿园的形象塑造,不仅要看幼儿园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看教职工的形象。一个幼儿园在管理上如何,要看教育的水平,教育质量如何,要看教师的素质与道德。近些年来,幼儿园在教学质量上明显有所提高。在办园的宗旨及园风的建设上,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观点和方式,更具有面向市场,为社会服务的特色。通过强化内部的管理理念,树立了良好的教职工形象,突破了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从经验主义管理走向科学实践的管理模式,从硬性管理走向灵活管理,从严谨性走向情感性,这些都是当下幼儿园的教职工管理中,逐步渗透和改变的方向。
3.面向社会
做好幼儿园的后勤管理工作,可以为幼儿园教学打下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于长期吃“皇粮”的幼儿园来说,是一个较大冲击。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幼儿园的建设,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幼儿园需要更新自身管理体系,保证其弱点不牵绊其发展的脚步。当下的幼儿园管理,如果仅靠国家拨款、收管理费,则是不足以支撑一个幼儿园的全面发展的。所以,在这方面,幼儿园还需要积极拓宽自身的专业领域、有偿服务等项目,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从事相关经营项目,以拓宽收入渠道,做好后勤工作,让幼儿园建设得更有质量。
二、提升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策略思考
1.加强卫生保健管理
幼儿园是一个为幼儿提供学习、生活的场所,所以,卫生管理是必须重视起来的,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有足够的、干净的空间活动,但是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幼儿园里人口众多,但空间有限,为了实现幼儿园的有效运转,必须根据相关情况配备数量恰当的值班人员,明确相关人员的人物、要求,将具体的工作分配给职工,在值班时间上要实现灵活安排。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在于加大监管力度,以此确保工作质量。例如在孩子上下学的时间,要尽职尽责,以避免一些事故发生,实现对孩子安全的维护。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幼儿园环境,可以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所以,在幼儿园的卫生上,相关人员就需要重视起来,严格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幼儿园的清洁进行及时检查,定期进行大扫除。除此之外,明确具体的清洁人物,保证教学设施、器械、玩具、被褥等东西处在一定的清洁标准当中。可以定时抽查对清洁工作打分,以此对值班人员进行奖惩,保证各方面处在一个清洁的状态下。
2.加强饮食质量管理
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否,和其饮食有重要关联。作为幼儿长期生活、学习的场所,幼儿园有责任为幼儿配备科学的饮食计划,以保证幼儿的营养均衡,实现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制订相关饮食计划,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联系。所以,要制定出营养均衡的饮食,保证菜谱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搭配,实现各种幼儿所需能量的供应,满足幼儿的成长要求。随之将饮食计划交给烹饪员安排,制定出花样繁多,营养丰富的膳食。在饮食计划上,不仅需要管理人员的搭配,还需要炊事人员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实现对炊事成员的培养,让他们对幼儿的喜好、营养规律有所了解,然后根据相关信息,调制出适合幼儿口味的食物。再者,就需要炊事班动员每一个成员思考切实可行的幼儿饮食方案,在具体的烹调过程中,严格管理和监督,每一道加工程序都需要有序、严谨地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做出的食物干净、卫生。
3.加强物资保障工作
在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就是物资管理。它对于各项活动的展开起到基础性作用。幼儿园在计划时要严格地对物资进行分类和处理,并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幼儿园的正常运行所涉及的物种和数量较为繁琐,所以,对于下个阶段会使用到的物资,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部署。例如在开学前,要准备好相关学生饮食及必需的教学用品,这样才能够保证开学后幼儿园的运作不被影响,实现正常运行。为了避免出现物资浪费的问题,物资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的分配工作,避免重发、漏发的现象出现,定时更新相关信息。可以采取以旧换新的政策,让坏的物资变成可用的物资,这样也能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工作需要严格以待,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成长于健康舒适的环境当中,并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园的后勤工作,是幼儿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幼儿园的后勤管理工作,需要落实卫生保健、餐饮和物资分配等方面,尽最大努力,满足幼儿健康发展的需求,就是幼儿园后勤管理的工作目标。
作者:黄雪娟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狮桥路2-6号新城幼儿园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它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对幼儿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为孩子们提供精彩、健康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如何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感知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就必须把孩子实际的认知特点作为出发点,给他们感知和了解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从生活的点滴之中获得经验和学习。例如,教师可带孩子们去公园赏菊,让孩子亲身欣赏花的颜色、形态等,感受的鲜艳和美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再顺势利导,告诉小朋友们:这么美丽的花朵摘下来多可惜啊,小花也是有生命力的,如果伤害它,花儿会伤心、哭泣,在这一赏菊、爱菊、惜菊的过程中,让幼儿体会生活中的美,增加对生命的怜惜之情。又或者带领孩子们去观察秋天里的昆虫和鸟类,看他们各自的形体特征和变化等,让幼儿逐渐了解动物和人的关系,慢慢建构起爱护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的环保意识,总之,幼儿园要想强化幼儿对生活的感知,就要尽可能选择在孩子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事物,让他们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进行尝试和学习。
二、强化幼儿课程的自然气息
实现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大自然这个宝藏,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让他们在自然生活中获得健康成长,为此,幼儿园可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对园内环境进行创设,让幼儿园环境更具自然气息。比如,可尝试种植一些花草,设置一些盆栽景物等,既要让园内环境更加心旷神怡,也要方便幼儿随时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其次,教师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定期组织幼儿走进大自然之中,让幼儿观察农田忙碌的收割情景、参观附近的果园等,在这一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果农丰收的喜悦,体验劳动的艰辛。待参观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要求小朋友们用舞蹈和绘画的形式表达一下所观察到的场景,这样在真实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相信孩子们会有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和热情。
三、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做合理、科学的安排
幼儿的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孩子的一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日常点滴生活细节和层面上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品质。比如,在幼儿摔倒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把他们扶起来,更好的一种方式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勇敢地站起来。在幼儿成功以后,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幼儿头脑之中就会形成自立意识,进而培养勇敢的品质。此外,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之中存在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物质水平提高,幼儿过于挑食导致的,鉴于这种状况,教师可在他们午餐和吃点心的时候,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和教育,让他们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并教他们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有关粮食来之不易的诗句,从小把珍惜粮食的理念灌输在小朋友的头脑之中,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利于他们身体的茁壮成长。当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仅仅是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我们还要多安排一些综合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他们参加,寓教于乐之中,细致入微地观察他们的言行,以便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使生活成为幼儿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四、实现全新的幼教关系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以生活为理念来展开的,那么在幼师关系方面也要加以相应转变,从而进行新的定位,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身置于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幼儿虽然年龄较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采用商量、分享、平等、耐心的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对于幼儿的疑问与需求,教师要认真、诚实地进行回答,不可因为孩子年幼,就随便糊弄,如果采取这样的态度,会很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生活化。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作出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实践的探究,切实为实现更好的生活化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琼.谈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0(04).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何谓家园合作教育?即家庭和幼儿园为着同一目的,共同作用的一种教育行为。那么如何把感恩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
一、家园共育――感恩之播种
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家庭和学校必须密切配合,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家园间有效地沟通和互动是培养幼儿感恩之心成功的关键点。
1.转变“感恩”教育理念。家庭是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首个平台。我们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错误的教育思想:认为孩子的感恩之心长大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有;孩子的感恩之心只需要通过幼儿园教育就可以;认为智力开发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才是最重要的……针对家长的错误认知,我们积极指导家长,转变家长观念,萌发家长的感恩意识;针对感恩教育问题与家长深入研讨,明确家园配合的途径与方法。
2.提高“感恩”教育主动性。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社会和幼儿园无法比拟的,因此,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共同教育,才会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首先,家长要主动和教师沟通幼儿缺乏“爱的意识”而对其成长道路的危害,纠正忽视幼儿“爱的教育”。其次,要以身作则。在家庭中为幼儿提供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使教育环境达到最优化,促进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最后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帮助幼儿建立“爱”的家园互动活动。
二、家园共育――感恩之育植
1.教师负有幼儿“感恩”启蒙的重任。“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感恩爱、付出爱的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是幼教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2.家庭是幼儿“感恩”启蒙的关键。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幼儿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取,不知恩,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家长应抓各种教育契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孩子,以巩固感恩教育的效果,让孩子在被人爱中感受温暖、快乐,由此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健康的人格,潜移默化下心存感恩之心。
三、家园共育――感恩之收获
1.通过教育活动启发孩子“给予爱”。作为启蒙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对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选择最适宜的爱心教育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培育。
(1)日常生活启发。在晨间谈话中,展开“我为大家服务”“我为妈妈做什么?”等话题的讨论;在吃午饭或点心时,我们组织幼儿说说食物的由来,让他们知道食物是怎么来的并怀有感谢之情,不浪费粮食;得到帮助说谢谢,他人有困难能给予关心帮助;学着帮班级及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使幼儿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感恩。
(2)主题活动启发。主题活动的蓬勃开展,让幼儿在实践层面上,自觉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首先,以“爱家乡”教育为切入口,让幼儿欣赏特定的自然风景,感受民间文化,了解丰富资源给予他们生活便利,进而萌发爱家乡情感。其次,借助节日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再次,借助主题活动,感受自己的长大与长辈密切相关,懂得关心帮助老人及兄弟姐妹,萌发关爱他人,树立尊老爱幼,不恃强凌弱的思想。
(3)亲子活动启发。感恩教育是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过程,而爱父母是感恩教育的起点。针对妈妈的节日,我们设计感恩活动“与爱同行”,孩子们从记录妈妈的一天入手,有意识地去了解记录妈妈一天的生活,通过实际行动,进一步体验父母长辈的辛劳,从而萌发感恩长辈的积极情感。
2.通过日常生活引导孩子“爱的模仿”。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作为父母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种温馨充满爱心的教育氛围,让幼儿感受什么是“爱”,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幼儿一些关心,与幼儿多谈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同时,父母和祖辈、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将孩子置身于和睦、融洽的氛围,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在学会向他人付出爱时,感受到幸福感,这对于养成孩子完善的人格是极有好处的。
感恩教育契合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种回归到生活的德育教育模式。幼儿的感恩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成人耐心细致的引导、教育,将之贯穿于幼儿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孩子,用言传身教的力量感染孩子;另一方面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密切关注对幼儿成长最具影响力的家庭环境,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各种寓感恩教育于其中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家园间播撒爱的种子、演绎爱的真谛、传递爱的真情。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心怀感激之心,真诚地感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更加美好!
一、培养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一)口语交际能力是人才发展的基本素质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口语交际能力都是影响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塑造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口语表达能力应从小培养,在幼儿个性尚未完全形成之时,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使幼儿形成大方开朗的性格,进而使之成为幼儿未来学习发展中的优秀素质。
(二)口语交际能力与其他能力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幼儿口语交际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前提,也是影响幼儿倾听时专注度的重要条件。如果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佳,会影响其与他人交流时的表现,如羞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疑问不敢提出、对谈话缺乏兴趣继而失去倾听的耐心等。对即将开启小学学习阶段的幼儿来说,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保障,更是终身学习的必要工具,也是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口语交际能力是长期培养的结果
幼小衔接教育的提出指明了幼儿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如此,不可能一下子有很大的提升。除此以外,幼小衔接时期是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需要从过渡期早期开始指引幼儿进行良好的口语表达,把握好教育的机会,锻炼幼儿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幼儿在入学前能基本掌握一定的语言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对策
幼小衔接过渡期是幼儿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初期,此时的培养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恰当运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适时引导幼儿;幼儿的世界是最为缤纷的,生活中的小事往往就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们应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看他们所看,及时与之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人为创设交流的情景,通过各种手段搭建沟通的平台,使幼儿有机会、有勇气、有兴趣开口,进而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这两大方向可以延伸出多种培养方式。
(一)从生活中入手,把握教育机会
1. 培养幼儿开口说话的习惯。
实现幼儿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幼儿的口语表达流畅、清晰,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从鼓励幼儿说话开始。作为一种能力,它的获得需要依靠长期的训练,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协作,在鼓励幼儿开口说话方面下功夫。例如:每天晚上让幼儿复述一个故事,教师在每天定一个时间段用于朗读或唱歌等。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内容并非落实到教材,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而创设一个能让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开口说话、交流的环境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2. 在教学中锻炼,借助教材激发幼儿交流兴趣。
幼儿园是引导幼儿学习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上课的环节。由于幼儿自控能力较差,课堂容易吵闹,教师为了方便管理一般采用 “我讲你听”的模式,但实际上只要内容丰富精彩,我们也是可以选择教师指导、幼儿发言的教学方法。由于幼儿教材大多由图画组成,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看图,然后给出一些有启发性的语句,开发幼儿的思维。最后,可以对幼儿提出简单的问题,例如:图画上有什么颜色?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事物?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这个颜色?等等,这样不仅有效地实现幼儿开口说话的训练,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想象和联想能力。
3. 在必要的劳动中提供交流的机会。
在幼儿的心理认知当中,接受老师交付的任务是被认可的体现。教师应把握幼儿的这种心理,对于生活中一些幼儿能力所及的事情可以提供让他们完成的机会。例如,每天轮流让一位幼儿当老师的小助手,和老师一起管理上课、午饭、午休的纪律,当发现上课讲话、浪费食物等不恰当行为时,鼓励幼儿想办法劝说解决。这样不仅让幼儿有交流的机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锻炼方法。
4. 鼓励幼儿观察与交流,适时延伸话题。
幼儿教学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教室进行,当进行户外活动时,幼儿往往就会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疑问。教师除了注意幼儿活动的安全,还需要留意幼儿的新发现,把握教学机会。例如当幼儿发现了一些昆虫时,教师可以把其他幼儿都组织起来一起观察,并让他们说说自己观察的结果,适时进行知识与话题的延伸。这种随时随地的教育往往令幼儿记忆深刻,并学会勇于开口提出疑问。
(二)创造幼儿游戏、表演、参观的情境,增加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
无论是游戏还是表演,都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进行与说话有关的游戏来提高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简单的反义词游戏、名称游戏、猜谜游戏等,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
幼儿表演可分为三大类:故事讲述、小品、歌舞。幼儿园可以定期举行故事分享会,请幼儿将自己看过的故事分享给其他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讲述的故事向听众们进行有奖问答,既提高了幼儿倾听的专注度,又令讲故事的幼儿感受到讲演的乐趣。小品演出是最能锻炼交流能力的表演形式,不仅演员之间要沟通好,表演时和观众也要进行沟通。因此,教师安排幼儿对学过的故事、童话进行表演,是有效提高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方式。
组织幼儿及家长一起到小学参观,这也是提高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数家幼儿园就在2014年3月联合组织了一次幼小衔接系列参观活动,幼小衔接教育普遍被提上日程。
1. 讲述表演活动。
讲述表演可包括对实际情景的讲述、观察讲述以及经验的讲述等。实景的讲述是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进行描述,例如讲一下自己的幼儿园:我的幼儿园有一个小操场,还有一栋四层高的楼房,我们的老师是个经常笑的人等。教师确定一个大致的主题,让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表达出来。观察后讲述可以锻炼幼儿的多项能力,例如进行一个“找不同”的活动,让孩子们来观察并说出不同之处。经验讲述的范围则更为广泛,例如过了一个节日,可以让幼儿来讲自己是怎么过节日的,去了哪些地方玩,吃了什么东西,或者收到什么礼物,等等,这些话题都是幼儿乐意分享的。
2. 故事续编的表演活动。
故事续编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使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开发。例如我们给孩子们讲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之后,可以启发性地问幼儿:假如龟兔进行第二次赛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猜测和理由,甚至排练成小品,模拟成一次小制作,有导演、编剧、演员、配音等,这样就综合了多渠道来提高幼儿口语交际水平。
3. 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分享活动。
通过带领幼儿进行参观,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讲讲他们对小学的认识,例如小学的哥哥姐姐们上课坐得很端正、他们上课时安安静静的、他们都穿着一样的衣服、自己背着书包等。参观活动是从整体上提高幼小衔接时期幼儿的认识的,通过认识我们也可以发掘培养能力的机会,是一举多得的培养方法。
(三)联系幼儿园内外,给幼儿一个统一的培养环境
1. 举办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
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有相当一部分在其他人面前仍羞于开口,但如果有爸爸妈妈在旁边陪着,孩子的胆量就会大一点,就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幼儿园可以多举办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的活动,例如家庭游园会或者座谈会,在孩子们有表演的时候请家长来做嘉宾,或让家长给孩子作比赛的拉拉队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
2. 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幼儿要平等交流。
很多家长都会有“自己所做的都是为孩子好”“孩子什么都不懂”的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家长与幼儿的正常沟通,也扼杀了幼儿在家里畅所欲言的机会。除了幼儿园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幼儿一生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家长首先要能静下心了解幼儿的想法,倾听幼儿的心声,耐心地为幼儿解答疑问,指正幼儿错误的想法,使幼儿感觉到被尊重,只有这样,幼儿才不会畏惧在人前开流。如果家长对幼儿表现出不耐烦,或讥笑幼儿的想法,容易导致幼儿形成封闭心理,不愿向他人倾诉,继而影响其学习交流的能力。只有成长环境中的多方一同努力,孩子才能形成开朗愉悦的性情,才能使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浅谈 开展 蒙古族 礼节 教育
蒙古族是很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的民族,人们见面互相问候对方安好,就是一种表达真诚与敬重的礼仪,历来如此。蒙古族礼节中尤其重视小孩子对父母或哥哥姐姐等长辈的请按、问候礼节的教育,这些是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环境影响,造成传统的问安礼节逐渐消失。
作为搞基础教育的我们,必须把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我们民族的接班人。为了更好的推广和传承蒙古民族独有的种种礼节文化,我开始了自己的礼节文化教育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收获,下面是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礼节教育
常言道 “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学会尊重别人”,对学前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让他们从小学会尊重长辈,敬重和爱戴身边的人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他们迈入幼儿园的头一天就开始不断地教育和提醒他们要礼貌待人、文明的进餐、自觉地向他人问好、要学会感谢别人的帮助等等。我们严格要求孩子们见到老师时要礼貌的说;“老师您好”、放学时要对老师说:“老师再见”、需要别人来帮忙时必须说:“麻烦您了”、从别人的手中接东西或递东西时必须用双手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孩子们已经学会很自觉地跟老师打招呼,并且进餐时基本上变得很安静,没有了往日的大吵大闹和随意浪费食物的现象。
二、把敬重和关爱他人的理念运用到了教学活动中
教学材料都是有针对性的,不管是分年龄还是分区域,这是为了更好的去完成教学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此,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进行理解教育时必须掌握他们的年龄特征,要用选择性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这项任务。蒙古谚语中说道“驯马要从马驹开始,育人要从孩童抓起”,我们非常肯定幼儿阶段接收的教育对其人生的影向。为了让孩子们将来成为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我们将蒙古人民自古传承下来的美德、礼仪和民俗融入到了实际教学当中。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喜好为他们编写关于敬老爱幼的诗歌,给他们讲很多关于礼仪、礼貌和礼节的故事,再让他们扮演客人和主人的角色,让他们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懂得更多的民族礼节。比如,迎接客人时应该展开左臂举到肩高,右手放在左胸前然后微微弯腰并说道:“请到里面坐!”。进屋后应该首先向长辈鞠躬请安,然后双手举起哈达拿出鼻烟壶让长辈坐着接受你的礼拜,接送哈达和鼻烟壶是必须屈膝弯腰的,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对长者的尊重,以求得到他们的美好祝福,接到白食时要蹲下和坐着用无名指品尝并还给主人等,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这些礼仪并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三、在游戏中进行礼貌、礼节和礼仪的培养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教育孩子最可行的环节。玩耍过程中孩子的精力会很充沛,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的愉悦性会大大增加,从而抓住这个机会给孩子们上一些礼节、礼仪和礼貌的课,甚至通过简单明确的动作语言和流畅的解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音乐课上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的了解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礼节文化,我在课堂中教学蒙古民歌“阿格图套劳盖”并且播放了关于鄂尔多斯蒙古人待客礼节方面的视频资料,课后让他们扮演客人或主人时孩子们都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并去模仿了自己所喜欢的角色。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也为以后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对父母的态度上明显少了许多任性和固执,却多了几分优雅和自信。
我们通过创办“蒙古象棋”、“羊踝骨”、“木偶、芭比”、“书柜”等区域活动,让他们在跟小朋友们玩耍中学会了如何交流、如何学会让步,如何控制自我和把美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等新鲜事情。
四、礼貌待人和民俗礼节的教育要融合家庭教育
礼貌待人和民俗礼节的教育要融合家庭教育,互相密切配合才能把孩子培
养成文明、礼貌、健康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这句话很直接的说明了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而且还会从中学习。父母是孩子眼前的行为标准,如果父母可以做到尊老爱幼、扶持弱者的好习惯,孩子一定会尽力模仿他们,把这一点视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这样你的孩子会无意中学到许多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