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篇1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99—02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文化遗产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牵系着本民族的情感,蕴藏着本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仅是国人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智慧成果,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个足迹。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很多文物已经在不经意间悄然消失。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历史、社会及公众赋予文物工作者及相关保护部门的重要使命。

1956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的前身中国文物科学技术保护研究所在北京成立。196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相继成立文物保护实验室,标志着中国文物保护工作也开始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保护工艺结合起来。随着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预防性保护在文物收藏及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物质是在不断运动中变化的。文物由一定的材料所组成,长期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会随着内因及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劣化,如何减少各种破坏因素对文物的影响,比起在文物实体上进行处理、改善文物所处的环境更有益于文物长期的保护。“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防”的方法是主动为文物创造良好的收藏保护环境,文物一旦因内因及外因的协同作用遭到破坏,再进行“治”就成了被动工作,可能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1888年,德国皇家博物馆罗思根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化学保护科学实验室,这是保护观念上的一次革命。和以往文物修复不同的是,他们开始研究文物病变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机理,从而对症下药,采取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法。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大批文物保护设备、文物保护材料相继出现,20世纪20年代质谱仪的出现,30年代紫外线和X射线的广泛应用,乃至于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仪等一系列仪器设备的出现,文物研究与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相互渗透使得传统文物保护研究从宏观定性时期发展到定量研究新阶段。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可对文物进行微观分析,研究文物材料老化机理,研究文物保存方法、保护材料等。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文物保护工作也由原来的有损分析逐步向无损分析方向发展,所使用的材料也逐步完善,从而尽量做到可逆性保护。如青铜器修复,现在可以通过X光探伤技术在没有修复前预先了解文物隐藏于土锈及青铜锈下的信息,作出合理判断,制定适合于该件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路线。加强科技保护的意识绝对是不可忽视的话题,每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都应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逐步发展及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及拓展,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从事文物保护科研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另外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提到影响文物收藏保护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度、空气污染物、微生物虫害、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

(一)温、湿度控制

温度是影响文物老化变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度就会增加1~3倍,同时造成物质物理、化学结构上的变化,从而破坏原有属性。温度急剧升高, 会使纤维质地藏品中的原有水分蒸发、干裂、发脆、变色,使彩绘、漆器起翘、卷曲。

篇2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举世公认、源远流长的优秀的民族文化。纵观世界各国,只有中国绵延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盛传不衰,不断弘扬光大,历朝历代都有文字记载,都有实物实证,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也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我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更感光荣和骄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份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很好保护,深入发掘,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否则,愧对我们的伟大祖先,也愧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各级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应尽职责。

我国历经磨难,几经沧桑,始终维持统一稳定的局面,不断发展壮大,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是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视现代文明建设是国家和民族,必须高度重视和珍惜自己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列宁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对于弘扬我们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扩大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被列强欺辱,使我国大量珍贵文物流失,这不仅是物质损失,而且是文化的流失,是精神是流失。今天,我们要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以对历史、对先人、对未来、对子孙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护和利用好文物。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文物,都真实的反应了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和社会生活的状况,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有些新技术就是由文物启发而产生的,例如火车的倒钩、球磨铸铁技术等。因此,一切有益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重视的。文物不仅可以供人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产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效果,而且可以运用文物研究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活动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由于文物具有破坏不能再生的鲜明特点,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珍爱文物,乐于收藏和观赏,这就给文物的开放利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利用文物发展旅游观光业,利用文物树立企业文化,创品牌成了商家的杰作。但从我国文物开放利用的现状和趋势来看,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开发利用不够;大量文物被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古老的文化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地区重利用,轻保护,造成杀鸡取卵的开发利用局面,使大量珍贵文物遭到破坏。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认真保护好,才有可能对文物进行认识、研究和利用,离开保护,利用就无从谈起;利用是目的,没有利用的保护是无价值、无意义的保护,有些文物不利用也就不能很好的保护。

我们北部边疆地上、地下遗存的极为丰富的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写照。

篇3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是宁夏规模最大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仅文献类藏品就逾5000册(件),其中2300余册列入“全国古籍普查目录”。馆夏时期的西夏文木雕版、元代西夏文木活字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十六》、清代铜版彩印《大清帝国全图》等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另有近现代革命文献、回族文献上千册,包含各类古籍典册、经书咒文、刻印雕版、金石碑拓、档案文书等,种类颇丰。这些馆藏古籍文献绝大部分来自于考古发掘或传世征集,由于年代久远,大都已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残缺破损,且面临着虫霉侵蚀、保存环境气体及材料污染造成的纸张纤维老化等问题。鉴于文物不可再生的属性,它们一旦进一步损坏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馆藏古籍文献的科学保护一直是本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为馆藏古籍文献订制无酸装具,改善保管基础配置

宁夏博物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并不滞后。自2008年新馆建成开放以来,在馆舍建筑、库房及展厅展柜设施更新、文物检测修复设备配置等方面都得以极大改善,为馆 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馆库房建设过程中,就根据藏品类别合理划分区域,将书画、文献、竹木、纺织品等有机质地类藏品库房设为恒温恒湿库房,专门配置了一套两组恒温恒湿机组设备。另外还购置了一套真空充氮杀虫消毒设备,对新入藏的有机质类藏品,包括图书文献都要求使用该设备进行入藏前的杀虫消毒处理。2012年宁夏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又促使对我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遵照《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显著提高馆藏文物和重要遗产地的风险预控能力”的要求,并结合本馆实际情况,近年来,我馆积极申请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支持项目,陆续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2014年,通过实施“宁夏博物馆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无酸纸囊匣)”项目,为四千多件馆藏珍贵文物“量身订制”了高品质无酸纸囊匣,一大批古籍文献也都被纳入,使其保管存放条件得到了有力地提升。

其次,馆藏文献的老化也有因装具设施使用不当的原因。宁夏博物馆在迁至新馆之前,由于条件所限,长期以来均使用一些年久老化、标准低、形式旧的文物囊匣,它们多采用低标准的不合格材料如:灰纸板、草纸板、胶合板、牛皮纸、海绵、织布等,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硫化物及苯等有害物质,长期使用反而造成文物保存微环境的恶化,不利于馆藏文物的保护。无酸纸文物囊匣的出现,解决了部分文物在保存时与普通酸性材料长期接触造成的腐蚀问题。无酸囊匣与普通囊匣最大的区别是材质,其材质为文物保护专用无酸纸,系纯净木浆加工,不含回收纸浆,不含木质素或很低,不含硫化物和游离酸。对文物安全、洁净,化学稳定性好,且耐久保存,这在国际文博界已普遍采用,并已常识化、规模化。在生产无酸囊匣时,从选材到制作的每个环节要求都很高,涉及的主要材料为无酸纸及无酸瓦楞纸板,加工制作时也是处于无酸环境中,所以对于古籍文献保护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能起到延缓古籍文献老化、劣化,一定程度上可中和保护对象及保存环境中的酸性物质,抵御酸性物质迁移、腐蚀的目的。

二、引进新型技术设备,提高馆藏古籍文献保存环境的安全性

无酸囊匣的配置,给本馆包括珍贵古籍文献在内的一大批珍贵文物穿上了“防护外衣”。对于古籍文献而言,影响其保存状况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及有害生物四类。为了进一步抑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馆藏古籍文献的破坏作用,我馆在一期项目实施中还购置了十多台韩国产Viruskiller空气杀菌净化器。它采用紫外线、羟自由基和光触媒多重杀菌及过滤吸附净化系统,可高效杀灭空气中的悬浮细菌和病毒,强力消除甲醛和挥发性有害气体(苯/甲苯/二甲苯),去除浮游灰尘,完全“零臭氧”释放。特别是它能够通过摧毁细菌的DNA/RNA,来杀死霉菌及孢子菌,而这正是文物旆扛髦钟泻ο妇中最难杀灭的。该设备即将到位并投入运行,又会极大地提高本馆古籍文献库房空气质量的安全性。

三、对馆藏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几点探讨

就我馆而言,古籍文献保护工作应该综合考虑本馆实际,因地制宜,充分认识各种不利因素对馆藏古籍文献的影响,并分析研究对策。结合工作情况,以下几点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一)馆藏古籍文献的保存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因素

目前,宁夏博物馆藏古籍文献尚分属两库保管。即少数历史、革命及民族文献进入藏品库房保管,并已纳入有机质藏品区域,由专用恒温恒湿系统设备来控制其库房环境温湿度;而多数古籍文献另设专门的古籍书库保管,由于该库房未配置恒温恒湿控制设备,其库房环境温湿度受自然因素影响甚大,急需装备恒温恒湿设备以满足文献典藏的环境温湿度要求。建议目前在短时间内古籍书库恒温恒湿设备尚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先将该库房古籍文献移至满足恒温恒湿条件的书画库房文献内保管。

篇4

前言

我国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时间积淀下,留存下的各种文物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还寄托了我们对于先人的追思,更是我们研究并且追求先人历史脚步的可靠保障。但是,大部分的文物因为历史悠久,又大部分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对于储存的环境非常敏感,而博物馆作为储存这些宝贵文物的主要场所,就需要满足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

1.博物馆环境概述和预防性保护

1.1博物馆环境

所谓的博物馆环境一般指除了文物本身之外,对于文物外在的收藏文物和展示文物的可移动的事物以及可移动事物所处的立体的包括空气、湿度、温度等环境指标的总和。馆藏文物保护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博物馆环境或者是保存文物的独立环境。

1.2预防性保护

由于文物都历经了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储存在博物馆里能出现的问题一般就是因保存环境不合适而引发的破损、侵蚀、丢失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一般都可以提前预防也就是所谓的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就是指有效地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预防性保护第一次被提出是在国际文物保护研讨会上。它主要就是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采用先进设备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时测试、及时评估以及适当调控,努力将博物馆环境可能对文物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尽量给文物提供一个安全的有保障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以期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为后世留存更多的珍贵财富。

1.3我国的博物馆环境发展现状

因为我国古代没有博物馆,而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起源于我国近代,所以存在发展快却有诸多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建立博物馆的初期,大家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不足,相对来讲对于博物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我国对于文物的保护和对文物的意义都有了重新的认识,我国博物馆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馆设立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翻开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新篇章。

2.对于博物馆环境的技术研究

在跨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就如何改善博物馆环境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有的科研工作者研究了博物馆的主要污染气体,有的则是分析了这些气体在博物馆中的分布情况,有的则主要是研究如何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检测和调控。

2.1对博物馆环境的检测与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博物馆中储存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此我国的博物馆环境检测和监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研工作者对博物馆环境的监测技术研究也取得了很多进展。我国博物馆环境因素的研究对象比以往更为全面,由原本集中于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监测转为对温湿度、光辐射、污染物、生物与微生物等环境因素的全方位监测。特别是针对污染气体的研究工作逐步加强,污染气体的分类检测日渐细化,各种污染气体间协同作用的研究也日渐清晰。而博物馆环境检测技术走出了实验室正式应用到了现实中。不仅如此,我国博物馆的管理者还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物区别对待,成功地让各省各地的博物馆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特别是国家博物馆的环境检测技术几乎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博物馆现在的检测技术都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多样性、准确性和精准性。而且还充分适应现代化技术,博物馆实现了各种环境信息的无线传输和各种检测数据的及时储存并且做到了可以由管理者在线监测。更值得骄傲的是,我国还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物联网技术,并且实现了在珍贵文物展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中的应用。

2.2对博物馆环境的评估分析

相比对于博物馆珍贵文物保存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的我国,国外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起步得早得多。很早以前,国外的科研工作者已经针对空气中的不同气体对不同材质的文物的作用结果展开了研究,被研究的气体包括易挥发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腐蚀作用的有机酸类、易将文物氧化的羰类化合物、甲醛等气体。有些科研工作者还研究了博物馆中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对羊皮材质的文物的影响,研究了博物馆中木制结构挥发出来的乙酸和甲酸对不同种类的文物的作用效果。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博物馆的湿度比较高,工作用的喷墨式的打印机会受到什么影响以及氯化物腐蚀银板照相机的机理,还有人研究了石灰石遇到颗粒型物质会被硫酸盐化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一般的甲醛、羧酸衍生物、含硫物质都对腐蚀银器使银器变黑。而金属材质的文物则比较害怕具有氧化性的气态物质的侵蚀,而很多现代化型材如人造板等散发出的有机物都会危害博物馆中文物的寿命。

2.3博物馆环境的调控技术分析

要想有效保护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我们在做好环境监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做好环境的调控工作。而各种环境因素中我们首先应该控制的就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只有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合适又平稳的状态,文物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为了减少空气中的颗粒性物质,我们还应该在博物馆的窗户、门等通风口安装上空气过滤器以防止灰尘的入侵。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博物馆的财力,比较实用的设备则是在珍藏文物的小环境中放上微型的空气湿度调节装置以及空气净化装置。某研究机构更是研制出了一种用植物纤维制造的可以自主调节空气湿度的板材,与传统的调湿剂相比,具有更低的用量和更高的湿容量,更加经济实用。

3.结语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文物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以及要能完好地保存文物博物馆需要满足的环境条件。从文物的储存环境出发,对不同的文物需要的储存环境进行探讨,以使我国的文物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存,可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

篇5

文物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损坏很难修复,甚至可能永远消失,为一个国家的文件与历史带来损失。文物保护意识就是从文物保护或管理者、乃至全社会从思想层面加强对文物的保管与陈列管理工作,从而减少各类对文物的损伤,延长和持久性保护文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积累与保护越来越重视,也随之产生和形成了文物保护科学[1]。本文介绍了文物保护科学,并探讨了在文物保护意识指导下的文物陈列与保管方法。

一、文物保护科学

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科学体系,主要研究相关的文物在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的自然蜕变规律,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文物保护技术与方法。这门科学一方面要研究文物本身的特性、陈列环境和保护方法,还要综合考量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类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对重要,它是指导和有效保护文物的重要内在因素[2]。

目前在全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甚至于一些相对贫穷的国家,都提高了对本国古老文明的开发和保护意识,文明和历史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根基,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国际上已经有绝大多数的博物馆建立起了与文物陈列与保护相关的专业部门。但是,在这些部门对于相关文物进行技术研究和设备更新时,是否能够以更加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做指导,更加重要。“预防性保护”是近些年来提出的重要的文物保护理论,即从意识层面提高文物相关工作者观察和了解文物的频率,树立随时上报的思想,以保证文物在自然蜕变的初期即被发现,从而及时进行修复和保护,减少损伤[3]。

尤其是博物馆中的讲解员和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身处文物陈列与保管的两大专门机构,可以说是与文物接触最频繁和最广泛的工作人员,他们有大量的时间观察文物,随时了解文物的变化情况,这部分工作者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可以从最直接的角度察觉文物的自然蜕变,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相关部门,从而及时修复,减少损失。也就是说,相关博物馆可以改进流程,利用文物讲解员和保管员的示范作用即时了解文物的蜕变破坏情况,并通过讲解员和保管员向有关部门反映和报告,并以他们的相关工作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从而提高对文物的保护。当然,这种流程并非唯一的文物陈列与保管有效途径,相关的文物产业工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就职的博物馆提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意见。

二、文物陈列与保管方法

“预防性保护”意识对文物的陈列与保管具有重要意义,也需要每一个人以该保护意识为导向,正确的树立文物保管理念。目前,预防性保护意识已经被全世界文物保护类人员公认,并已经成为国际文物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主要内容。根据笔者多年的文物管理经验,总结了如下的文物陈列与保管方法:

1、全面培养和强化文物陈列与保护意识

提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意识是从根本上改变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路和理念,因而各博物馆应对相关工作者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意识强化。

2、细致观察文物

文物相关的各管理人员应细致观察自己所分管的库房或陈列展厅的文物变化,随时了解和发现文物的病变情况,并及时上报。当然,要有效了解文物的变化,就要首先对文物的特性和变化趋势有充分的认识,比如青铜器上有不同的锈迹,但一些是会伤害文物本身的,而一些是不会的。

3、调整和管理好温湿度

对文物陈列展厅和保管库房中的温湿度要定期监测,并及时调整。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知悉不同文物的存放温湿程度,适合的环境等,将怕潮的文物存放于干燥环境,金属类文物要尽可能避免其表面的电化学反应等。一旦发现保管的温湿度超出安全标准,应迅速向相关的负担单位进行汇报,并配合进行环境调节。

4、预防虫害

文物的虫害也是影响文物陈列与保管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物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可能造成文物受损的害虫种类,并学习这些虫类的生活习性,掌握灭虫方法。一旦发现虫害,应及时果断的对虫害实施控制,减少损失。尤其是有机材料制成的文物,比如纸质、布料等,都是发生虫害的主要资源,在有效灭虫的基础上,还可通过不适于虫群生长的温湿度等减少虫害的发生,预防为主。

5、注意防霉

由于文物的长期陈列与保管,极易发生霉变,从而造成对文物的影响和损伤。目前各博物馆中多采用防霉剂来预防文物发霉,但长期使用一种防霉剂,一些霉菌可能产生抗体致使防霉剂不起作用,因而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防霉剂的更换。

6、卫生的清洁也很重要

文物陈列与保管的卫生与清洁可能直接影响到文物的蜕变和受损,比如包装上可能存在害虫,文物搬运时可能由于工作人员手部的不清洁等造成文物保管的不安全。因此一方面相关包装不要带入库房或展厅,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要做好自身卫生清洁、戴好手套、穿好工装,从而减少危害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文物保护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容忽视。各种文物保护手段和方法都应基于现代化的预防性保护意识为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陈列与保管效果,为国家的文明延续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世界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并且遇到伤害以后很难恢复原样。因此,针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所有开发行为都必须要先考虑遗产的保护。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文化遗产的开发出现了一定的急功近利现象,使得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某些文化遗产还出现了消亡。因此,在现阶段做好文化遗产是具有鲜明现实意义的。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概述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沉淀,是对民族发展历史的一种认同,对于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讲,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历史价值。世界文化遗产通常是一个时代最精粹的历史沉淀,代表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第二,艺术价值。文化遗产代表了所有历史时期人们的共同审美趋向,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一旦出现残缺,其艺术价值也会大大降低。第三,科学价值。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技术,对于当今时代也有较大的启发。第四,社会价值。文化遗产容易提高社会民众的向心力,对于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形成及文化内涵

沈阳故宫是满清入关前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修建,作为后金皇帝皇太极和福晋的皇宫。满清入关后,迁都北京,沈阳故宫的地位下降为“陪都宫殿”、“留都宫殿”,经过清代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先后不断修缮和完善,才形成今天的沈阳故宫。沈阳故宫不同于其它遗产,其还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沈阳故宫文化遗产是满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满族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连接民族之间的精神物体,是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生命的延续。因此,沈阳故宫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自从沈阳故宫成立专门的博物馆以后,相关部门就设立了研究室、古建部等各类机构对其继续全面的保护,并且负责对故宫建筑群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这些机构在日常管理中的主要智能就是根据相应的监测结果,分析故宫建筑群在近期有没有重大安全隐患,并做好日常防护工作。对于那些已经出现损坏的建筑,这些机构还应该及时提出相应的修缮意见,并投入到抢救性保护工作中。在维护和修缮过程中,相关机构严格遵守“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理念,对故宫建筑群进行还原性修复。除此之外,沈阳故宫自从申遗成功以后,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将近两千平米的地下文物库,对那些不能移动的文物进行专门保护,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和保护力度。虽然说近多年来沈阳故宫的保护工作做的已经比较出色,但是还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使得故宫文化遗址出现了较多的安全隐患。下面分三个方面,全面的阐述故宫文化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监控范围过小目前,针对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监控范围主要是古建筑群的房屋、地面、墙垣以及其它附属物,所使用的监控方法基本上都是直观形象监测,对那些已经出现外部变形的建筑区域进行归档处理。但是,影响建筑物安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是建筑物本身的性能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建筑物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中的多数建筑都是木质建筑,很容易受到光线、风热、水湿等各方面的影响,再加上很多木质墙面上还有一些彩画和木雕,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要在监测范围和监控方法上进行调整,否则就不能真正保障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安全。2.遗产保护预防性不足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文物修缮,即在古建筑出现破损以后再进行后续处理工作。这种方法虽然看似遵从“少干预历史遗产”的理念,但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遗产保护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任何遗产和文物都会出现老化。比如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中的石质文物,在接触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自然风化,最终使得文物表层出现剥落。如果保护团队不能及时的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而是等到它们已经出现明显破坏以后再进行修缮,那么必将大大降低文物本身的寿命。在这方面,沈阳故宫的保护力度远不如北京故宫的保护。在上个世纪,北京故宫就针对石质文物进行了预防性保护,而目前沈阳故宫所有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并没有太好的效果。3.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孤岛化.沈阳故宫对于周边环境的管理还有较大欠缺,特别是周围的文化街、步行街等街道,产生了很多人流量,再加上周围一些店铺,使得这些街道的管理变得非常困难。目前沈阳故宫并没有将这些街道看作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工作,仅仅将其当作普通的商业街看待。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大大破坏了沈阳故宫建筑群的整体美感,还容易给故宫建筑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即便忽视发生概率较低的交通安全事件,仅仅周围的汽车尾气就会对建筑群中的木质建筑带来极大的损伤。因此,管理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周边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三)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扩大监控范围首先,相应的保护机构应该在下一步工作中扩大南侧范围,将所有的古建筑群都纳入保护范围中,从而对沈阳故宫文化遗址进行全面的保护。其次,在监测方面,相关监测人员应该认识到直观形象监测本身的不足,多使用一些目前比较先进的纹理变化监测等,收集所有建筑的细节变化。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在进行监控的时候,也应该重视沈阳故宫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分析这种环境变化对于木质建筑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在这之中,一定要定期做好防虫害监控,避免建筑在不知不觉中就遭到了破坏。2.加强预防性保护力度目前,沈阳故宫在预防性保护方面的执行力度较弱,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在这方面,沈阳故宫可以跟北京故宫学习,引进目前北京故宫已经应用在石质文物上的防护技术。即在文物表面涂一层有机硅防风化材料SioR-17,而不影响文物本身的防水性、整体外观和质感,并且还能够大大提升文物的耐酸性和耐碱性。另外,沈阳故宫的文物保护组织还应该及时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动态,结合沈阳故宫建筑群的实际特征,将其引进到故宫保护体系中,从而提升沈阳故宫遗产保护技术层次。在这之中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保护人员的传统防护理念,提高对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于保护技术的投入,并注重培养一些高素质人才,综合提高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力量。3.强化景区附近街道管理目前沈阳故宫周边街区对景点本身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接下来的管理中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周边街区的管理。这里主要加强对于周边街区的街道管理和交通管理。一方面,景区管理者可以跟工商管理部门联合管理,共同加强对于周边街区的店铺的内部卫生管理和街道市容管理。另一方面,景区管理者还应该跟交通部门形成联动管理模式,着手治理汽车数量过多和乱停乱放问题。

三、沈阳故宫文化的景点开发

(一)沈阳故宫的开发现状

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开发主要是在申遗成功以后才开始的,目前其开发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陈列展览。其主要是将故宫中的一些文物或者复制品,经过历史还原陈列在展厅中。这些文物主要展示了清代帝王的生活场景,以及清朝前期的风俗民情、文化特征等。特别是“沈阳故宫古建筑技术展”,不仅展示了古建筑的各类制造技术,还利用3D建模技术对古建筑的制造进行了真实还原,使得所有参观的观众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沈阳故宫古建筑的魅力。第二,文化旅游。其主要是向游客展示绘画、音乐、文学等各个方面的民俗文化,从而让游客更深层次的接触沈阳故宫的文化内涵,比如“格格回宫过大年”、“故宫寻宝”等。第三,宣传推广现状。在申遗成功以后,沈阳故宫文化遗产就在不断加强其宣传推广力度,跟一些传媒机构进行深层次合作,致力于达到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沈阳故宫文化遗址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门票定价不合理近多年来,沈阳故宫旅游景区的门票遗址在不断调整,目前已经达到了60元/人次,并且还是一种浮动票价。相关部门表示,之所以这样定价是因为想要通过价格限制游客数量,从而实现对故宫建筑群的保护。但事实上,目前游客量对于沈阳故宫的压力并不算太大,特别是沈阳故宫的淡旺季非常明显。限制游客数量并不是只有提高门票价格才能做到,科学的管理与规划也能够起到同样效果。偏高的票价使得很多游客对于沈阳故宫望而却步,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2.文化演出活动不断减少为了推广沈阳故宫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馆进行了很多露天文化演出,比如《国史实录告成》、《万寿庆典》、《盛京清宫新春朝贺典礼》等。目前文化演出活动是沈阳故宫旅游的一个附加项目,跟沈阳演艺集团进行合作演出。在刚开始的时候,文化演出活动相对较多,并且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但近几年来,沈阳故宫的文化演出活动正在不断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人力和物力成本的上升,使得演出无法取得较高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关管理者认为沈阳故宫的品牌已经形成,因此不再使用文化演出来打响自身品牌。3.商业活动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沈阳故宫开发过程中伴随着很多商业活动,这种活动实际上是不合法的。一方面,商业活动会加大人流对于文物的影响程度,可能会对文物产生一定的破坏。另一方面,大量商业活动会使得沈阳故宫商业化,跟其本身的文化气息相违和。但沈阳故宫的开发者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跟一些大型集团联合在故宫内部举办各类活动,比如华瑞置地的招商宣传活动等。这些商业活动虽然能够给当地政府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但是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安全事件,对于沈阳故宫的古建筑产生很大的安全威胁。4.互联网促销应用不深入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宣传还停留在传统宣传途径上,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还不深入。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媒体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比如传播范围广泛、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交互较强等。沈阳故宫文化遗产在互联网宣传方面的缺失,使得目前很多年轻旅游群体都不了解沈阳故宫,也就产生不了旅游兴趣。

(三)沈阳故宫开发的优化策略

1.科学进行景点定价目前,沈阳故宫门票成人标准票价为60元/人次。这个价格让多数游客觉得“物非所值”,这也说明了沈阳故宫门票价格对于游客来说稍微有点高。为了更好的确定门票价格,这里通过分析价格上限和下限的方式来确定最合适的门票价格。首先,在价格下限方面。当前多数文化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都为50元/人次左右,而那些公园性质的旅游景点票价会更低,比如洛阳王城公园票价为40元/人次。因此,对于沈阳故宫景区来说,40元的票价是一个门槛,绝对不能低于这个价格。其次,在价格上限方面。沈阳故宫目前实行全年60元/人次,这个价格是有点高的。因此,价格调整必须要沿着下调的思路进行。目前沈阳故宫旅游有着显著的淡季和旺季,因此可以考虑在淡季的时候下调价格,在旺季的时候维持原价。根据前文所提及的价格下限,本文认为可以在淡季的时候将价格定为45元/人次为宜。另外,沈阳故宫还应该针对沈阳市居民提供一定的优惠,比如凭身份证可以享受半价优惠,或者每一名沈阳居民可以在一年免费进入一次故宫等,从而让沈阳居民能够真正进入自己家门口的景点。2.在节目演出上投入更多的成本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目前在节目演出方面还有较大欠缺,在下一步应该增加节目数量,并且还应该充分挖掘节目的吸引力。首先,沈阳故宫文化遗址应该明确演出节目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带来的品牌关注度,提高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社会形象。其次,沈阳故宫文化遗址应该对现有的节目演出进行深入的改动,提高节目与故宫文化的融合程度。在这方面,可以开发以满足文化和宫廷文化为核心的演出活动。在具体活动开展中,可以将满族本身就有的各类庆典活动进行相应的改动,突出其表演功能。同时还可以结合沈阳故宫的宫廷文化,通过历史实事来还原后金皇帝的日常生活。但在还原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于皇帝生活的艺术加工,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从而对游客群体产生吸引力。3.加强故宫文化遗产开发的监管沈阳故宫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为开发行为而受到破坏。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该重视故宫文化遗产,并且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于故宫文化遗产开发的监管。在这之中,故宫文化遗产开发的理念跟自然保护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在监管方面也可以提高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层次,重视对其内部文物完整性和安全性的防护,避免其在开发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4.积极使用现代化的营销策略沈阳故宫要想在当今旅游市场中站稳跟脚,进行互联网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沈阳故宫可以跟一些大型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在这些网络平台中对景区现状、建设情况、景点布局等信息进行展示,从而充分吸引游客的兴趣。另一方面,沈阳故宫还可以使用互联网来收集当前旅游市场中的游客需求,从而给相应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除此之外,沈阳故宫还要维护好自身的互联网品牌形象,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来解决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结束语

沈阳故宫文化遗址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因此,针对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各类开发行为必须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强预防性保护,将所有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合理定位沈阳故宫文化遗址在开发中的地位和角色,削弱商业利益的影响,真正将文化遗址作为一种重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从而达到遗址保护和经济收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博.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关系探析———以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2):55-58.

篇7

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措施

针对黑河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情况及文物保护工作实际,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一是通过文物普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全市范围内尚存的乡土建筑文物遗产进行普查,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认定和分类,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保存有关资料,一经发现有较高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等要及时确定公布一批保护名录,将优秀悠久的乡土建筑文物遗产纳入法治保护的轨道。二是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科学化保养,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和业余文保员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网络队伍。三是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管理,多方位筹集文物保护工作经费,不断拓宽经费来源。四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探索多层面和多元化的运行机制和投资方式,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向全社会征集文物保护工作建议,建立文物保护咨询制度,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

篇8

中图分类号:K8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3-0132-06

Abstract: During the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regular monitoring is needed to obtain data. Because most cultural relics rely on their environment for stability, 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to set accurate marks in monitoring equipment, non-destructive relocation techniqu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propose a geometric constraints-based three-point relocation method that would resort to devices such as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instruments(LDMI)and laser marking instruments(LMI). Even in such opera tio-ns where the theoretical accuracy of relocation is 0.1 mm, this technology can relocate monitoring points accurately without destroying the cultural relics.Bothlab experiments and field tests at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prove that this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relocation accuracy, simple operation, easy preparation, and being entirely non-destructive, as well as being applicable to diverse monitoring environments.

Keywords: monitor; relocation; degrees of freedom(DOF); reference points

1. 背景介绍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z产丰富。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以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具有不可再生特性的物质文化遗产现今面临着留存延续的危机。

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普遍认为,对物质文化遗产采取预防性保护,其效果完全优于紧急情况下的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的基本理念是,建筑遗产的损毁或破坏是可以通过控制引起损毁或破坏的主要因素得以降低或消除的[1]。它不同于以往物质文化遗产损毁后应急性的保护工程,强调基于信息收集、精密勘察、价值和风险评估等来确定文化遗产面临的风险因素,通过定期检测和系统监测来分析物质文化遗产的劣化规律,然后采取灾害预防、日常维护、科学管理等措施及时降低或消除面临的风险,从而实现遗产的全面保护[2]。

2014年,敦煌研究院王旭东院长也同样在莫高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中,将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放置于一个基础位置上。他强调应该构建一个监测体系以采集石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石窟崖体、文物本体、游客等方面的监测数据[3]。其中,针对石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石窟崖体、游客等方面的研究和监测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并且获得了很多的数据和成果。

然而由于文物(壁画)本体病害的演变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再加之受监测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所有监测点都采取定点监测的方法。同时,为了便于对病害进行分析和度量,要求监测区域、监测仪器、仪器的参数和光照条件等必须精确一致,即需要对监测平台进行精确重定位。以上这些因素尤其是重定位因素使得对文物本体的监测工作止步不前。

目前,直接以恢复相机的位置和姿态为目标的相机重定位研究并不多,Shotton J等人研究了利用深度相机(RGB-D Camera)实现相机重定位的方法[4],但Shotton的方法需要通过算法训练已知的场景,然后借助深度相机拍摄的带有深度信息的图像才能实现特定位置相机姿态估计,从而完成相机重定位工作。同时,重定位工作也一直是SLAM(及时定位与地图构建)中研究的内容[5-7]。然而,该研究中重定位仅作为中间过程,其目标是为了构建地图和实现导航,其方法也往往借助机器人在不断运动过程中连续采集的各种信息来构建场景,进而实现机器人位置的定位。因此,这些方法难以应用于针对某一特定位置来实现相机重定位而无需构建周围整个场景信息的情况。

与Shotton等人基于深度相机的重定位方法不同,本文所提出的三点重定位方法不需要训练,直接使用测距仪等配套硬件进行相关操作便可实现精确的重定位。其次,在重定位过程中,我们无需在监测现场打标记点,因此这种方法可以保证不破坏文物依存环境,这一特点也使得该方法的环境约束少,从而可适用于更多的监测环境。

2. 重定位方法

2.1 基本原理

2.2 监测平台组件

监测平台是我们实验室在进行“敦煌莫高窟风险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时,为监测文物的微小变化而设计出来的一个精确监测设备。其主要构成组件包括:

唬┤个激光标线仪,记为LMI1与LMI2和LMI3,可分别发射出一条水平激光线L1和两条垂直激光线L2和L3;

b)两个激光测距仪,记为LDMI1和LDMI2,可分别测量到达L2和L3的距离;

c)一个微动云台,可以在平面上调节3个自由度:分别为x和y轴的平移以及绕z轴的旋转角;

d)工业相机和基准点相机,分别用于监测文物微小变化和记录基准点;

e)光源、舵机、传感器、电路板等设备置于平台内部,以完成平台的自动调平工作。

在以上设备中,LDMI1、LMI1和工业相机被固定在平台内部,以确保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而LDMI2在平台内部可在水平面上绕z轴旋转。

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些辅助设备,例如三脚架、控制电脑等。其中,三脚架可以调节平台高度和粗调绕x和y轴的旋转以使平台粗略水平,电脑可以总控平台的各种参数。

2.3 操作步骤

监测平台的重定位工作是基于首次定位时记录的信息去恢复平台的位置、姿态和内部其他部件的参数信息。因此,重定位工作包含首次定位和重定位两步。

2.3.1 首次定位的步骤(图3)

A.连接相关设备,根据目标拍摄区域的位置,将三脚架置于监测区域前方合适的拍摄位置和高度,使得工业相机和监测区域的高度基本一致,然后运行调平程序,调节监测平台到水平状态,最后旋转微动云台,从而调节监测平台的水平摆角使工业相机正对监测区域。

B.打开水平激光标线仪LMI1,在前方监测区域投射出一条水平激光线L1,在该激光线上选取一个或多个具有明显特征的标志点作为C类基准点。例如:文物图像中的十字交叉点、线的交汇点等。基准点的选取应保证容易识别。

C.打开固定激光测距仪LDMI1和旋转激光测距仪LDMI2,其中LDMI1在前方壁画上投射出一个激光点a,旋转LDMI2至合适位置(即保证LDMI2投射出的激光点b所在的垂线上有多个明显的特征点),然后打开地面上的两个竖直激光标线仪LMI2和LMI3,使其投射出的两条激光线L2和L3分别经过激光点a和b,最后在L2和L3上分别选取A类基准点和B类基准点,选取原则和C类基准点相同(即容易识别)。

D.使用基准点相机拍摄和记录A、B、C类基准点以及三脚架位置的,同时记录LDMI1和LDMI2的读数,并分别记为d1和d2。

由B和C步骤可知,基准点的选取灵活,同时,为了保证重定位的稳定性,每类基准点可以选取多个,从而消除单个基准点所带来的不稳定性。2.3.2 重定位的步骤(图4)

A.连接相关设备,根据基准点相机记录的三脚架位置,将三脚架初步移到大概位置,然后运行调平程序,调节监测平台到水平状态,最后旋转微动云台,从而调节监测平台的水平摆角使工业相机正对监测区域。

B.打开水平激光标线仪LMI1,根据C类基准点调节三脚架高度,使水平激光线L1过C类基准点。

C.根据A和B类基准点图片找出A和B类基准点,然后打开竖直激光标线仪LMI2和LMI3,使竖直激光线L2和L3分别过A和B类基准点。

D.打开固定激光测距仪LDMI1,旋转监测平台,使激光点a落在L2上,移动三脚架位置,使LDMI1的读数逼近d1。

E.打开旋转激光测距仪LDMI2,并旋转LDMI2,使激光点b落在L2上,移动三脚架,使LDMI2的读数逼近d2。

F.多次重复步骤D和E,直至LDMI1和LDMI2的读数都精确接近d1和d2,然后再次确认监测平台的高度,使L1过C类基准点,则重定位完成。

3. 实验

为验证本文所提出的重定位方法,我们在实验室环境下,以室内大型仿制壁画的多处场景和壁画病害样本为监测目标,拍z距离控制在0.5―2m,利用实验室所搭建的监测平台和本文所提出的三点重定位方法,分别模拟初定位和重定位,然后在像素级别和毫米级别去分析重定位的精度。按照2.3.1和2.3.2的操作步骤,我们进行了4次模拟实验,获得的监测图像(图5),而4组实验的初定位和重定位的激光测距仪的读数对比如表1所示。

我们采用的精度分析方法是:首先使用SIFT[8]算法,提取两幅图像的特征点并做匹配,然后使用RANSAC[9]算法去除错误的匹配点对,得到正确的匹配点对A1(x1,y1)和B1(xb1,y2),A2(x2,y2)和B2(xb2,yb2),…,An(xn,yn)和Bn(xbn,ybn),从而得到对应特征点对的距离:

最后,由公式(1)得到像素级误差:

然后经过表2的比例将像素级误差errorpixel转换为毫米级误差,不妨设实际值为t,对应的像素值为p,则毫米级误差为:

则4组实验的特征点匹配如图6所示,误差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实验3的精度最高,整体误差为1.1mm,因此,我们的方法已经可以精确到0.1mm。

总的来说,在模拟实验中,三点法重定位的精度可达0.1mm,同时,由于无需打标记点,使得本方法在多种监测环境均适用。

4. 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套合理的面向文物微小变化监测的三点重定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监测过程中监测平台重定位的问题,定位过程快,操作灵活。具体来说,有如下优点:

1)重定位精度高。本文提出的监测设备采用了激光测距仪和激光标线仪来辅助重定位,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别,而在实验室模拟重定位时,物理误差上可达0.1mm。

2)重定位速度快。操作上采取合理的调节策略可使激光测距仪读数迅速收敛到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同时借助激光标线仪来迅速恢复相机高度,保证操作效率。

3)基准点的选取灵活。同时,为了保证重定位的稳定性,每类基准点可以选取多个,从而消除单个基准点所带来的不稳定性。

4)环境约束少,适用于多种监测环境。在环境约束要求方面,本方法只需要在拍摄区域方向上(即拍摄前方)存在一面墙壁或遮挡物即可进行重定位。

参考文献:

[1]吴美萍.预防性保护理念下建筑遗产监测问题的探讨[J].华中建筑,2011(3):169-171.

[2]白成军,韩旭,吴葱.预防性保护思想下建筑遗产变形监测的基本问题探讨[J].西安建筑科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54-58.

[3]王旭东.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与预防性保护探索[J].敦煌研究,2015(1):107-108.

[4]Shotton J,Glocker B,Zach C,et al.Scene coordinate regression forests for camera relocalization in RGB-D images[C]//Proc.IEEE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2013:2930-2937.

[5]Williams B,Klein G,Reid I.Automatic relocalizat-ion and loop closing for real-time monocular SLAM[J].IEEE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11,33(9):1699-1712.

[6]Davison A J, Reid I D, Molton N D,et al.MonoSLAM: Real-time single camera SLAM[J].IEEE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7,29(6): 1052-1067.

篇9

(Xibaipo Memorial Hall,Shijiazhuang 050411,China)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目前我国博物馆油画藏品保存修复面临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对油画的稳定产生危害。这些影响因素时时刻刻的存在,如不采取限制消除它们,最终会使油画毁坏,达到无法修复的程度。详细论述博物馆要怎样永久性保存修复好油画的方法。要求博物馆对油画作品精心保管,避免因为意外事故和人为的原因而遭到毁坏,通过对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以减慢和推迟老化的进程,使藏品寿命得以延长。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of China′s museum oil painting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currently, which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oil paintings. It not well treated, the oil paintings will be destroyed and cannot be restored at las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methods for museum to protect and restore the oil paintings permanently. It requires the museum to protect the paintings carefully and avoid damages caused by accidents or human factor. By using material and skills, the aging process of oil paintings can be slowed down and the life of the collections can be expanded.

关键词 : 博物馆;油画藏品;保存;修复;湿度

Key words: museum;oil painting collection;save;repair;humidity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224-03

作者简介:郭文乾(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文博。

0 引言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重要画种,后经“油画之父”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在明代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到了近代油画多用亚麻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油画在中国在中国艺术市场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2013年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多达到四千多家,随着社会对油画艺术品的青睐,各个博物馆也热衷于油画的收藏,但随着油画藏品的不断增加,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加以重视对油画的保存和修复将使我们馆藏油画作品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对油画作品保护这一项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如果油画有污垢或破损,不仅仅只就会影响视觉审美,它经济价值也会打折扣,也就无法留传后世。

1 博物馆馆藏油画面临的问题

致使油画老化和损坏的因素包括温湿度、尘污、昆虫、微生物、紫外线等等,这些都会对油画的稳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缓慢而持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如果不采取限制措施来消除它们,它们会慢慢的逐步累积,最终使油画毁坏,达到无法修复的程度。博物馆要使一幅油画永久性保存也不是不可能的。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技法的运用正确,以减慢和推迟老化的进程,使油画作品的寿命得以延长。这就要求博物馆对油画作品精心保管,避免因为意外事故和人为的原因而遭到毁坏。一幅油画作品面貌能够被世代传承,这就要博物馆管理者和修复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危及馆藏油画保存安全的因素和解决的方法:

①博物馆应建立专门的油画库房来保存油画作品。但是我国四千多家博物馆中仅有极少数建有油画库房。油画库房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温度保持在20±2℃,相对湿度控制在50±5%为宜,昼夜的温差不能超过2-5℃,相对湿度差不能超过3-5%。调节温湿度时,风速应和缓、均匀,不能太强,更不能直接吹向油画,防止避免库房整体空间温湿度不符合要求,油画表面出现过干或过湿的情况。

油画保存环境湿度的剧烈变化,会导致藏品画面膨胀或收缩,由于油画各部分受膨胀系数不同,吸水性较强的麻布、木板、纸板等基底,对干、湿的反应比较敏感,油画底子和色彩层反应则比较缓慢。麻布、木板、纸板等基底受潮后会膨胀,在湿度降低时会收缩,此时油画画布背面的张力就会增加,而正面的色彩层张力的变化不明显。基底的缩胀,和底子、颜料层对画布的缩胀现象的限制,会往形成两种不平衡的力,底子和色彩层因此脱离基底发生部分隆起,反应到画面上会产生龟裂和油彩的翘起和剥离。

木板油画同样也受湿度变化的影响。在湿度较大时,对油画画面的色彩层有一定的阻隔作用,此时湿气会从木板的背面进入画体,在对湿度降低时水分同样会从背面蒸发,其后果使木板油画的背面膨胀系数远远大于正面的膨胀系数,导致油画基底凹凸变形,色彩层为了适应这种变形就会产生破裂。

博物馆馆藏油画在制约油画保存的各种因素里,潮湿的破坏性是最大。不但可以引起物体膨胀,还会使光线产生破坏作用,使颜色变化,引起画面褪色,加速锌、镉、铁、铜、锶、钛、铅等油画颜料的氧化。使颜料中的油介材料发黄变白的现象。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霉菌生存的最佳湿度为80%~90%。因此油画库房相对湿度不要能超过65%。[1]

温度和湿度对油画藏品的保存起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作用。在密闭的库房中中,温度越高,湿度会越高,温度越低,湿度会越低。为了使油画长期保存好,避免温湿度巨变,给油画藏品带来损坏,有条件的博物馆必须建立设有恒温恒湿系统的在库房。

②油画在陈展时,展厅的温湿度应该和库房保持一致,光照度为50勒克司[2]这样才不会对油画造成损伤。展厅的温湿度达不到库房的要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重要的作品,应放在专用的恒温恒湿展柜里。在布展或撤展运送作品过程中,对库房和展厅之间的路程和时间,要足够重视。使运送过程温湿度与库房、展厅保持一致,如果温湿相差悬殊,则应对油画进行必要的包裹或采取其他方法,以尽量避免因温湿度的聚变给油画带来的损害。

馆藏的油画作品如需外出展览,不管是远近,都要先了解当地气温和展厅具被备的条件。展厅的温湿度也要要做出具体的要求,假如展厅不具备恒温恒湿的环境,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油画作品的展出安全。从国内的天气情况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南方的地区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展览时间应当选择在此地一年中气候稳定,温湿度适中的时间段展出。

③人为的疏忽遭成油画作品的毁坏。也有一些博物馆馆藏油画的损坏是由于工作人员疏忽和缺乏科学保存知识所造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工作人员有责任心、有科学知识。在管理上要科学化、规章化 ,杜绝人为因素对油画作品造成毁坏。

2 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修复

油画从传入中国已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并于当下成为收藏界的宠儿,我国的博物馆油画藏品在馆藏数量绝对占有重要位置。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油画收藏历史自始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馆藏油画作品大约有2000多幅藏品,主要为近代作品。馆长王璜生说,算起来油画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其实几百年,但由于其间材料工业和保存技术比较于西方都远远落后,时至今日,各美术馆面临的修复问题已经令专业人士感到焦虑。[3]这种状况下必然使我们对油画的保护做出慎重的思考——在“消费”和享受油画作品给我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视觉愉悦的同时,是否想过,怎样来科学地保护这些油画艺术作品。

预防性保护是对油画作品进行主动性、积极性的保护行为,此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在罗马的国际文物保护会议上提出。泛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特别是对温湿度的控制。值得庆幸的是如今这一概念越来越被重视,已延伸至管理者的宏观决策、保护资金投入、博物馆位置的选址、保护和陈展材料介质上的选择、博物馆库房和展厅缓冲地带的建设,以及藏品保存环境、陈展环境的恒温恒湿、照明、防尘、防虫害等方面。并且还包括对油画藏品的出库的提取、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安保设施、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等。

油画藏品应紧扣预防性保护原则这一宗旨。对油画藏品保存环境、陈展环境运用有效的、科学的监管方法,消除各种环境因素对油画藏品的损坏,使藏品时刻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尽力做到阻止和延缓作品的物理性与化学性“病变”乃至最终劣化,最终达到油画作品长久保护、保存的目的。

在博物馆藏品保护与修复领域内,油画的保护与修复并不是新鲜话题,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修复是指利用技术和设备进行必要的修理和挽救,消除不利因素对油画造成的损害,例如油画作品材料的自然老化,工作人员管理上的疏忽和人为损坏以及的存放环境引起的种种原因。修复并不是保护油画最好的方法,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不得不采取这种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提前消除隐患,为油画藏品提供一个良好保存作品的环境,这便是预防性保护的核心。

世界科学修复理论奠基者、意大利著名学者切萨莱·布兰迪(Cesare Brandi)1963年撰写出版了《修复理论》,在此书中提出了现在被文物修复界公认的的三原则:修复理论中材料的三个特性可逆性、兼容性、可辨识性。 “可逆性”要求在修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可以逆施的,可使作品恢复至修复前的状态,也称作可去除性原则;“兼容性”指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原作材料能够匹配,尽可能相似,避免因材料间的差异而带来新的问题;“可辨识性”是针对缺失部分的补全修复提出的,补全部分应当与原作整体保持和谐,色调保持一致,但也应注意要区别于原作。[4]国内从事油画修复工作人员在修复过程中都会遵守着这此原则,这种复理论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抢救性修复能起到够缓解、延长油画作品寿命的作用。主要是运用修复技术和材料对作品进行修复,修复流程如图1所示。

抢救性修复对损伤迫在眉睫的油画藏品确实起到了缓解、延长藏品寿命的作用,但是修复带来的一些不利后果及修复自身身的因素都承担着极大的风险。任何一项修复活动都有可能对藏品原状造成破坏性的保护,或者酿成千古遗憾,使得艺术品面目全非,或者是严重地偏离原作的气象,貌合而神离。

国内油画修复人才匮乏,从事修复工作人员少之甚少。现在国内博物馆在油画修复领域仍是空白的不在少数,越是成立时间早的博物馆在此方面设置越滞后,越是成立时间晚的博物馆,越是采用现代化标准来打造,在设置方面更合理。我们把油画修复设为一门独立科研也就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事情,据可查询到的资料显示:1999年,广东美术学院才成立了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 2001年中央美院建立中国油画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心;2010年,央美美术馆成立修复工作室。除了我们自己培养的修复人员外,还有一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个人成立工作室。这些人对国内早期油画作品的修复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们的努力挽救了不少珍贵的油画作品。如2005年,李福长主持抢救性修复安徽省博物馆馆藏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众的油画,历时近7个月,对108幅油画进行修复、矫正和更换内框。[5]

3 结语

当下我国博物馆应当重视油画藏品预防性保护,因为修复的最终目的还是了保护。而目前国的文博保护修复行业的从业员配备少之甚少,无论在精力,还是在业务水平上还是不能胜任的。藏品需要修复的工作还是要找外援,这种状况也不可能马上改变,只能是加速培养从业者,从简单容易的事情慢慢做起。我们的博物馆应当选择自己的侧重点和主攻方向,这样就会形成各自的专长。通过行业内的资源整合,使我国博物馆油画修复的面貌就会有一很大的提升。油画保护和修复的意义和重要性一定会受到关注、重视。当然“油画保护与修复”研究发展一定同学校、科研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同心协力,共同同改变现在面临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周理坤,彭祥凤.馆藏文物霉菌综合治理方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

[2][英]S.T.赫德逊,A.M.马斯登主编.灯与照明[M].轻工业出版社.

篇10

二.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对国家保存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即我们所理解的"国宝大调查"。西夏博物馆库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因空间有限,馆藏6915件文物都在此存放,未进行分类,大部分的文物在外面,质地不同的文物混合存放。文物库房占地面积相对近几年出土文物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新馆藏品库房应按照文物的质地划分类别分库存放摆架,易碎及贵重的文物放到囊匣中。完整的器物整理归架,小的瓷片应选出部分有代表性和比较典型的标本编号分类排架,不上架的单另存放。

三.现馆藏文物条件简陋,设备单一,不利于文物保护和利用,西夏博物馆的重新兴建,针对馆藏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我们做了《西夏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方案中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稳定、洁簟钡骺兀为环境因素敏感的珍贵文物配置合理数量的储存柜架、无酸纸囊匣等,实现对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等文物保护环境指令的及时感知,提升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

四.本馆主要以讲述西夏历史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文物以西夏时期为主。七十年代西夏陵六号陵和2000年三号陵的考古发掘极大丰富的西夏博物馆的库房藏品,工作中发现在文物整理中存在诸多出土地点编号不清、标记不祥现象。六号陵遗址出土的文物有些仅用英语或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代替,如非亲自发掘者进行查阅、整理这些文物标本时,会感到非常困难,有些拼音字母完全无从推测,有时即便是亲自参加发掘的人员,时间久了以后,也不能准确说出拼音字母所代表的含义。例如H.C.M8.C.B.H和H.C.M8.C.B.I,多次了解得知分别代表六号陵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残碑和汉文残碑,但今都搞不明白H.C.C.B.I和C.B.H代表什么意思,还有M8E1和M8E2,代表六号陵东碑亭出土大字和小字残碑,有的整理者用E代表东,有的用D代表东,很是混乱。我认为出土文物的整理标记应统一规范,要改变传统的仅用汉语拼音或英语代表头一个字母的做法,应用中文汉字遗址名称,这样即使在没有其它相关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了解该文物的出土地点、遗址名称等信息。有利于进一步顺利地开展出土文物的整理工作,经过考古发掘人员的整理,出土文物一般都有器物卡片,这些属于藏品的原始的档案资料,在移交经过整理的出土的文物时,需要提供原始的档案资料,以便增强出土文物的资料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藏品保管部人员对文物的认识和管理。

篇11

这是一座距今400多年历史的古刹。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广顺白云山僧人来此开山,在山顶修建伍龙寺,后经崇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民国屡次修葺扩建,形成一组巧夺天工的古建筑群。

寺院山门左侧有民国二十五年的题刻,记载着伍龙寺主持本安,于宣统元年主持寺务后,购置田庄、增修寺院,增筑山门外台基的事迹。

二、石头建筑的地理环境

远观天台山伍龙寺,“蜃楼凌空,耸秀于佳木涌翠之上,飘渺于云蒸霞蔚之中”,蔚为壮观。其山高60余米,一峰兀立,石壁崭截,伍龙寺建于其上,又称“清净禅院”。山脚一带有植被60000余平方米,其中不乏红豆杉,栓皮栎等30 多种珍稀植物。山间灌木丛生,奇藤缠绕古树,生机盎然,妙趣横生,游客将其称为“天然氧吧”。寺庙构思精妙,设计精巧,依山就势,耸立崖顶、直插云霄。建筑中有中轴线但不完全对称,是典型的高原山地石头建筑。山顶的人文景观与山脚的自然生态相得益彰,令人叹服。现代建筑大师张开济和一些文博专家将其誉为“高原山地石头建筑的典范,深山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最高的“望月台”上,有“九天揽月”、“海市蜃楼”之感。俯瞰台下,万丈深渊,令人心悸。极目远眺,四周山峦起伏,如绿色莲花宝座的花瓣,寺庙独尊其间,当觉轩昂而“一览众山小”,真是独具匠心。

三、石头建筑的整体构建

寺东、南、西三面为绝壁,唯北面有路可攀,所谓“自古天台一条路”。建筑大体坐东南向西北,面积约1200平方米,相对高度90米。

所用建材分两个部分。外部均用厚石板垒砌,与山岩浑然一体, 形如城堡,墙壁上有内大外小的窗口供射击、瞭望,整体上表现出极为粗犷的屯堡古刹建筑风格。内部木构件精雕细琢, 特别是大殿前的木雕,一幅一个人物故事,生动逼真,各栋建筑灵施巧布,在不规整的山岩上,创造了丰富的建筑空间。

主体建筑包括大佛殿、东西厢及倒座、玉皇阁、经堂、祖师殿。大佛殿面阔三间,穿斗、抬梁混和结构,单檐歇山顶,殿的两侧及前方建东西厢及倒座,依山就势、贴壁补崖。玉皇阁三重檐歇山顶,多为穿斗式吊角楼结构。另还有山门两道、庙门两重、三进天井、三个月台、粮仓、干碾房、马厩等40余间,与主体建筑相映成趣、各施其用。寺内存有吴山桂南行时留下的佩剑、朝笏、朝服等遗物,还建有屯堡地戏博物馆。

四、石头建筑的文物价值

天台山伍龙寺是贵州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也是规模较大、工艺精湛的屯堡古寺庙建筑群。它雄峙于一峰独秀的天台山石上,是山顶悬崖石构建筑的代表作。这座古建筑不仅拥有军事功能,还具有宗教特征。儒道佛三大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并存一体的现象,在中国也是少见的。“信佛信道信儒即信善、思名思利思德不思邪”,可以探秘这座屯堡古刹和屯堡人的三教合一思想更为久远的历史延续。可见它是座亦文亦武的古刹形城堡、半军半教的城堡式古刹。另外,天台山伍龙寺摩崖石刻颇多,历代骚人墨客喜登台题咏,至今崖壁上仍有“灵石参天”等明代字迹,书法和雕刻堪称上乘。

天台山伍龙寺作为研究明清寺庙建筑、、军事政治、书法文艺、礼教风俗、屯堡文化以及风水地理的文化载体,在历史人文、艺术科学上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五、石头建筑的保护

天台山伍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一)主要保护内容

“九五”以来基本完成天台山伍龙寺的“四有”工作,完成了整个古建筑群屋面及水电设施的修缮和局部分围墙的维修。由于该建筑群是石木结构,消防安全特别重量要,于是聘专人对山林植被进行值守,防火防盗,聘林业专家对遭病害树木进行诊治。成立了专门的群众保护组织。

“十一五”期间,对改变原建筑特点的材质进行更换,对有安全隐患的建筑进行了维修,对影响美观的部位重新修缮。

目前,预计完成如下保护事项:更换和添置适用的消防器材。完善避雷设施。完善对周边环境保护的措施,完善伍龙寺消防安全设施方案,设置防火、防盗自动报警系统。制作天台山植被病虫害防治方案,完成防治实施工程。聘请专家制定岩体加固方案,完成岩体加固工程。

(二)现存主要问题

伍龙寺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地域气候为典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阴雨绵长。1986年以来曾进行了大型修缮及局部修缮,但两次修缮均未考虑到维修工程中地方传统风格和传统工艺的延续使用。屋面夹背承重有所增加,导致渗漏严重,木构件糟朽,添饰剥落。整个屋面由传统材料换成青琉璃瓦,改变了军屯宗庙的特点。 屋面木构件工艺不合古建筑规划,影响美观造成隐患。山脚石围墙局部倒塌。岩体有风化、滑塌现象,对建筑群安全有一定威胁。

伍龙寺的裙裾(绿色生态群)由1000 多种树木簇生而织,其间藏有30多种珍贵树种,近年来遭病虫的侵害。对现有1000 多种树木进行治理,势在必行。

篇12

档案保护一般划分为两个层级:一是针对档案实体的原生性保护;二是针对档案内容的再生性保护。前者的目标是保持档案原貌,既强调档案实体的保护,又注重内容的保护;后者通常使用缩微拍摄、数字化、仿真等形式呈现档案信息,方便利用。虽然上述各种类型的再生性保护措施都可以脱离原件来保护其内容和信息,但是仍然需要依托原件实现信息转化或复制,即完整的原件是信息再现的基础。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档案实体价值与档案保护现状之间矛盾凸显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数字化进程中和完成数字化以后,对原件保护(档案实体)的讨论逐渐增多,主要有整体性保护、摈弃保护、弱化保护等观点。尽管观点不同,但实体档案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无论再生性保护手段有多少种,技术多么先进,对档案实体的保护都不应该放松。然而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不同的档案实体逐渐呈现出老化、破损、褪变等趋势,甚至部分已经处于或者临近濒危,严重者已经失去了保存意义和利用价值。

(二)现有档案实体老化速度加快,破损量大且破损较为严重

由于装订形式不规范,生锈、脱开、折裂、起翘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现存民国档案出现了大量破损。除了民国档案,20世纪80年代之前形成的档案,保存现状也不容乐观,纸张、字迹、案卷外观、装帧等均有程度不同的破损。同时,纸张酸化导致纸质档案实体寿命下降也需要引起重视。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政法类图书为酸性,其中80%纸张pH值在5.0以下,属于严重酸化;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文献pH值在6.0以下的约占70%;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战前和抗战后新闻纸pH值在3.7~4.7;美国国会图书馆1700万册藏书中约35%发生脆化现象;日本图书馆发脆不能翻动的图书约占20%;西藏档案馆馆藏300余万卷档案,其中约33%出现破损,因酸化发脆档案约占47.3%,严重者已为片渣状。

综上,笔者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特别是考虑到其中关于古籍文献的文物定级标准以及文化部已经颁布的多项分级标准及规范,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定级标准》等,并结合我国目前的档案保存状态、实体档案的价值等情况,认为在档案抢救和保护实践中需要开展实体分级或分类保护。分级保护是依据档案实体破损情况,将破损档案划分在不同的等级范围内,开展不同级别的保护活动,优先抢救破损程度最为严重的档案。换句话说,分级保护主要是针对出现病害状况的大批量档案采取的保护行为。保存现状、病害特点、破损等级划分、分级保护措施等问题都需要理论和应用的深入研究,越细化越具体,实际单位越容易操作。分类保护是按照档案实体的价值、重要程度、独特性等,创造不同的保管条件并开展保护活动,比如对特藏和珍藏档案创造最为理想的保存条件,及时开展科学的抢救。一般而言,由于特藏、珍藏档案数量不大,容易划分和筛选,因此,实际单位便于实施分类保护。

二、档案实体的分级保护

在档案破损数量大、保护条件和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档案实体分级保护,可以优先抢救濒危状态的档案。分级保护程序首先是对馆藏档案保存现状进行调查,摸清档案病害状况;依据档案病害种类和破损程度,制定破损等级标准;在预防性保护和治理性保护方面分级采取措施。摸底调查是分级保护的前提,划分破损等级是实施保护和抢救的基础,分级保护是实施抢救的主要方式。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各类档案馆所藏档案保存现状、破损程度、馆库条件和保管情况等,需要开展全面调查,建立档案保存现状信息数据库。对档案个体调查是对档案纸张和字迹种类、保存现状、病害种类、病害程度、案卷外观状况等相关问题进行的全面调查。主要包括:档案形成时间、档案来源、纸张种类、字迹材料种类、酸化、霉变、虫蛀、老化、污染、撕裂、残缺、糟朽、粘连、皱褶、字迹洇化或扩散、字迹褪色或酸蚀、字迹磨损(纸页中间和边缘)、不规范折叠。

破损等级划分是依据档案实体保存现状和老化情况,通过定量测量或定性分析病害,综合判断其破损程度,考察的主要病害因子为:酸化、粘连、残缺、污染、纸张糟朽、纸张撕裂、字迹洇化扩散、字迹褪色或酸蚀、霉变、虫蛀、老化、不规范折叠等。依据病害类型和程度可将档案实体破损等级分为:特残破损、严重破损、中度破损、轻度破损。档案实体病害程度尽可能量化,只要其中一项病害因子达到等级范围,即可确定其等级类型。以纸张酸化程度为例,比如纸张的pH≤4.0,不用考虑其他病害程度,即可确定该份档案属于特残等级;4.0

分级保护包括预防性分级保护和治理性分级保护。预防性分级保护的范围覆盖整个馆藏档案,属于全程性维护和保管。预防性保护在先且最为重要,涉及库房建筑、保护制度、环境监测与调控、安全维护等,是对馆藏档案批量进行的保护行为,产生效率高,作用明显。而治理性保护是在其后开展的抢救性活动,针对个体进行病害诊断和治理,只需要对破损的档案进行修复,不需要普遍开展,因此,工作开展涉及面较小。治理性保护实施需要考虑修复的技术条件成熟与否、资金支持、技术力量、人员修复水平、修复材料等众多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者互补,是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两者也面临相似的困境,馆藏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预防性分级保护和治理性分级保护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各种分级尝试难以实践。如何得出客观、准确、简单易行的分级办法是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

三、档案实体的分类保护

档案分类保护是针对档案的重要程度或价值或独特性等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和修复措施。档案的重要程度需要考虑档案内容、形成时间和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发挥的作用等,一般分为一般档案、珍藏档案、特藏档案。其具体保护措施如下:

(一)一般档案的保护方法

档案馆中保存数量最多的是一般档案,普通库房即可存放一般档案。一般档案的保护需要严格执行国家档案行业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中有关温湿度、防光等规定。比如,温度为14℃~24℃±2℃,相对湿度为45%~60%±5%。

(二)珍藏档案和特藏档案的保护方法

篇13

引言

遗址作为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的主体,对于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存很多不可移动的遗址,对于遗址的保护,我们不排斥对它的合理利用,而保护的目的是制止对遗址的人为损伤、破坏,减轻或延缓自然力量的影响。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真实长久的传递下去,而利用是充分发挥遗址的价值,更有效的保护遗址。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就遗址保护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遗址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遗址的现状大概分为遗址的环境调查、材料组成分析及病害调查。我们对遗址现状的分析最终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遗址所造成破坏的原因,为后期保护工作提出科学的依据,通过不断的原因分析、累积、深化,逐渐形成一套遗址和保护的科学基础。

对于遗址环境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环境变化对于遗址损害的所产生的影响,其次是通过对环境进行控制,从而减轻这种影响。针对遗址损害研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威尼斯第16条规定:所有的保存、修复和发掘工作都应当有精确的文献记录,这个文献记录包括分析、规范的并配有草图和照片的报告。文献记录在整个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使得保护工作中多种专业间的信息共享和规范遗址保护的文献记录的方式成为可能,随着CAD和GIS以及三维模型等技术在文献记录工作中的应用,使得保护过程中的文献记录工作成为了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在保护过程中必不可少。遗址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遗址环境现状,遗址材料组成分析和病害调查,目的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遗址所遭受到毁坏的原因,为最终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和深化,逐步形成了遗址保护的科学基础。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和加速了文物材料和工艺的研究步伐,对古代文物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及工艺的解析不仅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而且对遗址文物的保护也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针对遗址文物所进行的病害研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发展的重点方向,病害研究从一个遗址保护项目的组成部分,已经过渡到针对一些普遍原因而开展的专门研究项目,例如,盖蒂保护研究所于2004年启动了“盐的损害和减轻方法”的研究项目。

二、遗址保护方法和管理对策

在国外发达过久就遗址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美国盖蒂保护所科学部主任早20世纪就提出了“我们不要再去追求一劳永逸的保护方法,而是要提倡目前保护的方法要给后人留下可再保护的余地”,这便是遗址可再治理原则。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项原则进行了很多技术理念方面的改进,保护人员对于过去工作的反思和长年累月的保护实践经验,让遗址保护人员在大部分情况下能清楚认识到“好心办坏事”,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保护性破坏或不恰当干预。

虽然遗址保护理念的不断改进与进步为今后我们对遗址保护确定了保护方法,但是在选择保护材料及科学解释遗址损坏原因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明确了遗址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遗址保护材料方面,国内外专家针对保护材料的性质进行了一些的研究,特别是材料对遗址本身的作用激励和老化方面做了深化的研究。研究结果慢慢成为了科学评价保护材料和选择保护材料的科学基础和标准。由于遗址存在多样化和复杂性,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多样化的技术。但是大部分情况下,由于遗址保护人员配备较少及保护资金的限制,导致遗址保护的研究无法深入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因此,各项专门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就成了遗址保护人员的主要工作。

国外针对遗址保护及利用有了非常好的开头,例如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世界上十分出色的,他们不屑去做人工历史景观,认为那是伪遗址。他们致力于遗址的修复和遗址地段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及对遗址的再利用,而保持着遗址的活力、价值,这样不但延误了法国传统文化也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相当高的物质基础。法国在遗址修复方面预计未来10年内投入近580亿元,这为遗址保护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随着遗址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意识到遗址将面临的破坏越来越多,随着新问题的到来,也为遗址保护发展来了新的机遇,遗址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大量累积为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奠定了科学基础,预防性保护也是未来遗址保护重要的研究方向。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目前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发展比较快,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比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在今后遗址保护中,需要注意正确的认识遗址的价值,只有正确认识遗址的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才能有效保护,最后才能谈合理利用。其次,遗址保护模式的选择,国外大部分以石头遗迹为主,而我国遗址呈现多样化,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可行的时间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或综合几套模式结合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唐仲明.大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