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篇1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血脉,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在信息化时代,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不断通过日益开放的校园文化渠道入侵大学生的行为意识,高校亟须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目前各大高校普遍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育人功能。其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设计出高质量、品牌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在大学生中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405份,问卷回收率98.7%,有效率100%,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级、专业分布合理,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探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路径与方法

一、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现状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基本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95.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其中有42.22%学生表示十分感兴趣,仅有4.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同时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动机调查中有72.35%的学生表示参与活动是由于对活动感兴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具备了最大的动力需求――学生兴趣。

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度却不乐观,只有15.06%学生表示非常了解,9.8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5.06%的学生表示不是很了解。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知识的普及在校园中十分必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传承的需求度调查中,只有10.8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需要在校园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89.12%的学生表示需要在校园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35.06%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认知调查中,开阔眼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被认为是参与相关活动的最大意义,锻炼提升个人能力、拓展交际、加深与同学的交流接触、增加团队默契等意义也被学生认可。这说明在一般校园文化活动意义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类活动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2.大学生对本校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在调查中,只有11.11%的学生对本校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表示非常满意,表示基本满意的占46.91%,而不满意的占比高达35.56%,还有6.42%的学生表示不关心。其中,表示不满意的原因集中在此类活动数量太少、宣传力度不够这两个选项上。这说明,目前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质量还有待提升。

二、当前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数量不足

调查中有52.59%的学生将对学校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不满意的原因归于活动数量太少,目前,学校共有17个学院,只有个别学院有固定的传统文化类活动与传统文化类社团,学校层面也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节。以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度来说,活动数量还有待增加。

大多数的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由学院支持社团举办,活动的主题、宣传、参与奖励、内容等各方面都处于较简陋的水平。首先,活动类型单一,大都是书画竞赛、诗词歌咏类,需要参加者具备一定的技能与知识积 累,将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拒之门外;其次,活动范围较小,除个别校级活动外,大部分的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局限在学院、低年级范围内;最后,活动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活动场地、参与奖励、服装道具等都有待完善。

2.活动品牌化意识欠缺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是校园文化成果化建设、品牌化培育的产物,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意义,是一种影响较大、 深受师生喜爱和广泛认同的标志性、示范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它以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普及度区别于一般校园文化活动。调查显示,60.49%的学生建议学校增加更有吸引力的品牌活动,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意识不足,没有打造出被学生广泛知晓、认可的高质量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

三、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提升路径、方法

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个开放式问题:“你所知道的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哪些?”“如果让你组织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类的活动,你会怎样设计活动去吸引同学们参加?”第一个问题直观反映出当前学校各传统文化类活动的知名度、普及度,除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大赛、曲艺专场等个别活动知名度较高外,被调查者列出的其他活动均为所在学院的院级或社团活动。被调查者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可直接借鉴到传统文化活动的提升路径研究中来,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创新活动设计

明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活动目的;扩大活动对象,不仅局限于个别专业、年级、学院,以整个校园为对象来设计活动,增加活动参与率;丰富活动内容,可参照表1的调查结果,来选取活动内容;灵活设置活动方式,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可参照表2调查结果,多种方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固定时间与随意时间相结合,形成固定的活动时间,如设置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月,提前征集各学院各社团的优质的、内容各异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在活动月集中开展,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活动氛围;其他时间同样鼓励各学院、社团自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做好活动的费用预算、意外防范和效果预估,更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反思,为下一次开展活动提供实践经验。

2.增加活动频率

根据调查,有52.59%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的数量太少或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应适当增加此类活动的数量与频率。首先,应鼓励扶持中国传统文化类社团的成立,并支持已有的社团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其次,每个学院应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并保持每学期1~2次的举办频率;最后,学校有关部门(校团委、学工处)可设立固定的传统文化活动月,并发掘优质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每学期或每学年定期在全校开办大型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3.形成品牌活动

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品牌化是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的关键点,泛泛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参与率低、影响力不足,不仅起不到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作用,还会浪费物力、财力和学生精力。传统文化校园活动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学校至少要形成1~2个品牌活动,成为传统文化活动月的标志性活动。目前,山东农业大学的博雅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月中已经设置了传统文化活动版块,也征集了汉字听写大赛等一批优质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每年寒假的学生社会实践安排中也设置了寻根民俗风主题活动,活动参与门槛低,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结合,考评合理,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但还没有做好品牌活动的打造。品牌活动打造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好活动内容,可参照表1调查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度选择;二是要创新活动形式,根据表2的调查结果,打造比较常见的歌舞娱乐类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发掘社会实践型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寻根民俗风、非物质文化保护行之类;三是要形成固定时间,品牌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活动就能树立起来的;四是加强活动的经费支持,选择品牌项目重点支持,在活动的宣传、设备材料、道具、参与者纪念品与奖励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活动质感。

4.注重宣传和总结提升

活动的宣传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参与率,因此要注重活动的宣传,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不满意原因,“宣传力度不够”高达60.49%,常常是活动举办了,只有个别学院、社团学生知道,因此降低了活动参与率。目前,山东农业大学有本部、南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对活动的宣传以及学生的活动参与带来困难,但只要有足够的活动经费与人力、时间支持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在活动的宣传发动阶段不仅要注意宣传范围,更要提升宣传的质量,新颖别致的海报设计、简洁明了的方案展示、活动参与的奖励展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推送都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活动参与兴趣。另外,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要及时考查活动效果,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根据活动现场效果及后期的参与者体验回访,及时调整活动的方案设计,对活动进行提升完善。

篇2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67-0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像是中国传统的剪纸、京剧、红灯笼等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它的内涵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它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是不会变的。

(二)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利用文字、图片等元素的编排来表现一定的思想的艺术设计,它的各个文字和图片传达出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组合也是为整个设计的中心思想服务。通过平面设计进行活动和产品的宣传推广。从平面设计的内涵来看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平面设计的概念是从美国传入的,发展到中国成了一项专门的学科,这足以看出当代中国对平面设计的重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一)平面设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平面设计中有着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体现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平面设计作为艺术的一种,他的设计灵感来自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又处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平面设计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就要接受生活的检验,这时传统文化的元素能够拉近和人们性灵的距离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平面设计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

由于平面设计源于生活,它的设计思想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平面设计是为产品、活动的宣传进行的,那么在产品活动的宣传时必然会带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所以借助平面设计这一载体,传统文化也会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平面设计越来越受重视,它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三、平面设计应用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图形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的元素中图形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具体到对传统文化图形的应用就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奥运火炬上的祥云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表达中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中国传统文化图案数不胜数,其中最具独特性的是中国文字。中国文字有许多种类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依然使用的各种象形文字,中国文字音、形、意上都非常具有表现力。中国汉字最常用的“福”就有上百种写法,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汉字形象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不仅能让热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还增加设计的趣味,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色彩的应用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也是很具有表现力的一种元素,而且设计中色彩的搭配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第一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应用也是很讲究的,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是奥运会主馆的主题色――中国红。在中国传统的概念里,红色是吉祥红火的代表。当然除了红色,其他的色彩应用的也十分的广泛,如素雅、洁净的白色,象征和平、希望的绿色,象征智慧、冷静的蓝色等等。不同的色彩表达的含义不同,而且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有不同的宣传效果。平面设计应该从传统色彩的应用中推陈出新,既能包含一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又不落俗,而且紧跟时尚潮流,这样的设计更能深入人心宣传效果会更好。

(三)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整体布局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布局是非常的讲究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的对称布局。这种对称的布局随处可见,如整个北京城的建筑,从那些街道地名可以明显的看出如:东单、西单,东直门、西直门,东长安街、西长安街。故宫正好坐落在对称的中轴线上,这些安排设计都是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内涵的。现代的平面设计有打破这种对称布局的趋势但是整体上也是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的。

四、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深重,但绝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它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再加上现代时尚元素,使传统文化的元素表现的更到位,达到良好宣传效果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篇3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尤其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绘画大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贡献了无数经典作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思想的革新,绘画教学中产生了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绘画教学的文化基础

在绘画教学的最初阶段,是对绘画技法的相关教学,可以说是绘画学习的技术基础。然而绘画艺术的最终发展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所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文化储备才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不再以文化课单一指标的考量决定学生的未来,但在此背景下,文化课水平依然影响艺考生考试的整体成绩。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也会因为文化知识的匮乏而影响绘画的学习,制约他们绘画水平的提高。所以,无论在哪一阶段的绘画教学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绘画教学之中,为学生绘画水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创新建设,不断进行学科的完善。艺术类教学虽然覆盖面不及常规教学,但也肩负着艺术人才的培养责任,同样需要进行教学的革新。将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能够充实绘画教学的内容,完善绘画教学的课程体系,为绘画教学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1.3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实现绘画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创造受到各方思潮的冲击,动摇了传统文化在绘画教学中的基础地位。西方文化的输入,让部分国人轻视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传承面临危机。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也逐步向文化强国这一目标迈进,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一张最具特色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提升强有力的文化支持。[1]绘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绘画人才,更高目标是通过人才的培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艺术影响力,推动世界绘画艺术的共同繁荣。所以,在绘画教学中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培养我国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文化复兴的重要保证。

2 分析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

2.1 绘画教学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在艺术生高考中,我国把文化课成绩同专业成绩一样作为升学的考量,这样做的初衷当然是想让艺考生们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2]但实际上,由于艺术考试对文化课成绩的分数线设置较低,导致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忽视了文化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了解和主动学习更加难以实现。然而在大学阶段的绘画教学中,类似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大学中对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学生又缺乏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相关教学管理的约束,传统文化的普及更加难以实现。

2.2 绘画教学中偏重于技法教学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法,导致高校的绘画教学产生急功近利的弊病。如此一来,学生接受的绘画教学往往是偏向于西方的,[3]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绘画中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虽然西方的相关造型技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但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绘画者独有的艺术源泉,是我们都应该掌握并传承的。

2.3 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在绘画教学中,虽然有部分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学生们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普遍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并没有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而且教学过程往往枯燥单一,学生参与感不强,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

3 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的建议

为了提高绘画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绘画人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实践刻不容缓,必须让社会、学校、绘画教师以及学生产生应有的重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完善相关考试政策

在艺术院校以及相关艺术类专业招生时,除了对考生专业水平的考察,还应该注重对其文化知识的考量,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详细的研究和严谨的判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占艺考成绩的比重,在政策上引起绘画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3.2 更新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

与高中阶段的艺考改革相呼应,高校的绘画教学工作也必须作出调整。一方面,增加与中国传统知识相关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课程形式让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集中W习,提高绘画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考试的形式约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校园内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例如,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展,让学生们自发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融入绘画创作中,而通过展览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动了解和使用。

3.3 提升绘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绘画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绘画老师应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绘画教学的实际工作中,绘画教师除却这一本职身份,也应该是一名绘画创作者,[2]必然要具备一个创作者应有的素质。我们讲“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在对绘画知识的日常讲授之外,绘画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把传统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中。

3.4 强化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历史文物,不能将它束之高阁,而应该在绘画教学以及绘画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绘画教学中,绘画教师可以把代表性强的以传统文化为灵感而创作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详细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创作的强烈愿望。

4 结语

在这个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同时,在对绘画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不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对绘画教学的指导意义。经过相关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培养更具文化底蕴的绘画人才,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06-01

一、传承的目的及意义

在当前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室内空间设计的最基本目标就是要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它是室内空间设计的基础,也是这次设计的基本目标。

当然,设计不仅要遵守这个基本目标,当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资讯,科学技术的发展像计算机为我们设计提供了有效而迅捷的手段,我们的设计文化却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所以, 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中去,传承中国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近几年室内取得了飞跃发展,度过了单纯模仿西方现代室内设计的时期,逐步走上了创新之路。在这台创新的路上,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在设计中,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深入融合,通过艺术语言综合、重构,使简练的室内界面及空间形态蕴涵较深厚的文化神韵和意境。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文化色彩的室内空间。

二、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中所沉淀下来的宝藏。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历史的进步发展的长河中,室内设计也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贯穿于设计的发展中。而在现代社会中,则更多的体现了传统设计艺术的魅力,刺绣、篆刻印章、风筝、中国结、回螺纹、楼台亭榭等均体现着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在现代结构、材料、技术的建筑内部空间运用传统的室内处理和装饰手法,以及某些传统构件来进行设计,使中国传统式样和现代建筑达到统一,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室内设计是一种民族的习惯,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纽带,是一种留在中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方案的设计中,经过传统元素的解读,结合企业形象,选定设计的主要文化元素来进行创作。使室内空间设计更具有内涵和活力。

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传承的方法

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作品需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底蕴,自己的内涵,自己的文化传承,才能折射出其文化厚重感,给人以从“身”到“心”的享受。而那些经过历史积淀的,岁月洗练后的中国传统元素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这些文化符号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用今天的室内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索,是传统的文化在室内设计中传承一种表现。

第一,原物陈列。这种表现手法是最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例如把一些剪纸,陶罐,泥塑等成品物品直接陈列于室内,使传统与现代之间构成直接对话的桥梁,形成一种细腻的,原始的情调。

第二,古题今材。这种表现手法需要在原有元素的基础上,辅之以现代的材料与技术,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又添加了科技美,创新美。从而保持着新与旧,古与今,传承与发展的高度契合。例如饕餮纹本是青铜器上的纹样,当我们把他利用在有如镜面不锈钢,拉丝金属等材料上时,别有一番韵味。

第三,古意今韵。这种手法即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我国联通的标志是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的现代演绎。“盘长”源于佛教的“八吉祥”,本为“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标志采用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现代通信网络。

四、总结

经过上述论述,我们发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寓意赋予情感,一般在室内设计过程中,所以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的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传统文化理念进行创造和借鉴,才能创造出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这对室内设计的表现和装饰手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09-02

近年来,随着对通识教育和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以下三个问题越来越凸显:一是如何在庞大的文化宝库中精选教学内容;二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话,三是如何将课堂教学效果持续化。目前,在课时不可变动的情况下,准确定位教学思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任务。

一、抓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文化自信力,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就是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和丰富内涵,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运用文化视角审视当下生活、解释社会现象。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首先从本质上是一个以价值为本位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其次,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学习应当是一个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再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需要文化大环境的熏陶。针对这三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感性体验和理性反思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注重提炼传统文化精神,理性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提升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二)坚持历史继承与现实扬弃相结合。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涵为主线,同时,立足现实,以多维视角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长久动力;

(三)坚持正规教学与文化活动紧密配合,通过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树立积极的价值导向,保证学生的外在感受与形成有效的内在转化。

二、精心选择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世界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鲜明地体现出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分解成以下四个层面。

(一)外在现象――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出现了众多底蕴深厚的文化门类,每种文化门类在不同发展演变时期呈现出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文化形式,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经典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种种成就,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特点等等。这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外层、最直观的存在实体,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是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内在精神――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所指的内在精神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内在精神,而是具体指向每种文化现象发展的驱动力或者每种文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性的深刻的内在品质。如“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古代宫殿、园林的发展和各历史时期的特点之外,在内在精神层面,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礼制文化等。

(三)当下意义――延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向我们呈现了千姿百态的“历史面貌”,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遗传性、现实性和变异性。它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当下的中国和每一位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这也是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巨大生命力、可以传承千年而绵绵不绝的重要原因。

(四)中西对比――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需要放置在世界文化坐标系中得以体现,所以,进行简要的中西方文化对比也很必要。如介绍中国古代艺术重神略形的写意之美,可以与西方早期的写实主义进行对比,并说明中西方差异的原因。

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感性体验和理性反思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注重提炼传统文化精神,理性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提升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三、创新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注重“学为主体”和“信息主导”两个方面的探讨。

(一)综合运用自修与研讨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条途径入手。一是把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现象层面――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在每次课前给不同的学生(或者由学生自主报名)布置好下节课的部分内容,如《孙子兵法》简介、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等,由学生课下自己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下次上课时由学生讲解自己的成果。

对于稍难一些的问题,可以尝试运用“研讨法”来解决。“研”,就是让学生做简单的学术研究。具体做法就是教师把搜集的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研究的“原点”开始,阅读原始材料,让他们在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即学生讨论,教师进行点拔和总结。要想让学生真正讨论起来,一是话题要贴进学生生活,点燃学生的兴趣点;二是要创设合理的认知冲突,在学生中间产生二元对立,激发学生辩论。

(二)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渠道

篇6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64―02

引言

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命脉的根源。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教育,能让学生们珍惜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职责。室内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骨干课程。近年来,笔者结合室内设计的教学与实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目的,与学生共同进行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结合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互相融合渗透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1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室内设计课程是由建筑设计专业延伸发展过来的课程。室内设计目标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环境,结合相应的标准和建筑设计原则,利用相应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创造出一个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室内空间。经由设计的室内空间在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反映了相应的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氛围等精神需求。室内设计课程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室内设计行业内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这也对从事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鉴于此,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根据这些不同的需求,对室内设计课程进行不同的定位,尤其是对培养目标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进行准确定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不同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出发点和生存根本,高职院校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没有足够的关注,在学习室内设计课程中缺乏相应的热情。对室内设计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室内设计课程的积极性。此外,学生在室内设计课程课堂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关于设计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甚至有些学生会有让每一位教师头疼的想法,他们简单的认为室内设计课程即为装修课程。这种认识缺乏对建筑、人文方面知识的了解,忽略了室内空间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这对室内设计教育的顺利发展和室内设计师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形成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从传统的美术老师“改行”而来,这部分教师年龄较大,知识面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见解,但缺乏系统的设计理论知识;另一部分为21世纪初高职院校扩招时招录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教师科班出身,系统学习过设计方面的知识,具有完整的设计方面的知识结构体系,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因素:即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中国文化风格的设计过多的模仿外国流派,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设计时东拼西凑,缺乏原创性,抄袭之风盛行。另外,盲目追求奢华之风,缺乏相应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2 中国传统文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文明演进而汇集成的民族文化,它是各种民族性的思想文化和风格的体现,是民族史的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是由中国各民族人民及其祖先不断发展创造并一代代继承下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深厚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地说,是所有名族的文明、风俗、民族精神的集合体。它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达,具备相对稳定的积累和传承机制文化情结。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名族的历史、习俗、观念、道德、制度、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多层次的复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这些文化的总和不只是局限在思想、风俗、道德意识形态层面,它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知识的自然科学。通过它,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和飞跃,社会的内在精神特征才得以保存和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等。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已经停滞,有的已濒临灭绝。有专家说:看唐代的中国,去日本。那里有完善的唐代建筑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都是按照唐代礼仪而进行的。看明朝的中国,去韩国。那里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明代礼制。据说曲阜孔庙曾派专人赴韩国学习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庙祭礼乐”。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那里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这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面,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我们的前列。甚至于在某些方面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丢失,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将严重阻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2.2 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室内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是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于与科学的连接,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使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课程明确指出,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和知识的同时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能提升自己设计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

3 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方法

3.1 明确室内设计主题、提升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色彩。但是作为室内设计的课程,我们不能丢弃我们国家的历史,不能丧失我们民族的传统,更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化。当今的室内设计要注重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延续,要倡导赋予时代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古为今用,以今为主。作为课程开始,我们可以给出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主题,以此来约束学生去完成相关设计内容。例如:以汉代文化元素做餐饮空间设计。当学生获得设计的主题后,激发学生的主主观能动性,寻求汉代器物的造型美及其文化内涵,探索形式美的法则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研究和设计,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设计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让学生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提升其在这方面的使命感。学生会在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重要典籍的同时,会自主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形中会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通过传统文化主题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关心国家的命运,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梦想融为一体,坚定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3.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语言的运用

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er)、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Pierce)提出的。在室内设计项目中,我们会采用许多设计方法来体现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烘托我们的设计作品的主题。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平面媒体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必须是广意语言的一部分。因此,艺术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成为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是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集人文、民族、民俗于一体,其中包括:图腾图案、中国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物化形态和信息传播载体。传统文化符号是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其更是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民族内涵。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审美和人生价值观,并影响着每一代的中华儿女。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来传播中国文化,来诠释中国对承办奥运会的态度。该会徽整体结构就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一印章,运用书法艺术特有的写意手法,意到而笔未到地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对于室内设计而言,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空间,我们更多的任务是处理空间界面,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结合主题,强调和运用传统文化语言符号进行界面装饰,以此来传播传统文化。

3.3 中国传统色彩语言的使用

篇7

0 引言

文化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能够为民族创建一个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促进民族血脉永续流传而不断绝。民族化、区域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的同时促使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危机,如何在激烈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培养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一时期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在这一大背景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建设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系统化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高效科学继承,为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提供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创新源泉。

1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1.1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真正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始于20世纪初,各大工艺美术学院进行开办招生,引入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以抽象的视觉符号和几何图形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工艺手艺。在这一阶段,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一度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且对技术因素的重视要远远大于艺术因素,盲目追求西方艺术设计技术上的高超而轻视传统文化的本源之力。这也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在长时期内缺乏创新的动力,在教育模式上也一度出现弊端和不足。

1.2 艺术设计教育中崇洋抑本风气的盛行

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引进,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并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运用。艺术设计教育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能够将现代技术与其本身所根植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浓厚的东方古典韵味深入到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去,因此一味崇尚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会压抑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性质,导致艺术设计教育易出现过度模仿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局面。[1]

2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与运用的策略

2.1 有重点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内容中

(1)古代文学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为使学生能够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发现灵感,从而进行独立的创新创作,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有效吸收。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的珍宝,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之余同时开设古代文学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在四大名著以及诸多民间传说故事等此类文化艺术作品中发掘可以用来进行艺术设计的素材和灵感。除了文学作品,艺术设计教育还可以同时将古代文人、传说故事等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满足人民大众的欣赏力与娱乐需求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设计作品。[2]

(2)传统图形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从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商周朝代的青铜器纹络到唐宋元明清的绸缎织物图案等,缤纷多彩、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中是可利用性非常大的素材,因此现阶段艺术设计院校在教学课程内容中可以积极使用传统图形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将中华民族的审美个性以及文化精髓精确地表达出来。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开设相应的传统图形教学课程,将传统图形如民间绘画、丝帛图案等图形样式、构成法则和色彩配置原则等等提取出来作为学生们的临摹材料和学习模板。[3]

2.2 加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力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几千年时光里培育出了异彩缤纷的文化形式,如哲学思想、宗教道义、古代文学、艺术精神、刺绣篆刻、园林艺术、砖石雕塑以及音乐、戏曲等等,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也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先进设计技术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导致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建设方面出现不足之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从学生到老师以至于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所有工作者都需要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去,不断地将我们国家、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所打造出来的艺术作品送到世界艺术文化圈中。

3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艺术设计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效地传承与运用,能够保持民族文化常保活力,并通过艺术设计作品使民族精神逐渐具象化、视觉化,向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无限活力和灵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对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和运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断调整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教育模式,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虹.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篇8

一、引言

汉语言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渗透其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包容、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汉语言主要以人们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的形式存在,即口语与书面语,前者灵活性强,不具有具体的形式。后者包括小说、散文、史记、传记等形式,以及独有的格律诗、词、曲、赋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存在,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本文将会以现代汉语言文学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汉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来探讨现代汉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汉语言的发展历程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经过多次历史演变发展至今,成为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其发展历程如下表:

三、汲取文化精髓,传承文化经典

随着社会的发展的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现代汉语言发展至今,也吸收和改良了本民族以外的文化,尤其在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上体现比较明显。但是更多的创作者还是选择取传统文化之精华继续传承了下来,成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经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现代汉语言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1、思想中国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往往渗透在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中。例如,现代汉语言文学就深受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再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积极革新,在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新诗、杂文等形式上又建立了现代小说、话剧、文学报告等文学体裁。2、文化民俗我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传承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产物。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民俗文化的描述,作者将民俗文化融入作品,可以借用具体民俗来表现地域特点或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可以将某一地域的人文素养呈现给读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语言特点汉语丰富、灵活,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表现问文学句式、句型的多样,包括长句和断句,整句和散句等,现代汉语言文学中虽然有所改良,但是依然有很多作品采用传统句式与现代句式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四、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

改革开放的实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现代汉语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创新,出现了外来语言的增多、新词的大量出现、网络用语的传播等现象。在现代汉语言文学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形式现代汉语言文学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历史产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汉语言文学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革新,除了传统的诗、词、赋、曲、史记、传记等还建立了现代小说、话剧、报告文学的形式。2、文学语言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语言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日常语言也包括艺术语言,既包括常规语言也包括变异语言,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新词热词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方言也成为地域特色被应用于其中。此外,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也对抒情方式、叙述方式、议论方式等进行了自我创新。可以说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文学语言更加丰富。3、文学作品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创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每个人在语言风格上都独具特色,通过语言的运用和句式的变化可以大体判断作者是谁,或者是哪一流派,例如鲁迅的文学作品语言使用都极其质朴,鲜有新颖的词语。五、结束语汉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载体。其发展至今,依然富有生机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在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文学热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由于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中生对社会的接触也越来越广,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对高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看来对高中生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平时提醒学生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更要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1.1增强教材深度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时更注重拓展教材外的知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拓展方面。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把教材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存量,而且对其心灵的塑造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使其对整个教材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对于培养其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1]。

1.2拓展教学空间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的教学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过多的注重知识的学习,甚至认为学习只是为了通过高考,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要对这种思想进行全面的革新,让应试教育不再成为高中教育的枷锁。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实现教育育人的功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建筑、服饰都能够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种种资源,使教学空间得到拓展,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

1.3丰富精神世界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过多的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的感受,这种不良思想逐渐的延伸到校园之中[2]。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良好的使用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洗涤,使其精神世界得到充分的满足,进而使其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日后的发展中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4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也推动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相互碰撞。国外文化对我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一些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格外重视,例如情人节、圣诞节,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却不甚了解,对外国文化大肆宣扬,而对我国传统文化却绝口不提,这都是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冲击的体现,这些现象的产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若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得不到发扬,那么这个民族如何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高中语文数学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能够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去感受国外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崇洋,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应对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3]。

2弘扬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2.1教材中传统文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应做充分的准备,针对教材中有关于中国文化的部分拿出来进行全面的剖析。在课堂中结合传统文化的优秀观点和课文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其蕴含的道理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对此文章进行讲解时不能单单讲解其字面得意思,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励志故事,例如苏秦刺股、凿壁偷光等,以故事来丰富此句话的传统内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相关故事的分享,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播,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能够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文章中的内涵,更是对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升华。

2.2营造课堂氛围

高中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堂传授,在语文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4]。在很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多的渲染,很多诗词中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对此类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带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参入其中。在对作者和作者所生的朝代进行介绍时多进行文化层面的教育,还可以通过一些影视剧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5]。例如在对古文《离骚》进行讲解时,可将楚国的文化和当时战乱年代的故事进行讲解,对作者屈原进行更深层次的刻画,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电视剧《思美人》中对屈原的刻画进行相应的讲解,对不符合史实的部分予以更正。活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吸收,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

2.3对传统文化的延伸

虽说高中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仅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还要加强其在日常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使其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时要自主的去翻阅一些历史古籍、经典名著,进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著,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在阅读中不断的提升,进而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观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歌曲。例如在电影《孔子》当中,电影对孔子的一生进行演绎,其中有很多是语文课本中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一来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4活跃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整体教学思路,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吸收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探讨,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还应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认同感,并将文化的传承付诸到实践中去[6]。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使用音乐、视频等形式来对知识进行展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为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教师可使用各种教学形式、各种活动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加立体的展现,可以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首先,可以开展中国传统诗词赏析和诗朗诵比赛,由此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举行“国学经典读书会”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开展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去组织、发现和探索,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还能锻炼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

3应注意的问题

3.1对于文化的选择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文化中有其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在对文化进行选取的时候,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正能量,要对其进行大篇幅的讲解,对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进行的弘扬;另一方面,在面对一些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文化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古代落后的消极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以其为反例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面对“三纲五常”这类思想时,教师要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消亡的过程进行讲述,进而使学生理解文化是有优劣之分的,对于腐朽的思想我们要摒弃,对于优秀的我们要继承并弘扬。

3.2对外来文化

在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时,要让学生有一种正确的心态,对外来文化要保持、兼容并蓄的态度,不能一味的崇尚或一味的排外。这时教师要做好良好的引导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各个国家在竞争中更注重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作为其中一个方面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重要。在高中语文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面对国外文化时要保持尊重的态度,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外来优秀文化进行学习与吸收,进而使我国高中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更好的去树立创新的文化理念,对其日后的发展极有裨益。

4结语

综合全文来看,高中语文数学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在进行相关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学思维,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促进我国高中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实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目标,进而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使我国现代化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38.

[2]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29,31.

[3]高原.探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30,30.

[4]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38.

篇10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汉语言是大多数中国人终生使用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中国人塑造、完善人格,构建文化平台,实施文化养成的重要载体,而其他任何一种外来语言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在职业院校,如何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呢?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可系统、生动、直观、深入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少、慢、差、废”的现状,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能力,还可以起到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向学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母语的兴趣和自主性。二让学生挖掘和提取中国文化的精髓,思考其当代的启示意义,使学生自觉地将学习、生活、自身发展同社会、国家密切联系起来,产生归依感和社会认同感。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的功用就在于精神、文化的传承。“文”的范畴十分宽泛,包括哲学、历史、美学甚至一些专业著作。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学习、领悟“古文”,可以使学生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语文课本的“古文”选文众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中国优秀文化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选文和相关文章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挖掘文化精神、揭示文化意义、吸取文化精髓。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中国传统的很多优秀文化,早已通过语言的传递,在日常生活中将学生包围。而且经过数十年系统的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已经具备接受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和基础。同时,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大多都系统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有较强的古文功底和文论、美学、哲学基础,具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能力和可行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初探

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时应遵循两个原则

(1)紧扣课文,选择性补充材料。既方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课本内容,同时又增强文化积淀。如在讲解《逍遥游》时,可向学生简单讲述老庄的“无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解读王维等人的诗歌时,可以适当引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儒、道、释三家的合流与融汇情况对中国文化形成的作用。

(2)补充材料量的大小,应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度。在授课时,力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着力寻找文化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如将儒家所讲的“仁爱”“和谐”“诚信”与现代社会契合。

2.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糟粕并存,教师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充分领会现代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实现学生个人发展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批判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和精神。

(2)教师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智慧激励、方法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使学生大胆地评说,积极地参与,自觉地思考特定文化内容对现实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并将精华内化成为自己的文化积淀。

篇1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民族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遗憾的是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在被人们一点一点地遗忘。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零散、单一、传统的信息呈现与传播方式,为其自身的传播与传承带来困难。那么“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为理论基础的知识可视化理念与知识可视化设计,则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呈现、传播、传承。

一、知识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设计

知识可视化是指可以用来构建、传播和表示复杂知识的图形图像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还在于传输人类知识,并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知识可视化是在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它应用视觉表征的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知识可视化设计将围绕知识可视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图解”开展。就是将视觉与逻辑、心理等多方面的感知联系在一起,利用图形图像手段将那些复杂的知识和难以显性化的信息,转变成人们容易接受和认知的可视化的信息图表(图解),以促进知识的理解、记忆、传播和创新。怎样让知识信息通过视觉图像更易懂、更人性化地呈现,是知识可视化设计的目标。怎样运用准确的视觉图像构建信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是知识可视化设计的重点。知识可视化设计的难点在于“图解”,也就是视觉信息呈现的结果。

二、知识可视化设计的应用

生活中知识可视化的运用比比皆是,有信息知识的地方就有知识可视化设计的一席之地。例如:元素周期表,根据化学元素的原子序从小到大排列,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这个表格从一开始仅以黑白字符表示,演变到现在将各元素的特质用合理的视觉符号表现在相应的表格中,使元素信息表现既直观又易于理解,基于知识可视化设计的元素周期表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记忆。

知识可视化设计将遵循知识可视化的“双重编码理论”、视觉呈现方式、工具的逻辑合理性,进行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性化的设计,使信息知识更好更快的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达到信息知识传播的最大化、普及化。

三、知识可视化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知识可视化设计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信息知识种类繁杂,然而承载如此恢弘庞大信息知识的大多是长篇大论的文字,面对当今信息爆炸的“读图”时代而言,这样的视觉呈现方式显得较为死板和单一,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相比之下,国外对知识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比中国早,运用也更为灵活。基于此,我们可以应用知识可视化设计,在传统文化的信息呈现中引入一定的视觉效果,利用图形图像手段将那些复杂的知识和难以显性化的信息变成人们容易接受和认知的可视化设计。运用知识可视化设计的多样性、广传性、易记性、人性化等特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可视化设计相结合

“族谱”,是中国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的表谱形式。我们可以将表谱的呈现与图像、影像、声音相结合进行知识可视化设计。如在一些人物的画像旁配文字,增加一些记录生活精彩瞬间的照片、影像、声音,抑或是写一段个人留给子孙的箴言、祝福等。这种图文并茂、声画结合、非线互的视觉呈现方式,能够使“族谱”的信息架构更直观、更易于理解和传承。又如2014年中央强调在中学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各大城市正着手编写“中小学国学教材”。为迎合媒体传播方式的普及和年轻人对媒介终端的依赖,我们可以将国学教材中的相关信息用视频、图画、动态、交互等可视化形式设计并呈现出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可视化设计的广泛应用,信息知识的传播方式与视觉呈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是二维的也可以是多维的,可以是符号化的也可以是图样化的,可以是单机的也可以是交互的。

结语

“信息就像一场连绵细雨,轻轻地落在每个人身上,人们却毫无察觉”。这是物理学家冯・拜耶尔(Hans Chrisitian von Baeyer)的著作《信息:科学新语言》(Information : The New Language of Sicence,2005)的开篇语。这段话形象地比喻了当今信息知识纷繁复杂的真实状态。随着信息知识的膨胀,可视化设计将成为引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总之,知识可视化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一种可以帮助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手段,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呈现、传播、传承下去,对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国梦”亦具有积极作用。

(注:本文为刘微主持的2014年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文化要素的可视化及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成果之一;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关于提升学生创新实践和就业能力的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13DB085)

参考文献:

[1]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2]赵国庆,黄荣怀,陈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 [J].开放教育研究,2005(2).

[3]Manuel Lima.视觉繁美:信息可视化方法与案例解析[M].杜明翰,陈楚君,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80-3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其根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进入社会关系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是极为丰富的,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的基本精神主要有:

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孟子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强不息。

二是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然,这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毕竟是传统的和谐思想,它产生予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强调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和谐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种主张和谐,持中贵和的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自然也是双重的:其积极方面是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但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压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使人们缺乏西方人那种竞争、进取精神,这对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少不利影响。

三是以义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追求义利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价值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早期发展中,就出现了“义利之辨”的讨论。“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前者与后者是公利与私利、他利与自利的关系。孔子主张“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求人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义”,即自己取利的行为是否是道义的。这些对于今天抵制利己主义思潮,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全民道德水平,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即“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特色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它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原则,又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结构上的。个人的权利容易被忽视,容易压抑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利于个人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以民为本。早在殷商时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从此以后,重民思想就一直没有中断过。黄宗羲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高峰,它已经超越了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局限,触及到了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等新层面。同时,对中国文化中的民本主义与西方式民主的本质区别也要引起必要的注意,中国的民本思想并无对公民权利的法理内容规定,更没有人民共同管理社会政治的意思,个人只是在宗法专制条件下的“子民”,君主始终是民众的监护和放牧者。今天,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表现在: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德教,重视知行合一,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他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其实就是建立在每个人内心自省的基础上。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灌输是外部因素,内省是内部因素,外要通过内才能发挥作用。大学生群体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应该教育他们要通过内心自省,从内心深处认同这种思想道德,没有学生自己的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当今社会,由于世俗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渐渐渗透到高校校园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重考验。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唤醒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这些传统思想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可以获得广泛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将来走向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会一辈子受益不尽。

第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传统文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应该发挥其作用。但是从整体上看,各类高校尚未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机制,传统文化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出现了断层与缺失。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知层次较浅,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的涵盖范围较窄,而到了大学阶段,本应该强化的传统文化的知识补给却缺乏系统性、制度化,这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程度不高、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越发淡薄的现实。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融人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给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留下了极为丰硕的文化遗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具体表现为:

积极的影响:(1)它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意识、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生价值观,都可以为我们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深刻的启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和人本主义的哲学社会观为基础,提倡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倡导人性的回归,有利于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它架构了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宽广博大的民族胸怀,而这种民族主体意识中积极进取的优秀因子,正为今天的社会所需要。(2)它可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形成道德的能动性,最终升华自己的品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都重视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在道德修养上的主体自觉,突出道德践行,这种思路本身值得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

消极的影响:(1)中国传统文化重情轻法,不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德治的重要性,忽视法在国家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社会,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这对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将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2)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片面强调“仁义”,强调和谐的概念,也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传统思想中,崇固保守是最大的缺陷,表现在人的思想上就是安于现状,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自我陶醉,也会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传统思想特质中的不良影响,去粗取精,正面现实与未来。要以史为鉴,开拓创新。

四、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首先,建立和健全各项教育实施制度。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和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从上到下,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各个形成单位之间应制定不同情形下的文化教育宣传办法,鼓励全社会关注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对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未来的主要力量群体,更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为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做好资源潜意识中的储备工作。

其次,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渗透优秀的文化、历史、价值、美德教育,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传统文化、历史人文为载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人人文活力,实现内涵拓展,使之成为思想理论有根可寻、有脉可把的课程。此外,鉴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价值,还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教学计划中。在高校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其他政治课形成合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最后,发挥现代的大众传媒作用,丰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精神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另一方面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我们只有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通过大众传媒电视、网络、广播、杂志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挥现代信息传播快和覆盖面广的优势,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牢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让现代的大众传媒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林.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2]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

[3]何海龙.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J].西江月,2012,(33).

篇13

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进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仍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当道德真正深入人心,那么人们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安心的!其次,我们要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现代化大体上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2]。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为是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的,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我们应该从积极影响入手,寻求二者互相融合促进的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早期的积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认知模式为学习西方提供了理论基础。冯桂芬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思考以后,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然而中国有着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自到19世纪末,整个中国的社会风气都是反对学习西方的。所以,对于主张学习西方的人们而言,只有将西学兼容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学所用 ,才能确立学习西方的合法性基础。学习西学,本来就是为了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使得西方文化能有一席之地,并促进和加快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进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理性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现代化意识的觉醒。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使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有封闭性,但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实用主义的理性思维,所以在近代面对民族危机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等人。他们用经世致用的理性思维解读西方文化并从中寻求救国之路,他们反对空谈主义,主张学以致用,探索外国实用文化以自强。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列文森指出:西方文化所以能在中国取得一席之地,并能保持下来,靠的就是这种理性主义,它是从林则徐到张之洞等所有儒家官僚中的西化派或自强派共同具有的信条[3]。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并有很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格道德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守志尚义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在现代吸收西方思想的向外性,加强精神的释放和自由,是构建思想领域的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有力保证。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这就为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起到积极作用,避免了很多空谈主义。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优势。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 无论是儒家提倡的“仁”,还是道家提倡的“无为”,或是墨家提出的“兼爱”乃至宋明时期提倡的“理”,“心”,这些关键名词的提出都是基于对“人”这个词的思考。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中国现代化

虽然人们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大多会想到的是弊端,但是我们一直传承至今没有断裂的古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这样就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并充分利用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

首先面对历史悠久,博学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进行继承发展,这对在转型期中的中国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我国现代的建设进程。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大家思想对当时人们的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概括,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道德规范,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

其次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产生的弊端,我们应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将西方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吸收为己用,汲取精华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婷 金鸣娟 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8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