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养殖技术

渔业养殖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渔业养殖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渔业养殖技术

篇1

大面积的水库非常适宜渔业生产,水库渔业养殖成为造福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在实践应用中,由于养殖技术不规范、不科学,不但影响生产还导致水库水质、环境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进而造成水库渔业产量降低、效益减少。只有全面强化水库渔业养殖健康技术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水库水质环境良好、提高水库渔业效益,并形成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1.水库渔业水处理技术 渔业健康养殖首要的是水质要达标,这是养殖的基础,对大水面的水库而言,其面积广大、流动性强,对水质的控制较难把握,要想使水质环境良好,就需要正确把握住周边生态状态和理化状态,对不达标的水质需要进行科学处理,一般情况下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化学处理法,主要通过使用化学反应方法做到对水源的控制,使水源中的悬浮胶粒或污物得到净化,主要操作方式是中和、凝絮、络合、消毒、氧化、还原等,按照不同水质结构特点,做好方法的选择,达到治水的目的。二是物理处理法,水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只有根据用途划分好水的物理特性,才能确保水质良好。可以通过使用物理方法把水源中有害气体或悬浮物质去除,使水质达到养殖标准,主要措施是过滤、沉淀、吸附、逆渗透、泡沫分离等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水质具体情况做好正确的选择。三是生物处理法,这种方法是自然方式,主要利用生态链的自我更新,达到治理水质的目标。也就是说对水库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进行保护与利用,科学合理地利用好高等水生植物、绿色藻类、微生物、光合细菌等生物,使它们形成一个完全可以调节的生态圈,合理控制数量与比例,达到对水库水质改良的目标,这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降低和避免因代谢产物或残饵积累对水质造成的污染,能够通过生态循环治理水质、净化水源。

2.水库渔业品种选育技术 水库渔业养殖技术性要求较高,由于水面较广阔,在对品种选育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选择高效、高产的品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病害抗御能力,对品种选择的原则还是以地方品种为主,因为这种品种适应性强,对环境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强,这样才能达到自然生态需要。

3.水库渔业营养施配技术 水库渔业养殖对水产品营养要求较高,所以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合理控制好生物特性上的需求,做到科学养殖、健康养殖。合理控制好营养投放与比例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控制好碳水化合物比例。这类物质是鱼类需求量最大的,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对水中的化合物进行测量,确保需求量,在一般饲料中就含有这种营养物质,充分做好比例调节,标准要求为每克碳水化合物热量利用是5~16千焦。二是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调配。鱼体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数量多少影响着鱼苗发育速度。只有全面控制好氨基酸的含量,才能确保蛋白质成分平衡,所以养殖时,需要做好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科学检定,确保数量合理。三是维生素脂肪调配。合理利用能够促进鱼类发育,保证在成长过程中的健康,维生素能够调节鱼类生理功能,实现氧化还原、调节代谢作用。四是矿物质调配。也就是指无机盐类物质,矿物质充足,能保证物质实现正常的代谢功能;脂肪为鱼体提供脂肪酸和能源。

4.水库渔业施肥技术 要想保证水库渔业健康养殖,就需要做到科学合理的施肥,通常情况下,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禁止使用高污染或毒副作用大的肥料,施肥时,保证频率,控制数量,确保休药期时长。

篇2

中图分类号:S9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水利行业的蓬勃发展,其水库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各种大、中、小型的水库星罗棋布,并且适宜渔业生产的水面范围也十分的丰富,因此,近几年来,水库渔业养殖逐渐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水库经济辅助产业。然而由于养殖技术的不规范、不科学,导致水库的水质、环境遭到破坏,进而造成水库渔业产量降低、效益减少。因此,必须要加强水库渔业养殖的健康技术。本文就我国水库渔业中常见的健康养殖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水库渔业尤其是北方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在确保水库水质环境良好的前提下,更好的提高水库渔业的经济效益,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健康的水库渔业发展机制。

1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的方法

1.1 自然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天然无污染的水域(包括其中的天然生物链),在基本不进行施肥、投饲、用药的条件下,进行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水库养殖技术。

1.2 生态养殖技术

由于集约化的养殖池塘中底泥过多以及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渔业生产常常发生病害,降低健康养殖的质量,因此就需要进行生态养殖,即在一定范围的养殖水面中,利用堤埂进行种草养鱼、农作物种植等,从而将底泥、水质等进行综合性的、无公害的生态利用,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健康的水库生态渔业养殖系统,尽可能的利用系统当中产生的剩余能量进行有机污染源的综合、全面、科学的处理和利用,从而达到对水库系统的直接(间接)的再循环利用。

1.3 生物学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在各种水质理化指标和环境条件均达标的水库养殖水域内,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良、适宜的品种(可以适当的引进地方或国家级的优良品种),采用绿色、无污染的饲料,在整个渔业养殖过程中进行合理、科学的培育生产。并将那些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学制剂当作防病药物和添加剂应用到养殖过程中去,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应用中草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并严格的实行休药期,从而尽可能的将药物残留量保持在允许的安全范围中。

1.4 休药期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将水库渔业养殖的周期科学的划分成两个阶段,即:第1个阶段,按照常规的精养池塘方法进行水产的饲养管理,养殖期间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饲料和药物添加剂;第2个阶段,根据所使各类添加剂和药物的有害物质残留量实行休药期,并确保水质、环境各方面的指标达到绿色水产品的要求标准。

2 加强水库渔业健康养殖的措施

目前,我国水库渔业尤其是北方水库渔业的健康养殖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进行加强,具体措施包括:

2.1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水处理技术

在水库渔业健康养殖过程中,首要的基础性要素就是良好的水质环境,这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良好的生态状态和良好的理化状态。目前,常见的水库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1 化学处理法

即运用化学反应方法对水源当中的悬浮胶粒或污典物等进行处理,具体包括有:中和、凝絮、络合、消毒、氧化还原等。

2.1.2 物理处理法

即依照不同用途水的物理特性,经过物理、机械的方法将水源当中的有害气体或悬浮物质进行去除,具体包括有:过滤、沉淀、吸附、逆渗透、泡沫分离等。

2.1.3 生物处理法

即利用自养性植物(如高等水生植物、绿色藻类等)和微生物(光合细菌等)对水库水质进行改良,从而有效的降低和避免因代谢产物或残饵积累对水质造成的破坏。

2.2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品种选育技术

在对水库渔业养殖进行品种选育时,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高效、高产、高病害抗御力的无公害品种,并且尽可能的选用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优良的品种。同时,要尽量的选择那些大江、大湖中的天然苗种进行育苗养殖,以便于防止因近亲繁殖造成的品种退化等问题。

2.3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营养施配技术

在水库渔业养殖中,水产品的营养需求常常包括以下几种,即:

2.3.1 碳水化合物

它是鱼类饲料当中需求量最大也是来源最广泛的营养物质,其每克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利用为5~16kJ。

2.3.2 氨基酸和蛋白质

鱼体的主要构成成分就是蛋白质,它的含量高低直接决定了鱼苗生长的速度和质量。而氨基酸又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因此,在健康养殖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应用氨基酸和蛋白质。

2.3.3 维生素

它是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确保鱼类健康、调节鱼类生理功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性有机化合物。在鱼类生产过程中主要起着辅酶、氧化还原、调节物质代谢等作用。

2.3.4 矿物质

即无机盐类,也是组成鱼体的一类十分重要的物质,充分的矿物质能够有效的保证正常的物质代谢,维持正常的鱼体内在环境。

2.3.5 脂肪

适量的脂肪能够有效的为鱼体提供必要的脂肪酸、能源等。

2.4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施肥技术

在水库渔业健康养殖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基本原则,坚决杜绝应用被污染或毒副作用大的肥料。并且,在施肥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用量少次多的施肥方法进行施肥。

3 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水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水库的位置范围分散、养殖面积广阔,从而形成了水库水产养殖的新经济模式。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技术不规范、管理知识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有些水库出现水质变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水库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健康养殖技术的重视和应用,提高养殖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在保证水库水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水产产量,增加水库渔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胡传林,董方勇.中国水库渔业的现状与趋势[J].湖泊科学,2013(04).

[2] 王雅琴.关于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1(34).

篇3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水产养殖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是推动渔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要素,相关龙头企业更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了解水产养殖技术与企业成本管理的关系,明确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特殊作用,对水产养殖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产养殖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

水产养殖企业控制成本侧重于传统的生产及养殖成本两个方面。管理者致力于影响生产成本或养殖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养殖期气候条件、苗种质量、饲料质量、养殖方式、饲养管理技术、病害防治等,来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渔业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各个部门的职能逐渐精细,成本控制的涉及面也变得愈加广泛。在水产养殖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领域中,大部分学者把成本控制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生产成本控制或养殖成本控制上,对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其他方面却少有涉及。因此,为了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剖析了水产养殖企业的成本构成,并阐述了水产养殖技术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水产企业隐性成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

在整个企业财务预算的成本决策中,生产成本决策是成本决策的核心。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决策进行分析,可以让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最高效、最合理、最充分地利用企业的各类资源。水产养殖企业的成本决策也是如此。例如,某水产企业计划在某地新建一个水产品养殖场。那么,确定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建造成本、经营成本就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决策成本。在建造养殖场的决策过程中,选址是关键。选址时要考虑到交通、供电、水资源环境、排污条件等,特别是水资源环境要素尤为重要。因为,水产品养殖离不开水,较好的水质条件是水质清新、水交换好、饵料生物丰富、溶解氧等水化学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水体的养殖容纳量高。间接降低供氧积水处理设备的运转成本、降低饲料及药品费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养殖收益。

2、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降低水产养殖企业的用人成本

员工技术水平低下,容易对企业造成过失性损失。企业团队整体水平差,工作效率低,对生产中突发问题处理不及时,这些都会增加生产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如果把水产养殖生产管理团队看作是一个木桶,各生产管理人员是每块木板,那么员工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高低就是每块木板的规格、质量。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构成团队的各成员往往是参差不齐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劣势成员往往决定整个团队的战斗水平,团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配合熟练度也影响着团队的整体战斗力。这就要求我们对短板进行加长,增加木板的厚度,提高板与板之间的密合度以便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因此,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拥有较高水产养殖技术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养殖团队成员的水产养殖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养殖团队的整体技术实力,以达到提高养殖团队工作效率降低用人成本目的。

3、保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管理信息成本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为了降低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信息所花费的代价,或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决策损失和纠正支出,包括企业为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利用信息购买的设备、购建的设施和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购买信息商品的支出,由于信息错误或不完全形成的损失,以及纠正决策失误、改选决策方案的支出等。信息传递滞后、信息传达错误等信息成本是隐性成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水产养殖企业的生产养殖过程中,管理者不可能事必躬亲,有些繁杂的工作需要下属去处理安排,那么在命令的传递过程中,有些技术类命令就会产生不理解或理解错误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生产工作人员对一些日常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表达不准确也会影响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增加生产成本。

三、降低水产养殖企业成本建议

1、多方面应用水产养殖技术

多方面应用水产养殖技术是提升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水产养殖技术不应该只应用于养殖生产过程中,它还可以被应用在决策、销售、宣传等过程中。水产养殖企业可以从水产养殖技术的专业视角来分析决策时的备选方案,以便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在水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水产养殖技术还可以提高其运输成活率、延长其保鲜时间、增加其科技附加值,从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宣传中,无论是以何种载体为媒介,以专业的视角示于人众人,会让人更信服、打动人,便于在消费人群中建立信赖感。因此,多方面应用水产养殖技术是水产养殖企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水产养殖技术的自主创新

进行水产养殖技术自主创新是水产养殖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水产养殖技术自主创新是以水产科学研究为先导,在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实现水产养殖技术创新的活动。因此,水产养殖企业应该增加科技力量投人和资金投人来实现水产养殖技术自主创新,建立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技术体系和技术专利,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国内不少知名水产企业,如大连璋子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他们通过增加科研资本投人实现水产养殖技术的自主创新,进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保持技术先进性、最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企业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员工的水产养殖技术水平

企业员工对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的理解、创造力以及应用能力如何,决定着水产养殖企业的整体实力水平,决定着水产养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着水产养殖企业在水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辽宁地区的水产养殖企业为例,在从业人员中,接受过短期技术培训的占24%,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4.2%,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占0.35%,而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竟然高达71.3%。因此,加强水产养殖企业从业人员的产前教育培训是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必要措施。

4、加强企业间合作,促进水产养殖技术共享

水产养殖企业从外部引进较为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在科学的消化吸收基础之上加以改进、组合或创新,以实现企业提高自身整体技术水平的目的。“合则两利”是至理名言,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水产养殖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间彼此协作、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技术优势互补,以达到共同提升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合理配置自身资源、降低企业成本、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5、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水产养殖技术快速提升

水产养殖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是从产业高度实现了资源优势的合理配置,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提高效益、为科研机构指出企业需要的养殖技术、为学校老师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为学校的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供平台。达到各取所需、各尽其用,实现水产养殖技术的整体性、社会性、合理性的迅速提升。

总之,只有加快水产养殖的技术,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水产企业得到良性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的水产养殖企业完善成本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4

二、池塘主养

1.鱼种放养

为提高成活率,提高养殖效益,投放的野生鲶鱼种要在8厘米以上,且规格整齐,放养密度8~10厘米规格,每667平方米(1亩)水面投放1000~1500尾;10~12厘米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放800~1200尾,池中搭配150~250克的大规格鲢鳙鱼种100~120尾,用来调节水质。

2.饵料投喂

野生鲶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活鱼或冰鲜鱼、动物内脏为饵料,但也可通过人工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1)肉食性饵料。投放野生鲶鱼种时,相应投放比其稍小的鲤、鲫等鱼种,每日仍以冰鲜鱼块为主,也可投喂猪肺、牛肺等动物内脏,在这些动物性饲料无法保障时,可通过人工驯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1%~50%,投喂时各池设2~4个饵料台,便于观察摄食情况。

3.日常管理

每日早中晚巡塘3次,观察鱼摄食及生长情况,每5~7天换水一次,严防野生鲶浮头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池塘套养

在野杂鱼较多的成鱼池、亲鱼池或大湖、水库里,视饵料鱼的丰欠度,每667平方米面积水面套养8~10厘米大规格野生鲶鱼种15~30尾,在不增加饵料投入、不需要特殊管理、不影响主养鱼类的前提下,当年可增产30~50公斤的野生鲶商品鱼(尾重1.5~3.5公斤)。

成鱼池套养野生鲶技术简单,投入少、收益高,但在生产中应注意:不能将野生鲶与鳜、乌鳢等肉食性鱼类同池套养,也不能投放较小规格野生鲶套养,规格最好在8厘米以上。

四、网箱养殖

1.网箱

根据鱼种规格,配备一级鱼种箱、二级鱼种箱和成鱼箱三种不同网目的网箱。一级鱼种箱:网目0.6~0.8厘米,规格为4米×4米×2米或5米×5米×2米,单层经编无结聚乙烯敞口式网箱;二级鱼种箱:网目为1~1.5厘米的聚乙烯结节敞口网箱,规格4米×4米×3米或5米×5米×3米;成鱼箱:网目2.5~4厘米,规格4米×4米×3米或5米×5米×3米双层聚乙烯结节封闭网箱。

2.鱼种放养

用于一级放养的野生鲶在每年5月上、中旬投放最适宜,投放密度按规格4~5厘米放养野生鲶鱼种500~600尾/米2,饲养15~20天后,按大小规格分箱饲养。规格8~10厘米,放养350~450尾/米2,达15厘米以上时及时转入二级箱饲养,放养250~300尾/米2,当鱼种达25克左右时,转入成鱼箱,放养40~60尾/米2。

3.饵料投喂

网箱内架设饵料台,便于观察鱼摄食情况及饵料的充分利用。一般每10平方米设1个饵料台,悬挂在箱内离网底20~30厘米处,当野生鲶全长5~10厘米时,日投喂率为鱼体重的8%~10%;全长10~20厘米时,可调整为4%~6%;全长在20厘米以上时投饵率则为1%~3%。每日分早晨、下午、晚上3次投喂。其中,晚上稍增大投饵量,饵料以野杂鱼、冰鲜鱼、动物内脏为主,也可通过人工驯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方法是:待鱼种进箱后,先停喂1~2天,使其稍感饥饿,然后每日投放少量诱食剂于饵料台上,并慢慢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随着人工配合饲料的适应,相应减少诱食剂量,直到野生鲶完全适应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止。

(1)鱼种期饲料配方。鱼粉42%、α-淀粉15%、大豆粉10.9%、花生仁粉18%、酵母粉3.3%、扇贝粉5.2%、鱼油3.1%、预混料2.5%,其中粗蛋白含量为35%。

(2)成鱼期饲料配方。鱼粉25%、次粉18%、豆粉18%、花生仁粉18%、酵母粉5%、鱼油1.1%、玉米10.4%、复方氨基酸2%、预混料2.5%,其中粗蛋白含量为35%。

篇5

1.1要具有专业性

技术编辑作为一类专业技术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要具有专业性,要使自己永远处于技术发展的前沿,要熟练掌握不断发展革新的印制、装订等技术。并且,技术编辑还要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发展出为其他编辑人员推荐符合某些类型书刊特殊生产制作技术的能力,比如刊物类型、装订形式等的选择等。此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编辑,还要具备拥有主见、坚持自我的能力,不能随波逐流、没有主见。例如,有些编辑人员想要节约生产成本,要求技术编辑在制定印刷方案时选用六十克一般类型的双胶纸来印制四色书刊。这时候,假如技术编辑缺乏自我坚持,最终发行的书刊质量肯定会下降,必然引起书刊质量下降而影响销售。某些编辑人员之前节省成本的想法不但实现不了,作为技术编辑由于没有坚持专业底线,也难以推脱责任。

1.2要具有责任心

技术编辑在工作中还应具有责任心。例如,在进行付印样的最后审核过程中,一旦缺少责任心,想着既然前面已经有了各级部门的确认,应该不会出现意外情况,粗略一扫就算做完了自己的工作。却不知道,之前的所有确认也许只是内容方面的审核而未涉及技术方面,这就意味着存在极大的问题隐患。具有责任心的表现则是,认真检查送审稿子;仔细确认封页、版权等内容所蕴含的书刊名、著作者名等基本资料是不是统一;再就是检查确认文章内字体、字号等内容是不是一致;再确认封页尺寸及内部尺寸是不是一致等。大略一扫,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如果认真检查确认,则要花费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相同的工作内容,表现出的则是不同的责任心。可以想见,书刊最后的质量也必定是不一样的。技术编辑是书刊出版发行的重要一环,不但要为其他编辑人员提出意见建议、为书刊质量竭尽全力,在图书设计上尽力追求新颖、美观,在图书内容上尽力追求高品质、高质量,而且要尽其所能地考虑到书刊出版的所有环节所需成本,尽力实现高性价比的书刊出版。例如,印制某书刊的封页,既能够选择大规格纸张印制,也能够选择小规格纸张印制。此时,就需要从纸张成本、印制成本等各个方面考虑选用哪种方式更能节省成本,且不影响书刊质量。

1.3要具有创新意识

时代在发展,技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不管身处哪种行业,没有谁是能够一成不变而不被淘汰的,技术编辑更是要求新求变,要让自己一直处在技术发展的前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出版等技术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作为书刊出版行业的技术工作者,技术编辑绝对不能因循守旧、顽固不化,要不断学习研究新技术、新工艺,要在创新实践中升华自我。技术创新是一方面,思想更需要创新。当前,技术编辑在之前几十年所应用的介质都在发生变革,许多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技术革新的真快,一不小心就会被甩在后面。当然,也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拥有最前沿的印刷、出版等技术工艺,不过必须要有经过认真学习能够获得新技术的想法和能力。特别是在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今天,假如有一天实现了书刊无纸化,那么当前模式下的技术编辑是不是还需要存在都是一个问题。在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下,只有保持创新意识,才能实现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2.1对图书的装帧设计或版式设计进行管理

如果想要真正地落实设计方案,精准实现工艺要求,这就需要技术编辑对图书的装帧设计或版式设计进行管理。首先,技术编辑对书刊的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等需要提供明确的样式以及详实的说明,对材料品类以及工艺水平也要准备好样张,对最终的书刊状态更要了然于胸。其次,要注意设计的实现,管理好设计、编排、印制及装订等的完成情况,仔细确认开本、标题、图表等的形式是不是与最初的设计统一,所需材料是不是及时到位,印刷工艺能不能实现等。最后,要确保印刷、装帧等环节的顺利实现,即时了解书刊的印制情况,对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都要迅速地给予处理,保证书刊装帧、出版的顺利完成。

2.2对图书的质量进行管理

作为出版物,图书的质量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及发展。图书质量涉及到很多个方面,而设计以及印刷的质量就需要由技术编辑来保障,所以说技术编辑对图书的质量负有很大责任。想要管理好书刊的设计、印刷质量,技术编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并熟知与书刊设计、印制有关的工艺标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严格依据标准完成;二是,要依据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确保应有的生产流程,不能想要节省时间而缩减某些环节,核红、审核样书等关键环节更是要认真检查,不能抱有侥幸思想;三是,对每一环节都要设置质量把控点,利用对所有质量把控点的有效控制,确保生产的质量;四是,重要环节必须要亲自确认,即时检查印刷、装订等环节中的质量把控点,迅速发现问题并马上处理,尽可能地将任意质量风险掐灭在萌芽期间,不将任何的质量隐患带到下一环节。同时,技术编辑还要对油墨、用纸等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有效管理,为图书的高质量提供保障。

2.3对图书的印制成本、印制周期进行管理

图书的印制成本是出版行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对图书的印制成本进行管理,减少图书的生产成本,也是技术编辑的重要工作。作为负责任的技术编辑,要熟悉图书印制成本的组成、计算方式等,对图书印制各个环节的花费必须要心中了然,对原材料市场行情以及生产厂家的最新动态也要密切关注。在实际中,对印制成本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整理生产企业印制工价、书刊印制市场情况等制订出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成本结算标准,从根本上对生产成本进行管理;二是,按最优流程安排排版、印刷等工艺,保证最合算的印制数量,增强质量管理,防止由于质量问题而重制带来的浪费;三是,熟悉并灵活利用印制成本核算中的各类技巧,尽量地缩减不必须的花销。图书的印制周期也是印制成本的重要一方面,对其进行管理,指的是对设计、印刷所花费时间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确认好各个环节的进度,实现书刊印制周期的最佳化。在实际中,因为要尽量快地投入市场,印制周期就会被不断缩减,给技术编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到图书的质量。管理好印制周期,也是技术编辑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技术编辑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技术编辑要依据出版要求,对书刊的进度时间做到认真仔细的筹划,对每一环节的生产周期给出明确要求,并留出相应的缓冲时间,尽量地减短印制周期;其次,要灵活机动地分配生产,科学安排生产工艺,确保原材料的及时到位等,保证书刊按计划或提前完成;同时,技术编辑还要不定期下一线检查,掌握生产情况,如果发现问题马上处理。在书刊印制好后,还要做好书刊的进栈、数量确认等工作。此外,技术编辑的管理职能还包括对印刷厂家的监督,如果印刷厂家生产人员、生产设备、工艺水平等发生变化,要迅速调整和应对。

3.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多年来的生产方式不断发生改变,这也对技术编辑的个人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职能,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技术编辑的职业素养与管理职能对于图书的质量影响巨大,只有充分发挥技术编辑的作用,才能以最短的生产时间、最低的生产成本,在新媒体时代下生产质量最好的图书。

作者:梁泓益 单位:北京周报社

参考文献

篇6

一、创新型人才理论

1.1创新型人才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创新型人才

本研究将创新型人才限定到科研创新的层面,即创新型人才是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科研创新意识、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科研创新成果的人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创新,因此从这个层面进一步限定创新,更具有可造作性和实际意义。我们对于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创新精神是指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引起的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方法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愿望和设想,包括创新的动机、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情感和意志。创新思维是指开创、革新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包括理论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等。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技能,不断产生新思想、研究新理论、应用新方法和获得新发明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信息检索能力和操作力。

1.1.2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本研究将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定义为,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知识应用和有效转化为目的,打破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隔阂,将创新能力提高贯穿培养全过程的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具备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力;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工作中,针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独立解决非常规性的综合问题;具备终身发展要求和突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2创新与教育

创新是不会自己发生的,而是需要创新主体的研究与实践.创新主体的培养依靠教育。教育的历史作用体现之一就是教育具有创新性。教育的创新型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反过来又推动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地,知识创新成为教育与创新联系的第一层面;学校是创新人才发掘、培养和输出的场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与创新联系的第二层面。人才创新是主体,是学校的教育对象,人才将创新与学校联系起来,让教育以创新为指向,使创新以教育为基础。

二、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2.1科研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在本科学习期间,大多数院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没做什么要求,在转入研究生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创新基础,各个学院对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宣传没有怎么提上学校事务议程,也没有相应大范围的创新奖惩制度,学生总感觉创新是教师和科学家的事情,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在学科的学习中有没有创新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到将来的毕业,再者,研究生迫于繁多论文撰写及就业的压力,众多学生完全没有形成要在学科领域创新的意识。

2.2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竭力使学生成为职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趋同,一直遵循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各个院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下降,没有一个属于高职院校自己的明确的办学目标,也就无从谈到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整个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置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偏重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对比较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及信息没有及时传输给学生;教学的内容都是比较陈旧的知识,不能紧跟市场对职业技术的要求;教学方法上还是多数采用灌输式的方式,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这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造成了难以形成创新型人才的直接原因。

2.3物质保证欠缺

依据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而言,职业教育方面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在经费的投入上比例很少,创新方面的经费自然而然就更少,而这是培养创新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用于创新的设备仪器是进行科研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可以给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实验室可以为学生进行科研提相应的空间.但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科研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不全,图书馆又不能提供全面的资料,而实验室虚设等现象极为严重,这些就从根本上抑制了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发展。

三、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3.1学生增强科研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都得不到国家足够的重视,它本身的发展目前还处于摸索状态,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所以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现状,从而要树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和创新的自信心,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因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对象是职业教育,而且又兼跨很多专业,这些都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2学校要革新创新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应制定一个明确并且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的创新培养目标,以提高最终的创新价值为目的来怎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管是今后老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自身的学习,都会向着创新这一目标迈进;另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行产学研相互联系的培养模式,不断地为学生更新实践内容,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其创新的能力.再次,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这主要是针对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跨专业的学生,开创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努力发挥各个专业学生的优势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

3.3社会要给与职业技术教育学高度的认可和物质资助

社会环境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对他的发展给与支持;再者学会积极帮助职业技术教育学构建自己的学虎系统,尤其是教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要大力倡导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传授给其在办学模式,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方面的经验,助其尽快成长;最后大力要求国家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以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大胆进行科研创新.当然充足的科研物质支持也少了,政府部门应号召社会各界力量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一些知名企业要为其发展提供实际技术支持,通过将校企办学落到实处,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支持。

篇7

中图分类号:S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38-01

在保证环境绿化工程有效实施的同时,还要保证林木幼苗的存活率,此外还要使幼苗充分继承母株的优良基因,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绿化工程。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具备以上所有标准,所以,要不断优化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并不断推广和应用,推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绿化目标。

一、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对我国林业产生的影响分析

营养繁殖技术是指根据某些树种的树枝、树根和幼芽实现再生长目标的特征,将它们嫁接到其它树种上,或者直接扦插和分条,继而完成培育幼苗的目的,让其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体而存活,通常将这种技术称为无性繁殖技术。

1.1 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对林业发挥的正面影响

营养繁殖育苗可使幼苗很好地继承其母株的优良基因,促使幼苗的开花和结果期相应提前,大大缩短幼苗培育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经济型的林木幼苗培育工作采用这种方式。另外,通过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充分挖掘林木的生长潜能,通过高接换种以及一定的人工技术,提高幼苗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幼苗的生存能力不断增强,提高其存活率。与此同时,相比较播种繁殖技术需要播种、催芽等工作程序,营养繁殖育苗可以避免这类复杂工作,并且通过这项繁殖技术所得到的幼苗成长速度更快,缓苗期更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抗逆性更强,存活率更高。

1.2 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对林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尽管相比较传统的播种繁殖技术,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存在种种优点,但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的,营养繁殖育苗技术也会对林业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并不适应所有的林木育苗工作,使用此种技术的工艺要求比较高,均为人工操作。其次,在一些生长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并不需要通过这种繁殖育苗技术,也可以实现自然繁殖。最后,相比较传统的自然生长幼苗而言,通过营养繁殖育苗技术生长的林木其寿命更短,根系也不发达,需要更多的繁殖材料来维护生长。

二、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2.1 用于林业生产实践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按照传统林业自然繁殖的林业生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木材市场的需求量,大规模培育高产的人工林业生产应运而生。由于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培育的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可以满足大规模的人工造林生产活动。通过营养繁殖技术培育出来的林木排列比较整齐,且林分蓄积量比较高,成长出的林木质量比较协调,更加便于集约化的经营和管理,增加培育规模,省时省力。相比较传统播种繁殖技术生长的林木,通过营养繁殖育苗技术成长的林木,其结实的时间要早,且较多,质量能得到保证。因为此种技术的多方面优点,使得该技术早期就用于各种果树的栽培、培育绿化树木以及经济林木的培育工作。

2.2 用于森林遗传学的研究中

通过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可以将树种中一些品质比较优良的特性和基因完好保存,或者移交到预备培育的林木幼苗中,有利于保存林木物种的多样性。另外,还可以通过该项技术对林木物种进行试验检测,对监测数据进行遗传基因的评判工作。

2.3 用于林木性状的改良研究中

通过使用营养繁殖育苗技术的幼苗,可以最大限度继承母株的优良基因,且不易产生性状分离,比较稳定,并且可以把自身优良的基因和稳定的性状特质完整地传递给后代的林木树种。通过嫁接扦插的方式建造无性系种子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林木的培育期限,促进其开花结果的时间提前,使林木树种的形状变矮,结果实的部位也向下压,更加方便对林木的管理和采集树种。

三、营养繁殖育苗的主要技术应用方式

3.1 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在森林中的应用

我们已经了解到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优点,在发展壮大森林规模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合理地应用该技术培养幼苗。在东北地区的灌木丛中,对即将培养的幼苗的成长来说,其潮湿、闷热的气候相对比较严峻,但是,我们还要确保其成活率、抗逆能力等。同时,灌木丛的枝干、根、芽等具有适应这种环境的优良基因,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将灌木丛中母株的这些优良基因传承下去,不仅有助于幼苗快速开花结果,而且能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将灌木丛母株具有的优良基因逐渐遗传给幼苗,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森林的灌木的生存能力,从而确保林业事业的发展。

3.2 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在改良林木性状中的应用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植树造林”也是社会极力呼吁的,而且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有责任确保幼苗的良好性状。在选择好母株时,营养繁殖育苗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母株的基因遗传给幼苗,而且能够有效缩减幼苗开花结果的周期,提高其存活率,同时,再利用这种技术时,能够有效降低母株的性状分离,讲优良的基因全部遗传给幼苗。因此,营养繁殖育苗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改良林木的形状中。

3.3 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在应用中的要点描述

在应用营养繁殖育苗技术时,不管是嫁接育苗、扦插育苗还是插根育苗、埋条育苗等都需要控制其中的育苗要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营养繁殖育苗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例如:在嫁接育苗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选择适应东北潮湿、闷热的气候环境的接穗和砧木品质,然后,才能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嫁接时,我们要选择性状优良的接穗进行嫁接;再者,在嫁接的过程中,要确保土壤的温度、施肥程度、嫁接口的湿度等,避免接穗发霉;并且,砧木与接穗的亲和程度也要考虑到,然后再结合品内的亲和度以及不同品种之间的亲和度,选择最有利于接穗成活的深度进行嫁接,这样,幼苗的成活率才能得到保障。最后,在嫁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接穗削面的平滑程度,并且尽量缩短接穗以及砧木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接口处的包扎也要适中,不能包的太过严密,也不能太松散。只有将这些问题都考虑在内,才能有效的提高接穗的成活率。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也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工作,林业在创建绿化环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林业的发展,这是满足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最重要的条件。所以,在林业发展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营养繁殖育苗技术,确保幼苗的成活率,也把母株的优良基因代代相传下去,为我国的“绿色环境”做贡献,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相关的科研人员还要更加积极努力地探究,研究出更有利于我国林业发展的育苗技术。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10-02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这种创新确实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但有些专业很难突破实践难题,如会计专业,很难做到与企业实际的结合。于是有些院校提出证书制度教学,证书制度的教学为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提供了方便,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似乎不利,理论性强了些。这就导致学生拿到了证书却做不了会计的尴尬局面。

一、证书制度的基本思路

会计专业的证书制度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入校开始,依次按照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的顺序开展教学,有的院校甚至将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纳入教学。有了这样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能够很顺利地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毕业那一年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并且将助理会计师和中级会计师考试的知识学习完毕。中间穿插着基础课程(经济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和非考证专业课程(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应用统计等)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持证上岗。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2013年7月份开始执行的新考试制度,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加大,很多院校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证书制度教学的范围在悄然扩大。以考证为目的的教学其最大的好处是教材的选用,特别是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考试教材,具有内容前沿、更新及时、出错率极低的特点,除了实训资料较少之外,使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证书制度教学也会涉及实践课程但是相对较少,实践课程一般包括财务会计分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难题,但是单独集中开设的实践课程往往与教材不同步,容易顾此失彼,也和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企业真实账务知之甚少,一旦走出校门从事会计工作,会感觉束手无策,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怎么去运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又不知道用哪些知识去解决。例如,有些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对企业购销业务非常熟悉,会计分录做得既快又准,到企业后却连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开不了,成了名符其实的“眼高手低”。

二、实践教学的突出亮点

现在的高职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很高,几乎在所有的专业课里面都穿插着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学习基础会计,从仿真的原始凭证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边学理论边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纳税实务课程,在学习每个税种的时候都要学习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使用软件教学,模拟税务部门的网上申报系统让学生学习各个税种的网上申报。教材的选用往往是有配套实训的高职高专教材,这样可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虽然是校内的模拟实训,但是对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有很大的好处。有的院校能够请到企业会计人员为学生上实训课,效果显然更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训教学搞得红红火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多学些理论知识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变得困难加大,学校不得不再组织专门的培训帮助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够顺利考取助理会计师证书的学生也不多。

三、将证书制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基本设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种方式各有千秋、缺陷。我们力求寻找一种解决的方案,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还能提升实务操作水平。从根本上来说,证书制度与实践教学并不矛盾,因为证书考试对考生的实践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大胆尝试了。首先是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证书制度教学有专门的教材,对理论的考察非常细致,却很少有实训的案例。我们在选择指定教材的同时,组织任课老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实训案例的设计,也就是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编写实训素材,将实训素材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述固定资产购入的时候,老师可以制作几张固定资产购入的原始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货运发票、转账支票存根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而不是在纸上写会计分录),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在登记入账的时候除了用“T”形账演示外,还要用真实的账页进行模拟登记。这样,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登记入账的完整流程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教材的理论知识,也深刻领会了操作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能在所有的环节都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毕竟时间有限,选取一些点,由这些点来带动面,等学生真正理解了,就没有必要做这样的演示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既精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更能胜任这样的教学。其次是课程的合理搭配,课程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还必须要将非考证的专业课程穿插其中,例如成本会计、纳税实务等。课程体系的设计非常重要,否则会出现用到的知识临时补充,却又怎么也补充不完整的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讲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税务处理,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纳税知识,那就会不断地补充,由于学生手头没有相关的资料,补充的知识也很难掌握,这势必会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此外,运用好这种方法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创建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十分重要。要突出团队教学的重要性,因为有些课程之间有密切关联,笔者认为团队教学的好处就在于老师们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由老师群传授课程群,对因材施教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团队教学不再强调哪一位老师上哪一门课,而是哪一队老师通过什么方式完成本课程群的教学。这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甚高,不仅要有足够量的老师,而且要求每个教学群体有一个理论实践的完美搭配,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积极的探索,大胆的创新,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能够胜任企业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技能培养不容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同样重要,证书制度的教学就是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证书考试的教材都是财会专家们精心编写,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用这样的教材结合实操训练,能够让学生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实现“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郭剑美.浅析高职会计教学[J].科学咨询,2010,(19).

篇9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33-03

从专业整体发展来看,如何瞄准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高职业能力来提高就业率,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打破自身困境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内涵

与学术型人才相区别,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1]。

国际劳工大会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计算能力、编程能力;方法能力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决策能力、自学能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冲突及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2]。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职业能力的分类,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征,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界定为8个范畴,如图1所示。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构建

(一)专业方向设置

随着国家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维人员、网络安全人员、手机软件开发人员等在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占比很大。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根据人才市场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办学能力及条件,设定了移动互联网嵌入式、互联网工程、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营销与运维四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的设置体现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以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最终教育目的,拓宽专业的基础性和兼容性。

(二)课程群设置

一直以来,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对专业学术性的过分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内容设置以专业知识为本位,在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整个课程体系依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分解为五个课程群,如表1所示,其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

(一)工程实践课程的实施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与决策、合作与沟通等综合能力都在工程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工程实践课的教学尤为重要。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从2014年以来,程序设计类课程均安排在实验机房,采取小班授课,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教师采用案例教学,边讲边练,现场解答学生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知其然”,在实践练习中“知其所以然”,学生之间由于遇到的错误不同,彼此间通过沟通交换知识、相互学习继承知识、创新进化知识,使他们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生产实习、专题训练、工程实践、企业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采取校企合作方式,项目的选取借助企业研发一线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知整个工程的周期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课程的调整

转型发展就是要将过度追求知识的学术性转到知识的应用上来,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到主动实践操作上来,因此,必须调整课程的理论深度,以能力训练和实践需要来裁剪课程内容。理论是支撑应用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是依据理论算法编写的程序在机器上的运行来实现的。为此提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称为“捆绑课”,即将数据结构和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程序设计等捆绑在一起进行授课,语言课程中的编程练习围绕其捆绑课程的理论代码实现来设置,通过这种实践贴合理论的教学,将抽象枯燥的概念、原理具象为真实可见的代码,学生在程序代码的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专业知识,并提高了读写代码的能力。

(三)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设计

对于从业者来说,编程语言是工具,因此需要精通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但对于还处在“学徒阶段”的本科生,则先要认识并初步使用不同的语言工具,培养其在技术不断更新的大环境下的一种快速掌握新语言的能力。以此作为本类课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统一归并与精简,避免重叠和冗余,同时从宏观上也降低程序设计课程的比重,如图3所示。

经过以上的基础语言能力的训练后,学生在高年级结合专业方向,再选择一门语言深入学习,例如嵌入式ARM汇编、JAVA EE、后端开发的PYTHON等。通过课程设计、各种竞赛培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编写可维护的、安全性高的优化程序,能应用各种设计模式及正确的开发工具,并会使用多种语言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工作。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长春大学在教学中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每门课程的评价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评价嵌入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对过程进行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设置3个一级指标:专业能力占50分,方法能力占30分,社会能力占20分。专业能力又划分为2个二级指标: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包括4个二级指标:制定计划、确定方案、查找资料和自学能力;社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作态度、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3]。各指标的权重依不同课程的性质动态设置。

(五)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转型发展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决定培养效率。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有大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经历,清楚软件开发的总体流程,对各种计算机语言有所了解并精通一种以上的设计软件,能够对学生的实际系统开发进行指导。为此,学校从2014年起有计划地派遣教师脱产到企业实习,时间为半年到一年,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学校充分利用寒暑假期,请企业的工程师先后为教师举办《嵌入式系统开发》《Android系统开发》《网络安全技术》等集中培训课程。学校还组建了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重点研究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师团队,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的设计,从而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培养队伍。

参 考 文 献

篇10

作者简介:陈钢(1947—),男,湖南双峰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张丽娜(1984—),女,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的研究”(GJA114007)成果,主持人:李梦卿。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068-04

国外许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实施主体——教师。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其自身素质的优劣是保证高素质人才产出的关键。合适的职教教师培养方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方式的不足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内涵化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探讨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方式的不足,进而探索出解决职教专业课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来源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专业课师资得到了有效的充实。截止到2009年,我国高职专任教师达到34.6万人,占高职教职工总数的66.9%,中职专任教师达到68.2万人,占中职教职工总数的70.4%(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来源主要有四个:第一,来源于工科院校和综合院校的毕业生,这一比例大约占70%以上。这类毕业生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任教,还有一部分是进入企业后又转入职业院校;第二,来源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受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分布的限制,这部分来源的教师在不同地区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三,来源于中专和技校,这部分教师一般是先进入企业工作,后来又通过电大或者夜大等接受学历教育后进入职业学校,这类教师多就职于中职学校;第四,其他行业、专业转行而来,这部分教师多是跨专业转行任教,比如说某老师原本是图书馆管理学专业的,因为学过相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后由学校安排担任计算机理论课教学,还有一些是物理专业转任到电子电工教学等。从以上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来源看,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的来源还比较单一,不利于职教师资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凸显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师资培养的不足。

二、目前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方式的不足

(一)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很难兼顾专业知识教育与师范教育,其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牢固,师范素质欠缺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末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师范教育,它是一种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主要由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普通高校中的二级学院组成。它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区别在于,它是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师资或相关专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相比它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办学特色。目前,全国共有此类院校4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承担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有32所,主要承担在职中职教师的培训工作;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师范)有8所,招收本科生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30多年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为我国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职教师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需要的教师既要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指导职业技能又要能懂得职业教育原理和方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很难兼顾专业知识教育与师范教育,其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牢固,师范素质欠缺。

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来看,目前8所职技师范院校,除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提出还要适当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外,其余院校的办学层次趋同——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或发展研究生教育(见表1)。职技师范作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阵地,重点为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双师型”特征的教师,特别是在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化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更高的情况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更要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原则。四年制本科教育要培养双师型(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教师,与工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普通师范院校以培养基础教育的师资的定位相比,职技高师要求学生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都强,在学时是常量的情况下,这种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宣传层面上,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此目标。[1]另外,本科四年制教育,学生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半(最后一学期往往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学生还要兼顾应聘找工作),这样,在学时教育是个常量的情况下,要保证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都强,从人才成长过程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这种定位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可能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都弱。

资料来源: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搜集整理而得。

(二)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也缺乏职业教育相关的师范知识

在我国,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在办学类型定位上多属于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较少进行实践操作,师范性知识更是很少涉及。因此,这类毕业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缺乏师范知识。这类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以后,一方面感觉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尤其是难以运用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感觉师范技能匮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也主要来自于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硕士和博士,但是,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多是高中的佼佼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强,本身的自学能力也比较强;另一方面,这些硕士博士在大学学习期间受自己老师的熏陶,熟悉大学的教学方式,毕业后,虽然角色转换了,但是所处的环境没有太多变化,再加上老教师的传、帮、带,因此,此类学校的新教师师范知识缺乏不是很突出,但是职业学校不同。职业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更需要专门的教育教学知识。

一方面,从教育特点来看,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学校环境是不同的。由于办学层次和学校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特点等的不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它独特的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这些都是普通高校的学生不曾亲历过的,他们所接受的大学的文化氛围熏陶不易适应中职学校;其次,中职学生处于青年初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冲动性强,理智性差。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影响和刺激下,中职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职校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很难把握;第三,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中考的高中落榜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有厌学心理,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目标,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情绪的养成。因此,中职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要求更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基本知识,深入了解中职的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从教学特点来看,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获得实际的职业工作能力,实践和操作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教学上提倡“以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的角色与教学方法面临重大转变,这些特点与普通中学和一般工科大学、综合大学不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较快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径。

(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基本无法从事职校的教学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规模、体系、模式上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目前的教育依然是注重理论教育,培养出的依然是学术型人才。尽管近两年有关专家和学者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其根本原因,是这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缺乏专业背景,致使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基本无法从事职业学校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生源的限制。以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来源为例,在四届共44名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有21人本科专业是教育学,比例约为47.7%;18人本科专业是英语,比例约为40.9%;3人本科专业是心理学,比例约为6.8%;1人本科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比例约为2.3%。虽然这一调查结果不能代表全国所有学校的情况,但是也算是冰山一角,从中可以看出,报考这一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是文科出身的学生,而具有理工背景的学生只有极个别。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培养出的学生掌握了职业教育理论、具备了较好的教育理论素养,但是基本上无法从事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特别是本科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更难,由于没有专业支撑,进入职校只能做辅导员、教务人员,而对职业学校目前最需要充实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显得无能为力。

三、重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解决职教师资培养的途径

(一)重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达48所,按平均每年每校培养5~10名硕士计,每年将有240~480毕业生。这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将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教育的研究、管理人才”,而不是教学人才,即不是“师资”,他们学习的职业教育理论也难有用武之地。即使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也很难受到职业学校的欢迎,因为这种类型的人才很难进入职业教育的微观世界,具体问题必然涉及专业(职业),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在现实情况中,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不为专门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设置岗位,高职院校即使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专门的纯理论研究人员需要也是很少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主要的应是职教界,但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职教界(中、高职业学校)的就业产生了困难。

重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学可以发展成两个大的方向,以综合性大学、工科或专业院校及技术师范院为主,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以师范大学为主,延续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这可以使“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要想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成职业学校专业课的师资,必须要有专业基础,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招生、培养制度。

(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本科学生报考

目前要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这一考试制度严重限制了招生范围,让一大批具有专业背景和职业技能知识的工科生和其他专业毕业生望而却步。在本科阶段具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知识优势的是师范生,而大批的师范生和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报考,势必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因为文科生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认识模糊,对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即使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也只是停留在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上,这样在缺乏专业背景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缺乏方向,选题也不切实际,缺少应用价值。因此,要打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限制,必须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扩大招生自主权,适当调整考试内容,放宽生源条件,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理工科学生和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以及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报考。

(三)以专业为基础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

通过以上对现有职教师资培养方式的不足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很难兼顾职教教师所需的双师素质,基于此,笔者提出一条解决职教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以专业为基础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本科阶段解决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与普通本科不同点在于普通工科本科往往进行较系统的理论设计训练,而此时的本科教育则注重实际操作训练。(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要进行机械零件,刀具,机床等课程设计,最后要进行毕业设计,而此时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本科阶段强调机床的操作,工艺的制定,机器的拆卸等实践能力。)硕士阶段解决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论、职业教学技能及专业实践的学习。与普通教育学硕士教育的不同点在于普通教育学硕士往往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而此类的硕士教育不仅注重职业教育学理论的学习,更多的是结合教育实习让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以及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去。

1.必要性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我国的教育重心明显提高,各级各类教育都在注重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面对这一形式,也在加强质量化发展,对职教师资的要求也明显提高,许多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及技校也纷纷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学位。但如前面的分析,一般的硕士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因此,立足于专业为基础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的双素质人才显得尤为必要,可以弥补技术师范本科生和普通硕士从事职业教育的不足。

2.可行性分析。首先,根据职教师资任职资格的上移,而出现的高职高专、中职中专以及技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缺口,不仅为以专业为基础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提供了必要性,也提供了可行性。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是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硕士生,满足当前职业学校对教师的素质和学历要求。

第二,目前职教教师数量的缺口也为这一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行性,根据教育部2009年统计数据(见表2),高职高专生师比为24.4:1,中职生师比为24.6:1,普通本科生师比为13.2:1。这表明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和中职的生师比远远高于普通本科,而且这与教育部要求的职业院校合格生师比16:1也相差较大。由此可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缺口很大,采用这种模式培养大批双师素质教师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9年统计数据。

第三,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都有提高,很多学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职业学校,这样就为这种教育模式提供了生源支持。

第四,从我国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大学的类型(见表3)来看,综合性大学、工科或专业院校及技术师范院校占一半以上,这些学校都具有举办各自应用专业的师资和物质条件,不仅具备培养以专业为基础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的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的综合实力,使人才的“双师”素质得到培养。

3.实施探讨。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趋势。以专业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这类人才的培养是一新生事物,如下问题需要考虑。首先,国家学位委员会应认可这种本硕连读的培养制度,政府教育部门要在适当规范的前提下改革招生制度,给予该类学校适当的招生自主权。二是对培养计划需逐步完善,尤其是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教育学知识三方面的比重如何确定,还有探讨完善的过程。三是导师的问题,需要按照这一模式培养出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职业教育理论的导师,这需要一批懂专业的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研究,这对综合性大学、工科或专业性大学、技术师范大学不难办到,但需要国家教育部门方针、政策的引导。目前这类导师在某些职业技术教学硕士点已存在,因一些职业教育方面的导师是以前某些专业教师转变过来的,本身就具备两方面的知识,只是这类教师数量较少。在目前这方面导师不足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双导师制,一个主导师,负责职业教育知识,另一个副导师,负责专业知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社会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技术教育对其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和层次要求都明显上移,高校以往的学科化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式已无法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学术性和应用性双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力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术型和技能型双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篇11

文官街道办事处。电话号码: 86 - 024 - 88255480。办公地址: 辽宁省 沈阳市 大东区文官街86号。文官街道办事处地处沈阳北郊,东接东陵区辉山水库,南连东陵区望花村,西靠沈长铁路,北邻詹屯。面积为15、5平方公里;共有7个社区和2个自然村即:劳动社区、生产社区、乐群社区、幸福社区、和平社区、团结社区、三家子社区、木匠村和朱尔村;常住居民18445户,常住人口56349人;暂住居民1341户,暂住人口2982人;文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居民区,少数民族占地区人口的7、22%。

辖区内有沈阳市东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市东强房产有限公司、辽宁兵器工业职工大学、沈阳市自来水公司东基经销公司、沈阳燃气公司大东分公司沈北购气站、沈阳电业局大东公司望花分公司、沈阳望花一校、三校、142中学、104中学以及157医院、158医院等驻街企事业单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职业高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认识理解能力低,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学习信心。从怕学到不愿学,这是职高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而作为数学老师,怎样使学生愿学、爱学,达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数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专业技能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我结合职高数学教学的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树立学生的的自信心,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首先应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

职高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素质不高,无远大理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的学生有学好功课的愿望,由于初中基础差,对职高课本望而生畏。每当接过一届新生,我首先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进入职高,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初中的简单,初中数学有深度,有难度,而职高的数学有宽度,难度低,只要认真学习,都能学好。举一些初中和职高数学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难度确实小了,再举往届学生进步的例子,让学生相信“我们有能力学好数学”,只要努力就有进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善待学生,要抓住时机给予积极的表扬和真诚的鼓励,因为精神奖励比物质鼓励更重要。教师应通过语言、行动把精神传给他们,让后进生排除和克服“以前没学好,现在就学不好”的心理,例如:上课提问时,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后进生回答,哪怕他只答对一小部分,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又如作业批语:作业有进步,用“你进步了,老师很高兴,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等肯定性或赞赏性的语言,学生会感到教师关心自己、注意自己,就会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上有点滴的进步,教师都当众表扬,学生就会更加努力,不辜负教师的一番期望。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聊天,多鼓励他们,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根据职业学校的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不影响数学理论严谨性的基础上,与专业课老师联系,从专业课教材中选取应用性较强知识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是有密切关联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从实际需要方面引导学生重视数学、热爱数学。

教师还应根据自己所教的专业和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不影响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顺序调整或作内容增补与侧重,重点学习一些与专业联系紧密的知识。如会计专业,加强对“概率与统计初步”“函数”“数据表格”等知识的重点学习,可以删去“立体几何”的知识等,教学中还要强调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灵活性,及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商务专业学生,加强对“函数图像”“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等重点教学,使学生在市场营销的学习中,对线性回归和函数变化规律熟练的掌握。对计算机专业,可以加强“逻辑代数”的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算法”等知识,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基本上适应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并以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目的。

三、摒弃传统的模式,联系生活实际,重视技能的培养

篇13

现代社会风云变幻,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专业性技术不再是衡量和要求的唯一标准,如何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面临社会竞争时处于不败之地,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良好的人才发展计划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手段和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理论性,不同的学校具有自身的风格和特征。解决了“什么是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深刻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课时设置、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环节制定等多方面内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更为不同,涉及内容也更为复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社会发展走向、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订做的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教学反馈等内容构成是一个系统的教学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为人才培养模式起到指导性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1.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持。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理论性内容对于实践操作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理论还不全面,针对人才培养的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细则、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理论内容还不完备,对于教学工作推进做不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给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带来难度。[1]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加强。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进行提高,同时只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开展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课余生活、未来规划、心理疏导工作参与性不强或者没有相关经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推进形成阻碍。

3.学校领导重视力度有待提高。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只是针对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工作相对简单,但是社会变化难以预料,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岗位减少、社会差距变大、岗位竞争激烈,要求的人才所涵盖的能力也越来越全面,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深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改革难度大,同时领导缺乏对此类工作的开展经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缺乏认识,重视度也有待提高。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岗位紧缺、生活压力大,学生入学之后往往只关注专业机能性知识,对于自身发展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性内容明显关注度不够。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1.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专业性培训是保证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提,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紧紧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与大学教育不同的是具有自身特色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联系紧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就业导向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相对封闭,学生对于外界信息了解少,对于就业信息和市场信息敏感度不够,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朝阳产业、夕阳产业、有前景行业、绿色行业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学生学习的知识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2]

2.加强思政教育。与大学教育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相对空白。现在社会对于人才要求更加全面,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更是前提和必要条件,高职教育思政教育方面薄弱,领导对于思政教育认识存在误区,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对于思政教育等精神理论重视力度也欠缺。首先领导要加强重视开设相关理论课,招聘具有经验和素质的专业教师,并加强对于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疏导。

3.加强能力的锻炼。一方面对于学生专业性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注重学生实战动手操作能力以备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有良好的表现;其次高职教育学生注重专业训练的同时容易与社会脱轨,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锻炼为人处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专业知识发挥最大化。

单一的纯技术性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学校要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能力的人才促进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