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养殖技术

渔业养殖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渔业养殖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渔业养殖技术

篇1

大面积的水库非常适宜渔业生产,水库渔业养殖成为造福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在实践应用中,由于养殖技术不规范、不科学,不但影响生产还导致水库水质、环境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进而造成水库渔业产量降低、效益减少。只有全面强化水库渔业养殖健康技术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水库水质环境良好、提高水库渔业效益,并形成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1.水库渔业水处理技术 渔业健康养殖首要的是水质要达标,这是养殖的基础,对大水面的水库而言,其面积广大、流动性强,对水质的控制较难把握,要想使水质环境良好,就需要正确把握住周边生态状态和理化状态,对不达标的水质需要进行科学处理,一般情况下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化学处理法,主要通过使用化学反应方法做到对水源的控制,使水源中的悬浮胶粒或污物得到净化,主要操作方式是中和、凝絮、络合、消毒、氧化、还原等,按照不同水质结构特点,做好方法的选择,达到治水的目的。二是物理处理法,水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只有根据用途划分好水的物理特性,才能确保水质良好。可以通过使用物理方法把水源中有害气体或悬浮物质去除,使水质达到养殖标准,主要措施是过滤、沉淀、吸附、逆渗透、泡沫分离等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水质具体情况做好正确的选择。三是生物处理法,这种方法是自然方式,主要利用生态链的自我更新,达到治理水质的目标。也就是说对水库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进行保护与利用,科学合理地利用好高等水生植物、绿色藻类、微生物、光合细菌等生物,使它们形成一个完全可以调节的生态圈,合理控制数量与比例,达到对水库水质改良的目标,这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降低和避免因代谢产物或残饵积累对水质造成的污染,能够通过生态循环治理水质、净化水源。

2.水库渔业品种选育技术 水库渔业养殖技术性要求较高,由于水面较广阔,在对品种选育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选择高效、高产的品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病害抗御能力,对品种选择的原则还是以地方品种为主,因为这种品种适应性强,对环境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强,这样才能达到自然生态需要。

3.水库渔业营养施配技术 水库渔业养殖对水产品营养要求较高,所以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合理控制好生物特性上的需求,做到科学养殖、健康养殖。合理控制好营养投放与比例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控制好碳水化合物比例。这类物质是鱼类需求量最大的,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对水中的化合物进行测量,确保需求量,在一般饲料中就含有这种营养物质,充分做好比例调节,标准要求为每克碳水化合物热量利用是5~16千焦。二是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调配。鱼体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数量多少影响着鱼苗发育速度。只有全面控制好氨基酸的含量,才能确保蛋白质成分平衡,所以养殖时,需要做好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科学检定,确保数量合理。三是维生素脂肪调配。合理利用能够促进鱼类发育,保证在成长过程中的健康,维生素能够调节鱼类生理功能,实现氧化还原、调节代谢作用。四是矿物质调配。也就是指无机盐类物质,矿物质充足,能保证物质实现正常的代谢功能;脂肪为鱼体提供脂肪酸和能源。

4.水库渔业施肥技术 要想保证水库渔业健康养殖,就需要做到科学合理的施肥,通常情况下,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禁止使用高污染或毒副作用大的肥料,施肥时,保证频率,控制数量,确保休药期时长。

篇2

中图分类号:S9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水利行业的蓬勃发展,其水库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各种大、中、小型的水库星罗棋布,并且适宜渔业生产的水面范围也十分的丰富,因此,近几年来,水库渔业养殖逐渐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水库经济辅助产业。然而由于养殖技术的不规范、不科学,导致水库的水质、环境遭到破坏,进而造成水库渔业产量降低、效益减少。因此,必须要加强水库渔业养殖的健康技术。本文就我国水库渔业中常见的健康养殖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水库渔业尤其是北方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在确保水库水质环境良好的前提下,更好的提高水库渔业的经济效益,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健康的水库渔业发展机制。

1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的方法

1.1 自然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天然无污染的水域(包括其中的天然生物链),在基本不进行施肥、投饲、用药的条件下,进行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水库养殖技术。

1.2 生态养殖技术

由于集约化的养殖池塘中底泥过多以及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渔业生产常常发生病害,降低健康养殖的质量,因此就需要进行生态养殖,即在一定范围的养殖水面中,利用堤埂进行种草养鱼、农作物种植等,从而将底泥、水质等进行综合性的、无公害的生态利用,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健康的水库生态渔业养殖系统,尽可能的利用系统当中产生的剩余能量进行有机污染源的综合、全面、科学的处理和利用,从而达到对水库系统的直接(间接)的再循环利用。

1.3 生物学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在各种水质理化指标和环境条件均达标的水库养殖水域内,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良、适宜的品种(可以适当的引进地方或国家级的优良品种),采用绿色、无污染的饲料,在整个渔业养殖过程中进行合理、科学的培育生产。并将那些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学制剂当作防病药物和添加剂应用到养殖过程中去,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应用中草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并严格的实行休药期,从而尽可能的将药物残留量保持在允许的安全范围中。

1.4 休药期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将水库渔业养殖的周期科学的划分成两个阶段,即:第1个阶段,按照常规的精养池塘方法进行水产的饲养管理,养殖期间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饲料和药物添加剂;第2个阶段,根据所使各类添加剂和药物的有害物质残留量实行休药期,并确保水质、环境各方面的指标达到绿色水产品的要求标准。

2 加强水库渔业健康养殖的措施

目前,我国水库渔业尤其是北方水库渔业的健康养殖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进行加强,具体措施包括:

2.1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水处理技术

在水库渔业健康养殖过程中,首要的基础性要素就是良好的水质环境,这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良好的生态状态和良好的理化状态。目前,常见的水库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1 化学处理法

即运用化学反应方法对水源当中的悬浮胶粒或污典物等进行处理,具体包括有:中和、凝絮、络合、消毒、氧化还原等。

2.1.2 物理处理法

即依照不同用途水的物理特性,经过物理、机械的方法将水源当中的有害气体或悬浮物质进行去除,具体包括有:过滤、沉淀、吸附、逆渗透、泡沫分离等。

2.1.3 生物处理法

即利用自养性植物(如高等水生植物、绿色藻类等)和微生物(光合细菌等)对水库水质进行改良,从而有效的降低和避免因代谢产物或残饵积累对水质造成的破坏。

2.2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品种选育技术

在对水库渔业养殖进行品种选育时,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高效、高产、高病害抗御力的无公害品种,并且尽可能的选用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优良的品种。同时,要尽量的选择那些大江、大湖中的天然苗种进行育苗养殖,以便于防止因近亲繁殖造成的品种退化等问题。

2.3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营养施配技术

在水库渔业养殖中,水产品的营养需求常常包括以下几种,即:

2.3.1 碳水化合物

它是鱼类饲料当中需求量最大也是来源最广泛的营养物质,其每克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利用为5~16kJ。

2.3.2 氨基酸和蛋白质

鱼体的主要构成成分就是蛋白质,它的含量高低直接决定了鱼苗生长的速度和质量。而氨基酸又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因此,在健康养殖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应用氨基酸和蛋白质。

2.3.3 维生素

它是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确保鱼类健康、调节鱼类生理功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性有机化合物。在鱼类生产过程中主要起着辅酶、氧化还原、调节物质代谢等作用。

2.3.4 矿物质

即无机盐类,也是组成鱼体的一类十分重要的物质,充分的矿物质能够有效的保证正常的物质代谢,维持正常的鱼体内在环境。

2.3.5 脂肪

适量的脂肪能够有效的为鱼体提供必要的脂肪酸、能源等。

2.4 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施肥技术

在水库渔业健康养殖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基本原则,坚决杜绝应用被污染或毒副作用大的肥料。并且,在施肥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用量少次多的施肥方法进行施肥。

3 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水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水库的位置范围分散、养殖面积广阔,从而形成了水库水产养殖的新经济模式。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技术不规范、管理知识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有些水库出现水质变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水库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健康养殖技术的重视和应用,提高养殖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在保证水库水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水产产量,增加水库渔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胡传林,董方勇.中国水库渔业的现状与趋势[J].湖泊科学,2013(04).

[2] 王雅琴.关于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1(34).

篇3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水产养殖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是推动渔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要素,相关龙头企业更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了解水产养殖技术与企业成本管理的关系,明确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特殊作用,对水产养殖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产养殖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

水产养殖企业控制成本侧重于传统的生产及养殖成本两个方面。管理者致力于影响生产成本或养殖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养殖期气候条件、苗种质量、饲料质量、养殖方式、饲养管理技术、病害防治等,来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渔业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各个部门的职能逐渐精细,成本控制的涉及面也变得愈加广泛。在水产养殖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领域中,大部分学者把成本控制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生产成本控制或养殖成本控制上,对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其他方面却少有涉及。因此,为了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剖析了水产养殖企业的成本构成,并阐述了水产养殖技术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水产企业隐性成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

在整个企业财务预算的成本决策中,生产成本决策是成本决策的核心。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决策进行分析,可以让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最高效、最合理、最充分地利用企业的各类资源。水产养殖企业的成本决策也是如此。例如,某水产企业计划在某地新建一个水产品养殖场。那么,确定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建造成本、经营成本就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决策成本。在建造养殖场的决策过程中,选址是关键。选址时要考虑到交通、供电、水资源环境、排污条件等,特别是水资源环境要素尤为重要。因为,水产品养殖离不开水,较好的水质条件是水质清新、水交换好、饵料生物丰富、溶解氧等水化学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水体的养殖容纳量高。间接降低供氧积水处理设备的运转成本、降低饲料及药品费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养殖收益。

2、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降低水产养殖企业的用人成本

员工技术水平低下,容易对企业造成过失性损失。企业团队整体水平差,工作效率低,对生产中突发问题处理不及时,这些都会增加生产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如果把水产养殖生产管理团队看作是一个木桶,各生产管理人员是每块木板,那么员工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高低就是每块木板的规格、质量。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构成团队的各成员往往是参差不齐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劣势成员往往决定整个团队的战斗水平,团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配合熟练度也影响着团队的整体战斗力。这就要求我们对短板进行加长,增加木板的厚度,提高板与板之间的密合度以便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因此,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拥有较高水产养殖技术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养殖团队成员的水产养殖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养殖团队的整体技术实力,以达到提高养殖团队工作效率降低用人成本目的。

3、保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管理信息成本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为了降低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信息所花费的代价,或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决策损失和纠正支出,包括企业为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利用信息购买的设备、购建的设施和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购买信息商品的支出,由于信息错误或不完全形成的损失,以及纠正决策失误、改选决策方案的支出等。信息传递滞后、信息传达错误等信息成本是隐性成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水产养殖企业的生产养殖过程中,管理者不可能事必躬亲,有些繁杂的工作需要下属去处理安排,那么在命令的传递过程中,有些技术类命令就会产生不理解或理解错误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生产工作人员对一些日常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表达不准确也会影响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增加生产成本。

三、降低水产养殖企业成本建议

1、多方面应用水产养殖技术

多方面应用水产养殖技术是提升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水产养殖技术不应该只应用于养殖生产过程中,它还可以被应用在决策、销售、宣传等过程中。水产养殖企业可以从水产养殖技术的专业视角来分析决策时的备选方案,以便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在水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水产养殖技术还可以提高其运输成活率、延长其保鲜时间、增加其科技附加值,从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宣传中,无论是以何种载体为媒介,以专业的视角示于人众人,会让人更信服、打动人,便于在消费人群中建立信赖感。因此,多方面应用水产养殖技术是水产养殖企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水产养殖技术的自主创新

进行水产养殖技术自主创新是水产养殖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水产养殖技术自主创新是以水产科学研究为先导,在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实现水产养殖技术创新的活动。因此,水产养殖企业应该增加科技力量投人和资金投人来实现水产养殖技术自主创新,建立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技术体系和技术专利,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国内不少知名水产企业,如大连璋子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他们通过增加科研资本投人实现水产养殖技术的自主创新,进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保持技术先进性、最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企业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员工的水产养殖技术水平

企业员工对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的理解、创造力以及应用能力如何,决定着水产养殖企业的整体实力水平,决定着水产养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着水产养殖企业在水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辽宁地区的水产养殖企业为例,在从业人员中,接受过短期技术培训的占24%,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4.2%,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占0.35%,而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竟然高达71.3%。因此,加强水产养殖企业从业人员的产前教育培训是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必要措施。

4、加强企业间合作,促进水产养殖技术共享

水产养殖企业从外部引进较为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在科学的消化吸收基础之上加以改进、组合或创新,以实现企业提高自身整体技术水平的目的。“合则两利”是至理名言,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水产养殖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间彼此协作、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技术优势互补,以达到共同提升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合理配置自身资源、降低企业成本、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5、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水产养殖技术快速提升

水产养殖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是从产业高度实现了资源优势的合理配置,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提高效益、为科研机构指出企业需要的养殖技术、为学校老师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为学校的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供平台。达到各取所需、各尽其用,实现水产养殖技术的整体性、社会性、合理性的迅速提升。

总之,只有加快水产养殖的技术,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水产企业得到良性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的水产养殖企业完善成本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4

二、池塘主养

1.鱼种放养

为提高成活率,提高养殖效益,投放的野生鲶鱼种要在8厘米以上,且规格整齐,放养密度8~10厘米规格,每667平方米(1亩)水面投放1000~1500尾;10~12厘米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放800~1200尾,池中搭配150~250克的大规格鲢鳙鱼种100~120尾,用来调节水质。

2.饵料投喂

野生鲶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活鱼或冰鲜鱼、动物内脏为饵料,但也可通过人工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1)肉食性饵料。投放野生鲶鱼种时,相应投放比其稍小的鲤、鲫等鱼种,每日仍以冰鲜鱼块为主,也可投喂猪肺、牛肺等动物内脏,在这些动物性饲料无法保障时,可通过人工驯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1%~50%,投喂时各池设2~4个饵料台,便于观察摄食情况。

3.日常管理

每日早中晚巡塘3次,观察鱼摄食及生长情况,每5~7天换水一次,严防野生鲶浮头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池塘套养

在野杂鱼较多的成鱼池、亲鱼池或大湖、水库里,视饵料鱼的丰欠度,每667平方米面积水面套养8~10厘米大规格野生鲶鱼种15~30尾,在不增加饵料投入、不需要特殊管理、不影响主养鱼类的前提下,当年可增产30~50公斤的野生鲶商品鱼(尾重1.5~3.5公斤)。

成鱼池套养野生鲶技术简单,投入少、收益高,但在生产中应注意:不能将野生鲶与鳜、乌鳢等肉食性鱼类同池套养,也不能投放较小规格野生鲶套养,规格最好在8厘米以上。

四、网箱养殖

1.网箱

根据鱼种规格,配备一级鱼种箱、二级鱼种箱和成鱼箱三种不同网目的网箱。一级鱼种箱:网目0.6~0.8厘米,规格为4米×4米×2米或5米×5米×2米,单层经编无结聚乙烯敞口式网箱;二级鱼种箱:网目为1~1.5厘米的聚乙烯结节敞口网箱,规格4米×4米×3米或5米×5米×3米;成鱼箱:网目2.5~4厘米,规格4米×4米×3米或5米×5米×3米双层聚乙烯结节封闭网箱。

2.鱼种放养

用于一级放养的野生鲶在每年5月上、中旬投放最适宜,投放密度按规格4~5厘米放养野生鲶鱼种500~600尾/米2,饲养15~20天后,按大小规格分箱饲养。规格8~10厘米,放养350~450尾/米2,达15厘米以上时及时转入二级箱饲养,放养250~300尾/米2,当鱼种达25克左右时,转入成鱼箱,放养40~60尾/米2。

3.饵料投喂

网箱内架设饵料台,便于观察鱼摄食情况及饵料的充分利用。一般每10平方米设1个饵料台,悬挂在箱内离网底20~30厘米处,当野生鲶全长5~10厘米时,日投喂率为鱼体重的8%~10%;全长10~20厘米时,可调整为4%~6%;全长在20厘米以上时投饵率则为1%~3%。每日分早晨、下午、晚上3次投喂。其中,晚上稍增大投饵量,饵料以野杂鱼、冰鲜鱼、动物内脏为主,也可通过人工驯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方法是:待鱼种进箱后,先停喂1~2天,使其稍感饥饿,然后每日投放少量诱食剂于饵料台上,并慢慢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随着人工配合饲料的适应,相应减少诱食剂量,直到野生鲶完全适应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止。

(1)鱼种期饲料配方。鱼粉42%、α-淀粉15%、大豆粉10.9%、花生仁粉18%、酵母粉3.3%、扇贝粉5.2%、鱼油3.1%、预混料2.5%,其中粗蛋白含量为35%。

(2)成鱼期饲料配方。鱼粉25%、次粉18%、豆粉18%、花生仁粉18%、酵母粉5%、鱼油1.1%、玉米10.4%、复方氨基酸2%、预混料2.5%,其中粗蛋白含量为35%。

篇5

1.1要具有专业性

技术编辑作为一类专业技术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要具有专业性,要使自己永远处于技术发展的前沿,要熟练掌握不断发展革新的印制、装订等技术。并且,技术编辑还要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发展出为其他编辑人员推荐符合某些类型书刊特殊生产制作技术的能力,比如刊物类型、装订形式等的选择等。此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编辑,还要具备拥有主见、坚持自我的能力,不能随波逐流、没有主见。例如,有些编辑人员想要节约生产成本,要求技术编辑在制定印刷方案时选用六十克一般类型的双胶纸来印制四色书刊。这时候,假如技术编辑缺乏自我坚持,最终发行的书刊质量肯定会下降,必然引起书刊质量下降而影响销售。某些编辑人员之前节省成本的想法不但实现不了,作为技术编辑由于没有坚持专业底线,也难以推脱责任。

1.2要具有责任心

技术编辑在工作中还应具有责任心。例如,在进行付印样的最后审核过程中,一旦缺少责任心,想着既然前面已经有了各级部门的确认,应该不会出现意外情况,粗略一扫就算做完了自己的工作。却不知道,之前的所有确认也许只是内容方面的审核而未涉及技术方面,这就意味着存在极大的问题隐患。具有责任心的表现则是,认真检查送审稿子;仔细确认封页、版权等内容所蕴含的书刊名、著作者名等基本资料是不是统一;再就是检查确认文章内字体、字号等内容是不是一致;再确认封页尺寸及内部尺寸是不是一致等。大略一扫,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如果认真检查确认,则要花费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相同的工作内容,表现出的则是不同的责任心。可以想见,书刊最后的质量也必定是不一样的。技术编辑是书刊出版发行的重要一环,不但要为其他编辑人员提出意见建议、为书刊质量竭尽全力,在图书设计上尽力追求新颖、美观,在图书内容上尽力追求高品质、高质量,而且要尽其所能地考虑到书刊出版的所有环节所需成本,尽力实现高性价比的书刊出版。例如,印制某书刊的封页,既能够选择大规格纸张印制,也能够选择小规格纸张印制。此时,就需要从纸张成本、印制成本等各个方面考虑选用哪种方式更能节省成本,且不影响书刊质量。

1.3要具有创新意识

时代在发展,技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不管身处哪种行业,没有谁是能够一成不变而不被淘汰的,技术编辑更是要求新求变,要让自己一直处在技术发展的前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出版等技术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作为书刊出版行业的技术工作者,技术编辑绝对不能因循守旧、顽固不化,要不断学习研究新技术、新工艺,要在创新实践中升华自我。技术创新是一方面,思想更需要创新。当前,技术编辑在之前几十年所应用的介质都在发生变革,许多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技术革新的真快,一不小心就会被甩在后面。当然,也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拥有最前沿的印刷、出版等技术工艺,不过必须要有经过认真学习能够获得新技术的想法和能力。特别是在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今天,假如有一天实现了书刊无纸化,那么当前模式下的技术编辑是不是还需要存在都是一个问题。在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下,只有保持创新意识,才能实现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2.1对图书的装帧设计或版式设计进行管理

如果想要真正地落实设计方案,精准实现工艺要求,这就需要技术编辑对图书的装帧设计或版式设计进行管理。首先,技术编辑对书刊的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等需要提供明确的样式以及详实的说明,对材料品类以及工艺水平也要准备好样张,对最终的书刊状态更要了然于胸。其次,要注意设计的实现,管理好设计、编排、印制及装订等的完成情况,仔细确认开本、标题、图表等的形式是不是与最初的设计统一,所需材料是不是及时到位,印刷工艺能不能实现等。最后,要确保印刷、装帧等环节的顺利实现,即时了解书刊的印制情况,对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都要迅速地给予处理,保证书刊装帧、出版的顺利完成。

2.2对图书的质量进行管理

作为出版物,图书的质量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及发展。图书质量涉及到很多个方面,而设计以及印刷的质量就需要由技术编辑来保障,所以说技术编辑对图书的质量负有很大责任。想要管理好书刊的设计、印刷质量,技术编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并熟知与书刊设计、印制有关的工艺标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严格依据标准完成;二是,要依据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确保应有的生产流程,不能想要节省时间而缩减某些环节,核红、审核样书等关键环节更是要认真检查,不能抱有侥幸思想;三是,对每一环节都要设置质量把控点,利用对所有质量把控点的有效控制,确保生产的质量;四是,重要环节必须要亲自确认,即时检查印刷、装订等环节中的质量把控点,迅速发现问题并马上处理,尽可能地将任意质量风险掐灭在萌芽期间,不将任何的质量隐患带到下一环节。同时,技术编辑还要对油墨、用纸等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有效管理,为图书的高质量提供保障。

2.3对图书的印制成本、印制周期进行管理

图书的印制成本是出版行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对图书的印制成本进行管理,减少图书的生产成本,也是技术编辑的重要工作。作为负责任的技术编辑,要熟悉图书印制成本的组成、计算方式等,对图书印制各个环节的花费必须要心中了然,对原材料市场行情以及生产厂家的最新动态也要密切关注。在实际中,对印制成本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整理生产企业印制工价、书刊印制市场情况等制订出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成本结算标准,从根本上对生产成本进行管理;二是,按最优流程安排排版、印刷等工艺,保证最合算的印制数量,增强质量管理,防止由于质量问题而重制带来的浪费;三是,熟悉并灵活利用印制成本核算中的各类技巧,尽量地缩减不必须的花销。图书的印制周期也是印制成本的重要一方面,对其进行管理,指的是对设计、印刷所花费时间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确认好各个环节的进度,实现书刊印制周期的最佳化。在实际中,因为要尽量快地投入市场,印制周期就会被不断缩减,给技术编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到图书的质量。管理好印制周期,也是技术编辑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技术编辑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技术编辑要依据出版要求,对书刊的进度时间做到认真仔细的筹划,对每一环节的生产周期给出明确要求,并留出相应的缓冲时间,尽量地减短印制周期;其次,要灵活机动地分配生产,科学安排生产工艺,确保原材料的及时到位等,保证书刊按计划或提前完成;同时,技术编辑还要不定期下一线检查,掌握生产情况,如果发现问题马上处理。在书刊印制好后,还要做好书刊的进栈、数量确认等工作。此外,技术编辑的管理职能还包括对印刷厂家的监督,如果印刷厂家生产人员、生产设备、工艺水平等发生变化,要迅速调整和应对。

3.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多年来的生产方式不断发生改变,这也对技术编辑的个人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职能,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技术编辑的职业素养与管理职能对于图书的质量影响巨大,只有充分发挥技术编辑的作用,才能以最短的生产时间、最低的生产成本,在新媒体时代下生产质量最好的图书。

作者:梁泓益 单位:北京周报社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