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创业,可谓是多年来一度如日中天的名词。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创业成功者的故事曾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不少有梦想的人。毕竟,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所经历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和坚持下去的。85%的人在创业上是有冲动而非梦想,所以被挡在了冲动之外,只能跟随那些实现梦想的人。
1 国外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失业问题突出,由此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一时期,创业在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做出了贡献。事实表明,民营企业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的开展成功当然少不了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创业者作为人力资本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而创业者自身素质特征又影响创业的业绩。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创业者素质特征。这些研究大多围绕创业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实,国外学者早就开始了对创业者素质特征的研究,他们对创业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挖掘。纵观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及专家都倾向于运用各种素质特征对创业者进行界定,将其概念化。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这两个方面对创业者的特质进行研究。
1.1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侧重点为创业者内心活动规律。这就是对国外专家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的诠释。
在国外学者和专家关于对创业者特质的论证中, McClelland(1961)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和Rotter(1966)提出的控制源理论早期引用最多。McClelland围绕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显著特质问题,把成就需求作为两者的主要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创业者设定以有很强的成就需求为目标,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目标,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Rotter的控制源理论分内控制源和外控制源,主要是讲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及生活中对事件控制能力,人对自己控制生活中的事物能力的感知直接影响其生活态度、工作中的行为特征和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内控制源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事物的结果,而外控制源的人认为事物的结果是取决于运气和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他们控制的。
Tibbits(1979)认为,创业者在创业刚开始时期,其个性特质一般包含创新性及较强的行动意愿。
Casson(1982)发表的观点大致为,创业者要想达到成功,应具备如下特质:风险承担力、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创新性、企业管理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Horwitz研究认为,创业开创新业务时,成就需要、风险取向和控制源等都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还研究了高精力水平和韧性、控制权、自主需要、成就需要、自主取向和行为规范度度、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需要。
Gartner在论证创业精神和创业者特质相互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解析创业精神不能有单纯的物质观,不能忽视人的模仿能力和情景因素,因许多特质从属于行为。
Schere认为一个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他的忍耐力,对模糊事件的忍耐力。
J.Robert.Baum认为创业韧劲和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特质的两个方面体现,创业者特质直接影响动机,间接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在研究创业者绩效、动机与特质的关系中,应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目标理论为基础。
1.2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主要指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中得出结论,侧重于创业者的外在行为研究。
Dary1G.Mitton(1997)认为进行创业研究最好的手段就是研究创业者本身。他结合自己的创业亲历,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创业者典范,得出创业者拥有的共同点:① 他们一直追求着巨大和持久的改变;②是事业蓝图的描绘家;③喜欢竞争;④善于系统的思考和行为;⑤愿意接受挑战;⑥行动果断;⑦善于不断的积累经验。
据德国经济“创业协会”对世界八十名创业成功者跟踪调查表明,专家们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理想、健康的身体、观念化能力、自信、紧迫感、迎接挑战、控制欲望、脚踏实地、情绪稳定、客观的人际关系态度等。
CraigS·Galbraith,DonaldR.Latham(1996)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现代的勉强创业者(无法找到工作或被解雇而创业的人)。选择的三组样本为:①从大公司失去工作,到其它公司又找到工作的人30位;②传统的自发创业者30位;③从大的公司失去工作而刚刚创业的人30位。从中发现,他们同时拥有着新创企业家和传统创业者的许多特征。同比来看,勉强创业者有着更高的对成就感的需要,但有着相似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性,因失去工作,勉强创业者比别人更希望证明自己。
Groves,McGuire,Drost and Kwong(2007)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非线性的思维、积极主动性人格特质;创业感知可行性、创业者的教育与经历与创业动机正相关;个人喜好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以及集体主义、权力等与创业负相关。
2 国内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的林嵩(2009)把创业者特质集中在创新偏好、风险偏好和成就偏好这三个方面。他通过分析史玉柱特质和创业过程,总结为:①创业者的个性特质通过创业行动的规划和实施,对创业绩效实施影响;②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对创业行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③创业战略对于创业成长具备直接的影响作用;④伴随创业活动的推进,创业者的个体特质对战略的影响也在弱化;⑤创业者需要积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构建合理的战略方案,促进创业成长。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2006)在探索中国背景下创业特质结构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发现中西方的创业特质均存在内控性和创新性,但其差别也比较大。在研究中,稳健性指创业者在重大决策时表现出善于把握时机和思考周密,分析利弊,而冒险性则指能承受的压力,这一区别可能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思想,不愿冒险和冒进。此研究结果对高科技企业中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郑健仕(2004)调查了浙江省3937家民营科技新创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对创业者特质进行研究,认为创业者的特质是指不同时代、环境或同一时代、环境中创业者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水平及素质特征。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出色的新创企业家。
吉林大学的刘振华(2007)运用目标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等知识,把创业者特质分为控制源、成就需求、风险倾向三个维度,研究了这三个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PSSn.5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田毕飞(2011)通过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的全面检索,结果表明创业者涉及的人格特质有成就动机、冷静、模糊容忍能力、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风险承担倾向等多达51 种,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杨建东,李强,曾勇(2010)实证考察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特质及其社会资本对吸引风险投资参与可能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吸引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强和具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加可能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而创业者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3 结语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创业者在心理上、行为上、创业动机上、个人教育经历、个人工作经历方面以及个人社会关系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有的、异于非创业者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创业者具备了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市场、政府关系、融资、技术等各种资源以及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成功经营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引言
创业者作为创业活动的主体,一直是推动创新产生及转化、新企业创建等一系列活动的关键力量。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业和创新看作是个人的天赋。创业的核心关键都与创业者个人的某些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们试图从创业者的特性入手,探寻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成为了创业者。研究从个人价值观、动机和态度等诸多方面找寻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创业者特质,如成就动机、创新思维、内控。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由于创业特质可以更好的描述创业者,也能较好的诠释创业绩效,其重要作用逐渐获得认可。目前学界一致认可的创业特质有控制源、创新、成就动机。
控制源是个人对行为、事件结局的泛化性期待,也就说个人是否认可行为、事件的结果取决于自身,主要分为外控倾向和内控倾向。外控倾向是指个人认为结局由外部力量所控制,如:运气、命运、社会化背景和其他人;与之相反,内控倾向是指个体相信行为、事件的结果是由自己来掌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影响行为或事件的结果。
创新则主要是指个体在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一种创造性倾向,包含创新性、创造性及进取心等。
成就动机一直是创业特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指个体希望表现杰出,以追求进步与完美的欲望。虽然有不少研究指出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在中国,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成就动机可能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或许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成就动机有不同的理解。杨国枢和余安邦在将成就动机本土化的研究中提出,成就动机应进一步区分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是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则被定义为一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
总的来看,针对我国创业者的创业特质研究目前还较少,而且研究更多侧重西方文化下单一的成就动机,并未考虑东方文化下成就动机的二维性——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将创业特质中的成就动机进一步界定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以问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探讨影响成为创业者的创业特质因素,希望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测量和样本
(一)相关变量的测量
控制源采用Rotter经典的I-E量表,即内控与外控量表。创新测量则采用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JPI)测量。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相应的测量使用余安邦与杨国枢所编制的“自我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量表”。相关题项的可靠性检验及因素分析均符合要求。创业者主要是指已经创业的个体,因此其测量题项是由被试直接作答是否是企业或公司的创建者来进行判断。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四川、广东、福建、安徽、江苏、上海、湖北等多个省市收集数据,样本为企业管理者及创业者。有效问卷224份,创业者67人,非创业者157人。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工具包完成。
研究模型与检验
(一)logistic研究模型构建
本研究试图了解包括控制源、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等创业特质因素与创业者的关系。在传统的多元回归中,因变量Y通常是连续变量,而本研究的因变量创业者是一个取值为0或1的二元(dichotomous)类别变量,1代表创业者,0代表非创业者。
假设y=1的概率是p,则y=0的概率是1-p(p和1-p的取值都在[0, 1]),其对应的函数如下:
(1)
(2)
做变量转换构建logistic模型。具体如下:
(3)
其中,odds通常是指出现某种结果的概率与不出现的概率比,又称优势、比数。取自然对数后的得到,logit变换后得到logit回归模型记为logit(p):
(4)
就本研究而言,logit回归模型如下:
(5)
(5)式中的A、B、C、D分别对应着创业特质中的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等因素。
(二)logistic研究模型检验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对创业特质各因素对创业者的影响作用进行logistic回归检验。模型的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式(5)的logit回归模型,其Cox-Snell关联强度值、Nagelkerke关联强度分别为0.383、0.543,表示代表创业特质的几个自变量因素与因变量创业者间有一定强度的关联,且模型的整体分类正确率为86.2%,也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能有效的预测研究中样本的因变量结果。根据表1中模型的回归系数显示,除了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这几个创业特质因素对应的回归系数都表现出统计显著。剔除不显著因素后,最终的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6)
其中A、B、C分别对应着创业特质中的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因素。根据模型结果,可以认为,个体的内控、创新性与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对成为创业者有显著作用,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对创业者影响并不显著。
结论
本文通过logistic模型讨论了创业特质因素对我国创业者的作用。研究发现,创业特质确实是影响我国创业者的重要因素,个体的内控、创新以及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等几个创业特质因素能对创业者做出较好的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事件的结果,及其个人具有的创造性、创新性都是有助其成为创业者的主要因素。这一结果与过去西方学者对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差异比较研究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成就动机中真正对创业者发挥作用的是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正如余安邦所说,两种成就动机对个体影响的强度或持续性存在不同。对创业者来说,遵从自我的想法设定目标比听从群体的标准更为重要,对其成为创业者也更有影响。由此可见,过去研究中未区分成就动机的做法比较笼统,未来研究需要注意区分成就动机,以更清楚的解读其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吕源,徐二明.公司创业力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4, l7
2.何志聪,王重鸣.企业成长与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J]. 科研管理,2005, 26
3.张文彤.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余安邦.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不同吗?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加以探讨[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93, 76
5.余安邦,杨国枢.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概念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87, 64
6.郑日昌,Stimpson, D. V.创业者态度倾向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 1990, 6
7.张兴贵. 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8, 21
8.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Cambridge, MA: Harvard Press. 1934
9.Gartner, W. 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4(10)
10.McClelland, D. C.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5, 95 (1)
11.Lachman, R. Toward Measur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Tendencies[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80, 20(2)
12.Begley, T. M., Boyd, D. 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7, 2(1)
13.Hansemark, O. C. Need for Achievement,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Prediction of Business Start-ups: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3, 24(3)
14.Hisrich, R. D. Entrepreneurship Intrapreneurship[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0, 45(2)
15.Ahmed, S.U. nAch, Risk-taking Propensity, Locus of Control and Entrepreneurship[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5, 6(6)
16.Mueller, S. L., Thomas, A. S..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 Nine Country Study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Innovative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6(1)
17.Lumpink G. T., Dess G. G. . 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
18.Wiklund, J., Shepherd,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1)
19.Brockhaus, R. H.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M]. C. A. Kent, D. L. Sexton and K. H. Vesp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2
20.Rotter, J.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6,80(1)
21.Perry, C. After Further Sightings of the Heffalump[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990, 5(2)
22.Bird, B.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M].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89
23.Jackson, D. N. 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Revised Manual[M]. Port Heron, MI: Sigma Assessment Systems, Inc. 1994
24.Buttner, E. H. Gryskiewicz N. Entrepreneurs' Problem-solving Styles: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Kirton Adaption/Innov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3, 31(1)
作者简介:
特质角度
研究发现,成功的创业者之间,总是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则提出了创业者“十大财富品质”。他认为,作为成功的创业者,100位中国内地最大的富豪共同的品质有十项,诚信列于十大财富品质排行榜之首,其次分别是把握机遇、102创新、务实、终身学习、勤奋、领导才能、执着、直觉和冒险引。对于金融创业人才,他们具有和普通创业者相同的特质,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金融创业者身上有着区别于普通创业者的特质,他们掌握着过硬的金融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能够将金融领域内的新兴技术快速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加速金融资源的集聚和配置,有效推动金融资本和实体产业的黏合。他们拥有着系统、逆向、透视的思维能力,以及把握经济走向和局势的能力水平。
创业价值观角度
金融创业人才在创业价值观上体现在:一是创新创业的价值观:金融创业者往往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从冲破原有的金融经济弊端,勇于变革,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金融管理、金融体制、金融理论。二是民本主义价值观:金融行业是一个收入差距极大的行业,优秀的金融创业人才不是以敛钱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他们在价值观上保持着良心与良知。说实话,干实事,这不仅是金融企业家的一种“行为方式”,更应成为一种价值标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68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0 引 言
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对于一个个体、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构成国家创新的要素中,个体的创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实现更多人更好地就业等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开始大力倡导创业和创新,并逐渐通过国家机器的力量进行良性引导。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业者的人格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能对当前我国的全社会创业大趋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创业人格的研究模型
最早的创业人格成功模型是由Rauch和Frese联合提出的。在这一模型中,Rauch和Frese重点描述了个体差异与创业成功的关系,即一般人格特质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这一研究模型的建立依托于一个重要的假设――一般人格特质并不是直接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三个不同的途径:第一,一般人格特质形成了诸如需求、冒险、创新等特质,这些特质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人格特质对于个体的知识、技能能够产生影响,这对创业者来说无疑也是十分关键的;第三,一般人格特质能形成对于环境更高的适应性和改造意愿,进而形成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意愿,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Rauch和Frese提出的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很好地区分了与成功相关的远端和近端要素(变量),对于后续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带动作用。但是这一模型并没有将未来的变量加入进来,因此,虽然在进行创业成功者的分析时准确度较高,但无法很精确对对创业中的人员进行更为合理地评价和指导。
2 创业人格的研究变量
2.1 自主性
创业者区别于一般员工的一点就在于需要在没有管理者的前提下自己做出决定包括行动计划、行动目标以及控制计划的方式和方法等。从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创业者和非创业者在主动性方面的人格差异是可信的,但是很难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合理的阐述。在创业初期自主性能很好地实现创业者的多项目标,但在这样的决策惯性下很容易造成创业者的自信膨胀,进而丧失对自身决策和行为的约束力,影响到进一步的创业,这也是许多创业工作在前期发展迅速但一段时间后就遭遇巨大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相关的论证认为,自主性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地正相关关系,但从企业成长性的角度考量自主性的研究目前仍然很少,所以无法验证之间的关系。
2.2 成就需求
高成就需求的人往往偏好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常规的、一般的任务需求度则较低。通常情况下,高成就需求的人能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身的工作环境,进而形成更加便捷和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的优势条件。此外还有另外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成就需求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2.3 控制点
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将控制点划分为内控制点和外控制点两种类型。所谓内控制点通常是指一个人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对自己的未来或命运形成一定的驱动性影响,外控制点则是他人的行为或外部环境对个体的未来或命运形成一定的驱动性影响。因此,创业者应首先认同自身的商业结果,然后积极地去改变所处的环境形成更加具有优势的竞争条件,从这一点来讲,创业者人格在内控制点与普通人群的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4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所能形成的识别、界定进而形成间接的能力,比如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流程创新等。创新性虽然可以作为个体的特征,但实际上企业要实现创新单纯靠个人是几乎实现不了的。创业者的创新性在相关的研究中表明,相较于普通群体有着更高的明显表现,同时创新性与创业成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2.5 冒险性
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影响在当前的研究结果中看来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主要在于创业者对冒险的趋向是偏向于靠近还是远离。但是在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正向影响关系方面,认知是一致的。同时研究人员也认为,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正向影响关系相较于其他的特性要弱得多。
3 人格与创业研究的分歧原因
在过去针对创业者人格的研究中,研究者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创业团队的概念界定未能达成一致。例如Collins等人认为创业团队应该是涵盖了与商业有关的所有职位,包括管理者、推销员等,界定是否属于创业团队的标准应该是是否为创业团队的目标付出;但是Stewart等人则认为界定是否属于创业者团队的标准一定是对团队具备一定的所有权。在这样的分析下,所产生的研究变量具有相当的差异,这也形成了最终研究结果的差异。
第二,在诸多的研究中样本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是因为所选择的样本同属于一个行业,所获得结论对于其他行业的适用性还有待于验证,有的则是所选取的样本量太小,对于全样本的影响性和代表性有待于探究,还有的则是在进行样本的选择时存在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观的意愿加入的过多,这也影响了其他研究人员对于研究成果的认同度。
第三,研究工具不同。针对创业者人格研究的工具有很多,同时也存在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人员基于自身的研究需求和研究条件,往往会选择更有利于自身研究的工具,这就使统一研究课题因为研究工具的不同出现了研究结果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创业者人格研究结论的分歧。
第四,创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备复杂、多段和多阶的特性,在不同的创业阶段,即便是同样的人格特性所发挥的作用和作用程度也都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针对某一人格特质,研究人员所选定的创业阶段不同,那么最终的结论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
4 创业人格的研究展望
4.1 内涵界定和模型重建
现有的研究模型和研究概念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前人在提出研究模型的过程中依据的是当时的研究环境,因此对于当前世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适应度必然会降低,这对创业者人格研究的结论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创业者人格研究中对现有的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概念应该重新界定,对于创业者人格研究的模型也应根据实际的状况进行重建,最大限度地使研究结论符合客观、科学的原则。
4.2 测量的优化
当前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领域的研究大多数仍然是横断研究。但是创业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活动和关键表示变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相关测量时应综合考量创业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各变量的差异变化,在遵循这一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对各关键要素测量的地化。
4.3 绩效变量的细致化趋势
研究者在进行创业者人格的察时通常会采用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方式。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定量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多,所能达到的精度也越来越高,这样的变化趋势促进了创业者人格绩效变量的不断细化。关于人格与绩效的研究也表明,创业者人格与绩效的关系随着绩效定量种类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曦伟.成功创业者人格特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王诗桐.创业者特质、创业态度与创业倾向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01-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是针对金融抑制现象,提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指出金融压抑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人才的存量水平和发展状况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际金融体制没有改革之前,很多银行存在收费过高的现象,让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另外服务意识差,没有给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条件,限制了一些企业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银行家没有长远的意识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真正理解金融行业是支持性行业。面对这一时代背景,一些金融专业人才另辟蹊径,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我国,目前许多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还囿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尚未脱胎于过去行政依附式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经营决策能力差,管理技能差,市场经验匮乏,用人能力差,业务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过度依靠向上级行要条件、要政策。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只是对上级行领导负责,而不是对客户和职工负责。这严重影响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命力,没有起到金融业资金支持的作用。同时,中国的银行体系存贷差过大,央行的2006年金融运行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存贷差继续呈扩大趋势,截至2006年年底已达10.97万亿元。巨额的存贷差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双重矛盾的客观存在,反映了投融资渠道的不畅,需要金融创新来解决。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金融创业人才和金融创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障碍。以上海为例,创设金融创业类企业门槛高、手续烦琐,在美国注册一个投资顾问公司只需要1美元,在日本仅需要1日元;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垄断等背景下,一些金融创业的新业态还不被大众认知,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与体系尚不完善,新进的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势单力薄,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在规则制定中受到一些大的市场参与主体的歧视排挤。
二、金融创业人才的心理特征
创业行为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的概念最早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去执行”。后来,创业者主要指从事组织、管理商业及承担商业风险的个体。近些年来,创业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笔者认为,创业者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商业头脑的发明者或开创者,他们能够识别机会,并把这些机会转化为商业化创意;他们付出努力,投入资金、经验和技术,承担实现创业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追求创业成功的回报。大量的学者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达成了一个共识:成功的优秀创业者的创业目的并非纯粹追求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为社会提供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或服务,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以精神财富。创业者的经历、生存环境等背景差异较大,创业动机、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一般具有独特的才能或技术,但往往也都有自身的弱点。不过,能够投身创业并获得成功,创业者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对于金融创业者而言,其心理特征与普通创业者存在一定共性,但因其行业特殊性又存在着其特殊的心理特质。
(一)创业认知角度
创业者的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创业者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一贯方式,创业者个体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错误、片面、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和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源,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障碍。
D.Ray Bagby,Leslie E.Pallch and Phil E.Stetz研究了创业者的认知态度。他们对752位小公司的所有者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创业者对待信息的态度比其他人更有活力,更加努力的寻求机会,更有发展的潜能。创业是一个机遇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并存的过程,创业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将直接决定了创业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
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在认知方式上表现出:一是宏观思维。鉴于金融创业企业的特殊性,金融创业人才要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谋取生存。在把握宏观的经济形势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企业发展,这样企业才能长足发展。二是平衡思维。就是在思维方式上力求将不平衡的事情平衡下来,“把大事化小”。金融创业者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内外矛盾,包括内部企业发展及外部经济形势的双重矛盾,就必须确立平衡思维。
(三)创业胜任力角度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创业.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尝试进行创业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和热情也逐渐升高,但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仅有3%左右.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因素很多,其中创业心理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研究去了解大学生创业者心理素质的现状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研究过程
1.1研究工具1.1.1问卷的选取本研究所采用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创业知识技能、创业人格特质、创业成就动机与创业能力,共42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正向记分法,分值为1、2、3、4、5五个等级.1.1.2问卷的施测过程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负责人担任主试,统一指导语,以专业和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独立完成问卷,并统一收回调查结果.1.1.3问卷调查的样本本研究以某高校23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文科和理工科.为使调查具有代表性,对性别、年级与专业进行了控制.发放问卷共23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14份,共获得问卷216份,问卷有效率为93.9%.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2.1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总体状况分析高,创业能力分值最低.这表明,相对来说,大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创业知识技能,但创业能力较低.2.2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各因素的描述性统计通过表2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就动机整体水平较高,说明在校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较高,创业意识强烈.2.3大学生创业能力各因素描述统计量结果显示,大学生较强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诚信”能力.2.4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各因素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成就需要均值较高,说明大学生较高的自我实现的欲望以及不怕困难的人格特点.责任性得分较低,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成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相对较弱.2.5大学生创业知识技能的各因素描述统计量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缺乏创业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创业程序和创业的相关法律知识.3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为:(1)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成就动机;(2)大学生较强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诚信”能力,应变能力和行业知识掌握能力较低;(3)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的欲望与不怕困难的人格特点,对创业成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相对较弱;(4)大学生缺乏创业相关知识与创业实际经验.
4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来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4.1激发创业成就动机教育培养和训练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成就动机,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教育与测评,积极鼓励适合创业的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倡导学生理性创业,尽量避免学生盲目创业.(2)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高校可以在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中系统地安排和渗透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并轨进行.(3)营造创业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经常在黑板报、宣传栏上进行创业教育的宣传,对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进行褒奖与表彰,在学校制度层面上形成创业教育的引导与鼓励等.4.2培养创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我们应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努力:(1)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举行系列报告会,通过经验交流,力求提高在校大学生企业规划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2)促进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提供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指导与支持大学生开办或改造小型科技民营企业.(3)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创业实践,结合自己以后创业的目标,推销小商品、开微店网店或者去自己未来创业领域的单位做兼职,提前熟悉自己即将进入的领域,为未来的创业打好基础.4.3塑造创业人格特质为了更好地塑造大学生创业性人格特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激励法.邀请创业领域中的成功人士、校友中的优秀创业者等相关榜样式人物介绍其创业相关的经历与经验,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并学习这些成功创业者的优良品质.(2)磨砺法.通过开展创业模拟活动,使学生对创业有更深刻地了解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困难与失败,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3)心理测试与咨询.首先,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让大学生对他们的创业个性进行充分了解并进行塑造;其次,当有创业不良心理问题出现时,通过心理咨询对其进行指导.4.4拓展创业知识技能应通过以下途径来拓展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技能:(1)开设创业知识课程,让大学生在创业前完成相关知识储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教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序.(2)创造各种创业实践机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如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展创业知识竞赛、创业知识交流等,为大学生拓展创业知识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陈震红,董俊武.创业成功的关键如何获取创业资源[J].科技创业,2008,25(2).
〔2〕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3〕黄志刚,张汉龙,孟鹰.大学生创业现况分析及发展对策[J].科技广场,2005(9).
〔4〕董红燕,徐双俊.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探究[J].埠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的我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HB15JY071);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网络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1046);河北省社科发展课题:“新常态下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5030356);2016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下河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策略”(项目编号:201601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创业胜任力概念及内涵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力一词,自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引用到不同行业分析不同群体的胜任能力。根据戴维教授的观点,创业胜任力是指能够将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区分开来并可以进行测度的个人特征。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本文按照“这些特征是否能继续发展,是否能被改变的标准”试着将这些个人特征总结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创业特质”和“创业技能”两部分。
创业特质是指从成功创业者身上抽象出来的、区别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的、相对稳定、难以改变的、独特的个人特质。创业特质可以分为生理特质、心理特质及社会特质三部分。生理特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创业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工作,没有健康的身体,创业工作将难以进行;另外创业者的性别、年龄等生理因素也对创业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心理特质包括创业者的心态、信念、毅力、抗挫折能力等,对创业活动有重大影响;过硬的心理特质是创业者成功创业最重要的前提。社会特质包括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创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创业环境还不完善,使得血缘、地缘、业缘、学缘关系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凸显。一般来说,同等条件下社会特质越强的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创业技能是指通过后天的学习及训练可获得的、能保证创业活动顺利进行的知识和能力。概括来说创业技能包含了把握市场机会技能、整合资源的技能以及管理团队的技能。
二、创业胜任力现状
按照上述创业胜任力的概念及内涵,本课题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做了粗略调研。调查对象为河北省高校的在读大学生和部分毕业3~5年的毕业生。通过调研发现河北省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胜任力不足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一)缺乏创业信念。创业是笔额外的风险投资,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因此具有好的意志品质、不懈追求的精神及平和的心态,往往可以增加创业成功的筹码。然而通过对近几年曾涉足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分析来看,不少创业者往往对创业的艰苦性心理准备不足。由于缺乏承受挫折的准备,稍遇失败就心灰意冷,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承担风险,导致在创业过程中半途而废。这就要求创业者事前就要预见到创业的艰辛、风险和可能的失败,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并做好面对的心理准备,以顽强的意志承受这一切。
(二)缺乏创业认知。创业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挑战,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与社会接触少,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由于经验不足,眼光有限,难免欠考虑;大学生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对商场上的待人接物不太适应,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在与生意合作伙伴交往方面往往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困难;创业意味着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处理,如工商、税务等部门都要进行沟通、打交道,涉及面特别广,这对于缺乏创业经验和社会关系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三)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创业需要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沟通技巧、风险管控等多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创业者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足。据了解,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和学多来源于媒体资讯、社会宣传及同学朋友间的相互交流,而来源于权威部门创业教育及培训的只有不到四成,这无疑让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遇到困难或瓶颈时感到十分迷茫而无从入手。而不管从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类似的正规培训不是很多,即使有,昂贵的培训费用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仅靠学校创业中心的一些培训,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自身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
(四)缺乏创业需要的核心技术。调研发现,缺乏创业需要的核心技术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受学历、学识、专业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低学历、见识少、专业能力不高的创业者,在创业中很难拥有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使得这些创业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困难重重、难以立足。
(五)缺乏筹措资金的技能。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瓶颈。没有资金,再好的新技术、再吸引人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困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从起初的创业启动资金,到企业平稳发展,再到扩大规模、扩大市场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有调查显示,四成大学生认为“资金是他们创业的最大困难”。大学生创业者在策划创业方案时很难找到融资对象,其创业资金主要来自家庭支持和自己积累两方面,而来自银行贷款和政府资助的比例较小,这就使得大学生创业者们经常捉襟见肘,无法做到扩大规模,开拓市场。
三、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策略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形势凸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高校可通过健全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业教育内容、重视创业实践演练等途径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一)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业胜任力。创业胜任力的提升,依赖于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程度。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二)优化创业教育内容,提升创业胜任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大多开始于大学阶段,因此大学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萌芽时期。创业胜任力中的素质、知识、技能等都可以在这一时期得到集中的培养与锻炼。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机会识别能力、市场把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等,都是可通过各种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来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创业知识中的专业知识大多也是通过高校教育而获取的;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者提高自身创业素质的最直接有效的通道。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营造氛围,重视创业文化建设,优化创业教育内容,让大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创业文化和各种创业活动来培养自身的创业素质、创业特质和创业技能,以切实提升自己的创业胜任力。
(三)重视创业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胜任力。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四)营造创客氛围,提升创业胜任力。创客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创造与分析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行动者。多年前,欧美创客通过自己的创新创意并动手设计,用不到波音公司1%的成本研制了具有强大功能的无人机,由此展示了创客这一群体惊人的创造力量。如今,这股创客浪潮正席卷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作为一个教育平台,应努力创造“以人为本、面向学生、推崇创新、支持创业的创客氛围”。这种氛围能为学生日常创新创意实践提供一个更真实的环境,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教学与创新发展融合的目标。作为一个服务共享平台,高校创客空间要促进不同兴趣团队、工作室、实验室成员与外部创客空间成员的沟通交流。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学校、社区、企业、政府合作联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训练营、创业培训等低成本、一站式的特色服务,帮助创客对接创投机构,为创客提供项目推介、投融资服务。可以通过创客空间对接合作企业,为中小企业对接政府机构、落实政策扶持,提供技术与管理培训、投资管理、专利申报服务等,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形势凸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短板效应愈发明显,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亟待提高。各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值得深思!本文从健全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业教育内容、重视创业实践训练、营造创客氛围等四个方面对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做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涵解读及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2.
[2]郭玉娟.创业教育视角下创业胜任力模型的重构[J].创新创业,2016.4.
[3]武亮.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困境、破解与对策[J].商情,2015.48.
[4]谷力群,王玉.“80、90后”青年的创业胜任力调查研究[J].现代商业,2015.2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与海归学子和下岗失业者构成了备受关注的创业群体。这三类创业者的数量、主体特征、创业动机、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各不相同。下岗失业者创业人数最多是各级政府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下岗失业者弱势群体地位决定了他们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创业自救即是他们个人创业动机也是社会寄于的期望,他们普遍选择技术门槛较低的消费服务业创办自我雇佣型企业。海归学子创业人数虽不多,但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亮点之一。他们具有的专有技术和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以体现自身价值为创业动机,成为机会型创业者,社会寄于他们的创业能够开辟新产业和大市场引领经济飞跃,他们普遍选择了创办高薪技术企业。大学生是刚刚涌现出来的创业群体,大学生有较好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还不足以独立开办高薪技术企业,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但缺乏实现的条件与能力。社会没指望他们像海归学子用高薪产品开发新产业和大市场,但也不希望他们放弃所学专业,在消费服务领域挤压下岗失业者。如果说“自我雇佣型企业”和“产品创新型企业”分别是下岗失业者和海归学子最佳创业定位的话,那么大学生的创业定位与他们自身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是大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创业者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可以把这种能力理解为,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一系列知识、一套技能和一类特质的综合表现。那么知识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回忆起来的信息储备组成;技能则表现为应用知识的能力;特质则是由创业者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
大学生创业不同于海归学子创业更不同与下岗失业者创业,他们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在学校的创业园中感受创业实践,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是企业的一双翅膀,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动力。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创业者相对容易获得和提高的能力,但特质则是一些人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印度、马拉维和厄瓜多尔等国的跨文化调查发现和描述成功创业者的行为,并且经过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研究,总结出以下14种成功创业者的特征。
知识、技能和特质是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自主创业必备能力,如果没有具备全部的三种能力,那么在成功运营企业和控制风险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大困难。
1.1只有知识和技能缺少特质的创业者
一个想要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如果他只有知识和技能而缺少创业者特质,那么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不会生存太长时间。例如,缺少特质的创业者,当他遇到企业发展的障碍时,他可能只会在短时间内坚持;同时他很难发现和利用机会改变企业所处的被动局面;缺少特质的大学生创业则可能不会愿意去预测商业中的风险。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足够的创业者特质,创业者特质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心里特质方面
(1)成就需要(2)控制欲(3)自信(4)开放心态(5)风险承担(6)创业精神
1.1.2行为特质方面
(1)勤学好文(2)执着(3)灵活应变(4)吃苦耐劳(5)脚踏实地(6)良好商业道德(7)责任感
1.1.3知识特质方面
(1)坚实的基础知识(2)广博的专业知识(3)善于更新完善知识
1.1.4能力特质方面
(1)经营特质(2)管理特质(3)人际关系
通过对以上成功创业者特质的归纳和总结,得出作为单个的创业者难以完全具备以上特质,每个创业团队也不可能完全具备。所以更加突出了组建创业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在选择创业团队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其具备的创业者特质,已形成团队成员的互补。
1.2只有知识和特质缺少技能的创业者
技能是能够应用知识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获得技能。一个只有知识和个人特质而缺少技能的创业者,将会发现缺少技能,知识和特质就没有了应用价值。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获得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技能联系到商业方面主要涉及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技能:
技术上:工程计算木工机械餐饮……
管理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组织计划领导……
大学生创业技能提高需要合适的创业环境为其提供舞台,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为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既提高了创业技能又明确了创业方向,为实现自我创业定位找到了途径。
1.3只有技能和特质缺少知识的创业者
一个只有技能和创业者特质而缺少知识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就会缺少核心竞争力,那么他的创业也仅限于生存型创业活动。创业者身处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果缺乏知识,那么他的企业最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导致失败,企业成功的基础就是知识。包括经营企业的知识,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的知识,熟悉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加工技术和生产资料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等知识。大学生所从事的专业创业区别于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生存型创业,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学生依托与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将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和创业者特质在大学生创业过程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仅仅具有一种或两种能力就想要成功创业是不够的。大学生创业者对照成功创业者的关键能力检查自身的能力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尽可能的获取全部的三种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组建良好的创业团队也可以弥补因个人而欠缺的能力。
2大学生的创业类型
经过对我国大学生从事创业的形式分析,可供选择的创业形式主要有三种: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新型创业。
2.1自我雇佣型创业
大学生作为企业主创办的生存型企业,该企业从事的业务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自雇型企业是一个国际通用概念,自雇型(Self-employed)的基本含义就是自己雇佣自己,自己给自己开支。自我雇佣型企业的特点是:一是微小性,一般是由个人或家庭为主要经营主体;二是社区性,自雇型企业一般创建于社区、依托于社区、服务与社区主要面向本社区居民提品或服务生意半径较短;三是政府支持,由于自我雇佣型企业弱小,同时自我雇佣企业群体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给予了很多扶持政策和服务。自我雇佣型企业的优势:高度自主性、灵活、微型、简单、创业与经营成本低,适合于经验与资金不足的大学生和下岗事业等弱势群体从事的生存型创业模式。自我雇佣型企业的劣势:弱小、单兵作战、资源有限而且缺乏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商业信誉不足等。
2.2所学专用型创业
专业型创业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产、供、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主要服务对象是专业内相关企业或个体生产者;二是面对最终消费者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性业务,例如: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办社区心里咨询所等。
专业型创业的企业其主要业务类型包括以下4类:(1)物流供应型企业。例如:医科毕业生开办为医院提供医疗器械、敷料、药品等医疗物品供应公司;工科毕业生开办为工业企业提供机械设备、原料、辅料、助剂、器材、器具、备件等工业用品供应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为农民提供农机设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用品供应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为艺术团体或工作者、学生提供美术用品、音乐器械等供应公司,凡此种各类专业型物流供应公司。(2)生产配套型企业。例如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口腔医院加工假牙的工厂;工科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大工业企业提供零配件生产的小企业。凡此种专用型生产配套公司。(3)产品销售型企业。例如:医药学科毕业生开办的药店;工科毕业生开办的工业产品销售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的农产品销售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的艺术品销售店。凡此种各类专业性产品销售公司。(4)专业服务型企业。例如: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心里咨询诊所;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医疗诊所;师范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各类学校;凡此中各类专业型服务性企业。显然,从事这些业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专业综合知识和技术,未经专业训练,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很难进入,即便进入也很难达到专业水准。
2.3产品创新型企业
产品创新型企业是指大学毕业生拥有某一项产品或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专利或发掘到新的商机,以开发、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方式创办企业。产品创新型企业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开发和生产新一代产品,二是开发新一代营销模式。产品创新型企业的低端形式是以大学生自己掌握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开办一个传统企业,例如: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开办一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小型口腔医院等。这一低端形式可以归并到专业型创业。而产品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它的高端形式,即开办一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的企业。
3大学生自主创业关键能力与创业类型定位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创业群体自身拥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合适的创业类型将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创业能力、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自身创业。经过对上述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用型创业、产品创新型企业三种大学生创业类型的分析总结:
自我雇佣型创业从可行性角度来看,比较容易创办、创业投入小、竞争程度高此类型创业比较适宜大学生群体。但社会对其评价不算理想。认为自我雇佣型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大学生从事此项创业即脱离了大学生所学专业特长浪费资源,又挤占了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的创业市场,此类孤立的经济自救模式创业只是在原有市场进行低水平过度竞争。
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社会评价比较好,首先认为,此类创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而且社会上此类企业数量比较少属于稀有企业容易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同时,大学生从事此类创业比较时尚,“学而优则商”备受世人瞩目和崇尚。但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创办此类企业难度很大对大学生自身能力要求较高,而且一次投入创业资金的额度过大从而产生难以预测的风险,种种迹象表明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不适宜大学生群体普遍采用。
专业型创业普遍被市场认为最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类型,大学生选择专业创业,不仅没有造成资源浪费,而是利用专业知识创造了财富,弥补了我国企业服务行业创业不足问题,同时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者成功创业,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的贫富结构,从而牵动社会走向富裕。
大学生所拥有的关键能力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对创业类型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适的创业定位将更能够发挥大学生创业者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发挥作用为我国产业转型做出贡献。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使更多大学生能够认清和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把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从而做到体面的工作。
4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定位的影响
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大学生就业的应急方式,是素质能力的教育,是人生态度与价值趋向的选择。创业教育使大学生们的职业想法更加清晰、创业动机更加明确了,认清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够成为商业机会,避免了大学生们的盲目创业;创业教育剖析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结构,解析了知识、技能和特质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对照能力结构的作用,大学生了解了自我能力的缺失从而使学习更加主动;创业教育有力的发掘了大学生自身创业资源,使所学专业能够成为商业机会,从而使大学生们的专业型创业成为可能,高校创业教育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群体区别于下岗职工和海归学子,其创业定位应归属于专用型创业。高校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发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将培养专业型创业者作为大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专业教育中鼓励、指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办只有懂得专业的人才能够做得好的“高门槛”生意。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1)“学专业想创业”在大学生中实施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增加以专业型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鼓励学生把创业和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使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
(2)“学专业找商机”发掘专业领域的商业机会。充分的利用专业资源优势发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时刻留意专业领域内的创业机会,特别是那些专业性较强,“门槛较高”的商业机会。要对其深入研究,发现商机、找出利润点设计自我的创业计划。
(3)组织专业型创业实习。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型创业的商业机会进行实地考察,向业内人士请教学习并与他们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全方位、多地点的实地考察获取更多的资料,发掘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能力。
(4)在学生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培训。借助大学生KAB及SIYB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学生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专业型创业,使大学生创业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和可利用的资源,使各个专业大学生都有了创业机会,在创业领域没有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区分。大学生定位于专用型创业,更有利于我国稀缺的大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GeorgeManu,RobertNelson,JohnThiongo.大学生KAB创业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分类号 B848
创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能促进国家创新和经济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地区间的财富差距,解决就业问题、民族问题和贫困人口问题,并且促使原有的公司继续良好发展(Bosma,Aes,Aufio,Coduras,&Levie,2009;Hindle&Rushworth,2000;Logan,Alba,&Stulus,2003;Nolan,2003)。许多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认识到了创业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要促进创业,或者至少改善创业环境(OECD,2007b)。全球创业观察(GEM;Reynolds,Bygrave,&Autio,2004)指出创业是一种“全球现象”,并且在持续增加。2007年,14.1%的美国成年劳动力卷入创业活动中,而中国达到了24.6%(Bosma,Jones,Autio,&Levie,2008)。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6%的劳动力人口希望在未来3年内开办新公司(Bosma et al.,2009)。2l世纪被称作“创业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创业最活跃的时期(Kuratko,2003)。
随着创业活动的快速发展,关于该领域的学术兴趣也在增加,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商业、心理学等(Hisrich,Langan-Fox,&Grant,2007)。其中,人格取向是创业研究中早期经典的研究取向之一。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创业者的人格特征就已经被提及了。例如,Schumpeter(1935)将类似创新、成就取向、控制力和其他创业者的人格特征纳入进了经济发展理论中;Knight(1921)将创业看作是不确定情境下的冒险。McClelland(1961)接受了这些经济思想,将国家经济财富的不同解释为部分是由于成就动机的差异造成的。他的理论在创业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重复研究都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但McClelland(1961)还是将成就动机概念和创业、经济发展联系了起来。在创业研究中,对成就动机的兴趣从经济,社会水平转向了个体企业主水平,成就动机变成了研究最多的人格理论,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另外,其他创业者特质也获得了研究,如创新、冒险、内控性等(Raueh&Frese,2007a)。但是,许多综述研究报告了人格特质与创业之间关系的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实证证据,结果,人格取向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猛烈的批评(Chell,Haworth,&Brearley,1991,),主要的观点有:创业需要各种各样的行为而不是具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与创业之间并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来保证进一步的研究;生态学取向建议关注环境因素。这些观点影响很大,导致了占据主流地位的人格取向研究面临着被终止的挑战(stewart&Roth,2007)。但是,近些年来人格取向的研究似乎又出现了转机,原因是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发展(zhao&Seibert,2006):首先,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出现使研究者能够将大量人格变量整合到一组简约而有意义的人格结构中,从而有利于寻找一致的关系:其次,心理测量的元分析技术使研究者可以获得解释低信度和抽样误差等研究误差的整合的效果量估计。
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创业人格的一个理论模型,然后对当前创业人格研究领域中的人格变量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人格与创业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对创业人格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创业人格的理论模型
“我相信……对创业者特质和人格特征的关注将既不会使我们界定清楚创业者,也不会帮助我们理解创业现象”(Gartner,1989,p.48)。虽然其观点过于极端,但也存在合理性的地方,即要研究创业和创业者,不能只关注人格变量,还要将其他变量考虑进来。要达到这个目的,统合各种变量的理论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Rauch和Frese(2007b)根据“创业成功的Giessen-Amsterdam模
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区分了创业的近端,远端变量,也涉及到个体与环境多个水平的变量,虽然该模型并未将所有相关的变量包含进来,如认知风格、偏见、启发式、自我调控等,但是较好刻画了人格与创业之间的作用机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型将人格变量与企业创建和成型”(Rauch&Frese,2000)提出了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如图1。
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描述了个体差异影响企业成功的路径,即一般人格特质如何影响企业创建和成功的人格动力机制。该模型假设一般人格特质的效应并不是直接与企业结果相联系的,而是通过三条途径起作用。第一,一般人格特质影响了对于创业来说更加具体,近端的特质,如成就需求、冒险、创新等,这些更加具体的特质又影响了目标和行动战略,最终影响了企业创建和成功。第二,一般人格特质通过影响知识、技术和能力,进而影响到目标和行动战略,然后影响到企业创建和成功。第三,一般人格特质通过影响知识、技术和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创建和成功。另外,环境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环境变量通过目标和行动战略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创建和成功,另一方面,环境变量起到调节作用,影响了目标和行动战略与企业创建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功的关系界定为单向关系,但很有可能企业结果也会反作用于人格变量,即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另外,人格变量与环境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而且,该模型并没有涉及到创业的时间维度。由于基于该模型的实证研究还未开展,其解释力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 影响创业的人格变量
在创业领域受到学者关注的人格变量非常多,其中大部分人格变量采用的是具体人格特质的概念(如自主性、创新性等)而不是一般的人格特质概念(如大五人格)。Rauch和Frese(2007a)的元分析表明具体特质与企业创立和企业成功的关系更密切。这些具体的人格特质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点、自我效能感、创新性和冒险性等,而一般人格特质主要指的是大五人格,即经验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
2.1自主性
与普通员工相反,创业者必须在没有管理者的情况下做出决策,他们必须独立设定目标和制
定行动计划,必须自己控制目标成就。他们想掌握控制权;他们回避已有组织的约束与规则(Cromie,2000)。虽然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在自主性的人格差异方面是可信的,但自主性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要阐述明白并不是很容易。虽然自主性是获得高风险投资的前提之一,但它可能会妨碍企业的成长,因为自主性高的人可能不太喜欢与人合作。另一方面,自主性可能会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因为创业者为了不听命于一个老板可能会努力维持一个独立的企业。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存在独立性方面的差异(修正的r=-0.312;Rauch&Frese,2007a)。另外许多研究分析了自主性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整体的结果是积极和显著的(修正的r=0.164;Rauch&Frese,2007a)。但是,将企业成长性作为因变量的自主性研究在创业文献中并未发现,这使得自主性可能会妨碍企业成长的假设还无法进行验证。
2.2成 就需求
具有高成就需求的企业主偏好具有适度挑战性的任务,而不会选择常规性的或非常难的任务,他们会针对绩效负起自己的责任,会寻找绩效的反馈,会寻找更新、更好的方法改进绩效。成就需求对创业的作用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两个元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主与其他人群相比具有更高的成就需求(r=-0.227,r=-0.242;Rauch&Frese,2007a;Collins,Hanges,&Locke,2004);另外,创业者的成就需求与企业成功之间存在积极相关(r=-0.304.r=-0.260;Rauch&Frese,2007a;Conins et al.,2004)。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就像安眠药对于失眠症的改善效果一样高(r=0.30,Meyer et al.,2001)。这些研究表明,成就需求是成功创业者的一项重要特征。所以,成就需求应该被纳入到理解创业成功过程的研究中来。另外,成就需求与创业意向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联系(de Pillis&Reardon,2007)。新近出现的专门为创业研究而提出来的一些概念,如工作激情,与成就需求存在相关,若要证明此概念存在的必要性,就需要有证据证明其与成就需求相比,能够增加对创业的解释率(Baum&Locke,2004)。
2.3控制点
控制点包括内控性和外控性两种类型,内控性表明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程度,而外控性表明一个人相信自己受到其他人或外部事件(经常是机会)的控制的程度(Rotter,1966)。内控性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个体增强获得成功的动机。相反,外控性的人可能更消极。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不能控制商业结果,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去积极改变他的环境。早期的综述研究报告了内控性、创业和成功之间的不一致和有冲突的结果(chell et al.,1991)。然而,一项关于20个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内控性与企业创立之间存在积极联系(修正的r=0.188),与企业成功之间也存在积极的联系(修正的r=0.134;Rauch&Frese,2007a)。两种效应虽然显著,但是很弱,且变异性高,表明可能存在调节变量。而且,不同量表的使用也可能造成了误差变异的增加。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在选择对照组时可能造成了效应的微弱,因为这些研究往往将经理人与创业者进行比较,然而经理人也应该会有较高的内控性。经理人像创业者一样,应该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结果,因此,创业者与其他人群的比较可能会产生更高的内控性方面的差异。
2.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够有效从事特定活动的信念。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当遇到问题时更有可能坚持,更有可能寻找机会并采取行动来改善问题fBandura,1997);他们拥有更高的成功希望,拥有更长远的眼光,并且会积极寻找信息,这使他们有更丰富的知识(Rauch&Frese,2007b)。研究已经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员工的绩效有关系(stajkovic&Luthans,1998)。创业领域有关自我效能感重要性的证据最近开始越来越多。大部分创业研究采用的自我效能感测量是中等程度的概括,因此,它不具有普遍特质的概括性,但是也不像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做好一项工作那样具体。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比非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要高(Markman,Baron,&Balkin,2005),而且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sequeira,Mueller,&Mcgee,2007)。在一项元分析中,自我效能感表现出了与企业创立的最高相关(修正的r=-0.378;Rauch&Frese,2007a)。
2.5创新性
创新性一直是Schumpeter创业研究取向的核心概念之一(schumpeter,1935)。创新性指的是一个人能够识别、界定开放式问题并且想出新的解决办法(Phelan&Alder,2006)。这暗示着企业主倾向于向企业引进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新生产流程、新技术、新研究。创新性可以被描述为个人特征;然而,创新往往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经常需要在公司水平上进行研究(Klan&sorra,1996)。创业者的创新性要高于普通人群(shane,2003,),而且创新性能够显著预测创业意向(Ahmed et al.,2010)。有元分析证据表明创业者比其他人更具有创新性(修正的r=0.235),创新性与企业成功之间存在积极的相关(修正的r=0.273:Rauch&Frese,2007a)。创业研究者在公司水平上也研究了企业的创新(并不是企业主水平上)。有研究表明,创新在个体企业主水平上与成功的相关与在公司水平上相似(修正的r=0.209:Rauoh,Wiklund,Lumpkin,&Frese,2009)。
2.6冒险性
在早期的经济学理论中研究者就提到了冒险性(Knight,1921),并获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关注。Chell等(1991)将冒险者描述为“在商业风险情境中追求商业想法的人,而这种想法的成功率很低”(p.42)。两个元分析研究报告了冒险性与创业的直接线性关系,虽然在方法论上有一些不同,但最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Stewart和Roth(2004)分析了18个关于创业者与经理人的冒险倾向差异的研究,报告了平均关系是r=0.11,而另一项元分析发现修正后的系数是r=-0.102(Rauch&Frese,2007a)。另外,Rauch和Frese(2007a)分析了冒险倾向与企业成功的关系,报告的修正系数是r=0.103。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了不同的结果,Miner和Raju(2004)的元分析认为创业者更倾向于避免冒险。针对这一结果,Stewart和Roth(2004)认为Miner和Raju(2004)的研究错误地包含了与
研究问题不相关的研究的效果量、来自非独立样本的效果量和来自混淆结构的研究的效果量,在排除了这些方法论问题后仍然获得了冒险性与创业之间存在积极联系的结论。另外,冒险性与创业意向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Gfirol&Atsan,2006)。总体上讲,冒险倾向对创业和企业成功的影响是积极和显著的,但是与其他人格特征相比,程度很弱(Rauch&Frese,2007a)。
2.7大五人格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一般人格特质与创业之间存在联系,而一般人格特质理论中应用最普遍的就是大五人格理论(costa&McCrae,1992)。大五人格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元分析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与员工职业绩效存在密切联系,外向性、宜人性和经验开放性与不同职业的职业绩效之间存在联系,而情绪稳定性和责任感是预测不同职业的绩效的最重要变量(Barrick,Mount,&Judge,2001)。然而,在创业研究中,采用大五人格理论进行的实证研究较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项研究考察了大五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Wooton,Timmerman和Folger(1999)研究发现,企业创立与经验开放性之间存在消极联系,与情绪稳定性之间存在积极联系:Ciavarella,Buchholtz,Riordan,Gatewood和Stokes(2004)报告说经验开放性与企业生存存在消极联系,责任感与企业生存存在积极联系:Antoncic(2009)研究发现经验开放性与情绪稳定性都能积极预测创业过程中的技术发展:Ismail等人(2009)研究发现,外向性和经验开放性能够显著预测创业意向。虽然大五人格与创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很少,但Zhao和Seibert(2006)采用元分析技术,根据大五人格理论整合了已有的关于创业地位与人格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创业者比经理人在责任感、经验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得分高,在宜人性方面得分低,在外向性方面没有差异。Zhao,Seibert和Lumpkin(2010)又采用元分析技术发现除了宜人性外,其他四种人格维度(经验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情绪稳定性)与创业意向和创业绩效均存在联系;另外,冒险倾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维度与创业意向存在积极联系,但是与创业绩效无关。
相对于具体人格特质来说,由于一般人格特质不会描述那些对创业非常重要的行为,因此造成与创业相关很低或没有相关。但是,总体上讲,人格特质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的,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如何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3 人格与创业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过去许多关于人格与创业关系的研究之所以未发现相关,或者关系存在差异甚至矛盾,既有概念、理论方面的原因,也有样本、工具、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3.1对创业者的概念界定不一致
学者们对创业者内涵的认识存在差异,在对创业变量进行操作化界定时就会存在不一致,从而有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例如,Collins等(2004)在研究中认为创业组包括一系列与商业有关的职业,包括公司管理者、推销员、顾问等,并不要求对公司有所有权,而Stewart和Roth(2001)看重的正是对公司的所有权,这种界定上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样本的选择,进而影响到研究结果。另外,有理论家强调将成长导向的目标作为界定创业者的重要因素,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创业者也可以满足于现状(Woo,Cooper,&Dunkelberg,1991),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同样会造成结果的不同,如Stewart,Watson,J.C.,Carland和J.W.,Carland.(1999)的研究发现,成长导向的企业主在成就动机方面要高于经理人,而满足于当前家庭收入的企业主与经理人之间没有差别。
3.2研究样本的原因
在许多研究中,样本量很小,这使得检验的统计力很低,从而造成了结果的差异很大(stewart&Roth,2007)。例如,Brockhaus和Nord(1979)的研究经常被引用来证明人格变量与创业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该研究的问题是样本量很少,只有31名企业主。实际上,在Brockhaus和N0rd(1979)的研究中,冒险性的效应恰好在元分析(Rauch&Frese,2007a;Stewart&Roth,2004)报告的置信区间内。另外,不同研究所选择的被试来源于不同的国家,他们所处的创业环境就会存在差异。例如,美国的社会环境非常支持创业活动,而英国、印度、新西兰、俄罗斯、瑞典等国缺少文化、政治和金融支持系统来帮助创业活动,诸如对创业的文化偏见、缺少培训、不利的政府政策、基础设施不足、资本获取困难等障碍可能会导致只有成就动机非常强、非常有决心和毅力的个体才能实现创业活动,因此,与这些国家相比,美国的创业者与经理人之间成就动机的差异较小(Stewart&Roth,2007)。
3.3研究工具不同
不同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存在差异,这就会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以成就动机为例,超过20种不同的研究工具用来测量该变量(stewart&Roth,2007)。这些工具基本可以分为投射测验和客观测验两大类。McClelland(1961)认为成就动机最好用投射测验,他采用的是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而客观测验假设动机可以在意识水平上进行测量,如PersonalityResearch Form(PRF)和Edwards PersonalPreference Schedule(EPPS)(Johnson,1990)采用的就是客观测验。投射测验的信、效度较低,一直受到批评,而客观测验的测量学指标较好,在成就动机与创业的联系上,客观测验表现更强(stewart&Roth,2007)。由此可见,研究工具也是影响研究结果一致性的重要方面,选择成熟、有效的测量工具很有必要。
3.4忽视了创业的动态性
创业是一个复杂、动态、多阶段的过程,在创业的每个阶段,相同的人格特点可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果学者们研究的创业阶段不同,那么他们获得的结果可能就会不一致。过去的研究一直关注起始阶段,根据天生或稳定的特点导致创业地位的假设来比较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特点(Davidsson,2007)。这种取向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这种取向没有检验双向因果。就是说,评估创业者的人格特征是预成因素还是后天通过角色习得的是很困难的。第二,预测起始阶段行为的人格特点不一定能预测创业过程后期的行为(Eckhardt&Shane,2003)。例如,开放性特质可能适合于创建新企业而不适于维持一个企业(Ciavarella et al.,2004)。
3.5研究的效标变量不同
在考察人格与成功创业之间的关系时,许多研究都采用公司的绩效水平作为判断创业成功与否的指标(Davidsson,2007)。然而,如何评价公司绩效却存在差异。有的研究用公司的销售额或员工数量的增长为绩效标准,而有的研究采用推出新产品的数量或者利润率为绩效标准(Rauch&Frese,2007b)。研究者采用的绩效标准不同,在统计分析时所得出的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就会存在差异,那么许多研究结果就会呈现出同样的人格变量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的特点。除了企业方面的效标变量外,个体方面以及企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也是效标变量的来源(OECD,2007a),这就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多样。
3.6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存在
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存在,使得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环境变量、企业类型、企业生命周期等对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Rauch&Frese,2007b)。就企业生命周期来说,Baron和Markman(2005)研究发现外向性在新企业创立的早期阶段是重要的,而责任感与长期的生存有关。动机(Baum&Locke,2004)、行动策略(Frese et al.,2007)、企业战略(Rauch,Frese,&Sonnentag,2000)等变量在人格与企业成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如果没有考虑到调节和中介变量,仅探讨人格与创业之间的直接关系的话,势必会造成结果的不一致,或者人格不起作用(Obschonka,Silbereisen,&Schmitt-Rodermund。2010)。
4 创业人格的研究展望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指出,创业领域中的人格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为了推进创业人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4.1创业内涵的界定和理论模型的建构
好的科学一定要开始于好的概念(Bygrave&Hofer,1991),但现实是创业的概念并不统一(Bruyat&Julien,2001),这影响了创业人格研究的整合。在未来研究中,如果学术界对创业的内涵短期内不能达成一致的话,实证研究者首先将创业的内涵界定清楚就显得很有必要,因为这对以后的理论探讨工作有帮助。Gupta和Fernandez(2009)指出具有各自国家特色的创业概念对国际创业研究和创业培训非常有用。另外,创业研究中应该加强理论模型的建构工作,这对有效整合包括人格在内的各种变量,并指导实证研究是重要的。Kumar(2007)总结提出了建构创业成功模型的几个标准:第一,这个模型不仅考虑到个体水平的因素,而且也要考虑到变化的环境条件;第二,模型中个体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动态的;第三,模型应该具有简约性;第四,组成模型的不同结构应该可以测量,并且测量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对于人格变量来说,通过元分析技术确认的对创业起作用的一些变量是需要纳入到模型中来的。
4.2研究设计和测量的改进
当前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领域的研究大多数仍然是横断研究。Baron和Markman(2005)认为创业包含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活动和关键结果变量,包括人格特质在内的具体变量的作用会随着创业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经验开放性在前创业阶段可能很重要,因为此时机会识别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然而责任感在创业后期可能很有必要,因为此时创业者的角色更加关注于产品或服务的交付。因此,对于创业领域的人格研究来说,采用追踪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或者在采用横断研究时,研究者至少要报告样本所属的企业发展阶段。另外,专门设计用来评估创业人格特质的测量工具一直在信度、效度方面受到质疑(Cromie,2000;Rauch,Frese,&Sormentag,2000,),在提高这些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同时,未来的研究应该从主流人格心理学中采用成型的测验,从而保证一些关键的人格特质不会被忽略。
4.3调节与中介变量的考察
在将来的创业研究中,调节和中介变量也应该纳入到研究中(Davidsson,2007)。许多关于人格与创业关系的研究结果不同质,表明了调节变量可能存在(Rauch&Frese,2007b)。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调节因素对于人格与创业之间关系的影响一直很少被研究,如果将调节因素纳入到创业者人格特质效应模型中的话,应该能够增加模型的预测力。未来的研究应该重视这些调节变量,如方法论因素、创业类型、创业阶段、创业目标、环境因素等,它们均有可能起到调节作用。另外,人格取向的大多数研究者赞成远端人格特质与创业成功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通过更具体、近端的中介变量联系在一起,如动机、行动策略、企业战略等(Baum&Locke,2004;Frese et al.2007;Rauch et al.,2000)。虽然调节与中介变量的存在会使得考察人格与创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更为复杂,但这对考察清楚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很有帮助。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创业绩效是反映创业者在其创业过程中行为和结果的投入产出情况,可以从多方面对创业本质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因此在对制约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建立能全面反映制约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建立出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二、模型选择和变量说明
本项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和模糊统计方法,通过建立模糊集合,对影响某事物的各个因素的综合考虑,对该事物的优劣作出科学的评价的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转化处理事物、现象的模糊性,综合各个因素对总体的影响作用,用数字来反映人的经验。在模糊集合中,给定范围内元素对它的隶属关系不一定只有“是”或“否”两种情况,而是用介于0和1之间的实数来表示隶属程度,还存在中间过渡状态。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农村创业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重要性,这是个模糊评价,隶属程度由五级来表现。如果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的,它的从属程度是1;重要的,它的从属程度为0.8;依此类推,一般重要的是0.6;不太重要的是0.4,不重要的是0.2。
该方法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首先将被调查群体按不同属性设为集合:U={u1,u2,..,ui},其中u1-ui分别代表被调查群体的不同属性;
然后设立对群体产生影响的变量集合:X={x1,x2,x3,…,xj},其中x1-xj分别代表各变量;
再根据U集合中各群体对各要素变量的评价隶属程度及模型Rij=pij/n=(1×出现频数+0.8×出现频数+0.6×出现频数+0.4×出现频数+0.2×出现频数)/各年级实际填表人数得出U集合和X集合的相关矩阵R=(rij)I×J∈[0,1];
结合Rij结果根据模型ai=∑rij/n得出每一项变量与U的相关水平A={a1,a2,…,aj};
最终建立X,U,A的多元矩阵。通过A值的大小比较来判定变量与调查群体的相关性,从而对各变量进行分析。
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因素的U集合群体属性变量U1-U4分别代表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和毕业年级学生,X集合各要素变量与图2中各二级指标一一对应。遵循模糊综合评判法X,U,A的多元矩阵,运用模糊数学A值模型对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创业者个人特质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创业者个人特质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为0.87。从纵向看,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中创业者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较大,比例分别为0.92、0.89,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小的为创业者拥有的专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从横向看,总体上各年级对创业者个人特质指标中个因素的评价差异程度较小,但也存在个别明显差异,如对于创业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这一因素的评价,大二的比例为0.91,而大四的比例仅为0.73,相差0.18。以上结论表明,不同群体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的评价趋于一致,都认为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很高,所以提高创业者的个人特质是提高创业绩效的很好途径。
2、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为0.73,与其他两个一级指标相比相关程度最小。社会环境的二级指标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排名前两位的为创业者多接受过的学校教育和创业者拥有的社会关系,相关程度最低的是创业者的家庭背景,相关值仅为0.6。各年级社会环境二级指标的评价差异很明显,最大差异为对创业者的家庭背景的评价,差异达到0.35。以上结论表明,社会环境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较低,不同群体对社会环境的重要性程度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年级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对社会的认识理解程度不同。大四的学生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所以在判断创业者接受的学校教育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时的相关值是最高的达到了0.93。可见教育对创业者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3、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通过表1中A的数据,可以判别4种政治经济环境因素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对比前两个指标可知,政治经济环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处于居中水平,政治经济环境各因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其中程度最大的是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比重为0.84。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相同,国家金融政策的影响程度最小。以上数据表明,政治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简短结论及建议
(一)简短结论
本文由表1得出:创业者个人特质中的战略眼光、冒险精神心理素质、管理能力这四种要素对创业绩效影响的相关性显著;政治经济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影响的相关性显著;社会环境中创业者拥有的社会关系和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影响的相关性显著。创业者个人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所以提高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应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战略眼光、冒险精神、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在外部环境方面,在注重教育的同时,国家应在政策和制度上对创业予以支持。
(二)对策建议
要想提高农村创业的绩效,首先,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要充分了解创业政策、创业信息,合理选择创业项目。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农村创业项目时既应考虑项目的前景,能得到的政策支持,实现的可行性又应充分考虑自身状况,如知识水平和资金等。其次,政府要从创业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完善两方面加强其引导和支持作用。我国大学生农村创业扶持政策很多落实不到位,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执行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对优惠政策再进行细化,既要设定一定的指标,又要鼓励执行部门因时、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应该做出不同的指导和扶持。再次,高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强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良好的保障。最后,大学生农村创业需要良好的基层环境,目前我国的基层环境存在很多问题,使大学生农村创业存在许多障碍,因此,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应着重改善基层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柏峰.创业家个性特征对创业绩效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戴玲.创业氛围与环境优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4).
[3]金泉.创业团队构成特征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10(4).
[4]柳燕.创业环境、创业战略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汽车行业大型跨国企业的创业经验[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科学,2009(5).[6]刘丽娟,李晓东.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
[7]黄志纯,刘必千.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戴育滨.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9-132.
[10]王慧,易自力,任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4):26-28.
[11]潘锋,韩畅.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发展,2007(8):31-33.
[12]柏连阳,彭晓华.论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发展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25-27.
[13]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4-7.
[14]左剑君.论如何提高大学生依法创业能力[J].鄂州大学报,2011(4):13-15.
[15]左剑君.张光明.论大学生创业难题的破解[J].科技创业,2012(3):12-14.
分类号:B849:C93
1 引 言
一个国家的创业水平至关重要,因为创业能提高经济效益、带来市场创新、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持就业水平(shane&Venkataraman,2000)。创业机会或商机的存在并不会直接导致创业行为,因为“创业行为的背后是创业意向”(Krueger,2007),而并非所有人都具有此种意向(Thompson,2009)。因此,成为创业者的“意向(intentionality)”fKatz&Gartner,19881一直被强调为了解创业行为的重要变量(Bird,1988)。创业是一个有意识和有计划的行为(Bird,1988),意向是计划行为(planned behaviors)的唯一最佳预测指标(Krueger,1993),因此,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是了解创业行为的中心点(Krueger&Brazeal,1994;Krueger,2000)。Bird(1988)首次对创业意向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在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ies)之外,创业意向的研究推进了创业领域研究并有助于区分创业行为和战略管理”。此后便有大量学者对“创业意向”展开研究。
2 创业意向的概念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意向作为一个心理过程处于中间位置。个体的和环境的变量通过创业意向影响创业行为。创业行为是指个体在创办一个新企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动。意向指向特定的目标行为,有些学者(如Bird,1988)认为创业意向指向创办一个新企业或者在现存的企业中创造新价值,而大部分研究者则普遍支持前者观点。目前。创业领域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创业意向”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Bird(1988)最早提出“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概念,并基于“意向”的概念把创业意向定义为“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且认为由灵感激发的创业想法必须通过创业意向才能实现。Bird引用Katz和Gartner(1986)对意向维度的划分方法将创业意向分为两个维度:创业者的意向(内控制点)和其他股东与市场等的意向(外控制点);理性的意向和直觉的意向。Bird对创业意向的定义为大量学者所引用(如Souitariset a1.,2007;Zhao etal.,2009)。同样从意向的内涵出发,Krueger(1993)指出意向代表着对将来某个目标行为的承诺程度,而创业指创办一个新企业,因此创业意向是指创办一个新企业的承诺度。创业承诺度越高,创业意向越强。
Krueger和Brazeal(1994)提出潜在创业者(potential entrepreneurs)的概念,并指出当一个有吸引力的创业机会来临时,潜在创业者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因此,创业活动需要潜在的创业者。基于此种观点,范巍和王重鸣(2006)认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但潜在创业者的定义和测量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较好解决。
Thompson(2009)在批判与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创业意向的个体应该和那些仅仅拥有创业特质(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的人区分出来。创业意向个体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有创办一个新企业的可能性并且不拒绝这种可能性。基于这种观点,Thompson(2009)将个体创业意向定义为“个体计划创办新企业的信念,并且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会自觉地履行这些计划”。同时,Thompson(2009)强调,将来的某个时候也许马上来临或不确定,也有可能不存在。拥有创业意向的个体并不需要真正地去创办新企业,因为无数的个人和环境因素将对此产生影响。因此,创业意向只是成为初期创业者fnascententrepreneurs)的必要条件,即成为一个初期创业者不是创业意向的必然结果,但初期创业者必然拥有创业意向。区分拥有创业意向的个体与初期创业者的关键点在于,拥有创业意向的个体到达哪一阶段才能称之为初期创业者。有学者(如Shook et a1.,2003)认为,这一阶段为个体开始采取与创办新企业相关的具体行动(如租办公场地)。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创业意向是指潜在创业者对创办新企业或实施创业行为的一种多方面的主观心理准备状态及其程度。这些方面主要包括潜在创业者对自身素质(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潜能)的评估以及对外在因素(包括创业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创业资金的充足性、市场的需求性以及社会支持情况)的主观评估情况。
3 创业意向的测量
目前对于创业意向的测量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测量方法。有些学者(Sagie&Elizu~1999;Korunka et a1.,2003)采用绝对测量法fcategoricalmeasures)l,另一些学者(如Lee&Wong,2004)使用自我分类测量法fself-categorization measures)测量创业意向。然而,这些测量方法都导致了结果的参差不齐和不可比性(Thompson,2009)。
个体创业意向的测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问题,而是一个程度问题。个体创业意向的程度和强度因人而异,而同一个体也因情境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差异。因此,评估创业意向应该使用连续测量法(continuous measures)而非绝对测量法(Thompson,2009)。有学者(Krueger et al.,2000;Auken,2006;Wilson,Kickul&Marlino,2007)仅仅使用一个项目,如“评估在未来5年内你将创办新企业的可能性”来测量被试的创业意向。然而,他们也意识到单项目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因此建议“使用多项目测量以降低测量误差”。多项目测量法是目前测量创业意向的主流方法(Chen et a1.,1988;Mueller&Thomas,2001;Zhao&Seibert,2005;Thompson,2009)。
3.1 Chen,Greene和Crick(1998)5项目量表
该量表共5个项目,分别询问被试“对创办新
企业多感兴趣”、“对创办新企业的考虑程度”、“创办新企业的准备程度”、“尽最大努力去创办新企业的可能性”和“多久后将创办新企业”。量表使用利克特5点量表进行评分,克伦巴赫a系数为0.92。该量表是一个较好的效标(zhao&Seibert.2005;Thompson,2009)且被大量学者引用(如Hmieleski&Corbett,2006)。
3.2 Zhao和Seibert(2005)4项目量表
该量表用四个项目测量创业意向,项目内容涉及在未来的5-10年内,被试对从事典型的创业活动(开公司、收购小公司、开始并建立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和收购并让公司快速发展)有多感兴趣。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进行评分,1代表没有兴趣,5代表非常有兴趣,用四个项目的平均分衡量创业意向的强度。此量表与Chen等人(1998)开发的创业意向量表关联效度较高,在两个不同时间段测出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5和0.88。Gupta等人(2007,2008)引用此量表进行研究,报告的α系数为0.93。
3.3 个体创业意向量表(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Scale,IEIS)
Thompson(2009)在清晰定义个体创业意向概念的基础上,首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创业意向的测量问题,并开发了个体创业意向量表(IEIS)。该量表让被试判断项目描述与自己真实情况的相符程度,由6个项目组成,分别为“在将来打算开公司”、“从不寻找创业机会”、“为开公司而存钱”、“从不阅读关于如何开公司的书籍”、“不知道如何创办企业”、“会花时间学习创业知识”。量表使用利克特6点量表评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其中第2题、第4题和第5题反向计分。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α=0.89)和效度(0.84),同时具有跨国家和跨人群的稳定性。
3.4 创业意向调查问卷
范巍和王重鸣(2006)编制了我国个体创业意向调查问卷,并得出在中国背景下,个体创业意向的结构维度包括创业希求性和创业可行性两大部分。其中创业希求性包括创新导向、成就导向和自我尊重,创业可行性包括个人控制和责任意识。问卷共42题,采用6点量表,项目计分l为程度最低,6为程度最高,α系数为0.66。
4 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两大方面进行研究。在目前已有研究中,个体变量方面,主要研究个人背景因素、人格特质和认知特征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其中人格特质以研究“大五”因素和冒险倾向居多,而认知特征方面以研究自我效能感为主。此外,自我效能感从前因变量向中介变量的转变是未来研究应重视的一个热点。在环境变量方面,学者们对创业教育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研究文化差异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也是未来研究应该重视的一部分。
4.1 人口学变量
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学历、种族、家庭、工作经历和创业经历等个人背景因素都会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具体说来,男性的创业意向普遍高于女性(zhao&Seibert,2005;Gupta,Turban,&Bhawe,2008)。在西方国家,25-44岁是创业最活跃的时期,而国内学者范巍和王重鸣(2004)的研究表明,“25岁以下”及“25到30岁”者创业意向显著高于“30岁以上”。MBA学历者的创业倾向显著高于本科、硕士和博士(范巍和壬重鸣,20041。拥有国企工作经历的被试的创业意向明显低于在私企工作的被试(Mazzaro et a1.,1999)。家庭创业背景(如家族中有创业者和父母的创业榜样作用)、个体先前创业经历都将导致更高的创业意向fMatthews&Mose~1996;Zhao&Seibe~,2005)。
4.2 人格特质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叙述性(narrative)文献评论提出人格特征和创业没有一致性关系,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应该放弃特质范式的研究(如Gartner,1988)。在中断将近20年后,最近在创业领域又兴起对特质的研究热潮(如Baum,Locke,&Smith,2001;Ciavarella et a1.,2004)。特别地,DaRon等人(2005)提出使用元分析方法会得出与叙述性评论不一样的结论。一些最近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确实在很多人格特质上区别于其它群体(如管理者)(Zhao et a1.,2009)。例如,创业者有更高的冒险倾向、成就动机、责任意识、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和更低的宜人性(Stewart&Roth,2001,2004,2007;Zhao&Seibert,2006)。
Crant在1996年就对个体差异和创业意向的关系进行探索,发现主动性人格(proaetivepersonality)和创业意向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Hmieleski和Corbett(2006)从行为决策领域引入“即时决策(improvisation)”的概念,得出除人格特质(大五)、动机(包括自我效能感、独立性、控制点、冒险倾向和模糊容忍度)、认知类型和社会榜样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之外,“即时决策倾向”能提供更强的解释价值。Barbosa等(2007)用实证方法证明冒险倾向越强,个体创业意向也越强。Zhao等(2009)从人环境匹配理论出发第一次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的关系,他们使用五因素模型框架整合了以往所有关于人格特质和创业意向的研究结果,同时,他们将冒险倾向作为人格的第六个特质。结果发现除宜人性外,其余5个变量均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其中开放性、认真性和创业意向相关最大。
4.3 自我效能感
Boyd和Vozikis(1994)首次将自我效能引入创业意向的研究中。创业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efficaey)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Chan,Greene,&Crick,1998)。在众多前因变量中创业效能感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关键变量且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力(Krueger&Brazeal,1994;Forbes.2005;Wilson,Kiekul&Marlino,2007)。Zhao和Seibert(2005)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首次探讨了自我效能在个体因素(创业学习、创业经历、冒险倾向、性别)和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丁明磊等(20091通过实证研究开发创业自我效能感模型,并运用该模型验证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4.4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研究还处在探索性阶段。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描述创业课程、描述创业教育趋势、对比受教育者与非受教育者的创业行为以评估
创业课程价值等(Vesper&Gartner,1997:Fiet。2000)。Noel(1998)发现,创业学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创业意向。Zhao等(2005)和Souitaris等(2007)提出创业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创业意向并试图阐明其理论机制。学生可以从创业教育中获得三种好处:知识学习(1earning)、灵感(inspiration)和孵化资源(incubation resources)(Souitaris et a1.。2007)。创业知识的学习通过提高创业效能感和机会识别能力而间接提高创业意向(zhao&Seibert.2005;Wilson et a1.,2007;Souitaris et a1.,2007);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增加创业者数量,那么创业项目的开发就应着眼于如何改变学生的“心灵(hcarts)”和“大脑(minds)”(Souitaris et a1.,2007)。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创业意向。同时,创业教学者还应注重创业行为榜样在提升学生创业意向中的作用(Auken,2006)。
4.5 创业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对人的认知和行为都会产生强大的影响(Heilman,2001)。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创业者的看法都集中在传统男性特质上fAhl.2006;Lewis,2006)。学者们(如Gupta et a1.,2005)证明了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和女性的创业意向都会产生影响。已有众多实证研究表明,男性的创业意向明显高于女性(Wilson,Marlino.&Kickul,2004;Zhao&Seibert,2005)。究其原因,由消极刻板印象带来的刻板印象威胁直接导致女性创业意向的降低,这在主动性人格倾向较强的女性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Gupta&Bhawe.2007)。但近期一项实验研究(Gupta,Turban&Bhawe,2008)表明,与内隐刻板印象激活相比,在外显刻板印象激活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报告出更强的创业意向;无效的刻板印象激活,两性的创业意向不存在差异;只有当不呈现刻板印象信息时,男性才表现出比女性更强的创业意向。另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高男性化者比低男性化者拥有更高的创业意向(Gupta,Turban,Wasti.&Sikdar,2009)。
5 创业意向模型
意向模型比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能更好地预测行为(Krueger,2000)。创业意向模型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创业过程提供了一个简洁、连贯和有效的理论框架(Kruege~1993,2000)。以往研究已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意向模型,包括Ajzen(1991)模型,Shapero(1975;Shapero&Sokol,1982)模型及Krueger(1993;Kruegeret aI.,1994,2000)修正模型和Bird(1988)模型及Boyd和Vozikis(1994)修正模型等。这些主导的创业意向模型是类似的,因为它们都集中于前创业活动、整合的态度和行为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这三个方面fPeterman&Kennedy,2003)。
5.1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Ajzen于1991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认为意向预测行为,而外在因素通过态度影响意向。该模型确定了影响意向的三个态度变量:对行为结果的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actl、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和行为控制知觉(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01),。对行为结果的态度指的是个体对行为的喜好和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和信念;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采取行动时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知觉指对采取行动难易程度的知觉。Krueger等(2000)对TPB进行修正,提出三个态度变量相应的前因变量分别为:价值期望(expected values)、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s)和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计划行为理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KrueRer等(2000)验证了TPB对创业意向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力。Autio等(2001)得出三个态度变量都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其中行为控制知觉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最大,而社会规范知觉的影响最弱。Lfithie和Franke(2003)提出一个略加修改的TPB结构模型,发现“对创业的态度”是创业意向最重要的前因变量。Gird和Bagraim(2008)同样发现TPB能很好地预测创业意向。此外他们还提到,在个性特质、环境、创业经历和人口学变量四个额外影响因素中,只有创业经历能增加TPB对创业意向的预测效力。
5.2 创业事件模型(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Event,SEE)
Shapero和Sokol在1982年提出创业事件模型(SEE),该模型假设个体的创业意向直接受“希求性知觉(pereeived desirability)”、“可行性知觉(perceived feasibility)”和“行动倾向(propensityto act)”三个因素的影响。“希求性知觉”指的是个体对成立一个公司的前景的吸引程度。“可行性知觉”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立一个公司的程度。“行动倾向”指的是个体采取行动的意向。Shapero假设,惯性支配人们的行为直到被其它事情打断或“置换”,置换(displacement)可以是消极的(如失业)也可以是积极的(如彩票中奖)。
Krueger(1993)在测试Shapero的模型的基础上,将创业经历(prior entrepreneurial exposure)的广度和积极性纳入模型。前者通过可行性间接影响创业意向,后者与希求性相联系。Krueger和Brazeal(1994)基于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和Shapero的创业事件模型提出了创业潜力的简化模型,见图1。K.rueger认为,行为选择取决于行为的“信度(credibility)”和“行动倾向”,信度要求行为既是希求的又是可行的。这样创业潜力就应出现在“替代”之前“行动倾向”之后。Kmeger等(2000)继而对Shapero的创业事件模型进行修正(Shapero-Krueger Model,SKM),见图2。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个人的和情境的因素(个人希求性、社会规范知觉、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Kruege.2000)、创业教育(Peterman&Kennedy,2003)、情感因素(社会认同、榜样和社会规范)和理性因素(包括财政预期、机会知觉和技术支持等
到觉察到的资源获得)(Crrundsten,2004)等外在因素对希求性知觉和可行性知觉的影响。
5.3 Bird创业意向模型
Bird(1988)在将理性和直觉思维作为创业意向的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社会背景和理性、直觉思维在创业意向形成中的交互作用。个体变量:个人经历(如创业经历)、个性特征(如成就动机)、能力(如先进的思想)和社会背景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二者共同组成创业背景。Boyd和Vozikis(1994)引入“自我效能感”对Bird的模型进行修订。提出理性思维通过态度或观念对意向产生影响,而直觉思维则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响意向。同时,自我效能感调节意向与行为的关系。
6 评价和展望
以往创业研究主要关注人格特质、环境因素和人口学变量对创业活动的影响。然而,这些因素都不能较好地解释和预测创业过程,而创业意向比个性特质和环境变量能更好地预测创业行为。在创业研究领域,创业意向已被证明是一个根本的和常见的变量(Bird,1988;Krueger et a1.,2000;Wilson et a1.,2007)。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和Shapero的创业事件模型为研究创业意向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目前创业意向己不再是创业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单独的变量,创业意向既能作为因变量。也能成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Thompson,2009)。
然而,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创业意向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定义。一方面虽然大家表面上都使用“创业意向”的术语,但很多研究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创业意向进行定义(如Krueger et aI.,2000;Lee et a1.,2004;Thompson,2009)。另一方面,“创业意向”术语没有得到统一的使用。在国外,“拥有一个公司的意向fthe intention to own a business/to start afirm/to create a venture)”、“自我雇佣意向(theintention to be self-employed)”经常与“创业意向”交叉混合着出现。然而个体可以通过购买一个公司而“拥有一个公司”,可以购买销售权(如保险)而变成“自我雇佣”。这些与我们所要研究的“创业意向”是大相径庭的。在国内,有些学者使用“创业倾向”的术语,有的学者虽使用“创业意向”,但其对应的英文词却为“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主要用于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可以从创新性、风险承担性与超前行动性三个维度来表征创业导向(covln&Slevin,1989)。而创业意向则用来预测个体创业行为。因此,将来的研究可从探索创业意向的内涵着手,需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整合以往研究结果。
虽然许多学者提出对创业家定义的看法,然而至今未有一致的定论,以下就各个学者的定义整理如下:
Say为最早倡议使用“创业家”的学者,他认为创业家为将资源最有效的使用者,且认为创业家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人[1]。Schumpeter则认为创业家为创新者,他们针对经济环境中的各种变动情势而创造合宜的反应措施,进而带动经济发展[2]。牛津英语字典则注明创业者为企图藉由承担风险与创立事业以获取利润。换言之,醉心于追求成长、敢于创新与冒险的经营者,称为创业家(有的译为企业家)。
二、创业家的人格特质
有些学者对于创业家的产生是由于后天的因素促成(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或文化因素等),而有些学者则主张创业家的产生为其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包括3个构面:①态度特性:适当承担风险、创新与忍受不确定性;②需求特性:成就需求、权力需求与达成目标的企图心;③行为特性:内控与自信[3]。有关于创业家之人格特质本研究将文献综合整理后提出创业家具有以下的特质:①对机会的警觉;②焦虑或神经质;③富创造力;④容易感到厌倦;⑤远见与愿景;⑥独立的天性;⑦内在控制;⑧渴望领导;⑨成就需求;⑩具有风险承受倾向;(11)自信;(12)自我鞭策;(13)藉由行动的自我实现;(14)灵活变通;(15)愿意持续创新;(16)在资金上无惧地付出。
然而,有许多学者并不赞同创业家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看法,因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4,5]。人格特性并不能完全描述领导的要素,且其它的情境要素亦会影响到创业的成功与否④。衡量创业家人格特质的问题主要是:①人格特质并非存在于稳定的状态并且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②衡量评断常落入主观;③忽略文化与环境的影响;④忽略创业过程的教育、学习与训练的角色;⑤未考虑到各种人口统计变量对形成创业精神倾向的影响[5]。Gartner则强调组织才是最主要的分析重点,而创业家的贡献则视其为组织生存所做的活动而定。
三、创业精神的定义与发展阶段
“创业精神”的意义至今仍众说纷纭并未有一致的定论,并常与“创业家”混为一谈。早期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与创业家(entrepreneur)并未有明确的定义。因此,许多研究学者在界定创业精神时多集中心力于创业家的共通人格倾向,如风险倾向、决断性、成就动机、内外控等[6,7]。
Drucker(1986)指出创新为创业精神的特殊工具,他借着创新,把改变视为是开创另一事业或服务的机会。创新是可以训练、可以学习和可以实地运作。他亦指出创业精神为创造新的满足与新的需求。
在创业精神的领导学派发展,学者则将研究重心从创业家所拥有的人格特质转移到创业家的行为面上,并视冒险与创新为创业精神的重要要素,如Schumpeter与Drucker主张创业家与经理人的差异在于创业家具有冒险精神。Cooper和Dunkelberg则认为新设企业的发展可分为数个阶段:①预立时期;②创立时期;③早期成长时期;④晚期成长时期。且他认为每个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活动与决策[9]。Cunningham和Lischeron亦主张创业精神的定义会随新设企业的发展而改变,他将各发展阶段的创业精神的定义(又译为创业家精神)整理如表1[10]。
表1 创业精神的定义
四、影响创业决策的关键因素
从文献得知,影响创业决策的关键因素众多,例如:个人背景、心理特质、创业动机、社会、经济、文化与情境因素等均会影响创业家的创业决策。本研究试图找出可能影响台湾创业家之创业决策的因素,将分为个人背景、心理特质、经济、文化因素等构面。
(一)个人背景因素
(1)年龄。根据过去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创造力与成就的颠峰约在25~40岁间。针对美国创业家的实证发现其创业年龄在20~40岁间约占78%[11]。根据2000年中小企业白皮书的统计,台湾的中小企业创业家之分布以25~40岁间为最大宗,约占53%。由此可见,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大致符合过去文献的看法。
(2)教育。创业者似乎可藉由受教育的过程以有系统地学习有关于各项创业所需的技能,而其创造力与判断力亦因受教育而能有效提升[12]。而根据2000年台湾中小企业白皮书的统计,发现台湾的中小企业创业家之分布,则多以高中学历为大宗,与过去文献并不完全相符合,可能由于台湾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为其它因素造成。
(3)工作经验。许多学者认为工作经验(包括创业经验)有助于创业者进行创业决策。而台湾的创业家在决定创业前大多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与3次以上的创业经验[12~14]。因此,工作经验(包括创业经验)可能对台湾创业者亦有助于创业决策。
(4)家庭背景。由过去相关文献显示出创业者决定创业可能受到其家庭背景的影响。自雇倾向的父母会在其子女的早期教育灌输独立、成就感与责任的观念,故父母对子女早期教育与对子女创业决策的支持可能造成正面影响[17]。
(5)性别。从文献得知,决定创业的创业家之性别并无显着差异,只要具备目标导向与热忱特质的人就有可能创业,而性别并无扮演特别的角色[16]。然从过去的实证发现女性仍居少数的原因可能由于其它因素造成而非来自于性别的差异(如中国传统妇女不太期望成为创业家)。
(二)心理特质因素
(1)成就感需求。影响决定创业的原因可能源自于成就感需求。中国人从小就被培养去追求与团体
有关的目标,这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个人主义与自我实现的观念并不相同[18]。中国人的成就动机以家庭成就为目标,为家族的利益,个人愿无条件地付出与努力[19]。比较中国人与美国人成就动机的差异指出,影响中国人成就动机的先决条件,而非如西方的早期的独立训练,而其团体取向越高者,则其成就动机就越强[20]。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可能会因“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式的家族期待而促成其创业决策。 (2)冒险性。创业者多具有承担风险的倾向,且由于创业者较喜欢富挑战的任务,以从中获得成就感的愉悦,但他们亦指出创业家也不喜欢担负过高的风险,以降低创业家创业失败的概率[21]。
(三)经济因素
(1)内在推力。由于50年代以来,农业部门的生产剩余不断地被榨取,使得农民的生活较非农民为差,进而促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移转到工业部门,并为工业部门提供较低廉且充沛的劳工来源,故较低的工资是为内在推力之一[24]。受雇者不看好其劳动生涯的前景,亦是将其推离受雇者的反诱因,是为内在推力之二。此外,台湾中小企业的家族主义盛行,故重要职位多安排予创业家的家人与亲戚,使得升迁管道不畅通,加以台湾中小企业主多担心受雇者未来成为其竞争对手,故不愿让外人有参与业务机密的机会,是为内在推力之三[25,26]。
(2)内在拉力。台湾产业网络导向采外包制度,产生“倒金字塔型”所得结构分配由上而下递减,部分受雇者不甘受剥削而自立门户,因雇佣身份的转移,外包体系位阶的竞争产生了内在拉力。
(四)文化因素
(1)价值观。黄炳沧(1993)认为影响中国人创业决策的价值观因素有:①社会地位与权力。中国人讲究追求社会地位,对创业家给予较高的评价,故对社会地位及权力越重视者,则其创业倾向越明显。②积极进取。由于竞争环境激烈,故越重视积极进取价值观者,则其创业倾向亦越明显。③出人头地。中国人讲究光耀门楣与出人头地的价值观,且由于竞争环境激烈,故出人头地更受人尊敬,因此越重视“宁为鸡首,不为牛尾”与“出人头地”等价值观者,则其创业倾向亦越明显。
(2)自主与自利。自主与自利为台湾中小企业的文化基础,“自主”为源自于中国人对于当家作主的渴望,故有所谓“宁为鸡首,不为牛尾”的看法;“自利”则是为满足人生的欲望而追求财富的行为[25]。
五、结论
心理――创业不难
深圳高校在校生自发创业的不在少数,不少人把这种现象归因于父辈的影响、当地的经济环境、家庭条件优越等多种外部因素。陆连国对此并不否认,但他想强调的是:“创业,环境永远都是其次的,内因永远起决定作用。 ”不少人会说:“我对自己创业一点信心都没有,想都不敢想!”陆连国用结婚做比喻,来治疗这种“创业恐惧症”。
【药方】
恐惧是因为觉得创业很难,那么,创业到底难不难?
结婚和创业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结婚要整合资源,要理财,生产产品――下一代,培养这个产品,让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销售”出去。结婚难吗?难,但很少人会因此裹足不前,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悟到经营婚姻的智慧。创业也是如此,难与不难之间有一个分水岭,坚定目标、用心去做了,就不觉得难;如果永远都在看别人的成功、想自己的未来,三心二意,没有行动,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自然也就会得出“创业很难”的结论。
别把创业神秘化。创业也是一种劳动,不过是五动并举的劳动:心动,有激情;脑动,有智慧;手动,得去干;脚动,得走起来;口动,要沟通。创业就是独立地去做一件事情,不过不光是理事,还要理人、理财、理物、理信息、理技术。说起来复杂,但只要一件件认真去做了,就不难。
准备――两项工作
身处深圳,在陆连国的字典里,对这个城市这样定义:人人是创业之才,处处是创业之地,时时是创业之机。尽管给了深圳一个如此充满理想色彩的描述,但创业不是头脑一热,不打无准备之仗,陆连国提出了两项非常严格的标准,专门针对那些“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创业理想主义者。
【药方】
创业要慎重,行动之前必须做好两项准备,一是心理历练,二是资源储备。
创业者必须具备心理特质,有理想、欲望,但不缺理性;有冒险精神,敢为人先;有韧性,百折不挠;追求双赢,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战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者不适合创业;自信,没有经历失败的成功是短暂的,大成功一定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能得到,而唯有自信才能直面失败;自律;诚信;独立,不依赖。
这八种心理特质需要历练,历练的过程就是做好规划、行动、修正这三门功课。规划的时候,目标可以是一个大方向,不要定位为太具体的东西,这样往往很难实现。行动上,有效率,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有效果,把事情做正确。最后是修正,自我纠偏很难也很重要,对成长快慢影响很大。
创业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管理、技术、政策、行业等各项资源,这是创业的物质前提。但事实上,拥有全部创业资源几乎不可能,资源怎么来?创业的人必须学会整合资源,怎么整合就是各显神通了。创业之前,一定要将需要的资源与已有资源进行比较,看缺乏什么,有没有解决方案,否则就不要轻易创业。
时机――在行动中成长
谈到个人的创业时间表,不少人羡慕着“80”后、 “90”后的创业者,钦佩着花甲之年创业的能人,计划着 “工作五年以后”“35岁以后”或“存够 20万以后”再创业,理由是“到那个时候,我才准备好了”,至于“何为准备好了”,则答案多为经验、资金等泛泛之言。对这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想创业者,陆连国开出了如下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