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0:25: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技创新对国家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应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学员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如何加强对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1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意义

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民族、高等教育,还是对学员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作为21世纪的学员,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历史的重托、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

(2)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引导广大学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是激励学员成才、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在科技活动或竞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质量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创新团队所在高校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学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1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活动场所和科研环境

在团队活动场所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室基础之上,为创新团队单独成立了学员科技实践创新研究室,并为团队中的每名学员安排了工位。在科研环境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之上,积极购进各个学员科技实践创新项目中所需的仪器和设备,支持项目的顺利完成。

2.2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或活动经费

学校的经费支持是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各所高校在这方面的力度都很大。

2.3结合学员在创新团队中的贡献和导师评价,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创新学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是取得创新学分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创新学分的初衷。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技实践创新活动中,创新团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更好、更加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指导教师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3.1项目来源和关键技术讲解方面

指导教师给予研究题目往往与指导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有关,在时间或者领域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就有利于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同时,指导教师对其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都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也有利于对创新团队的指导和对关键技术的讲解。

3.2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6-0101-04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肩负着未来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的重任。他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走向和水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品质;同时,也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大学文化生活,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1]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国际竞争战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他们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另外,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应用到生产中,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所有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各高校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都把培养国际化、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3] 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启动阶段到正规阶段,再到深化阶段,已经发展为跨学科团队间的较量,成为向生产力转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人数少,没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本质改变,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完全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进入高校的学生存在着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因此,只有学校的部分社团,例如机器人社团、创业社团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将精力放在课堂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精力较少。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重视不够,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学生对本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不了解,高校没有形成科技创新教育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这也影响了科技创新教育及活动的开展。

(二)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不健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各高校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各不相同。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与奖学金挂钩;而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与文艺体育等一同作为评定奖学金的综合测评成绩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抱有趋易避难的心态,选择与科技创新平行的文艺体育等作为综合测评的加分项,这容易造成“科技创新与文艺体育一样成为大学生的丰富课余时间的一种娱乐方式”的误导;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作为充抵课程学分的途径,但是其评定需要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或者、申请专利等,这些奖励措施要求较高,令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当前许多高校的传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紧张,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课程考试成绩,科技创新活动加分比例较小。

(三)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突击性强,不利于长远发展

从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各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多依附于各项科技竞赛,但是科技竞赛容易形成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功利性强等弊端。例如,机械电子类的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经济管理类的全国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地质测绘类的山东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等等,这些竞赛的共同特点是短、平、快,突击性强。再如,机械电子类专业的科技创新竞赛参赛形式是根据竞赛要求提出一种创新结构并用三维软件表达出来,然后提交作品,比赛结束后创新活动随之也就结束了。这样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含量低、周期短、连贯性差。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看,它注重的是短期功利,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和物质保障

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中,常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了解有限,对研究方向、目标和所用理论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二是缺乏场地、设备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因此,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普遍面临缺乏专门的指导教师、缺乏活动场地和相应的实验仪器、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资金支持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4]

(五)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独创性和实用性

由于学校指标或者教师项目需要,目前很多科技创新课题是由指导教师牵头提出基本思路,找一些学生来承担部分子课题,这就造成了学生执行老师意图、被动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局面,学生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没有摆脱对老师的过度依赖。这样的科技创新课题对大学生来讲没有达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缺乏自己的独创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师高层次的专业指导以及足够的市场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含量往往不高,多是依据他们日常简单的兴趣爱好而定,因而在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据调查,2012届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仅占60%,其中还包括对口度非常高的医学、工学等专业,而40%的大学生就业不对口。这项数据既显示了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也说明了高等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同时这更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尔·盖茨曾谈到,在21世纪重要的竞争方式改革中,高等教育扮演着具有决定意义的角色。因此,各高校要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配备骨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建立起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积极支持、鼓励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5]

(二)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人财物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应用机制。应充分发挥各专业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实践基地的作用,支持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购买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科技创新和锻炼能力的平台。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各院系的实验室,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锻炼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科技部门应协同合作,设立“挑战杯”等各类科技创新专项资助基金,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化管理,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间的团队合作。

第三,建立一支高层次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承担的工作作为教学工作量,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评定职称的基本要求和必要任务,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担任,也可以根据实际项目情况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这种开放式的指导教师队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出发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建立起实际工程观念,缩短学生从校园学习生活走向社会职业生涯的磨合期。[6]

篇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定制的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便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拟定了路线。马克思也认为,把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快速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总量发展到了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生产水平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直接证明了科技创新对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有促进作用。浅谈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具有实效性的帮助。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指的是运用创新方式创造新的知识、技术,改革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产品。当前人们所接受的科技创新指的是熊彼特的科技创新理论,包括:使用新产品或者新的产品特性,推动科技创新;运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还有推动新的经济发展市场的开发,引导新的原材料来源和新的材料供应方式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的是国家为解决社会矛盾而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可以是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也可以是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以人为本”基本理念之上,坚持以民优先的民主发展方式。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政治、文化、生态等相结合。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1、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理念。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出现了先进行经济建设而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建设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落实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经济发展问题,逐渐解决我国基本社会矛盾。但是经济建设出现了自然资源和资本建设过于急躁的现象,而科技创新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转变为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低开发、再利用以及再循环。

3、落实科技创新是经济建设的动力

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键工作,当前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可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

二、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

(一)重视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作为国家战略来实现的。这要求把国家战略目标保持在科学技术进步上,提出科学促进经济发展观,高效落实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牢牢把握住科学技术的投入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保持科研经费在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以上。提高国家的自主科研能力,提出二次创新模式,即以自主科研能力为主要的创新模式,又要发展政产学研究的多元模式。加大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落实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只有普及了素质教育,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把握好了人才竞争,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浪中稳步前行。人口素质建设是人才竞争的核心,人口素质建设包括体力、智力、文化以及科学、政治素质教育。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加大素质教育投入能够直接提升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效益远远大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带来的效益。可见,要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落实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前提。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率的高效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人口结构是走新型城市化到道路,创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我们完善城市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就业几率,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实现城市的结构优化。

(四)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把握住人民生活就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能够反馈于人民生活。可见两者相互协调,引导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这要求我们明确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理念,把握两者的重要关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国人的基本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

篇4

再谈创新,是因为1月9日~11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创新成为最热门的关键词。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用15年的时间,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由此,将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大会上,总理发表了题为《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国务院最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组织实施好科技规划纲要,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由此,指明了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

此次大会是继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中国在21世纪首次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是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其意义非常重大。此次大会的召开,可谓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它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之巨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尤其对于我们所重点服务的高科技领域而言,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所传达出的,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不仅令人欢欣鼓舞,更需要积极地解读和响应。本期《新闻与评论》版及时策划推出从IT视角解读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文章《“创新型国家”考验IT业》。

同时,本期《新闻与评论》版独家采访撰写的《互联网激活软件业?》一文,深入报道了国内软件公司向互联网转型的现状。本期《技术与应用》版则策划推出“指纹识别”技术专题。指纹识别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此专题约请专家撰文,详细介绍了指纹认证技术与密码技术相结合、更先进的指纹识别算法、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等指纹识别相关的最新技术进展及应用。本期《技术与应用》版还精心组织了“聚焦金融”行业主题,针对金融风险、银行股改转型和客户关系管理这三大近期银行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选题内容紧扣最新的产业动向、技术趋势和行业应用,非常切合推动科技创新的诉求。

而对于创新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正在业界和全社会积极展开。1月11日,一年一度的计算机世界专家新春联谊会在北京举行,张效祥院士、李三立院士、何新贵院士、沈昌祥院士等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冒着严寒到会,其中有的代表正是从刚刚闭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赶来。88岁高龄的张效祥院士代表与会专家致辞时,结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和国家将创新提升到如此空前的高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殷切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计算机世界》报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殷切希望之下,是强烈的使命感和前进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已经明确,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将创新落到实处,如何对创新进行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计算机世界》将继续坚持既定的报道方针,为这些思考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为创新行动鼓与呼!

篇5

国家信息化专家汪玉凯最近撰文指出信息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动力,主要理由有四:

首先,从我国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来看,未来国家信息化的指导思想与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我们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很显然,这个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实现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

其次,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来看,更多地突出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中间,特e强调了“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等对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论证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篇6

民间发明是发明创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为营造“崇尚发明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发明创新活动,为民间发明创造建立了展示和推广的平台。激发民间的各界人事的发明创造意识,挖掘劳动人民的创新创造力,弘扬民间发明人的创新成果,激励群众的自立发明的积极性,对我省的创新型省份的推进有深层意义。鼓励民间发明,营造发明创新的社会氛围,吸收民间的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间发明创新活动,市委、市政府的“五小计划”中,明确指出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推动全民发明创造,营造一个创新型省会。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是从民间走向官方,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的,即使在科学技术发展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今天,民间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仍然不可忽视。这是由于民间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为国家提供自主创新成果,而且能提升社会创新素质,培育创新人才,夯实国家创新基础。我省在民间创新工作中,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结合各个地方的科技力量,形成“官民合作”对本省的创新将是一个推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促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昆山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的同时,通过发展民间科技事业,可以改善原有国家科研机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和单一依靠行政命令直接调控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一种新型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有助于开创国家(官办)、民间(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科技事业的新格局,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创新型城市不仅仅是政府的口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真正主体是我们的全体市民、企事业单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基点,只有不断地推动最广泛的全民族、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国家才能持续和长久地发展。因此,发展民间科技事业与鼓励开展全民创新活动是一致的,是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措施和具体行动。

建设创新型省一方面要有政府主导的官方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激发民间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把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成“企业行为”。推进民间创新需要弘扬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和创新精神,发掘普通百姓的创新智慧,激发普通百姓创新热情,为推动民间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创新行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当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需要重视、研究、探索以下问题:

统一思想,“创新型城市不仅仅是政府的口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真正主体是我们的全体市民、企事业单位。”深刻认识民间科技创新力量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民间创新主体的地位,将科技成果向企业靠拢、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思想纳入创新的管理思想中

制定政策,加强对民间科技事业的引导和培育,促进科技政策向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靠拢,加强各个科研机构对创造者的引导,一手抓科研人员的引导,一手挖掘不同能力的人才进行培养,加强对人才的政策性引进

创造条件,重视民间科技人才培养,开发自主创新人才资源,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

篇7

独立学院作为现今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国家的“十三五”计划,大部分学校必须走转型之路,传统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变为实际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很多相关的竞赛和项目,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参加这些比赛使得学生很好地验证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推动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

 

一、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传统教学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辅助,使得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动手中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独立院校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较差,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缺乏自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出现自卑、畏难情绪。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各类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要完成繁重复杂的实践学习任务,有时需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而且要经历挫折、打击、迷茫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毅力和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根据结果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规划设计、仿真分析、测试调试实际电路和系统的能力等。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遇到问题一起研究讨论,大大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

 

二、独立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措施

 

1.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学院或聘请其他院校有丰富科技创新活动经验的教师举办科技创新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和内容。通过这些讲座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挖掘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潜能,为他们科技创新道路指明方向。

 

2.组织开展各种学习型社团。

 

在学生中多开展各种学习型社团,如自动化控制协会、智能机器人协会、通信电子协会等。邀请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同学加入感兴趣的社团,老生带着新生学习研究,将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各种学习型组织团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学习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让大家找到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同的伙伴,逐渐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3.编写整理竞赛培训资料。

 

针对各个竞赛内容编写相应的赛前培训指导资料。如电子设计大赛,将一些电类基础知识如元器件的识别、经典芯片的使用等资料分门别类、归纳整理。独立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必须编写出符合独立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料,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4.定期组织各类科技竞赛。

 

定期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检验教师的培训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将来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竞赛做准备。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形成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5.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交流。

 

安排教师去兄弟院校访问学习,研究新的创新活动的开展方法和内容。每个学校在创新活动方面都有自己的专长,多出去走走看看,有助于本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6.校企合作模式。

 

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是可以了解和学到当前最新技术知识和生产第一线上需要的技术技能,使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与实际紧密结合,思路和想法与当前知识领域相融合,设计出来的作品可以进一步加工改进成为产品,实际应用意义较大。二是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包括高精设备、高级人才、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赞助等。逐步研究探索校企合作之路,真正做到老师和学生“走出去”,企业高级人才“走进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篇8

现在“三农”问题分析起来是我们的一个劣势,但相对而言,也是我们作为后发的工业化国家的一个优势。目前,我们农民的数量按照51%城镇化水平计算还有接近7亿人,这7亿人的人均收入只有6977元,从收入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的空间来看,我们自身的市场潜力很大。

另外,中国经济结构有两个13%,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乡村仅占13%,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乡村也仅占13%。无论是从何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经济是投资拉动,我们乡村的区域,县域以下是我们投入的弱项。这一块是下一步投资和开发市场的重点。

我们国家宏观上用投资、内需和外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容易造成一种误区,忽视城乡的空间布局的问题,容易忽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在当前这个时期,尤其是处在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我们必须把“三农”作为巨大的战略空间来进行研究分析。

我们国家现在差在哪里?在我看来,转方式关键差在创新上。无论怎么讲,到了今天,在市场饱和、自然资源匮乏、价格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唯一可以越过坎的就是科技创新。“三农”后发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方式转变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的产业技术向农业延伸或者是城市向农村的扩张。必须把科技创新当做我们下一步发展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来看待。

中国农业的一个难题在于,我们国家的农业是在产业链破碎的基础上来推进农业发展,是在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的基础上来推动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先天不足,产业竞争力比较差,采取商业化的机制对产业振兴要素的吸引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产品。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中国确实需要政府的强力干预和推动。

但问题是,仅仅靠政府的推动,我们很可能使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造成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要靠创新,要大幅度地引入市场机制。

从现代农业来看,农业的投资不能仅靠国家的基本建设投入,必须有商业资本的注入。美国有经验,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进行了农业规模调整、政策调整,以及美国农业与华尔街对接,实践证明这种对接是成功的,美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明显上升。

篇9

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和早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然而,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尚未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突出问题,为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完整体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那么科技活动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创新是科技活动三个部分的中间环节,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问题

1.严把创新活动的选题关,注重创新性。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中选题的重要意义。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人们可能提出形形、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选题是否得当关系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发展和价值,十分重要。贝尔纳曾着重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即要注重科技活动的创新性。大学生应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本着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社会需求性的原则精心选择创新课题。

2.创新活动应注重团队协作,结合自身优势,并加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承载各类知识和人才的“航空母舰”,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的职能、作用和结构都要明确要求、准确定位。其次,在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和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分层定位显得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每一所高校都应找到自己的办学特色、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和优势[2]。从科技创新角度来讲,大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地,构建以基础性学术研究和战略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3]。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讲,大学是多学科、多层次学生融合的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学科专业和自身优势必定各不相同,那么,在创新活动中,大学生学会整合资源,多学科学生结合,充分利用各自自身优势,成立科研小组,团队协作必定比独自作战要更加容易攻克难题,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科技创新活动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是否得当基础研究是前提,只有在实践中充分调研,对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探索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和寻求有发展意义的课题,并就其进行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的科学设计,进而使研究成果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和推广。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其重要评价标准。

3.明确科技创新目的,正确把握技术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科技犯罪等等许多负面价值,迫使人们追问,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能否在终极意义上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德国技术伦理学家尤纳斯在《责任原理》一书中指出,要形成一种“责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倡导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引领科学发展,更要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要敬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对大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科技创新活动既要符合人类的目的,同时还要符合自然规律;在实施技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之间的辨证关系,这样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以上的观点完全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今和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正确把握时代所提出的科学道德、技术伦理问题关系到能否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民,因此,正确把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道德维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我国,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是高校管理部们、教师以及学生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044 ― 03

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的重要意义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政府主导下,在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主体,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的开放系统。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各大主体各司其职,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科技研发,其中企业主要侧重于实验研究、高校侧重于理论研究、科研机构侧重于应用研究;政府和科技中介机构则是科技服务的主体,政府职责在于宏观方面的引导支撑和协调管理,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负责微观方面提供科技成果孵化、推广等具体服务工作。各大主体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都不可或缺,其中政府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一)政府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

虽然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但是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而企业所获得私人收益少于公共收益,使得企业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这就体现了政府的重大意义,政府关注的是整个社会利益,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补贴从而鼓励企业继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二)政府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长远意义

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还具有超前性,需要通过时间的反复检验才能被市场或是民众所接受,而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各种风险,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所出现的各项风险予以一定的保障,避免企业因此就望而却步。政府可以从未来考量,提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课题交由高校或是科研机构进行研究亦或是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对具有社会重大意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时,政府应该给予研究调查方便之路甚至是物质上的补助或是精神上的荣誉。

二、目前政府作用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倾力打造符合各自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所发挥的作用。

图表1 2007年至2012年中美日R&D经费投入强度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

图表1是2007年至2012年中国、美国、日本三国R&D经费投入强度(即 R&D 经费占本国 GDP 比重),将三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R&D经费占GDP比重明显呈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了2%。尽管如此,中国的R&D经费占GDP比重还是要低于日本和美国。日本的R&D经费近五年都维持在3.5%的水平上,而美国的GDP总量更大,可以说美国和日本在R&D经费的投入都远高于中国。

图表2 2013年中国各活动主体R&D经费。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官网

根据图表2,2013年各类企业R&D经费9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1781.4亿元,增长15%;高等学校经费856.7亿元,增长9.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7.48%、15.21%和7.31%。来自经合组织的数据中显示,其中政府R&D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自身、企业和国外基金,其中政府自身所占的比例高达95%左右,其次是企业,国外基金的成分微乎其微。

图表3 2008年至2012年我国各类型R&D经费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

由图表3可知,我国政府的R&D经费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并且实验研究经费远高于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2012年基础研究939.1元,是应用研究的1.8倍左右,是实验研究的4.3倍左右。近六年以来,各类型研究经费都有增长,其中实验研究的增幅最为显著。

图表4 2013年各地区R&D经费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官网

2013年我国各地区R&D经费中,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的R&D经费均在1100亿元以上,其次是上海和浙江在800亿元左右,这都是R&D经费投入较多的几个省市,而这几个省市也同样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其中,北京和上海的R&D投入强度比较高,尤其是北京的R&D经费占GDP高达5%。而海南、、青海、宁夏、新疆的R&D经费比较少,投入强度也比较低,同样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三、科技创新体系政府作用研究

(一)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真正从事科技研发与创造的主体,主要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政府,政府应明确自身的定位是科技服务主体,并且保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核心主体的地位,支持并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保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不干涉私立科研机构研究工作,给予他们研发的自由空间。目前中国的R&D经费相对于美国和日本还有一些差距,对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研究应政府应加大的政策支持和补贴的力度,缩短科技水平距离提高综合国力。

(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应然作用

政府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发挥引导、支撑、协调、管理的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表现在: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促进整个区域发展,例如:就国家层面而言,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此外,政府所倡导的创新精神,也将成为社会价值的主流取向。政府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制度安排和资金支持,应致力于构建广泛吸纳新技术的政策导向,打造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对创新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政策支持,提升整个地区的创新竞争力。政府还起到协调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各大主体整合在同个平台,让这些主体资源共享、讨论互动、技术交流,避免各自为战。政府的管理作用: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还起着监督管理作用,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监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保证各大主体良性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四、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的具体构建

(一)产学研技术研发子系统

产学研技术研发子系统是整个技术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区域创新体系中大部分科技成果都是出自这个系统。通过产学研的各项技术研发活动,既为企业科技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有了资金方面的支持。

目前产学研技术研发子系统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一个共同的愿景,将各自的人财物集中起来统筹调配进行科研活动。二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完成各自的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此外,还有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政府在其中起着牵头抓总的作用,财政出资搭台支持符合当地社会综合发展的科研项目。

(二)信息整合子系统

信息技术贯穿着整个技术创新的始终,同时也覆盖着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因此信息整合是技术支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另外一个子系统,主要负责:(1)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资料、设备图片、新闻素材等经过信息整合子系统进行有效管理,有序地积累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用资源方便查询。(2)整合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每个分支子系统和各个区域创新主体独立的日常管理信息平台,将各个分支系统和主体协同联系起来,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交换、互操作和共享问题。(3)及时收录科技创新研发的新产品、新知识、新技术,同时汇总整合研发这些的个人、机构、企业等的信息。

(三)科技应用孵化子系统

经济领域的“孵化”是指在一个共享空间中,为刚创办的企业提供资金、管理、政策等多种服务,就像蛋孵化成小鸡一样,将还不成型的企业慢慢孵化,做大企业。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科技应用孵化系统是可以很好地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以及企业家。

(四)科技成果推广子系统

科技成果推广子系统是在产学研技术研发子系统研发出新的科技成果之后,不断试验加以改进将其应用于现实社会之中并推广,实现其应有的经济社会价值。科技成果不仅包括实物形态的新产品、新材料,而且还包括非实物形态的新技术、新方法,这些都应纳入系统中并将以推广。而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则包括推广交流和推广应用两类,既包括以宣传科技成果信息、以客户体验为主的科技成果推广交流活动,也包括以实现现实运用价值为目的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活动。

(五)专业管理服务子系统

专业管理服务子系统是指围绕着整个区域创新体系所产生的诸如投融资服务、物流服务、环境服务等。专业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降低创新体系中企业的投融资、物流和环境成本,规避科技创新中的风险,对区域创新体系起着支撑作用。而专业管理服务子系统的成员多是由当地的服务业所充当的,专业管理服务管理子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其他辅助产业的进步,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蒋轶. 财税政策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意义和原则〔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2〕王林,陈新根. 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新研究,2004,(03).

〔3〕张公一,刘琳,孙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2,(07).

篇11

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要求,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重视,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探索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2]。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前任科学技术的熟练掌握上,转换思维,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客观的对待,基于其原有的知识和理论,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约翰・齐曼说过:“科学就是对新事物的探究,对无尽为止世界的探索发现,也就是说科研的结果应该时常更新。一项研究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事情要添加新内容的理解,而是变换说法的复述,那么这就是对科学毫无贡献。”[3]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创新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经济实力和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接受知识快、思维活跃等明显特点,并且在高校,环境较为宽松,思想自由,更容易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提升国家整体的综合实力,影响深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客观可靠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措施至关重要。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和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科学精神缺乏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等。科学精神也是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求实精神不足、创新精神欠缺、怀疑精神不完备、批判精神不彻底的科学精神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即使存在外在压力,大部分学生仍然都具有一定的求实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有待加强和巩固,有一部分同学通过权衡利弊,然后视情况而定,且这部分同学有增长的趋势。

(二)学术造假、学术泡沫滋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里面就包括各种科研成果,部分不法商人通过组织专业的机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灌输科技创新是可以造假的思想。部分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给出了丰厚的奖励政策,但是面对学术造假的诱惑,有部分学生迷失了自己,为了获奖、保研加分不择手段,从而造成学术造假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潜心做科技创新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扰乱社会公平公正的秩序。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一些情况,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增长,且增长趋势显著,但是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通过编造一些毫无根据但表象新奇的成果来吸引大家的注意,这就是典型的学术泡沫。学术泡沫和学术造假的滋生,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劳而获的思想,是原本已有的本就不太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下滑。

(三)科技创新平台不足

优秀的科技创新成功需要多次的实践,并且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足够的设备和场地来作为支撑。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对科技创新既有想法又能够坚持,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制于场地和设备器材的限制,很多科技创新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无法落实。

三、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实事求是的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是研究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途径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高校一直被认为是象牙塔,受外界影响很小。80年代,国家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追求自私自利化。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思想从国外如洪水猛兽般传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作为大学的唯一出路,而是将自己的奋斗目标转向挣钱。

(二)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

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为应试教育,学校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的答案只要跟标准答案不一样,就被认为是错误答案,造成学生即使有新思想新想法也不敢提出,久而久之,在学生的思想中,课本上的知识成为衡量他们是否优秀的唯一准则,这种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的萌发。

(三)教学技术的单一

先进且便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5]。

四、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基础保障。认真、彻底地自我改造,把世界观作为行动指南,依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监视自我,定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向不良思想观念和腐朽生活作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从根本上有科技创新的意识,进而达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可以从制度上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保障。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6]。

(三)适度改变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设计一些与以往上课的不同形式,或者运用一些多样化的手段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们参与学习、思考的意识。课外活动中,可以就地取材创设情景,把学习中的难点用实际操作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大家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把知识与实践相联系,会让人觉得学习的书本知识有实际用途,并有主动意愿去参与学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求实、创新以及团结协作等精神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锻炼和培养。

总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担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高校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教技(201 2)7号).

[2]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3]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125: 23-26.

篇12

(一)金融能够促进资本形成

从历史来看,资本形成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往往具有高投入的特征。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很难取得科技创新的成功。这种有巨额的资金投入既包括初期的巨额投入,也包括后期的持续投入。而金融往往能够促进资本的形成,使资本出现规模化。并且金融往往具有较大的融资能力,能够避免科技创新中资金的持续投入问题,能有效地避免科技创新的半途而废。这将极大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能够分散风险

科技创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因此一些资本往往不愿意投入科技创新。而金融可以利用回避、对冲、转嫁等手段有效地分散风险。如果金融能够有效地将科技创新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那么投资者将会毫无顾忌地参与科技创新,毕竟成功的科技创新往往能够带来超额的收益。

(三)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也不例外。而科技创新在商业上也并不是都有价值的。许多科技创新并不能给社会带来改变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而研发却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金融却能有效地筛选科技创新。由于金融资本是追求利润的,无效的科技创新往往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只有具有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才能引起金融资本的兴趣。因此客观上,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使社会资本得到有效地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二、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这些国家都有一套金融支持科技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其经验。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

许多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而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普通金融资本的青睐,因此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初期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就有专门的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因此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往往较高,为美国经济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二)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

进行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往往信用低下,其在创立初期,往往是亏损的。这样的信用是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支持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科技强国日本最先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日本科技的腾飞提供了保障。

(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

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风险投资主要是投资于高科技领域,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获得巨额利润。科技强国美国、日本都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同时在各方面政府对风险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出台了一系列帮助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

(四)发达的资本市场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和资本退出渠道。例如美国的股票市场既有全国性的市场,又有数目众多的地方性的市场,这极大地降低了科技企业;同时美国还专门建立了纳斯达克市场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也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同时美国还具有发达的债券市场。

三、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金融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两者都要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才能腾飞。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

纵观国内外历史和现状,许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而金融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明显不足。传统的商业金融对信用低下、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没有兴趣,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在性质是政策性银行,在地位上是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相同的全国性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的资金来源除国家出资和金融债券外,还应该允许其吸纳中小科技企业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现有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困境。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总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将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从而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实现。

(二)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鼓励各地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民间聚集了巨大的资金量。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民间资金的出路问题,满足其增值保值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目前扬州、天津、南京等地已经纷纷建立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积极创立并发挥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

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重要的融资来源。各地应该积极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促进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山西已经建立了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并被科技部确定为“山西模式”。“山西模式”为山西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各地应该学习这一先进经验。

(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

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等商业性资本进入科技创新。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并鼓励社会资金参加,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还应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约政府的行为。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将有效低降低商业性资本的风险,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市场性金融是金融的主体,掌握着社会主要的资金。没有市场性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将寸步难行。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对策具体如下:

(一)加强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我国商业银行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没有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就谈不上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措施具体为:一是建立科技分支行,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商业银行应该在科技企业集中的区域,设立科技分支行,有针对性地为科技企业提供特色服务。由于科技贷款与普通贷款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商业银行总行要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分支行的作用;二是科技贷款利率浮动化。科技贷款如果和普通贷款具有相同的利率,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就不匹配了,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符,因此,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在进行科技贷款时与科技企业协商确定贷款利率,这样才能激发商业银行的兴趣,促进科技贷款的发展;三是商业银行进行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科技金融未来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之一,因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二)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篇13

1.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1.1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有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外资企业提升我国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水平是行不通的,依靠跨国企业或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或引进方式取得高端技术或核心技术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些技术必须依靠我国自主创新来获得。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主导力量是政府,主体力量是企业。在企业主体力量中,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占了绝对的优势,而且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民营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增大、创新意识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民营企业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将日益放大,民营企业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且必须依靠的基础和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的创新水平和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

1.2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有助自身经济转型

当前民营企业数量可观,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从结构上看,目前我省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是“三二一”;从层次上看,民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生产方式粗放;从产品上看,民营企业产品大都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民营企业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都要依靠科技创新。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和市场、技术创新与资产运营以及投、融资活动结合起来,调整已有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带动整个企业的行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以有限的增量带动大量存量资产的重组,促进企业市场重组、人才重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2.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创新观念意识淡薄

中小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够,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由于一些企业的领导重规模、抢速度、忽视效率,重产值和数量,轻视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看重企业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导致他们对科技创新不够重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观念必将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质量下降,从而影响自身信誉和产品市场,进而在竞争中被淘汰。

2.2没有形成真正的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主体是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或角色。中小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由于创新资金缺乏、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

2.3科技创新积极性受挫

中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普遍不高,主要因为:一是未能很好地保护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发展积极性受抑制。无论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原始创新,都需要大量的投资,但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投入后收益无保障,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不高;二是税负不公,科技创新发展也受到极大制约。

2.4缺乏科研信息交流平台

随着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项技术创新从进行实验到投入市场的过程越来越短,处于整个创新链中下游的企业,更应加强与创新链上游的联系与结合,否则,很难依靠最新科技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从国际上看,更多的企业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结合。而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习惯以模仿来获得生产技术者众多,相当数量的企业从未有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从技术市场获取技术支持则是他们的首选。

2.5创新支持环境缺乏系统性

科技创新环境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支持系统与社会中介服务支持系统。他们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一方面是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是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3.解决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问题的对策

3.1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深化科技创新观念

观念创新和意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创新就意味着死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并立足于强势经济实体之林,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超前引领技术和产业的升级换代,抢先占领产品市场。中小民营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它,把它作为做强做大主业的中心环节,作为支撑和引领企业主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为了培养员工现代企业创新观念和意识,应该建立员工定期定点培训和交流制度,让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观念深入到整个企业的人心之中。

3.2消除科技创新积极性的抑制因素

一是消除政策歧视,促进公平税负。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将民营企业的正当诉求积极向省、国家立法机关反映,从而促进公平税负立法出台。二是完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规章的宣传,以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强调推进减轻诉讼经济成本的改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加大侵犯知识产权的惩处力度,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保障创新投入获得增益收入。

3.3让中小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中小民营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借助国家和政府的有利政策,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大力引进科技创新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与科研能力,让中小民营企业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不断发展状大。一是拓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二是广泛引进科技创新专业人才。三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4推进与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建设

增进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接触网络,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应用软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能力。通过网络平台与各种科研合作机会,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与交流的关系,增强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要有意识地主动寻找和抓住机遇,增进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3.5加强国家系统支持力度

首先,国家加强适合民营企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其次,鼓励私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对民营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政府也应建立,并给予财政支持;再次,制定高科技人才的补贴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私人企业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最后,利用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的科研实力,创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立以城市为依托,主要面向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建新.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圣平,魏学坤.民营中小企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