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素养的提高

文化素养的提高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0:2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素养的提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素养的提高

篇1

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绝不会胜过你读曹操的《观沧海》所领略到大海的波澜壮阔;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这独特语言的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能为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众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三、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四、具有独特思考的精神

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作到善于、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

五、重视业务素质提高,适应现代教育发展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造诣,而且必须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动态,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来源和知识范围日益扩大。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唯一的传播者。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凸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重视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充电”,并且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的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篇2

例如:在《京剧脸谱》的教学中,我首先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脸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脸谱是中国戏剧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是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特有的化妆手段,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因而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被列于美术之林。

其次,使学生明白京剧中脸谱的色彩展示了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如:黄色脸谱表现枭雄、凶暴的人物及性格;蓝色脸谱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及性格;紫色脸谱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及性格。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介绍和分析脸谱的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和应用,通过学生创作图案对称、颜色鲜明的脸谱作品,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京剧脸谱的欣赏能力。

篇3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概况

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较城市比较落后,科技也比较落后,人们的素质较低。我们的父辈、祖辈甚至是没有受过教育,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教师是当务之急。自从一九八六年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我国孩子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证。但是对于农村来说,没有专业受过培训的教师,有些教师是临时上阵,观念落后,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甚至职业倦怠。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逐渐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紧抓孩子的教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壮大师资力量,因此农村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二、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1、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开始,我国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取代陈旧的课程内容,而原来的教师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2、科学本质的要求

科学是丝毫不能含糊的,是严谨的,农村教师因为本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对科学的探究也无法深入,甚至某些教师传授给孩子错误的知识内容,反而误导孩子的学习,所以需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让孩子接受正确的思想。

3、农村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三农政策,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农村的教育自然也逐步提上日程,国家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人才。

4、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包括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孩子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21世纪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主要依赖于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拥有较高教学素质。

由此看来,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二)提高农村教育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措施

对于农村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急于求成。提高农村教育的传统文化素养,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

1、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首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敬岗爱业,认真教学,做到真正对学生负责,真正使学生学到知识,让身处农村的孩子也能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写教案,对每个孩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方法。

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要求教师,要有师德,做到关爱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如果教书育人者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的素养就得到提高了。教师要经常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其精华,提高自身修养。

3、而国家来需要做的,就是要倡导教师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壮大师资力量,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与本领。

4、国家要壮大师资力量,专门培训一批农村教学队伍,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培养适合农村教学模式的人才。国家可以开设课程,设置专业,教授专门的教师教学技巧与方法,注重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这样一来,使农村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师资力量强大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很自然的走上正轨。

5、现在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而农村教学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国家可以鼓励教师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网站,利用该平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的学习,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方法,相信教师可以学到不少教书育人的方法与经验。

结束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教育是不能懈怠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农村地区,比较保守封建,教育的发展也就具有较大难度,但是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国家也越来越关注农村,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未来,提高农村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必要的,这其中,教师自身要做的,国家要做的,学生要做的还有很多,未来的道路很漫长,教师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培养以及师资力量的壮大,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期待多年以后,农村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56-02

一、高中外语文化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高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和高考压力驱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书籍,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语法练习。学生常常会为了考试得高分而临时突击学习外语,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外语的主动性。高中外语老师则重在传授语言知识,强调语法,词汇,和应试技巧,较少对学生讲授外国文化知识,更少为学生创造好的外语文化氛围,从而难以激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真正兴趣,也就更难以保持学生学习外语的持续动力。此外,国内外语教材虽然题材多样,但内容较为单一,很多课文是为讲授语法服务,学生所接触的并不是丰富多采的、深入目标语社会的语言材料。尽管学生学的是外语,但很多情况下思想内涵却还是中国文化,外语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

二、对高中生进行外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1985年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理论,外语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进行文化教学,开展文化活动正是为学生创造外语“自然环境”。此外,未成年人语言习得的过程和应用语言的环境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自然”。高中生已具备一定语言基础,通过文化教学和文化活动能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通过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运用外语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会得到加强。同时也缩小了他们和外国社会的心理距离,加深对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文化素养。

三、高中外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

面对高中生课业繁重,高考压力大的现实状况,外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一方面,要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又不偏离课文。如历史性的课文要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政治背景的内容。同时,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外语自然环境”,创造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组织文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文化素养。

(一)组织文化交流互访活动

教师在活动前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交流活动的本质是在外国文化熏染下的语言学习。当真正浸泡在“外语自然环境”中时,需仔细观察外国中学生的日常习惯,当地风俗习惯,体味东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比如饮食文化,在西方人眼里,早餐和午餐比较随便,晚餐才是最正规的,晚餐的气氛和餐桌上人们之间的交流是西方人看重的。学生刚到外国人家中时,常会觉得晚餐2、3个小时太长了,边吃边聊很不习惯。此外,中餐的作料是由厨师加的,而西餐却常常是由用餐者自己加,当调味品不在自己附近时,站起身来或伸长手臂到别人面前去取物是不礼貌的行为,轻声请求身边的人把东西递给自己才是正确做法;礼仪方面,在西方,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西方人比较反感问自己的年龄,收入等,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西方人习惯当面打开礼物加以赞美,例如:我校高中生送给外国学生的围巾,他们会立刻戴上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西方人是分析式思维,直线式的,条分缕析,思路清晰,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中国人是直觉思维,不习惯直接表达想法,采取迂回的方式。记得我校学生刚到外国中学生家里时,较腼腆,别人问“吃饱了没,还吃吗?”中国学生讲客气就说吃饱了,不吃了,主人便认为那就可以收桌子了,但实际上中国学生没吃饱。通过大量语言输入,文化熏染,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和西方社会的心理距离,逐渐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对所学外语文化产生一种理解与包容。

(二)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

外籍教师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在课堂上外教可以充分发挥母语者的优势,给高中生讲授西方文化。课下通过外语角等活动介绍西方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和日常文化,教学生做西式甜点等,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觉,以丰富他们的外语学习。例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设有“三王来朝节”,是讲小耶稣出生后,有3位从东方来的客人知道救世主降生,便去朝拜圣母子,献上带去的羔羊美酒等礼物。该节日还有许多有趣的风俗流传,如吃“三王来朝”糕饼,选节日之王与王后等。我校外教在外语角活动中亲自做了“三王来朝”糕饼给学生,讲解节日来历,同时还邀请了国际学校的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学生一起玩选节日王后的游戏,极大地刺激了我校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给他们的高中生涯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三)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进行教学

1.戏剧表演。戏剧表演既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每年我校都组织圣诞外语戏剧晚会。学生们排演莎士比亚,莫里哀等名家的经典戏剧。一方面他们努力记忆烦琐的原版剧本台词,另一方面观看同名戏剧改编电影,进入到一个更真实的运用外语的环境。外教也亲自写剧本帮学生们编排戏剧。我校外教曾经根据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编排了一个反应餐桌文化差异的现代剧,深受学生欢迎。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一、国画创作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中国画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一个典型,除了体现绘画者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外,更多的体现绘画者的心境,一副成功的作品,往往在该作品上具备这个时代的特征,体现了作者这这个时代的理解,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绘画的方式展现给世人。中国绘画传统,以“神形兼备”为皈依,重在抒发主体精神。绘画强调"以形与神,形神兼备",不拘泥于形似的雕饰、而注重神韵的传达等创作思想,正是认识得了艺术创作中"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绘画创作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把握,由表及里地强调对精神特征的理解,通过画家的主观精神因素,包括修养、品德、秉性等,与客观世界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大画家吴冠中曾说过:“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这是我的心里话。”这样的状况也存在于国画教学和创作中。在大部分高校国画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绘画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的培养,对于文化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太注重,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国画的困难,学生理解不了国画的内涵,只是单纯从技法上学习,创作出来的作品过分强调技法语言和形式语言,作品刻板生涩、表面化,图式化,更深刻的审美内涵、思想层次表达欠缺,缺乏一种内在的,恒久的审美价值。所以,中国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的文化素养。

二、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

(一)习读道家经典,感悟国画中“道”的玄妙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孕育产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巨大,而只用墨色画山水最能体现道家的哲学思想观念。老子以“玄”形容微妙而深奥的哲学道理。“玄”在道家学说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墨色一统天下的权威影响力。老子认为“五色使人目盲”,主张“见素抱朴”只用一种墨色而使五色抽象起来,不同色阶的墨色,可以代表各种色彩的意义而存在,既足以表现物象,又不违背朴素之美,是臻于自然的最高艺术品位。他又强调“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境界,静的意境由“玄”色来体现最为恰当,因为“玄”被引申为深沉静默。同时道家又讲究恬淡的修养,《庄子 天道篇》谓之:“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万物之本。”静和淡是相连的,宁静的黑色没有众彩的热闹刺激眩人眼目,便显得恬淡。所以,把多彩的绚烂之极归为单一墨色的恬淡,再加上虚静和朴素,便成就了中国绘画艺术创作本质的哲理性飞升。中国绘画的核心就是“绘道”。所以对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悟“道”的过程,那么熟读儒释道三家经典则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范畴论中形神、气韵、意境、雅俗、比德、中和等概念。如在《中庸》中就有关于“中和之美”的论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对学生而言,要掌握绘画的技法及形式相对道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而对“道”的学习和领悟却是一个复杂的思想转化过程,借助于对道家经典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国画的本质和本民族的审美文化、审美理想,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绘画表现。

(二)研读古代画论,体会国画中“笔墨”的精妙

中国绘画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绘画理论和笔墨技法语言,如荆浩的《六要论》》,谢赫的《六法论等,教师在示范笔墨技法的同时把围绕该技法的相关画论,加以解读,让学生结合理论来练习技法。笔墨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单纯是技法形式,更是画家对宇宙万物关照方式的具体表达。水、墨通过笔法的带动在宣纸上渗透,绽放了国画的生命力,幻化出复杂多变的笔墨意义和形式。所以,在国画技法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笔法、墨法详尽介绍,让学生理解作画过程中笔墨变化的韵律和节奏感、物象造型的气韵、形神等,更要理解笔墨是审美表象和精神情感的完美融合,体会其中的笔墨趣味和精神意境。

(三)运用古代诗词等国学经典,增加国画作品的“意境”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跟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北宋文人苏轼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许多画论也强调诗画“异体而同貌”、“异迹而同趣”。诗和画分属于的不同的艺术领域,却有很多互通、互济之处,都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著名美术史论家、批评家薛永年曾说过:“就意境的创造而论,大家普遍重视情与景的统一,但缺乏“画外意”……所谓“画外意”,与诗化思维有关,要求借助有限而超越有限,不满足于“做诗必此诗”,主张借助比拟、联想和想象,“见青山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拓展景象,甚至提升境界。”说的就是现在一些绘画作品痴迷于技法和图式的表达,缺少一种文化底蕴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最终流于形式,以诗的思维取材、入画,可以摆脱俗气,提升作品的意境和格调。国画教学也是一样,教学过程偏重绘画技法上的训练,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单薄、俗气、格调不高。在国画教学中增加诗、词、歌、赋等课程的导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增加作品的意境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国画是自然的、虚静的、体现佛、道、儒等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质的艺术表达,在国画的学生过程中,要本着由内及外,建立深厚的文化素质,培养自身的国学思想,从以上策略中可以得到一些帮助。

篇6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体育锻炼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同时,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受到高校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探索高校教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而且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内容

1.1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是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能够支配大学生的心理意识,帮助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反映大学生的体育思想和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基础、体育保健、身体锻炼、体育技能讲解、身体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基础。

1.2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指大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等。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教师系统整合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践,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督促,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缓解压力,调节身心健康,进而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同时,大学生体育比能力还包括娱乐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体育鉴赏能力。

1.3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燃哦哦那个,也是人们对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的看法与观点。同时,体育意识是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部能力需求,是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以及体育知识的评价和感受。另外,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为了达到相应的体育目的需要克服锻炼困难。这种客服困难的意志就叫体育意志。

1.4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使体育文化素养的直接反应,只要于体育相关的所有动作和活动都叫体育行为。例如,购买体育器材、观看体育竞赛等都属于体育行为。具体来说体育行为包括体育活动、体育空间利用、体育消费等各个方面。

1.5体育道德

体育道德是体育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们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行为的心理情绪的外在表现。同时,体育道德是体育竞赛的基础。很多奖项都有关于体育道德的奖励,用来表彰体育道德,以提高体育运用员的体育道德。

2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为此,高校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体育观念和大学生的体育水平,并针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和体育意志中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及时指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视,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中能够自觉培养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实现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此,高校教师应积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了解大学生现有的体育水平,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构建体育教学内容。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使用性。例如,体育理论知识既要包括世界体育发展现状、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方面的内容,还要包括身体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身体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2.3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关系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改进体育教学方法。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体育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活泼的体育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2.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向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应积极建立专项体育课外活动,注重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利用高校社团,建立专项体育项目社团,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体育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小结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促进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体育个性这几个方面。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主要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体育竞赛。高校教师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科技的飞跃式发展,社会的跨越式进步,处于新时期的当下,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问题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文化素养底子薄,就业面狭窄,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生活。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制定了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的战略指导方针,但怎样能使他们的运动成绩与文化成绩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青少年运动员提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与外界交流的基础,就如同日常训练是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基础一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给一个人营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打造一个完美的交际群体。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而言,词汇量有限、语意表述不清、不讲究说话技巧等是他们在日常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青少年运动员对于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1)词汇量极少,往往心里想表达的意思却说不出来;(2)没有想说的欲望,因为想说的说不出来或是说不准确,索性就不说了。从想说说不出到不想说甚至于不愿说,进入了一个恶性的死循环之中;(3)语言粗俗,缺乏说话的技巧。与人交流时过于直截了当,不顾及说话的场合、对象以及对象的具体感受;(4)思维不连贯,语言跳跃性强。

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困难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缺乏对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普遍认为,语言表达不就是和人说话聊天,没什么需要特殊学习的必要;阅读量太少,直接导致词汇量极少,有口说不出的现象普遍存在;语言交际环境的影响,运动员之间的语言交际环境是一个无法获得提升的环境,周围都是水平差不多的同伴,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质的提高。

三、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1.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为了使我国由体育大国成功转型为体育强国,相应地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2.语言表达能力是文化素养的间接体现,对于运动员本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修养有百利而无一害。

3.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后,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会接受记者采访,会要求运动员作一些获奖感言之类的讲话,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转业后的运动员进行职业选择也是大有帮助的。

四、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新模式的实验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的新模式,要求是必须到讲台前面对全体同学,以此来调动青少年运动员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1.实验过程。选取中专一年级(一、二)两个班级。中专一年级一班从新学期开学就开始执行课前3分钟演讲。内容自选,可以是假设自己获奖后,发表获奖感言,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最近看过的好文章(必须背诵),还可以是对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期一个学年,中专一年级二班作为对照班,没有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的活动。

2.实验结果。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的班级的学生从刚开始的不敢说、不愿说、不想说到学年结束时抢着说、比着说、必须说的状态。(利用了抛砖引玉的方法,开始由老师自己做例子,老师先说,一点一点引导学生自己说。)

3.对比结果。参加了实验的班级的学生一学年下来明显比对照班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愿望。词汇量有所增加,语言表达流畅,语意表述清楚明白,而且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新模式的探索

1.大量阅读,积累词汇。词汇量的积累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的,虽然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训练时间大于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还是应该挤出时间进行阅读,以便于积累词汇。

2.勇于表达,学会表达。作为老师,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时刻提醒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是很好的交际工具,要勇于使用,学会使用,在不断的运用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这种能力的高低将决定我们日后社交圈的大小。

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必要

身为一名青少年运动员,超越自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每一次的成绩都要比上一次还好,这样距离我们心中的那块“金牌”就会越来越近。那我们就应该努力拥有我们必须具备的条件,用我们的语言大声地把我们的梦想喊出来,响彻云霄,一飞冲天。

篇8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素养的范畴与界定

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包括: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以及学习能力。文化素质是节目主持人的艺术修养、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是主持人业务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主持人只有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达到沟通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的需求。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人物,无论是在镜头之内还是镜头之外,都应该有一种文化自觉精神。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这里所说的文化特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电视媒介的正确导向,在这其中,主持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汉语中对“文化”一词这样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价值标准,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还是一种艺术创造。“我们通常所讲的文化素质,一般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文化素质,一般是指某个人所掌握的以书本为载体的文化知识,而广义的文化素质则泛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任何对于契合该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方向,甚至包括人的行为举止、穿衣打扮、生活阅历等各个方面。”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素养的提升

电视节目形态融合是对节目的创新,创新是为了争取受众资源,增强电视节目传播的影响力。有了好的传播方式还要有好的内容,特别是融合类的节目,由于节目中形式多样,切忌形式大于内容。电视节目以其图文并茂、可视性、生动性、可感性等优势,在媒介传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电视技术依然优于其他的传播媒介,媒体以及媒体人应当树立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主持人的传播活动与栏目定位有很大关联,关于文化素养的提升与重建,不仅仅要从主持人自身做起,还要从我国电视节目方面着手。

1.主持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

2013年1月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与《中国广播电视年鉴》联合的“2012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中,受媒体关注的“十大主持人”分别是:崔永元、周立波、撒贝宁、孟非、董卿、谢娜、张绍刚、朱军、何炅、白岩松。这些主持人之所以受大众欢迎,都是具有一些成功的原因。(1)丰富的生活阅历。一位主持人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对事物有深刻的见解。否则,会在节目主持中暴露种种问题。试想,一名刚刚20出头的主持人,如何与60岁的老者产生思想的碰撞?所以,主持人特别是年轻的主持人,一定要多多历练,努力使自己的文化积淀变得厚重起来。生活阅历是主持人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2)学习能力。事实证明,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具备很强的主动学习能力。电视节目主持人处在大众传播媒介最前沿的位置,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形态融合的趋势下,主持人不单单是主持一种节目形态,多个领域的介入势必要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在节目中如鱼得水。主持人的学习能力也是文化素养的一大组成部分。(3)丰厚的文化底蕴。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在访谈节目中最能够凸显出来。从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现状来看,具有较深文化底蕴和修养的主持人比较匮乏。特别是在谈话节目中,会出现主持人被嘉宾“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例如,林白和姜华对易中天的采访,主持人完全不能够掌控现场,易中天也直白地说“你们今天完不成任务了”。关于访谈类节目,笔者认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主持人是杨澜,她的睿智和能言善辩散发着文化的魅力。(4)良好的口才能力。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良好的口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主持人的谈吐要有一定的吸引力,讲究说话的技巧。这是建立在主持人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的基础上的。主持人在与观众、嘉宾交流的过程中,要讲究情与理的交融。语言应真挚、自然、和谐、含蓄。例如崔永元,他幽默的话语、敏锐的思想、良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使他受到了大众的欢迎。(5)亲和力与人文关怀。主持人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交流、沟通氛围,说出的话语信息要给受众以启发和感受。亲和力可以消减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是一种心与心的平等与交流。这一方面朱军比较具有代表性,他的主持风格以煽情著称,在《艺术人生》中,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他的“催泪弹”,他总能够拨动观众最为敏感的神经,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篇9

乡土文化是家乡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我校依托乡土文化,拓展、整合、开发、利用,一系列意蕴深厚的乡土文化课程,传递着家乡人民特有的思想与情趣,让校园弥漫乡土的芬芳,让课堂充满地域文化的魅力,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了人文素养,美化了心灵。

一、语文教材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让课堂充满家乡文化的魅力

1.拓展语文教材,让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

教学语文教材安排的相关主题如特产及家乡的名胜古迹、风景等内容后,我分别让学生搜集整理关于酒泉的历史、特产、旅游风景名胜。由于酒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这里的农业、旅游业特色鲜明。瓜果飘香,夜光杯名满中国。敦煌莫高窟、酒泉西汉胜迹让学生流连忘返。教学环境保护的话题时,我让学生充分了解祁连山冰川资源,让学生知道祁连山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绿洲生成的水源基础,它造就和养育着世代酒泉人民。接着让学生了解冰川的现状――受气候变化影响,祁连山的冰川消融速度很快。最后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我还让学生搜集、讲解左宗棠种树、护树斩驴的故事及酒泉新兴能源――风电产业比传统能源的优越性,从而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学生在拓展中,浸润在酒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气息中,发现家乡的光彩,感受家乡的魅力,悄然地为家乡自豪,爱上家乡。

2.与地方文化经典同行,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让我们与经典结伴同行”的系列地方文化经典诵读展示活动,音舞诗画、诗文对弈、情景朗诵、诗词诵唱,通过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之情。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边塞诗、送别诗、行旅诗、咏物诗是学生必诵的经典。“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通过诵读活动,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全面传播乡土文化,切实积淀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养

1.以乡土校本教材为依托,充分领略家乡文化的魅力

酒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酒泉是丝路重镇,西汉武帝时设酒泉郡,现在是名扬海内外的卫星发射基地。境内留存着大量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胜迹,千年的古城积淀了千年的文化财富。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人文素养乡土校本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知识,在酒泉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充分领略家乡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对西汉胜迹,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做实地考察,写调查报告、观后感、解说词,做好主题电子小报。我们还让学生了解酒泉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与特色,在节日之际,让学生通过手抄报、主题队会展示。在阶段收获汇报课上,通过图片、文字、摄影、绘画、视频展示地域乡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再一次感受家乡的美丽,以家乡为自豪、骄傲,而且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历史文化遗产,热爱酒泉。

2.以乡土校本教材为依托,潜移默化地提升道德认识和行为

酒泉是“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东来西往的文人墨客、商贾僧侣,或云集,或羁留,留下了些许印迹。

多少文人墨客面对酒泉、阳关,感慨万千,写下不朽诗篇。李白赞美酒泉的《月下独酌》,王之涣的边塞诗压轴之作――《凉州词》、王维的《渭城曲》,于右任的《天净沙・酒泉道中》等,学生真情吟诵,抒写豪情。东汉书法家“草圣”张芝,为汉家立下不朽功勋的霍去病,清代名臣左宗棠等,无不成为酒泉的骄傲。霍去病为了开拓祖国西北边疆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种为国忘家的精神,不仅为汉武帝感动,还为历代中国人民敬佩和尊崇。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他开拓和修筑了甘新大道,在公路两侧植树造林,所栽林木连绵不断,绿荫行人,历经百余年,让人敬重,被誉为“左公柳”。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与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3.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利用历史地理传说、民间传说故事、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肃州区地理位置独特,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就是民间文学的故乡,根植于这块沃土的民间传说故事,独具艺术魅力,地方特色鲜明,像高山流水,又似深谷幽兰,千百年来就如祁连雪水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学生钟爱《肃州民间故事》中的故事。喜欢“酒泉”得名由来的《酒泉・金泉》,喜欢反映人民对剥削者、压迫者积极反抗的《刺玫花泉》,更喜欢赞颂人民勤劳的《白狗娃犁地》。这些传说故事,向闪烁的群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熠熠生辉,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

酒泉境内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故事,极具魅力的佛经故事像《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等,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它们美的教化作用,学生无形中产生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价值上的判断。

得天独厚的地方文化,通过立体、多渠道的传播、实践活动,学生去体验、去内化、去感悟、去发现,产生心灵火花。学生自觉积淀情感体验,调整道德认识,提升了人文素养,塑造了独特的人文特质和品格。

篇10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

学校的读书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园里,随处可见同学们不是在品名著,就是在赏诗词,课间还不时谈论着三国水浒中的人物,看着他们高涨的读书热情,做老师的当然是最欣慰的。在他们积累语言的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背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不也领悟到"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吗?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也可以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吗?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不受到诗人那种热爱母亲的深情的感染熏陶吗?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珍贵的精神营养品。她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积累古诗词可以让孩子们继承中华文化遗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积累古诗词可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体会情感,提高欣赏能力。

古诗词的积累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 二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古典诗文里面有很多我们文化思想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 从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但在现实的教材中,古诗学习内容还是非常之少,每学期只有2-3首的内容安排,古诗教学时间也有限。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积累以及如何积累显得异常重要。

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运用古诗文的能力,我们不仅需要紧抓语文课堂教学,还要以多种形式进行积累,更要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运用古诗文。我校以校读书节活动为契机,从以下方面强化古诗词积累:

一、以多种形式进行积累

(1)“古诗考级”是读书节的传统活动,一到十二级的级别设置考虑到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一到八级是普及型,九到十二级是提高型,不仅让学生直面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从量上得到了积累。

(2)一周诵、背一首诗 ,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把“课前一首歌”和“课前一首诗”相结合。

(3)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校利用一切机会创设情境引入古诗,楼梯间、走廊内、校园墙壁上,到处是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自见情趣,见花赏花,见月赏月。

二、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运用古诗文

(1)“现场画诗”学生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形象地将诗意、寓意或主题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

(2)用“一诗一画”的形式编辑自己的“古诗集”。每年的读书节都有展示活动,把学生的积累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

(3)以古诗词积累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积极性,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内容丰富,每一张手抄报都反映了同学们对古诗词的热爱,积累了文化底蕴。

篇11

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就可以把化学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起来进行,要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感兴趣,有足够充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是发展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化学知识的浩瀚丰富,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思维意识形成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改变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和科学感召力融合在一起,使化学教学面向社会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把那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化学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反复讲解,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以此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这些内容包括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对学生阐述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其它相关社会现象。

二、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巩固,才能找到差距,才有利于激发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能力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结果,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因为,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实施化学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做大量与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好化学知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化学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学会书本知识,会做考试题就成功地完成了这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在思想认识和灵魂深处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的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强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智力发展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和化学教学的重点,配合化学教学改革,把化学教学与有创新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

四、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意识

篇12

G621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党在今后阶段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大小两个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1]。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优秀文化,使国民具备这种素质,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学生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并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在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2]。正所谓“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这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正可谓少年壮志凌云。而纵看当今时代的学生,因为从小生长在和平的环境下,缺少了对历史浓厚的认同感,甚至还有不少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漠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学生群体中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即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也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奋勇前进,完成大志。

二、学生应具备的品德素质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3]。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4]。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香饽饽”,他们虽然不缺少物质上的满足,但也仍应该继续弘扬勤俭、廉政的传统作风,不铺张、不浪费,从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长即尊敬长辈,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更是现代学生所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5]。

三、如何践行伟大使命

现阶段的学生比起为祖国献身的伟大前辈,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和便利条件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今天的一切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而得来的,且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学好基础知识做起,提高自己做人的基本修养,用心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用实际行动来传承这种文化[6]。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心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瑞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2] 郝佳彤,崔月英,朱t.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5,01

[3] 秦新然. 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7

篇13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28-01

人文素养是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一个人的知识视野,文化品味,情感态度,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道德修养,思想观念,胸怀境界等多个方面。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着国家和未来。文化素养的好差不仅影响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更能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所以高校教育应把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长远的工作抓实抓牢。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重视,民办院校从办学条件到教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出来一批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人才。尽管如此,多数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较差,使得这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文化素养不像其他技能素质一样,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突击获得提高,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大环境的长期熏陶,只有文化素养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总体提高。下面就如何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第一,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导致功利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蔓延。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较差。西方文化的侵入,其新异性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给大学生很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开始崇拜西方文化,并效仿西方文化,否定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现在社会网络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被一些不良低俗文化所影响,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和影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已经不再为温饱而担忧,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中国,文化产业并没有较好兴起,文化体制也并不健全,低俗文化便趁虚而入,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选择低俗文化,并渐渐受之侵蚀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愈发空虚,导致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越来越差。

第二,民办院校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得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化素养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民办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往往忽视了人文和道德方面的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就业难,生存压力大,部分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高收入的工作,忽视了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造成了现在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民办院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提升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作为主流课程引起学生的重视,而是作为一种补充课程,这种可有可无的现状导致了文化素养课程的尴尬地位。尽管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但是文化仍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民办高校也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之地,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更要弘扬自己国家的优秀民族文化,只有让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才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会提高。下面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首先,学校应提高文化素养课程的地位,将其作为主流课程,引起学生的重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涵盖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是国家、社会的未来,高尚的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不要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校更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民办高校将文化素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学生就会更重视这门课程。其次,学校对于文化素养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文化素养不是老师教一教就可以提高的,更重要的是受到大环境的熏陶,周围人的感染。提高文化素养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文化素养不是具体的知识,单一的老师讲授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应该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影片,多听演讲,用这种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学生,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再次,由于民办高校相比一些较好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稍差,老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民办院校在大力度提高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或学者来学校定期做讲座,或者外聘一些优秀教师来学校讲课。除此之外,还要下大力量培养一支符合民办院校特色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良好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现状。最后,由于民办高校在很多方面的体制并不很健全,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管制度,为此,民办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多举办活动,多搭建平台,让大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实践,渐渐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就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培养提高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抱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去工作,去实践,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为提升全民族的素质贡献力量,让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

参考文献:

[1]张丽平,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

[2]朱玲萍.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困境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