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资源共享优势

资源共享优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0:25: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资源共享优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资源共享优势

篇1

银银合作并非新鲜事物,在发达国家早已有之,而且久盛不衰。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银行业生存环境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面临日益激烈的内部竞争,还要应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强有力的挑战,间接融资份额下降,利差收入减少,核心竞争能力削弱。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不再停留在传统的资金融通上,而有了资产管理、风险控制、信息咨询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仅仅依靠单个银行的资源是难以满足这些需求的。而通过成功地组建战略联盟,银行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化解了一些风险,快速进入市场,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国际著名商业银行几乎无一不是依靠大量建立合资银行和组建战略联盟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事实上,风起云涌的国际银行界合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范围组织变迁的缩影,并不仅仅是银行业,几乎各行各业在20世纪后期都出现了组织网络化、弹性化的趋势。一体化的庞大企业风光不再,企业更多依靠外包、结盟、技术标准等各种形式来获取外部资源,而不再是一味将所有的价值链环节纳入企业内部。组织网络化转型的深刻背景,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兴起。一方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另一方面企业被迫主动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点以寻求差异化市场定位。在这种背景下,灵活地通过各种柔性合作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就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综合经营和金融开放趋势日益明显,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就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来说,它们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业务资格有限,IT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又受到不得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在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另一方面,这些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在其所在的地域有分布齐全的网点和大量终端客户,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掌握着一定的金融资源。就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它们有品牌、人才、产品开发等诸多优势,但是分支结构只是局限于国内一二线城市,发展空间受到局限,而拓展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业务又面临着资本不足、不熟悉当地文化、缺乏客户基础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小金融机构之间搭建合适的平台,将各自的“短板”补齐,通力合作,将是使各类金融机构扬长避短,协力促进金融效率优化的可行途径。

近几年来,一些有远见的商业银行,如兴业、招商、平安银行相继着手通过银银合作寻找发展机遇,在同业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了结算、同业融资、票据买卖、债券投资、银团贷款以及担保承诺等多方面的业务合作,银银合作蔚然成风。

银银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银行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成为银行借以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形成特色业务、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在同业合作中卓有建树的兴业银行是其中的佼佼者。兴业银行打造的银银平台品牌,吸引了一大批中小银行加入“银银平台”上线业务产品,已日益成为兴业银行实现差异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兴业人所自豪的承担银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兴业银行银银平台评析

兴业银行在银证、银保、银基多年来合作实践的基础上,于2007年12月1日正式推出了银银合作业务品牌――“银银平台”,致力于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服务专业提供商。兴业银行的银银合作业务以“共享资源、创新服务”为基本理念,通过输出核心的产品、服务、技术,与拥有区域性网点优势的城商行、农信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成长,从而达到中小型银行的和谐共生和多赢局面,并力争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的网点服务便利和更优质的整体金融服务。

银银合作理念可以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瀑布,瀑布的上游和下游存在着落差,因此形成了壮观的瀑布,兴业银行和广大中小银行之间也存在着落差,包括在机构网点、人才队伍、业务资格、产品服务、管理能力、IT技术等方面,因此兴业银行可以将存在落差的部分包装成产品向中小银行输送,只要落差存在,银银合作业务就能够源远流长,不断“流动”,产生效益。

目前,兴业银行以银银平台为主导,包括科技管理服务输出、支付结算、资金应用、财富管理、外汇、融资服务、资本与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综合培训等板块在内的银银合作已成为一个体系。例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地域受限的情况,兴业银行推出银银平台柜面通业务,通过系统联网互相开放网点柜面资源,既解决了联网行客户异地存取款难的问题,实现了其走向全国的愿望,又延伸了兴业银行的网点服务,实现了双赢合作。再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缺少理财产品业务资格,面临客户、资金不断流失的情况,兴业银行在行业内率先推出银银平台项下的理财产品销售业务,帮助合作银行丰富产品线,稳住高端客户。又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IT技术落后的情况,依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业务系统和精干高效的IT技术人员,推出了科技管理输出服务,致力于跨越式地提高合作银行的IT技术水平。

在当今的柔性化时代里,兴业银行通过银银平台这种灵活的资源整合方式,而不是靠僵化的扩大规模、增加分支机构来获取发展空间,这种战略举措充分显示了其高级管理层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战略思维。正如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所言:“未来我们肯定会走社会化道路,有优势的包进来,劣势的包出去,重要的只是在内部如何加强管理。”也许正是有这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银行经营观念,才催生出了银银平台这种先进的银行经营模式。

对兴业银行而言,与中小银行的合作,不仅是寻求商机、培植利润增长点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商业行为践行社会责任、探索合作共赢机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点。在银银平台实际操作过程中,兴业银行通过输出管理和技术、设计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实现创收;中小银行则提高了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留住了客户,提高了竞争力。与此同时,合作各方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各有侧重、合理分工,还有利于强化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避免了伴随同质化发展的重复建设,顺应了构建和谐金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潮流。在价值链分工中,兴业银行重在强化自身的前端分销能力与后端研发和运营管理能力,而中小银行则重在强化拓展客户和服务客户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兴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值服务等形式以合理比例分享合作机构的经营成果,节省自身拓展业务的前端费用和员工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双重功效。

银银合作业务,拓宽了国内金融机构间合作的思路,开辟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运用差异化的竞争手段突破了金融产品同质化的“怪圈”,驶入广阔的“蓝海”。目前,银银合作业务已成为兴业银行的特色业务之一。截至2008年末,银银平台累计签约客户203家,上线客户138家,联网网点超过1万个,架设了在自设分支机构、战略并购之外的第三条服务通道。通过银银平台,兴业与广大中小银行建立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带动了一批中小银行共同发展。

篇2

1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的意义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是智力资源的宝库,它蕴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源,它是人们接受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所吮吸不尽的科学知识营养源泉。这种独特的物质优势是任何其他场所无法替代的。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图书馆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来图书馆借阅文献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传统的图书馆阵地服务方式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图书馆函待在工作手段、工作内容等方面做出重大转变。同时,与图书馆硬件条件的改善相比,图书馆工作的内涵建设相对滞后,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急待增强,开展多元化的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影响了图书馆既定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和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近年来,为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效益,各级图书馆积极开展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延伸服务,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国家陆续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和中华古籍善本再造工程等重大文化举措,也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笔者将结合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探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图书馆多元化服务中凸显的优势作用。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图书馆工作紧密结合

2007年5月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互联网延伸图书馆服务工作。他还指出文化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早期实现形式,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各级图书馆要紧密结合共享工程的推进,抓紧开展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文化共享工程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图书馆为平台,以基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校园网、有线电视网以及基层党员教育的网络为依托,实行统一的服务,分级管理,逐步建立遍及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3推进多元化服务的进程、全面实现多元化服务

笔者认为多元化服务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提供服务的文献载体多元化

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可以向读者和用户提供印刷型文献,也能够提供数字化文献,包括数字化全文文献和知识数据库等。这样,读者既可以获取系统的学科知识和自己特殊需要的知识单元,以满足一般阅读和科学研究的各种需求;也可以适应读者阅读、查阅各种载体文献的习惯。

从读者需求和阅读习惯来分析,人们从印刷型文献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在我们可以预计的将来将广泛地保留。但是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献和先进的传播手段的出现,给传统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带来很大的冲击,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通过先进的传播手段来利用数字化文献。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各种载体文献和传播手段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必须改进,以适应这种环境,创造一种综合性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以最大程度来满足读者获取信息。

文献信息的载体和形式内容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发展的、在现代图书馆中,数字化文献、影像制品、缩微制品,电子期刊的人藏量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利用率越来越高。对此,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标准,比如根据UB3469规定,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 OL)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有别于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强调的是数字化资源的制作和合理利用,形式涉 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弥补了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足,除了文献资源数字化,还包括动态文化资源信息,各种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制作,针对不同服务群体可以组织和调整数字资源。文化共享工程有更为宽广的资源攫盖面,更具灵活的制作方式。

笔者认为将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对基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将是极大的补充。

到2005年底,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0万字的电子图书25万册或920多个小时视频节目)。到2007年,河北省分中心资源建设已整合、自建、购买资源l0TB,并建成了燕赵文化名人、河北杂技、河北梆子、红色旅游等一批独具河北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

3.2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

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是指要坚持图书馆传统的阵地服手段和形式,同时利用网络传播手段进行知识传播。

3.2.1弥补传统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局限性

图书馆传统的阵地服务手段和形式很难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们获取文献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对于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这种局限会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决定因素。

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化文献就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

3.2.2缓解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短缺

由于没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县、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人员保障和经费保障存在困难,形成了很大一部分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图书室设备落后、资源匾乏,没有能力开展有效的文献服务活动。

文化共享工程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为基层文化传播搭建了一条高速公路。文化共享工程通过网络向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图书室输送各种类型的数字化文献,大大地缓解了基层文化设置资金短缺的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为主要传输渠道,光盘/移动硬盘为辅助传输手段的网络传输体系,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在终端服务上,提供了国家中心网站/省分中心网站、省分中心镜像站、卫星终端服务系统、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系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光盘、移动硬盘等手段,方便广大群众以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和使用文化信息资源。

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大众,这与图书馆“任人借阅,不取分文”的“公益性”原则性质是一致的。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近年来开展的特色服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快车”驶进社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农民工”活动,参加跨系统的大型国际信息化展会“河北省国际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博览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我的数字生活”网上系列活动等。其他各市县支中心,乡镇、村基层服务点也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优秀资源开展了多种惠民活动。

3.3服务内洒多元化: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有关多元文化服务的3个指导性文献:《澳大利亚规则》、《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1987年版和1998年版。这3个文献是作为一种标准发行的,提出如何公正、公平地为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背景的少数读者群体服务是衡量图书馆现行服务是否充分的基础,应该落实在图书馆制定计划、公平地采购文献和提供服务方面,确保促进多元文化的少数读者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

3.3.1在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意义

在我国充分尊重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平等权利也应体现在文化教育和传播。文化部有关负责人曾在2008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上表示,文化部将抓紧规划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中重点是贫困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开展多元文化服务,将在提高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角。

开展多元文化服务,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增进团结,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3.3.2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意义

城市建设中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意义,上海图书馆馆一长吴建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开展多元文化服务,不仅能让所有外籍和外来人员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工作,而且能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吸引优秀外籍人才。在服务方面,除了借阅服务外,图书馆还要为少数群体提供其他服务,如介绍当地情况,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当地语言,上门服务等。

针对群体文化服务方面,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工、未成年人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尚属空白。如何能将文化关怀的触角延伸更广,更深人,更人性化需要图书馆人在未来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中考虑。

4结论

通过以上对文化共享工程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分析,可见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引人文化领域,提高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了文化传播和保存载体的转变。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推进,在工程的实施中,大大提升了各级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及服务能力,为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是完全可以结合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平台、技术支持、特色资源优势来开展活动。如果将工程的实施成为推动图书馆工作的有力抓手,则能够促进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提升各级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树立现代图书馆形象,这必产生很好的杜会效益。

5思考

5.1积极开展网上服务,内容和方式勇于创新

5.1.1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网络服务的创新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利用网络开展服务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展的资源数字化项目:它正将数以百万计的书籍、手稿、相片等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赶上、Internet的发展步伐。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拓宽了数字化资源的范围,不仅保存馆藏的印本资源,还保存一些网页内容,如美国大选、卡特里娜咫风、奥运会、伊朗人的博客等。这些内容分布在广阔的Internet上,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因此也被它视为一种应该被数字化长期保存的重要的资源。绝大多数经数字化处理的资源被放在网络上其中两个特色栏目是“American Memor广和“Global Uateway0 o

资源,无论是印刷型文献资源还是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和文化共享工程的立足之本。对于如何整合、加工和利用资源,我们应该加强统一的组织和指导,制定短期和中长期的工作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5.1.2开展网上咨询和知识导航服务

篇3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在英语集体备课中,英语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达到互动交流、彼此启发、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探索有效地英语集体备课形式,优化集体备课,实现智慧资源共享,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是各大学校和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1. 学习新课标,重新定位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指导,《英语新课程标准》是建立在人文思想基础上的,处处渗透着人本理念,其中“激发和培养学生”“使学生掌握”“帮助学生”“终身学习”等均表明《新课标》已确立了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关系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在进行英语集体备课时,备课组员必须在教学理念上达成一定的共识,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案中,落实到课堂中。首先,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2. 优化教学内容,把握集体备课关键

首先教师应对教材的使用具有创造性,教师不需要完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提供给教师一个教学思路,提供给学生一个接触所需学习的知识的途径,教材是衔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思路,自由选择教材中的内容,以及根据教材自行编制更为适合当前学生心理特征,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取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的对立与统一。因此,在英语集体备课中要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基础。由于不同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性,不可避免的产生学习差异性,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的制作,只有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真实含义,寻找与教材内容相似且更为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在选取教学资源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筛选,避免偏离教学主题。最后,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学生的学习个性以及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群策群力,设计有效教学环节

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况都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能一味的按照主备课老师的设想进行备课设计。尤其是课堂导入阶段,应当根据当前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化定制。在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中,教师应当抓住已学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纽带,在备课时应当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演绎导入,设疑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中进行恰当的备课设计。在备课设计时应当注意涵盖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英语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对于英语知识的展示也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次性强,结构性强。尤其是练习课的设计,应当多元化,多层次化,多角度化,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表达,阅读,写作等各方面的英语学习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英语话剧,组织学生模拟英语电台,模拟英语新闻主持人,比如,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看电影接对白,电影播放对白上一句,由学生用英语接下一句等,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有效巩固英语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学习内动力。

4. 开辟网络通道,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海量信息带给了获取教学资源更好的途径,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且便捷易搜寻。英语教学备课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便捷的找寻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借鉴他方之石,了解其他学校的英语教学方式,特点,同时还能了解国际英语教学模式,从中吸取优点,对自身教学设计的改进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教师可以在网络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收集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还可以制定校园网,所有的教师集体备课不再受到地理位置,时间因素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制作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中,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充分实现智慧资源共享。

篇4

旅游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能够很好地促进国际间各个领域间的交流,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发展,以实现全球共赢;二是扩大国内需求,稳定国内市场;三是提供就业机会,保证社会稳定;四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五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六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首要条件和必备前提,它对旅游经济结构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传统观念认为,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现代观念认为,旅游资源还应包括人才、信息、智力、资金,等等。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生存和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所具有的数量和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及水平,而且决定着旅游经济结构的功能和属性。旅游资源有着它独特的品位、特点、分类和规模。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对象物或客体,与旅游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资源的本质就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其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旅游资源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二是能够被旅游企业开发利用。吸引力表现为旅游者是否对其感兴趣,是否有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吸引力越大,就越具有开发价值,越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旦拥有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优美的环境,就为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和效益,我国要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跨越,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妥善保护好作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丰裕仅仅意味着自然和社会所赋予的资源优势,但还不是社会财富。要真正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且形成社会财富,就离不开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离不开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就开始从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旅游经济的发展。世界联合国会议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就对旅游、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等做了专门论述。《世界旅游马尼拉宣言》、《海牙宣言》、《世界旅游》、《国际旅游准则》、《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等,提高了人们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初步形成了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何谓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并福及子孙后代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所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充分满足人类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合理规划和开发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旅游业管理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旅游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带动了人员、资金、技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跨国界流动,对旅游经济客源地和目的地均有较大的经济影响。

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是旅游经济影响所研究的重点,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包括:第一,增加就业机会;第二,带动相关产业;第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具有很强关联性的发散性产业,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旅游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石培华的研究表明:2002年核心旅游业直接就业规模达到800万人,综合就业达到4,400多万人,占社会全部就业的5.1%。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核心,对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业服务等密切产业就业贡献分别为35%、24%、26%和19%以上。针对不同行业就业增长的比较,旅游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现代旅游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费中,一般包括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而旅游消费则属于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为了减少或消除工作带来的身心疲惫,丰富物质文化生活,就会主动外出旅游。或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山水风光;或了解异地风土人情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或探亲访友以追怀故旧;或休闲度假以增进身心健康等等,从而使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人们用于享受和发展的消费支出也会相对增加,进而增加旅游消费的支出。

现代旅游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消费,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高层次享受。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既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又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作为文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旅游活动体现出一种社会、民族文化的内涵及特质,从而创造出一种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新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的消费过程,通过旅游活动可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非常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的民风、民俗进行认识和鉴赏,从而不仅是一种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审美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增进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团结。

交往沟通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无交往就不能结成人群,无交往就不能称其为社会,无交往就没有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特别是当今的国际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通的社会,社会交往活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旅游活动,不仅促进了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和理解,从而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而且通过对自然界优美环境的感受和多姿多彩的旅游消闲活动,开阔了人们的胸襟,沟通了彼此之间的思想感情,很好地调动了人们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自然、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其他交往形式不能达到的积极效果。

现代旅游虽然不是以经济活动为目的,但就其整个活动过程,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因为任何旅游者要想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达到旅游目的,并满足旅游需求,都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服务,这样就需要有专门的服务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与之发生一定的交换行为,从而产生一系列经济活动。因此,现代旅游已不是一种单一的社会文化活动,而是建立在以经济活动为基础,把多种要素集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尤其是随着以提供旅游服务为主的旅游业的产生和迅猛发展,现代旅游就逐渐发展成为以旅游为目的、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是一种商品化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旅游活动主要表现为旅游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我需求的活动,一般不涉及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而现代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因而必然要产生经济活动中的供需双方和交换的对象。一方面只有当市场存在着旅游经济活动的需求主体――旅游者时,才可能产生大量的旅游需求。而旅游需求的规模数量、消费水平、旅游目的、旅游内容等不仅决定着旅游经济活动能否有效地进行,而且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只有当市场上存在着旅游经济的供给主体――旅游经营时,才有可能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因此,旅游经营者既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旅游产品的经营者,是保证旅游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并促进旅游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现代旅游经济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性产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综合经济效益之高,产业带动力之强,吸收劳动力就业之多及其发展的光明前景,促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均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伴随着旅游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范围的全球性扩展,使旅游业不仅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而且成为第三产业中的带头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及相关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076-02

我国高职优质教学资源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受益人数、取得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具体来说,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发展、高速发展和综合发展。其中,以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标志的起步阶段,已完成国、省、校级的近6000门精品课程建设;以2006 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标志的高速发展阶段,已完成近500个特色专业群、4000门优质专业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等建设;以2009年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标志的综合发展阶段,将要完成28个国家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将与普通本科院校共同完成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些集全国各高校优势建成的优质教学资源将为各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创造了种种条件,积蓄了无穷潜能。本文着眼于探讨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模式,为后续资源的进一步共享提供借鉴。

1 优质教学资源及其共享的概念

1.1 优质教学资源的内涵

优质教学资源是当前阶段或将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服务的数字资源。它需要以数字方式存储和处理,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并实现大规模、集成的通信和网络技术中的信息交换。本文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开放式课程、教学资源库等优质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其主要涵盖的内容如下表1所示:

1.2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的概念

共享模式是解决共享问题的方法,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运作模式,即参与资源管理、资源管理和资源利用。

2 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模式

网络技术悄然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教育不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制约,只要学习者有意向,就可以随意得到世界最好的网络教学资源。本文根据通信技术、交互情况以及应用范围将目前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模式分为以下两种:即基于校内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基于因特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2.1 基于校内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以校园网为基础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主要是针对不同部门和学习者的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为了实现学校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学校必须共享资源,整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其次,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存储与管理;最后,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系统,根据用户的类别指定权限,将教学资源提供给校内各类用户使用。

以黄冈职院校园网为例,建立适应黄冈职院师生需求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基于黄冈职院校园网共享平台,进行黄冈职院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建设,根据教学管理数据库的学生证号或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工号认证,根据认证结果,以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了解他们的自我学习需求,如下图1所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精品课程、校内资源库、校内选修课程都是基于这种共享模式。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虽然能满足本校师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但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大多高职院校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不规范,如对资源的命名、分类、组织、加工方式等完全依赖于管理员个人的认识,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为优质教学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二是众多高职院校由于受经费的限制,很多校内教学资源完全依赖于教师自主开发,而其开发的水平有限,导致花费大量精力开发出的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内容成旧等,不能满足众多学习者的需要;三是资源建设重复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总之,仅凭一校之力很难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政府机构或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兼顾,集各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之力共建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共享模式。

2.2 基于因特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对于基于因特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来说,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处于核心地位。教学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进行统筹规划。共享的范围可以由校内到校际、校际到区域内、区域内到区域外,以及区域间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省级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课程都是基于这种共享模式。

篇6

一、幼儿园网上资源库的构建内容

(一)构建网上教师资源库

我们建立了网上教师资源库,它是一个园本教研的资源自选超市。在教学设计区,收藏了许多优秀教学案例;在视频资料区和图片资源区,拥有天文、地理、科普、动植物百科等各类图片、视频资料;在配套课件区,老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为小朋友创设更好的互动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这种电子化的自选超市可以让老师按需使用,避免重复劳动,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使老师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学习、研讨,成为老师教学的好帮手。

(二)创设网络幼儿资源库共享平台

共享平台一:娃娃商城,体验别样的购物游戏。在“娃娃商城”里有丰富多彩的商品,有图书区、玩具区和水果区。孩子们在商城购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点击小推车,喜欢的商品就装进购物车内……在孩子们熟悉了网络购物以后,家长和老师还可以设计很多有趣的游戏,如在规定的时间内购买商品,商品总价正好是拾元等,使孩子在尝试网上购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共享平台二:芝麻开门图书馆,分享快乐的阅读时光。“芝麻开门图书馆”里有许多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如果他们看中了自己喜欢的书,就可以点击进入借书平台:输入班级、姓名,借书信息就进入图书管理员的信息栏中。在每本图书的后面还有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通过网上图书馆,不仅使家长可以参与借书过程,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而且在老师设计问题的启发下,爸爸妈妈更好地指导孩子进行阅读,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倾听、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习惯。现在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每次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快乐阅读时光”。

共享平台三:亲子俱乐部,走进多彩学习乐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学习,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成为教育新的发展方向。亲子俱乐部的开设,正是对这种设想的一种大胆尝试,我们把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和园本特色课程按照由易到难设计成一个个新颖的课件和游戏,并将其归类整理为针对三个年级分为六个学期,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使家长在家也能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与内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让家园教育真正同步。

二、幼儿园网上资源库的建设体会与思考

(一)针对几种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建库方法

幼儿园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所以在幼儿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选择时要根据本园实际选择教育内容。同时要对新编幼儿园教材进行必要的筛选,并进行不同教育领域利用信息技术的教材建设,以实现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

对于制作资源型课件的素材及资源型课件,尽量购买。随着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统筹规划、联合攻关,加快各级各类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今后这类资源会越来越丰富,如K12教育资源库。买到后由专业教师通过一定方法整合到校园网站中,另一途径是在本校教师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收集大量的原始素材,经过整理分类后,存入校园网站,作为课件素材,共享使用。对于课堂教学所需的课件等,如果买到合适的,或者从因特网上下载到的,先考虑购买或者下载,集中到校园网站上共享。在买不到或下载不到的合适课件时,才考虑到自行开发制作,要求制作的课件是开放的,能被教师进行修改或再次开发。对于网络课件,教学资源建设更多更主要的工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基于网页的资源型教学课件。

篇7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创新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引言

在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显示,全国本科平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在经济学中只有金融学专业达到78%,其余专业低于69%。(数据均来自《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也就是说,经济类毕业生中有三成多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但面临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众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同时,在“麦可思――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报告,有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大学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几率要高出至少20%,有实习经历对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显著的为经济学,控制其他背景因素后,有实习经历的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比没有实习经历的增加7%。

一方面我们培养出的经济类人才未能从事本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经济类人才,这种供求矛盾,反映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就业去向相脱节,说明实践教学环节对经济学人才培养和就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学学科本身出发,理论经济学是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基本性质的科学。应用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各相关领域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特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体现出从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侧重应用研究多层次的特征。

高校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层面、同一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主要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是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就业需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济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教育,轻情商教育

从目前大多数经管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来看,主要侧重于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些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有限,一旦工作不顺,便自暴自弃。

2.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目前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常常表现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一方面,学生的认识较片面,将实践工作当做一种任务甚至是负担,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再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或学年),有的同学忙着找工作,有的同学忙着做毕业论文,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甚至出现虚假实习的情况。

3.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够

在高校中,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紧缺,尤其是指导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或缺少与企业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只能局限于书本理论,尚未形成以科研项目或横向课题带动从而提高经济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些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是学生掌握有关的操作技能,实践内容侧重基本服务技能操作训练,对于高层次经济学人才所需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不足。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

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存在很大差异,呈现出稀缺性,即便是在院校内部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也存在很大差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能够促进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有助于实现学习环境、个体经验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新的突破。

财经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除存在上述问题外,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从而束缚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整合实现共享:整合不同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校友间、以及应用经济学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协同发展。

四、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协同发展途径

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将经济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共享不同高校间,乃至高校与社会间,以及高校内部不同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是创设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1.利用暑期学校、访学等形式,实现不同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暑期学校是财经类院校在假期中,面向全国研究生,为研究生打造一个学习经典理论,并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通过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现象,提高理论分析能力。通过经济社会学各个领域的范式、方法与核心问题的专题研究,学生可以掌握经济社会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框架与分析工具。暑期学校中的国内外著名经济社会学家开设的前沿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界最新研究进展。学生也可以参加读书会,选择经济社会需经典文献,进行讲读、评析和讨论。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

暑期学校打破高校教育资源的封闭状态,使学生利用假期的黄金时间,充分共享不同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讨论、批判等方式,推动研究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现状,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财经类院校不仅加强国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应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学生到国外的大学学习走访考察,切身感受到国外优秀院校的氛围,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特色,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2.利用企业的实践活动,实现高校与社会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经济学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与企业、研究所共建高水平专业实践平台,作为经济学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深度合作,促进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学生切实参与企业的相关项目中去,带着问题去实习,带着问题去调研,真正实现自身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切实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理论,去思考探询解决的方案,真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导师积极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与企业专家合作研究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提高导师的实践能力和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

3.利用案例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学科内本科生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校内专业课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也是对经济学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教学是已经被证明的美国商学院非常成功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采编的案例,学生设身处地的对实际经营管理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经济管理信息化实验室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和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将本科生与其指导的研究生组成学习团队,实施研究性教学,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性较系统、本科生学习精力时间较充沛等等各自优势资源,按不同层次明确调研目标,调动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将调研成果在课堂上汇报讨论。在学习合作中,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更加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提升情商水准。

4.利用双导师制、校内社团活动等形式,实现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内不同学科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丰富不同学科间的实践经验、理论,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参加校内社团活动、不同学科举办的各类讲座,丰富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尧成.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

[2]杨稣,史耀波. 经济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

[3]孙卫,侯凯,唐树凯. 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及其启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篇8

中图分类号:F56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22 -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集装箱运输以其降低包装费用、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装卸效率、方便多式联运等众多优点,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公报,我国2011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4亿TEU,比上年增长12.0%。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46亿TEU,内河港口完成1736万TEU,比上年分别增长11.3%和18.3%。然而,由于贸易的不平衡,在集装箱运输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那就是集装箱空箱调运问题。根据LSE、Graybox、Synchro Net等权威机构估计,班轮公司一般需要15~20%以上的运量来解决空箱调运问题。不少国际班轮公司表示,集装箱空箱调运方面存在瓶颈是阻碍其加快市场开拓步伐的主要因素。因而,集装箱空箱调运已成为集装箱运输的一个重大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实务界和学术界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在各方面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复杂的运筹学模型来实现空箱调运的成本最小化。第二类方案提出通过在集装箱船公司之间、船公司和租箱公司、船公司和造箱厂之间密切合作来获得空箱和运能资源的共享,从而减少空箱调运量,降低调运成本。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第一类方法,已从最初的静态模型演化到动态模型,考虑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这些模型因为太复杂,假设条件繁多,并且大多数还没有开发成应用软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非常有限。并且,这些模型的优化目标都是实现单个集装箱船公司的调箱成本最小化,因此一般应用于单个集装箱船公司的内部调箱,而无助于社会空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对于第二类方法,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对于各方合作的机理,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案还缺乏较深入的理论研究。第二类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共享空箱资源的各主体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独立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合作中的道德风险,从而造成合作中巨大的交易成本,使得合作难以进行或者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市场拍卖和交易机制来实现不同主体间的空箱资源共享,以提供对于实践更有意义的参考。

一、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空箱资源共享的理论模式

每个用箱点都有很多的集装箱船公司,也有很多的租箱公司。他们都是空箱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在一定的空箱市场租赁价格之下,这些公司可以通过租入空箱降低他们的调箱成本,或者把自己的空箱租给其他能更有效地利用空箱的公司以获取利润。根据当前的租箱价格和自身的生产情况和资源约束,每个公司均可以对自己的生产决策进行最优化。当他们租入空箱能降低调箱成本(或增加利润)时,他们将愿意从别的公司租入空箱。此时他们愿意为租箱付出的最大代价为他们通过租箱带来的总成本的降低(此时的总成本为新调箱成本和租箱成本之和)。当他们为租出时,他们因为出租空箱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他们因为空箱的减少而带来的总成本的上升(此时他们的总成本为新调箱成本与空箱磨损成本之和)。而他们愿意租入或租出空箱的量及他们的最大出价,将是他们的私人信息,其他公司无法获知。此时,如果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配箱中心对他们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匹配,就会使空箱资源流向能最有效利用空箱的公司,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带来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整个交易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第一步:各个船公司根据自身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目标、自身资源约束和空箱的市场价格进行优化,向第三方配箱中心提出自身所需要的空箱量及其为获得这些空箱愿意支付的代价(出价)。如果船公司对空箱的出价为正,则为租入,反之则为租出。如果船公司是空箱的需求方,则其订单量为正;如果船公司是空箱的提供方,则其订单量为负。

第二步:第三方配箱中心根据各船公司的需求量及出价进行市场匹配。匹配的目标是实现交易盈余的最大化。即各公司的出价之和最大。经过市场匹配后,需箱公司的部分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交易的价格为空箱新的市场租赁价格。

第三步:经过第二步的交易,各公司拥有的空箱数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此时,他们基于新的空箱数量及新的空箱租赁价格,可以再次进行优化,提出新的空箱订单和出价,进一步获得成本的降低或利润的增加。直到他们在最新的空箱租赁价格之下,已不能再获得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此时,空箱的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各公司经过多次交易后已使得空箱流动到最能提高空箱使用效率的公司那里,并从交易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此时空箱资源的配置为最优,空箱的市场租赁价格也是最为合理的价格,达到了最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二、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空箱资源共享的实例说明

篇9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2006-02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Time Limited Resource Leveling

YAO Fang-f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266510, China)

Abstract: Resource on the method of time limited resource leve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time and resource can more coordinating through it. In this paper, we mostly research two methods of resource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leveling within fixed completion time and optimization of time least within limited resource.

Key words: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research; resource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leveling within fixed completion time; optimization of time least within limited resource

项目计划中对多个任务,如何安排它们的执行顺序并给出各个任务的开始执行时间的问题被称为项目进度问题。项目进度问题在运筹学上基本属于组合优化类问题。其中的活动和资源都是抽象的概念。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中,仅满足于编制出项目进度计划,并以此来进行资源调配和工期控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据各种主、客观条件,在满足工期要求的同时,合理安排时间与资源,力求达到资源消耗合理和经济效益最佳这一目的,这就是进度计划的优化[1]。

进度计划的优化就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按某一目标,通过不断改进进度计划寻求满意的方案。进度计划的优化目标按计划任务的需要和条件来选定,一般情况下有工期优化、费用优化、资源优化[2]。资源,就是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力、材料、设备和资金的统称。而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所需的资源量基本上是不变的,不可能通过资源优化将其减少,工期资源优化就是通过改变计划中的各工序的开始时间,使资源按时间分布符合优化的目标。

1 项目工期资源优化方式

工期资源的优化可以归结为两类问题。一类是在工期固定的条件下,寻求资源使用均衡问题;另一类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寻求工期最短的问题。无论哪一类问题,其优化的途径就是:

1) 利用时差,推迟某些工序的开始时间;

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变某些工序的作业时间或使某些工序在资源紧张的时间阶段内暂时中断,以减少资源使用的不均衡。

1.1 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

资源平衡优化是项目管理中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此问题对整个项目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资源平衡[3]是改变项目对资源需求状况的有效方法,由于项目的某项任务总是可以在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开始时间确定的范围内开始,所以,通过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就可以达到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降低项目成本的支出。工期固定、资源均衡[4]的优化过程就是在工期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调整工程进度计划,使项目资源需要量尽可能均衡的过程,也就是在整个工程工期内不出现过高的高峰和过低的低谷,力求使各个时间段上的资源分配比较均衡,减少资源需求的波动范围,从而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减少大量的项目成本。

关于多资源均衡优化问题,从理论上说,是一种组合优化问题。目前,对这类优化问题的求解主要有两类方法[5],一种是解析法,另一种是启发式算法。解析法是渴求问题理论上的最优解,如动态规划的时点分解法、策略空间迭代法阁等。但解析法只适用于小型的、单资源的进度计划,对于大型进度计划,尤其是工序、资源约束条件(如资源为变数、资源的延期等)比较复杂的进度计划,由于进度计划本身的复杂性或碍于维数灾等原因,在理论上还难以构造出理想的数学模型,因而,在实际中解析法的运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

启发式算法[6]是指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归纳推理以及试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算法。用启发式算法一般只注重寻找问题的满意解,而不去追求最优解。启发式算法是通过多次迭代实现的,需要事先确定出启发式规则,然后再按照启发式规则去求得满足问题要求的可行解,如果这一可行解已经是满足结束条件的满意解的话,则迭代过程结束;如果这一可行解还不是满意解的话,则再按照启发式规则去求得另一个可行解,并进行下一次的迭代,直到找到符合问题要求的满意解为止。在整个迭代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必要时可以修改原来拟定的不合适的策略,建立新的启发式规则。

1.2 资源有限、工期最短优化

资源有限情况下项目进度问题[7]一直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和优化目标两个方面。对求解资源有限、工期最短这一问题的算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1) 利用数学规划方法解决这类优化调度问题,求得最优解;

2) 利用启发式方法来得到满足条件的最优解;

3) 利用智能优化算法在进行最优解的获取。

就优化方法上来说,目前针对该问题的有效算法主要分为两大领域[8]:精确计算方法(Exact Algorithm)和启发式计算方法(Heuristic Algorithm)。精确算法又被称为经典算法,精确计算方法包括分枝定界法(Branch and Bound);和数学规划中的0-1规划及动态规划等;主要以分枝定界法为代表。

对于大型项目来讲,由于分枝定界法运行时间较长,所以不得不借助于启发式方法。启发式计算方法,所谓启发式算法,就是在多个工作竞争同一种有限的资源时,把各个工作根据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然后再按各工作的排列顺序来分配资源,使得某一目标达到最优(次优)。适合用来解大规模,多因素问题,适合多资源约束项目进度问题的优化。人们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两类启发式准则。目前已有数种启发式准则和相应算法,按其求解问题的计算顺序和优先准则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2.2.1 平行法(ParallelAlogorithm)

平行法启发式考虑某一时段内及其该时间内能安排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按某一个或几个组合的优先准则进行排序,并按资源供应量安排工序,当资源需要量大于资源限量时,推迟到下一个时段,直至该时段内的资源强度不超过资源限量,然后考虑下一时段,重复资源分配的过程,直至所有时段的资源需要量不超过资源限量为止。

常用的平行法启发式准则有:最小总时差准则(minTS)、最小的最迟开始时间准则(minLS)、最大资源需要量准则(maxR)、最短紧急活动准则(shortT)、最大总工作量准则(maxTW)、最长的活动时间准则(longT)、最小的最迟完成时间准则(minEF)、最小的最迟完成时间准则(min LF)、最早的到达时间准则(earAT)、最多的直接紧后活动时间准则(most IS)、最多的后续活动准则(mostSA)、最少的直接紧后活动准则(I east is)、最少的后续活动准则(leastSA)、最少的非相关活动准则(least\R)、最长的紧后路径准则(IargPF)、进度方法准则(RSM)、随机选择准则(RNA)等。

1.2.2 序列法(SerialAlgorithm)

序列法规定各个活动按一定规则排成单一序列,从项目开始事项起按照排好的顺序进行到项目结束时为止,进行过程中考虑每个单位时段的资源限制用量。在规则的制定上,一般根据经验综合分析影响活动之间重要性的各类因素,总结出活动的优先权系数,以此作为评定活动先后和调整活动顺序的规则,来安排活动的进度。为了能充分使用现有资源安排某些活动,可以忽略其它待安排但得不到可用资源的活动,同时始终要遵循各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约束。

常用的序列法准则有:ACTIM准则、ACTERS准则、TIMRES准则、GRD准则、GRNRES准则、ROT准则、ROT-ACTIN准则、ACROS准则、TIMROS准则、TIMGE\准则、CAF准则、WRUP准则、SPRI准则等14种。

协调资源优化方法的选择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工序之间的排队问题,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在进行资源协调时,其优化原理都是在满足资源约束性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调整方案中,寻求使工期增量最短的最满意方案。不同的资源优化方法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效果不同,他们随着受资源约束的进度计划问题的特征(包括网络结构、工序的持续时间、资源限量等)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别。

平行法以工作时段内所能安排的活动为出发点,以各工序的时间参数和资源限量作为安排活动的准则,相对比较简单。而序列法相当于按某一准则赋予活动一定的优先权系数,在资源发生冲突时,按系数的大小安排活动进度。它从整个进度计划来考虑活动对工期的影响,考虑活动的重要性。两类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序列法通过考虑影响进度计划工期即活动重要性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组合,并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得到了不同效果的启发式方法。大多数序列法启发式准则对影响进度计划工期和活动重要性的因素设置了权重系数,而这些系数的取值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不同的取值对不同类型的进度优化结果是不同的,这为方法适用性又增加了限制条件。而且,序列法不能很好的利用及进度计划的时间参数,却把主要的工作放在反复计算准则所需要的参数值上面,使编制程序的工作更加复杂。

2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深入,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正在成为当前及未来项目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项目工期资源的优化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论述了项目工期资源优化的两种方式: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以及资源有限、工期最短优化,并对两种优化方式分别进行了探讨。展望未来,国内项目管理理论及其应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并且必将随着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厚先,杨昭兰.工期固定―资源均衡优化方法的改进[J].建筑技术,2009(40).

[2] 徐华.动态项目管理资源优化算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34).

[3] 庞南生.多资源网络计划均衡优化启发式方法研究[J].现代电力,1997(14).

[4] 李岚.基于网络图时间参数UTM算法的施工资源优化[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

[5] 田丰春.利用遗传算法实现项目资源管理优化[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19).

篇10

2005 年,北京东城区教委提出了进行学区建设、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在全区建立了五大学区,学区内的各个学校之间可以通过区里的课程资源网络交易平台共享各种资源。这一举措让笔者在教学中受益匪浅。

笔者仅以我在教授“克隆技术”一课时的经历为例说明。“克隆技术”是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从小学到高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克隆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克隆技术应该认识到何种程度,应该以何种方式把克隆技术展示给学生?我认为,小学的课应该更浅显易懂、充满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初步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持续关注克隆技术的兴趣。

因此,我把“克隆技术”这一课的教学模式设计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探究”。学生们的兴趣非常高,提出了很多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我感到有些困惑,互联网上的资料专业性很强,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当我向校长谈起这个问题时,他告诉我与我校同一学区的171 中学的生物教师付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我立刻通过区里的课程资源网向171 中学提出了申请。很快,我就与付老师联系上了。

首次拜访付老师,他给我解答了关于克隆技术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并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使我茅塞顿开。接着,我又组织提出问题比较多的学生来到171 中学与付老师座谈,学生们积极性很高,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通过走访付老师,学生们解决了不少疑问,使课上的展示汇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有的学生都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例如:研究“到底谁最应成为多利的妈妈”这一专题的小组成员把自己的理解编成小话剧《小羊多利的烦恼》。表演前,付老师对孩子们的剧本、道具,都耐心指导,避免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理论组的学生则像小科学家似的直观演示了克隆羊的过程,使同学们对克隆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入。当支持克隆技术与反对克隆技术的学生争执不下的时候,我立即通过网络联系上付老师,让付老师直接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篇11

到了湿地公园,我看见用青铜制成的湿地常见动物的雕塑,有小白鹭、螃蟹、各种小鱼……

进了服务中心,望着窗外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的湖水,湖边停着几只小鸟,湖中绿葱葱的水草,就像一幅和谐的图画,心情非常愉快。

出了服务中心,走在红树林浮桥上,两边都是沼泽地、红树林,偶尔还看到几只小鸟。我看见了许多树枝冒出新芽,花儿开放,有黄色的迎春花、粉红的杜鹃花、常年开放的黄槿,小草也铺上一层嫩绿的地毯。春天真的来了!

我们走进观鸟屋,用望远镜观鸟,看到湖中间的平地上站着一群白鹭,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在戏水,有的在找吃的(妈妈改:觅食),还有一只拍拍翅膀,一会飞到空中,一会飞到浅水中。春天来了,许多候鸟已经飞回北方的家,现在的鸟种类不多了。

篇12

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丛书,包括《中学地理教育学》、《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三本高校教材,是西南地区教师教育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专项项目的代表性成果,由合作完成这一专项项目的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长期从事地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协作编撰而成。该丛书顺应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要求,广纳高校教师改革研究成果,多方参考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经验和探索实践,由李晴教授担任丛书主编,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是一套具有可读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地理教师教育特色教材。本文侧重从体例结构、案例选编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简介其特色。

一、 体例结构具有新意

一般而论,体例结构即教材内容之间的主要内在联系,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师范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综合体现,其影响着师范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材的合理利用。在教学中,清晰的体例结构,不仅可使学生了解该门学科的特点和知识内容,也可使学生牢固、融会贯通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系列丛书的体例结构在保持常规教材脉络清晰、简明醒目的基础上,力求章节标题体现一定创新性,凸显较强实用性。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材为例,简要说明教材章节标题的新意之处,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书紧扣时代脉搏、凸显理实一体、主干内容明晰、重点知识鲜明,体例结构具有一定新颖性。例如,教材第5章第2节“国外学校地理教材演变”,围绕地理教材发展演变主线,概括归纳出审定选用规范化、编写出版开放化、功能价值生活化、主题内容时代化和呈现形式多样化等演变趋势,并注意结合实例剖析说明,便于师范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地理教材发展动态。

二、 案例选编富有特色

教学案例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典型事例,是针对具体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或事件的记录与再现、反思与探讨,也包含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教学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技巧,多来源于教师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活动。教学案例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教材编写及建设的趋势之一。教材选取丰富教学案例,不仅使教材编写生动具体、增强可读性,也可深化重难点内容、提高教材实用性。以《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教材为例,简要说明其教学案例选择丰富生动的特色,见表2。

通过表2反映出,本书为深化师范学生理解重点内容、更好掌握教学技能,广泛选取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总数目达到64则,平均每章6~7则。这些由辛勤耕耘在地理教学一线、坚持改革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师所奉献的生动鲜活、灵动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案例、教改实例和教研范例,不仅使本书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也为师范学生提高从师任教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栏目设置活跃多元

教材栏目设置即教材知识内容的编排形式。科学合理的栏目设置,能够最大限度体现教材特色,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地呈现,增加教材操作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以《中学地理教育学》教材为例,简要说明其栏目设置活跃多元的特色,见表3。

通过表3不难看出,本书编排体例不拘一格,栏目设置活跃多元。每章以典型教学示例或教育叙事引入,章节中穿插内容新颖的阅读、相得益彰的图表链接,并结合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讨论和活动等;每章小结后以经典导读、问题探讨、行动研究及参考文献延伸课堂学习,强化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促进师范学生尽快融入地理新课程,更好适应中学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13

“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从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开始[1],经过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近十年的建设,顺利实现转型升级[2],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上线接受社会的评价。总结近十年的建设体会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一、深化精品资源建设是关键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关键是结合课程的特点建设精品资源。包括深化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探索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研制课程教学的新资源。

1.深化教学内容建设

(1)引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有机化学及实验”是技术基础课,在引进学科发展新内容时要有选择,既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又不能增加课程的教学学时数。

有机化学课程引进了下述新内容:①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螺旋理论――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国内外的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解决有机化合物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我国化学工作者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螺旋结构使分子产生旋光性[3]。将这一观点引入教学,填补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旋光性的空白。②邻基参与反应――某些反应分子构型保持。邻基参与反应是1942年提出[4]、近年被有机化学工作者所共识,把这个反应引入教学,纠正了对某些反应的构型、构型保持的错误解释。③LDA低温反应――实现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反应。一直认为两种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是没有合成意义的,近年发现强碱LDA在低温下先与一种羰基化合物反应,然后加入第二种羰基化合物,实现了两种羰基化合物选择性地交叉缩合[5],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④科研新成果――酚羟基快速醚化。笔者科研专利成果,酚羟基在适当的溶剂中,可以在室温下,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地被醚化[6],增添了教学新案例。⑤室温离子液体――多用途的新化合物。室温离子液体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一直没有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注意,近年来其合成、反应、应用都发展很快,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新案例。⑥有机氟化合物――有特殊性能的卤化物。有机氟化合物是近年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7],其性能特殊,有特殊用途,引进教学拓展了卤烃的性质。⑦双氧水――绿色氧化剂。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发现双氧水能氧化多种官能团化合物,有的已实现工业应用。因此引入用双氧水替代污染严重的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的教学案例。诸如这些内容的引入保持了教学内容鲜活性,又没有增加学时数。

(2)全面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有机化学一直重视石油加工及其化学,而忽视煤、生物质加工及其化学。我国煤储量多于石油,近年来,煤加工生产有机化学品发展很快;生物质是绿色化学品来源,生物质炼制工程包括生物柴油、天然有机化合物的转化等。增加这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有机化学的定义[8],也体现了有机化学发展方向。

(3)引入反应控制的基本概念。动力学控制/热力学控制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内容,将这一概念引入有机化学,既提升了教学内容,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解释,如共轭二烯的1,2-加成与1,4-加成、芳烃的定位规律、迈克尔加成反应规律等的解释。

(4)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使用。过去用鲍林提出的抽象的共振杂化体表示离域体系,如烯醇负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很难理解;现在使用可视化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表示,很容易理解离域体系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5)简化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如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不再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不仅加深了对物理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2.研究课程新体系

新体系把有机化学课程分成三部分,基础知识(或称概论)篇,主干内容篇,前沿交叉知识运用篇。

将分散在整个课程的各章节的化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表征(四大谱)等内容集中,构成课程的基础知识篇。好处是提高了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内容学习做铺垫,节省学时,集成了知识模块。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构成有机化学的主干篇,主要介绍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其中通过(2n+2)个π电子规律将具有芳香性的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组合成一章,由加成-消除反应机理将羧酸及羧酸衍生物融合成一章,卤烃/金属有机、含氧/含硫化合物、含氮/含磷化合物分别组合成一章,天然化合物分散到相应的章节中。组合结果强化了课程内涵联系,缩减了篇幅,节省了学时。糖、氨基酸蛋白质、类脂核酸、有机合成基础为前沿交叉知识应用篇,改用反应原理为主线组织课程,知识连贯顺畅,内容容易理解,前两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得到了巩固、应用和深化。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体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课程的起点提高,内容深化,学时减少,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符合认知规律,为自主学习留有空间。

3.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式教学方法起源于问题式教学的方法(PBL),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只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课堂单一教学形式向以图书馆、实验室、科学实践多种教学形式转变,以灌输的方法向以启发、引导、研究等多种方法转变,以“一次成才”为目标向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转变的教学都属于研究式教学方法范畴。不同的课程会衍生出多种形式,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探索实践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包括:

(1)研究式讨论课。基本做法分六个步骤:教学设计、提炼问题、公布问题、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和提炼新问题等。多数学生对研究式教学模式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构建的引导者。不仅训练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与人沟通合作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综合能力。

(2)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在变化的情景中对比分析并加以运用,以实现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合有机化学课程,例如:以反应规律为主线将烯烃的知识迁移到二烯、炔、小环烷烃,芳烃的知识迁移到杂环化合物、酚、芳胺、芳酸等,卤烃的知识迁移到醇、醚、环氧化合物,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羧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糖等。每组前面的内容精讲、细学、讨论深透,后面的内容粗讲、引导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探索出“重点讲解-对比讨论-提高终身学习、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机化学教学新路子。

4.探索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依据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本课程实施大课化小课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考核形式。大课化小课考核也可以期中考核50分,期末考核50分,考过的内容不再特意考核,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平时知识积累上,减轻学生的负担。闭卷考核增加主观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展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从课程整体高度掌握知识体系。开卷式考核是一个包含所学过大部分内容的合成题目,给学生较长的时间,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写出报告,完成考核。组织集中交流典型的试卷,相互借鉴,是一次复习深化过程。

5.研制课程教学新资源

配合研究式教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出版了一批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1)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套立体化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第2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软件》2.0版和《有机化学电子讲义》,共四部),其中《有机化学》第2版被评为2008年精品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有机化学实验助教性课件》2.0版、《有机化学实验助学性课件》附在书后,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获得大连市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双语教学示范课用书立体化教材(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共二部);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课教材中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学习指南》、《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电子教案》,共三部)。

(2)研制新世纪“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获国家优秀网络课程荣誉称号。这是精品课程之前的工作,“有机化学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是精品课程顺利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

二、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队伍是关键

有机化学及实验现有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六名教授、四名副教授、两名讲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其中一人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两人为辽宁省教学名师;一人在国外教学进修过一年,负责电子资源建设和网上传输技术处理;一人负责国家双语示范课教学;五人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过课,直接学习的有机化学教师上千人,录制了一批授课实况。优秀的教学队伍保证了课程能够实现共享。

2.基本资源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解析、习题作业、课程总结、试卷、重要参考资料(网络链接,纸质资料目录)、讲课录像等资料齐全,网上传输流畅。除此之外,还提供了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特有的基本资源:实验教学录像,实验整体安排要求讲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制备与应用授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有机化学双语教学部分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2005年、2008年二次出版的电子讲义(高教出版社免费赠送)和开放实验教学等资源介绍。

三、协同创新建设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是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研制拓展资源。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下述新资源。

1.研制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库

研制了有机化学教学常用的近500个化合物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每个化合物有8种分子模型,并用于教学,既是教学新内容又是教学新手段。在国外,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用于教材编写仅限于近十年几本流行的优秀教科书,用于教学也仅是几所名校。将静电势能图模型的彩色标改成黑白色标,用于纸质教材可降低印刷成本。

2.研制模拟计算实验

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是从单纯动手实验转向动手实验和模拟计算实验两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此,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一批模拟计算实验,经少数学生试用效果较好。

3.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

参考“化工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用)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草案)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化学)联合研究编写了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经过2年使用,反映很好。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负责编写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是按精品课程研究的新课程体系编写(学时数为60左右),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贯穿全书。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教高[2011]8号.

[3] 尹玉英,刘春蕴. 有机化合物分子旋光性的螺旋理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S. Winstein et al. J. Amer. Chem. Soc. 1942, 64: 2780.

[5] Graham Solomons T W. Organic Chemistry,9th Ed[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