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0:25: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篇1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9-02

随着我国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各高校对医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日益增多,生物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剧增,导致实验室内各种复杂危险因素的威胁也日益突出。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1名博士后人员死亡,其他高校实验室的爆炸、化学品泄漏、感染等事故也频见报端,这些惨痛的教训使实验室安全引起了各方关注。本文对某高校医学及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生开展了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情况调查,分析了研究生们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现状,以发现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各高校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一、对象和方法

1.问卷设计。以《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理解与实施》及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为主要内容,结合本校实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获取途径,以及对知识的需求和态度等。

2.调查对象。某高校医学部研究生,以无记名的方式,现场发放填写,现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合格问卷89份,回收率89.0%。其中男生29人(占32.6%),女生60人(占67.4%)。进入实验室的时长在1年以内的有30人(占33.7%);1-2年的有31人(占34.8%);2-3年的有16人(占18.0%);3年以上的有12人(占13.5%)。

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实验室生物安全”知晓率及获取途径。在“是否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中,73.0%表示“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但不是很清楚”;23.6%认为自己“详细地知道”;3人回答“不知道”。调查从哪些途径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时,选择“课堂讲授”、“宣传材料与书籍”、“网络”的分别占48.3%、55.1%、39.3%,还有6.7%回答“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

2.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及布局的认知情况。在调查是否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时,回答“大概了解”、“不清楚”、“完全了解”的分别为49.4%、40.4%、10.1%。调查是否知晓所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为几级时,回答“不确定”、“不知晓”的分别占41.6%、38.2%,只有20.2%认为自己“知晓”所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在调查BSL-2实验室的生物危害程度描述中,51.7%回答“不清楚”。调查哪些不属于实验室一级防护屏障时,19.1%回答“不清楚”,36.0%选择了正确答案“缓冲间”,其他的错误答案中,选择“生物安全柜”、“防护服”、“口罩”的分别占25.8%、9.0%、13.5%,表明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一级防护屏障”的概念。在调查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配备的设备时,21.3%回答“不知道”,选择正确答案“生物安全柜及高压灭菌器”的占60.7%。

3.对生物安全实验室“三区二缓”的了解情况。调查生物安全实验室平面布局的“三区”时,33.7%正确选择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但是在进一步调查“三区”的具体功能时,高达77.5%的被调查者认为“洗涤室”属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只有15.7%选择“清洁区”,反映了大多数被调查者并不了解在操作有危害的病原微生物之后,所有物品包括废弃物品均要高压灭菌消毒后方可进入洗涤室的流程。此外,52.8%的被调查者错误地认为“准备室”属于清洁区,只有32.6%将“准备室”选择为“半污染区”。

4.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情况。在调查废弃物的处理时,85.4%回答“按要求进行分类处理”,7.9%回答“直接倒入下水道或垃圾桶”,6.7%“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调查是否按规定处理实验利器时,87.6%回答“是”,5.6%回答“否”,6.7%“不知道处理方法”。

5.实验室安全设施及总体评价。调查实验室是否有正常工作的通风厨时,77.5%回答“是”,22.5%回答“否”。调查实验室是否有紧急冲淋装置时,39.3%回答实验室“无紧急冲淋装置”,28.1%回答有“全身冲淋”,15.7%回答有“眼部冲淋”,另有18.0%“不知道”。调查实验室是否配备医药箱与急救药品与器具时,32.6%回答“有”,46.1%回答“无”,20.3%“不知道”。

调查实验室环境及通风状况时,14.6%“较不满意”,4.5%“很不满意”。调查所在实验室安全防护状况时,33.7%认为“一般,实验室不太重视安全问题”,7.9%认为“非常好,各种安全设施齐全,设置合理,定期检查及培训”,另有5.6%认为“很差,没有基本的安全用品及安全设施”。调查所在实验室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时40.4%认为“防护用具欠缺”,27.0%认为“缺少安全警示或逃生指示”,25.8%认为“试剂管理不规范”,21.3%认为“实验室无通风设备,有害气体弥漫”,20.2%认为“实验室设计不合理”,18.0%认为“实验废物处理不当”。

6.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需求状况。调查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需求情况时,回答“很想了解”、“一般想了解”、“无所谓”的分别占61.8%、32.6%、4.5%,有1人认为“无需再了解”。85.4%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育”课时,10.1%为“无所谓”态度,4.5%认为“不应该增加课时”。

7.“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总得分情况。以满分100换算,得分情况为56±11分。得分分布:R80分者1人(1.1%);70-79分8人(9.0%);60-69分29人(32.6%);≤59分者51人(57.3%)。调查显示,得分与性别、进入实验室的时长、是否知晓及其通过何种途径知晓“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

三、讨论

高校生物实验室是培养医学、生物学研究生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危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生物制品的存放与使用场所,若处理不当就会对人员健康、环境、社会等造成较大的安全危害。从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虽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其接受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但对生物安全知识还相对贫乏。大部分研究生不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不清楚实验室各功能区的用途,对于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液氮罐这些常用仪器的安全使用要求并没有充分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知晓一些常见化学品的储存及使用方法。这些问题反映了生物安全培训可能仅仅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应该仅仅是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应该是在确立适合的安全方针和目标的前提下,本着切实提高实验室安全控制为目的,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过程方法,逐步减少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有效施行实验室安全风险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从而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既定方针和目标。此外,在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时,应该深入地了解这些法律文件的目的,这样就会主动使用更好的方法讲解并教授给学生,并使实验室的工作符合这些文件的要求,并通过定期的培训及检查,强化实验室安全理念与制度,改进实验室安全工作,保护我们自己和公众的健康。

篇2

CAO Er-long1 DENG Dan-ni1 TAN Xiao1 XIAO Fei2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2.Shunan College, Chenzhou, Hunan 423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many laboratory biosafety accidents,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biosafe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medic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methods to carry out biosafety education: using safe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ethods to enhance lab work Personnel safety awareness and operational skills to cultivate good health habits of medical students,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bio-safety education activities; with a view to cultivating qualified primary health care workers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 Laboratory biosafety; Biosafety education

0 引言

近些年,实验室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医学界的严重关注。如,2003年,“非典”在我国呈现大面积爆发的态势。在众多的“非典”患者当中,有两名患者身份十分特殊:他们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的研究生;2007年3月,广州市一所高校也发生了实验室感染事件,感染者为该校的实验动物中心工作人员,感染的病毒为 HFRS,其原因是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缺乏,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所致[1];2011 年,在哈尔滨农业大学同样发生了一起动物实验感染事件,感染人数众多,该校有近30名的师生感染了布鲁氏杆菌传染病[2]。与普通的感染事件相比,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危害性更大,除了给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带来程度不同的危害,还往往导致病毒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甚至引发大面积的安全事件,损害全体公众的人身安全,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3]。从对历次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分析看,归根结底,缺乏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是主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实验室工作人员不重视自身的实验安全防护,其中包括科研工作者以及医学专科的学生。这与院校平时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而导致实验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

1 高校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各级各地的疾控中心和医院也开展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90% 以上的医院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理解生物安全的概念,但?ψ魑?这些部门后备力量的医学生们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却显得十分不足。从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来看,2005年之前,学校只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置了生物安全教育内容。即使是目前,本科生生物安全教育也还远没有普及。长期以来,国内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重科研、轻安全现象。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实验的重要性很强,学校的学生是实验室的“常客”,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无法避免和各种病原微生物等毒害物质接触。据调查[4],在各个行业当中,医务人员和病毒生物的接触率最高,约每7名患者中就有一位患有各种传播性疾病。在实验室当中存在着大量患者的阳性标本,包括人体的粪便以及各种体液,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将各种实验标本看作普通东西,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动物实验,其不安全的因素更高,如动物接种的病原体会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外,从而感染饲养人员和实验人员。有报道称[5],是某医学院校在进行以此伤寒杆菌示教实验时,由于学生参与人数过多,现场混乱,从而导致标本试管破碎的事件。这件安全事件从侧面反映出院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不善,时间和人数的安排不够科学的问题。当下,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传统的只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变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这就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动物实验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确保实验安全,学生应树立生物安全观念,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

2 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学校应对医学课程中增加生物安全知识内容,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起生物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增加实验安全知识,提升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以避免损失。

2.1 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

应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其一,要首先要求实验教学教师以及工作人员具备实验室安全知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工作,使他们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关于实验室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其在授课中更加注重学生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二,要确保生物实验的安全性,只有安全意识显然不够,高水平的操作能力是确保实验安全的基础,因此,要加大对全体医疗卫生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实验技能培训,培训主体应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行业学会协助配合,两者共同承担;其三,为了确保技能培育的成效,应对培训的成绩进行考试,并将成绩和职称评定挂钩,以发挥其激励作用[6];其四,加大行业学术交流,尤其是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展开积极的研讨,以掌握更多的感染控制知识,实时把控生物安全方面的科研动态以及相关成果。

2.2 积极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

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以及职业类学校中,大部分都缺乏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学。而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和实验频繁打交道的行业,因此,医学生掌握该类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认为,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培训学院都应开设本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修科目,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水平[7]。对于非医学专业,学校应依据实验的要求情况,适当地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我校结合实验室具体情况及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科学的筛选,主要关注实验室安全操作、常见病原微生物的防护知识以及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实验室废弃物的正确处理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梳理汇总,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The Manual of Laboratory Biosafety》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8],最终编制成教学材料,要求授课教师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采用试讲的形式进行考核,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突发的生物安全事件进行导入式教学。

2.3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

教师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在自身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安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标准的操作手法;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强调安全的重要性,灌输实验安全理念,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使他们通过实践不断训练自己的操作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进实验室时不穿拖鞋、凉鞋, 不带饮料、食物,将随身带的与实验无关物品一律存放指定储存柜内,不随意出人实验室;不随意抛掷实验用品,置于指定的器皿内;实验过程中禁止用口移液,使用自动加样器,酒精灯烧灼接种针或接种环先内焰后外焰,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带手套、口罩,遵守实验室的“三区分布”规定;首先,要准备好面部防护工具,防止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体液喷溅的现象。还可以选择在生物柜内操作;其次,工作结束后及时消毒、实脸室垃圾分类处理并谨慎处理锐利物。按照实验规定,实验结束后要采用“六步洗手法”,即先取下手套,脱下实验服反折放置在指定的位置,然后在感应水龙头下进行手部的冲洗,洗完后烘干双手。如果实验服受到了污染,要在清洗之前先进行消毒;最后,加强身体锻炼,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

篇3

《免疫学检验》在本院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时分配:总课时90节,理论48节,实验42节,几乎是1∶1的比例。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有:抗原抗体的制备(2节)、动物实验(4节)、凝集反应(4节)、沉淀反应(2学时)、血清总补体测定(2节)、免疫荧光技术(4节)、化学发光(4节)、免疫细胞分离技术(4节)、免疫细胞功能测定(6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节)、免疫病理实验(2节)、医院免疫室见习(4节)。除了医院免疫室见习外,其他每个实验都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些实验中,不是要接触细菌,就是要使用血清,或是接种实验动物,而这些标本都是可能带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不管是直接感染,还是因为一些操作因素导致的感染性致病因子间接的播散到环境中去,都会对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造成潜在的危险。虽然在实验之前都对细菌、动物、血清进行了筛选,但是不可预知的生物危险仍然存在。另外,《免疫学检验》实验中还要经常开启橡胶瓶塞、离心、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混合震荡等实验操作,都会导致气溶胶产生,而实验室感染的最常见原因就是气溶胶吸入。由此可见,《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中开设生物安全教育的意义非常大,也是十分必要的。

1.2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

《免疫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这两门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本院通常在第2年的第一学期同时开设这两门课,在学生学习完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进入免疫学实验室学习免疫学检验实验技术时,微生物检验实验技术的学习也还只在入门阶段,对于生物安全还没有什么概念,对一些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对待血清标本,学生认为培养出来的,看得见的,比如一些致病菌可能是生物危险因子,但是血清标本里面那些看不见、潜在的生物危害因子,比如乙肝病毒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同学之间相互检测血清标本时,不认为自己同学的血清是可能带有生物危险因子的。因此,在《免疫学检验》这门实验课中,体现的是在思想上,学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者意识淡薄。在行为上,对实验室的各种实验标本看作普通东西,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很容易忽视其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物危害。

2探索《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首先要对《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师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俗话说,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为上起到榜样作用。对卫生部颁发的一些重要文件,比如《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都应该熟练掌握。

2.2加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

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如何学习生物安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真正具备自我防护能力。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课,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课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学习,比如:专题讲座,可以介绍社会、医院等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这些讲座,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对于检验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其次还可以通过见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的免疫学检验实验室参观,让他们更直观的学习到规范的生物安全防护方法。当然,生物安全知识重要而宽泛,通过这些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把相关的,重要的生物安全知识上传到系部网站,供学生自学。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进入实验室,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实践学习。总之,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吸收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全面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2.3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培训

(1)从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入手:比如只要进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都必须穿工作服,强调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脱下工作服反折,这一点,如果不强调,往往很多学生,一到下课,直接脱下工作服就放书包了。强调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禁止吸烟、吃食物;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教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在使用实验器材时一定要合理、规范。对在实验中需要的实验物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物危害有:使用离心机离心、操作玻片凝集实验、对动物进行接种、用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等所产生的气溶胶吸入,而这些实验都是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常规实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操作和掌握。除此以外,在实验过程中还可能遇到皮肤黏膜污染、被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误食,甚至可能被刺伤割伤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反复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规范,避免任何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

2.4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本院在2008年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实验室也专门配备了一名生物安全员,落实到了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教研室主任也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生物安全的相关标准、政策与法规等,但主要是针对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虽然其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免疫学实验中的一些生物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对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各个技术操作规程也要严格进行规范,每次实验完毕进行相关的记录等。在实验室中,要规范各种标识,使其时效性与警示作用得到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联系电话,事故处理的流程应张贴在明显处等,使工作人员发生问题时,能及时找到处理问题的人。总之,实验室环境的井然有序,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对初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检验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并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篇4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08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51-02

生物安全防护指的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实验室防护设施、个人防护装备、物品和管理体系、相关仪器设备等。医学检验专业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县、乡、镇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患者各种标本集中场所,也是各种临床微生物集居地,从而也构成了医院重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因此,通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调查以及了解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探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校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已经实习的26名学生和即将实习的72名学生,其中女生59名,男生39名,年龄为16~18岁,平均17.3岁。所有学生均学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技术》等全部专业课程。

1.2方法: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前向学生说明目的和要求,以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98份,收回问卷98份,回收率为100%。对收回的问卷逐一检查全部合格。

2.结果(见表)

伊宁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表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校学生对医院内感染、常用消毒与灭菌等原则有较好的掌握(78.6%和80.6%),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基本知识了解的很少,对所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认知率也极低。在调查中发现,有18.4%的学生不知道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有37.8%的学生不清楚检验科应采取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有64.3%的学生分不清生物安全标示的仪器种类、有24.5%的学生不知道意外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等,对实验室日常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事务,像六步洗手法、实验室废物的正确处理方法掌握的还可以,各占53.1%和59.2%。所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预防意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迫在眉睫,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作为检验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我们的医学教育理念必须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检验医学不能“重检验轻防护”,医学教育切勿“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忽视了对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篇5

1.1描述性分析

1.1.1消费者的食物储存知识调查如表2所示,利用6个问题,考察了受访者的食物储存知识。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3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消费者的食物储存知识“合格”。从调查结果看,受访者的食物储存知识的平均得分仅为1.86分(满分为6分),合格率仅为28.6%。

1.1.2消费者的食物处理知识调查如表3所示,利用食物清洗、生肉解冻等4个问题,考察受访者的食物处理知识。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了2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消费者的食物储存知识合格。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的食物储存知识的平均得分仅为1.55分(满分为4分),合格率为49.8%。

1.1.3厨房设施使用及维护知识调查如表4所示,利用冰箱使用、厨具清洁等6个问题,考察受访者的厨房设施使用及维护知识。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3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消费者的厨房设施使用及维护知识合格。应该指出的是,在这6个问题之中包括2个多选题,对于这两个多选题,受访者只要选中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并且没有选择错误答案,则即被认为回答正确。本部分的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的厨房设施使用及维护知识的合格率为50.8%,平均分为2.53(满分为6分)。

1.1.4个人卫生知识调查如表5所示,对个人卫生知识的考察主要包括手部的清洁等5个题项,其中包括2个多选题。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3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受访者的个人卫生知识合格。应该指出的是,在这5个问题之中包括两个多选题,对于这2个多选题,受访者必须选出全部正确答案,并且没有选择错误答案,才被视为正确回答该问题,即得1分;其它情况下,则认为该题回答错误,不计分。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卫生知识部分的合格率仅为8.1%,平均得分为1.12分(满分5分)。

1.1.5食物中毒知识调查如表6所示,食物中毒知识共包括5个题目,主要考察了与家庭食物消费链关系较为密切的微生物中毒知识。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答对3个及以上问题,则认为该受访者的食物中毒知识合格。应该指出的是,在这5个问题之中包括1个多选题,对于此题,受访者必须选出全部正确答案,并且没有选择错误答案,才视为正确回答该问题,即得1分;其它情况下,不得分。调查结果表明,食物中毒知识部分的合格率仅为6.2%,平均分为1.11分(满分5分)。

1.2统计检验

1.2.1家庭食品安全知识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食品安全知识共包括26个题项,受访者每答对1个问题得1分,如果总得分在13分及以上,则认为该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安全知识合格。表7可以看出,对家庭食品安全知识合格率和总得分具有显著影响的3个人口学特征是:性别、居住地、年收入。

1.2.2家庭食品安全知识薄弱的高风险消费群体的确定性别、居住地、年收入3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消费者的家庭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我们利用以上3个人口学特征对受访样本进行交叉后可得到2*2*3=12组排列组合。在这12个组合中,有6个组别的样本数小于10,代表性较差,故不对其进行分析;其余6个组别的家庭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及合格率情况参见表8。为了能够辨识出食品安全知识薄弱的高风险消费者组别,我们对得分进行了百分化处理,即将各组别家庭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平均值除于满分(26分)。从表8可以看出,全部6个组别的总得分均少于11分(满分26分),说明我国消费者的家庭食品安全知识整体水平很低。其中,得分最低的3个组别是:(1)性别为男性、居住在农村、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消费者;(2)性别为男性、居住在城市、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消费者;(3)性别为女性、居住在农村、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消费者。以上3个组别尤其需要被特别关注,在食品安全教育模式选择、渠道选择等方面,必须考虑这些重点人群的特征及渠道接触特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