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职工道德培训

职工道德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职工道德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职工道德培训

篇1

参加这次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活动,是一次给我自己提高自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好机会,在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这次培训,给我指明了如何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的方向和具体方法。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公务员道德修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公务员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人民利益的实现者、维护者,其职责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使党的意志变成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各级公务员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心系百姓、勤奋敬业、清正廉洁,才会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产生无穷的鼓舞作用,才能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这样,党的执政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执政地位就会不断巩固。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以其社会示范和社会导向作用直接影响政风和社会风气。它是社会的主体性道德,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中居于首要地位。公务员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者,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道德面貌如何,能否在各自岗位上以身作则,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实践也证明,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往往是从国家官员的腐败和堕落开始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官德建设带动全民的、各行各业的道德建设。

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是防治腐败,促成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腐败现象在全国各地滋生蔓延,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威望,对此,我们不仅要以法控权,强化吏治,而且应该从治本做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公务员保持廉洁的自觉性。一切腐败行为都说明腐败是从践踏道德开始的。从腐败动机的形成,到腐败过程的实施,都起始于对道德的背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法则徒具其名。公务员只有不断提高道德操守水平,远离低级趣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篇2

在目前的就业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是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另一个是农民工就业难,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大量失业或就业稳定性不足,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有些农民工却无业可就。国务院办公厅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就是力图解决这个矛盾,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工。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对记者说,加强农民工培训同时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从根本上讲需要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周天勇说,“从这个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是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整合现有资源

莫荣认为,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整合现有资源、分工合作、统筹兼顾,以更好地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针对农民工培训,各部门分别或联合出台了“阳光工程”“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特别培训计划”等项目,这体现了各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视,但也使得培训资源分配分散,从中央到地方,多头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在管理中容易出现漏洞,从而影响农民工培训的效果。

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国农民工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考核评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各自职责,根据统一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各地具体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

提高企业参与度

莫荣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的另一个亮点是力争提高企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

“加强农民工培训只靠政府是不行的,企业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让培训进行得更为顺利;另一方面也更加有的放矢——作为用工对象,企业对培训的目的更加明确,对培训结果的要求也更为实际。”莫荣说。

指导意见要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鼓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选送农民工参加脱产、半脱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推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避免重复建设

指导意见要求,要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鼓励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的大型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产学结合的农民工培训基地,鼓励中小企业依托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在岗农民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举办农民工业余学校。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加强农民工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周天勇建议,“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来看,政府应该以购买培训服务为主的方式加强农民工培训,同时建立鉴定、考核机制。”

他告诉记者:“目前包括党校在内的很多学校生源不足,完全可以利用它们的师资和场地进行农民工培训。”超级秘书网

周天勇还建议,除了培训机构,还应建立农民工实习基地。

加强监督机制,设置对口专业

两位专家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培训资金的监管问题和需求导向问题,这两点尤为重要。

篇3

近年来,航道系统迅速发展,在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题理念下,航道建设、养护及管理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在航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大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落实国家水运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适应现代水路运输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快地发展航道事业。航道系统职工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水运建设的发展,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增强职工专业技术能力,建设一支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懂管理的航道队伍,水运建设的发展才有可能取得质的成就,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航道系统的建设发展,我们需要在职工教育培训和建设方面,坚持专项培训和综合性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使职工在专业技能、任职资格等方面不断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得到优化,为航道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欠缺目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培训不能按照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要求进行。培训应制定整套职工教育培训系统,按照系统根据层次进行循序渐进培训。每次培训都仅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前后培训不能形成体系,培训模式单调,职工理解了理论知识但不能将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另外,培训中很多员工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更好地将个人职业发展同航道发展相结合,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航道系统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方面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培训管理不够规范。

2.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目前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很多都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且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另外,在培训中很多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用于实践工作中,由于实践性培训相对较少,且没有针对性,导致培训缺乏实践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现在航道系统在专业技术和管理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航道的专业化、高效化、智能化问题,缺乏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制约着职工教育培训的发展。

2.3教育培训平台的欠缺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是航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航道职工培训中尚未建立统一职工教育培训平台,基础设备和设施总体落后,不能满足广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需求。

3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3.1落实教育培训制度建设任何一个行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学习。航道系统应该在单位内部建立专业教育培训制度,规范教育培训管理,制定严格培训流程并落实。将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成果等纳入职工年度考核范畴,激励职工学习热情,实行严格培训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培训质量,落实培训效果评估,有效督促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3.2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职工教育培训不是目的,目的是能在工作中发挥实效性。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根据航道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如针对航道养护工作,培训中需要明确航道养护工作的必要性,目前航道养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航道养护,在养护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所有教育培训的理论工作都要与实践相结合。另外,职工教育培训离不开师资队伍,还需要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扩大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聘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等作为培训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强化教育培训效果。

3.3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培训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加强航道职工信息技术培训非常重要。加强职工在信息系统维护、数据处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技术性培训;依托航道系统网络平台,进行航道职工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系统的网络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考核等。积极整合网络培训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构建系统的航道职工教育培训网络。

3.4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充分尊重职工个人愿望,将航道发展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促进培训向深层次思想领域延伸[5]。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发挥航道系统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借助相关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院校的学科优势,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航道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篇4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9-1774-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9.044

The Farmer Training Based on Tutorial System Model in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Sharing

WANG Sheng-yin1,LIU Rong2

(Business School of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the farmers training system to be more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and meet the demand of farmer training, by using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the enterprise stuff training based on tutorial system for reference, the tutorial system was introduced as a farmer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bined the tutorial system management with farmers training model, the application of tutorial system model in the farmer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sharing was investig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armer training based on tutorial system was analyzed, and the problems 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armer training project under tutorial system were pointed out, as well as the framework design of farmer training based on tutorial system was proposed, that is the four modules, including the selecting for tutor, advisor tutoring, tutor management, tut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should be necessary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rmer training project based on tutorial system.

Key words: farmer training; tutorial system; knowledge sharing

中农村具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这些劳动力资源还不能完全称之为人力资源。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未形成人力资本。经验表明,对农民进行培训是对其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价值性。为了使农民培训体系趋于完善和科学,能更好地契合农民培训的需求,本研究引入导师制作为农民培训模式。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一般用于高等教育研究,后广泛应用于企业培训,成为企业培养员工的关键方式。企业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利用公司内部优秀员工的先进技能和经验,帮助新员工及新晋职经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高业务技能,企业有组织地为他们配备导师,以辅助其适应和成长,最终有效地为企业服务的制度。基于此,借鉴企业导师制培训新员工或者新晋职经理人员现象,在农民培训中引入导师制来培训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种植养殖大户、基层村组干部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负责人等,既能指导和咨询,也便于传播和共享知识与经验。因此,在知识共享的背景下,针对农村具有实用型和生产经营型潜力的农民,开展导师制培训,以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目标,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型和生产经营型人才梯队。

1 理论基础

1.1 农民培训和农民培训模式

有关农民培训的研究,研究农民培训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民、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种植养殖大户、基层村组干部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负责人等范围内;农民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等为主;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农服务的能力为农民培训的主要目的[1-3]。农民培训模式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由于国家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状况、人口相对密度及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国际上形成的农民培训模式各具特色。从研究现状看,东亚模式、西欧模式与北美模式是国外农民培训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4,5]。这三种模式对国内农民培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政府主导类、政企配合类以及市场运作类是大多数学者较为认同的国内农民培训模式划分方式。研究表明,与国外农民培训模式相比较,国内农民培训模式还未达到法制化、主体多元化、投入规范化、体系科学化以及形式多样化[6]。这也是目前国内农民培训模式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1.2 知识共享

保罗・S・麦耶斯[7]在1997年阐述了适用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设计方案。自此以后,国外开始研究知识共享,到现在经过了知识共享研究的高峰期。知识共享属于知识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其定义还未形成统一定论。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内容构建方面多以不同知识主体之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辨识以及如何转化为主[8];技术构建方面主要关注公司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9];人际构建方面探讨信任、团队影响力以及关系网中的结构洞效果和强弱关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10-12]。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植根于人的行为本身,传播和共享知识时要考虑到知识共享主体主观愿望的影响,因此选择在知识共享的背景下,进行导师制模式的农民培训。周密等[13]给知识共享意愿下定义时,曾基于知识共享的主体提出知识拥有者和知识分享者。导师作为知识拥有者,借助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传递自己的知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作为知识分享者,通过问、听、读等形式进行知识收集,再把所得的知识进行知识转化和知识储存,最后再作为知识拥有者与他人分享知识。所以,导师制农民培训的有效推行,离不开知识共享这一情境。

1.3 导师制

导师制是起源于19世纪的一种教育制度,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特别是应用在研究生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国内部分高等院校着手探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职责主要集中在专业素质、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方面[14,15]。此外,众多企业也展开了导师制相关培训[16]。导师制俨然成为了一个热词,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导师制、新员工培训导师制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培养员工和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17]。导师制是建立在导学关系基础上,结合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导师和学员共同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和培训制度。导师制的展开可以是一对一的形式,也可以一对多,导师既指导学员学习知识、技能,又关注学员生活。导师制由传统师徒制演变而来,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知识管理工具和人才培训方式。知识共享是导师制的基本功能之一。研究发现,采用导师制进行农民培训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基于知识共享理论,结合导师制管理和农民培训模式,探讨知识共享背景下的导师制农民培训模式很有必要。

2 研究方法

通过对部分农民培训的主体采取逐个进行、非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展开研究。其中访谈对象的选取,既有农民代表,也有负责农民培训的干部代表。农民代表反映的是农村农民对自己在农村中适应及成长的各方面诉求;干部代表则基于管理层反映对农民的期待以及管理者角色转变的困惑与诉求。访谈内容有针对农民代表的访谈和针对农民培训负责人的访谈。其中针对农民代表的访谈主要包括:访谈对象人口学信息;参与农民培训后所接受培训、对培训的个人感受与评价;对曾经接受的农民培训老师指导的感受与评价;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期望;对理想的导师制的理解与期待。针对农民培训负责人的访谈主要包括:访谈对象人口学信息;对导师制农民培训的认同度及看法;导师制农民培训的操作方法;基于农民培训负责人立场对导师制农民培训操作方法的理解与期待。

3 导师制农民培训的意义

导师制农民培训对农村发展有重要意义。导师制农民培训中的分享交流机制可以将导师的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为农村的无形资产增值;导师制农民培训的有效实施真正地让上级和下级成为职业生涯道路上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提升民众的凝聚力,降低农村实用型人才的转移率;通过对导师的培养,提升其领导力,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干部梯队的后备人选,有助于农民培训领导力的有序建设和发展。

导师制农民培训对农民适应、成长与发展也有重大意义,通过导师的辅导,能够更好地了解并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民认同并融入农民培训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导师对农民培训文化的宣导和技能的辅导,对农民个人的关怀与创业的指导,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工作热情,实现劳动价值;通过和导师的沟通与交流,农民能尽快熟悉农业实用技术、创业等相关知识,能处理非常规性农业生产问题,在系统的导师制农民培训体系下,集合利用多方资源,使得先进技能和高素质人才梯队相匹配,有助于开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4 导师制农民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

4.1 导师选择与管理

导师制的培训对象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种植养殖大户、基层村组干部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负责人等。由于农民培训的特殊性和导师知识共享意愿的难以控制性,因此要为培训对象匹配合适的导师。具体工作包括:导师的遴选与资格认定、导师素养的确认与提升。

导师要进行辅导与管理。在知识共享的前提下,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要展开导师辅导专项培训。具体工作包括:导师岗位职责的甄别和规划,确定导师可量化的岗位职责,其中导师的具体职责要求可以被简单量化。

师制农民培训模式的有效展开,离不开导师制各子系统的运行,其中包括对导师的选聘和聘用、对导师的管理评价等。具体工作包括:设计导师培训方案、导师考核制度以及导师激励制度。此外,还需打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促进和增强知识共享意愿与知识共享行为。

4.2 导师制农民培训框架设计

在知识共享背景下,通过打造并维护有效运行的农民培训服务平台,包括为导师制农民培训项目运行提供设计、评估、指导矫正,并能为匹配国家农民培训的总体战略目标提供动态的导师制农民培训运行规划,塑造能在农村中有效传承知识、经验与文化、规范农民行为的导师梯队及其长期运行机制。导师制农民培训项目展开需要经过导师遴选、导师辅导、导师管理、导师考核四大模块。导师制农民培训的主要内容见表1。

5 结论

在农民培训中引入导师制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种植养殖大户、基层村组干部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负责人等配备合适的导师,与他们分享知识、经验和技能,提升其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及创业就业能力。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导师制模式,能更好地契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目前国内农民培训模式培训力度大,培训口号喊得响,但培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培训资源稀缺,不能满足农民培训的需求甚至创造培训需求。想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形成人力资本,就必须投入一定的人才资源,导师是人才资源的首选。只有鼓励导师参与,形成并传播导师制,才能打造农村实用型人才梯队。长此以往,导师的学员也会成为农民培训的导师,他们深知农民培训的需求,在农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共享知识,传播经验与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 静,谢丽君,李 红.农民培训工程的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宁夏农户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3(3):26-35.

[2] 徐金海,蒋乃华,秦伟伟.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服务需求意愿及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66-72.

[3] 赵帮宏,张 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4] 赵正洲,王 鹏,余 斌.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特点[J].世界农业,2005(6):51-54.

[5] 杜妍妍,姜长云.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特点与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5(7):57-58.

[6] 张 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7] 保罗・S・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蒋慧工,译.广东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8] 野中郁次郎.《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HOOFF B V D,RIDDER J A D. Knowledge sharing in context: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 commitment,communication climate and CMC use on knowledge sharing[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6):117-130.

[10] BARTOL K M,SRIVASTAVA A. 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s[J].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2002,9(1):64-76.

[11] O 锐.知识型团队动态能力构建、团队体系模型与创新运作模式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6):64-69.

[12] 任志安,毕 玲.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社会网络视角分析[J].情报杂志,2007,26(1):75-78.

[13] 周 密,姚 芳,姚小涛.员工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意愿与信任基础[J].软科学,2006,20(3):109-113.

[14] 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 2013(11):53-56.

篇5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上自主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师讲授有机结合,在课前个性化地自主掌控学习节奏,事先了解学习内容;在课堂上积极反馈并共同解决问题,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师生角色和教学模式进行翻转。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提前了解课程资源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解答―交流―分享”等几个学习环节。

二、翻转课堂在酒店员工入职导向培训中的运用优势

首先,通过翻转课堂可以使新员工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在课前或下班之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以节约课堂培训时间,更有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积极的反馈来解决问题。

其次,翻转课堂的学习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给新员工内化,并提出自己的困惑,再在课堂上由培训师一一解答,不仅增加了师生的互动,还能集思广益,活跃学习气氛,使师生共同完成培训内容的教与学。

再者,翻转课堂利用的是多媒体技术,能生动地展示酒店员工入职导向培训的内容,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的新员工的培训效果。还可以根据设置员工的浏览记录,跟踪员工的学习轨迹,不断地调整培训内容。

三、翻转课堂在酒店员工入职导向培训中的应用

(一)模块化

酒店员工的入职导向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员工宣传酒店概况和企业文化,侧重规章制度及业务流程的理论传授。以酒店概况、员工手册、服务心理三大块内容为例,翻转课堂可以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分别进行模块设计。(见表1)。

如酒店概况模块可以分解成“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产品理念”等小模块供新员工选择,这样贴心的设计会使酒店新员工更具体地了解企业文化,也更认可酒店文化。

(二)视频化

翻转课堂这种培训模式,可以通过视频录制来开设更多的模块。由于培训内容的模块化,也能保证视频内容不会太长,这样新员工通过网络线上学习,无疑使得原先枯燥乏味的培训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录制的视频还能作为酒店新员工导向培训内容的扩张延伸,学有余力的新员工可以借助视频了解同业酒店更广阔的世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开放化

1.开放培训内容。在传统的酒店员工入职导向培训中,培训师把PPT上的所有信息讲授给新员工,就等于完成了培训,殊不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酒店的内外环境也时时变化,这就要求培训师要把培训内容与酒店内外环境结合起来,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按员工需要增加开放化的培训内容,从而提高新员工的学习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