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55: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药发展的必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商务英语的概述
商务英语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贸易交流,是对传统语言教学的整合和衍生。商务英语具有职业性,要求应用者掌握基本的贸易交流原则,建立完善的商务英语的运用体系。在结构上,商务英语主要包括对商务知识、商务语言的应用以及商务信函等专业性内容的理解。理解和学习商务英语要从其特征和主要要素入手,当然,还要结合外贸模式和企业运行需求。
2 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的商务英语作用
商务英语在交易中的任何环境都得以体现,其对贸易的进行和达成具有直接影响。参与者是否具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将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结果,本文对商务英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2.1 商务英语可促进贸易双方的交际
以商务谈判为基础的贸易活动具有复杂性,交际过程需要构建和谐的气氛,并且要求应用者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从语言的应用和交际能力上讲,语言交流者还要通过正确的礼仪动作使贸易交流对方获得好感。语言具有文化背景,交易过程中对文化了解不充分将造成失误甚至是误会,从而导致商务交易失败。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仅强调语法结构教学,对于语言应用和交际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商务英语具有成套的体系,表现为商务语言知识,商务礼仪知识以及应变能力培养等教学内容,因此谈判前的语言教学对于贸易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能够为双方的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商务英语能够促进谈判的开展和完成
商务谈判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要实现共赢,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商务英语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推动作用。首先,商务英语与传统英语的区别使其更加重视谈判对方,通过明确的表达实现商务谈判的目的。其次,商务谈判者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连接者的角色,优秀的商务谈判者往往能够促进谈判的完成,关键时刻能够挽救企业。商务谈判是将双方从对立关系转向合作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双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无疑需要语言这一基本支撑。语言要做到得体、尊重对方,缺乏语言文化背景的解读将造成沟通终止。各国之间的合作不同于基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价格上一旦出现敏感话题,又不能提出充分的理由时,谈判就会失败。就此而言,语言的使用艺术是谈判者的基本能力。商务英语在这一目标的完成时上具有积极作用,商务英语通过一套完整的、更加委婉的语言模式使得价格商讨、贸易流程规划更加和谐。如Do you think there is a lot we can do to decrease the price?既直接表达目的,又确保了语言的和谐性,使具有合作欲望的对方得以妥协而表示同意。而传统英语则多会使用How about decreasing the price?这种表达过于直接且生硬,对于合作的双方来说很难达成目的。就此,我们可以了解,在商务谈判中应用商务英语,能够通过专业的语言、委婉的表达方式而使表达者的观点易于接受,从而促成谈判。
2.3 商务英语有助于增强使用者的跨文化能力
贸易经济活动并非一次性的交易,通常是双方长时间的合作。因此对于商务英语应用者来说,并非掌握一时的语言文化背景,而是对交流方的语言进行关注,随时发现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关注文化影响的语言改变,从而在双方继续合作的过程中更加和谐,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合作。因此我们说,商务英语促进贸易交流过程中应用者的跨文化能力。只有通过对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确保语言交流的顺畅性,确保谈判的进行和完成。当然,贸易交流虽是一种商务活动,但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交流中的某个细节很可能使对方产生共鸣而提高认同感,因此,深入生活对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3 商务英语在贸易经济中的应用
3.1 科技成果共享
贸易交流是在双方达成合作后的技术交流与展示,甚至是共享。而商务英语是确保共享的前提和工具。商务英语应用者要对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从而确保翻译的正确性,以免影响科技成果共享。毕竟共享的基础是理解,要使对方能够了解产品,商务语言的驾驭能力是促进双方理解的关键。另外,对于共享科技成果来说,交流中的争辩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贸易交流来说,文化习俗的、错误的语言输出将造成对方无法理解,造成成果交流和共享无法实现。在我国经济贸易交流中,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深入理解,这对于应用者的语言准确度和易接受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的理解方式改变将是商务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
3.2 商务英语应用于贸易谈判
商务英语以交流为前提,谈判是其最常见的模式。贸易谈判具有目的性,而商务英语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促进贸易的作用。我们对其在贸易谈判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调节气氛是谈判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商务英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得以体现。商务英语中包含大量的俚语和熟语,这要求语言输出者正确使用,而不是追求谈判效果而盲目的使用。在双方交流中,商务英语的应用就更加明显,选择传统的英语语言未免显得生硬,或者是低端。因此,在贸易交流中谈判者选择商务英语,这对双方在自身利益维护上和得到对方的认可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的谈判气氛是促进谈判成功的关键,在这一方面,商务英语的使用使得对方的态度更加温和,利用委婉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获得对方的认可是商务英语应用的重要表现。
3.3 商务英语在合同签订时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自2007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开始,到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再到紧跟其后的欧债危机的越演越烈,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各国政府、中央银行都在进行着经济和金融的宏观调控,中国也不例外。在此期间,我国交错使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使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卓有成效,但由于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央票)和金融市场本身存在缺陷,我国的调控部门不得不面临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实现的巨大压力。在此环境下,以发展国债市场为中心,探索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实现其目标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国债市场的环境分析
(一)可操作性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仍有很大的空间。我们选择“国债负担率”来衡量这一空间的大小。国债负担率即当年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比重,反映国债规模对经济的影响也反映国民经济对国债的负担能力及偿还能力。目前,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10%~48%之间,欧盟国家以60%为警戒线(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最高境界限)。根据财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我国国债负担率情况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近年来我国国债负担率基本维持在17%以内,我国的国债规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
央票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失职凸显发展国债的必要性:2002年之前,我国央行主要通过买进和卖出债券交替进行来削减外汇储备过快增加对货币供应产生的不利影响,缓解对冲基础货币的压力。然而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以及国债品种、规模和国债流通市场发展的缺失,央行陷入了无券可卖的尴尬境地。于是,2002年9月24日央票作为一种替代工具,开始被用于公开市场操作。然而,央票并非是一种正规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其缺陷也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顺差增进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迅速显现:
首先,在宏观调控方面,央票难以与国债相抗衡。主要体现在:其一央票在其职能方面存在所谓的“利益冲突”,即冲销外汇占款的被动型和调控国内市场流动性的主动性之间的利益冲突。其二央票的发行对象的局限性限制了央票调控的有效性。同国债相比央行票据的持有者是特许的金融机构,而国债的持有者可以是金融机构,可以是非金融机构,也可以是自然人。也就是说,长远来看国债具有更大的流通潜力和流通市场,因而是更好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其三央票的成本随着发行的数量(多是被动发行)的增加而增加,目前已成为了央行不小的债务负担,仅2007年一年,央行为发行央行票据所支付的利息就高达2000多亿元,而且随着我国利率的上调,央行票据的发行成本也不断走高;并且与国债不同的是,央票的还本付息全由央行自主负责,而国债的还本付息则是财政部负责。这就是说,国债的还本付息有强大的财政收入作支撑而央票没有,这也是国债优于央票的显著特征之一。其四,央票的回购与逆回购的宏观调控方面主要是通过货币数量调控,虽然货币是非中性的,但由于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货币数量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中个体对经济指标的预期以及其自身的意愿),紧靠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或者说单方面的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控将有可能因为缺乏市场力量的牵引而加剧货币价值的不确定性,进而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最后,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由于累计发行的央票数量已达天价,央行在面临着偿还巨额到期央票的形势下,其紧缩政策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其次,在冲销外汇占款方面,央票的有效率(指当期回笼基础货币量与当期发行票据总额的比率,是考察央行票据有效性的指标之一)逐年下降。如表1所示,我国货币当局通过本币公开市场业务对冲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的效果除了2005年取得很好的效果外,其余年份的对冲效果并不是特别显著。基础货币的被动发行得不到有效地冲销,这也算是近年来导致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表1中外币公开市场操作值通过历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国外资产”栏目下的“外汇”栏目的年度数据变化值计算得到,外汇冲销率通过本外币公开市场操作计算得到。
同央票相比,我国国债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且国债显然是更加符合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特点,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以上的言论是建立在一个规模、种类十分完善,发行和流通市场都非常健全的国债的基础上的。显然,就现状而言,我国国债还远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水平,因此,健全国债的规模、种类,发展国债的发行和流通市场就显得迫在眉睫。
发达的国债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因而发展国债具有其必要性。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随着我国在WTO的过渡期的结束,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是我们的承诺,也是历史之必然,而资本市场能够平稳、有效地开放就要求我国拥有市场化的汇率,汇率的市场化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利率的市场化,因此推行利率的市场化又成为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在资本市场中,平稳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必须是拥有一个稳定的、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收益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央票的收益率对于市场利率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央票是基于冲刺外汇占款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发行的,因此不免于会脱离于实体经济变量,从理论和实践上,就与资本市场脱节。所以,央票的收益率无法作为资本市场的基准利率)因此,发展国债市场刻不容缓。
二、国债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国债市场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从而通过以下途径促进经济的发展(或缓和经济的衰退):央行基于完备的国债体系和良好运行的国债市场而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能够有效提升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责信度和灵活性,能够更好的稳定市场利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进而降低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从而能够有力的稳定市场预期,避免通货膨胀的螺旋化上升(或经济的螺旋化衰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长远、稳定的发展。事实上,央行进行实行货币政策时,有三大法宝,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的市场操作。而在这三大法宝之间,公开市场操作是最具灵活性、最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最可控、最具市场性质的是运用最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倘若能够建立在完备的证券(国债)基础上进行,必然能够强化央行对市场调控的能力,减弱因存准变动对市场造成的一刀切的效果。从货币政策的目标来看,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发展经济和平衡国际收支和完备的国债市场无疑是实现个目标的重要保证。
其次,良好的国债市场能够对资本市场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促进利率的市场化,进而提升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为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提供条件。这样,我国的经济才能够更好地对外开放,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环境。同时,稳定的国内市场必定会引起外资的流入,提升我国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进出口贸易的进行。在更进一步,稳定的汇率和利率对于人民币的全球化也是意义深远的。
虽然良好的国债市场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其前提条件也较为苛刻。首先,对于政策制定者的能力和判断力的要求比较苛刻,真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言“货币政策具有很长的时滞,于是,对于货币政策指标的调控就需要富有远见和先发制人”,这并不是一个普听人能够达到的。其次,对于信息的真实及时性要求比较苛刻。因为货币政策指标很多,而货币政策目标,从我国而言,并不明确,但大体可以看出稳定物价和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而要协调这两个目标,或者是所有货币政策目标,就要求信息(如货币供应量、CPI、PPI、经理人采购指数等指标)做到真实准确和及时。最后,对于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的透明性要求很高。如我们所知,要稳定经济很重要的一点是维护市场的信心,稳定市场预期,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到公开和透明。
综上所述,发展国债及国债市场尤其刻不容缓,我国政府当局应当予以重视,这样才能为中国营造稳定、和谐和发展的环境,帮助中国安全平稳的走过历史的过渡期。
参考文献: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以上,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占65%,GDP超过60%,税收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就业、创新和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过去30年,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数量巨大。2011年,以个人独资等形式的企业大概有1100万家,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大约有3600万家,合在一起有将近5000万家,这使得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现今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看,目前令其裹足不前的原因主要有: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原材料、能源等成本大幅提升,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劳动力成本上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资金链面临压力等。首先,理论认识与思想观念上的偏见和误区。中小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企业,那种以所有制划线或所有制歧视的观念,常常使非公有制企业感到竞争的不公平;其次,涉及中小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使得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过重;再次,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宏观管理滞后;第四,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融资渠道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融资问题,而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有一个完善的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是其得以发展的关键。
三、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前景
(1)可打破产品同质化的被动局面。长久以来,中小企业不深入了解市场信息,不分析市场需求,一味盲目模仿、跟随行业内其他厂家,生产同类同质产品,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行业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平衡。欲打破这种市场状态,中小企业只有实施差异化的战略,积极探索市场差异,从而有效地进入市场。
(2)建立稳定忠诚的顾客群。在买方市场的今天,追求顾客忠诚度成为商业中永不过时的哲理。中小企业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满足了顾客某种独特的需求,给顾客带来了难忘、独特的体验,提高了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一方面可以留住老顾客,使顾客重复惠顾;另一方面可以赢得口碑宣传,通过老顾客介绍新顾客的方式不断扩大企业的顾客群。
(3)带来较高的溢价和回报。中小企业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可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建立较为稳定的顾客群。这不仅可以降低顾客的损失率,还可以给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销售业绩。美国商业研究报告曾指出:多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者,可为企业多带来20%--35%的利润,固定顾客数目每增长5%,企业的利润则增加25%。
(4)更好地应对替代品的竞争。由于购买具有某种独特性的产品的顾客对该产品价格的敏感性较低,更注重品牌、形象和独特性,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接受替代品,而那些缺乏特色的大众化的产品,则更容易受到替代产品的竞争威胁。
因此,中小企业若能正确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使企业和产品独具个性,从而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较高的市场回报,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四、我国中小企业可资借鉴的差异化战略
由于中小企业一般投入产出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一般较低,从而导致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低下。特别是很大一部分企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无力实施低成本战略,因而采用差异化战略实为明智之举。我国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可参照以下途径:
(1)创造市场法。市场由形式多样、需求各异的消费者群体组成,并且其消费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无论多么完善、多么成熟的市场都不可能长期不变。市场差异始终存在,经营机会随处可见。创造市场要求企业经营者犹如一个创业者,要求他们不断创新,强调采用新技术,培育新市场,开发新行业和建立新的标准。市场细分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指依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个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体的行为或过程。实践证明,只要广开思路,寻找差异,将差异市场培育成型,完全可以在成熟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管理会计在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
在医院设立管理会计部门具有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无可取代的作用,也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医院实施科学、合理的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医院管理者需要对医院的日常经营作出决策。管理会计结合医疗市场的需要和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医院的发展和经营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并对医院在投资项目以及投资方向的选择方面作出合理的可行性分析,为医院的投资建设提供明智的决策。第二,有助于医院对自身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医院能够实现对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能够为医院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另外,管理会计通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也能为医院在组织经营活动、配置优化医疗资源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第三,有助于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完善财务管理。医院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完成财务会计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医院的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核算,为医院判断其经济效益提供准确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最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第四,可以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医院在开展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时难免会出现财务风险。管理会计可以通过财务分析以及对固定资产进行本量利分析等方法对医院的财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有效利用,并对整个经济过程进行预测、决策、控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能发出及时的财务预警信息,从而有效的识别风险,降低医院的损失。
二、加强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和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管理会计在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加强管理会计在医院的应用?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和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机构
建立管理会计机构、在医院内部建立起与财务部门并列的管理会计部门、配备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使管理会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是规范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具体业务中,管理会计和核算会计要做到并行不悖,使会计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同时还要抓好管理控制工作。
(二)做好定期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属于管理会计的专门技术和方法,主要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核算医院收入以及成本支出的情况。针对医院在医疗活动中的动态经济情况编制相应的损益表和比较分析表,向医院管理者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另外,还要仔细地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三)在医院实行全面预算
一般来说,全面预算包括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责任预算以及决策预算等内容。建立健全医院的全面预算制度,有利于科学规划医院的发展目标,使收入和支出实现有序的管理。通过对日常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对医院的实际工作作出客观而真实的评价,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做好成本核算
做好成本核算对于控制医院的支出、降低医院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对象是药品经营成本和医疗服务成本。成本核算人员负责医院的医疗成本、各科室成本以及医疗项目成本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与核算工作。
(五)定期开展专题分析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医院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合理性分析。可以采用货币时间价值理论以及内涵报酬率等方法分析投资立项并进行评价。第二,对医院的物资采购进行预测和分析。在事前对药品采购和医疗设备进行预测分析,同时进行存货控制,尽量减少因库存积压造成的资金浪费。
(六)做好业绩综合评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1979-2008年间实现了平均9.9%[①]的GDP增速,比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快了6.8%左右。2009年,随着次贷危机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逐步蔓延,我国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效益低下、竞争力弱、缺乏品牌、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始显现,如何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了新的课题。那么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中国的出口结构到底有哪些问题?
二、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区域特征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战后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两种模式。前者短期,效果好;后者长期国际贸易论文,后劲足。二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或直接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或很快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模式转型,获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次贷危机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方式遇到了重大挑战。
三、中日韩的出口贡献比较:基于自回归模型的经验分析
虽然同为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江苏经济增长的出口依存度显然要大于日本和韩国,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江苏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比日韩同期分别高17和44个百分点。1985年以来,江苏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波动,而日本经济膨胀期的均值在2%,韩国更低。同时,江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远大于韩国和日本(图2-5、2-6)。
前文分析了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即期影响国际贸易论文,如果要就三者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影响做出合理评价,就要从历史周期中,找出其对江苏经济拉动的一般规律。本文选取的数据样本是江苏省1985-2008年的年度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技术,讨论江苏经济的持续增长动力问题,并从长期和短期不同侧面全面剖析几个内生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这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出于研究方便,将其时间序列分别表示为GDP、EX。而为了降低异方差,本文对四个变量分别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EX。
1、ADF检验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的错误。结果表明,这四个变量都是平稳变量(详见表3-1)。因此,对LnGDP、LnEX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察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判断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影响。
表3-1 ADF检验结果
LnGDP
LnEX
中国
I(1)
I(1)
日本
I(1)
I(1)
【关键词】中药 现代化 必要性 可行性 研究前景 长远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理论完整,医疗实践丰富,疗效确切的传统医药体系。但是,中医药也必须全方位地开放,融合更多的现代化信息,利用现代社会中的高科技来丰富、充实、完善自身,使中医药优势更加明显。如果说中医还是靠四个手指式的纯望、闻、问、切,中药还是象中药房的撮药、称量、分药、煎汤药等几千年来的老一套,是没有融合到现代社会的表现,因此作为中医药学科技工作者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应有所思考、有所作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1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1.1 “回归自然”热潮的兴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的质量和长寿日趋重视,单纯依靠化学药物难以满足人们的这些追求。人类的医学模式开始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由单纯的治疗疾病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因此,博大精深的传统医药越来越受重视,且在人类医疗保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祖国医学“药食同源”的观念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如在美国市场以食品补充剂的中药保健品深受欢迎且无需FDA批准。“回归自然”的热潮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1.2 国内外对中药及天然药品的需求在逐渐扩大 我国的中医药正在逐渐被认可,但是我国中草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等基础研究和开发薄弱,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工业化水平低,过程装备现代化程度低,中药企业存在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科学技术含金量低、管理水平低、自动化水平低;中药剂型落后,大多是传统的汤、丸、散、膏、丹类剂型;从药品研究开始到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等多个环节缺乏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控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难以使我国的中药产业实现“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也无法形成以“现代化”和“高科技”为特征的具有国际竞争国的中药产品。面对以上机遇和挑战,我国中药必须走现代化之路。
2 中药现代化的可行性
中药现代化就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管理和生产出以“现代化”和“高科技”为特征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化中药产品,使其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扩大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现代中药产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现代中药的特点为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便于贮藏、便于携带、便于服用等。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工程技术、标准、方法等实践问题;既有医学问题,又有药学、农业科学问题;还有资源保护、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等。
3 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前景
在新技术新方法中医药应用研究上,现在不少学者己从细胞、分子甚至基因等微观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角度很细微,技术达到了很先进的水平,如建立地道药材、病症模型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等等。随着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中医证候基因组学、中药(药效)基因组学等已列入重大研究课题。人类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一些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DNA分子标记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已应用于中医药研究,这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中医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己深入到了较高层次与水平,应用研究前景应为良好。
[17]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Guideline for postmarketing reporting of adverse drug experiences [EB/OL].2001-01-01. http://fda.gov/cder/guidance/index.htm.
[18]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ociety of health system pharmacists ASHP guidelines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EB/OL].2005-01-01.http:///s_ashp/docs/files/MedMis_Gdl_ADR.pdf.
[19] European Commission.Directive 2001/83/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6 November 2001 on the community code relating to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EB/OL]. 2001-01-01. http://apps.who.int/medicinedocs/en/m/abstract/Js17096e/.
[20] 田峰,谢雁鸣.欧盟人用医药产品警戒体系译介[J].中成药,2010,32(12):2154.
[21] 覃正碧,卢祖洵,吴晔.完善我国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探讨[J].医药导报,2009,28(2):267.
[22] 李曼,王忠,张象麟.对我国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现状的认识和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11,8(4):225.
[23] 张欣涛,卢春来,平其能.我国现阶段有效实施《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药房,2008,19(29):2241.
[24] 李博,高蕊,李睿.中成药上市后评价管理体制研究探讨探讨[J].医药导报,2012,21(23):2723.
[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EB/OL]. 2012-10-01. http:///uploadfiles_2/File/20130122095040821.pdf.
[26] 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N]. 中国中医药报,2012-12-20(3).
[27] 白殿一,逢征虎,刘慎斋. 标准的编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9.
[28] 廖星,谢雁鸣.共识法在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 6(6):555.
[29] Wilcox C M, Allison J, Benzuly K,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on the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including cyclooxygenase-2 enzyme inhibitors and aspirin. [J].Clin Gastronenterol Hepatol,2006,4(9):1082.
Exploration of how to formulate guidelines on post-marke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veillance
ZHANG Wen, XIE Yan-ming*, YU Wen-ya
( Institute of Basic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116-02
“中医坐堂”起源于起始于东汉名医张仲景,其后历经风雨,最终形成一种固有模式,广布于全国各地的城镇乡间,长期在我国基层医疗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但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一些零售药店的经营者开始通过中医坐堂开“大处方”,误导、诱骗就诊者购买高价高利润的药品。以至于在2001年,有关部门对药店中医坐堂采取了“一刀切”的无奈举措。“中医坐堂”从此进入业界的广泛争议之中。2007年,在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的通知》[1],宣布“中医坐堂”重出江湖。但其试点工作开始两年多来,药品零售业内从刚开始对其的新奇和兴奋的态度,到如今的平静和观望的心态,这前后巨大变化真实地反映了“中医坐堂”的发展现状。难道“中医坐堂”真成为药店的“鸡肋”,落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下场?本文对“中医坐堂”的前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对“中医坐堂”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1“中医坐堂”符合国家新医改中要大力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要求
中医药作为我国原创的医药科学,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领域,它对建设创新型医学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作为有效防治疾病的手段,其对疾病的认知方法和治疗理念,与当今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趋势是一致的,顺应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需求,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2009年年初国务院公布的“医改意见”中指出,我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其中要大力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更加注重“防重于治”的原则,要让老百姓懂得健康和保健知识。而“中医坐堂”则会有利地促进中医在全社会中的应用,从而达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标[1-3]。
1.2 “中医坐堂”符合人们追求中医健康保健的需求
目前,我国医药体系存在中医药和西医药体系两大体系,其中,中医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只是近代以来,在西医药的冲击下,使得传统中医实践不断萎缩。尤其在现代,受“科学”观念影响,人们更加难以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中药现代化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相比之下,西医药凭借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医疗体系中占据了上风,并成为世界医疗体系的主流。但随着世界疾病谱的迅速发展,西医注重局部的治疗理念和过于借助器具和手术的治疗方法,不仅易造患者的损伤,同时也极大地推动治疗费用的上升,给各国医疗保障体系带去沉重的压力。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必将越来越高,而中医药追求整体治疗和简易的治疗方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中医坐堂”这种模式,通过聘请合格的中医师在药店坐堂,利用他们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为患者开出的中医处方,这种治疗模式既符合中医的行医模式,同时也为药店带来顾客,增加零售药店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为中医药和药店零售模式联合提供了完美结合点。
1.3 “中医坐堂”提高了药店跟医疗机构竞争的技术含量
在新的医改方案中,我国药店在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增强,这跟药店没有储备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技术人才存在一定的关联。虽然国家逐步推行执业药师制,这将会增强药店技术人员的层次,但是由于在短时间我国医药无法实现真正的分业,而且药师法律定位的不明确,药店的发展空间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但如果“中医坐堂”能够真正在药店迅速开展起来,把中医药的特色跟药店的经营模式相结合,使之构成我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重要组或部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中治疗保健作用。这不仅解决了中医药的出路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药店人员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了其竞争力。
2推动“中医坐堂”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
本次医改方案提到,“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建议国家将“中医坐堂”纳入到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的作用中。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严格规范并监管药店中医药坐堂的行为。
2.2社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社会媒体,广泛宣传中医药的作用[4],让大众正确了解、认识中医药,为“中医坐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3药店提高经营服务水平
尽快提高药店的服务水平,如增加中药煎熬等服务项目,以方便顾客服药。同时,为“中医坐堂”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勿借诊所之名,实施非法行医或推销药品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Z].国中医药办发(2007)51号.
[2]新浪网.卫生部”全国十市(区县)试行药店中医坐堂制[EB/OL].] news.省略,2007-11-07.
[通信作者]*任德权,主任药师,Tel:(010)64114411-2964,E-mail:
[作者简介]胡镜清,研究员,Tel:(010)64014411-2411,E-mail:为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四诊客观化应用进程,加强临床研究证候测量的质量控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主办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证候测量客观化专题研讨会于2013年11月16日在上海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医证候测量与四诊客观化领域专家以及有关管理部门人员,共同就中医药临床研究特别是新药注册研究中证候测量与四诊客观化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相关标准法规制定、质量控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就中医新药临床研究四诊客观化应用达成如下专家共识。
1、中医四诊客观化是传统中医诊法现代研究的重要基础与方向,是规范中医临床辨证过程、客观描述辨证结果的必要前提。推动中医四诊客观化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进程,对于提速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现代中医药服务业、树立我国中医药标准国际引领地位和加快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院校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绝大多数人们认可,即人们认为健康问题或疾病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健康的重新获得、疾病问题的消除,也需要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去思考。也就是说,疾病的消除,除了需要药物、技术的作用,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健康心理、和谐的社会因素影响同样重要。而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与健康的关系,是社会医学传授的基本理论。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西医院校还是中医院校,既然均以维系与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因此均应设置“社会医学”这门课程。另外,就中医院校而言,社会医学与中医院校传授的主流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目标的一致性
中医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进行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健康维护的健康使者;中医院校开设的主流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望、闻、问、切”能力,培养学生开具“中医药处方”,减轻患者病痛的能力。而社会医学,主要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出发,对健康问题进行阐释,提出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社会处方”。一般情况下,健康问题或病痛的消除,常常需要“医药处方”与“社会处方”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医学与中医药院校的主流课程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
1.2理念的一致性
社会医学,在西医院校里常常是预防医学专业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社会医学与中医院校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对“预防为主”、“环境与健康”关系理念、疾病诊治理念的阐释上存在一致性。如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社会医学以传授“预防为主”理念为己任,而中医药主流课的鼻祖《黄帝内经》[2]中曾经指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在社会医学中,特别重视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现在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中,认为环境因素是导致健康问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春秋左传》[3]中曾指出:“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其实就是强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今天,中医界强调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实质上就是“预防医学”的理念。
1.3传授知识的一致性
在对健康影响因素、健康促进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上,中医药主流课程与社会医学课程存在一致性。譬如,在社会医学中,特别强调适量运动、积极心态与健康的关系,而中医药文化也是特别注重这一点的。如中医有“舞蹈以养血脉”之说,《红炉点雪•静坐功夫》里说:“歌咏可以养性情,舞蹈可以养血脉,又不必静坐(练静功)。”另外,在社会医学里,将“健康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视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而中医药主流文化特别重视饮食、养生等与健康的关系。
1.4对文化认可的一致性中医药主流课程,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应该说中医药传统文化、理念,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指南针,传统文化、传统理念对健康问题阐释、对疾病诊治的解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而在社会医学中,特别重视文化因素对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如社会医学认为文化因素是影响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文化影响是导致健康问题出现或消除疾病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2中医院校社会医学课程授课特点
2.1与传统医学相结合
在中医院校,社会医学的教学应服从于主流课程,密切结合传统医学理论进行传授,应开拓一种利用社会医学视角解释传统医学理论的新思路。如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常用“阴阳”、“五行”等理论解释健康问题;而在社会医学现代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中,认为环境因素是致病的极其重要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可以将环境因素与“阴阳”、“五行”理论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解,又能引起学生对环境与健康关系问题的重视。
2.2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侧重点在于用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解释健康问题。而中医药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富含社会哲理的文化科学,社会医学课程要在中医院校得到发展,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理论与精髓,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做到教、学相长。
2.3强调方法学的介绍
中药现代化指的是集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于一身后,与现代科学技术互相结合,进而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复杂性、艰巨性过程。其主要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研究出具有高科技、现代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现代中草药产品,进而促进中药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1 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分析
所谓中药现代化,指的是在对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进行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理论以及手段进行充分、合理运用,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生产、研究、开发以及管理出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特点的现代中药产品,具有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促进我国的中药产业朝大企业、大品种以及大市场的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较强大的现代产业,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中药的占有份额。中药现代化产品主要具有三效、三小以及三便的特点,其中,三效指的是速效、高效以及长效;三小指的是毒性小、剂量小以及不良反应小;三便指的是方便携带、方便储藏以及方便服用。
2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朝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能够快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药的现代化进行开发、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历史文献资源逐渐朝现实生产力转变,逐渐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另外,其能够对医药产品和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出口创汇力,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搞活,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健康发展;此外,使中药材的种植越来越规模化和规范化,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并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通过构建国际制定的传统药物标准规范体系,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将中药作为治疗药物的身份进入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中,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凝聚力,而且还能够提升我国传统医药大国地位;最后,通过研究中医药,能够实现跨领域联合攻关,促进多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增强整体创新力,促进现代科学的又好又快发展。
3 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中药资源种类繁多,药材质量不稳定
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繁多等因素影响,给中药产品的生产水平产生一定制约。如过度开发宝贵中药材,导致其资源逐渐濒临枯竭;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粗放型管理方式,进而出现单产量低、质量水平低的情况;珍贵和优质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引种以及栽培缺乏统一协调、组织;珍惜濒危药材代用品研究水平较低,道地药材的开发研究不够充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以及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污染等问题。
3.2 中药生产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规范不统一
由于中药饮片生产厂家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比较简陋,技术工艺水平低,导致药材重要成分流失,进而降低饮片质量。另外,同类产品和单个产品存在严重重复情况,进而降低质量,影响疗效和畅销,进而影响品种规模的形成。在中成药制剂中,传统剂型依然占据较大比例,新剂型开发应用存在问题。此外,中成药质量标准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导致其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有效解决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现象。
4 中药现代化的实施途径
4.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生产力
我国加入WYO后,中医药学面临着新机遇和众多挑战。因此,要对加入WTO后给中药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正确分析,抓住良好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加入WTO,不仅能够引进更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中药产业朝工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中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后,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生存力,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全面实现GMP生产,将以往中药生产运用的传统分离、粉碎、提取以及精制技术逐渐使用国际上成熟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与浓缩技术、树脂吸附技术、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以及喷雾、冷冻干燥技术等代替。
4.2 将科技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能够促进中药新产品开发研制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并定性、定量检测原有产品,进一步解决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的问题,所开发出的中药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以及方便实用的中药;另外,通过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现代化专利技术改造以往的生产设备,最终实现检测自动化、生产程控化、包装机械化以及输送管道化。此外,促进中药产业朝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主要包括原药的种植、采摘、养殖、加工、生产、仓储、临床以及营销等方面,实现其规范化、全面化的控制,显著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
5 结语
总之,对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实施途径,旨在能够提高中药现代化发展速度,提高中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中医药崇尚自然、整体的医疗理念,其临床优势得到了更多的认同的今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规范和维护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中医高等教育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载体,而在世界范围内中医高等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又是中医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是其实现国际化的关键。
1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中医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即国际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际中医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除中国内地外,仍需开拓有良好设施和学科支持的中医药教育。(2)国际中医药人才教育目标和知识体系缺乏标准。(3)海外中医药教育机构中师资及学术管理体系有待建立。(4)教育计划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5)国际中医药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中医药学术交流的语言平台尚未建立[1]。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全球中医药教育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通过这些标准,一方面规范中医药实践和人力资源培养,更重要的是按照这些共同的标准来激励海内外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亦即通过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使中医药人才培养实现国际化。
2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
2.1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标准的建立
在中医药国际教育实践的活动中,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引导和控制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管理目标、行为标向、教学质量、设备效用和服务方式等统一于所限定的约束范围和应遵循的规范准则,使之定向地获得最佳的运行状态、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良性转化的过程[2]。核心内容是标准,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标准而组建和构成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标准化体系。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标准的建立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国际医学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三个国际性组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简称WFME)、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简称IIM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简称WHO西太区)分别于1999年10月、2001年6月、2001年7月制定了各自的在校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3],即《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国际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在校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其后,2007年10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4],将中医名词进行了国际统一,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推出此类标准,解决了独特的中医概念如何准确定义、翻译这样的一直困扰中医学术国际交流的难题,也为满足现代中医学教育,培训医疗、研究、信息交流的需要制定了统一标准。另外,为规范世界各国的中医学本科教育,解决发展中医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11月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基本要求(草案)》[5]。至此,建立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标准,使世界各国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有了规范标准,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亦即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2.2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2.2.1 我国的实践基础
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已成为全球性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部分。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3000余人,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6]。且目前世界上开办中医学教育的国家已经超过了40个,数量达到了几百所,遍布到了世界各大洲,为普及中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同时,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国际医学教育组织推行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和我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教育部试行的《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和《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等国际、国家标准指导下,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可贵的实践经验,成为有良好设施和学科支持的中医药教育基地。
2.2.2 他国的经验启示
(1)教育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如2001年日本“大学结构改革方针”。其中包括:①通过调整与优化大学组织结构以加强大学的管理基础建设;②在国立大学实行法人化制度的同时,大胆地引进民营管理机制,在大学内部实行有效的管理体制[7]。(2)教学内容规划的标准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广泛开设国际化课程上。日本大学为培养学生具有能适应国际环境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力争使每门课程尽可能多地容纳国际化内容。(3)教学质量和考核的标准化建设。在欧洲地区为求各国之间的课程设置、学位制度等的统一。29国于1999年发表“博洛尼亚宣言”的推动下,日本财团法人大学基准协会于2002年7月召开了以“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为题的国际研讨会,通过了“东京宣言”。其中,提出了设立国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必要性与建立国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质量、考核、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材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鸿毅,严世芸,尚力,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任务[J].中医教育,2007,26(5):22.
[2]柴可夫,钱俊文.浅谈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4,(3):43.
[3]曾诚,万学红,阎正民,等.三套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比较[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55.
[4]中医药术语走向国际化:英译获统一中译用繁体[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7):封3.
“民族医学”是在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国的中医和藏医、蒙医等各少数民族医学[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2]。民族医药作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它是中国珍贵的、面临濒危并且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传统医学。应将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轨迹之中并加以重视。
1 民族医药的保护现状
1.1 中医药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医学科学体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体系。
根据2003年底出版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卫生机构总数为85705个,人员总数为4808640人,卫生技术专业人员总数为3840340人。其中,中医医疗机构仅有3801家,职工435082人,卫生技术专业人员349274人。据统计,在全国县级医院及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中,中医医院的比例仅占12.94 %。全国的行政县并不是都有中医医院,中医医院覆盖面只有66.145 %。中国西部地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12个省、自治区中,地方级中医医院仅占西部地区市级数的31 %。近年来,通过政府机构和民间人士的努力,中医药国际合作气氛日益融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和亚洲的孟加拉、格鲁吉亚、韩国、蒙古、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非洲的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欧洲的白俄罗斯、克罗地亚、意大利、摩尔多瓦、俄罗斯,美洲的秘鲁,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专门签订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备忘录。并分别和意大利、克罗地亚、摩尔多瓦等国卫生部就中医药领域的合作签署了协议,与54个国家的卫生合作协定中有中医药合作条款,这标志着中医药和海外政府间的合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国际化走向了新阶段[3]。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医疗机构目前有5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每年约30 %的当地人、超过70 %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4]。
目前,在中医药传承人的教育方面,以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为培养后继人才的主要模式,同时,以名医“师带徒”培养学生的方法,也已成为适应中医成才规律的教育制度。
1.2 少数民族医药
各个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不同的自然地域、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主要包括蒙古族医药、藏族医药、维吾尔族医药、壮族医药、傣族医药、彝族医药、朝鲜族医药、苗族医药、鄂伦春族医药、拉祜族医药等。
1.2.1 少数民族医药机构与人员队伍
目前,现有少数民族医院165所,其中藏医医院57所,蒙医医院43所,维吾尔医医院37所,傣医医院1所,瑶医医院2所,哈萨克医医院1所,壮医医院1所,其他民族医医院17所。2003年在北京成立了综合性的北京民族医院,全国各地还有一批民族医药的门诊部和科室。、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湖南、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都建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开展了社会调查、文献整理、临床观察和药物研究。全国现有的民族医药专业人员约13000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分散在民间。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壮族、瑶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医生,基本上是一支民间医生队伍。有的民族建立了医学典籍和理论体系,如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傣族医学、彝族医学等;有的民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医药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用汉文编纂出版了医学著作,梳理出了固有的理论并使之系统化,取得了学术上的重大建树,如壮族、瑶族、侗族、土家族医学等[5]。
1.2.2 少数民族的医药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起,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建立了专科学校,并在甘肃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内设立了藏医专业,广西中医学院设立了壮医专业,中央民族大学也于2002年设立了藏医系[5]。
1.2.3 少数民族医药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少数民族药现代生产企业,尤其是一批民营企业涉足少数民族医药生产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医药的成药生产。截止2002年底,少数民族药成药的国家标准共906个,涉及9个省区的156个生产企业,其中藏药322个,蒙药216个,苗药154个,维吾尔药98个,彝药81个,傣药34个,景颇药1个,另外还有蒙药材57种。从目前情况来看,藏药、苗药的开发较好[5]。
1.2.4 少数民族医药的临床优势
少数民族医药在临床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内涵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它不但对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疾病的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等方面皆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蒙古族医学的防治方法,除了药物以外,还有传统的灸疗、针刺、正骨、冷热敷、马奶酒疗法、饮食疗法、正脑术、药浴、天然温泉疗法等;藏医对疾病的预防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除了药物防治之外,还有灸法、搽涂外敷法、药浴、药膳等防治疾病的方法;维吾尔族医学将治疗方法在形式上分为4大类:即护理疗法、饮食疗法、药物疗法、手治疗法;壮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傣族医学、彝族医学以及苗族、鄂伦春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医学也各有其独特的医疗方法和特效方药。
2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中医药将首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保护和发扬我国珍贵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目前,该局正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部门进行申报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工作,申请报告的初稿已经完成,正进一步完善,计划在年内提出申报。此次申报的中医药将包括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等内容,申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6](现已经申报)。这表明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已从理念乃至行动上将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轨迹之中并加以重视。这也是形成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的新开端的大好契机。
2.1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就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现状而言,各民族的医药状况,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各自发展显得不平衡。有些民族医药资源丰富,通过发掘整理工作,编纂出版了医学著作,有其较完整的医学典籍和理论体系;有些民族,虽然医药资源丰富,但尚未收集、整理或刚刚起步;有些民族医药零星散落在民间而未成体系。
就目前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形势而言,非常令人担忧的是,民族医药文化遗产被无情地轻视或舍弃。尽管长期以来,民族医药有“中医政策”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但对整体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实施步骤。
2.2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2.2.1 积极开展民族医药的普查工作,使民族医药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普查是对民族医药进行有效保护、对濒危民族医药项目进行抢救的基础。民族医药普查的目的在于:
(1)通过普查摸清一个地区流传的民族医药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流布地区、传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变情况以及采集的历史。(2)通过普查发现承载民族医药的传承者、采集者,采集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的医书、采药经验等。 (3)通过普查记录或录制各民族医药的原真形态与现状等。
2.2.2 保护民族医药传承人,建立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
保护传承人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培养“传习人”是传承机制的另一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通过传承人的传授,习得、接受、掌握民族医药遗产的技能,并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承骨干的人即“传习人”。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加上“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意味着“教育”是“传承机制”的重要手段7。在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齐抓保护“传承人”与培养“传习人”,才有可能使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下去。
2.2.3 保持民族医药的原真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押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需要提高认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申报地区级、国家级以及联合国的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要把握好保持民族医药的原真性的原则。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在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而且也有助于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医药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庄孔韶. 人类学通论M. 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489.
[2]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3]张伯君. 我国中医医疗机构生存状况调查[N]. 中国中 医药报. 转引康易网. 2005-10-25.
[4]左言富.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N]. 中国中医药报. 转引康易网. 200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