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4:55: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信息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1

2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2.1加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深度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强城乡网络信息平台和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建设和改造,完善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向村落和农户延伸,着力更新改造并建起完整可靠的农村信息网群和商务、政务平台,装备电脑服务机、信息机、SIM卡等信息服务终端,使农村信息网络平台的工作全面进入常态化。进一步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全覆盖工程,加强宽带网络、无线通讯、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和农村光缆升级改造,消灭“死角”、“死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三农”综合信息系统和农村公众信息“双信”平台,推进惠农短信系统和强农微信系统建设,促进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三网融合”,鼓励农村发展通过一个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个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跨网业务与内容融合,实现农村“三电”合一和“三网”全覆盖。大力支持网络运营企业在农村提供电话、电视、互联网综合接入与信息服务,推动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2.2加快资源技术提升融合

统筹整合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邮政、电信、广电等信息资源,集成完善纵贯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横联省内外各地各相关平台的“三农”信息网络绿色通道;按照市场化运行模式,将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程控操作系统尽快装备到农村种养生产领域,提高作业机械和电气设备运行效率;在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各领域普及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加快传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田园生产、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实现农业资源、农田环境和农业灾害的远程实时监控与分析预测预报[3],发展精准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扩大物联网技术在田园、物流和商务供需上的应用,全面开通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追溯、“三资”管理等网络业务系统,按照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立区域信息网群,促进信息化与农村商务、政务、法制、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家政方面的广泛深度融合,形成完整高效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2.3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在岗人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充电”,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托高校、科研、园区和大中型企业等人才培养高地,加快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建立青年人发展基金、培训基地和就业平台等青年人成长机制,完善目标考核、薪酬绩效、思想交流和后勤保障,提高青年人的归属感、忠诚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尽职尽责地报效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进步成长。树立人才兴业观念,因才适用,不拘一格地选拔重用各类潜在人才。经济型人才才思敏捷、市场活跃,应充分利用其人脉优势,为其创造社交环境,鼓励其投身于农业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领域;技能型人才聪颖慧质、技艺娴熟,应充分利用其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聪明的智慧才华和忘我钻研的精神,置身于农业信息化创新领域;服务型人才仁厚兼备、勤奋扎实,应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为其安置做内(公)务性的工作;高端型人才知识渊博、才智过人,应鼓励其研发新一代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领军农业信息化建设。

2.4加紧公众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各级国家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并延伸到村“两委”、农村合作组织、农业公司和专业大户,形成基础完备、功能齐全、分区合理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面向“三农”,搞好信息采集、分析、处理、[4],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5];由农业部门牵头,教育、科技、广电、电信、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整合物资资源、情报资源与人力资源,完善服务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域内外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加盟、并购、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体,扶持创业人员在农村创建信息服务产业中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对接,扩大区域领域和效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网、农网的数据集成和门户作用,推进政务公开和公共事务网上快捷交流、沟通与传递[6];开辟远程教育平台,解决偏远落后地区在教育和培训时空上的限制和困难;继续办好农村电子商务,拓展“云计算”在农村商务领域的应用,构建起新一代多功能多用途的综合性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链。

3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3.1扩展示范应用

以村镇及其产业集聚区为主,创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生产机械化、经营服务信息化;从装备各类基地、园区、龙头企业、种养加销大户入手,加快智能化机械在农田作业、水利建设、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控)、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为重点,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

3.2强化公共支持

以市场经济理念和方式指导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等手段组织实施各类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壮大农业信息化规模,增强实力,拓宽应用范围和领域;利用公共媒体,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城乡公众参与意识;从实际出发,积极开拓应用市场,吸纳地方、城市和外埠商家前来投资兴业,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使信息化建设及其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真正给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带来切实的经济实惠。

3.3协调资金投入

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设立国家基础建设专项,重点支持农业信息网络、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村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及其各类涉农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设立财政专项补助,加大对贫困薄弱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及其技术和产品应用普及的支持;采取股份制形式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引进资金和设备,开发新一代信息化产品和技术,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金融信贷、集资入股、合资经营的投资机制。

篇2

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课题,其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用户增长迅速;二是全程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信息技术全面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不仅使发达国家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改善,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增长率超过15%,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标志。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规划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制订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同时,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十年来,尤其是在“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和推进我国农业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枢纽。特别是在我国各级政府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部门用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投资接近5亿元,各地的农业信息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家农业网站,全国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局域网,设立了相应的农业信息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并配备了必要的上网设备,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农业网页和独立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9000多个,占乡镇总数的23%。在全国37万多个互联网站点中,涉农网站为6389个,占0.6%,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网站基本畅通的有1095个,畅通比例为46.5%。在农业科技教育、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形成了初步的信息采集系统和相对规范的信息采集、报送制度。同时,我国数据库建设水平和数据库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多媒体制作技术和声像媒体技术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其中部分数据库的功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尽管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还很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农业信息需求不足。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影响,加之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和财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觉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即使一部分农户看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巨大商机,但由于购置计算机成本较高,上网收费太高,农民上不起网,造成农业信息需求不足。

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网站布局不合理。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化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许多省份只建设了区级和部分地市的农业信息网站,还有部分地市、县区一级没有建立网站, 造成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许多县乡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肠梗阻”现象。目前,2000多家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8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却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 另一方面,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还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目前,许多地方农业信息网站对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贮存、处理标准和网络系统标准等都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垄断信息和行政干预时有发生,缺乏统一规划,给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带来困难。同时,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真正指导农民生产、销售的农业的信息太少,信息资源难以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能产生预期的效益,信息化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

4.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仅有的少数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市、县级懂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较少,乡、村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大部分农业信息人员网络知识掌握得很少,信息反应灵敏程度低,的有效供求信息少,实效性差, 不能及时为农民生产和各级政府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准确、优质的服务。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遍通全国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 建立和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 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广校、乡镇农业信息站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彻底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2.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建设起步阶段的主体是政府,只有政府才能担起提供公共通讯设施,建立农村信息体系,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信息意识,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扶持力度。积极建设农业信息网,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同时,政府在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对农业信息产业进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篇3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篇4

2加强信息化整合利用

整合三大农业信息系统,在全市建立“两平台一系统”(全市数字农业平台、全市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业行政服务系统)和统一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成功能分工完善又关联互通的“三农”数字化平台,数字农业平台重点是农业生产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是农产品营销服务,农业行政服务系统致力于优化政府为农服务。市、县两级联动,加强农业信息部门同电信、广电等部门的合作,将农业网站与手机短信相连接,开通免费手机短信系统,开展短信预订、接收、发送和检索查询网上动态信息等服务;综合利用电脑网络、电话、电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资源,联手推广“三电合一”的服务模式,通过电视有影、电脑有文、电话有声的农业信息多元化传播载体有机结合,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信息服务需求。综合利用数字农业网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民信箱电子信息平台,搭建新型网络营销平台,开展“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和网上农博会等活动。

篇5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飞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可以推进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进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使农民在了解产业信息的过程中,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渠道,而且也可以让农民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市场变化。所以,农村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信息化设备和仪器,就可以快速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效率。因此,农村市场的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了能够深入建设农业信息化,不仅让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很多,而且收入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促进了农村向小康型社会发展,另外,农村经济能够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都是因为农村信息化不断的建设所带来的良好效果,也为农村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加大力度宣传,指引农民应用信息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在对于外来新兴的信息接受能力较差,如果想要让农民普遍应用农业信息化,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可以让农民真真正正的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在应用的过程中,要能真实的感受到其所存在的真实效果。为了进一步对农民指导应用农业信息化,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多多推行示范点,进而可以扩大宣传,最终可以大力的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我们可以从当地农业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方面抓起,让他们起好带头作用。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培训班,进而重点培养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时,在不断扩大宣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鼓励农民通过网络或电话等向农业专家或者相关的农业信息化部门进行各种信息的咨询,可以让农民及时的掌握农产品的价格和其他农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而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还可以为农民提高农产品增加收入的作用。

2.2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服务体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市场需求和生产之间完成不相等,导致了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状况,进而严重的打击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还可以指导农民不断的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体系,最终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内容。由于国外具有先进的农业种植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并尽快的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给农民提供生产经营信息,进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我国农业信息较为封闭的现象,而且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的风险,最后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最大竞争力。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的模式,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的信息中介机构,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农业政策等,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咨询、检索、农产品供求现状的信息等服务需求,而且为农民提供的相关农业信息都比较及时、准确。这对我国农民在增收和增效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农业信息化在农村市场经济中的途径

在农村的生产经营主体中,单个农户存在着小、比较散、低、弱等先天性自然因素。然而所形成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已经严重脱节,从宏观角度来看,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农业竞争力也很差;从微观角度来看,农产品则表现的是比较难卖,农产品不断增加产量却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因此,只有不断的向农民宣传农业信息化,让农民真实的感受到农业信息所带来的服务,进而使农民可以更加及时准确的获取相关的农产品信息,清楚的了解农产品的供求与需求、市场价格等信息,并准确的把握好商机,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农业国际化水平迅猛发展,从发展角度来看,又给农业信息化赋予了新的指导定位,最后可以让农业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不断的扩大宣传农业信息化、科学信息技术等信息,不仅可以让农民获取海量的农业信息、农产品生产信息、市场价格等方面信息,而且也可以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使农民必须要转变自己的生产经营理念,并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他们更加富有创造力和积极性,最终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作者:辜学东 单位:当阳市农业局

参考文献:

篇6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加快农业发展,提升农村经济,降低劳动力以及提升工作效率,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农业的管理中,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但是,由于假设的方法以及措施不够全面,因此并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全部作用。由此可见,探讨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以及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

传统的农业环境下,针对于农产品的销售,由于很多农民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因此只能依靠卖给小商小贩的方式来赚取微薄的利润,而且小商小贩的收购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很多农户会出现粮食产了一大堆,但是却没有销售渠道,呈现“卖不出去”的现象,一年下来,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却卖不了钱,导致农民的经济生活没有了保障,更别提改善提升了。如今,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大家可以直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这样既可以有比较高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凭借这种方式,寻找到很多的销售渠道,进而保证农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且销售出去的价格也都比较可观。这样一来,既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又保证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降低劳动力,提升工作效率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体制下,除了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外,还可以降低劳动力、提升工作效率。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农业环境下,对于农业生产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为劳动力的参与,而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针对于农业的各项操作,我们可以实现自动化,进而降低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1]。例如,传统的农业环境下,针对温度的检测,我们需要采用悬挂温度计的方式,然后人工检查每一个温度计的温度,遇见温度不合适的再一一进行调整,而如今,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我们可以实现温度监控的功能,利用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反映所有的农业区的温度情况,然后通过观看电脑显示器就可以了解哪些地域的温度存在偏差,然后进行适当地调控就可以,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工检测温度的时间,又可以避免错误产生的可能性,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工作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2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以及途径

我们对380名农民展开调查,得出如下结论,我们发现目前有97.37%的农民家中都有互联网,并且有73.68%的农民表示他们经常会上网,但是当问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手段时,很多人却表示目前并没有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由此可见,针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别阐述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以及途径。

2.1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宣传和交流

若想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发展,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想办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以及交流,只有让大家意识到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提升大家建设农业信息化机制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若想加强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手段:一、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以及大家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让大家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帮助;二、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我们了解到目前将近98%的农户家里都有网络,且超过70%的农户每天都会上网,因此,利用网络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以及传播,进而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什么意义,提升大家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2]。

2.2完善农业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

在让大家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其实不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任何一项新的建设来说,资金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投入保障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投入资金,进而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3]。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向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寻求投资的方式提升投入资金,也可以通过贷款或者是寻找合作商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总而言之,一定要保证资金的充足。

2.3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

虽然很多农户家里都有互联网,但是并不代表大家都会进行熟练使用,更不代表大家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的管理,因此,除了以上的方法以及措施以外,我们还应该想办法加强对于农户的培训,制定信息技能培训计划,保证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农户都能做到正确操作,有效控制,进而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可持续性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还可以减少人力劳动,提升工作效率,希望在与之对应措施的帮助下,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可以得到完善,进而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松梅,郭虎.电子信息化应用于农业发展的优化研究[J].南方农机,2016,47(7):23-24.

篇7

Key Words:Agriculture Informationization; Interne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全球掀起了信息化的热潮,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1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只有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障。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只有采用现代化的监测和调节手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短城乡差别的有效方法。农业的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亦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2.1 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1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制约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基础设施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地解决,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7年1月22日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中国实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足?虻奶跫?满足人民上网的需求,这为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1.2 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进展很快

在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进展显著。在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农业信息化模式、农业信息化技术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多突破。

1997年梅方权[1]指出,农业信息化应是对农业整个过程的信息化,是依托信息技术对农业资源、环境和经营进行管理、监测,从而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2006年刘世洪[2]指出,农业信息化是人类将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级技术应用到农业社会活动中。同时,我国也开创了益农社及农业网络促销等不同形式的农业信息化模式和农业信息化技术。

2.2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成绩喜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2.1 农业劳动者信息技术还相对薄弱,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的主体,无论是农业的生产,还是销售,农民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弱,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互联网能够熟悉掌握的人还是少数,而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的农民就更少了。目前,尽管农业信息化已被广泛接受,但有些农业劳动者对于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所以如何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的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2 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还不够完善

农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农业产品的生产、存储、销售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受到生产周期较长,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易储存,损耗较大等诸多特点。尽管国内电商平台搭建的很好,但农产品很难直接应用在现有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而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还不够完善,这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的一个原因。

2.2.3 缺乏有效的多行业协作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

农业生产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前的农民是靠天吃饭,环境因素、气候变化、突然的自然灾害都会对农业生产及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早了解这些影响农业生产的信息。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多行业协作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这也影响着农业信息化进程。

3 适应新形势,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举措

3.1 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经之路。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乡镇等基层行政单位,是真正落实农业信息化最直接的组织者,要督促乡镇级的领导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采用多种方式,对农业劳动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2 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

加强与现有电商平台的合作,同时开发和完善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加快网络促销和益民社的探究和推广工作,解决好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上,不断开发、创新农益社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总结农益社的先进经验,结合已有电商平台的技术,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专业农业信息化平台,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市场机制。

3.3 加强理论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理论模型,为更好地实现农业信息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20世纪70代末期国际上出现集相关专家、学者的知识和经验所编写的应用软件“专家系统”[3];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以农业高新信息技术模拟农作物生长、畜禽育种的“虚拟农业”技术[4];21世纪出现了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技术的“精确农业”[5],这些先进的理论都值得研究和学习。借鉴这些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

篇8

从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提出,到90年代末的“金农工程”建设,山东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时至今日,农村通信网络初步实现了全覆盖,通信基础设施及宽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初步建成。相对于硬件设施的日益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实际利用水平却不高,大多数农民没能真正从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中得到实惠,甚至出现“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等与信息化建设目标相悖的情况。据调查,目前80%以上的农民仍是凭借多年的生产经验或与亲朋好友的交流来获取相关农业信息;真正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或乡镇上的信息服务站获取相关农业信息的不到15%,这少数人中还主要以年轻人为多。

1.2农业信息内容实用性不强

农业信息化实际利用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种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内容实用性差。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缺乏对信息内容的需求调研,对获取的信息内容缺乏整理、提炼和分析加工;同时由于缺乏对信息应用主体的市场细分,无法实现对信息应用主体的分类传播,提供的信息内容中,共性、大众化的多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少。不具体、不实用导致信息化成果的实际利用率低。

1.3农业信息内容和服务面窄

目前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一个初级服务阶段,信息内容多以种、养殖及农业供需信息为多,渠道也相对单一。对农、林、牧、副、渔各行业的服务还不能实现从自然条件判别、自然资源分析、发展方向优化、市场供需整合等多方面提供整套服务,不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由于还没能构建起一个完善的遍及全省、面向全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系统,因而无法避免经常性的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和价格波动,也无法利用信息化手段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2.4农业“从业人员”信息素养较低20世纪90年代后,年轻人大多数去城市打工,目前山东省农村真正的“从业人员”多数是留守老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由于成长时代的原因,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差,在信息的获取方面普遍存在从众性和保守性,缺乏竞争意识,很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关注科技信息并利用此类信息资源发展农业,这成为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收效不高的重要因素。

2加快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同共建”的基本思路[4]。无论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和科技投入,政府都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营造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源,拓展服务项目,扩大网路服务设施的覆盖面,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重点发展一些涉农经合组织、协会、市场、龙头企业、规模园区、经纪人、种养殖大户等作为信息化终端主体,以点带面,实现资源共享。

2.2提高信息内容的实用性

充分利用3S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和丰富信息内容,对涉农信息资源及时整合、提炼,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对信息内容进行分类检索,针对不同需求主体,实现定向传播,提高信息内容的实用性。在服务方式上,网络、视频、手机和其他传统媒体并用,最大程度地扩大信息的渠道。适时建立适宜于全省包含农业灌溉、施肥、植保、栽培管理及品种改良的专家咨询系统、家畜饲养管理专家咨询系统、农产品加工储运专家咨询系统等,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增加生产效益;建立覆盖全省、面向全国的农产品价格查询预警系统和农产品运销电子商务系统,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避免因价格波动和农产品营销带来的损失。

2.3加快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

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重要保障。从基层的信息采集人员到网络信息主管人员,不仅要具备信息采集、辨别、、写作、计算机操作等基本技能,同时要有条件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农业信息技术专门人才,从而带动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4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

农民信息素养水平决定着他们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农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针对当前农村现有“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现状,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农民宣传信息意识的重要性,用典型事例启蒙农民的信息意识,用典型示范户带动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关注,增强农民的信息需求意识,提高农民的信息甄别能力,引导他们有效地利用信息和正确地消费信息,让农民真正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得到实惠,使农民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

篇9

自2003年以来,依托“温州农网”、“浙江农民信箱”、“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及“农村文化资源共享”等一系列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温州市农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上半年,温州市通信城域出口带宽共89.6Gb/s,农村电话用户125万户,行政村通宽带率为93.4%,行政村有线电视通达率为90.0%横向比较,这些指标都居浙江省前列。早在2007年末,温州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计算机30.7台,远远高出浙江全省19.38台的平均水平。截至2011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计算机37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26台,意味着70.3%的农村家用电脑已接入互联网,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到2012年上半年,温州全市“浙江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超过22.95万户,乡镇开通率达到100 %,村级的联络点建设率达到100 % ,培养村联络点信息员6326人,“浙江农民信箱”逐步成为农业部门政策信息、气象信息、技术信息和农资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全市共建成5798个终端点,行政村建点率达100.00%,培训相关技术人员4197人。温州农网建设也初具规模,全市共建成9个分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站194个,占乡镇总数的70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二级信息服务网络。这些工程的迅速推进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为下一步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温州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深入分析目前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发挥各方力量,切实找出对应解决的有效措施。

一、温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的方面

1.多方为政影响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投入

虽然温州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当属前列,但目前总体上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真正的领导部门、综合协调部门和责任部门,有多个部门领导,名义上是齐抓共管,其实是各自为政,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资源分散,责任不明确,注重形象工程,而常规、具体工作很难到位。

2.农民农业信息素质的培养较为棘手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技术研究基础己经具备,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应该在基层农村,在农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充分重视农民的信息应用技能培训是温州农村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这是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在目前现实状况下重点要使广大的应用目标主体一农民,具备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当前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稍有能力的农业劳动力大都外出经商或打工,对留守的老弱妇孺来说,信息的需求意识、推广意识、接收意识都是一个高难度的工程。

3.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滞后

温州现有的涉农网站各有特色,但各自为政,信息分散,缺乏统一整合的全面的权威性综合信息平台。调查结果显示,面对众多网络站点,农民朋友感到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4.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信息资源分散,原创性不高,区域特点不明显,信息的真实性、实用性、时效性不高,影响了农民和涉农企业利用信息的积极性。现有的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管理,基层信息采集力量比较薄弱,导致各网站宏观信息多,区域性的针对性强的原创的微观信息少,信息服务缺乏个性化。

5.农业科研信息机构发挥作用较弱

地区农业科研信息机构未能真正融入当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尚未发挥最大效益。

6.温州县市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温州市县域之间收入差距巨大,全市目前尚有139个欠发达乡镇。

7.综合型信息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致,目前在温州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都非常缺乏,更别提集多种技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了。农业信息产业化尚处十起步阶段,对其他行业未形成足够的投资吸引力,除电信外,自动化、环境、生态、化工等行业涉足农业信息化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市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温州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居全省、全国前列,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有许多优先条件,应该承担起为全国同类地区或后来者提供经验借鉴少走弯路的责任。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应该在基层。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导,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科学研究、科技管理、科技推广等单位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打造地区门户网站,建立完善乡村两级硬件网络建设和组织体系,着力培养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经营者的信息素养,真正推进温州市农业信息化进程。

二、温州农业信息化推展的策略建议

1.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开展信息服务

收集、加工、分析、农业信息,根据农业信息制定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降低农业风险,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在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应以官方为主。一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可以保证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稳定信息人才队伍,有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二是可以保证基础设施的投入。

2.完善农业信息申报制度

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化法规,地方政府有必要制订农业信息中报制度和实名制,政府职能部门严格把关,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3.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

3.1做大做强“温州农网”

大力整合各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共享体系;应根据各地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提供统一的农业资源环境、农业政策法规、农业市场供求、农业技术咨询、农业监测预警、特色生态农业服务、远程教育、生活娱乐等信息服务。

3.2借助“浙江农民信箱”实现资源共享

近年来浙江省“百万农民信箱”已深入人心,在农村影响良好。进一步抓好农民信箱的宣传和推广,凭借“浙江农民信箱”这一成熟平台,充实各栏目内容,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网络信息源。

3.3进一步完善四级信息网络

温州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硬件网络建设居全省前列。但由于温州地区区域差异大,平原乡镇与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差别大,通过电脑接收信息还有不少困难。在现阶段,应尝试通过电视、热线电话、短信服务、信息员及农技员走村入户、送科技下乡、上门培训等多种媒介形式向农民传递农业信息。

3.4重点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

建立覆盖温州市所有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营大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重点抓好“温州农网”建设,使之建设成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的龙头。

3.5分层次开展农业信息教育培训

应该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和信息需求,开展分层次的农业信息教育培训,同时培训内容应符合农民需求。从调查培训对象情况分析,参培人员就业针对性不强,大部分人员认为对就业没有帮助,有的甚至对培训内容已遗忘。因此,针对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训,不仅要进行普通的电脑操作培训,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农民朋友了解主要的农业信息网站,有哪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栏目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

目前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多以公益性为主,在信息服务运作过程中创新服务机制,引入公司化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企业化的运作体制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有利于扩充信息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从而开发出更好地信息服务产品。

5.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信息机构功能

5.1搜集、研究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化研究动态

主动搜集、研究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动态,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合作交流,在本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

5.2参与举办各类信息利用技术培训班

温州市农科院信息所作为重要的师资力量来源,应该经常组织开展信息素养培训,提高农民、农场主、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产品经营者对科技需求的愿望和信息素养,培养农民读者群,提高农业信息应用能力。

5.3编写农技科普读物

温州市农科院信息所负责编辑《温州农业科技》,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现代农业》为农民提供适合当地特色的最新农业实用技术,为政府部门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化信息,为农技人员提供技术交流的平台。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程,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会出现许多新的更高效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提出的促进温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也将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愈雪,温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温州农科院,副教授

[2]李靖华. 浙江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1): 128-129

[3]浙江省科技厅. “浙江农民信箱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通过专家鉴定[EB/OL].zjkjt.省略/html/zxtg/detail.jsplmbh=0104&lmms=&xh=5860.

[4]浙江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管理处. 实施农民信箱工程, 建设数字新农村[EB/OL]. zjdii.省略/shuzizhejiang/shuz

izhejiang-xiangxi.jsp?CONTENT_ID=10352.

篇10

关键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探讨

目录: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5应建立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6结束语

PrimaryStudyonthe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inChongqingMunicipality

(YuanWenbing,YunyangAgricultureBureau,Chongqing,404500)

Abstract:Itisvitaltoquicken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forminimizingthegapbetweenruralandurban,promotionofagri-productionandthebuildofsocialistnewcountrysideinChongqingMunicipality.Basedontherealsituationincountiesanddistricts,thisarticleistoanalyzefiveconstraintsexistedinthesystemof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andproposesevenpriorprojectsandfiveassuredmeasurestodevelop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

Keywords: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Build,Study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业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网络信息热潮。因此,抓住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改善我市县乡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中的劣势,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城乡差距,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1.1概念。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并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显著提高。简单的说,农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

1.2标志。农业信息化至少具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政府有关部门或服务机构把对农业的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础之上,政府及其有关机构把对农民进行信息引导和提供信息服务作为重要职能;二是农民把信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来投入,以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依靠。

1.3评价指标。评价农业信息化发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一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等。二是农业信息技术装备情况,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等。三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等。四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五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1农业信息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信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

2.2农业信息化对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各种专家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给农业生产的带来巨大影响。

2.3农业信息服务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卖难”和“难买”现象的同时存在,就是信息服务不及时造成的。

2.4农村劳动力转移离不开信息化建设。我市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大县,云阳县可转移的劳动力就达30万以上,成功转移农村劳动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2.5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和政务公开的需要。这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和电子政务的要求。

2.6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的需要。信息网络已是科技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3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1观念的制约。近年来,基层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建设进度仍然缓慢。主要原因还是基层干部特别是一些行政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淡薄,与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

3.2资金的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投资较大,基层县乡由于财政较穷,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区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受到资金制约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些地方连工资发放都困难,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基层微机多是单机作业,有的微机型号还很落后。

3.3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这要求服务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而这种人才在基层十分缺乏。以云阳县为例,农业局系统县乡450余名科技人员中,仅有计算机专业的中专生2名。

3.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正常信息需求不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须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而目前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使信息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与农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实用性不相适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据有关资料,全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以上,这使得绝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销售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状况,产品价格也是看邻里或道听途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3.5信息通道不多。在信息传输上,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显得办法不多,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

4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应抓好的主要内容

4.1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是当前基层首当其冲的任务,要大力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尽量达到乡村能宽带上网。这方面的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社会各行业的共同参与及支持。

4.2建立和完善区县农业信息网。要依托重庆农业信息网、三峡农业科技网,以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撑把区县农业信息网办成当地农业信息的总出口和为农服务的大窗口。网站要面向农民,农业经营者,农业经济、技术推广者和领导服务。要立足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业生产实际,能提供如下信息:第一是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比如土壤和气象信息等;第二是农业技术信息,比如新技术、新品种信息等;第三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比如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等;第四是农业市场信息,如农产品价格走向及市场行情等;第五是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如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新的服务理念等;第六是农业教育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政策法制意识;第七是劳务信息,要能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的信息。重庆市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农民对市场信息需求量最大占总量的35.5%,其次是政策信息占22.2%。

4.3建立以乡镇农业信息站为主体的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多种服务网络。依照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的要求,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公益性农业信息站,延伸服务网络。基层信息站要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台电脑,一条上网电话线,一台打印机,有1名人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有一块信息专栏,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乡镇信息站既是县级信息服务机构的下伸网络,又是区县的信息采集工作点。信息服务站要将互联网站与传统媒体充分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是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信息入村入户的重要桥梁。当前,重点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发展龙头企业类、公司类、协会类、商会类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入乡”、“三电合一”、“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建设项目,扶优扶强,示范带动,逐步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多种服务网络。

4.4建立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采集体系。在城区选择1—2个规模大、品种齐全、交易量大的农贸市场或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城区采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乡镇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价格乡镇采集点,定期采集市场价格,所得数据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后在县级农业信息网公开,引导农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为领导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要以市场为中心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提高信息的集散功能和辐射范围。

4.5实现与国家和市级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连接。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家和市级为主,区县和乡镇两级主要是实现有效连接和充分利用。它要求在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中,上级部门要充分考虑各区县的差异,做到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

4.6建立多种模式的信息入户通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据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调查,当前农民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占75.85%,通过电话获取信息的占52.25%,以电脑和网络获取信息的仅占0.23%。可见充分利用传统信息通道十分重要,特别是基层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电话和移动通讯等网络通道和设备,优势互补,是实现信息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近阶段的重点是推广应用已较成熟的“移动农网”和“农网广播”(以下简称“两网”)。“两网”通过移动手机、固定电话及小灵通可将农业管理和技术部门的以及其他涉农信息便捷地传递到广大农村。据调查,云阳县中国移动、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1万户,联通、小灵通用户分别达到3万户和2万户。推广应用“两网”具有覆盖面大,费用低,效果好的特点。各地要把推广重点放在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社干部等群体上,同时要注意挖掘潜在的城镇用户群,通过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农业科技人员要带头使用“两网”、熟悉“两网”,采取“现身说法”、包村包片和示范带动等措施做好推广应用工作;要结合农技工作,通过召开村、社院坝会,张贴宣传画,现场演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注册使用“两网”;要动员乡镇机关干部带头参与到推广应用工作中来,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在进一步拓宽信息通道的同时,要狠抓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是信息源质量的提高,二是对信息用户跟踪服务质量的提高,基层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者。

4.7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扩大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网络,逐步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办好。

5应建立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5.1加强领导,完善行政体制和建立工作机构。建议由区县农办牵头,成立农业、畜牧、农机等单位参加的信息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各单位分工负责,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区县农业部门要做到“五有”,即有专业的信息管理和工作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和编制,有必须的设备设施,有专项工作经费,有健全的服务网络。

5.2完善投入机制,提升基础条件。各区县每年要预算一定的投入经费,保证相关机构和人员拥有相关设备,完善乡镇服务网络。目前,由于区县财政普遍困难,建议市级多安排专项资金或项目投入到区县。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信息工作的投入,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5.3加强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进修或引进,解决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及龙头企业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议市级将该项内容纳入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培训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

5.4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信息工作要制度化。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当前应考虑主要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安全管理制度,上网材料采编和审签制度,农业新闻工作者资质考核制度,工作业绩考核评比奖励制度,信息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制度等。

6结束语

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必须开展而任务艰巨的工程,只有更新观念,领导重视,确保多层次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实施好重点建设内容,示范带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才能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张洪松.陈勇.加快推进重庆市农业信息化的对策和措施

篇11

1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优势

1.1高校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高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方面加大了经济投入,特别是“211”工程的实施,更进一步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其它服务设施的优势,也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奠定了基础[4]。比如:高校的各种服务设施日臻完善,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快捷方便、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为农业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1.2高校科技人才队伍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贮备了人才资源高校面向农村服务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更需要一批业务素质高、专业化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多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科技素质的培养。随着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展开,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工程师在高校也大有人在,为高校实现网络信息服务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5]。

2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发挥高校教育职能,开展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培训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高校应发挥教育职能作用,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服务。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农牧部门联手,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以数据库信息和图文信息为利用对象,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联机检索、光盘远程检索等方式,进行农业信息相关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例如:微博、微信、贴吧等,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6];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各种农业建设活动,组织相关人员下乡活动,真正参与到农业建设当中,学习农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应增加相应的培训内容,提高相应人员的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信息工具的操作与运用。高校还应进一步注重将农业知识讲座与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支将农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队伍。2.2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与政府联合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与政府联合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提业指导、商情分析、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校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一是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多元化方式,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7]。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传递平台。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将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价格走向、品种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和预测等信息,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各农业合作社。三是建立科普周活动延伸服务平台。将每年举办的社科普及周活动向农村延伸、扩展,重点在农民中普及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懂得利用信息资源,掌握网络操作技术。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信息的共同优势,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树立社会化服务的全新理念,从“无农不稳”的大局出发,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本地域的环境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贡献力量。

篇12

1、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重要性

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在上级政府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组织体系不断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进步、信息化服务不断优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地域环境、县域经济水平及信息化建设等制约因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建昌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等多重压力,信息要素体现在作物种植、栽培技术、病虫害预测、农产品品牌及销路等各个领域,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努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是建昌县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

2、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无法充分应用

长期以来,对农业信息产业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使我县农业信息产业发育较差。整个农业信息服务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重点项目不能顺利完成,阻碍了我县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整体的提高。

2.2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更新,对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县信息资源利用效果不理想,农村信息化速度发展缓慢,相对专业的数据库建设和更新跟不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就是服务信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目前村、乡、县、市、省涉农信息平台构成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面对这种情况复杂,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及时解决困难,摸索符合建昌县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2.4缺少统一规划、协同合作

农业信息部门缺少统一的规划,一些规划与目标没有落到实处。同一地区的同一类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协调、互相合作,各个农业信息部门只为本单位服务。现代化的设备不足,工作人员用较多的精力做着重复、低水平的工作,而一些较高水平、较高要求的服务没有时间去做。

3、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解决对策

3.1制定符合建昌县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目前相关部门必须增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提升服务我县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尽快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为建昌县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从而改变当前农业信息资源落后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建昌县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加强和充实建昌县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促进资源共享。

3.2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者的素质

人才缺乏是当前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信息靠人才来掌握和使用,只有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人才,农业信息产业才能有大的发展,有相应的高质量的管理与服务,因此培养信息人才是发展信息产业的根本性大事。

3.3利用和完善各种农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

3.3.1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建昌县应搭乘“辽宁金农网”、“12316金农热线”、“互联网+美丽乡村”等电子信息平台,开展有益农业产业的合作,为涉农企业提高宣传力度,介绍我县的旅游资源和优质农产品。为农民提供切实需求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实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在农技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信息化沟通桥梁,实现政策、村务管理、培训教育和商务服务信息精准到户。通过一整套的增值服务帮助县域培养人才、打造当地的农业互联网品牌,构建电商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将电子商务覆盖到整个县城,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农村生活联网功能。

3.3.2建立各乡镇农业信息站

为普及信息技术服务,可通过电话、互联网、广播、信息栏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各种信息,并对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更新、补充、回复。把单向的传播和交互式的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使农业信息站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3.3.3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模式

篇13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6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唐山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反哺农业的基础条件,在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过程中,农业同样面临难得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造唐山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工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唐山农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服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特别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唐山市委提出的“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为契机,加快推进唐山市农业市场信息化进程,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信息保障。

目前,唐山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全市有18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30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200个龙头企业、50万多个农户、170个合作中介组织和3个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微机联网,能够及时收集和信息。全市农业系统县乡联网率达到100%,乡镇上网率达到100%,农业龙头企业上网普及率达到85%,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率达到60%,农村经济联合组织联网率达到70%,农村经纪人上网率达到80%,种养大户上网率达到50%,村级信息网络联网率达到50%以上。网站网络的沟通,能够及时收集多类农业信息,市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11个大型数据资料库,具有电话语音查询系统、WAP网、触摸式查询平台以及电视上网机顶盒等服务手段,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快捷实用的信息服务。

3 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唐山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当前农村信息化工作应该围绕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用信息技术带动农村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开创唐山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下面,就现阶段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谈几点建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农业农村特点,立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统筹做好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重点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3.1 强化协调配合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需要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落实,积极配合,协同推进。相关企业也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尽快形成部门分工协作、中央与地方联动、企业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格局。

3.2 强化政策配套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

3.3 强化资金支持

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和示范效应。推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领域,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吸引电信运营商对项目基础建设方面的初期投入。

3.4 强化京津冀对接

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与京津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引进与对接。在农业物联网、电商平台、大数据等方面的系统建设中,预留京津冀接口,适时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3.5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大本地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商、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方面专业实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罗守进.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