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55: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于网络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网络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1.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观念
在中学生的身上,由于其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文化没有一定的抵制力,网络文化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青春期,对于各种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而其又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批人,使得对其网络的依赖性较大,进而影响其道德观念。但是,在网络中,由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学生无法对其进行分辨,使得一些有害的道德观念进入中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使得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出现不该有的问题。所以,网络文化对于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2.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取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知识的额获取方式以及思想方式。在原有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学生一般是通过老师获得道德教育知识,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方式以及理念格外重要。但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再通过教师进行获取道德知识,他们借助网络,自己进行学习,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而影响了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得。
3.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方面对人们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网络改变了以往学生获取道德知识的途径,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的方法,学生借助互联网,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道德知识,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生大学习能力。
三、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建议
1.加强对中学生正面道德教育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侵入中学生的眼界,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以抵制其负面信息对中学生的影响。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其信息的良莠不齐,加之学生的抵抗能力不高,学生在网络中容易接收到负面的信息。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给学生讲解什么事正确的道德观念,什么事错误的道德观念,使得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辨别其正面和负面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额辨别能力;同时学校?ü?知识竞赛以及辩论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正负面得到观念的辨别。
2.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
在网络的背景下,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使得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今的中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批人,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极大,让其摆脱互联网的影响的可能小之又小,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文化辨别。学生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文化的课程,在学生进行上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述网络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而不是一味的相信网络中的道德教育知识,让学生建立对网络文化的过滤功能,进而提高中学生自学道德知识的能力和辨别良莠文化的能力。所以,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3.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负面道德信息的管理
目前,国内外学者己经对网络团购和网上购物风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吴国庆分析了团购行为特点。赵保国构建了基于消费者采购目标的网络虚拟团购模型,在此模型中,个人消费者采购产品的价格将大大降低。据春华等和黄峻论述了网络团购交易的模式。杜生鸣等基于产品信息的价格函数模型,分析了团购有利于消费者实现信息共享,减少搜寻成本,降低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消费效用。姚磊等建立了基于博奕论的团购信任分析模型。彭十一、屈燕等分析了网络团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了促进网络团购发展的对策。桑德拉(Sandra)等研究了网络购物风险的性质、风险的类型即财务风险、产品绩效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及他们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安东尼(Anthony)等研究了消费者感知到的网络购物隐私风险和安全风险。董大海等使用因于分析等统计技术得出了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4个方面:网络零售商服务风险、网络购物伴随风险、个人隐私风险和假货风险。于丹等指出,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时候,所感受到最强烈的三个风险分别是来自于产品本身的产品绩效风险、来自于远距离交易的服务风险和来自于网站的来源风险。陈利屹举例说明了网络团购的诈骗风险、质量风险、信息泄露风险等三大风险。这些研究对指导网络团购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然而上述文献缺乏对网络团购风险的系统研究。本文将针对网络团购的特点,借鉴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网络团购风险的类型及成因,提出规避网络团购风险的相关建议,以供团购参与者借鉴。
二、网络团购风险的种类及成因
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网络团购可以实现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团购网站通过商家提供的交易佣金、商品代售、商户服务、广告投放。付费会员、加盟授权等获得利润;网络团购形成的价格优势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折扣,而且网络团购付款便捷,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实现消费:网络团购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商家的交易成本,增强其品牌影响力,并可使其更好地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从而占有更多销售份额,获得更多利润。这些优势使网络团购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得到飞速发展。然而,网络团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风险,影响了消费者对团购行业的信任,也阻碍了网络团购行业的发展。
1.网络团购的风险类型。与传统的网络购物相比,网络团购具有价格折扣高、成交数量限制、时间限制等特点,也使网络团购风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网络团购面临的风险可以归纳为产品绩效风险、售后服务风险。时间风险、隐私风险、价格风险、来源风险、支付风险等7类。
(1)产品绩效风险。网络团购行业的产品涉及到餐饮、养生美容。化妆品、服装、酒店、旅游、奢侈品、图书、软件、玩具、家电、手机、电脑、家居、建材、房产、汽车、健康体检、保险、教育培训以及休闲等多个领域。产品绩效风险是因产品或服务绩效没有达到消费者心理预期而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如团购到假货、货不对板、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等。20if年中国团购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45石%的用户遇到不愉快的团购经历,其中最多的是服务或商品与网上描述的不一致,占总量的 71.6%。
(2)售后服务风险。售后服务风险是消费者在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要求维修和退换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所购产品与实际有偏差或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提出要求维修和退换时。经常会遇到售后电话无人接听、客服态度恶劣、客服对业务不熟悉。售后敷衍等问题;有的商家服务预约时间太长,商家接待能力不够,客户投诉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商家与团购网站互相推卸责任。对于团购的诸多不满意因素中,47.6%的用户不满意商户的服务质量,占第二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增长点,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而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论坛、测验、考试、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基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利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小范围、校本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对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作用极小,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大范围、校际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精品课程在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精品课程”上网,使精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人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已具有相当的规模,80%~90%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网站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精品课程网站“热”的兴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受技术“瓶颈”的制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制作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技术与内容分离的瓶颈就不可避免,所以往往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具体表现为其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的角度出发,难以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另外,精品课程网站页面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而为了统一界面,往往需要复制代码之后再进行修改来建设新页面,这样使系统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其灵活性。
2.内容组织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内容是一个教学平台的灵魂,在基于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组织繁琐、更新困难。对于简单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动态网页技术开发自己的专用系统来维护更新。但是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一般的系统难以将种类如此繁多的信息上网。因此,在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页面,这样就在严重影响了网页更新效率的同时,网站难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网站需要改版升级,其工作量将是巨大的。
3.缺乏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平台。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许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平台管理,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五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教学录像放在一个网页上,较好的也只是PowerPoint讲稿的网上,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精品课程资源的“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虽然“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不可取,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给网络资源升级的热情。
三、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使精品课程网站以形式取悦于人,以内容信服于人,建设出一流的资源交流平台,笔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定一个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很有帮助的。该规划作为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必须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建设的推进速度,从资源共享与立体化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给出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框架、分阶段任务与实施计划。提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这不仅有助于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稳妥推进,避免因仓促上马或无序建设影响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还会有利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可扩展性,使得所规划与设计的网站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因课程建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扩充需求。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二、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师范院校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管理组织能力。从以上的调查可知,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娱乐,并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感到空虚和孤独。试想一个整天自闭于虚幻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怎么能从事好基础教育工作。因此,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多开展与师范专业相结合的文化体育活动,是将学生从虚拟的网络生活中吸引到现实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将增强师范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相结合,例如社区义务支教活动、学生展演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在现实世界的角色感和存在感,学生还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师范技能,为师范生实习和就业做好了前期准备,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另外,在开展各种师范特色的活动中,也应利用好网络这一有效手段,比如在线直播、网上讨论、微博互动等,不仅使学生接受到网络生活中的正面、真实的信息,也将创新教育理念和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从而摆脱因孤独空虚而导致的沉溺网络的现象。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也日益严峻,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日益重要。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院校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及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的知识,也是其必备条件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和大学生现代网络方式、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相结合,搭建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微博、心理健康网络论坛等各种载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熟知并能初步掌握的一门知识。另外,利用网络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摆脱了传统面对面咨询的某些弊端,学生的隐私可以更加受到保护,也可以避免某些尴尬的问题和场景。有了心理健康的网络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线咨询,在网络交流中疏导自己的情绪,使学生能方便地掌握好自己的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当然,这不仅需要高校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更要有一批既懂得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又懂得网络技术的人才。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增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亲切感和便利性,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一、网络公共领域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网络公共领域也逐渐形成。可以说网络公共领域是科学技术和社会舆论相互藕合的结晶,它的产生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方式。网络媒体参与公共领域建构的方式有很多,而网络新闻评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本文从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批判性出发,主要探讨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对公共领域的建构的影响。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德裔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和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等人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1958年,汉娜·阿伦特出版《人的条件》一书,提出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并从复兴古典共和主义立场出发建构了关于公共领域理论的体系,从而揭开了研究公共领域理论的序幕。
网络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场域,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公共空间中聚集了大量的网络行为者,他们敢于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为提高公众的批判精神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实际上是现实世界中公众对公共事务意见和观点在网络世界的反映,其反过来又对现实世界中的公共事务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公共权力系统要通过公众的理性批判和公开辩论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公众通过公开的讨论和辩论对公共权力系统进行监督与批判,并对公共权力系统施加压力和影响。
二、网评对公共领域建构的促进作用
复旦大学丁法章教授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媒体就当前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是网上新闻传播十八般武艺中一种别开生面的常用武器。”网络评论的兴盛和发展,为不同人群对同一事件的各抒己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从而比帮助公众为实现理想中的社会公器功能之一——“意见市场”功能大大前进了一步。由此可见,网络新闻评论对公共领域的建构能起到促进作用。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精髓在于其批判性
参与其公共领域建构的个体,以批判为目的,在客观公正的沟通交流中进行各种探讨,从而对社会公共事务做出免于政府权力干扰的理性判断。公共领域的讨论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和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参与讨论的个体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没有地位和身份的差异性。公共领域中的这种理性批判,包含着在否定中批判的性。公共领域中的交流是非官方的自由言论, 其否定含义不言自明。同时, 公共领域中“公共意见”的形成实际上也是一个批判、否定的过程。哈贝马斯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公共领域形成的“普遍意志”看作是拯救“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的良方妙药, 也折射出了“公共领域”所具有的批判功能。
2、网络新闻评论本身就具有批判性
“批判性”源自希腊文“kritikos”,是指富于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还有敏锐智慧的回顾性反思。在哲学中也叫“斗争性”,即对现实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
通常,传统媒体多数时候只能做到各种意见的呈现和整合,无法体现较为自由的互动和反馈。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就显示出了其优势。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公告板、博客、聊天室、虚拟社区、网络调查、微博等网络新闻评论的灵活形式以其开放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参与的虚拟公共领域。在这些话语空间里,公众不会受到如传统媒体那种把关人控制的影响,可以自由公开的发表言论,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公众在网络媒体中基本上能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网民摆脱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条件的压力, 完全可以对公共事务、对公共领域内的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哪怕是否定和批判的见解。这种真实的声音在涉及公共事务时,只要论题足够引起多数人的注意,公众会自发的积极参与讨论。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参与讨论的个体所发表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和现实性,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批判性。
三、网评发挥着道德评判的作用
从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来看,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道德评判的作用,而这样的道德评判里也包括了其对现实的批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到判断人们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道德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法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些尚未触犯法律法规而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网络媒体中的公众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常会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批判、辩论和谴责,营造了一种强势的舆论氛围。在这样的批判性的舆论环境中,许多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得到了打击甚至是纠正。即便事件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在公众的批判和打击中,社会道德的力量也将影响着更多参与网络讨论的人们。
有段时间“日本人武汉自行车被盗”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网友热议。网友的讨论是多方面的,如日本人丢自行车后警方的区别执法;国人素质的低下;媒体的炒作等。多数网友还是站在了理性批判的一方审视整个事件本身。如有人在批判国人素质低的同时,还有一些人提出国内外哪个国家都有小偷,这只是个例,丢车的河源启一郎本身也有责任。再如有人指责武汉警方选择性执法,同时也有人看到了武汉警方受到的舆论压力。这些源于对事实的各种层面的思考充分体现了网络讨论本身的批判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些讨论里不乏反日情绪的非理性宣泄,对国人素质贬损等方面的批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理性批判与非理性的批判同时充斥在网络媒体之中,而能够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起到促进作用的无疑只是理性的批判和探讨本身。
四、网评能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网络新闻评论还能在一些事件的讨论中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样的舆论监督是建立在众多关注某一热点事件的网友们对具体事件的谴责、抗议等批判性的讨论的基础之上。2009年5月在杭州发生的“欺实马”案件就体现了众多网民的集体性批判,发挥了较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案件发生后,当地的传统媒体几乎是集体“失语”,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利用论坛等评论形式发帖留言,纷纷批判杭州交警部门和肇事者胡某,把一起地方性事件演变为全国公共事件。该事件成为舆论焦点之后,公众对警方行为的质疑越来越多,网络舆论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在舆论强压之下,司法机关的公正得到了维护。网络新闻评论在“欺实马”事件中很好地发挥了其舆论监督的作用,成为整个事件中重要的批判和监督力量。出现在杭州飙车案中“欺实马”这一名词,现已成为公权失范的代名词。
目前,全国各级检察机关正积极开展涉检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探索,但在实践过程中,各地的做法存在差异,并产生一些问题:
(一) 舆情危机意识有待增强
有的检察人员习惯用传统思维看待网络舆情问题,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及影响的认识,不够重视,敏感性不强,缺乏抢占舆论先机意识和科学果断决策,以致应对不及时、措施不给力,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使舆情恶化等情况出现。
(二) 舆情危机处置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检察机关尚缺乏统一、完善的应对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存在决策机构不明确,舆论信息收集、研判机制较弱,沟通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三) 执法透明度有待提高
法律对执法办案应当公开的规定比较原则,以致检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全面性和检察环节执法办案的公开性、透明度较社会公众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而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则容易导致另类信息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催化舆情发张。
二、 涉检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思考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只有增强舆情意识,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和舆情发展、变化特点,完善应对处置工作机制,才能有效提升应对能力,维护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形象和司法权威。
(一) 更新观念,树立舆情危机意识
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思维定势,注重把握舆情事件特点与规律,确立“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的舆情意识,不断增强对舆情信息“早发现、早研判、早报告、早处置”效应,有效防止反应迟缓、应对被动、危机公关缺失等不足,努力提高舆论导向水平,自觉接受并积极回应社会及网民的监督。
(二)健全机制,强化预警分析研判
构建区域性舆情应对处置组织体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立区域舆情处置专门机构,统一管理、领导决策、指挥协调辖区内舆情事件。健全应对处置保障机制。明确各级院联络点工作职责,完善各业务部门舆情信息报告制度,强化舆情应对培训机制,以确保应对处置工作顺利开展。完善舆情预警评估处置机制,确保应对处置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84―02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围墙的樊篱,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财政、技术、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如资源缺乏,质量不高;重复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信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信息生态”本身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onnie Nardi 和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态是由特定的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与技术共同组成的和谐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强调的是在技术下支持的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2]。20世纪90年代,张新时院士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不过,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态学领域,以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信息为研究对象, 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年,陈曙在《信息生态的失衡与平衡》一文中,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衡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首篇研究信息生态学问题的文章[3];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态学在国内得到很大的发展。笔者认为信息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三者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目的是在该系统核心价值的指导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信息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演化;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生态系统中产生的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来优化信息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率。
作为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信息生态系统,它有如下五个特点:系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多样性,是说信息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类型的要素;协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和发展;关键性“物种”,指某些因素会对信息生态系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中,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4]。比如学校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它由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等机构组成,它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价值的引导下,校长、教师、教学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共同为学生服务,并且学校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等等,以及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网络办公环境的构建,而全体老师都在学校这一综合的大环境中进行着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信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自发的,是无组织的;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人为的,是人主动构建的,它包括经济、人文、技术三大支柱。经济是基础,技术是保证,人文是引导。没有经济基础,就不会有系统产生的物质条件;没有技术的保证,系统不会顺利的构建;而没有政策法律的引导,系统就会杂乱无章。正是有这三种因素的支撑,信息生态系统才得以产生、发展、以及演化。
三 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人、信息、环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态系统。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线教师、技术人员、资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及其使用说明、有关通知等;环境因素是指国家以及学校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等等。所以,作为一门以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学科,信息生态学必然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性,树立科学的系统观
信息生态学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5],而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建设资源库要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确定资源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要选择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发什么样的资源类型;要选择采用什么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要注重与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在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注意资源库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观点统筹兼顾,实现核心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开发出文本资源,也可以开发出视频资源,但是开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种类型的资源对学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促进性,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长期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一些学校、组织好大喜功,重技术轻应用。往往是先开发出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去使用、去适应。这种方法没有做到对具体学习者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 注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资源库面向的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变量和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开发的资源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那么,在资源库中,这些资源都要存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建立便利的反馈机制,促进资源库的协同演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化,它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资源库的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路线,必须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确保资源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能够顺畅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教育资源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一个主导力量。因为通过交流,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顺畅的反馈通道是实现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资源库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5 应用“优胜劣汰”法则,保持资源库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信息生态系统也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库中的某些信息还有没有用、信息的内容是否科学、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资源库中的一些信息陈旧了、过时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及时清理;如果开发的资源有误差,甚至不正确、不科学,一定要予以纠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得资源的存储和传输不安全,容易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网络资源就面临着被篡改,被删除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保障资源库的安全。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资源库系统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然后会开始以后的动态平衡的轮回。
6 促进资源库中信息的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7]。应该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环中才会产生价值,这是信息特有的一个特点。信息资源的流动影响着资源的价值,流动越快,价值越高;反之,流动越慢,价值越小。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必须加快资源库中学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资源流动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利用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四 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生态学给我们处理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对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教育资源库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得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网络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鲁子荟,纪颖.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希望月报.2007,(4):3.
[2][4] Bonnie Nardi and Vicki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New York: MIT Press.1999.
[3] 周庆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6,6:24-29.
我台自2009年6月30日开机试播后,四部发射机运行状态良好。到了09年9月4日,值班员早上6点半开机时发现558kHz发射机持续掉功率无法正常工作,经检查,发现机内网络失调。经过重新调谐后,发射机正常工作。此后一个月内随着温度逐渐降到0℃以下,558kHz发射机反射功率逐渐增加,发射功率只能加到0.1kw勉强维持机器的运行。2009年11月,也曾出现981kHz发射机发射影响783kHz发射机正常运行的异常情况。
直到2010年2月份气温逐渐回升,558kHz发射机功率可逐渐加到1kw满功率播出;981kHz发射机对不共塔的738kHz发射机的影响也逐渐消失,两部发射机都可以满功率播出。
综合两年来的运行记录和此次异常情况,仔细分析后认为可能是天调室内-10℃的低温造成天调网络参数发生变化,导致738kHz发射机的天调网络中981kHz的陷波网络不顺畅,残波导致738kHz发射机反射功率报警。
问题找到了,我们就将738kHz发射机的天调室窗户密闭,并在里面安装了电暖气。第二天测量室内温度为18℃。再开机后两机功率均可以加到1kw。那么这一措施对558kHz发射机是否适用呢。经过反复试验,558kHz发射机的天调室温度升到10℃以上时,发射机可以满功率播出,反射功率降为零。
我们就重点加强了对天调室温度变化的监测。结果发现,当天调室温度在10℃以上时,四部发射机运行没有异常;温度降到5℃,558kHz发射机功率可加到0.9kW,反射功率13W,其他三部发射机正常;温度降到-3℃,558kHz发射机功率可加到0.5kW,反射功率13W, 981kHz发射机的调幅度过大偶尔会使不共塔的738kHz发射机掉功率;温度低于-10℃,558kHz发射机功率只能加到0.1kW勉强运行,981kHz发射机使不共塔的738kHz发射机一直掉功率。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温度的降低使天调网络的参数发生了改变,破坏了原有的网络匹配。
我们知道,天调网络都是由电感和电容组成的,这些元件的稳定性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电感线圈的稳定性是表示电感线圈参数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的程度,通常用电感温度系数aL来评定线圈的稳定度,它表示电感量相对温度的稳定性。电感温度系数主要是由于线圈导线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使线圈线径产生几何变形而引起电感量等线圈参数发生变化。
摩尔根曾说:“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括含一种不同的文化,并代表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是受到网络文化影响最深的一族。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潜在危险和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工作等实践过程中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为依托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及由此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的集合;从广义上讲,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生产和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财富的总和。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虚拟性。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具有虚拟性。在网络空间里,任何网络个体都是
“虚拟”的。任何网民可以用任意名字、性别登陆某虚拟社区,成为其成员,借助文字想象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有一幅“一条狗正在对一条上网的狗进行经验交流”的著名漫画:“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二是开放性。信息共享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在网络中沟通,亦即只要能分享相同的沟通符码,就能融合人的节点。网络文化传递的快速、快捷,使整个世界已摆脱分离状态,开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庞大的地球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所谓的“地球村。”这样的一种现象被称之为全球化,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与品格。网络文化的信息共享实现了发展的资源共享,人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地域性,而是通过把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扩展到全球,又从整个人类社会实现了个体需要的发展和个性的提升。
三是时效性。网络的时效性优势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经济信息、政治信息、言论信息、思想教育信息和其他信息,都可以经过网络在霎时生成、霎时传播。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不管身处何地,只要能上网,就及时、随意查阅世界各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切变化,同时也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对世界、社会、个人的想法和看法发表出去,真正做到“咫尺天涯——鼠标一点,漫游全球。”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价值观念、身心发展、行为模式产生很大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广阔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形势报告、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个别谈话等方式,内容比较单调,形式化的东西比较多,效果也不尽人意。而网络文化集文字、声音、图画为一体,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在这个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人人一律平等的网络中,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交流的形式也是见字不见人,这就有可能让那些最内向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缩短人际心理距离,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教育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
第二,网络文化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网络文化具有传播快捷、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给当今时事新闻、思想政治、舆论宣传等创造了难得的平台。全球热点转瞬即逝就会成为国内热点、校园热点、家庭热点,这些内外热点的同向反映和同步流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调整和引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人情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网络文化提升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网络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网络文化的发展使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信息搜索、信息运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从而获得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机,给学生以正面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信息规范,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低俗、庸俗和媚俗文化。
1.高校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网络社交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的工具也有很多,目前高校学生最常用的包括腾讯QQ、人人网、开心网等。一项有关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调研报告表明,目前高校学生中,频繁使用社交网络的学生占到94%,只有不到6%的学生很少或者不使用社交网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与网络社交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社交必然会成为今后人们社交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社交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网络社交具有很大的虚拟性、随意性。网络社交的兴起,信息不受限制,从而网络的信息更自由、不确定性增强,就更加难以辨别,特别是很多低俗、偏激的信息更容易被大学生接触到,而大学生对待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遇事不能冷静客观处理,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网络的信息如果不加控制,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如2008年的家乐福事件,合肥某高校学生在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上信息,号召本校学生去家乐福示威抵制,数百学生聚集在商场,场面一度失控,在警方的参与调解下此事才得到平息。这就看出了,网络社交对学生间信息传播有着很大作用,通过网络,可以将原本不认识的学生聚集起来,而且网络社交很容易聚集起相同立场的学生,参与到抗议、示威活动中去。由此看出,网络社交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网络社交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我们应公平公正地看待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给学生工作虽然带来了一些问题,但还带来了很多机遇。网络社交可以看成是正常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扩展,虚拟性、隐藏性并不明显,网络社交可以使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共同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实现“面对面交流”,这对高校实现民主管理有着很大帮助,有助于实现平等师生关系;而且网络社交可以让很多通知及时传达,这对提高效率有着重大帮助。
其次,我们还应注意网络社交给目前工作提出的挑战。网络社交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虽然打破了以往学生工作的封闭性等,但对学生工作者来说,其中包含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无疑要根据时展来调整工作方向,例如对重大事件进行合理引导,杜绝“家乐福事件”的发生。
二、调研分析报告
我们对合肥大学城几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助实证研究来发现问题,利用社会心理学有关原理,分层次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并采用回归分析与统计检验等方法找出各类影响因素,作为以后工作的一个数据参考。
1.调研理论基础
此次调研主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专业、消费、生源地、学业成绩等因素作为客观评价标准来进行研究,在研究不同类型群体对网络社交的不同体验上,采用的是假设检验的均值检验进行定性分析,在量化不同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程度上,采用的是SPSS对问卷进行量化分析。
2.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网络社交的时间、频率;网络社交的目的、影响;网络社交的频率、时间;网络社交的依赖性、网络社交的安全性、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通过发放500份问卷,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历,不同性别。回收问卷472份,有效率94.4%,其中本科生71%,硕士生23%,博士生6%,男生女生人数大致持平,理工专业学生41%,文史专业59%,由于篇幅原因,调研问卷在此不再列出。
3.调研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显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到接近60%,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是为了与朋友保持联系,然后是获取信息;在网络社交的主要活动,最多的活动是获取信息,其次是与朋友聊天;根据个体间差异检验表明:理工专业学生更习惯网络社交,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倾向网络社交。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到结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会导致网络社交使用的差异,这就导致针对不同学生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下面提出几点工作改进对策,希望对以后的学生工作有所帮助。
三、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调研分析表明,网络社交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性,再结合网络社交的其他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建立科学技术平台,融入学生群体
网络社交的强势出现,是信息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果,也是大势所趋。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也要随之调整,首先,要建立先进的管理平台,我们应打破传统工作的封闭性,完善校园网络的管理模式建立,使用最新的平台技术构建数字化校园;其次,还应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研究,及时把握动向,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改变以往工作方式,积极融入学生网络社交圈,通过网络与学生及时交流,把握学生思维动向,特别是对那些重大事件的舆论导向方面,要特别注意。
2.细化学生工作,因材施教
前文调研表明,网络社交中存在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加强学生工作的细化。首先,基于学生个体化的差异,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上述调研也表明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网络社交使用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其次,针对学生个体而言,要认识到我们要更加注重传统的学生工作,对学生思想动态投入更多的注意,线上工作、线下关怀并重。
3.注重高校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在这点,学校可以开设有关网络社交的课程或者讲座,发挥教学上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的技巧,可以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筛选辨别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网络各种信息的时候可以进行冷静沉着的判断,不会被他人左右。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提出的网络热点问题解决研究,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也应考虑到。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大学生社交活动的新兴载体,社交网络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从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心理、行为出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是学生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WLAN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的英文简称,是以射频无线微波通信技术构建的局部区域网络,不用缆线即能实现传统有线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的所有功能,是高速有线接入的补充,属于小范围、短距离无线接入,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有线网络相比,WLAN具有安装简单、成本低廉、扩展性强、使用方便、接入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利用无线接入设备AP(Access Point)和技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建立的无线网络,通过无线多址信道为传输媒介,使用户摆脱了传统线缆的桎梏,用户通过WLAN的无线接入点AP,使用具备WLAN功能和兼容协议的PC、PDA和手机等数据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互联网或企业网的随时随地接入,方便快捷的进行移动上网、现场办公、网络娱乐、电子商务、远端监控等信息交互。
WIFI是WLAN网络中使用的一个主流技术标准,是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的英文简称,又称802.11X标准,是IEEE定义的一个无线网络通信的工业标准,主要有802.11a、802.11b、802.11g、802.11n等,该技术标准使用的是5.8GHz和2.4GHZ附近的频段。前期比较主流、较为成熟的是802.11b标准,该标准最高带宽为11Mbps,在信号较弱或者存在干扰时,带宽可以自动调整为5.5 Mbps、2 Mbps和1Mbps,有效地保障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802.11b的一般接入点在开放性区域通讯可达305米,在封闭性区域通讯约为100米。由于802.11b具有较高的接入速度和可靠性以及公共无线频点等特点,可以较为便捷的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络进行低成本整合组网,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办公室、家庭、宾馆、车站、机场和重点客户等众多热点场合。随着802.11g标准的诞生,无线接入带宽最高可达54Mbps,且该标准具有向下兼容802.11b标准的技术优势,这就把WLAN的性能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标准已经成为当前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首选的最为流行的认证标准。
另外,WIFI的802.11a和802.11n技术标准以及我国制定的WAPI(国标GB15629.11-2003无线局域网鉴别与保密基础架构),同样由于较比802.11b具有更高的接入速率和安全性,在WLAN应用中也备受业界关注。正是由于在WIFI的应用中多种协议标准竞相绽放,能够兼容各具特色的多种协议标准也就成为运营商对无线接入设备的最基本要求。当然,要搭建一个完整可商用的WLAN网络,不仅需要建设安装若干个满足热点和特定区域覆盖的无线接入设备(AP),还要通过有线、无线的数据传输链路将AP接入到核心网络,同时还需要配置一套完整的用于对接入设备和用户进行管理的接入控制器AC(Access Controller)系统、以及鉴权认证AS(authencation server)和其它计费、业务支撑、网络安全管理等核心系统。
二、WLAN网络建设的发展及存在问题分析
过去,WLAN技术各标准由于其自身技术的缺陷(切换、漫游、安全和计费等)以及盈利模式的不明确等原因,在商用上遇到许多困难。但是,随着电信运营市场的重组,数据业务爆发式增长,移动和数据接入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电信运营商仅靠手中的2G、3G网络已无法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考虑到WLAN在各类终端中极高的支持率,特别是WLAN自身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其高效、快捷、低廉、简单的组网特点,运营商们不约而同的将WLAN作为网络建设的拓展重点。WLAN已成为电信运营商快速提升全业务网络竞争能力的手段,并成为移动无线网络和有线接入网络数据业务覆盖的重要补充。
虽然WLAN不是一个新技术,但是要规模化建设并形成电信级网络,对各运营商来说无论是网络建设还是市场运营都是一个新课题。就目前WLAN网络建设及业务发展情况来看,由于WLAN技术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在实际网络建设及业务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使各运营商的战略目标以及分流移动网络的数据流量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预期效果,用户渗透率提高不明显,总体建设效果差强人意。分析其主要存在:网络建设和运营经验不足、有效覆盖不够、用户认证不便、客户应用缺少等关键问题,体现在网络建设上主要原因表现在:网络接入资源不足;网络AP利用率低;热点获取和选择不当;接入端口带宽不足;不能与蜂窝室内覆盖系统形成一体化建设;安装施工质量难以达到验收规范要求;网络维护优化力度不够;建设及业务涉及部门较多,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等等。
三、中国移动WLAN的规划建设策略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基于无线城域网的WLAN网络,与基于无线广域网WWAN(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的GSM/GPRS(2G)、TD(3G)以及未来的LTE(4G)蜂窝移动网络,四网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将是中国移动未来网络发展和企业运营基本战略,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有多种网络架构和接入手段的相互补充才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性、社会性。这也是中国移动“要把管理、建设、运营、维护WLAN业务发展纳入
公司的业务运营轨道。要像重视GSM、TD、LTE一样重视WLAN。”的内涵所在。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确立了以“无线+基站光缆延伸+IP+IMS”的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明确了“加大力度开展WLAN建设,找准热点、确保投入、精确建网,尽快形成规模”的网络建设思路。其网络规划建设主要策略:一是,采用WIFI/WAPI技术兼容的方式进行组网。在无线AP的选择上优先选用2.4GHz频段,以支持WIFI802.11g标准的设备为主进行组网,向下兼容WIFI802.11b标准;二是,在用户密度大、吞吐量需求大的地区可适当部署支持802.11n标准的设备,以提升网络容量。当频率资源紧张时,适当启用5.8GHz频段(802.11n的标准设备);三是,为简化AP设备的安装、满足网络的集中管理要求,在网络建设中原则上采用瘦AP设备;四是,在WLAN网络管理中采取的是二级认证管理体系。公众用户主要由集团公司的中央WLAN认证系统(CMCC)统一进行认证和管理,省内高校部分用户由分省WLAN认证系统(CMCC-EDU)负责WLAN业务认证和管理。
四、关于中国移动WLAN网络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WLAN与WIFI技术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WLAN网络建设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中国移动WLAN网络的建设策略,结合本人多年的网络工程建设经验,笔者认为:在WLAN的规划建设上需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战略为目的,规模建设与经济效益并重,以现有网络为基础,以网络建设为支撑,以市场发展为导向,重点建设与规模建设相结合,有的放矢,做好整个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避免盲目建设、盲目覆盖。特别是在网络建设的前期管理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WLAN网络建设首先要做好规划、选好热点、加快建设、快速覆盖,以有效支撑市场投入运营。WLAN是作为分流蜂窝网络数据流量、承载业务发展和支撑宽带接入的经济有效的手段,其核心任务是分流蜂窝网络数据流量,WLAN作为热点覆盖而非广覆盖网络,应重点建设用户驻留区,即用户固定或小范围慢速移动并且存在数据业务需求的区域。
中图分类号:TN91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824(2014)06008305
0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众多运营商纷纷选择演进到LTE网络,工信部继去年发放TD-LTE牌照后又于今年6月份发放了LTE FDD试验网牌照,国内运营商们获得了LTE网络规模部署的良机,以满足用户及业务对网络带宽、Qos更多的需求。
4G网络的核心网为EPC架构,其在分组核心网中采用了承载与控制分离的技术以及全IP的技术,从而网络结构更加扁平化,但在实际部署时还需考虑现有2G/3G网络的融合接入,导致融合后的核心网的网络架构比典型EPC组网参考模型更为复杂。本文主要以中国电信CDMA网络下EPC的实际部署出发,对EPC网络的整体架构规划及网元部署进行探讨。其他运营商2G/3G接入EPC网络的难度理论上更小,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1EPC网络概述
1.1EPC架构
在3GPP体系中,EPC中的核心网设备包括移动性管理设备(MME)、服务网关(S-GW)、PDN网关(P-GW)以及用于存储用户签约信息的HSS和用于计费和策略控制的单元(PCRF)等组成[1]。
除了上述标准网元外,运营商还需考虑现有网络的接入,对中国电信来说主要考虑CDMA的升级接入。为此,原有HRPD网络需升级成为eHRPD,通过HSGW连接至EPC网络,而EPC架构中P-GW可作为统一的出口网关,PCRF也作为用户的PCC的统一控制节点。
1.2EPC网元功能
EPC核心网各主要功能实体的功能如下:
1) 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
主要功能是处理NAS信令及接入安全验证,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列表的管理,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对EPS承载的激活、修改和释放,以及接入网侧承载的释放和建立),PGW和Serving GW的选择,跨MME切换时对于MME的选择,鉴权,漫游控制及IP地址分配,以及UE在ECMIDLE状态下可达性管理(包括寻呼重发的控制和执行)。
2) 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
面向eNodeB终结S1U接口的网关。SGW对基于GTP的S5/S8接口可以提供的主要功能有当eNodeB间切换时作为本地锚定点并协助完成eNodeB的重排序功能,合法监听以及数据包的路由和前转,根据每个UE,PDN和QCI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相关计费等。
3) PGW(PDN Gateway,PDN网关)。
面向PDN终结SGi接口的网关。如果UE访问多个PDN,UE将对应一个或多个PDN GW。PDNGW对基于GTP的S5/S8提供的主要功能有基于用户的包过滤,合法监听,UE的IP地址分配,在上行链路中进行数据包传送级标记,上下行服务等级计费以及服务水平门限的控制,和基于业务的上下行速率的控制。同时PDN GW还提供仅基于GTP的S5/S8接口的主要功能有上下行链路承载绑定,上行链路绑定校验等。
同时,PGW还需要支持cdma2000 eHRPD接入方式和基于PMIPV6的会话管理。
4) 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
用于存储用户EPC签约信息的数据库,归属网络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HSS。HSS负责保存跟用户相关的信息,例如用户标识、编号和路由信息,安全信息,位置信息,轮廓信息等。HSS同时还负责与不同域和子系统中的呼叫控制和会话管理实体进行联系。
5) CG(Charging Gateway,计费网关)。
通过Ga接口与核心网络中的计费实体如PGW和SGW等通信,用于收集各网元发送的计费数据记录。
6) 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 Function,策略和计费规则服务器)。
该功能实体包含策略控制决策和基于流计费控制的功能,向PCEF提供关于业务数据流检测、门控、基于QoS和基于流计费(除信用控制外)的网络控制功能。
7) HSGW(HRPD Serving Gateway,HRPD服务网关)。
HSGW为UE路由其需要发送或者接收的分组数据业务。同时,HSGW会建立、维护和终止与UE的链路层会话。HSGW为UE提供互联互通相关的架构性和协议,这些功能包括:支持移动性、支持策略控制和计费、支持接入鉴权和漫游等。HSGW还支持基于S2a(PMIPv6)接口的跨HSGW的切换,并且支持传递和不传递HSGW上下文的两种切换模式。
8) 3GPP AAA。
对从eHRPD网络接入的用户进行认证。
9) 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
负责提供核心网内部MME、SGW、PGW逻辑名以及APN的解析。
2EPC部署建议原则及建议
EPC网络规划的重点是EPC核心网的建设规划,包括网络组织架构、网元设置规划、路由规划等,需从业务需求、运营管理能力、设备能力等方面统筹考虑。
2.1总体部署建议
LTE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其技术特点既决定了业务定位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网络部署建设的特殊性。在基于电信CDMA现网资源、采用TDLTE和LTE FDD两种接入技术混合组网的情况下,这些特殊性显得尤为突出。
TDLTE与LTE FDD是两种不同的接入技术,2者的区别仅仅体现在无线空口上,在核心网以及核心网互操作的标准和规范上完全一致。因此,在核心网侧,TDLTE和LTE FDD可以共享同一张核心网;在无线侧,则可根据TDLTE和LTE FDD二者的技术特点、业务承载定位等分别部署,采取混合组网的策略,TDLTE和LTE FDD分别作为一张网中的2种无线接入方式。
此外,为满足业务承载策略的要求,LTE网络与CDMA现网还应采用统一的PCC策略控制,要求PCRF能够同时支持对eHRPD和LTE两种接入进行策略调度、分发和控制,从而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策略控制。
根据国家4G政策导向、LTE技术产业现状和发展诉求,对于核心网规划及部署建议遵循以下部署策略:
1)建议采用“混合组网,同步部署”的建网策略,即采用共核心网的方式,同时支持TDLTE和LTE FDD两种无线接入方式。
2)LTE网络是一个逐步建设的过程,为保证用户的业务体验和业务连续性,还需实现LTE网络到3G网络的切换,需要将现有的HRPD网络升级为eHRPD网络。无线网络主要采用软件升级方式;核心网还需建设HSGW、3GPP AAA网元,为尽量减少对现网分组域的影响,采用新建方式。
3)LTE和CDMA采用统一的PCC策略控制,要求PCRF能够同时支持对DO和LTE两种接入进行策略调度、分发、控制。PCRF的建设规模需同时满足LTE网络和CDMA网络的需求。
4)EPC/eHRPD核心网设备采用大容量、少局所、集中化部署原则,所有网元原则上异局址双节点部署,考虑与现有3G分组域设备同机房。
2.2总体网络架构
EPC组网需要从业务需求、覆盖方案范围、设备能力等多角度综合考虑。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及用户规模,eNodeB的数量将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规模,因此,远期来看,各大运营商的EPC网络要满足接入需求,网络规模将非常庞大,需要在规划初期即制定适合未来发展的组网架构。
EPC网络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全IP的扁平化结构,结合接入规模、IP承载网布局及能力、区域划分、网络安全、设备能力、管理能力综合考虑,EPC网络架构主要包含全网集中设置方式和区域(省)设置方式两类架构。
根据我国用户整体规模,未来各运营商网络都将达到亿级的用户规模,限于单网元能力,集中设置方式不利于远期架构的发展。因此,建议采用分区域的部署方式,如按省或按大区设置网络。
中国电信EPC核心网络按此进行规划建设,整体EPC核心网络由全国骨干层(含国内国际漫游)及省层组成。各省的核心网设备包括MME、SAEGW(PGW与SGW合设)、HSS、DNS、CG、PCRF和HSGW、3GPP AAA等,国际漫游系统主要包括DRA(iDRA及在线计费DRA),iPGW/GGSN,DNS(iDNS/根DNS),iCG,BG等网元。核心网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1) 骨干网网络。
国内骨干层的网元主要包括根DNS,根DNS主要负责漫游用户APN解析和PGW地址解析消息的路由。对于国际漫游来说,经过BG(数据边界网关)通过数据网与海外运营商、与国际GRX/IPX运营商互联,并设置相应的iPGW,iDRA,iDNS,iCG等国际对接设备。
2) 省网网络架构。
省内的核心网设备主要包括MME,SAE GW(PGW,SGW),HSS,PCRF,DRA,CG和DNS。考虑到与CDMA网络的互操作,核心网的相关网元还包括3GPP AAA、HSGW。其中MME采用POOL模式组网,SAE GW采用Serving Area方式组网。
为了实现LTE网络与DO网络的互操作,需要将HRPD无线网络全部升级为eHRPD网络,EVDO网络的BTS、PCF需软件升级支持eAN功能。
2.3网络漫游及路由建议
LTE网络主要承载数据业务,在用户漫游场景下,在用户业务数据的路由分为归属地路由和拜访地路由两种方式,根据用户业务类型采用不同的路由方式。
1) 归属地路由方式。
用户在漫游时,数据需流回归属地后统一出口,采用归属地路由方式的用户主要包括预付费、内容计费及需进行归属地策略控制的用户。
用户业务数据路由为:拜访地eNodeB拜访地SGW/HSGW归属地PGW。
在实现上,网络采用用户签约带省份标识的APNOI replacement的方式,控制用户业务数据回归属地。此类用户签约了带省份标识的APNOI replacement,HSS向MME/HSGW下发此参数,MME/HSGW把此参数作为APN OI构建APN,向DNS查询出归属省份的PGW地址,由此建立回归属地路由。
2) 拜访地路由方式。
其他用户采用拜访地路由方式,即用户在拜访地直接出局,此类用户开户时IT系统不下发APNOI replacement参数。
用户业务数据路由为:拜访地eNodeB拜访地SGW/HSGW拜访地PGW。
2.4网元设置建议
1)MME的设置。
MME:主要负责控制层面的信息处理,为信令节点,不需要转发媒体数据,建议以省为单位集中设置。
当省内存在多个MME时,可以组成MME pool,即eNodeB与一组MME连接,MME设置权重因子,通知给eNodeB,eNodeB根据权重因子来选择MME,这样可以由一组MME共同处理业务,具有容灾备份的能力,提高网络的安全可靠性,MME同时可以向eNodeB反馈负荷状态,eNodeB可以根据MMEpool内的MME的负荷和权重因子来选择MME,可以使pool内MME的负荷相对均衡,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图5MME pool方式组网示意图MME pool的方案提升了网络的安全性、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所以,从网络安全性的角度看,建议采用MME pool的方案,在省内设置MME pool或分区域设置MME Pool,eNode B与pool内的MME通过IP网络连接。
MME pool的设置原则:
建议以省单位设置MME POOL,初期业务量较小,可以设置1个MME POOL,对于业务量较大的省,可以分区设置2个MME POOL;
POOL内的MME建议设置在同城异局止,以增强安全容灾能力;
POOL内的所有的MME需要与所服务的所有的eNodeB连接;
MME Pool边界选择在非频繁切换的区域,选择切换较少的的区域边缘作为Pool区边缘,可以减少Pool间的切换;
MME Pool区需要包含完整的TA List覆盖区域;
Pool内的MME的容量尽量保持一致。
2)HSS的设置。
HSS负责存储用户数据,进行鉴权管理,HSS建议采用以省为单位集中设置的原则。
HSS采用大容量、少局所、集中化部署原则设置,建议集中在省会城市成对设置,采用1+1互备方式进行容灾备份。
3)SGW,PGW设置。
SGW负责联接eNode B,以及eNodeB之间的漫游切换。SGW负责用户媒体流的疏通。PGW主要负责连接外部数据网络,以及用户IP地址管理、内容计费,在PCRF控制下完成策略控制。根据设备及网络情况,PGW和SGW采用合设方式,即SAE GW。
对于业务量不大的省,在初期,建议以省为单位在省会城市设置SAE GW,SAE GW不区分APN(即每个SAE GW要求支持所有的APN),SGW的Service Area与MME POOL范围相同。后续随着业务量的增大、以及实时业务的需求,可以将SAE GW下沉至本地网(城域网),此时SGW的Service Area按本地网范围设置,MME POOL内包括多个SGW的Service Area;对于支持WAP等业务的APN的PGW,建议仍以省为单位集中设置。
4)PCRF的设置。
PCRF主要负责LTE和eHRPD网络的融合QOS控制,建议采用以省为单位集中设置的方式。
PCRF建议采用N+1主备方式进行容灾备份,正常情况下N套PCRF提供业务,当其中一套PCRF发生故障时,备用PCRF提供业务。容量设置上建议备用PCRF设备处理能力等于N个主用PCRF中最大容量,数据库容量等于N个主用SPR容量之和。
5)DNS的设置。
DNS负责提供SAE核心网内部MME、SGW、PGW逻辑名以及APN的解析。LTE/EPC网络内的DNS建议采用两级架构:在全国设置根DNS服务器,负责漫游情况下DNS解析的查询;在省内设置DNS服务器,负责本省的SGW、PGW以及APN的解析。省内DNS采用集中成对设置,采用1+1主备的方式进行容灾备份。
6)3GPP AAA的设置。
3GPP AAA主要实现对从eHRPD网络接入的用户进行认证。新建的3GPP AAA设备应以省为单位集中设置。省内3GPP AAA采用集中成对设置,建议采用1+1互备工作方式。
7)HSGW的设置。
初期,为了减少对现有eHRPD网络的影响,建议在LTE部署省份,新建HSGW支持eHRPD接入;随着业务量增加,后续可考虑升级PSDN为HSGW,并兼容PDSN功能,支持与LTE的互操作功能。针对不能升级的PDSN,可以考虑新建HSGW。
新建的HSGW应以省为单位集中设置,双节点架构,可采用IMSI取模方式实现负荷分担。
8)DRA的设置。
DRA主要完成Diameter信令的转发,网络采用单级结构:每省设置一对DRA,省间DRA采用网状连接,负荷分担。
考虑到各个网元间通过DRA路由可以带来运维配置方便、容灾备份管理简单的优势,对于省内LTE/eHRPD信令(S6a、STa、S6b),省际LTE/eHRPD信令(S6a、STa、S6b)及PCC会话信令(Gx、Gxa、Rx)可都通过本省DRA转接,不采用EPC网元间直连方式。
3总结
在LTE建设期间,各个运营商需对4G网络规划统筹考虑,此外还需要从业务需求、覆盖范围、设备能力等多角度综合衡量,并需考虑现有2G/3G网络接入,实际部署起来较为复杂,而作为新技术的LTE在国内建设经验相对较少。本文以中国电信部署为例,介绍了EPC网络建设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并对网络组织及网元部署细节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唐升敢.EPC核心网融合组网分析[J].信息通信,2014(6):226228.
[2]杨红梅. LTE核心网演进及部署[J].现代电信科技,2013(11):1216.
[3]陶勇. TD―LTE核心网EPC引入策略及组网方案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4(1):4445.
[4]陈洪. 4G移动通信核心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2013(28):509509.
[5]吕振华.LTE引入后EPC核心网网络建设与演进探讨[J].移动通信,2013(19):7680.
[6]程鸿雁.LTE核心网EPC融合演进解决方案[J].电信技术,2013(4):3033.
[7]高功应. EPC分组核心网引入组网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2013(4):1519.
为便于交换机数据配置和后期维护,应根据站点、间隔、安装屏柜,功能应用等设置交换机的名称。如220kV林海变GOOSE中心A网交换机。
1.2交换机管理VLAN及管理地址的规划
智能化变电站的二层交换机均具备管理地址配置功能,合理规划管理段的IP地址将给后续运行维护带来便利。由于二层交换机的管理IP与VLAN关联,需要选择一个VLAN作为管理地址VLAN,建议划分一个C类网段作为交换机管理地址段,并可与节点名称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对于星型网络,建议按网络层次分配设备管理地址,如中心节点分配较小的IP地址,非中心节点可根据对应中心节点的端口顺序依次分配IP地址。对于环型网络,可规划中心交换机为始发点,以较小端口连接设备开始分配IP地址。
1.3交换机时间同步的设置
对于交换机本身而言,时间戳对网络故障判断、安全事故调查意义重大,对此有几种设置方式:无时间服务器的情形,需手动调整交换机的系统时间和时区;通过SNTP同步时间,需配置NTP服务器地址,并保证路由可达。
1.4交换机的端口分配策略
1)交换机级联端口的分配
对于星型网络,中心节点与其它节点的级联端口分配顺序建议与其它节点的编号顺序相对应,便于识别。对于端口模块化的中心节点设备,如果端口资源充足,建议每个模块仅接入一个节点,以降低单个端口模块故障的影响范围。而对于接入节点,建议分配相同编号的端口。对于环型网络,每个交换机需分配2个级联口,建议采用高带宽的光纤端口互联,为提升可靠性,建议将2个级联端口分配在2个端口模块上,且整个环网的互联关系有规律,如顺次采用前一节点的1号端口连接下一节点的2号端口。
2)交换机连接各种装置的端口分配
连接各装置的端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但建议相同类型功能的装置连接在同一编号的端口,便于数据配置时提高效率和避免错误。
1.5VLAN划分及配置策略
VLAN的规划和配置是二层交换机的核心配置部分。根据业务类型确定VLAN的划分和VLAN间的通信策略至关重要:对于IEC61850-9-2组网模式,要求对采样的划分非常精确,控制装置的报文范围一般可按间隔或者按母差的一个板卡来划分,同时应尽量避免采样数据流量通过级联口;对于GOOSE组网模式可根据各站点的电压等级、业务分类进行合理规划,不同电压等级宜对应不同的VLAN范围,对于同一电压等级内的二层设备可根据功能、间隔、母线等实际情况结合通信需求划分不同VLAN,实现数据的隔离或互通,不同间隔只能收到母差跳闸等公共信号,不收其它间隔信号,特别情况如相邻线闭锁除外。根据端口连接设备/装置的数据规划和VLAN能力确定端口的VLAN属性:对于交换机级联口配置成trunk,并通过forbidden控制VLAN转发端口;对于连接装置的端口,如装置不具备VLAN配置能力,则交换机相应端口配置为edge/untagged,如装置具备VLAN配置和处理能力,则可将交换机端口配置为trunk/tagged;所有VLAN都需要的端口设置trunk(如录波器、网络记录分析仪,公用测控)。另外,A/B网对称规划设计,A网的VLAN和PVID,均宜小于B网。
2交换机主要配置实施及检测
2.1VLAN配置检测
当交换机所有VLAN划分完成,装置组网开机后,用调试软件登录交换机参看实际配置;同时也可在装置和站内网络分析记录仪上查看是否有GOOSE,SMV断链;对同一VLAN内通信异常端口,可在相关交换机端口上外接调试笔记本,并采用Ping命令,来测试相关交换机端口互通状况;对于跨交换机VLAN内出现通信异常时,则采取逐级回查的办法,从接受侧装置开始,通过网络包分析软件捕捉网络报文的办法,逐级逐台交换机往源头查,直到发送侧装置。
2.2端口广播风暴抑制配置实施
1)广播风暴概念
由于网络环路、网卡故障及病毒木马等原因,致使交换机端口接收到大量的广播包,进而引发广播风暴(即指过多的广播包消耗了大量的网络带宽,导致正常的数据包无法正常地在网络中传送),导致网络瘫痪或数据包超时。借助于对端口的广播风暴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硬件损坏或链路故障导致的网络瘫痪。目前,交换机广播风暴抑制通常有阻塞端口的带宽上限值、端口的带宽下限值及端口启用的传输速率下限值等方式。
2)广播风暴抑制配置及检测
配置:对过程层采样网(SMV)、GOOSE网及站控层MMS网内交换机可进行端口速率限制(入口速率限制、出口速率限制等),以防范网络广播风暴,但交换机端口限速阈值与正常的网络数据流量须恰当配合,以免误过滤正常数据,造成相关信息丢失和数据实时性下降。在指定端口启用传输速率下限值时,该值应当小于或等于下限值。当广播、多播或单播传输低于每秒若干比特(bps)时,端口将恢复正常传输。通常,该取值范围为0.0~10000000bps。检测:根据交换机端口速率限制阈值大小,可用专用测试仪(或网络数据包模拟软件)来模拟多个间隔SV和GOOSE发生相应流量网络数据(数据量应满足端口所设置的阈值要求),以检测交换机端口广播风暴抑制配置功能是否正常。
2.3端口镜像配置实施
端口镜像功能将交换机上1个或多个端口(被镜像端口)的数据复制到1个指定的目的端口(监控端口)上,然后将镜像目的端口与网络分析记录仪(或网络管理软件)相连,以进行网络流量分析和故障排除。端口镜像分为本地端口镜像和远程端口镜像2种镜像方式。
2.4生成树协议及链路保护检测
1)生成树协议概念生成树协议,利用STP算法(生成树算法),在存在交换环路的网络中生成1个无环的树形网络。运用该算法将交换网络冗余的备份链路逻辑上断开,当主要链路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份链路,保证数据的正常转发。目前,常采用生成树协议(STP)或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来避免形成环路、引发广播风暴。
2)生成树协议配置策略及检测方法
配置:在过程层网络中网桥ID最小的交换机将被选举为根交换机,而网桥ID由优先级和MAC地址组成,一般通过调整交换机的优先级来保证中心交换机的网桥ID最小;给每台交换机选举1个根端口(根交换机除外),开销(Cost)最小的端口就是根端口;每个网段中选举1个指定端口,同一网段中离根交换机开销最小(cost值最小)的端口就是指定端口;将所有既不是根端口也不是指定端口的端口设置阻塞状态,其余端口则经由学习状态进入转发状态。检测:模拟多台交换机间环接、2台交换机间多条链路环接及单台交换机上多个端口环接3种环境,对生成树协议配置策略进行测试。通过监测相应交换机端口流量变化情况,并查看交换机设备日志,来判断生成树配置策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