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4:55:31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B

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行业,信息涉及广泛,传播力较强,发展旅游业需要交通、餐饮、娱乐、商业等方面的全面配合。现代旅游信息化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整合和传播信息资源,促使旅游业更加蓬勃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乡村旅行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多问题,普遍问题来源是对乡村旅游业的资源结构的短缺,造成整体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业无法高效利用环境优势,对资源进行优质使用。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行业定位模糊,导游机制与宣传力度欠缺,管理条例较为刻板等,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乡村旅游组织机构现在盲目新增旅游项目,资源管理不足,缺少经营理念,服务不够完善,政策空间相对封闭,破坏生态环境和职业道德,将“滥”与“散”的问题暴露在现在乡村旅游产业中[1]。

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最基本在于当地村民的文化知识层次,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行业的了解,是否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满意,村民支持度。

(二)网络信息化发展技术基础薄弱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字介绍、图片信息、语音广告等,同时网上订票、订酒店、找司机、订餐饮、租车等,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信息建设,方便快捷的同时出现较多弊端。

企业培养人才的方式种类繁多,其中全自动网络信息化人才的管理缺失,创新型网络信息管理人才稀少,在旅游业信息管理上更是甚少,缺少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和对旅游行业本质的了解。网络不是一种单纯进行旅游销售的工具,而是对旅游信息了解参考的途径。对网络信息化和旅游业信息本身了解浅薄,就无法在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上解决存在的根本问题。

(三)网络乡村旅游信息质量存在安全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知识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网上进行自选消费,其达到方便快捷,但是网络的复杂性和开发性,并不像消费者想象的单纯,网上银行,网上支付,涉及到钱财的网上交易,纵使病毒,计算机黑客和网络盗贼的出现,通过各大企业的内部消息,或者冒充消费软件商家名义进行骗取[2]。消费者的网络信息,被这些所谓“计算机强盗”进行信息篡改,冒充商家,威胁消费者,消费者在进入网站的同时,必须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当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将受到危害,因此部分消费者不愿意轻信或访问网络。

从电视、广播、网络、广告等多方位传播媒介来看,多种多样关于旅游宣传方式越来越多,网络中出现的关于旅游的题材在内容上越来越丰富。其中对旅游线路的介绍,旅游景点的照片和针对旅游出行的计划,还不够完善,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的体现比较肤浅,没有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紧密和当地的旅游情景,环境优势,乡土特色结合。出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当地村庄环境落差大,差异大。没有突出本质特色,尤其是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日常行为、饮食的特色,无法突出特色,这就是在网络传播上的差异,给消费者带来的真实和不安全感。

二、如何加强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一)提高全民对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对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就要打破陈旧观念和保守思想,加强学习网络信息,了解网络信息建设,及时更新网络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增大对乡村旅游信息的宣传,开展创新展示乡村旅游业风采宣传平台,使人们感受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并且在选择上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

转变广大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乡村旅游业对其起到的经济效益,明白自身将融入乡村旅游业的必要,提高当地人民的自身文化水平,个人修养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政府企业要将所收入的部分经济效益交给当地人民,并且更好的提供给他们农民转化商人的机会[3]。加强村民获取经济效益提高的正确心态,将消费者满意度放在首位,通过农家餐饮健康标准,当地交通安全便利为主,游园门票价位合理等方向,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达到使政府审核通过,社会大众认同,前来消费人群满意的最终目的。

(二)多方面培养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人才

大量培养有创新思维管理网络乡村旅游信息人才,当地农民为主要培养对象,补充文化知识,加强语言交流,学习标准普通话,有目标进行对村民最基本文化和网络知识系统教育,派选专家到当地授课指导,在当地学校和政府下属单位进行学习,开设旅游业学习辅导班,或直接通过网络计算机进行远程教育信息化方式,在乡村进行授课。政府可通过技术考核,将当地或外地相关专业大学生聘请到乡村旅游文化信息行业进行实践性工作,直接起到榜样教学,并给予青年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相关福利,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达到爱惜人才,稳定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4]。

通过人才的纳入,加快培训当地村民对旅游信息化的普及,达到独立完成网络信息内容的编排和信息的及时更新,使消费者更全面了解乡村文化、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风土、娱乐设施等,从而吸引带动消费,促使消费者旅游欲望。

联合中、小型企业、专家、学者、当地村民举办联合研讨会,会议研究策划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的宣传,乡村旅游的广告创意,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品牌推广,创意农民艺术品开发,对乡土文化环境的保护进行研究。通过科技高端引领,展示生态科技,集生态文明,生态优势,文化特色于一体,倡导和实践未来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创新理念,打造乡村旅游业新形象,新概念,新亮点。

(三)加快完善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

通过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制定标准,进行规范建设。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将发展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计划交给政府进行进一步审核,通过思想政治、经济效益、文化提高、宣扬乡村自然特色,村民积极向上心态等方面进行评定,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得到上级政府的认可。

成立乡村旅游建设师资队伍,实行研究学习,后进行实践的方式,统一将当地村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掌握最基础的旅游业信息,达到从旅游环境到思想心态统一结合。在师资力量上,聘请专业旅游业方向导师,进行因材施教,使乡村旅游行业更专业化。同时,加大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社会集资,通过各大中、小型企业赞助网络、广播、广告等宣传工作,从而加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网络运行,建立起相互连接的网络体系,实现安全网上付费、方便快捷购买交通票据、健康农家餐饮、服务一流导游团队等,真正达到满足顾客需求,消费者满意。

让乡村旅游成为消费者在工作忙碌之余,短暂而放松的消费方式。从最基本的观光景点,休闲娱乐到农家餐饮农家乐,最基础的旅游方式开始,打破常规旅游方式,自己动手制定餐饮,垂钓、温泉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使乡村网络旅游信息化建设得到当地百姓和消费者的极大信任,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台阶。

三、结语

纵观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可以观察到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空间无限,发展种类繁多,个性化旅游路线和创意旅行产品不断涌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不仅保护原始的人文环境真实性,重点保持景观景物的保护,这一点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当地村民的文化水平,交流方式也都随着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网络成为村民宣传乡村旅游文化的主要工具,更加新颖跟着流行潮流的时尚方式,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出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开拓,将资源优势得到保存,保护自然生态为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加强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保持当地的资源特色,做到乡村与网络信息相结合,真正达到网络乡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洁,吴军.中国乡村旅游网站定量评价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7(1):57-60

篇2

中图分类号: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网络的结构相比之前更加合理,其发挥的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道路的基本设施更加完善和先进。道路建设作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最基层的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对城市的建设和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来说,道路的不断便利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企业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就目前我国公路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在管理和运行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完善和解决,以科学地、有效地、合理地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和运行,有利于我国公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其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区域商品流通

公路网络的建设使各个城市间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连结起了各个城市之间的商品相互交换和流通,就新兴起来的物流行业而言,公路网络的建设便利了各个城市的物流有机会可以流入到其他城市中的物流当中。物流业主要包括了商品的生产、商品的存储、商品的运输等等,物流业的发展依托于公路网络建设的不断便利,物流信息中大部分的信息交流和流通均与道路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各个环节与空间位置的流通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现代城市间以及城市内部的物流发展与其道路网络建设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公路网络建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间的物流行业成为了可能,快捷、高效的公路网络实现了商品流通作业的实时工作效率,大大的减少了城市之间商品流通的成本和风险,物流的发展和聚合实现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从商品的供应者到商品的需求者之间形成了一体化的过程,同时物流行业的不断分散化发展,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商品的流通越来越便利,城市经济不断向周边乡村辐射,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影响又不断加快城市化步伐,城乡经济在公路网络建设中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使双方都受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工业转移

城市工业的转移是指工业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转移到相对比较落后的、不发达的城市或者农村。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从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城市内部的工业转移主要是指城市工业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的过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转移着传统的手工业,例如城市中传统的纺织业、原材料加工业、粮食加工业等等。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公路的建设和发展为基础的,沿着公路网络的建设,传统的手工工业不断由城市转移到乡村,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为乡村剩余的劳动力找到了出口,大量的劳动力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同时促进了乡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三、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一体化建设

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依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体制还影响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公路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经济的支持,乡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工业的反哺。公路网络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在城乡之间产业联动,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强化城乡之间产业只能分工和功能引导;城乡之间经济技术的相互协作和相互联合朝向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以及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公路网络连接起来的城乡将会显示出更明显的发展优势,加快城市、乡村和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步伐,并不断向外发展和延伸,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打破传统的二元束缚的界限,促进区域内优势资源不断互补,相互推进,形成优势区域产业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建设。

四、公路网络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结构利益的发展

公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打破了原始的城乡经济发展状态,城市和乡村在人口、信息、产业等方面的通达性得到了提高,不同的优势在较快时间和区域内得到了汇集,形成了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并不断的发挥着集聚效应。公路网络建设将城市和乡村中的各个点、线、面等结合起来,在优势公路网络的引导下,城乡凭借着各自的优势资源发展出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城市和乡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核心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乡村的原材料等不断涌入到城市,城市的技术不断的转移到乡村,城市和乡村不断发生交换和融合,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利益发展。

五、结束语

道路建设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性设施。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道路建设的发展为其提高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路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等。公路网络建设的发展为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物流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工业不断的向乡村进行转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重芬.城市公路网络经济[J].公路交通技术,2004,6(03):106-108.

篇3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

社会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使得大众传播媒介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网络以其迅速、便捷、个性化的优势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媒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首先要发展农村的经济。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发展滞后的具体情况,农村网路信息建设是经济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农业实现现代信息化经营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

二、我国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

中国城市的信息化进展十分迅速, 农村的信息化进程长期滞后。从长远利益看,若不消除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消除差别,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发展经济,我国效仿俄国采取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村被迫为工业化战略做出牺牲,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为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却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制约。由此一来,这种城乡二元化逐渐形成并日益加剧,公共产品也因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在分配中更加侧重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宽敞的道路,整齐崭新的房屋,更重要的是和城市一样的信息传播,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接受和。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重要作用就是有效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缩小城乡信息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缓解城乡矛盾,促进城市和农村良性互动发展。网络信息化建设也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任,信息的对等成为衡量发展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

2、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协调控制,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从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进而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网络的建设和普及则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不仅可以及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还可以帮助农民改变观念、技术改进、拓宽市场渠道、实现增产增收。

从现实状况看, 信息梗塞不畅、城乡联系割裂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建立起高速信息网络, 把农特产品生产、流通及农村资源信息迅速传达给市场或城市消费者, 搭建起产销、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网络同水利、医疗等都属于公共设施,我国的城市基本已经搭建起一个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但在农村这还是一片空白,这就使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两极化,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农村搭建一个网络信息平台,使网络融入农村,并能为农村经济的建设做出服务和贡献。

(2)丰富农村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当今信息社会,网络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讯、前沿知识,而且也是现代人的重要娱乐工具,同时它还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是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新方式。在思想观念保守的西部农村地区,网络成为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不仅能丰富农民的知识,还能逐步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扭转农民“思想贫困”的局面,加快农村生产方式、思维习惯的变革。农民观念的改变又会促进他们舆论监督、参与政治的意识的增强,他们会逐步参与到政治监督和社会建设中来。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的这些优势能更加有力地推动西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我国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有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打破了广播、报纸、电视一统天下的格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但只占整体网民的27.8%。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薄弱,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较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还很不足。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由于缺乏相应设备和知识而不使用网络的相应比例均高于城镇非网民群体。

造成这种网络“去农村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

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电脑还是一种奢侈品,而宽带接入和使用的费用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有些开办打印店,刻章店,横幅制作店的农民只是把电脑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并没有用它来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和商务交易。

2、客观原因

网络媒体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涉农内容不足。由于网络传播媒介是城市化的产物,几乎青一色把受众定位于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这四大中文门户网站没有一个涉及到和农民、农村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内容(新闻除外)或开设专门栏目。其次,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缺乏,电信处于垄断地位,宽带接入价格昂贵、配套服务欠缺,设施维修不便。

我国城乡网络建设的差距导致网络带给农村的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也就是“数字鸿沟”。城市居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农村地区的居民依然原地停留,最终造成“马太效应”。城市和东部地区经济中本来就具有物质资源、政策支持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优势, 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的作用下其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高, 而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再加上数字鸿沟造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劣势, 缩小城乡差距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格局也将难以破除。数字鸿沟和“三农”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恶性互动模式, “三农”问题――城乡二元差距――城乡数字鸿沟――城乡二元差距――“三农”问题的恶性循环, 导致农村陷入收入贫困、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同时存在的局面, 最终城乡发展二元落差在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拉大, 使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新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对策

对于受众来说, 网络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传播工具, 在网络媒体面前, 每一个受众个体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地位受到经济实力的制约,“受众平等”并没有体现出来,相反则是“消费者平等”, 致使经济实力雄厚者成为网络资源的拥有者,经济实力单薄的农村则处在网络传播的边缘。这个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挑战, 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精神的丰富。

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加强调控,完善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分配,使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能够得到物质上的保证;其次,政府还应该对网络运营商给予以资金上的投入和支持,农村网络信息建设是个范围广、投入高、周期长、初始阶段回报低的工程。在市场机制下,仅仅依靠市场的调控是不行的,企业总是把资金投入收益最大的行业和领域。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村网络信息建设才能得以实施。

语言和文字是传播活动中的主要信息载体,但由于我国农民接受教育的比例相当低,这必然给传播活动带来一些限制和负面影响,阻碍了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加大农村的基础教育,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还要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操作使用方法,使农民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

在网络媒介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的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农村居民对网络的使用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与否,也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加快完成西部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李永健:《大众传播与新农村建设》[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篇4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60-02

城乡信息服务均等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服务均等化是信息财政“信息性”的重要体现。解决城乡统筹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均衡配置提升。随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居民日益成为信息服务需求主体1。缩小城乡信息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信息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也是图书馆信息公共服务建设中的重大任务。推进城乡信息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的重点所在;是缩小城乡差别、协调城乡关系的重大举措;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促进信息公平的基本途径。

一、信息相关名词

1、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2、信息公共服务均等。信息公共服务均等是指向全国各地的居民提供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大体相同水平的公共信息服务。

3、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

二、城乡网络信息发展与信息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统筹城乡的建设,农村网络发展进入了高速公路。

表1显示:我国农村上网情况在2008年人数是增加了。

表12008年城乡上网网民情况

但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见表2)。不仅如此,农村在互联网基础信息资源上的发展水平也相对不高。根据统计,目前全国3万4千多乡镇中,有独立政府域名的乡镇政府仅为2719个,不到全国乡镇政府总量的十分之一。乡镇一级政府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初期状态。政府管理信息向下传达、乡镇实际生产、生活信息统计提交,仍使用传统的会议和纸面方式。

表2东中西部的城乡网络普及率对比

城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的不平衡,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新因素。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化各类应用平台,提高农民信息化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化服务和建设,让信息化成果惠及“三农”,是各级政府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当前农村信息化及城乡信息均等面临的问题

1、信息素质与教育问题。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城镇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居多,但农村网民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者居多。尤其是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城镇网民中只有17.4%,农村网民则达到38.4%(见表),农村比城镇高出21个百分点。城乡信息利用性别结构:城镇男55.9%,女44.1%;农村男62.7%,女37.3%。应用网络深度比城镇浅,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利用网络发展经济生产和参与政府互动程度低。

表3城乡网民年龄结构(数据来源:CNNIC)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由于历史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信息化发展成为重点和难点。成了农民致富的瓶颈。由于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3、 城乡经济收入差别的问题。农村网民中收入低于1000元的比例较高,超过半数(54.4%),这一比例比城镇相应比例高出17个百分点,农村收入低直接影响居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没有上网设备也无法承担网络的消费,农民大多数在网吧上网。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农村成为获取信息最慢的地方,直接影响农村生产生活,使农村经济发展停止不前。

表4城镇与农村收入增长情况(数据来源:CNNIC)

4、城乡信息服务供给不均等现状。政府部门垄断、效率低下。当前农村信息文化服务往往为政府所垄断。一方面,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农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是唯一的垄断者和管理者,其职能拓展维度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这样的供给方式上看,农村信息资源无法均等配置,有限的资源其利用率也较低。农村信息设施建设方面,十分简陋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当前不多较好的文化活动场所,也几乎是由华侨、企业家等社会力量捐资建设,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极少。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一些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地淡出人们的活动范围,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成了不均等的局面,低效率最终会导致无效率。

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农村信息文化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县、乡(镇)的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以及各类文化科技中心等。而实际上,落实到村这一级的服务网络是相当不完善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足,相当部分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活动。最终的结果是弱化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一些农民没有享受到公共信息服务,供给不均等化加剧。服务产品供给缺位、错位。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信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建设、重活动轻服务现象,表现在:一是供给缺位现象。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缺乏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谈不上实现均等化。二是供给错位现象。地方政府所供给的产品,往往强化了政府导向,常出现与农民的需求脱节。

四、新农村信息化与城乡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1、建设新农村信息化服务共享平台。200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点任务提出,要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所以政府应建立公共的信息平台。平台对任何人都要提供无地域、质量、资费歧视且能承担得起费用的各种有偿信息服务。针对农村信息化需求,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是信息提供方面,可以计划筹建当地农业信息网,整合适合当地农村的信息,以简便易行的方式。应该在村民自愿、集体支持鼓励的原则下,有选择有步骤地建设农村信息网络。政府应将建设成本降至最低,甚至以成本价格提供信息网络服务,建设和运营成本可采取企业赞助、社会捐款、农民自筹等多渠道方式解决。

另一方面,从信息需求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用信息技术可能存在的困难,在镇、村等基层设立农业信息服务站,配备各级农业信息员,多进行培训,随时给农民提供上网指导。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目的是提高整体社会福利,保障在同一个原则下,每个公民都有同样的机会享受到大体上均等的信息服务。

2、开放农村周边的各种公共信息资源。考虑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什么不让国家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

开放高校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高校新区大都建在城乡结合部,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其信息设施条件好,从空间上加快了向农村腹地的扩展。例如:重庆市在郊区新建三座大学城,而大学新区图书馆的配套建设则刚好能弥补公共信息设施建设中的空白,为城乡信息服务提供一个平台。

其次,开放企业信息资源。由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大部分企业从城市转移到区县,它们的资源长期受到政府的大力投入,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供给情况与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不一致;毫无疑问,工业的科研投入一直相对农业来说是巨大的,所以应工业反哺农业,资源共享,以达到信息均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随着不断增加的数字存取向各图书馆提出了挑战,图书馆必须在设备和服务上增加投入来支持海量的数字资源和信息利用。而每年大学图书馆都在更新换代新的数字资源,从软硬件设施来讲,大学图书馆和企业事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共享资源平台。

3、打破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制。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也表现出二元性,即国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实行两套政策:城市公共产品由国家来提供,依靠公共财政支出;而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国家仅给予适当的补助,主要由基层政府解决。因为基层政府财权有限,最终将供给责任转嫁给农民,在农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农民无力背负公共产品的供给包袱,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方向转变。

4、加强新农村劳动力就业及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出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培育信息化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不畅问题,它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滞后,就业信息网络的不畅,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的不够。二是,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信息素质偏低。所以,政府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劳动力能享有与城镇一样的培训体系和基础教育体系。从网络、电信等多方面得到最低优惠及免费的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

5、财政资金有计划重点投向农村信息化服务领域。结合运行实际,支持多种模式并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保障农村信息服务资金稳定来源。调整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扩大农村信息服务支出比重,以均等化为目标,逐步缩小城乡间信息公共服务的差距。尽快建设并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使农民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以信息为桥梁将农民、农村与市场衔接起来,使农民能够有机会直接面对市场,了解市场;同时,信息渠道也是解放农民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应该在村民自愿、集体支持鼓励的原则下,有选择有步骤地建设农村信息网络。政府应将建设成本降至最低,甚至以成本价格提供信息网络服务,建设和运营成本可采取企业赞助、社会捐款、农民自筹等多渠道方式解决。

6、建立科学的城乡信息立体交叉服务体制。首先,坚持信息公共产品受益范围以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调整财权分配和强化其供给效率;其次,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文献信息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政府目标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

作者:何薇,重庆工学院图书馆,馆员,长期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数十篇。

参考文献:

[1]调查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EB/OL]新华网

[3]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6年中国统计年集[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迟林.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中央地方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6.12.04

[6]崔波.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N].人民日报,2006.12.13

篇5

“师范生农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面向支教学生和支教点师生,收集、整理和积累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素材和论文心得,通过网络共享,有利于师生的学习和知识、经验的传承,对师范生农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有积极的意义。

一、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

资源库的网络平台建设从技术角度已经成熟,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程序设计及系统建设相对容易,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支教学生的资源建设相对容易,乡村资源收集、整理加工较难

静态资源建设相对容易,动态资源建设比较难。支教学生的素材建设可以在校内培训形成优秀案例、录像课、课件、动画素材、图片素材、心路历程、支教心得、论文交流、支教感悟等内容,供在校生参考。而支教点的资源,需要收集、发掘再开发,形成课题等。

主要措施:

(1)支教点的教师应该先培训,在“教学实践网上”,以实名制注册,经实践科带队教师确认,学校审批,网站管理员分配权限,予以开通。(2)对提供资源的质和量进行定期评比,通报、表彰。(3)可以由支教学生对其进行培训、加工和上传。

2、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相对容易,形成自觉使用的意识比较难

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首先为支教生和支教基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教学生和支教点的教师使用资源库提供的教学素材,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局面,开阔了的视野。由于每个支教学生和支教点教师的教学资料都可以保存在资源库中,这便于师生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其次,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网络化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高这些学习能力搭建了新的平台。

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激发实习生与支教网点教师参与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2)加强数据库的基本设施建设,创建教学改革的平台。

(3)坚持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并举,实现顶岗支教资源共享。

二、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特色

(一)资源库的幼教特色

1、面向使用对象: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面向在校幼师学生,面向乡村幼教,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本资源库的知识,查阅资料,就能够学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幼教基本知识;乡村幼教工作者,通过本资源平台同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借鉴优秀案例、视频,提供乡村幼教的特殊资源,共同提高。

2、乡村素材特色:注重乡村素材建设,收集、开发有特色的乡村素材。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活动中,为乡村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创设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以“服务乡村幼教为本”,充分利用本地、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为农村幼教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如:乡村奥尔夫、用桔杆自制手工艺品等。

3、顶岗实习平台的文化特色:在网站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设立了文化长廊专题,其中有兰草葱葱和国学经典两个主要栏目。把兰文化做为本资源库的文化特色,融入资源建设之中。使网站在文化氛围中升华,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将乡村、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二)顶岗实习资源库的精品意识

以质量为本,树立精品意识,克服资源库中的资源存在着多而杂、重复建设、良莠不齐等缺点。我们在顶岗实习资源库建设中,注重网页届面精美、资源分类明确、严格审核等。始终坚持“精品意识是资源库建设的灵魂”的指导思想,突出精品创设。

1、资源网的界面力求简洁严谨、风格优美、颜色协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2、在资源使用上,有点击,就有回应。做到有标题就有资源、有链接就有内容,不留任何空白,清除死角,给使用者一种信任与满足感。

3、在资源分类设置上,对于每种类型的资源都有严格框架。比如乡村幼儿园优秀案例,要有相应的标准模板和范例,使用者可方便地查找和使用资源,满足对资源的需求,增强亲切感。

4、严把资源审核关,在众多资源中取其精品。实践科把关支教学生的优秀资源,如事迹、心得、论文等需要认真审核,每一个资源都要有特色、有激励作用。科研处对支教点的资源进行把关,从大量的乡村素材中,提取、升华出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汇总,进一步申请立项、推广。

(三)资源库的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下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是第三代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向。我校的顶岗实习资源库,在注重面向在校学生、面向乡村幼教的同时,还要面向幼儿园、面向社会,其资源的“量”与“质”的保证,必须是共建共享模式。

1、开发校本资源。在校内,以教务处教学实践科为管理单位,基础教育系的信息工程系为主要技术支撑,以学前教育系为主建设校本资源。主要包括:实践剪影、支教培训、优秀案例、录像课、课件、动画素材、图片素材、心路历程、支教心得、论文交流、支教感悟、总结报告、支教花絮等。这些资源是顶岗支教工作的经验积累,是幼教特色资源库的一部分,也是对外交流的宝贵资源。

2、开发各支教点的乡村幼儿园特色资源。乡村幼儿园是我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基地,每个支教点都有自己的乡村幼儿园特色,并积累了大量的乡村幼教实践素材。我们在顶岗实习平台建设中,选择有实力的优秀支教点作为试点,参与特色资源库的共建工作,上传他们的资源,主要包括:乡村素材、创新、故事、事迹、多采乡村、乡村课题等。达到资源的共享。这些资源对提高学生尽快适应支教工作有很大帮助,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角色,服务于乡村幼教。

3、分布式共享网络优秀资源。积极参加黑龙江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的建设,将“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龙学网”接轨。对于优秀的网络资源,如中国幼教资源网、中国学前教育网、山西师范支教网、忻州师范学院支教网等国内实力较强的资源网开展合作,互相开放相应的资源,实现分布式共享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勇帆.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2]胡宁晖. 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中小学电教,2003,6

[3]由显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方振宇,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网络资源库建设。

篇6

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是把县委、县政府方针政策传送到农村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切实维护和保障这个网络的稳定、高质量运营,既是一项政府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按照“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资源国有化、投资多元化、管理标准化、网络一体化”的方式,实现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集中管理。

三、职责分工

目前,我县农村有线电视县乡联网工作和“十一五”村村通工程已完成,在此基础上实施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网络集中管理,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明确职责、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稳步实施。

1、县政府办职责:负责做好集中管理上下协调和督办工作。

2、各乡镇政府职责:负责将所辖范围内有线电视网络管理权移交给农网中心,并时协调解决集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县文广新局职责:负责组织实施集中管理工作和十二五“村村通”工程,编制规划,制订方案。负责建设、管理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中心,负责集中管理后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确保把高质量信号传送到农户家中。

4、安广网络祁门分公司职责:负责无偿提供有关电视节目信号源。

5、电信分公司职责:负责将广播电视信号传送到各乡镇,到农网中心自行架设光纤到乡镇时止,并为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拓展提供方便。

6、移动分公司职责:负责为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提供方便。

7、供电公司职责:负责执行广播电视“村村通”规定的非普工业类电价标准。

8、地税局职责:负责执行国家对农村有线电视经营单位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政策扶持。

9、财政局职责:负责对广播电视网络集中管理予以资金支持。公安、人社、工商、法制等部门配合做好集中管理实施中的相关工作,确保集中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各乡镇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有线电视网络集中管理的重大意义,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成立国有祁门县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管理中心,与县“村村通”工程办公室合署办公,由文广新局负责人兼任中心的法人代表,负责统一管理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

(二)改造中心机房。鉴于下一步发展数字电视,避免重复投资,村村通广播电视传输中心机房设在安广网络祁门分公司,传送广播电视节目暂定35套(31套电视节目,4套广播节目)。

(三)回收经营管理权。从即日起,各乡镇不得与所辖区域内有线电视网络承包人员续签经营承包合同。原乡镇投资建设的有线电视网络和“十一五”国家投资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网络,由各乡镇政府无偿回收并移交县农网中心;由个人投资建设的有线电视网络按照入户安装数量、工程质量、工程建设时间等相关内容,制定全县统一的自建网络收回补助标准,逐步回收经营权。

(四)网络升级改造。全县采用1550nm光传输设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2年网络升级改造总体任务

更新改造前端机房设备;为县城周边7个乡镇提供信号源。

该两项任务分三步实施:

1、4月底前完成机房设备、主干网络改造设备的招标采购。与电信和移动部门协调光缆通过管道出城以及附挂杆路路由,与施工方签订施工安装协议。

2、5月份完成更换卫星接收天线、更换卫星接收机(部份)、增加电视节目(2套)、调整广播电视节目传输频道(部份)、增加UPS不间断电源等工作。

3、采取租用杆路附挂光缆的形式为祁山镇、金字牌镇、平里镇、小路口镇、柏溪乡、大坦乡、塔坊乡提供1550nm光信号源,施工工期为2012年5月至12月。

第二阶段:网络升级改造目标任务

完成凫峰镇、溶口乡、芦溪乡、祁红乡、历口镇、渚口乡、古溪乡、闪里镇、新安乡、箬坑乡、安凌镇、牯牛降观音堂风景区主干光缆线路附挂施工,年底前为上述12个点提供1550nm光信号源,停止1310nm信号传输。

10月底前解决金字牌至柏溪乡溶川村等部分采取租用电信网络覆盖的村组信号传输问题,避免造成停播事故。重点在县城周边村组,通过中心机房1550nm光信号直接覆盖县城周边村组,并对同轴电缆传输分配网进行升级改造,改造范围涉及城郊、胥岭、乔山、灯塔、路公桥、花桥工业园区等。

第三阶段:逐步以乡镇为单位,全面落实对原网络实行升级改造,使其达到传送数字电视信号标准。适时传送数字电视信号

五、措施保障

(一)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集中管理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文广新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县财政、公安、工商、人社、广播电视台、电信、移动、供电、安广网络等单位负责人及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协调指导县乡有线电视网络的集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局,负责承办集中管理具体工作。

(二)资金筹措

篇7

Abstract: The Village Living environment faces a huge threa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soil erosion, the uncontrolled spread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smart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laborated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of the village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imed to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natural,social”.

Key Words: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Life-support system;Plann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9年第46届IFLA大会主题为“绿色基础设施:高性能景观”,定义了风景园林的生态意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进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乡村却进入了生态恶化的尴尬境地。基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本文研究村庄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着重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绿色基础设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的认识和尊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概念辨析: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

相对与“灰色基础设施”(Gary Infrastructure,常规工程规划的道路、机场、桥梁)而言,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定义为: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它的核心是由自然开放空间来控制城市形态,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凸显了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价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不断的“大拆大建”,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使得水土流失,乡野和自然开放空间不断减少。任其发展下去,将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乡村是快速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而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恰恰是破坏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真正基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它包含土壤、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及自然区、绿色廊道、森林以及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它空地等。在我们进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该宏观的进行更具建设弹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变被动建设为主动保护。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框架

2.1乡村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耕地、水体、乡村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2010年底,国务院47号文件为促进乡村土地整治提出“以耕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目标,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我国乡村的土地整治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土地整治不仅包括田地,更包括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①保护:保护具有景观生态意义的生态斑块,如林地、湿地、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水体等。保护乡村人文景观,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和村庄特色的保护和管理的意义,对有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风貌予以更新。②改造:通过生产性活动目的性的进行生态性建设,如河流堤岸的生态化改造,乡村垃圾的一体化处理、地表灌溉等。③塑造:塑造新的生态景观,如建立生态绿色廊道的道路廊道、建造防护林、建设分散的生态斑块等。

2.2乡村水环境治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公路等不透水区域的迅速蔓延,加上乡村绿色植被的减少,导致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乡村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村庄建设之后已经将乡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措施来保护乡村本底的自然景观,为我们提供了案例借鉴。如韩国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设计,日本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

乡村水环境治理包括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和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利用自然环境并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方式,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治理乡村水环境,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乡村水体的良性循环。如雨水收集净化装置,渗透性道路铺装,植被浅沟等措施。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则主要是针对乡村现有的河道景观,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滨水生态景观带,滨水绿道,对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等,在较大范围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区域性生态走廊等方式。

2.3乡村绿色空间网络建设

乡村绿色空间网络是由“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组成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包含了各种尺度的生态和景观要素,如绿道,国家森林,公园,农场,森林,湿地,岸线等。网络中心为动植物提供源地,链接廊道用来连接网络中心,使得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网络化,恢复生态的连续性和网络性,并且为乡村建设提供空间框架。通过对规划区内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整理需要达到的景观生态目标,构建集生态、景观、游憩、风貌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基础网络。

3、结语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天然和改善再造的生态景观要素,它将乡村生境保护和城市化进程有机融合,是乡村未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快速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大背景之下,一旦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它所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2004(7):35-38.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升“三个核心指标”为主题,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二)总体要求

通过“乡村流通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达到培育和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配送中心、发展终端经营网点、建设农村集贸市场、创办乡村流通信息网、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打牢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基础的要求,最终实现新型经营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构筑起以县为中心,网点覆盖到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具备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双向流通功能的三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三)规划方法

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供销合作社为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按照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收集数据资料,认真分析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方法,组织骨干力量,科学编制规划。

(四)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08〕14号);

4.《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临发〔2009〕3号)。

二、规划的名称和规划期

(一)规划名称

《××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2)

(二)规划期

以2007年为基准年,2008年为起始年,2012年为目标年,进行五年规划。

三、规划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建设方式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的建设,采取在政府引导下,加大工程投融资力度。通过财政资金贴息或部分项目直补为引导,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多方位、多渠道进行投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动企业投入、给予信贷融资优惠扶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入,有效整合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社会资本四大资源,强势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2.坚持深化县直公司改革,打造龙头企业的原则。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关键是要打造、培育、扶持发展好龙头、骨干企业这个重点。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县直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县直公司的管理,加大县属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打造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和骨干企业在流通网络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3.坚持开放办社、联合合作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光靠实施主体供销社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职责,配合协调做好此项工程的实施,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开放办社,联合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程的实施。

4.坚持构建具有双向流通功能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要具备双向流通功能,实现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再生资源回收双向流通。

(三)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建设,2012年要达到:1.培育1个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龙头和骨干企业;2.全县完成1个市级补助的县级农资和1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6个乡(镇)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3.完成7个省、市或县级补助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4.发展、改造、提升“两社一会”169个,累计达17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累计56个,综合服务社106个,累计达106个,行业协会7个,累计达9个,使“两社一会”网点覆盖全县75个行政村委会和社区;5.创建“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6.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1898人,其中: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363人。通过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立起与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实现90%以上的农资商品连锁配送,70%以上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60%以上的零售终端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50%以上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由乡村流通网络经销的“9765”目标。

(四)主要内容和建设方式

1.着力构筑县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采取“县属农资龙头+配送中心+乡(镇)连锁店+村委(社区)农家店”的运作模式,重点扶持、培育现有县属农资公司,将其打造成为县级农资配送骨干龙头企业,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在六个乡(镇)中选择有经营实力、服务规范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个体私营店、原基层供销社作为农资配送二级中心,对连锁经营网点按照“四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规范经营,全部签订农资连锁经营合同书,明确连锁经营责任,落实连锁经营任务。形成以农资连锁店、加盟店的农资连锁经营、统一配货为主要形式的县、乡、村三级农资现代流通网络。

2.建立县域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发展战略,采取自办、联办、加盟等形式,在县城发展具有配送功能的日用消费品超市(县级配送中心),在六个乡(镇)建设直营或加盟连锁店(二级配送中心),在村委(社区)新建、改造便民店、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连锁经营模式。

3.建立农副产品购销网络。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围绕提升农副产品市场的交易功能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以县级批发交易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为中介,在乡(镇)、村(社区)建设具有收购、交易、集散功能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网络终端,以信息服务、加工增值、物流配送为重点,打造集交易、加工和物流配送、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经销网络体系,培育“农副产品批发、农村集贸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加工企业+农户”的购销格局,有效解决农产品进城和农民卖难问题,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逐步构建全县范围内的从基地、加工到市场、配送和终端卖场的农副产品一条龙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

4.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立以社区、乡(镇)村委综合服务中心回收点为基础、以集散交易中心为载体、以综合利用处理为目标网络体系。初步建立起县级市场集散交易市场+协会+县、乡(镇)+村委(社区)回收点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5.创建“××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在市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的统一部署下,创建××自治县乡村流通信息网站。以流通骨干企业、配送中心、终端网点、集贸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为信息基础,建立起信息采集、整理、制度,同时,扩大到所有与乡村流通相关的信息收集和,丰富信息内容和深度。可通过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信息等多方式扩大渠道,提升信息覆盖面。

6.实施“乡村流通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以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为主,加强对“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提高流通网络建设人才综合素质。

(五)年度指标分解

根据五年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对2009年度指标进行分解:1.重点规划和建设县级1个农资、1个日用消费品网络配送中心;2.培育、建立6个乡(镇)二级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3.实施2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4.发展、改造、提升“两社一会”4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综合服务社22个,行业协会1个;5.创建“××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6.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330人,其中: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70人。

(六)中期规划的执行检查和规划方案的变更调整

2010年,要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规划建设进展及当期政策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合理的变更调整,确保终期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调查研究(2008年9月-12月)

2008年9月至12月,深入各乡(镇)村委(社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我县乡村流通网络现状、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为规划的编制收集第一手资料。

(二)第二阶段: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2009年2月-2009年4月)

我县于2009年2月底前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方案的拟定,并上报市供销社;在市供销社规划小组的指导下,于2009年3月底前完成我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讨论稿,4月底前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三)第三阶段:组织实施(2009年5月起)

根据市、县人民政府审批下发的《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五、工作要求

(一)规划文本编制要求

规划文本要按照市供销社统一规范,做到数据真实准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文字通畅、简炼,分别对“五大网络”进行规划,规划要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做好项目储备

要对“五大网络”的建设,分项进行规划,提前编写好项目建议书,作为市社储备项目和县级储备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08〕14号)和《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临发〔2009〕3号)精神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乡村流通工程”建设的领导,县供销社广大干部职工要把抓好“乡村流通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好、抓落实,认真履行好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职能,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二)成立组织机构

1.成立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吴尊宝为组长、县供销社主任董真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发飞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篇9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逐渐普遍及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应用,旅游行业为适应智慧旅游理念,强化自身旅游发展能力,已经在其内部逐渐完成了旅游信息化的转变和建设。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旅游行业中一项热门的旅游项目,也是缓解我国旅游行业低谷的一丝清泉。在当前智慧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何去何从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理念及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理念主要是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便携式终端旅游设施,从而主动的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等信息的一种旅游理念,通常也被称之为智能旅游理念。智慧旅游理念下要求我国旅游行业逐渐完成其信息化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指旅游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云端,建立“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乡村旅游行业在其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将部分信息内容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实施信息公布;第二阶段,形成期。随着电脑的普遍应用,我国社会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形成带动了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跨城市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期。云计算、移动终端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范围内已经开始广泛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信息化全面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模式;第四阶段,成熟期。截止到今天“互联网+”模式和智慧旅游理念的形成将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发展带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建立了以村镇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景区。

三、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旅游网站的建立。传统的旅游网站中主要是以国家级旅游景区为宣传内容,建立景区专门的网站。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以乡村旅游景点为主的乡村旅游网站已经成为旅游网站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站建立的过程中以各大搜索引擎为基础,建立检索网页,在网页内部以市级单位为核心创建该地区直辖范围内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并且对下属各个景点的基本信息和特色旅游实施网络介绍和宣传。个别先进的乡村已经与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网站建立了旅游路线计划宣传的活动,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旅游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理念下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景区内部管理系统。例如,乡村旅游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电子门票、区域内文化自主保护电子系统、信息化环境监测系统等内容。我国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中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卫星遥感定位系统和LED信息系统,从而保障乡村旅游的安全性和新颖性。此外,我国以三坊七巷等35家乡村旅游景区为首的“身份证入园管理模式”已经投入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中。

(三)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在智慧旅游理念的影响下开始逐渐推广区域旅游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例如,针对乡村景区内的各个景点设定自助景点门票售票机,在景区内引进自动贩卖零售和饮用水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降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我国《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乡村信息网络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了我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旅游事业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后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这些经营者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有很大的关联。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受到投资成本的影响,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经营时,未认清“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时,仍旧采用传统广告的形式,这样就很难引起更多网络群体的关注。此外,一些地方自行建立的乡村旅游行业网站,受地域的影响受众群体较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产生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新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在逐渐上升,这样的发展环境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旅游领域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提升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乡村旅游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很多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意识中,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较少,这样的意识很难实现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实际上,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信息和数据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并且相对独立,未能形成信息数据共享的体系。此外,旅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未经过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就导致了乡村旅游产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相对较低。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产业为了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应逐渐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中,虽然计算机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实际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产生的影响力较小。目前国内很多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五、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

乡村旅游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能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的工作。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对自身的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与较热的公共服务网站进行合作,使游客在公共服务网站上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预定,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的顺利链接,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

(二)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提升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而智慧旅游建设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模式,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有效链接,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来建设智慧旅游模式,能够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应充分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全面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了数据库、物联网和无线的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标准化的数据库是智慧旅游景点建设的基础条件。数据库中收集了海量来自政府和游客的信息,这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因此,应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另外,物联网实现物物连接主要依靠射频识别技术,为了实现智能旅游景区的建设,应注重对物联网各个环节的配置。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持电子智能终端的游客可以随时介入无线网络中,能对旅游体验进行实时的分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强化对无线网络通信的建设,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智慧旅游理念实质内容是为游客打造智能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服务主要是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例如,云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库、物联网、无线网网络通信技术等,但是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建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智能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张凌云,黎j,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黄忠伟.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43-144

[3]郭华.信息化背景下川东地区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58-59

篇10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关键性的举措。由于这个层次数量多、地域广,他们直接面向农民,服务“三农”,而且不同的乡镇之间差别大,组织管理和服务的难度相对是比较大的。要实现农村信息化,关键要让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实现信息化,提升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

一、乡镇和村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这些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有较大的成效,现在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乡镇和村,信息化应用程度很低,信息服务不到位。笔者最近对一些乡镇和村进行调研,在农村推进信息化,任务仍很艰巨,必须加大力度,稳步推进。

1.有些基层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我们在调研时,几个乡镇干部曾问:什么叫信息化?乡镇经济差,没钱怎么搞信息化?有些乡村基层干部对信息化概念模糊,他们认为现在实施信息化过早,效果不显著,有的则认为农村信息化就是用电脑上网,创建几个网页,更新下最新动态就达到了信息化;还有许多乡村干部对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对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支持体系不甚了解。特别有些基层干部自己不懂信息技术、对农村信息化工作不重视、也不关心,只求自己所管辖的工作过得去就行,没有认识到加速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经济发展好一些的乡镇和村干部,满足于现状,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很少花精力思考: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基层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防御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以及增加其附加值等。目前仍有相当的乡镇和村干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在农村推进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重要性。

2.农村信息网络覆盖仍较低

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短期内打通“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落实。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己经达到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现实中,互联网在村组普及率更低。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信息化建设投入仍集中在城市,并没有真正进入乡村。虽然已启动了农村信息化工程,但是由于大部分地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未落实到乡村。现在农村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地方宽带虽然进了村,却很难入户,因为农民普遍没电脑,就难一下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岳阳的白云乡,按住户统计,在村组的普及率不足3%,光纤仅接至乡集镇。二是获取信息的手段简单单一。目前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传统媒介电视在乡村全面普及,但信号接收则是五花八门,有的自装天线、村村通设备和村民自建的小范围闭路电视,信息获取量有限,管理也不便。一些地方一村一个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因无操作人员或维护跟不上等原因,基木上流于摆设。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乡亲传播,获取的农业信息滞后,在信息飞速发展今天,单纯的语音服务也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建设需求。打开电脑,会发现很多与农民相关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农业网站为农民朋友提供了大量种植、养殖技术和致富的好经验,但由于农村软、硬条件的限制,这些好信息、好点子与无电脑的农民无缘。“信息”这个名词对偏远地区的农民来讲,依然很陌生。在城市居民畅享信息化、数字化便利生活的同时,农民还在为通信条件落后、信息闭塞,无法与外界互通信息所困扰。

3.乡、村级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大多是围绕一些行业或农业部门工作需要展开,而面向农村基层政府提高其执政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远次之。就乡镇和村而言,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稳定促和谐,抓好经济谋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但在乡镇一级政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网络平台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基层政府能力的不多。有些基层干部虽然知道利用网络能丰富农村活动形式、加强与群众沟通交流、提高提高效率,但由于资金或技术问题为难而放弃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基层工作方法。二是实用、优质信息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各部门在信息化进程中一般较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备购置,而忽视信息服务内容建设,特别是直接面向农民、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信息的服务项目少且服务功能不完善。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未充分考虑现代农民学习和生产全过程对信息的实际需求。据调查,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需求巨大,但目前主流网站如网易、搜狐、新浪等都以服务城市对象为主,而网络、手机等提供的信息大多为转载,重复率高,宏观、综合信息多,体现地域性、农时性的有效技术信息少;准确可靠的市场实时行情、价格预测、灾害预警等内容仍不够;信息服务对象的分类和针对性不强,泛泛的信息难以指导农民实际生产,甚至有的虚假信息的流传对农民的生产造成损失。三是信息供给手段匮乏。目前面向“三农”的信息供给方式仍主要为单向信息流,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信息供给服务,缺乏互动式双向信息流。一些网站虽能为农民提供专家咨询,但也因专业人员不足而有时不能及时在线解答农民急需了解的问题让其感到失望。总之,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侧重于主流受众城市,而对农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缺失,使得农民获取全面、可靠、针对性强、实用信息的方式较少。

4.农民信息受众水平较低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意识淡薄。农村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人才严重缺乏问题,一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差,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很难深入开展。例如湖南澧县方石砰镇的劳动力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30.5%,初中文化程度占4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0%,大专及以上仅有6%,文化程度低下,直接限制他们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认知与学习能力,导致信息运用水平低下。二是农民信息应用能力培训和乡村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从城乡网民对互联网使用深度的绝对差距来看,城市网民对信息的占有和网络应用均远远高于农村网民,城市网民在商务交易和交流沟通中对信息的驾驭和利用程度大大高于农村网民,即便是使用互联网的农户,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对农民的信息网络应用培训,其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很少使用互联网了解农村农业信息及进行电子商务。此外,乡镇和村级信息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信息服务人员的受训机会少,服务网络不完善、服务人员不到位和服务能力不强以及服务质量不高,致使农民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和能力薄弱,农民享受不到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

因此,上述问题若不切实解决,为农民服务的信息化就还只是空谈。即便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村,广大农户也不能充分有效的接受和利用,就不能发挥其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发展。

二、推进乡镇和村级信息网络应用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提升农村基层政府执政能力,提高农民对信息工具的使用水平,增加农民对信息化的内在需求,形成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1.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认识

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首先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对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乡、村干部应牢固树立“信息兴乡”的观念,要认识到,没有信息化,就体现不出新农村的“新”字,真正认识到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要针对一些人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公鸡,只消费不下蛋”的偏见,大力开展农村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网络应用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其次,要强化乡镇的组织领导,协调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和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基层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机制。乡镇和村级领导要真正对信息工作重视起来,把“信息化新农村”当作战略性任务来抓,切实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重在抓落实,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目标管理。

2.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创新农村基层工作

在信息网络时代,就是要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搭建好工作平台,有助于干部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做好群众工作,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因此,农村基层政府要善用网络,建设群众工作管理信息化系统。创新开发民情管理系统,方便农民群众通过互联网终端登录系统,能对本乡地理位置、行政区划、风土人情等基础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时快捷地查询到各级政府的惠民、惠农政策和各类业务办理流程,并能受理群众诉求,并依据诉求内容转发职能干部办理办结。对于乡村基层干部而言,登录网络平台能方便了解乡村居民姓名、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从业状况、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和乡村居民家庭档案信息,基层干部据此可以便捷的开展工作。同时,要注重网络与手机短信平台对接,通过网络平台惠民、惠农信息和便民服务指南,向系统内手机用户发送工作动态。同时,要设立专门的工作办通过系统内的走访情况追踪系统,对走访、投诉对象反映的问题,从处理时间、处理结果到群众是否满意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在有条件的乡镇,要开通民情110电话集中服务网络,24小时接听群众来电,实现对群众的即时服务。群众关于政策咨询、投诉举报、农技服务等各种诉求,都可以打电话到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交办到相关职能部门并进行回访督查,给群众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多功能的服务热线,使群众工作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

3.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和群众的综合素质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12-02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信息在任何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节约大量的资金,减少管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城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对统筹城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提高综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现状

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就业、培训、考核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领导作出准确的决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但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还比较滞后,与城镇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相比差距较大。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劳动力大量剩余;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农村人口流动性很大,城镇与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协调能力不强,导致农村人力资源虽然很丰富,但缺乏有效开发和管理,造成大量人力资源闲置或浪费。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建设相对于城镇具有很大的困难,致使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缓慢,加上其他种种因素的存在,拉大了与城镇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差距。

二、制约城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因素

(一)城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差距较大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农村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但是要追赶快速发展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只能在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上不断努力,只有将信息化基础建设差距保持在小范围内,才能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城镇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平等对接,进而实现城乡人力资源信息全面网络化。

城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对于及时掌握农村人口的流动动向,提升管理部门协调城镇与农村各类人才的就业、培训、考核、薪酬福利、沟通、流动等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综合管理工作效率,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城乡人力资源信息化基础差距越大,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实现难度就越大,并且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包括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人力财力等)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如果城镇与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差距过大,那么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将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会无法实现。

(二)农村人口流动性大,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我国是农业大国,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约有7亿农民,每年有2亿多农民工在全国各大城镇里打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流动人群。对于这一特殊群体,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困难重重,首先,在农村留守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人力资源统计上就费时费力,并有可能出现漏记、重复统计等现象,造成严重的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混乱。其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对于农民的体力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详细评估将面临很多问题,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民在综合竞争实力上没有一点优势,除此之外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还包括多种不定因素困扰其快速发展。

(三)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与网站平台等的开发建设具有一定操作难度

建立城乡人力资源统一信息数据库旨在存储大量农村和城镇人力资源信息,网站是对外宣传的开放式平台,信息系统是对网站平台和数据库信息进行连接和综合管理的,将这些功能综合起来才能统一实现城乡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管理,而这些在实现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第一,建立大型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和综合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网站平台,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来开发并运行。第二,覆盖到省市县(区)乡四级网络体系,最后要落实到每个行政村统一的人力资源统计信息录入,不仅需要统一的录入格式,还不能漏登,可以说十分费时费力。第三,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在系统操作熟练度和操作时间上存在差别,加上农民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缺乏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对信息录入工作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一定的磨合。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分步实现的,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浩大工程。

三、城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摸索前进阶段。有些发展较快省份,城镇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初具规模,甚至有些省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实现了城乡网络化,他们的先进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构建政府政策支持与监督体系、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

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重视,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为城乡各级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便利条件。由政府负总责,统一制定规划,统一制定政策,统一投入政策,加强微观管理,强化机构和网络建设,明确牵头部门的责任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乡村也要建立组织,纳入考核,努力使城乡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满足城乡快速发展的需要。

资金保障是工程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建议着眼城乡统筹,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元投入体系。各级政府每年要制定政策,统一做好预算,安排专项资金,逐年加大投入,奠定城乡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建设基础,企业单位投资和社会捐助等构成多元化社会投入资金保障体系。另外,全省各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可根据自身情况,部分县乡可以让有支付能力的农民进行适当付费来保障资金投入,无支付能力的地区应由政府垫付。应当由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监督执法部门、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等构成严格的社会监督体系,不仅要监督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还要监督城乡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工程的全面运行和发展情况。

(二)建立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机制

我国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偏低,农村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是现阶段加快开发利用农村现有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首先,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农村小发明,到农民知识交流和创新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智力素质;其次,从技能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技能竞赛,到职业资格认证和就业准入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技能素质等。只有系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使城乡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开发完整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是实现城乡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的前提条件

实现全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需要开发一套大型综合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数据中心,分批录入城镇居民与农民的人力资源信息,尤其是录入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的详细人力资源信息。建立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区)、街道、社区及乡镇、行政村的统一的综合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一点登录式网站服务平台及相关资源信息网络共享的配套措施,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个人、单位和其他组织在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地方都可以登录网站查询相关的城乡人力资源信息,使各单位在人才的就业、培训、考核、沟通等方面更加合理化,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既整合了资源又优化了配置,充分发挥了城乡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的巨大优势。不断加大相关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各级政府定期组织培训,培训结束要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综合考核评定参考,使他们熟练操作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站,更要组织专业人员不定期对农民进行互联网基本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城乡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总之,城乡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化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拉近农村与城镇信息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合理开发和管理农村人力资源,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2

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是广播电视覆盖网最重要的基础网络之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主要依托乡镇广播电视网络及其向下的延伸网络。在确保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中,农村广播电视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县各乡镇都建有自身的广播电视网。全县已在173个村屯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点,微波接收60多个点,入户数约5130户、覆盖人口达2万多人。乡镇广播电视网大都是90年代初建设的,经过10年左右的运行,已经处于技术落后、线路老化,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以及缺乏维修经费,85%已处于瘫痪状态。其余的也只剩下1-4套电视节目可收看。接收节目套数少(一般为5—7套),信号质量差,群众不满意;经济效益不好,每户每月收视费仅为4—6元,收视费上缴率只有50%左右;乡镇政府对广电网络基本没有资金投入,网络维护经费困难,严重制约着广播电视的发展。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滥播乱放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因网络技术含量低,容易遭受“”的破坏。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扩大乡村广播电视覆盖的瓶颈,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乡镇广播电视网络将面临萎缩瘫痪和宣传阵地丢失的可能,进行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势在必行。

二、网络整合的工作目标

全县乡镇村广播电视网络整合的目标是:建立县乡联网、互联互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广播电视基础传输网络体系,增加节目套数,改造网络线路提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质量,扩大乡镇广播电视网的幅射能力,增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安全传输,进一步扩大乡镇广播电视节目有效覆盖,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喉舌功能,丰富广大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为我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三、网络整合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乡镇广播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是加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牢固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确保政令畅通和安全传输的一项政治性任务,要始终坚持广播电视网络的政治属性和喉舌作用。

(二)整体性原则。网络整合必须从全局出发,着眼于长远发展,保证全程全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形成县、乡村贯通高效运行的整体网。

(三)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在县党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整合的操作方式按照市场运作,并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规范性与因地制宜相统

一的原则。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整合要严格遵循《公司法》的规定和自治区桂政发[20*]52号文件及自治区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同时要对经济发达的乡镇、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在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方式上,有所区别,分期分批有效整合。

四、网络整合的基本方法

(一)以行政办法,将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资产从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剥离出来,统一上收到县广播电视局。其中由国家投资建设以及网络自身滚动形成的广播电视网络资产,无偿划拨给县(广播电视局;由个人出资建设的广播电视网络资产,暂不动产权归属问题,但要纳入县网络统一管理,不单独设立播出前端。

(二)乡镇广播电视网络上收县后,并入*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实行垂直管理。分公司按照区网络公司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进行统一规划、统—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一般不在乡镇单独设立广播电视网络业务机构。

(三)在乡镇广播电视网络工作的现职人员,属行政管理人员,原则上留在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继续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属专业技术人员,本着自愿原则,可随网络移交进入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实行企业劳动合同制。

(四)有关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资产评估、收益分配等问题,由自治区广播电视网络领导小组、县网络整合领导小组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五、网络整合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从20*年第三季度开始,全面推开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网络的整合工作。

(二)20*年8月30日前,基本完成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

六、网络整合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各乡镇也要成立领导机构。

篇13

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是广播电视覆盖网最重要的基础网络之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主要依托乡镇广播电视网络及其向下的延伸网络。在确保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中,农村广播电视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县各乡镇都建有自身的广播电视网。全县已在173个村屯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点,微波接收60多个点,入户数约5130户、覆盖人口达2万多人。乡镇广播电视网大都是90年代初建设的,经过10年左右的运行,已经处于技术落后、线路老化,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以及缺乏维修经费,85%已处于瘫痪状态。其余的也只剩下1-4套电视节目可收看。接收节目套数少(一般为5—7套),信号质量差,群众不满意;经济效益不好,每户每月收视费仅为4—6元,收视费上缴率只有50%左右;乡镇政府对广电网络基本没有资金投入,网络维护经费困难,严重制约着广播电视的发展。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滥播乱放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因网络技术含量低,容易遭受“”的破坏。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扩大乡村广播电视覆盖的瓶颈,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乡镇广播电视网络将面临萎缩瘫痪和宣传阵地丢失的可能,进行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势在必行。

二、网络整合的工作目标

全县乡镇村广播电视网络整合的目标是:建立县乡联网、互联互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广播电视基础传输网络体系,增加节目套数,改造网络线路提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质量,扩大乡镇广播电视网的幅射能力,增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安全传输,进一步扩大乡镇广播电视节目有效覆盖,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喉舌功能,丰富广大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为我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三、网络整合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乡镇广播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是加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牢固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确保政令畅通和安全传输的一项政治性任务,要始终坚持广播电视网络的政治属性和喉舌作用。

(二)整体性原则。网络整合必须从全局出发,着眼于长远发展,保证全程全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形成县、乡村贯通高效运行的整体网。

(三)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乡镇广播电

视网络整合工作在县党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整合的操作方式按照市场运作,并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规范性与因地制宜相统一的原则。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整合要严格遵循《公司法》的规定和自治区桂政发[20*]52号文件及自治区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同时要对经济发达的乡镇、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在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方式上,有所区别,分期分批有效整合。

四、网络整合的基本方法

(一)以行政办法,将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资产从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剥离出来,统一上收到县广播电视局。其中由国家投资建设以及网络自身滚动形成的广播电视网络资产,无偿划拨给县(广播电视局;由个人出资建设的广播电视网络资产,暂不动产权归属问题,但要纳入县网络统一管理,不单独设立播出前端。

(二)乡镇广播电视网络上收县后,并入*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实行垂直管理。分公司按照区网络公司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进行统一规划、统—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一般不在乡镇单独设立广播电视网络业务机构。

(三)在乡镇广播电视网络工作的现职人员,属行政管理人员,原则上留在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继续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属专业技术人员,本着自愿原则,可随网络移交进入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实行企业劳动合同制。

(四)有关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资产评估、收益分配等问题,由自治区广播电视网络领导小组、县网络整合领导小组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五、网络整合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从20*年第三季度开始,全面推开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网络的整合工作。

(二)20*年8月30日前,基本完成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

六、网络整合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各乡镇也要成立领导机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