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4:57: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

篇1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认为,音乐与其他教育一样重要,音乐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教孩子怎样听音乐,听懂音乐,还要教他们如何区分好与坏的音乐。柯达伊在其教育体系中还重点提出:“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无论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音乐,都必须要让他们先从唱歌开始学,唱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柯达伊还认为:“一个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我国小学音乐新课标也要求把唱歌教学作为表现音乐的重要内容,它是音乐教学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最有效的手段。富有表情的歌唱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歌曲最能感染教育少年儿童。把柯达伊教学法运用在我们的唱歌教学中,能帮助我们有效的进行唱歌教学。因此,掌握柯达伊教学法中的唱歌教学策略便尤为重要。

一、字母谱在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在识谱教学中,无论是先识谱再唱歌,还是先唱歌再识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技能,也是一个难点。通常老师们都是先教唱名,再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对唱名的熟练。柯达伊的字母谱用唱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每个音级,既简化乐谱,又使学生容易掌握,便于记忆。例如:在教唱二年级歌曲《郊游》时,为了让学生学习5(sol)这个音,在出示歌谱时,把所有的“5”改成“s”,让学生在唱谱时强化5音的记忆。通过一首歌曲,学生就把5(sol)牢牢的印在脑海里了。字母谱在小学低年级运用的范围比较广,在画旋律线时,各个音级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简单易记。把用到的音级都用字母谱标记出来,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旋律线的音高关系。在合唱教学中,字母谱的运用更加广泛,它可以快速的让学生掌握各声部的旋律音高,特别在和声练习时运用较多。在进行和声练习时,运用柯尔文手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高概念,并有意根据手势调节音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唱已熟悉的歌曲,边指着字母谱,使曲调音高和音级唱名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和声聆听能力,在演唱一个声部的同时,让学生看着字母谱聆听另一个声部音高。

二、柯尔文手势在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音乐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准确歌唱柯尔文手势有着很强的优势,这种优势特别体现在合唱教学中。201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把合唱教学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并且希望通过合唱教学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音准问题。柯尔文手势利用其视觉辅助手段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了直观形象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身体语言的形式。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高度的范围,学生根据这个相对高度更能形成内心音高概念。教师在训练二声部音准时,用两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的结合,学生在练习时可调整音准。例如: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模仿雨声处(高声部是6666;低声部是4444)这个大三度音程教师在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准的引导时,学生可以形象的根据老师手势位置调整音准,它比用钢琴校音更有效。

三、节奏读法在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柯达伊认为,感知节奏是人的本能。节奏是旋律的骨架,音乐中节奏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节奏分离出来,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再把熟练的节奏配上旋律音高,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柯达伊的节奏读法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二分音符读作ta-a;十六分音符读作ti ri ti ri等。在唱歌教学中经常会以节奏练习导入。例如在学唱《嘀哩嘀哩》之前,教师把XXXXX | XX X | XXXXX | X ― | 的节奏作为导入让学生练习就可以使用节奏读法,让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节奏训练不是孤立的,它是与旋律进行结合在一起。如拍手打出节奏型给自己的演唱伴奏,或者是一部分学生呈现节奏,一部分学生唱歌。在学唱歌曲时,如出现较难的节奏可以利用节奏卡片做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减轻小学生对困难节奏的排斥心理,使唱歌教学活动水到渠成。

篇2

“一线四环八步”的教学策略,是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学生的音乐学习放置在富有音乐情感的艺术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的内在美。同时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音乐创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产生美的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基础。

一、一条主线:以音乐情感为主线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展现 。真正的音乐一定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真诚和执着。音乐教学以音乐情感为核心,突出一个“情”字。教师要首先认识到学生是“充满情感的人”。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抓住音乐情感的主线,把“音乐情感”放在首位。

歌曲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这些歌曲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以往的音乐教学把音乐课单纯的看做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机械训练,也有的音乐教学基于音乐是多元文化的思考,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行为的支撑,而是把音乐与相关的文化统一进行拼贴 ,失去了音乐教学的主线。

学生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在音乐唱歌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音乐情感的主线,使声音为感情所驱使,感情以音乐为依托。使歌唱教学不仅仅是音符的叙述,更是对所演唱的音乐内容涌起的感情的流动,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唱歌课教学的四个环节:聆听-表现-探索-实践

1、用聆听唤醒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听“是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 。在聆听中感染,在聆听中想象,在聆听中碰撞,在聆听中顿悟。聆听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只有用心聆听,才能读懂音乐的丰厚,才能找到真善美。教师要把聆听作为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直接有效的手段,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充分的聆听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打开学生艺术想象的大门。可以说“听懂歌”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入口。

2、用表现诠释情感

在学生“听懂歌”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演唱的艺术实践之中,通过模仿、比较、练习等方法,积累音乐感性经验,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表现歌曲。

在“表现“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把音乐知识与技能巧妙地融入到音乐表现之中,把音乐要素音乐认知和理性的教学放置在丰富生动,富有情感的音乐设计里,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完成音乐情感的表达,达到”唱会歌“的目的。

3、用探索深入情感

探索与体验是学生音乐情感不断深入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动情体验音乐。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让他们大胆设想,进行音乐合作探究。要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艺术冲动,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审美表现。从而达到由“唱会歌”到“唱好歌”的递进。

4、用实践升华情感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要抓住音乐情感的生成,运用节奏的张弛、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色的浓淡、调式的明暗等音乐要素的情感意义,进行音乐的实践和创作,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悟美、表现美、生成美,从而达到“会唱歌”的教育目的。

三、八个方法:范唱、模唱、轻声唱、要求唱、体验唱、探究唱、表演唱、创作唱

1.范唱---激发兴趣 聆听歌曲

教师的范唱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不断提高音乐演唱技能,引导学生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模唱---小声哼唱 感受歌曲

在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之后,就会迫不及待的随旋律小声哼唱。充满抗争的歌曲使人坚强。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歌曲让人坚强振奋,欢乐优美的音乐使人精神焕发,宁静柔和的歌曲让人气定神和 。优秀的歌曲需要学生用心聆听,用情演绎。我们利用“模唱”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中积累音乐情感,在音乐模仿中打开音乐学习的大门。

3.轻声唱---轻唱旋律 熟悉歌曲

歌唱不仅仅是音符的叙述,更是对所演唱的内容涌起的感情的流动。我们引导学生在刚刚张嘴演唱的时候,就运用“高位置轻声演唱”的发声方法轻声演唱歌曲,我用“闻一闻花的香味”来训练学生的呼吸,用“轻轻飘荡的风”引导学生轻声演唱,让发自内心的音乐,作为一种心灵相通的“信息”传导出来。

4、“要求”唱---规范演唱 唱会歌曲

要求唱就是在学生歌唱的过程中提出演唱要求, 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音乐要素。要求唱是对音乐旋律的再认识和理解,随着教师要求的深入,学生们自己发现歌曲的难点,并主动解决问题,准确演唱歌曲。有了要求唱,学生的演唱才会更准确,更到位,更有生命力。

5、探究唱---热情参与 深入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学习探究权利归还给学生。要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使音乐学习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探究活动中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为启发。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在听、唱、演、看、弹、说、练、玩、做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音乐问题。

6、体验唱---动情演绎 唱好歌曲

唱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歌曲,更是一种音乐情感的内心体验。体验是深入的学习歌曲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提供材料的指д呋蚬ぞ叩墓芾碚摺=淌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提问,去学习,去碰壁,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把收获的理一理,遗漏的补起来。再给他们一些点拨和鼓励。教师可以积极设计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听到音乐,你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我们怎样唱才能更打动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音乐参与积极性,加深了对歌曲情绪的理解。

7、表演唱---激情表现 演绎歌曲

音乐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密切相连,表演唱要抓住各类音乐艺术的统一情感主线,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以音乐表演来表现音乐情绪,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意象和艺术感悟。

8、创作唱---发挥想象 创作歌曲

篇3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歌曲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不一样也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过,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用身体动作方面的游戏对歌词进行诠释。运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够很好地掌握歌曲的节拍,能够编排学生参与到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来,使音乐元素能够得到和谐完美的表达。方法二:设置情境游戏。不只是歌词的内容,而是从总体上把握音乐歌曲的风格,营造一种氛围,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升幼儿对音乐歌曲的领悟力、感受力以及鉴赏能力。

2.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法是不胜枚举的,主要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幼儿日常爱玩的游戏、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改编他们喜欢的故事等。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在此重点介绍如下三种方法:方法一:角色扮演。如教师进行《水族馆》这首歌的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做出自己所扮演角色应该做出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握歌曲的风格、熟悉乐曲的结构,让幼儿体会到音乐跟所歌唱的实体之间的联系。方法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如很多人都熟悉的“丢手绢”的游戏,就是音乐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的有机结合。方法三:情境渲染游戏法。在介绍歌曲的时候,通过一系到极富诗意的句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营造出歌曲的前奏氛围。如在教授幼儿学习《茉莉花》这首歌的时候,幼儿音乐教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在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那里河水清清,生长着一大片美丽的茉莉花,他们迎着阳光伸展身子,对着微风微笑……”创设情境,把幼儿带入对于美丽的茉莉花的向往之中,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3.幼儿音乐韵律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情绪对比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在韵律教学中,要注意伴奏音乐多短小、方整,节奏鲜明,旋律便于幼儿哼唱。同时,动作要以基本动作为主,结构简单,多重复,变化规律明确,从而易学易记。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6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思维和语言的重要发展期,表现出活泼好动,爱玩、会玩、喜欢成功、会模仿等特征。因此,在教学时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投其所好,强制性地知识传授并不能为之所接受。幼儿天生爱游戏,游戏的趣味性特征顺应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游戏中,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帮助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篇4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要借助一些乐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口风琴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乐器,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口风琴进行音乐辅助学习能事半功倍。

一、借助口风琴,让歌曲教学趣味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点内容之一。现在,很多教师在歌曲教学中,往往采取“教唱”的形式,在这样的歌曲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很容易会对歌曲学习产生厌烦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在小学音乐课上,口风琴与歌曲教学有机融合,能激发小学生歌唱的兴趣。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丰富的独唱内容,在学习独唱歌曲时加入口风琴的演奏,能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可提高学生眼、脑、手、耳的灵活性。例如,《两只老虎》(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这一首歌短小精悍,幽默诙谐。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学唱,小学生就会觉得十分单调,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学习效率低下。我在教学这首歌曲时,首先给学生弹奏了这首歌曲的旋律,当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掌握,我让他们利用口风琴在小组内进行学唱。这样,他们很容易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旋律,然后,他们会在小组内根据口风琴进行配唱,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充满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可见,在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激发小学生的歌曲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开展高效学习。

二、借助口风琴,让欣赏教学生动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提升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单一化的教学现象,在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是十分枯燥的,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欣赏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够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从而激发小学生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动物,这样,学生就根据教学内容对歌曲里面的主要角色进行扮演,他们栩栩如生地表演,课堂完全活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对这一歌曲进行演奏,他们边演奏边游戏,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这样,就有效地改变了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从而促进了他们音乐欣赏的高效。可见,借助口风琴辅助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音乐欣赏的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为他们高效的音乐欣赏打下基础。三、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实效化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乐理知识具有枯燥性,这就成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小学音乐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口风琴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种现状,能够促使小学生轻轻松松学乐理。

1.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轻松化。对于乐理知识,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讲解,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利用口风琴进行乐理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理解乐理知识,从而让乐理教学简单化。例如,在教学移调这一乐理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凭借讲解,小学生恐怕很难接受,借助口风琴能使移调的学习变得非常轻松。《我有一只小羊羔》(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这首歌曲由dol、re、mi三个音组成。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在C大调进行演奏,之后,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在G大调进行演奏,学生通过演奏能感受到第二次演奏的歌曲音调高多了,能明显感受到随着音调的移高,歌曲的愉快、喜悦的情绪更加突出。此时,再进行乐理知识教学,学生就能够对移调的概念和作用进行理解与掌握。

2.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形象化。乐理是小学生进行口风琴学习的基础,同时,结合口风琴教学乐理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口风琴能够让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从而有利于小学生的乐理学习。例如,在《小螺号》(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这一歌曲中有句歌词是在la音上方有一“小波浪”,这一“小波浪”就是波音记号,意思就是由la音很快进入si音,紧接着回到la音。对于这一乐理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以后让学生利用口风琴进行演奏,这样,抽象的乐理知识就形象化了,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接着,再让学生结合口风琴的演奏理解上波音符号和下波音符号,学更加容易。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从而让音乐课堂呈现精彩。

作者:詹箭 单位: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小学

篇5

《音乐会》一课选自人民音乐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四课,包括聆听歌曲四首、学唱歌曲两首,它们分别是:

(一)《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所作,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

(二)《苗岭的早晨》是由作曲家陈刚根据同名口笛改编的歌曲。乐曲以明朗的旋律,展示了一副苗岭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图景。

(三)《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五首,它原本是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

(四)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乐曲为三段曲式结构。

(五)《我是小小音乐家》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小音乐家。

(六)《嘹亮歌声》这是一首曲调规整、词意富有意境的日本儿童歌曲。歌曲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对远山纵情欢唱的情景,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授课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对学習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识谱技能,但对轮唱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有所欠缺,所以轮唱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应成为本阶段学生的训练重点。

三、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围绕音乐课程标准,本节课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课程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演唱《我是小音乐家》中,进行创编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场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如小号、口笛、长笛等乐器。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通过感受、体验、探索、实践等多种形式,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情绪,能听辨独奏乐器的音色,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够带着美的情绪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并能够较好的完成轮唱歌曲的演唱,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五、教法说明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通过以下的设计,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在未来里创造美,让美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具体做法:情境法、教唱法、演示法、实物教学法。

情境法:通过电子设备和有感情的语言,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探究心。

教唱法:语言精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通过教师正确的范唱,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听唱法:通过让学生直接欣赏、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后再歌唱,歌曲的难点就更容易解决,增加学生信心,更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图片、教具演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实物教学法:播放视频文件,让学生模仿文件中的舞蹈动作,从情绪、韵味上着手完整并完美的学习该作品。

六、学法指导

在合理安排教法的同时本节课还十分注重学生学法的引导,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具体做法设计为: 模仿法、教唱法和听唱法。

模仿法:模仿视频、置身情境、更完整的学习歌曲。

教唱法:通过老师的教唱,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给能更加生动的认识到歌曲,了解歌曲旋律以及歌曲的情绪。

听唱法:通过听、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中随音乐歌唱,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情绪。

七、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让学生会学,即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始终坚持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教育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发现、创造等活动过程中享受、掌握并创造音乐的美。通过聆听以及歌曲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音乐会愉快的场面,感受人们的愉悦之情,还能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歌曲。这样一来,既在无形当中也打破了以往枯燥的学习歌曲、记忆歌词的教学模式,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师生合作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