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57: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认为,音乐与其他教育一样重要,音乐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教孩子怎样听音乐,听懂音乐,还要教他们如何区分好与坏的音乐。柯达伊在其教育体系中还重点提出:“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无论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音乐,都必须要让他们先从唱歌开始学,唱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柯达伊还认为:“一个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我国小学音乐新课标也要求把唱歌教学作为表现音乐的重要内容,它是音乐教学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最有效的手段。富有表情的歌唱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歌曲最能感染教育少年儿童。把柯达伊教学法运用在我们的唱歌教学中,能帮助我们有效的进行唱歌教学。因此,掌握柯达伊教学法中的唱歌教学策略便尤为重要。
一、字母谱在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在识谱教学中,无论是先识谱再唱歌,还是先唱歌再识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技能,也是一个难点。通常老师们都是先教唱名,再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对唱名的熟练。柯达伊的字母谱用唱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每个音级,既简化乐谱,又使学生容易掌握,便于记忆。例如:在教唱二年级歌曲《郊游》时,为了让学生学习5(sol)这个音,在出示歌谱时,把所有的“5”改成“s”,让学生在唱谱时强化5音的记忆。通过一首歌曲,学生就把5(sol)牢牢的印在脑海里了。字母谱在小学低年级运用的范围比较广,在画旋律线时,各个音级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简单易记。把用到的音级都用字母谱标记出来,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旋律线的音高关系。在合唱教学中,字母谱的运用更加广泛,它可以快速的让学生掌握各声部的旋律音高,特别在和声练习时运用较多。在进行和声练习时,运用柯尔文手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高概念,并有意根据手势调节音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唱已熟悉的歌曲,边指着字母谱,使曲调音高和音级唱名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和声聆听能力,在演唱一个声部的同时,让学生看着字母谱聆听另一个声部音高。
二、柯尔文手势在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音乐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准确歌唱柯尔文手势有着很强的优势,这种优势特别体现在合唱教学中。201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把合唱教学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并且希望通过合唱教学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音准问题。柯尔文手势利用其视觉辅助手段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了直观形象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身体语言的形式。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高度的范围,学生根据这个相对高度更能形成内心音高概念。教师在训练二声部音准时,用两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的结合,学生在练习时可调整音准。例如: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模仿雨声处(高声部是6666;低声部是4444)这个大三度音程教师在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准的引导时,学生可以形象的根据老师手势位置调整音准,它比用钢琴校音更有效。
三、节奏读法在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柯达伊认为,感知节奏是人的本能。节奏是旋律的骨架,音乐中节奏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节奏分离出来,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再把熟练的节奏配上旋律音高,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柯达伊的节奏读法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二分音符读作ta-a;十六分音符读作ti ri ti ri等。在唱歌教学中经常会以节奏练习导入。例如在学唱《嘀哩嘀哩》之前,教师把XXXXX | XX X | XXXXX | X ― | 的节奏作为导入让学生练习就可以使用节奏读法,让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节奏训练不是孤立的,它是与旋律进行结合在一起。如拍手打出节奏型给自己的演唱伴奏,或者是一部分学生呈现节奏,一部分学生唱歌。在学唱歌曲时,如出现较难的节奏可以利用节奏卡片做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减轻小学生对困难节奏的排斥心理,使唱歌教学活动水到渠成。
“一线四环八步”的教学策略,是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学生的音乐学习放置在富有音乐情感的艺术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的内在美。同时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音乐创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产生美的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基础。
一、一条主线:以音乐情感为主线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展现 。真正的音乐一定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真诚和执着。音乐教学以音乐情感为核心,突出一个“情”字。教师要首先认识到学生是“充满情感的人”。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抓住音乐情感的主线,把“音乐情感”放在首位。
歌曲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这些歌曲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以往的音乐教学把音乐课单纯的看做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机械训练,也有的音乐教学基于音乐是多元文化的思考,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行为的支撑,而是把音乐与相关的文化统一进行拼贴 ,失去了音乐教学的主线。
学生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在音乐唱歌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音乐情感的主线,使声音为感情所驱使,感情以音乐为依托。使歌唱教学不仅仅是音符的叙述,更是对所演唱的音乐内容涌起的感情的流动,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唱歌课教学的四个环节:聆听-表现-探索-实践
1、用聆听唤醒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听“是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 。在聆听中感染,在聆听中想象,在聆听中碰撞,在聆听中顿悟。聆听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只有用心聆听,才能读懂音乐的丰厚,才能找到真善美。教师要把聆听作为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直接有效的手段,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充分的聆听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打开学生艺术想象的大门。可以说“听懂歌”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入口。
2、用表现诠释情感
在学生“听懂歌”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演唱的艺术实践之中,通过模仿、比较、练习等方法,积累音乐感性经验,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表现歌曲。
在“表现“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把音乐知识与技能巧妙地融入到音乐表现之中,把音乐要素音乐认知和理性的教学放置在丰富生动,富有情感的音乐设计里,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完成音乐情感的表达,达到”唱会歌“的目的。
3、用探索深入情感
探索与体验是学生音乐情感不断深入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动情体验音乐。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让他们大胆设想,进行音乐合作探究。要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艺术冲动,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审美表现。从而达到由“唱会歌”到“唱好歌”的递进。
4、用实践升华情感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要抓住音乐情感的生成,运用节奏的张弛、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色的浓淡、调式的明暗等音乐要素的情感意义,进行音乐的实践和创作,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悟美、表现美、生成美,从而达到“会唱歌”的教育目的。
三、八个方法:范唱、模唱、轻声唱、要求唱、体验唱、探究唱、表演唱、创作唱
1.范唱---激发兴趣 聆听歌曲
教师的范唱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不断提高音乐演唱技能,引导学生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模唱---小声哼唱 感受歌曲
在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之后,就会迫不及待的随旋律小声哼唱。充满抗争的歌曲使人坚强。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歌曲让人坚强振奋,欢乐优美的音乐使人精神焕发,宁静柔和的歌曲让人气定神和 。优秀的歌曲需要学生用心聆听,用情演绎。我们利用“模唱”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中积累音乐情感,在音乐模仿中打开音乐学习的大门。
3.轻声唱---轻唱旋律 熟悉歌曲
歌唱不仅仅是音符的叙述,更是对所演唱的内容涌起的感情的流动。我们引导学生在刚刚张嘴演唱的时候,就运用“高位置轻声演唱”的发声方法轻声演唱歌曲,我用“闻一闻花的香味”来训练学生的呼吸,用“轻轻飘荡的风”引导学生轻声演唱,让发自内心的音乐,作为一种心灵相通的“信息”传导出来。
4、“要求”唱---规范演唱 唱会歌曲
要求唱就是在学生歌唱的过程中提出演唱要求, 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音乐要素。要求唱是对音乐旋律的再认识和理解,随着教师要求的深入,学生们自己发现歌曲的难点,并主动解决问题,准确演唱歌曲。有了要求唱,学生的演唱才会更准确,更到位,更有生命力。
5、探究唱---热情参与 深入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学习探究权利归还给学生。要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使音乐学习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探究活动中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为启发。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在听、唱、演、看、弹、说、练、玩、做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音乐问题。
6、体验唱---动情演绎 唱好歌曲
唱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歌曲,更是一种音乐情感的内心体验。体验是深入的学习歌曲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提供材料的指д呋蚬ぞ叩墓芾碚摺=淌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提问,去学习,去碰壁,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把收获的理一理,遗漏的补起来。再给他们一些点拨和鼓励。教师可以积极设计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听到音乐,你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我们怎样唱才能更打动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音乐参与积极性,加深了对歌曲情绪的理解。
7、表演唱---激情表现 演绎歌曲
音乐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密切相连,表演唱要抓住各类音乐艺术的统一情感主线,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以音乐表演来表现音乐情绪,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意象和艺术感悟。
8、创作唱---发挥想象 创作歌曲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歌曲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不一样也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过,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用身体动作方面的游戏对歌词进行诠释。运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够很好地掌握歌曲的节拍,能够编排学生参与到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来,使音乐元素能够得到和谐完美的表达。方法二:设置情境游戏。不只是歌词的内容,而是从总体上把握音乐歌曲的风格,营造一种氛围,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升幼儿对音乐歌曲的领悟力、感受力以及鉴赏能力。
2.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法是不胜枚举的,主要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幼儿日常爱玩的游戏、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改编他们喜欢的故事等。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在此重点介绍如下三种方法:方法一:角色扮演。如教师进行《水族馆》这首歌的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做出自己所扮演角色应该做出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握歌曲的风格、熟悉乐曲的结构,让幼儿体会到音乐跟所歌唱的实体之间的联系。方法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如很多人都熟悉的“丢手绢”的游戏,就是音乐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的有机结合。方法三:情境渲染游戏法。在介绍歌曲的时候,通过一系到极富诗意的句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营造出歌曲的前奏氛围。如在教授幼儿学习《茉莉花》这首歌的时候,幼儿音乐教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在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那里河水清清,生长着一大片美丽的茉莉花,他们迎着阳光伸展身子,对着微风微笑……”创设情境,把幼儿带入对于美丽的茉莉花的向往之中,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3.幼儿音乐韵律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情绪对比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在韵律教学中,要注意伴奏音乐多短小、方整,节奏鲜明,旋律便于幼儿哼唱。同时,动作要以基本动作为主,结构简单,多重复,变化规律明确,从而易学易记。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6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思维和语言的重要发展期,表现出活泼好动,爱玩、会玩、喜欢成功、会模仿等特征。因此,在教学时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投其所好,强制性地知识传授并不能为之所接受。幼儿天生爱游戏,游戏的趣味性特征顺应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游戏中,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帮助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要借助一些乐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口风琴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乐器,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口风琴进行音乐辅助学习能事半功倍。
一、借助口风琴,让歌曲教学趣味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点内容之一。现在,很多教师在歌曲教学中,往往采取“教唱”的形式,在这样的歌曲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很容易会对歌曲学习产生厌烦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在小学音乐课上,口风琴与歌曲教学有机融合,能激发小学生歌唱的兴趣。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丰富的独唱内容,在学习独唱歌曲时加入口风琴的演奏,能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可提高学生眼、脑、手、耳的灵活性。例如,《两只老虎》(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这一首歌短小精悍,幽默诙谐。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学唱,小学生就会觉得十分单调,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学习效率低下。我在教学这首歌曲时,首先给学生弹奏了这首歌曲的旋律,当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掌握,我让他们利用口风琴在小组内进行学唱。这样,他们很容易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旋律,然后,他们会在小组内根据口风琴进行配唱,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充满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可见,在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激发小学生的歌曲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开展高效学习。
二、借助口风琴,让欣赏教学生动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提升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单一化的教学现象,在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是十分枯燥的,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欣赏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够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从而激发小学生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动物,这样,学生就根据教学内容对歌曲里面的主要角色进行扮演,他们栩栩如生地表演,课堂完全活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对这一歌曲进行演奏,他们边演奏边游戏,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这样,就有效地改变了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从而促进了他们音乐欣赏的高效。可见,借助口风琴辅助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音乐欣赏的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为他们高效的音乐欣赏打下基础。三、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实效化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乐理知识具有枯燥性,这就成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小学音乐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口风琴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种现状,能够促使小学生轻轻松松学乐理。
1.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轻松化。对于乐理知识,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讲解,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利用口风琴进行乐理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理解乐理知识,从而让乐理教学简单化。例如,在教学移调这一乐理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凭借讲解,小学生恐怕很难接受,借助口风琴能使移调的学习变得非常轻松。《我有一只小羊羔》(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这首歌曲由dol、re、mi三个音组成。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在C大调进行演奏,之后,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在G大调进行演奏,学生通过演奏能感受到第二次演奏的歌曲音调高多了,能明显感受到随着音调的移高,歌曲的愉快、喜悦的情绪更加突出。此时,再进行乐理知识教学,学生就能够对移调的概念和作用进行理解与掌握。
2.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形象化。乐理是小学生进行口风琴学习的基础,同时,结合口风琴教学乐理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口风琴能够让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从而有利于小学生的乐理学习。例如,在《小螺号》(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这一歌曲中有句歌词是在la音上方有一“小波浪”,这一“小波浪”就是波音记号,意思就是由la音很快进入si音,紧接着回到la音。对于这一乐理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以后让学生利用口风琴进行演奏,这样,抽象的乐理知识就形象化了,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接着,再让学生结合口风琴的演奏理解上波音符号和下波音符号,学更加容易。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从而让音乐课堂呈现精彩。
作者:詹箭 单位: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小学
《音乐会》一课选自人民音乐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四课,包括聆听歌曲四首、学唱歌曲两首,它们分别是:
(一)《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所作,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
(二)《苗岭的早晨》是由作曲家陈刚根据同名口笛改编的歌曲。乐曲以明朗的旋律,展示了一副苗岭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图景。
(三)《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五首,它原本是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
(四)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乐曲为三段曲式结构。
(五)《我是小小音乐家》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小音乐家。
(六)《嘹亮歌声》这是一首曲调规整、词意富有意境的日本儿童歌曲。歌曲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对远山纵情欢唱的情景,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授课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对学習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识谱技能,但对轮唱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有所欠缺,所以轮唱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应成为本阶段学生的训练重点。
三、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围绕音乐课程标准,本节课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课程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演唱《我是小音乐家》中,进行创编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场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如小号、口笛、长笛等乐器。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通过感受、体验、探索、实践等多种形式,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情绪,能听辨独奏乐器的音色,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够带着美的情绪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并能够较好的完成轮唱歌曲的演唱,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五、教法说明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通过以下的设计,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在未来里创造美,让美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具体做法:情境法、教唱法、演示法、实物教学法。
情境法:通过电子设备和有感情的语言,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探究心。
教唱法:语言精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通过教师正确的范唱,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听唱法:通过让学生直接欣赏、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后再歌唱,歌曲的难点就更容易解决,增加学生信心,更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图片、教具演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实物教学法:播放视频文件,让学生模仿文件中的舞蹈动作,从情绪、韵味上着手完整并完美的学习该作品。
六、学法指导
在合理安排教法的同时本节课还十分注重学生学法的引导,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具体做法设计为: 模仿法、教唱法和听唱法。
模仿法:模仿视频、置身情境、更完整的学习歌曲。
教唱法:通过老师的教唱,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给能更加生动的认识到歌曲,了解歌曲旋律以及歌曲的情绪。
听唱法:通过听、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中随音乐歌唱,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情绪。
七、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让学生会学,即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始终坚持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教育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发现、创造等活动过程中享受、掌握并创造音乐的美。通过聆听以及歌曲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音乐会愉快的场面,感受人们的愉悦之情,还能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歌曲。这样一来,既在无形当中也打破了以往枯燥的学习歌曲、记忆歌词的教学模式,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师生合作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出发,注重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通过激活教学氛围,更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环境氛围,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同课程教学过程紧密相连,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情感。
一、创设和谐自由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告诉我们,运用自由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想象思维得到激活,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情感,充分增强他们的语言学习潜能和兴趣。这样的自由,不仅是学生语言学习的环境需要,更是构建核心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丰富学习思维。
这样的教学情景,能够更好体现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能够让他们学习主人翁激情得到有效激活。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消除学习的紧张心理,便于形成一定的学习自觉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课程教学要求,优化现有教学资源,通过运用“Read andsay”的形式来创设与文本学习内容相似的教学环境。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互联网络背景知识展示来设计合理的音乐背景、动漫等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感官。这样的自由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表达欲望,形成正确的语言学习思维。
在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应该鼓励学生能够轻松投入学习,形成一种争先向上的积极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有效增强学习的潜能兴趣。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Fun with English)5A Unit4 Halloween的“Readand say”教学中,可根据“Howto haveHalloween?”的教学要求来设计相关的学习背景。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播放人们庆祝万圣节的场面,并通过介绍来阐述万圣节的相关背景知识,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增强他们跨文化语言学习意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能够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划出体现对话信息的词汇语句,像What else do you need?Here you are、Thank you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鼓励学生分别扮演Ben、Dad、Mum、Ron、Assistant等角色,并进行朗读对话。这样的自由学习氛围,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和兴趣。
二、鼓励欢乐歌唱,增强理解记忆
学生在和谐自由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提升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的快乐享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运用歌唱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本的理解感悟程度。通过快乐的歌唱,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体现学生的语言学习主体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记忆力。
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形成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氛围,还能够让学生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接收和理解能力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特点,设计背景音乐,挑选他们所熟悉的儿歌,如起床歌、玩具的家、小猫喵喵等歌曲,以唤起学生的儿时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借助一定的教学器具来精心设计和组合,鼓励学生采用独唱、合唱、混唱等形式来增强认知体验。建议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的才华,积极大胆的歌唱,增强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歌唱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理解。
学生在这样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能够更为深入学习探究。像在《牛津小学英语》的“Sing a song”的环节教学中,可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播放,并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儿歌旋律来进行歌唱。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旋律中进行哼唱。像“We know”这首歌,笔者根据对话中所出现的“A:It’s likes flowe and it’s an insect,What is il?B:It’s a bee,and know…”内容,可要求学生运用学生所熟悉的《小花猫》的儿歌进行教唱。这样的形式运用,不仅能够神话文本教学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有效的理解记忆方式,增强学习运用效果。
三、借助游戏活动,优化学习运用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欣赏作品,优化课堂教学,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以为,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音乐作品的鉴赏任务,除了掌握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最为关键的就是在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尽力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精心设计行至有效地教学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课标》中说: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注意力,并且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下面是我多年来教学实践的深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一、同一作品之间的比较。
1.比较主题音韵,抓住作品特点。
这种比较,包括主题之间音色的对比与情绪的对比、音乐的进行、乐器的运用及主导动机的对比等。这种同一作品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是学生了解作品、熟悉作品的主要方法。在教材的器乐作品中,每一部作品都不止一个主题,但每个主题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个主题又各具特色。
比如比较作品的民族音韵: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卡马林斯卡亚幻想曲》,这是一部学生较为生疏的交响乐作品。但是,只要将这部作品中富有民族个性的两个主题单独拿出来让学生反复聆听和比较赏析,就能抓住这部民族化交响乐的作品特点。
边聆听,边给学生出示谱例:
主题一: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主题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
经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婚礼歌抒情、富于歌唱性,速度缓慢,犹如诉说着古老深沉的俄罗斯民族;舞曲欢快而活泼,颇富生活气息,具有俄罗斯人民的幽默感。格林卡选用的这两个民歌主题既具有对比性、旋律结构上又具有共同的特点――在四度音程范围内的下行音阶式进行,这一点使两个旋律在发展过程中能相接近并结合,作品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还体现了俄罗斯人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结合。
2.比较多样形式,丰富审美情趣。
音乐的表现形式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包括独唱、齐唱、重唱及合唱等形式;器乐包括独奏、齐奏、重奏及交响乐与协奏曲等形式。有许多经典作品,被作曲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创造和改编,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给我们的听觉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比如声乐作品《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采用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写于1935年2月,表现的是途中的第一个大胜利,反映了视险如夷、无坚不摧的精神和伟大词人的博怀。有很多作曲家为此谱曲,不仅有独唱作品,也有优秀的合唱作品。在唱法上,不仅有运用传统的戏曲唱法演唱的,也有运用美声唱法演唱的版本,于是我选择了多样素材,引导学生从不同演唱形式、不同唱法中进行比较欣赏,从多种角度去体验作品中气象阔大而雄浑、神韵隽永而悠远的词曲意境;又如器乐作品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以飞快的速度、一泻千里的恢弘气势,表现出高昂的爱国激情,倾吐出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心声。许许多多的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如果教师善于选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欣赏,不仅能避免单一欣赏中常常出现的枯燥说教,还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3.比较不同风格,领略多样色彩。
在音乐范畴,风格指的是各种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肢体和曲式等富有个性的结合方式。这些要素的特殊结合方式能产生一种显著的或独特的音响。
中国京剧是全面继承我国戏曲优秀传统的艺术,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是我国的国粹。代表人物梅兰芳有非常多传世的经典作品,譬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等名段,引导学生在欣赏完梅大师的录音唱段后,我又分别找来声乐大师殷秀梅和梅二代李玉刚的唱段与之相比较,学生们发现梅派唱腔较美声唱法的声音要细、柔,而梅二代李玉刚的表演既有对梅派艺术的传神模仿,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这样欣赏后,学生不仅对梅派艺术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发展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和学习京剧的兴趣。
在爵士乐赏析一课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改编过的《茉莉花》,然后再与大家熟悉的民歌作比较,学生很快发现,由于一些爵士乐器的加入及音乐节奏、和声的改变让这首经典的民歌变得更为轻松、自在,充满不一样的情趣,从而对爵士乐的理解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就可以理解其特点。
二、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
1.比较主题音调,理解融通关系。
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国之间音乐互相融合借鉴,古典的、民族的与现代的音乐相互融合贯通,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发现作品中存在相同或类似的主题音调,从而理解认识这种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正确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和民族音乐的价值。
学堂乐歌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的重要一页,作为新式学堂音乐教育的开始,它的启蒙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种特殊体裁的歌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我就从它的创作特点出发,选择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乐歌《送别》入手,之后再与日本犬童球溪的《旅愁》作比较聆听,学生很快发现这两首歌曲曲调一样,只是歌词不同。
原来他们都采用了美国J.P.奥德维的曲调。接着,我再将李叔同的另外一首《祖国歌》与《夕会歌》作比较,学生发现这两首歌的主题音乐也相同,只是歌词意境不一样。从而知道昔日的学堂乐歌大多根据日本及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词,还有些采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来填的。同时老师比照乐歌的创作特点,让学生进行歌曲创编活动。在一系列的比较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分析、评价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民歌是现代通俗歌曲、影视歌曲等一切创作歌曲的源头。为了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在民歌风单元中我将学生喜爱的《天堂》与内蒙古长调民歌《牧歌》作比较:
学生很快发现前者旋律音调与后者旋律音调相似,类似的还有影视歌曲《好汉歌》与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有了这个发现以后,学生认为其实民歌离自己很近,今天的流行歌曲,从本质、内容上,都是民歌的一种,是一种可以直接表情达意的工具,很多不大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大声地唱出来,流行歌曲、创作歌曲的灵感来源于民歌。通过这些比较法的教学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年代较为久远的民歌、古典音乐的距离,从而辩证的看待过去经典与现代流行的关系,关心和喜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文化和经久不衰的古典音乐作品。
2.比较相同体裁,优化课堂结构。
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欣赏作品多、涉及面广,教师如何取舍,如何重组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将同一体裁不同的作品进行归类比较,从而让学生从音乐知识、人文背景和风格特点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审美评价。
在讲解交响音乐时,我们会发现,外国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于是,我根据教材内容,将交响音乐进行了分类比较:交响音乐分为标题性和非标题性音乐,而在这八、九、十、十一单元中中分别安排了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音乐)、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鉴赏。于是,我将这几个音乐时期的音乐分成两节课来欣赏,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思路,进行课下的曲目的搜集与整理。
3.比较同一题材,系统所学知识。
音乐作品中,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不在少数,尤其是源远流长的民歌作品。由于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在民歌单元教学中,我考虑到《茉莉花》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而且风格迥异。在新民歌的创作歌曲中也常常以它为题材,譬如《送给妈妈的茉莉花》、《送你一朵东方茉莉》等等,由此,我开展了一节题为《中国茉莉花》的课。大家知道,民歌《茉莉花》是一种小调类民歌,流传在全国各地。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我搜集了四个地区的民歌,其中将河北民歌《茉莉花》作为比较对象,把中国南方与北方《茉莉花》作了简单的对比。结合谱例将这两首作品的音频放给学生听:
听后让学生分析这两首作品的异同,结果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相同点――都是表达了一位姑娘想摘花,又担心受责骂的天真神态,都属于爱情类歌曲。不同点――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柔美,比较含蓄;河北民歌《茉莉花》旋律多跳进,曲调刚直、干脆,体现了北方人爽朗和明快的性格。通过同一题材不同地区民歌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南北民歌存在的差异性,他们能够主动地归纳出民歌的音乐特点,并且还能进一步分析出形成这些音乐特点的原因。通过同一题材原生态与创作歌曲的比较,学生很自然就能说出“民歌是作曲家们创作的源泉。”
总之,经过实践证明,比较教学法是顺利完成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自己进行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教育家陶行知语)。学生学会了有比较地聆听音乐,而且善于比较,并能从比较中发现异同,掌握知识。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在鉴赏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和评价力。同时也给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们只有不断关注自己身边的音乐,时时找寻生活中最佳的“比较”作品供学生赏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睿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自己的音乐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
参考书目:
①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②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7
③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0
诗歌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初中语文以古文诗歌为主,现代诗歌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本人主要以古汉语诗歌教学为主要探讨对象。很多学生对于诗歌的认知都不够全面,以为诗歌背诵下来就行,而教师大多也侧重于学生的记忆。新的教育理念对诗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要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达到对古人思想、情感的认同和感悟,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导向作用。但是当前诗歌教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无法实现教学的改革。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开展其他教学方法的前提与基础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导师,但是当前初中学生普遍对于诗歌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学生是因为觉得老师讲再多就是为了最后让自己背诵,有的学生觉得诗歌语言不容易理解,还有的学生觉得诗歌学习很压抑,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各种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诗歌的学习兴趣不高,整体氛围比较沉闷,学生没有积极性,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想要建立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诗歌本身内容精炼,学生不容易理解,语言的简化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进行诗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和PPT等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减小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建立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诗经》中,这首古诗中存在很多生字,如“雎鸠”“窈窕”“寤寐”等,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更无法理解相应的文章主旨,教师如果借助图片展示李白梦游的过程,就能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虽然不少教师注重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但是诗歌教学往往换汤不换药,一般教师都是先让学生读诗,然后教师根据文章注释讲解,遇到重点部分就让学生自己翻译,然后起来发言,其实这样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并不是自己主动参与诗歌学习,而是按照教师的原定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压抑,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发展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教师把时间都占用了,学生渐渐失去自主探究的能力,形成思维惰性,遇到诗歌学习就依赖教师,更不会形成较高的学习兴趣。
第三,诗歌教学模式僵化,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情绪低沉,往往教师提一个问题,大家都低头不回答。教师应该丰富诗歌教学的形式,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兴趣的建立是开展诗歌教学的必备条件,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特征和现实需求为中心,从而及时转变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审美是诗歌教学的必备能力
初中语文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小学阶段更加深入和系统,尤其唐宋时期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的语言、韵律、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因此对于诗歌的审美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不少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在诗歌审美教学上不断简化,审美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严格依据考试的方向和题目进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严重束缚,无法真正进行诗歌审美的鉴赏。
第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语言美,古代诗歌语言充满诗意和哲理。例如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古往今来的历史沧桑感表达出来。想让学习体会到这些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在慢读中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第二,韵律美是诗歌迥异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长处,古代诗歌都是配乐歌唱的,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与思绪。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散曲、词曲等都有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要求,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初步介绍词牌名和平仄规律,让学生懂得欣赏诗歌的韵律。
第三,诗歌的审美就是意境审美,诗歌的长处就是借助各种意象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渲染出一种氛围,在这种背景下才能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意境的赏析要从意象入手,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各种景物组成一个昏暗、凄凉、孤独的黄昏意境,由此衬托出游子身处异乡的零落漂泊之感。意境审美可以借助视频或者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氛围的塑造,激发学生的相思情感,促进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总之,审美是一种高度的提升,需要学生和教师积极配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达到对诗歌整体的把握。
三、情感是诗歌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古代诗歌多是诗人有感而发,或者是关于自己人生理想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或者抒写爱国情感的,如杜甫的《春望》,或者表现身世飘零的悲伤,或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等。诗人的情感真实而深刻,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丰富的情感内容,进而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一,教师结合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来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同情。例如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一定要先使学生明确杜甫一生的漂泊、对国家的担忧、对士人的关怀,激发学生内心的崇高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