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57: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堂实践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学》亦即《货币银行学》,是经原《货币银行学》整理而形成的新的课程。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认为该课程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尤为重要。
一、金融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简介
《金融学》属于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和等银行等宏、微观经济领域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宏微观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联系面较广,大凡经济问题都与之有联系,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经营决策、个人消费与投资等,都离不开对该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学习此课可以开阔知识面和强化经济理论功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却没有改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教师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金融学》“引导式”案例教学法
针对该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由于本科院校教学注重基础,因此,教师对于金融学课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运作应详细介绍,在掌握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搞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要通过联系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金融学》教学现状。
《金融学》在大学中实际采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偶尔插入案例。但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比如管理学等,实施案例教学。究其根源,目前有几个因素造成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一是课堂学生过多。目前学校的班级人数,尤其是教学型的班级人数都较多,而案例教学的最优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因此,人数过多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二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弊端,即有些教师在课堂控制上没有有效手段,因此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所以,基于以上几个不足,引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就成为了必然。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单纯的实践教学或课堂教学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均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两者优势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案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预先设好陷阱,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案例内部,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用方法。实行“引导式”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教师在能够很容易地控制课堂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式”案例教学并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而是与传统教学相似,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舵手,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并适时提示学生应如何分析,而学生的角色是一个观察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案例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因应用案例教学而课堂失控的情形,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还要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结构要清晰,知识要准确。在教学中联系热点和焦点问题,把金融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若干现象结合起来,如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银行的改革,目前的通货膨胀等,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布置思考题、安排课堂讨论等,把教学搞得更活跃,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引导式”案例教学方法举例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我们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教师应将案例收集与制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紧密结合金融学教学大纲,设计出与所授课节相关的案例。(以下举例教材采用黄达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工具一章中的期货部分,为了让学生理解各种名词,以及让学生明白期货是如何操作的,流程如何等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案例:
A与B进行一笔铜期货交易,在1月1日达成协议,以2700元/吨的价格成交,保证金5%,A为买方,B为卖方,交易10手铜期货(一手五吨),当天结算价下跌为2600元/吨,第二天结算价上涨至2750元/吨。(一)计算每天两人的盈亏。(二)如该期货在3月20日价格为2850元/吨,A与B若分别平仓,两者的收益如何。若在到期日价格为2600元/吨,则A、B的收益分别为多少?并思考,A或B若预期正确,其操作策略如何?
(板书参考上表中例一部分)例一教师经过分析和揭示,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期货的盈亏本质,并可以继续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平仓、对冲、交割等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后续部分分析得到。
例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A方的处境后,学生可以自己分析B方的情况作为课上思考题。同时可以设问:B是否乐于在3月20日平仓?为什么?而若在到期日当日,铜期货价格结算价为2600元/吨,交易双方又有什么盈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哪种操作是可行的,什么时候是可行的,各种方法都有什么风险,又有什么优缺点。(上表板书中例二部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应用在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上。比如说上述这个案例,教师不但可以做出一个后续案例,而且在例二中,由于分析到了到期日,教师可以将金融学中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与之一起分析。即在例二中,教师可向学生设计问题:既然这笔铜期货到期了,那么这个期货的价格与到期日当日的市场价格相比,会有什么差别?是否一致?若你是交易者,当两者价格不同时,你会如何操作?等等。通过这样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趋同的结论。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前提,在一步步的展开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推断盈亏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有益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及案例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金融学》是一门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本课程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教师要在将相关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并在加深其理解的同时保证学生头脑的兴奋状态不太容易。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能动性的目的。
(一)在适当的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并采取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教师在相关合适的章节加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到案例分析的环节中的同时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虽然“引导式”案例教学适用章节有限,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他章节变通。例如在《货币形式》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在历史上各种货币为什么会被淘汰,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若他们自己带着若干布币去购买商品的情形,这样学生既会感到有趣,又会得出课本上的理论,一箭双雕。
(二)避免无法开展案例教学的尴尬,以“准案例教学”形式讲授课程。
鉴于目前各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开展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好,不便开展,因此,教师通过不提问,但要求学生多动脑的引导方式,可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提高到主动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但又不过于自由,从而达到教师有效控制课堂和学生能动性提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伍琴,燕小青.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84-88.
创造和创新,必须依靠牢固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离开基础知识,创造和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创造才是有价值的。离开基础知识,学创造就是空谈。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对学生说明: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让学生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周长。我发现了有的学生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一一量出;而有的学生则只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在全班交流时,我让只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说出理由: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要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就知道另一条的长和另一条宽了。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我让学生独立算出所围的长方形要用多长的线,并且讨论一下是怎样算的。告诉学生,所算出的线段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接着了出示: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读题后,让学生独立试算。发现学生有这样几种算法:
(1)6×2+4×2=20(厘米);(2)6+6+4+4=20(厘米);
(3)6+4+6+4=20(厘米);(4)(6+4)×2=20(厘米)
接着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算法对吗?为什么?
得出:(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2个长和2个宽之和就是它的周长;(2)(3)把四条边的长和宽的长度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4)因为2个长和2个宽之和,即是2个长和宽的和,因此列成(6+4)×2,以上方法都是对的。(4)比较简便,由此可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整个数学公式的获取过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学生既获得了基础知识,又学会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各种知识在大脑中储存和加工的过程,只有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统一,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展智力,才能进行想象、联想、思维、创造。
2 营造课堂实践活动平台,巧妙构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时机
数学知识是高度的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数学知识是高度的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用准确、生动、简洁和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形象、行动、清晰地陈述、说明或验证数学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细致发观察,一丝不苟的操作,准确完整的口述算理,从而有效的促进知识内化。
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是这样做的:拿出两张同样的正方形纸,一张折出它的1/2并涂上颜色,另一张折现它的1/3并涂上颜色,然后比一比1/2和1/3谁大谁小,得出
然后让学生按刚才的方法,实际再操作一遍。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涂一涂,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参与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试做,观察比较,促进了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质含义;通过教师积极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讨论,寻求结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善学”,做到知识的迁移。
3 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标新立异的奇特想法。对此,我们应该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并县巧妙地引导,提出必要的要求。如:对那些课堂上爱说话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用纪律加以约束和制止,而应当适当地了解一下他们到底说了什么,是否对课的内容有疑问,是否想出了什么新思路和新观点。这样,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就会有所发现,从而避免了一些简单的生硬的批评,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人,往往不因循守旧,喜欢标新立异、有个性。
例如:一只燕子要以活9年,一只喜鹊的寿命是燕子的3倍。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多少年?这一题,大多数的学生解答方法是:(1)一只喜鹊要可以活多少年?9×3=27(年)。(2)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多少年?27-9=18(年)。答: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18年。可是,有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还有另外的方法。”他的解法是:9×(3-1)=18(年),并且很快地说出了理由。
当今,传统型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要回归教育应有的要义。通过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积累、提炼、总结,白云区提出了本真教育的教育理念,并构建了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
(一)教育理念:本真教育
“本真”,就是“立本求真”。“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 “本真教育”之“本”,是指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真”,是指客观实际、规律、真理。本真教育,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坚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模式: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就是在充满成长气息的教学时空内,以生态的视角、态度与方法观察、思考、设计课堂,通过“目标生成、自主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真知学习和高尚人格培养的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是绿色的、健康的课堂;生态课堂彰显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师生协作、与教学环境共存,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是身与心的和谐,和谐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状态和形式,是和谐的课堂;生态课堂中师生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教学相长,生成新知,是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凸显生命的个性,体现主体的多元,焕发生命的多姿多彩,是多样化的课堂;生态课堂着眼于师生的未来发展,是明天生活的准备,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整体性、多样性、协变性、共生性是生态课堂的典型特征。生态课堂的实施原则是:生本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生态课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架构与实践指引。
二、过程与方法
(一)推门听课,诊断教学问题
2007-2009年,发现与诊断问题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全体教研员,以集体视导、学科教研与工作站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全覆盖式的“推门听课”活动。所谓“推门听课”,就是不提前给学校打招呼,学校教师不提前刻意做任何准备的一种听课调研活动。课,是常态的,自然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提炼好的教学经验,诊断区域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顶层设计,构建理论体系
2009-2010年,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阶段。在区课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课题组成员、专家、部分校长与教师根据推门听课诊断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本原因,探究解决的根本途径。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区域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充分把握课改的本质,构建了白云区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即“本真教育・生态课堂”。强有力的区域课改领导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保证课改各方达成改革意义的一致性,凝聚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课改愿景的实现。在区域课改理论的引领下,所有试点学校在改革实践中构建了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区一领,一校一品”的区域、学校课改特点。
(三)全员培训,筑牢改革之基
2010-2011年,教师全员培训阶段。教师培训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前置性、基础性、关键性的意义。从事课改的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较高的学科理论素养,应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应有勤于实践探索的精神,应有长于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形成理论的能力。面向所有中小学教师,白云区组织了分层、分类、分岗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项培训。一是强化课改顶层设计的干部培训,提高课改领导力。开设了面向全体校长的“走向优质”的大讲堂,开展了名校长“领航课改”工作室研修系列活动,开展了中层干部“诊断课改”专项培训活动。二是优化课改策略的学科带头人培训,提高课改引领力。组织了450名区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课改专修活动,研修课程包括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知识(PCK)等。举行了“国际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云港系列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包括同课异构、课堂观摩、学术论坛等,参加教师达3000多人次。三是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培训,提高课改实践力。成立“白云课改宣讲团”,成员由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校专家组成,他们在实践中指导试点学校课改。开展校际间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催生了很多学科教学模式,孵化了很多教学思想或教学主张。
(四)分层推进,整体提高
2010-2013年,分层试点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突出,学校差别大,决定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层次性。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区域课改规律,遵循学校课改主体性原则,从2011年全面启动区域课改以来,确立了三批试点学校,共116所,占全区50%之多。非试点学校,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改革样态,但各学科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过,并构建了一些好的教学模式。
(五)推广应用,评价深化
2012-2015年,推广深化阶段。一是评选优秀课例,提炼课改实践成果,收集了全区各学校的课改优秀课例,组织评选,并出版了优秀课例集。二是召开科研大会,总结课改理论成果,对全区近100项研究主题为课改的区级小课题与区规划课题成果进行了评审,对经实践检验产生效果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表彰。三是举办展示活动,推广课改成果,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在优秀试点学校举行了各学科课例展示交流活动,在区内有效地推广了课改成果。四是举办课改高峰论坛和课博会,纵论课改,相互借道。五是拓宽课改视野,与香港学校同课异构,交流课改。六是全省交流,大面积推广。七是评价护航,深化课改,课题组组织开发“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评估指标体系”,编写《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
三、成果创新点及价值
旧教学模式,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材上的知识用教师个人教学艺术“倒给”学生就足以完成;而新课程中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知识,更多的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要准备如何设疑启思,激情、激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开放、生成的形式,让教学精彩起来。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想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为达到此目标,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地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引导。
二、教师角色要定位准确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先知先觉的扮演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师生一起探索、发现新知识,体验求知的快乐,并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它们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
三、课堂教学评价要讲实效
衡量一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不应当以老师讲了多少时间,是否用了多媒体,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否有热闹的双边活动等教条机械的模式去考量,而应以是否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是否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有深层的设疑启智、是否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双边活动”要切近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有深度,要真正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心智活动;课堂氛围要严肃、活泼;课堂发问、讨论,要有启发意义和思考价值,不能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的师生对话上。只图热闹不顾实效的表面化、形式化的师生讨论是花架子。教学手段应多样化,既不能单一呆板,又不能喧宾夺主,应注重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学的状态与教师教的状态如何。一堂课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不当的评价造成的。不当的评价会使教与学双方均不能进入状态,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了;而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却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引导学生去实践、获取知识、摸索学习方法,在一次次亲身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更高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收集资料,引进源头活水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有效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前让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有条件的可上网查阅,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把相关的知识摘记在本子上,并记忆下来。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第二步,分类整理资料,如与地球有关的天文知识、丰富的自然资源、濒临灭绝的动植物、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等。第三步,指导运用信息资料,学生利用课文知识回答上面的问题时,结合展示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有关信息资料,使学生更加理解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进一步明确作者用“只有一个地球”作课题的内在含义。
教学一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课文的时代背景或文中人物情况的资料。如学习《詹天佑》,让学生收集有关的历史背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就能对詹天佑的爱国之情,对京张铁路的胜利竣工的伟大意义加深理解。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不仅阅读时要收集资料,而且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以及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要收集有关的资料。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培养实践能力。
二、课堂实践,促进能力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在课堂上,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带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操作实践、体验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1.让学生在课堂上演一演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能促进其对语文全身心的感受。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演动作,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麻雀》,在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听录音,各自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老麻雀、小麻雀、猎狗)。学生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体验各角色的动作、神情、课文中的情景,以动态展示每一个场景的画面。同时让学生边读、边演、边悟、边思、边感,鲜明的突出猎狗的凶猛、小麻雀的无助和老麻雀甘愿牺牲也要救小麻雀的伟大,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情景之中,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并对“老麻雀”这一艺术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一些历史故事的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演课本剧。课文中古老的历史故事使学生的精心饰演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那语气、动作、神态让大家看了犹如身临其境,对知识的接受则水到渠成。由于学生参与了表演或评论,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学生进行表演,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一个创作过程,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人文精神得到体现。
2.让学生在课堂上画一画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文笔优美生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但感受并不深刻。如教学《燕子》一课时,先让学生自悟春光的绚丽、燕子的活泼机灵。接着让学生拿起水彩笔,把生机勃勃的春光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动手又动脑,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
3.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
在课文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或不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从中观察、思考,弄明白道理。有位教师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为什么桥面不会塌?是什么支撑着这么长的桥面呢?”这个问题如果只口头解释,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先让学生准备5厘米宽的长方形图画纸,用两个长方体文具盒做桥墩,让学生把图画纸平放在桥墩上,再把橡皮轻轻地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一小块,纸就凹陷下去。接着,又让学生把弯成拱形,嵌在两个桥墩中间,再把橡皮放到纸桥上,纸桥却没有凹陷,接着加上两块,纸桥依然如故。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明白了拱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从亲手所做、亲眼所见的事实中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⒋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比一比
如:(1)抄一抄文中的优美词句;(2)旁注要点、体会、疑难等;(3)从文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4)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进行扩写、续写等,学生好胜心强,在写的训练中让学生比一比优美词句谁抄得快、抄得多,比一比谁的重点找得准,比一比谁写得深刻,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比一比谁的句子、文章写得精彩等。在“比”中充分调动学生写的情趣,在“比”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能力。
此外,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都是语文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爱好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均有练的机会。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55-01
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教学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二、自我反思,深化知识结构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节中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思考与体会
实施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而是应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如学生对知识的必要模仿、记忆、听讲和练习,教师的启发诱导等都不能丢。
2、在教学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充分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12–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常常有人把我们思考的“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凭直觉读成“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所谓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就是指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解决科学问题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比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我们从2000年意识到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价值,到2004年选定具体明确、新颖独特的“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再到现在形成切实可行、有普适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实践研究。十年间,经历了选题再选题、实践再实践、反思再反思的过程,追求的目标始终如一,就是轻松学习中的学生成长。
1 选题——现实应用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全新的综合科学课程,需要实实在在地深入教学实践,做最基础的工作并持之以恒,让科学学习更接近学生的天性,更凸现学科特色。我们在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持续地实践,寻求为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现实支持。
1.1 现实——对症下药
选题的现实核心在于对症下药,对改革取向之“症”、对教材变化之“症”、对自身教学之“症”,寻找有效的措施。
就改革取向而言,自上而下的改革使我们常常不懂改革背景,但我们不能忽略改革的取向。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相应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标志着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打破教材的权威性、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以学生为中心、教材只是一个范例、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动”起来等观点开始影响教师的课堂行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的科学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始取得一定的成效。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降低学习难度、进一步的“轻负高效”诉求、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等问题,让教改实践步入深水区。
就教材变化而言,“活动”成为初中《科学》[3]教材中一个专门的栏目。自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6册《科学》教材分别设置了46、54、46、47、49、11个活动(共计253个),而总节次依次为27、28、31、27、25、17节(总计155节),平均每节安排约1.6个活动,表现了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导向。
就自身教学而言,2004年我们正式提出科学课堂活动教学时,课堂教学还没有大量使用“活动”(这种“活动”与过去常规课堂教学的“活动”有较大的区别)。几年后,我们的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研究也变得比较常规起来,在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考虑如何吸收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益“活动”,再结合科学教学活动设计进行重构,提出6条课堂活动教学的基本主张,形成有一定规律、有更好教学效果的科学课堂活动教学。
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课堂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
1.2 应用——择善而从
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要寻找活动教学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必然会遇到为什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活动、如何引入活动、活动是怎样的、如何有效地进行活动等诸如此类问题。应用过程必须牢记科学教学的目标是以科学素养为中心,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在此基础上,择活动教学之灵性,择课堂学习之规律,从科学学科教学之本质,达到科学教学与活动教学的有机融合。
我们认为,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在实践中的基本要求是“问题”、“活动”的相互对应与结构化。“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指向。“活动”的设计在指向基本过程、基本方法确保活动顺利的同时,也指向具体“问题”知识的经验化、形式化,要考虑活动的“引发点、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思维点、经验点”等的设计,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5]。科学课堂活动教学既重视形式化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也重视内隐化的“双基”(基本过程、基本方法),通过“问题——活动”的反复循环,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科学素养。(如图1)
2 实践——惯例求变的课堂创新
一线教师通常都是在沿袭惯例基础上求新求变,在沿袭惯例的过程中找到变化的起点,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惯例。
2.1 惯例——同中求异
几乎所有的教学惯例中都有“活动”,实验、探究、练习、演示、问答、讲授等都是常用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6],“活动”是人人都懂,而又各有理解。科学课堂活动教学认为,活动是对科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探究,对“材料具体操作活动”是一个动手的过程,而“形象探究活动”更需要动脑。为了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科学课堂活动教学”与其他各种科学教学方法的异同,我们分析了科学课堂活动教学中常用的活动基元,按教学中结构化程度的高低,排了一个序列(如图2),组成一个由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活动基元组成的连续体,这是结构化的目标与追求。
“低结构化活动”以探究与发现为要,是学生自主的“发起深层探索与活动”,强调“对学生生成和指导”。“高结构化活动”以讲授与观察为起点,是教师主导的“决定教学内容与方式”,强调“教师的教学和决策”。低结构化的活动如探究能比较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反,高结构化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陈述详尽,步骤清晰,活动材料交代具体,可操作性强,往往使教师按部就班即可实施活动。“教和学之间的关系结构比较适宜于用‘条件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之间的关系范畴去描述和概括,教师教是学生有效地学的条件性活动,学生有效地学是教师教的目的性活动。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条件——目的性活动结构。”[7]问题的结构化与活动的结构化是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思考重点之一,问题活动化与活动问题化是两种最基本的技术。
在常见的活动中找到更有教学价值的活动形式与活动结构,解决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问题,是我们同中求异的方向。同样是对“材料”的“操作”活动,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材料”,而不是教师借助“材料”“操作”学生,突出的是学生对“材料”的“操作”活动,更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操作”。
2.2 求变——另辟蹊径
惯例的低效或无效常常激发教学变式的产生,复习课中的实验,因为重复而如同鸡肋,于是实验也就逐渐淡出复习课。复习教学中又该“如何引入活动”呢?这是2011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安排的“百人千场”送教活动中的课堂情境,主题是“探究碱与氯化铁反应”。我们设计活动连续体的重组是先由两个实验引出,创设出乎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课堂情境。基本的问题——活动结构如下:
阅读:材料为教材中有关NaOH、Ca(OH)2与FeCl3反应的知识(两处约5自然行),同时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1:取一支试管,取约2 mL Ca(OH)2饱和溶液(新制,下同),滴加1~3滴FeCl3溶液,观察(尽可能减少试管振动,下同),振荡,再观察。放置在试管架上。
实验2:取一支试管,取约2 mL NaOH(1 mol/L,下同),滴加1~3滴FeCl3,观察,振荡,再观察。放置在试管架上。
以上两个实验都出现学生预期的沉淀。
实验3:取一支试管,取约2 mL FeCl3,滴加1~3滴Ca(OH)2,观察,振荡,再观察。放置在试管架上。
此实验没有出现学生预期的沉淀。
讨论: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思维冲突,普遍认为是Ca(OH)2的溶质质量分数有问题,于是,改用NaOH代替Ca(OH)2再次实验。
实验4:取一支试管,取约2 mL FeCl3,滴加1~3滴NaOH,观察,振荡,再观察。放置在试管架上。
这一实验现象,对学生的冲击力更大:NaOH滴加入FeCl3中,沉淀马上出现,现象明显,而振荡后,沉淀又不见了。
发现:是谁溶解了产生的沉淀呢?是原理错误还是试剂有问题?还是我们的操作有问题?
思考:最有可能的是FeCl3溶液中混有酸性物质。
探究:用pH试纸测量FeCl3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发现溶液的pH在2至4之间,加入锌粒还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
“FeCl3溶液呈酸性”这一事实,从知识层面上解释是超出要求了,但学生已经知道纯碱溶液是碱性的,有迁移的思维基础。
读图:对比以下两个图像(如图3),讨论哪一个图像更符合我们实验4的现象。然后建立实验图像模型,进一步抽象为理想化坐标模型(如图4)。
这种理想化模型是中考中的常见图形,对学生理解考题有现实价值。如此利用实验,提升以图形为载体的抽象思维培养,也提高解题能力。
练习:“在H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的图像原理与解释……
讲授:从离子观点分析HCl和FeCl3混合溶液中存在着三种离子的组合及相关的化学变化。
作为复习课,阅读、实验1、实验2做到了“起点一定要低些”。实验3、实验4体现了“情境一定要真实”。随后对FeCl3溶液的酸碱性的探究能让学生感觉到“探究一定要可行”。基于读图活动,讨论用图像来描述实验结果并建立模型可以说明“讨论一定要充分”,最后的练习、讲授等活动同时体现“思维一定要提升”,呼应“考试一定要照应”的现实。
求变让我们对活动有了新的认识,科学课堂活动教学认为探究是一种活动,但活动不仅仅是探究;实验是一种活动,活动不仅仅是实验,在我们常用的20余种活动基元中,本课时用到了阅读、实验、讨论、发现、思考、探究、读图、练习、讲授等,讲授也属于其中之一,这就为课堂教学另辟了一条蹊径。
3 反思——遵循规律的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本义并非指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相互砥砺,而是指单一主体“学”与“教”两种行为的交互作用,借以促进其自身发展[8]。现代的教学相长也包括师生共同进步的意思。
3.1 遵循——由此及彼
我们把从2002年到2013年间立项的浙江省、台州市“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类课题按时间排列(表1),可以发现,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从一个切口到另一个切口转换视角的过程。
不断地变换研究主题,可以提高局部教学水平,但很难整体改进教学风格。教学相长并不容易,从选定主题到本人近35万字的《科学教学新探索:课堂活动教学》专著(2003年6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课堂教学的嬗变需要研究主题的长期坚持与实践。
3.2 规律——尊重事实
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是提高自身对规律把握的重要途径,规律只有与教学事实结合在一起,遵循研究的现实可行性,尊重教师、学生的成长事实,才能改进教学行为,使自身的教学方法更有普遍意义。
多数人都把“学习活动”理解成个体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强调学习活动的“个体性”和“认识性”。这种理解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的学习“活动”应该是:第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第二,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和能力,而且在于发展积极的个性,包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让他们掌握与人合作、交往的经验;第三,活动的各个阶段,自主、合作和交往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因素。合作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个体的一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相互竞争的动机。简言之,不仅要承认学习活动的“个体性”和“认识性”,也应该强调学习活动的“合作性”。这种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形成了我们《科学有效学习:课堂活动教学视角》的初稿。
每一种教学模式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这样才有规可循。为此,我们依据“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艺术性原则”[9]建立了科学课堂活动教学整体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6条基本主张为中心,包括:(1)因学定教: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可操作的程度;(2)生活重构:课堂气氛的宽松、融洽程度,问题、活动的结构化程度;(3)多维互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深度,教师巡视的合理程度;(4)动态生成: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5)活动构建:目标达成度,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6)时空拓展: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环境的创设。
4 结果——多元发展的学生成长
“能活动、能发展”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因学生之势导多元之利,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快乐成长的结果,是教学研究的终极目标。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研究带来的启示有:树立全面发展、个性化的、多元评价的科学课堂活动教学观。发展性评价理论带给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启示有:评价所追求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报告影响未来,注重过程、关注发展的全面性、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10]。
4.1 多元——因势利导
多元的价值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因势利导——相信学习是有用的,顺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个人目的、社会目标的方向加以引导,使之渐近自然。
现实的多元体验始于对问题的因势利导。学生心存问题之时常常也有利导之势。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思考。呈现于课堂的问题源于学生,更容易激发学生活动的信心,有些特别的理解如“反应不共存,共存不反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
多样的问题是学生进一步多元发展的基础,有些问题教师可能很难想到,但对学生而言绝对有其经验或思考意义,如:“Na+、Cl-在蒸发的时候不是生成NaCl吗?为什么还可以共存?”“沉淀都是沉下去的吗?”“加水只是溶解,没有其他作用吗?”“Mg(OH)2在热水中能溶解,而在冷水中不能溶解,如何设计实验比较好?”“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氢气的实验中,往试管里加碳酸钠,会怎么样?往试管里加过量的氯化钡,会出现什么现象?还能制得氢气吗?”
逼真的活动项目通常是基于问题解决的。2010年7月 16日,中央电视台介绍了“最好的保健矿石”砭石的功效如何被神奇地放大,砭石的成份是什么?电视台介绍了用盐酸直接滴到砭石上……我们通过如何测量才能得出“砭石含95%碳酸钙”,将知识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应用知识(核心概念、原理、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建构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进而“相信学习是有用的”并渐近自然生活。
学生的问题通常源于生活、实验、生产与阅读,课堂教学采用的活动问题常常也是由专业实践、直观演示、模型操作、生活实例、科学知识及社会科学的专业实践改写来的,或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起点、或以学生学习体验为起点、或以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起点。它们一般要求学生整合多种科学形式,而不是简单地应用一种解决程序。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涵盖所有该探究主题所牵涉的所有必要知识,并且可以是学生逐步自行设置的。
4.2 发展——扬长避短
学生对学科的认同是扬长避短的情意基础。由于学生习惯性地不愿意“犯错”,不愿意被质疑,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得到他人的质疑与批判是科学产生过程中的必要环节;通过交流进而修改完善结论是科学学习必要的活动方式;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通过实施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学生喜欢并觉得入门容易了,如有学生写道:“亲爱的帅气的化学老师,起初的日子里,我们特不理解你,觉得你上课稀里糊涂的,把我们搞得团团转,渐渐地发现,我们都走进了你眼里的化学世界,我们很感谢你,虽然我们认识才1个星期多点。[11]”
学生对综合的体验是扬长避短的现实目标。科学教学中最有特色的是综合,科学教学中最难落实的也是综合。知识的综合与探究的综合是其两面。综观教材,我们发现真正的综合点并不多,无论是知识上的还是探究上的。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教材核心知识点开发综合点。
例如,“排水法收集时瓶口的玻璃片滑动”这是一个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实验现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从水槽中取出充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于实验桌上,发现瓶口上方的玻璃片容易滑动,其原因是什么呢?问题有了,这样的探究点既可以联系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又可以联系一下无处不在的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还可以让复习过程中重复的制氧气实验获得新的动力。类似的综合还有:薯片是哪一种植物、哪一种器官为原料的?如何探究薯片中含有碳、氢元素?
再如铁生锈探究活动:将一根细铁丝打磨后均匀分成4段,绕成螺旋状,在U形管底部加适量碱石灰,在其上铺上些玻璃棉,将两段细铁丝放入U形管的两端(其中一段铁丝用水湿润),塞紧胶塞。另两段一段放入空试管中,一段放入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铁丝浸没水中)。连接氧气发生装置,打开分液漏斗,使反应开始(如图5)。约5~10分钟后,U形管中湿润的铁丝逐渐失去光泽并不断出现红棕色锈斑。对比其他三根细铁丝,可以探究影响铁丝生锈反应速率的因素。
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十余年的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实践,我们的心得是:
教改实践要有不走极端而攀登山峰的集大成智慧。
教改探索要有与时俱进且深入课堂的不懈怠恒心。
参考文献:
[1]颜伟云.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活动教学观下的实验教学新视觉[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4,(11):11.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2010:7;29.
[3]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3版),八年级上(第3版),九年级上(第2版),2006;七年级下(第1版),2005;八年级下(第2版),九年级下(第2版),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0~12.
[5]颜伟云.初中科学课堂活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9):24~26.
[6]潘洪建.关于活动学习几个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4):10~11.
[7]陈佑清.教学活动的条件—目的性活动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46~50.
[8]李保强,薄存旭.“教学相长”本义复归及其教师专业发展价值[J].教育研究,2012,(6):129.
物理学科是一门充满科学性的学科,传统的物理教学形式无法适应学生的成长现状,教师应当基于现在的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
一、自主学习方法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地探索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使得原本枯燥、深奥的物理知识朝着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让初中生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从更多的角度深入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初中物理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弥补学生对物理知识领悟不深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基于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创建的物理课堂,拓宽了课堂沟通和教学的渠道,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交流停留在问题层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可能有交流,而新型的教学课堂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共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视野,弥补自身认知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推动课堂氛围的升华和优化,让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进一步提升。
3.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有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教师收集到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在自主探究和讨论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辅助学习小组之间发挥出最优的探究和讨论的效果,在课堂走访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对于兴趣不高的学生及时采取激励的措施,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积累经验,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探究兴趣。
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在物理课堂上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讨论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持有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发现物理学习的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再是指导学生全部的学习,只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主进行物理学习。
2.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利用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于物理课堂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难度适中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讨论的时候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综合化学知识、数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等等解决物理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
3.在物理课堂讨论的时候,科学合理进行分组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小组的形式推动小组讨论。在分组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组,从兴趣爱好、考试成绩以及个人性格等角度分组,平衡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实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控制课堂进行的整体节奏,保持讨论问题的正确方向,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解决,确保每一个小组在课堂上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4.针对学生的讨论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在初中物理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客观地评价,评论的内容要广泛,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讨论结果上,要从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意识等几个角度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成果做出中肯的评价,期间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对产生挫败感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引导学生保持自信心,继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自主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1.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物理课堂上创建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究。如电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通过教材的阅读,学生自主探究和理解了电源、电阻以及电流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电路实验的操作方法,学生自主组装电路,测量电阻,记录相关的数据,验证教材中的公式,自主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结论。
2.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以小组模式互助学习
上课预备铃声响过,教师就应站在教室门口,如同演员登台前一般等待上课。这对教师本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准备,是“进入角色”的序曲,是情绪稳定的需要。教师站在门口准备上课的行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作用很大,是稳定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尽快做好工具准备的无言的组织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此时的神态要从容、镇定、热情而稍带严肃。可提醒某某学生将学具放在指定的课桌位置上。这种对学生的要求和检查,使学生感到教师要求的严肃性和一贯性。这既是习惯的培养,又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二、讲授前的教学组织
上课铃声响后,教师要以严肃、有神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们全部稳定下来后,要热情而严肃地走进教室。学生起立站定肃静之后,教师庄重地向学生还礼,且目视学生坐下。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期待的目光“环视全班”。当学生坐稳并安静下来再开始讲课。虽然这个过程是短暂的,而且是在走“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组织教学中稳定学生心理的必要环节。是保持教室安静,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使学生精神集中上好课的必要保证和开端。
三、讲授
首先对同学提问或先为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提问,或以新颖、有趣的导言引入讲授新的课业内容。提问时问题明确,要事先准备好准确的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讲授新课要先明确所讲授的课题、并板书出来。板书要注意安排好位置,字迹写得工整、美观。讲授时教态要从容,情绪要饱满,声音适中。教师的讲课情绪是组织教学的最好的手段。教师的饱满情绪会带动学生注意听讲的热情。教师讲课时要眼神扫视环顾全体学生。言语要规范、明白、流畅、生动、形象,声调要自然、富有节奏感,于重点、难点处精讲、讲透。声调也是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如在课堂上发现有精神不集中的学生,尽可能用暗示的方法,例如用特殊的语调、或语言的突然停顿、目光凝视、或向其移动身置的感方法,暗示其注意力集中。这样学生便会主动调整好精神状态。不可随意点名训斥挖苦,更不能用粉笔抛掷,这会有失教师行为美。
四、讲授技法时,要以熟练的演示予以配合
教师边讲边画,步骤要清晰,讲解要透彻。演示时教师自身不可挡住画面,可于黑板两边侧身演示,要讲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认真的观察。对重点、难点,要予以语言和动作上的提示,以便加深印象,要边演示边启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我在讲授与演示或组织教学中,在课前预计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出强烈的表现热情之后,并对作业提出明确要求。
五、控制有序的实践环节
此时,往往是课堂上出现骚动的一次,对这一环节的把握极为重要,要估计到学生准备工作的时间,作好布置,加强组织,尽量缩短骚动时间,使他们尽快进入紧张的练习中。当学生全部稳定并进入练习时,教师开始巡视指导。
巡视辅导全班学生掌握工作步骤,使之有序地操作练习。进而巡视全班进行情况,指出共同性的问题,让全班停止操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讲授或具体师范演示的同时及时发现正确作业,展示给全体学生看,以其作为学生作业的示范,引导全班作业有一个好的开始。
讲授、演示和辅导时,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它是教学的关键和主攻方向。尤其在技法课上,教师要紧紧地把握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他们的技能就有一个飞跃。
善于辅导,是体现美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巧妙导入;任务驱动;联系实践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听说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那么,如何来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教材之外的知识与技能呢?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巧妙导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在整个教学虽具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点集于新知的学习上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自主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导入方式,要精心为学生设计新颖而有趣的导入,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形象导入
借助实物、现代信息技术等直观事物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的画面、生动的图片、动听的音频与精彩的视频来传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信息,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而抽象的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直观,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对英语学科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悬念导入
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以推动学生产生主动的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在导入阶段以富有探索性与趣味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更能实现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为此在导入阶段,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设计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展开主动学习。
(三)谈话导入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英语毕竟相对陌生,因此,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的主题,以谈话的形式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交谈。这样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让学生打消心中的种种顾虑,让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结合生活经验来展开一场快乐而自由地交谈,从而顺势引入新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是新课改下的核心理念。在英语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任务驱动强调的是在做中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场景与环境中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一)提出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来阅读短文’观察插图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呈现一些与短文相关的素材,做适当地讲解,将与短文有关的背景知识交代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相关任务,也可以直接引出Pre-reading中所提出的问题。此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学习目标。另外,还可以讲解一些阅读中可能遇到的生词,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二)开展探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阅读,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从短文中就可以直接提取信息解决,而对于一些深层次理解型的问题,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展开精读,能够推测生词的词性与词义,在小组内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以达到学生对短文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技能。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启发,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复杂从句等结合上下文来展开思考与分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将语言知识点与具体的句子与场景结合起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三)评价活动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评价者。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活动,更能让学生认识到应注意的事项,自己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帮助师生来调整今后的教学计划。
三、横向联系,与专业课密切结合
英语教学还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英语水平与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传统教学中教师严格照搬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立足教材,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这一点已得到了教师的重视,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殊性,实现英语学科与专业的结合,这是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方向。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与学生多沟通,与专业课教师多交流,要对英语在本专业中的实际运用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这样才能对英语教学方向进行合理地调整,在对英语学科进行纵向挖掘的基础上实现英语与专业的横向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
四、课外实践,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有限,只能让学生接触到有限的英语信息,我们要将教学的视野引向课外空间,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辟第二课堂,将学生带入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政治人文、语言习惯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如让学生来欣赏经典影视剧作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等,还可以让学生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纠正学生的发音、增强学生的语感。并可以截取部分精彩片断来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利于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与本专业密切结合的生活话题,引导学生来进行剧本的创作与表演,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英语水平、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素霞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能带有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因为我深知:Wellbegunishalfdone。所以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1)由复习单词导入课文。(2)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3)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4)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
以BookV,Unit10为例:课文是大家都熟悉的足球"Soccer",在学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Whenyouhearorseetheword"soccer/football",what''''sthefirstwordorexpressionappearinginyourmind?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并纷纷展开各自的联想。我把他们的联想——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
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的联想,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二、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馈畅通说起课堂教学,人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为:(1)听:听老师、听录音、听同学(2)说:背诵、回答、小品表演(3)读:读课文(4)写:作业巩固。无可厚非,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方式。但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学生为学而学,一个字“苦”。
1.建立全新的脑图
实践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我们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象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容易,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当他们通过触摸或者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勒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奥伯来恩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尽量通过其它感观牢记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记笔记,但大脑不是以此方式运作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你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一起画脑图——用树状结构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
(1)在黑板的中央开始文章的主题(通常是课文的标题)。
(2)然后画出从主题分散出来的分支(各个不同的章节)。
(3)对于每个要点,通常只用一个词,词组或一个符号来记录。
(4)将相关的内容放到同一个分支上。
(5)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
(6)每完成一个分支,可用框将其框上。
以BookV,Unit8为例。此篇课文是:"BuyingBooks"。一看题目就知道这篇课文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一则故事。因而段落前后既无必然联系,也无故事发展的必然线索。课文读懂不难,但要牢记却也不易。因此,我就把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并且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后表示,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发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我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亲自在黑板上罗列keywords或画出脑图来让学生复述。我采取了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以BookV,Unit7为例:课文的题目是:"BlindnessandLouisBraille"。课文讲述得是LouisBraille和他发明的盲文。学生对LouiseBraille的生平一点也不熟悉。脑中也无他的脑图。为此,我作了新的教育设计。
三、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1)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2)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3)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4)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其它因素。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以BookV,Unit2为例,该课文标题为"ImprovingYourStudyHabits"。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要理解这篇课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StudyHabits"的图式。
在学生罗列出自己的"StudyHabits"之后,让学生互相传阅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并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好的或哪些不足取。并以debate的形式进一步加以阐述、辩论。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时候他们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地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一、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将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用通俗亲切的方式表述出来,特别是让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都易于掌握与接收。在襄阳市教研室曹松山老师的领导下,我们英语教研组掌握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感知,到理解,到巩固,最后运用。从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我们采用了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价)的5P教学模式。除此之外,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本次课改前的JEFC教材,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五个教学步骤(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俗称“五步教学法”,在实践中我们已十分熟练,并得心应手。这是我们研究“伙伴课堂教学模式”重要的实践基础。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丰富了伙伴教育的内涵。我们不仅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流程,更试图研究参与教育的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把握,以及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这种关系,并让这种关系产生“正能量”。
二、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课题研究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又反过来验证相应的理论和拓宽新的理论。我校的伙伴教育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紧密,课题研究必将同步伴随着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显著变革,带来的实际效果必将十分明显,而且前进的每一步都将是理论支撑下的自觉行动;“伙伴课堂”模式需要培养学生的相处、交往、互动、合作能力,使教学的三维目标有落地点,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推广的条件和价值。
三、课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虽然是对课堂流程环节的优化,但非常强调“伙伴校园”文化的影响,强调先进的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对接,从理念到措施到目标用一个主题贯穿,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也易于理解和把握——即建立伙伴人际关系,采取伙伴合作的方式,实现伙伴发展的目标。课改的重心在课堂,但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我们的课题视角范围广阔,以伙伴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龙头,向课堂教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特色创建的方方面面拓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进一步挖掘伙伴课堂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研究相辅相成;形成伙伴课堂的基本模式:伙伴导航自主探究伙伴互动反思互查;形成“伙伴课堂”特色课型,积累相关经验;伙伴课堂的目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伙伴校园文化的培育。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视角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的研究视角既要关注课堂环节设置的有效性研究,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影响。除了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在各学科、各种课型中的推行实践研究外,我们还把以下6个跨学科的子课题做为课题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1)《基于伙伴课堂理念的校本培训》研究。
(2)《伙伴文化的打造和伙伴行为意识的养成》研究。
(3)《伙伴课堂的评价》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以对比实验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自然实验研究和问卷法、经验研究法、讲座法、专题研究法、总结法等,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开展教科研方法的校本培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梳理有关理论,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调查摸底,分析总结我校已有的课改经验和有效性教学经验。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和实施阶段)——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在全校推行该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不断研究解决问题。抓住典型问题进行微型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具体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整理成果和总结阶段)——利用一个学期时间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及论文,展示实验成果的专集,展现课堂模式的实际效果,并进行课题总结、鉴定、验收等。
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王俊是本校校长,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襄阳市教研先进个人,以巨大的魄力领导学校在本地率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获得初中课改先进学校称号,被多家媒体报道。本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均为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骨干,业务素质高,其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强。这批高素质的课题组主要人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强的人力条件。且课题研究始终贯穿于正常的教学、教研、教改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