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3 14:57: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

篇1

[摘 要]  简单回顾了日本针灸教育的历史沿革,从教学机构、学生来源、入学考试、课程设置、 使用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国家考试、毕业去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现在日本针灸教育 的状 况,认真分析了日本针灸教育持续升温的几个主要原因,如广阔的老人市场、稳定的经济收 入、诱人的国家资格、独立开业的可能等,指出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 资培养等措施有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过于注重国家考试,而专业教学不足 、实习机会缺乏等缺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主题词] 教育,针灸 日本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Educ ation in Japan

Liu Xiaoyan1,Tao Huining2(1.The Acupuncture Dept.of Beij ing College of Acupuncture & Orthopedics ,2.Dept.of Medical History, School of Medicine of Juntendo Universi ty,Japan)

[Abstract] The authors gives a brief review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e ducation in Japan.They present a detaile d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Educational organizat ion,student sources,entrance examination ,curricular setting,teaching materials,w ays of education,qualities of teachers,n ational examination,and students employ ment after graduation.They also provide extensive analysis why acupuncture becom 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Japan.The ma in reasons include a large amount of age d patients,stable income,national acupun cturist license,possibility of opening i ndividual clinics,etc.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emphasis of rules and laws on acupuncture education in Japan and st andardisation of teachers in-service tr aining will be very valuable in Chi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But at the same ti me,the authors warn that we should avoid some o bjections that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 ation overemphasises the national examin ation,but the authors do not pay suffici ent att 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 d moxibus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ducation;Ac up Mox;Japan

日本的针灸教育始于701年,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当时的《大宝律令》规定了以针灸为业 者 必须在主管医事的宫内省典药寮参加为期7年的学习[1]。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 熟、完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介绍和分析。

1 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机构

目前,日本全国各地有20多所针灸培养机构(盲校除外),这些机构主要分为由文部大臣 (相 当于中国教育部长)认定的学校(大学、短期大学、盲学校)和由厚生大臣(相当于中国卫 生部长)认定的学校(针灸专门学校)两类。

大学:现有位于京都的明治针灸大学1所,全日制4年。

短期大学:现有关西针灸短期大学和筑波技术短期大学2所,均为全日制3年。

盲学校:系为盲童、重度弱视儿开办的学校,共有70所。高等部(高中部)的理疗科主要 进行针灸师、按摩指压师的培养。

针灸专门学校:系指开设针灸学科的3年制专门学校,全国现有23所,占针灸培养机构的 绝 大多数,本文拟以此类学校(1999年度的统计资料)为重点介绍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此外,日本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医学部(医学院),以及一些齿科大学也开设有一定针 灸内容的讲座[2,3]。

1.2 学生来源

考生不受年龄及职业的限制,但必须是高中毕业生。其生源主要为刚毕业的高中生;希望成 为针灸师的大学生;自己或家人有患病经历而矢志学习针灸者;以及由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 ,想从一般企业改行者。此外,也有不少是退休后想开业的老年人。

允许盲人或弱视者报考部分针灸培养机构,是日本针灸教育的一大特点。

1.3 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由各校自主决定,大多分为学科考试(语文、生物、英语、社会、古典、常识、数 学等,部分可选考)、作文(小论文)、面试。

1.4 课程设置

厚生省制定的教学大纲,规定了统一的开设科目及课程设置,对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详细的标 准和要求。经多次调整,针灸专门学校现在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基础科目:类似于大学的一般教养范围的科目,各校可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3 类中自主选择开设2门课程。

专业基础科目:为现代医学科目,学习范围广泛的现代医学知识。

专业科目:为东洋医学、针灸、按摩、指压等专业科目,分理论课和实技课。

1.5 教材

基本上都采用了社团法人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计有《医疗概论》、《医 事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概论》、《卫生学・公共卫生学》、《临床 医 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经络经穴学》、《东洋医学概论》、《东 洋医学临床论(针灸篇)》等。

1.6 教学方式

针灸专门学校大多在白天授课。有7所针灸专门学校开设了晚班(夜校)。

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约为200天,大多为每天2个单元(1个单元90分钟)的课程。不少 学校从2年 级开始,每周安排1~2次的实技练习时间。3年级的后期,每周有1~2次去针灸治疗院 、诊疗所或医院参加临床见习和实习。实技的总学时为840小时。

1.7 师资力量

国家对针灸学校的专任教师有一定的要求。

专业基础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 教师培养机构的毕业生。

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教师 培养机构的毕业生;取得针灸师执照并具有3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在厚生大臣指定的教 师讲习会学习结业者;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临时执照者。

1.8 国家考试

国家规定参加考试者必须在文部省或厚生省认定的针灸培养机构内,经过3年(视觉障碍者 为5年)的学习,才能参加针灸师国家考试。

考试科目有医疗概论(医学史除外)、卫生学・公共卫生学、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 学 概论、临床医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东洋医学概论、经络经穴概论、针理论( 针 师考试科目)、灸理论(灸师考试科目)、东洋医学临床论等13科目。针师、灸师考试的 试题数均为150题,同时参加针师灸师考试者为160题。国家考试不进行实技操作考试 。

日本在针灸执业资格制度上,分为针师执照和灸师执照两种。对国家考试合格者,由厚生大 臣颁发针师、灸师执照。具有针师或灸师执照者才可以从事相应的针灸工作。

1.9 毕业去向

针灸学校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开业针灸师和成为医疗小组成员。

2 日本针灸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日本既有培养专业指导型人才的4年全日制针灸大学,培养专业型人才的3年全日制针灸短 期 大学,又有培养实践型人才的3年制针灸专门学校[4],多层次办学满足了不同层 次 人员的需求。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日本针灸教育,与我国现行的针灸教育相比较,具有一 定的特点,试作以下归纳分析。

2.1 重视法规教育

日本针灸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满足了对针灸师培养的需要,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开设法律法 规课程,讲授与针灸从业人员有关的国家法律、政策法规,如针灸师执业资格制度、医疗法 、医师法,以及与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有关的法规,具体到如何开业做广告都有讲解 ,这对针灸师将来从业十分有益。随着我国有关法规制度的健全,特别是医师法的颁布和实 施,我们的学生将来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类似的必修或选修 课,普及、介绍有关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2 规范师资培养

日本文部省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高,师资管理比较严格,对针灸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也 有具体的要求。日本现有3所针灸培养机构按照文部省的要求和规定,专门开设有2年制的 针 灸按摩教员养成科(即师资培训班),招收针灸学校的毕业生或即将毕业者。经2年在校学 习,由学校组织毕业考试,对合格者由国家发给教师执照,允许从事针灸教学工作。

我国近年来也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了教师管理。但如何结合针灸教学的特点 ,为针灸教师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和内容,以提高针灸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值得 探讨、研究。

2.3 专业教学不足

在日本,能正确进行辨证施治的针灸师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现行的针灸教育指导方 针不无关系。

日本政府所制定的针灸教学大纲的重点在于现代医学课程。以这一教学大纲为基准进行的针 灸师国家考试,专业基础课目(现代医学科目)占总题数的60%,而专业科目(含针灸内 容)仅为40%。这对学校的针灸教育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大多数的针灸学校,3年所修课程总计在2865~3165学时之间,专业课程(东洋 医学课 程)虽有1335~1770学时,但其中包含了实技学时(约840~1290学时), 所以,实际 理论科目的学习只有420~480学时,具体到针灸理论课只有195个学时。而现代医 学(西 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达1005学时,中西医理论课相比较,相差悬殊。在现代医学 飞速发 展的今天,加强西医内容的教学理所当然,但过于忽视中医(东洋医学),特别是望闻问切 、 辨证施治的教学,对将来以针灸为毕生所从事职业的针灸学生来说,确实给人以本末倒置的 感觉。事实上,在日本,由于有非常严格的医师法,针灸师实际接触现代医学受到很大的限 制。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专业科目的教学不能得到加深和充实,与部分学生(指参加国家考试的 考生)是盲人,受学习条件限制也有一定关系[3]。

2.4 培养目标单一

日本针灸教育的目的比较单一,主要培养能通过国家资格考试,从而成为能够从事针灸工作 的针灸师。即3年的在校学习,就是为了取得一个能够参加国家考试的资格。从某种意义上 说,针灸学校是针灸师国家考试的预备校。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的范 围进行,因此,社会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否受欢迎,也往往在于看该校的国家 考试合格率如何。由于学校过于注重国家考试的合格率,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 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毕业时,望闻问切不会,辨证施治不懂的现象十分普遍。

2.5 缺少实习机会

针灸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临床实习机会,就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量。日本针灸学校的针灸教育,没有象医师的培养那样建立正式的临床实习制度。不少针灸 学校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自己的附属诊疗所,不能为学生提供临床教学基础。所以,许多 学生往往是一边在针灸学校学习,一边在针灸治疗院打零工,既挣学费、生活费,又获得一 些接触临床的机会(主要是见习及一些辅助工作)。毕业以后,则在就职的诊疗所或医院一 边积累针灸临床经验,一边再继续学习。

3 结语

日本的针灸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针灸市场的需 求,针灸学校或针灸学科正在不断地增加,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对日本针灸教育的 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资培养等措施都有 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当然,由于受日本特有的针灸师执照制度、国家考试制度的影响,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重国家考试、专业教学不足、实习机会缺乏等。随着我国医师法的 颁布和实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推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注重国家 考试合格率,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等问题。取长补短 ,未雨绸缪,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石原保秀.东洋医学通史(汉方・针灸・导引医学の史的考察). 东京:自然社,1979:29

2 黑川清等.医学生に对する汉よ医学毙育を望する(医学部・医科大学教 育现场から考ぇる).汉方医学,1999;(1):2

篇2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篇3

由此,不能埋怨一百多年来医学理论的迟缓发展,也不能责怪当今的医学科技不发达。究其根本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世界两大医学体系——中华医学和西方医学目前未能真正地融会贯通,所以不能形成合力以对付病魔和提高人类自身的健康素质。

然而,通过中国对中医药伟大宝库半个世纪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可以说中华医学已经开始迈入脱离虚玄理论,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了——这就是即将崛起的现代中医学。后者通过崭新的生理应激理论,已经能够基本说明中医的科学性、规律性、诊治法则和临床效验。与此同时,对于生理应激理论十分陌生的西方医学来说,也存在着一种继续前进的机遇,从而在诸如现代人体平衡理论、人体机能状态分类、亚健康问题、诊治对策等方面,获得崭新的认识和有益的进步。如是说,以往难于融洽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已有了一个共同的结合点,这就是当今世界医学界都应关注的生理应激理论的意义所在!就此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 中国经络科学研究成果的启示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在中医典籍及现代研究中,对经络有着各式各样的描述和阐释,真是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有一套学说逐渐脱颖而出,这就是在1986年9月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正式宣读的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 此学说坚持了古代医家的一贯思路,合理地揭示了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

上述见解,别以为对西医学来说尚属已知结构,但其中却存在有许多的未知认识:例如交感性神经的节段性规律、交感性神经在体表-内脏双向联接中的作用、交感性传入神经的生理属性、交感性神经的感知及与大脑皮层的关系等等。然而根据笔者大量文献资料的论证,我国医家在公元前就发现了脉及支配脉管的交感性神经,并被称为“经脉”或“经络”。 解析后来看,它的结构及功能在古代经络学说中阐释的明白清楚,应用的得心应手,并使中华医学在上述领域已经独领两千多年。

深入地说,经络这种人体结构具有流动性和感知性的属性,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为主要基础的功能性表现;循经感传及慢速性是交感性传入神经基本的内脏性感知功能;“心胸内关谋”,“肚腹三里留”等经验反映了交感性神经潜在的特异性节段联系;针灸经络穴位所导致的神经-体液性调节,是由于激活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以及中枢下丘脑所形成的,后者也是一种血管-神经复合结构,具有交感神经系统中枢和垂体门脉系统的双重作用。如此等等,科学地说明了经络的许多低级属性及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追溯这些原因,可以在环节动物如蚯蚓水平发现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雏形,并且在人体内现存的交感神经干(链)就是这一进化的痕迹。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证和具体说明请参见笔者专著《现代针灸学概论》一书[1]。

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的医学研究中,躯体性神经及大脑的意识支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络本质的研究而显得事倍功半,并且还延缓了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这是揭示经络本质的另一种意义或启示。

2 生理应激理论的发展

在人类探讨自身生命规律的时候,不能不提及西方医学近200年来研究人体平衡理论的经典过程。19世纪里法国伯尔纳(Bernard)提出了以循环系统起核心作用的“内环境”学说,20世纪初美国坎农(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中心的“稳态”学说。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学教授赛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系统为中心的“应激”学说。这种应激被认为是机体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并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的功能防卫反应。所以,这种应激学说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至此,现代神经-体液理论已经比较深入了,但就学术系统来说,仍给人难以自圆其说的遗憾。

然而,当人们关注中华医学传统经典的时候,当中西医结合学者审视古论的时候,许多灵感可能就会不期而至。正如前述,“经脉”、“络脉”、“气血流注”、“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等,可以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神经-体液调节的雏形。特别是在1963年,中国著名的生理学泰斗蔡翘教授在赛里应激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理应激”的概念[2]。这种生理应激强调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刺激反应恢复到原来正常状态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由此可见这与赛里应激有着根本的不同,即后者一般被视为“病理应激”。这种不同似乎并未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在中国却很早很默契地被用来认识针灸针麻的调节原理了[3]。

深入地说,针灸针麻的实施非常符合生理应激的概念和过程;同时,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生理应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笔者的系列研究还证实:针灸针麻术所导致的机体反应基本上是在如下七个系统中进行的:交感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脏系统。这七个系统不仅是针灸针麻调节原理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整个机体维持体内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的基本单位,因此可以统称为生理应激系统。站在人体生命科学的高度还可发现,这个大系统也是人体生命机制的基本调节系统,或经常被人们誉为“生命力(又称为内驱力)”的系统。

解剖生理学指出,血管系统作为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等的传输基础,应该是自环节动物以来最基本的生物结构。交感神经系统可以在中枢痛觉调制系统的调控下,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神经递质调节着血管系统、内脏系统。特别是中枢中的下丘脑,不仅是典型的血管-神经结构,执行着调节垂体门脉和高级中枢植物性神经功能的重要功能;并且也是公认的表现出生命力及维持生理稳态的必需结构。例如在环节动物的血和血管开始构成为一个闭锁性的循环系统,与此同时也才开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经节组成的链状神经系,这样两者就可以在保持内外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联系到实验研究已证明了经络具有的许多低级生物属性,所以笔者有理由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核心理论的经络学说,可以说在结构布局和调节功能两方面,实际上早已勾划出了一幅神经-体液调节理论的原始画卷。现代研究也已经揭示了经络气血的重要物质基础,即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竟在生理应激状态中起着枢纽样的作用[1]!由此不仅展现了中医学现代化的良好条件,而且也促进了现代医学的成熟发展。

3 现代医学理论的重大进展

例如至今尚属天下难题的现代人体平衡理论,在中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之人体平衡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到生理应激理论就可以这样总结出来了:以血管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为枢纽的生理应激系统在维持和调节机体内、外平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内平衡是系统性调节的结果。其中枢纽的作用已由中国古代经络学说所全面阐述,其中的系统性调节即是组成生理应激系统的七个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或再平衡。由此比较西方医学研究中只强调单一结构的弱点,中华医学的整体观更能全面地认识人体的生命机制了。

这一成果再结合到中医体质学说关于“视人五态乃治之”的思想,现代中医学还创新地提出了现代人体机能的五种状态,即生理状态、代偿状态、生理应激状态、病理应激状态、衰竭状态。这一突破不仅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也使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观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在诊治过程中,如果不仅知道病因(这是西医的长处),而且也知道患者所处的状态(这是中医的长处),那么就会使整体诊断更准确,个体治疗更贴切。因此以中西医结合为特征的现代中医学还提出了崭新的复合诊治法[4]。

又例如时下人们喜欢谈论的所谓“亚健康”(又被称为 “半健康” 或“第三状态”)。很多人都为处于如疲劳、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忧郁等等状态而苦恼。目前“亚健康”仅仅定义为无病与有病之间的状态是既空洞又不准确的。显然西医学和传统中医学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然而,现代中医学采用的现代人体机能状态分类法,就将 “亚健康”归为“生理应激”状态。这即是在平常态、代偿态、生理应激态、病理应激态和衰竭态等五种状态中的第三状态。其中既明确了“亚健康”在整体上所处的生理病理状态,又在经络辨证中也有利于病或证(态)的转归分析。这样不仅使现代中医学既有了传统中医的特点又有了现代医学的特点,而且使中医药和针灸成为了调节和治疗这种状态的最佳疗法。

4 小结

中国进行医学现代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其中的重大步骤就是非常开放地把西方医学也当作主流医学之一,并与中华医学并驾齐驱。与此同时,在中国古代医学丰厚的理论阐述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传统医学的科学内核一旦被破解和揭示,就会升华传统医学达到质的突破—这就是现代中医学的企求和目标!

通过本文对生理应激理论及其应用的初步介绍,特别是已经在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和临床中的成功应用[5,6],说明了应用这套科学的“大理论”来指导现代中医学的总结和应用是非常可行的。站在世界医学的高度,中医学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仅是中华医学的巨大进步和荣光,而且也是现代医学的催熟剂和完善机遇。而今,具有中国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生理应激理论已经明明白白地摆在了大家的面前了!如果讲究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层和医学界能抓住这一重大契机,那么在中西医真正结合之际,就能展示现代神经-体液理论的应有进展,就能展示世界现代医学体系的最新模式,就能展示保障人类健康的最佳方案,也就能早日展示人类“医学大同”的理想蓝图!

【参考文献】

1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概论.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2 蔡翘. Selye应激学说与生理应激.生理科学进展,1963,5(1):1.

3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

篇4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篇5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84-02

不仅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医学。而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两种医学模式该如何共存一直受争议。2014年5月24日,世卫组织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该决议由我国提出,马来西亚、韩国等国联署。决议敦促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采纳和制定本国传统医学规划或工作计划,确保传统医学服务的安全性、质量和有效性。2015年12月20日,总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做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勇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任,适应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撷英拾萃,下面,笔者将分析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传统医学现状,并与读者一起深思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医学模式。

一、医疗

在日本,汉方医学是融合了其本国历史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当西医进入日本成为主流医学时,日本基本废除了传统医学,而如今,日本有多家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了以“汉方医学”、“补充替代医学”或“东洋医学”为名的传统医学门诊。日本各地都有多种日本传统医学诊疗模式存在,如私立医院、诊所、针推、理疗治疗院。2003年日本医生的汉方制剂使用情况统计发现,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使用汉方制剂。日本批准的处方药中有148种汉方药,均纳入健康保险;非处方药中有210种汉方药,总使用率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传统医学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样,中国也处在中医和西医并存的时代,中西医都能服务于人民。

而韩国从事传统医学诊疗的医师被称为韩医师。在韩国,传统医学和西医的分界非常严格。韩医师在接受韩国传统医学教育同时,需要完成各种西医内容的学习,但仍无权给病人使用西药。西医师同样无权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病人。虽然韩国的国策和法规并不完全支持传统医学,但韩国人民普遍愿意接受韩医师的治疗。

与中国、日本、韩国相比,马来西亚传统医学类别较多,分为中医学、马来医学、印度传统医学,并已成立传统医学的自我管理组织。这有助于对其从业成员的组织、注册、建立其行业活动的管理标准。

据此可见,邻国的传统医学在医疗服务当中具有一席之地,与西医一起承担着为人民健康服务使命。但传统医学和西医该如何合理有效地并存?什么情况应选择传统医学方法治疗,什么情况应选择西t治疗,什么情况又应选择传统医学和西医结合治疗?如何规范多种医疗模式并存下的医疗市场?这些问题一直值得深刻探讨。

二、教育

邻国是如何对待传统医学教育呢?日本政府曾经废除过传统医学,同时废除传统医学教育。但近年来,传统医学课程,如中医学概论,重新进入大学成为必修课程,但仍未有专门从事传统医学的医师资格批准制度。尽管如此,仍然有爱好中医药的西医医师、药剂师、护理人员通过日本东洋医学会的专科医生的资格考试和认定,参与传统医学的推广。

此外,日本的传统医学科普知识在民间的宣传做得非常好,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黄帝内经》、《中医学入门》、《中医学概论》、《中医临床中药学》等书籍图文并茂,而且浅显易懂,已有漫画形式出版物,很受民众欢迎,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中医的推广。相比日本,中国更重视传统医学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上,我们不仅有中医专业,且在中医专业中开展了西医课程,我们有西医专业,并且成立了中西医结合专业,致力于中医和西医的差异及如何并存的研究。但向国民推广传统医学理论这一方法可以借鉴日本。

韩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在学制和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学制长。韩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学制为六年。2.课程任务繁重。3.升级制度。即每年均设准入考试制度,未合格者不能进入下学年的学习。4.修炼医制度。在课程的设置中,仅安排了临床见习并未安排实习,学生如想提高实践能力,可选择做修炼医,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经验的培养纳入继续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医学培养模式充分表现出选拔教育的特点,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载岐伯语:“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传统医学的接班人,必须能够忍耐学习过程的艰辛,有强烈的学习志愿,热爱所学专业。我国中医院校的本科学制基本为五年,本硕连读一般为七年,学生在学时间较短,无法解决与现代科学文化环境冲突的问题。传统医学的传承需有适合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大学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应该通过合理的学制设置,帮助学生适应传统医学的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