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慢性疾病调理

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慢性疾病调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慢性疾病调理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73-02

慢阻肺(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且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曾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患病率、死亡率高,给病人和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大量资料表明其发病、发展、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此,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护理,特别是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增加病人心理耐受性和增加心理自由度,减少住院天数及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本调查旨在调查慢性组塞性肺疾病病人心理健康

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如何针对性实施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3月入住我科的慢性柱塞性肺疾病患者共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在50岁-75岁,均有婚姻史,10例丧偶。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肺功能检查而确诊。均为反复多次住院治疗,既往无精神病史、脑器质性疾病。

1.2方法采用定式问卷,统一指导语,对以下问卷进行填写。①90项症状清单。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社会支持系统、文化程度、职业等内容,让患者不受任何干扰自行对问题作出判断,时间为现在的或一周以内的真实体验,对不理解或年老无法作答的主试用中性语言把问题本身意思告诉他。②艾森克人格问卷。作答时只能回答是或否,不得漏项。

全部资料量化后得出结果,见表1、表2、表3。

2结果

Scl-9010个因子中有7个因子分大于2,而且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最高,人格问卷结果表明,中间型性格的人总均分最低,内向型和外向型差异不明显。

3讨论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差;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偏执和饮食及睡眠、强迫等七个因子得分均为阳性。产生的原因有对疾病本身及治疗的认知心理反应、社会支持系统状况及病前的自我价值观和性格特征等。以下讨论病人的心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3.1躯体化和饮食睡眠根据病人90项症状清单评定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躯体化和饮食睡眠因子阳性发生率及阳性指数显著增高,提示病人存在明显的躯体不适、饮食和睡眠障碍,护士不但要重视其症状和体征本身意义,更应重视心理因素作用,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尊重患者的个性和人格,帮助调整其合理的认知,以最佳心态与疾病作斗争。

3.2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医护人员注意工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设身处地理解病人,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避免给病人造成伤害;同时做好家属工作,给患者足够的关怀,但是应避免过分溺宠造成病人依赖,出现不成熟的心智,缺乏正确应对疾病能力。因此应对患者积极面正确引导,对患者表现出的合理情绪及时作出鼓励。

3.3抑郁和焦虑根据病人90项症状清单得分情况,护士应针对因子分高的制定护理计划,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病人的心理体验,真诚地给病人以积极关注,消除病人不良的负性情绪,帮助其摆脱因焦虑、抑郁造成的孤独感。增加病人的心理成熟度,提高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逐步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教给病人呼吸放松训练进行呼吸功能锻练和缓解焦虑情绪;使患者领悟到抑郁或焦虑对疾病的预后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三级.北京:民主出版社,2005.7.

篇2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nursing volunteers′ satisfaction and compliance by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ZOU Fang SHI Cui-fen ZHAO Jian-ling

Department of Nursing,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atisfaction on nursing volunteers by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Methods From March 2014 to May 2015,2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square north road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as investigated objects.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s,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n=121,aged from 60 to 70 years old) and group B (n=79,aged from over 70 years old).The satisfaction and complianc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Questionnaires in 5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6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less consistent and were excluded.The satisfaction on service item in group 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The satisfaction on service time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Key words] Elderly;Chronic disease;Nursing volunteer;Satisfaction;Investigation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及组织细胞呈退行性改变,机体功能及抵抗力每况愈下,罹患各种慢性病的危险性随之增加。相关报道指出,慢性病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我国50.5%~78.1%的老年人正深受慢性病困扰[1-2]。其中,41.5%~43.0%患者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3]。然而,社区护理力量相对薄弱,远远无法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康复需求。护理志愿者是突破护理发展瓶颈的新力量,对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笔者从南昌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角度进行护理志愿者满意度调查,旨在考查护理志愿者服务质量,了解老年患者服务需求,为社区护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南昌市广场北路社区2014年3月~2015年5月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及以上;②常驻南昌市广场北路;③经2级以上医院确诊为慢性病[4];④病程1年及以上;⑤智力正常,神志清楚;⑥具备一定的说、写、听、读能力;⑦自愿参加,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②智力受损者;③不愿参加研究者。在20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男96例,女104例;年龄60~91岁,平均(71.53±9.75)岁;文化程度:小学28例,初中67例,高中63例,大专及以上42例;婚姻状况:141例已婚且配偶健在,42例配偶已故,17例离异或者未婚;居住情况:43例与子女一同居住,135例与配偶一同居住,15例与其他照顾者一同居住,7例独居;慢性病情况:45例罹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106例罹患2种慢性病,49例罹患1种慢性病;本组慢性病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按照年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A组(60~70岁)121例及B组(70岁以上)79例,两组均接受护理满意度调查及依从性调查。两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1.2.1 成立调查小组及培训

成立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社区的3名护理志愿者组成。3名护理志愿者均满足以下条件,大专及以上学历;担任社区护理志愿者1年及以上。

调查小组培训:1次/周,60 min/次,共进行4次。培训内容为:医学数据库的检索、问卷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问卷回收及检查等。

完成培训后,应进行统一考核,包括情景模拟及笔试两部分内容,满分均为100分,单项得分大于85分,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研究。本研究中,3名护理志愿者笔试得分87~97分,平均(92.0±5.0)分;情景模拟得分86~94分,平均(90.0±4.0)分。

1.2.2 拟定问卷

1.2.2.1 满意度问卷 小组成员以“社区慢性病”“护理志愿者”“满意度调查”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NCBI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根据相关文献,制订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得分愈高,代表患者满意度愈高。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包括20个条目:服务内容是否满意(6个条目)、服务态度是否满意(6个条目)、服务时间是否满意(4个条目)、服务人员是否满意(4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1分:非常不满意;2分:不满意;3分:较满意;4分:满意;5分:非常满意。为减少被调查者随意回答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制订了2份内容相似的调查问卷,分别于不同时段对同一患者进行2次调查。调查后,小组成员评价同一患者2份问卷的一致性(2份问卷评分相差20分即视为一致性较差),并据此判断问卷有效性。

1.2.2.2 依从性调查问卷 小组成员以“慢性病”“依从性”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数据库,制订依从性调查问卷。依从性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完全依从:80~100分;部分依从:60~79分;不依从:不足60分。依从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用药依从性(30分)、规律生活依从性(30分)、复诊依从性(20分)、运动依从性(20分)四大方面。依从性=(完全依从人数+部分依从人数)/总人数×100.00%。

1.2.3 问卷调查阶段

应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法,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2015年5月。调查前,小组成员应采用简要的语言介绍问卷调查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独立完成问卷,当场回收,当场检查。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及依从性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满意度分析

A组5例患者、B组6例患者问卷一致性较差,予以剔除;余者计算2份问卷平均分数作为个体满意度最终得分。两组服务态度、服务人员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服务内容满意度低于B组,B组服务时间满意度低于A组(P

表1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满意度分析(分,x±s)

2.2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依从性分析

A组依从性为75.86%,明显高于B组(60.27%)(P

表2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依从性分析[n(%)]

3 讨论

篇3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19-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病程分期:急性加重期指在疾病过程中,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症状;稳定期则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1]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也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单纯医疗技术的进步已不能满足患者健康的需求,心理问题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文献对COPD患者缓解期的心理状况所作的研究表明,患此种慢性病的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社会孤立、孤独、精神不集中、无助和失望等[2],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影响疗效,从而降低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COP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认识到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疾病的严重性后,可出现坐立不安、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悲观失望等情绪表现或害怕用药后有副作用而自行停药,拒绝服药等心理反应,更加重呼吸困难而影响生活工作能力。

临床工作中,住院COPD患者多处于急性加重期,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切实体会到许多患者有精神、情绪等心理方面的改变,有时甚至可以妨碍正常治疗护理工作的进行。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心理问题。国外对COPD急性加重期的心理及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多,说明国外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较重视,逐步接近人性化护理。而国内的多数资料还只注重于对COPD治疗方面的研究,心理方面尤其是急性加重期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24例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应用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我们日常护理的薄弱环节以提高护理质量。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呼吸科2013年3月21日至2013年5月27日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4例。

入选标准:

(1)入院诊断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

(2)伴或不伴肺心病;

(3)有咳嗽加重、咳痰增多、喘息加重、喘鸣声、气短等急性期症状两项或两项以上;

(4)伴或不伴肺部感染;

(5)意识清楚;

(6)能配合调查。

排除标准:

(1)肺结核患者;

(2)严重肺、心、脑合并症;

(3)为非阻塞性肺疾病;

(4)有意识障碍。

1.2 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查》(见附表),为现状调查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医务人员与患者访谈法或由患者自评法来收集资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内容:

一般状况及疾病相关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情况、付费方式以及住院次数。入院诊断、入院天数、病程、其他疾病、发病时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否吸烟、吸烟年限、戒烟年限、平均每天吸烟支数以及家庭成员是否吸烟。

自我照顾行为评定:包括11项内容。主要来自Self-Care Behavior Scale for COPD patients(COPDSC)量表,来评定患者某些方面的自我照顾行为。包括饮水、锻炼以及吸氧等方面。另外,量表中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为自设题,此量表为二级评分。

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4],其中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由Zung编制于1965年,为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因其使用简便,应用颇广。有20个项目,评定患者的主观感受。SDS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若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分为1、2、3、4。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编于1971年,评定方法同SDS。

1.3 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录入及统计结果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将调查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

表1 患者一般情况统计分析

3 讨论

3.1 COPD心理状况:完整的机体包括躯体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与心理情绪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COPD是一气流阻塞为特征,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由于疾病呈慢性迁延和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呼吸肌功能不全,肺功能减退和营养不良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劳动能力丧失,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社会活动受限、家庭依从性增加,长期就医使经济拮据,加上疾病困扰,使患者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无望、无欲、自责、自罪、焦虑等心理情绪症状。[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某些精神活动状态如焦虑可使耗氧量增加、抑郁情绪则使得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依从性下降,所以情感障碍可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症状如气急,气急反过来又影响情感,形成恶性循环。[6]Yohannes[7]等对合并低氧血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从四方面(情感、社会角色、日常活动和娱乐)调查生命质量,发现抑郁是最主要的情感异常。国内资料也有调查显示COPD缓解期影响患者心理问题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及躯体功能(主要通过FEV1)。[8]

本次调查显示,24例患者中有62.5%有抑郁,超过所调查人群的50%,说明患者抑郁程度较高,这与Yohannes的调查结果相一致。有33.3%患有焦虑,占总人数的1/3,说明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的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3.2 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有研究显示,本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出现与肺功能减低、病程、年龄、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相关,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不符,可能与本次调查的局限性有关。相关分析结果为患者抑郁可能与民族、婚姻状况及居住情况不同有关:①汉族的患者抑郁程度较回族高,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习惯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确实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②已婚患者的抑郁程度较低,说明家庭支持会降低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程度。相关资料也显示我国COPD患者的家庭支持水平比较高(91.83%)[8]。③患者与家人同住可降低抑郁程度,分析理由可能也是同家庭支持有关。与焦虑有关的因素除民族外还有付费方式,自费者的焦虑程度较医保者高,说明付费方式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给予自费患者更多的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许多护理工作者也确实感受到在护理某些急性加重期患者时,患者的负性情绪会对治疗及护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必然会有影响。

3.3 患者自我照顾行为未引起充分重视:从自我照顾行为方面,只有“用咳嗽和深呼吸方式清理肺部”、“遵医嘱服药”和“家中吸氧”3种方式是患者较能遵从的,而其他8项仍未引起患者的充分重视。因此,我们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应教给患者正确的健康行为,预防疾病的再发生,如教会患者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这两项是对COPD患者有益且简单易行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法等。

此时患者还同时伴有痛苦的躯体疾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更需要护理工作者加强对这些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程度,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变我们可改变的因素。可采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人性化护理。

3.4 局限性:本次调查的阳性结果不明显可能与样本量小、调查时间短、调查范围局限等客观因素有关。今后应扩大样本量、延长调查时间、扩大调查范围来更加详细地反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

4 结论

通过对24例COPD急性加重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急性发作期患者大多数存在焦虑及抑郁心理,它可能与民族、婚姻状况及居住情况以及患者的付费方式有关系。多数患者缺乏良好的自我照顾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护理中应根据不同民族及居住情况以及不同的付费方式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尤其对丧偶及独居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缓解患者躯体痛苦的同时改善心理状态,并教会患者一些健康的自我照顾方法,鼓励其恢复期多锻炼,减少复发次数。促进医疗护理效果,使生物-社会-心理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1):15~18.

[2]Williams&Bury; 1989; Scarieretal, 1990; Lee etal, 1991; Millerm, 1992.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1):25~26.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35~39.

[5]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草案).1987, 20(4):199~203.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1(c)-018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empty nest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and its demand for community nursing,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of holistic nursing.Methods From June 2014 to May 2016,1016 empty nest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of three communities extracted in Sanxiang Town of Zhongshan City were give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by systematic training of investigator.3 above-mentioned communities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hol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conducted for 3 months,while the other community (497 empty nest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period,and any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done during study period.Results Chronic disease of empty nest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in the top 5 was hypertension (31.3%),diabetes (28.3%),coronary heart disease (18.9%),COPD (18.3%) and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17.4%) respectively.The demand for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s in the top 3 was provide on-site service when illnes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chronic disease and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nursing.Integra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3 months,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Empty nest;Holistic nursing;Chronic disease;Nursing demand

受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白领生育意愿的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已相当庞大[1]。空巢家庭一般是指未生育子女、子女已故或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外出与父母分开,只剩下老年人独自居住的家庭[2]。据中山市老龄办公室统计,目前中山市老年人共计70多万,符合空巢老人的已超过10万[3]。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市三乡镇空巢高龄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区护理需求,更好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为卫生管理部门制订相应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与指导依据,本研究对中山市三乡镇1016名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区护理需求进行调查,并针对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实施整体化护理研究,效果满意。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6月~2016年5月,采取整群抽样法,从中山市三乡镇中抽取3 个社区,将3 个社区中符合入选条件的1016 名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4]: ①住在社区,年龄≥60 岁的空巢老人;②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可用语言表达,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③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COPD、慢性胃肠病等慢性疾病。排除精神障碍、认知障碍、重症和临终患者。把上述3个社区作为观察组,行3个月的整体化护理干预;同期另外抽取1个社区(497名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期间不进行任何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整体化护理方法

1.2.1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 制定系统的教育计划,外请专家进行每月1 次的老年慢性病知识讲座,并免费发放相关疾病的彩图小册子;鼓励患者将疾病防治常识在病友间互相交流;设立健康热线,对老年患者的问题答疑解惑。

1.2.2心理护理 社区护理人员定期上门c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多倾听、多微笑,了解患者的现实困难,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与其子女建立电话联系,使患者或者家庭支持,树立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勇气与信心,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乐观心态,主动地配合治疗。

1.2.3生理保健护理 社区护理人员应该支持和鼓励空巢高龄患者,进行自我照顾;对老年患者进行饮食和营养评估,并协助患者进行调整至较为恰当的饮食,建议饮食均衡,不要偏食;科学地安排进餐次数和进餐时间;尽可能定量进食,不暴饮暴食; 妥善安排作息时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固定好作息时间,而且劳逸结合[5];睡眠前,坚持使用温水洗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发挥比较好的催眠作用;加强对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环境护理,居室布置简洁,尽可能保持无障碍,房间温湿度要适宜,空气要新鲜;社区护理人员应指导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

1.3调查方法

调查表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并请护理专家审阅评定,先对一个社区年龄>60岁的空巢老人进行预调查,然后再修订而成。调查表由人口统计学资料、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护理需求、心理卫生自评表等组成[6]。资料收集方式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入户进行调查。选取50例空巢老人进行预调查,得出问卷内在的一致性Cronbach α 系数为0.79,内容效度为0.8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EpiData 3.02 软件编制数据库和进行数据录入,所有数据均采取双份录入以保证数据运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中山市三乡镇社区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前5位慢性病统计

对所有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统计,得出常见的慢性疾病排在前5位的是高血压(31.3%)、糖尿病(28.3%)、冠心病(18.9%)、COPD(18.3%)、慢性胃肠病(17.4%)。

2.2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排在前3 位的是生病时提供上门服务、慢性病防治与护理、急救知识与护理。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对社区护理服务的其他主要需求见表2。

2.3两组患者住院率的比较

整体化护理干预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住院率(2.66%)明显低于对照组(1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7,P

3讨论

中国目前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7-8]。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中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城市和乡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来源不稳定[9-10]。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医疗保健不乐观。我国慢性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缺血性的心脏)患者已超过2.6亿人。慢性病占我国人群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的69%[11-12]。慢性病给家庭生活、卫生服务系统和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对空巢高龄人群的影响尤为严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对于慢性疾病护理研究停留在片面及某个疾病层面[13-14],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面对的是整体的慢性疾病患者群体,这就要求社区医疗护理团队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且主要以辖区居民的健康维护和健康管理服务为主[15],把所有慢性疾病的护理进行一体化的研究,并进行整体化的护理。中山市三乡镇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患病率较高,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本研究就是基于上述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护理需求调查,并进行整体化护理模式,经整体化护理干预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王爱英,王喜梅,谢红琴.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48-249.

[2]朱瑞芳.糖尿病患者对行胰岛素治疗的护理需求与护理[J].现代医院,2009,9(3):115-116.

[3]杨桂先,吴凯玲,刘伟.中风康复期病人的护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4):300.

[4]王笑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2):662-663.

[5]高志霞.整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7):356-357.

[6]朱伟芬.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需求及用药依从性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1):50-51.

[7]张春花,赫承慧.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1):14-15.

[8]吴建萍.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74-75.

[9]李碧玉.200例糖尿病患者心理需求及护理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8):977-980.

[10]杨一曦.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381.

[11]石霞,刘玉玲,王雪梅,等.老年慢性病病人出院后连续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28):2563-2565.

[12]王彩虹,杨永杰,乔霞,等.院外延续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84-886.

[13]钱海兰,王君俏,郁艳梅,等.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 12(10):688-690.

篇5

[中图分类号] R75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001-04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的疾病,欧美发病率约5%[1],我国尚缺乏相关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并仅有少数区域性调查,2012年进行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口抽样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3.3%[2],2011年杭州地区抽样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4.9‰[3],2002年西安地区部分军队离休干部横断面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5.93%[4],国外研究发现腹股沟疝发病率呈年轻化和逐渐上升的趋势[5]。目前,无张力修补术是最主要的治疗腹股沟疝的方式,其有效性、恢复快和低复发率的优势使之在临床普遍采用,并使患者更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美国每年有超过80万台手术,而我国则有超过30万台手术,并逐年上升[6],这也带来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关注。慢性疼痛是无张力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0%~60%[7],给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并可能制约该手术方式推广,逐渐受到临床医疗工作者重视。然而,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明确,目前多数观点集中与手术操作、补片材料、解剖结构等因素的改进[8],但效果并不显著,而患者自身、心理、环境、病情等其他因素也被认为与慢性疼痛的发生有关。由于腹股沟疝发病、治疗及预后是相互紧密关联的疾病体系,关系到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将腹股沟疝发病率和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作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本地区该疾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同时为减少慢性疼痛发生,改善腹股沟疝预后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患病率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法,随机选择永嘉县下辖4个街道2个镇,抽样调查成年常住居民,然后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等比例分层。调查对象为抽样地区18岁以上本地户籍,居住超过2年的本地居民。2011年2月~2012年4月实际完成调查共计2 830例,资料完整有效2 718例,有效率96.04%,男1 483例,女1 235例,年龄18~87岁,中位年龄47岁,城镇人口1 870例,农村人口848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实行无张力修补术的278例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慢性疼痛进行前瞻性研究,年龄20~76岁,中位年龄47岁,男229例,女49例,排除术前疼痛性疾病、恶性肿瘤、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

1.2调查方法

编制腹股沟疝调查问卷表格,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填写问卷,收集性别、年龄、居住地、体力劳动强度、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家族史、病史及与腹股沟疝有关的诱因,如慢性咳嗽、反复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导致腹压反复或持续增高的病史。并由专科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可疑病例进行辅助检查确诊腹股沟疝。278例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分析相关因素。

1.3诊断及评价标准

腹股沟疝为腹股沟区域包块膨胀突出,并可降至阴囊或,站立时出现,平躺可回纳消失,多无疼痛,B超检查见腹腔脏器可确诊,既往确诊腹股沟疝或行手术治疗归为此类[9]。术后慢性疼痛根据随访1年内患者主诉及处置,依据WHO疼痛级别标准分为0~Ⅳ度:无疼痛为0度;间歇轻度疼痛,无需药物治疗为Ⅰ度;持续中度疼痛,需使用止痛药物方能入睡为Ⅱ度;持续重度疼痛,使用止痛药不能缓解,仍无法入睡为Ⅲ度;持续剧痛并伴血压等改变为Ⅳ度,分别计1~5分,术后疼痛评分≥2分,持续>3个月判定为术后慢性疼痛[1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腹股沟疝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

2 718例检出105例为腹股沟疝,患病率为3.86%(105/2718),其中腹股沟斜疝85例(80.95%),腹股沟直疝20例(19.05%),>60岁、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超重、吸烟、有家族史和诱因者腹股沟疝患病率相对更高(P < 0.05),见表1。

表1 腹股沟疝流行病学特征

2.2腹股沟疝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性别、从事重体力劳动、超重、吸烟、家族史、诱因等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从事重体力劳动、家族史和诱因是腹股沟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见表2。

表2 腹股沟疝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278例性无张力修补患者,其中67例为流行病学调查期间确诊的患者,211例未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患者,其中包括外地户籍、非常住人口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15个月,45例(16.19%)出现慢性疼痛,腹股沟疝严重程度越高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越高(P < 0.05),但不同分型疼痛程度无显著差异,≤47岁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P < 0.05),但>47岁患者疼痛程度较高(P < 0.05),再次手术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较高(P < 0.05),局部麻醉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但麻醉方式与疼痛程度无关,见表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手术为术后慢性疼痛独立危险因素(χ2=4.593,OR=2.011,P < 0.05)。见表3。

表3 临床资料与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

注:*P

3讨论

从国内外多项调查结果可见,腹股沟疝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可能受到地域、人群成分、经济发展程度等人口学和经济学原因影响。本次对本地区多个街道和乡镇2 718例本地户籍常住人口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3.86%,高于杭州地区调查结果[3],但与新疆及西安调查结果相似或略低[2,4]。最为显著的现象表现为男性的患病率,在性别比近似1:1的分层调查中仅4例女性患病,与男性下腹部在发育过程中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有关,男性发生腹股沟疝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女性,但确切风险值尚未定论,本研究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病风险为女性的7.895倍,是影响腹股沟疝患病率的最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与生殖发育、结缔组织疾病有关,而这些因素均可能存在家族遗传性,使局部腹壁结构出现异常,腹壁菲薄、沉降后闭锁不全遇腹压增高刺激极易发生疝[11]。本调查可见家族史是增加腹股沟疝患病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患病风险为无家族史人群的6.285倍。

慢性咳嗽、反复便秘、前列腺增生都可能导致腹压经常性增高,在不断刺激下腹壁菲薄处则可能发生疝,因此这些疾病诱因也是导致腹股沟疝发生的危险因素[12],而从事重体力劳动在高强度运动,尤其是躯干和腹部肌肉张力增加时,腹压会增高对腹壁产生压迫,也可以作为腹压增高的诱因之一[13],但由于重体力劳动和疾病因素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故将之分别进行分析,本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为腹股沟疝患病率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44和2.269。故在腹股沟疝患病与性别特征、遗传特征等患者先天因素有关,疾病和职业也是导致患病的主要因素。而年龄、超重、吸烟的影响作用虽然与腹股沟疝患病有一定联系,但并无显著的相关性。西安对离休干部的调查结果明显高于其他调查结果并与本调查中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相似,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筋膜弹性下降,腹壁可能相对菲薄利于疝的发生,但由于腹股沟疝发病机制复杂,在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下,患者年龄开始趋于年轻化[14]。超重人群腹部脂肪层较厚,肌肉纤维相对疏松,而吸烟对腹股沟疝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高血液循环中蛋白酶水平,导致蛋白酶系统和抗蛋白酶系统失衡,使腹直肌鞘、腹横筋膜结构被破坏张力减弱,易诱发疝[15]。

了解了本地区腹股沟疝有较高的患病率,所对应的治疗需求是较大的,而提供完善全面的医疗服务是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无张力修补术是目前最主要的腹股沟疝治疗方式,故本研究对278例无张力修补术患者进行术后慢性疼痛的前瞻性研究,此研究对象涵盖流行病学调查中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7例,并扩大纳入211例未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患者,其中包括外地户籍、非常住人口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16.19%,术后疼痛程度以中轻度疼痛为主,但由于持续时间长,给患者生活造成十分不利影响,部分患者甚至需要长期服用止痛药物干预。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可能加重高血压,增加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危害患者健康[16,17]。减少慢性疼痛的应对方式尚缺乏针对性,因此,了解相关因素对改善临床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手术操作、补片材料、解剖结构等因素对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以被广泛认知,但相应改善手术方式和材料后仍有较高的慢性疼痛发生率[8],因此,还应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筛查。本次调查对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腹股沟疝病情严重程度增加慢性疼痛发生率升高,但疼痛程度却没有显著差异,病变程度增加手术难度,手术血管、神经损伤可能性大,故术后疼痛多发,但疼痛的程度可能还受到心理因素、耐受性、神经敏感性影响[18],中位年龄以下患者不仅有较高发生率,其疼痛程度也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心理及神经敏感性更高有关,较年轻患者术后活动量更大,对局部的刺激相对较多,而老年患者由于对疼痛刺激反馈减弱,则相对疼痛感较轻。局麻进行疝修补,可能由与麻醉不充分而使肌肉僵硬,不能完全暴露术野,而强行牵拉导致肌肉纤维、神经纤维的副损伤,补片可能出现松动,增加术后发生慢性疼痛几率,但对疼痛程度影响较小[19]。以往疝修补术,在诱因等反复存在情况下,易发生复发,而需要再次手术,无张力修补术复发率相对较低,再次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较初次手术患者高。复发性腹股沟疝往往时间较长,局部损伤相对较严重,由于经历过手术治疗,腹壁肌肉、韧带及筋膜缺损或损伤修复可能存在瘢痕或粘连解剖结构不清晰,内环口大使再次发生疝时内疝包更大,均增加再次手术难度[20],由于再次手术不可避免增加组织结构的损伤和缺损范围,则术后恢复相对较差,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相对较高,故其为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腹股沟疝发生与性别特征、遗传特征、疾病和职业等增加腹压的因素有关,手术治疗需求量较高,而改善预后,应从准确的术前病情评估、采用更完善的麻醉和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复发等方面着手,切实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R Powell,M Johnston,WC Smith,et al.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urger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12,16(4):600-610.

[2] 皮尔地瓦斯,凯赛尔,克力木,等.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腹股沟疝患病率初步调查[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2,(4):929-931.

[3] 武伟,陈玺华,何华波,等. 杭州地区成人腹股沟疝患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 浙江医学,2011,33(8):1195-1197.

[4] 黄祖仁,白翎,郭晓军,等. 西安地区部分军队离退休干部腹股沟疝患病率回顾性调查[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6):348.

[5] Shankar Das, Chattopadhyay Nisith Chandra, Karmakar Ritankar. A rare case of persistent muellerian duct syndrome presenting as inguinal hernia[J]. Journal of the 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1,109(10):757-758.

[6] 李春雷,居来提,其格加甫.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初步探讨[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2):141-143.

[7] GPC,Yang ECH,Lai OCY,Chan CN. Single-incision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nd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repair for inguinal hernia: early experience from a single center in Asia[J]. Asian Journal of Endoscopic Surgery,2011,4(4):166-170.

[8] 李月廷,吴京涛,刘绍辉. 区域阻滞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可行性探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3):227-229.

[9] 赵四晖,郭建辉,朱军. 腹膜前疝修补装置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体会[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1):44-46.

[10] R Powell,M Johnston,WC Smith,PM King.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urger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12, 16(4):600-610.

[11] 常春,钟强文,池宇明. 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3):252-254.

[12] N Subedi,SK Bhattacharya. Study of patients with painless inguinal hernia in the quality of life[J]. NMCJ,2011,13(4):279-280.

[13] . 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129-130.

[14] 王开振,任为,时德. 腹股沟疝复发相关性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1):28-31.

[15] Hansen MB,Andersen KG,Crawford ME. Pain following the repair of an abdominal hernia[J]. Surgery Today,2010,40(1):8-21.

[16] M Cambal,P Zonca,B Hrbaty. Comparison of self-gripping mesh with mesh fixation with fibrin-glue in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TAPP)[J]. Bratislavské lekárske listy,2012,113(2):103-107.

[17]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J]. 中华外科杂志,2013,51(1):4-6.

[18] 刘洋,汪燕,范玉峰. 不同术式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对比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156-157.

友情链接